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聞聯播:《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促進中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牧馬投資

來源: http://xueqiu.com/8208559111/34626131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8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十四講專題講座,題目是《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促進中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張德江委員長主持講座。

  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介紹了國際與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現狀,分析了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並就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戰略目標、未來改革思路、重點等談了看法。

  吳曉求認為,自滬深交易所正式運營至今24年來,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長為擁有26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36萬億元的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但距離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還存在相當大差距,主要體現在市場化程度不高,行政或非市場性力量配置資源作用明顯;國際化水平不高;信息披露和市場透明度有待改善;投機色彩明顯,投資功能不足。存在上述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是認識誤差、設計偏差、政策不明晰、法律不健全等。

  吳曉求認為,要構建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大國金融,需正確認識證券市場功能,深刻理解發展證券市場的戰略意義,推進證券市場化改革和國際化戰略。要修改相應法律法規中有關股票發行審批或核準的內容;重點推進發行制度改革、並購重組規則的調整和退市機制的嚴格執行;明確資本市場開放順序。

[視頻]張德江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

==================================================

對於中國股市的官方定位以及發展認識將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58

新聞業仍有無數創新機會:幾個有趣的“新”新聞嘗試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1/148861.html

i黑馬:這篇文章要跟大家探討一下 " 新 " 新聞的嘗試。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談的 " 新 " 新聞與新聞學歷史上的 " 新新聞主義 " 沒有半毛錢關系,所謂 " 新 " 新聞,乃是互聯網媒介塑造下的新聞形式,正如麥克盧漢所言 " 媒介即訊息 ",在互聯網這個媒介的影響下,新聞的價值觀已然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是產品形態的變化。來看下新聞業還有哪些創新機會。 
 

\無分享無價值 

如果不是《紐約客》的一篇長文,即便是很多美國網絡新聞從業者,也不一定知道 27 歲的 Emerson Spartz。《紐約客》將其稱之為 " 標題黨之王 "(King of Clickbait)。科技網站 gigaom 則為 Emerson Spartz 辯護:

你可以不喜歡 Emerson Spartz 的工作,卻無法忽視他在了解在線內容工作方式方面付出的努力。而現在看來,最終獲勝的就越有可能是他。

Emerson Spartz 的 " 事跡 " 如下:

該公司(Spartz Inc)經手著 30 個網站,這些網站並無統一的美學標準。而有的主頁也是雜亂無章、充斥著舊鏈接,上面未必就會出現有 Spartz 的標誌;流量幾乎完全經 Facebook 產生的,因此,品牌認知相對沒那麽重要。該公司大部分的創新考慮的都不是內容本身,而是如何推銷和包裝內容。

對 Emerson Spartz 來說,他只在乎兩點:  

1、流量、是否有人分享

而對於傳統媒體看重的事實核準、尊重來源等基本 " 行規 ",Emerson Spartz 卻毫不在乎,他說出了或許是 " 新 " 新聞的價值觀: 

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如果有人分享,那就是品質。

BuzzFeed 的逆襲

以病毒傳播、倡導分享聞名的網絡新聞站點 BuzzFeed 給很多傳統媒體們上了一課。2014 年 8 月,BuzzFeed 網站流量超過《紐約時報》,成為全美第三大新聞站點。 

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BuzzFeed 一切為了分享。和大多數新媒體的網站框架一樣,BuzzFeed 同樣在網站頂欄放置熱門新聞和頭條文章,主體頁面被分割為 3 部分。而當你打開某篇文章,上下拖動閱讀時,無處不在的社交分享按鈕讓你極易產生分享沖動。  

文章內容上,從萌寵、排行榜、明星八卦、奇聞怪事無所不包,但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滿足了人們獵奇的心理,極易生產病毒式傳播鏈條。  

值得註意的一點在於,BuzzFeed 利用 " 創意 " 和 " 話題 ",將之前的橫幅廣告包裝成一條條有趣的新聞,放置在用戶的信息流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查理之死:新聞業的隱喻  

Emerson Spartz 旗下網站與 BuzzFeed 的火爆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傳統新聞人的無奈。在美劇《新聞直播室》里,一貫堅守新聞底線的查理斯金納之死實在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隱喻。

查理臨死前,其所在的媒體集團 ACN 正在啟動一項新媒體計劃 "URACN",這是一個 app,用戶可以安裝到手機上,隨時隨地拍攝、跟蹤名人,並拍照分享到公共平臺;同時,ACN 設定專門時間報道明星的推文……  

頗具諷刺意義的是,新計劃帶動了收視率,並擴大了觀眾群體。

Wonker:新聞百科全書 

馬雲那句 "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隨著阿里上市再次被人熱議。而在這些年的新聞行業,夢想破滅的速度已經超過矽谷創業公司成立的速度。有個傳統媒體朋友感嘆:聽過了太多大道理,依然無法轉型互聯網媒體。 

然而理想主義者的腳步從未停歇。在嚴肅新聞,特別是政治新聞日漸雕零的今天,一個名叫 Wonker 的網站讓人眼前一亮。

針對每一個重大政治事件,網頁包括以下幾大部分:事件核心;事件中多方的態度;事件的歷史;事件發展的時間線。這種版塊設計讓人一目了然了解事件的基本過程。

或許有人覺得這個架構類似於維基百科,但 Wonker 還有著內容策展的功能,類似於 Quora 或知乎,以開放式的用戶問答展現展現事件的核心觀點,多方態度,事件歷史。同時,由於這些話題時刻保持開放,這也使得每條政治新聞都保持內容更新和完善。  

在全球新聞研究領域頗有盛名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曾在 2013 年發起一個討論:What Is Journalism For?參與討論的既有傳統報人,也有新媒體新貴;有新聞學院教授,也有博客記者自由寫手;有著名節目主持人,也有即將入讀新聞學院的大學新生等等。他們的回答其實並不重要,真正讓我們欣慰的是:新聞業這個幾乎與人類社會同時發展起來的古老行業,到現在還有無數個創新的機會。 

這可能是舊世界的結束,也必然是新世界的開始。

本文來源:科技門(微信號:kejimen) 原始出處:商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058

拉上小米搶灘移動新聞端 鳳凰新媒體3000萬美元註資一點資訊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10/149133.html

黑馬說:鳳凰攜手小米,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發大招!今天上午(2月10日),鳳凰新媒體與Particle部分現有股東簽訂了股票購買協議,以總計2,76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其13.8%的股份。在完成交易後,鳳凰新媒體將持有Particle公司約46.9%的股份,戰略性投資Particle 的個性新聞端“一點資訊”。

同時,鳳凰將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在小米移動終端(平板,手機)搭載“一點資訊”。看著今日頭條的快速崛起,傳統的新聞門戶已不能再坐以待斃,一場緊張的移動端新聞大戰即將打響。


\文/i黑馬
編輯/王瑞


鳳凰和“一點”未來或合並財務報表

鳳凰新媒體與Particle部分現有股東簽訂了股票購買協議,以總計2,76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其13.8%的股份,此項交易的交割將在“股份認購交易”完成交割的基礎上進行。在完成上述兩項交易的交割後,鳳凰新媒體將持有Particle公司約46.9%的股份。此前公司對Particle公司進行了兩輪投資,並已於2014年第四季度交割,當時公司持有Particle公司17.3%的股份。公司預計,此輪兩項交易在協議項下的交割條件都得到滿足或被撤回的情況下,將於2015年第二季度完成。

Particle公司是個性化新聞客戶端產品“一點資訊”(“一點”)的所有者。一點憑借其獨家的以算法推動的“興趣引擎”,依據用戶已有興趣數據向其推送個性化內容。

根據本輪投資協議條款規定,鳳凰新媒體有權在一點用戶數達到指定量級時將一點的財務數據並入公司相關財務科目中。

小米手機平板等全部終端搭載“一點”

公司除對一點資訊增加投資外,一點與其另一大股東的關聯子公司,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小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小米生產的中國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上全部搭載“一點資訊”客戶端。

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劉爽先生表示:“此輪對一點的增加投資,不僅僅是公司歷史上的單筆最大投資,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在移動化和跨屏化時代,引領內容生成和消費方式革命的堅定決心。

劉爽還表示,得力於鳳凰網的優質內容和小米強勁的分發渠道,一點複雜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的用戶行為數據和龐大的用戶群也將吸引更多的廣告主;對用戶行為和偏好的深入洞察將強勢推動個人化營銷的發展,並且為廣告主提供包括信息流廣告和位置服務廣告在內的完善的移動品牌解決方案。

移動新聞領域的爭奪戰

小米副總裁陳彤先生表示:“小米是一點首輪投資方之一。閱讀新聞內容是移動用戶的剛性需求。我們將通過小米全系產品生態鏈,繼續支持一點的發展並協助保證其在未來移動新聞領域的領先地位。”

資料顯示,一點資訊是國內一款個人定制新聞推送應用產品,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私人定制的精準新聞資訊,以提供個性化的自定義頻道,其自稱目前的日活躍用戶數量接近600萬。


本文為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korchagin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突發新聞線導火狗仔隊

2015-04-02  NM
 
 

 

多得港視的《導火新聞線》,記者終於成為電視劇的主角,與醫生、律師、飛機師平起平坐。街坊們對記者的興趣忽然急升,十萬個為什麼亦隨之浮現:

‧突發記者其實是賽車手?

‧老總被斬,竟不與警方合作,寧願江湖事江湖了?

‧名人發現自己被狗仔隊盯上,可以用更多猛料來換取自己的醜事不見報?

《導》的劇本早在三年前撰寫,編劇當時以為浮誇的情節,後來竟一一實現。劇中的採主、記者可以瞞住老總換頭版;後來《明報》總編鍾天祥就示範了如何在深宵把「六四專題」換成「馬雲助你創業」。劇中有名人虐妻、卻推說妻子有精神病;現實中梁齊昕疑似遭毒打,報警不遂,梁振英又是那一句:我個女有情緒問題。公仔箱的世界變得疑幻疑真。

記者天生要求真。我們找來傳奇突發、娛樂狗仔和傳媒高層現身說法,教我們分清現實與戲劇的真偽。

張家樂一騎絕塵,穿梭槍林彈雨,見證過不少經典場面,「以前一接到call,腎上腺素急升——開槍啦喂!」○二年一月三十日,「五金大王」蘇澤棠在九龍塘連人帶車被綁,綁匪要求在尖沙咀收贖款。張家樂的鐵騎朝文化中心方向、駛到梳士巴利道附近,看見肇事車輛正在對面行車線,即時U turn。駛到尖沙咀警署時,跟賊車的距離只差一、兩個車位。此時綁匪鳴槍,張家樂身後的巴士中彈,玻璃碎落。警察大嗌:「Take cover!」他以電單車作掩護,把綁匪跳下車、越過欄杆逃去的一幕拍下。「影完梗係褪菲林、袋住先。萬一跌咗部機,走光點算?」回到公司,他仍然忐忑,直至見到影像在藥水中浮現,才稍稍安心,「冇嘢驚,係驚影唔到。死,真係冇驚過。」事後張家樂獲獎金四萬元,兼有免炒金牌,「呢個都係傳說啫。」十多年過去,他仍然佇立堆填區,金牌之說至今仍未被打破。

車手

那是警方通訊系統仍未數碼化的年代,突發記者可以用「999機」接收警員的對話,同步收料,到達現場時,案情已了然於胸,「突發相一定要有氣氛,冇氣氛邊過癮?」為了與警察鬥快,衝燈是閒事。但自從○四年數碼化後,記者只能等警方發放消息,變得後知後覺,「而家衝嚟都唔知做乜,去到已經係事後嘢。」武功廢了一半,但車還得繼續飆,「突發有好多車手,啲人揸車好勁。」採訪車多屬錢七,如何與名流的跑車追逐而不失禮,是一門學問,「有人揸住架Corolla 1500cc,喺吐露港踩到一百八十。仲教你入咩波先、踩油後轉咩波,先可以爆錶。」張家樂說自己不是車手,鐵馬時速最快不過一百二十公里,「上到highway,私家車會快啲。但停一停燈,我又可以攝車罅。」但打工為何要以性命相搏?「梗係快啲去現場,唔通包尾咩。走埋去,咦,走晒嗱?咁好悶o架嘛。」「你要有想贏嘅心態。」

攻城

跑突發除了鬥快,也鬥智。要說服事主開門,有時要充當社工:「有啲慘事,真係攞個心出來幫佢。」有時充當八婆:「有啲醜事,你拍門,講到好大聲,成條走廊都聽到,佢就會開門,放你入屋,細細聲先講。」傳聞有人試過不擇手段,把水電掣關掉,逼事主就範,「打份工,做乜搞到人哋咁麻煩?」又有無良突發撕毀苦主的全家福、令行家不得要領,「總有人做啲咁嘅嘢。其實唔會真係丟咗,至多遲啲俾番佢。」在數碼年代,照片不再是孤本。「而家網上好多相,facebook搞掂晒。」去年六月,啟晴邨槍擊案,記者瞥見警察的記事簿上寫着「李婷」和一個電話號碼,「Google吓,咦,佢咪阿邊個?攞個電話問吓娛樂,連號碼都一樣,仲唔係佢?哈哈,打去問吓佢呢。」結果發現,槍手的女兒即是同期轟炸娛樂版、彭順的小三李悅彤。

把關

突發記者常與屍體殘肢為伍,不宜多愁善感。但輕看生死,又換來良心責備。望着企圖跳樓但猶豫不決的人,總有口痕友忍不住嘀咕:「係就快啦。」「×,乜你咁衰格?」行家們群起攻之,但張家樂問自己:「你真係冇咁諗過?」為免心中交戰,唯有放棄掙扎,「做呢行,通常都嘻嘻哈哈。你要好豁達,唔係會抑鬱。」死者為大,但在生的也不由你去批判,「尤其係自殺新聞,就算好多source話你知,個老公係衰人,搞到老婆跳樓,都唔可以寫得咁盡。呢個要把關。」「你無啦啦判一個在生嘅人死刑,好大鑊。」

戎馬生涯有時盡,張家樂自○七年起開發動新聞,不再跑外勤,「老啦,真係。」他現時兼任即時新聞,壓力其實比跑突發更大。提到《蘋果》推出「爆相爆片」送大禮,讀者供料、最高點擊的可獨得一百萬,那邊廂公司卻不斷裁員,他終於收起了嘻皮笑臉,「我都要講啲真心話。出去跑嘅會點諗?我有啲戥佢哋唔抵。」「(報料者)而家好有動機去做一單假新聞出嚟。做突發本身已經要夠懷疑,人哋設個陷阱來呃你,咪死?真係要睇得好謹慎。」在網絡年代,人人都是記者,突發終將會被網民取代?「樂觀啲去睇,佢哋提供咗新聞嘅源頭。出面影嘢係快過你,但佢係真定假?始終要搵個人落去。我哋都要去求真。」「好似上次機場個煲飯哥,你影到,都要我哋落去問佢咩背景。就咁話有個煲飯哥,三百字就寫完。」

春麗加入娛樂圈之前,曾是體育攝記,習慣捕捉動態,未料後來這成了他做狗仔的必殺技,「當時啲菲林,感光度低,隻手要好定;要手動對焦,仲要偷拍,把握力要好高。」九七年,為了偷拍《風雲》的絕密造型,他試過瞓了三晚坑渠。「那時好瘦,攝到入去。」他先混入片場探路,得知唯一的廁所在場外,遂守株待兔,一見到明星出來,便趷起身按快門,天光便回家沖曬菲林。「第一晚失敗,因為好難處理。再調整影法,第二晚便中了。第三晚再去搏吓有沒有更爆的。」單獨行事七十二小時,哪來鐵一般的意志?「滿足感來自個個做唔到嘅嘢、你做到。」事後電影的監製大怒:「 同我搵呢條友出嚟,隊冧佢!」「你見到佢咁嬲,好興奮o架嘛。」同事們也紛紛交頭接耳,「上到canteen 都覺得自己好威,自我膨脹。」

任務

狗仔的任務能三日完事,算是速戰速決,等一個月以上是閒事。而老細的order可以很天馬行空,「我好喪,叫我做乜都做。」九九年,林憶蓮產女,只知她藏身加拿大的一處湖邊。「有個同事去咗兩個幾月,坐遊艇逐個湖去搵,竟然搵到,使咗好多錢。」出差頻繁,「臨走前去搵監工,話嚟唔切問秘書攞錢,佢就喺自己袋拎一磚大牛出來。」監工即張劍虹,時任《壹週刊》總編輯。將在外,危險自理。他試過在台灣一家夜店外等候。一名穿黑西裝,禮貌周周的男子走近,示意他絞低車窗,「佢伸手入嚟,拎支槍擺喺我肚上面:你五分鐘內不離開,我就一槍打死你。」他自詡身手敏捷,甚少被揼,他有同事試過在海逸酒店等某明星,卻被四、五個操國語的高手圍毆。事後才知當時江澤民正在附近。「打咗一身,都唔知咩事。」

犯法

誤中副車偶爾發生,飛車追逐則是常餐。「無人會介意你撞爛架車,最緊要影到獨家相。」超速、炒車,自然會有人頂包。「我追謝霆鋒頂包案時,都有搵人頂包。只係我無穿,佢穿咗。」後來謝霆鋒妨礙司法公正罪成,被囚兩週。曾有同事半夜收工,返回公司途中在環保大道炒車,當場死亡。但春麗仍絲毫沒有收斂,「當時後生,覺得做狗仔就係咁。」隨着藝人們的警覺性提高,狗仔隊亦有所進化,「出去做嘢通常有兩部車。一部喺前面,估佢(目標車輛)嘅路線。估錯咗,穿插幾下,下個路口又返番來。」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包括潛入屋、偷垃圾、向菲傭埋手、致電事主發放假消息、調虎離山等,「有好多根本拉得。」後果和別人的看法,從不在考慮之列,「整體的意識形態係:食得鹹魚抵得渴,你做得藝人,廿四小時都要俾我影o架啦。」

良心

他做過最刁鑽的封面,是九七年的港姐競選。匿名者來電,說某佳麗與有婦之夫搭上。接下來一個月,果然發現她每日彩排後,便去陪老細。「最關鍵係個goodbye kiss。」他在那女孩的香閨樓下等候,對方停車在他後面,「唔可以擰轉身影,要執生。」他沿着椅背跣落去,鏡頭鎖定在倒後鏡,攬錫齊備,只欠東風。「佢要入到三甲先有value。決賽當晚,我哋喺電視前,好似跑馬咁,二號、二號……」二號跑出後,便拿着偷拍照,在公開活動上向她晒冷。對方即場崩潰,消失於娛樂圈。「呢單好深刻,因為部署性好強、timing 掌握得好好。」春麗說他的戰鬥力比人強,原因之一,是老闆沒有太多朋友,沒有誰不能開罪。在別的機構,老闆一聲令下,便把死跟爛跟得來的猛料,當作人情贈予有勢力人士。「所以佢哋好hea。」但他的戰鬥力最終還是被毒品侵蝕,最渾沌時,他試過偷拍完才發現忘了入菲林。「其實炒得,但上司保得我好勁。」○一年,他受到感召,轉信耶穌,行家們一時不能接受,「直到大半年後,佢哋見我唔講粗口,唔睇馬經睇聖經,才漸漸相信。」他從此不再兇狠,幾萬元的月薪顯得物無所值。做隻「善良的狗」,卻又落得良心不安。○三年沙士爆發,娛樂圈沒有新聞,狗仔行業由全盛時的接近二百人,縮減了一半,此後不斷走下坡。到○七年,春麗也終於被裁,「而家有手機。自從陳冠希單嘢,都無任何走光相會勁過佢自己影的。」

張劍虹

八三年入行做財經記者,九一年加入《壹週刊》,位至總編輯。現職《蘋果日報》聯席副社長。

Q:試過有人找你做交易、以換取新聞不見報嗎?A:《台壹》早年曾做過一單關於辜氏的新聞,只係普通嘢,冇話佢犯法。對方提出俾五千萬(台幣)廣告我哋、兼做專訪,代替已有的古仔。咁梗係唔得啦,只要交易過一次,以後唔係交易與否的問題,而係條件的問題。點解我同阿A deal、阿B唔可以?即係我唔妥你、要整你?咁你係咪要斬我?《港壹》創刊初期都有類似的情況,但幾年後就陸續消失。Q:提出交易的通常是誰?A:中間人其實都有頭有面。可能係一啲大老闆,透過金融界人士打個電話來。那些人都係平時認識,可能喺某些場合見過面。除咗羅兆輝會自己打來。佢個人又大方喎,我哋影到佢同啲女飲到醉晒,佢就話:「不如唔好出啦。」「你知唔得o架。」「咁你預早通知聲,等我匿埋吖。」

Q:九十年代的《壹週刊》,比現時浮誇得多,是近年的尺度收緊了?你自己有冇撞過大板?A:我領過一單嘢,係細路仔的撕票案,我哋封面登咗佢張相,當時群情洶湧,被人鬧「你再殺咗佢一次」。 仲有鄭經翰,佢被人打,我幾日後訪問佢,瘀傷已經散得七七八八,咪幫佢加深色啲。又係被人鬧到狗咁。當年冇乜諗到讀者感受,淨係諗住將案件還原。經一事,長一智啦。唔係話尺度收緊,而係公眾心中,永遠有一把尺,你過咗界,就有人抦你。

Q:買相買片會吸引人造假,那為何《蘋果》要大搞「一百萬爆相爆片」?A:初初推出時,都有好多唔同的意見。部門主管反對居多,話攞啲錢獎勵做獨家的同事好過啦。試一次囉,(力排眾議)呢個都係壹傳媒嘅精神。怕造假,我哋咪把關得好啲。至今做咗十幾日,又冇突然收多咗好多片,把關的同事又唔覺多咗好多騎呢嘢。同事有冇因為咁而唔報料?又冇喎。


如何跟買主題新聞 唐史主任司馬遷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9912636簡單分享一下我看新聞聯播的經驗。
對於主題性的國家大事,為配套宣傳推促政策,通常可以分成十個階段:
吹風 論證 會商 統戰 攻關  標竿 推廣 決議 跟蹤 驗證


一、吹風
這個階段可以簡要的概括為:領導有個想法
通常是在某個大新聞中插一段,也可能是單獨的15-20秒。
例如首次提出絲綢之路,就是在外訪新聞中提及的。
吹風階段時是最好的建倉時機,但概念股不好捕捉,同時股價不可能立即有反應。適合對題材有高度把握的職業投資者低位建立長線倉位。

二、論證
這個階段可以簡要的概括為:分管領導說大領導的想法好
通常的做法是對應的領導開始接受專訪,或者舉辦相應的討論會議。
論證階段股市反應會比較大,一般會以一波亂炒為總結,因為無法明確對標。
此階段適合短炒,已經有倉位的長線投機者,可以藉機做低成本。

三、會商
這個階段可以簡要的概括為:大領導把分管領導抓來問問他們打算怎麼搞
此階段會出現專題會議,會議的級別決定了此題材的炒作烈度與空間。
例如去年的京津冀專題會議。
此階段,通稿是作為領導層精神的明示,如選擇標的有誤需立刻調倉。(例如京津冀之初,錯誤地炒保定房地產的)
此階段如果埋伏對,則持股待漲。不對,立即調倉。

四、統戰
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好好幹。
此階段會出現分系統的討論,討論的腔調越奇葩,說明領導上越重視,空間越大。
比如去年社科院要挖運河到朝陽門,文聯想把河北梆子和京韻大鼓雜糅。
此階段社會上的雜音會很多,不同的解讀中只有一種方向是正確的,那就是第三階段的通稿。例如京津冀中習主席說的「兩胖要瘦,一瘦要胖」,則明確說明河北是京津冀發展重點。
此階段最重要是堅持,不為雜音所惑。

五、攻關
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主管領導站台表態推進事項。
此階段,會出現事項負責機構、負責人出台,並出現集中調研,開協調會等。部委省市負責人會紛紛表態。
例如河北省長在關鍵時候會表態:北京是心臟河北是胸膛(濃濃基友情有木有)。海關總署會立刻馬上推出便利通關。
這一階段題材將再度迎來熱炒,屁股要坐住是重點。

六、標竿
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誰誰誰做得好!大家要學習他。
此階段,會出現很具體的企業、人、事的報導,甚至專題報導。目的是樹立標竿。
例如京津冀在此階段以首鋼、凌云化工為重點的專題報導。
這一階段,被報導的個股可能會持續熱度,但題材整體會下調,為一波做準備。此時千萬不要離場。

七、推廣
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大家互相走走,調研學習。
此階段,會出現大批人馬互相走動,開碰頭會。
比如京津冀階段會出現五套班子連計生系統都跟上的碰頭會,經驗交流、問題交流是重點。具體的困難會在這一階段集中暴露。
這一階段,市場情緒會普遍低迷,空方佔據優勢。黎明前的黑暗,不要離場!

八、決議
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主管領導拿出方案,大領導敲定怎麼幹。
此階段,如果事項逼格高,會出現連續的大篇幅報導,為決議登場鋪墊。
股價也會在這期間強勢上升。
這一階段一定要記住:決議出來後,不管多利好,都要盯緊了,隨時獲利了結。
此時此刻絕對不是入場的時候。

九、跟蹤
這個階段可以概括為:時不時報導一下這件事做到哪了
此階段,通常會出現臨時的工作會議或者領導視察。
這期間股價基本呈獲利了結後的向下調整,跟蹤新聞可以刺激短時上漲,難以為繼。這一階段如果參與,也是手熟者的短炒。

十、驗證
這一階段可以概括為:一年兩年後幹得怎麼樣。
通常是決議的週年前後才有此類新聞。
例如上海自貿區的週年系列報導。這期間會刺激股價中線上漲,尤其是回調充分的龍頭股,如果題材熟悉可以提前佈局。

題材股的邏輯再熊市是:利好兌現是利空。在牛市有可能扭轉為:利好兌現是利好。
觀察最近的幾次多空博弈。三個自貿區批覆的當天是走熊市邏輯,獲利出逃留個上影線。一路一帶疊加博鰲之後,概念股走強了兩天後下挫。僅就這兩個大題材來看,有熊邏輯向牛邏輯轉化的趨勢,但還有待後續繼續驗證。

從地圖看,現在正在吹風的有中三角,沒吹風的有成渝,自東向西來。
風沒吹到位的是西江。不知道會不會被遺忘的是東北。

簡單分享,歡迎補充,燒餅滾蛋。

新聞遊戲化  BBC推「虛擬難民」

2015-04-02  TCW
 
 

 

想像一下:歷經四年內戰,敘利亞已有九百萬名難民無家可歸,而你是其中一人。你帶著全家逃難,眼前的抉擇卻更加艱難:是散盡家財,讓人口販子帶你偷渡到歐洲?還是冒著危險,逃向同樣危機四伏的埃及?

敘利亞之旅(Syrian Journey)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互動網頁,根據難民的親身遭遇,以文字遊戲取代傳統報導。隨著故事進展,讀者必須做出攸關生死的抉擇,這正是成千上萬的敘利亞難民每天面對的現實。只要稍有差池,你可能被人蛇丟包、在海上遇難、被民兵俘虜轉賣、好心救人卻落得妻離子散……。

「它以簡單、直接的方式探索難民危機,」《衛報》(The Guardian)挺身支持BBC的實驗報導,認為新聞以「遊戲化」傳播已無可避免,更重要的是讓年輕族群願意了解國際大事背後真相。


多年摸索吐血分享:看懂股票新闻的几个技巧 张翼轸

http://xueqiu.com/3559889031/43852563
周二晚出现证监会约谈三基金放慢创业板买入节奏的新闻,周三创业板不出意外的低开,开盘几分钟最大跌幅逼近4%,而这当口,却有朋友在加仓抄底——一个买一个卖,说到底就是对这则新闻的判断不同。这就引出一个大问题,股票新闻怎么看?

作为多年写财经新闻的从业者,这里吐血分享多年积累的一些小技巧。

三大报的靠谱

周二晚,关于证监会约谈三基金放慢创业板买入节奏的新闻,是出现在证券时报网的一则新闻。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信——虽然证监会经常喜欢客串股评,但是直接要求放慢买入节奏这么行政指令的招,会用的几率很少——真要调控,放慢科技类基金的审批或者放风查下创业板做庄都行。直接行政指令不让买,多傻?!

当然,最关键是查了下,这是证券时报网的独家。

这里要介绍下,证券行业有三大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他们因为历史渊源,可以被视为证监会“嫡系”,当然现在还有了证券日报,有时候也被称为四大报。所以证监会有很多希望发布的新闻,往往会三大报头版的形式出现。

也正因为是三大报,所以证监会重要的新闻,三家应该都会有,而且必定是见报——像周二这样单独在证券时报的网站出现的,绝非证监会希望发布的新闻,同时权威性也是远不如三大报见报尤其是头版见报的。


看信息源头的重要性


在证券时报网这条消息在微信广为流传之时,其实你再查看信息时报网,就会发现这条信息已经打不开了。今早再看更是找不到了。

这玩意儿,其实就是消息不精确后的删帖处理了。

正因此,当你在微信看到对市场影响巨大的消息后,作为靠谱的投资人,必须查看信息源头确认。

我已经遇到过好几次有人在各类投资群传播央行降息、降准的假消息,全然不看其中提及的最新利率或者准备金率压根是错误的。

对这类,你要慎重,决不可轻信。去官网查看下才靠谱。


位置的重要性


“人民日报唱空股市了”,经常在微信群看到类似的推送。仔细一看,不过是人民网发布了一个帖子而已。

这里要给诸位强调一下,在体现管理层权威性上,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人民日报是喉舌,而人民网更多是一个商业网站,远不如人民日报可信。

其实,即使是人民日报,不同位置权威性也差异巨大,如果是海外版,那么就不用太当真;即使是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要比后面的经济版重要许多。

所以,当你看到网上说人民日报怎么怎么上怎么说的时候,务必查看人民日报电子版(http://paper.people.com.cn),确认相关文章真的在报纸上出现,并且在重要的位置。

新华社未必全是权威

除了人民日报,财经媒体也很喜欢说新华社怎么怎么说。

同样是喉舌,新华社自然是权威的。

但是,作为通讯社,其发稿较多,权威性是略逊于人民日报的。

尤其很多新华社出现的股市分析文章,其实只是记者个人的分析,并不代表上头的意图——这一点,也是我认识了新华社的记者之后,才明白的。

新闻联播可以量化测市

看新闻联播学炒股,这是去年很多人明了的东西。

不过老实说,在看新闻联播上,我自认还没入门,至多看到新闻的表面,看不到背后的潜台词。所以就没什么经验能够与诸位分享。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可以说说,招商证券量化投资的研究员做了一个量化的新闻联播指标,专门基于各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预测未来股市的走势,似乎挺靠谱。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相关研报一读。

新聞聯播帶你飛:新聞聯播情緒指標的構建和運用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00

新聞聯播帶你飛:新聞聯播情緒指標的構建和運用
作者:夏瀟陽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通過測算每天新聞聯播出現的熱詞在歷史上出現時,未來大盤的表現來構建新聞聯播情緒指標,對以此對市場進行擇時判斷。

新聞聯播是一個典型的小數據,從去年到今年,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新聞聯播中蘊含了不少投資機會,也經常聽人說:“跟著新聞聯播炒股有肉吃”。

新聞聯播每天晚上 20 點左右會在其官網披露每日新聞聯播節目的全部內容,官方會披露每篇文章的熱詞,我們只需要對其披露的熱詞進行簡單的抓取分析和分類整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希望判斷,每天新聞聯播出現的熱詞在歷史上出現時,未來大盤的表現。

對於每日新聞聯播的第 i 個熱詞,只要該熱詞不是首次出現,我們把在該日之前出現同樣的熱詞時,下一個交易日滬深 300 指數的表現定義為P,並計算Ranki=mean(Pi)。每日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S=mean(Ranki)。

由於新聞聯播情緒指標波動劇烈,我們使用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30 日均線對滬深 300 指數擇時: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30 日均線從高點回落 1.0,指標看空;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30 日均線從低點回升 0.5,指標看多。

我們在信號發出後下個交易日開盤時開倉,開倉後,某日收盤時虧損 5%以上即止損。截止 2015/05/31,模型大賺 5 次,小賺 4 次 ,持平 5 次,小虧 4次,大虧(止損)4 次。

一、新聞聯播背後的秘密




在介紹新聞聯播數據源之前,我們首先介紹一下大數據與小數據的區別:

大數據的一大特點是專有數據源,數據供應商往往運用這些獨特的專有數據源,結合其它指標,構建策略指數,並通過與基金公司合作發產品的形式呈現給投資者。典型的案例包括:百度與廣發基金、新浪與南方基金以及阿里與博時基金。

而小數據的一大特點是公開數據源,我們通過網絡文本挖掘的方法抓取這些公開數據,並依此構建投資策略。小數據雖然是公開數據,但往往數據指向性強,邏輯清晰,適合構建量化模型。


新聞聯播就是一個典型的小數據,從去年到今年,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新聞聯播中蘊含了不少投資機會,也經常聽人說:“跟著新聞聯播炒股有肉吃”。例如,今年的 4 月 21 日晚上,新聞聯播播出了《廣東 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今天掛牌》的新聞,次日,福建自貿區龍頭象嶼股份平開高走,上漲 9.45%。




不過這樣的案例有一定的巧合成分,而且一天的行情較難捕捉,我們再舉一個時間長一點的例子:新聞聯播從今年 4 月 9 日開始持續宣傳“一帶一路”,並於 4 月 19 日暫停宣傳。而“一帶一路”概念的龍頭股——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從 4 月 9 日起打開漲停啟動一輪翻倍行情,並從 4 月 20 日起開始調整,調整幅度超過 25%。




不過,這樣的案例依然存在巧合的成分,且後續新聞聯播也零星地宣傳過“一帶一路”,但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在停牌前也沒有明顯的反彈。此外,如何在 4 月 9 日新聞聯播第一天宣傳“一帶一路”的時候就判斷這樣的宣傳有一定持續性,也是一個難點。

通過前面兩個案例,我們可以感受到,新聞聯播中蘊含了不少個股和板塊的投資機會,但這樣的投資機會很難捕捉,更難以量化。因此,從量化的角度,我們退而求其次,試圖構建一個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二、新聞聯播數據的采集

新聞聯播每天晚上 20 點左右會在其官網披露每日新聞聯播節目的全部內容,其網址格式為:http://cctv.cntv.cn/lm/xinwenlianbo/yyyymmdd.shtml,其中 yyyymmdd 為 8 位日
期格式。





我們對新聞聯播的每一條新聞進行讀取分析,如當日出現“新聞聯播完整版視頻”,我們須進行剔除。

接著,我們對每篇文章抓取相應的熱詞,新聞聯播官方會披露每篇文章的熱詞,我們只需要對其披露的熱詞進行簡單的抓取分析和分類整理。




我們剔除明顯無關的熱詞,如視頻、點播、央視網、新聞聯播、聯播快訊等。剔除後,熱度前 40 名的熱詞如下:




三、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希望判斷,每天新聞聯播出現的熱詞在歷史上出現時,未來大盤的表現。這里,“未來大盤的表現”蘊含了三層含義:

1. 未來:我們相信,新聞聯播如果對市場有影響,最直接的影響應該是一個交易日。因此我們考察下一個交易日大盤的表現;

2. 大盤:我們相信,新聞聯播應該和大盤類指數相關性更密切一些,我們測算出來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因此,我們選擇滬深 300 指數作為考察目標;

3. 表現:我們認為,收益率不是刻畫大盤表現的最好方式。舉個例子:假如有兩個交易日,大盤的收益率分別為 0.3%和 0.2%,不能認為第一天大盤的收益率是第二天的 1.5 倍,事實上兩者都處於走平的範圍。因此,我們將滬深 300 指數一天的表現定義為 P,我們假設滬深 300 指數收益率為 R,定義參數 a=1.5%和 b=0.5%:

a) R<=-a 時,P=0,天數占比約為 9.73%
b) -a<R<=-b 時,P=25,天數占比約為 21.39%
c) -b<R<b 時,P=50,天數占比約為 38.50%
d) b<=R<a 時,P=75,天數占比約為 18.18%
e) R>=a 時,P=100,天數占比約為 12.19%





對於每日新聞聯播的第 i 個熱詞,只要該熱詞不是首次出現,我們把在該日之前出現同樣的熱詞時,下一個交易日滬深 300 指數的表現定義為P,並計算 Ranki=mean(Pi)。每日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S=mean(Ranki)。

由於新聞聯播情緒指標波動劇烈,我們對其取 30 日均線,新聞聯播情緒指標及其30日均線的走勢如下:




我們使用新聞聯播情緒指標30 日均線對滬深 300 指數擇時: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30 日均線從高點回落 1.0,指標看空;新聞聯播情緒指標 30日均線從低點回升 0.5,指標看多。




我們在信號發出後下個交易日開盤時開倉,開倉後,某日收盤時虧損 5%以上即止損。截止 2015/05/31,模型大賺 5 次,小賺 4 次 ,持平 5 次,小虧 4 次,大虧(止損)4次。





風險提示

本文中所引入的假設以及基於假設所構建的模型,均是對所要研究問題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抽象,因此模型以及基於模型所得出的相關結論並不能完全準確的刻畫現實環境與預測未來。(來自招商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華盛頓郵報》開啟“Uber模式”:新聞媒體面臨一場新地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5/150077.html

黑馬說:《華盛頓郵報》推出了一個類似Uber的開放平臺,意圖帶來一場媒體界的全面變革。按照國內流行的說法,這是“互聯網+”與傳統新聞媒體行業結合後,引發的巨大改變。

文 | 劉曠
編輯 | 王冀

 

說起Uber的成功,不只是因為它打造了一個縱橫全球的打車平臺,更多的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商業模式。如今在教育、電商等眾多領域都開始流行Uber商業模式。讓人感到驚喜的是,日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竟然對外宣稱要做新聞媒體界的Uber,意圖帶來一場新聞媒體的全面變革。

《華盛頓郵報》推出的這個“Uber平臺”取名為“才華網絡”平臺,其目的是要打造一個自由撰稿記者的線上網絡平臺,然後很好地促成新聞媒體組織與自由撰稿記者的工作配對。加入到該平臺的自由撰稿人將會有個人履歷頁面,陳列專業經驗、報道專長與作品介紹,然後編輯會指派重大新聞報道或者行業評論的相關任務,自由記者也能發表新聞企劃想法讓編輯挑選,以達成新聞社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找到撰寫即時新聞的專才,並按酬勞付款給自由記者。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了:這和今天國內的自媒體平臺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大家不要忘了,今天國內很多的自媒體原先並不是媒體從業者,也沒有經過嚴格的相關訓練,大多數人寫文章都是信手拈來,想寫啥就寫啥,嚴重缺乏專業的新聞精神。而《華盛頓郵報》的Uber模式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個問題。那麽,這種模式將會帶來一場怎樣的新聞媒體革命呢?我們先來看看當前國內外的媒體發展形勢。
國際形勢

從當前的國際互聯網巨頭的動作來看,它們都在試圖重塑整個新聞業。

1、就在《華盛頓郵報》宣布推出“Uber平臺”的前一天,谷歌對外推出了一套名為“新聞實驗室”(News Lab)的新工具。“新聞實驗室”能夠讓記者在谷歌地圖、谷歌提示(Google Alerts),以及公共數據查找器(Public Data Explorer)等工具中查找信息,並在YouTube上建立新聞發布頻道,發布權威的、有新聞價值的內容。

此外,谷歌的“新聞實驗室”還通過與主要新聞機構如《紐約時報》、《衛報》、CNN等展開合作,來對外展示其工具的實用性。

2、全球第一科技巨頭蘋果目前也正在打造一款名為“Apple News”( 蘋果新聞)的新聞聚合應用。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倒不是因為蘋果要做新聞了,而是蘋果在6月14日公布的招聘啟示引發了業界的熱議。

蘋果招聘啟示中除了新聞專業本科學歷、5年新聞工作經驗等“硬性”要求以外,還提出了許多“軟性”要求。比如:“有雄心壯誌且註意細節”、“能和世界各大新聞機構

3、互聯網上充斥著海量的資訊,但高質量、受用戶喜愛的內容或產品始終是稀缺資源,對優秀內容或產品供應商的爭搶從來都是平臺們最願意幹的事情。Facebook在推出一款名為“Paper”的新聞聚合應用失敗之後,試圖再次通過其平臺巨大的流量入口來吸引權威媒體入駐,並向媒體推出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廣告收益全部分給媒體,Facebook不收取一分錢。

4、讓新聞界感到頗為震驚的還有日前剛剛宣布全面轉型的BuzzFeed,它從過去主打娛樂新聞轉型到更加註重信息的嚴肅和深度。BuzzFeed擁有400多人的編輯團隊,其中包括170名一線新聞工作人員。它從2014年開始嘗試報道即時和深度新聞,為此還刪掉了4000多篇早期的稿件。
 

國內形勢

說到國內的新聞媒體,目前也正在流行一股全面化的自媒體之風,而且正在形成三個不同的局面。

1、PC端。目前,國內PC端新聞媒體平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推出了自媒體專欄,其中主要以百度百家和虎嗅、鈦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為主。尤其是百度百家,憑借著百度新聞強大的入口流量,以及業內最高的自媒體廣告分成模式,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行業領袖和知名媒體評論人士加入。

2、新聞客戶端。目前,新聞客戶端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以網易、騰訊、搜狐、鳳凰、新浪等為代表的傳統門戶新聞客戶端;另一類是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新聞為代表的興趣推送聚合媒體客戶端。這些新聞客戶端有兩個新動作值得關註:一個是新浪推出的精讀模式,能夠兼容圖、文、視頻、超鏈、微博五位一體;另一個則是騰訊剛推出的快豹,讀者在快豹里能隨時對文中的任何語句進行吐槽、評論。

3、微信公眾號。盡管仍然有一些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把微博當做自己的發聲方式,但是不可否認,它們當中的大多數還是更願意把微信公眾號作為自己最主要的移動窗口。經過了一輪野蠻增長之後,微信平臺終於發出了要保護原創的聲音,但是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騰訊目前的原創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在微信公眾平臺,仍然有大量的原創自媒體和媒體沒有受到保護,抄襲之風仍然盛行。

從國際以及國內的整體形勢來看,新聞媒體界都在發出需要變革的聲音,而《華盛頓郵報》所推出的“Uber模式”則恰好迎合了當前的需求。這種模式的推出將會帶來兩個方面的變革。
 

變革一:業余自媒體將受沖擊

從國內新聞平臺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媒體已經開始常態化,但內容的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同時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也導致了自媒體開始泛濫,大量的自媒體報道都嚴重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和嚴謹性。

自媒體本身的運作門檻很低,很多自媒體在對事件的觀察與探索上,也都只停留於表面,只是盲目追逐熱點,在研究深度上非常有限。而《華盛頓郵報》推出的“Uber模式”必然會得到國內外媒體機構的效仿,它將會對當前大量的業余自媒體造成相當大的沖擊。很多自媒體在商業盈利上就存在著先天不足,一旦平臺對專業新聞記者大力支持,勢必導致業余自媒體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
  
變革二: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方式發生改變

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以及新媒體的崛起,本來就對傳統媒體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而《華盛頓郵報》的“Uber模式”定然會對整個傳統媒體行業造成更強大的沖擊,甚至將徹底改變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方式。

過去傳統媒體記者都需要按照新聞機構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采訪、撰稿,甚至排版,辛苦奔波不說,常常還需要加班加點,工作相當不輕松,同時因為受到新媒體的沖擊,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而現在《華盛頓郵報》所推出的“Uber模式”則給了這些專業傳統媒體記者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同時工作性質也將變得更加自由輕松,未來將會有大量的專業傳統媒體記者加入到這類平臺當中來。

總體看來,Uber掀起了專車時代,而《華盛頓郵報》推出“Uber模式”平臺則將會帶領新聞媒體走進專媒時代。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曠,編輯王冀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7月8日,消防官兵和工作人員集中銷毀走私“僵屍肉”。 (新華社 徐雪/圖)

近日,關於“僵屍肉”新聞報道是否失實的爭論一直沸沸揚揚。7月12日淩晨,新華社記者李丹發微博長文回應“僵屍肉假新聞”事件。

李丹認為,質疑者洪廣玉不經深入調查就判斷新華社報道是“假新聞”有失輕率。

她解釋,自己采訪耗時一周,采訪了海關緝私局、公安等權威部門,面對面采訪多位當事人,為確保稿件真實客觀專業,初稿完成後還請相關部門對核心事實進行過兩次確認。出於采訪對象的要求和對消息來源的保護,新華社沒有在文章中點出采訪對象具體人名。

此前,據新京報消息,新華社記者李丹6月23日發布了題為《走私“僵屍肉”竄上餐桌,誰之過?》的報道。文中提到,“在6月的海關打擊凍肉走私的專項行動中,有80後緝私人員在廣西某口岸查處了一批比他年紀還大的70後凍肉。”

對此,7月9日晚,“食品安全資深記者”洪廣玉發文質疑“僵屍肉”報道是假新聞,認為“僵屍肉”並不存在。文中稱,並對“僵屍肉”新聞中涉及到的相關部門進行再次采訪核實,采訪結果表明“沒有任何官方發布過查獲所謂封存三四十年的肉”。

一下子,“僵屍肉”真假之爭在網絡上引發激烈討論。

兩人爭論的焦點在於何為“僵屍肉”。洪廣玉將“僵屍肉”定義為“特指封存幾十年的肉”,而李丹卻認為,除了“封存幾十年的肉”外,過期幾年的冷凍肉品也不能排除在外。

李丹微博回應稱,“僵屍肉”並非媒體的“發明”,雖說不乏標簽化意味,但它卻是老百姓對過期變質凍肉的形象說法。食用過期變質凍肉的確對身體健康有害,在這一點上是毫無疑義的。文章還列舉海關總署數據,稱截至今年6月23日全國海關共立案偵辦凍品走私犯罪案件141起,查證走私凍品42萬噸。

對此,食品專家表示,“僵屍肉”是新詞,目前未明確冷凍多少年的肉可以稱為“僵屍肉”。

從公開報道來看,查獲冷凍多年肉類的事件時有發生。今年2月,廣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韋波接受媒體專訪,談及走私問題時他提到,“主要是跨境牛肉、冷凍雞爪等肉類。這些牛肉,不少冷凍多年,甚至數十年。”

此外,12日,國家食藥監總局聯合海關總署、公安部等三部門發布通告稱,今年以來海關總署會同有關部門在全國部署開展打擊冷凍肉品走私專項行動,打掉了多個走私團夥。在今年查獲的走私冷凍肉品中,有的查獲時生產日期已達四五年之久,對所有查獲的走私冷凍肉品,海關均依法予以銷毀。

7月13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被問到“僵屍肉”話題後,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回應稱“問題超綱”,但黃表示,海關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對凍肉走私一直保持高壓嚴打態勢。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通知最後也提到“媒體是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重要力量,監管部門支持媒體監督。媒體報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切實做到真實、公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