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惟有提高競爭力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0/100382334_all.html

  為了應對持續的經濟放緩,中國政府似乎已經放鬆銀行貸款。這種老把戲只是推遲了急需的結構性改革,反而留下了更大的通脹敞口。儘管近來的數據表明通脹相對溫和,但中國還是面臨嚴重的通脹挑戰。

  走出當前經濟低迷的惟一途徑就是結構性改革,大幅減稅,促進家庭需求,提高企業競爭力。在更遠的將來,中國必須削減低效的國有企業,給私有企業更多空間。只有充滿競爭力的私有企業才能推動中國發展成為高收入經濟體。

經濟刺激惡化通脹

  中國還沒有改變供給主要依賴數量擴張,需求主要依賴政府投資和出口的局面。因為中國藍領工人已經出現短缺,單純依賴數量擴張,不提高生產率,只會導致通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越來越依賴政府投資來支持需求。浪費隨著依賴程度的增加而升級,成為推動通脹的力量。

  不改革而僅僅實施貨幣刺激,只會給各種低效率產業提供資金維持增長。很明顯這樣會讓通脹更加惡化。近年來通脹數據的下降部分程度上是由於油價和其他商品價格的下降造成的,這只是一個統計現象。大多數人仍然覺得通脹嚴重。隨著油價回歸,從貨幣到通脹的傳導將會更快。

  中國的銀行業已經放寬了對大多數行業的貸款,但房地產開發領域迄今為止尚屬例外。

  貸款的增加可以防止對高庫存的清算。任何經濟的底線都是清算庫存。這在中國尤為顯著,因為庫存常常是為了投機,從而常常高於最終需求量。

  銀行貸款的增加使得高庫存的投機者可以繼續維持庫存,希望價格可以好轉。這推遲了市場清算的過程。GDP數據可能看起來要比預期的樂觀,但這並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事情。清算只是被推遲了,而非被清除了。

  2012年的預算如果可以大幅削減稅收,比如1萬億元人民幣,本可以大幅促進經濟增長。現在預算似乎只是維持現狀。

  中國企業深受高稅收甚至是任意無常的稅收之苦。世界銀行指出,中國企業45%的勞動力成本流向了政府,這一比率比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數值都要高。當然,企業會降低工資以抵消向政府交納的稅款。這是中國家庭需求疲軟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通脹降低了家庭部門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增加消費的能力。近年來,食品價格翻番對低收入家庭衝擊最大。另一方面,政府支出仍在無休止地繼續。包括基礎設施、房地產、國有企業資本性支出在內的中國經濟的大部分需求,都由政府主導。市場主導的部分主要是家庭消費和出口,所佔比例要小得多。

  政府主導的需求顯然是低效的。投資成本要比開發小項目的私有企業成本高20%至30%。向私有部門的收入再分配能夠大幅提高經濟效率。大規模減稅原本可以冷卻通脹,維持兩年的增長。不幸的是,這個機會被錯過了。

失敗的產業政策

  儘管減稅可以支持一到兩年的經濟增長,但是,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才是促使中國公眾提高收入的根本途徑。數量擴張只能創造低水平的繁榮。

  通過開發閒置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中國人均年收入增加到了5000美元。這是一個值得稱讚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中國是東亞最後一個達到這一標準的國家。戰爭和革命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只是彌補先前浪費的時間。

  在過去十年裡,中國經濟以美元計價翻了兩番,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其他經歷了這種繁榮發展的經濟體都有很多知名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而比其他任何經濟體的規模都要更大的中國在這方面卻付之闕如。更糟糕的是,20世紀90年代曾經繁榮一時的很多企業現在已經衰敗了,只能依靠國家支持或金融投機才能生存。

  十年前,韓國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並不比它們的中國同行強大多少。而現在,沒有一家中國半導體企業能夠與三星抗衡;同樣,中國的汽車企業儘管頻繁收購各種公司,但還是遠遠落在現代汽車之後。

  三星電子從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奄奄一息中恢復元氣。如果韓國政府沒有對其施以援手的話,它很可能就在1998年消失了。它的主幹業務是資本密集型的芯片製造業務。中國大約在同一時期進入芯片行業,如果應對有方,本來很有希望超過三星電子。畢竟當時中國也正在發展成為世界電子製造中心以及芯片需求中心。

  十年後,中國實際上已經成為最大芯片需求國。但是三星和TCMC公司主導了中國市場。三星借助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世界最好的電子企業,而中國的電子製造商還陷在價格競爭裡,國內芯片製造企業規模都比較小,技術也相對落後。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是沒有一家國內生產商能夠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上成為主要的競爭者。儘管大多數汽車都在中國製造,但關鍵零件都是進口的,因為國外企業希望保護其技術,防止中國學習。中國汽車行業結構失衡,供大於求,下游組裝利潤率低,而外國企業通過控制關鍵零部件和技術知識獲取了高額利潤。三大德國企業在這方面表現尤為出色,其大部分利潤來自中國。

  跨國企業已經針對中國實施了結構調整,將低端生產轉移到中國,同時通過保護知識和技術來擴大其高端產品的生產。這種策略頗有成效。一些傳統行業如汽車和化工產品在全球經濟下滑期間盈利良好,它們在經濟下行期本來應當經歷大幅利潤下跌。這是中國的市場和發展模式造成的。中國出售價格低廉的低端產品,為這些跨國公司輸入原料,它們再通過高附加值和控制供應,以高價將產品賣給中國的買家。行業整合在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他大多數產業的情況與此類似。

  全球化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自己完成所有事情,一些產業難免會被外國企業主導。但是,中國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沒有哪個國家能在幾乎所有重要產業都被外國企業主導的情況下還能發展。外國企業的主導會讓中國的繁榮變脆弱嗎?

  儘管有在各方面都很強勢的發改委制定經濟計劃,中國還是出現了上述不利現象。這說明中國的產業政策是失敗的。

合理扶植私有企業

  中國的國有企業已經充分展示了其擴張能力,但是卻缺乏發展技術和維持價格的能力。

  20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湧現出很多私有的電子產品,小商品和大宗商品企業,半導體產業也開始興起。當時,中國大陸企業似乎有望超越韓國和台灣的同行,但結果恰恰相反。這要歸咎於錯誤的激勵和目標。

  大多數中國私有企業都渴望上市,將上市本身視為奮鬥目標,而非視為企業發展的工具。一旦上市以後,它們就沉迷於股票價格,採取各種方式推高股價。由此導致的短期行為,阻止了企業順利成長。這就是中國私有企業每每在IPO後深陷困境的原因。

  資產泡沫近年來也轉移了私有企業的注意力。當房地產開發成為「快速致富」的途徑時,很多私有企業便忽略自己的核心業務,將注意力放在房地產開發上,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來加入一場房地產泡沫,而韓國和台灣地區的企業則不斷發展,節節攀升,最終將中國大陸企業遠遠甩在後面。

  一個國家如果缺乏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就很難獲得發展。沒有哪個國有企業能夠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鑑於這一現實,中國必須調整其產業政策,為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韓國的成功對中國頗具啟示意義。韓國政府的確全力支持三星和現代的發展,但是,它們本來就是目標明確、高質量的私有企業。成功的產業政策應當把寶押在成功企業上,而不是押在像國有企業這樣的弱勢企業上。強大的私有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合作才是有效的。

  中國應當關注半導體產業。當前的產業政策是維持弱勢企業的生存,這只是在浪費資金,而沒有任何改善未來的前景。半導體產業可能很快就會升級。中國的小企業可能會更加沒有競爭力。中國政府應當盡快決定中國是否要發展這一行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必須將資源投入給更有希望的私有企業。

  地方政府的競爭造成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分散式發展。外國企業利用競爭將其國外開展的上游業務價格最大化,而國內企業常常更關注如何利用諸如免費土地使用權這樣的政府激勵政策,而不是關注產品的發展。

  中國的產業政策是失敗的。必須將資源用於培養拳頭企業。在當前環境下,外國企業已經成為規模龐大的主導企業,應當採取必要的政府干預以保護國內企業的發展。必須盡快調整政策,抓住最後的機會。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23

假面台灣 惟有誠實面對自己 才能推動台灣繼續前進!

2015-06-01  TWM


不切實際的總統競選經費上限規定,讓還沒上任的國家元首,如果不想違法,就得被迫造假。

反正通過評鑑就是好醫院,病患醫療品質如何?越來越沒人在乎。

高等教育也被評鑑束縛,名校廣開博士生員額,只為增加人力衝高期刊論文數量。

掌控國家方向的政治家、被視為「良心事業」的醫療機構、培養下一代的教育人員,統統陷在虛假漩渦裡,台灣的競爭力也就逐漸弱化。

勇敢掀開虛假面具,我們才能繼續前進。

製作人.方德琳、郭淑媛 撰文•鄭閔聲

研究員.洪依婷

當鄰近國家躍進成長,台灣則在原地打轉十六年,虛耗資源。原因除了藍綠惡鬥外,還有另一個更深層的台灣文化缺陷,那就是「假面」||假裝出表面的道德和諧,但實際上完全背道而馳。

蒙著眼睛,假裝看不到,就以為沒發生。百年前,中國作家魯迅筆下的虛構故事,描繪當時的中國,如今仍可原封不動地套入當前的台灣。

在一間沒有門窗且難以打破的鐵屋裡,有一群熟睡的人,因空氣無法流通即將悶死;但因為是從昏睡邁向死亡,並不感到痛苦。突然,有個人驚醒過來,大聲吶喊喚醒了幾個人,說明當下狀況,希望一起找出逃生辦法。但眾人聽完竟然生氣地責罵:「你吵醒我們,讓我們承受無可挽救的臨終苦楚,倒不如不要醒來!」儘管社會充滿亟須扭轉的憂患弊病,若有清醒者試圖打破看似和諧的現狀,依舊會被視為離經叛道,刻意製造混亂。

當我們恣意享受社會福利,卻對國家財政危機視而不見;當我們對用選票參與政治而自豪,卻不曾在選舉過後關注民主運作;當我們為了生活中的小確幸欣喜,相互催眠「一切都很好??。」我們就像是故事裡沉睡的人,為了享受虛幻的安逸,寧願把自己困在謊言砌成的鐵屋之中。

「小時候上學,音樂、體育課都被挪去上數學,有督學來就假裝在上體育,督學一走又回去上數學。若你當過兵就知道,在部隊裡絕對不能說實話。可以說我們的文化就是在教人造假。」作家吳念真認為,虛假文化是從教育開始,逐步擴散至社會各角落。

時至今日,虛偽現象依然根深柢固地存在校園之中,例如十二年國教的比序設計,讓學生為了升學競相參與社會服務;教師為了升學表現,也無條件讓學生獲得滿分。若連教育都提倡虛假,又如何期待孩子成年後能擺脫虛偽做作的習慣?

揮霍社會福利

資源被浪費在官樣文章

曾旅居美國多年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也用一段剛返台執業時的親身經歷,描述自己當年是如何深受故鄉的虛假文化震撼。

「有一位藥師問我,『黃院長,你能容忍藥局給錯藥的機率是多少?』我對這個問題非常驚訝,給錯藥是根本不該發生的嚴重失誤,怎麼能事先設定標準?所以我回答,『當然是零!』」黃達夫認為,替任何事情設定固定指標,正是台灣虛假文化的源頭,因為有了標準答案,所有人想的就只是如何迎合這個答案,而忘了做那件事的目的,作假的情況自然層出不窮。

時事評論專欄作家范疇指出:「台灣人一看見其他國家的優點就想全盤移植,卻忽略了自己國家其實不具備相應的資源與能力。」他分析,國家治理充斥眾多虛假現象的根源,在於台灣總想快速複製先進國家的經驗,但總是學得漏洞百出,徒然讓資源分散,「如果你手邊的錢只夠買一台電視,你卻想連冰箱、冷氣都一次擁有,結果就是買到三件次級品。」把國際最高標準拿來台灣作為規範,實際上,資源根本無法因應,做不到怎麼辦?大家就虛應故事,資源反而被浪費在無意義的官樣文章上。

每當政府想推動什麼重大政策,就成立一個辦公室;想研究改革方案,就組織一個專案小組;想重新分配預算,就規畫一套打分數的評鑑辦法與機構……,這些單位定期提出厚厚的書面報告,但絕大多數時候,作用就只是證明政府「真的」付出過努力。

二○一二年至今,立法院洋洋灑灑通過了七百項法案,有立委認為,這代表國會運作的高效率。然而審視通過的法案,可以發現不少虛有其表的內容,例如無法充實國庫的證所稅、一修再修卻始終無法杜絕黑心食品的︽食安法︾、空有規範沒有財源的︽長照服務法︾……。

疏離保守心態

間接助長虛假文化孳生

「社會對國民黨的虛假文化不滿。」這是去年九合一選舉後,國安會前祕書長金溥聰對執政黨大敗的分析。當時人民的選擇,像是意識到了這個迫切的危機,但激情過後,一切又回歸原貌。

「台灣人疏離保守的心態,助長了虛假文化。」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瞿海源憂心地指出,一般人認為自己無力改變既有體制,總是對公眾事務的虛假偽善冷漠以對,讓既得利益者得以長期掌控資源,大幅延緩了社會進步的速度,「我們已經不能再等下去了!」明明知道自己不夠好,卻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後果就是有意識地「弄假成真」。黃達夫指出,台灣多以負面態度看待錯誤,造成包括醫療人員在內的所有社會精英傾向拒絕認錯,「但是沒有人不會犯錯,掩飾犯錯的事實,就等於放棄了檢討改進的機會,長期下來,形成了惡性循環。」「有人作假並不可怕,真正的問題是,所有人對身邊存在的假象視而不見,集體性地自欺欺人。」范疇指出,若台灣無法認清現實狀況,繼續用有限的心力滿足虛幻的假象,國家競爭力將不斷弱化,「這些虛假看似短期內不會損及個人利益,對社會長遠發展卻有重大的危害。」儘管對現狀感到焦慮,但從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像是在隧道盡頭浮現希望的一絲曙光。「這些新形態的社會運動,代表年輕世代對公共事務的關注與虛假現狀的不滿,如果公民社會集結足夠的力量,透過即將到來的選舉,或許能夠塑造全新的政治文化。」瞿海源說。

從睡夢中被喚醒,發現自己身在鐵屋的人中,有些寧願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繼續蒙著頭享受美夢至死;有些則願意忍受可能的苦楚,喚醒更多人為打破現狀而努力。在這關鍵時刻,你會做出什麼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53

萬南 二五中環 股東冇錢賺 惟有食番餐

1 : GS(14)@2016-05-22 14:04:38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309725&search=1
萬南去過唔少股東大會,小股東普遍為咗食餐好,有啲公司仲可以又食又拎,不過地產股會德豐(020)今個星期開會,有股東向主席吳宗權(圖)投訴自己獲兩個人授權出席,點解唔可以拎兩份點心券,當場考起男神,要勞煩員工幫忙應對。
萬邦投資擺幾圍任食

萬南知道有唔少年長小股民覺得炒股賺唔到錢,轉為食指大動,吼實邊間上市公司比較有良心,股東大會供應美食就情願長揸,實行化悲憤為食量,入到股東大會就衝去自助餐枱搶食,試過搞到情況甚為混亂,於是有公司改為派食物券。綜合大眾意見,公認萬邦投資(158)最豪,喺酒家擺幾圍慢慢任食。

至於一啲五、六線公司,唔單止股價表現不似預期,仲要孤寒到唔提供食物,股東自然向管理層開火,點知管理層又十問九唔應,逐漸換來好少人出席股東大會,更甚搞到流會。最近三三傳媒(8087)喺西營盤某酒店舉行股東大會,就因不足法定人數兩名股東出席被迫流會,要擇日重開,唔知又關唔關食物質素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1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