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行的大難題:如何打好阿里巴巴保衛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054

阿里巴巴 IPO 承銷商

Facebook上市時,承銷商們連擺六道防線都未能阻止其股價破發更為龐大的阿里巴巴是投行們不得不堅守的保衛戰。要知道,所有大型IPO都很難對付,而電子商務公司總面臨些獨有的挑戰。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阿里巴巴IPO規模或高達200億美元。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要想在阿里巴巴上市後維持幾日的股價上漲,他們需要從大型機構投資者那里獲得4倍超額認購,這就需要一些買家願意向阿里巴巴IPO交易投資10億美元,甚至更多以確保需求。

參與銷售的人士表示:“這才是讓我整夜睡不著的誘惑。”

因阿里巴巴主要在中國運營,向美國投資者推介自己已經成為阿里巴巴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而阿里還不得不回答監管方和投資者對其管理結構的質詢。

然後是長期的挑戰。雖然阿里是家中國公司,但其註冊地是開曼群島,現在尋求在美國上市。這意味著阿里一旦上市,該公司股票沒有資格被納入標普500指數、MSCI指數等眾多基金公司追蹤的主要基準。

基金公司控制著數萬億美元資金。如果一只股票沒有被納入某個基準指數,那麽一些基金公司就不會買。

作為全球投資者最為密切關註的股指,標普500指數的成分股只包含在美國註冊的公司。據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有價值5.1萬億美元的資產追蹤標普500指數。

“一些通常會納入非美國企業的中國和新興市場指數可能也要將阿里巴巴拒之門外,原因是其獨特的上市模式。阿里巴巴的註冊地和上市地點將使其無法加入富時指數、MSCI等專註於中國和新興市場的主要指數。”

上市後的需求不足的風險已經在Facebook身上得以體現。華爾街見聞此前有文章寫道,Facebook上市首日就險些破發,為了不讓Facebook首日交易就破發,承銷商為此付出了數以十億計的代價托市。

知情人士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阿里巴巴還必須吸引更大範圍的投資者,因為專註於購買中國公司股票的基金通常是需求的主要來源,但是他們可能不會帶來阿里巴巴所需的認購需求。這就意味著阿里巴巴不得不向各個領域的投資組合經理推介自己,從亞洲、網絡銷售到消費者,甚至是全球基金。

“很難有公司能拿出10億美元閑置資金投資阿里巴巴IPO。”參與阿里巴巴IPO推介的人士稱,一些公司可能會尋求通過出售其他公司股票的方式籌資投資阿里,包括持有阿里大量股份的軟銀和雅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72

華爾街投行的新寵——PE公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163

今年截止至今,PE公司支付的投行費用占到了美國總投行費用的32%,這一比例創下了歷史記錄。(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止至今,2014年,PE公司支付了65億美金的投行費用。這使得PE公司的重要性突破了2007年收購狂潮時的峰值。當時,PE公司占到美國投行業務的24%。

隨著其他傳統高利潤業務的萎縮,PE業務變得愈發重要。2008年金融危機時,PE僅占到華爾街投行費用的12%。

然而,最新數據顯示,PE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和凱雷集團(KKR)並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收購來獲得華爾街的青睞。

投行們仍然在收獲七年前收購頂峰時期的成果。PE公司正從當時購買的公司中獲取利潤。

大型PE公司已經利用了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對當時高杠桿的交易進行了再融資,並在這個過程中向自己支付股息。

隨著美國股市創下新高,PE公司手上的許多公司已經上市,而PE已經拋售它們的股票獲利。投資銀行則對這些後續交易收費,這就是為什麽投行對PE公司寵愛有加。

黑石集團於2007年購買希爾頓連鎖酒店。希爾頓的IPO共計產生了2.3億美元的費用,這使得黑石集團成為了去年最大的費用支付者,共計支付8.8億美元。

同樣,截至今年7月25日前的一年間,凱雷集團是投行最有利可圖的客戶。凱雷手上的Numericable於去年上市,凱雷為此支付的費用高達2.95億美元。

瑞信分析師Craig Siegenthaler表示,這是PE公司收獲的好時機。我預計,在接下來幾個季度,PE公司將繼續套現。

根據Dealogic數據,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PE公司支付的費用僅占到投行總費用的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77

華爾街投行的新寵——PE公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163

今年截止至今,PE公司支付的投行費用占到了美國總投行費用的32%,這一比例創下了歷史記錄。(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止至今,2014年,PE公司支付了65億美金的投行費用。這使得PE公司的重要性突破了2007年收購狂潮時的峰值。當時,PE公司占到美國投行業務的24%。

隨著其他傳統高利潤業務的萎縮,PE業務變得愈發重要。2008年金融危機時,PE僅占到華爾街投行費用的12%。

然而,最新數據顯示,PE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和凱雷集團(KKR)並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收購來獲得華爾街的青睞。

投行們仍然在收獲七年前收購頂峰時期的成果。PE公司正從當時購買的公司中獲取利潤。

大型PE公司已經利用了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對當時高杠桿的交易進行了再融資,並在這個過程中向自己支付股息。

隨著美國股市創下新高,PE公司手上的許多公司已經上市,而PE已經拋售它們的股票獲利。投資銀行則對這些後續交易收費,這就是為什麽投行對PE公司寵愛有加。

黑石集團於2007年購買希爾頓連鎖酒店。希爾頓的IPO共計產生了2.3億美元的費用,這使得黑石集團成為了去年最大的費用支付者,共計支付8.8億美元。

同樣,截至今年7月25日前的一年間,凱雷集團是投行最有利可圖的客戶。凱雷手上的Numericable於去年上市,凱雷為此支付的費用高達2.95億美元。

瑞信分析師Craig Siegenthaler表示,這是PE公司收獲的好時機。我預計,在接下來幾個季度,PE公司將繼續套現。

根據Dealogic數據,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PE公司支付的費用僅占到投行總費用的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88

俄羅斯石油寡頭崛起的幕後推手:華爾街投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319

在今年3月烏克蘭危機激化俄羅斯與西方關系以前,摩根士丹利的高管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座上賓。因為這家華爾街投行幫助普京的左右手——俄油(Rosneft)CEO Igor Sechin完成了募資104億美元的IPO。(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克里姆林宮所說,那是在2006年10月,普京對促成俄油IPO的時任摩根士丹利CEO John Mack和其他國外銀行家表示感謝,在正規的會議室里和他們暢談了一小時。那應該算華爾街在俄羅斯高層春風得意的一個瞬間。

彭博報道認為,普京和Sechin應該好好謝謝摩根士丹利。早在1998年,俄油還是俄羅斯政府三次出售都以失敗告終的燙手山芋。七年後它竟然成為全球IPO規模最大的石油生產商,也創下了俄羅斯本國IPO的最高紀錄。這其中摩根士丹利功不可沒。

摩根士丹利為俄油改寫被收購的命運發揮了關鍵作用。俄油也投桃報李,連續三任首席財務官都出自這家投行。就在去年,普京還批準了俄油董事會對Mack的任命,俄油為Mack開出了一年58萬美元的高薪。

前蘇聯解體二十五年來,俄羅斯與全球經濟越來越密不可分,西方金融機構與企業也成為俄羅斯能源寡頭崛起的幕後推手。

同樣以摩根士丹利為例。1998年,該投行聘請前俄油負責國際投資的副總裁Rair Simonyan領導改行在莫斯科的辦公室。那年俄羅斯債務違約,經濟增長收縮5%以上,多家西方銀行撤離俄羅斯。但摩根士丹利的莫斯科辦公室留了下來,增強了在俄羅斯企業界的信譽。

2004年11月,俄羅斯政府請摩根士丹利為出售俄油估值。當時俄油的CEO Sergei Bogdanchikov和Simonyan是多年好友。摩根士丹利對俄油的估值高達85億美元,而收購方Gazprom合作的投行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估值只有60億美元。知情者透露,Sechin因為這樣的高估價對摩根士丹利心存感激。

2006年7月,Simonyan和俄油首席財務官Peter O’Brien合作主導了俄油104億美元的IPO。普京為此還向Simonyan頒發了榮譽獎。Sechin也私人宴請了Mack和其他銀行家。Simonyan回憶說:

“Sechin待Mack很好,是懷有尊重的那種。”

2009年9月索契的商業論壇期間,普京和Mack都出席了一場研討會。普京私下會見了Mack,會談時他提到,有2150億美元俄羅斯的資金都經由摩根士丹利流通。

其實,在今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前,俄油與摩根士丹利的關系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2012年底,俄油宣布成立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金融機構,仍然聘請了摩根士丹利的高管協助經營那家銀行。

八個月後,Simonyan和其他兩位並購顧問相繼離開。Simonyan說,他是在Sechin任命前IMF總裁卡恩任俄油新銀行的董事以後離職的。

而今,Sechin和俄油都上了西方制裁的黑名單。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俄油求助政府提供420億美元支持融資,這意味著美國的制裁開始對俄羅斯的經濟產生長期傷害。

鼎盛時期,摩根士丹利莫斯科分處約有130名員工,而現在,至少三分之一的員工已離職。

最風光的時候,Simonyan將俄羅斯稱為摩根士丹利在歐洲最大的市場。 到如今,並購顧問公司Freeman & Co.數據的顯示,截至7月27日,今年摩根士丹利在俄羅斯的投行業務收入只有200萬美元,2011年還高達1.03億美元。

用現任瑞銀俄羅斯子公司董事長Simonyan的話說,

摩根士丹利與俄油"再沒有任何特殊關系"。

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確難以切斷俄羅斯與全球經濟的聯系,那些接納俄羅斯的西方企業也處境尷尬。俄油與摩根士丹利之間從追求、蜜月到分手正是西方對俄羅斯態度轉變複雜的縮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99

中資銀行發售優先股 引外資投行搶食2.75億美元承銷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147

中國多家銀行忙於發行首批優先股的消息,令國外曾擁有類似商業交易經歷的投資銀行為之振奮。他們緊盯這些富有的中國金融機構,準備搶食這些可能高達2.75億美元的承銷費。(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為增加一級資本,中國多家銀行忙於發行首批優先股,預計總計融資金額為550億美元。

其中的一些國際投行比其他同類競爭者準備得更為充分。高盛就是其中之一。

高盛很早就開始尋找潛在的中國優先股發行商機。五年前,高盛將一支全球混合債券專家組派往亞洲,與潛在的中國客戶接洽。該集團的中國機構高盛高華證券承攬了三家中國的銀行優先股承銷,是所有國際同行中表現最出色的。

緊隨其後的便是瑞士信貸集團。該集團通過與中國方正證券共同出資成立的瑞信方正證券(Credit Suisse Founder Securities)承攬了兩家中資銀行的優先股承銷。瑞銀集團承攬了一家。

截止8月20日,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陸續公告稱其發行優先股方案已獲得中國銀監會批複。

目前,公布優先股發行計劃的銀行已有七家,包括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和建行等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其中,浦發優先股發行可能最快,計劃籌資300億人民幣。而規模最大的當屬中國銀行,總籌資為1000億人民幣。

優先股是一種股債混合型證券,一般不上市流通。持有人享受穩定股息,但不能退股。若發行人資不抵債,優先股持有人可能將承受損失。對銀行來說,發行優先股不會稀釋總股本,也不會稀釋上市公司每股業績。

盡管優先股發行在歐美國家非常普遍,但中國卻剛剛在去年放開此項業務,以擴寬更多融資渠道。銀行也是在今年4月才獲得監管機構的批複,並試圖通過發售優先股以籌集更多資本、達到更為嚴格的巴塞爾 III監管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07

外匯市場已死?大投行外匯業務收入同比暴跌35%!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060

因低波動率和低成交量的雙重打擊,今年上半年投行外匯交易收入同比暴跌逾1/3,降速創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快。(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咨詢公司Coalition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美國和歐洲十大投行的營收同比下降5%,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投行在債券和其他固定收益產品營收同比下降13%。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上半年外匯交易收入同比暴跌35%,創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這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令主要貨幣匯率波幅收窄。而各國當局對投行操縱外匯市場的調查加劇了這些投行外匯業務收入的下跌,許多投行將資深交易員停職,轉向電子交易。

而對比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剛啟動“安倍經濟學”時,交易員簡簡單單就能從日元迅速貶值中獲利,更突顯了今年上半年投行外匯交易收入的疲軟。

華爾街見聞網站寫過多篇文章,美國投行的固定收益業務營收下滑,情況很慘,而歐洲更慘。投行頻頻從固定收益部門裁員。Coalition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投行裁員4%,其中固定收益部裁員9%。

不過報告並認為,固定收益下滑最糟糕的時刻已經過去了,預計2014年全年營收同比降幅縮窄至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47

投行分析員會否沒落?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09/10/%E6%8A%95%E8%A1%8C%E5%88%86%E6%9E%90%E5%93%A1%E6%9C%83%E5%90%A6%E6%B2%92%E8%90%BD%EF%BC%9F/

投行分析員會否沒落?

U9165P31DT20121113104219
原文

寫作新書《「他」為甚麼是有錢人?》的途中,查找很多資料,研判別人創業成功或失敗的例子,自己亦從中獲益良多,感受最深,是時勢造英雄,往往勝於英雄造時勢。

 

舉個例子,大約五年前,百貨股仍是炙手可熱的版塊,集地產和零售概念於一身,但網購突然興起,由於避免在旺區開店,只需負擔倉儲及物流,就可大幅節省租金,百貨公司作為分銷中心的地位,立即受到挑戰,短短幾年間,市值普遍縮水六至七成。

 

反觀網購公司,在時勢造英雄的情況下,生意快速增長,淘寶網於2003年成立,短短十一年就被經濟學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集市」,交易額超過了1萬億人民幣,是亞馬遜公司和eBay的總和,且還在快速增長中,完全命中了互聯網取代實體店的大潮流。

 

另一個例子是2004年成立的Facebook,Facebook成功令人際關係,在互聯網上得以維繫,作為Facebook的股東,實在很感謝徐緣,自看了「專訪大埔Lulu:剖析燈神Marketing」一文後,才驚覺網絡紅人,很多時依靠「網路水軍」用營銷技術吹捧出來,反過來引證了,某些人確實可以Facebook謀生,作為平臺提供者的Facebook,將人際關係商業化已獲得成功,一班人聚在網上,形成社群,最終可引發多少商機,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題目。

 

回到自己,自2003開始學習投資,直至今日變成事業,差不多已十年,當年的金融業是天之驕子,投行及分析員是每個畢業生的夢想職業,但自金融海嘯,監管轉趨嚴格,行業環境已大不如前,如果自己現在讀大學,必定不會讀商科,反會主攻工程、資訊科技這類專業技能。

 

滬港通後內地的投資文化,將更影響港股,觀察所得,內地投資者喜歡連群結黨,通過互聯網傳播各種或真或假的消息,雖然多數是「流料」,但通過互聯網認識誌同道合之士,這方式有其存在價值。

 

很多投行或基金的分析員,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做研究,長此下去,老闆及客戶只需找個懂上網的程序員,將資料去蕪存菁,十年後將不再需要人工貴,增值程度不高分析員,一旦萌生這個念頭,立誌與事並進,求變之心頓生。

 

寫網頁或Apps的程序員,人工很貴,出名的程序員甚至比投行的人工更高,於是決定自己動手,到圖書館租了本《WordPress部落架設與經營》,發覺幾年前寫的I.T書,很多已不合用,再到網絡上學,不懂就問做I.T的朋友,最後用了一星期寫成《鴻鵠財誌》Hunghuk.com,作為免費的網上分享平臺。

 

自己寫網頁,好處除了成本低,更重要是自由自在更新及研發,不必假手於人,且持續營運能力強,題材自主性高,只要關於財經,言之成理,字數不少於200字,自已都會登上網,希望提供場地給大家研究交流,自己不反對與網友交談,但簡短的對談,往往會變成消磨時間的吹水,對雙方都沒有好處,200字有邏輯的短文,是一個篩選系統,將與研究無關的末節消除,取其思考的重點。

 

最後代表《鴻鵠財誌》歡迎大家投稿。

 

本人公司及客戶持有Facebook(FB)

盧誌威
《鴻鵠財誌》創辨人盧誌威,現任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證監會持牌人,Yahoo財經欄名《鴻鵠經誌》出自史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鴻鵠於古中國是白色鳳凰,善高飛,寓意,燕雀身小深信貧富不問出身,只憑誌氣決心。
Posted in 商業管理 and tagged , , , , ,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322

國企改革能否為投行帶來傭金盛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68

僅僅兩筆涉及中國國企改革的交易就高達500億美元使得市場開始意識到由此所帶來的行業機會正在出現,然而投行能藉此獲得多大的利潤現在還不得而知。

金融時報看來,盡管改革帶來的交易規模很大,但是承銷商所獲得的傭金可能並不會唾手可得。

本周中石化同意以174億美元的價格向一個由25家主要由民企組成的投資團體出售其零售部門。而在上個月中信集團則斥資370億美元註資其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使得一家原先市值僅60億美元且問題多多的公司瞬間變成了市值440億美元的金融巨頭。

這兩筆交易可以被視為中國國企改革的領路人。中信集團的反向上市和中石化的部分拆分可能成為未來國企改革的主要方式。投行預計在中國政府不斷倡導和深化國企改革以提高國企效率並促進經濟之後,類似的交易可能會越來越多。但是是否會因此帶來更多的交易傭金,銀行家們有不同的看法。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快速發展吸引了很多投行開展業務,但是亞洲市場整體的傭金規模卻是相對較低。

即便在最鼎盛的2010年和2011年,大量上市活動讓成為香港最大的IPO市場,亞洲傭金總規模也只占全球的17%,而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只有12%。

中石化的交易傭金尚未敲定,主要承銷商美林、中金集團、中信證券和德意誌銀行都不願對此置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由於本身的交易規模較大,並且國企公司的深厚背景,傭金的規模不會很大。投行們通常會願意接受較低的傭金以獲得未來更多的介入機會。在一位參與中石化交易的人來看,重要的是成功上市,這也是投行們的首要目標。

在香港上市的傭金費用並非一成不變。規模較小的民企上市過程中,銀行可能會收取募得資金的3%,而交易量較大的IPO傭金大約為2%左右。相比之下,美國上市的傭金要高多了,多數交易中的傭金比例都在5%以上,而且分享傭金的投行通常也要少一些。

8f8a73dc-3e44-11e4-a620-00144feabdc0.img

上市並非是中國政府的首要目的。幫助國企提高運營能力並在國際金融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才是主要任務,因此除了IPO之外,其他方式也有可能國企改革的組成。對於投行而言,源源不斷的IPO才能意味著更多的收益。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國企改革是否會成為投行的饕餮盛宴還有待更多交易的明朗化才能得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66

海外投行:中國央行SLF是超級利好?你們想多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72

近日,國內金融市場為央行以SLF形式向五大國有銀行註入5000億流動性的消息歡欣雀躍。然而,一些海外投行認為,利好歸利好,但是利好究竟有多少,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部分研究機構對中國央行此舉是否能有效刺激放貸持有質疑。

海外分析師稱,中國央行為五大銀行註入的流動性旨在解決現金供應的季節性波動,考慮到銀行較高的貸款風險規避情緒,此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有限。

瑞銀:

●中國央行似乎先發制人,為現金需求的季節性旺季提前打預防針。尤其是近期外匯占款在貿易盈余創紀錄之際仍出現減少。中國央行可能還意圖針對近期銀監會關於存款偏差新規帶來的負面效應設置緩沖區。

央行、財政部、銀監會9月12日聯合發布新規,要求銀行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約束月末存款“沖時點”,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

●為五大商業銀行提供不受存貸比約束的流動性可能促使其在更廣泛範圍內更容易地全面增加信貸供給。

●標準借貸工具的利率貸款可能保持在3.5% - 4%的範圍內。

●註入流動性可能持續下行的房地產業、過剩的工業產能和疲弱的商業前景影響不大

巴克萊:

●自6月以來祭出的定向放松貨幣措施為中國央行提供了更多靈活性,為管理貨幣環境提供了控制力,也提供了短期流動性。但是,這對實體經濟和部分特定行業影響有限

●政策措施可能無礙經濟增速溫和上漲;央行仍將在即將到來第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某個時候降息。

花旗銀行:

●避免過於激進的寬松政策,同時還要提供資金支持的此次行動可能來自於12月有望大幅增加的財政支出,屆時,SLF期限將到期。

●SLF的期限意味著這些資金更可能被投資於債券市場,而非表外貸款。

●降息可能不是好的選擇;有限的利率工具意味著,削減當前基準利率可能觸發銀行業流動性外流。

野村證券:

●此次SLF相當於全面降準0.5%,這也是中國央行自2月以來首次使用SLF工具。

美銀美林:

●接下來的幾周可能出臺大量其他寬松和刺激措施,其中可能包括降低住房貸款利率,放松銀行存貸比。

●全面降準或降息的概率降低,尤其是考慮到新華社社評稱,期待降息是對改革的不信任。

●若央行向五大行註入資金5000億的消息坐實,國債價格可能反彈,利率互換曲線或將下行,尤其是短端。

●本次註入流動性比一季度3400億元的SLF規模大,考慮到IPO密集期即將到來,以及國慶假日,當即的流動性影響可能不如它看起來的那麽大。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東方匯理投行(Credit Agricole CIB):

●定向措施可能限制利率,其影響則很可能體現在利率互換短端,期限超過兩年的品種對本次SLF的任何反應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1-2年期或1-3年期在岸人民幣回購利率互換(CNY repo-IRS)曲線很可能變得陡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71

蘇格蘭公投後外匯市場何去何從?投行觀點現分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47

32d8f089cf836f17570f6a706700e48e

周五(9月19日)根據蘇格蘭公投選舉委員會的信息,最終還是反獨立陣營贏得多數票。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公投,一度令英國面臨領土分崩離析、金融動蕩、全球影響力減弱的威脅。那麽反獨立派獲勝對外匯市場有什麽影響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投行們的觀點:

巴克萊(Barclays):

蘇格蘭公投選擇仍留在英國,英鎊已經抹平了公投之前的風險折價。

我們估計因公投風險,歐元/英鎊和英鎊/美元目前交投區域都存在1~2%的折價。美元和歐元此前都兌英鎊升值了約1.5%,並且市場波動性也迅速下降。

我們預計歐元/英鎊將繼續走低,因歐央行和英國央行利率走向分歧。但是英鎊/美元在當前價位的的上行空間有限。

因公投風險事件已經平息,我們認為市場將重新回歸基本面。我們上周顯著下調了歐元/美元目標,預計未來市場焦點將是圍繞歐/美的下跌。

巴克萊仍持有在1、3280做空歐元/美元的頭寸,目標1.2815。

丹斯克銀行(Danske):

英國市場的不確定並未完全消除,市場焦點轉移至2015年5月大選。預計日內風險資產上漲、避險資產回落的趨勢還將繼續。

英鎊近期由於市場預期蘇格蘭不會獨立而產生的溢價將被抹平,我們預計歐元/英鎊近期將持穩在0.78,但因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呈現方向性不同,預計未來12月的趨勢仍偏下行。

我們預計英國央行將在2015年1月加息,歐元/英鎊匯率預期為3個月後0.78、6個月後0.77、12個月後0.76。

澳新銀行(ANZ):

蘇格蘭公投塵埃落定使英國經濟最大的政治風險消失。

英國央行依然將成為G8國家中最有可能第一個加息的國家,短期內英鎊可能會下跌一點,但我們預計英鎊對交叉盤貨幣未來將保持強勢,建議逢低做多英鎊對非美貨幣。

很難準確預測英國央行的加息時點,但英國央行依據的是經濟數據,預計家下來數月的強勁經濟數據將使英國央行意識到行動宜早不宜遲。鑒於澳聯儲和新西蘭聯儲都暫停了升息步伐,英鎊上行可期。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

在蘇格蘭公投未能贏得獨立的情況下,英鎊/美元料在日內進一步反彈至1.66,下周還有進一步上漲空間。

盡管本周美聯儲FOMC利率決議在政策聲明中依然沒有摒棄寬松的鴿派基調,歐元與美元短線利差或進一步火大,這或打壓歐元/美元本周或下探測試1.28。本行認為歐元匯價在第4季度結束的時候或貶值5%左右。

法國興業銀行(SocGen):

蘇格蘭獨立公投最終以反對獨立勝出而告終。雖然後市還可能沈浸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分立的‘後怕’中,但為其兩個星期的高波動率可能逐漸降溫。

雖然美聯儲主席耶倫在新聞發布會上依舊市場出了鴿派信號,但是顯而易見的是美聯儲正在向退出量化寬松(QE)和利率正常化穩步邁進。美元或從中獲得利好支撐。

目前股市、信貸和新興市場反應雖不及2013年美聯儲宣布退出QE反應那般強烈,但是美元在G10貨幣中或繼續走高。

至於英鎊/美元,建議在匯價反彈至1.65上方附近時技術性做空。美元/日元目標看向110.50阻力。

此外,歐元/美元目前仍然嚴重承壓。但歐洲央行在周四(9月19日)退出的TLTRO規模不及市場預期,市場期望歐洲央行采取更激進措施提振歐元區經濟。

此外,由於新西蘭臨近大選,紐元目前相對脆弱。今日本行維持做空紐元/美元和澳元/美元觀點。

此外,在瑞典大選結束後,本行維持做多美元兌瑞典克朗、也看漲挪威克朗兌瑞典克朗。

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

蘇格蘭獨立帶來大混亂的風險已經消除。但並不是一勞永逸,因為投票中支持獨立的呼聲仍然很高,不過至少能平靜相當長一段時間;市場目前暫時可以回歸正常。

瑞銀(UBS):

我們相信市場的關註焦點將會從公投轉移會英國經濟與央行的貨幣政策。鑒於英國經濟維持全球發達國家中最快的增長步伐,我們預計英國央行將會第一個升息。因此,投資者可以當繼續持有隔夜的英鎊頭寸。

預計英國股市的反彈將會是有限和短暫的。

在經濟方面,各主要指標扔顯示下半年英國經濟將會繼續強勁增長,失業率將進一步下滑,薪資也將開始增長,這或將足以讓英國央行在四季度開始升息。

市場對於英國政治方面的註意力將集中於2015年的大選,屆時或將有新的政策出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