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尚福林:銀行業必須加大金融創新力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30

MAIN201403110920000504265282796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面對行業增速放緩、利差進一步收窄、企業融資選擇更多元化以及不良貸款率上升的挑戰,銀行業必須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向管理、定價、風控和服務要盈利,在融資多元化的潮流中贏得競爭新優勢,把握發展主動權。

尚福林在《中國銀行業》雜誌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銀行業資產和利潤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也將調整為中高速增長。2014年銀行業貸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個百分點;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9.7%,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種種跡象表明,以往銀行業發展“水漲船高”的便利條件已經不再具備,增長速度回穩將成為銀行業的一種長期趨勢。

而除了增速回穩,利率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也使得銀行的利差進一步收窄。尚福林指出,利息收入占比將進一步下降,銀行業做大規模吃利差的傳統盈利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必須轉變盈利模式。尚福林認為,銀行業應向管理、定價、風控和服務要盈利,應對利差收窄的挑戰。

當前,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企業融資選擇正在發生明顯變化。比較明顯的趨勢是大集團向國際融資、大企業向市場融資、小企業向民間融資、新企業向私募融資,加之證券、保險、資管、基金等廣泛介入信貸活動,小貸、擔保、典當、第三方支付等越來越多地充當融資中介,使得傳統的銀行信貸受到擠壓。

銀行業必須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在融資多元化的潮流中贏得競爭新優勢,把握發展主動權。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中都出現過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可以說,融資方式多元化是市場經濟體中金融業發展特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產物,是一種階段性的常態。

尚福林還表示,近年來實體經濟積累的一些壓力已經越來越多反映到銀行信貸質量上,典型表現就是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持續“雙升”。截至201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8426億元,已連續12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為1.25%,較年初上升0.22個百分點。銀行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未來一段時期,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可能在金融領域進一步顯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19

樓繼偉:財政政策必須適度擴張 地方債可借新還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13

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3月6日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必須采取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此外,地方債風險總體可控,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地方歷史債務可以通過發新債還老債來解決。

被問及中國財政政策時,樓繼偉稱,

全球通縮的趨勢在加重,複蘇的趨勢不明朗,包括美國。對中國的影響會很大。“三期疊加”造成的一些問題在今後一段時間內要解決,我國經濟的增長動力發生改變,這時候就是新常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穩步地去杠桿化,但是又不要造成經濟的“斷崖式”下落。頂住這些下行的壓力,所以必須采取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

華爾街見聞提及,國務院在2月25日由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常務會議上認為,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加力增效。

現場記者提問稱,2014年地方債甄別結果尚未公布。有觀點認為,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把存量債務認定為地方債的機會。因此,融資平臺可能會傾向於多報賬。那麽,去年的地方債是否將出現同比激增?是否會出現局部地區的地方債危機?

樓繼偉回答稱,

地方報完以後,我們還要再審核,審核的過程還沒有結束。結束之後,我們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

地方債的問題是一個客觀現實。預算法在修訂之前,地方是不得舉債的,而事實就產生了這麽多。那麽,必須開前門、堵後門,同時還要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開前門,大家已經知道了,今年的預算是6000億地方債。後門的問題,就是歷史形成的這些債務,我們必須正視它們,逐步消化解決。

按照地方債務的甄別工作要求,省級部門應該在1月5日之前就把地方債的甄別結果上報財政部,但目前結果仍未公布。

此外,對於地方的歷史債務,樓繼偉表態稱,

地方的歷史債務,從今年開始轉為余額管理。還本部分去年是993億,不必測算今年多少了,肯定超過1000億。可以通過發新債還老債來解決。

他還指出,按照不同口徑,今年的實際赤字率要比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3%赤字率大一些:

去年的赤字率是2.1%。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按照預算收支的口徑,全國赤字率是2.3%。但按當年實際收支差額的口徑看,赤字率要大一些。不是說有兩筆賬,賬擺得明明白白。

如果大家仔細看,財政部代表國務院提交的預算報告,調入了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有1124億元結轉資金用於今年的開支。去年地方債務的還本部分是993億元,今年肯定超過1000億元。所以,在口徑變化之後,就有2000多億可安排的支出,這些支出如果按當年的收支差額計算赤字率的話,實際上差不多是2.7%。但在預算中無法表達,因為結轉資金都已經列過支出,只是還沒有花出去,現在我們重新花了,但不能第二次列為支出,那就重複列支了。所以,報告中的赤字率仍是2.3%。當年收支差額是2.7%,這個力度是比較大的。對於支撐經濟的發展、抵禦下行壓力,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樓繼偉同時表示,目前對地方債務正在審核,審核結束後要向人大常委會報告。而對於局部地區債務比例過高的問題,有解決思路:

一方面,要把那些有一定收益或者可以改造成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比如可以收費。如果收費不足,可以給予適度的補貼,轉為所謂“PPP模式”,就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和經營基礎設施包括其他事業的方式,轉為企業債。

另外,對一部分完全公益性的平臺借的地方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我們已經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預工委,對一些歷史債務予以承認,通過發債替換原來的平臺債務,這樣可以使債息降下來。

另外,一些由銀行貸款形成的歷史債務,按照契約原則,貸款的合同不能廢除,借人家的錢還是應該還的。如果融資平臺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需要進行一些債務重整,那是雙方談判,所以要采取一些過渡性的辦法逐步解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80

牛市必須坐貨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4/13/%E7%89%9B%E5%B8%82%E5%BF%85%E9%A0%88%E5%9D%90%E8%B2%A8/

牛市必須坐貨

P4120016
股市變化太快,星期五寫的評論,可能星期一早上已要全盤推翻,某程度上代表港股的活躍程度甚高,對於參與者來說當然是好事。

近來看關於港股的報導,都集中以大時代形容,這是非常貼切,因為期指短時間內以千點為波幅上落,除了2007-2008一段的大牛市,可以說從來未見過,未來要有心理準備,需經常在大波幅的情況下作戰。

對於大勢,自己是看上,28000點雖然一步到位,之後出現急跌的現象,但是大勢看上,相信90%的投資者沒有異議,那麼接下來大市會以何種方式上漲?投資者如何盡量最大化回報?便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大市升得最快最急的一段已經過去,未來的升市將回復「正常」的步伐,即是在震蕩和恐懼中上行,個人來說會在每次調整中買貨,然後用盡全力持貨,以緊捉這個大牛市,除非出現上次到達28000點時的非理性亢奮,又或是挾爆了大淡倉,否則不宜貿然看淡。

大牛市持貨,實屬知易行難,試想面對一日升一成的誘惑,很難不想銷定盈利,不過只要看看A股升市的形態,便會知道當他們的股票行趨勢,炒起上來不是人咁品,隨時短暫整固便當作調整,一口氣再炒上,故無論任何時候,都應該持有貨底,以免被拋離。

自己在07年大牛市時發現,與其炒出炒入,倒不如立定誌向,買入持有自己具信心的股票,簡簡單單而有耐性地投資,賺到的錢會比最好的Day Trade交易員更多,有人統計過,大牛市時過夜坐貨的回報,遠比當日才買,收市又平的回報為高,所以大家切記要勇敢持貨。

不妨試想,三個月後的世界會怎麼樣,究竟AH差價會再度拉闊,還是向平衡價格修正?一般情況下,如果順風順水,個人認為大市慢升會比快升為佳,整固期越長對後市越有利,至於目標價,如升穿28000點後,相信會直上30000點甚至32000點,內地已經有人在叫40000點甚至50000點,我們不是在玩大話骰,一定要鬥叫得大才算有型,當市場確實升至30000點,再因應形勢部署也未遲,如果這是一個真正的大牛市,應該還有大量機會。

盧誌威
《鴻鵠財誌》創辨人盧誌威,現任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證監會持牌人,Yahoo財經欄名《鴻鵠經誌》出自史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鴻鵠於古中國是白色鳳凰,善高飛,寓意,燕雀身小深信貧富不問出身,只憑誌氣決心。
Posted in 港股投資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31

社群分享 | 創業者必須知道的人力資源管理秘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8/149784.html

黑馬說: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創立和發展的重要課題。創業者都會遇到選、育、用、留及人崗匹配等問題。是降低成本還是提高員工福利?是招聘、勞務派遣還是崗位外包?不同階段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有何不同?天坤國際控股集團合夥人郭景樂,以資深的行業經驗為廣大創業者解答這些謎題。以下為他在黑馬社群中的分享內容。
 
口述 | 天坤國際控股集團合夥人 郭景樂
整理 | i黑馬 趙姝焱

 
大家好,我叫郭景樂。我並非大家所認知的創業客,我供職於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叫天坤國際控股集團。去年年底,我新晉為公司合夥人。
 
我主要工作職責為企業開發和外包現場管理。在此,我對我所從事的行業為大家作簡要分析,為創業公司人力建設方面提供些參考。
 
提到人力資源,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獵頭招聘。目前招聘市場在我國非常火爆。無論線上、線下模式,只要是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都可稱為人力資源公司,如招聘、培訓、薪酬等等。外國巨頭有ManpowerGroup、ADP、Adecco,本土有北京外企(FESCO)、中智(CIIC)等。對比中外人力資源公司,國外公司憑借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在中國高端人才市場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2008年後世界經濟低迷,中國經濟逆勢而上,生產制造型企業對基層藍領人才的剛性需求,及規避風險、降低人力成本、優化企業報表等考慮讓人力資源的衍生產品——勞務派遣業務快速發展,深入到各行各業。你所見的銀行員工,並不一定是銀行的;你所撥打的產品客服也並不一定就是那家企業員工。勞務派遣作為一種人才租賃業務,在國內漸漸改變本質。
 
就像先前提到勞務派遣繁榮的原因是企業要規避風險,所以很多企業首先出現同工不同酬,後來又因勞動部門不作為、缺乏監管,很多人力公司非法竊取員工社保和工資,導致許多勞動糾紛。
 
通過上述,想必大家一定對這種業務很是憎惡,並說我以後肯定不用這種業務。但當企業發展壯大,人員基數很高時,巨大的人力成本就會顯現出來。那時,作為管理者就要權衡是否使用一種降低人力成本和風險的方法。很多派遣公司因為近年來政策法規的約束,已經逐漸將派遣轉為崗位外包。現在使用勞務派遣業務的企業很多都是國內乃是世界知名的企業。
 
舉個例子,某分類信息網站位於天津的客服崗位,有近千人的派遣和外包員工。客服一般以女性居多,1000個人中如果有30個人出現產假,那麽將有3-4個月時間崗位是空缺的。如果是正式員工,企業要在保證員工薪水的同時支付津貼。以底薪2500元計算,企業在一個月中給30個請假員工的正常開支為【2500+964.52(天津社保標準)+185(公積金)=3649.52元*30人=109485.6元】。而如果使用外包員工,企業會要求外包商無償更換請假人員。此外,如果企業上市,因為財務報表的重要性,外包還能起到美化報表的作用。這點不做過多分析。
 
外包好處那麽多,當然收費也不會很便宜。據我們集團全國各分公司對競爭對手的統計,現在每個崗位的外包價格在600元—1500元不等。人力外包因為屬於比較新興的項目,我們很多客戶,都喜歡用之前的派遣和外包進行比較。其實我個人認為,外包本身是不可能降低成本的。外包的主要作用在於,企業將不能盈利的崗位外包出去,消除這些崗位可能出現的一切風險。讓公司整體資源向盈利部門傾斜才是最終目的。
 
再說說人力資源部門。當一個公司做大做強後,在不斷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時,降低各種成本也是必要手段。說實話,作為人力資源行業從業者,一直會受到員工與領導層的雙重壓力。領導會不遺余力地要求降低成本,且要求人員的匹配度。很多時候我的客戶給的費用也就招個“如花”,但往往客戶心里的標準是“林誌玲”。員工方面,很多人都將自己工資低、崗位不好的矛頭也對準人事部門。
 
人力資源部門涉及到整個公司的命脈,對企業的戰略執行有非常大的意義,所以一定要找個比較專業的人來進行管理。這個人必須對人力資源規劃、招聘配置、培訓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勞動關系均有所涉獵。
 
再有,跟大家聊聊初創企業招聘那點事。一個公司用人離不開“選、育、用、留、人崗匹配”幾點。
 
對於“選”,一般分為傳統和現代。傳統,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傳統渠道,比如招聘會、大學宣講會、智聯、前程、58、趕集等渠道進行招聘。這些渠道的優勢在於招聘見效快,費用也相對便宜,適合招聘低端崗位以及“小白”。而現代渠道則是以Linkedin、拉勾、獵聘、若鄰為代表的重度垂直招聘網站。其中網絡招聘周期較長,如果選擇人力資源公司進行代招,優點在於人員高度匹配,缺點則是費用較高,比較適合招聘中高端崗位。
 
在“育”方面,也就是培訓。有句話說的好,沒有不合格的員工,只有不合格的領導。在員工進入公司的初期,培訓是一定要跟進的,而且是一種持續性的跟蹤,這對“留”也是很有幫助的。大家熟知的BAT以及一些知名公司,在培訓方面的開銷都是非常驚人的。在這點上,我建議大家可以參考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因地制宜。
 
“用”和“人崗匹配”是有共通性的。大家都知道“人崗匹配”是能夠發揮一個人最大能力的必備要素,所以必須要對每個人的個人素養進行評測,以確定是否符合崗位要求。現在很多企業在這點上做得不盡人意。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薄的經驗,希望能對大家管理公司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郭景樂,整理趙姝焱,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今天上午,李克強總理來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考察,再次激發了廣大青年的創業熱情。其實在正式引燃“創業浪潮”之前,李克強總理從去年開始,已經就創業相關的投融資、吸引人才、股權期權,以及金融創新等領域做了重要講話。

站在創業者角度,該如何理解總理講話的內涵?其中反映出怎樣的創業大勢?以下是黑馬營學員們做出的解讀,供各位創業青年們參考。
 

\整理 | 王吉偉
 

一.關於吸引人才

“要把發揮人的創造力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必須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權益、最大限度激發人的創造活力;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使青年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吸引廣大海外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2014年1月10日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黑馬林彥廷解讀:總理說得對,科技創新的核心的的確確就是人才,沒有其他選項。無論是吸引海外人才歸國創業,還是創新企業對本土高端人才的招聘,需要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政策,需要國家在戶口、子女教育等政策上為創新企業加大扶持力度。

 

二.關於取消行政審批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

——2014年3月5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黑馬解讀:取消以及簡化前置性審批,能讓創業者們在具體操作項目的時候更加容易,同時能將大部分時間用在創業項目的運營上,比之過去每周有一半的時間去審批部門周旋,是大的進步,這更有利於創業者專心經營項目。

 

三.關於大學生創業

“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27萬人,要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實施不間斷的就業創業服務,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比例。”

——2014年3月5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黑馬解讀:李克強總理上任以來,一直在鼓勵全民創業。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向來更加活躍,可以不斷學習與研究更新的行業知識。大學生創業也能解決更多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但是年輕人畢竟缺乏經驗,因此創造更好的環境來鼓勵與激勵大學生創業,非常有必要。

 

四.關於金融支持創業

“金融創新應該為老百姓的創業、就業提供動力支持,老百姓的感受是衡量金融業服務的最重要標準,要以此倒逼金融改革和創新。”

——2014年3月26日 考察沈陽瀚華小額貸款公司

黑馬解讀:只是空談經融創新或者創新以後只服務於特定領域及大型企業集團,這樣的做法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有讓老百姓在創業及就業的過程中能夠融資或者借貸,並且能夠為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才能讓老百姓叫好。也就是說,如果過去的金融是B2B模式,那麽以後應該變成B2C模式。

 

五.關於釋放科研人員活力

“我們國家是從計劃經濟體制過來的,科研力量基本集中在中央級、省級的科技單位里,他們創造的科技成果,自己沒有處置權、收益權。如果給科研單位“松綁”,中國的科技發展完全可能有更多突破,要通過改革,允許科技人員持有股權、期權,讓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得到更好實現。”

——2014年7月2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

黑馬解讀:創業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風險,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因為股權分配的不合理而人才流失,最終功虧一簣。企業發展也是一樣,人是最重要的資源,尤其是科技型公司沒有技術人才是萬萬不能的,當今已經不是靠高薪能夠留住人的,通過股權的合理分配,讓科技人才有參與感並融入這個公司,會讓公司團隊更有凝聚力。

 

六.關於推動大眾創業

“要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意願的人都有自主創業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精神蔚然成風,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新浪潮。”

——2014年9月11日 天津夏季沃斯論壇

黑馬王光複解讀:習李新政讓我們看到了靠權錢交易獲得發展,以及靠巧取公共資源或壟斷行為致富正在失去市場,良性的市場經濟正在複蘇並蓬勃發展,真正意義的知識經濟和新商業文明正在崛起。這是創新能力和創業沖動蓄勢已久的創業者們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莫辜負。這是一個一展使命的時代,給力李總!

 

七.關於簡政放權

“推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進一步措施,做實行政審批、市場壁壘和各種“路障”的“減法”,做好市場空間、創業天地的“加法”,激發市場活力,形成更多機遇,不僅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而且使千千萬萬的人在公平規範競爭中實現人生價值。”

——2014年11月3日 國務院座談會

黑馬王光複解讀:民權促民主,民主放民生。民權等待簡政放權;民主期待科學放管;公平規範機制體現民生。

 

八.關於支持創新

“我們強力推進改革,就是要減少對創新活動的幹預,讓想創業、能創新的人都有機會、可作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這樣可以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讓改革成為富民的改革,讓創新成為惠民的創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平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4年10月14日 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

黑馬王光複解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集結號一出,華夏大地必將黑馬、金馬萬馬奔騰!必須鼓掌支持李總!

 

九.關於降低小微上市門檻

“要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在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降低上市門檻的新IPO節奏,未來或將從互聯網等新興企業向更多小微和創新型企業遞延。

——2014年11月19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

黑馬蔣平解讀:中小企業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也是機遇和挑戰的重塑、思路和格局的再造。擁抱互聯網,緊跟國家發展步伐,與祖國共舞!

 

十.關於推動互聯網發展

“我們將不斷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普及率。繼續著眼於互聯網業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成長,支持網絡技術、服務持續創新,政策更加豐富。同時堅持依法管理互聯網,嚴厲打擊網絡侵權、竊密等違法犯罪行為,在發展中做好監管工作,讓互聯網更好成長,根深葉茂,引領創新創業新潮流。”

——2014年11月20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

黑馬蔣平解讀:國家吹響扶持中小企業和新經濟的號角,為我們的發展和解決遇到的瓶頸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強自身建設和苦練內功,是我們做企業的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國家發展脈搏,不斷壯大我們自己。

版權聲明:本文整理王吉偉,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2vkch.html

今年我讀過的最震撼的句子是"股民必須拋棄成見"。香港某雜誌說,股民必須忘掉以前所聽到的,學到的東西。"誰說壞公司(老千)不能重新做人?誰說國企的效率低?"

1999年,我在在舊金山做路演,接連聽到幾個互聯網創造暴富的故事:某互聯網企業的秘書,修理工因為早期拿了期權,而富得不敢相信。

我想,我所住的酒店的這些服務員幹嘛還在這里折騰?找個互聯網企業,不就夠了嗎? 我擔心,以後我到舊金山出差,酒店如果沒有服務員,我怎麽辦?這時,一位行李員小跑過來,幫我提行李。我受寵若驚,連連道謝。

現在,A股市場,英雄輩出。上周,我在上海的某酒店就餐。到了結帳的時候,我發現服務員躲在遠遠的角落里,眼睛盯著手機。也許他在微信里尋找創業的風口,也許他在看股價。我不忍心打斷他。

等了一會兒,我才想起,上次美國的無聯網泡沫破滅,傷害了很多人。咱們的A股會不會掉下來,屠殺大批無辜呢?我突然開始憂國憂民起來。

我還是得打斷這位兄弟。"埋單!",我大聲地地叫道。

股市不創造財富,它只是把財富進行重新分配而已。


牛市逃命錦囊:528巨震過後所有股民必須思考的問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55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31 20:20 編輯

牛市逃命錦囊:528巨震過後所有股民必須思考的問題
作者:格隆匯 Tung

編者按:剛剛過去的一周,註定是讓所有投資者註定難忘的一周。在5.30八周年前夕,上證指數在周四幾乎複制了8年前5月30日的走勢。稍微清醒一點的投資者都知道,A股正在泡沫化。我們不想討論泡沫會不會破,以及何時破這樣無答案的問題,但有些問題是有答案的,比如,如何在泡沫的大背景下進行投資?該怎樣做一些逃命準備?本周我們就來深度探討投資者到底需要什麽樣的投資哲學、投資邏輯、以及投資思考方式,以及如果A股泡沫破滅了,該如何逃生。每一篇文章都是潛心思考寫就,絕對是一場饕餮盛宴。格隆匯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只有充分完善自身的投資哲學與方法論,你才能在這個市場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剛剛經歷了528,仿佛就是07年的530歷史重現。短短兩個交易日,大盤振幅有十幾個點,個股20%振幅的比比皆是,極端的情況甚至達到了30%。這種振幅,足夠一些高杠桿的倉位被強平幾次,足夠讓人在牛市里面傾家蕩產。這不禁提醒我們,該嚴肅而認真的考慮一下牛市逃命的問題了。

歷史總是相似的,只是有很多人不願意相信而已。我身邊經歷過08年金融危機的,最近都越來越謹慎了,隨著大盤的不斷走高而感到惴惴不安。脫離基本面的上漲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現在漲的越高之後只會跌的越痛。很多人覺得股市不是零和遊戲,可以大家一起愉快的賺錢。沒錯,不過那是在公司盈利分紅,存在基本面的前提條件下才成立的。脫離基本面的股市,不光是一個零和遊戲,更是一個負和遊戲,因為在這個遊戲里面大家都還要為參與這個遊戲而付出不小的交易成本。每一筆交易成本看起來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累計一年來看,創業板的交易費已然超過了其中企業的盈利總和。

很多人看了都會不以為然,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都賺的滿盆滿缽的,根本就沒有虧損的人,怎麽可能是負和遊戲?因為絕大部分的都只是浮盈而已,就像07年那時一樣,所有人都賺錢,可08年一來,只要經歷過的應該都記憶猶新,那時身邊幾乎已經找不出盈利的人了。

脫離了基本面的股市能漲到哪里,咱們不去預測,也毫無意義。我只知道該來的總會來,泡泡有多大,最後破滅就有多慘烈。只是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總能先人一步撤離,泡泡越大自己就能賺越多。然而事實卻是殘忍的,雖然的確存在這樣的人,但只是極少數。

有個有趣的博弈小遊戲:老師拿100塊錢進教室,教室里有100個學生,老師說,每個人寫一個0-100的數,然後計算出這100個數的平均值,再乘以2/3,誰寫的數跟這個數最接近,老師就把100塊錢給他。 你會寫哪個數?

正是因為大家都太聰明了,所以最後的答案是很諷刺的0。如果大家都聰明的話,那麽每個人寫得數一定都小於或等於67,因為100*2/3=66.7;所以要想得到100塊錢,那麽我們填的數應該小於或等於66.7*2/3=44;但是每個人都會這樣的想法,於是這個數會變得更小,最後可能就是1或更小了。

當然這個實驗只是基於理論推演,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聰明理性的人,所以最後肯定是有人能賺到錢的,可惜只是極少數。

就像脫離基本面的股市一樣,如果大家都預測10000點是頂,那麽大家都會選擇9900離場,以此類推,離場的點位就會越來越低。真的到頂的時候,就會發生踩踏,大家不計成本的逃離,到時候就不是你想逃就能逃的了,封了跌停板誰也走不了!剛剛經歷了528預演各位,我想就不需要我多做解釋了吧?

最近公募基金凈申購快速增長,很多人覺得還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進入,而我就沒有這麽樂觀了。這可能意味著社會最底層的資金也開始入市,因為他們的單體投資能力太弱,只能將錢投向沒有資金門檻限制的公募基金。大多數人都說公募是活雷鋒,其實還是很冤的。因為股市不行的時候,他們發了基金沒人買,股市越火就越多申購。公募有倉位限制,基本不能低倉位,所以有人申購了就會被動加倉,於是又被動推高了股市。低門檻的資金看見基金賺錢了,就會申購更多,進一步推高股價,然後變成了一個正向循環的上升螺旋。但是資金總是不會無限供應的,這種正向循環的上升螺旋,在下跌的時候也會迅速轉向,變成負向的下跌螺旋。所以公募最輝煌的時候,往往也是大盤見頂的時候,也正是這種機制的存在,公募往往都是頂部站崗的代表。
除了上面說的公募螺旋,還有一種市值擴張螺旋。“泡沫”在朝著最瘋狂的階段演繹,置身其中就很難做到不參與。誠然,伴隨著市場的任性上漲,能夠觀察到的利空因素似乎越來越多。因為在牛市中後期,股市往往會對負面信號做出正反饋,這會摧毀一個理性投資者的正常投資理念,使大部分人陷入瘋狂,從而推升市場進入自我強化的“泡沫”階段。舉例說我們剛調研的一些科技股,他們的當前業績並不好,估值也已經很貴,這些都是負面的信號。但是這些公司往往能講出一個很大的故事,要實現這個故事就一定需要巨大的資本開支,而通過正常的經營收入或銀行信貸是根本不可能支撐如此龐大的資本開支計劃的,唯一的出路只有一條——即市值擴張,通過高估值去股市融得發展所需的資金,從而實現夢想。在這種邏輯下,上市公司的股價越漲,投資者對其的預期越好,進而會推動股價和預期進入一種正循環,而短期的利空反而會被無視——“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而看到短期利空而選擇離場的投資者身處其中,最終也會被這種“誘人的螺旋”所再次吸引進去,反而推升“泡沫”進入“最後的瘋狂”。

如上面說的,真的到了泡沫破滅的時候極有可能大家都不能幸免。泡沫破的時候往往已經沒什麽利空了,這會麻痹投資者。從國內外經驗來看,泡沫往往是在利空頻繁出現的時候漲得最快,當利空出盡以後反而就真的破了,但等到泡沫真破的時候,大部分投資者已經麻痹,他們會想“之前出利空的時候市場都是漲的,那現在這種沒有利空的下跌肯定沒事,市場還會再漲”,因此基本都不會減倉。但是等到市場真的出現明顯向下調整以後,我們在上文所提到的“市值與預期的正螺旋”會逆轉為“市值與預期的負螺旋”——股價的下跌導致上市公司高估值融資變得困難,因此也就沒錢去實現夢想了,這種預期的惡化又會導致股價的進一步下跌,這時候的下跌往往持續而兇猛,想逃也逃不出來了。

本文並沒有在明確的看空A股,也沒有預測所謂的頂部,只是我覺得時至今日需要謹慎一些了,07年530之後,指數還在短時間里迅猛的上漲了50%,從4000多點到了6124。不過享受盛宴的同時,坐的離出口近一點,或者坐的離格隆匯近一點,總不會是一件壞事,您說對嗎?
小時候最喜歡看三國演義了,文中常常會出現的一幕,到了某個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的錦囊一看,立馬逢兇化吉!心向往之,忍不住學學諸葛孔明,裝個13,也掏幾個錦囊給大家,希望在未來的某些時刻可以助大夥逢兇化吉。如果沒用,也請不要打我,畢竟是裝13的產物。

指數錦囊(當A股大盤突破6124創出新高後可以打開)

正如前文說的,我們不預測頂部,6124只是根據交易心理學給出的一個數字而已。畢竟現在進入股市的很多新韭菜,對股市的各種指標都是看不懂的,對他們來說唯一最直觀的東西就是價格。這也是為什麽A股總是喜歡玩10送10降股價的遊戲,為什麽A股能喊出消滅5塊錢以下的股票,然後消滅10塊錢以下的股票的奇葩口號,因為對於這些新韭菜來說,價格就是唯一標準。所以對他們來說,6124以前都是絕對的低價,你如果和他們說pe,說基本面,他們就跟你急,還能扯著嗓子說“以前這個票是30塊,現在是15塊,太便宜了。以前指數到過6124,現在還沒到5000,太便宜了。你看這8年以來,什麽都漲了好幾倍,股票還是跌的,太便宜了!”

這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牛市炒股跟大媽,在左側的時候還真是真理啊!

所以如果A股真的到了6214點,那麽就至少請把本金給撤離出來吧,這就是類似於琥珀能源的勝而後求戰!先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說,後面也就沒有什麽心理壓力了!

如果還有幾倍的利潤(這輪行情參與的早,應該都有吧),那麽就請再撤離1倍的利潤出來。1倍的利潤是什麽概念?3年複合收益率25%,超越了巴菲特,只要你能一直保持這種收益率,那麽超越巴老不是夢啊。鎖定3年收益,在一個中長期的時間段里面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說之後就沒有任何心理壓力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邊打邊撤,享受牛市的泡沫,至於撤離的節奏請自行把握吧。

如果覺得空倉太低端,你大可以來對沖。反正A股現在工具也基本算是全了,如果還嫌不夠,則可以來香港玩對沖,工具更加豐富。比如說南方東英剛推出的3147,A股創業板ETF,就算你想做空A股創業板都可以。

總之核心的思路就是到了這個位置,一定要開始鎖定收益了。寧可撤離的早,也不要賺最後一塊錢。07年530撤離的人大多都是賺了錢的,盡管沒有享受到4000到6124這波最後的瘋狂。而享受了這一波泡沫的人,最後可能同樣也經歷了2000點的洗禮。就算沒有經歷2000點,極大概率也在3000點腰斬的時候清了倉,4000到6000是漲50%,而6000到3000是跌50%,要知道上漲和下跌永遠是不對等的。

宏觀錦囊(市值/GDP=130%後可以打開)

2015年,股市重回5000點,此時A股兩市市值75萬億,這個時候市值/GDP=117%。

2007年,股市最高6124點,此時A股兩市市值35萬億,這個時候市值/GDP=132%。

美股上一輪崩盤的高峰時150%。

從這個數據對比來看,80%-120%是一個合理區間,股市的本質是一種代際的財富再分配,比重太低說明過於悲觀,太高說明未來生產財富不足以分配。130%以上市場就不太安全了,目前看來距離歷史最高點的瘋狂似乎也不晚了。但還是需要考慮中國經濟金融化水平的提升和國企資產註入。

如果這個比值真的到了130%,那麽就類似指數到了6124。請參考第一個錦囊。

壓軸錦囊(如果沒有滿倉你就會惴惴不安,整天就想著買入更多的股票,那麽請打開這個錦囊吧)

請全倉無腦幹港股!因為這是最後一個擁有安全邊際,和政策紅利的市場!這個全球最主要的國際金融市場,目前的pe水片比其他主要市場落後了50%-100%。也就是說保守再幹50%也就勉強達到一個平均水平而已。資金是逐利的,水往低處流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不可能最後全球泡沫爆炸了,卻還會有一個主要戰場是沒有泡沫的。今年港A股的強勢,正好說明了這一點,目前只是追落後而已,隨後而來的還有各種政策紅利。具體我就不展開了,格隆匯有大量關於港股的優秀文章,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總之這個錦囊就一句話“請全倉無腦幹港股”!

最後再曬一下港A100指數與各大股指的對比圖吧,真的太牛了!


安慰錦囊(無論如何,就是想買,打死不願走的,請開這個錦囊)

泡沫”不是你想逃就能逃,但既然大部分人都逃不掉,是不是反而應該放松心態,投入其中呢?我認為A股市場仍將處於“市值與預期的正螺旋”階段,而一旦今後“泡沫”破滅,其實絕大部分人也逃不掉,但考慮到“人最大的痛苦是來自於比較”,因此屆時也許你並不會那麽痛苦(反而現在不參與“泡沫”會更痛苦)。

那麽就請盡情享受這個盛宴吧!


格隆匯聲明:文章系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吳智勇:你必須知道的12個融資關鍵問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31/149924.html

黑馬說:吳智勇,黑馬學院講師、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曾任職於英聯投資、賽伯樂投資、德意誌銀行戰略投資部等知名投資機構,具有十多年豐富的投資和並購以及上市經驗,投資過聚光科技、大咖拍賣、騎鵝旅行iGola等數十個項目,並且曾參與多家中國公司在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增發或IPO。

近日,黑馬學院講師、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吳智勇先生走進黑馬成長營的課堂,為黑馬營學員分享了多年來投資的寶貴經驗以及企業如何融資的相關問題。

 

\口述|黑馬學院講師、豐厚資本創始合夥人  吳智勇
整理|黑馬學院案例中心  楊嬌



以下是黑馬學院講師吳智勇先生口述:

我們正處在一個移動互聯網產業革命的時代,誕生了非常多的完全改變我們生活習慣,而且有巨大商業價值和資本價值的模式和公司。國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創業,如新公司法的實施和IPO註冊制的推進,所以,現在正好是產業轉型和創業的良機,如何給創業插上資本的翅膀,下面我講一些與投資有關的問題。

 

如何給創業插上資本的翅膀?

下面講一下「投資」相關問題


一、為什麽要融資?

「融資」是三個引:引資、引智、引資源。如果能拿別人的錢創業,當然要拿別人的錢創業。你看雷軍,在做小米之前實際上已經很有錢了,但做小米的時候,他還到處融資。答案就是,融資是引資金、引智力、引資源的過程。當然, 花別人錢跟花自己錢確實不一樣,花別人錢更大膽。很多創業公司,尤其是最開始的時候,有投資人在里面和沒投資人在里面,尤其是比較專業的投資機構在里面,發展真的不太一樣。


二、如何尋找和選擇合適的投資人?

找到合適自己的投資人,對企業發展是非常關鍵的。那麽如何處理投後關系?既然合作,除非你只看中錢,不看中其他的,一定要跟投資人保持緊密的互動。有事兒沒事兒騷擾一下——目前來看,往往是那種比較活躍的創始人,或者互動比較頻繁的創始人,他們的項目後續的融資和發展會比較快一些。因為,做企業就是聚人,要把一幫有資源、有能力的人聚過來。


三、符合投資人偏好的商業計劃書特點?

最好的「商業計劃書」,15頁以內足夠了,最多20頁,如果你能12頁講清楚問題就非常好,商業計劃書太羅嗦的話,投資人不會願意看。我自己最喜歡「提問式」的商業計劃書,就是自己問、自己答我們是做什麽的(講商業模式)?我們是怎麽做的(講產品體驗)?我們做得怎麽樣(講沿革和現狀)?競爭對手如何?我們的團隊怎麽樣?融資計劃是什麽?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如果你是做一些很大眾化的行業,你連市場分析都不用做,如果我連這個市場都不熟悉的話,我也沒資格投資你。


四、如何做好路演?

同樣,5分鐘之內,一定要把路演項目講清楚。路演的原則和要講的內容,一定是跟商業計劃書邏輯是一樣的,而且也是那麽簡單和簡潔。我們不喜歡一上來就是市場分析,一上來要講你是做什麽的,這個非常關鍵!然後再介紹團隊如何,現在做的怎麽樣,競爭對手等。把這些事情講清楚就夠了。


五、健康的、投資人喜歡的股權結構是什麽?

現在容易出現兩個極端情況,一個是股權非常平均,另一個是一股獨大。如果股權過於平均的話,初始的時候是沒問題的,大家在創業時可以共患難。但是企業一旦做大,出現分歧和吵架是非常常見的,這對未來就埋下了不好的隱患。此外,沒有聯合創始人的公司,投資人一般不會投。投資人希望投的是一個創業團隊,是團隊作戰,而不是一個人戰鬥。創始人壓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這些壓力讓一個人扛,往往容易做出非常錯誤的決定和錯誤的選擇。但如果是一個團隊的決策,可以互相彌補知識和能力的短板。一個創業團隊互補是非常重要的。什麽樣的股權結構是合適的?老大能夠有相對大股份比如50%、60%的股份,然後再配有一兩個有20%、30%股份的聯合創始人,這樣的團隊就很健康。


六、公司如何估值?

很多人認為,估值是有模式的,或者是有模型的,這邊輸進去那邊就出結果了,就值這麽多錢,其實這是巨大的誤解。

早期投資估值就是拍腦袋。怎麽拍?就是基於行業經驗來的,我們沒有也不需要財務模型。不像PE投資、並購投資等,這些是需要財務模型的。所有的財務模型都是基於你過去的數字,去預測你未來的財務數據,通過一些方法,比如「現金流折現法」,「PE法」,然後算出你現在值多少錢,但對於一些沒有歷史數據的公司,特別是初創公司,做財務模型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提醒下,大家對自己的估值要有清晰的認識,不要上來報個特高的價測試別人,別想一口吃個胖子,這其實是不科學的。


七、 什麽是投資協議?

很多沒有拿過投資人錢的人,都以為投資協議應該很簡單,不就是你投錢進來,我把股份轉給你,一變更完了,同股同權。實際上不是的,投資協議的條款一定是非常保護投資人的,確實有很多苛刻的條款。因為投資人的資金是募集來的,必須要承擔資金安全和增值的責任,再加上公司都是創始人在實際控制,所以投資人要保護自己,於是就會在條款中約定好,如果歷史上什麽事兒你騙了我,你要承擔責任,如果未來你不守約,你要承擔責任等等。

投資人甚至有很多的「一票否決權」。比如說公司要分離,要融資,要實行期權計劃等。一票否決權只是說多少的問題,一般都會有,極少沒有。這些條款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

還有很多其他條款,比如「反稀釋權」,就是這一輪如果以兩億估值投進去了,那得保證以後不能低於兩億,如果低於兩億的話得給我補回來,只能往上漲不能往下降估值;

再比如「清算優先權」,實際上公司法是不支持這塊的,因為公司法規定同股必須同權,你清算之後把員工的錢給了,社保交了,債權還了,最後剩多少錢是股東同比例分配,但投資協議中通常會約定投資人優先清算分配。

如果你開始創業想融資,跟投資人談,我個人建議贖回條款可以取消,尤其在早期,從實際執行來看,讓創始人贖回給創始人壓力太大,如果讓公司贖回其實沒太大意義。最後提醒大家,雖然條款不一定符合公司法,但簽了約就要遵守,不遵守就違約了。


八、什麽情況下會有對賭?

對賭產生的根源,在於創始人和投資方對公司的估值達不成一致,如果估值達成一致就不用賭了,直接投多少錢占多少股。但我說這公司值1億,你偏說值3億,我說投1000萬占10%,你說投1000萬只占三四個點。3億就3億,但達不到目標得把股份調整回來,或者把錢退回來一部分,這就是對賭。「對賭」和「代持」,法律規定在上市之前必須清零,上市時不能有對賭,也不能有代持,上市必須股權清晰,不能說這個股權是代持的。我的意見是盡量不要對賭,往往傷感情。

有的創始人說只要對賭他絕對不接受,無傷大雅的對賭是可以接受的,投資人畢竟會給你一些高的估值。


九、要不要請財務顧問?

凡是大額的投資交易一般都會有財務顧問,因為財務顧問有他的價值,比如涉及到價格的談判,條款的談判,融資估值,財務模型,很多協調都需要財務顧問做。按行業慣例財務顧問的費用會占3%左右,但如果涉及的金額特別大,有可能財務顧問會降到2%或者1.5%或1%。


十、何時啟動下一輪?

這是融資節奏的問題,到底一次就融它個夠,融一大筆錢,還是小步快跑?這個的話因人而異了。毫無疑問如果你能融到一筆大錢,尤其是在市場有點風險的情況下,融大一點錢會安全一點。但是在目前這個市場如此火熱的情況下,大家是可以考慮小步快跑的,市場不缺錢再融也不難。


十一、如何設置和發放期權?

每個公司都會面臨期權的問題。一般期權有三個考慮的緯度:一個是崗位的高低,崗位高當然一次性我給的期權多,崗位低當然少。如何兌現?有兩個緯度:一個是時間,一個是貢獻。期權是不是白給的?不是白給的,是要錢買的,在行權的時候是必須要掏錢買期權的,期權是在不同的時間會給期權,不同時候給的期權價格是不一樣的。行權時間也是要約定的。


十二、券商在上市方面有那些要求?

創業板有連續兩年盈利等財務指標要求,新三板沒有,要求公司存續要滿兩年以上等,這些都是非常低的標準。新三板最近非常火熱,2014年掛牌了一千多家,今年只多不少。目前新三板還是協議交易和做市商交易,沒有集合競價。集合競價的股市流動性更高。在主板上是集合競價,比做市商制度更進一步,由買賣的股民自己報價,按照時間優先價格優先原則,從高排到低,從低排到高,中間的買賣價格契合點直接撮合交易,中間就沒有做市商了。

為什麽投資新三板的風險很大?重要原因是上市門檻低,對企業的要求沒有主板那麽高,光看那些披露信息,很難判斷這個企業行還是不行,對很多股民來說,賭的成份非常大。從投資退出的角度來講,上新三板確實是個還不錯的方式,現在也很熱門。不過新三板的市盈率普遍還沒有主板高,募資功能和股票流動性還相對較弱。總的來說,新三板一定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規範,優秀的新三板企業也會越來越多。我個人覺得未來它極有可能是中國的納斯達克。\版權聲明:本文口述吳智勇,整理楊嬌,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5月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已全面披露,依旧是好坏相生,我们也要逐渐适应经济数据的这种“新常态”。虽然数据很庞杂,但希望我们能尽量把线索讲清楚。

我们在5月中旬的报告中率先提出:中国经济迎来中期拐点并进入大型“L”底,很高兴这个结论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

本篇的研究,将延续上述报告的工作。本篇更重要的工作,是讨论近期同行们新近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已出现流动性陷阱

我们的结论是:无论是从经济周期讲,还是从流动性的内在结构讲,中国都不存在所谓“流动性陷阱”问题,似乎也不用央行搬出核武器来对付。

我们存在的是实际上是“流动性阻塞”,它主要是公共部门盈利能力(财政盈余)的恶化与股市的存款逆流运动共同引发的。作为共同的根源,改革的延宕应当为它负责。

 L底:我们应该告别崩盘论了 

先看几个核心指标:

工 业增加值同比6.1%,虽然弱,但已连续两个月反弹,通用设备继续反弹至2.7%,专用设备继续反弹至3.1%,说明设备利用率的反弹是明确的。生产端的 触底也是比较明确的。上游资源行业也发生了明显的反弹,除了石油基本都出现明显反弹,煤炭从上月同比-3.8%到+0.9%,有色从-1.8%到 0.8%,黑色从+2.6%到+3.4%。所以,我们不妨推测,资源行业的供给收缩(也就是所谓去产能)短期可能会暂时停歇了。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累计同比-11.4%,上月是-12%,累计放缓,同时单月同比从9.3%回升到10%,结构很清晰,公共部门仍然疲软,私人部门继续回升,房地产投资从40.2%回升到2.7%,制造业投资从49%回升到10.2%。内需和外需都在起作用。

私人部门在内生需求带动下的企稳,最好的证据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涵盖消费品和耐用投资品的指标,从名义增速上月10%企稳到10.1%,实际增速则从9.9%10.2%,值得注意的是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7%回稳6.8%。这个指标是社消持续恶化最大的负面因素,看起来暂时止住了崩溃的步伐。建材同比增速15%,显然受到房地产中期结构性反弹的支持。 

唯一的问题是政府投资。基建投资从415.9%继续下滑到13.1%。显然,地方政府的供给问题仍然是供应链周期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比较容易去解释金融数据结构上的问题,即所谓货币传导机制仍然不畅的问题。 

M2同比增速从上月10.1%回升到10.8%,略好转,可能与外汇占款有关;不过看看M132.9%43.7%54.7%,这说明私人部门的日常商业活动的回暖是持续的。社融看就比较鲜明,5月社融1.2万亿,环比增加了超15%,止住了今年以来的持续下滑,贷款新增了9008亿,同比约增长300亿,环比约增加2000亿,都是利好数据。不过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萎缩了约900亿,而票据融资新增2233亿,同比增加700亿。

票据一枝独秀,而表内贷款持续萎靡,隐含的,也正是这一组结构:私人部门需求已经企稳反弹,而地方政府信用供给紧箍咒迟迟未能解开。跟踪我们报告的朋友可能理解我们关于中国经济系统模式“公共产权租赁制"的阐述,地方政府主要不是需求方,而是供给方,这种供给是双重的——商品和信用。在市场最大的供给方没有正式入场的时候,私人部门缺乏高质量抵押品,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因此票据的膨胀,既是私人部门信贷需求回升的证据,也是商业银行在优质抵押品缺乏条件下冲量的表现。

这些数据指标都指向一个结论:中国经济内生动能已经企稳。这与我们在之前报告中所出的中期触底并进入大型L底,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真的掉到流动性陷阱里去了吗? 

有一个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5月新增各项存款高达3.23万亿,而新增贷款9008亿,那么新增存贷比达到了3.59,这一指标在20147月的极低位置大幅上扬,按照目前趋势还有可能继续升高,甚至很可能创出次贷危机以来的新高。它显然是耐人寻味的。


季节是一个因素。一般说来,5月份出现存款大增有季节性的因素,5月份是国有企业利润和税收核算的月份,往往会使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上升。但是贷款在5月份并没有显著的恶化规律。所以主要原因不在于此。

目前逐渐展开的一种论断是,中国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现象。那么,新增存贷比的异常波动,可能就类似于200710月之后的信贷需求突然断崖的场景。这当然非常吓人。不过,从我们的供应链周期理论来看,可能并非如此。

200710月之后,中国的需求端突然崩盘,叠加生产端的衰退,从而导致了信贷需求的断崖式下跌。但是20147月以来,虽然生产端仍在衰退,一直到我们所说的4月份才触底,但实际上,中国需求端从20148月份就开始复苏,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结构与200710月后并不相同。


再看美国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时期,出现的是生产端、需求端和库存端同步崩盘的结构。这种结构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


另一方面,虽然存贷比上升,但全社会真实利率却居高不下。下图计算的是中国长期实际利率水平。我们从这里也可见到这一次与2007年不同,2007年的实际利率正处于大幅下行阶段。相反,这一次更类似于20057月份。


所以,我们不认为,中国出现了“流动性陷阱”。信贷的疲软,固然与生产端需求削减有关,但不能由此被定义为“流动性陷阱”。在此前《QE还是EQ》报告中,我们实际上阐述了对流动性陷阱这个命题的看法,即它并不等价于“利率趋近于0而货币宽松无用”这一特殊形式,它的本质是货币政策在内外部均衡上同时失效。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在大型泡沫破灭(大型经济危机)中经历过这种痛苦。

但是,中国显然不同,中国只存在“中型经济危机”,这是我们在3月份提出的命题,而且我们已进入中型经济危机的晚期,并将随着大型“L”底的展开,在年内结束。中国不存在失业率失控、汇率失控、资产泡沫破灭同时存在而货币政策无能为力的现象。

我们认为,折衷的办法是把这种场景唤作流动性阻塞。问题的核心是,谁阻塞了流动性?

央行的核武器能否解开地方的紧箍咒? 

我们认为第一个梗塞是财政体系。

值得研究的是,今年1-4月份以来大幅增长的财政支出为何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在目前的财政纪律管理下,地方政府有效支出水平可能要大打折扣。由于财政乘数的下降,要维系GDP增速7%,公共开支增速需要维系在15%左右。但是考虑到预算内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到个位数,土地出让金持续两位数下滑(一般一级市场滞后二级市场半年左右,故恐怕需要到年底,地产商才会积极拿地),而本年度财政赤字率红线在2.3%。因此地方政府不会轻易去干赔本赚吆喝的事情。5月公共财政收入增速5%,低位徘徊,而公共支出则从4月的33%大幅下滑到2.6%。一直到五月份之前,不少地方上马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实际上是唱空城计,克强指数的失效就是证据。


乐观的信号是,5月底以来,地方项目开工率开始回升。这得益于1万亿的债务置换、约束地方招商引资的62号文实质性废除、项目审批的加速。

如何预算硬化基础上,很好的改善公共部门的供给能力,现在是攸关国运的一个大型实验。实际上,我们的财税体制改革、货币发行制度改革和产权改革,都将最终聚焦于这一点。

市场普遍寄希望于央行能做得更多,一言以蔽之,要求中央银行加快推进实质QE(如将PSL推广于商业银行,同时实施卖短买长的扭曲操作),不过既然中国不存在流动性陷阱,则没有必要动用核武器。单方面让央行过于早熟恐怕无助于解决问题,央行把长端利率压低,也很难推动商业银行修复风险偏好,因为问题源头在于,由于房地产景气度的下降,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已经系统性恶化。

进一步讲,实际上是公共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公共资产只有与私人部门资产相融合,才能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改革盈利模式和提升收益率。既然产权改革(混改)实质性推进的条件尚不具备,那么,财政部门可能需要花更多心思去改造PPP模式。

从交易成本最小的角度来讲,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住建部都有动力继续推动房地产结构性的反弹持续下去。受制于大环境,央行将继续围绕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实施宽松,但宽松的斜率将放缓。

从今年开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恐怕要实质性的加入一项:商业银行长端息差。央行一根扁担两个筐,左边是商业银行长端利差,右边是中美长端无风险利差。央行需要同时兼顾两边。原则上,在商业银行混业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国内名义利率下调的空间是有限的。

这将迫使央行从准备金率及定向量宽工具下手。

大牛市中的存款逆流运动 

上面,我们讲到,新增存贷比异常上升与全社会真实利率的高企并存的局面,类似于20057月份。


20057月和20147月两个时点而言,从供应链周期来说,都处于需求端复苏上升期,库存端的去化阶段,换句话说,都是新周期的酝酿期。而不同在于,前者同时伴随着生产端的见底复苏,而本次生产端的触底要到2014年二季度。这很简单,2005年是中国工业化加速期,而现在已经是成熟期之后的调整期,从结构调整的意义上讲,是去工业化的开端。这是不同历史阶段的类似的两个供应链周期。

有趣的是,这两个阶段,中国都出现了世界级的大牛市,而200710月之后是世界级大熊市。这进一步说明,当下中国并未出现流动性陷阱

同时说明的是,就20057月和20147月启动的两次转型,都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中国股市的崛起同时也是全球大类资产结构性调整的产物。A股大牛市与国内利率水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大牛市不但不来自于真实利率的下降,反而加剧了真实利率的抬升。这种挑战常识的关系,必须放到全球大类资产的框架下才能看得清楚。中国的边界革命、全球的大类资产革命与长波周期中的货币革命,是三位一体同时发生的,我们称之为三维革命。这是个重要的课题,但不是本篇的核心命题,一些局部阐述,可以关注我们不久前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的《牛市逻辑》一文。

不过我们这里着重要谈的是,新增贷存比攀升、大牛市与实际利率高企三者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除了财政体系是流动性不畅的一个梗塞外,股票市场是否是另一个?

我们很难证明直接融资就比间接融资更为高效,全球也没有这样的镜鉴。相反,在大类资产框架下,金融资产价格水平(可简称FPI)与实物商品价格水平(CPI/PPI)之间存在置换效应。只要股市的流动性没有迅速导入到企业账户,并转化为资本支出和工资,那么就相当于从经济系统中把相应的供给和需求同时抽离出去,FPI相当于在做空CPI/PPI

证 券市场本质上是存款的跨口径跨代际的转换游戏。从存款上看,一般的,股票的“储蓄搬家”,就是把居民存款通过证券保证金通道转换为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但是 同业存款却并没有有效的通过信贷市场重新转换为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这就导致流动性淤积在货币市场,造成我们现在的短端利率低迷的幻境。

我们看到5月居民存款下降了4413亿,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长1.9万亿。这是标准的存款搬家。不过我们发现,主要的问题其实不是居民储蓄搬家,而是企业存款搬家。


统计显示,上一轮大牛市是标准的居民存款向企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但是本领域内却截然不同,居民储蓄在总存款中的占比并未下降而有小幅上升,企业存款却从35%大幅下滑了5个百分点。这当中固然有季节性因素(年末年初企业支付薪酬),不过这种下滑幅度仍然是不正常。

我们还一直跟踪中国A股绝对景气指数=A股流通市值/投资性存量货币),然后我们计算了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存款比值。发现这二者能很好的拟合。大体上,存款从居民部门向企业部门的转移,是与牛市同步展开的,二者之间应当存在正反馈效应。


不过,这一轮也表现的比较奇特。企业居民存款比大幅的滞后于A股绝对景气指数。2002-2005年,中国的企业持续进行资本积累,间接的影响了股市流动性,这是股市长期走熊的一个原因。而2011-2014年间,中国企业似乎一直在进行资本消耗,这个过程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这说明,本轮牛市进行到现在,企业存款的搬家可能比居民储蓄搬家更为严重。而进入股市的流动性并未有效的集中到企业账户,直接融资额显然不足。而上市公司融资之后,并未将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分配,譬如说通过兼并收购,将财富转移到个人手中。

这 样,居民存款不断集中(不过也实现了代际转移),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大量沉淀于金融市场而不是消费市场或资本品市场。而这又进一步的支持了上市公司 融资,反过来又加强了财富的转移性集中。并且,银行的结构化融资产品,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杠杆。商业银行的杠杆效应,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实体经济中投资的乘数 效应。

因此,资本市场上演的,实际上是高净值财富人群(或明或暗的企业股东)、上市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自我强化的复利运动。因此,本轮牛市不是大妈间的游戏。

显然,企业部门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源源不断的资本消耗行动,本质上是一种存款逆流,也是一种巧妙的货币空转。它很可能也是实际融资利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这不仅是一个滚雪球的运行,也是一个反身性运动。由于当局忌惮于直接大幅降息对银行信贷的破坏性、股市飙升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和一揽子改革计划的扰动越来越强,因而更倾向于加快和放大直接融资。其最终结果是,直接融资扩大将进一步推动上述存款逆流,长期利率水平更难下降。

当 然,如果央行对此作壁上观,那么利率的不稳定甚或是上行,总有一天会反噬牛市。如果将金融体系稳定作为头号要务,那么央行在长期利率上的作为就是不稳定 (矛盾)和有限度的。如果当局同时积极推进地方投资的扩张及股市直接融资,如上所述,二者又会产生流动性争夺而做多利率。

扁担的另一头,则是欧美债市的系统性重估的到来,这将逐渐垫高全球的无风险利率水平。我们之前所谈到的滞胀问题,相信货币当局也会看到。

简单的总结 

总之,无论是从经济基本面讲,还是从流动性的内在结构讲,中国都不存在所谓“流动性陷阱”问题,似乎也不用央行搬出核武器来对付。

我 们存在的是实际上是“流动性阻塞”,它主要是公共部门盈利能力(财政盈余)的恶化与股市的存款逆流运动共同引发的。由于全面改革的滞后,这两个“梗阻”目 前基本上是“分而治之”。从而造成,企业部门的存款及与之挂钩的财政存款,相对向居民部门集中。这严重的削弱了经济系统的有效供给能力,当然,也为当局后 续出台消费刺激政策提供了条件。

这似乎也从结构上,提供了对“克强不可能三角”(股市繁荣、债市稳定及经济复苏三者不可兼得)的一个说明。

这种趋势目前只是隐隐约约看到影子,譬如在地方债务置换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间围绕利率的追求背离。随着经济L底的展开,及通胀水平的提升,可能会更加明显。

最后大胆做一个推测:

上述两个“梗阻”要协同处理,必然需要基于实体融合的,信贷大规模参与的公共化改革,这一步恐怕需要历史倒逼:

国库空虚之日,改革落实之时。

(本文为MFI中国经济研究系列之二。作者为MFI首席经济学家江勋、研究员金淳筠、研究员李想。)



中国股民为什么必须关注“美联储加息”:利空还是纸老虎?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13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朱振鑫、张瑜

摘要:

疯牛虽然变成了上蹿下跳的慢牛,但似乎很少有人怀疑牛市已经结束。说到底,终结牛市的必定是基本面的质变。那么问题来了,哪些风险可能终结这场牛市?我们在牛市风险因子系列的第一篇报告中对国内的通胀风险进行了排查,本文我们将分析一个来自外部的威胁:美联储加息。


刚刚结束的美联储议息会议最终选择不加息,市场已有充分预期,但问题来了:美联储到底何时加息?未来加息的具体路径和工具?加息周期下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大幅贬值?加息对中国经济、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有何影响?我们将在本篇报告中系统梳理。


一、美联储何时启动加息?不会操之过急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必须明确一点:加息和QE退出有本质区别。前者意味着货币政策从宽松到紧缩的质变,而后者仅仅是货币宽松的力度减弱,所以加息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一定更大,特别是在美国经济摇摆不定和全球大宽松的背景下逆势加息,美联储一定会对加息慎之又慎。从刚刚结束的6FOMC会议的情况来看,6月不加息的判断已经兑现,美联储维持利率区间不变,接下来,9月是最为可能的时点,按照美联储对2015年终利率的预测,年内至多加息一次。


第一,过快加息会威胁低利率基础上的“资产负债表式复苏”。常规和非常规的货币宽松共同创造了美国的“近零利率”,进而通过对房地产和股市两大资产价格的提振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有效降低了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率,使私人部门迅速走出去杠杆泥潭,启动再杠杆。一方面,股票市场在分母的驱动下迅速触底反弹,标普500指数从2009年触底后一路反弹, 2013年指数回到危机前水平,2014PE回到危机前水平,另一方面,房贷利率下行是地产需求恢复的重要基础,从数据上看,抵押贷款利率和美国的地产销售呈现明显的负相关,2013年二季度伯南克暗示QE退出曾导致房贷利率飙升时,地产销售随即大幅下滑。而且房地产对就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仅建筑业单项就占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的1/5,这也让美联储心有余悸。





第二,过快加息将威胁低汇率基础上的“逆差修正式”复苏。内部靠货币宽松带来的财富效应实现资产负债表修复,外部靠压低汇率实现贸易失衡的修复。这几年美国技术革命的突破点出现在以页岩油为代表的新能源。美国从2013年开始从净进口国变成了净出口国,贸易逆差的修正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美国贸易逆差占GDP的比例2007年曾高达5.8%,但近五年都维持在3%以 下。而如果美联储加息带动美元升值,这一链条将受到显著冲击。一方面,美元升值将直接拉低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降低进口成本,扩大贸易失衡。另一方面, 美元升值将间接影响压低美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挤压出口行业的生存空间。比如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原油大跌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元升值造成的,这已经导致很多的页岩 油企业陷入亏损。





第三,过快加息将让看起来很美的就业市场遭受现实挑战。虽然失业率已经低至5.4%,但是“只是看起来很美”。1)劳动力人口下降是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就业参与率仍然只有62.9%,处于历史低位,20085月失业率与现在接近,但就业参与率高达66.1%2)由于经济原因被迫从事非全日制工作人数高达650万,远高于危机前水平,失业率数据对此表现不足;3)衡量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主动离职率依然处于低位,表明就业者没有足够的信心以承担更换新雇主的风险,同时企业挖取别公司员工的动力也不强,整体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依然不够健康;4)新增非农私人就业中有约1/4都是零售、酒店餐饮、临时支持服务等不稳定且低薪的工作,比例明显提升。





第四,过快加息可能触发潜在的金融风险。自从08年 以来,美国经历了私人部门去杠杆与公共部门加杠杆的过程。对私人部门来说,目前家庭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进展顺利,美国家庭已经停止净偿还债务,启动再杠 杆,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去杠杆尚未完成。尤其是对公共部门来说,目前杠杆率仍处于历史高位,未来去杠杆的压力有增无减。2015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高达105.1%,到期债务加财政赤字即2015年需要融资的债务总额占GDP高达23.6%,加息可能显著提升政府的债务滚动成本,造成类似2011年的美债危机。




二、美联储如何走加息之路?三大工具配合

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并不是美联储的唯一工具,以下三个政策工具也将在利率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短期来看,隔夜逆回购(RRP)扩容是大概率事件。隔 夜逆回购是指美联储将持有的美国国债等优质证券作为抵押品,而共同基金等市场参与者将资金出借给美联储,和中国的逆回购方向正好相反,是“收”货币的一种 工具。资金出借的利率就是美联储提供的固定隔夜逆回购利率,此隔夜利率相当于为短期利率设定了下限(因为低于该利率市场参与者就宁愿出借给美联储,而不会 出借给其他市场主体)。


目前隔夜逆回购规模上限为3000亿美元/天,隔夜逆回购报价利率为0.05%。根据此前耶伦等人的表态,如果美联储启动加息,隔夜逆回购规模扩容是大概率事件,同时可能进一步放开对手金融机构的限制,这可以帮助美联储更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短期利率,同时通过提供抵押资产缓解市场中高质量高流动性资产的短缺。


中期来看,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将调升。IOER是美联储对金融机构存放的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率,从20137月开始使用,至今超额准备金利率一直为0.25%IOERRRP利率都是美联储控制短期利率下限的工具,但不同的是,超额准备金不需要美联储提供抵押品。耶伦曾表示超额准备金利率将是主要的紧缩工具之一。


长期来看,资产负债表可能收缩、回归常态。在金融危机之前,直接购买长期资产并不是美联储的常规工具。2008年金融危机迫使美联储连续推出三轮量化宽松,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从不足1万亿美元飙升到4.5万亿美元以上,占GDP比值从6%上涨至今的25%。美联储不仅增持了大量的美国国债,还破例购入MBS、机构债、期限拍卖工具TAF贷款、Maaiden Fane救助基金等资产,为市场直接提供流动性支持。目前期限拍卖工具TAF贷款和期限拍卖工具TAF贷款已经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消失,但美联储目前仍持有1.7万亿MBS2.5万亿国债。但随着美联储进入货币政策正常化周期,这些非常规的政策工具都需要逐步退出。


尽管美联储已于201410月退出QE, 但实际上美联储并没有停止购买资产,而是把到期证券本金用于再投资,以保持资产负债表的稳定。短期来看,这种情况不会改变。但中长期来看,美联储可能会逐 步下调用于再投资的本金比例,因为债券自然到期而造成的缩表效应将越来越明显。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一定还会适时购买或抛售资产,已平滑资产负债表的 波动,减少对长期利率的冲击。


三、美联储加息会引发人民币贬值吗?双向波动,小幅贬值


在讨论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人民币汇率是怎么决定的。按照官方的定义,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里面有两个重要信息: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是浮动的,中长期的大趋势是能反映市场供求基本面的。比如自20057月汇改到现在,人民币总体上升值了25%,其背后就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支撑的升值基本面。


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是受到严格“管理”的,短期汇率走势会受到央行引导的重要影响。 虽然近年来央行减少了直接的数量干预(外汇占款),但依然保持了间接的价格干预(中间价)。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央行是如何引导汇率的?官方的说法是参考市 场供求和一篮子货币,但从来没有公布一篮子货币的权重。根据社科院等机构的实证研究证明,央行主要的参考标准还是美元。


从这个机制出发,我们可以分两个维度来分析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1、中长期来看,美联储加息会加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201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进入双向波动时代,但波动的中枢在不断贬值。2014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平均6.162015年已贬到6.23。未来几年的人民币汇率中枢可能继续贬值。这是由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面决定的。首先,经常账户的顺差趋于收窄。从内部来看,储蓄投资缺口收窄,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滑。从外部看,欧美发达国家加速纠正贸易失衡,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其次,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趋于扩大。现在的思路是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不只引进来,还要走出去,主要靠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资本输出,未来私人对外直接投资(ODI)将持续快于外商直接投资(FDI)。


2、短期来看,美联储加息及其预期已经大部分pricein,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有限,可能延续近期的窄幅波动。


汇率是一种价格,短期的波动可能会因为内外环境的冲击偏离中枢。一般来说,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


客观的市场因素:

1)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比如美联储退出QE

2)主要经济体基本面变化(比如美国经济复苏)

3)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比如欧债危机)

4)地缘政治冲击(比如中东动荡)

5)经济基本面(比如出口和顺差的变化)


主观的政策因素:

1)汇率政策(调整中间价或外汇干预)

2)货币政策(比如降准降息)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的美元汇率预期,因为直接影响市场的结售汇意愿(具体又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国际市场波动、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内部的央行汇率引导,因为直接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具体又受到国内政策目标和外部一揽子货币走势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判断出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基本还是窄幅波动、小幅走弱的态势:首先,美元汇率倾向于小幅走强。如前所述,美联储加息预期已经被大部分price in,超预期加息导致美元重现去年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但欧债危机波动、美国经济相对较好的基本面以及欧央行的持续QE仍然支持美元维持强势,这意味着美元震荡上行的概率较大。其次,央行有意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适度容忍贬值。从稳增长和稳外需的角度来看,央行需要缓解人民币汇率的过度强势,但从推动人民币加入SDR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角度来看,央行又需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所以预计人民币在双向波动的基础上小幅贬值的可能性大。


四、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影响几何?


1、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会掣肘宽松,推动货币投放机制转型

短期来看,美联储加息与国外无风险利率的上行相对温和,不会掣肘国内的货币宽 松。首先,尽管国内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行,但目前国内外仍存在明显利差,尤其是在国内资本市场走强和加快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境内的股权债权资产都具有相对 较强的吸引力。其次,出口基本稳定,进口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衰退型顺差将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资本账户逆差,避免外汇的大规模流出。第三,国内 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在汇率干预压力弱化的情况下,不可能三角的束缚也会弱化,央行将获得更多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所以货币政策的走向关键还是看国内基本 面。


美联储加息不仅不会掣肘宽松,相反可能使央行趁目前贬值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加速宽松,一旦美联储加息进入常态化,中美利率可能倒挂,届时货币宽松将受到一定掣肘。


中长期来看,美联储加息将推动货币政策加速转型,同时重塑央行资产结构。过去央行的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外汇资产在央行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80%,核心原因是持续双顺差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过大,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只能被动干预。现在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被动干预的压力大幅下降,央行外汇占款几乎零增长,这会对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存款准备金率要下调,存贷比要废除。高存准和存贷比都是过去外汇占款和存款高增长时代的产物,已经不适应当前外汇占款零增长和利率市场化的新常态,随着美联储加息和人民币汇率迎来拐点,存款准备金率有必要继续下调,存贷比也有必要尽快废除。


其次,央行将寻找新的货币投放渠道来替代外汇占款,央行将从外汇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转向以国内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央行投放货币相当于增加负债,必然伴随着购买资产的行为。过去是靠购买外汇资产投放基础货币,未来可能更多的通过再贷款、PSL等方式来提供长期限的央行负债,抵补外汇占款消失后留下的基础货币缺口。


2、对经济的影响? 总体偏负面

美联储加息对经济的影响总体偏负面:一方面,美联储加息伴随着美元升值大周期,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的情况下,实际有效汇率将跟随美元升值,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这正是过去两年发生的情况,2013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经在美元升值的推动下大幅升值10%以 上,在其他经济体竞相贬值的情况下对出口造成恶劣影响。但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一定是以美国经济复苏为基础,这意味着外部经济和市场需求好转,对出口又是 有利的,不过如前所述,由于目前美国的复苏伴随着纠正贸易失衡,所以中国从美国复苏中获得的好处在逐渐减弱,总体来看,美联储加息对经济并不是什么好消 息。


3、对市场的影响?短期是纸老虎

对市场的影响短期并没有想象的悲观,甚至偏正面:首先,如前所述,美联储加息不 会操之过急,市场对实质的负面冲击已有充分预期。其次,既然本轮牛市的逻辑并非基本面驱动,那么美联储加息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也不一定是坏消息。相反,出口 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可能进一步巩固资产重配的牛市逻辑。第三,如果美联储加息引发资本外逃,那对资本市场一定是大利空,但目前来看,加息带来的资本流出压力 非常有限,市场不会过于担忧。相反,考虑到央行可能会在9月美联储启动加息之前降准对冲,对货币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改善甚至是有利的。


不过长期来看,国内利差收窄和美元升值大周期会引发资本回流发达市场,对新兴市场的货币环境和资产价格造成冲击,中国也不会例外。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