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前四個月保險成績單看點:互聯網保險增速迅猛

6月1日,銀保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年1-4月成績單。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全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6585.42億元,同比下降7.84%。其中,財產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048.51億元,同比增長16.13%;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2536.9億元,同比下降13.6%。賠付支出4093.37億元,同比下降0.06%。保險業資產總量17.3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3.55%。

具體來看,市場運行呈現五個特點:一是財產險公司業務平穩較快發展,非車險業務占比顯著提升;二是人身險行業主動轉型,業務加快回歸保障本源;三是保險資金運用配置更趨穩健,投資收益平穩增長;四是創新持續活躍,互聯網公司保持高速發展勢頭;五是積極發揮保險功能,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不斷提升。

農險、責任險占比顯著提升

自2004年原保監會正式啟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以來,至2017年我國農業保險已經覆蓋全國所有省份。今年以來,財產險公司業務平穩較快發展。隨著農業保險、責任保險等業務的快速增長,非車險業務占比顯著提升,車險一險獨大的局面有所改觀,產險公司業務結構趨向均衡。

根據銀保監披露的數據,1-4月,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6.13%,增速同比上升4.26個百分點。其中,非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491.49億元,同比增長37.17%。在非車險業務中,農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82.99億元,同比增長36.2%。

中國銀保監會肖雲表示,農險發展較快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近年來中央財政對農險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二是從行業來看監管部門從去年以來逐步加強了對農險的規範,行業規範性逐步提高。

據悉,目前農業保險已為6592.22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24萬億元;支付賠款67.48億元,受益貧困戶和受災農戶716.18萬戶次。

另外,根據銀保監數據,責任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18.54億元,同比增長34.6%;貨運險原保險保費收入44.05億元,同比增長24.26%。

“今天早晨新聞還說有關共享經濟方面的保險問題,如滴滴打車,也是要求購買第三方責任險。”肖雲表示,監管部門和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這些年也陸續出臺了一些推動責任險發展的政策。

肖雲認為,責任險發展較快的原因,一是政府更加重視責任險,隨著政府簡政放權和責任轉變的推進,各級政府都更加重視運用保險機制來完善社會治理,解決一些糾紛問題;二是人身險行業主動轉型,業務加快回歸保障本源。

從參與社會管理看,責任險為環保、醫療、教育、交通、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十多個領域提供風險保障229.09萬億元。

互聯網保險增速迅猛

“今年以來,人身險公司積極調整業務結構,大幅壓縮躉繳業務和銀郵渠道業務,更加註重發展長期儲蓄型和保障型產品較多的期繳業務和個人代理業務。” 肖雲稱。

從新單繳費結構看,1-4月,新單期繳業務占新單業務的比例為45.94%,同比上升15.12個百分點。

從業務渠道結構來看,個人代理業務占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比例為58.93%,同比上升16.68個百分點。盡管行業轉型使得業務增長持續承壓,但結構調整的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從單月數據看,壽險業務已呈現逐月回升態勢。1-4月,壽險業務單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依次為-25.98%、-20.96%、6.12%和9.88%。

保險業創新持續活躍,互聯網公司保持高速發展勢頭。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較2012年實現了20余倍的增長,特別是運費險、賬戶險等輕型險種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並使許多碎片化、個性化、場景化的保險需求得到滿足。

根據銀保監披露數據,從簽單件數看,一季度,互聯網保險業務簽單件數合計40.96億件,同比增長109.16%。其中,退貨運費險20.02億件,同比增長73.39%;責任險類業務2.82億件,同比增長42.45%;保證險類業務4.28億件,同比增長43.77%;互聯網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分別為4.89億件、4.6億件,同比增長41.4倍、5.8倍。

從互聯網保險公司看,4家互聯網保險公司1-4月原保險保費收入合計44.74億元,同比增長85.03%,高於產險公司整體增速68.9個百分點。

此外,在保險資金運用方面,一季度保險資金運用配置更趨穩健,投資收益平穩增長。

截至4月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15.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3.22%。其中,固定收益類余額7.46萬億元,占資金運用余額比例48.44%,較年初上升0.93個百分點;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88萬億元,占比12.19%,較年初下降0.11個百分點;長期股權投資1.59萬億元,占比10.3%,較年初上升0.41個百分點。

1-4月,保險資金運用收益2397.15億元,同比增長6.13%,資金運用收益率1.57%,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債券收益789.03億元,同比增長25.43%;股票收益155.5億元,同比下降8.34%;長期股權投資收益401.47億元,同比增長4.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22

中國太保半年成績單:營收和凈利實現大幅雙升

8月26日,中國太保(601601.SH,002601.HK)發布2018年半年報稱,集團營業收入在半年內首次突破兩千億大關,達到2046.94億元,同比增長15.3%,其中保險業務收入1926.33億元,同比增長17.6%。集團實現凈利潤82.54億元,同比增長26.8%,實現雙升態勢。

數據還顯示,截至6月底,集團總資產達到12859.2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8%;內含價值3092.4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1%;總客戶數已達到1.23億。

二季度業務改善明顯

2018年上半年,市場面臨環境變化、監管政策調整、產品形態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在“保險業姓保”的堅持下,中國太保壽險轉變銷售方式和產品結構,推動新業務價值率持續走高。

半年報顯示,太保壽險業務上半年新業務價值162.89億元,較去年的197.49億元同比減少17.5%;新業務價值率41.4%,同比提升0.8%。此外,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剩余邊際余額達2634.7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5.4%。

得益於長期堅持“聚焦期繳”戰略,個險續期業務同比增長43.7%,上半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310.37億元,同比增長18.5%。

值得註意的是,太保壽險長期保障型產品新保規模大幅提升,在行業“回歸保障”的形勢下,公司業務轉型取得明顯成效。今年一季度,行業整體新保出現負增長,太保壽險亦出現一定幅度的負增長。在一季度負增長的不利局面下,二季度以來明顯改善。

中國太保集團董事長孔慶偉在致股東信中寫道,未來太保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壽險業務長期依賴形成的季度發展不均衡矛盾越來越突出,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個險新保增長承壓,新業務價值出現負增長;產險非車險業務再次出現承保虧損,說明非車險業務承保盈利基礎仍然薄弱;資管新政背景下,對保險資產負債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凈投資收益下滑

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中國太保集團管理資產達15809.0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5%,其中投資資產11772.4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9%;第三方管理資產4036.5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9.7%,第三方管理費收入達到5.01億元,同比增長8.9%。孔慶偉表示,資產管理堅持穩健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上半年實現年化凈值增長率4.8%,同比上升0.3%,投資業績總體表現平穩。

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凈投資收益261.69億元,同比減少8.1%,主要是權益投資資產分紅收入減少所致;年化凈投資收益率4.5%,同比下降0.6%。

具體來看,上半年公司新增及到期再配置資產主要配置方向除債券類資產外,還包括債權投資計劃、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銀行協議存款等固收類資產。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公司債券投資占比46.7%,權益類資產占比13.2%,較上年末下降1.4 %,其中股票和權益型基金占比6.7%,較上年末下降0.7 %;非標資產投資2362.45 億元,在投資資產中的占比達到 20.1%,較上年末上升 1.3 %。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於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17

奶粉新政後首份成績單出爐 一線奶粉企業業績大增

奶粉新政落地半年後,多家奶粉企業交出了新政後首份成績單。盡管奶粉新政對於國內市場的影響作用正在逐步生效,但相對渠道下沈充分、通過時間較早的一線奶粉企業業績增長明顯。包括健合集團(01112.HK)、澳優(01717.HK)、君樂寶乳業等公布的業績顯示,一線奶粉企業正在不斷提速,逐步拉開和中小奶粉企業的差距。

27日晚,健合集團公布2018年上半年的業績,半年收入45.7億元,同比增長28.8%,期內經調整可比純利為7億元,同比增長41.4%。在收入構成中,嬰幼兒營養及護理用品業務收入為27.8億元,同比增長33.2%,而以SWISSE業務為主的成人營養劑護理用品業務收入約18億元,同比增長22.5%。

記者註意到,整體業務中,嬰幼兒相關業務增速明顯,健合集團旗下嬰兒配方奶粉業務收入為20.9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合生元和愛斯時光系列高端及超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較去年同期增長27.9%,這也幫助健合集團在奶粉市場整體份額從5.5%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5.9%。與此同時,益生菌業務完成收入5.5億元,同比增長64%。

無獨有偶,上周發布中報的澳優上半年實現收入25.8億元,同比增長了51.6%,凈利潤2.7億元,同比增長73.2%,考慮到澳優的營養品業務不過幾千萬的規模,增長幾乎都來自奶粉業務,其自有品牌奶粉業務上半年收入達到了20.8億元,同比增長了74.7%。其中澳優自有品牌配方牛奶粉的銷售為11.7億元,同比增長80.5%;自有品牌配方羊奶粉中,核心大單品佳貝艾特銷售9.1億元,國內市場增速為77%。

君樂寶乳業副總裁劉森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上半年君樂寶奶粉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也增長了一番。目前來看,奶粉新政落地已經近9個月,大量為通過註冊的中小品牌已經沒有庫存,市場集中度正在進一步提升,因此大品牌增長迅速。

劉森渺看來,下一步市場會越來越轉向大企業主導,目前經銷商也已經開始向大企業靠攏,畢竟大企業在品牌、配方數量和模式上都占據優勢。

2018年1月1日起全面實行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每個工廠只能最多註冊3個系列的品牌奶粉,且未通過配方註冊的品牌將無法在中國生產、銷售和通過一般貿易途徑進口。根據Euromonitor和中信農業基金的數據顯示,在註冊制前市場上有超過3000個品牌,註冊制之後,理論上大部分品牌都將被清除。

記者了解到,一般沒有通過配方註冊的品牌大多靠銷售2017年年底突擊生產的存貨為生,但時近9月,嬰幼兒配方奶粉雖然保質期較長,但實際的貨架期並不長,因此企業備貨一般不會超過半年,這些未註冊品牌面臨斷貨而消亡。

而從澳優的業務構成上也可見一斑,今年上半年,澳優代工奶粉品牌的業務總量下降近2成,至1.9億元,收入占比也從2017年中期的14%下降至目前的7%。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市場上通過註冊的品牌數量雖然大大減少,但本質上國內奶粉市場供給依然過剩,市場競爭並未因此減弱,而下一步市場大吃小的局面還將持續,市場集中度會還進一步提升。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邊長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57

地方政府操控「成績單」之權將失

1 : GS(14)@2017-11-05 11:27:42

【明報專訊】內地統計制度即將進行一場影響深遠的改革,地方政府今後操控統計資料的手腳將大受限制。

國家統計局近日透露,利用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契機,2019年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各省市區生產總值核算由現行的省級統計機構核算,改為國家統計局和省級統計機構共同開展的統一核算。今後,將按照統一的核算方法,遵循真實準確、規範統一和公開透明的原則,進行統一核算,並統一公布核算結果,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匯總資料與國內生產總值資料的基本銜接,準確反映地區經濟增長的規模、結構和速度。

國家統計局統一標準核算

上述枯燥的公文,大致可以理解為,今後中央(具體執行機構是國家統計局)將按照統一的標準,統一核算各省市區的統計資料。換言之,各省市區將無權自我評定自己的「成績單」。

自1985年建立核算制度至今,全國(不包括港澳台)國內生產總值和地區生產總值採取分級核算制度,即國家統計局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局核算各地生產總值。

各地統計資料的採集、核算、公布之權,目前全部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根據常理,各級地方政府比中央更熟悉當地的經濟運行情况,公布的統計資料應該更加真實。但在現實中,近年來的全國「GDP競賽」中這一權力被濫用。雖然通過嚴查弄虛作假、加強基層基礎統計資料等手段,各地統計資料品質已得到很大提升,但仍遭受質疑。

地方「注水」與全國數據有落差

迄今,31個省市區已先後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統計資料。毫無懸念,31個省市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匯總資料再次領先國內生產總值,兩者相差超過1.61多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照此進度匡算,兩者之差全年將超過2萬億元。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亦指,地區生產總值匯總資料與國內生產總值資料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這種狀况不利於正確把握各地經濟形勢,不利於實施科學的宏觀調控,還影響了政府統計公信力。

其中,除了重複計算、各地統計標準不同,也不乏有的企業甚至地方政府在統計資料中注水。經濟形勢欠佳或者中央調控經濟增速時,有的省市區會拖延統計資料公布日期,先等全國、競爭省份公布經濟增速後,再公布自我評定的「成績單」。

虛報摻假 妨礙中央制訂宏觀政策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成績單」比別人差。無論形勢欠佳還是中央調控經濟增速,都不宜過分進取,更不能過分保守。過分進取,易招致非議;過分保守,仕途堪憂。

地方政府獨握統計之權之時,除了可以故意誇大資料,還有少數企業甚至地方政府故意壓低統計資料。如此,就可以向政府或者上級政府交納更少的稅收。

經濟上行尤其是經濟發展品質較好之時,地區資料摻假對經濟大局或許並無大礙。但如果經濟下行尤其是中央調整經濟結構,比如目前正在推進的壓縮過剩產能、降低庫存和企業槓桿率,地區資料造價的危害就會顯現。屆時,中央將無法準確掌握國內尤其是地區經濟形勢甚至會發生誤判,造成更大危害。

[馮其十 神州 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13&issue=201711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