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27.html
若然愛爾蘭求援事件只是個別事件僅是歐洲的問題,又如果北韓炮轟南韓只是無法預計的事情,本港政府出招打壓樓市只是政策風險,又如果美元反彈只是弱勢的小 反彈,那麼眾多巧合的事件走在一起而導致的資產市場下挫便不是毫無原因。美元的反彈並非隨意的波幅,而是代表游資正在撤離新興市場。
簡單道理便是"過熱的市場只有下瀉的命運",並不需甚麼大理論! 過往一兩個星期觀察到不少Sectors前後腳由高位下滑,亦即所謂的"Sector Rotational Short Selling"活動,成交突然縮小亦暗示前景十分不利。
更令筆者確信市況走弱的因素還有:
1) UBS近日將太古A(19)的Target Price調高至HK$200樓上
2) 陸東Target年尾恆指到28,000點,並說無懼跌市
3) 臺周刊大力叫人買樓
4) 大量IPO和Placements
5) 亞洲諸國正在推行Tightening Monetary Policy
6) 大量驚天的恆指預測,例如恆指一年內到38,000、30年到460,000點
7) 風水師成為財經雜誌的封面
8) 大部份人仍是相信"Buy on Dips"及"長揸必勝"
要說的到此為止,有時過於追逐有形的事情反而迷失大方向,而世間並無所謂的理所當然的事情,藉機留下一智者之言:
視而不見,意而則現; 形即是影,影即是形
|
||||||
昨日講到世姪俾 八十後女士問到:「你係經理呀,月入有幾多呀?」世姪於是興起考入銀行嘅念頭,希望日後月薪加花紅可以多過現時薪酬,問左丁山點考銀行?哦,考銀行不外乎 上網申請,滙豐渣打恒生等都有網上測驗,考語文與數學之類,呢啲統稱Aptitude Test,合乎要求者就會收到邀請去面試,現在時興小組討論,近乎辯論與搶答,口舌便給、外表醒目之學生,佔盡上風,反之,老實木訥,外貌冇咁靚嘅,就未 免吃虧。輸咗嘅人唔使向平機會投訴,以前林行止專欄引述過美國史丹福大學嘅研究,高大威猛之靚仔靚女,一生收入係多一啲嘅。 講到 Aptitude Test,有辦法嘅。上網查吓就知道有好多準備及補習嘅方法,人力資源專家N就教過佢位MBA學妹(mentee)到一家測驗專門店上堂,做吓test 先,學曉了,先至去報考銀行與大公司嘅test等。呢間專門店係國際公司,在世界各大城市有辦事處,不少大公司嘅試題由該公司提供,不過補習費就要幾千 蚊,幾貴o架。呢啲test是否真的測試到申請人嘅才能與心理狀況,好難講,但既然咁多大公司採用,為咗份工,都要適應吓嘅啦,各大學最好為學生畢業前免 費做兩至三次測驗(自願性),由就業輔導處提供指導,咁就會加強學生搵工嘅能力嘞。
與世姪講完之後,遇到大銀行總經濟師 K,佢有份為銀行面試申請人,大學生過咗test,過埋小組討論及人力資源部嘅面試後,就會見一啲高層。K先生話佢地銀行近年請咗幾多本地畢業生,以比率 計,多過外國回流學生o忝,佢留意到,本地生之中,能講較好英語嘅,大多數曾到海外大學交流過,三年未曾出外交流嘅學生,講英文的確係差一啲,講唔掂,就 好難獲得聘書咯。經濟K話:「以前劉校長講過,中大改番四年制之後,希望每位學生能夠在外交換一年,我好支持劉校長嘅理念,希望中大他日做得到。」目前本 港間間大學都極力增加學生出外嘅機會,藉此增強學生嘅國際視野,學生唔好貪香港舒適,不願出外呀。 |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19998.html
策突围
2003年5月19日,北京,“非典”流行,街上人流稀少。
上午10点,中南海国务院第三会议室。椭圆形的会议桌边,围坐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黄菊,以及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阎海旺、财政部时任部长金人庆,正在筹建的中国银监会“候任”主席刘明康等。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从包里拿出一叠文件,说是文件,其实只是一摞打印好的PPT报告文稿,每份文稿只有19页幻灯片。
一同前往的,还有时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央行研究局局长谢平。
这次会议颇不寻常,以往的国务院汇报工作,早在头一天就将汇报材料递交秘书局,并转交到国务院领导手中,这一次,显然参会者们在开会时才拿到材料。
据说这份PPT共19页,每一页均文字寥寥,提纲挈领地描绘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代价、资源运用、操作过程、配套措施及操作风险等。
据熟悉当时改革情况的人士向记者表示,直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以此为蓝本进行改革后,才把这份PPT文件中的操作部分,真正形成文字稿。
正是这次汇报,拉开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一次最彻底改革的序幕。据一位参与改革思路设计的人士对记者评估,当初设计的方案,有70%~80%以上都得到了实现,“这在中国三十年的重大改革中已属不易”。
据一位了解“5·19”汇报的人士回忆,整个汇报是按照这份PPT的顺序逐页进行的,首先就对这次改革的“宏观理解”做了说明。该部分开宗明义提出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是最大的金融风险,其财务重组涉及重大资源运用,其规划是央行各项工作五年规划及政策取向的先决条件”。
之所以称“先决条件”,因为四大行资产规模占当时银行体系约70%,如果不良资产不解决,运营机制不理顺,央行的货币政策就无法传导,国民经济运行就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实际上,到2002年下半年及2003年初,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已广受海内外关注,国际上有影响的财经媒体,均对这一问题做了报道,认为巨额不良资 产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有的甚至提出中国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资不抵债”的判断。在2003年初,国际著名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将中国内地 银行全部评为垃圾级。
中投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汪建熙对记者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国并无太多选择,只能前行。
以资产规模计,银行业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七分天下,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是银行业的中坚,四大行问题不解决,中国金融业的系统风险就始终存 在,日本和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南亚国家就是前车之鉴;其次,虽然当时资本市场已经过十多年发展,但资金配置功能仍微乎其微,银行业仍是资金配置主渠道,四 大银行又占其半壁江山,因而国有银行体制机制性问题不解决,中国资金配置的整体效率就很难提高,也将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发展速度,以及市场经 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以不良贷款为例,单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加以解决,并非完全不行,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如果按商业银行经营最好的年份算,不良贷款的消化估计至少要8至10年。环境的变化要求中国必须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对记者分析,“一方面,2006年年末,中国外资银行人民币市场的准入将进一步开放,外部竞争压力加剧。 另一方面要考虑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
根据入世协议,中国银行业将在五年过渡期后,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必须做好准备迎接竞争。
因此,早在2002年2月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前,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已下定决心,提出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在这次会议上,银行改革被定为接下来金融领域要解决的重要事项。
2003年3月,国务院新老领导班子完成交接,对银行改革重任就落在了新的领导集体肩上。据记者了解,在新老领导集体尚未正式交接之际,新一届“候任”政府领导就提出,希望以央行为首,尽快草拟一个改革方案。
2004年3月14日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公开表示:“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资源突破
决心已下,但资源从哪里来?成为摆在改革决策者们面前的重要难题。
一些研究人士认为,到2002年,要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8%的国际标准要求,必须要动用大约1万亿元的资金。
困难重重之下,在改革的设计工作中,首次提出了三个资产负债表——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资产负债表与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框架。
实际上,这也涉及改革的资源调用问题。在财政资产负债表下,当年可动用的财政资源极其有限。
经过1994年财税改革,虽然中央财政税收一直以高于GDP的速度在增加,但到2003年前后,GDP虽然超过11万亿元,但年度税收也仅占GDP 的12%左右,且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状态。在1998年,财政已经通过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形式,充实了四大银行资本金,但至2002年已被侵蚀殆尽, 从财政角度看,也不愿再填补这个“无底洞”。
在国家层面,当时可调用的“国有资产资源”,也即国家掌握的国有企业股权。据一位金融系统高级官员向记者透露,利用国有股资源充当改革成本,在当时已被考虑过多次,但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尚未进行,二级市场条件也很差,这条路在当时走不通。
除此之外,还有央行的资产运用,即 “央行再贷款”,但再贷款当时已经做过很多,约束性偏弱,再贷款无法转化成股权,并不能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对四大国有银行做根本性的改变。
此次改革设计提出了动用央行外汇储备的思路,并经多方案比较后提出“倾向”选择此方式。这一创新思维,突破了以往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模式,并给当时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找到了“资源”钥匙。
到2002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864.1亿美元,而且每年还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实际上到200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就达到了4032.5亿美元,年增长40%。在中国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情况下,外汇储备还将不断增加,这为银行业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然而,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窟窿较大,动用外汇储备这一资源,是否可完成全部银行的重组?而通胀压力是否会限制这一模式?
设计论证时也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 “整个过程未伤及财政”,也“较少伤及外汇储备”。其“限度在于释放通货膨胀的调控能力”,其中有利条件是:当时有“较低的基础通货膨胀率”和“较多的通货膨胀调控工具”。
改革设计中也提出了通过加强对冲手段来防止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长:在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同时,央行使用特别准备金,要求被注资的银行将资金存回到央行,央行同时付息,并逐步结汇。央行将视通胀的情况放宽回存和运用对冲手段调节。
这一设计的艺术性在于,通过多年平摊,将注资产生的货币供应量扩张平滑地逐步释放,以降低可能的通货膨胀压力。
经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各国刚刚开始复苏,中国也刚摆脱通货紧缩,2003年的通货膨胀水平还非常低。据记者了解,周小川行长在 “5·19”汇报会上分析说,就给银行系统注资而言,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的时机更好。而一旦低通胀时期过去,熨平注资带来的通胀因素也就基本消失。
在这份文件中,也对今后几年造成通货膨胀条件的应对给予了足够重视,特别标明对“通货膨胀调控主要在于政府事项的优先度摆放”,要进行“专题汇报”。
据记者从汇金公司了解,目前通过注资带来的通胀压力释放已基本完毕。
改革风险
改革方案没有回避此次改革的风险:除了通货膨胀环境风险外,内部运作风险和外部审计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也是顾虑所在。
这其中最大的风险在于,如果注资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仍可能再次陷入高不良贷款率甚至资不抵债的境地,也就意味着改革失败。
根据央行系统参与改革的人士表示,在设计改革方案时,也分析了当时进行国有银行改革重组的外部环境。从外部看,商业银行重组改革后,也已具备了日后可持续的运营环境。
设计论证中也做了宏观上的和制度上的条件分析。宏观分析认为,按照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情况,未来数年,中国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不成问题,这就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如果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不出大问题,不良贷款率不会再次无节制地增长。
为了给银行提供几年休养生息的机会,设计论证时分析认为,央行可适当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并使利差能够覆盖当前的业务成本和平均风险损失还应略有余地,使得银行财务状况进一步得以改善。
据参与此次改革设计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允许此利差存在的现实条件是,当时在拉动GDP的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占比很低,而国民储蓄率又过高,防止存款利率过高,可以降低居民的储蓄意愿,进而将储蓄资金转化为消费,也促进直接融资渠道的加快发展。
据一位银行系统的高级官员表示,在之前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中,银行系统承担了大量的输血责任,当时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大量来自国企改革行政干预。这次银行改革,一定程度上要反哺银行体系。
或基于改革风险的复杂性,对银行改革的先后顺序,改革方案提出“两家并行较好”,以防止一家试点可能出现意外。率先被选中的是建行和中行。
设计的情景分析以资产质量相对最好的建行来展开,认为建行需要用150亿美元注资(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建行重组动用外汇储备225亿美元,比当初设想增加了50%),加上上市融资及发行次级债,可使建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0%。
情景分析中动用外汇储备注资“运作的实质”。以建行为例,注资后,“在央行口头指导下,可逐步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外汇换取人民币,”其“实质效果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并创造了投资渠道”。
改革设计时认为,建行在重组后,如果国民经济不出现意外的增长危机,每年可创造净利润200亿~230亿元人民币(重组第一年的2004年底,建行 净利润就达到了490亿元,到2010年上半年,建行净利润已经超过70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分红,央行通过持股所得分红支付给建行特别准备金利 息,其余150亿元作为公积金,以赶上保持建行资产扩张率,使资本充足率不会下跌。
汪建熙对记者表示,对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拿捏相当复杂,要考虑到紧迫的时间,同时也要考虑到国民经济能否承受完全市场化的银行体系,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度,就是怕如果几大行同时市场化运作,国企的竞争力如差距太大会承受不了。实践中,多数国企还是很争气的。
争取支持
在重组计划中,资产质量相对最好的建行、中行就需动用外汇储备各150亿美元,同时启动中行、建行两家试点,则至少动用外汇储备300亿美元,已占2002年外汇储备超过10%,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决心。
因此,“5·19”汇报前后,也即改革方案的酝酿、协商阶段,部委之间的沟通协调成了重要环节。
本次国有商业银行重组,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财政部。国有商业银行原属于财政部出资,1998年财政部又向四大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在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之时,必将冲蚀财政部的出资。财政部的态度至关重要,是否会有人批评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2003年初,周小川和时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及常务副部长楼继伟保持密切沟通。
央行方面提出,在这次改革重组中,不用财政部出钱,希望财政部能够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方案。而财政部方面也了解国有银行的积弊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当即也表示支持。
有了这些沟通,财政部将继续向商业银行支付发行2700亿元国债的利息,并继续担保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向四大行发行的8200亿元债券。
改革方案对上述需要财政的配套政策安排,均有提及。一位金融业人士表示,可见改革设计中的一些规划,已经在之前寻找到了解决路径。
除了寻找改革的资源、相关机构支持外,动用外储,还需要考量法律程序问题。一位金融领域的高官对记者表示,任何决策,都需要法律程序正当性的支持,这在中外都是一致的,只不过中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
为此,在当年8月中旬,国务院领导布置,将这一改革的设计由央行进行法律沟通,征询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积斌、周正庆及人大预算工委副主任苏宁等人的意见。
同时,国务院法制办亦对注资问题进行了法律研究,并得出结论:设计方案不存在法律障碍。
在没有法律障碍之后,这一改革动议也就顺利向前推进。
2003年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原则同意了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汇报,同时决定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牵头成立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改革领导小组并任组长,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任副组长,周小川任办公室主任。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央行,主要承担这次银行改革的执行任务。
第二天上午,这一改革方案也获得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准,改革方案被正式确定执行。另外,这一注资方案的酝酿始终被置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和讨论修改之中,当年被正式通过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也明确地简述了这一改革的决定。
10月19日,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建议设立投资公司方式完成注资:即由外管局设立投资公司,受国务院授权进行资本运作的投资公司。
2003年11月22日,经总理温家宝,时任副总理黄菊、吴仪等国务院领导分别圈阅同意,汇金公司成立。
国际上,央行官员在2004年初参加国际清算银行1月份的会议时,还就改革的部署,向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及巴塞尔委员会主席等人进行了说明,以期得到国际金融界的理解。
在当时,美国和欧洲都认为中国自己搞不好银行体系,劝说中国应该引入外资银行,并聘用既有国际性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评估机构,最后依靠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和力量达到规范运营。
除了基本采用后面两条建议外,这次改革摒弃了依靠外资机构来重组国有商业银行的方式。
从2003年的PPT 到随后启动的新一轮银改,一方面试图在财政资源之外另辟蹊径,并最后体现在动用外汇储备上;另一方面则是做实出资人,避免因财政注资导致的出资人实际缺位现象,从而使公司治理落到实处,这体现在后来汇金的成立和运作上。
如今再看2003年方案的实际运作,以外汇注资为突破口,以汇金为平台和抓手,则重组、股改、引进战投和上市四步紧密衔接,次第敲响,财务重组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节约了时间成本,规避了风险窗口,充分体现了“在线修理”原则的妙用。
未竟之局
正是这次改革,彻底改变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改变了国有股单一的股权结构,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并用国际资本市场规则持续地规范银行的运作,持续创造盈利能力。这也奠定它们能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基础。
股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深知,其任务不只是工农中建四家的改革,后来加进了交行、广发行和光大银行等,更重要的是闯出一种重组的模式。
更为直接的作用是,这次改革为中国整个银行体系带来了相当大的改革红利,激活了银行业价值。至2007年,中信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上市,受到了投资者热烈追捧。粗略估算,这次改革为中国银行业增值约2万亿元。
此次改革重组,还开创了一个新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路径,央行动用资源重组问题金融机构。这一实践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被各国广泛采用,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上的作用突显。
一位参与此次银行重组改革的人士回忆本次金融危机,以及当年银行业改革的经验,认为改革应该立足于本国,而且必须早改;改革的路径要与国际接轨。
从当初的“隐患重重,技术已经破产”,到今天市值跻身于国际前列,踏上改革“不归之路”的金融家们在欣慰之余,亦深感责任与压力的重大。
周小川认为,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还有许多大关要过;郭树清亦有同感,他将改制上市视为“现代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多位银行业权威人士强调, 此次改革起始于精心设计的制度框架,而更为深层的银行及金融改革既涉及制度设计,即厘清政府与市场、银行的关系,也涉及治理结构的深化和完善。其间既蕴含 着老问题,也警示着新问题,这些构成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形似神不似”的复杂内涵。
可以说,完成银行改革的未竟之局,既在银行之内,更在银行之外。中国商业银行深层次改革能否成功,有赖于中国金融体系更深层次的变革,当然更取决于改革者的政治智慧与改革力量的互动。
(本文为《财经》杂志供本报独家专稿)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22687.html
几乎同一时期,香港各大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同金融机构的税贷广告,争先推出优惠的贷款利率吸引客户。
这种在内地居民看来完全陌生的信贷品种背后,是全球流动性的泛滥之下,香港银行业存款充足,急欲为资金寻找出路。
缴税也可贷款
香港银行职员们所介绍的税贷额度与利率报价十分诱人:只要提供工作证明与薪酬证明,便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额是个人月均收入的倍数,目前香港的 银行普遍提供月收入8至12倍的贷款额。虽然每家银行会设置一个上限(从100万至数百万港元不等),但通常贷款人更多地选择按月收入倍数申请贷款。
但事实上,银行职员在推销过程中,基本上只是咨询顾客想贷多少钱,没有人会告诉对方只能贷多少倍数。有的银行职员甚至根本不看顾客的月收入证明,便 “建议”他可以选择20万~30万港元的贷款额,而且表示,这个档次获得的利率优惠虽然不是最大,但每月还款额较低,也是目前香港纳税族最常用的贷款金 额。
更让人心动的是,这些贷款的实际利率普遍在3%以下,包括永亨、永隆以及中信银行等,实际年利率更可以低至1.5%左右。
记者惊讶地发现,这笔资金事实上根本不受限于交税用途。虽然名为税务贷款,贷款人可以拿来做任何事情,包括炒新股。
根据香港媒体的披露,一些与银行挂钩的财务公司,甚至打出了250倍月均收入的贷款额,远超过了去年80倍月收入的纪录。
渣打银行的一位税贷业务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银行资金充足,因此税贷业务开展得比较积极。他表示,近期信贷部门审批的手续也大大提速。“通常七个工作日之内就能得到批复结果。”他说。而一些与银行挂钩的财务公司则表示,可以在一天之内就得到答复。
据本报了解,各家银行不仅在贷款金额上大大放松,而且在贷款利率上也大幅度下降。星展银行推出的税贷实际年利率降至1.99%;中信银行国际则针对贷款额在50万港元以上、还款期为12个月的客户,推出了实际利率为1.52%的优惠税贷计划。
更绝的是花旗银行,已经推出了零成本的税贷——条件是借用的税贷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并且选用该行的账户作为工资户,并先付部分利息,花旗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数退还作为回赠。
变味的“税贷”
不少内地来的人对于香港银行职员所说的税务贷款感到不解。香港是全球税率最低的地方之一,更何况,香港的纳税标准较高,扣除项甚多,为什么还会有人需要借钱交税?
按照香港的税法,以一个普通白领月收入15000港元计算,一年约18万港元,其中约10万免税,剩余8万需交税。这部分应税额中,首4万按2%纳税,即800港元,接下来的4万按约7%纳税,实际需要交税约2800港元,这样算下来,共只要交3600港元。
但事实上,大多数月收入1.5万港元的香港白领其实是根本不需要纳税的。因为如果纳税人家中有小孩和老人,每个小孩还可以免掉5万港元,每个老人至少免掉3万港元。如果买了房子,那么月供的利息部分还是可以拿来抵扣应税款。
那么精明的香港人为何还想要借用税务贷款?原来各家银行并非根据每个申请人的实际纳税额来发放贷款,而是根据申请人的财务状况批核贷款金额,就普通的香港白领来说,这笔金额远比其应纳税额高得多。
申银万国(香港)公司的联席董事郑家华对本报表示,香港的确每年都会有人通过税贷计划向银行借钱。
“不少钱投入了股市,有一些人专门拿来打新股。”郑家华说,“但是我并不建议这么做,因为你申请了税务贷款后,实际上每个月都需要还款,这笔钱拿来投资,风险较大。”
接受本报询问的香港银行几乎均表示,要求借款者采用每月固定还款的方法归还税务贷款。
不过也不乏冒险者用这笔钱进军股市。有一名香港的中学教师向媒体披露,虽然他只要交税2万港元,却向银行贷了40万港元用于打新股,在今年的新股热潮之下,他出售新股的首日回报已经足够应付贷款的利息。
不过郑家华仍然认为,如果股票赚钱还好办,万一碰上市场波动,又面临税务贷款的还款压力,到时可能不得不“割肉退场”。
银行为钱多发愁
对于银行间今年上演的税贷争夺战,业界认为与今年以来全球资金向新兴市场转移有关。特别是进入11月以来,美国第二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更是令香港银行市场的流动性出现了泛滥的趋势。
据本报了解,自今年初开始,银行业全方位开拓新的贷款业务,不少银行竞相推出了免佣金的证券交易业务,希望吸引散户开立证券账户,并利用银行的资金进行保证金交易打新股。
在与券商竞争的同时,银行也在同行之间竞争房地产贷款业务。香港一位房地产中介对本报表示,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均推出了H+(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利率)的房贷业务,最令人惊讶的就是曾经一直采用保守房贷利率政策的汇丰银行也在今年推出了H+0.65%的低息按揭业务,在业界“搅 乱一江春水”。根据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采用银行同业拆息的贷款,一直占房贷业务的绝大多数比重。
“即使在特区政府接连多次实施房地产限制措施之后,银行间的贷款竞争仍然没有减弱,”上述地产中介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在11月中特区政府出台了 今年以来最为严厉的针对房地产的短炒的额外措施,但是银行并没有跟时,我们看到银行对房地产价格的估值仍然较高,而且批出的利率仍然保持历年来的低位水 平。”
而当下竞争正热的税贷可能正是在香港实施房地产调控之后,银行业不得不争取的另一块贷款肥肉。
来自渣打与东亚银行的税贷业务员甚至对本报表示,银行对于在香港居住的内地人士一样可以提供税贷,他们均表示,只要在香港有税单或是每月的出粮单(工资条),那么也可以批核这些贷款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上升,以及加息预期的趋强,从香港借入港元后,存入内地换成人民币定期存款,将会享受到利差与汇率升值的双重收益。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职员表示,实际上已经有客户这么操作。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9/2100766.shtml
每经记者 李静瑕 发自北京
继12月8日本报披露2009年周天宝与其旗下公司涉及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两起贷款官司之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12月8日)再获悉,上海方面有银行也已将“天宝系”相关企业推上了法院。
一位银监系统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于“天宝系”贷款“上海早就起诉了,现在已经到了法院的阶段。”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该事件进入到司法程序,银行追债的可能性增大,这对“天宝系”涉贷企业,必定是致命的一击。
旧案加新案“天宝系”官司缠身
“天宝系”贷款风险披露出来时,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了周天宝过去的资本运作及其旗下公司面临的资金困境。
“其实,这个案子已经属于陈案了,并且是多年前的陈案。最近两三年,中国银行业协会也在进行风险批示。”上述银监系统人士向记者透露,监管层选择现在将信息披露,可能是考虑到相关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影响。
2009年初,“天宝系”下北泰创业由于与多家银行的外汇合约造成了2400万美元的亏损,而合作伙伴的3.266亿元的债务索偿令北泰创业最终在香港股市清盘。彼时,“天宝系”资金链危机已经被提及。
与招商银行首体支行,以及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的两起追债官司,则又提示了“天宝系”贷款的相关风险。并且,在这两起官司中,均涉及东普汽车工业 (上海)有限公司、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北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及周天宝个人。其中,几家公司的担保角色频频出现,也预示了“天宝系”银行贷款的担保风 险。
似乎,资金困境将周天宝引向各种借贷款渠道筹借资金,而恰恰是资金的困境,让“天宝系”官司缠身。
据记者了解,上海方面银行系统对“天宝系”行动较早,早已对“天宝系”相关企业提起诉讼。由于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且“天宝系”所涉及的公司众多,其风险显露的时间也有差异。
除银行贷款的官司,“天宝系”与合作企业的官司也将其推向了艰难的境地。北泰创业的清盘,正是与其合作了8年之久的大客户上海工业投资集团向法院申请要求北泰创业偿还3.266亿元预付款、相关费用和利息,这将北泰创业推向了绝境。
也就在昨日,记者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公告中看到,一家与“天宝系”相关企业合作的技术开发企业也将其告上了法庭。9月18日该法院刊登的公告, 向中顺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恒巨汽车配件(上海)有限公司以及周天宝本人发出通告称,受理上海屹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诉上述企业以及周天宝技术委托开发合 同纠纷一案。
银行早做资产保全总体不良率或可承受
“其实,相关的监管措施以及银行的保全措施已经启动很长时间了。”对于银行此次可承担的风险,上述银监系统人士向记者透露。
由于目前消息称,在“天宝系”贷款中,最大贷款行为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并为群内提供贷款金额6.3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1.12%,记者便向建行方面致电了解情况。
建行总行相关人士称,建行目前还在进一步了解情况,并会在拿到相关情况之后,在第一时间发布。
“像这样的企业,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如果贷款不断也许还可以维持。不过既然风险已经暴露,那么最终爆发可能在所难免。而且,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也证明了该企业体系实质的业务并不牢靠。”一位分析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如果 “天宝系”真的崩盘,那么,相关银行是否能够承受这些不良贷款?
一位银行分析师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按照目前披露的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总共32.86亿元来看,即使都成为不良贷款,相对于目前整个银行业存在的4500亿不良贷款,不良率仅仅上升不到0.01%。
“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差不多在1.2%左右,如果上升0.0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所涉及的47家银行可以承受。”该分析师认为,“不过,涉及‘天宝系’贷款的银行,其贷款金额的涉及程度不同,不良贷款的影响将因不同银行而异。”
该分析师还称,建行尽管可能涉及贷款较多,不过已经做了相应的保全措施,应该可以“高枕无忧”。“保全的资产可以拿来出售,而建行能够做出资产保全,就说明其贷款中的互相担保比较少。”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7/2094877.shtml
每经记者 李静瑕 发自北京
“这是一份带有‘密’字的文件,具体的内容,我不能向外透露。”安徽银监局的相关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该局已经收到了银监会关于“天宝系”贷款风险预警的文件。
这份带有“密”字的文件,让2004年“德隆系”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了银行的头上。据悉,近日银监会已经向北京、安徽等三个地方银监局下发了相关文件。
“天宝系”的资金困境,也给银行贷款不良率带来了压力。上述文件的内容涉及,“天宝系”关联企业群形成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共计32.86亿元,群内总担保金额达25.64亿元,其中两企业之间互相担保金额8.76亿元。
“目前,我们已经采取了相关保全措施,有关口径可能最近几天对外发布。”当记者问及“天宝系”贷款的事情,建行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
据记者的了解,截至目前,除了一些银行基层尚未接到通知,相关银行已经开始了调查工作。一家股份制银行也表示,正在提交事情的申请。
相关数据显示,“天宝系”关联企业群涉及授信行和贷款行共计47家,其中最大贷款行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为群内提供贷款金额6.3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1.12%,最大的授信行为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为群内提供授信16.60亿元,占授信总额的10.33%。
知情人士透露,对天宝系的授信为100亿左右,已经贷款50亿左右,其中就有30多亿为不良贷款。根据相关报道,涉及贷款的银行包括建行、工行、农行、中行、交行等。
“其严重依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运作。”一分析人士认为。据历史资料显示,北泰创业在2001年以一个空壳公司注册,而2003年就在港上市,集资2.7亿港元。而在其上市刚开始的半年里,北泰创业一共集资了2次,共筹集现金5.35亿港元。
而擅长于资本运作的周天宝,正是天宝集团的创始人。2004年成功收购“ST松辽”——这个资本市场上平均每两年更换一个大股东,而1999年至今共经历了5次重组的壳公司。
与银监会在6年之前预警的“德隆系”的崩塌相比,“天宝系”暗藏的危机也并不小。
尽管目前披露的 “天宝系”不良贷款以及涉及银行家数,不及当年“德隆系”。不过,相关分析认为,如果“天宝系”崩盘,将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造成严重的上升压力。市场人士认为,银行或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o7sn.html
借助永隆银行的平台,招商银行(13.26,-0.02,-0.15%)的国际化之路正向亚洲地区纵深推进。
12月10日,招行全资子公司永隆银行的澳门分行开业,此为永隆银行走出香港的第一步。当日发布会上,招行行长马蔚华还透露,招行已获批开设台湾代表处,目前已进入选址招聘阶段。
自两年前收购永隆银行后,招行的国际化路径演变为“两条腿”走路。“对永隆银行有利的,就用永隆银行扩张,对招行有利的,就以招行为主体扩张。”招行战略发展部人士称。
“当初那么多争论,从两年后的现在来看,当时对收购永隆银行的担心可能都是多余的,这也说明招行在战略上有远见。”马蔚华说,曾经亏损的永隆银行如今一跃成为香港最具活力、业务增幅最高的商业银行之一,过去两年,永隆利润增幅都超过30%。
马蔚华以“初战告捷”来总结这两年整合永隆银行的成果,也进一步坚定绕道香港、立足亚洲来进行国际化布局的战略选择。
永隆银行加速扩张
永隆银行原是一家具有70余年历史的港资银行,2008年被招行斥资193亿港元收购之时,业界曾看淡一片。招行当初给出回应,收购之举主要是基于战 略考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招行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必然趋势,并购永隆银行是招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正确选择,并购后两家能够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两年后,实践证明,这一步是走对了。”12月10日,马蔚华在澳门表示。他坦言,金融危机后,招行在国际化方面有很多想法,一种是在境外建分行,一种是收购银行。招行将海外分行选定在纽约华尔街,以捕捉世界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先机。
在收购银行方面,马蔚华说,美国、欧洲的朋友们经常劝招行去收购一些银行,因为西方的银行正在去杠杆化,去国际化,在收缩资产腾出空间,而人民币升值 也使收购成本降低。“但招行收购银行一定要有意义,风险要看得见。”马蔚华拒绝了朋友的建议。再三思量,他认定,到香港收购比到欧美收购把握性更大。
历经两年余,永隆走出亏损持续盈利,为招行的战略选择做了良好注脚。截至2010年9月末,永隆银行资产总额比年初增长13.3%,资本充足率14.28%,不良率0.49%,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9.0%,增幅高于香港同业平均水平。
永隆银行总裁朱琦透露,过去两年多,该行逆市扩张,在香港增开了5家分行。目前,永隆银行在港设有总分行共40间,在内地共设4间分支行及代表处,在 美国洛杉矶及开曼群岛各设有海外分行一间。为完善珠三角的营业网点,永隆银行正筹备将广州代表处升格为分行。未来每年,永隆将保持新增两至三间分行的扩张 速度。
拓展香港及东南亚市场
招行的国际化步伐谨慎,海外布点甚少。截至2010年6月30日,仅有香港分行、纽约分行、美国代表处、伦敦代表处,加上收购来的永隆银行。
这与其在内地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同期,该行在中国大陆7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62家分行及706家支行,2 家分行级专营机构(信用卡中心和小企业信贷中心),1家代表处,规模虽不及国有大行,但领先于多家股份制银行。
深圳一位金融业人士分析,按照马蔚华的战略构想,慑于欧美收购的较大风险,以及资本金压力,招行一段时间内不大可能收购欧美银行或开设欧美分行。事实亦证明,招行的国际化提速主要集中在永隆银行平台和亚洲区域。
“根据招行的战略部署,永隆银行将致力于拓展香港周边地区和东南亚市场。”永隆银行人士透露。拓展的主线围绕两点展开,一是业务上挖掘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 增量空间,不与当地同业银行抢市场;二是进行综合混业经营探索,为应对未来内地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积累经验。永隆银行旗下包括证券、信托、期货、财务、保 险等多家全资子公司。
马蔚华在永隆澳门分行发布会上称,继中国银行(3.30,-0.02,-0.60%)、交通银行(5.63,-0.05,-0.88%)后,招商银行在台湾设立代表处已获批,接下来将进行选址和员工招募。被问及近期招行是否有其他机构拓展计划时,马蔚华以重大信息不便披露为由未予回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nbuo.html
能看到这篇文章太好了,如果早点看到就好了。
原文http://chencharly.blog.sohu.com/156947313.html
----------------------------
一.总体盈利能力
1. ROE前3名招商,兴业,浦发,但是都是高杠杆带来的高ROE,盈利更重要的指标是ROA,上表已经按税前ROA排列,2009年比较特殊,天量贷款,所以建行和工行有优势,特别是大型基建项目,因此国有行居上位,兴业和城商行居中位,而招商,浦发居末位;
2. 2008年属于正常年份,招商,城商行,国有银行表现较好,其次是兴业,中信 居中而浦发,民生居末位;
3. 杠杆高并不单方面意味着高风险,因为有监管规定如: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等等限制,能在限制下高杠杆,说明了一定的资产配置能力,同时,也说明其比较激进;
二、 盈利能力分解:贷款收入
2008
1. 净利息收入资产比衡量了ROA的利息收入贡献率;正常年份2008年,兴业,浦发居末位;08年招商是首位,09年居然到了末位,说明招商的利息收入比例在09年锐减,可能是其谨慎策略的体现;
2. 利息毛利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利息收入,兴业,浦发,民生均居末位,说明其利息成本相对于利息收入较高; 兴业,浦发,民生发展较快,所以其资金压力大;
3. 贷款利率高来源较长期限的贷款或较高利息的贷款(多半是中小企业贷款),兴业,浦发,民生均较高;如果是期限长的贷款,一旦加息,其贷款减值压力大;而如 果是中小企业贷款,不能片面的认为风险就大,要具体看其对风险的管理,当然,一般而言会认为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要高于大型国有企业;
三、 盈利能力分解:利息成本
1. 09年活期比例超过50%的有招商,建设,工商,兴业;08年的有招商,建设;
2. 居上游的主要是北京,宁波,招商,建行,而北京,宁波等城商行局限于一个城市,所以不具可比性;
3. 活期储蓄比例及成本是内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活期存款靠”拉”不行,需要综合的服务和产品能力吸引储户,成本最低的当属招商银行,其次是兴业,中信,而浦发,民生则居末位;国有行里最有竞争力的是建行;
四、 其他收入和成本
2008
1. 净佣金占总资产最高的是中国银行,主要是其在外贸企业的手续费上的传统优势,但这一优势正逐渐被其他银行蚕食;建行,工行也居上游,主要是其网点优势;
2. 招商银行的手续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最高,但按资产比例计算仍然比不上国有行,但也已经达到国有行水平了;其次是民生,中信,兴业,而浦发,北京,南京居末位;
3. 营业成本占总资产比例可见民生银行的致命弱点,一般银行的全年利润在1%的ROA左右,但民生银行的成本比最低的北京银行高出几乎1%左右,也就是说几乎多出了一个银行的利润率.为什么民生银行的费用率如此之高?
4. 相对于总资产规模来说,兴业,浦发的费用控制较理想;
5. 城商行网点少,扩张慢,很难在同一水平比较费用率;
五、 风险控制
1. 从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上看,兴业,招商,浦发,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风险控制较好;
2. 城商行的宁波风控较好,北京,南京处于中游;中信银行也居中游;
3. 国有行的坏账比例和拨备覆盖率均处于末位,而其中交行,建行在国有行中风控较好;
六、 零售银行业务
1. 招商,兴业,宁波在零售贷款比例上居上游;
2. 紧随其后的是三大行,同样是因为三大行的网点优势;
3. 浦发,中信,民生等落后;
4. 从数据上看,招商的二次创业任重而道远,希望提高非资本业务来提高业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而兴业,宁波也相当不错;
七、 总结:
1.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较高的发展速度,有望以服务,产品,网点等竞争手段扩大市场份额
2. 招商银行:综合竞争力第一;名副其实的市场明星;
3. 兴业银行:ROE不低于招商,在资产管理能力上某些方面甚至强于招商,在低成本,风险管理上不逊色于招商,但在活期储蓄上比招商差,所以综合竞争力略逊;
4. 浦发银行:ROE较高,但ROA较低,资金成本高,运营成本较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落后,风险控制尚可,非常激进;
5. 民生银行:ROE一般,但ROA较低,资金成本高,而且运营成本奇高,风险控制尚可,非常激进;
6. 中信银行:盈利能力居于中游,风险控制尚可,资金成本不低,零售银行业务落后,比较保守;
7. 城商行(北京,南京,宁波等)各有特点,但资本较小,错过了监管层放松资本金要求的时间窗口,扩张能力受到资本的制约,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是否能保持优势,有待考证;表面上看,宁波的综合竞争力不错,北京的成本最低,南京一般;
8. 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比较固定,网点优势明显,但坏账比例最大,拨备覆盖率最低,交行相对规模较小,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三大则尽力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9. 建行:在国有行里,盈利能力最高,成本最低,风控也较好,但收费高;
10. 交行:国有行里风控最好,扩张较快,盈利能力一般,资金成本较高,运营成本控制较好;
11. 工行:盈利能力不错,资金成本一般,运营成本较低,风控较差,收费贵,服务差;
12. 中行:盈利能力一般,资金成本一般,运营成本较高,风控最差,服务尚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bax.html
招商银行几乎是公认的白马股,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优秀的管理团队,谨慎的投融资作风,世界范围的获奖,对小股东负责人的态度都为招行赢得无数美誉,在我 心中也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形象,因为这样,在股票大幅低估的前提下,虽然我对银行未有充分了解,我也曾经试探性减仓。但经过不断地学习,我发现其实超长期而 言招行并不是最优选择。
行业的东西说了一大堆,回头看看招行的护城河
现阶段的我不会奉行修正主义,所以关于巴菲特的波特的多尔西的理论我还是先学好了,像基督教徒般地信仰他们的学说,我相信他们的东西我学到一半已经足以完成我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其实并不可能超越他们。这是我了解的现实。
支持招行的发言绝大多数认为招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文化。对于他们的观点我不反对,但在上述众多理论里面,我并没有发现企业文化能成为护城河。戴尔谷歌 绝对有比招商银行更强的企业文化,但反应在他们近期身上,盈利能力和持续增长已经大不如前。企业文化在波特的理论中更类似于经验曲线,他的优质服务其实提 供的是歧异化。很遗憾,经验曲线并不是很有力的壁垒,而优质服务提供的歧异化对于客户来说敏感性相对不高,正如我评论说的我喜欢招行的服务,但就我的角度 看,没有转换成本,就是服务差一点(而且现在的中、建行服务也并不差),我宁愿去近一点的银行,提供方便一点的服务,但如果我想喝茅台,我会不远千里去别 的地方买而不是买一瓶五粮液。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我知道索尼和飞利浦的蓝光碟机质量是一样的,而索尼的贵1000元,我肯定要飞利浦的,这就是歧异化敏 感性的问题。我在多尔西的《寻找经济护城河》里面发现金融类机构最重要的护城河其实就是资产粘性,这个在招行里面并没有优势。相反,如果金融机构资产粘性 如果确实是最重要的护城河的话,四大行在这方面可能有利得多。
茅台和北大的护城河并不完全在于文化,而在于品牌,文化只是品牌底下的历史沉淀的一部分,包括稳定的质量,良好的声誉等等,他并不是独立的因素,是100 年历史的沉淀,不是招行16年的企业文化可比的。招行不同于茅台、白药,没有很强势的品牌,商誉不高,因为网点少,不方便,纵使有良好的服务,在众多不发 达地区没有品牌知名度。
企业文化相对技术,经营模式带来的成本优势等壁垒应该相对稳定,但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加上我对银行业四万亿贷款和房地产泡沫等不稳定行业因素使我并不能抱着她睡得安稳,可以说支持者们并没有错,只是招行模式持续盈利模式在我能力圈以外,我只能选择更容易把握的其他泛消费股。
郑永灿
millionaire对招行的评价有道理,其实中国这么多银行,我也说不清楚差别在哪里。不过我来到深圳已经三年多了,在深圳的感觉是招行确实有零售银 行的派头,基本网点数量是与四大行并驾齐驱的。我去买招行更多是因为我觉得他们的董事长秦晓很不错,而且马行长的战略,以及之前的一些言论,让我觉得招行 是一家比较市场化的银行,仅此而已。
别的银行不买,不代表不看好。老实说在我眼里,中国前十位的银行我觉得都是一样的,基本就是他们在垄断这个市场,你可能觉得这些银行间竞争很激烈,不过我 觉得这个竞争其实没什么意义,就是谁垄断多点谁垄断少点的区别,到最后都达到一个平衡了,还是这几家在垄断。就好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我也说不出哪个 好,他们的竞争绝对也是很激烈的,但是可乐这个市场,玩来玩去就是这两家,到最后还是这两家垄断了。
顺带提一点,招商银行网点数量几乎是交通银行的零头,可是利润几乎相当,我看到这个数据没怎么想就决定买招行而不是交通银行了。
银行的估值,不是静态的。
我是这么理解的:
银行业绩突飞猛进的根源是什么?是经营效率的提高还是得益于4万亿内需拉动的受益者,推动的因素可持续性和副作用能不能在3-5年内反映出来?(因为大家认为银行能涨3-5倍)
对于银行,博主看到的东西正是目前市场所担心的东西,市场真的有效吗?
应该看到政府疏解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速度正在加快(估计年底会有答案),一旦这个担心消失、通胀来临、人民币继续升值、中国经济平稳的以8%-9%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政府高官曾说过8%的GDP增长对应17%左右的信贷增长),将导致银行估值修复并出现景气周期。
这些事情迟早会发生,博主的看法是时间不确定。我的判断是3年内发生的可能性极大,3年银行股价至少翻一倍吧,如果业绩能出乎大家意料的保持20%以上的增长,那么翻3倍也是很可能的,我们等3年再看吧。
对于地产,我不喜欢,理由跟博主差不多。
不懂不是最难堪的事,因为不做就得了,最难堪的是不知道自己不懂,却当成能力圈内的事去做了,结果可想而知,俺就常常不知不觉的吃着这个闷亏.
本来"不确定性"就是不能懂的范畴,为何偏有那么聪明的人还揪住这个不放呢
新浪网友
博主只是说从长期看买入银行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说的没什么错误。可能缘于博主对其他的投资标的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就投资而言,买入你看的懂的好企业 就可以。比如招商银行,不用高增长,哪怕是稳定的低增长就可以呀。只要你有能力长期持有,就是一项好的投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投资就好了!
对于地产,未来3年不太看好,但原因并没有博主说得那样复杂。因为政府在未来的3年里肯定不会再允许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政府这次调控看得出来是动了真格 的,至于会不会大幅下跌则看不准,房地产企业先前的规模扩张和价格上涨双轨运行变成了单轨甚至无轨运行,所以未来三年不看好,至于三年后的事,只有天知 道!
关于银行,观点与博主显然不同,博主讲的景气周期,确有其事,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景气周期恐怕没有欧美那样明显,我们还是要具体国情具体 分析,8%的经济增长现阶段被政府认为是要确保的底线,2008年全世界的经济危机中也没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速低到景气度的低谷点,当然我们08年也比往年 要低些,我们姑且称其为低谷,则随后的09年及今后几年则为景气上升期,这也大概没错,08年以来世界利率的低谷期即将过去,就算今年不升息,明年呢,后 年呢?随着通胀的抬头,中国乃至世界在未来的3
说难听点,这样是不是有点“叶公好龙”!
新浪网友
一场金融和经济危机让人们都看到了银行和地产的风险.
为了解救金融和经济危机,
中国的银行业和地产都处于初期阶段.
此外就银行来讲,
在中国目前的历史阶段,
大家都在讨论经济转型问题.
截止到今年5月底,
所以,
在今后的若干年里,
地产跟银行可能要分开讨论
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降息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事,只要不降息,银行的整体盈利维持较大幅度增长是大概率事,只是企业增长速度快慢问题。
而地产行业就不那么幸运,可能出现部分企业亏损甚至出局。
但投资的是企业而不是行业,关键还是企业成长的确定性,应该具体企业具体分析。只要企业的成长确定,被投资者重新追捧只是时间问题,在这种被投资者冷落的行业里获得超过预期的收益概率其实更大。
如果从周期行业投资的时钟来看,现在已经是投资地产银行的好时机。
正是因为投资者对地产和银行的偏见,才能出现如此低的估值
垄断型消费股因为品牌和产品独特的护城河,除非出现黑天鹅,不然成长性是比较确定的,因此也难以获得低估的机会
但正是这种对银行坏账的担忧,和对地产调控的忧虑,给以了投资者很大的安全边际去买入行业中的优秀标的。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5484
巴黎:
一間企業的內在價值,必定是直接由它的有形資產淨值而來,這是毫無疑問,而投資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注意事項,是因為我們要知道:
"這間公司能否有能力好好的維護企業有形資產和增加它們每股的比例,而不是減少它們"
如果一間企業,年年說賺大錢,但它的Balance Sheet內只賺了無形資產,你不會認為所謂年年賺錢對於你有任何意義。因此能否年年賺錢,固然重要,
但賺錢不是目的,而是為增加淨有形資產的一個手段。
巴黎試舉一個例子。
從美銀的15年財務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美銀的股東權益突飛猛漲,如果看股數變化,我們知道其間,美銀是透過不斷發股票收購對手增大規模。
這種變化是否有利,是一條簡單的數學問題:
股東淨值上升速度大於股票發行比例,就是有利,反之不利。
現今的會計制度,容許收購時,因高價付出固定資產的數以Goodwill入賬,亦會增加一些不利情況,以美銀為例,最好的方法是嘗試把此中的無形Goodwill勾出於股東權益淨值,計算去Goodwill化的每股資產淨值。
假如一間公司的每股有形資產淨值在年初是$100,年中賺了$15元,派了$5元息,年尾就是$110,如果年尾只有$105,那麼就是說,有$5的費用並沒有入賬。
做成這種看似不可能的數學有很多原因,回購、收購、發股會是當中常見的可能,巴黎在這裡不是想討論會計準則如何有問題,這裡的重點是,
我們正處於一個年尾可以出現由會計制度引起的$105或$120難以還原數字的市場投資,我們要做一個有分辦能力的智慧投資人。
美銀在前任CEO Kenneth Lewis 主管期間,尤其是2002-2006年間的收購,就出現數學上的問題,我們並不需要懂他當中的收購技巧,有那點有做,有那點沒做去決定他是否高明,因為從上面不能還原賺到的錢的去向的簡單數學,我們知道了答案。
每股年初固定淨資產 + 年中盈利 - 派息 = 年尾每股固定淨資產
因此,沒有以驚人的洞悉力和知識觀察管理層、或觀察宏觀經濟,亦能知道自已投資標的處景,如有一個詩人簡單地說:
100元入息,90元支出,人人快樂;
90元收入,100元支出,人人憂愁!
當然無知和無視事實同樣會令人快樂,但歷史告訴我們,付出代價是必然要的,即使有時可能是晚一點!
那麼,以往高價收購令股東權益流失的美銀是否不值得買入呢?!
同一個問題,在2006年的$54.85元高價,或2009年的$3.14和現價的$13.4會有不同的答案,下回繼續!!
p/s: 重新分析美銀,是因為Blog友Kamster的一個疑問引發的興趣,巴黎亦因為美銀,再去分析匯豐及富國銀行。另外此文也有參考天知君的方程式,我在他的方程式之上加入了每股的變化,是受Kamster君對股票回購、發股應如何計算利害的問題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