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美債美元德債比特幣 後市四指標
1 :
GS(14)@2018-02-25 03:04:23【明報專訊】先跟《明報》讀者拜個年,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出入平安!昨天A股終於重開,滬深股市都紅盤高開,亦能紅盤高收。美國、香港股市經過上周的反彈,收復約2月初的一半跌幅,今周就進入上落市的整固格局。一如所料,今次調整較認真,反彈形態不太可能是V形,更有機會是W,或更複雜的雙W或N個W,有如大地震後的餘震圖。
回顧一下過去數月全球市場的變化。自從我去年9月在華盛頓開會,就率先知道美國稅改有望。從10月開始,美股帶領全球股市上升,標普指數從約2550點逐漸攀升超過一成,至1月最高的2870點。港股更厲害,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宣布一系列的短、中、長期發展計劃,不止宏觀願景,亦包含不少落實執行細節,是一支給投資者的巨大強心針。恒指就從約28,500點升至1月最高的33,150點。老實講,1月那種升法,已有點瘋牛味道。所以這次調整,是歷來最容易和最多人猜中的一次。問題只是跌速確有點超於預期,令投資者有點措手不及,但其實11%至12%的跌幅(暫時)又不能說真的很嚴重。
恒指跌12% 未算很嚴重
上升時,大家只看到減稅對企業盈利的好處,平均增加10%以上,標普指數預期P/E也馬上從頗昂貴的21倍跌回至19倍(現在只有17倍多)。中國也一樣,投資者只看到好的一面,對中央執行去槓桿政策充滿信心,可能以為很容易成功。大家短暫失憶,忘記了這個世界是沒有免費午餐的!
一到2月,美國出了平均薪金數據,上升2.9%,逼近3%的所謂臨界點。投資者就馬上夢醒,市場有如染上躁鬱症,掉個頭來只見到減稅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的憂慮是美國經濟本已不錯,已連續增長多年,失業率已跌至4%左右,為何要在此時刻再火上加油,通過一個龐大的procyclical(順周期性)財政刺激方案?大幅度的減稅將擴大明年財赤至1.2萬億美元,比2011年美國仍受金融海嘯後遺症影響時的1萬億美元更多,是非戰爭時期所罕見的。
美息口通脹升 抵消部分減稅效用
批評此方案的人日漸增加,不止有左派經濟學家如Paul Krugman,連華爾街大亨、高盛總裁Lloyd Blankfein都認為大幅減稅不利經濟,長期對股市並非好事。投資者開始擔心財赤將推高長期息口,10年期國債息率已升至2.95厘,亦非常接近3厘的臨界點。如過度刺激經濟,也害怕迫使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亦將帶來過高通脹。事實上,息口和通脹的上升有如兩種「stealth tax」(隱藏式稅務),部分抵消正式減稅的作用。
在中國,過年前中央加強去槓桿政策力度,導致A股率先大跌。理財產品被迫拆倉,但很多都有嚴重期限錯配和高槓桿問題,意思即是借了短期債務,還加了銀行貸款槓桿,可能高達5至10倍(有時套超過一層),然後以此作為「股本」投資到一些長期項目(譬如房產),且極可能缺乏流動性。這種「空手道」做法當然十分危險,當資金鏈一斷,就引發連環違約以及資產價格暴跌。
海航是最具標誌性和其中最大的案例之一,單是欠下的海外債券總額就已高達137億美元!近日屢屢傳出流動性問題,連老本行航空業必須的飛機租賃款項都拖欠,就知道情况有多嚴重。但海航可能已接近「大到不能倒」,且應該仍有點後台勢力支持,所以經常見到消息某銀行再給他幾百億授信,但這絕不等如真的拿到錢,主要是表現上打打氣。早前更有海南島開賭場的傳聞,機會極微,據說主要作用亦是撐海航一把,但作用不大。
海航不斷出招融資 處境堪憂
但過年前情况有點好轉,恒地(0012)竟願意出160億元接手海航早前買下的兩塊啟德地皮,比原買入價140億元高一點。海航表面賺了點錢,但如把利息成本加進去,應該還是蝕本的。海航也開始減持德意志銀行股票,亦對去槓桿有點幫助。此外,海航更嘗試各種新穎手法融資,包括眾籌買地和預售全年機票計劃,類似健身中心和餅店的推銷手法(經常破產不兌現);一看就知道情况有多危殆!
但我估計中央的去槓桿行動也是按階段進行(跟過去不同嚴打行動類似),同時兼顧防範系統風險,不可能不停的做下去;可能短期內稍為放鬆,等到3月兩會後才再雷厲執行。到時出問題的集團和企業將不限於海航、安邦、萬達等,大家亦要留意內地各大「系」的財政狀况。這些「系」,說得好聽點有些類似韓國的Chaebol和日本的Keiretsu(Chaebol及Keiretsu均指財閥),但架構更模糊,更幾乎全無核心穩定業務和任何科技可言。歷史非常新,全都是純靠財技在三五年內打造出來的,所以如出問題,倒下來的速度也可以快到很驚人。在過去數月,其實不少這些系內的子公司都已在A股停牌,很多時大股東的股權早已質押掉,現在被券商和銀行追債,但因缺乏流動性,想斬倉都不行!最擔心的是會否導致一些中小型銀行出現問題。估計今年不少如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和北京等銀行都有融資需要,連農行都早已表明集資願望。
美港股市大升後又大跌過(但仍比去年10月時高不少),未來將怎樣發展呢?最核心爭議仍是通脹(美國)會否重臨,成為大問題。正方有幾個重要論點,首先是失業率已非常低,薪酬將出現巨大上升壓力。另外就是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揚,亦將引發通脹。再加上過去中國輸出大量廉價勞工,引發通縮,這趨勢已逆轉。
反方認為雖然表面失業率低,但過去10年很多人已放棄搵工,所以其實勞工市場仍有很多slack(虛位),所以薪酬上升壓力未必真的那麼大。中國工資確已不低,但其他發展中國家如越南、印度,以至東歐和拉美都仍能提供大量廉價勞工。中國更是多年來大宗商品和能源的最大買家,如今中國經濟正放緩和轉型,再過幾個月必開始在資源價格反映出來。
美減稅增基建 刺激企業投資
最重要的問題仍是生產力。我已多次指出一個普遍誤解,以為隨着科技進步,所謂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全因素生產力)必定是高速增長,但原來事實是相反,美、中以至全球過去10多年的TFP都在下跌,代表運用科技的效率很差,可能因為互聯網、AI、機器人等的投資尚未到收成期。
在1980年代列根的supply side(供給側)減稅政策,沒有達到刺激投資的效果,反而消費兌GDP佔比提高。今次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減稅再加基建投資方案,我認為有較大機會能刺激企業增加投資,在稅改前已有徵兆。如最後連TFP都逐漸回升,證明投資得宜,那麼就絕不用擔心壞通脹重臨。
最後請留意4個頗準確的稍微領先或最少同步的股市指標(slightly leading or co-indicators):
第一個當然就是美國10年期債息。近期債市和股市的關連系數已出現極為重要的regime change(改朝換代),由負翻正(導致risk parity策略出問題)。每當息口上升,美股必定下跌。如周三美股高開,10年債息升至2.94厘,最後收市還是要跌,昨日港股也跟隨下跌400多點。
第二個指標是美元。當美匯指數從去年10月底約95跌至今年1月底的88.5水平,美股和新興市場包括港股大升,但當2月初美匯指數開始稍為反彈至90之上時,美港股市就暴跌,後來再跌穿89時,股市就回升一點,但最近又似在醞釀上升。
美債息升幅有限
第三個是德國10年期債息。不少人認為近期歐央行行長德拉吉的影響力比美國聯儲局的鮑威爾更大(將於月底在國會聽證會正式登台)。因為美國已正式開始加息和縮表,歐央行仍然舉棋不定,令到市場對德拉吉的言行更敏感。大部分投資者都預期歐央行將在今年開始縮減QE規模,所以德國10年期債息已從數月前的0.4厘升至現今的0.7厘,因基數低所以升幅其實很驚人。在同期美國10年期債息就由2.4厘升至2.94厘,點子上更多一點。很多人指出美、德息差已在歷史高位,所以美債已很有吸引力,所以除非德債息再狂飈,要不然美債息升幅亦有限。
發現第四個領先指標竟然是比特幣。在去年12月升至1.8萬美元,率先見頂後下跌,跌幅曾超過六成。在今年2月開始反彈,從約6000美元升至1.1萬美元,幾乎翻倍。周三晚又再下跌近一成,結果美股要倒跌收場。
我不認為比特幣跟股市有什麼直接經濟上關係。比特幣亦未能在這次跌市中發揮避難所功能,所以暫時未能完全取代黄金。但比特幣似乎代表投資者的風險胃納,上升時代表投資者較進取和貪婪,下跌就代表保守和恐懼。
(中環資產持有農行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46&issue=20180223
筆繹樂乎:北水重臨 後市走勢趨明朗
1 :
GS(14)@2018-02-25 03:16:57今天是本欄在戊戌狗年首次同各位見面,在此恭祝大家新一年在股途上一世易發,一世富有,代代無憂。回顧雞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港股順利升近600點收市,至於整個雞年,港股更累升7,754點至31115點收爐。論升幅高達33.2%,為2009年牛年以來表現最佳的生肖年。雖然國指亦升2,731點或27.9%,可能與最厲害的國企都已盡數「染藍」有關,以致國指走勢明顯跑輸恒指。回顧港股十年來農曆新年後首個開市日表現,當中僅有五年的開市日錄得升幅,即是恒指在新春啟市收紅盤的機會僅五五波而已,周二狗年開市一刻,確實紅盤高開,但可能在缺方向及缺北水的情況下,市況反覆掉頭回落,再加上滙控(005)公佈業績後稍迅預期,使恒生指數最終收市跌241點,靈犬首天交易日哮不響,成交更萎縮至1,078億;周三在完全沒有甚麼迹象的情況下,恒指又來個拗腰彈,最終升558點,靈犬突然發威;惟昨日國內A股市場春節假後重開,在不負眾望的情況下,紅盤高掛;再者,隨着國內春節假後港股通亦從新啟動,意味着會有北水再度重臨,但港股卻出乎意料地又再調頭向下,全日港股收市下跌466點;但筆者所見,大市方向尚未能得到確認,因為假期後的成交金額亦見萎縮,可能是國內投資者暫未悉數出動,北水在現階段仍屬熱身狀態,待長假情緒消散過後,北水再趨活躍,港股才出現真正較清晰的方向。踏入二月下旬,很多因素亦會左右大市上落,首先是上市業績期將如火如荼展開,滙控率先交出了成績表,港交所(388)亦將於下周三公佈業績。另外,北京兩會三月初即將召開,屆時會否有利好後市的經濟措施出台,亦屬萬眾期待的大事項。兩會前後由中國官方發表的經濟數據,亦是一直以來筆者極為關注的走向。香港旅發局剛公佈,今個農曆年假訪港人數大增一成,筆者亦見香港各個旅遊區也擠滿着購物的人潮;正因如此,相信澳門也一定會受惠;筆者認為澳門主要收入來源為賭業,旅遊業暢旺,賭業亦是最終受惠者;筆者認為賭業股於去年一直被忽視其基本因素,所以投資者不妨在大市缺乏方向情況下,順勢跟風炒轉賭業股,相信可以有大利可圖。此外,世界各地流感肆虐,驅使相關醫藥股成機炒作,但筆者認為,此類股份只屬周期性炒作,投資者欲投資此類股份時,宜多做一點分析,才可落注。許繹彬耀才證券行政總裁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3/20312353
恒指企穩20天線 後市料試32000
1 :
GS(14)@2018-02-27 08:06:10【明報專訊】港股昨日承接外圍利好勢頭,在期指結算前夕高開261點或0.8%後,升幅曾擴大至300點或1%,高見31,567點,其後升幅略為收窄,全日仍升231點或0.74%,收報31,498點,企穩20天線(31,347點),全日成交1237億元;國指全日升99點或0.78%,收報12,834點,成交226億元。
全日成交1237億
受母企吉利集團入股平治母企戴姆勒(Daimler)成最大股東,加上板塊獲大行唱好,吉利汽車(0175)成為升幅最大藍籌,升近6.5%﹔長汽(2333)與寶馬合作,又獲摩通升評級至「增持」,目標價大升七成至16元,股價亦升4.6%﹔其他車股包括比亞迪(1211)升2.1%、耐世特(1316)升3.56%。
市場受落同股不同權諮詢 港交所升3.5%
重磅股港交所(0388)績前受追捧,上周港交所公布《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諮詢文件,預計最快4月底刊發諮詢總結及接受上市申請,同股不同權公司等有望4月開閘,大行對港交所行動快速感到振奮,預料有助吸引更多巨企來港集資上市。花旗、中金雙雙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分別330元及400元﹔港交所全日升3.5%,報295.8元。港交所公布,為推動衍生品市場中股票期貨產品的使用,由3月1日起推出股票期貨交易激勵計劃,豁免6個月交易費用,並為交易商提供更多優惠。
友邦今放榜 昨微跌0.7%
手機設備板塊亦有異動,舜宇(2382)升4%﹔瑞聲(2018)升1.37%、丘鈦科技(1478)升7.86%等。至於今日放榜的友邦(1299)微跌0.7%﹔地產股新世界(0017)升1.87%及新地(0016)升2.03%。
民眾證券董事總經理郭思治表示,經過逾兩星期避險及調整後,恒指昨重上20天線有利後市,預料短期可試32,000點。投資者心態亦回暖,臨近業績高峰期逐步吸納績優股及北水喜好板塊,包括金融、車股、內銀、內險等,今日放榜的股份如新地、新世界料表現中性。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36&issue=20180227
財經專題:兩會三大關鍵日影響後市
1 :
GS(14)@2018-03-12 00:11:02■內地修憲若不能高票通過,將衝擊習近平管治權威。新華社
人大被視為橡皮圖章,兩會(人大、政協)期間歷來歌舞昇平,但今年情況詭異,撞上極富爭議的習近平修憲及金融財經班子大執位,令每年例炒的「兩會行情」無影。上周恒指跌2.2%,成為自2007年以來兩會召開前表現最差的一年,預示市場認為將有暗湧。在3月20日人大閉幕前,將有修憲表決(3月11日)、金融監管改革揭盅(3月13日)及表決人行行長人選(3月19日),這三個關鍵日子值得投資者留意。
修憲得票少或帶來衝擊
中共提出修憲,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在國內外引起極大爭議。修憲議案將在3月11日表決,市場關注焦點並不在修憲表決結果,而是會否出現大量反對及棄權票,若不能高票通過,將對內地政壇帶來衝擊,反而對股市不利。目前市場共識認為,如修憲能高票順利通過,可能對股市帶來穩定作用。習近平經過多年部署,才把修憲議案在人大「上會」,被否決機會微乎其微。但如果修憲不能高票通過,將衝擊習近平管治權威。內地很多重大經濟政策可能面臨更改,將增加更多政策不明朗因素。除修憲外,現有的中銀監、中保監及中證監會否合併,亦將對金融體系帶來深遠影響。2月底結束的中共三中全會已將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交人大,但其中內容一直沒有向外透露。在3月13日,中央將首次對外公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內容,之後在3月17日表決。對金融市場同樣影響重大的,是在3月19日表決國務院總理、各部長及人行行長人選,相關名單其實三中全會已提交人大,但一直沒有對外公佈。之前有傳現任中財辦主任的劉鶴出任主管財經的副總理,並兼人行行長,這種配置仿效之前朱鎔基在任副總理時兼任人行行長的先例,中國將再度迎來一位非常強勢的副總理,中國去槓桿力度或將超出外界預期,甚至重現當年宏觀調控的衝擊。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8/20325778
陸振球:美債息急升 對港樓後市有啟示
1 :
GS(14)@2018-10-06 08:20:5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914&issue=20181006
【明報專訊】上星期美國再加息0.25厘,雖然香港銀行12年來終首度調升最優惠利率(P),但加幅普遍只有0.125厘,不少人認為幅度輕微,對樓巿難以構成壓力。然而,樓價指數卻開始受壓,中原樓價指數已跌破6月時「娥六招」公布前水平,本星期美國10年期債息更升破3.2厘的7年來最高水平,其實這對樓巿有極重要的意義!
美債息拋離港租金回報 4年後樓市多跌
美債息突然飈升,事緣美國儲聯局主席鮑威爾表示,聯儲局再也不再需要保持超低利率,並將循序漸進地轉向既不寬鬆也不緊縮的中性利率。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批評加息,鮑威爾只表示聯儲局並不考慮政治因素,只關注自身職責。
鮑威爾的鷹派言論,猶如為美國往後繼續加息開綠燈,美債息和香港樓巿究竟有何關係?筆者記得多年前曾訪問香港大學的鄒廣榮教授,他向筆者提及,曾以數十年的數據研究,原來美國10年債息和香港住宅租金回報之間的差距,可以預測4年後香港的樓價是上升或下跌,準確度接近九成,過往若美國10年債息高於香港住宅租回報率達1厘或以上,4年後樓價多會急跌,相反若是美國10年期債息低過香港住宅租金回報率達1厘或更多,樓價便會急升(圖1)。
現在美國10年期債息已升穿3.2厘,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香港的C類型即中型住宅租金回報率只為2.2厘,即兩者差距已有1厘,如兩者「息差」再擴闊並較長時間企於1厘以上,香港樓巿前景便令人擔心。
加按比例金額新高 非好現象
事實上,美國國債往往被機構投資者視為無風險的投資工具,當買美國10年國債也可收3.2厘息,買香港住宅僅能有2.2厘的租金回報,自然會漸漸影響投資者對香港樓巿的看法,另一方面,美國勢將再加息,香港遲早也會再加息, 甚至追加,對負債人士心理也會愈添壓力。常有分析說在辣招下按揭水平偏低,所以樓巿風險遠低於以前,不過近年長期低息下,卻誘使不少業主加按套現,如按揭轉介機構經絡的一項研究便發現,現在加按佔整體按揭比例已升至達36.5%,創出有紀錄以來的新高(圖2),另一方面,加按套現的平均金額亦首次衝破400萬元的關口,8月份的每宗平均加按貸款額達到416萬元(圖3),大家都經常看到有多按物業淪為銀主盤,如美息和港息日後再急升,相信受影響的加按業主會愈來愈多,並非一個好現象。
港人最想置業 多欠缺財務目標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日前發表「港人財務目標及退休實踐度」調查結果,調查乃2018年8月6日至31日進行網上調查,蒐集港人對理財及退休策劃的取態。部分調查結果如下:
(1)四成受訪者沒有制訂財務目標。在低收入群組(月入15,000元或以下)中,有54%沒有財務目標;
(2)港人首要的財務目標是置業。在有財務目標的427名受訪者中,有129人(即27%)以置業為第一目標,第二及第三項分別是退休準備及醫療開支;
(3)港人退休後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銀行儲蓄(28%),其次為股票/債券/基金(20%)及強積金(16%)。另有10%受訪者認為可依靠政府提供的保障,僅6%受訪者依靠子女供養。
看完上述調查結果,大家可會留意,最多人的財務目標是置業買樓,但也有超過一半低收入人士是沒有制定財務目標,這亦令到大家理解到除了因為樓價高而令港人愈來愈難買樓外,如沒有財務目標,如儲蓄和投資,就算樓價回落,那些沒有準備的人,也是依然沒法上車。
另外,沒有自住樓而單靠銀行儲蓄退休,也會是極不容易。
■海外物業博覽暨投資講座
《亞洲週刊》10月27日將舉辦大型海外物業博覽暨投資講座,邀得湯文亮博士及曾淵滄教授等樓巿及投資KOL參與,首300名進場人士將可獲贈安泓投資總監楊書健及《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合著的《環球置業 最強天書》(圖)乙本。有興趣參展的發展商和中介,可經以下電郵查詢:
[email protected]或
[email protected]
[陸振球 樓市解碼]
華懋爆冷奪何文田站2期 分析料大發展商對豪宅後市審慎
1 :
GS(14)@2018-10-24 08:05:3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867&issue=20181024
【明報專訊】山頂文輝道地王早前流標,剛過去周一截標前被業界調低估值的港鐵(0066)何文田站2期發展項目,昨日隨即閃電開標,由華懋集團擊退7個財團奪得項目發展權。有測量師估計,大型發展商及財團出價低於華懋,除了因為要預留資金競投下月初兩幅啟德跑道住宅靚地外,還多少反映對豪宅後市轉趨審慎的態度。
明報記者 甘潔瑩
成功擊退多個大財團而奪得何文田站2期市區地皮的華懋,該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蔡宏興坦言,很高興可以再次與港鐵合作,雙方早前合作的元朗朗城滙,市場反應十分理想,是很成功的項目,而今次投得的何文田站2期項目,擁港鐵上蓋優勢,又處於何文田優秀社區,樓盤將提供900多個單位,並會以2至3房為主。他補充,集團對香港前景有信心,未來仍會積極投地,即將截標的兩幅啟德地亦可能入標。
華懋蔡宏興:主打2至3房
據悉,有份入標的發展商包括本港龍頭發展商長實(1113)、新地(0016)、恒地(0012),另嘉里(0683),以及早前投得何文田站1期的高銀亦有入標;此外,新世界(0017)則伙拍會德豐(0020),而信置(0083)則聯同中國海外(0688)合作入標,即華懋成功擊退7個財團。
晉縉集團企業發展部總監(估值及物業管理)張聖典指,項目是市區鐵路盤,具吸引力,加上華懋過去曾以高價奪地,料出價進取。
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則指,鐵路供應有限,而何文田站2期發展規模大,具備相當優勢,估計有900至1000伙中小大型混合式發展,料落成後每呎以3.3萬元出售。
料項目日後呎售3.3萬
值得留意,除了何文田站2期項目外,未來尚有兩幅市區靚地推售,分別為啟德跑道區的第4B區3號及第4B區4號地皮,兩地皮面積各逾10萬方呎,最高可建樓面逾57萬方呎,市值料各逾百億元,每方呎樓面地價約1.6萬至2萬元,若成功由同一發展商投得,將可合併發展。來季則有多幅啟德跑道區住宅地及商業/酒店地推售,不排除發展商預留資金競投地皮。
部分發展商吼下月推啟德地
資料顯示,何文田站2 期位於港鐵何文田站上蓋,可建住宅樓面63.93萬方呎,提供約900至1000個住宅單位,預計2024年落成,項目補地價金額約74.87億元,以可建住宅樓面面積最高63.93萬方呎計,每方呎補地價約11,709元,打破去年11月黃竹坑站第2期每呎補價10,576元紀錄,創鐵路項目新高。
2 :
GS(14)@2018-10-24 08:05:4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584&issue=20181024
【明報專訊】港鐵何文田站二期項目新地(0016)雖未投得,但同區何文田天鑄就銷售理想,最新售出兩幢洋房,其中一幢實呎達9.8萬元,再創九龍區洋房呎價新高。
天鑄早前招標推出兩幢洋房,其中8號洋房實用面積3406方呎, 成交金額3.33788億元,實呎9.8萬元,呎價為項目在8月後再創九龍區洋房新高,對上紀錄約9.5萬元;至於7號洋房,實用面積2797方呎, 成交金額2.48933億元,實呎8.9萬元。天鑄全數7幢洋房於兩個多月內沽清,共套現17.88億元。
大生銀行馬氏家族旗下大銀地產首個項目大埔道翠雅山,將於年底前以招標形式推出。
翠雅山年底前推兩幢招標
大銀地產總經理(項目)朱偉雄表示,共設35伙,最快年底推售第1、3座共7伙,售價參考義德道物業,若全幢購入可擁命名權。
CCL結束3個月連跌 新界西續反彈 業界料樓價短期續下調 後市反覆
1 :
GS(14)@2019-01-05 17:15:2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973&issue=20190105
【明報專訊】本港樓市去年第四季出現調整,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更連跌13周、即約3個月。不過,最新公布的CCL報174.49點,按周回升0.07%,終止連跌之勢。不過,該行認為,樓市未來仍會反覆,並有機會向下調整;有學者認為,樓價有機會在首季見底後回升。
明報記者 林尚民
去年最後一周公布的CCL、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領先指數CCL Mass及CCL(中小型單位)齊跌13周,為歷史最長齊跌紀錄,不過,有關連跌走勢在踏入2019年後隨即終止,CCL最新報174.49點,按周微升0.07%,結束13周連跌;CCL Mass報175.99點,按周微升0.10%,而CCL(中小型單位)報174.22點,按周微升0.1%,結束17周最長連跌。不過,CCL(大型單位)報175.87點,按周跌0.07%,連跌4周共0.94%。
數據反映凱滙熱賣等因素
分區樓價指數方面,新界西CCL Mass最新報159.55點,按周升0.62%,連升2周共1.72%;新界東CCL Mass報181.06點,按周微升0.01%,結束17周最長連跌;港島CCL Mass報182.43點,按周微升0.04%,結束3周連跌;九龍CCL Mass報172.59點,按周跌0.16%,結束兩周連升。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稱,4區樓價三升一跌,是11周以來首見,反映居屋攪珠後第二周,向隅客回流二手市場,加上觀塘新盤凱滙熱賣,刺激樓價終止連跌。
中原黃良昇:料次季跌至160點
黃良昇稱,CCL、CCL Mass及CCL(中小型單位)三大整體指數雖結束13周最長連續齊跌紀錄,但預期樓價仍會持續向下調整,只是由連跌進入反覆下跌階段,料次季CCL仍以160點為目標。不過,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卻認為,樓市反覆下跌的機會很小,始終現時經濟環境正面,相信今次樓市調整有機會如2015年一樣,調整後出現反彈。他又稱,最重要視乎差餉物業估價署稍後公布的12月份樓價指數,若按月跌幅較11月份3.5%有所收窄,樓價應會在首季內見底,並謂政府樓價指數下跌一成後,市場會有支持位,全年樓價會「升多過跌」,但相信升幅輕微。
莊太量:樓價首季或見底
此外,據美聯分行統計,周末15個指標屋苑預約睇樓量錄約397組,按周回升約7.6%。美聯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表示,隨着早前長假效應減退,業主及準買家重投市場,加上部分一手客回流,令周末預約睇樓量全線回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