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肉製品:雙匯,雨潤,眾品,得利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3n.html

散人的文章都很不錯,投資成功絕非偶然,因為他沒有新浪的博客(他的博客從搜狐轉到網易了),所以我關注少,今天從別人那發現他的這篇文章,所以轉載過來。
下文關於雙匯的ROE,他也犯了同一個錯誤,就是沒扣除少數股東權益。

作者:散人

 

一、     大致定價:

 

公司       

上市地

   股價   

PE    

PB

雙匯

中國

49.5

32.3

   10.7

雨潤

香港

29.1

34.2

4.9

眾品

美國

15.0

11.4

1.6

得利斯

中國

18.6

68.4

3.8

 

眾品現在的價格比較有吸引力,只有11倍PE,1.6倍PB;

 

二、     行業環境

1.   行業增長:總量隨GDP和收入水平提高而增長;

2.   行業整合:放心肉的市場不斷擴大,行業整合發展空間很大;

 

三、     價值鏈定位:

 

公司

期間

上游佔比

下游佔比

公司

期間

上游佔比

下游佔比

雙匯

2009

34.5%

60.5%

雙匯

2008

38.7%

57.1%

雨潤

2009

78.2%

20.5%

雨潤

2008

78.9%

21.2%

眾品

2009

85.4%

12.8%

眾品

2008

89.9%

10.1%

得利斯

2009

53.3%

46.7%

 

 

 

 

 

1.   雙匯強於下游,即火腿腸等低溫和高溫肉製品:

2.   雨潤強於上游屠宰的低溫肉,冷鮮肉的比例達,毛利高;

3.   眾品的冷鮮肉比例比雨潤小,而冷凍肉比例較大

4.   得利斯接近於雙匯,基本上游,下游各半;

 

四、     盈利能力及成長性分析:

 

公司名稱

會計期間

貨幣

營業額

主營利潤

營收增長率

毛利率

主營利潤率

銷售費用比率

管理費用比率

所得稅率

雙匯

2009A

RMB

283.5

12.425

9.0%

9.6%

4.4%

3.9%

1.3%

19.2%

雨潤

2009A

HKD

138.7

12.927

6.5%

15.6%

9.3%

3.7%

2.3%

7.5%

得利斯

2009A

RMB

11.1

0.881

-7.1%

17.4%

7.9%

6.3%

1.8%

20.7%

眾品食業

2009A

USD

7.3

0.468

34.5%

11.9%

6.4%

2.0%

2.6%

7.7%












公司名稱

會計期間

貨幣

營業額

主營利潤

營收增長率

毛利率

主營利潤率

銷售費用比率

管理費用比率

所得稅率

雙匯

2008A

RMB

260.1

9.783

 

9.0%

3.8%

3.8%

1.3%

22.8%

雨潤

2008A

HKD

130.2

9.162

 

12.1%

7.0%

4.2%

2.4%

8.2%

得利斯

2008A

RMB

12.0

0.843

 

14.1%

7.0%

4.5%

1.2%

15.9%

眾品食業

2008A

USD

5.4

0.334

85.2%

12.7%

6.2%

1.8%

3.3%

7.3%

 

1.   眾品增長最快,2009年營業額增長34.5%,而得利斯是減少7.1%,顯然,得利斯的財報裡的解釋:子公司銷售價格下降導致營業額下降只是敷衍了事,大家的價格都下降了,為什麼競爭對手的營業額仍然在增加?

2.   整個行業的毛利率都不高;

3.   得利斯的毛利率和雙匯的毛利率出現矛盾,按理說業務一半集中在下游,毛利率應該相近才對,而且雙匯的品牌知名度高於得利斯,得利斯怎麼會有這麼高的毛利率?是否是為上市而粉飾了報表?還是其產品的定位比雙匯高端,所以毛利率更高?需要進一步調查分析;

4.   得利斯和雙匯的稅率接近也說明其產品下游部分較多(上游的屠宰是免稅的),雨潤和眾品的產品則集中在上游;但雙匯的毛利率居然低於上游定位的雨潤和眾品,是其低價戰略的意圖?還是其雖然有品牌,但溢價能力並不強?

 

五、     ROE分析:

 

公司名稱

會計期間

利潤率

資產周轉率  

ROA

財務槓桿係數

      ROE

雙匯

2009A

3.2%

  4.928  

15.8%

1.55

24.5%

雨潤

2009A

12.6%

1.072

   13.5%

1.54

20.8%

眾品食業

2009A

6.3%

1.458

9.2%

1.68

15.4%

得利斯

2009A

5.7%

0.679

3.9%

1.27

4.9%








公司名稱

會計期間

利潤率

資產周轉率

ROA

財務槓桿係數

ROE

雙匯

2008A

2.7%

5.837

15.7%

1.47

23.1%

雨潤

2008A

8.7%

1.565

13.7%

1.59

21.7%

眾品食業

2008A

5.8%

1.637

9.5%

1.73

16.4%

得利斯

2008A

5.6%

1.892

10.6%

1.54

16.4%

 

1.   雙匯的周轉率非常高,導致ROE高;

2.   得利斯的毛利率雖然高,但利潤率低,周轉率也低,導致ROE最低;

 

六、     ROE分解及資產管理能力分析:

 

公司名稱

會計期間

運營EBI比率

運營資產周轉率

運營ROA

槓桿收益

校正ROE

應收款周轉天

存貨周轉天

應付款周轉天

PPE周轉率

有形資產周轉率

資產利用率

雙匯

2009A

3.5%

16.415

56.6%

-29.9%

26.7%

1

19

8

15.83

7.7

65.2%

雨潤

2009A

9.1%

1.515

13.7%

0.5%

14.2%

15

29

11

2.63

1.7

80.3%

眾品食業

2009A

6.7%

2.481

16.7%

-2.1%

14.6%

10

19

4

2.81

2.4

70.3%

得利斯

2009A

7.0%

1.821

12.8%

-7.4%

5.5%

16

57

33

2.08

0.9

45.6%














公司名稱

會計期間

運營EBI比率

運營資產周轉率

運營ROA

槓桿收益

校正ROE

應收款周轉天

存貨周轉天

應付款周轉天

PPE周轉率

有形資產周轉率

資產利用率

雙匯

2008A

3.0%

15.133

44.9%

-19.0%

25.9%

1

14

6

16.11

8.6

70.4%

雨潤

2008A

6.1%

2.124

12.9%

3.3%

16.2%

12

22

13

4.6

2.5

85.5%

眾品食業

2008A

6.3%

2.613

16.5%

-0.3%

16.2%

1

12

6

3.18

2.8

72.1%

得利斯

2008A

6.3%

2.433

15.4%

1.1%

16.4%

17

37

10

3.64

2.9

90.7%

 

1.   運營EBIT利潤率都差不多,雙匯稍微低些,但雙匯的運營資產周轉率高得驚人,所以其ROE遠超過同行;

2.   得利斯既然和雙匯產業鏈接近,應該在運營資產周轉率上和雙匯相近,為什麼差這麼遠?09年是募集資金尚未使用,拉低了周轉率,從資產利用率上可以看出.但08年的周轉率也和雙匯相去甚遠,為什麼?是效率低還是其他什麼因素?

3.   雨潤和眾品非常接近,和他們的產業鏈定位相符;

4.   另外,得利斯在存貨周轉天數也比同行高,超過一個月,而同行都在一個月內,為什麼?

 

七、     企業優勢劣勢:

1.   雙匯是行業龍頭,而且其產品主要在下游,更像是一個消費品公司,而不是一個農業大宗商品公司,這點從其資產周轉率可見一斑;雖然毛利率和利潤率低,但高資 產周轉率提高了ROE至20%以上.如果其現在是奉行低價搶市場,狙擊競爭對手,一旦將來地位穩固,稍微提價,利潤將非常豐厚.如果是因為競爭對手的緊逼 而導致其價格低,則說明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競爭對手不容小覷.

2.   雨潤是上游屠宰和冷鮮肉的龍頭,但在鞏固其上游產業鏈地位的同時,進軍下游;

3.   第三名是山東金鑼;(新加坡上市,沒找到資料);

4.   眾品是上游的跟隨者,但增長最快,也有一定的競爭力;

5.   得利斯表面上看是下游的跟隨者,但其資產周轉率卻和其定位不相稱,有諸多疑點需要調查才能分析清楚.

 

八、     風險:

1.   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從毛利率可見一斑;

2.   上游是重資產型的業態,而下游接近消費品行業,相對來說是輕資產業態,但似乎品牌的溢價能力還不強;

3.   豬肉的養殖和價格變化大,對行業影響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8

[轉載]我的「百分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urba.html

    「債券大王」巴頓·比格斯在推薦《拯救華爾街》一書時說:「與投資有關的書,90%都毫無價值可言。我選擇這些書的標準是:對如何投資有非常重要的真知灼見,並有助於瞭解資金管理的情感因素,或加深對投資人貪婪獸性的理解。」依照比格斯的選擇途徑,方泉先生從百本有關投資的書中選出了5%。這個5%就是6本,分別是《漫步華爾街》、《巴菲特之路》、《戰勝華爾街》、《金融煉金術》、《股票作手回憶錄》以及《拯救華爾街》。我則根據最近10年的閱讀生涯,從中選出7本,作為我的「百分五」。

   

《安全邊際:有思想投資者的價值投資避險策略》,塞 思·卡拉曼著。卡拉曼是波士頓Baupost投資公司的掌舵人。這本書出版於1991年,以後因為沒有再版,偶爾可能會在ebay上看到,但是標價會超過 1000美元。卡拉曼在其中指出了投資者所面對的種種陷阱,通過指出這些錯誤之處,使得投資者能夠避免採取這些失敗的投資策略;介紹了價值投資哲學,歷史 已經證明,只有交易的價格在其內在價值的適度折價時買入,才能夠讓投資者在承擔有限下降風險的同時,提供豐厚的回報。作者也展示了價值投資理念,說明其背 後蘊含的邏輯性,揭示了為什麼只有價值投資能成功,而其他的方法卻都失敗了的原因。可以視這本書為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的補充和延伸。

   《價值投資:通往理性投資之路》,詹姆斯·蒙蒂爾 著。蒙蒂爾是GMO資產管理團隊成員,由於其掌舵人傑裡米·格蘭桑並沒有像卡拉曼那樣著書,因此蒙蒂爾的這本書就顯得彌足珍貴。蒙蒂爾告訴我們,價值投資 是唯一行之有效、經過實踐檢驗、能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可持續收益的投資策略。他以簡練深邃的剖析,批駁「有效市場假說」,闡明了行為金融學的有效性,並解釋 了投資過程和投資結果之間的基本差異,通過數不勝數的證據顯示,傳統的長期投資必須以不可動搖的價值取向與合理的投資秉性為基礎,但在實踐中,這些成功所 必需的品質卻常常被行為和動機上的偏見而玷污。如果我們知道了傳統投資定式錯在何處,那麼這本書確實指明了通往投資成功的道路。

   《魔鬼投資學》,邁克爾· 莫布森著,莫布森是萊格梅森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戰略家。與詹姆斯·蒙蒂爾相似,由於萊格梅森的掌舵人比爾·米勒沒有著書,因此莫布森的這本書也顯得非常 珍貴。這是一本講解格柵思維的書,莫布森融匯了諸多學科領域的精髓,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投資藝術,用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投資的哲理。莫布森從螞蟻的覓食模式, 到撲克牌專家普吉•皮爾遜的出牌策略,再到「老虎」伍茲的揮杆動作;深入統計學上的「胖尾分佈」和「冪律分佈」,挑戰數學上的「聖彼得堡悖論」,並征服了 哲學上的「拉普拉斯惡魔」,向我們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市場運轉的實質,並給出投資者在市場上生存與取勝的最好建議與忠告。

   《當大腦遇上金錢》賈森·茨威格著。茨威格是著名的 財經專欄作家,本傑明·格雷厄姆經典投資巨著《聰明的投資者》的主編。「神經經濟學」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這本書在美國被視為「神經經濟學」的必讀 書。神經經濟學的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會在經濟行為中產生非理性決策,與人腦的神經生理結構相關。面對投資的短期決策時,非理性衝動因素在人腦決策中的作 用與猩猩毫無二致。在這本書中,茨威格經過他無數次研究和實驗,解釋了人的生物學特性怎樣引導我們作出正確或錯誤的投資決定,巧妙地揭示了投資誤區產生的 根源,總結了決策失誤的種種教訓,並為投資者如何作出理智決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手段。

   《探索智慧:從達爾文到芒格》,皮特·貝弗林著。一本專 門研究查理·芒格智慧的書。是芒格的「官方網站」上專售的兩本書之一。貝弗林通過模仿芒格思考問題的方式而列出的這個「問題清單」,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思維 與所面臨環境的複雜性,讓我們學著像「投資之神」一樣思考。這份清單不僅可以用於決定購買哪只股票,還可以運用於生活作為權衡的準則。當然,這只是一個思 維訓練,即便你按照順序把所有這些問題都思考了一遍,還是可能出現決策失誤,因為每一個問題本身都是一個決策,缺乏足夠歷練的人很可能在中途就出錯,但這 無損於這492個問題本身的價值。因此,當我們開始閱讀並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就已經可能邁出了理性思考的第一步了。

   《億萬美元的教訓課》,保羅·卡羅爾和梅振家著。欲研究 成功,莫若先研究失敗。這是一本研究企業失敗的書,是《基業長青》或《從優秀到卓越》的反面。在這本書中,作者花了三年時間,通過引人人勝的講故事的方 式,講述了很多精明的、具有豐富經驗的領導者是如何遭受重大失敗的,分析了近25年來世界上最大規模企業倒閉案,從2500多件企業的案例中試圖找出誤導 大家、且令企業一再失足的經營策略。他們認為企業失敗的頭號殺手是策略受到誤導,而不是執行不力、領導無方或運氣不佳。書中對公司失誤進行了詳細分析,探 究了如何預防、從中吸取教訓和減輕類似的失誤。這本書對於希望取得成功的管理者和投資者都是必需的。         《從 800萬到200億:朱利安·羅伯森和他的老虎基金》,丹尼爾·斯特奇曼著。一本失敗的價值投資者的傳奇。羅伯森的決斷能力、財務技巧和遠見卓識讓一個 800萬美元基金發展壯大成一個超過200億美元資產的基金混合體,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對沖基金,但是他的一些決策失誤和市場不正常波動卻導致了公司的黯 然關閉。當羅伯森堅信價值哲學的時候,他的投資者卻放棄了希望。當羅伯森知道價值投資策略最終會得到報酬,但他卻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得到。尤其是他的投資 者,在他一次又一次交易和虧損之後越來越沒有耐心了,於是結果就像羅伯森寫給投資者的信那樣,只好下定決心清算投資組合,將餘下資金還給投資者。毫無疑 問,這是一曲價值投資的悲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2

[转载]如果巴菲特只有100万会买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y117.html

  现在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投资规模超过500亿美元,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比中国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还要大。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小投资 者一般只有几万几十万最多上百万,巴菲特一个人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5万个百万富翁,小投资者和巴菲特相比如同小帆船与航母,因此小投资者可能并不适合直接 模仿巴菲特管理巨额资金的股票投资策略。

因此有很多人想问:如果巴菲特只有100万美元,他会如何投资?

有意思的是,在2006、2007、2008年三年股东大会上,都有人向巴菲特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巴菲特的回答:

第一次,2006年5月6日股东大会

有人问:在目前的情势下,巴菲特将如何管理100万美元?

巴菲特回答:

我们设立第一个投资合伙公司是在50年零两天前,就是1956年的5月4日,资金规模是10.5万美元。如果我们现在从头开始,查理会说我们绝对不会 从头再来,但是如果我们真的重新开始的话,我们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证券投资。查理会说我们无法找到20只好证券,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找到20只,我们只需要 找到少数几只能够带来巨大回报的证券就足够了,我们也会购买规模较小的公司股票,如果我们计划收购整个企业,我们将会要度过一段困难的日子。因为我们还没 有建立起良好声誉,而且只有100万美元资金。

查理是从房地产开发起家的,因为他当时只有一点点资本,却有着聪明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和其他行业不同,不动产业可以放大投资收益率。

我过去只不过能够做到总是比其他人领先一步而已。但是基本的原则没有什么不同。如果3年前我管理一个小型投资合伙公司,我会从100%投资于韩国股市开始。

2008年出版的巴菲特官方传记《滚雪球》,详细记录了2004年巴菲特如何认真分析韩国股票的细节:

2004年的一天,巴菲特收到了他的股票经纪人寄来的一本书。这本书非常厚,相当于好几本电话号码簿摞在一起,内容是所有韩国上市公司的资料。

巴菲特一直在全球进行搜寻,想要找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被投资者忽视,很多股票过于低估。

巴菲特终于找到了,那就是韩国股市。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巴菲特不断翻看这本巨厚无比的书。一页又一页,一栏又一栏,巴菲特仔仔细细研究里面的公 司数据。他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一种全新的企业语言,了解一种与美国完全不同的商业文化。于是他又找到另外一本书,学习所有对于了解韩国财务会计非常重要的 东西,这样才能减少自己被那些财务数据欺骗的概率。

当巴菲特熟悉了解韩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基本资料之后,他开始挑选和分类。巴菲特好像又回到了他年轻时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的时光,那时他的办公桌就 挨着股票行情报价机,穿着他最喜欢的灰色棉外套,这是公司员工的统一制服,每天不断分析大量公司数据资料,从中筛选出符合投资标准的目标公司。经过多年的 努力,巴菲特翻阅了几百页的公司数据资料后,挑选出那些他认为最重要的数据,并且把这些数据用一种紧密联系的方式进行分析判断。巴菲特对几千只韩国上市公 司股票做了功课之后,他很快把目标公司锁定到他能够覆盖的一定数量之内。然后巴菲特再对这些韩国上市公司做进一步的仔细研究。就像他研究美股时不断翻看穆 迪手册中的几千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一样,他一边看,一边在一个黄色的标准拍纸簿上做笔记,就像沙里淘金一样,最终形成一个非常简短的目标买入公司名单。

巴菲特经过精挑细选列出的目标买入公司名单非常简短,以至于用一片小小的贴纸就能全部写下来。一天来了一位朋友,巴菲特坐下来,掏出这张股票名单,上面只有20多家公司。其中有几家是大公司,属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但其余绝大多数目标公司市值规模都非常小。

“研究韩国股票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我正在逐步学习了解。对我来说,这就像找到一个新的女友一样。”

“这些都是好公司,而且它们的股价便宜。这些股票现在比5年之前更加便宜,而它们公司却比5年之前有更高的价值。这些公司中一半都有一个听起来像色情 电影一样吸引人的名称。他们生产的是基础性产品,比如钢铁、水泥、面粉、电力,即使是未来十年之后人们仍然会购买这些产品。”

“这些公司在韩国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未来的市场领先地位也不会变化,而且其中一些公司正在开拓中国市场和日本市场。可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些公司并 没有受到市场关注。你看,这四家公司账面上的现金甚至比股票总市值都要高,现在的股价只有3倍市盈率。可是我无法买入很多股票,但我买到了少量的股票。这 是另外一只股票,一家牛奶公司。我的私人股票组合中可能最终会是一大堆韩国股票。当然,我并不是精通外汇的专家。但是现在持有这些以韩元计价的韩国股票让 我感觉很好。”

“你投资的时候,肯定要承担某些风险。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我想这一批韩国股票形成的组合未来几年肯定会表现很好。可能会有一些股票表现不太好,但作为一个组合的整体表现肯定会很好。我会一直持有这些股票好几年。”

第二次,2007年5月3日股东大会

有人问:如果你管理的是一笔规模较小的资金,你会如何投资?

巴菲特回答:如果我现在管理的是一笔规模很小的资金,我做的投资会和我现在实际管理庞大规模资金的做法完全不同。我们的选择范围会扩大很多。除了整体 收购企业之外,管理10万美元的投资选择要比管理1000亿美元多出几千倍。管理规模非常小的资金,能让你获得非常高的投资收益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这一点,但是如果你确实擅长投资,你就会做到。而我们现在一只股票上投资30亿、40亿、50亿美元,根本不可能取得非常高的投资收益率。投资大市值股 票,根本做不到,即使接近的收益率也做不到。如果我和芒格有50万到100万美元来投资,我们将会寻找一些小的投资,而且不仅仅只投资于股票。

第三次,2008年5月3日股东大会

2008年5月3日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Tim Ferriss提问:“巴菲特先生、芒格先生,如果你只有三十来岁,没有什么其他经济依靠,只能靠一份全日制的工作来谋生,因此根本无法每天进行投资,假 设你已经有些储蓄足够你一年半的生活开支,那么你攒的第一个100万将会如何投资?麻烦你告诉我们具体投资的资产种类和配置比例。”

巴菲特哈哈一笑回答:“我会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到一个成本费率低的追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指数基金,然后继续努力工作……把你所有的钱都投资到像先锋500指数基金那样的成本费率低的指数基金。”

总结巴菲特的回答,巴菲特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只有100万美元的小投资者,而且愿意付出很多时间精力研究股票,最好从投资更有成长性的小公司 开始。如果你没有时间精力研究股票,最好定期购买指数基金。那么如果一个小投资者既想投资小公司,又想购买指数基金,是不是也可以适当购买一些小盘股指数 基金呢?

最近几年巴菲特多次表示非常看好中国,如果现在他只有100万美元,他会不会从中国股市的小公司开始呢?希望明年的股东大会上,有人能够向巴菲特提出这个问题。

(作者为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6

[转载]投资江湖风云录(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x8t.html

证券投资江湖延亘百年,各个时代均有绝代英豪开宗立派领一时风骚,但是往往在等下一批不世高手出现之后,前面的门派便偃旗息鼓、踪迹全无。唯有价值投资 派,在开山老祖格雷厄姆创立之后,二世祖巴菲特将其发扬光大,于江湖中绵延数十年一直屹立不倒,可谓称奇!加上其他门派日渐式微,价值投资派目前在欧美几 乎有一统江湖的势头,即使后来又出现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奇才,但是依然没有撼动价值投资派江湖老大的地位。

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江湖在停滞了数十年以后,与20世纪末年重新开张。一时间在美国偃旗息鼓多年的门派,突然又在中国找到了市场,什么管道理论、K线 理论、均线理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均大行其道,各派均有众多传人为自己门派擂鼓助威。且中国人具有几千年文化包融和创新的光荣传统,在引进了若干进口门 派的同时,还倚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创立出易经理论、神光理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门派,在与众多进口门派斗法中也丝毫不落下风。反而是价值投资派 由于武功修行需要循序渐进,与各家门派能够马上见效不同,价值投资派修行的初期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上场比武往往招架不住其他门派的新手的攻势,这与中国大 干快上的时代节奏太不相衬,因此从之者寡,价值投资派初始只是江湖中一个毫不起眼的三流帮派。

但是世事无绝对,各派斗法斗了20年, 也未分出个高下,反而是门派越来越多,最开始加入价值投资派的几位英雄经过若干年的潜心修炼,武功不断精进,其中有如但斌、李剑、李驰、林园者已经在投资 江湖中崭露头角,俨然已经是一代大侠的风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成功人士的事迹也慢慢吸引了众多的英雄投入价值投资门下修炼,近年来价值投资派竟然 不知不觉中成长为江湖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门派,虽然没有在欧美市场一统江湖的地位,但是和其它任何门派单挑,在帮众人数和江湖战绩上绝不处于下风。

价值投资派在开始创立之初,还是齐心合力一致对外,但是帮派发展得越来越大以后,内部也出现一些派系之争。比较有名的大派系有但斌的坚定持有派,李驰等人 的趋势价值投资派,有帮众拥戴以二世祖为代表的集中派,以及另一批帮众拥戴以林奇为代表的组合派,还有一些不太有名的小派系,如搜狐围炉圈圈主艾葳宣扬的 定性派和价值投资群的老群主GYF倡导的定量派,其他如轻资产派、集中派、组合派、成长派及价值派,派系众多,不一而足。

价值投资帮派内部学习最重要的手段是学习派内的典籍和大师的语录。但是典籍和语录都是没有注解的,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问时,不知道找谁问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过世的祖师爷就不用说了,即使在世的大师一般人也是没法当面请教,比如和二世祖吃一顿饭当前已经需要出付出200万美元之巨,这可不是普通帮众能够负担得起的。而且一个普通帮众如果真有200万 美元,也不用再去请教二世祖什么问题了,已经可以出师了!典籍有时候还好办一些,因为毕竟是大师们经过反复斟酌留下的精髓,但是语录这个东西就不好说了。 有些语录是大师反复推敲留下的格言警句,有些只是大师平时随便说说,就被旁人记录下来,那些大师平时说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后来会当成语录来进行反复推 敲,因此也没有想过平时讲的话是否经得起推敲,要知道一个人想起来一句话是一个意思,说出来可能是变了另一个意思,再写成文字,可能原来说的人都不知道是 什么意思了。但是帮众觉得大师说的都是金科玉律,每一句话都蕴含深意,因此对语录中的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这也是分歧众多的原因之一。由于有这样那样的分 歧,彼此之间水平相当,争论解决不了问题,大师们也找不到,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找几个新入门帮众作为自己的拥趸,一个个派系便是如此诞生的。

比如芒格大师曾经说,他从来没有看过二世祖计算企业的现金流,二世祖自己也说如果你十五分钟看不懂一个企业,十年也不会看懂。十五分钟肯定不足以算出企业的永续现金流的,这大概是定性派的最有利的证据,但是孰不知二世祖十五分钟可以看懂一个企业,是因为他看了70年的企业,他不用计算企业的现金流,是因为他已经算过成千上万个企业的现金流,如果你能达到二世祖的高度,你当然可以十五分钟就可以决定是否买下一家企业了。所以作为帮派3,5年 的新人,做一定的定量功课是必须的,不要被一些老资格的帮众所忽悠,什么不用称一个人的体重,就可以知道谁是胖子,问题他已经看了成百上千的人,才知道谁 是胖子,你让他看一只鹈鹕的胖瘦他能看出来吗?不过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如果看的企业多了,当然能够一眼分辨出企业的好坏,但是要等你看透了1000家 企业再说吧。当然定量派以此反对定性派也大为不妥,因为如果你纯粹依靠定量分析来选择企业,似也不太靠谱,因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但是未来的可变因素太 多,这些可变因素在定量分析中便变成一系列的变量,而且每一个变量的变化对估值的影响都可以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精确的估值确实是不太可能的实 现。那这样说,是不是定量分析就一点用没有呢?那也不是,大量的定量分析是抽取定性分析要素的手段,你没有做过一定量的定量分析,你就不知道什么因素对企 业的未来是最重要的,而定性分析是对定量分析中变量的把握,所谓定性定量不可偏废,才是价值投资修炼的正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2

[转载]银行业如何估值?---以2011年银行业中报为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dw2n.html

  银行一直为很多著名的投资大师所喜欢,其中有名的有巴菲特,小戴维斯等等,原因在于银行业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回报,而这种巨额回报的内在原因则归咎于 目前的货币体系。自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各国的政治首脑为了上台也好,为了对抗经济危机也好,无不以增加货币发行量为武器。这种 盲目的短视行为造成世界经济从这以后进入货币超发的新时期,而银行业作为依附于货币体系之上的特殊行业,在其它行业在受到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摧残之时享受着 其带来的高增长。如果有朋友对这一说法觉得难以理解,那么来看看最最简单的模型:假设银行业的利润用Y代表,货币发行量用M代表,而息差用X代表,则银行 业的盈利模式可以表示为:Y=MX,X代表息差,取决于各银行的实力。而M则从过去三十年开始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目前全球政治体系依 然保持现状,则M必然会保持增长。于是大家可以发现银行业与人口无关(保险业的软肋),与经济发展好坏无关(当然前提是优秀的银行),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无 关(比如制造业在美国就过得很辛苦,而优秀的银行在全世界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都活的相当滋润)。
    银行业有很多优点,很遗憾的是上帝是公平的,优点越多,缺点也越多,比如银行提供的产品是无差别的货币,比如银行是高杠杆行业,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使 得银行的股东损失惨重,这点只要看看美国,在次贷危机中众多银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之间倒闭,而反观制造业,比如通用汽车则一路磕磕碰碰亏损盈利亏损 盈利了几十年,如果不是次贷危机,估计这个巨大的家伙还能撑个几十年。因此投资银行业需要投资者更加的小心谨慎,否则一切的盈利都是浮云,犹如中东某位富 二代在花旗银行上的过山车,所有的收益不过是黄粱一梦。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对于银行业的估值就涉及到如何评估银行业的风险,以及在认识到风险的前提下最大化投资收益。那么如何对银行业进行估值呢?笔者认为估 值不是简单的摆弄贴现率以及利润的数字游戏,估值是建立在对企业全面了解之上的对企业价值的全面量化结果,用简单的话就是说:不仅仅要弄清楚这东西是好是 坏,而且要弄清楚到底这东西值多少钱,所以笔者对于估值的定义完整的包含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估值的基础,而定量分析则是估值的结果。
    基于以上对于估值的理解,要对银行进行估值,则首先要弄清楚银行业的商业模式,任何脱离商业模式的估值都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一般不堪一击,这点大家一 定要牢记。从直观上说,银行业的基本商业模式为吸收公众的存款,并将其贷给资金需求者,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与资金拥有者因为承担了一定的违约风险而从资金需 求者手中赚取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在银行与资金拥有者之间如何分配则取决于银行与资金拥有者之间关系如何。在存贷款这一模式基础之上,对于利润的追逐促使 银行业凭借自己在渠道以及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进入诸如资金管理,咨询等行业以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自从美国《格兰姆—里奇—布利雷》法案允许银行混业经营以后,越来越多的银行更进入保险,证券承销等业务领域,极大地扩展了银行的利润来源。
    虽然现代银行正把触角伸进更多的领域,但是存贷款业务仍然是银行业的主要业务,并且也是银行获取客户资源的重要方式,因此正确理解存贷款业务是区分银行业与其它行业的重要关键点。
    对于银行业来说资金就是其生产资料,但是与其它行业存在重大差别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首先银行并不拥有资金的所有权。如果说存款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的话,那 么银行付出了获取生产资料的价格,但是换来的只是一段时间内对其的使用权。其次,银行并不对资金这一生产资料进行任何的改造,或者增加其附加价值,因为银 行的产品,也就是贷款亦是资金,这意味着银行业是一个没有附加价值的行业,而银行产品市场也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银行业在在一存一贷中赚取的不过是因 为承担违约风险而获得的回报。
    从以上对银行业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a:对于银行来说,获取存款的能力直接决定了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上文中最最简单的模型中直接阐明了这个道理,对于单家银行来说,存款越多也 就意味着M越多,自然Y值也就越大。其次则是我说的,存款的增加意味着银行客户资源的增加,而客户资源是银行发展非利息业务的关键点。存款的业务能力直接 决定了银行表内业务的发展,如果表内负债业务受到制约,则银行有动力通过表外发展负债业务,这会极大地增加银行业的风险。
     b:银行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这一高风险源于银行业对于作为生产资料的资金并不拥有所有权以及银行业平均15倍的高杠杆。直观上来说,银行业只要资产损失达6%就意味着股东的净资产被完全吞噬殆尽。
     c:银行业是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无论是在生产资料市场,还是在产品市场,银行都是在与完全无差别的资金打交道,因此如果把不同等级的客户 做一个划分,并且认为给不同等级客户的贷款是“有细微差别的产品”,那么这些不同的产品因为面临了不同的违约风险而能够获取不同的收益,换句话说在银行业 不存在不同资产有相同定价的情形,对于高资产定价的商品未必能带来高收益。(实际上在资产证券化时代,这点更加明显,不同等级贷款的证券化产品有不同的收 益率以及不同的CDS)。对于这一点有疑问的可以阅读笔者之前博文《什么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d: 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是银行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低风险高收益方式。从简单模型入手,如果M固定,则对于相同贷款产品而言资金成本越低则在产品风险一致的情况 下收益越高,也即是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锁定高收益。又或者M以及X固定,则资金成本低意味着在相同收益的情况下锁定低风险。
    除了以上几点,对于银行业来说还面临着金融脱媒的问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通过成本更低的商业票 据市场以及债券市场进行低成本融资,银行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排除在资金循环的体系之外。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在个人业务市场上能够占据主动是其在未来能否 保持足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因此对于本人而言针对银行的评估就是基于以下五个标准:
     1:存款的增长速度如何?
     2:存款的成本如何?
     3:零售业务如何?
     4:风险控制如何?
     5:投入的每一单位资本收益如何?
    以下就结合银行业2011年中报对各银行使用如上标准进行定性分析。
    

一:盈利能力

   [转载]银行业如何估值?---以2011年银行业中报为例
    作为投资者而言,首要关注的自然是盈利能力如何,否则其它指标再优秀,不赚钱也是无用功。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1:传统五大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上高于股份制银行,这点无论在ROA以及ROE上都有体现。究其原因在于五大银行凭借在计划经济年代继承下来的网点优势,使得现在不需要花费高代价建立新网点,从而降低了收入成本比。
      2:传统五大行由于在ROA上的优势,使得其不需要借助于高财务杠杆就能获得高于股份制银行的ROE。这意味着传统五大行可以容忍更高的资产损失。
      3:从排名上看,五大行中建行与工行的盈利能力依然保持在最高位,而在股份制银行中招行一枝独秀,其次为中信银行以及民生银行。
      注:表中红色数据为本人自己演算,因为报表中没有提供相关年化数据。
    
二:存贷款能力
[转载]银行业如何估值?---以2011年银行业中报为例
    存款是一切银行业务的基础,没有存款不仅意味着银行没有生产资料,没有借贷资金,也意味着没有客户资源。来看看“中国民生银行商贷通”在新浪微薄上的一段话就知道存款有多么重要了:
   “在我们总行管理部门也有存款任务了,银行快被逼疯了,存款都交准备金去了,上午开了存款动员会,下半年计划还要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如果没有存款就要泡汤了。为了小微,我捐肾卖血拉存款去。”
    这段话发表于2011年09月02日,也就是央行规定保证金存款也要提交准备金后的不久,后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为何民生银行会对存款这么着急。
    对于银行来说,能不能拉到存款以及拉到存款的成本高低是银行综合实力的最直接体现,对于这点有疑问的朋友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把自己的资金存在A银行而不存 在B银行,同时为什么存在A银行的资金是活期而不是定期。银行为了获取低成本的资金,也必须从这两点出发考虑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比如以我知道的招商银 行来说,其不仅服务质量最高,而且开发了很多个性化的产品来吸引活期资金。当然我的认识并不是最全面的,一个银行的综合实力也不仅仅在于此,因为我相信个 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全面的了解一家企业隐藏在竞争优势背后的运营模式。所以对于我来说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观察统计的数据结果。
    在统计数据中的第一栏是存款增长率,之所以用增长率而不用存量,原因在于不同的银行因其规模的不同而不能简单的对比。在存款增长率第一栏中是总存款增长 率,斜杠后的数据为扣除保证金存款后的存款增长率,也就是结算类存款增长率。之所以把结算类存款单独统计,原因在于从去年年末开始的负利率以及不断提高的 存款准备金率导致银行在可贷资金方面的资源日渐萎缩,在这一经济环境下许多在存款吸收方面有困难的银行,或者是一些在以前不注重负债业务的银行开始大力发 展诸如承兑汇票,代付业务,信用证业务等等的表外业务,通过这些业务吸收保证金存款,不过这种以保证金形式吸收的存款稳定性基础较差,而且对增加银行客户 资源的贡献较低,因此结算类存款的增长速度如何可以揭示一家银行在好日子中是否真正下功夫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综合来看,传统的五大行在这一领域依然占据优势,不仅总体存款增长的最快,结算类存款的增长也高于股份制银行,并且总体的资金成本也大幅低于股份制银行。
    而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则在各方面都强于同业,甚至强于五大行。可以看到招商银行的存款增长速度全行业第一,结算类存款增长速度全行业第二,仅次于光大银行,如果结合存款成本来看,则招商银行远胜于光大银行,真正实现了在低成本下存款的快速增长。
    在这一统计数据中最令人惊讶的则是民生银行,其总体存款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结算类存款的增长速度仅为2%不到,这意味着以下几点:
     1:民生银行平时不注重锻炼内功。股份制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由于网点较少而相对于五大行存在劣势,因此为了在吸收存款方面股份制银行更需要在平常多下功夫,这是个需要前期巨大投入,见效缓慢的功夫活。
       (这一问题的来源在于民生的股权结构以及股东持股的目的,比如作为前十大股东的某位大佬完全是个大散户,认为长期持股的长期就是3年,这导致民生对投入少,见效快的业务有极大的兴趣。)
     2:民生银行相对于其它银行来说至少在这半年表外业务急剧膨胀,表外业务的风险需得到关注。
    同样的,兴业银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需要大家多关注。
    (注:根据Trustno1兄提供的数字,在2011年上半年,民生的代付业务做了300亿,而贷款垫款830亿;兴业的信托受益权做到540亿,它的贷款垫款不过750亿)  
    在贷款业务方面,股份制银行的收益则明显高于五大行,原因在于五大行的贷款中有很多是“准政策性贷款”,这类贷款在低风险的同时 也带来的低收益。从数据来看,五大行中农行与交行的贷款收益较高,而股份制银行中民生,华夏,兴业的贷款利率较高。对于贷款利率,笔者的看法是最高的太激 进,最低的太保守,中庸最好。
    在存贷款能力这一单元,综合来看排名如下: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居于前列。
    注:中国银行由于外币业务较多而导致存贷款成本失真,因此在表格的斜杠后面特意列出中国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存贷款数据。

三:零售业务
[转载]银行业如何估值?---以2011年银行业中报为例
     零售业务是银行业的未来,原因在于之前提到的金融脱媒:当大企业脱离银行而通过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融资以后,银行的批发业务会急剧萎缩,特 别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这点更为明显;同时零售客户的粘性较高,定价能力弱,这对于即将进入利率市场化时代的银行业保持高净息差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存款增长率来说,华夏,光大,民生位居前列,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它们的资金成本相当高,这反映出它们缺乏雄厚的客户基础,因此需要用高成本来招揽资金。兴业银行则令人大出以外,原本认为其零售业务并不突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其在零售存贷款方面有非常巨大的进步。
     除了中国银行外的四大行在适中的成本基础上很好的维持了存款的适度增长,而缺点则是在贷款业务方面收益较低,原因可能是四大行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较多,而定价较高的个人消费贷款占比较低。
     总体来看,在个人存贷款业务上招行保持了适中的存款增长率,最低的资金成本以及中等偏上的资金收益率,实力超过传统五大行。
     评价银行零售业务的综合指标则是零售业务利润占比,因为银行业除了利息收入之外,还有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因此零售业务利润占比指标能够更加 全面的反映一家银行的零售业务实力。从指标来看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光大银行位列前位,交通银行的数据是业务收入,可能与利润有较大偏差,仅 供参考。从结果来看工商银行与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强悍并不奇怪,从存款业务的强悍就可以推测出这两家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不俗实力。中国银行零售业务占比较 高可能与其原先在涉外业务方面的垄断有关,至于光大则比较令人意外,需要进一步阅读报表查明原因。    

四:风控能力
[转载]银行业如何估值?---以2011年银行业中报为例

    因行业分析的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则是风控能力,这里的风控能力既包括银行以往以及现在对风控的态度。
    银行在当前对于风险的态度由风险资产增速,风险资产增速/资产增速,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来衡量。其中风险资产增速反映了银行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增速快的银行 的资产更多的暴露在风险之下。其次,风险资产增长过快会降低资本充足率,在监管日趋严格的今天这样的行为加大了银行的融资需求。从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光 大,交通与中信银行都较为保守,民生,华夏与兴业则较为激进。招商银行在这一项上有两种数据,据招商银行对于这一差异解释是平台贷款监管新规和信用卡未使 用额度等监管政策调整影响,考虑到招商银行在2011年第二季度的资本充足率相对第一季度有所提高,因此招行风险资本增速较低这一点较为可信。
    而银行以往对风险的态度则更多的体现在不良贷款率以及不良贷款核销占比这一数据上。不良贷款的核销是指对于确定无法回收的贷款从计提的减值拨备中消去,因 此不良贷款的核销不影响银行当前的利润。大笔的核销不良贷款率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对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判断应该结合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 款核销占比数据一起综合判断。
    从数据上来看,兴业银行与招商银行无可争辩的成为最佳风控银行:不仅不良贷款率低,而且不良贷款的核销占比也处于低位。其次则是民生,光大,中信等股份制银行。农业银行虽然不良贷款核销占比处于低位,但是不良贷款率最高。

五:总结
    从以上五个指标对比来看,我们不难看到传统大行依然在行业内占据优势地位,而股份制银行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不同的领域全面逼近传统大行,具体如下:
    1:招商银行不仅保持了综合实力第一的水平,其在各领域的优势在不断的加大,已经达到了全面领先的境界。
    2:民生银行依靠小微企业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突围,盈利能力显著增强,不过其在存款业务,零售业务方面的弱势极其明显,这使得其为了保持利润增长而行事激进,激励目标过于短期。
    3:光大银行在盈利能力以及存款业务方面同样较弱,不过较强的零售业务以及风控能力弥补了其缺点。
    4:中信银行与光大类似,唯一的区别在于中信在零售业务方面相当弱小,以此推断中信银行在对公业务方面十分强悍。
    5:兴业银行则继续保持最强的风控能力,不过其盈利能力正被被其他银行超越。从数据上来看,其零售业务较强,不过对公业务十分弱小,反映在存款上,其对私存款成本较低,而总体存款成本相当高,这意味着其对公业务资金成本相当高。
    6:浦发银行与华夏银行在各方面都乏善可陈,不再具体论述。
    7:工商银行从综合考虑在五大行中排名第一,强劲的盈利能力,存款吸收能力与零售银行业务是其排名第一的原因。
    8:农业银行虽然有较差的风控能力,但是考虑到有其历史原因,可以继续观察,不过其最低的资金成本以及较强的零售业务能力是的其在五大行中排名第二。
    9: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总体实力不分上下,建行风控及盈利能力相对较优,不过在存贷款业务以及零售银行业务方面则落后于农业银行。
   10:交通银行唯一的亮点在于其零售银行业务,在五大行中仅次于工行。
   11:中国银行实在是乏善可陈,在各方面都不仅落后于其它大行,甚至落后于大部分的股份制银行。
   以下图标是笔者根据统计数据做出的综合评分表,表中的数字是各银行在每一项评比下获得分数的加总,比如招行在ROE项排名第一,则获得12分,在财务杠杆项排名第8,则获得5分。最后总分越高,说明银行的综合实力越强。
注:从个人的角度,笔者可能会赋予结算类存款增长率,负债成本,零售业务以及不良贷款率较高的权重,并对较高的贷款利率赋予较低的权重,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改变下表的结果。    
[转载]银行业如何估值?---以2011年银行业中报为例


    通过以上在了解银行业商业模式基础上筛选出指标而对各银行做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各家银行的优劣以及综合实力,这就是笔者说的定性分析,也就是估值的初步。
 
  在经过复杂的对比以后,当然就是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银行,进行全面的跟踪分析,这包括以历年报表为基础的全方位分析,以试图找出这家银行形成这一优势的历史 原因,并判断管理层对未来的战略选择是否在加强这种优势,这一步主观性较强,也是估值被称为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的原因。
    估值的最后一步则确定合适的介入价格。一般来说银行业的自由现金流与其它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对于银行业的估值采用DCF模型可能得到极为扭曲的结果, 笔者一般在选取最优秀银行的基础上对其采用RIM模型进行估值,并在估值的基础上打个五折作为安全边际:最优秀的银行避免了未来利润的波动造成估值的不 准,而五折的安全边际则最大程度上预防了黑天鹅的出现以及市场非理性的下跌。
     以上就是笔者对银行业估值的全过程。
熊熊 2011年09月03日晨写于日本国东京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8

[轉載]說說農業銀行優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me.html

=====2010年12月2日,寫了博文《橫有多 長,豎有多高》(今日已置頂)。當時文中只說:「願意以金融股作為長線投資標的朋友們,你們是否發現了在所有的金融股當中,還有哪些是被忽略的?或者又有 哪些金融股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當然如果你有足夠耐心的話。。。」其實,不用再多說了。「它」是我的金融資產標的之一,呵呵=====

[转载]说说农业银行优势   在大型銀行中,農行享有最低的資金成本。由於活期存款佔比較高,農行存款成本最低。在城市地區脫媒化現象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伴隨著存款收益的擴大,農行縣域地區的網絡價值進一步提升。

 

農行貸款收益率最高,主要是由於其風險議價能力較強。公司貸款方面,製造業和房地產等行業佔比較高,由於這些行業風險相對較大,因此銀行擁有更強的風險議 價能力。零售貸款方面,由於縣域地區的零售貸款收益率較高,而且低風險低收益的按揭貸款佔比較低,因此農行零售貸款的整體收益率處於較高水平。因此,對農 行而言,如何加強風險管理,提高風險定價能力,進而獲得更高的經風險調整後的收益顯得尤為重要。

 

具體來看:

 

2010年下半年,農行淨息差擴張最為迅速;2011年淨息差提升幅度也領先其他大型銀行,主要是由於其活期存款佔比、生息資產中的淨同業資產佔比以及貸款中的票據貼現佔比均為最高,而中長期貸款佔比最低。

 

對於農行而言,縣域地區吸存能力的價值正在凸顯,尤其是考慮到城市地區存款競爭受脫媒化影響日趨激烈。目前農行與工行和建行估值差距均已縮小至10%左右。考慮到貨幣政策趨緊環境下銀行的存款業務實力更為重要,與工行和建行相比,農行估值並未高估。只要農行能夠有效控制風險和降低成本,其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將進一步接近工行和建行。

 

另外,憑藉分銷渠道和客戶基礎,農行中間業務發展空間廣闊。農行在理財、信用卡、國內保理、國際結算、貴金屬銷售等業務增幅超100%,投資銀行、電子銀行、現金管理業務增幅超過70%。農行在人民幣結算、保險代理方面佔據領先地位。農行2011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大增45.4%,達666.79億元,位列四大行第三位。

 

想當年,2006年的農行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只能做到省內大集中,而2008年農行實現了全國數據大集中,而且是「一個系統一個中心」的集中方式。這種整合,使農行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IT服務平台。其信息技術能力雖然較工商銀行還有差距,但在四大行中位居前列。

 

信息科技的發展使得農行增強了風險管理能力和對分支機構的控制能力,提高了客戶服務和產品營銷能力,為農行業務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例如,在信貸風險管理方面,授信、審批、放款、貸後、風險分類、擔保品管理等都實現了IT 系統的剛性約束。此外,20111季度電子渠道的交易達44.19億筆,佔全行交易總量的60%

 

相比同業,農行的信息科技優勢包括:

 

1)具備龐大的服務網絡與穩固的基礎環境。這一系統連接農行2.35個網點、17萬櫃員機、8萬台自助設備和20萬台POS機。這是全球最多的營業網點、全球最多的ATM 終端和全球最多的櫃員終端。

 

2)穩定可靠的運行服務能力。20111季度高峰日交易量達到1.24萬億筆,僅次於工行。標準可用率也達到99.98%

 

3)採取自主研發路線,具備強大後續開發能力。與建行/中行不同,農行與工行都採取了自主研發策略,具備強大的IT研發團隊,但相比工行在人數上還有差距。工行總行IT人員約有5000人,而農行只有2300多人。

 

4)未來重點在於加強IT系統與業務的整合。農行在如何更好地利用IT 系統支持業務發展方面還有提高的空間,特別是在客戶統一視圖、業績價值管理系統等方面。

 

農行正在進行新一代核心銀行系統建設工程,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系統構架,協調推進應用架構、基礎架構、數據架構和IT 治理架構的完善和優化,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高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支持三農產品的靈活定製和快速開發,提高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和市場競爭能力。

 

縣域業務發展戰略清晰,成為產業轉移和城鄉統籌的最大受益者。

 

農行縣城地區競爭優勢明顯,同農信社、郵儲形成差異定位。農業銀行在所有銀行中,關於縣城地區存款的市場份額約為51%,貸款的市場份額為50%,儘管在縣城地區面臨農信社與郵儲的競爭,但農行具備結算網絡優勢,單一貸款客戶規模優勢等,形成了差異化市場定位。其主要客戶群包括科技農業企業和優勢中小企業。

 

縣域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業務發展模式。例如,「企業+農戶」的運作模式解決了農戶貸款的發展困境。農行積極創新服務手段,通過轉帳電話、自助終端等方式降低服務「三農」的成本,降低成本收入比。

 

縣域存款優勢更加明顯。農行能夠找到低成本服務縣域客戶、鎖定儲蓄存款的方式,這主要是由於:

 

1)縣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較快

2)政府加大對縣域和中西部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資金較為充裕

3)縣域地區投資渠道相對狹窄

4)農行通過渠道建設深度鎖定客戶的系統性存款

 

農行依託農民生產、生活物資配送銷售系統的客戶,重點抓「萬村千鄉店」和「村村農家店」的客戶營銷,在每個村的農家商店安裝小額取現機具,形成了以惠農卡為載體,以轉賬電話為工具,以萬村千鄉服務點為平台,以新農保、新農合、補貼資金為基礎的助農取款金融服務體系。

 

農行向農民發放惠農卡,收取5元開卡費;同時,免費在農村的農家店免費安裝轉帳取現機具和驗鈔機,成本約為1000元。

 

農戶如需支取不超過500元的小額現金,可以不用出村直接在農家店的機具上進行轉帳操作給小賣店的店主,然後小賣店的店主將現金支付給農戶。農戶支付1元的手續費,其中主要歸小賣店店主所有。農戶雖然支付了費用,但減少了誤工時間和往返集鎮的交通成本。此外,農戶還可以使用惠農卡在農家店直接刷卡消費。

 

這種方式避免了新農保、新農合資金分流到郵儲和農信社,鎖定了穩定的低成本的活期存款,也具有經濟效益。這一機具的成本如果兩年分攤,每年約為500元。

 

這種小額取現試點是農行在服務三農的大背景下向人民銀行特別申請的,因此短期內其他機構介入的難度較大。

 

縣城業務具備較強盈利能力,風險可控。各分行嚴格實行向縣城支行派駐風險主管、獨立審批人和運營主管的風險管理機制,成立專門的貸款管理中心,嚴格執行農戶貸款的停復牌制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5

[轉載]回覆我財:(H股)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md.html

 

關於該行預估

美國Capital 

Research基金在2011年7月花2.33億元增持 4900萬股買進。呵呵呵,儘管側重中小型企業的貸款業務帶來了較高的風險,不過未來數年由於可能大量撥回壞帳準備金,因此該銀行有能力以較低的信貸成本 進行業務經營。加上該行的淨利息收益率較高(2011年第一季度為3.2%,行業平均值為2.6%)﹑流動性較高(長期負債率60%)並且資本化程度高 (一級資本率為14%),2011—2013財年該行的可歸屬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2%。儘管其它銀行股的股價也較低,但是近期跌勢明顯,策略性買進比 較好。

 

 

 

關於該行2010年全年業績

2010年,集團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39.86億元,較上年增長60.44%;年度利潤人民幣30.61億元,較上年增長62.11%。稅前利潤和年度利潤同比達到60%以上增長水平,主要得益於:一是加大調整存款、貸款結構,淨利息收入較上年增加人民幣20.27億元,增幅37.03%;二是積極開展服務與產品創新,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較上年增加人民幣1.49億元,增幅109.07%;三是生息資產平均餘額增長36.46%,在一定程度上抵銷了利息收益率下降的影響。

 

 

公司銀行業務

2010年,公司銀行業務稅前利潤總額較2009年增長102.05%至人民幣16億元,佔集團稅前利潤的41.26%,較上年增加8.49個百分點,是集團主要的盈利來源。在集團整體公司貸款業務增長的帶動下,公司銀行淨利息收入較上年上升40.38%。受益於銀行重組成立為商業銀行後,有條件開發和提供更多手續費及佣金類的產品及服務,並努力向公司客戶推廣諮詢及財務顧問服務,手續費佣金淨收入增加113.72%至人民幣0.70億元;由於集團貸款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公司業務經營審慎性的不斷提升,資產減值回撥較上年上升159.89%

 

 

公司存款保持快速增長

集團努力搶抓公司存款市場,保持公司存款快速增長。於20101231日,集團公司類存款餘額達人民幣604億元(含保證金及其它存款),佔全集團各項存款餘額的29.39%,較上年增加人民幣235億元,增長63.85%,創集團公司存款增長的歷史最好水平,即將打破集團存款「二八結構」比例,促進了集團2010年存款人民幣2,000億元的突破。

 

 

公司信貸投放審慎適度

在貸款投放上,集團堅持依法合規經營、有保有壓的原則,有效結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審慎、穩健、適度投放公司信貸業務。於20101231日,公司類貸款餘額(含貼現)人民幣795億元,較上年增加人民幣58億元,增長7.87%,剔除貼現下降因素,公司類貸款餘額實際增加人民幣190億元,增長33.09%。同時,公司類貸款資產質量持續好轉,不良貸款餘額(不含貼現票據)人民幣15億元,不良貸款率1.94%,分別較上年下降人民幣5億元和1.46個百分點。

 

 

信貸資產結構持續優化

行業結構上,集團遵循重慶工業「大投資、大基地、大支柱」戰略和「電子信息、現代裝備製造、重化工」三大產業板塊的具體實際,主要投向製造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水電煤氣的生產和供應業、零售與批發等行業,分別佔集團公司貸款總額(不含貼現)的29.08%16.87%6.20%5.76%。客戶結構上,集團在堅持重點致力於維持和鞏固優質中小企業客戶合作的同時,加強了發展與世界500強、中國500強、重慶100強等優質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合作。於20101231日,銀行共有2,448戶中小企業客戶,貸款餘額(含貼現)人民幣640億元,貸款餘額佔比80.50%。信貸投放繼續向信用好的優質客戶集中,AA級及以上客戶貸款餘額(含貼現)佔比59.81%。在國家重點調控領域中,房地產業貸款餘額人民幣122億元,較上年下降人民幣20億元,下降14.08%

 

 

公司業務產品體系日趨完善

銀行根據中國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要求,修改完善了銀行《固定資產貸款管理辦法》、《流動資金貸款管理辦法》和相關操作規程。同時,銀行充分結合 市場需求,啟動了《經營性物業貸款管理辦法》、《單位存款管理辦法》的優化工作和《國內保理業務管理辦法》、《浮動資產抵押授信業務管理辦法》等4個新業務品種的創新工作,此項工作將進一步促進銀行公司業務產品體系更加完善。

 

 

公司客戶經理建設初見成效

銀行於20097月正式推行公司客戶經理制以來,通過加大客戶經理學習、培訓和准入、退出、考核管理力度,有效充實了銀行公司客戶經理隊伍數量和整體綜合素質,促進了公司業務增長。

 

 

小企業業務專業化經營有序推動

集團於20094月成立首家小企業信貸專業機構小企業貸款中心以來,於20101231日,共組建10個按照「信貸工廠」模式操作的支行小企業貸款中心,積極推廣「商易貸」等小企業系列產品,不斷優化和完善小企業評級配套制度,加強風險控制和市場研究。於20101231日,銀行向2009戶小企業發放貸款(含貼現)人民幣303億元。研發的小企業聯保貸已經在全行推廣,「貿易鏈融資」小企業產品也即將推出,將更好的服務小企業客戶。

 

 

中間業務貢獻度顯著提高

集團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主要包括結算和清算手續費、代理服務費、代收代付手續費、諮詢及財務顧問費。集團於2009年開始向公司客戶提供諮詢及財務顧問服務,於20101231日,實現財務顧問費收入人民幣0.91億元,佔集團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總額的29.43%,較上年增加人民幣0.82億元,增長956.98%

 

 

機構業務拓展成效顯著

20101231日, 銀行已與地方政府開展業務合作,成為該市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的合作銀行、該市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監管銀行,也是該市非稅業務代理銀行。同時與中國工商 銀行進行合作,簽訂了《銀銀平台合作協議》,將通過銀銀平台代理證券交易資金第三方存管業務,並將開辦櫃面通業務。銀行推出了社會保險金融服務業務,並成 為該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唯一的金融服務銀行,該市已有770萬人通過銀行養老金繳納和發放,年資金流量超過人民幣30億元,於20101231日,資金餘額達人民幣10億元。同時,銀行代理保險業務人民幣18億元,市場份額位居同業前列。

 

 

國際業務大幅增長

20101231日,集團共辦理國際結算業務4.86億美元,代客結售匯及代客外匯買賣2.89億美元,較上年分別增長617.83%1621.29%, 集團除為客戶提供匯款、信用證、托收等國際結算業務外,還及時推出提貨擔保、出口信用證項下押匯╱貼現、福費廷、進口押匯、打包貸款、進口代付等貿易融資 產品,以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在匯率風險控制方面,由於人民幣持續升值,集團通過減持結售匯敞口頭寸來規避匯率變動造成的損失。同時,積極拓展進口業務, 實現結售匯業務的相互匹配,大額結售匯逐筆詢價平盤控制保證匯兌收益的最大化。

 

 

個人銀行業務

集團個人銀行業務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9.095億元,較上年增長115.78%,對集團的利潤貢獻較上年明顯上升。由於個人貸款增長穩健,推動集團個人業務營業收入較上年增長38.27%,淨利息收入較上年增長36.93%。個人銀行卡、代理業務等快速發展,推動集團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較上年增長88.14%,促使本年個人業務實現利潤增長。

 

 

個人存款

個人存款較2009年末增長人民幣282億元至人民幣1451億元,增幅24.12%,個人存款總量、年度增量、市場份額均位列區域同業首位。

 

 

個人貸款

個人貸款實現穩健增長,存量、增量在當地金融市場均處於領先位置,住房按揭貸款發展迅速。集團以打造當地最大最優的零售銀行為目標,繼續鞏固個人貸款業務的優勢地位,不斷優化信貸結構,創新個人信貸產品,促進客戶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2010年全年新設個人貸款中心28家,年底達到39家。在客戶細分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積極推出新產品或改良現有產品結構,新開辦公積金貸款、二手房按揭、集資建房貸款,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個人貸款產品和服務。銀行個人貸款增長人民幣144.97億元至人民幣426.0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長人民幣111.5億元至人民幣222.69億元。銀行個人貸款新增和存量在當地市場均處於第一位。再就業小額貸款作為銀行政策性貸款的優勢項目,2010年全年增長人民幣7.74億元至人民幣20.23億元,增量和存量在全國同業中保持前列。

 

 

資金營運業務

集團資金業務旨在根據金融市場和宏觀面、政策面、資金面變化情況,尋求資產組合在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方面的匹配,主要涵蓋債券(含理財產品)投資、票據貼現、信貸資產轉讓、存放同業、同業拆出等業務。2010年全年,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14.1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1.72億元,增長13.83%,對集團利潤貢獻度為35.56%,是集團重要的盈利來源。

 

 

 

關於該行股東背景

該行的主要股東是以地方政府為背景組建的國有獨資綜合性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你知道嗎?在地方政府既不能財政赤字搞項目,又不能直接擔保舉債的情況下, 就「需要」一個「公司」來打理,此時應運而生的「公司」,使得地方政府能以有限的財力按市場化方法融資、進行債務重組、平衡公共項目建設。該功能最直接的 體現就是10年來,對當地的上市公司和金融企業進行戰略重組。尤其是在市場信號缺損、市場機制尚不能發揮完全作用的領域,比如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領域 的瓶頸項目,民營、外資暫時不願意來投資的,該公司代表政府主動出擊的戰略投資:包括產業基金(聯手華融資產做以PE為主的產業基金)、金融租賃(銀海租 賃公司)、擔保(渝創擔保公司、三峽庫區產業發展擔保公司)、整合上市公司不良資產(曾經購買工商銀行地方分行不良資產107億,ST重實、ST東源、 ST長運),保險(安誠財產保險公司)、銀行(重慶商業銀行)、證券(西南證券)等。現在這個公司成為該行的第一大股東,是有其戰略意義的,也就是說,實 際上地方國資委「擁有」該地方銀行,而且運作的相當好。儘管我們知道股東和管理者不應混淆,但該銀行的發展思路脫離不了地方政府打造金融控股集團的「航 母」思路,竭盡全力打造地方國資委系金融子公司。因此該行可看作地方金融集團的子企業,該銀行具有相當優越的發展前景:對於地方性企業來講,該行實際的戰 略是——促進財務重組、改善不良貸款、促使引資上市;對於地方債務平台來講,該行實際的戰略是——購買土地儲備(用作回購債務)化解債務危機、改善城市貸 款規模、服務政策性區域經濟(三農、再就業擔保)。


關於重慶銀監局給予地方性銀行的鼓勵政策
隨著銀行業貸款持續收縮,小企業融資難再次凸顯。重慶市2011年上半年的小企業貸款卻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繁榮。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1年上半年,當地小企業貸款餘額1781.85億元,同比增長62.85%。當期重慶整體信貸同比增長24.77%。其中包括重慶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這 與重慶銀監局的引導和激勵政策密切相關。重慶銀監局通過引導銀行組建專業機構、完善產品和服務體系、加強風險防控、完善保障體系等四個手段引導小企業貸款 投向。重慶銀監局的專項考評以定性為主,圍繞「六項機制」完善程度、機構建立,以及信貸技術、產品和貸款擔保方式等創新情況來進行。根據考評結果,我們相 應的跟進一些差異化的激勵措施。例如在准入方面,對做的好的商業銀行,搭建綠色通道。而銀行對此正向激勵也給出了「正向回應」。目前重慶有20多家銀行建 立了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銀監局則一直在推動專營機構向分支機構和基層網點延伸、向遠郊區縣延伸,構建多層次專營機構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7

[轉載]由動向到中國白酒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ns.html

最近香港體育用品股跌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李寧和中國動向。其中中國動向現在還有2億多存貨需要回購,考慮到過去四年中國動向的營業額增長幅度已經很低,消化了四年還是巨額存貨,證明上市前的化妝功夫實在強勁。

   經過今次體育用品股的大跌,人們才開始發現,原來他們的高增長都是「做」出來的,所有存貨,包括衣服鞋襪,都是轉移到了經銷商那裡,從一個倉庫搬到另外一 個倉庫而已,甚至倉庫都不用搬,改個名字就OK了,你從年報上面甚至看不出來,因為營業額、現金流都是實際發生的,都是真實的,只有當經銷商撐不下去了, 這個遊戲才GAME OVER。和龐茲騙局多麼類似!

   從這個想到國內的白酒股,這幾年,白酒的產量是飛速增長,產能也是不斷猛漲,茅台從2萬噸到4萬噸,五糧液怎麼怎麼樣,二線白酒股方面,酒鬼酒、洋河、古 井貢酒先後IPO或者增發來擴大產能,可以說是颱風來了豬也會飛,但是實際上有多少酒是真實的落到消費者的肚中呢?在這個遊戲中,白酒公司賣光了酒,收到 了真金白銀;經銷商給了錢,得到很多很多酒,就算賣不出去,只要白酒年年提價這個遊戲繼續,一樣會賺大錢;因此可以舞照跳,歌照唱。只有當白酒漲價漲不上 去了,那麼才會OVER,和上面體育用品股多麼相像!而且,你很難觀察到經銷商屯了多少酒,實際賣出去多少酒!

  在這個宴席中,提前離場是浪費的行為,李寧從2-3元漲到30多,又跌到現在的10多元,在30元下跌的過程中,開始出現銷售增長放緩的問題,其實已經提供了很多信號給價值投資者離場,但是很多人以倒後鏡來反推未來,一直不走,這個在動向方面體現得最厲害。

  借此,也是提醒自己,持有的古井貢酒,現在還是高增長期,只要真實銷售額(剔除漲價因素)出現增長放緩的問題,就要考慮是否吃飽離場了。居安思危,為時未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9

[轉載]週期股的低市盈率陷阱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0z7vh.html

過去一直聽見這樣一種說法,週期股應該在高市盈率時買入,在低市盈率時賣出,但沒有說明道理,百思不得其解。經過這些年的投資實踐和思考,對此有了一些認識。

 

    就以我手上持有的中聯重科為例,這是一隻大家公認的強週期股,看看它上市以來的盈利情況: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0年/9/30

淨利潤 0.52   1.05   1.53   2.30   3.82   3.10   4.82   13.33  15.69  23.72  46.65    59.61

增長率 ---- 101.92% 45.71% 50.32% 66.08% -18.85% 55.48% 176.55% 17.70% 51.11% 90.71% 90.68%

ROE   6.49% 12.02%  15.27% 18.65% 23.62% 17.92% 20.87% 36.75%  30.88% 32.10% 17.03%  17.84%

 

             淨利潤增長率   ROE

上市以來      54.70%       21.94%

最近五年      76.40%       27.5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中聯重科是一家相當優秀的上市公司,它沒有一年虧損,除了2005年淨利潤負增長外,其他的年份都是正增長,通俗的講就是錢越賺越多!

    今年前三個季度又是高增長,假設第四季度沒有賺錢,那麼2011年該公司淨利潤為59.6167億元,按目前總股本77.0595億股計,每股收益為 59.6167/77.0595=0.77元,按照昨天(2011年11月18日)收盤價9.01元,市盈率為9.01/0.77=11.70倍。

    假如今年公司所在的行業處於高景氣,明年將出現拐點,也就是說明年再也賺不到像今年那麼多錢了,淨利潤將出現負增長。

    假如中聯重科2012年淨利潤為40億元(即負增長32.90%),那麼對應總股本77.0595億股,2012年的每股收益為40/77.0595=0.52元。按照昨天(2011年11月18日收盤價)9.01元,市盈率為9.01/0.52=17.33倍。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即使股價沒有改變,仍然是9.01元,但由於每股收益下降,從0.77元下降到0.52元,結果造成市盈率上升,從11.70倍上升到17.33倍。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如果公司業績下滑,淨利潤出現負增長的話,即使股價不變,原來的低市盈率也會變成高市盈率,你以目前看似低的市盈率買入,其實是在以高市盈率買進。

    所以低市盈率買入、高市盈率賣出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由於淨利潤負增長,原來的低市盈率會變成高市盈率而已。

    週期股有比較明顯的週期性,每過若干年後會出現淨利潤負增長,所以要警惕這樣的低市盈率陷阱。

    推而廣之,任何公司只要出現淨利潤負增長,即使原來的股價保持不變,原來的低市盈率都會變成高市盈率,原來的高市盈率會變成更高的高市盈率。

 

    所以低市盈率買進本身並沒有錯,但前提是要判斷未來淨利潤會不會出現負增長。

 

    我們再設想這樣的情景,如果中聯重科2012年淨利潤正增長呢?

 

    假如中聯重科2012年淨利潤為80億元(即正增長34.20%),那麼對應總股本77.0595億股,2012年的每股收益為 80/77.0595=1.04元。按照昨天(2011年11月18日)收盤價9.01元,市盈率為9.01/1.04=8.66倍。以目前的11.70 倍如此低的市盈率買進不是更好呢?

 

     現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就不會機械的背誦這樣的句子,「週期股應該在高市盈率時買入,在低市盈率時賣出」,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對,

 

    週期性股票的市盈率與整體市場及大周期小興衰有著辯證的關係。從初學者的見到市盈率低就敢買,到漸知者的見到市盈率低也不敢買,最後到掌握者的見到市盈率低(週期開始向上轉折、股價具有安全邊際)時才買,恰似見山見水的三種境界,

 

    老手知道規則,而大師知道規則後面的真義。大師告訴我們規則,但不會告訴我們這規則後面的真義,也就是說不會告訴我們這規則是怎樣推理出來的,這就需要我們獨立的思考,才能活學活用。

 

 

   我們在上學時學習數學公式時都有推導數學公式的經歷,其實投資過程也應如此,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千萬不能死記硬背呢,如果機械的照抄照搬「週期股應該在高市盈率買進」而買入,有時會死的很難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71

[轉載]李劍:如何在中國做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zofv.html


如何在中國做價值投資
 

   99年以前,我也像很多朋友一樣,成天在電腦面前看技術,看圖形,或者到處打聽小道消息,做到最後,搞得一塌糊塗,實在是做怕了,想想穩賺不賠恐怕是最重 要的原則,所以99年以後就朝著價值投資也就是研究基本面的方向努力。有朋友認為A股市場投機性太強,不適合進行價值投資。我看不是這樣,投機性強,說明 市場的有效性低,這恰恰給了我們這些遵循價值投資的人獲取更大超額回報的機會,不是嗎?。舉個簡單例子,在國外,一般越好的股票越貴,幾百、上千、上萬的 都有,越爛的股票越便宜,幾毛、幾分、幾釐,一大堆,這點在國內不太明顯,像茅台這樣的股票基本上沒有散戶參與,國內的股票動不動就10送10,10送 5,把價格拉下來,但我相信,在未來,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一定會越來越明顯。我把這幾年在價值投資方面的實踐和形成的理念,總結一下,主要有四個方法。
第一個,叫三不主義,不看大盤、不信技術、不做預測。
不看大盤,很簡單,大盤好的時候,不好的股票也跌得一塌糊塗,還是有股票跌停板,你要光看大盤做股票,在個股上還是要栽的,反過來也一樣,01-05年四 年熊市,有些股票年年創新高,給我們帶來了不錯的回報。所以看大盤沒用,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個股上,這句話很少有例外,除了在指數基金比如50ETF、滬深 300這個問題上,要看大盤,平均市盈率跌到多少的時候,我們應該加倉,漲到多少的時候應該減倉。
不信技術,99年以前我對波浪理論、江恩理論、趨勢理論、移動平均線理論等等,不知花了多少時間研究,當時覺得十八般武器都能用,就試試看吧。結果根本不 管用,還是老輸錢。後來在澳門賭場,我看見有大量的賭博書籍在賣,可十賭九輸啊,才恍然大悟:原來讀書未必都是好事。讀了壞書還不如不讀。依我看,技術分 析的書和算命、賭博的書差不多。特別是有一段時間,我在做莊的朋友那裡看盤,親眼看見他們在那裡做K線。也叫「騙線」。莊家告訴我,你看,我今天讓收盤價 停在某某價位,結果真就停在某某價位,這讓我觸動很大。所以說K線圖這個東西,你不能說它都是騙人的,但很多是騙人的,你要真靠這個那就危險了。比如,你 可能因為一個股票走勢很好,殺進去,結果,高位套牢。有很多朋友是做技術分析的,可是有誰能說准明天是漲還是跌,都說不準。你看有哪個技術分析師準備把技 術分析的門道傳給自己的兒子?沒有,他們自己都覺得玄!而價值投資是建立在基本面基礎上的,是唯物主義的踏踏實實的學問。
不做預測,也包括不聽小道消息,準確地說是不做短期的漲跌預測,但可以做長期的發展預測,比如對中國經濟或者一個行業,你大概可以說出一個長期的情況。宏 觀調控開始了,就要迴避那些漲幅過大的週期性股票,手機出現了,你就別買BB機的股票,彩色膠捲出現了,就別買黑白膠卷的股票,數碼相機出來了,彩色膠卷 的股票,像柯達、富士,就不要去碰它,非典來了,旅遊業、航空業受影響,我們大概都可以預測到。可是你要說,明天突破3300點,後天突破3400點,某 年某月某日要到多少多少點,那怎麼能說准呢?。精確的錯誤還不如模糊的正確。香港有個著名的波浪大師,他出的《投資通訊》你只要堅持看幾年,就會發現一年 以上的預測他大概能說准個70%,一個月左右的就不准了,每天的那簡直沒法看。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人呢。這是第一條,投資方法的三不主義。三不主義 之外,就只剩下研究公司基本面了。研究基本面,不是光看財務報表。我個人體會,看報表佔30%,其他70%是調查和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比如核心競爭力問 題、持續競爭優勢問題、壟斷優勢問題、盈利能力和盈利模式問題等等。
第二個方法,十二個字的投資策略: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
我把巴菲特的東西像偉人語錄一樣研究了五年,概括成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裡按輕重緩急,最重要的是好股。好股可以簡單理解為:有持續的競爭優勢,在中 國,由於體制原因,還有明顯的壟斷性,有長久的生命力。利潤每年增長不低於15%,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0%,等等。另外,行業前景要好,要有卓越的品 牌,有自主定價權,管理層要優秀,負債要低,不需要經常圈錢就能高速發展,產品要簡單易懂,等等。好公司不多,根據我在A股市場、港股市場這麼多年的經 驗,1000個股票中能有50個好公司就不錯了,如果頻繁地買股,肯定就超出了好股的範圍。
好股之外,就是好價,兩者缺一不可。很多股友,除了不買好股、亂買垃圾股的誤區之外,還有個價格問題。比如說,我們平時訂機票,會打很多電話看哪家航空公 司打折打得多;就算買幾斤水果,也會比比質量,砍砍價格,一點也不含糊。可是我們很多人買股票,拿出全部身家、多年積蓄,卻很草率,聽一個朋友說:「這個 股票要漲了!」就買了,可是對這個股票極其重要的價位,想都沒想過。其實,股市和生活是一致的。另外,從絕對價位去比較,這也是個誤區,這個股票100元 1股,很貴,那個股票1元1股,很便宜。到了香港市場你就會發現,100元的匯豐銀行比兩毛錢的永義國際,不知道便宜多少。兩毛錢的股票市盈率1000 倍,或者馬上就要破產,而100元的匯豐銀行,你買了放在那,平均每年賺個5、6%,一點問題都沒有。這都是對價格的誤區。對目標公司,我會仔細計算,它 在哪個價位才值得我們買進。我買的茅台,按現在價格除權,是15元買的,動態市盈率10倍不到,靜態市盈率12倍。我自己有個紀律,凡是超過20倍市盈率 的股票,通通不買,管你什麼好股不好股,為什麼呢?你想想,全世界再優秀的公司,也很難每年保持40%的增長,它保持40%的增長,你才能用20倍的市盈 率去買它,為什麼?因為價值投資理論有一條,我們要在市場價格是內在價值一半的時候去買進,它的內在價值是40元,我們就要想辦法在它20元的時候去買, 這樣才能穩賺不賠:只要它向內在價值回歸,你就賺了100%。
穩定成長股的定價比較簡單,它只要保持每年20%的增長,你就在10倍市盈率的時候去買,我舉個例子,同仁堂,從1993年到現在,平均每年淨利潤增長 20%,那我們就在10倍市盈率去買它,能買到就太容易賺錢了。現在買不到了,大盤跌到底,它還有25倍市盈率,那我們可以不買,可以去買別的,你可以等到像我講的這樣的情況出現了,再去買它。
週期性股票要複雜一些,但定價同樣很重要。我舉個例子,你如果在汽車行業非常好的時候,16元去買上海汽車,就買到了最高點,結果宏觀調控,它從16元跌到4元。可是 用格雷厄姆的方法,你就會發現在16元的時候根本不會去買,對週期性股票,你把它7到10年的利潤全部加起來,然後除以7或者10,算出每年的平均利潤, 用平均利潤除以現在的總股本,再乘以15,也就是用15倍的市盈率給它定價,風險就大大降低,因為這樣一算,上海汽車的價值是4元,再打個折,2.6元是 最合適的價格,即使在上海汽車業績最差的時候,週期性的低點用2.6元去買,你也不怕。2.6元買和16元買,相差太遠。
沒有好價怎麼辦?一個字:等!我買茅台,耐心的等它上市了兩年都沒碰它,一直等到2003年,拐點出現了。2003.10,白酒行業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 現象,它經歷了一個5年的大熊市,全國總產量從800萬噸跌到320萬噸,因為生活觀念改變了,很多人喝啤酒、葡萄酒,不喝白酒,白酒蕭條了。2003 年,白酒銷量停止下降,開始回升,茅台開始加價,股價跌到我定的標準,動態市盈率10倍靜態市盈率12倍,我認為三五年出現的大機會來了,就買了。 「我們輸不起,我們等得起!」請大家記住這句話。
再下面是「長期持有」。一個熊市下來,大家最不能接受這個「長期持有」。說當初我如果早點把股票賣掉,就不會虧個百分之五、六十了,還說什麼長期持有?我 講的前提是什麼?如果你買的是好公司,買的是好價格,長期持有就沒問題。比如說,你在十年前買的沃爾瑪,長期持有,現在漲了二、三十倍,100年前買的可 口可樂,你就賺了2000萬倍,2000萬倍呀, 1萬元,現在就是2000億。雖然,我們活不了那麼長。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長期持有好股票的懶人、笨人比那些天天忙著炒短線的勤快人、聰明人要賺 得多。這幾年,我動員很多朋友買中石油(香港)、茅台、張裕、云南白藥、雙匯、同仁堂科技(香港)等。但是很多朋友賺了二、三元錢就拋掉了,買了很差勁的 股票,沒賺錢,就一直留著,結果從40元套到4元:40跌到30捨不得割,跌到20麻木了,跌到10元就不管了。一輪熊市下來,打開帳戶一看,全是垃圾 股。為什麼呢?好股賺了錢都拋了,爛股票沒賺錢只能拿著。劣幣驅逐良幣,劣股驅逐良股,典型的揀芝麻丟西瓜。所以,好股要一直持有。云南白藥,十年漲了十 倍;伊利,十年漲了九倍;茅台,兩年漲兩倍;中石油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說,買了好公司,有了好價格,但你不能長期持有的話,最後利潤也得不到保障。這十二 字裡面,長期持有,我認為至關重要。我們選股要有這樣的理念,如果你不打算持有這個股票10年、20年、一輩子,你根本就不要買它。有了這樣的精神,才能 買到好股。我買的股票,重倉股,不會再動了,只要基本面不變化,就持有一生,因為它一直在賺錢嘛。  
適當分散,這比較簡單,再好的公司,再好的股票,也不能只買一個,適當分散到什麼程度呢?我自己感覺5到10個比較好,我每年要和董秘打很多電話,上市公司要經常去跑,股東大會要參加,多了也忙不過來,所以要適當分散。
第三個方法,先行業,後個股。
買個股,就要買行業龍頭,買最好的。地產,萬科;銀行,招行;肉製品,肯定買雙匯;買白酒,顯然在茅台和五糧液裡面選;要買鋼鐵股,就買寶鋼;要買機場 股,就要買吞吐量、客流量、貨源最大的上海機場;要買紅酒,就只能買長城干紅和張裕;啤酒,顯然是青啤和燕京;乳業,首屈一指是蒙牛和伊利,就不會去選三 元和新希望這樣的;電子行業,中興通訊,假如華為上市了,那也在裡面。光買龍頭還不行,還要看什麼行業的龍頭。
為什麼要區分行業?因為行業的差異很大。有些行業穩定,有些行業不穩定;有些前景光明,有些已經飽和;有些風險大,有些風險小......首先,一定要區 分穩定成長行業和週期性行業,象食品飲料醫藥、商業、交通等,是穩定成長行業,比如藥品,不會因為經濟形勢好,就多吃藥,每天吃一大堆,經濟形勢不好,就 一點也不吃。週期性行業就不一樣,大家在市盈率方面最容易上週期性行業的當,04年的宏觀調控,很多朋友虧就虧在週期性行業。04年初,週期性行業,像鋼 鐵、水泥、石化、汽車、電解鋁等等,市盈率非常之低,最低的4、5倍都有,你要以為市盈率低,就去買了,那就要上大當,週期性行業實際上剛剛相反,市盈率 高,業績一塌糊塗的時候,恰恰值得買。舉個例子,黃金,黃金的價格暴漲,金礦的股票也暴漲,可這個時候不能買,因為金本位制取消了,黃金不會太俏。你要等 到黃金的價格跌到黃金礦山的開採成本附近再去買。黃金礦山的開採成本大概是每盎司220美元左右,金價跌到那個時候,金礦開採都沒什麼賺頭,就會停止開 採,一停止開採,你就會看到金礦企業的市盈率非常之高,可能高到成百上千倍,但是恰恰在這個時候,在金價每盎司220美元的時候去買金礦的股票,你就賺大 了。 
其次,我們要看,哪些行業牛股成群,哪些行業牛股稀少,你看美國道瓊斯和標準普爾指數就會發現,大牛股都產生於製造業、服務業、石油採掘業。你把組成道瓊 斯指數的上市公司一翻,絕大多數都屬於這三個行業,比如說通用電器、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都是製造業;沃爾瑪、花旗、匯豐、一些著名銀行都屬於服務業; 埃克森美孚、中石油屬於採掘業。哪些行業就是出不了大牛股呢?公用事業,你看看歐洲股市,從荷蘭股市開始,400多年的歷史,有哪一個公用事業股成了大牛 股的?煤氣、自來水、地鐵、高速公路、隧道、電力、橋樑,這樣的公司,我建議大家別買,不是說它不能賺錢,也不是說它不穩,但是你要想在它身上賺到10 倍、20倍,太難!可是作為一名職業投資者,我們不能太求四平八穩。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買到漲10倍股票的投資者,不是好投資者;我們想 當億萬富翁,就不要去選公用事業股,它們的價格受管制,你想讓地鐵提價,老百姓要罵娘的,你怎麼能讓地鐵股成為大牛股?除非股價跌到極點。地鐵修一下,高 速公路修一下,動不動向銀行貸款幾十個億,資本開支巨大。可是製造業呢,你看中興通訊,它已經把產品賣到歐洲、非洲去了,這就是製造業的優點,它可以賣到 最偏遠的地方,可以賣到地球各個角落,可口可樂、微軟就是這樣的例子,沃爾瑪在全球擴張,銀行在全球擴張,這些行業才可能產生超級大牛股,十年漲十倍,沃 爾瑪從誕生開始,漲了500倍。
還有,有些行業,確實要成為夕陽行業,我們就不要去碰。比如,樂凱,它很努力,要打造民族的膠卷品牌,可是行業處在下坡路,沒辦法。手錶,有了手機之後低 檔手錶銷量大減,因為大家看時間瞄一下手機就行了。高檔手錶有附加值,不光是看時間,還是身份的象徵,所以生產高檔手錶的廠家例外。手機剛出來的時候,也 是無比光輝的朝陽行業,可是現在,做手機的實在太多,它已經不賺錢了。有些行業注定不能賺大錢,舉個例子,航空公司,兩頭受氣,一方面,成本不斷上升,它 成本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汽油,一個是大量的人工,石油永遠在漲價,而工資,我們回頭看看,這麼多年,你什麼時候看到工資是跌的?每個城市的最低生活費都在 提高。深圳航空是做得最好的,但它一架飛機也要110個人,地勤、空姐、機長等等,成本永遠在漲,另外一頭飛機票又老打折。再比如,紡織行業,門檻低,產品同質化,沒品牌,賺不了大錢。
可是有些行業,兩頭都受益,一方面不斷提價,另外一方面不斷降低成本。你看美國的菲力浦莫利斯公司,生產萬寶路香煙的,還有上海煙草集團的中華,它的煙能 夠不斷地引進新技術,降低成本,煙草加工的設備也可以不斷改進,這樣人力開支就可以不斷縮減,反過來,煙草價格卻年年上升。中華,1000元一條,比文革 的時候漲了多少倍。當然,吸煙有害健康,煙草公司社會效益不好。我主張做好人,買好股,支持好公司有益於社會。最好的投資對象是中央電視台、深圳特區報這 樣的,既有壟斷性,又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沒有壟斷性的好公司,最典型的是甘肅的《讀者》雜誌這樣:這家雜誌品位高雅,勸人向善,讀這種雜誌有益身心健 康,能改善社會風氣,而且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極強,完全靠著編輯的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發行量,幾十年稱雄市場;而且它的成本也低,不用記者,稿費也不多,因 為都是轉載,也就是經濟效益突出。它這種辦刊質量要不斷提價也是可以的,可惜《讀者》沒有上市。我們要找就找這樣的行業,它既能不斷提價,又能不斷降低成 本,而不能買航空公司那樣的,兩頭受氣。比如海爾,我很佩服它,很優秀,可是它處在一個完全競爭的行業中,鋼材、原材料不斷地漲價,可是同行間又互相殺 價,所以我從來不買家電的股票。
第四條,極其苛刻的選股條件。
在這裡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在德國,曾經有一位青年畫家,非常勤奮,平均每天要畫一幅畫。可是一年到頭,一幅畫也沒賣出去。他非常鬱悶,就找到了當時德國的素描大師阿爾道夫•門采爾,他說 我每天這麼勤奮,怎麼會一張畫都賣不掉。門采爾就說,你能不能反過來,一年用364天去畫一幅畫,再用一天時間去賣畫,我保證你能賣掉。這個例子對我研究 上市公司很有啟發,我個人大概就是這樣做的。用364天,去研究、去調查、去思考、去從生活中發現,用一天時間去買股票,其實一天都不到,在網上點幾下, 幾分鐘就完了。不要每天老盯著電腦盤算價格,看它從三塊跌到兩塊,兩快漲到三塊,沒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要用極其苛刻的條件來選股,通俗點講, 就是百里挑一,100個股票能選到一個就不錯了。當然,如果能做到千里挑一,那就更好。
苛刻到什麼程度?第一,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也就是說我們選股要有很多標準,既要企業有競爭力,又要壽命長;既要有壟斷優勢,又要管理層能幹;既要高 成長,又要低負債;等等。如果不符合這些條件,就不要去買。就是說我們選股要有這樣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可能很多喜歡做短線的朋友接受不了,但我自己確實是 這樣貫徹的。什麼理念呢?我們買股票,就要像買給自己住的房子一樣,你買房子不會說隨便買一套,然後三天兩頭就賣了換一套吧?很多人住一套房子要住一輩 子。正因為要住一輩子,正因為要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就特別注意挑選,地段、通風、陽光等等。我們買股票,要像買房子那樣去挑選。
第二,要像收藏郵票一樣,去珍藏,像文革時候的郵票,你不會隨便把它賣了,知道越放越值錢。好公司的股票也是這樣,時間長了,會很值錢,中石油經常有不動 的時候,茅台也經常有不動的時候,云南白藥也經常有不動的時候,但時間一長,你就會知道,它每年都給你增長個15%到20%。如果現在有100萬,每年增 長20%,四十年後,全是億萬富翁。而且我們還很輕鬆,可以去度假、去玩、去釣魚。但前提是要好的,好的你才能珍藏。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用最苛刻的標準去選股呢?我舉個例子,我先不講這家公司的名字,講一下它的各種優越條件,讓大家瞭解一下,怎樣深入細緻地研究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如果大家能夠按照這種苛刻的標準去選股,至少不會買到垃圾股。
1.品牌──它有本行業乃至本民族赫赫有名的「國」字號頂尖品牌,有悠久的歷史、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這種強大的企業生命力是長期投資的最佳選擇;
2.獨一無二──它的產品獨一無二,離開了它所在的地方,別的地方生產不了。日本人想方設法搞了十幾年也沒搞出來。它公司自己的技術人員,把它放到附近的地方去生產,也不行。所以,它本身不會被任何外地企業所複製;
3.不怕積壓──它的產品不怕積壓,甚至越積壓越值錢;它的年份產品要賣到幾千甚至幾萬元一瓶,它的存貨價值就高達幾百億;它的主要生產設備地窖不會鏽蝕、貶值、過時,更不會被淘汰,反而時間越久越寶貴;
4.自主定價權──它的產品具有極強的自主定價能力,能夠抵禦原材料漲價和通貨膨脹、有利於投資者保值增值;另外,它也處在一個幸運的行業中,這個行業的優秀企業可以同時提價,而不像電腦行業那樣互相殺價,一殺俱殺;
5.口碑──它的產品口碑太好,國家歷任領導人都在給它做無形廣告,銷售受推動,廣告成本卻不高;
6.供不應求──它的產能因為工藝複雜,總是供不應求,市場佔有率只有千分之一左右,發展空間很大,供不應你不用擔心它的市場會飽和;
7.盈利能力──它的每股淨利潤指標、淨資產收益率在本行業一直名列前茅;它的利潤增長率平均不低於30%;它的毛利率高達80%,歷年平均算起來高居所有上市公司之首;
8.負債、現金流──它的負債率極低,因而抗風險的能力極強;它的自有現金非常充裕,不用融資一分錢,就可以馬上自主投資擴大生產規模;你不用擔心它經常配股集資、圈你的錢攤薄你的權益;
9.應收帳款──它的產品還沒賣,就收到大量預付款;它很少受應收款、三角債的困擾;
10.管理層──他的管理層非常優秀,一直立足主業,管理得法;董事長極其內行,是產品香型的提出者、本行業的技術權威。
大家笑了,早知道是那個企業了。我簡單點評幾項。大部分公司的產品都怕積壓,一積壓就不值錢了。10000元的電腦,放個五年,1000元都賣不出去了。 餅乾,放五年,還能吃嗎?紙板,放五年,紙都發黃了。可這個公司的產品,不怕積壓,它越積壓,時間越長,它就越值錢。它最主要的生產設備,地窖,不用維 修,不會生鏽、不會過時、貶值,相反,這個地窖還會增值,為什麼?它的微生物種群越來越豐富,釀出來的產品越來越好。反過來想,我們很多重工業的股票,像 航空公司,飛機是最重要的成本,飛幾年以後就淘汰了,它又要花錢去買新飛機,那股東賺什麼錢?好不容易從乘客那裡賺來的錢,又要去買新飛機,而新飛機又是 高價的。那我們為什麼不買那些設備不會過時的?還是有很多嗎。所以說,我們選股,要用最挑剔的眼光來選股票。
最後我想總結一下,要想投資成功,用兩句話可以概括,第一句,一年用364天精心挑選最好的公司,第二句,耐心地等待,等待我講的價位到達,好股好價,就行了。


做好股的收藏家
股市是一個喧囂嘈雜的地方,許多在生活中比較明白的人一進股市便耳目失聰;股市又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地方,許多在工作中較為理性的人一進股市便方寸大亂;股 市更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地方,這個世界的變數和搏弈太多太多。因此,投資股市需要獨立思考,沉著鎮定;需要化繁為簡,棄小就大,抓住主要矛盾;需要耐心 持有,「以不變應萬變」,達到「不戰而勝」的至高境界。
但是,人性是有弱點的,我也走過很長一段彎路,屬於比較愚笨之人。總結自己的投資過程,其中1999年到2002年期間特別重要。當時,為了清算自己因盲 目投機導致幾乎破產的錯誤,三年間讀了幾百本書,上千份財務報表,重點調查了十幾家上市公司,在對投資的思考上可謂絞盡腦汁,幾經痛苦,然而幾番實踐後終 於「柳暗花明」,發現投資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投資要大氣,選股要嚴格,買股要隨時,持股要耐心。
投資要大氣
股票投資應大氣。在市場價格潮起潮落、漲跌不定的氛圍之中,在牛市、熊市更迭交替、利多利空層出不窮的環境之下,應該高屋建瓴,抓住核心問題,以此為指 導,就容易解決賺錢的一切問題。核心問題是,長期而言,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經濟是不斷發展的,股市是永遠向上的。無論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都改變不了股市長 期向上的本質。因此,作為投資者,只需要嚴格的選股,簡單的買入並持有就行了。
具體而言,投資要大氣包括以下幾點:
一,思想上不要計較小的利益。比如一截波段,一點差價,甚至買入賣出時講究掛低掛高幾分錢等等。關注蠅頭小利成天炒來炒去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有些股民儘 管知道某個股票有極為良好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十年能漲十倍,但卻在買入後老是盯著起起落落,計較幾塊錢的差價,倒來倒去,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再也 買不回來了,因小而失大。比如貴州茅台、中國石油、招商銀行,很多股友都跟著我在極為低廉的價格買到過,但一直持有到現在的人卻很少。事實上,世界頂尖的 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炒短線的。其實,認真思考一下就能明白,既然,股市總體趨勢永遠向上,作為投資者,就應該有遠大的目標,牢牢抱住優秀公司的股票不為所 動,立志賺足利潤,依靠時間最終成為億萬富翁。
二,操作中不要講究小的技巧。比如高拋低吸、止損、底部、頂部、金字塔結構、時間之窗、黃金分割位、包括所謂的牛市策略、熊市策略等等都不外乎是技巧層面 的東西,而不是智慧層面的東西。在技術分析中有100多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指標,其中充斥著各類看似精妙的技巧,就像賭場裡的《21點必勝法一樣》,其 實都是一些彫蟲小技,真正以此操作成功的能有幾人?其中波浪理論最為典型,大浪下面有小浪,小浪下面有細浪,走向永遠有無數種可能,你怎麼操作?我後來投 資股票,自定「五不主義」:不依大盤,不聽消息,不作預測,不重技巧,不信技術。技術分析最致命的問題是脫離公司的基本面,空對空地以價格變化去解釋一 切,也就是本質和現象相脫離。投資者應該擯棄一切技巧。這並不是說什麼過頭話,而是重要的理念問題。項羽說過:「學劍,一人敵;學書,萬人敵!」將軍可以 不是神槍手,但能指揮千軍萬馬。真正的蓋世高手不需要任何武器,空手就能致勝。買入並且長期持有雖然簡單,卻是智慧層面的東西。智慧高於技巧。其實,人的 一生當中只要長期持有極為優秀的幾隻好股票,就享用不盡了,就像香港持有萬科18年而成為巨富的劉元生那樣。
三是心態穩。不去理會大盤的波動漲跌,也不要害怕類似「9·11」、金融危機以及最近的美國次級債券危機等等這類突發性事件。心態不穩是長期投資的大敵。 健全穩定的神經系統是投資制勝的一項重要條件。同時也不要去預測短期的走勢而自尋煩惱,那其實是為股市算命。股民一預測,上帝就發笑。我一直主張不要看 盤,不要去看價格的紅綠跳躍,只需要關心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就行了。99年前我做了5年技術分析,下的功夫遠超過當年讀大學,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短期走勢無法 預測,也不用去作短期預測。要說底部頂部,改革開放前就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底部」,而「頂部」這輩子是看不到的。我們只需要關心是不是優秀的公司,著眼的 是公司的未來,選擇的是長期持有,注重的是長期回報。
四是眼界高。氣魄大,眼界就高,就不會老盯著平庸的和失敗的公司,也就是不會去買垃圾股,就會下決心只擁有最優秀公司的股票,就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本 領,鍛鍊出一雙鷹一般銳利的眼睛,去辨別各種各樣的公司。我們要挑選的應該是極為優秀的公司,不只是在行業中最佳,而且要在國內市場中最佳,最好還要將它 們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去考察比較。要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選擇公司上面,努力使自己股票品種全是最好的,打開帳戶,鮮花盛開,而不是雜草叢生。
投資要大氣很重要,否則學價值投資就學不到精華。學價值投資當然比學技術分析和聽小道消息要好得多,但不等於就是學巴菲特,學巴菲特是要在價值投資的基礎 上追求卓越,追求大氣,有了大氣的思維,思想意識上才可能有遠大的目標,目光才可能長遠,思想才可能崇高。做好人,買好股,把資金投到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 公司中去。榮毅仁先生的家訓中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效仿:「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首先強調的也是立志要遠大。這是指導思想和投資理念中很重要的 東西。
選股要嚴格
嚴格挑選股票是股票投資中的主要矛盾。投資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較低的風險去獲取較高的回報,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嚴格挑選股票。什麼是投資哲學?這就是投資哲學。
回顧歷史,在所有傳統的股票投資理論中,最基本的莫過於「長期好友理論」。這一理論有句名言:「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它抓住了股市永遠向上這一關鍵 問題,但可惜方法不夠嚴謹,思想不夠卓越。我主張批判繼承這一經典:反對「隨便買」,因為「隨便買」會影響長期收益水平,流於平庸;有些贊同「隨時買」, 因為「隨時買」適合大多數人;完全贊同「不要賣」,因為「不要賣」抓住了投資的大方向。我的格言是「嚴格選,隨時買,不要賣」。
世界上許多投資大師的輝煌業績證明,嚴格選股是極其重要的。下面著重談「嚴格選」的問題。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隨機漫步理論」,這種理論莫名其妙的非常出名,它為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的選股功課是徒勞的,經常舉出猴子擲飛鏢的例子 來說明買股票用不著認真選擇,認真選擇的結果和猴子亂擲的結果也差不了多少。這個實驗雖然非常有趣,卻並不科學,並不能證明「隨便買」的正確。因為大部分 人的注意力被實驗者引向了猴子,卻忘了與猴子做類比的是些平庸的投資者(準確地說是些華爾街的股評家)。因此,巴菲特早就嚴肅地指出,如果市場總是有效 的,我們這些人只有去喝西北風了。
要成為一個卓越的投資者,就必須嚴格挑選極為優秀的公司。我曾對採訪我的記者反覆說過,投資者要有「股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
那麼,什麼樣的股票才是驚人的呢?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有生之年能擁有幾隻漲幅超過100倍的股票。我已經用五年時間擁有了幾隻漲幅十幾倍的股票,相信 有那麼一天,某隻股票在我的珍藏下漲幅超過100倍。我已年過50,深感覺悟太晚,所以只敢提100倍。對女兒的要求就完全不一樣了,是要在有生之年擁有 幾隻漲幅超過300倍的股票。第二層意思是指所選擇的股票必須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就是擁有多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考察,無論怎麼苛刻,都挑不出影響公司長期成長和收益的毛病來,它是那樣地卓越和超群。
很多人一聽100倍會有些吃驚,其實稍微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並不罕見。比如微軟、沃爾瑪上市也不過20~30年,股價漲了500~600倍之多,我們身邊的萬科按1990年的原始股股價一元計算,漲了1400多倍。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來選擇這樣優秀的公司呢?是不是要多看財務報表呢?我要強調的是,閱讀財務報表只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礎方面。我自己就走過一段彎路,還 差點鑽進牛角尖。注意研讀財務報表只是表明關心基本面,這和專看k線圖和聽小道消息確實不一樣,但還不算是價值投資,更不等於是學巴菲特。我認為,調查和 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比如持續競爭優勢問題,盈利模式問題,自主定價權問題,未來利潤增長點問題,行業特點問題,管理層問題,市場價格和內在價值差異問題 等等,才是價值投資的首要步驟和關鍵內容。這些問題財務報表上沒有,或者說不直接反映。閱讀財務報表含在調查裡面。要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去思考企業的重大問 題。「我思故我賺」,思考的重要性就在這裡。要挑選極為優秀的公司,光閱讀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投資者應該是董事長,而不是會計。
要從大處著手,首先考慮公司有沒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這個「獨一無二」極其重要,它會一下子就把優勢公司和一般公司篩選出來。我有個習慣,如果用半個小 時都找不出一個「獨一無二」,我就要放棄了,儘管它可能看起來股價很低。如果有人問我某隻股票怎麼樣,我會先反問:「它有什麼獨一無二的優勢?
說到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很多人會以為這就是常說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它包括核心競爭力,但不光是核心競爭力。嚴格來說,核心競爭力是管理科學的概念,它 是兩個美國管理科學家在1990年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生產製造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這種能力, 只屬於我所說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的一種,僅以此來作為評判企業優劣的標準是遠遠不夠的。管理學是科學,投資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投資學上,獨一無二 的競爭優勢含義要豐富得多。否則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傻瓜都能賺錢」的公司。
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有很多種,為了更加容易理解「什麼是好股」,我歸納了其中主要的六種,可能互相之間會有點重合或者互為因果。
第一,壟斷優勢。在經濟學上,「壟斷」是指單一的出賣人或者少數幾個出賣人控制著某一個行業的生產或銷售,也就是獨家生意。或者重要產品、服務的最先推出 和獨家擁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亞交易所就是獨家生意,在本地區本國獨此一家,別無競爭。美國輝瑞的偉哥剛推出來的時候,也是獨霸天下。當然,除了獨家生 意以外,還有一種叫寡頭壟斷,我們在市場上經常能發現,80%的份額和利潤被兩至三家生產組織所擁有。比如,信用卡大部分必須通過萬事達或維薩兩家國際組 織的網絡,世界上的碳酸性飲料市場基本上就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所壟斷。國內牛奶市場最大的兩家是蒙牛和伊利。不過,我更推崇的是獨家壟斷。
第二,資源優勢。資源就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諸要素。資源的關鍵在於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 級。比如江西銅業擁有銅礦,但很多銅業公司也有銅礦,它的等級就不高。中石油的等級要高一些,南非的黃金鑽石等級就更高了,而鹽湖鉀肥所擁有的鉀鹽礦,佔 了全國總量的近90%,這種資源的優勢就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又比如離開了茅台鎮就生產不了茅台酒,那麼茅台酒廠資源優勢就具有獨佔性質。我最喜歡的是具 有獨佔性質的資源優勢的公司。
第三,品牌優勢。很多上市公司都有品牌,但有了品牌並不等於有了獨一無二的優勢。品牌優勢的獨一無二簡單來說就是要強大,強大到行業第一。茅臺號稱國酒, 同仁堂號稱國藥,耐克公司那簡單的一勾,就是全世界最好的體育用品公司和運動產品的標識,深受全世界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所喜愛。這種優勢也是巴菲特的最愛, 他叫做消費獨佔,就是把消費者的魂都勾去了。同樣的產品,別人就要買這個牌子的,哪怕這個牌子貴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術優勢,也就是常說的核心競爭力。這個能力指的是公司團隊在決策、研發、生產、管理、營銷方面的技能,比如萬科,它在品牌強大之前,主要是管 理團隊極為優秀,能力太強,堪稱地產界第一。煙台萬華的MDI技術獨家擁有。微軟的技術優勢堪稱世界老大,任何軟件產品不適用WINDOWS系統,你就不 行。1997年我第一次接觸到招行的一卡通時,就深為他們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所震動。一張卡片,居然可以本幣外幣定期活期全包含,而且比存摺 容易攜帶,又不暴露存款數字,這在當時可是全國領先。之後他們還不斷推出各種金融服務創新品種,一直在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是能力技術優勢最直觀的例 證。
第五,政策優勢。所謂政策優勢,主要是指政府為加強相關產業的戰略位置,制訂有利於發展的行業政策與法規,使相關產業形成某種具有限制意義的優勢。除了專 利保護和減免稅優惠政策外,有個原產地域保護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檳酒。香檳是法國的一個地名,只有這個地方生產的氣泡酒才能叫香檳,別的地方就不行。 還有,云南白藥,片仔癀,馬應龍三個公司的產品被列為國家一類中藥保護品種,在很長時間內別人不能生產,甚至也不能叫這個名字。再比如,茅台鎮上也有別的 酒廠,但只有茅台酒廠生產的酒才能叫茅台。
最後,行業優勢。行業分析是投資決策中很重要的一步,有時甚至是投資成功的先決條件。因為有些行業牛股成群,投資的贏面高;有些行業卻牛股稀少,投資獲勝 的概率低。這是因為基本面確實如此:有些行業就是有先天優勢,有些行業注定要吃虧。有些行業就是穩定增長,沒有週期性,比如食品飲料業;有些行業就是門檻 高,大部分企業進不來,比如航天業;有些行業就是有提價能力,不會你殺價我也殺價,比如奢侈品行業;有些行業的產品就是不怕積壓,甚至越積壓越值錢,比如 白酒葡萄酒;有些行業就是集中度高,它們的優勢就是競爭對手少,比如銀行、保險,更不要說交易所和銀行卡國際組織。有專家喜歡用行業利潤永遠趨向平均化的 經濟學理論來和我辯論,意思是當一個行業擁有暴利的時候必然會引起更多的進入都,從而帶來行業利潤最後平均化。其實這只是一般而論,很多情況並非如此,因 為行業壁壘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擁有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還不能構成買入這家公司的充分條件。有了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就有了關注的前提。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這種優勢 能不能轉化成極強的贏利能力?比如水、電、煤氣、橋樑、高速公路、鐵路等公用事業公司,雖然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可是價格受管制,沒有自主定價權,能賺大 錢的不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廣深鐵路表現不佳,11年只漲了一倍多。鐵路是高度壟斷行業,業務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賺錢就是因為事關民生票價不能 亂提。再比如,張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但是沒有能幹的管理層去經營去繼續開發的時候,它根本就贏不了利。很多公司都擁有資源優勢,但當國際商品資源價格 處於低潮時,它也是一籌莫展。我們投資股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有沒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優勢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收益上來。
那麼,極為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至少應該是多少呢?我前面說過要「股不驚人誓不休」。好股票應該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 率不能低於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茅台,招商銀行,萬科就超過了30%。蒙牛前幾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0%。
有了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又有了極強的贏利能力,是不是夠條件了呢?還是不夠,還要看它的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持續競 爭優勢。這一點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買股票就是買未來,長壽的企業價值高。一個公司在某一年賺錢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賺錢。bb機剛出來的時候風光無 限,但沒幾年就不行了。柯達、樂凱等生產膠卷的公司由於數碼相機的出現變得非常被動。這就需要我們的目光更為長遠,思想更為深刻,需要我們所挑選的公司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擁有多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可能會有人說,您說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難找到。其實,在我的持股名單中符合條件的就不止一個。要做到「股不驚人誓不休」,當然不會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但你發了上等願,至少能結中等緣吧。我主要是提供一個嚴格的思路,在挑選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錦上添花,永無止境。這才是追求卓越,這才是無懈可擊。
談了這麼多,一直沒有談到價格,價格不重要嗎?當然不是,價格非常重要,「安全邊際」簡直是價值投資者的口頭禪。好公司加上好價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經把巴 菲特的投資策略概括成十二個字: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就已經把好價包括在內了。但我們今天談的主要是優秀公司的問題。同時我也認為,相對價格 來說,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價;先定性,再定量。這也是一種投資哲學。

買股要隨時
買股要隨時,就是「隨時買」。必須申明,這是針對大多數人尤其是有穩定後續資金的工薪階層而言的。
經常有人嚴肅地向我提出:「隨時買,價格不用管了嗎?萬一買到高位怎麼辦?」其實,提這個問題的朋友沒有深思熟慮過,價格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實踐 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問題,能力圈之外的問題。如果你有幸常能在入市時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機之後這樣的大機會,當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難測, 風雲莫辨,不確定性是主流,必須「以不變應萬變」來對付。我的經驗是,努力捕捉機會也會喪失機會,放棄這樣的努力也許就逮住了更多機會。多想想方法,少動 點腦筋去想買入時機的問題,更不要成天去盤算市贏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參加工作有先後,入市時間有早晚,一旦決定投資,難免會買到高點低點,但有了嚴格選和 不要賣,即使不那麼幸運,最終還是會大獲全勝的。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擁幾百億現金不出手,並表示願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適價格)的例子,來反駁我的「隨時買」,甚至指責我有背離巴菲特的嫌疑。然 而我經過再三思考,堅信這並無大錯,尤其是這麼多年,看見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貴州茅台、招商銀行、港交所等股票跌到他們的心理價位,結果或者是永遠無法買 到,或者是失去耐心買得更高的例子,就更能說明學習巴菲特不能教條的重要意義。不要忘了,在美國投資界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組成人員狀況的調查中,儘管頂尖 的往往是職業投資者,但人數比例最多的恰恰是在二戰之後簡單買入並且長期持有的普通投資者。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過一段精闢的話:「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就是「沒錢靠體力,錢少靠智力,錢多靠把握時機」。坐擁幾百億 現金的巴菲特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屬於世界頂尖「錢多」的那一類。我的這個「隨時買」不包括擁有大資金的投資者和專業投資機構,只是針對大多數普通投資者 而言。大多數人屬於「錢少」的工薪階層,每月有固定的工資獎金收入,「隨時買」就是每個月都用工資獎金的剩餘部分買,這種固定的買法最終會使買到的股票成 本平均化,既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但由於嚴格挑選,買到的基本上是優秀公司的股票,長期來看,收益率還是極為可觀。這是靠智力的買法,只要實施,可以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億萬富翁。不信的話,看看我給出的這個方法:
深圳的年輕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一對情侶既有毅力又有恆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也就是600元來進行投資,按月買進那些平均利潤遞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無論如何都不再賣出。40年後,就輕鬆成為億萬富翁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計算一下。
當然,選到平均每年不低於20%增長的優秀股票有一定難度。但工資獎金是會不斷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資,不就好事易成了嗎?
持股要耐心
投資的辯證法在於:該複雜的複雜,該簡單的簡單。「選股要嚴格」,屬於複雜的範圍,但「買股要隨時」和「持股要耐心」則格外簡單,就像風暴之後湛藍的天空一樣。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很多極具智慧的話語,像「不戰而勝」,「無為而無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別是「大道至簡」和「以不變應萬變」這兩句話。用這些來指導投資,就成了輕鬆賺錢的學問。也就是說,精選了好股以後,簡單地留起來就行了,就像我曾經說過的 「做好股的收藏家」。
投資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樣,你不長期持有就很難穩賺不賠,很難成就一番事業。發財要有耐心,這是千真萬確的。去賭場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機會,但概率 有多大?收藏的發財概率比去賭博和摸彩要高一點,但收藏到珍品真跡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贋品什麼的;做期貨、買權證的發財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點,但 長期成功的實在太少;短線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總體而言,失敗多於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有多少人通過長期持有股票和房地產成為億萬富翁。這些 認識都是經過慘痛的失敗才換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僅次於「眼力」。所以,我經常建議朋友,在你的投資字典裡刪掉那個「賣」字。
沒有豐富投資實踐的人大多會想,如果結合短線,豈不是賺得更多?這是不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經驗的股民往往會問:「難道漲的太高也不賣 嗎?」 我的回答是不要賣。因為有些東西說說容易,就像低買高賣,實際操作時很難判斷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就像無法判斷明天是漲還是跌一樣。很多短線利潤是必須要 放棄的,因為放棄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這就是辯證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實踐證明,判斷高低漲跌這個東西太複雜了,是能力圈之外的東西,也是 害人的東西,它讓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揀芝麻不抱西瓜。如貴州茅台、招商銀行、萬科哪天賣合適?哪天賣都不合適。從長期趨勢看,任何賣出好公司的行為 都是愚蠢的,是逆經濟發展潮流的行為,其結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個局部戰役中獲勝,而在全局上落敗。股市上流傳著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有些東西的影響還非 常之大,比如「高拋低吸」就是一例。但我們看到的是絕大多數人恰恰相反,低拋高吸,大盤一向上就追漲,大盤一下跌就斬倉;指數跌到1000點時,每天成交 量幾十個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低吸」,指數漲到5000點時,每日成交量兩三千億,可見大多數人沒有「高拋」。再說,判斷高低也是個技術層面的東西,不 是智慧層面的東西。小賺靠技巧,大賺靠智慧。為什麼股市中最後總是賺錢的人少呢?這和過度操作有關。許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 謂的時機,不停地想低吸高拋。但成功的有幾個?還是舉大家都知道的劉元生先生持有萬科股票的例子,就是簡單持有,買了就不賣。其實這18年中萬科股票有無 數次下跌,要是他老想著高拋低吸,能從幾百萬變成幾個億嗎?技巧層面的東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並沒有給很多人帶來可觀的收益,至少在電腦房裡炒 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況大多如此。人們經常會忽視:最好的往往是最簡單的。
談到這裡,或會有股民提出質疑:「難道公司的基本面嚴重變壞,你也堅持不賣嗎?」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這種情況,還是可以堅持不賣。這似乎不太 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認為這是對的,而且是經過認真思考和實踐過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很喜歡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個股票的長期投資組合,中間 有一個股票出了問題,由於選的都是極為優秀的公司,那麼其他九個還是在給你賺大錢,幾十年後,也就是一個億和九千萬的差別而已。何況那隻股票也不會跌到零。就算你在某個優秀公司基 本面出問題之後成功賣出,你也只是在策略上對了,戰略上你卻錯了。你可能失去獲得將來長期收益的大好機會,也可能在心理上由於變得過於關心,而從藏家變成 了炒家,因小失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一點哲學思維。進一步說,一個優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問題,你可能事後才知道,而這時股價已經下跌了不少,這個時候 再選擇賣出很難說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也許,恰恰相反,你應該繼續買進了。有幾個例子很說明問題。一個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戰」,90年前後,花旗 因房貸和拉美業務的拖累陷入困境,當時許多人瘋狂出逃,股價跌得一塌糊塗,而阿瓦立德反而不斷注資增持。4年之後,花旗終於渡過困境,有著堅定信念的阿瓦 立德成為最大的單一股東,16年後又成了最大贏家,一舉收穫近百億美元,佔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說他總是在尋找同樣的東西,那就是國際上知名的公 司,它們擁有健康穩固的根基,卻陷入了暫時的困境。另一個例子是04年底伊利董事長鄭俊懷被抓,基本面出現了問題,股價從14元掉到9元。我身邊的一些朋 友有些驚慌,我則勸他們在9元時再買進並一直持有,聽我建議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發展也是如此,它在97年後基本面不佳,但從1990年就開始一直持有的人還是大大的贏家。
可能還有人會問:「如果我需要用錢也不賣嗎?」這個嚴格來說是個投資以外的問題。需要用錢有很多種情況,除非牽涉到極其巨大的家庭或個人的劇變,需要大筆 的錢來救急和轉危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錢,你還堅持不賣,那就失去了投資的意義。因為投資就是要讓自己和家人幸福安樂。一般情況下,要學會堅持不賣, 否則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各種藉口把優秀的好股票賣出去。等到賺了大錢之後,就能體會到那種意義了。到那時對資產結構做一點調整,是再簡單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對於投資者來說,首要考慮的是怎麼賺,而不是怎麼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還會有人問:「如果發現了更好公司的股票,可不可以賣呢?」我的回答是,這種情況不叫賣,叫換股,因為總的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沒有變,還是在收藏好公司的 股票。只要不是太頻繁,是可以考慮的。對於非職業投資者,我還是傾向於不賣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後來的收入再買進。因為深思熟慮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換股變成 炒來炒去。
在這裡,我想再舉一個深圳人有親身感受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要長期持有。大多數深圳人既買房又炒股,這幾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說兩個市場的輸贏概率應 該差不多,但是買房賺錢的人在98%以上,而根據07年的統計顯示,51%也就是超過一半的人是虧損的。什麼原因?買房的人很少頻繁地「炒短線」,而炒股 的人呢?基本上都有「手癢症」或「多動症」什麼的。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關心賣的人多,想當收藏家的不多。其實,賣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風險。「炒」是投機者心中的魔鬼。澳門賭王何鴻燊在回答記者關於 什麼是賭博賺錢的訣竅時,說的是「不賭」。如果有人問我炒股賺錢的訣竅,我的回答是「不炒」。我們買的是極為優秀的企業,它們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寶貴 的資源、最有前途的產品,處在最好的行業當中,也有最能幹的經營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勞永逸。股市其實是一個「烏龜」打敗「兔子」、「懶 人」戰勝「忙人」、「笨人」戰勝「聰明人」的地方。














嚴格選股比精確估值重要得多
股市起起伏伏很正常,否則也就不成其為股市了。但有兩點必須該明確,一,中國的未來一定更為光明,中國經濟的未來也一定會發展得更好;大國崛起,從葡萄牙 開始轉換,種種事實表明,也該輪到中國了。這是個大前提、大基礎.二,我們所持有有的是極為優秀的公司股票,它們有持續的競爭優勢,並且週期性都不太明 顯,它們良好的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
順便強調一下,長期持有沒問題,但必須和優秀公司相配套,就像紅花必須緊隨綠葉、美女必須相伴英雄才能產生強烈美感一樣。如果一個人想要堅定持有,買的卻不是頂尖的股票甚至是一些垃圾股,那就會給人一種感覺,他上身穿的是西裝,下身穿的是短褲。
我對頂和底從不研究,對高和低的判斷也缺乏信心。事實上誰也不知道指數會漲到6124才回落,會跌到1664才反轉,更不會提前知道雪災、次貸、地震。說 到估值,特別是做波段,我覺得這常常是一個很大的迷局,很容易使人甚至一些優秀的投資者失去正確的方向。要麼提早出局,要麼無法買回。連續三年,不斷有朋 友提醒我說茅台、張裕、白藥、鹽湖鉀肥、港交所等股票的價格太高了,可以先把它們賣掉,等到估值合理時再買回來,可真要那樣做只有吃後悔藥!這些問題一是 很難看準,二是估值高和下跌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堅定地認為賣出好股票不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問題。特別是那些符合我從企業產品角度嚴格選股的四個標準,"一、 產品獨一無二;二、產品供不應求;三、產品量價齊升;四、產品永不過時。"的優秀公司股票。
證券史上有個很有名的事例,說明估值過細給人帶來的迷失。美國有個德州儀器,當年剛上市不久,投資大師費雪用他的基金購買了大量德州儀器的股票。買了沒多 久股價漲了好幾倍,於是費雪的客戶們紛紛要求他把股票賣掉,理由就是估值太高了。費雪最後在壓力之下終於將股票賣掉。賣掉之後,股價繼續上漲。3年之後, 美國發生了大股災,德州儀器跌了80%,但就這樣,還是遠高於費雪當初賣出的價格。到今天,德州儀器已經漲了好幾百倍,但費雪的客戶卻沒有能夠分享到這個 增長。
所以說,嚴格選股比精確估值要重要的多!短時間內從股市賺到一、二倍的錢,當然不錯,但比起幾十倍,上百倍的漲幅,我們更應該長期穩定地獲取回報,我們要做持續發光的"恆星",而不要做小賺一點就被震盪出局的股市"流星"。
可能有朋友說:巴菲特不也有過成功逃頂和抄底的經歷嗎?是的。1969年巴菲特解散了合夥人公司,休息了幾年,剛好躲過一場大股災。1973年他重新入 市,等於是抄了一個底。另外,巴菲特還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別買進和賣出過中石油。但我要強調的是,這些做法,決不是巴菲特的代表性做法。巴菲特年 輕時還研究過K線圖呢!那能代表他嗎?他在另外的1987年和2001年幾次股災中都是紋絲不動。巴菲特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清楚地知道這種做法有著巨大的 不確定性。所以他多次提到:預測高低是神做的事情而不是人做的事情。更說過:他最喜歡的持股方式是永遠。他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在以後的歲月裡,他只是簡 單地將優秀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無論風吹浪打都不動搖。幾十年之後,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投資大師。試想,如果巴菲特整天想著估值高了還是低了,整天想著逃 頂,抄底,整天想著做波段,還能有現在讓世人景仰的"股神"巴菲特嗎!我認為巴菲特就是股市上最為耀眼的巨大"恆星"。
當然,同樣是學巴菲特,各人的理解不同,做法自然也不同,但歸根到底還是眼光不同。是把眼光緊緊盯住價格,還是盯住好的公司,是把眼光收縮,還是把眼光放 遠。胡雪巖常說:"如果你有一縣的眼光,你就能做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有一省的眼光,你就能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國的眼光,你就能做天下的生意。"我喜 歡把他的話改為投資語言:"如果你有一年的眼光,你就能賺一年的錢;如果你有十年的眼光,你就能賺十年的錢;如果你有百年的眼光,你就能輕鬆獲得一輩子的 巨大回報!"
大多數人經常想的是估值,而不太願意去尋找、去擁有偉大的企業,這是最容易犯的"高級"錯誤。這些年,根據我的觀察,中越是喜歡精確估值的朋友,越不敢持 有像茅台、港交所、萬事達卡這樣極其強勢的股票。價值投資者的本質是投資目標公司的實體,只要公司的基本面不變,特別是公司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不變,"集 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眾多優點不變,我就實在找不到慌亂的理由。同時我主張輕鬆快樂地投資,而不是每天緊張兮兮地盯著電腦盤算價格。明天,我和朋友相約乘船 出海,大海的波濤比眼前股市這點風浪有趣多了!








正確把握價值投資的三大方法
價值投資理論本身,如果從它的創始人格雷厄姆最初的雛形來看,當然有明顯的問題。格雷厄姆提出了安全邊際的重要思想,強調市場價格經常背離股票的實際價 值,聰明的投資人應該在價格遠遠低於價值的時候去購買;但他很少考慮公司的類型和質地,很少考慮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長遠前景,因而常常安全第一,回報第二, 甚至會撿到價格低廉但卻吸不到一口的煙頭。我們現在所講的價值投資理論,指的是經過巴菲特發展、完善的理論,它繼承了格雷厄姆的精華部分,同時吸收了另外 一位投資大師費雪有關注重選擇優秀的高成長公司的寶貴理念,還溶入了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的價值考量方法和波特的競爭優勢擇股理論等等,除了博采眾長,還有 他自己在實踐中思考和總結的精妙智慧,特別是消費壟斷、特許經營權、護城河等卓絕概念以及以經營者的立場來投資等偉大思想,是所有投資理論和投資方法中最 好的,完全不存在什麼致命缺陷。」
巴菲特的完美的價值投資理論應該有三個好的方法:一個是嚴格選股+低位買進+長期持有,就是我曾經總結過的」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的十二字方 法,這是巴老的主流方法,像華盛頓郵報、美國運通、吉列、可口可樂、富國銀行以及多個保險公司就是他的代表作。這種方法有更多的費雪的成分,應該是百分之 八十的費雪、百分之二十的格雷厄姆。它對選股的要求很高,謀求偉大和優秀的公司,而且要處在好的穩定成長的行業中,同時要注意的是買和賣的分離:雖然沒有 賣的問題,但必須買的足夠便宜。實踐這種方法的機構和股民往往在幾個地方出現了問題,一是一次性買的過高(我以前推薦的定期買的方法除外);二是公司的選 擇還沒有達到極高的標準;三是買了不適合長期持有的週期性公司。
另一個方法是利用市場的愚蠢把握牛熊交替的大市機會。1968年在股市瘋狂時賣光股票,解散合夥人公司;1973至1974年股災之後重新入市,是巴菲特 早年的經典之作。這種方法和下一種方法有更濃郁的格雷厄姆色彩。人們對他的那些意味深長的話總是記憶猶新,市場過熱時他說:時至今日,我再也找不到一隻物 有所值的股票了;市場低迷時他說:這真是一個撿便宜貨的好機會,我就像一個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我們更不會忘了他悄悄告訴人們的秘密:別人貪婪我恐 懼,別人恐懼我貪婪!而大多數人恰恰相反,追漲殺跌,越貴越有人買,越賤越有人拋;瘋狂時貪婪,低迷時恐懼。
第三個方法是順向投資(低買高賣)週期性行業和週期性公司,例如中石油就是他的代表作。這類公司生產的都是沒有品牌的易於瞭解的國際標準化產品,因而 不太需要瞭解公司的方方面面,也不準備和這類公司相伴終生,只需要把握兩條:一、股票價格是不是遠遠低於公司的實際價值?二、作為週期性行業,國際商品的 價格是不是處在行業低點?巴老的經典言論是:就採掘業而言,必須等到國際商品價格跌到這一商品的開採成本附近,才是購買這一商品期貨或生產廠家的重大機 會。我們都知道他2003年以1.5港幣買進中石油時,國際油價只有20幾美圓一桶。但在07年人們蜂擁買進40幾塊的中石油時,不僅股價高於公司實際價 值,更重要的是國際油價遠超開採成本並已接近週期性高點,正好和巴菲特的做法背道而馳。有色金屬的股票也是如此,在高位買進有色金屬股票的朋友,如果回顧 一下巴菲特當年買進白銀期貨時的有關言論以及當時黃金、白銀的市場價格,就不會魯莽衝動了。
有些朋友在大跌市場中心驚膽顫、動搖飄忽,懷疑紅旗到底能扛多久,說什麼價值投資必須結合某一種技術方法如趨勢投資才算完美。我想這些朋友首先應該檢 討的是自己而不是價值投資理論。他們要麼是對價值投資理論理解不夠,要麼就是運用起來還有欠缺,想同時戴上幾塊手錶,以為這樣能夠更準確地掌握時間,其實 是南轅北轍。
我上面所講的三種方法都屬於價值投資,它們只是同一塊表的時針、分針和秒針,我是那種只看時針的人。我也很想三者並用,但我對股市底部和頂部的判斷缺乏才 氣:高拋低吸的方法看似簡單易懂,做起來實則萬難。過熱、過冷;過高、過低;瘋狂、低迷等等這些現象難以量化。同時我對週期性行業的低點和高點的把握也缺 乏能力,就在此時此刻,我就不知道下一個熱點會出現在哪一個行業。我只是一個知道貴重金子埋在何處的人,能夠不斷找到十年漲十倍的股票。其次,判斷一個方 法的優劣,關鍵是看它帶來回報的高低。三種方法因人而異,但就我而言,用第一種方法確實比用其他方法回報好一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研究價值投資理論 多年,深信嚴格選股、低位買入、長期持有是巴菲特最具代表性、最成熟、也最有詩意的方法:擁有偉大企業的一部分,享受它們的成長,享受自己的輕鬆生活,不 亦樂乎?」




價值投資者的時間情感

每個人都熱愛時間,熱愛生命.但投資者特別是價值投資者對時間的熱愛與一般人有所不同.他對處於股市底部區域的那一段時間特別富有情感.那是春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美麗時光,那是價值投資者的節日。
那是這樣一段時期:A股市場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港股市場平均市盈率在8倍左右。這樣的時間,平均四、五年才出現一次,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年.以A 股18年歷史為例,自1990年有公開交易市場以來,只有1992年11月,1994年7月,1996年1月,2005年6月,2008年10月才跌到過 市場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的水平.再以港股為例,三十五年來,只有1974年12月,1982年12月,1987年11月,1995年1月,1998年 8月,2008年10月才跌到過市場平均市盈率在8倍左右的水平,其中1974年7月跌到5倍以下。
人生有多少個四到五年呢?換句話說,平均四到五年才出現一次的機會對人生意味著什麼呢?
童年的時候,我很喜歡一個謎語,說的是一個老太太活了75歲,卻只過了十五個生日。為什麼呢?因為她生在閏年閏日也就是2.29(大家都知道,地球圍繞太 陽運轉一週的時間間隔約為365.2422天,而我們平時用的日曆每年只有365天,也就是說,每隔4年日曆上就要多出將近一天的時間。為瞭解決這個一天,每4年增加一個額外的閏日——2.29),所以她只能五年過一次生日。
為此我常常想,如果天下投資者也有自己的節日(是節日而不是生日)的話,那就應該是每隔四五年暴跌後見底的那一天的前前後後。比如05.6.6指數低見 998點,08.10.28指數低見1665點那一天的前前後後。儘管這一天總是在事後很久才知道,但沒關係,正如春天是一個季節而不是某一天一樣,價值投資者的節日也不是非要在最低點那一天去歡慶,去投資。
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壽命不過七、八十年,除去年幼無知加沒錢的二十五年,再除去七十五歲以上年老體衰的時間,人的投資壽命不過短短的五十年,按照經濟週期的一般規律,人的一生大的投資機會不過十來次,何其寶貴!
我是一個強調在好股好價基礎上堅持不賣的人,是一個強調「買的好」而不在意「賣的高」的人,但很多人往往不太注重長期的絕對回報,卻特別喜歡追求某個時刻 偶然的輝煌,比如賣在了6000點等等,所以常常不被人理解。但我心中明鏡一般,還是在市場平均市盈率高企的時候往往落落寡歡,手足無措,只有用讀書種花 打發時光.而在市場平均市盈率極為低迷時卻感到極度亢奮.我知道,時機似金,一生中這樣的機會不多。如果,人生是一場高爾夫球賽,你的一生只能發出十次好 球,錯過一次就只有九次了;如果,人生是一場橋牌大賽,你的一生只能打出十次好牌,好不容易才等到一回。所以我特別喜歡這樣的氣氛:比如人人一說股票就想 罵娘,比如都說這是百年一遇的危機, 基本面要到09年年底才會好轉,比如這次情況特殊,A股可能要跌到800點......等等.
這種強烈的感情,我想,就是農民對春天的感情,對春雨貴如油的感情。《做好股的收藏家》一文發表後,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你只對年輕的工薪階層提出「隨時 買」能成為億萬富翁的建議,而對擁有一大筆積蓄的中年人士以及擁有大資金的機構不提出具體建議呢?我曾引用司馬遷的「既饒爭時」來作答,那麼,什麼是把握 時機?本文算是有了一個補充。










價值投資的基本原理永不過時
不管市場有多少風雲變幻,無論實踐者要經歷怎樣的曲折磨難,哪怕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仍然應該堅信:價值投資理論的具體內容和具體方法雖然要不斷豐富和發展,但基本原理永不過時!
一、什麼是內在價值?是按淨資產還是按市盈率?是以靜態還是動態?是側重未來成長還是側重資產價值?是按市場重建值計算,還是按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內在 價值和市場價格相差多少才算低估?是七折還是五折?怎樣給公司特別是不同行業的公司估值?……價值判斷的標準在千千萬萬實踐者手中不斷地調整、發展,它永 遠處在動態之中。宏觀經濟、技術革命、行業變動、消費結構的改變都有可能使公司的估值發生變化。但是,一百年、一千年,「投資要有安全邊際,股票要買得便 宜」這樣的基本原理永不過時!
二、什麼是真正的護城河,什麼是堅固的市場堡壘?什麼是偉大的企業,什麼是優秀的公司?什麼企業能長壽,什麼公司不確定?什麼企業能高速成長,什麼公司會 在競爭中落敗?……實踐者的判斷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偏差,總是在不斷地摸索中前進。但是,一百年、一千年,「投資要有好的標的,要注重選擇優秀的高成長性公 司」這樣的基本原理永不過時!
三、是持有五年、十年還是一生?是持有到市場瘋狂的那一瞬,還是在公司基本面發生重大變化的那一天?什麼是市場瘋狂、價值高估,什麼是基本面發生突 變?……這一切終不能用尺量磅秤,實踐者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反覆體驗。但是,一百年、一千年,「長期持有能夠充分享受優秀公司的成長,複利是投資世界最強大 的武器,以及炒家不如藏家、長線是金」這樣的基本原理永不過時!
四、是同時持有5只、10只還是20只、30只股票?是只買行業龍頭,還是同時購入行業的第一第二以求得雙保險?是既有股票又有債券,既投資國內又投資國 外,還是侷限在某一個品種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市場?……過去現在,實踐者總會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是,一百年、一千年,「集中投資最優秀的公司能夠持續打 敗市場,戰勝大盤」這樣的基本原理永不過時!
五、是親身到上市公司調查,還是反覆研讀會計報表?是到百貨商場瞭解廠家產品的銷售情報,還是到旅遊景點細數進山者的人數?是年年出席上市公司的股東大 會,還是有空找上市公司的老總閒聊?是宏觀經濟、微觀經濟、時事政策一塊研究,還是單科獨進緊緊抓住某些企業深入評估?……實踐者總是各有風格,各有絕 招,有時甚至會互相善意地嘲笑。但是,一百年、一千年,「投資要研究基本面、股票後面是公司、要以經營者的立場去研究企業」這樣的基本原理永不過時!
六、以什麼利率為折現率?是銀行定期利率,還是美國長期國債利率?是考慮下一步的通脹還是不考慮下一步的通脹?一家公司的可持續經營是以十年假設評估,還 是以十五年、二十年的經營壽命計算?一個國家將來的GDP增長是8%,還是5%、10%?一家公司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究竟能產生多少?……實踐者思想的潮水 奔騰不息,對未來的把握總是迷霧重重。但是,一百年、一千年,「投資股票就是投資未來」這樣的基本原理永不過時!

第一是成長 第二是成長 第三還是成長
-------從五糧液被查談長期持有的首要條件
前不久,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五糧液公司,五糧液股票出現了小幅下跌。不少朋友問我,五糧液的股票能不能買?我的回答是不能。他們又問,是不是五糧液的問題特別嚴重?我說也不是。
我認為,五糧液現在不值得買的問題首先是股票價位太高。而這是根據它的成長性得出來的。
五糧液公司儘管是一家還不錯的公司,但「既生瑜,何生亮!」白酒行業有了貴州茅台這樣光芒四射的偉大企業,五糧液就只有黯然失色了。除非它的價格暴跌到極低的水平。
關於公司的成長性,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兩大白酒企業最近十年利潤增長的歷史。從1999年到2008年,五糧液的淨利潤分別是6.49億,7.68 億,8.11億,6.13億,7.03億,8.28億,7.91億,11.7億,14.67億,18.11億。利潤平均遞增13%。貴州茅台的淨利潤分別 是2.16億,2.5億(前兩個數據為上市前),3.28億,3.77億,5.87億,8.21億,11.19億,15.45億,28.31 億,37.99億。利潤平均遞增39%。(數據均引自兩公司的年報)
這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世界著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提出的一種著名估值公式:一支股票的合理市盈率(合理價格)應該等於它的長期平均增長率。低於增長率即表示 它有安全空間,高於增長率即表示它有一定的價格風險。在不考慮公司未來基本面變化的情況下,這一公式是非常重要、非常正確、非常精彩的(當然,我認為:運 用它還要避開強週期性行業,同時注意穩定成長性行業上一年度的盈利不要太高或太低,太高或太低必須加權處理,否則容易產生較大偏差)。
顯而易見,按照彼得.林奇的估值公式,五糧液目前的合理價格應該是13倍市盈率,貴州茅台目前的合理價格應該是39倍市盈率。然而市場實際情況是怎樣的 呢?2009年9月9日五糧液被調查那一天,五糧液雖然大跌,但收盤價仍有22.6元,市盈率47.4倍(22.6元除以2008年每股利潤0.477 元);貴州茅台收盤價是164.34元,市盈率40.78倍(164.34元除以2008年每股利潤4.03元)。五糧液高出合理價格二倍以上。貴州茅台 價格基本合理。價值投資者應該看到五糧液的股價高得離譜。
我無意在這裡探討它為什麼高得離譜的原因。事實是五糧液的股票長期在市場上以極高的市盈率交易。這也許是中國A股市場就有這麼多天真的人認為單價5元錢的股票一定比50元錢的便宜;也許是人們認為單價較低的股票更適合炒作……當然還有可能是五糧液的利潤並不低,只是因為利益輸送的緣故流失了。
說到這裡,也許有些朋友會說,你不該只看歷史。你應該重視動態市盈率。炒股票就是炒未來嘛,也許五糧液公司與集團的關係能解決好,也許五糧液的龐雜費用和開支能大幅壓縮,未來十年的成長率會高得多吧。
我當然知道未來的重要性。估值方法五花八門,比如市盈率法、市淨率法、市銷率法、增長率法、資產重置法、運營終止變現法、市場平均市盈率法等等,在林林總 總的估值方法中,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方法是最為科學的。我們應該把公司未來的發展和成長當作研究的重中之重。但是,在時間的長河中,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 歷史也說明問題,數據更說明問題。
同樣是名牌白酒企業,同樣的政治經濟環境和背景,在長達十年的角逐當中形成這麼大的差距,這難道是偶然的嗎?如果我們用某一年,甚至某一月、某一天的數據 去比較,那絕對是不科學的。可這是整整十年啊!難道十年的懸殊還不足以說明兩個企業的產品、品牌、管理、運營有多大的不同?還不足以說明兩個企業的核心競 爭力和持續競爭優勢有多大的差別?孰優孰劣,已經不需要用未來證明。就算五糧液的低速成長是因為利益輸送所造成,那也只能證明這個公司長期存在癌症一樣的 問題,不但極大地損害了流通股東的權益,未來也很難解決問題。
猜測總歸是猜測,現在是事實擺在面前。讓我們回到成長性問題上來吧。
我研讀巴菲特的言論多年,刻骨銘心的還是那句話:如果你不想持有一支股票十五年,那你就一分鐘也不要持有它!而要持有十五年,選股要多麼慎重!選擇股票的 首要條件,是公司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持續的競爭優勢必須要靠利潤的長期高速增長來表現。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成長性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忽視 這一點,時間的玫瑰一定會凋零。
設想我們在9月9日用以各自合理的市盈率同時買進上述兩隻股票各100萬元,並都持有十五年,設想兩家公司未來的基本面都無大的變化,同時設想十五年以後 市場以合理價格來交易的話,那麼,按照13%的平均增長率,五糧液將增長6.25倍,我們的資本金將達到625萬元;按照39%的平均增長率,貴州茅台將 增長140倍,我們的資本金將達到1.4億元。十五年後回報竟然相差22倍!這是多麼地觸目驚心!何況,9月9日這一天,五糧液這只股票你還不能以合理的 價格買到。
由此可見,投資者選股的成長性意識有多麼重要。我們常聽到做房地產投資的專業人士津津有味地談論投資房地產的秘訣: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還是地 段!這是抓住了這一行業的首要問題和關鍵。而股票投資,特別是長期投資,在遇到各種問題之前,朋友們不妨多背誦我總結的這段警句:第一是成長,第二是成 長,第三還是成長!
牢牢抓住這一關鍵,可以解決所有選股問題,可以解決一生的投資問題。這決沒有冷落安全邊際的意思。價值和成長並不矛盾,成長隱含在價值之中。好股和好價是一塊硬幣的正反面。不過我一直強調的是:就長期持有而言,好股永遠是硬幣的正面!

答網友對《第一是成長...》一文的不同意見
我的《第一是成長第二是成長第三還是成長》一文在影響很大的但斌博客轉載後,引起了一些很好的爭議。我歸納了網友們的意見,覺得有四種意見特別重要,特別有意義。
一種是一些朋友不相信貴州茅台未來十五年還能以平均39%的利潤增長速度遞增。說:如果那樣的話,以現在茅台1500億的市值乘以140倍,十五年後將達到21萬億的市值。
是的,我也不相信貴州茅台十五年後將達到21萬億的市值。一家酒類企業的市值基本接近現在全部A股市場總市值的情況,無論如何總讓人難以想像。何況,我們 都知道,任何一個優秀企業都有初起階段、高速發展階段、穩定發展階段和下坡甚至衰退這四個階段。長期保持近40%增長速度,企業永遠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不 太現實。我在2005年的《如何在中國做價值投資》的報告中就提到:我從不買市盈率超過20倍的股票,就是基於「最優秀的公司也很難長期保持40%的增 長」這一條,同時加上安全空間,既以五毛錢買一塊錢的東西的計算。《第一是成長。。。》一文中說的只是「設想」。只是舉例說明成長的重要意義。
第二種意見是估值方法的科學性問題,一些朋友認為,彼得.林奇關於一支股票的合理市盈率(合理價格)應該等於它的長期平均增長率的著名估值方法也有問題,一是太過簡單,二是不反映未來。
這種意見是完全正確的。估值方法是投資世界類似哥德巴赫猜想一樣的難題之一。不但增長率估值法有問題,事實上是任何估值方法都有致命的缺陷。個股市盈率法 由於拋開了公司的質地和成長,很難解釋一個市場為什麼在同一個時間以各種不同的市盈率在交易,包括也不能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創業板要以那麼高的市盈率發行; 市淨率法不考慮淨資產的未來的變化,問題更加嚴重,一堆昂貴但又不知將要落伍淘汰的彩色膠卷沖印設備怎能同一塊上海外灘的地皮資產相類比;市銷率法用來判 斷生產型企業還有可取之處,但計算沃爾瑪等商業批發企業的價值時很快失真,它們的銷售額太大了;。。。。。。就算是最好的未來現金流折現值方法,也有巨大 的麻煩:未來的不確定性太高,誰也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比如這次次貸危機之前,誰會想到百年老店的五大投行會轟然倒塌?
但我們又不能採取虛無主義。每種估值方法都有它的合理的方面,彼得.林奇的增長率估值法也不例外。《第一是成長。。。。。。》一文中主要強調的是成長,而不是詳細探討估值方法的優劣。為了避免讀者對這種方法過於迷信,我還特別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第三種意見是一部分朋友提出:有社會責任感的投資者應該避免投資煙草,烈性酒和軍火,賭場等行業的公司股票。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也主張"做好人,買好股,把資金投到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企業中去"(見《如何在中國做價值投資》).但在實際投資實踐中,有些 東西難以界定.如果一切以法律為準繩,那要好辦得多.比如澳大利亞的妓院股票既然允許上市,那你投資也無大錯.但道德問題十分複雜.就吸煙來說,吸煙對人 體有害, 人所共知,哪怕是一支煙。這方面有醫學研究做依據.賭博也是如此.這兩點都好說.但軍火就有兩面,即可以發動戰爭,又可以保衛家園。至於烈性酒類則更不能 與煙草賭場妓院相比。白酒白蘭地威士忌沃特加,一是人民快樂需要它們,在很多國家,沒有這些酒就沒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沒有一部分傳統文化;二是醫學界也普 遍認為適當地飲酒有益身心健康,烈酒也有某些治療功能.只是不要過量.上海世博會斷然拒絕了煙草公司的贊助,但卻允許貴州茅台成為唯一指定白酒。就是一個 例證。酒的問題有點象甘蔗,糖和巧克力及咖啡,甚至包括碳酸飲料和茶,適量都可,過量都不可.壞牙,糖尿病,睡不著等等.關鍵是控制量. 擴大來說,很多化工企業,鋼鐵企業,發電企業都有污染環境的問題,汽車鐵路有極大噪音的問題,要是一律與道德掛鉤,情況會更難把握. 我想,在商言商.投資研究的重點最好還是在回報、成長、價值等等方面,道德問題淺論即可.違法與否才是真正的底線..
第四種是關於成長來源的問題。這是但斌先生的助手周明波先生提出來的。問題很有深度。他認為我們不僅要看到「果」,更應該探討「因」。
但《第一是成長。。。。。。》一文主要是強調成長的重要性而不是探討成長源的。很多投資大師對公司成長的來源和動力有精彩的論述,比如特許經營權,護城 河,極佳的盈利模式,持續競爭優勢理論等等。一篇小小的文章難以盡述。我作為大師們的學生,也曾在《做好股收藏家》一文中對成長源做了長篇敘述,如六種獨 一無二的競爭優勢,要選擇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公司等等。在《如何在中國做價值投資》中,還直接對某一名牌企業的特別優勢列舉了很多例證。
非常感謝諸多朋友的寶貴意見,希望繼續對我的文章提出異議。爭議引發的思考有利於投資。
最後,我想說的是,《第一是成長。。。。。。》一文其實就是強調:成長和複利是投資世界最強大的武器。這樣的內容和題目,並不新鮮。但它畢竟是投資世界裡的警鐘,應該長鳴。就像愛情在文學作品中的崇高地位一樣,它是投資世界的永恆主題。

價值投資無禁區
如何判斷中國創業板公司的內在價值,如何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法投資創業板,特別是如何發現最有潛力的「未來之星」,這是中國的價值投資者面臨的巨大 挑戰。但這決不意味著一向穩健的價值投資者就要對創業板採取冷漠和迴避的態度。這是我們應該積極承擔的重要任務之一。創業板代表著中國中小企業新興企業其 實也代表著中國整個新興經濟快速發展的未來。我們應該積極關注、精心研究、小心投入!我相信,它們中一定有不少十年漲十倍甚至更多倍的股票。問題只在於, 我們如何既控制風險,又找到前景無限的公司。
約在八到十年前,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曾把巴菲特先生的投資理論和中國的投資市場相結合,先後在中國的AB股市場挖掘到一些我們認為是傳統行業中的」民 族瑰寶型企業」,如貴州茅台、云南白藥、張裕B等公司,並視之如珍寶持有至今,它們的股價均漲了十倍二十倍左右。但「好漢少提當年勇」,我認為,除了繼續 持有那些「民族瑰寶型企業」外,選好下一批十年漲十倍的新興行業既矇矓又誘人、既燙手又美麗的「未來之星」也有意義!
我從不認為「巴菲特買什麼就應該買什麼」,如果那樣,我們就很難擁有外國人難以瞭解的中國的真正的國粹,我們也缺少賺錢之外的「投資審美」上的以及事業上 的成就感。同樣,我也不認為「巴菲特不買什麼我們就不應該買什麼」。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偉大理念和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趨,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 一步。何況,我們實在看不出比亞迪公司與創業板公司有什麼本質區別。
我相信,價值投資的基本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它不僅適合於美國,也適合於中國;不僅適合於主板,也適合於中小板、創業板。只是應用到後者上更要眼光明亮,更要小心謹慎和耐心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