隨著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智能感知芯片、遠程控制系統等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逐步拓寬。
來源 | 騰股創投(微信ID: tengguvc)
技術發展沒有邊界,並在各個方面擴大根基。物聯網在家庭安全,工業(工業物聯網)和智能城市等領域已經得到了應用。 但物聯網的技術發展不僅於此,在農業領域也有應用,也就是農業物聯網。
農業物聯網的未來(2050年)和市場規模
據預測,到2050年,農業物聯網將糧食產量增加70%,能夠養活96億人。
Beecham研究分析師Therese Cory表示:“為了解決更多食物的需求,必須克服氣候變化日益加劇和極端天氣條件下的挑戰,以及集約化農業實踐對環境的影響。”
全球轉變時間表
考慮到自2000年以來物聯網的發展,傳感器在農業領域的使用發生了重大轉變。
2000年:全球共有5.2億個農場,其中沒有一個農場連接到物聯網。
2025年:與5.25億農場相同的基地,這些農場將使用6億個傳感器,以支持農業物聯網,這是向用於農業的技術進步的重大轉變。
2035年:全球擁有5.25億個農場,與2020年相比,傳感器使用量將增長三倍以上。到2050年,將有5.2億個傳感器用於5.25億農場。
作物質量,作物生產力提高,資源節約和成本控制 - 這些只是農業物聯網今後要轉變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幾個方面。它將通過以下方式管理和控制提高作物生產力:
供水管理
據稱,供水管理有可能在一年內節省500億加侖的淡水。充足的供水對農業至關重要; 作物可能會由於過剩或缺水而受損。 與網絡地圖服務(WMS)和傳感器觀測服務(SOS)集成的農業物聯網提供了一種管理用水需求或供應作物灌溉的解決方案。它還巧妙地分析作物需水量,並利用可用的供水資源來減少浪費。
在幹旱地區,農業物聯網的作物水管理功能具有很大的價值,通過計算閥門運行時間和建立最佳灌溉策略,智能地管理有限的供水,從而實現更好的水資源保護。
精準農業
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和其他動態數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作物生產力。準確度越高,作物受損機會越低; 因此,更準確的天氣預報可以導致更高的盈利能力和生產力水平。確保準確高效地向農民傳達與動態農業過程(如天氣預報,種植,收獲等)相關的實時數據,天氣預報,土壤質量以及可用性和勞動力成本。獲得這些重要實時信息的農民可以事先更好地規劃活動,並提前采取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
綜合害蟲管理或控制(IPM / C)
農民的辛勤勞作經常被蟲害破壞,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農業物聯網(物聯網)有一個監測和掃描環境參數和植物生長的系統。還有來自有害生物控制的傳感器可以預測有害生物行為的數據。農民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來大規模地減少蟲害造成的傷害。害蟲管理與控制工作基於以下基礎:
觀察;檢查;識別;記錄跟蹤;食品生產安全。
農業物聯網旨在實現最佳、最優質的食品生產,在不同的層次確保食品安全,如儲存、運輸等。為此,它有一個監測系統,如運輸時間,儲存溫度和以及基於雲的記錄系統。
牲畜管理
通過監測工具加強牲畜健康管理,比如用牛的耳標,能夠檢測呼吸道疾病。 如果檢測到疾病,它會發出警報,使生病的牛能夠與牛群分離,防止疾病蔓延。
新應用案例
1、來自開源物聯網平臺Open IoT的The Phenonet Project,Phenonet使植物育種者能夠借助遠程傳感器的測量來評估小麥品種的差異化表現。 這些傳感器能夠監測各種因素,如土壤溫度,濕度,空氣溫度等。
這有助於提高植物質量,幫助植物育種者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監測和促進植物生長。The Phenonet Project在農業物聯網中領先一步通過提高測量現場環境和植物生理參數的質量,從而提高植物質量。
2、CLAAS設備。CLASS成立於1913年,是領先的農業機械制造商。CLASS的物聯網設備可由自動駕駛儀操作,農民可以收到關於提高作物生產力和減少糧食損失的方法的建議。
CLASS已經與農田地圖服務商365FarmNet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以便為農民提供服務,他們可以通過計算機或智能手機管理和控制農田測繪圖;通過收集重要信息進行進一步分析。相關信息可用於實地測繪和各種規劃方案,如作物營養與施肥計劃。
3、Precisionhawk的UAV傳感器平臺 - 無人機(UAV)傳感器有效收集優質數據,然後對農業進行分析,為農民提供風速,氣壓等相關信息。該平臺還可用於諸如測繪,繪圖和農田圖像。
Precisionhawk公司使用無人機進行運行數據的采集和監控。農民控制無人機調查哪些土地,同時也決定調查的高度。
4、CleanGrow的碳納米管探頭(Carbon Nanotube Probe)。CleanGrow成立於2009年。通過碳納米管探頭快速測量給定液體中的離子濃度。 換句話說,該公司測量了現場給定液體中存在的各種營養水平。
Cleangrow公司在傳感器中使用碳納米管探頭作為轉導層,可以在獨立設備中測量或測試多個離子。通過儀表為用戶提供即時反饋。
此外,農民可以針對各種因素或溫度,濕度和振動情況設置警報。
風險投資
從2014年至今,在農業和食品創業公司中,總共有40次融資事件發生,總融資額達2.69億美元,包括一些領先的IT巨頭對農業信息交流平臺Farmers Business Network高達1500萬美元的投資。
騰股創投是一家由前華為資深人士成立的早期風險投資公司。投資方向包括5G、雲計算、SaaS、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投資階段天使、Pre-A、A。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截止目前,“黑馬百城計劃”已成功落地15座城市。
永遠相信城市的力量,每一座城市都是一片創業熱土。創業黑馬百城團隊2017全國奔走,為雙創生態、產業升級的大事業執著奮鬥。一年來,黑馬百城全國開花,下面就用一張圖帶你回顧2017年的累累碩果。
創業黑馬(SZ:300688)2017年8月11日上市翌日正式推出“黑馬百城計劃”。截止目前,“黑馬百城計劃”已成功落地15座城市。
未來,創業黑馬還將與一百個雙創熱點城市的城市政府、一線創業家、風投機構、主流媒體進行的全面深入合作,將創業黑馬十年來被驗證過的黑馬實戰創新生態體系,優質服務和資源,通過“黑馬百城計劃”,共享到全國各地,深度融入地方產業,協助打造本地特色的創業創新生態,為更多企業的升級和發展創建一條快車道。
區塊鏈火了。無論它是徐小平、陳偉星等人眼中的“風口”,還是巴菲特、朱嘯虎等人口中的“泡沫”、“騙局”。
來源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作者 | 白開水、yingtao
編輯 | 王冀
制圖 | 陳達達
當你為沒加入“3點鐘”社群而深深焦慮的時候,不如平心靜氣地瞅瞅大佬們的“話題中心”長啥樣。
創業家&i黑馬通過調研,將國內區塊鏈產業分為五大部分:企業服務、應用拓展、聯盟、交易平臺/交易所、以及媒體。
這五大部分並非直接關聯。且通俗來說,圍繞的是三個核心圈層:為區塊鏈提供底層技術的鏈圈、提供高算力服務器挖礦的礦圈、和發行交易數字貨幣的幣圈。只不過,隨著核心圈層影響的日漸擴大,帶動了其他圈層的發展,並共同在推動區塊鏈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
企業服務:水漲船高,悶聲發財
熱度指數:★★★
賺錢指數:★★★★★
區塊鏈大熱的背後,服務企業功不可沒。當然,這些服務企業的盈利規模也在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隨之飆升。
以比特大陸(Bitmain)為例,據海外媒體的報道,它成立僅4年,但2017年的經營利潤達到30億至40億美元。同樣的業績,美國半導體巨頭英偉達則用了24年。
根據報道,比特大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出售由該公司芯片提供動力的礦機,其余收入則是由采礦本身產生,通過從采礦池收取管理費,以及通過雲服務出租其采礦場的采礦能力。
當然,在區塊鏈企業服務方面,除了礦機、礦池、采礦能力等方面的買賣和租賃,還有底層技術的提供、運維等。
1、礦池、礦機、算力租賃
代表企業:比特大陸、萊比特、算力寶
比特大陸:成立於2013年,旗下產品包括ANTMINER螞蟻礦機(硬件)、HashNest算力巢(網站,不需要購買、維護礦機就可以挖掘比特幣的雲算力平臺)、BTC.com(網站,提供礦池、區塊瀏覽器、錢包、行業資訊等數字貨幣相關服務)。
萊比特:萊比特LTC礦池(LTC1BTC.com)自2014年1月1日創立,之後又建立了BTC.top、LTC.top等礦池。
算力寶:成立於2015年年底,由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作為種子企業進行加速孵化,目前以雲算力租賃為主營業務。算力寶將IDC服務提供商——主板上市企業高升控股(000971)、比特幣交易所,以及錢包服務商OKCoin、礦池等資源進行打通和整合,讓用戶通過網絡即可實現遠程挖礦。
2、技術、運維
代表企業:銀鏈科技、和數軟件、雲象、紙貴科技
銀鏈科技:總部位於深圳,成立於2012年,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主席團成員,致力於可快速開發區塊鏈應用的區塊鏈中間件產品“銀鏈中間件”,為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實施“區塊鏈+”戰略提供區塊鏈應用開發解決方案,已獲上市集團的天使投資以及南京政府項目資助。
和數軟件:總部位於上海,成立於2017年4月,是一家致力於區塊鏈技術研發與應用的創新型企業。自2016年開始研究區塊鏈底層技術(加密算法、網絡安全、分布式、點對點等),並於2017年1月成立了“區塊鏈技術實驗室”,也研發出自己的應用(點對點交易系統和超級賬本)。
雲象:雲象區塊鏈是國際知名開源區塊鏈項目Hyperledger成員,旨在打造全球領先的企業級區塊鏈技術服務平臺。
紙貴科技:創立之初的主要業務是在區塊鏈上幫原創者免費登記版權。2017年年底,紙貴科技開始瞄向全行業,基於自主開發的聯盟鏈底層技術,提供定制化的企業級區塊鏈解決方案(BaaS)、區塊鏈存證、供應鏈管理及溯源、精準扶貧設施建設等服務,幫助更多行業使用區塊鏈。
另外,據外媒BitcoinMagazine報道,京東也將推出一項名為“AI Catapult Accelerator(AICA)”的項目,以扶持初創企業在區塊鏈領域的業務。該項目將於2018年3月啟動,為期6個月,第一批成員均為海外初創公司,大多集中於物流與零售。
二
應用拓展:遍地萌芽,方興未艾
熱度指數:★★★★
賺錢指數:★★
區塊鏈究竟是“風口”還是“騙局”?大佬們的爭議點主要集中在項目技術的落地。
3月1日,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在朋友圈質疑:“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至少還有eyeball,今天的區塊鏈除了炒幣外還有什麽?”
實際上,幣只是區塊鏈的一種技術應用。用網易創始人丁磊的話來說,就是“不要把比特幣想象成區塊鏈,區塊鏈本身有很多應用”。
作為一種新技術,區塊鏈已經逐步應用到各行各業。比如,物流、金融、娛樂、醫療、農業、法律、公益服務等,包括BAT在內的許多公司都在進行區塊鏈技術的操作。
按照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說法,從區塊鏈的生長周期來看,現在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
代表企業:菜鳥、獵豹移動、鄰萌寶、物鏈、原本、邊界智能、天醫(AIDOC)
菜鳥:與天貓國際已經啟用區塊鏈技術跟蹤、上傳、查證跨境進口商品的物流全鏈路信息。這些信息涵蓋了生產、運輸、通關、報檢、第三方檢驗等商品進口全流程,將給每個跨境進口商品打上獨一無二的“身份證”,供消費者查詢驗證。
獵豹移動:2018年1月宣布推出移動安全數字資產錢包SafeWallet,高調進軍區塊鏈。近日,這家公司又推出了人工智能+區塊鏈項目“智能鏈(AI BlockChain)”,其官網已上線。
鄰萌寶:成立於2014年5月,基於區塊鏈數字貨幣的地圖互動遊戲平臺,在地圖上尋寶以獲得遊戲內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的數字貨幣LMC。
物鏈(WuChain):成立於2016年3月,意在將區塊鏈技術植入至各類物品的產生、轉移、消費、使用以及再流通的各個環節。同時,用物聯網技術賦予物品以生命體征,從而構建低成本、高效、安全、透明、誠信的價值流通體系。
原本:成立於2016年9月,區塊鏈原創保護和自助交易平臺,同類的企業還有億書和上文提到的紙貴科技。
邊界智能:成立於2016年12月,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提供保護數據隱私、尊重數據所有權,並支持數據被智能算法安全分布式使用的技術和服務。
天醫:成立於2017年12月,旨做“鏈上的AI醫生”,從醫療數據端切入,研發的AI超能醫生形成天醫分布式“大腦”,結合智能硬件、物聯網等設備,構建智能醫療全產業鏈生態,把生命體征數據寫入區塊鏈。
三
聯盟:參差不齊,花式抱團
熱度指數:★★
賺錢指數:★★
對於一個新興的行業來說,在發展早期通常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和困難。這時候,抱團取暖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應用技術,區塊鏈也是如此。隨著區塊鏈在各行各業如火如荼地應用,區塊鏈相關的產業、行業、及地域性的聯盟均出現了。
代表聯盟:China Ledger聯盟、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區塊鏈產業聯盟、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金鏈盟、版權區塊鏈聯盟、安全食品區塊鏈溯源聯盟
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2016年2月3日正式成立,它是在中關村管委會的指導下,由世紀互聯公司聯合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中國通信學會、中國聯通研究院等運營商,及集佳、布比網絡等公司發起。聯盟成立大會上還成立了中關村創業公社區塊鏈國際孵化中心,將在為區塊鏈領域的創業公司提供平臺和服務支持。
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 Ledger聯盟):2016年4月19日由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智能卡技術研究院等11家國企和民企共同發起,致力於開發研究分布式總賬系統及其衍生技術,其基礎代碼將用於開源共享。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區塊鏈產業聯盟:掛靠在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簡稱中高會),後者由王大珩、王淦昌、馬賓等著名科學家和經濟學家發起,於1993年10月成立,現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
金鏈盟(金融區塊鏈聯盟):2016年5月31日在深圳成立,由安信證券、京東金融等25家企業發起,旨在整合及協調金融區塊鏈技術研究資源,形成金融區塊鏈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合力與協調機制,提高成員在區塊鏈技術領域的研發能力,探索、研發、實現適用於金融機構的金融聯盟區塊鏈,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應用場景。
國內首個版權區塊鏈聯盟:在2017年8月18日,由版權家、艾瑞咨詢、小米科技、美圖秀秀、360影視、優米網、TA知識產權與娛樂法團隊、杭州拾貝、知金鏈、安妮股份、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林秀芹、知卓資本陶闖、華雲音樂等13家企業及專家共同發起成立,目的是用區塊鏈技術驅動版權保護。
中國安全食品區塊鏈溯源聯盟:在2017年12月14日,由沃爾瑪、京東、IBM、清華大學共同宣布成立。四方將共同建立一套收集食品生產及流通數據的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為消費者和零售商提供全供應鏈實時追溯服務。
四
交易平臺/交易所:利益與風險並存
熱度指數:★★★★★
賺錢指數:★★★★★
區塊鏈的發行項目方期待通過代幣登陸交易所的方式,使其代幣在更好的流通性和流通量中價值最大化。而對於投資者來說,交易所也是了解貨幣行情,進行交易投資的平臺。
據了解,目前數字貨幣市場上的交易所已經超過百家,而各平臺間的差別主要集中在支持幣種類型的多少和交易費率的高低。
交易所對於數字貨幣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投票規則“上幣”的區塊鏈項目,在尚未實現去中心化“上幣”機制的交易所里,頻頻被爆出花費動輒千萬的上幣費。
2月28日,火幣HADAX對外發布了“Huobi HADAX第一期投票結果公示”,其中排名前三的項目投票數量均為千萬級別,投票花費基本上在五千萬上下。
據創業家&i黑馬了解,在“上幣”與否的巨大差別下,每期60個項目中僅有票數排名前十的幣種能夠成功登陸交易平臺。而那些即使前期投入超過千萬的區塊鏈項目因後期評估後而暫停“上幣”計劃的並不是少數。
隨著國內政策的監管,交易所也相繼關停或出走海外。
代表企業:比特幣交易網、火幣網、比權網、公信寶、幣安
比特幣交易網:中國最早的比特幣交易平臺之一,2013年4月19日BtcTrade在國內上線,為中國比特幣愛好者提供比特幣(BTC)、以太坊(ETH)、萊特幣(LTC)、以太坊經典(ETC)交易服務。
火幣網: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以太坊經典交易平臺,隸屬於北京火幣天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5月1日。
比權網:由比權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運營,於2014年9月正式上線,為投資者提供數字貨幣交易服務。
公信寶:隸屬於杭州存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專註於區塊鏈技術創新的公司,研發了一條命名為公信鏈的公有鏈,並基於公信鏈開發了全球首個去中心化數據交易所,該交易所適用於各行各業的數據交換。
幣安(Binance):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成立於2017年1月。平臺內支持BTC、ETH、LTC等多種數字貨幣,主要為用戶提供數字資產兌換及交易服務。其創始人兼CEO趙長鵬曾為OKCoin聯合創始人及CTO,在OKCoin任職期間,推出了國際網站、期貨交易平臺和算法交易訂單。近日,幣安被傳遭黑客攻擊,導致訪問異常。
以下平臺已停止交易服務:
幣行網:數字資產交易平臺OKCoin的中國站,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坊交易平臺,目前,OKCoin幣行網已停止所有關於虛擬貨幣的交易業務。
雲幣網:由李笑來管理的比特基金投資,使用自主研發的PEATIO開源程序搭建而成,是一家致力於透明、公開、公正的的區塊鏈資產交易平臺。但目前已全面關停充值和交易業務,僅保留提幣服務。
比特幣中國:比特幣中國已於2018年1月3日停止了網站登陸和在線提現服務。2018年1月29日晚,比特幣中國微博官方賬號發布消息稱,BTCC已經被一家香港區塊鏈投資基金正式收購。此次收購後,BTCC將更強勢積極地發展國際市場業務,包括BTCC礦池等。
比特兒:比特幣Bitcoin、以太坊、Ethereum、萊特幣、Litecoin交易平臺,已經暫停代幣交易服務。
五
媒體:老派和新銳齊發力
熱度指數:★★★★★
賺錢指數:★★★★
2018年春節期間的“3點鐘無眠區塊鏈”微信社群的助力,將人們對區塊鏈的關註和討論推向了高潮。除了社群,主流的商業媒體也開始向區塊鏈行業發力,垂直類的區塊鏈媒體和自媒體更是相繼成立。
2018年1月17日,騰訊新聞推出“區塊鏈探長”;2月16日,鈦媒體宣布上線區塊鏈APP“鏈得得”;2月23日,“BiaNews”也宣布全面擁抱區塊鏈。據《新京報》報道,僅今年1月出現的區塊鏈自媒體就多達50家。
資本也在不斷加註在內容方面的布局。2018年3月1日,深鏈財經宣布完成1000萬天使輪融資。次日,區塊鏈媒體+社區“巴比特”宣布獲得1億元A輪融資。此外,WXY、火星財經等也在近日獲得了大額融資。
據創業家&i黑馬了解,這些區塊鏈媒體集中在對相關行業政策、項目投融資、市場交易、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報道。不過,與批量出現的區塊鏈自媒體和平臺相對應的是,目前最為關鍵的問題是行業人才的緊缺。
1、綜合媒體出品的產品或欄目
代表媒體:區塊鏈探長(騰訊新聞)、區塊鏈價值論(創業黑馬)、鏈得得(鈦媒體)、耳朵財經(IT耳朵)
其他:
36氪上線了區塊鏈欄目、Bianews開設了“區塊鏈日報”的專欄、藍鯨TMT網上線了區塊鏈專欄……
2.垂直媒體
代表媒體:金色財經、未來財經、共享財經、果味財經、每日幣讀等
3.自媒體/公眾號
代表媒體:區塊鏈研究室、區塊鏈兄弟、區塊鏈鉛筆、區塊鏈捕手
4.論壇/社區/社群
代表媒體:巴比特、區塊鏈技術中文社區、B區、幣源社區、3點鐘無眠區塊鏈社群及分支社群
在今天下午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勁軍介紹了《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有關情況。市文廣局局長於秀芬、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市文明辦副主任宋慧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日前,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了《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總目標、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相關推進情況如下:
既要抓好“碼頭”建設 又要抓好“源頭”建設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閃亮、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載著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根據李強書記和應勇市長在全力打響“四大品牌”全市推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重在展現標識度。歸結起來,“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既要抓好“碼頭”建設,又要抓好“源頭”建設。
花更大力氣抓“源頭”建設
“源頭”重在原創力,貫穿於文化品牌建設各領域全過程,直接關系到“上海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唯有堅持打造“上海原創”、“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品牌矩陣,才能彰顯“上海文化”歷久彌新的突出地位。圍繞文化“源頭”建設,要聚焦三個方面。
一是瞄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在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中,除了提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江南文化研究發掘展示等專項行動外,更將精力和重點聚焦在發揮上海的潛質和優勢,通過獨辟蹊徑,瞄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源頭尋求突破。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詩,但上海還沒有,作為中國神話學研究重鎮的上海,有厚重底蘊、現實力量,更有成熟條件在創作史詩版中國神話中發揮更大作用。
圍繞這一主題,本市率先提出實施“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通過打造學術高地、文藝創作高地、教育傳播高地,自覺體現上海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的責任擔當,著力推動多藝術門類的作品系統集成,力爭形成規模、形成品牌、形成優勢,確保在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彰顯上海特色、走在全國前列、產生世界影響。
二是瞄準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的源頭。上海是近代中國工人階級大本營,是馬克思主義最早傳播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擁有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源遠流長的紅色文化基因,關鍵是要用好用足這些資源稟賦優勢。
本市提出“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專項行動”,就是要把建黨精神與城市精神結合起來,把紅色血脈與城市文脈結合起來,以中國紅色革命文化總源頭為目標,從發掘保護建黨歷史資源、加強建黨歷史和建黨精神研究、深化建黨偉大業績傳播、打造建黨主題文化精品、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宣傳、深化紅色文化宣傳教育、開發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等多個維度切入,推動“紅色文化品牌”建設。
三是瞄準現實題材作品創作的源頭。上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只爭朝夕、不斷求索。真實描繪出改革開放發展歷程和現代化建設實踐,正是現實題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提出“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時代使命,這對現實題材創作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期望。上海提出“以五年為時間點,實現‘五年百部精品’創作目標”,要聚焦重大現實題材,創作更多熱情謳歌全國各族人民追夢圓夢的頑強奮鬥、抒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實踐的精品力作,譜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碼頭”地位要更加突出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習慣稱上海為“文化大碼頭”。這種助力世界優秀文化在上海生根開花的“碼頭”,對“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發揮著關鍵作用。唯有胸懷“海納百川”精神,巧借 “他山之石”,發揮好“碼頭”集聚效應,才能幫助上海打造首發、首演、首映、首展市場,幫助上海建成優秀文化發展的“基地”和“大本營”。圍繞文化“碼頭”建設,要突出三個“集聚”和三個“更加”。
一是集聚文化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只有越來越多的文化名家大家紮根上海,形成群星璀璨、交相輝映的局面,上海的文化底蘊才會越來越厚實。這次上海提出“文教結合提升專項行動”,開展“文化名家選拔推薦”、“青年文藝英才培養計劃”、“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藝術榮典制度”等重點工作,最終是要形成文化大家和人才的發現、跟蹤、鎖定、引進、培養、教育、交流、激勵的完整創新機制。
二是集聚龍頭企業。企業是最重要的文化市場主體,是文化品牌建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龍頭企業帶動整個行業發展的例子不勝枚舉,類似於閱文集團引領上海網絡文化發展就很具有代表性。上海將加快推動“文創50條”政策落地,集聚和培育一批符合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文化企業。
三是集聚文化創意。創意是文化發展的原生動力,文化創作生產沒有固定的公式,但創新創意卻是一把幾乎適用於任何領域的萬能鑰匙,要在全市營造充滿創意的氛圍,要上下齊心畫出最大“同心圓”,要讓文化創意的基因在城市的血脈中流淌。
四是更加凸顯制度創新。近年來,“制度創新”堪稱全面深化改革激蕩之聲最響亮的音符。上海詳細對標了紐約、倫敦、巴黎等先進城市成功經驗和做法,充分研究了北京、廣東、浙江等地先進政策,虛心求教了本市科技、金融、商貿等領域,目的就是要吸納國內外跨領域有用措施“為我所用”。
五是更加彰顯開放姿態。要建設好上海文化“碼頭”,就必須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世界,讓更多人近悅遠來。上海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和實力,比如隨著自貿試驗區推進,上海的文化市場更為開放,演出經紀、遊戲遊藝機制造、娛樂場所、印刷等先後完全對外放開。又比如上海培育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 Joy)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節展活動,這些“上海主場”的品牌節展高度展現上海開放程度和發展活力。
六是更加展現合作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碼頭”建設,更多取決於與世界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程度和協作水平,取決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勢下的城市間合作。“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始終立足全球站位思考問題,始終放到全國發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下思考謀劃,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海將建立起“一帶一路”沿線的藝術節、電影節、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創演、非遺保護六大合作機制並設立聯盟,將於今年6月15日舉辦首屆中國(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將聯手江、浙、皖共三省一市於今年11月29日舉辦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還將籌辦江南百工——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重點活動。
統籌“源頭”、“碼頭”建設
前不久,李強書記指出,“上海要在文化‘碼頭’建設上更下功夫,要在文化‘源頭’建設上鞏固地位。”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就要處理好“碼頭”和“源頭”的關系,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既要建好文化“碼頭”,更要建好文化“源頭”。唯有發揮“碼頭”的深度,吸引和集聚各路名家、名企、名人、名作、名展和名演前來上海“停靠”,“源頭”建設才能水到渠成。也唯有發揮“源頭”的高度,輻射和引領周邊文化共同發展,進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碼頭”建設才能相得益彰。“碼頭”和“源頭”建設要齊頭並進,貫穿於文化品牌建設全過程,貫穿於《行動計劃》12項專項行動各方面,當上海成為國內外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必然也會成為原創活力噴湧不息的“源頭”高地。
3大品牌任務、12項專項行動、46項具體抓手和150項重點項目抓落實
4月22日正式印發的《行動計劃》圍繞“激發上海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目標,突出“內容生產精品叠出、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文藝名家群星璀璨、文化地標綻放魅力、文創產業做大做強”五個方面,將“碼頭”、“源頭”建設兩項工作貫徹始終,提出3大品牌任務、12項專項行動、46項具體抓手和150項重點項目。
為推動工作落實落地,在《行動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設重點項目150例工作目標及具體任務表》,並正式印發。《具體任務表》按照責任分工,對應150項重點項目,並針對每個項目的目標和舉措進行了具體闡述,以指導工作更好推進,整個“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的各項任務將由65個責任單位按照分工同步推進。為更好推動文化品牌建設,將著力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全市協同。品牌建設重在落實,要發揮好“上海文化”品牌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建立跨部門協同、市區聯動的機制,要集聚全市各方力量,共同開創文化品牌建設工作新征程。
二是加強追蹤督查。按照“一次性部署、一整套方案、一攬子舉措、一桿子督查”的工作要求,發揮督促機制的問效問責作用,要按照《具體任務表》分工,持續對各項工作進行跟蹤和督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三是深化宣傳推介。要凝聚共識,把政策宣傳、闡釋解讀作為“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後續的必要工作內容,提高文化品牌的知曉度和傳播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文化品牌建設的良好氛圍,真正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關鍵是要抓好“碼頭”建設和“源頭”建設,切實把“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資源轉化成為品牌建設源動力。文化品牌建設要突出抓重點,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正向效應大的關鍵問題,集中優勢力量,全力攻城拔寨。文化品牌建設要融入城市血脈、根植市民心中,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既要久久為功,有長期謀劃的戰略;更要只爭朝夕,有近期突破的戰術。後續本市會倒排時間表,根據《具體任務表》,加快實質性進展,最終實現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展現標識度。
《極簡區塊鏈:你一定愛讀的有趣通識書》
[印]史尼瓦•馬卡利 著
電子工業出版社•有道AI2018年8月版
就像寫《未來簡史》的以色列人尤瓦爾•赫拉利一樣,印度人史尼瓦•馬卡利也是個21世紀新人類通才,只不過赫拉利關註的領域橫跨歷史學、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馬卡利則精通資本市場、數字營銷、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自從這兩年區塊鏈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這方面的讀物也出得林林總總,這本被冠以時髦的“極簡”名頭的書,其實原名《區塊鏈:鮮為人知的故事》,就是要揭開對普通讀者來說頗有些神秘的區塊鏈起源之謎和突然崛起的背景。馬卡利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將區塊鏈放到大數據、數字營銷、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相互交織而成的大背景下,通過150余幅插圖和大量生動的案例加以解讀,並基於“區塊鏈即服務”的理念,對其未來廣泛的應用前景作了預測。
《希特勒的影子帝國:納粹經濟學與西班牙內戰》
[阿根廷]皮耶爾保羅•巴維里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7月版
這本以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國為名的書,其實相比歷史,更多是一本經濟學專著。作者本身從事的是經濟學研究和咨詢工作,在比較經濟學的框架下,再現“二戰”前後一段驚心動魄的往事:納粹德國前期的經濟主導者、有“金融魔術師”之稱的帝國經濟部長兼央行行長沙赫特,以天才般的手法和詭譎的計謀複興被“一戰”破壞的德國經濟,贏得希特勒寵信,推行國家主義經濟戰略。他遊走於英法美等戰勝國之間,縱橫捭闔,為納粹德國謀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基於威廉二世時期的“全球政治”理念,對社會撕裂、陷入殘酷內戰的西班牙展開經濟幹預,企圖將它改造成納粹德國的經濟殖民地,打造一個“影子帝國”。本書在“逆全球化”勢頭日趨明顯的今天讀來,別有警示意義。
《流動的圖像: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再解讀》
[美]唐小兵 著
複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版
視覺文化研究是當代學術熱點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一門新興的跨學科人文學術,在歐美的綜合性大學有顯著的發展。在中國,視覺文化研究也在文學、電影、藝術和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引起越來越多的關註,但目前大多還限於國外相關著作的譯介,而對當今中國紛繁熱鬧的視覺圖景及其生產機制,能夠及時作出分析解讀的著作並不多。密歇根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及比較文學系講席教授唐小兵的這部專著,分六章探討了當代中國自1949年迄今的視覺藝術和文化的發展與轉型,不僅抽絲剝繭地解讀了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建構過程,而且把這些視覺秩序與新中國創造新文化的宏偉規劃聯系起來,嘗試建立一種歷史化地閱讀新中國版畫、電影、先鋒藝術等視覺媒介的“觀看之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
[美]羅伯特•伯德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2018年7月版
這部關於蘇俄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專著,最亮眼的地方,就在於它強調了“元素”,並且真的很“複古”地以古希臘“土、火、水、氣”四大元素來結構全書。塔可夫斯基無疑秉有極深的俄羅斯式泛神論信仰,他的電影中充滿以種種視覺象征表達的“不可見者”的在場。作為芝加哥大學的俄國文學專家,羅伯特•伯德對此深有體會,他通過解析塔可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伊萬的童年》《安德烈•魯布廖夫》《索拉里斯》《鏡子》《潛行者》《鄉愁》和《犧牲》,指出它們正是基於對土、火、水、氣四大元素的頌揚,而電影的元素則使自然的元素得以獲得其視覺“存在”,這種存在與孕育著可能性的時間的統一感密不可分,而電影強化了人類體驗中的這種難能可貴的統一感。
3樓提及
但係而家D內幕交易已經醒左好多
5樓提及
同埋佢地D人咁多友好, 快難搵到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