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已經開始為油價“災難性下跌”做準備。
據彭博,普京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參加G20峰會前,接受塔斯社采訪時表示:“我們正在考慮各種情況,包括所謂‘災難性下跌’的情形。不過我們得承認, 這種可能性很小。”
近幾個月,由於歐美聯合制裁和油價暴跌,俄羅斯經濟深陷泥潭,市場普遍認為俄羅斯三季度經濟將受到嚴重影響。俄羅斯央行本周預計,明年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可能降為零。
今年以來,盧布累計下跌了28%,這加劇了俄羅斯的通脹壓力,促使資本外流,使俄羅斯公司更難償還外幣債務。
不過,俄羅斯三季度GDP同比增0.7%,雖較二季度的0.8%有所下滑,但遠好於市場預期。根據彭博調查,21名華爾街經濟學家對俄三季度經濟的預期為0.3%,為2009年以來新低。
由於全球需求減弱,美國頁巖油供應增加和歐佩克拒不減產影響,國際油價下半年來一路下滑。自今年6月觸及一年來新高115美元之後,布倫特原油已經累計下跌28%。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俄羅斯的經濟對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非常敏感。該國有一半的財政支出依靠能源出口來維持,目前的油價下跌讓俄羅斯財政“壓力山大”。
不過,普京對此顯得信心十足:“對我們這樣一個國家來說,這種情況很容易應付。為什麽呢?因為我們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我們在處理黃金和外匯儲備時非常謹慎。”
普京表示,俄羅斯有著“足夠多”的儲備,足以滿足對社會的承諾,維持財政預算和經濟穩定。
南非標準銀行新興市場首席策略師Timothy Ash表示:“如果油價真的跌至每桶60美元,俄羅斯經濟將陷入極端困境。這將導致深度衰退,大規模的經常帳和財政赤字,巨額資本外逃,並對銀行構成巨大壓力。”
截至北京時間今晚21:20,布倫特原油報78.62美元/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16 17:25 編輯 顛覆全球格局的油價下跌風暴:世界再次面臨重新排坐坐,分果果 作者:格隆 I、一場改變全球格局,也必然改變你我的油價大風暴正在上演 上周格隆分析了可能改變中國國運的兩個超級事件: 1、中國“一路一帶”的BBC(built by china)計劃(也即俗謂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2、人類幾乎所有產出的源頭——原油價格趨勢性的大幅走低; 多數人對馬歇爾計劃的戰略意義比較熟悉了,但很少有人意識到油價的趨勢性下跌會給全球政經格局可能帶來的巨大沖擊甚至是顛覆性影響——資本市場例外,航空股的暴漲顯示資本市場總是最敏感的。 在格隆看來,從歷史的大邏輯看,人類歷史可以簡單概括為“工業革命前”與“工業革命後”,這個分界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內燃機的發明與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二者的結合,讓人類在工業革命後短短100年創造的財富價值,就遠遠超過了工業革命之前幾千年積累的人類財富總和,也讓英國、美國這些工業化大國長期居於世界俱樂部的頂層。順帶的,那些幸運在地下擁有黑金,從而為工業化提供動力——原油——的國家,諸如沙特等曾經鳥不拉屎的中東沙漠國家也搭順風車,統統成了土豪的代名詞——同時出席土豪俱樂部會議的領導還有:為了宗教教義隔三差五打上一仗的伊朗伊拉克,曾經為了所謂“主義”而四處伸手,打自己“同誌”比打美帝還起勁的俄羅斯、在美國後院但卻根本不看美國人臉色的委內瑞拉,等等。 那麽,這種情況有變化了嗎? 答案:是的。而且可能翻天覆地,滄海桑田! 格隆先帶大家看看過去約30年的油價走勢——最近的下跌貌似沒有08年那麽性感犀利,但也足夠恐怖——要知道,08年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做空人類”是很多對整個人類都絕望的人的口頭禪: ![]() 再看幾張最近半年的油價走勢: 歐洲布倫特原油價格 ![]() 美國WTI原油價格 ![]() ![]() 是的,你沒看錯,油價在加速下跌,哪怕是今年8月後,烏克蘭以及中東地區地緣政治風險高企,但原油價格卻沒有遵循歷史規律上行,仍然是一路下跌。 上周三布倫特原油跌破80美元/桶的關口,這是四年來首次跌破這個重要的價位。而美國WTI原油價格也在周四跌破75美元/桶的心理關口。周五歐洲初盤布倫特原油價格繼續尋底,至此原油價格已經連續八周下滑,為1988年有紀錄以來最長的周線連跌紀錄——詭異的是,伴隨油價大跌的大背景不是蕭條或者對人類的絕望,而是全球經濟的持續恢複以及對原油需求的持續增長。 從六月年內的高點以來,原油價格已經跌去30%。這種恐怖速度,絕不是大周期之類的傳統簡單邏輯能夠解釋的。肯定有些什麽其他的邏輯。 那麽,油價到底什麽原因下跌?會去往哪里? II、油價:不是周期問題,是供給問題 目前市場對油價下跌原因的主流觀點主要是兩個: 1、陰謀論:美國和沙特聯手對付俄羅斯導致油價這種趨勢性的加速下跌。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階級鬥爭”思維的產物,稍加獨立分析就知道不靠譜(格隆後文展開); 2、周期論:全球經濟減速導致對原油需求轉弱。 格隆的意見,以上兩個觀點都沒有把握住實質,自然也就會對原油未來趨勢得出截然不同甚至南轅北轍的誤導性結論:很明顯,如果你認為是經濟周期導致的需求問題,那結論必然是這次油價下跌和歷史上的歷次下跌沒有本質不同,全球經濟回複後,油價給怎麽回來還怎麽回來,該創新高,還創新高。 這次真不會了。因為,這次油價下跌,不是經濟需求的周期問題,是供給問題!尤其美國人的頁巖油氣能源革命,改變了整個全球能源消費結構——格隆說過了,美國人搞頁巖氣革命,不是為了做活雷鋒,只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滋潤。但油價下跌的結果卻讓全球經濟,尤其是缺油國家搭了次便車——感謝技術進步,也感謝美國人。 格隆先帶大家看看周期論的需求邏輯存在的問題。 從BP的統計數據來看,實際上全球的石油消費除了08年金融危機後的影響之外,近年基本沒有任何大的波動,基本保持了1980年代開始的增長趨勢,產出量由於OPEC的調劑則一直被巧妙地控制在消費量之下。就增長率來看,08年以後除了2012年之外,也是需求超過產出。雖然14年的數據尚未出臺,但從經濟走勢而言,格隆認為這個趨勢顯然是得到維持的。 換句話說,石油的消費需求一直持續平穩增長並高於供給增長,哪怕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階段。消費不足導致石油價格下行甚至崩潰的說法完全不足以讓人信服。(見下圖) 我們來看看真正改變這場角力勝負的供給因素: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美國人過去一直靠兩幅鎧甲闖世界:F22超音速戰鬥機,以及全球唯一儲備貨幣美元。現在又多了一幅鎧甲:頁巖油氣——不得不說,上帝確實很青睞這個調色板一樣混合的民族。 自1976年美國政府組織開展“東部頁巖氣工程”以來,美國頁巖油氣資源開發進展迅速。特別是2005年在巴尼特頁巖區帶上實現了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突破後,美國頁巖油氣開發進入了大發展階段:頁巖氣產量由2006年的1.1萬億立方英尺(約311億立方米)增至2012年底的超過8萬億立方英尺(約2300億立方米);頁巖油產量至2012年底超過200萬桶/日。與此對應的是,自2009年以來美國自身油氣產量近乎垂直攀升,迅速增長(見下圖)。 ![]() 頁巖油氣產量的大幅提升使美國資源對外依賴不斷降低,並逐漸影響國際油氣市場價格走勢。特別是頁巖氣產量的快速增長極大地壓低了美國國內及整個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亨利中心(Henry Hub)氣價近5年持續低於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使相當數量的頁巖氣開發企業轉向收益更高的頁巖油勘探開發活動。因此2005年後頁巖油氣熱潮把美國產油量的全球占比不斷拉升。現在,美國自身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13年以前還是全球第一大進口國,目前更是第三大產油國,未來極可能成為全球最大能源輸出國。 ![]() OPEC的推算顯示,美國頁巖油氣產能遠遠超過了歐佩克盟主沙特的可調節產能部分,2013年以來美國頁巖氣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日益顯現。下圖可以清楚看出,美國頁巖油氣的盈虧平衡點逐年下降的同時累積的最大生產量也在不斷擴大。按照BP的測算,如果美國頁巖油氣不減產的話,2015年全球將出現大幅度的供給過剩,而且即便美國減產,其效果也要至少半年以上才見效。 ![]() 當然,美國增產的同時,其他人也沒閑著,OPEC盟主沙特(後面格隆會分析),以及大量非OPEC國家也都在開足馬力生產(見下圖,圖中虛線部分為非OPEC國家石油產量的創歷史增速)。 ![]() 格隆想說的是:當一個全球能源最大消費國變成一個全球能源最大輸出國的時候,油價的下跌就真的和經濟放緩需求下降這些周期性因素扯不上關系,它基本就是美國人自己惹的事! 格隆要做的另一個相關提醒是:一旦美國不是進口原油,而是輸出原油的時候,全球獲取美元的一半渠道就被截斷了。什麽?您問什麽意思?意思很簡單:美元會變得更稀缺,美元長期走強更不可逆轉。您手頭的美元資產是好東西。但如果您很不幸是美元負債,您自求多福吧。 III、陰謀論:當你手中捏著一把錘子的時候,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像釘子! 現在再來看看典型中國階級鬥爭式思維的陰謀論多麽不靠譜。 所謂陰謀論,意指俄羅斯在烏克蘭導演的一切讓美、歐必欲制之而後快。但歐盟油氣進口高度依賴俄羅斯,因而對實施制裁投鼠忌器。於是,美國聯手其傳統盟友、“中東油庫”沙特采取行動打壓油價。俄羅斯預算近70%來自油氣出口,一旦油價下跌,收入勢必縮水,俄羅斯經濟前景黯淡,資本外流,盧布貶值,損失自然慘重,最終必然向美國妥協。 上面這個推演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同誌+兄弟”的主義親疏思維、鬥爭思維代替了世界上多數國家奉行的國家利益至上的實用主義思維。 沒錯,美國是老大哥,美國通過為沙特提供安全保護以換取安全、可靠和合理價位的原油供應的說法也一直以來頗有市場,美國與沙特之間的傳統友好關系也確實存在,但這種關系對油價的作用卻很難畫上等號。美國歷任總統都很沮喪地發現:一旦牽涉到油價與石油產量,大哥說話基本就不好使。 下面格隆帶大家看看何謂國家利益: 首先,從中東主要產油國的財政狀況而言,目前的油價已經不足以支撐半數國家的財政均衡(見下圖)。即便是歐佩克盟主的沙特,按照IMF的統計數據來看,86.1美元/桶是維持財政均衡所需要的最低油價。目前的油價已經低了10%左右。沙特會為了美國和歐洲的利益自殘嗎?增產幫美國壓油價,只為了中國網友在互聯網上給自己點個贊? ![]() 不單是沙特,其他產油國也沒有絲毫動力陪美國人擴產壓油價(見下圖) ![]() 那麽,沙特為何還陪美國人擴產?很明顯,遠不是破罐子破摔那麽簡單 事實上,格隆的理解,這次沙特不僅沒和美國聯手,反而是在和美國實實在在在較勁:沙特的擴產行為貌似自殘,但更多是為了扼殺美國頁巖油氣生產的動力,只要美國獨立系油氣開采商有豐厚的利潤,頁巖油氣的投資就會更加興旺,為今後帶來更大的產出能力。上周格隆已經提到,沙特已經失去了通過自我調節富裕產能來控制油價的能力,這次光著膀子也要跟美國幹一把的動力是絕對有的。至於客觀上是否起到制裁俄羅斯,幫助了歐洲、中國甚至全球,那是次要的。 美國頁巖油氣產量的大幅提升使極大地壓低了美國國內及整個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使相當數量的頁巖氣開發企業轉向收益更高的頁巖油勘探開發活動。因此2005年後頁巖油氣熱潮把美國產油量的全球占比不斷拉升。 有沒有辦法修理它?有的。美國法律規定沒有任何附加價值的油氣不能出口,這帶來的結果自然是供應方的議價能力低下。目前不少美國生產商只要維持原油70美金/桶,就可以保持盈利,雖然利潤不高但也足以維持生計。在這場對自己註定是負和博弈的PK中,沙特的次優選項只能是跟著美國人擴產,讓油價下跌到頁巖油成本以下以阻止美國人對頁巖油更瘋狂的科技投入與開發。 沒錯,這樣殺敵一萬,雖自損八千,但中東土豪家里多的余糧,拼著餓瘦自己幾斤,我就不信掐不死你,小樣! 所以我們看到了油價一邊跌,沙特一邊猛擴產的奇觀(見下圖): ![]() 上圖可以明確看出,隨著美國的石油產量增加,沙特基本上是同步於2009年開始進入增產狀態。2013年稍有收斂,因此原油價格較為理性的維持在100-110美元/桶的區間。但今年6月以後再也按耐不住,不公開宣戰但從實際行動上徹底和美國油氣產業開戰。最近沙特更是露骨的一邊提高對亞洲的輸出價格,一面對北美調低出口石油價格,至此沙特的如意算盤可謂成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沙特看來低油價不但可以壓制美國油氣生產的經濟積極性,拉升美國資本投資頁巖油氣的風險,而且最好低廉的油價能連帶把特斯拉等新興替代能源動力汽車廠商也扼殺在萌芽階段——比亞迪這次得好好謝謝中東的土豪親戚。 至於美國人,以格隆對美國的理解,其實美國人不玩陰謀,只玩陽謀:對國家利益有利,就幹!不利,管你是什麽“同誌加兄弟”,打死也不幹。 對於美國而言,低油價目前尚未起到殺傷國內油氣產業的地步,而季節性因素看起來也不支持油價崩盤。限制原油出口的相關法律雖然在檢討要進行改革,但目前還在程序中,低油價對出口商利益暫時沒有影響。按照花旗的測算:布倫特原油下跌到80美元的話,等於美國每個家庭減稅接近600美元,美國經濟整體能享受油價下跌帶來的好處,還能對俄羅斯等對手產生極大的經濟壓力,起到經濟制裁都難以達到的效果,對目前油價的走勢自然是樂見其成。實際上,美國今年依然維持了從沙特進口原油的總量同比略增,同時不斷增加從加拿大的進口,但連年大幅減少從非洲阿爾及利亞的原油進口,美國在戰略上徹底的以自身國益優先的風範真是值得中國這樣比較重視面子思想的國家學習。 所以,不要再談陰謀論了:如果你一直讓自己捏著一把錘子,你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會像釘子的!其實你沒那麽多敵人,也沒那麽多人要處心積慮算計你,人家只是從自家利益出發在做自個的事,如此而已! IV、石油:會從此從高富帥淪為屌絲嗎? 那麽石油是否就此從高大上的黑色黃金墮落成了屌絲能源呢?畢竟隨著美元走強,黃金價格也在暴跌。雖然很多人都迷信黃金在動蕩時期的神秘力量,但實際上對於投資者而言,黃金是個很小的市場。如果價格不漲,股市依然能找到可以分紅的股票,房產還可以有租金收入,但黃金呢?投資者只會不斷的支付保管費,其實是純減值資產。至於認為發生戰亂黃金不但不能保命還可能讓持有者喪命。至於石油,對於現代經濟的重要性其實絲毫沒有減弱。 石油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被人類開始利用,但是石油產業的起源的標誌性事件是在1895年,當時德拉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挖掘到一口日產大約30桶的油田。當時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生產煤油的原料。但是工業革命發生後,內燃機的發明和技術進步讓石油產業一舉成為人類現代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能源。特別是1908年福特開始大量生產T型汽車,直接刺激了汽油需求。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性被世界廣泛認知,二戰後中東大規模油田的發現消除了供應瓶頸的擔憂,推動了人類社會從煤炭向石油的轉變的又一次能源革命。戰後各國的經濟複興,以及全球化為背景的新型經濟體高速發展更是刺激了石化產業的擴大。現在石油消費的40%是交通運輸的燃料,40%是火力發電以及家庭供暖的熱源材料,剩下20%是化纖以及塑料,輪胎等石化產品的原材料。 ![]() 上圖是全球能源消費結構的長期走勢,石油在目前是全球能源消費里的占比高達32%,在今後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依然會是人類經濟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能源之一。全球經濟增長伴隨的石油消費依然會維持增長趨勢,按照OECD的統計和預測,中長期的需求結構上,以美國為首的富裕國家俱樂部也就是OECD國家消費量會趨勢性的減少,但是以亞洲為領頭羊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消費迅速增長不但完全抵消前者的減少,還會帶動全球經濟對石油的需求增長。因為石油不僅是燃油原料,更是現代經濟生活中日用品的基礎原料。我們無法想象,沒有塑料,化纖的世界會是怎樣。只是,今後石油價格的主要決定權大概率更多掌握在供應方。但是結構的變化,可能給世界政治以及經濟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 ![]() ![]() 供給結構的變化與經濟周期無關,只與技術進步有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石油還是全球最重要能源,但呼風喚雨,價格長期上漲,一有地緣緊張就狂飆這些現象,可能會越來越淡化。 V、幾家歡樂幾家愁:世界再次面臨重新排坐坐,分果果油價走下神壇,幾家歡樂幾家愁,世界再次處在重新排坐坐,分果果的大拐點上——這個拐點在人類歷史上只會很少量的出現,比如工業革命,比如二戰。 石油發言權在明顯向美國傾斜 美國可能很快成為原油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實際上不但對俄羅斯影響巨大,也對歐佩克國家特別是中東國家影響深遠。實際上今年的油價走勢已經顯示歐佩克組織正在失去油價控制能力,油價對地緣政治風險敏感度降低。歐佩克國家中,伊朗和利比亞是目前過剩產能增加的主要國家。伊拉克的國家重建也在帶動供應增加的預期,美國增產可能最先導致歐佩克的內亂。委內瑞拉已經開始為前任總統的短視付出代價,接下來很可能是派系競爭下戰火不斷的中東可能出現更激烈的鬥爭。沙特,伊朗,伊拉克,甚至因為有如何處理與庫爾德人關系問題的土耳其也可能卷入其中。但一但美國原油真的開始出口,那麽即便中東局勢的動蕩,也可能不再像從前那樣對原油價格產生極端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油價發言權向美國的傾斜自然是擁有最大全球利益的美國最為受益,但其他國家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受惠。 歐佩克組織正在失去油價控制能力(見下圖) ![]() 其他國家:冷暖不一比如在海灣戰爭後的幾次油價飆升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和國家信用也曾遭到市場質疑,下圖是相關國家CDS的月均變化:土耳其,印尼,巴西,菲律賓是對油價最為脆弱的四個國家,而南非,秘魯,匈牙利等國的抵抗力更強。南非可能主要受益於對黃金的依賴更重一些。因此相對溫和平穩的油價,至少對這些國家多少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 ![]() 不過情況也並非那麽單純,比如格隆曾經提到的主要經濟體GDP增速對原油價格的敏感度。比如最為敏感的韓國,本來原油價格的下跌對其經濟金額消費者都應該是大喜事,然而糟糕的是其產業機構的變化讓其很難享受到這個優勢。韓國產業機構上,智能手機,汽車,造船,鋼鐵,石化是支撐其出口的5大產業。油價下跌首先意味著海外需求減慢,年初以來的庫存減值。更為糟糕的是,日本大搞QQE,導致韓元相對升值,出口競爭力受到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油價帶來的制造業成本下降需要時間,但占出口15%多的石化產業正面臨巨大壓力。從最近各種報道來看,油價下跌導致中國對韓國石化產品的進口需求減緩帶來的負面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但前幾年被韓國消費品打得找不北的對手日本卻很享受這種價格走勢。日本的原油進口中,31%來自沙特,23%來自阿聯酋,13%來自卡塔爾,7%來自科威特,5%來自伊朗,還有4%來自伊拉克和阿曼。日本基本上80%以上的原油依賴中東,程度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因此價格上基本上受沙特的態度左右。目前的原油價格下降,即便日元匯率鎖定在1美元兌105日元,6月以來的油價下跌幅度如果維持到年底就能夠給日本帶來1.2萬億日元的成本減少,而目前日元匯率已經向120日元進軍,作為美國最大的單一盟國,日本對此輪油價調整絕對是喜大樂奔。但是如果我們從中長期來看,美國原油的出口和沙特對油價掌控能力的下降,一旦導致中東局勢演化,日本必然面臨修正外交基本方針的問題。不過日本對於天然氣的長期合同有著戰略性布局,原油和天然氣的能源結構上有更多調整空間,因此局面並沒有韓國那麽糟糕。 另一個最可能受惠於這種能源結構變化的大國是中國。中國是目前所有大體量經濟體中,原油進口結構分散化最為積極的國家。早在年初,美國人就發現中國前些年就開始有意識的減少從沙特的原油進口,13年是過去10年來首次出現同比幾乎沒有增長的年份,而之前每年都是兩位數的增長。同年,沙特,俄羅斯,安哥拉這三個中國過去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的占比同時下降。同時中國積極確保美國在撤退的伊拉克,西非和美國後院的中南美等國的供應。這種分散顯然會降低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風險,比如降低了對蘇丹這樣不時出現動蕩的國家的依賴,也增加了對沙特、俄羅斯等資源大國談判的籌碼。——這就是為什麽格隆說這次油價下跌極可能改變中國國運的原因!上天回饋了飽受苦難但一直勤勞善良的中國一個重大的歷史機會! 美國和日本正積極推進從石油往天然氣消費的轉化,中國的這個策略加上原有價格下降導致其必然成為大贏家,即便它的政策可能並非是有意識針對特定國家,但它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發言權顯然是增強了。在13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家,很多機構預測中國隊外國產原油的依賴將從10年的54%增加到15年的61%,目前的供應格局和價格走勢帶來的效應可能將逐步顯現。更不可忽視的是,隨著中國GDP下臺階的明確化,國內石化產能的過剩狀況對周邊乃至海外經濟體帶來的波及效應。這些主題還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至於俄羅斯、委內瑞拉這些嚴重依賴油氣資源的國家,在美國人的能源科技進步面前能夠叫板的籌碼實在少得可憐。受原油價格大跌影響最深的國家可能非俄羅斯莫屬,因為俄羅斯是全球10大產油國中除美國以外唯一具有較為全球性重大影響力軍事政治大國。下圖是彭博對俄羅斯明年的財政狀況和油價關聯的預測。原油價格在90美元左右的話,明年很可能導致俄羅斯財政赤字規模達到GDP的1.2%,即便是100美金依然是赤字。 ![]() 考慮到俄羅斯的滯漲經濟特征無比明顯(巴西也類似,所以這哥兩上月相繼加息),基本可以理解成俄羅斯已徹底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已完全沒有資格繼續呆在金磚五國內(見下表)。
VI、粗糙的投資邏輯提醒 無法免俗,最後總要回到投資邏輯上。格隆的粗略理解是: 1、去投那些在這次油價下跌中明顯受益的國家比如美國、英國、日本、印度等; 2、投資最受益的國家之一:中國; 3、增加美元敏感資產配置,降低美元敏感負債; 4、遠離毒品,遠離俄羅斯,巴西很長時間也不用去看; 5、行業鏈條上,與產油、產氣的所謂上遊巨頭保持距離; 6、在不考慮需求變化的情況下,一切以原油或者原油衍生品為成本、為原料的行業,都值得去看看——航空股不會是唯一受益的; |
圖片1.jpg (106.39 KB, 下載次數: 2)
港股那點事 石油 經濟
國際油價五個月來跌逾20%,逢低增加進口原油的中國可能成為大贏家。
上月下旬華爾街見聞文章曾援引彭博報道稱,大批巨型油輪源源不斷的駛向中國港口,數量觸及9個月來高點。僅10月18日當天就有80艘平均運能為200萬桶原油的巨型郵輪駛向中國,而過去兩年平均每天向中國運油的郵輪數量僅為63艘。普氏能源的數據顯示,上月中石油經新加坡向中東購買了45船原油,總量達到2100萬桶,創單月購買量記錄。以下彭博統計圖表顯示,以中國為目的地的油輪數量接近最高紀錄。
三季度中國GDP年增長率降至近六年新低,原油進口量卻在反彈。三季度每月進口量2550萬公噸,將推動今年全年進口量創新高。本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稱,過去三個月,中國用作戰略儲備的石油庫存增加了3500萬桶。據彭博最近統計估算,假如國際油價保持目前水平,通過海路增加進口原油每年就會為中國節省將近200億美元。
經營海運油輪的巨頭、比利時公司Euronav NV的CEO Paddy Rodgers本月10日表示:
“中國的需求增加,看來在對油價下跌做出回應。”
挪威投行Arctic Securities ASA的分析師Erik Stavseth稱:
“我們已經發現中國在中東大量采購(原油),(海運)費率確實熱起來了。今年冬季油價仍會處於低位,這種(購油)情形可能繼續。”
側重能源、船運和石油服務的投行RS Platou Markets旗下分析師Frode Moerkedal認為:
“價格下跌時,主要交易商通常在油輪市場更活躍。看看過去幾周租船行情會發現,中國絕對是最活躍的石油買家之一。”
上月底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分析人士目前無法確定中國在油價低迷之際大抄底的動機。
一種猜測是中國作為戰略儲備購入原油。國際能源署(IEA)估算,中國的原油儲備僅相當於30天進口需求量,遠低於90天進口量的標準,而中國的目標則是在2020年儲備達到100天進口需求量。
另一種猜測則是為了滿足國內需求的高企。10月下旬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原油9月消耗量觸及7個月高位。分析師認為,如果要購買原油作為戰略儲備,中國就不得不購買更多的原油滿足日常需求。
不論中國大量增加原油進口的主要動機是什麽,中國國內油價已在“跌跌不休”。本月15日淩晨零時,新一輪油價調整窗口將開啟。多家市場機構預測,本輪國內油價將繼續下調,八連降已成定局。中宇資訊分析師高承莎預計,國家發改委將綜合考慮煉廠煉油成本等問題而采取宏觀調控措施,縮窄油價下調的幅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高盛首席股票分析師David Kostin上周前往德克薩斯州,會見投資組合經理,就石油展開談話。
Kostin表示,我們遇見的每個人都接受了原油將會長期處在低位這一事實。我們見到了許多德州大學的校友,但是沒有遇見一個看多原油的人。
周五,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收盤價約76美元,而布倫特原油價格略高於79美元。
布倫特原油價格自6月以來下跌了33%,同期WTI原油價格下跌了30%。
上周,美國金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總結了油價下跌的三大催化劑: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原油供給增長,全球原油生產中斷減少。
盡管期貨市場預計油價將下降到2020年,但近期油價的暴跌重塑了投資者的期望曲線,並將近2年的油價預期大幅推低。
至於這將對原油生產產生多大影響,Kostin預計,當WTI油價處在每桶75-80美元的區間時,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將削減產量,而沙特阿拉伯的財政均衡點為每桶75美元左右。
高盛預計,2015年,布倫特油價將在每桶84美元附近,WTI原油價格將在每桶74美元附近。所以,高盛預計沙特阿拉伯將減產,而美國頁巖油增長將放緩。
達拉斯晨報上周的報告指出,自2010年以來,德州的原油產量已經翻番。
Kostin指出,明年石油公司的資本支出將表現平淡。在過去5年,石油公司的資本支出占到了標普500指數公司資本支出的1/3。
高盛預計明年標普500指數公司整體資本支出將增長6%。石油公司目前占到標普500指數10%的利潤、9%的市值。
不過,隨著油價的下跌,消費者將受益,更低的成本對部分公司有利。高盛預計,2015年,油價每下跌10美元,標普500指數的每股利潤將上漲2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近來國際油價創四年新低,油價大跌的背景下,石油業的下遊企業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全球第二大油田服務企業Halliburton Co.達成協議,以約350億美元收購業內第三大企業Baker Hughes Inc.。這是美國能源業近些年的大型收購之一。
根據協議,Baker Hughes的股東將以1:1.12的比例得到Halliburton的股份,另外每股Baker Hughes股票還能得到19美元的現金補償。除了手頭的資金,Halliburton計劃通過發債募集這筆收購所需的現金。收購將使Baker Hughes股票估值達到每股78.62美元,相當於股權價值346億美元,企業估值380億美元。
收購完成後,Halliburton去年的營業收入將增至518億美元,旗下員工13.6萬人,業務遍布全球80多個國家。該公司可利用Baker Hughes的技術增加老油井的產量,還能擁有Baker Hughes利潤可觀的采油工具業務。彭博報道指出,盡管合並後的Halliburton公司規模只有業內最大企業Schlumberger的一半左右,這筆交易仍將引起美國聯邦政府關註,政府將進行反壟斷審查。畢竟,這兩家交易方的業務覆蓋了北美大部分地區。
Halliburton方面有信心通過審查、完成收購。按協議,如未能獲得監管機構的許可,導致收購被迫中止,Halliburton將支付35億美元罰金。Halliburton稱,已同意出售銷售額高達75億美元的業務,但預計監管機構得到的數據會遠低於這一金額。
業內咨詢機構Spears & Associates的副總Richard Spears認為,油田服務行業的企業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全面的產品和服務,Schlumberger已經有了,Halliburton與Baker Hughes的聯合體將樹立類似的企業形象。
上周五,國際基準油價布倫特原油價格降至每桶78.13美元,創近四年新低。今年6月巔峰期以來,國際油價累計下跌約30%。本月14日國際能源署(IEA)表示,國際需求疲軟與美國頁巖油增產可能導致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低於每桶80美元的油價可能持續到明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議尚未召開,委內瑞拉和俄羅斯就先行討論了支撐油價的方案。
委內瑞拉外交部網站的一份聲明顯示,委內瑞拉外長Rafael Ramirez 和俄羅斯能源部長Alexander Novak討論了采取“聯合行動”共同應對市場的事宜。
由於美國原油產量大增和全球需求增長放緩,原油價格自6月的高點下跌超過了30%。
上周,伊拉克總統 Fouad Masoum和利比亞總理Abdullah al-Thinni 前往利雅得與沙特官員談論了石油市場應對之策。Ramirez與阿爾及利亞和卡塔爾官員也討論過,而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則飛往了拉美。隸屬於伊朗石油部的Shana通訊社上周日稱,伊朗石油部長Bijan Namdar Zanganeh本周準備出訪阿聯酋。
本月27日,OPEC會議將在維也納召開,討論原油市場的應對之策。
法興銀行(紐約)原油市場研究部主管Mike Wittner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
毫無疑問,差不多從上周開始,這類OPEC會議前的會面變得頻繁起來。
現在,會議越來越臨近,油價卻在持續下跌,這種會面的熱度將持續不減。
上周五,世界原油價格主要基準的布倫特油價盤中最低跌至76.76美元,刷新四年新低。
油價驟跌令高度依賴石油收入的國家陷入困境。
陷入困境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國際油價跌入熊市之時,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委內瑞拉政府卻發出無意讓貨幣貶值的信號,投資者越發擔憂委內瑞拉的償債能力,紛紛拋售該國債券,該國股市本月跌幅逾14%。
委內瑞拉國內通脹率已高達64%,名列全球第一。上周委內瑞拉政府重申不會讓貨幣貶值,其財政部長Rodolfo Marco Torres說,沒有任何貨幣貶值的打算。
此外,油價下跌還使得委內瑞拉上月對中國債券構成了實質性違約。
俄羅斯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被迫在實際上讓盧布自由浮動。
在油價大跌和遭受西方制裁的雙重打擊下,俄羅斯國內通脹高企,盧布匯率大跌。據彭博統計,僅今年7-9月,盧布對美元重挫逾16%,盧布成為全球跌幅最大的貨幣。
進入10月以來,盧布匯率進一步下挫。為了打擊盧布投機和抑制通脹,俄羅斯央行10月末意外加息150個基點至9.5%,可盧布的反彈僅持續了兩分鐘,當日全天跌幅仍創三年新高。
11月初,俄央行宣布,每日至多拋售3.5億美元支撐盧布匯率,盧布聞訊暴跌近3%。美銀美林俄羅斯首席經濟學家Vladimir Osakovsky告訴路透:
此舉實際上意味著盧布從現在開始自由浮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受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馬來西亞經濟前景黯淡,政府收入銳減,貨幣跌至四年新低。
和亞洲的其他大宗商品進口國不同,馬來西亞是亞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其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原油、棕櫚油和橡膠出口。
上個月,投資者從馬來西亞股市和債市撤出25億美元資金,是唯一一個資金外流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而且,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周一也跌至四年新低。
據《華爾街日報》,法國巴黎銀行亞洲固定收益主管Adeline Ng表示,當油價漲至歷史高點時,馬來西亞受益匪淺。但如今,事情正在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他稱自己已經削減了馬來西亞的債券持倉。
此前,在大宗商品出口和本土強勁需求的帶動下,馬來西亞經濟表現一直不錯。
但下半年以來的油價下跌打破了這一勢頭。上周五公布的貿易數據進一步證實了投資者的擔憂。由於出口疲弱,三季度該國的經常性賬戶盈余環比暴跌53%,經濟增長也從上季度的6.5%下降至5.6%。
今年以來,天然橡膠價格下跌了25%,棕櫚油價格則下降了16%,而原油已經較6月的高點下跌了超過28%。
該國貨幣也一路下滑。周一,美元/林吉特漲至3.35,創2010年以來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除了西方對俄迄今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還面臨油價下滑的嚴峻挑戰。俄羅斯財政部長Anton Siluanov近日表示,如國際油價跌至每桶60美元,明年俄羅斯就會陷入經濟衰退。
今年以來,國際基準油價布倫特原油價格已下跌約三分之一,跌破每桶80美元。第三季度俄羅斯GDP同比增長0.7%,為2009年俄經濟收縮以來最低季度GDP增速。上周俄羅斯央行發布預期,稱明年國內經濟可能停止增長。據彭博報道,Siluanov本月17日接受采訪時稱,即使油價維持在當前水平,明年俄羅斯經濟增速也不會高於1%。他說:
“如果(油價)形勢惡化,明年(俄羅斯經濟)衰退不可避免。如果油價跌至每桶60美元,經濟會負增長。”
經濟衰退將迫使俄政府進行財政調整。“我們將不得不采取更嚴格地對待預算,運用一切抵禦危機的工具,將不得不調整預算策略,評估優先順序。要保證一切社會性支出。沒人打算動它們,可優先順序次一級的就會推遲(支付)。”
Siluanov認為,即便油價像上述預計那麽低,俄羅斯經濟也不會像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那樣糟,當時俄羅斯經濟增長下滑7.8%。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石油與天然氣貢獻的稅收約相當於俄羅斯政府一半的預算收入,還相當於俄羅斯10%的GDP。要維持俄羅斯政府預算平衡,國際油價需要達到每桶90美元。面對西方國家今年7月以來接連的經濟制裁,俄羅斯本幣大貶值、資本外流嚴重、外儲明顯減少,國際油價跌入熊市使俄經濟雪上加霜。
Siluanov上述表態時估計,今年俄羅斯凈流出資本可能為1200-1300億美元,約為去年610億美元資本流出規模的兩倍。此前俄羅斯央行估計,資本流出可能達到1280億美元。
過去三個月,俄羅斯盧布對美元匯率重挫逾23%,盧布在彭博同期追蹤的170多種貨幣之中表現最差。上月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10月21日一周俄央行外儲減少79億美元,減幅創五個月新高,10月20多天內俄羅斯為支持盧布投入外儲逾150億美元。
俄羅斯央行用盡拋售美元、降息等多種方法幹預匯市,仍未改變盧布跌勢。本月初俄羅斯央行表示減少幹預盧布匯率,實際上等於讓盧布更接近於自由浮動。
昨日俄羅斯央行行長Elvira Nabiullina在下議院表示,即使處於油價每桶80美元、西方制裁持續到2017年年底那樣的“不利”環境,俄羅斯經濟也會保持平穩發展,不會崩潰。但Nabiullina承認,盧布的匯率“直接”取決於能源價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盡管供大於求打壓油價至四年低位,但美國頁巖油生產商仍打算擴大產量。
據彭博報道,美國戴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 大陸資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以及依歐格資源公司(EOG Resources)紛紛表示計劃加大其主要油井的產量,同時下調最低生產預期。此舉將削減產量的任務拋給了由沙特阿拉伯領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如果他們真的想阻止油價下跌。
Chesapeake的董事長Archie Dunham向彭博表示:“沙特確實賭得大。如果他們把油價降到每桶60或者70美元,美國(產量)會下滑。可是不會僅此而已,其他OPEC國家的結局會慘得多。”
德奇證券(Wunderlich Securities)分析師Jason Wangler表示,“更多的產出將在今年剩下的時間和2015上半年湧現。這不像是一臺機器你可以簡單的開啟或關閉,整個過程將花費數個月。”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數據顯示,上周原油產量突破900萬桶/日,為EIA有周度數據記錄以來首次。EIA自1983年起有周度數據。本周二美國WTI油價收盤大跌1.4%,收報74.61美元/桶,創下2010年以來最低的收盤價。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創會理事Jason Bordoff表示,“如果油價較目前價位下跌更多,將會產生一些影響,可能減緩美國擴張產量的速度,但我仍然認為除非油價出現進一步重大的下跌,不然美國產量仍將大增。”
摩根士丹利估計開采美國頁巖油的平均盈虧價格是每桶76-77美元。巴克萊認為即便油價跌至70美元,也僅可導致美國明年全年新增日產量減少約10萬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石油價格在過去幾個月中慘烈的跌勢引發了市場各種討論。從市場供求關系到OPEC是否應該限產。《紐約時報》高級記者Neil Irwin通過對比石油行業和威士忌行業,得出結論:石油行業的逐利性導致了油價今日的結果。
Irwin表示,作為兩種均使用”桶“來儲存的商品,石油和威士忌在許多方面有類似性。最明顯的一點是,兩個行業都有很強的滯後性。一瓶好的威士忌可能需要窖藏10年甚至20年,而原油從掘井到開采直至最後出油也絕非一朝一夕。
今日市場的原油到底有多少供給其實是由多年之前所決定,而市場的需求則並不以石油商的意誌為轉移。制造商/釀酒商都無法很好的判斷長期的市場需求到底有多大,這就導致了市場在供求關系上的巨大差距。
油價今年的大跌說到底,其實是在為10年前還債。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2001年的時候才20美元/桶),油價十分廉價導致原油開采商無意擴張。2004年用於擴張產能的投資僅有2000億美元。
而隨著發展中國家的高速發展,市場很快意識到原油的供給完全無法滿足需求。經典的經濟學關系告訴我們,需求巨大而供給不足的話將導致漲價。油價隨後節節走高,在2008年末的時候觸及140美元/桶。高油價帶來的賺錢效應促使當年用於擴張產能的投資達到5000億美元。
如今,市場的情況剛好形成了逆轉。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主要發達經濟體更是多處於通縮境地,對於原油的需求明顯減弱。幾年前大幹特幹的原油商們突然發現面臨“油多無人買”的窘境,美國頁巖油橫空出世更是加劇了這種產能過剩。油價應聲而落也就不足為奇了。
過去10多年威士忌行業的發展卻剛好相反,越來越多人選擇放棄伏特加並轉投威士忌。那麽威士忌行業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Buffalo Trace威士忌CEO Mark Brown表示,“2002年釀造的威士忌到2011年才會出售,我們根本不可能在預測市場上有如此的前瞻性。我們拒絕以明顯高於成本及通脹因素的價格出售威士忌,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即便現在市場追捧威士忌,我們也不會放棄這一個原則。”
Buffalo Trace和其他主要威士忌公司以略低於保證市場供求平衡(market clearing price)的價格售酒,從而確保了威士忌價格長期穩定攀升。在2013年的時候,一瓶23年的派比·範·溫克波旁酒售價高達四位數,當然23年的窖藏本身就是一種歷史。
這可能和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理論有一些沖突,但是重要的一點是:這種“小富即安”的心態可以很好的避免市場價格大起大落的商業周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