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靈感‧個人 黎智英


2014-01-02  NM  
 

 

我那天聽倪匡說,他以前寫作坐下來就思潮如泉,要寫的故事自動來,想也不用想,到後來要想才寫得出,他知道自己寫作quota用完了,寫作生涯也就完結。這樣神奇?我驚訝,我寫作不是每一個字都恍如從鼻孔裡拉出來般辛苦嗎?他怎可能想也不用想就寫出好那麼多的作品?Quota用完這說法我十多年前到三藩市請他寫稿聽他說,我只覺得是他說出自己不想再寫一針見血的妙語,沒去想它真正的意思。前幾天與他一起做節目,聽他再說起我才想到;他怎樣知道要想才寫得出是寫作quota已用完?不是每個人寫作都要思考的麼?要思考便是寫作quota用完這肯定不是常規,但倪匡也肯定不是常人。怪人有怪事。但其實不怪。

有趣的問題是,難道思潮湧現、油然而生的創作才是創作?刻意雕鑿的不是創作?藝術是天使的精靈,我們以靈感捕捉這精靈,創作需要靈感,但這靈感肯定不是我們刻意便可得到,倪匡的意思好像說,沒有靈感了創作便玩完了。沒有了靈感才要去想,純粹以思考寫作不是創作,只是寫作,最少對他不是,有靈感啟發才是創作,他靈感的quota用完了,他不想寫了。讓我這樣設想,其實他有「思索」過寫作的故事,他是在睡覺時潛意識給他「思索」好了故事,他醒來時隨着靈感這些編好在大腦裡的故事如泉瀉出,他的手只是這靈感創作活動的「代言人」。這假設多少有些根據。倪匡睡覺異於常人,每天睡眠十四五小時,他潛意識活動能力一定比別人發達,在他這樣長久的睡眠中,他這超強的潛意識能力為他編好了他心中的故事,那是大有可能的。我們常說巧奪天工,不,天工巧奪不到,天工只可能像天賜般隨靈感流游進來。天生不是作家材料,永世成不了好作家,說的是同樣道理。我深感此苦。幾位I.T.人物過境要求見面交流,本來那天與倪匡蔡瀾拍攝《亂噏廿四》,我只好缺席。我們在機場TRANSIT LOUNGE會面。他們是做電子平台,想聽聽我們這些content provider對手機雄霸電訊的將來的看法。時間不多,單刀直入。他們問手機互動互聯出現對內容製作最大的影響是什麼?我說是即時,real-time資訊的需求,讓我們必須適應急速的製作。人們隨時隨地拿起手機通訊,都是即時互動,等待變成了資訊堵塞,就好像堵車的交通般浪費時間。但我們不是在汽車的時代,已來到手機的互動電子時代,汽車運輸時代幾天傳遞一封信,現在用手機彈指一閃,便可「現場」對話。現在這電子世界時間的張力大太多了,資訊堵塞的時間更難令人忍受。手機是個人互動的傳訊世界,因而是個即時世界。

我們住進城市,集中在車站搭車,到郵局去寄信,或在餐廳等朋友一起吃飯,都是群居的方便造就的生活效益。方便的代價是要等待。你到車站等候火車來到,你的信件在郵局等候其他信件集合一起傳遞,我們在餐廳互相等候;群居效益是集中,集中便要等待,因集中了我們才夠資源出發。在手機的電子世界裡,我們不用住進城市,不用到郵局到車站,電子世界沒有距離、集合、群居等詞彙在沒有距離的空間中已被碾碎。一切咫尺天涯,最遠的也是最近的,我置身人群中也是獨立的,因為我們隨時隨地可與人獨立互聯通訊,旁邊的人恍若不存在。手機世界我們不用集合,由中心集中發放的概念已然過時。在手機個人互動傳訊世界,等候是過時的障礙。透過電訊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面對面」對話。這都是即時和現場,這樣活躍的資訊是環境需要的,怎可能不是即時的資訊?手機互動世界資訊的性質必然是即時,就恍如一個活着的身體的細胞必然是活的,資訊等於是電訊世界這體系的細胞。對,在手機世界裡資訊都是活的,就是圖書館的知識電子化了,隨要隨用,也是潛伏地(potentially)活着。即時互動促進交流,資訊必須是即時效應,到時候非即時的資訊只會被邊緣化。手機世界是即時世界,交流的內容也必然是即時的資訊。《蘋果日報》的手機電子版,為什麼要跟隨日報的規限是每日,而不是即時的?《壹週刊》的電子版為什麼不可以是即時,而要跟雜誌一樣是每週的?對於電子的即時互動世界來說,週刊的週期出版還有什麼意義?《壹週刊》不是因為它是週刊讀者要看,而是《壹週刊》的內容和內容提供的共鳴,即時了,《壹週刊》的性格,作風和提供的共鳴不變,即時的《壹週刊》只會變得更活躍,內容更貼身,新聞性更有效,本質卻是不變。我們搭車仍然要到車站,在餐廳仍然要等候朋友來聚會,但手機流動的即時世界何必要有這些累贅?手機是個人隨身隨時與外界通訊的儀器,它應該是以個人取向為出發點。為什麼以個人取向出發的個人通訊儀器還要先到一個Facebook,Google或Yahoo!等平台(取資料)然後才向外互動聯繫?為什麼個人使用的App不可以是個平台,只不過是個個人的平台?為什麼我們對外通訊時,App不能有即時為我們擷取資訊的功能?先集中到一個平台然後才對外通訊是網絡的結集和發播的概念,手機個人化後的通訊系統根本毋須多此一舉。我們個人以App運作,App便是個人的平台,我們直接與人通訊的同時App會即時為我們搜尋所需的資料。我們現時設想手機的運作模式時,我們的思維仍不自覺地囿於互聯網絡的中心結集和發播概念,我們往往將事情設想成是透過某個媒介出發。我們的常識common sense已成我們的直覺,這舊有思維的直覺是令我們無法轉移到新的、一對一的即時互動的新的時空概念最大的心理障礙:手機是以個人為最終出發點和目的的新概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94

一張圖顯示個人投資者越來越青睞投資股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119

隨著美國股市的水漲船高,美國個人投資者對股票也愈加青睞。

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AII)最近的一項資產配置調查顯示,個人投資者股票配置創新高,而對現金和債券的配置創下新低(如下圖)。

股票配置比例與去年11月相比有很大提高,最近達到68%,創2007年7月以來新高。而去年11月只有64%。

債券配置比例下降了2個百分點,降到15%。現金配置比例也下降了2個百分點,降到16.5%。

從歷史上看,股票配置比例平均是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75

傅盛:個人在極客時代如何生存?愛好比勤奮重要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0/58079.html

i黑馬看到,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年代,作為個體也在不斷適應著這個時代帶來的變化。在傅盛看來,互聯網是一個極客時代,而不是以前的好學生時代,勤奮已不能在這個時代被稱為成功的必要條件。那麽作為個人,在這個時代,應該有什麽樣的生存策略?“作為個體的人,在互聯網時代會發生什麽變化?”這是最近我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很多網友提問,個人的力量在智能的網絡時代變得更強大還是更脆弱了?兩個月前,我曾與美國《連線》雜誌的前主編、《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後文簡稱KK)在《羅輯思維》中探討過此問題。我們說到未來的世界是一個網絡世界,所有的個人和公司都有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點的方式,一種是線的方式,而點和線又可以連成網。作為個人,在這個時代,應該有什麽樣的生存策略?KK提到,一百年前,美國和中國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如果有人告訴他們,一百年以後會去搞信息產業,不用種地,一定沒人信。否則大家吃什麽,不都得餓死嗎。但今天美國只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卻滿足了全美所有的糧食需求,甚至還能出口。他認為,沒人能夠想象社會在這20年多間所發生的變革,未來可能有更多的變革,甚至比過去20年變化都大。我們還會不斷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對年輕人來說,盡管競爭非常激烈,但是他們的未來非常樂觀。凱恩斯曾斷言說,一百年後人類將沒有經濟問題,所有的工農業生產全部飽和。人們都會紛紛湧向互聯網,對全社會的產業進行改造。我認為,所有的經濟形態都將從人的基礎需求轉向人的自我滿足感,今天的態勢也在不停凸顯這一點。一種新的文化正在誕生,這種文化與我們的父輩完全不同。中國的年輕人已經感受到了,只是他們沒有表達出來。我也是年輕人,這種變化在我自己身上已經得到驗證。回顧從前,一度很絕望,我一直努力想怎麽能超越上一代?我說的上一代不是我們的父輩,而是大概比我們大八到九歲的人,這小戳人幾乎掌握了整個互聯網的話語權。早些年,他們在中國互聯網興起之初抓住了機會,開疆辟土,占領了互聯網的大壁江山。而今,當我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發現坑都被他們占住了,像高山一樣難以逾越。他們有更好的組織,有更多的資金,比你有多了快10年的經驗,最重要的一點,他們還相當勤奮。即使很有錢了還十年如一日地戰鬥在前線,幾乎不休假。我很困惑,這是不是一個無解的難題。他們永遠比你勤奮,還比你有錢,比你更努力,你怎麽辦?後來,我把這個問題解構了。因為,我突然意識到我們這代人,或者說比我們更年輕的人,身上具有上一代人所沒有的一些特質。這種特質在中國尤其明顯。簡單說,就是我認為我比他們愛玩,更有興趣點。這可能算一個突破點。在我看來,互聯網帶來的是一個極客時代,而不是以前的好學生時代。我們小時候追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恨不得評上三好或五好學生。只要有一門成績偏科,家里和老師恨不得拿刀捅你。小時候所接受的那種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誤導式教育。似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謊言。我記得當時有一句話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當時認為只要勤奮、努力、不睡覺,就一定能打敗對手。後來發現,這一點我做不到。因為你不睡覺,別人也可以不睡覺,甚至用十倍努力和你競爭,死死盯著你,無論你做怎樣的創新,他都會不斷拷貝,並且還有比你更強大的武器。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競爭對手一直給大家扮演“保安”的角色,宣稱不準壞人進你家,不管到底是不是壞人,總之不讓別人進,然後“保安”在里面開自己的商店,再讓你去買他的東西。通過這麽多年的產品教育,它已經讓用戶接受了這種模式。所以,要想打敗對手,與它爭“保安”這個角色,一定非常困難。後來,我們花費了很多腦筋,決定先去海外尋找市場。現在,獵豹清理大師這款產品在Google play工具榜排名全球第一,總榜排名全球第五,超過twitter、line等國外很受歡迎的應用。而且,我們在移動端的用戶量已經追到競爭對手的一半以上,明年整體用戶量也有機會超過它。所以,光靠勤奮和努力,遠遠不夠。進入互聯網時代,勤奮已不能稱其為成功的必要條件。因為互聯網特質不要求全面,只需你在某一個點很獨特。一旦找到這個點,它就會像一把小錐子一樣,在很平的世界上一下子讓你突顯出來。哪怕你願意擺一個S型,也可以像芙蓉姐姐那樣獲得成功。以前工業化時代,根本不可能傳播出去的小眾形象和聚集小眾粉絲的能力,在互聯網時代被急劇放大。這種改變,在傳統時代幾乎不可想象。在傳統的工業化時代,所有人都要去滿足工業生產,人沒有辦法去發揮他的特性,傳播效率極其低,我們很難在海量的用戶中找到誌趣相投的人。今天,身處在信息化中的每個人,都是互聯網中的一個結點。你可能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就能找到誌趣相投的人,以極低的傳播成本,創造自己的定位。人所發揮的作用發生了變化,以致每個人都需要重新思考人的定位。我總結了一句話:未來是極客時代,就是有個性、有特長、有興趣愛好的人,會成為這個社會非常重要的人群,甚至成為社會主流。沒錯,每一個興趣點或每一種愛好,在未來都可能發展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巨大技能。作為年輕人,唯一需要珍視的一點就是愛護好自己的愛好,保護好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投來怪異的目光,而變成跟別人一樣無趣的人。我們要讓自己學會接受一個“極客時代”,顛覆以前的高大全,做一個真實有個性的自己,發揮自己最有稟賦的一面,做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把事情做到不同凡響。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展現的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傅盛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82

個人投資體系總結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27253572
前言:本文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投資體系,對於那些不太瞭解我,經常抨擊我的人,我希望能闡述明白自己的投資體系,最後求同存異,同樣對於沒有投資體系的朋友,希望能有所幫助。

一、核心投資體系: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

  縱觀整個投資界,那些偉大的投資者,不論是價值投資、成長投資還是趨勢投資,他們成功的都是相似的,這些偉人們無不例外都擁有:宏觀行業的分析能力(好生意),微觀企業的剖析能力(好企業),對自我人性的控制能力、對市場情緒的理解能力、對資金偏好的分析能力(好價格)。所以,在我看來成功的投資並不複雜,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其中,好價格是一般投資者和偉大投資者最大區別的(即人性、市場、資金的分析,第二章展開)。

  投資的本質是尋找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所以想要做一筆成功的投資,「三好」準則缺一不可,只要滿足「三好」條件,一個公司不論它在什麼市場、什麼板塊、什麼時間、甚至不是上市公司都沒有關係。對此投資者一定不能抱有偏見,我們要尋找投資的本質,不能迷失在市場中,要明白雖然市場的鐘擺一直在擺動,但不論鐘擺如何擺動,都不會影響那些真正的「三好」公司,對於優秀的投資者來說,只有宏觀行業的好壞、微觀公司好壞、估值高低之分(很多人根本沒有正確的投資體系,沒有明白投資的本質,卻還在為了藍籌股和創業板孰優孰劣爭論不休,說到底一筆好的投資是根本不分派別的)。

  在中國這個市場做投資,更需要堅定的意志來堅持「三好」投資體系,因為現在的大部分觀點認為: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賺錢就是對的,這是典型的唯賺錢論,唯業績論,抱著這樣的價值觀,不難理解為什麼市場那麼瘋狂,散戶大部分都在偽投資,而基金唯淨值論,所以抱團、追高、賭博。但顯然這是極大的錯誤思維,長期看市場必然回歸,因錯誤的方式賺錢還不如因正確的方式虧錢,投資從來不是平路短跑,而是垂直攀岩的馬拉松比賽。小盤股大漲並不意味著合理,同樣藍籌股大跌也不意味著垃圾,雖然市場在短時間內經常無效,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市場中充斥著太多的偽投資者,他們分析都是流於表面,往往出於某個題材或者概念就看好一個公司,卻從沒有對公司做詳細的研究,甚至連公司的主營都不知道,但是經過連續幾年中國這個不合理市場洗腦(過去幾年的時間裡,小盤股估值極高但繼續上漲,而藍籌股估值很低但繼續下跌),在這些「賺了市場的錢」的人眼中,價值投資甚至淪為虧損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在過去幾年裡那些真正優秀的投資者是站著依然把錢給賺了,比如13年6月錢荒的時候,大盤探到1850點下方,雖然一些低估優質股也一樣被殺的很慘,但這也是最好的機會,正印了一句話:最壞的時候,恰恰是最好的時候,在整個市場都在追逐熱門的時候,一些前景好估值低的冷門股和優質低價藍籌股,因為沒人關注獲得了大比例的折價。此後它們就從走牛,目前指數依然在2000點徘徊,而這些優質股已經走出一波大牛市:上海機電、國投電力、格力電器、青島海爾、中海油服、萬華化學、魯泰AB、江鈴AB、恆瑞醫藥、青島啤酒、中集集團、復星醫藥、華天科技、金風科技等等。明白投資是「賺企業的錢」,這點非常重要。

  按照「三好」的投資準則,很好理解一些爭議的話題:1.因為沒有好公司和好價格,我看空創業板和中小板(近兩年新上市)的大部分股票;2.因為不滿足好生意和好公司,我沒有持有任何銀行、白酒以及超級大藍籌國企(只是極少配置了地產和保險);3.更別說「三好」一個都不滿足的主板一大批在進行「市值傳銷」的垃圾公司。這裡特別提一下看空小盤股的邏輯,主要因素是價格(估值),因為不論在任何成熟的資本市場,小公司因為存活和發展的概率較低都會獲得折價,但恰恰在中國股市,因為市場情緒和高風險偏好,小盤股獲得溢價,估值都很高。所以面對如此高的價格,即便是在優秀的公司也沒有買入的理由。

二、判斷好生意,找到好公司,發現好價格

1、好生意

  好生意的判斷標準是搞懂兩個問題:1.行業現在的壁壘如何(護城河);2.行業的前景如何(成長性)。


  要搞懂這兩個問題說難也不難,主要是綜合分析一個行業的價值和成長,比如醫藥行業作為典型的好生意,是因為優秀的醫藥公司能不斷研發新藥、申請專利,這是護城河,而巨大的市場是未來的成長性。

  未來的好生意還是主要集中在:醫藥、消費股、TMT三個大行業中。為什麼?無論你貧窮富裕,經濟危機還是戰爭,人類都會生老病死、都需要吃喝拉撒。所以只有醫藥和消費能成為百年企業,長牛股票。而醫藥消費讓人類活下來,科技讓人活得更好。但不同於醫藥消費的投資理念,科技行業是不進則亡,20年前的科技巨頭今天照樣破產,Google、蘋果、騰訊不進步不創新未來也要被淘汰。所以投資科技股的核心要素是抓住時代的潮流,活在當下。

  確定大的行業之後,就要細分下去,醫藥、消費、TMT三個行業可以細分為比如牙醫、眼科、體外診斷(中國巨大的市場)、特殊屬性的快速消費品、TMT的細分行業更多。

  當然,好生意不侷限於醫藥消費TMT,不論什麼細分行業,只要能有自己的護城河,能有美好的成長前景,一樣能定義為好生意,比如之前發文談過的水電行業(大自然賦予的護城河)、調味品行業(有獨特口味秘方的快速消費品)、胰島素行業(醫藥行業中重複有粘性的消費品),國企的改革(資源很好,但沒發揮,只要變革出現就有好的成長性,屬於拐點公司)。

  總的來說,好生意就是對未來宏觀行業變化的判斷(也包括宏觀政策上的變化)。如果能預見行業變化後出現必然結果,那麼我們就大可不必在乎發展過程的曲,無懼任何短期的變化。

2、好公司

  尋找好公司的要點為三點:1.非量化指標:管理層、企業文化、商譽;2.量化指標:財務報表;3.核心指標在於判斷一個公司創造價值的能力:ROIC和ROE。


  1.非量化指標的判斷需要靠對一家企業長期的跟蹤才能得出結論,頻繁的實地調研感受企業文化,瞭解公司管理層,通過長時間對企業運作的跟蹤瞭解管理層的管理能力。

  2.量化的財務指標的判斷需要有紮實的財務基礎,讀財報不僅僅是簡單的看收入、利潤,更重要的是理解深層次的東西,要通過分析財務數據得出企業經營的質量,是否存在作假的陷阱,是否有發展的潛力。

  3.判斷好公司的核心是判斷一個公司創造價值的能力,指標是ROE(淨資產收益率)和ROIC(投資回報率)。

  為什麼是ROE和ROIC兩個指標呢?因為單純的EPS、PEG估值方法完全可能是個偽命題,比如,A公司去年賺了1萬,今年賺了10萬,十倍;B公司去年賺了1億,今年賺了2億,兩倍。哪一個更好?在現實生活中,誰都知道B公司好。但在資本市場上不是,因為人們總是很短視,只看增速(特別中國市場)。而ROIC和ROE直接反映了公司的投入產出的效果,他告訴我們一個公司到底是創造價值還是毀滅價值。有沒有競爭優勢,業績是不是曇花一現式的驚豔,成長的質量如何。

  ROE就是經典的杜邦分析法,而ROIC的計算比ROE要難一些公式是:
ROIC=NOPLAT/IC

(其中NOPLAT是指息稅前的收益*(1-稅率),IC是指期初的投入資本,包括有息負債、股東權益,扣除非核心經營資產)。

注意:1)其中IC指的是期初的投入資本,這包括有息負債、股東權益,還要扣除非核心經營資產;
    2)要注意的是,有些優秀的公司有大量的超額現金,因此在計算初期投入資本的時候超額現金要扣除(比如像貴州茅台這樣的公司,其貨幣資金佔全部資產的50%,歷來存在大量的超額現金,因此超額現金應該視為金融資產而非經營資產);
    3)NOPLAT是指息稅前的收益*(1-稅率),NOPLAT直接剔除掉了資本結構和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注意儘管應付賬款也是公司的一種現金來源,但因其未附帶明確的成本而被排除在外。實質上,ROIC是生產經營活動中所有投入資本賺取的收益率,而不論這些投入資本是被稱為債務還是權益。

  因此,計算ROIC的關鍵是對公司業務能進行快速分解,快速閱讀公司資產負債表及報表附註,分解出公司的「核心資產」和「非核心資產」;快速閱讀公司的利潤表,分解出公司的「核心收益」和「非核心收益」。

  如果簡單地來看,ROIC可以近似理解為ROE。但是ROE有不少缺點,ROE衡量會計利潤與淨資產的比值關係,容易受異常財務槓桿的影響(而ROIC衡量的是經營利潤率,而且剔除了資本結構變動的影響)。ROE的高低並不能直接證明價值創造的能力,高ROE也許說明不了什麼,而高ROIC明顯是價值的正面因素,差的的公司是「高投入、低(高)產出」,而好的公司則是「低投入、高產出」。比如說地產公司如果光看ROE,問題就出來了:因為地產項目都會用銀行借款、債券融資與權益融資,計算出來的EPS及ROE的差異可能會極大。按現在的PE估值法,是很荒謬的,不同的融資方式代表不同的風險水平,高EPS完全可能是以更高的風險水平為代價的。所以有的公司雖然ROE很高,但這是建立在高槓桿、高風險的前提下(所以我們看到地產銀行為什麼紛紛破淨,他們的ROIC其實並不高)。

  結論:只有ROIC超出WACC(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的成長,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成長;除此以外的成長,大都是不值一提的偽成長。當然,對於一些小企業,有些項目目前是虧損的,但長遠看不應短視。

  從ROIC的角度看,中國股市大部分股票正在進行價值毀滅。相當多的公司長期以來的ROIC值只能維持在6%以下,盈利跑不過基本利率,更別說通脹。這類公司利潤基數低,就算是利潤突增幾倍,也沒有意義。甚至根本不產生真正的利潤,都是紙上富貴,或是依靠不斷的圈錢,或是大幅度地使用了財務槓桿,表面的高收益對應了經營的高風險。如果公司未來的經營是不斷毀滅價值,那麼再便宜都不是買入的理由。所以在好公司的角度上,依然是部分派別的,不論是成長股還是價值股,真正的好企業都是低投入高產出的,同時擁有優秀的管理層(不至於產生高ROIC但低ROE的結果),並且以永續經營為最終目的。

3、好價格

  發現好價格的方法是對人性、市場、資金有深入的認知和分析能力。


  對於一般的投資者來說,往往有一個誤區,即發現好公司之後,其買入價格會用估值模型來決定,這是極大的錯誤。因為估值模型決定長期的安全邊際(當然還有部分投資者是採用技術圖形和指標,這就更荒謬了,因為任何指標都只是歷史的總結和推斷),而現時買賣價格的好壞是需要通過分析人性和市場來決定的。這很好理解,因為市場長期看必然有效,所以需要估值模型是用來估算長期的安全邊際的;但買賣發生在當下,而短期看,市場經常無效,股價短期的上漲和下跌根本不是基本面推動的,而僅僅是人類情緒和資金偏好的變化推動的估值的變化,因為這種無效的存在,所以即便是你精確的通過各種估值模型計算的「安全邊際」,也可能被市場打的一文不值(雖然在極端情況下任何估值體系都會土崩瓦解,但並不意味不重要。另外ROE、ROIC這些指標更多的是評價企業的好壞而非價格的高低,注意區分)。所以大師們一再告誡我們:投資是一門藝,而絕非嚴謹的科學,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

  所以也是為什麼一般的投資者即使足夠努力學習、累積經驗,也只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者,但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幾乎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偉大的投資者是極少數,因為偉大的投資者,他們所具備的價格和價值的發現能力,這並不是能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累積產生的,發現好價格的能力幾乎是天生的,對人性的和對市場的理解是無法複製的。

  對「好價格」的判斷是「三好」投資準則中一般投資者和偉大投資者最大的區別。

  歸納一下偉大的投資者找到「好價格」的兩大要點:

  ①.判斷市場情緒,即判斷人性的變化:是指我們要做到逆向投資(反人性的投資),也正是巴老說的別人恐懼我貪婪,很多時候公司的基本面是沒有變化的,變化的只是市場的情緒,在判斷出大熊市、黑天鵝、業績拐點的機會後,要頂住市場的恐慌壓力,逆向投資抓住機會。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你就會被影響。貪婪恐懼是我們失敗的主要原因,總想著買要更便宜一些,賣要更貴一些,心態的失衡才是很多基本面高手炒股失敗最大原因,殺死你的是心魔。投資最難的地方並不是瞭解公司的基本面,而是瞭解市場人性並戰勝自己。

  那麼這種逆向投資如何量化?很遺憾,無法量化,甚至無法學習。馬克·塞勒爾曾在哈佛的演講中說到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下一個巴菲特(詳見http://xueqiu.com/6847723845/22692661),他認為一個成功投資者的決定因素並不是智商有多高、擁有或者在今後的職業中擁有多少經驗。知識是可以學習的,但人性是無法複製的,成功的投資者對人性的判斷和對自我人性的控制是天生的,而絕大多數普通人縱然再努力,也絕對不可能成為巴菲特這樣的大師,幾乎沒有人能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達到25%的復合收益率。天才從出生一刻就注定了是天才,只有極少數人會取得偉大的成功,這一點不光是股市,不論在任何行業,都是一樣的(任何行業都基本符合7虧2平1贏的定律)。或許短期看,普通人能做到超出均值的勝率,但長期看均值必定回歸。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偉大的科學家、商業成功人士、藝術天才、投資大師,這些超凡成就的偉人,幾乎都具有異於普通人的人格,極度自負、高傲,完全不在乎他人看法,與世隔絕、冷酷無情,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與常人。

  即使無法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但作為一個優秀的投資者我們仍然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應該對價格太關注,而對價值又太漠視。股價下跌了,並不意味公司做得很差,同樣的,股價上升了,也並不意味公司做得很好。事實是,如果你真正視股票為企業,你的情緒也不會隨著股價的上升或下跌而波動了。因此要永遠記住價值,價值,還是價值,而不僅僅是價格,只有心中具有強烈的價值感,才能抵抗恐懼的情緒。人性這玩意,千百年從未改變,未來也永遠不會改變(除非我們都成了機器人)。

  ②.判斷資金的偏好,即市場資金流動的方向:這是可以學習的,也是可以量化的。具體表現為趨勢和量價的變化。

  股價的波動是因為市場資金的變動,趨勢的形成是因為市場資金形成了一致性的預期,表現出方向的一致性,即股價長期短期的向上或向下。此時抓住「好價格」的核心思想就是:判斷市場資金一致性的預期,抓住資金轉向的瞬間。具體可以通過看量價的變化,因為資金進入或離開都會留下蛛絲馬跡,然後,長期資金的行為形成長期趨勢,短期資金的行為形成短期趨勢。

  具體例子分析可見:《技術分析真正的核心靈魂是什麼?》

  判斷短期市場資金的偏好,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好地找到好價格,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什麼風格的投資者都千萬不能忽視,特別是自詡為價值投資不需要技術分析的人,千萬不要因為一個公司出現了價值低估的情況貿然買入,因為市場先生依然會把你搞的破產!計算安全邊際的時候為什麼要打折?打折就是在考慮市場先生的脾氣,但這個打折打多少?價值投資的理論不會告訴你,只有盤面的信息才會告訴你。對盤面的感覺,對資金的流向都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盤感的養成也非一朝一夕。

4、總結:

  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的三好理念簡單總結就是分析宏觀行業,分析微觀企業,分析市場和人性,對我來說,宏觀經濟運行方向和股票市場運行方向一點也不重要,預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重要的是細分行業的發展前景、微觀企業的發展前景和一個好的買點。

  所以在尋找三好公司的時候,要常問自己10個問題:1.公司的產品定位如何,所處行業的未來發展如何;2.公司在細分行業是否具有競爭力,護城河在哪裡;3.企業的盈利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模式找對了沒);4.歷史財務報表是否健康,盡力排除造假粉飾的可能;5.公司股東治理怎麼樣,是欺詐小股東或者對小股東不重視;6.橫向縱向比較,找到公司的天花板在哪裡;7.現在的價格是否在安全邊際內(用估值模型計算);8.整個市場的情緒如何,短期資金的偏好是什麼;9.資產是否進行了合理的配置(採用動態平衡策略降低投資風險);10.提升自我內心的修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最後多說一句,對於追求三好公司這一點千萬不能教條主義。能追求「三好」公司是最好不過的,但很多時候,「三好」很難全,退而求其次也是無奈之舉,所以有時候不是那麼好的生意,但價格足夠低也具備吸引力,有時候不是那麼好的價格,但公司行業長期積極向好,也值得買入,巴菲特老先生也強調過,用一般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要遠比用低估的價格買入平庸的公司來得好。

三、尋找「三好」公司的溫床

  通過前文已經明白「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是成功投資者尋找牛股的必要指標,那麼在什麼領域能大量找到滿足「三好」條件的公司呢?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想到牛股,難免會去熱門的行業和企業裡尋找,但縱觀整個資本市場,公認的白馬股雖然都是滿足好生意和好公司的條件,但都不滿足好價格的條件。所以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全球牛股的歷史,會驚奇的發現牛股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是無人關注的冷門股,他們多是隱形冠軍或拐點公司。邏輯很簡單,這些優質細分行業的冷門股具有足夠低的價格,有足夠的漲幅空間,同時基本面也非常好。所以我認為:三好公司誕生的溫床就是優質冷門股,優質冷門股主要是拐點公司和隱形冠軍(冷門股的投資也是彼得林奇投資的神髓)。

  以下來總結一下拐點公司和隱形冠軍的特徵:

①.拐點公司(困境反轉)主要特徵:
1.表面一看一大堆問題,很多缺點,但同時有一個優點,就是資源稟賦;
2.從財務指標來看,毛利率很高但是淨利潤比較低;
3.按PE估值都較貴;
4.管理層出現變動;
5.公司正在回購或增持股票。

  尋找拐點公司的步驟是:1.判斷企業是否具有資源稟賦;2.是否因某種原因沒能把資源稟賦發揮出來;3.是否市場給出了一個很低的價格;4.是否未來能有出現拐點的契機(對於拐點公司要辯證的看,因為有缺點,股價才會便宜,關鍵要能把握缺點是不是致命的,會不會改進)。

  首先如何判斷資源稟賦,舉個例子:我們常聽到說某上市公司擁有一塊土地,如果把這個土地賣掉,它收回的現金遠大於公司的市值,但這不是資源稟賦,投資這種公司往往不是機會反而是陷阱。真正的資源稟賦一定是要能夠給公司持續帶來現金流,持續帶來盈利的,這個資源稟賦才有意義。這裡分為兩類,1、無形的資源,包括商譽(品牌)、渠道;2、有形的資源稟賦,比如百貨公司的物業是能夠持續帶來現金流和利潤的,又比如資源類公司的資源等等。

  接著要判斷資源稟賦為什麼沒有發揮出來。1.資源稟賦無法發揮的最大因素是公司的治理制度。比如很多資源稟賦的公司由於歷史原因都在國企名下,由於體制原因,潛能沒有發揮出來。2.黑天鵝事件,比如三聚氰胺;3.政策變化;4.市場需求的變化因素,週期類困境公司。

  最後要尋找拐點的契機。第一、公司體制改革(如股權激勵、MBO、員工持股、引入戰略投資等),比如國企改革MBO、股權激勵、引進民營企業作戰略投資者等(舉例,比如片仔癀,國企的銷售基本都不行,於是引進了華潤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合作,比如上海家化,引入戰略投資這後品牌重塑)。

  第二、管理層換人後經營方針的變化,具體的改變體現在:垃圾資產的剝離(減少多元化),增加多元化拓展市場,把優質資產分拆上市等,舉例:恆順醋業,12年6月份的時候,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換人了(這還不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換人),市場馬上就給出反應大漲,因為市場預期董事長換人之後,會把主營之外的垃圾資產剝離。再比如在早之前的瀘州老窖,也是在謝明上任之後股價跟業績齊飛,古井貢,也是在以前的董事長曹傑走馬上任後成為十倍股,所以換人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

  第三、黑天鵝事件,由於短時間市場輿論的導向,很容易把出現黑天鵝事件的公司價格打得一文不值,但事實沒我們預料的那麼嚴重,那些離不開我們生活的產品最終會走出困境,黑天鵝也成了最佳的買點。比如08年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最後伊利股份成功困境拐點,成為十倍股,又比如核電站洩漏事件等等;

  第四、政策出現變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核電股、水電、天然氣這些公共事業。

  第五、週期類公司的困境反轉,這個完全取決於市場和經濟的變化。

②.隱形冠軍是指某個公司在公眾知名度相對較低,產品不易受人覺察的或者看不見的,只是存在於最終消費品的製造流程當中,或者只是某種消費品的部件或原料。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是德國著名「隱形冠軍」之父、是世界極負盛名的管理大師,出生於德國,1976年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隱形冠軍》一書作者,「隱形冠軍」概念首創者。

  1986年,時任歐洲市場營銷研究院院長的赫爾曼·西蒙在杜塞爾多夫巧遇哈佛商學院教授西多爾·利維特,後者問他:「有沒有考慮過為什麼聯邦德國的經濟總量不過美國的1/4,但是出口額雄踞世界第一?哪些企業對此所作的貢獻最大?」西蒙開始認真思考這一課題。他很快就排除了像西門子、戴姆勒-奔馳之類的巨頭,因為它們和它們的國際級競爭對手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那麼,答案只可能到德國的中小企業當中去找。

 從那一年開始,通過對德國400多家卓越中小企業的研究,西蒙創造性地提出「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的概念。他通過大量數據和事實證明德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真正基石不是那些聲名顯赫的大企業,而是這些在各自所在的細分市場默默耕耘並且成為全球行業領袖的中小企業。它們在利基市場(niche)中的地位無可撼動,有的甚至佔據了全球95%的市場份額(比如德國卷煙機械生產商Hauni);它們的技術創新遙遙領先於同行,其人均擁有專利數甚至遠遠超過西門子這樣的世界500強公司;但是因為所從事的行業相對生僻、加上專注的戰略和低調的風格,它們又都隱身於大眾的視野之外。

  早年的研究中,西蒙認為「隱形冠軍」現象僅限於德國,根植於德意志民族悠久的手工業傳統和對職業的自豪。但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隱形冠軍企業在美國,在南非,在新西蘭,在亞洲都普遍存在,它們不但同樣在各自所在的經濟體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和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有著驚人相似的成功法則。西蒙發現一些中國公司已經成為行業內的隱形冠軍,他們被稱為市場領跑者。例如,上海有家公司專門製造港口起重機,在該領域這家公司是全球最好的;在重慶,有家製造集裝箱的企業已經佔領了該行業全球17%的市場;兩三年前,商丘一家製造手機送話器的廠家也做到了行業內最好。《經濟學家》雜誌上一個數據讓西蒙很感興趣,中國68%的出口來自於僱員不到2000人的小公司,中國的產業結構和德國的非常相似。

  隱形行業冠軍公司的特徵:在《隱形冠軍》一書中,赫爾曼·西蒙曾經將隱形冠軍的成功經驗歸結於:燃燒的雄心、專注到偏執、自己攥緊客戶、貼近卓越客戶、「非技術」創新、毗鄰最強者以及事必躬親。隱形冠軍大量存在於許多並不起眼的細分行業。這些領域的起點低、沒有太多門檻限制,但最核心的莫過於一點:專注。無論企業最初從事的是別人不屑做、不能做還是沒有想到的特殊領域,它們都做到了持之以恆、堅持到底,絕不輕言放棄,最終獲得了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

隱形冠軍的一些具體特徵(參照彼得林奇的標準):

1、公司的名字聽起來枯燥乏味,甚至可笑(名字非常奇怪的公司往往會被低估,因為大眾認識不充分,看其名不知其行業。特別中國是散戶主導的市場)。
2、公司業務枯燥乏味甚至讓人厭惡。
3、公司從母公司分拆出來( 因為它們很多都有優秀的資產負債表)。
4、機構幾乎不持股,分析師不追蹤。
5、公司被謠言包圍(黑天鵝)。
6、公司可能處在一個幾乎不增長的行業(面臨 較少的競爭)。
7、公司有一個利基。
8、人們要不斷購買其產品的公司。
9、公司在增持或回購的股票。

  具體到A股,有很多股票也是符合「隱形行業冠軍」的標準,但這些名不見經傳的企業未來都有很大的概率成為細分行業的龍頭,成為偉大的企業。中國的隱形冠軍總結見:http://xueqiu.com/9769652619/24370648

四、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最後講一講自己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和投資感悟。

  初入股市的時候,我渴望的是轟轟烈烈的人生,當時崇拜的對象就是利文摩爾一樣的人物,期待著從一無所有能到幾億身家,即便最後可能會破產一無所有,但我也認為是值得的,至少曾經輝煌過。所以當時根本不懂什麼價值投資,就是趨勢投資,但我幾乎沒有接觸過技術分析,一上來就琢磨莊家,怎麼跟莊,怎麼順勢。這一點應該也和部分初入股市的人是一樣的。

  我曾對一個人說過,我為了夢想可以是街頭乞討,可以是大富大貴,我要的人生不是地獄就是天堂。直到有一天,直到經歷了一些事,遇到了一些人,失去了一些人之後,我突然改變了,也許踏踏實實的一步一腳印,夢想才會在不經意間實現了。想到了楊絳的一百歲感言,對我來說也是足夠深刻: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在經歷市場的磨練,自我心態的磨練後,我終於明白,為了不讓真理的路上人滿為患,命運讓總是讓大多數人迷失方向。其實投資、做人都是一樣的,一個人持有的投資觀就是其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對於一個追求夢想的心來說,最重要的是堅持做好自己,他人怎麼想、怎麼做,都和自己無關,我們只要按照自己的準則,就會尋找自己的人生,追求理想,順便把錢賺了(站著賺錢),這才是最重要的(投資也是一樣,不論市場如何變化,堅持尋找三好公司,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任何事情影響)。

  我深刻的明白,無論在什麼行業,成功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成功者永遠是少數。在投資界更是如此,獨立思考、遠離大眾的結果必然是遭到各種質疑甚至謾罵,能夠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不考慮天賦的因素,除了努力和堅持,找不到成功的第二條路。我從不求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甚至不求大部分的認可,投資本來就是一件孤獨的事,張小嫻說過:孤單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你真正愛上一個人那一刻開始的。我認為:孤單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你真正讀懂了投資那一刻開始的。我寧願做一個大眾眼中的傻子,我努力堅持著自己的投資觀(三好公司),我寧願做一個偏執狂獨自上路,或許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成功是99%的汗水和1%的天賦,雖然1%天賦決定了你是否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但即便沒有天賦,至少我們通過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者,而不是悠閒的敲打著鍵盤,看著電影,玩著遊戲。冰心有句名言: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命運,我是一直不相信的,我單純的以為,命運這種東西,努力一下就可以改變的。雖然現實是,人們被生活的壓力包圍,縱然想改變命運,但也被迫放棄,於是大家都是悲劇的主角。現在的我仍在掙扎,糾結,但我依然會前進。因為我知道能救贖我的,只有我自己。誰凌駕於命運之上,誰就不是悲劇的主角。


  以上,是一個剛入門5年的職業投資者的投資體系和心路歷程。我的目標是做一個偉大的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889

成立僅8個月的個人網站,月收入幾十萬美金,很難做到嗎?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5/58390.html

viralnova.com 是一個2013年5月才成立的個人網站,這個網站最近在美國一些科技博客曝光量非常高,大家都覺得這個網站是個小奇跡。原因是這個個人網站成立僅僅只有8個多月,但是每天的獨立用戶訪問量在200萬以上,月收入估計在幾十萬美金左右,而這個網站只有3個人維護,其中2個還是兼職。viralnova.com 這個網站沒有拿任何VC投資,也沒有任何新的技術,就是一個簡單的BLOG系統搭建的個人網站。為什麽這麽一個簡單的個人網站能夠在8個月就做到:每天200多萬的獨立訪問用戶,月收入幾十萬美金呢 ?讓i黑馬給各位分析分析:一.viralnova.com 一些關鍵數據:1. Alexa 世界排名 376位2. 月訪問用戶超過1億3.Facebook 上有110萬的粉絲4.運營成本非常低,非常盈利,月收入早就達到幾十萬美金5.100%都來自Google Adsense 的廣告收入(非常廉價的廣告)6.只有3個人運營,除了創始人是全職外,其他2個人是兼職7. 沒有任何分析投資,全部是創始人自己的資金8.成立只有8個月這些數據非常牛B,那這個網站到底是幹啥的呢?二.viralnova.com 網站定位viralnova.com 的網站定位非常簡單:分享世界各地有趣,有愛,有價值的故事。但是如果光是通過網站傳播這些內容,不可能那麽迅速就做到那麽多用戶,那他是通過什麽傳播的呢?三.通過Facebook 分享,病毒式傳播viralnova.com 的流量來源有60.7%來自Facebook, 只有4.9%來自GOOGLE(GOOGLE收錄只有大概9000個頁面),估計還有30%是用戶直接輸入網址的。Facebook的流量占了最大頭,基本都是通過Facebook的用戶把網站內容給分享出去的。為什麽這些用戶熱衷分享viralnova.com 的內容呢?四。viralnova.com 的用戶是誰,用戶有哪些痛點?viralnova.com 的用戶基本就是Facebook 上的用戶,其中女性用戶占大頭。這些用戶的痛點主要是什麽呢?一般一個人的Facebook上的粉絲都是由朋友,同學,熟人或者間接認識的朋友之類的構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都希望給到身邊人的感覺是我們是有趣的,有愛心的,博學的。所以Facebook上的用戶最大的痛點就是,希望自己分享出來的內容是有趣,有愛,有用的內容,讓自己的朋友感覺自己還不錯。而viralnova.com 提供的內容就是瞄準了這個痛點。五。viralnova.com 的內容主要是哪些?viralnova.com 的內容歸納起來大概就3類:第一類:世界各地有趣的故事,比如這篇文章 :《15個只能在中國沃爾瑪才能夠買到的東西,第14個最怪異》(中國沃爾瑪超市司空見慣的豬頭,在美國人看來就是奇聞,因為美國超市買的肉,你是永遠看不到頭的,別說豬頭了,魚頭都沒有)沃爾瑪是美國人都知道,也都去過的超市,但是中國沃爾瑪估計沒有幾個美國人去過,如果你能夠告訴他們中國沃爾瑪有哪些奇怪的產品是美國沃爾瑪買不到的,那太多人願意在他們的 Facebook分享了。第二類:正能量的故事,有愛的內容:比如這篇 《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普通的婚禮,但是知道真相後,我落淚了》這是一篇講一個女孩知道自己媽媽得了癌癥,馬上要去世了,然後把婚禮提前在醫院舉行的故事,看了確實讓人很感動。這樣有愛的故事,很多人是非常願意分享給朋友的。第三類:有價值的故事:比如這篇《設計精巧的集裝箱房子,讓人看起來非常想住到里面》展示了集裝箱改裝的房子的整體布局,讓用戶看了覺得集裝箱其實改裝成房子也不錯,用戶就會產生分享的欲望。六。viralnova.com 的內容是怎麽來的viralnova.com 每天大概更新3-6篇文章,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精品,幾乎每一篇讓人看了都有分享的欲望。這些文章是怎麽來的呢?這些文章都不是網站原創的,也不是從大的門戶網站摘抄的。這些文章基本都來自個人博客,個人圖片社區。這個網站的創始人,每天花至少16個小時看世界各地幾百個個人博客,然後轉摘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內容。不過網站在轉載這些文章的時候,不會只是簡單的轉摘,一般都會簡單的點評幾句,不要看這幾句簡單的點評,往往就是文章最精彩的點睛之筆。七。viralnova.com 的成功的真正秘訣是什麽viralnova.com 真正成功的秘訣在我看來就是網站的創始人DeLong, 這個哥們31歲,對內容的把控有非常獨到的眼光,每天都能夠找到讓無數人願意分享的內容。而且DeLong 還非常勤奮,每天工作16個小時,周末也不休息。在美國工作過的朋友都知道,老美是非常休閑的,讓他們7X16小時工作,等於是要他們的命。這讓我想起一個段子,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勤奮。因為網站每天都有更新,很快就能夠形成一幫鐵桿粉絲,每天都會來看文章,分享文章。(每天都更新文章其實對任何一個網站都非常重要,因為這樣你就能夠形成一批固定的鐵桿用戶,他們知道每天到你這里都有新東西可看)八。viralnova.com 可以山寨到中國嗎?現在大家都知道個人網站不好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來大部分個人網站都是靠到處抄內容,瘋狂堆積內容,其實就是做給搜索引擎看的,通過從搜索引擎倒流量,但是現在這招基本不太靈了 。viralnova.com 其實可以好好借鑒一下,在國內我們雖然沒有Facebook,但是我們有微信和微博這2個社交工具,如果把你真正能夠做出好的內容,通過社交工具其實流量是非常容易做起來的 。現在是一個內容泛濫的時代,太多垃圾內容堆積,你要找到一篇好的文章就和在狗屎堆里要找到一塊肉那麽難。只要稍微用心去把好的內容找出來,哪怕你每天只更新一篇文章,堅持個一年,可能你也能夠成為下一個viralnova.com 。如果你 有了好消息記得告訴我,我會幫你分享。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秦剛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72

周末拾趣:從術數到個人修為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15.html
靚女banker Lisa 從澳門來港開會,之後三數友人晚飯聚舊。Lisa展示代客購買的『攝太歲』飾物(附送運程通勝)。一個雜誌包裝的小書和匙扣(註:附圖請看文末),承惠$338。除此之外,她還代客買了『座檯財神』。本來我們欲拆開包裝拍照,倒是Tanya 見多識廣:『別人拿來供奉的財神爺,怎能給你們亂摸?』,拍照一事就此作罷。



農曆新年,中國人習俗總愛看流年運程,八字、生肖、紫微斗數等林林總總。向來對術數不感興趣的Karl,得知今年開始行另一個大限運程,隨即翻書查典籍, 希望弄個明白...  我想起大學時認識一位紫微斗數的武林高手。他說紫微斗數是統計學,不同星系的排列和組合,代表某些趨勢。而紫微斗數可以算出事件細節,例如某年某月某日某時遺失銀包等。坊間不少人奉這些術士為『神仙』,然而這並不是紫微斗數的強項和重點。斗數真正擅長的是推算「關鍵位」,並且看出前因後果,以便早作準備,趨吉避凶。細節再準確,若果人生的三數個關鍵位拿揑不了,也是徒然。

除了宗教信仰不允許我相信術數,人越大越發現『個人修養』較推算準繩重要多了。

我欣賞紫微斗數的邏輯性,115粒星各有性質,當中有福星煞星,四化中有吉有忌。這代表沒有『完美星盤』,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吉有煞。星盤的12宮位代表人生的各個層面,而且互為影響(對宮和三方四正)。除了本命盤,大限和流年的宮位,更會不斷在星盤轉動,所以每個人總會經歷起跌。很多時,行運也需要有煞星,不走運時亦有福星扶持。

現代社會的改變速度越來越快,想要運用斗數推算準確越來越難。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溝通模式、工作種類、生活習慣等,這些都是前人難以想像的。世界每天都有新鮮事,即使閱歷再多,術數推算也難以包含所有可能性(人們很難想像未曾見過的事)。這時候要趨吉避凶,就顯出『個人修養』的重要性了。例如怎樣在低潮時不喪志,得勢時留有餘地,不同的心態和處事方法,即使命盤相同,格局會有高低之分吧~

世事難料。我想,與其從術數中探尋未來吉凶,不如花心力修身效果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17

關於階層與個人命運(ZT) 投資人黃祖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ewba.html
關於一個孩子的未來,我的感覺就是「父母的眼光是子女的起跑線」,而不是父母的財產、社會地位、社會關係,說到財產,富不過三代是普遍現象,因父母對子女教育缺乏超前的眼光,溺愛孩子導致社會地位較高的成功人士子女成為社會垃圾的現象比比皆是,只有父母較高的眼光是比較靠得住的。子女自己的探索,有一定運氣的成份(比如毛澤東父母就沒什麼遠見,但毛自己一直在探索。明明中共高層想安排毛澤東在上海的總部坐辦公室,但他寧可去窮山溝發展武裝力量)。關於這個觀點,一直想寫一篇,可惜積累的東西不多,以後再寫。

關於階層與個人命運
2014-02-15  來源:豆瓣網   作者:柚子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踰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我聽說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當好奇,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片源,終於在搜狐視頻見到這片子,2012年他們也完成了56歲的拍攝,所以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這150分鐘裡,我們可以窺見到普通的英國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證實了導演最初的推測,遺憾地是,真的證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個很火熱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一群畢業生在銀行實習後各自不同的表現和最終歸宿,讓人無法言語但卻就是殘酷的現實,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經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從父母輩一直承傳到子女輩。在我們的國家,那個二十年前就出來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這群體,作為父母遠離孩子也沒有時間精力管孩子,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可提升孩子,他們只是艱難地活著而已,而他們的80.90後孩子依然隨便上點學到了中學就輟學然後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來打工,然後依然在繁華城市的邊緣被壓擠,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夠改變自己人生的還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這部英國真人秀電視紀錄片也是讓人看了唏噓不已,裡面沒有分析具體原因,我們只能通過那些表象去推斷本質的原因。
 
   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著名人物之類,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年那幾個7歲的上私立學校的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畢業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第一個bruce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個中學教師,按照他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後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也還安靜的生活;另外一農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一個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一個男孩peter年輕的時候政治思緒很激烈英姿勃發,大學畢業後做了教師,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有壓力的電影拍攝,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和自己的美麗妻子業餘時間一起創辦樂隊進行創作表演並在業內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身材修長氣質優雅,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裡。不過那些中產階級出來的女孩子則表現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準確地分出誰的故事,無一例外她們嫁人結婚生孩子,她們的人生幸福程度幾乎與她們的婚姻美滿程度完全掛鉤。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我們中國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主要說的是遺傳和潛移默化,大概也表達了不同物種之間這難以踰越的某種界規吧。除了結論真的讓人感嘆甚至讓人有些不甘以外,我還明顯地發現了以下值得感興趣的幾點。
 
    一、一個人的體重與他的社會階級是對應的。在片中,精英階級的andrew和john老到56歲依然還保持相對不錯的體型和身材,原中產階級中美國教授nick夫妻晉陞為精英階級,公務員peter夫妻作為中層裡面的佼佼者,體型明顯較好,有幾個甚至說得上修長精幹;而底層階級長大變老的男人們,幾乎都成了胖子禿子,雖然他們年輕的時候有幾個甚至說得上相當英俊帥氣,尤其是她們的妻子,每個體型都是走形得相當厲害。而這些底層階級父母生的孩子們,人數眾多,絕大部分都是肥胖的,雖然現在他們還只有20來歲。
 
   可見,精英階級從身形鍛鍊飲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遠遠強於底層階級,這種能保持自己體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們成功的重要特質?人人都只看到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優越的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環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生活習慣,其實在體型的背後更是他們的家庭賦予的某種自律自強的精神吧,這點其實很值得我們深思。所以現在有人說,你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了,你連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們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後映射的是更多內容,因此我們對那些能長年保持自己體型的人,那些堅持不懈朝著自己目標奮進的人,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敬意,在背後,他們的付出或許是我們所不能設想的。
 
   二、除了母體的家庭環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張牌。誠然,前面有說,絕大部分人基本都沒跳出社會的等級的既定魔咒,但還是也有例外的。舉兩個例子,任何人都會注意到有個叫neil的中產階級的孩子(他有個小學同班同學是電影中的考上牛津數學系的bruce),neil在在7歲的鏡頭裡他非常燦爛地敘述著他不著天際的奇異的劍客或者花朵蝴蝶飛之類的夢想,甚至14歲的鏡頭下也是一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在好教區飛速而過的陽光燦爛少年,在考牛津大學失利而進入一別的大學之後,因為精神有了問題,他輟學之後做了建築工人,然後流浪輾轉在英國各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襤褸,實在讓人看了相當心酸。雖然最後在56歲的時候以反轉的姿態做了某個地區的議員,但依然是個貧苦的拿著救濟金的議員,他平時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輔助祭司也僅僅能讓他活著,他對著鏡頭從來都沒有過高的奢望,說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麼,還有什麼樣他可以做下去賺到錢的更好職業,他骨子裡已經對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沒說他的精神問題是他的天生遺傳問題還是後來因為家庭環境壓迫所致,總之,這個人物看了讓人相當悲涼。如果他性情沒有問題,他大學畢業後本來是可以順利走在中產階級有尊嚴的軌道上的。
 
  還有一個孩子,生活在貧民窟,住在寄宿學校裡,7歲時候出現的那張悲涼的臉讓我很難忘懷,他叫paul。他7歲時候談不上什麼夢想不過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罰站之類。他的憂傷無助的小臉在1964年的黑白鏡頭下讓人心痛。他成年後雖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無一技之長,也無足夠的毅力堅持,或者也因為就業環境不佳,他頻繁地失業,換工作,到晚年的時候已經只能在妻子幫工的養老院謀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雜差。他到底是因為家庭環境而造成的自卑,還是因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總而言之,他小時候的那張臉讓人憐憫並心裡發冷,因為這都可能只是與他的童年生長環境密切相關。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個人,尤其是女人。在電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與情感與婚姻有關,事業在裡面的比重很小。中產階級裡面有三個同班同學,在多個年代一起肩並肩出現在鏡頭裡,長大以後的命運差別還是很遠。有個叫Sue樂觀的女孩第一次離婚後堅強帶著孩子,後來再婚幸福夫妻關係很和諧,然後工作也一路順利並且有顯著提升,家庭美滿事業順利,總之人生更為幸福;有個女孩子一生中嫁了兩次離婚兩次,留下幾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沒上大學,只做著低微的工作,她身體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業領著救濟金經濟也很拮据;還有一個女孩子本性是個悲觀的人,她在7歲14歲和21歲的時候是一個很憂傷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歲的時候遇到了她的丈夫,從此她變成了一個陽光的人,在56歲的時候坦然地說出:雖然自己是一本也許不怎麼好看的書,別人(觀眾)既然翻開了,但是還是會有慣性一直讀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這話放在女權主義那裡不好說對與錯,但是放在這個電影裡再合適不過了。那些在7歲的時候就興高采烈地說要結婚要幾個孩子的女人,在她們的人生道路上都寫下了這些篇章,只是個中滋味大相逕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們的第二次生命。那個蘇在這些女人中顯得相當年輕有活力,無論容貌還是精神在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讓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業也給了她極大的信心,當然也創造了較好的物質環境吧。而其中有個女人在56歲的時候衰老得驚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業,歲月在她的臉上無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跡。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會傷害一個孩子,給他們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記,但其實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個男人,比如上段中寫的那個7歲就臉呈憂傷之色讓人心痛的白人貧民男孩paul,小時候因為父母離婚一直說不會結婚不考慮這事情,後來去了澳洲,看起來很英俊,長大到28歲以後幸運遇到一個陽光的女人,這女人支撐他走過了後面的幾十年的歲月。雖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無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後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許是孩子,也許是溫暖,讓他留在這個完整的家庭裡繼續盡責。如果沒有這個妻子的話,這個從來就一臉悲涼的對人生無望恐懼的孩子又被傷害了自尊心又沒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會如何地悲涼也很難預測。而他的女兒終於也考上大學主修英國歷史,一家人重回英國遊覽的時候也很讓人感嘆。
 
   四、一個家庭中孩子數量的的多少確實與生活品質大有關係。在電影中,精英階級的人基本只生個兩個孩子,在優生優養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自己的人生進行自己的理想規劃,比如喜愛園藝、帶領板球隊、組建樂隊等,他們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學大學、畢業以後也有很不錯的體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層階級的那些長大後很容易生個三五個孩子,兩段婚姻甚至更多,因為他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因為衝動無序而導致孩子們更無序地出生,甚至他們年輕的兒子在也很年輕甚至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也會生了三五個孩子。因此他們還未到衰老的時候甚至只有49歲就已經是一大堆小孩的爺爺奶奶了,經濟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是可想而知,電影中他們被一大家子圍著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閒,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們在五十六歲時候為自己的兒女輩找到了一個體面的工作比如郵遞員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爾家族出現了一個大學生,則更是滿面榮光。按照推測,他的子女應該基本是我們所說的80後。
 
   那些結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門當戶對階級的人,這很正常,一個人在自己所屬的階級裡有更廣泛的人群交集和價值共鳴,裡面精英階級和上層的中產階級在婚姻上倒是更為穩定,是因為理性的選擇還是物質的保證?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歲左右的時候經歷了離婚再婚的過程。當然,一段失敗的婚姻會讓人生更為不幸,除了讓人對婚姻的某種信念散失而讓人覺得沮喪,更是因為修正上一段錯誤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負責的孩子而爸爸們也都不知道去了哪裡的話,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還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裡算哪裡,隨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來乏味無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卻有遊刃的空間,而表面上自由隨心卻帶來後續的混亂,最終是否能擁有自由和愜意卻是未知。所以這個讓我們深思,我們羨慕的不僅僅是精英階級表面上所擁有的更為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源,或者更要研究他們能擁有並保持傳承這種實力的潛在的那種特質。
 
  從42歲的時候開始,他們的生活基本已經沒有了什麼變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局,孩子們已經長大再教育已經來不及,而自己年華老去追求事業和愛情都已經力不從心,那些曾經意氣風發劍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變成了今日平靜祥和的頭髮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經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為現在淡淡評閱自己人生的中年嫻靜婦女。在這個年紀,人生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回首過去,他們都很驚訝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他們彷彿都基本滿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滿意又能如何?他們不會對著鏡頭後悔的。雖然,電影中,那是在英國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還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現在這樣的保障體系下,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都知道了未來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是否更充滿信心還是會覺得沮喪?

  或許就像劇中人所說,無論我們自己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精彩或者乏味,讀著讀著,也就讀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說說,而所謂幸福,就是我們都還在平穩地在這裡,沒有遭遇到厄運,這也是一種幸福;或者就像劇中人說說,如果有機會重來,會在年輕的時候好好讀書,因為知識是誰也拿不走的,那樣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劇中人所說,如果能重新來過,一定不會像當年那麼懶,會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機會,那麼還是會有很多機會改變整個人生。
 
  如果,如果,不過人生沒有如果,在這個知天命的年齡,一切都已經成為定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25

【案例】華錄百納:只有42個人的上市公司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7/59066.html

來源:創富誌   作者:姚葉萱華錄百納有42個員工,每人一年創造83萬元利潤。它跟編劇、導演、演員按項目合作,拍攝電視劇賣給電視臺,收視率通常很高(如媳婦的美好時代),每集售價遠高於平均水平。華錄百納投資拍攝電視劇,把播映權銷售給電視臺,或將網絡傳播權賣給視頻網。公司2010年收入為2.2億元,其中九成收入來自於當年發行的六部電視劇。最近三年收入複合增長率是62%。在行業內,制作完成的電視劇,通常有1/5無法實現銷售。但華錄百納稱,2002年創辦以來共拍攝41部電視劇,全都取得發行許可證並實現銷售,成功率達100%。而且華錄百納所拍攝的電視劇,大部分都在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也挺高。比如,2010年由北京衛視首播的《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北京地區收視率達10.9%,居該臺當年電視劇收視率榜首。公司的另一部《王貴與安娜》於2009年由上海衛視首播,在當地的收視率達8.2%,在當地排名第二。高收視率可以為電視臺創造更高的廣告收入,相應地,也使華錄百納每部電視劇的平均售價高於同行。公司最近三年發行的13部電視劇,平均每集售價達100萬元。電視劇的銷售采取“預售制”。公司在取得一部電視劇的“發行許可證”之前,就和電視臺簽訂預售協議。而預售階段的合同金額占首輪發行合同金額的比例,則反映出客戶對制作機構的認可度。比如,公司拍攝的《永不磨滅的番號》的預售比例達到了100%。公司2008―2010年共拍了13部電視劇,有11部的預售金額比例超過70%。電視臺擁有渠道強勢,付款通常是在拿到電視劇的母帶或是播完之後。因此華錄百納的應收賬款較多,2008年至2010年,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6%、71%和38%。華錄百納的電視劇,一是自己獨立投資拍攝,二是與別人聯合拍攝。合拍的電視劇,華錄百納作為“執行制片方”,不僅在投資上占大頭,還負責該劇的拍攝工作。和其他影視公司一樣,華錄百納也是“輕資產”運營。公司一共就只有42名員工(華策影視公司有66人),主要負責行政財務、發行銷售及電視劇的制作管理等。公司的運營方式是這樣,每拍攝一部電視劇,就成立一個臨時工作團隊,即“劇組”,而拍攝過程中所需的專用設施、設備、服裝、場景等,都是通過租賃獲得。因此,我們在華錄百納的主營業務成本(2010年1.4億元)中,可以看到其中“攝制費用”(包括上述租賃支出和演職人員的差旅、食宿費用等)最多,占65%。其次是演職人員的“勞務支出”,占19%。另外的成本,是後期制作、前期開發等費用。扣除這些成本,公司2010年毛利率為36%(華策影視同期毛利率為51%)。公司第一大股東為創始人劉德宏,持股22.5%。第二大股東為國資委,間接持有21.7%的股份。基石資本合夥人陶濤點評:“華錄百納”在影視制作上的排名並非靠前。但近年來,影視內容版權因為樂視網等視頻網站的巨資收購而大漲,“華錄百納”和眾多的影視制作公司均獲益匪淺。從未來的市場競爭來看,一方面影視劇制作成本不斷上升,優秀題材、劇本、制片團隊成為稀缺資源;另一方面電視劇市場遠遠供大於求,電視臺開始將收視率和播映權購買成本掛鉤,增大了競爭的殘酷性。從“華錄百納”角度來看,一沒有院線資源,二沒有電視臺依托,在具備更加豐富資源的影視劇企業紛紛上市的沖擊下,其必須從傳統影視企業的商業模式上進一步變革。投資人袁同舟點評:“華錄百納”在諸多文化傳媒類公司中確實有自己的特性:國有背景、民營體制,核心團隊劉德宏直接持有(上市前)上市公司20%股權,同時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華錄文化產業6.25%的股權。招股說明書中對核心團隊三人均有詳細介紹,業內經驗讓人嘆服。這些無疑是公司價值的核心支撐點。在未來5-8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如何確保核心團隊能夠把公司作為自己的事業平臺,同時為後來加入者建立一個開放的平臺,將會成為“華錄百納”成為上升的晨星還是匆匆而過的彗星的分水嶺。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姚葉萱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35

京東個人「小金庫」昨日開售 金融平台同步上線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00

備受關注的京東「小金庫」3月27日正式上線,首批引入的兩款貨幣基金產品為嘉實「活錢包」和鵬華「增值寶」。 自此,由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公司領軍的「寶寶」隊伍又添一員。

同步上線的還有京東金融平台,其在京東官方網站已擁有獨立的路口,嘉實基金、鵬華基金、南方基金、國泰基金、招商基金、工銀瑞信、建信基金、易方達基金8家大型基金公司正式入駐,所推出的基金的類型除了最為常見的貨幣型基金之外,還有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其他基金。目前開設理財項目只有嘉實和鵬華兩家基金公司。

「小金庫」是京東金融繼京保貝、京東白條之後推出的又一款互聯網金融產品,為用戶提供個人資產增值服務。截至3月28日12時整,鵬華增值寶和嘉實活錢包的七日年化收益分別為5.681%和5.543%,略超餘額寶的5.445%。操作上,用戶可直接使用京東賬戶聯合登錄網銀錢包,資金轉入小金庫後即可自主購買相關理財產品。1元起購,申購自由。此外,小金庫內的資金也可隨時用於京東商城消費,目前不收取任何手續費。

目前,支持小金庫開戶的銀行共有11家,分別是建設銀行(借記卡、信用卡)、招商銀行(借記卡)、工商銀行(信用卡)、浦發銀行(借記卡、信用卡)中國銀行(信用卡)、光大銀行(借記卡、信用卡)、上海銀行(借記卡、信用卡)、中信銀行(信用卡)華夏銀行(借記卡、信用卡)、杭州銀行(借記卡、信用卡)民生銀行(信用卡)。

而支持小金庫快捷支付轉入的共有11家銀行,其中建行、華夏銀行、杭州銀行和寧波銀行對單筆和單日快捷支付轉入均沒有設置限額,中行對快捷支付單日和單筆轉入的限額均為100萬,交行和招行對快捷支付轉入的限額單日和單筆均為5萬,浦發和光大銀行的單日和單筆限額均為2萬,農行對單筆和單日快捷支付轉入限額均為1萬。這明顯好過此前四大銀行對餘額寶的圍剿,根據規定,工行對餘額寶的額度由原先的單筆5萬元下調為5000元,每月限額則從20萬元降為5萬元。中行、農行則由原先的單筆5萬元降為單筆1萬元。建行降低到單筆5000元,每月不超過5萬元。

另外,支持京東小金庫提現的銀行共有15家,其中建行、工行、農行、中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和郵儲銀行可以T+0到賬,交行、招行、浦發、上海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和中信銀行則實行T+1到賬,民生銀行為T+2到賬。

為什麼要做金融?

經濟觀察網報導,負責金融業務的京東金融資金業務部總經理劉長弘最近公開表示,今年京東金融的願景還是搭體系,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人員的搭配,一個是牌照的搭配;現在京東擁有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基金支付許可、第三方電子商務基金直銷平台資質、保理、小貸的牌照,下一步想要去拿金融許可證的牌照;未來的模式,三年的目標是形成閉環,即「互聯網+零售商+金融」的運作模式。

時代週報》報導,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京東主營業務毛利提升空間有限,開展金融業務或能提高收入。

京東主營業務是零售業。京東由早期的3C家電垂直電商轉型而來,自2008年起不斷擴張品類,並在2010年開展平台業務。

但根據京東2月19日更新的招股書中提及的財務數據,括品對其加強盈利能力的幫助有限。3C家電銷售額在京東交易總額(GMV)中的比重從2011年的80.1%逐步降至2012年的65.3%和2013年的63.5%,但在京東自營業務銷售額中所佔比重未見顯著下降,2011、2012和2013年分別為87.0%、82.2%和81.9%。這三年京東對應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只有5.5%、8.4%和9.9%,作為對比,噹噹同期毛利率則分別有13.83%、13.95%和17.41%。

相反京東剛剛獨立出去的金融業務卻做得風生水起,尤其切入最早的供應鏈金融初具規模效應。上述京東招股書顯示,京東2013年前三季度盈利0.6億元,其實這只是賬面上的盈利。京東2013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收入492.16億元,同期運營成本495.32億元,等於主營業務虧損3.16億元,但其供應鏈金融產生了2.22億元利息收入,加上政府補貼的1.65億元,剛好實現了0.6億元左右的盈利。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張萌認為,「互聯網金融有助提升電商平台收入。一方面可以使電商平台品類進一步擴展,如從實物品類拓展至毛利率更高的金融品類,增加保險理財業務,向著金融超市模式發展;另一方面圍繞電商平台生態圈佈局金融業務,為平台上的企業和個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對提升整個平台的用戶黏性能起到積極作用。」

京東金融發展路徑

2013年京東將金融事業獨立出來,成立京東金融集團,並將業務板塊確定為四大類,分別是解決基礎支付服務的網銀在線、針對企業用戶的供應鏈金融、針對個人用戶的消費金融和滿足消費者理財需求的平台業務。

2013年10月,開放平台業務;

2013年12月6日,上線供應鏈金融產品「京寶貝」;

2014年2月13日,展開消費信貸產品「京東白條」公測;

2014年3月7日,推出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手段「網銀錢包」PC版;

2014年3月27日,京東「小金庫」上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46

「90後」點評馬佳佳:成功的個人,不成功的創始人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22
文/ 小謙(土豪網創始人、IT評論人)

相比跟東哥(劉強東)傳出緋聞的奶茶妹妹,馬佳佳獲得的關注度顯然更大。但在同為「90後」的筆者看來,要是和東哥這些埋頭建設互聯網平台的人比起來,站在「互聯網思維」風口的馬佳佳雖然很會營銷,卻不一定能被風吹起來。

必須承認馬佳佳跨界成功

馬佳佳說:我的理論就是一定要去打造一個差異化的閉環,這個閉環一定至少要成為三角關係,你必須要在三方面都是跨界的人。舉個例子,我覺得之後的泡否科技,在互聯網圈會是一個藝術青年,在娛樂圈會是一個商人,在售賣實際產品的過程中,我們會是一個新生代,跟傳統企業不一樣。我們是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或者所謂的 90 後思維做營銷的一個公司。

小謙點評:從一個傳媒大學畢業生在學校附近開情趣用品店,到被中歐商學院和萬科邀請去演講,再到如今代言鳳凰新聞客戶端,背後有了更為強悍的公關力量推波助瀾——張孟寧塑造的「馬佳佳」這一個人品牌形象,我相信肯定超過了她的營銷效果預期。無論作為馬佳佳營銷基礎的Powerful情趣用品店是否會淡出人們視野,無論馬佳佳日後是否會以娛樂明星的身份再博眼球,張孟寧的馬佳佳事件營銷實驗早就為其謀得很多跨界的回報,不虛此行。

今年年初,各大門戶網站和新媒體都曾經炮轟過馬佳佳。我很慶幸在馬佳佳還沒有現在這麼火的時候,我曾寫過《馬佳佳為何會有眾多支持者》,因為現在無論唱衰還是唱好馬佳佳,她都達到了營銷目的。

眼下支持或貶低馬佳佳也變得沒有意義。張孟寧所塑造的「馬佳佳」能夠取得如今這樣的成績,並且能夠在娛樂圈、媒體圈、互聯網商業圈取得這麼大的跨界營銷成果,真心是無法複製的。她把握住了時機,並用另類行為聚集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粉絲,精準結合娛樂圈、互聯網商業圈和媒體圈三大圈子的共性,能夠實現跨界發展,這個意義上的馬佳佳,是值得肯定的。

但這些肯定只能偏重營銷。被貼上「90後代言人」和「互聯網思維代言人」標籤的馬佳佳,跨界回報再豐厚,公司產品營銷效果縱然能夠再升一個檔次,要說到在互聯網商業界取得成功,還顯得遙不可及。至於體系,更是馬佳佳、黃太吉(赫暢)等「營銷明星」的硬傷了。

她為什麼沒做好產品體系?

馬佳佳說:其實我是一個不太喜歡說模式或者術語的人,O2O 架構、資源整合,我特別怕這些詞語。我覺得創業者或者想做事情的人,應該去考慮一些更回歸人性或者更回歸本性的事情,就是怎麼打動你的用戶?因為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用感情打動用戶,而不是傳統的用一些競爭手段。我主要是想怎麼打動人心就可以了。

小謙點評:馬佳佳是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的,具有強大資訊嗅覺的她,不可能沒有看過人們給她的各種建議,比如要她更加看重產品、產品比營銷更重要等等。但為何直到如今,馬佳佳的營銷已經達到極佳效果,她的產品依舊還是眾人抨擊的對象呢?

馬佳佳想打動用戶,卻沒有做好公司的產品體系。我認為,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馬佳佳暫時還沒有做大泡否的計劃。我曾經提到過,馬佳佳事件營銷中最有價值的回報,就是可以積累大量高端人脈。馬佳佳希望在跨越娛樂圈、媒體圈、互聯網商業圈發展的同時,在這三大圈子中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為日後的事業發展做準備。

而另一個可能,就是馬佳佳壓根做不好產品。因為她沒有東哥、姚勁波等人豐富而艱苦的奮鬥經歷,沒有建設基礎互聯網平台的經驗。
一款在市場上得到消費者高度認可的產品,是能夠引領行業發展趨勢的。顯然,馬佳佳的泡否只能說給情趣產業營銷帶來了非常好的思路,要在產品上促進行業發展,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她真能代表90後?

馬佳佳說:90 後為首的現代社會消費者,是用錢和資源搞不定的一代,他們嚮往價值觀層面的契合和精神引領。

小謙點評:有言論說馬佳佳是當今90後的代言人,甚至還有人將馬佳佳和「80後」代言人韓寒對比。事實上,正如馬佳佳不能代表你一樣,馬佳佳不可能代表90後這一群體。90後不是一個完整的群落,而是一個又一個以興趣、年齡、生活等因素進行個性化匹配的細分群落,是抱小團活動的。再有能力的代言人,也只能代表個別的細分群落,代表不了整個90後。

筆者本人是90後,近日也就「馬佳佳」一事諮詢了三十餘位同學。在部分同學並不知道馬佳佳的情況下,我事先曾將馬佳佳的眾多頭銜一一列出,然後還請他們在網絡上閱讀了與馬佳佳相關的新聞報導。最終他們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對於產品是否有需求,有需求之後使用的產品是否可以帶來比其他產品更特別的體驗,才是關注某個品牌和個人的根本因素。他們縱然知道馬佳佳並購買了馬佳佳所提供的產品,也是為產品買單,不是被馬佳佳所吸引。

我也曾和馬佳佳在微博上有過短暫交流。作為一個所謂的業界觀察員,我也傻傻地問過她如何擴大泡否的商業規模,結果馬佳佳表達的意思是「我為什麼要擴大規模,我想開多少家店就能開多少家店」。這讓我和不久後新聞中被馬佳佳黑臉的記者一樣感覺難堪。也許張孟寧塑造馬佳佳這個形象,壓根就沒有打算在短時間裡、在互聯網商業界做點什麼大事,僅僅是為了成為一個明星,跨界發展自己的資源。她做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7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