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微軟亞研院副院長馬維英加盟今日頭條 管理AI實驗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4/161214.shtml

微軟亞研院副院長馬維英加盟今日頭條 管理AI實驗室
黑智 黑智

微軟亞研院副院長馬維英加盟今日頭條 管理AI實驗室

這也是繼前Uber中國戰略負責人柳甄後,今日頭條引入的又一位副總裁級別人物。

2月14日消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馬維英已離職,將加入今日頭條出任副總裁,管理今日頭條人工智能實驗室。今日頭條方面已確認了該消息。

馬維英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於2001年4月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在信息檢索、互聯網搜索技術、數據挖掘, 多媒體管理和移動信息瀏覽方面的研究。

據了解,馬維英博士於1990年畢業於臺灣國立清華大學電氣工程系,之後於1994年和1997年分別獲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他完成博士學習的1994年到1997年間,他參與了UCSB的Alexandria數字圖書館(Alexandria Digital Library)項目。馬維英從1997年到2001年在惠普實驗室工作,從事多媒體自適應傳輸和移動因特網的分布式多媒體服務系統的研究。

馬維英離職後,有消息稱微軟亞洲研究院自然語言計算組主任周明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首席研究員劉鐵巖將升入高級管理團隊,擔任副院長級別職務。該消息暫未得到微軟方面證實。

這也是繼前Uber中國戰略負責人柳甄後,今日頭條引入的又一位副總裁級別人物。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也曾在2016年11月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稱,今日頭條是人工智能的先行者,並講述了今日頭條關於人工智能的探索和嘗試,比如,頭條尋人,頭條問答等。

馬維英 今日頭條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42

阿里雲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 人工智能深入工業制造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名單,由阿里雲參與的“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均獲批複認定,分別是工業大數據應用及大數據系統軟件領域的唯一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前者由航天雲網旗下北京航天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和阿里雲聯合共建。後者由清華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牽頭,阿里雲支撐實驗室研發全生命周期大數據系統軟件及其開源創新平臺體系。

國家工程實驗室承擔著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此次共有1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獲批,其中大數據領域11個,互聯網+領域8個,寄托著在該領域實現世界一流創新的希望。

據悉,在“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未來規劃中,阿里雲將負責雲計算大數據基礎平臺,參與工業相關算法服務的建設和維護,同時支持航天科工資源整合,在工業測控技術方面開展研究及試點行業應用。

航天雲網公司副總經理、北京航天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祝守宇表示:“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是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大數據行動計劃的重要步驟。航天雲網將和阿里雲等實驗室共建單位共同努力,與產業界各方充分合作,建設世界一流的工業大數據實驗室”。

據波士頓咨詢報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未來能為中國制造業帶來高達6萬億的額外附加值。

從2016年1月開始阿里雲就推出大數據平臺“數加”,並在廣東雲棲大會上宣布為制造業轉型智能制造提供技術與人工智能支持。

當前,協鑫光伏、徐工集團、比亞迪等一系列工業制造企業采用阿里雲技術,在提高生產效率、打通產業鏈全環節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協鑫利用大數據新技術使得良品率提升1%,成功節省上億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78

騰訊任命百度研究院前副院長張潼為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

據騰訊官微3月23日消息,騰訊AI Lab今日在深圳啟動首屆學術論壇,在論壇上,騰訊宣布任命人工智能領域頂尖科學家張潼博士擔任騰訊AI Lab(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

加入騰訊前,張潼曾經擔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IBM研究院研究員、雅虎研究院主任研究員,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和大數據實驗室負責人,期間參與和領導開發過多項機器學習算法和應用系統。曾參加美國國家科學院大數據專家委員會,並負責過多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資助的大數據研究項目。

此外,張潼是美國統計學會和國際數理統計學會Fellow,並擔任NIPS(神經信息處理系統進展大會)、ICML(國際機器學習大會)、COLT(學習理論大會)等國際頂級機器學習會議主席或領域主席,以及JMLR(機器學習研究期刊)和Machine Learning Journal(機器學習期刊)等國際一流人工智能期刊編委。他是中央組織部“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數學系和計算機系學士,以及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碩士和博士學位。

張潼資料圖

張潼表示,“我很榮幸能夠參與騰訊AI Lab的籌建。我們將專註於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及應用探索,不斷提升AI的決策、理解及創造能力,同時為騰訊的各產品業務提供AI技術支撐。騰訊在場景、數據和計算能力上的豐富積累,是AI領域研究人員所渴求的基礎條件。我註意到,世界範圍內的華裔人才在AI領域有很強的技術優勢,這是中國發展AI的機會。目前,騰訊AI Lab已經吸引了一批頂尖的研發人才,50余名科研人員中90%以上有AI相關博士學位和海外留學背景。我們還將通過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生態,激發AI領域的人才深度研究和探索的機會。可以說,騰訊的AI非常具有想象力。”

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表示,“張潼博士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權威。我們很高興能夠邀請到張潼博士加盟騰訊,全面負責騰訊AI Lab。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除了依靠算法和計算能力的快速提升外,也離不開豐富的應用場景、海量的大數據及強大的計算能力。在過去18年里,騰訊在這些方面有了很多的積累,這對於我們AI Lab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基礎。未來,我們還會持續加大在科研領域的資源投入,專註提升AI的技術能力和應用場景,以科技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騰訊AI Lab於2016年4月在深圳成立,致力於人工智能基礎科學的開放研究,以及應用領域的深入探索。目前產品已應用在上百個騰訊產品上,如天天快報個性化推薦、手機QQ藝術濾鏡、微信搜索等。

騰訊昨日發布2016年財報,全年實現凈利潤414.47億元同比增42%,不及預期。花旗此前把騰訊控股目標價升至262元,維持“買入”評級,該行相信騰訊業績將維持穩健,預料去年第四季收入按年增長43%至437.5億元。

另一方面,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昨日在英文自媒體平臺Medium及微博、Twitter等個人社交平臺發布公開信,宣布自己即將從百度離職,開啟自己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新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82

受阻政策多年,西部彎道超車互聯網醫院的銀川實驗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686

醫護人員從寧夏互聯網醫院門口走過。一系列扶持政策,讓銀川實現“彎道超車”,一舉奠定在全國互聯網醫療版圖中的地位。(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受阻政策多年,西部彎道超車 互聯網醫院的銀川實驗》 )

“我們還有哪些沒做到的地方,你們企業盡管提。我們想辦法解決。”

幾乎所有的行業“大玩家”都急著跟銀川聯姻。

國家衛計委同意“先行先試”。但至於政策對不對,國家衛計委未表態。

互聯網醫療打轉許久,卻遲遲做不成一家純線上的互聯網醫院。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抱著“打探”的心態聯系了銀川市政府。“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剛開業,他想了解一下具體情況。

2017年元旦剛過,雙方就見了面。“原本以為,頂多就放開醫師跨省多點執業、接入醫保,結果他們提出:醫生的職稱晉級也可以搞。”

銀川給互聯網醫療行業送出的大禮絕非僅限於此。3月10日的最新版政策中,一直難以破局的醫保政策也得以放開。在銀川,市民在互聯網醫院的圖文問診、電話問診、疾病咨詢、遠程會診、購藥等就醫行為,都可以和實體醫院看病一樣使用醫保。

對銀川給予的禮遇,李天天印象深刻。一次開會,銀川市副市長郭柏春甚至“自找麻煩”:“我們還有哪些沒做到的地方,你們企業盡管提。我們想辦法解決。”

對因為政策問題、遲遲無法突破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而言,此地不啻天堂。

早在2016年12月,銀川市政府就出臺了“一個辦法,兩個制度”(《互聯網醫院促進辦法》《銀川互聯網醫院管理工作制度》和《銀川互聯網醫療機構監督管理制度》),率先填補國內互聯網醫院的監管空白。

3月10日,銀川市又出臺三份文件,將互聯網醫院列入醫保定點醫院、電子處方與醫保系統下藥店的全面接入、將互聯網醫院的執業醫師的考評與職稱評定掛鉤。這一系列扶持政策,更是讓銀川實現了“彎道超車”,一舉奠定了其在全國互聯網醫療版圖中的地位。

幾乎所有的行業“大玩家”都急著跟銀川聯姻。丁香園、春雨醫生、北大醫信、七樂康……3月19日,15家互聯網醫療企業齊聚銀川,宣布正式進駐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基地。加上先前落戶的好大夫在線和微醫集團,銀川市的互聯網醫院達到17家,成為全國擁有互聯網醫院最多的城市。

簽約儀式上,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馬力、銀川市委書記徐廣國、銀川市市長白尚成親自出席,銀川市各委辦局領導更是悉數到場。

“市領導對企業關心的問題作了回應和說明。”一位參加了3月19日上午“閉門會見”的企業負責人透露,雙方暢所欲言,氣氛熱烈坦誠。以至於原定10點舉行的簽約儀式,推遲了近一小時才開始。

“好多東部城市來銀川學習,都覺得自己走慢了。”郭柏春在媒體見面會上稱,“互聯網醫院的銀川模式,完全可以在其他地區推廣。”

有意思的是,3月21日晚,一篇名為“好大夫虛擬互聯網醫院被國家衛計委叫停”的文章被大量轉發。很快,好大夫在線就發表聲明,稱該文章為“別有用心者”以綁架政府名義散播的虛假消息。 “確實沒被叫停。”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他透露,3月21日,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牽頭召開了互聯網醫院討論會,核心要點是“互聯網是載體和工具,最終落腳點是醫院,所以一定要有線下醫療機構作為依托”。 寧夏衛計委、銀川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好大夫在線、微醫集團都有代表參加了會議。而目前在銀川,微醫集團的寧夏互聯網醫院是唯一擁有線下實體醫療機構的。 “嚴格說來,大家都在打擦邊球,所以想爭試點,搞得名正言順一點。”前述參加了此次會議的知情人士說。

政府主動找上門

2014年下半年,互聯網醫院問世,兩年時間里,大大小小的互聯網醫院冒出了二三十家。和這些掛著互聯網醫院頭銜,卻需要綁定實體醫療機構的地方不同,2016年4月,銀川第一家互聯網醫院——好大夫在線“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出現時,走的是徹徹底底的“純線上”路線。——沒“綁定”任何一家醫療機構,通過整合已有的醫療資源,來自全國的患者就能對應全國醫療專家,在線問診。

好大夫在線CEO王航回憶,2015年底,銀川想做智慧醫療,主動找上了門。他分析,對方看中的是好大夫在線的14.5萬名專家資源。銀川只有三家三甲醫院,副高以上職稱的醫生僅一千多名。通過互聯網醫院遠程診療、跨省多點執業,優質醫療資源可以下沈到銀川,並輻射寧夏甚至整個西北地區。

微醫入駐銀川,同樣是政府主動找上門來。“2016年11月,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銀川市、賀蘭縣政府領導考察烏鎮互聯網醫院,決意將該模式引進寧夏,作為智慧民生重點工程推進。”

從簽約、審批到調試、開業,微醫的寧夏互聯網醫院僅耗時50個工作日。微醫集團負責人坦承,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和賀蘭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沒。

為了吸引互聯網醫療企業入駐,銀川衛計委、大數據局、人社局等部門一度組成聯合工作組,多次到“春雨醫生”考察、座談。“問得非常細。”春雨醫生合夥人萬靜波回憶。

對限於政策困境、苦苦掙紮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而言,這無疑是少有的禮遇。

2014年,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曾表示,除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程醫療外,其他涉及醫學診治的工作不允許在互聯網上展開。規定不僅戒嚴了互聯網醫療的開展許可,也意味著“互聯網醫院”這張牌照,成為了移動醫療公司合法在線診療的“入場券”。

但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來自寧夏的官員為互聯網醫療企業說了話。“現行的衛生法律法規中,未明確規定設置互聯網醫院的條件和程序。在互聯網醫院的管理及監督方面缺乏規範的監管標準和制度,網上醫院醫師跨省多點執業也存在限制。”全國人大代表、銀川市市長白尚成提出。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衛計委主任馬秀珍的提案則建議: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頂層設計,制定互聯網醫院的設置、監管以及醫師多點執業等相關的法律法規。

“寧夏是全國第二批醫改試點省份、遠程醫療試點省份,銀川又是西部唯一的全國智慧城市試點。”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而此時,在醫療領域的外圍兜兜轉轉好幾年,卻遲遲無法商業化,互聯網醫療企業也早迫不及待。

王航承認,過去以掛號、咨詢為主要業務模式的好大夫在線,急需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因此才有了轉向互聯網醫院的大動作。

在銀川落地,只是企業彎道超車的第一步。他們真正看好的,是因此打開的全國市場。

“銀川的需求量,一個好大夫就能滿足了。”銀川市副市長郭柏春坦言,形成互聯網醫院產業集群,有助於共同探索線上診療規範。另一方面,互聯網醫院不只有銀川需要,“註冊在銀川,服務全中國。”

3月19日是“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正式運營的第100天。三個多月的數據證實了這一點,接受服務的98.5萬人次中,銀川本地患者僅6516人。

銀川的“先行先試”

不過,2016年4月底,雖然已獲得了銀川市行政審批局頒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卻直到12月才開業。作為全國首家沒有門診、沒有病床、沒有藥房的互聯網醫院,國內沒有任何相關的管理標準和法規。“人員如何註冊,該參照什麽樣的標準?市里和我們都擔心,萬一出事了怎麽辦?”王航回憶。

銀川市政府專門請來全國的醫務管理專家、衛生法學專家、醫院管理專家,制定出“一個辦法,兩個制度”,即《互聯網醫院促進辦法》《銀川互聯網醫院管理工作制度》和《銀川互聯網醫療機構監督管理制度》,從醫療常規管理、醫師管理、藥事管理等各方面,監管“雲端”醫院。最長的一份文件,有73頁。

“我們向國家衛計委作了報備。”銀川市衛計委主任田永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寧夏是全國第二批醫改試點省份,國家衛計委同意“先行先試”。但至於政策對不對,國家衛計委未表態,“因為他們也不確定政策符不符合實際。”

向國家衛計委領導口頭匯報時,田永華特別記住了對方的一句話:“好多東西都來源於實踐。”

此後,銀川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此前,國家並無明文允許醫師跨省多點執業。但有了“一個辦法”,光“好大夫在線”平臺,就多達1.1萬名醫生通過了銀川市行政審批局的備案,從而“合法”行醫。

2016年8月和12月,“一個辦法,兩個制度”先後出臺,但李天天仍有擔心,“銀川的政策會不會是某個領導腦袋一熱想出來的?會爛尾嗎?”

他和同事飛了三四趟銀川,深入了解後打消了顧慮,最終拍板:丁香園旗下的首家互聯網醫院,就落在銀川。

在3月10日的最新版政策中,一直難以破局的醫保政策也得以放開。銀川的參保人員將和在實體醫院看病一樣使用醫保,不僅可用醫保個人賬戶直接支付網上看病、購藥的費用,符合基本醫療保險“三項目錄”範圍的網上診費,也能報銷。

此前,全國各地對於互聯網醫院的醫保管理,主要的嘗試為個人賬戶支付。納入門診統籌,尚屬先例。

不過,不是所有入局者都有資格享受政策傾斜,第一個“吃螃蟹”的好大夫在線才是最大的贏家。《銀川市互聯網醫院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及門診統籌管理辦法(試行)》特別規定,“試點期間,參保人員只可選擇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簽約,作為本人的門診統籌線上服務醫療機構。”

“很多賬戶動起來很敏感。”對於醫保限制,副市長郭柏春解釋。但他同時表示,“我們支持在互聯網醫院多做試點。將來試點成功,醫保報銷金額放大、報銷區域放大、可報銷的單位也會放大。”

同醫保“大禮包”一並送出的,還有《銀川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互聯網醫院執業醫師準入及評級制度》,內容包括將互聯網醫院列入醫保定點醫院、電子處方與醫保系統下藥店的全面接入、將互聯網醫院的執業醫師的考評與職稱評定掛鉤等。

“這還不夠,我們正在研究互聯網醫院生態鏈的打造。”媒體見面會上,銀川市法制辦主任張國慶稱,銀川市政府還將出臺辦法,扶持醫療檢查中心、手術治療中心、康複保健中心等配套機構的發展。

破殼前夜?

經濟欠發達、醫療資源稀缺的西北城市銀川,本非眾企業的首選。

好大夫在線發家於北京,互聯網醫院曾優先考慮落戶於此,但申請卻未能獲得當地衛計委的批準。上海的一家企業,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當你在經濟上比較欠缺時,需要一種創新模式;而當你本身就是醫療資源高地,就會想方設法保護自己的優勢。”上海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解釋。

更多的企業四處奔走,得到的回答卻是:“我無法可依,你讓我怎麽批準你?”——2015年2月,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我國醫療機構中並無所謂“網絡醫院”這個類別,也不存在“網絡醫院”的審批程序和標準。

“是給它醫療機構資質還是公司資質?是不是先得有個線下實體醫院掛靠擔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幹脆別搞了!”多次被拒後,一位企業負責人如此揣摩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心態。畢竟,通過網絡終端給患者看病,比傳統面對面的“視觸叩聽”有著更高的風險。

“假如互聯網醫院能獲得診斷資格和處方權,那麽從今往後,社會資本大可不必興師動眾地投資建設各類實體醫療機構。註冊一家互聯網公司,找個農村衛生所合作,拿個互聯網醫院牌照,就可以面向全國人民看病診斷、網絡買藥了。”有反對者認為。

在銀川,獲得互聯網醫院的牌照需要滿足哪些要求?田永華並未正面回應南方周末記者的提問,他表示,互聯網醫院如何申請、提交哪些手續,“一個辦法”有明確規定。在此基礎上,銀川市制定了《銀川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行政審批局據此對申請者審核。

南方周末記者在《細則》中看到,“符合銀川智慧城市整體建設規劃和布局”是申辦的首要前提,申辦者還需提交可行性報告。但《細則》並沒有寫明具體的量化標準。

不過,在銀川,互聯網醫院並未過多糾纏於爭議。“註冊在銀川,服務全中國”,此地政策試點的突破,已經給產業打了針強心劑。

雖然尚處“胎動期”,但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醫院,或將成為攻破公立醫院城墻的“特洛伊木馬”。

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國內每年70多億人次的門診量中,將近60%為複診。業內專家也表示,2/3以上的複診可以通過在線完成,互聯網醫院的市場空間不容小覷。

“互聯網醫院將是丁香園布局C端的重要一步,核心產品丁香醫生從在線咨詢正式升級到為用戶提供在線診療服務。”李天天透露,互聯網醫院被劃歸到丁香醫生事業部,事業部單獨成立公司,未來會從丁香園拆分,單獨融資。

春雨醫生亦將從“在線看病”到“在線治病”的進化,視為春雨互聯網醫院重點探索的業務之一。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最新報告預計,2017年中國互聯網醫院將發展到上百家,互聯網醫療業務模式逐步落地,今後幾年還將繼續高速增長。該機構預計,到2020年全國互聯網醫療總問診量達2.96億,占全部就醫問診量的近4%。

互聯網醫院,也將會給影像中心、檢驗中心、日間手術中心等“盟軍”帶來極大支持。以往,這些機構很難從大醫院獲得訂單。如今,互聯網醫院為了追求線上化,必然需要引入第三方高效快捷的服務。而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崛起,將進一步瓦解公立醫院的壟斷能力。

3月19日的簽約現場,銀川當地的幾家公立醫院,也在與會嘉賓邀請之列。不過,幾位出席代表來去匆匆,未置一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25

反思比特幣:去中心化實驗 投機者慎入 | 商業觀察

比特幣又上頭條了,近日來其價格連創新高,且從5月12日開始,一種以比特幣支付的勒索病毒橫行全球。黑客植入的勒索軟件感染了用戶文件並且進行加密,然後要求受害者付費進行解密。受害者需要支付價值300美元的比特幣,才能獲得密鑰來打開被加密的重要文件。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日本的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它不同於通常理解的電子貨幣,電子貨幣一般是指電子化記賬存儲和交易的國家信用貨幣,比特幣是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比如各國央行)的,它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件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絡,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比特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可以脫離傳統的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清算系統。

和黃金比較,黃金和其他商品貨幣,是依靠自然的稀缺性來保證數目的有限性。而比特幣是依靠約定的算式和規則,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制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按約定,其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具有極強的稀缺性,目前,挖礦至今,生產了約1400萬個。(註:所謂比特幣挖礦,是指通過適合比特幣計算的硬件,然後來運行比特幣的一些計算程序,如果計算對了,就獲得相應的比特幣。)但是,在更廣泛的虛擬世界中,利用相同區塊鏈技術和類似的約定,可以有很多其他的競爭幣,比如萊特幣、以太幣等等。比特幣,也可能在區塊鏈貨幣進化中落敗,好比是遠古時期落敗的石頭、鹽巴和貝殼貨幣等。而且,正是因為它的純數字性,還沒有其他商品貨幣的物理屬性帶來的功能,它可能“一文不值”。

和紙幣相比較。比特幣等試圖利用區塊鏈等技術和約定來保證貨幣的稀缺性,從而挑戰現行金融制度下的紙幣濫發。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比特幣的價格具有高度的波動性,據統計,它的波動性是黃金的7倍以上,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等股票市場指數的8倍以上。這樣的波動性帶來了較大的風險,使其無法擔當價值儲藏手段,也不能作為普遍的商品的記賬單位。而且,總數量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的約定,以及去中心化的特征,也限制了比特幣實施社會經濟中的管理職能。這個弊端類同金本位制,可能導致通貨緊縮,不可能實現央行在當代社會制度中被要求的政策調控目標:失業率和經濟增長。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征、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也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但此點同樣會被暗黑世界所利用,像鉆石、樂高塊成為暗黑世界的交易貨幣。比如賭博,采用比特幣,可以繞開現行法律的貨幣概念,逃避懲罰。5月12日以來開始傳播的以比特幣支付的勒索病毒,更是揭開了比特幣交易流通中暗黑世界的一角,偷盜、勒索、賭毒等獲得的比特幣在比特幣池中洗錢,而監管缺失。而一旦比特幣像面包券、紙幣受到監管,它就可能喪失部分交易媒介中的私密性優勢,也會增加監管成本。

比特幣本身及其點對點的交易依靠156位加密和區塊鏈技術,是極其安全的。但現有的比特幣制度尚不保障個人擁有的比特幣在自身存放、與國家信用貨幣兌換中的安全。錢包、交易平臺的選擇,好比是紙幣之於各個商業銀行、清算系統的選擇。比特幣被盜屢有所聞,2014年2月世界最大規模的比特幣交易所運營商Mt.Gox破產。當時,該交易平臺的85萬個比特幣遭黑客盜走,損失估計約4.67億美元。 2016年8月,總部位於香港的數字貨幣交易所Bitfinex被盜比特幣119756個,總價值約為7500萬美元,受此消息影響,全球比特幣價格一度下跌25%。

人類的貨幣的進化,在今天,還有一個環保的考量。比特幣的挖礦和交易中的認證,都需要算力。理論上,任何人均可以在專門的硬件上運行軟件而成為尋寶的礦工。利用計算機來校驗或者推動比特幣交易,比特幣礦工能賺取用戶支付的用於加速交易處理的交易手續費和按固定公式增發的比特幣。新的交易需要被包含在一個具有數學工作量證明的區塊中才能被確認。這種證明很難生成,因為它只能通過每秒嘗試數十億次的計算來產生。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挖礦尋寶,計算的難度會越來越高,以確保稀缺性約定。算力的成本,除了技術和硬件,還有電力。作為逐利的礦工,可以通過搬遷到四川和內蒙古一些小水電站附近謀求低成本的電力。但社會必須考慮整體的碳排放,由此看,比特幣算不上是一種綠色貨幣。

盡管比特幣有著諸多毛病,但畢竟首先要看到的是它在當今貨幣制度中的實驗性。比特幣是互聯網世界人們對抗現實建制世界的國家信用貨幣通脹發行的一個去中心化的創想。它試圖簡化和公開發行貨幣的規則,以替代傳統的貨幣專業知識和央行的智慧。至少到目前為止,比特幣依然是最被廣泛接受的去中心化虛擬貨幣。

在當代人類貨幣進化史上,區塊鏈以及分布式計算的思想,會不會扮演一出“買櫝還珠”呢?截至目前,比特幣還不能走進千家萬戶的錢包中,還只是投資者的“賭籌”,但是在這逐利中,包含著技術的進步,對於貨幣起源、清算制度的反思和觀念進步。一些研究報告認為,因區塊鏈安全、透明及不可篡改的特性,金融體系間的信任模式不再依賴中介者,許多銀行業務都將“去中心化”,實現實時數字化的交易。區塊鏈的應用在虛擬貨幣、跨境支付與結算、票據與供應鏈金融、證券發行與交易及客戶征信與反詐欺等五大金融場景將能產生最直接與有效的應用。筆者也以為,區塊鏈還將從技術上保障“給每個人發錢”,以“央行——個人”直接貨幣傳導機制,從而顛覆 “央行——金融機構”的傳統貨幣發行傳導機制。

因此,比特幣等非中心化貨幣尚不能成為你我錢包中的一種日常貨幣,如果你是一個穩健的投資者,筆者不建議你參與比特幣的投機交易。但相關技術可以視為貨幣進化中的黑科技,你或許可以考慮拿出財富中小小的一部分國家信用貨幣,來參與這場當代貨幣的實驗。

(此文首發於秦朔朋友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74

勒索病毒阻擊戰新突破 騰訊實驗室解密被鎖XP系統

5月19日,WannaCry勒索病毒阻擊戰取得新突破,被鎖用戶有望實現解密。騰訊安全反毒實驗室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在此前公開解密線索基礎上,騰訊安全反病毒實驗室做了進一步研究並發布XP解密工具,Windows XP 系統用戶遭到“想哭”勒索病毒感染後,在沒有重啟電腦的前提下,通過該工具可以大概率成功解密,解密恢複成功率是其他文件恢複工具的幾倍。同時,騰訊安全反病毒實驗室表示正在對影響更大的WIN7系統解密進行研究。

騰訊安全反病毒實驗室負責人馬勁松表示,關於Windows XP 系統解鎖的研究,此前已有安全同行發表了進展,Adrien Guinet首先發現了在XP環境某些條件下,使用CryptDestroyKey和CryptReleaseContext時不會將生成的RSA密鑰從內存中銷毀,通過搜索目標進程內存的方式,可以搜索到RSA密鑰的某些痕跡,但其沒有對解密結果進行廣泛驗證。

在Adrien Guinet提供的代碼的基礎上,騰訊反病毒實驗室根據這幾天對樣本的分析結果以及以前的技術積累,修改了其中一些關鍵的問題,使得從搜索到的結果可以提取到文件解密所需的RSA私鑰,進而解密XP系統下的受害文件。這一研究成功的公布,或將給行業抗擊勒索病毒、以及下一波攻擊帶來啟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793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開幕,院士現場實驗挑戰食品謠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673

辟謠小實驗現場。(鄒成蹊/圖)

“社會上廣泛流傳某些蔬菜水果是被染色的,看這個實驗就能讓大家明白,所謂掉色,掉的就是‘花青素’,花青素遇堿、遇酸會發生變色反應,並非外‘加’顏色。”

水和色素根本難以進入西瓜和螃蟹,而進水的西瓜很快就會爛掉,打針的螃蟹也活不過一個小時。

金華火腿、蘭州拉面、安溪鐵觀音、寧夏西瓜、西安冰峰汽水……只有你吃不到,沒有你想不到。一場展會,仿佛滿足了人們在酷熱的北京的所有暢想。

6月29日,一年一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在京舉行。2017年的宣傳周主場活動形式別致新穎,在全國食品安全示範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果展覽(以下簡稱“雙安雙創”成果展)上,各省市的展臺幾乎把“舌尖上的中國”都搬進了展館。AR體驗、現場炒茶、肉菜快檢、趣味遊戲……各個展臺還各出奇招,展現在食品安全上的努力及特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任汪洋出席開幕式並講話。汪洋強調,要堅持德法並舉、法治先行,加強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快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共同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China Food Safety Publicity Week),是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於2011年確定在每年六月舉辦的,通過搭建多種交流平臺,以多種形式、多個角度、多條途徑,面向貼近社會公眾,有針對性地開展風險交流、普及科普知識活動,因活動期限為一周(因主題日的豐富而適當延長),故稱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

院士現場實驗,擊碎食品謠言

“水果掉色靠漂染,西瓜變甜靠打針,螃蟹增重是註了膠,膠粘碎肉變有毒牛排……”這些你刷刷朋友圈就能看到的文章靠譜嗎?

宣傳周第一天下午,在“科學實驗”展位,中國食品安全領域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和他的專家團隊,親自演示了簡單明了的科學小實驗,將瘋狂傳播的食品安全謠言“各個擊破”。

陳君石拿著裝有楊梅汁、櫻桃以及浸泡過黑皮花生和紫米的杯子,往里面加一點堿,原本深紅色的水就變成了藍黑色,再加點兒白醋,顏色又變回了紅色。

——這個簡單的實驗過程,證明了“水果掉色”是花青素遇堿、遇酸後發生的變色反應,並非外“加”顏色。

“社會上廣泛流傳某些蔬菜水果是被染色的,看這個實驗就能讓大家明白,所謂掉色,掉的就是‘花青素’,花青素遇堿、遇酸會發生變色反應,並非外‘加’顏色。”陳君石說,

社會上有很多關於食品的誤解,這些誤解造成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過度擔心,而各種各樣的謠言不僅對食品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還誤導了消費者的心理,影響公眾對政府和行業的信任度。

隨後,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科普自媒體達人鐘凱,研究員阮光鋒也依次為現場觀眾演示了“西瓜打針”“螃蟹打針”“脂肪乳化”等小實驗。

觀眾們恍然大悟:水和色素根本難以進入西瓜和螃蟹,而進水的西瓜很快就會爛掉,打針的螃蟹也活不過一個小時。

鐘凱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也是長期致力於破除食品謠言的自媒體人。他說,食品謠言傳播的破壞力極強, 而我們的辟謠力度卻不夠。現在很多“劉洪斌”之流的假專家曝光率很高,而真正的專家卻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發聲。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教授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食品謠言爆發是中國目前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問題,但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食品謠言的傳播形式借助互聯網社交平臺“與進俱進”,比如2016年把“調理牛排”說成“有毒膠水拼碎肉”,不僅是圖文,還以短視頻的形式瘋狂擴散,嚴重誤導了消費者,也對生鮮產業和生鮮電商平臺造成巨大打擊。

隨後,羅雲波也幽默地提出一個“群主公約”倡議,希望每個人都能參與到遏制食品謠言傳播中。“我註意到,現在很多謠言火起來,靠的就是各種微信群。一個群的群主往往是大家信任的、在群里說話有分量的人。如果每一個群主都能夠在自己的群里和大家‘約法三章’,規定好不傳謠言,不討論危言聳聽的內容,那麽謠言的傳播將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傳播的土壤。”

辟謠小實驗現場。(鄒成蹊/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56

馬雲:百年後可以沒有阿里 但這個實驗室一定要留下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11/165514.shtml

馬雲:百年後可以沒有阿里 但這個實驗室一定要留下來
黑智 黑智

馬雲:百年後可以沒有阿里 但這個實驗室一定要留下來

“我對我們的達摩院充滿信心。不僅僅因為我們要投入一千億,不僅僅因為我們有資源,更是因為我們有太多問題要解決、要跨過去。”

2017年10月11日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阿里巴巴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與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預計3年內投資1000億人民幣用於技術研發。在會中馬雲發表了演講,表達了自己建立達摩院的想法以及對它未來的展望。馬雲表示,阿里巴巴未來二十年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為世界提供一億就業機會,服務跨國界的二十億人。並且,達摩院一定要“活得比阿里巴巴長”,他希望在未來,阿里巴巴設立的研究院、湖畔大學以及公益基金會成為它留給全世界的財富。

阿里巴巴研發技術的出發點是能解決什麽社會問題

微信圖片_20171011130303

在公司剛剛成立七八年的時候,我是堅決反對公司有任何研究室、實驗室的。前面十年誰都不能跟我談實驗室,絕對不能跟我談微軟研發部門、IBM研發部門,我認為這些研發部門走不長。

因為當時我們是一個初創公司。盡管我們很強調技術,但是公司在還沒有立足之前就考慮研發是大災難。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公司是研而不發,就是Researchfor fun,不可能走久;Researchfor profit,更不可能走久。那時候我去一家國外大公司,工程師跟我講這個產品怎麽賺錢,而不是告訴我將解決客戶什麽問題,我就覺得這個問題出大了。

此前我知道阿里巴巴還沒有Ready,我只希望通過技術解決很多問題,而不是一下子提升到實驗室。而且微軟也好、貝爾也好、IBM也好,這些工業時代實驗室為主的模式,在當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實在前十年已經越來越萎縮了,它不是未來。什麽是實驗室的未來,在沒想明白之前以及自己公司沒有站穩腳跟之前,不得輕舉妄動。

阿里巴巴那時候的利潤很低,這點錢說不定搞一次就沒了。但是今天的阿里十八歲了,我們要有擔當精神;今天的阿里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大家知道阿里是一個電商,其實電商只是阿里巴巴20%的東西,我們以電商出名,以電商作為切入口,但本質上我們不是一家電商公司,九年以前已經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家數據驅動的公司,九年間阿里巴巴成為當今少數幾個能夠處理豐富數據源的公司。

今天就規模效應來講阿里巴巴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商,其實亞馬遜、eBay,以及後面五個的量全部加起來,沒有阿里巴巴大。做到這個,背後是阿里巴巴強大的技術力量支撐。就光一個雙11,技術含量之高,也超過很多人的想象。

因此我很感謝阿里巴巴有一批前赴後繼努力的工程師。我是不懂技術的,但是正因為我不懂技術,我比誰都支持技術,我老是覺得不懂的東西要出事。相反BAT里面,騰訊也好、百度也好,都是工程師出身。他們的判斷基於這件事情技術能不能完成;我的判斷基於這件事情不完成明天會不會死人,如果這件事情我們不這麽做下去,明天一定會倒黴,明天我們公司跨不過去,哪怕做不到,也得想辦法做到。正因為這樣,阿里巴巴九年以前全面進入雲計算。

我們是以解決問題來判斷,而不是想當然去解決未來,更不以昨天的思路去解決未來。這是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不一樣的地方。

阿里巴巴技術研發的擔當是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未來

阿里巴巴已經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我們在這個國家、在這個時代擔當有巨大的責任。十年以前我就在阿里巴巴講:中國電商發展得好,跟阿里巴巴沒有關系;但是中國電商發展得不好,跟阿里巴巴有關系。因為那時候90%的中國電子商務人才在我們公司,我們做得不對,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做得不對。

思考到最後,我覺得阿里巴巴必須是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

我們必須是一家創新的公司,我們要成為國家創新的發動機,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創新;我們必須是一家時代的公司,Thecompany of the century;我們必須是全球化的公司,我們必須代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十年以來我從來沒有改變這個觀點。你只有這樣思考,這家公司的立意才會第一天就跟其他公司不一樣。

有人挑戰說阿里巴巴還有什麽不做的,你到處都在。但我覺得阿里巴巴本身就不應該只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而是國家和社會乃至於世界創新的發動機。就像電是沒有邊界的,你不能說工業可以用電,農業不能用電,我們各行各業都要用互聯網的技術、思想去影響和改變。阿里巴巴必須擔當起這個責任。

創立“達摩院”是為了支撐第五大經濟體、服務世界經濟

正因為貫徹了這個思考,也因為我們對於技術的欣賞和敬畏,阿里巴巴可能是跨界做得最好的公司,是商業和科技結合最好的公司。

到今天,賺錢對阿里巴巴來講不難。十八年來,我考慮的、召集的會議,關於討論賺錢的,沒有超過三個小時。我認為前面的事情做對了,錢自然多;事情沒做對,錢最終都會走。阿里巴巴現在有了錢,就要考慮未來的問題。阿里巴巴把自己定位為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就必須為未來思考問題。

我們這個實驗室定位是什麽?我覺得不應該是Researchfor fun(為快樂研究),也不應該Researchfor profit(為利潤研究),而是Research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為解決問題研究並帶來利潤和快樂)。二十一世紀的公司,只有解決社會問題才能活下來,不解決問題活不下來的。

For fun走得太遠,forprofit走得太近,都走不長。一個企業做得多大,在於企業解決多大的社會問題。解決的社會問題越大,責任就越大,利益也就來得更多。這是阿里巴巴思考的邏輯。

今天阿里巴巴的規模已經等於全世界第二十一大經濟體,我們有五億多的月活躍用戶,有巨大的數據,無數的消費者,每天的麻煩遠遠超過大家想象。但是這些麻煩都是科學家們的機會。十年以前我就提出來,阿里巴巴缺的不是工程師,缺的是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計算機專家等等。我們要孕育的是一個社會,而不是一個Company。

阿里巴巴未來二十年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不是我們狂妄,而是世界需要這麽一個經濟體,也一定會有這麽一個經濟體。今天的阿里巴巴有錢,有資源,有人才,有影響力,還有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數據寶庫。這些資源、人才、數據不應該只為阿里所用,應該為世界所用,為未來所用,這是我們真心的想法。

我們建立這個經濟體要完成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讓世界經濟更加Inclusive,第二讓世界經濟更加Sustainable,第三讓世界經濟更加Happy和Healthy。達到這三個目標將為世界解決一億就業機會,服務跨國界的二十億人,為一千萬家企業創造盈利的平臺。

這樣的第五大經濟體需要技術支撐,這中間有太多的技術問題要處理,所以這個實驗室是為未來二十年的經濟體打造的。經濟體不是屬於阿里巴巴的經濟體,實驗室也不是屬於阿里巴巴的實驗室。我不想把它變成阿里巴巴的實驗室,阿里巴巴的工程師解決自己的問題難是難,但是問題還不是太大。

“達摩院”要比阿里巴巴活得更長

微信圖片_20171011130317

我希望阿里巴巴有三樣東西可以傳承下去。我個人希望第一是阿里巴巴留下這個實驗室,它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長;第二留下一所湖畔大學,培養企業家,把自己所有的得失告訴人家;再一個,阿里巴巴的公益基金會活得很長。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在了,這三樣就是我們留給世界最好的東西。

但是要活得長,就未必活得好。蠟燭要燒得亮,那一定燒得很快;你要燒得時間長,一定是沒有那麽亮的。我直截了當跟王堅(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講過,這個實驗室絕對不能等資金,這個錢給你就是創業基金,這個實驗室是要掙錢的。要有掙錢的意識,才能活下去,靠撥款的話,那公司有錢你就活,沒錢你就死了,我要的是公司死了,實驗室還活著。這是可以找出好模式出來的,我希望不僅僅靠論文活下來,90%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只在實驗室里面,必須在市場上。只有這樣,這個實驗室才能走得長。

在成立實驗室方面,我考慮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才遲遲推出。真正的科學家和真正的企業家是共性的。第一我們都是樂觀主義者,我們是因為相信才看到的,絕大部分人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如果不相信這個事情會發生,不可能Researchfor fun;第二我們有擔當精神,我們敢冒風險;第三必須有創新、創造、創意,必須走不同的路。在阿里巴巴做一件事情,我都會問:你有什麽辦法做得跟別人不一樣,如果做得一模一樣,憑什麽你做呢?

兩個禮拜以前我接到童文紅(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官)的電話,討論實驗室的名字。我說幹嘛一定要研究院、實驗室這樣的說法,幹嘛不能創造一個自己的名字,我覺得達摩院就很好。她說達摩什麽意思,英文怎麽翻譯,我說就叫Damo,叫著叫著就順了。Google一開始聽著也很奇怪,慢慢就叫出來了;英特爾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什麽意思,叫著叫著就習慣了。就叫達摩院這個名字好了,叫著叫著,養著養著,愛著愛著,就會越來越喜歡。

十八年過去了,我們現在決定成立這個實驗室,很多人說什麽才是你們的未來,學微軟的模式、還是貝爾實驗室的模式,這個問題探討了不少。上一個世紀的企業,抓住一次機會或者兩次機會,就會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但在二十一世紀,要成為了不起的企業,必須解決了不起的問題,想成為偉大的企業,必須解決偉大的問題。

所以阿里巴巴希望走出自己的模式,我們會學習IBM,學習微軟,學習貝爾實驗室,學習在過去人類歷史科技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巨大的經驗和教訓,但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路。我們中國很多的思考要填補世界什麽空白,美國以前有,我們必須有一個;蘇聯以前有,我們必須有一個,幹嘛這樣?為什麽中國人不能自己走一套出來?以今天中國的資源,中國的擔當、人材、資本,我們完全可以在科技領域走出自己路,打造自己的一流。我們必須思考達摩院一定也必須要超越英特爾,必須超越微軟,必須超越IBM,因為我們生於二十一世紀,我們是有機會後發優勢的。

以前看社會經濟發展好不好,看電力指數,未來我們是看計算指數;以前我們是否通電、是否通道路,今後我們是要看是否通數據,看互聯網覆蓋能力。我想未來的三十年,各行各業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未來將不屬於互聯網公司,未來將屬於利用好互聯網公司最好的公司。

現在對未來擔心的人也越來越多,擔心技術將會取代人類,技術將會消滅就業,技術將會拉大財富貧富差異。我相信這全是空擔心,因為技術、科技一定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對技術的擔心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自信,也缺乏對未來的想象力。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確實對傳統工業、對傳統技術、對傳統就業帶來沖擊,但是任何一場技術革命都帶來了新的就業。

IT時代是讓自己越來越強大,而DT技術是讓別人越來越強大,讓世界越來越共享。所以IT時代是28理論,DT時代是82理論。DT時代必須強調普惠、必須強調可持久發展,DT時代必須講究個性化,因為只有個性化,才有可能有Happy & Healthy,才有真正的快樂,電子商務將會變成真正的E-Business,將來的中小企業都是跨國企業,將來沒有中國制造、美國制造,只有Made INInternet。達摩院要做的,就是真正要把技術進行普惠。如果不能把技術做得普惠,讓更多人分享、享受技術的紅利,我相信第一是一定走不久,第二走久了也會被推翻。

我希望這個實驗室的領導,要有強大的Businesssense。我們的CTO(張建鋒)就有強大的BusinessSense,他輪崗了很多部門,純技術忽悠他沒用,純商業忽悠他也沒用。一個科學家要有創業者的意識,一個企業家要有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未來。

五年內,我們對達摩院投入會超過1000億。阿里巴巴不指望靠它賺錢,但是它自己要去掙錢。當然掙錢是靠解決問題,我們有的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對研究院定位的思考。

根據以上這些思考,我對我們的達摩院充滿信心。不僅僅因為我們要投入一千億,不僅僅因為我們有資源,更是因為我們有太多問題要解決、要跨過去。

1507629933252 

雲棲大會 馬雲 達摩院 演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947

阿里達摩院新進展:微軟、谷歌人工智能專家入職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17/165590.shtml

阿里達摩院新進展:微軟、谷歌人工智能專家入職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
黑智 黑智

阿里達摩院新進展:微軟、谷歌人工智能專家入職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

達摩院成立後的“第一槍”。

10與11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承載“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達摩院”,定位於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馬雲表示,未來3年內,將為達摩院投入1000億元以上。

達摩院剛剛成立,10月16日,阿里巴巴宣布,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聶再清博士、谷歌Tango和DayDream項目技術主管李名楊博士入職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以下簡稱AI Labs)。其中聶再清將擔任AI Labs北京研發中心總負責人,李名楊任AI Labs機器視覺傑出科學家。

據介紹,聶再清博士加入AI Labs前就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任首席研究員,主要負責微軟自然語言理解、實體挖掘的研發工作。在對象級別搜索與大數據挖掘方面申請國際專利十余項。他帶領團隊旨在通過大數據挖掘和眾包,建立Web-scale知識圖譜,是微軟學術搜索、人立方,以及企業智能助理EDI的發起人和負責人,也是微軟自然語言理解平臺LUIS的技術負責人。相關技術已經應用在Bing、Office、Cortana等產品上。加入AI Labs之後,除負責北京研發中心的各項研發工作外,還將重點突破知識圖譜和自然語言理解這兩個研究方向。

聶再清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北京研發中心總負責人聶再清

李名楊博士此前就職於谷歌,擔任Daydream/Tango項目技術主管。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視覺-慣導里程計(VIO)和即時定位與地圖重建(SLAM),並在該領域擁有20多篇頂級論文及相關專利。在谷歌期間,他的研究重心為多傳感器融合和SLAM領域,包括技術的理論創新和商業化。他推進了tango項目與全世界多個高校之間的合作研發計劃,也將SLAM技術融合進了多個終端產品中,包括tango手機和ARcore。

李明洋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視覺傑出科學家李名楊

這也是達摩院成立後的“第一槍”。此前“達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聶再清與李名楊的入職,也預示AI Labs未來的產品方向,除了語音交互產品外,很有可能會推出基於視覺交互,甚至“機器人”類型的人工智能產品。

黑智簽名檔

 

阿里 達摩院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97

據傳原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林元慶離職:將在AI領域創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26/165719.shtml

據傳原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林元慶離職:將在AI領域創業
黑智 黑智

據傳原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林元慶離職:將在AI領域創業

據透露,林元慶在今年國慶之前,已經辭職離開百度。

10月26日消息,據媒體爆料,百度前IDL研究院院長林元慶已經離開百度,並可能將投身AI創業。

在加入百度前,林元慶曾是NEC(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美國智能圖像研究院的負責人。他領導的團隊主要從事與手機搜索和無人駕駛車相關的計算機視覺研究。他是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非常活躍的一名成員,他擁有清華大學光學工程碩士學位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2015年11月,林元慶出任百度擔任深度學習實驗室(IDL)主任;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成立後,他曾兼任副總經理;另外,他還是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負責人。今年3月,吳恩達離開百度後,林元慶被委以百度研究院院長一職。8月,百度研究院轉由百度副總裁、AIG總負責人王海峰直接兼任院長,林元慶則“另有任命”。

據透露,林元慶在今年國慶之前,已經辭職離開百度。對於未來的創業計劃,他表示,AI升級傳統行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存在非常大的機會,他希望能夠深入進去。

至此,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的輝煌時光已經宣布成為過去。2013年1月,百度正式對外宣布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IDL),李彥宏親自出任院長。2013年9月,前Facebook資深科學家徐偉、前AMD異構系統首席軟件架構師吳韌先後加入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2014年5月17日,吳恩達正式加入百度任首席科學家,將百度研究院推向了鼎盛時期。2015年,百度少帥計劃代表人物顧嘉唯加入百度IDL實驗室。林元慶也在那個階段加入百度。

而如今,這批曾經聚集到百度的頂尖人才,也在不斷地流失。余凱拉走了黃暢,創辦了地平線機器人。百度在ImageNet國際計算機視覺中涉嫌作弊事件後,離開的吳韌成立了異構智能。

2016年8月,百度少帥計劃的標誌性人物、IDL主任研發構架師/首席設計師顧嘉唯離職。目前,顧嘉唯是北京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打造以人機交互的創新產品與體驗。

2017年3月,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毫無征兆地宣布了離職的消息。並在不久前,推出了他的最新項目deeplearning.ai。今年3月,百度高級副總裁、無人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宣布創業成立景馳科技;在歷任樂視智能駕駛負責人以及四維圖新自動駕駛負責人之後,原百度無人車負責人倪凱8月宣布成立了自己的無人駕駛團隊HoloMatic。

林元慶 百度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