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一艘中國貨輪抵達美國東部海岸的薩凡納港口,它的到來甚至讓整座城市都變得渺小起來。
美聯社這樣描述這艘巨輪——“將自由女神像和華盛頓紀念碑放倒,首尾相接擺放在巨輪甲板上,仍有空位留給英國大本鐘”。據了解,這艘“中遠發展”貨輪是中遠海運旗下的一艘輪船,從香港出發,長約366米,可搭載1.3萬個約6米長的集裝箱。
巨輪的到來引起美國人民“強勢圍觀”,不少人站在岸邊歡呼,給這艘龐然大物拍下照片。畢竟,在美國東海岸往來的船只中,“中遠發展”貨輪是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一艘。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擔任高級船員的安德魯·埃文斯看著巨輪緩緩駛來,不禁驚呼:“它占據了整條河!”他表示,這艘巨輪是自己工作以來接手過的最大的一艘,上面可以放上10艘船,或許更多。
碼頭工作人員打算使用6臺起重機從這艘巨型貨輪上裝卸約5600個集裝箱,大型金屬集裝箱里的貨物從消費性電子產品到冷凍雞等無所不包。這是一般貨船在薩凡納港裝卸貨物量的五倍以上。
“中遠發展”貨輪去年經過巴拿馬運河時,同樣也成了這條運河自擴建以來通行的最大的一艘船舶。
它的到訪,對薩凡納港口來說則意味著新時代到來,要知道多年來美國港口一直在期待超級貨輪來港。不過,在航道基礎設施條件沒有跟上的情況下,要容納這些超級巨輪仍是難題。
薩凡納港口的深化工程從2015年就已啟動,預計耗資達9.7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億元),但竣工還需要至少5年多的時間。據了解,現在美國東海岸及墨西哥灣共有15個港口獲得國會授權,可容納更大的船舶,而這些港口正尋求總計4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7.85億元)的資金。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大港口充當著貿易交換節點的角色。與近幾年才開始忙不叠拓深自家航道的美國港口不同,中國作為全球排名第一的貿易大國,每年有萬億美元的貨物進出。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國就占了七個。漫長的海岸線上,萬噸級以上的船只泊位有1800多個,其中可以停靠十萬噸級以上巨型船舶的港口有300多個。
知識付費一周年後,亟需向市場證明自己全新的生命力。
來源 | 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
作者 | 曹憶蕾
知識付費一周年了。
去年5月14日,知乎推出知乎live;次日在行推出新問答產品分答,三天內100萬用戶問所有人;6月5日,羅振宇帶著《李翔商業內參》登陸得到,2天訂閱額超過400萬。
一時間,消費者的荷包向內容、知識、精神產品敞開了。
過去一年,玩家、資本、消費者湧入市場。喜馬拉雅FM、豆瓣、蜻蜓FM、小密圈、千聊、荔枝微課……
產品在叠代,概念被高亮,資源被搶奪。一周年後,分答不滿足做問答,開始嘗試小講、小學問的新產品;知乎更新市場板塊,提出要做“知識電商”;得到在深圳衛視開發布會,一口氣發布了十二個產品。
那麽,知識付費真的是全新的商業模式嗎?
漸漸,嚴重同質化、內容水化、流量枯竭以及難以見到效果問題暴露,知識付費開始陷入僵局。得到被曝出打開率走低,而曾經引領知識付費浪潮的《李翔商業內參》,則宣布免費。
知識付費一周年後,亟需向市場證明自己全新的生命力。
難以衡量價值的同質化內容
你知道網上關於“寫作”的付費課程有多少麽?
42章經創始人曲凱拖拽著鼠標在寫作課程頁面向下刷新,想統計個數字,沒有盡頭。
知識付費的出現,原本被寄托了人們對優質內容的期望。傳播學研究者方可成說,“免費的內容消費聽上去很好,但是其實到最後人們才發現,免費的內容恰恰是最昂貴的。”
方可成所說的“昂貴”意味著要在低效率的免費內容中付出時間和精力。知識付費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前提則是消費者願意為內容買單,由平臺為消費者篩選和精細知識。
但現實並不美好。
“你在知乎上聽過哪些坑爹的live”,問題下的1500多條評論中,出現了分享者不按主題分享、臨時爽約、分享5分鐘後講不下去退款等現象。之後,這則問答被官方刪除。
豆瓣付費專欄“豆瓣時間”,推出的第一個專欄是《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該專欄是以白先勇臺大課程錄音為底本,後經團隊剪輯、制作而成。書本、公開課的二次轉化,引發網友爭議:為什麽還要花錢看原本可以免費的課程?
與曲凱面對繁多、嚴重同質化的寫作課程一樣,消費者又一次無從選擇:被標碼的內容與免費內容差異在哪里?
最近走紅的知識付費平臺千聊創始人朱峻修發現,每天後臺需要的審核大量課程里,存在著不少的“破壞行為”:一些網紅講師為了迎合市場,嘗試講授、創作並不擅長的內容,其結果是對消費者的直接傷害。
與實體商品不同的是,內容產品在購買前無法預知效果,即使在閱讀、收聽後,也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消費者無法給出價格與價值間的絕對衡量。
效果、價值的無法標準化,則無法衡量平臺上用戶的信任感是在被消耗,還是在被積累。這也是為什麽付費知識產品推出後,這麽多人討論複購率、打開率、完聽率的原因。
在深圳衛視的發布會上,《李翔商業內參》更名為《李翔知識內參》,從199元/年降至免費。據媒體報道,4月份《李翔商業內參》打開率約為18%,低於3月“得到”公布的各專欄日打開率29.3%。
翻不到盡頭的曲凱覺得,快到頂點了,“各個平臺都把知識付費做成平臺,不去想為什麽做知識付費,也不想怎麽做好”。
一盤容易被搞砸的生意
互聯網流量日益昂貴,內容創業者似乎真的找到了新變現模式——知識付費。
據《2016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統計報告》顯示,2015年以來,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速已經跌落至個位數,預計未來兩年增速只有3%左右。
“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流量紅利期已過,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華映資本合夥人錢奕判斷,當免費模式不再奏效,付費互聯網如約而至,此時,內容是入口,是流量,是用戶的連接器。
趨勢在前,但內容創業不簡單。朱峻修說,“知識付費是一盤容易被搞砸的生意。”
微博問答火後,答主與提問者可利益分成被投機者鉆了空子。醫生網紅顧中一爆料,醫師白衣山貓72小時內回答28個問題,並且內容多數抄襲。之後,白衣山貓承認與職業問答者合作,也同其他醫生組建團隊答題,再利益分成。
歷來,內容創業背後的產業化並不鮮少。毫無疑問,影子寫手、流水線洗稿、抄襲……內容的灰色產業帶透析的是消費者的信任。一次、兩次被傷害後,消費者購買的意願和熱情會很快澆滅。
曲凱認為,知識付費是一個需要重運營事情,如果沒有重運營,內容水化是必然發生的,投機者看到有利可圖就來了,這樣提高了用戶的篩選成本,付費則失去了意義。
成本不高,內容以及服務形式缺乏相應的標準,朱峻修認為這是行業問題,並且對用戶的傷害比電商行業更嚴重。
當內容付費市場剛剛起來時,方可成曾擔憂過勢頭過猛是否會過早榨取用戶的意願。
面對知識付費市場出現的問題,蜻蜓FM副總裁郭嘉表示,“被市場帶動的第一撥嘗鮮者被IP所吸引,泡沫回落後,市場趨於理性,消費者希望找到性價比更高、可提供價值的產品。”
但是錢奕認為,這是無法避免的,在任何階段,市場都會存在頭部內容、腰部內容、長尾內容,這不會只是現階段的現象。
頭部IP、頭部內容正是各平臺沖出突圍戰的砝碼。
知識超市的天花板
知識市場規模有多大?錢奕分析與圖書市場規模相當,據中國出版協會的報告稱,2016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701億元。
有媒體估算,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願的用戶暴漲了3倍,達到近5000萬,截止2017年3月,用戶知識付費(不包括在線教育)可估算的總體經濟規模為100-150億左右,隨著用戶需求提升、市場下沈及產業鏈拓展,這個數字有望達到300-500億。
“對於創業者來說,市場足夠大”,錢奕看到了行業驚人的增長。
5月17日,知乎App上線“市場”獨立入口,匯集知乎Live、知乎書店、付費咨詢三類主要付費服務形態,提出要做“知識屆的天貓”。
為了建立壁壘,得到、知乎、喜馬拉雅FM、豆瓣等平臺搭建各自的知識付費平臺,“知識超市”開始形成。
前分答公關總監崔書馨撰文,“想讓知識付費產品走向穩定盈利,勢必要走平臺化服務化”。她想象“知識超市”的未來是,像Airbnb一樣,知識內容像待出租的房間一樣在平臺上慢慢積累,用戶逐漸適應平臺的定價邏輯和推薦習慣,才能成為穩定的生意。
在崔書馨看來,“知識付費產品的致命弱點決定了‘超市’模式無路可走”。原因是因為知識付費產品無形化,定價無法體系化,服務無法標準化,以及知識付費產品需求並非剛需。
隨著玩家湧入,內容生產者提供的產品越多,付費市場也會面臨免費市場的尷尬,稀缺性被稀釋,轉向市場泛濫。
朱峻修有些悲觀。在800萬單節、50萬小時的課程里,他看到很多講師的內容邏輯延續的是傳統雜誌邏輯,內容的稀缺性不夠。
當知識付費時代來臨,內容的生產依然停留在雜誌邏輯,沒有打破免費吸引流量的慣性思維,這意味著付費內容與免費內容沒有足夠區別。用腳投票的消費者,只會更清楚自己需要什麽,什麽內容有價值,什麽內容無需關註。
“很難有聰明的辦法”,朱峻修試圖從用戶群出發,在大量數據中,挖掘用戶的痛點,摸索出內容增長趨勢,尋找付費的空間。
真正解決問題的知識才會有市場
6月12日,蜻蜓FM推出《矮大緊指北》,一檔由高曉松聊“詩與遠方”的音頻付費節目。
在發布會上,高曉松將知與識拆開,“‘知’很簡單,就是一加一等於而。這個沒什麽可付費的。但是‘識’是一個人踏遍千山萬水尋找的、最終形成體系的東西。當然‘識’是更值得付費的。”
其實,高曉松將“知”與“識”的對比,透露出知識付費市場的焦慮:用戶需要什麽?什麽內容能帶來價值?平臺的機會在哪里?
郭嘉將目前市場上的付費內容分為三類:一種是短期內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一種是具備結構化、體系化的課程、系列講座;一種是提供價值觀,消費者對價值觀有高度的認可。
《矮大緊指北》屬於第三種。《曉說》、《曉松奇談》等節目為高曉松積累了一票粉絲,他已然成為具有號召力的IP。此前,蜻蜓FM上線的高曉松免費音頻,累計播放量達9億。
社交媒體崛起後,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從門戶網站轉向微博、朋友圈,其原因是人們對大V、對有影響力個人的認同超過對信息本身的渴望。
相繼推出蔣勛、高曉松後,郭嘉認為內容付費不僅僅是做知識的梳理,還要有強人格魅力,帶有分享者個人品味與審美。
同樣在找用戶價值的朱峻修瞄準了第一種。什麽是剛需?在他看來,一個高中生如何將分數從60分提高到90分,這是可見效果、可衡量的問題。
生活回歸日常,無論矛盾大小,最終都會被拆解成一個一個小問題。母親在哺育期如何餵養,練出一手好字,擁有主播般魅惑聲線……朱峻修認為這些問題有方法論可循,可被解決。
同曲凱所思考的一樣,“只有這個產品,只有這個行業真的在解決問題,才能長久地存活下去”。
崔書馨認為,知識付費平臺的產品重點應該落在:發現知識、知識增值、知識輸出,目的是讓用戶增強粘性。
未來:出版業還是教育業?
早前,果殼、分答創始人姬十三曾表述過,知識付費的行業本質——終身教育業。
“當王思聰收割了20萬,分答也就到頭了”,當分答借著王思聰等大V和網紅引爆輿論時,尋找中國創客曾經發表過評論認為,王思聰的出現,標誌著知識付費模式依然沒有走通。依賴大V的IP價值,分答模式和知識變現還是兩碼事。
內容付費是否行得通,在3月8日的行業溝通會上,羅振宇曾解釋,“內容付費的新機會的出現,根本原因是整個社會大潮的變動使得曾經知識交付三大產業——教育、出版和傳媒產生了產業板塊之間的松動。”
得到的用戶畫像是終身學習者,“他們年齡、身份、地位、狀態各不相同,可能唯一的相同的特征就是,強烈的求知欲。”
但教育、出版和傳媒之間,真的有行業松動的可能嗎?內容付費能成為知識行業中的第四極嗎?
朱峻修並不樂觀,“如果知識付費不能成為與教育、出版和傳媒並行的第四種行業,只是這三種業務品類的延伸”,缺少資源積累的新玩家入場後,可能面臨的是巨頭的威脅。
有用戶表達了樸素的懷疑,“用戶需要的和用戶想要的是兩回事。誰都知道體系化、有深度的知識對人有益,但是這些東西往往艱深難懂,究竟有多少人願意為費錢又費腦的東西買單呢?”
錢奕認為知識學習是反人性的,當學習沖動、自我約束並不緊迫時,每一款內容付費產品最終沈澱一批用戶。
而當知識付費開始衡量學習價值時,知識付費與在線教育的區別究竟在哪里?
從重度線下約行家的“在行”,到輕問答式的分答,再到現在推出的課堂式小講,分答的叠代似乎也預示著一條教育之路。
姬十三說,“人在學歷階段有學校教育完成,但從整個終身學習的角度來講並沒有一個行業做梳理,我覺得知識付費行業恰恰是在重構終身教育業。”
“這不會是一個獨立行業”,錢奕認為知識付費是一種變現手段,載體更多是音頻、直播,價值是書本和課堂的延伸。
朱峻修所看好的知識付費的形態之一——方法論,是一種教育走向。曲凱也認為知識付費的未來會向教育導向發展,“讓結果可量化、可衡量,上完課知道到底有什麽收獲。”
但這與多數媒體人所歡呼的知識付費又變成了兩條路:多數媒體人和寫作者的“知識分享”,依舊是媒體寫作,與教育理念的標準化、可量化和系統化相去甚遠。
朱峻修的擔憂沒有得到解答。
抓住高曉松這樣的頭部大V吸引流量,走的依然是傳媒出版業的模式,而如果走教育路線,又變成了在線教育行業。對於仍在不斷興起的內容付費平臺來說,探索出一條差異化道路已經刻不容緩,但知識付費與傳統模式的差異,卻越來越模糊。
5個多月前,桔子水晶酒店“賣身”給華住酒店。昨晚,酩酊大醉後的桔子水晶創始人吳海就此事再次撰文,並詳述自己接下來的打算。創業家&i黑馬將此文分享給你,從中你可以領略到一個“大哥”的無奈和真性情。
文 / 吳海
(微信ID:wuhai222)
昨晚(創業家&i黑馬註:8月4日)又喝醉了,在大馬路上睡了一晚,也許是諷刺吧,我做得是酒店行業,全國有上萬間房間,自己竟然露宿街頭。
作為投行的傳統,昨晚摩根斯坦利辦了一個“慶祝交易成功”的Party,我竟然參加了慶祝自己公司被賣的Party!可能心情不好,不知道怎麽就喝醉了。
想起兄弟們過去一起努力的點點滴滴,心里有些難受,我想跟你們說些話。
公司剛賣給華住,你們紛紛來找我。
“吳總,我們再做一個酒店品牌吧,我們手頭上正好有幾個項目,加盟商也願意跟你做”,你們說。
在你們說這話的瞬間,我明白了你們是把我當大哥了。
我知道你們可能對於賣給華住不服,這是因為你們太熱愛這個花了十年建立起來的“桔子水晶酒店”品牌,其實,回過頭來想,在華住這個大的平臺上繼續做好“桔子水晶酒店”也未嘗不是一個彌補大家遺憾的方式。
兄弟們,雖然你們已經理解我沒有能力阻擋公司被賣,但是畢竟你們的夢破滅了,今天我想正式的跟你們道歉:
1)從生意上說,這個世道是“成王敗寇”的事,做大哥的沒本事早把公司做大,我輸給季崎也是心服口服。讓你們夢破了,我對不起你們。
2)從回報上說,我們做得是可憐的酒店業,一個傳統伺候人的行業沒法與互聯網行業動輒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比,雖然我把投資人給自己的期權大都分給大家了,最後兩次我也一點沒拿,但是畢竟僧多粥少,雖然老人都有些回報,但是和互聯網比起來遠遠不夠,我把你們拖進了一個傳統行業,回報沒有這麽高,這是我的錯,讓你們5年,8年10年的青春浪費在這里,對不起你們。
你們把我當大哥,我自然會盡當大哥的責任,但說完這兩個“對不起”讓我覺得自己不配做你們的大哥。
今天我也跟你們講一下我的大哥們的故事,一是想告訴你們如果沒有他們可能也沒有你我的今天,我也應該正式地說聲謝謝他們;另外,我也是想告訴你們我想向他們學些,有個大哥的樣子,也會告訴你們我準備怎麽做。
我的大哥們是怎麽做事的:
1)做大哥的不需要你說,他們自然會照顧你
第一件事
05年新浪的老查(曹國偉)跟我聊想把我的公司“財富之旅”賣了,雖然心里不舍但是我理解對於新浪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為我的公司是做在線旅遊的,並不是新浪的主業。
公司最終決定賣給了藝龍,我除了配合和出謀劃策之外,沒有考慮一丁點自己的利益,最後賣了,事後老查突然告訴我他不能讓我白幹,我很吃驚,雖然錢不多,但是我真的沒想到過。
十幾年來我一直記得這事情,剛開始7年逢年過節我都拿著煙去看大哥,煙放在辦公室就走了,人都沒見著過。後來聽說他戒煙了,自己也變得越來越不像話,過年也沒去看他,只是發發短信了,雖然會拿忙作為借口,想想做小弟的樣子沒了確實不像話。
但是大哥畢竟還是大哥的風範,最近有些事情我又找老查幫忙,老查二話沒說都辦了
第二件事
17年桔子水晶酒店賣給了華住(不知道這事的可以看這篇文章,“其實我只是個代孕媽媽”),這個企業我和其他創始人花了11年的青春,自然更加不舍,但是投資人對我們團隊很好,我肯定是把投資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團隊毫不猶豫地配合了,和上次在新浪的經歷一樣,我和團隊沒有提任何條件,連暗示都沒有。
那天,凱雷的老楊(創業家&i黑馬註:楊向東)突然告訴我他謝謝我們創始團隊,我知道這是什麽意思,我哭了,不管他什麽方式謝謝我們,這個心意比什麽都重要。
在賣公司的時候老楊也知道我不舍,他跟我說只要我想做什麽他都會投錢,哪怕我想再做酒店他也會投,當時我只是想把賣公司的事情盡快結束,未來的事情也沒多想。
後來老楊來北京跟我吃了幾次飯,一次他突然跟我說他們要買麥當勞,問我感不感興趣。雖然我沒有這個實力,但我知道他是以他的方式在幫我。
最近我跟老楊聊了自己現在也做投資人,也投一些項目,他下一句話就是,我說過了只要你做我就會投。我沒有說讓他投,因為我只是這些項目的小投資人,畢竟不是自己再做項目,萬一賠了我怕對不起大哥,但是真要需要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去找他。
2)做大哥的不需要你說,他會帶你玩
第一件事
其實我在上篇文章“被逼著創了三次業,夠了”里寫了我為什麽做桔子水晶酒店的,里面我說的老林(創業家&i黑馬註:林欣禾),也就是投過唯品會和58同城的DCM的老大,他是我在新浪時的老板。
回過頭來想,不管當時我內心是不是為了感激大哥才做的桔子水晶酒店,但我心里很清楚,沒有他帶我玩,我絕對沒有今天,也沒有我們這幫兄弟們一起的緣分。
最近有朋友做公司需要他站臺,這個公司甚至還沒有成型的產品,他二話不說就支持了。
第二件事
這個人就是我在“其實我只是個代孕媽媽”里寫的馬化騰說“他說話算數”的梁建章,雖然我倆歲數差不多,但是我的胸襟與他差距甚遠,成就相差就更遠了。
自打我離開攜程後幾乎沒見過他,2013年他從美國回來重掌攜程前我們才見面聊了幾次,最近可能是一年能見兩次面。
去年突然有一次老梁找我,有些事情可以一起做,我立刻知道他是照顧我,因為他可以找任何人。最近我的好友Tony做了Oceanlink,就是那個投資開元酒店以及幫助去哪兒和藝龍退市的專門投資旅遊業的基金,攜程是他們的投資人和GP,我的好友Eric和老梁又把我拉進去了。
前些天又有一個朋友需要老梁站臺,我跟老梁說了,他都沒見我的朋友就痛快地答應了。
大哥是什麽樣的樣子
做大哥的胸襟寬廣,他們的目標是幫助更多的兄弟們發展,有錢一起賺
做大哥都明白一個道理就是:錢是賺不完的,為什麽不幫自己值得幫的兄弟們賺錢?為什麽不幫助兄弟們發展?
做大哥的是不需要你說什麽,只要大家是兄弟,有事要他們幫忙,他們能力範圍內的一定會辦;他們有好的事情要做,他們一定願意帶你玩。
我接下來要做什麽
我也想學習我的大哥們,為大家做些事情
1、 幫助兄弟們發展
我已經說了我不會再創業了,除非人逼我,所以我很大概率不會再有機會帶著大家一起沖鋒打仗了。(不知背景的圍觀群眾可以看看這篇文章“被逼著創了三次業,夠了”)。
對於還想幹酒店的兄弟們
雖然大家感情上有些糾結,但是華住確實做得很好,也是個大的平臺,我想我在華住這段時間會幫助大家在這個平臺上發展自己,也會盡自己所能保證華住保障交易前答應的長短期期利益。
對於想幹酒店但不想在華住做的兄弟們
我會安排你們做老季給我的Vue,或者,只要你們能解決敬業問題,我會幫你們安排進其他哥們兒做的酒店集團,我想他們會買我面子,另外你們也是人才!
對於想做其他行業的兄弟們
如果你們想進其他行業,我在其他行業的朋友也有一些,另外在不同領域也有些投資,雖然我沒有做這些項目大的投資人,但是我和創始人關系都很好,我想我至少能幫助你們遞個簡歷
對於想自己創業的兄弟們
如果你們有好的主意,想自己做點什麽,如果大家都認可這個主意,我想我們應該能支持大家創業。唯一的限制是我跟華住有敬業要求,酒店行業我可能不能投,你們在這一行創業我就幫不上忙了。
2 、幫助兄弟們賺錢
有些朋友們在做的項目我覺得不錯,如果大家也想把手頭的錢投一點出來,我會想辦法組織大家一起投資一些我感覺有把握的項目,已經投的項目我可以把我的股份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按照當時我投的價格跟大家共享。
最近投的比較成功的一個項目實際上是一個叫做“齊一資本”的天使投資基金,這期基金他們投了6個天使項目全部已經進了A輪或者B輪;另外還有一個項目是可能改變旅遊行業格局的項目,大家要感興趣我可以用我投的價格稀釋我的股份讓大家一起來玩。
總之吧,這些年做企業沒多大成就,但是朋友們都很給面子,有些好的項目都會給我機會,這些大都是互聯網相關的或消費升級的項目,如果我們運氣好的話我想回報會比可憐的傳統行業好很多,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大家多賺錢,也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大家的兄弟感情能夠延續。
3、幫助兄弟們做慈善
上周六我作為普通誌願者參加了李亞鵬和王菲做的“嫣然天使基金”夏令營的閉幕式,我親眼看到了兔唇的孩子揚起嘴角的微笑,我深深地知道在中國做慈善是多麽的艱辛。盡管有許多面對流言蜚語的艱難,他們還是堅持做了10年,這讓我看到了爾虞我詐的社會里人性善良的一面。
如果我能夠幫助大家賺錢,我也想幫大家一起做些善事,從我們賺的錢里面拿出一定比例捐給他們,也算是我們回饋社會。
總之
做大哥的啰嗦半天可能也沒說到點子上去,你們放心我今天絕對沒有喝多,上次喝多了把牙摔斷兩顆自己都不知道,我也該走出代孕媽媽的陰影為大家做點事情。
總之吧,我會把幫助大家發展和賺錢做成我未來事業的目標。
我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讓你們回到老家見到父母的時候讓他們覺得自豪,讓你們光宗耀祖!
我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讓你們的子孫後代因為你們的成就而自豪,因為你們給他們打下的基礎,能夠有選擇、有尊嚴地活著!!!
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全完美的策略,每個策略都需要取舍。
文|小馬宋
這個話題源於前幾天在知乎上回答的一個問題,問題如下
廣告業很早就流傳著約翰·沃納梅克曾提出過一個觀點,被稱為廣告營銷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I know half of my advertising costs are wasted, but I don't know which half.
「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我們能不能搞清楚這一半究竟浪費在哪里了?
下面是我寫的答案,同時加了一些補充:
廣告行業有兩句很著名的話。
第一句是“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通常是外行人拿來恭維廣告行業的。這句名言來自羅斯福,而這個廣告人其實是有特指的,指的是著名廣告人拉斯克爾,他也曾經是羅斯福的宣傳部長和運輸委員會主席。所以,這句話不是給廣告人貼金,而是稱贊拉斯克爾的。
第二句就是“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這句話在廣告界很有名,但我並不覺得它解決了什麽問題,或者說天天說它有什麽意義。
做傳播,我們當然希望越精準越好,但問題是我們不太可能做到完全精準,另外,即使是完全精準了,也未必是好事。
實際上,從某個角度看,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浪費的,為什麽我們要單單拿廣告業說事呢?
你參加高考,明明考題只有50道題,你卻做了5000道練習題,就是為了能做對更多的50道題目。這5000道題,你說是浪費,還是沒浪費呢?
你追一個姑娘,用了20個方法,只有一個打動了她,你說那19個就不浪費嗎?那是必要的浪費。
一個公號有2000萬粉絲,但是願意為他們電商付費的只有100萬,其他的粉絲沒有用嗎?
朋友圈每天有100條更新,只有3條對你有價值,你怎麽避開那97%?答案是無法完全避開,可以選擇不關註某人,但最終還是無法完全避開。
你去法國旅遊,路上來回要兩天時間,這兩天是不是浪費呢?
我覺得我們太糾結於這個問題了,甚至常常拿這個問題來調侃自己這個行業,以及用這樣一個名言來證明自己自己的專業身份。
與其糾結於是否浪費,不如坐下來想辦法改進你的投放策略。
最簡單的,是基於常識、經驗和調研的判斷。你的目標客戶是商旅人群,那麽去農村刷墻肯定就浪費更大,做機場廣告就浪費更小。
你的客戶北京的更多,那就先別在上海投廣告。(聽起來很可笑是嗎)
你面向母嬰市場,那就在幼兒園和兒童樂園附近投燈箱廣告唄。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們投廣告,廣告的覆蓋面和知名度適度擴大和浪費也許是必要的。
你選擇精準投放,比如用大數據來做feed流廣告,很可能的結果是你失去了大面積曝光的一部分機會,所以有很多只做百度推廣的品牌,可能很精準,但大眾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牌子,如果百度推廣哪天無效了,他就無法用知名度來換取銷售。
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全完美的策略,每個策略都需要取舍。
我們可以做到的,只要選定目標,盡量高效、精準的實現目標就好了,不管是廣告營銷,還是做人做事。
PS:你也真的有可能知道你的另一半廣告費在哪里浪費了,比如你在地鐵投放面向男士的廣告,坐地鐵的女士們就正在浪費你的廣告預算。
ICO的監管比預期來得更早,也更為嚴厲。
文 | 智曉鋒
昨天下午,央行等七部委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稱,代幣發行融資本質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即日起,已發行的ICO(首次代幣發行)項目要清退,新的項目則不準再發行。
就在該“公告”發布一小時前,創業家&i黑馬與文創鏈創始人張元林關於文創鏈創業項目的討論剛剛開始。
文創鏈據稱是文創行業首個區塊鏈眾籌平臺,投資人可以通過比特幣、以太幣等來購買文創鏈上IP項目(主導方)發行的“文創幣”。在眾籌結束,IP項目獲取收益後,投資人將有機會獲取收益。收益構成來自“文創幣”本身的價值增長部分,以及IP項目本身的價值回報。
盡管正式的監管文件還未下達,在各種風吹草動之下,文創鏈項目已經停擺。張元林本來預計的路演方案也未能如期實施。
對於幾天前媒體所稱“ICO強監管即將到來”的論調,張元林的觀點和大部分從業者類似,認為監管不會一刀切,一定還有窗口期。而在這段時間里,他要做的就是積蓄能量,以備再戰。
然而,一個小時後,ICO被定性為非法行為。
“就在咱們聊天的過程中,監管政策出臺了。”
“哈哈,沒事。天意,做實。”
文創鏈究竟是何種計劃?在這篇文章中,你將看到文創鏈如何用眾籌的方式為文創企業搭建一個資源融合平臺。
以下來自文創鏈創始人張元林口述,創業家&i黑馬編輯:
過去五年,我一直在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工作。今年年初,我離職創辦了千程投資,主要做文化類項目投資。
初次接觸區塊鏈是在去年的一個創業項目上,今年以來區塊鏈、ICO異常火熱,在深入了解區塊鏈技術後,我們發現區塊鏈技術與文創行業的結合存在創新機會。
“ICO可以幫助文創項目眾籌”
結合文創行業眾籌來講,這個機會很明顯。中國的互聯網眾籌一直都不溫不火,股權眾籌受到嚴格監管,而產品眾籌又不像出資人所期望的那樣是個贊助的生態,它的幫助不是太直接。
股權眾籌相當於你拿錢去買公司股份獲得收益,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在買股票。目前中國只開放認可的平臺買賣股票,其它平臺都不合規。
這是區塊鏈的特性(安全、可回溯、不可篡改)所決定的,哪怕是很早期的項目,也可以從一開始就發行代幣,然後去募資。交易也較為便捷。你能夠借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的系統,直接進行轉讓。不像轉賣股票,一定要通過證券公司的交易系統。
相比於現金方式的眾籌,用數字代幣轉化一下能夠帶來更多的流動性。
文創鏈的設想就是幫助IP進行眾籌和交易的平臺。未來,任何一家文創企業或IP,都可以借助“文創鏈”,直接發行自己的代幣。
投資人能夠從文創鏈平臺獲得兩塊的收益。首先就是你持有的代幣本身價值的增長,就像現在的比特幣、以太坊一樣。平臺上的用戶量、IP交易量以及對代幣的需求,將決定這塊的收益。如果交易量很大,代幣需求就高,價格就會上漲。
另外,你能夠獲得IP的收益。IP本身也要建立一套機制,將創造的收益回報給投資人。理想的狀態是,IP項目(主導方)願意拿出未來一定比例的收益,如票房、分成或廣告,通過合理的方式分配給投資人。
文創鏈代行了原來投資機構承擔的角色:代表整體投資人投到某一個眾籌項目,之後將後者獲得的部分收益再分配給投資人。這個平臺起到一個保證和監管的作用。
具體來說,目前的IP基金投資是把所有人的錢歸集到一塊集中使用。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不需要知道太多。之後,IP項目把約定的收益向投資人披露,有收益就分配,沒有的話IP項目承擔的責任也是有限的。
IP項目非常多,文創鏈一次上5000個或1萬個都有可能。比如說,我跟網絡文學網站合作,可能一次就能上1000部小說。這些小說或許有IP開發價值,能夠改編成影視劇、遊戲或有聲書。
未來的盈利方式是,如果做一個新的IP發行眾籌的話,平臺會收5%的管理費。比如一個IP項目募資100萬人民幣,文創鏈收5萬塊。當然,這個商業模式還有待打磨,現在還比較簡單粗暴。
計劃打亂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第一個眾籌的項目是我們自己——文創鏈。但 由於監管原因,最近我們的眾籌已經暫停。
文創鏈的總部擬定在贛州區塊鏈金融產業沙盒園,可能下周就會拿到註冊的營業執照。總之,我們是一家比較規範的企業,不用擔心跑路。
我向別人推薦來文創鏈投資時,遇到過很多質疑的聲音。這事的主導方是我,已投資的幾個人都是身邊的朋友。但因為最近監管的風聲,他們也產生了很大的壓力。我想他們是有信心的。到目前為止,我們也沒有亂花他們的錢。當然投資額不是很大,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島嶼,是一座由120萬年前火山活動形成的火山島。相比韓國人傾向聚集的首爾圈,濟州島由於清新的環境、豐富的景點、低廉親民的消費等特點,曾是國人心中理想的海外房產地之一。
而去年7月開始中韓關系變得冰冷後,濟州島樓市也曾因此凍結:據濟州KCTV新聞頻道報道,到去年為止還異常火熱的濟州房地產市場今年進入了停滯狀態。
不過近日有消息稱,10月31日中韓官方發布溝通結果後,濟州島三天內共有3000多人看房咨詢。
有觀點認為,或許濟州島的好日子回來了。
據韓國《亞洲經濟》11月10日報道稱,10月31日兩國官方發布雙邊關系溝通結果後,有觀點認為對中國資本敏感度極高的濟州房地產市場,或將迎來曙光。
據《朝鮮日報》消息,11月3日濟州市某新樓盤售樓處前大排長龍,三天內共有3000多人前去看房、咨詢。今年以來,濟州房產市場急劇降溫,售樓處前排隊的景象十分罕見。
此前,某收益型樓盤平均每天僅一兩筆成功交易,11月以來則增至日均10筆左右。
報道還稱,一度萎縮的購買心理也出現了恢複勢頭。韓國中介協會相關人士表示,近來中韓兩國關系現回暖跡象,有關投資的咨詢不斷增多,還有個別打算出售房產的(中國)房主“回心轉意”。
報道稱,今年濟州房地產市場各項指標不佳,韓國鑒定院數據顯示,1月至10月,濟州島公寓售價僅提高0.54%,低於韓國全國平均0.93%的上漲率。截至9月,濟州島住宅交易量為6982筆,同比減少24.5%。
此前,韓國濟州島每年都會吸引許多中國人在此買房置地。
據外媒今年5月的消息稱,現在濟州島外國人持有的房屋中,中國人名下的房屋超過70%。
韓聯社報道,韓國濟州島日前發布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外國人持有島內建築共3310套,其中中國國籍持有者占到72.5%,遠遠領先排在後面的美國、臺灣和日本。從持有面積上看,中國買家占73.3%,其中大部分是住宿設施。
海外房產的中介業務經理陳先生表示,濟州島購房團里熱情最高的是來自東北的客戶,主要因為濟州島距東北較近,飛機直航只需要約兩小時,其次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
來自深圳的趙女士2012年與先生一起在濟州島買下一座600多平米別墅房,她說,先生的父母住在沈陽,與濟州島距離不遠,而且濟州島的免簽政策也方便人們去旅遊度假。
另一個吸引外國人購房的因素是韓國的移民政策。
2010年到2014年在濟州島購置約合300萬人民幣的房產就可以獲得濟州島的居留權,5年後獲得韓國永久居住權,享受與韓國國民同樣的醫療和教育資源。2014年後,韓國政府規定外籍投資人士還需購買約300萬人民幣的“濟州地方開發債券”才能獲得居留權。
根據韓國政府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3年,中國人擁有濟州島的土地翻了約10倍。
雖然購置房產的因素很多,但是不購置的理由卻很“致命”。濟州島樓市慘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人擔心兩國關系會影響到自己的投資,所以持續處於觀望態度。
據濟州人網消息,今年上半年,濟州市區域住宅建築建築許可數為1570余棟。相比去年的1690棟,同比減少7.5%。去年建築許可增加率為27%左右,如此推算,今年急減30%以上。
以房產類型來看,以別墅區形式交易活躍的單獨住宅數為1030余棟,減少了0.2%,呈減少趨勢。
多戶型住宅也從去年的440余棟,同比減少了14.1%。多戶型與洋房,公寓等住宅的建築許可數也減少了35%,其降幅高於去年。
據參考消息去年10月報道稱,也有輿論對中國人在韓國的房地產投資行為表示擔憂。濟州島在中國人進行房地產投資之後,韓國人與韓國企業緊隨其後,僅去年掛牌地價就上浮了28%。房地產價格如此過快的增長會帶來剛需購房者的購房負擔過重等副作用。
由於中國資本的入市,曾給澳大利亞悉尼與加拿大溫哥華等地的房地產市場帶來過類似的副作用。
但也有輿論預測稱,中國人的房地產投資不會達到過熱的程度。韓國的房地產市場不具美國或加拿大的規模。
也有分析認為,中國人的房地產投資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建國大學房地產學教授沈橋言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資本的入市,對因低出生率與高齡化等社會問題產生的房地產市場的缺口,能夠起到一定的填補作用。”
每經編輯 湯亞文
(以上圖片均出自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參考消息、濟州人網、韓聯社、朝鮮日報、亞洲經濟等
“其實不是病毒,是因為‘蹭網’導致的。”某公共Wi-Fi設備推銷業務員吳悅(化名)告訴熊出墨請註意,小梨之所以會被大量推銷信息騷擾,是因為蹭網蹭太多了,個人資料被多個WIFI的運營機構反複“倒賣”才造成這樣的麻煩,但這個“麻煩”卻是吳悅以及運營機構們賴以生存的基礎。
來源 | 熊出墨請註意(ID:xiongxiongbiji)
作者 | 熊出墨請註意
21世紀什麽最貴?答案是——免費的東西最貴。那些打著免費旗號,卻沒安什麽好心的騙局已經司空見慣。你以為在“薅”免費的“羊毛”,卻不料別人“薅”的是你的肉身,這其中付出的代價,令人吃驚。
喜歡到處蹭網的小梨最近覺得很詭異,似乎自己在網絡上成了“透明人”。無論是短信還是微信總有大量不明來源的推銷信息騷擾她,而且這些信息大多還能知道她近期的消費需求,“尤其是雙11前,想買什麽都能知道,我一開始以為蹭網中毒了,但手機怎麽查殺並不都沒有效果,短信依舊發個不停,微信也頻繁有人加我推銷產品。”
無奈之下,小梨換了新的手機,但這些看似精準的推銷信息依舊沒有消停,讓她感到十分不解。她將上述經歷發到朋友圈,沒想到有不少好友也在下面紛紛留言,覺得手機似乎“中毒”了,不論是廣告還是推銷都相當精準,好比懂讀心術,但又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
“其實不是病毒,是因為‘蹭網’導致的。”某公共Wi-Fi設備推銷業務員吳悅(化名)告訴熊出墨請註意,小梨之所以會被大量推銷信息騷擾,是因為蹭網蹭太多了,個人資料被多個WIFI的運營機構反複“倒賣”才造成這樣的麻煩,但這個“麻煩”卻是吳悅以及運營機構們賴以生存的基礎。
那麽通過公共Wi-Fi“蹭網”,真的會把個人信息“蹭”得滿大街都是嗎?提供免費Wi-Fi的商業公司如何掙錢?或許在吳悅忙碌的日程里,我們能夠得到確切的答案。
免費蹭網引發的“商機”
“老板,你家有免費Wi-Fi嗎?”
相信這樣的對話不論是餐廳、商場、咖啡廳甚至小吃店每天都會重複無數次。在4G高度普及的今天,Wi-Fi仍然是主流的上網方式。《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共WiFi安全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用戶平均有61%的時間使用WiFi上網,並有超過50%的用戶使用WiFi的時間占比超過70%。
有用戶需求就有商機。“我每天都要跑十幾二十個地方(談合作)。”吳悅告訴熊出墨請註意,他負責的是羅湖和龍崗兩個片區內公共Wi-Fi系統的產品推廣,公司每個月只給4000底薪,但他每個月收入能高達2到3萬元。
“只要按照公司給出的推銷話術,比如告訴他我們的設備只需要借用你原來的網絡,不用商家付任何費用,還能根據用戶流量給商家返利,這樣的商業模式大受商家歡迎,根本無需我們多費口舌。”據吳悅介紹,無論是辦公樓、綜合體還是酒店,都希望通過這套公共Wi-Fi系統把寬帶錢給賺回來,甚至還能額外的收益,所以很多客戶他只推銷了一次就拍板要了。
據吳悅介紹,從安裝系統的次月開始,公司就會根據該區域連接Wi-Fi的數量給客戶返回一定金額,“有些客流量大的綜合體,甚至一個月可以拿到幾萬塊錢返利。”
有了“賺錢”的案例,吳悅漸漸覺得產品越來越好賣了。他向熊出墨請註意展示了一部分客戶清單,單單是一個區就有上千家辦公樓和綜合體在使用這一套公共Wi-Fi產品。加上部分友商的產品,安裝數量更是極為龐大。
可能許多人都會覺得,如此龐大的數量硬件支出,加上每個月還要返給客戶的費用。這些運營公共Wi-Fi的企業豈不虧死?他們到底圖什麽?
“當然是圖財,而且利潤相當豐厚。”吳悅表示,與那些通過植入病毒來竊取密碼和個人信息的違法方式不同的是,公共Wi-Fi是通過正兒八經的方式掙錢,由於商業模式清晰,並不違法,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這一灰色產業鏈中。
本想蹭網“薅”商家免費“羊毛”的用戶們,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商家和機構“薅”羊毛的對象。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看似“便民”的公共Wi-Fi是通過什麽方式在用戶身上大量變現的呢?
第一階段:加粉、推廣,獲取海量用戶數據
公共Wi-Fi很容易通過免費熱點聚集大量用戶,而這些用戶數據就成為公共Wi-Fi運營企業變現的第一大途徑。
“翻一翻,許多人的微信里總有幾個不認識的公眾號。”吳悅告訴熊出墨請註意,許多公共Wi-Fi的連接驗證方式都是通過電話號碼或者微信授權進行的。但許多時候除了手機驗證以外,還需要關註某個微信公眾號才可以順利上網。因此,不少網絡營銷推廣公司成為公共WiFi運營公司的頭號客戶。
這些公眾號有些內容很少,有些甚至是空白的,對於用戶來說這樣一個公眾號留在微信里根本是沒有價值的,然而卻有許多用戶在上網之後忘了取消關註,而放在日後除非用戶自行清理公眾號的訂閱列表,不然就會被徹底遺忘,成了其“永久”的粉絲。
“因為關註公眾號成了上網關鍵的一步,所以很多用戶都勉為其難。”吳悅表示,經過公司技術團隊的一番測試之後,他們發現,有超過85%的用戶在上網之後並沒有取消關註公眾號,有些是忘了取消,也有些是懶得取消。
而這些拿來“被關註”的公眾賬號里,有一部分是來自客戶的訂單,許多營銷號需要大量的粉絲集數作為內容推廣的受眾群體,而恰好吳悅的團隊能夠提供給他們大量的真實粉絲。
“所以公共Wi-Fi上推薦的關註賬號很多是來自營銷號的訂單。”他告訴熊出墨請註意,這些營銷團隊會以20~30元一個粉絲的價格,向運營公司購買,而且因為大量用戶都會忘記取消關註,所以這些粉絲很少出現“掉粉”的現象,相比傳統“燒”紅包所獲的粉絲質量更高。而當公眾號達到一定數量之後,營銷團隊就會開始拿來做推廣了,“有些用戶會發現長時間被遺忘的一個無名公眾號突然就彈出了一條消息,我們都調侃這是‘詐屍’。”
除了幫營銷號們“加粉”之外,許多運營公司還通過公共Wi-Fi養許多自有的公眾賬號。吳悅透露,他所屬的公司就有專門的團隊在“養”這種公眾賬號,當賬號養到數萬粉時,就會通過一些網上交易平臺或者社交圈子買賣(轉讓)賬號,就以三萬粉絲的地區公眾號為例,價格在五千到三萬元不等,而且需求巨大,幾乎每天都有賬號被買走。
網絡社交高度發達的時代,誰要是能夠掌握用戶群體,誰就能夠斬獲營銷與推廣的紅利。而隨著營銷號的推陳出新,激烈的競爭也大大加重了它們獲取粉絲的成本。掌握著“加粉”技能的公共Wi-Fi運營機構卻在大肆利用著用戶的使用習慣與忘性,大量賺著營銷號和營銷機構的錢。
第二階段:對用戶數據進行分類,讓營銷和騙子更懂用戶
但這些Wi-Fi運營機構的盈利手段並沒有停留在“推薦關註”那麽簡單。手握如此龐大的用戶數據,如何進一步挖掘用戶行為和分類,讓營銷和推廣變得更為精準,才是他們希望能夠實現的更高階段目標。
吳悅告訴熊出墨請註意,海量的用戶數據中如果只有用戶微信名和手機號碼,這些原始數據的意義並不大,但通過公共Wi-Fi的連接節點,公司能夠清晰的知道用戶是在何時何地使用公共Wi-Fi,根據場所分類再給用戶貼上相應的標簽,這樣加工過的數據才有商業價值。
“比如在一些星級的高檔酒店里使用公共Wi-Fi的用戶,將被貼上‘有錢’的標簽,辦公樓里用戶一般會被標記為‘上班族’或‘白領’,而那些經常出現在購物中心的電話號碼,就會被視為‘剁手族’。“據吳悅介紹,公司會根據不同的標簽定價,這樣以來海量的用戶資料就成了運營公司的“金礦”,“能賣上高價錢。”
據吳悅透露,許多“剁手族”的資料被賣給了電商企業做推廣,“白領”的資料一般賣給小貸機構,部分經常出差的商旅人士標價最貴,最高能賣到50元一條,內容包括手機號碼,最近所到的消費場所等,頗受奢侈品、豪車、房地產等商家青睞。
“這些商家或者業務經理,能夠根據這些信息估算用戶的購買力,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推銷。”吳悅告訴熊出墨請註意,有商家反饋這些資料比較精準,所以推銷產品的成交率也比較高。
尤其是現在個人用戶信息本身就已經“滿天飛”,所以許多用戶接到推銷電話或者短信已經習以為常,抗拒心理並不是那麽強,更懶得追尋信息泄露的來源,“甚至有些詐騙團隊也在我們這里買資料,(有了這些信息)他們能把用戶的行程說得很準確,這就很恐怖,但老板是生意人肯定不管這些了。”
第三階段:記錄用戶行為 “玩法”更高階
電商平臺正在通過大數據來分析和記錄用戶瀏覽習慣,給用戶做標簽,並且作出更為精準的推送。這樣的方式也為越來越多廣告主所青睞,於是公共WiFi行業也通過引入新的技術,比如記錄用戶使用WiFi時候的瀏覽行為等來搶占市場。
吳悅所屬公司的技術團隊也開始在Wi-Fi的系統升級上“做手腳”。他告訴熊出墨請註意,最新一個版本的公共Wi-Fi系統,可以在用戶連接上網之後,攔截並破譯部分用戶的上網信息,通過後臺可以清晰的看到該用戶登陸了什麽網站,停留了多久時長,甚至在電商網站上瀏覽了什麽商品。
“通過這些痕跡細節,將用戶再一次進行分類,信息的精準性就大大提升了,價格也就更高了。”吳悅說,類似這種詳細的用戶信息一條均在80元以上,更有很多營銷顧問機構找上門希望從事信息代理的業務,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用戶信息產業鏈條。
看到這里,許多用戶會恍然大悟。那些能夠“猜測”和“預知”用戶心理和需求的推銷電話,大多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得知用戶個人的行為與動作。而部分詐騙行為,更是通過購買這些詳細的行為資料,取得受害人的信任,進而騙取錢財。
“還有(一些不正規的運營機構)嘗試通過功公共Wi-Fi給安卓用戶植入程序,模擬用戶操作動作,這樣其實已經威脅了移動支付的安全。”吳悅表示,許多無下限的機構已經開始盯上了用戶的“錢包”,正在嘗試利用新的技術破解相關的安全壁壘,令人不寒而栗。
最後
商業Wi-Fi市場一直被視為是“入口”級的市場,前景廣闊。
根據艾瑞咨詢此前發布的《中國商業WiFi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商業WiFi的市場規模約為32.6億元,為2013年的21.7倍。同時,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移動網民規模達7.51億,網民對無線網絡的需求也在持續走高。
正因如此,不少互聯網、運營商玩家都先後入局,但如果按照投入產出比來算,整個行業始終是賠錢賺吆喝。比如由於“高額成本的巨大壓力、後向運營模式受阻、沒有政府資金的支持”,曾兩輪獲得4.38億元融資的16Wi-Fi在今年無奈“瘦身”,暫停廣州、上海、深圳等11座城市的運營,僅保留北京和昆明作為樣板城市。
更多的企業希望能夠從提供服務的用戶身上掙錢,“倒賣用戶數據”業務成為了不少公共Wi-Fi機構“不能說的秘密”。
實際上,本文的主人公所在的公司在這一領域相當出名,再比如,深圳友寶就將其微信加粉推廣業務明碼標價公開叫賣,熊出墨請註意的後臺就曾收到過報價單。
顯然,從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角度出發,手機用戶應該謹慎的對公共WiFi熱點加以識別,盡量不要使用部分利用手機號碼和微信授權登錄的熱點,以確保個人賬號與信息安全。
在交流的最後,吳悅打趣的告訴我們,“雖然我是推廣公共Wi-Fi的,但我在外面從來不蹭網,就怕不安全。”
整體戰略從“移動為先,雲為先”轉變為“智能雲和智能邊緣計算”一年後,微軟日前交出了旗下混合現實硬件產品HoloLens入華一周年的成績單。
作為被微軟給予厚望的下一代硬件產品,雖然目前在華的具體銷量、開發者數量等數據都沒有對外發布,但是微軟Surface及HoloLens產品中國戰略總監Jared Andersen確定中國已成微軟HoloLens在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
“從當前中國市場發展的軌跡和速度來看,我們相信對於微軟混合現實來說,中國將會成為最大的市場。”Jared Andersen日前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這樣解釋道。
而這背後,曾經錯失移動端特別是手機市場發展機會的微軟正在試圖通過HoloLens來搶占下一代市場。
這一次,在Windows 時代就擅長通過生態系統賺錢的微軟希望利用HoloLens建立一個龐大的混合現實生態系統,將該領域的設備制造商和軟件開發者都納入懷中。
全球售出約5萬份
微軟全球混合現實工作室主管Lorraine Bardeen 提供的數據是,過去12個月,中國本土培育的全球混合現實合作夥伴(MRPP)達到12家;覆蓋教育、醫療、建築、汽車、制造、航空航天、廣播電視方面的應用實踐;此外,微軟還與教育部達成共建混合現實實驗室的戰略合作,共同培養相關人才。
Lorraine Bardee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坦言,上述成績單對於微軟來說已經是一個堪稱驚喜的結果。
公開信息顯示,微軟是在2016年一年一度的Build大會上宣布HoloLens開發者套裝正式在美國和加拿大市場發售,當時的售價是3000美元。
一年之後的2017年5月,微軟宣布HoloLens進入中國,而商業套件和開發者版本的售價分別為39188元和23488元。
“僅僅在12個月之前HoloLens才正式來到中國,當時我們沒有合作夥伴,也沒有所謂的生態系統。”Jared Andersen在過去一年的接觸中發現,不管是在建築行業、醫療行業、教育行業,相比其他市場,中國的企業要更願意嘗試使用AR、MR這樣的技術來解決在現實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Jared Andersen認為中國企業的高意願度主要是由中國經濟和人口的一些特殊因素決定的。比如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使得醫生使用HoloLens輔助遠程的手術需求更多;而在汽車、航空制造等某些特定的制造業,中國是整體分散式制造活動的樞紐所在,需要HoloLens來實現跨地區的開發和制造的工作也更有吸引力。
雖然微軟方面並沒有給出具體的銷量數據,但此前有消息透露,微軟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全球售出約5萬份HoloLens。
而一臺超過兩萬元的高昂售價一直被業界解讀為HoloLens的大規模商用的阻礙。畢竟不管是開發者還是企業用戶,基本上都需要購買多臺HoloLens設備協同配合使用,這也使得HoloLens最終落地的成本居高不下。
對此,Lorraine Bardeen給出的解釋是,HoloLens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定位“獨立的計算設備,能夠與現實結合”,而這就決定了其零部件及生產成本很高。“雖然有一點貴,但HoloLens作為獨立不受到其他牽絆的計算設備,這種出發點的定位是不會改變的。”
Lorraine Bardeen認為對於混合現實這種全新的技術,客戶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概念評估、試點階段和推廣部署。“中國的客戶目前在這三階段的過渡速度很令人滿意,雖然現在很多客戶在試點階段,但也有客戶進入到推廣部署階段。”
MR生態系統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剛結束不久的Build 2018微軟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微軟發布了全新的Microsoft Remote Assist和Microsoft Layout應用,而這兩個應用都是為了進一步拓展混合現實在商業領域的應用。
其中,Microsoft Remote Assist能讓一線員工以擡頭可見、無需動手的方式,通過視頻通話、圖像分享、混合現實註釋等手段,得到技術專家的遠程指導和協作。
而Microsoft Layout能讓用戶在與現實環境相結合的混合現實世界中進行空間設計。通過導入3D模型就能創造出真實尺寸大小的房間,讓用戶在現實的物理空間中,或是在完全虛擬現實的世界中,體驗到設計的實際效果。
在Jared Andersen看來,HoloLens是一個開創全新類別的計算設備,就像Surface Pro、Surface Hub、Surface Hub2一樣,是對整個協同辦公帶來影響的、性質改變的產品。
事實上,微軟現在除了自己做HoloLens生產之外,也通過技術許可的方式把技術授權給第三方合作夥伴。目前在聯想、惠普、3Glasses和戴爾等企業已經利用微軟的技術推出自己的VR硬件產品。
“以後微軟還會繼續這樣做,不僅把技術用在自身第一方的硬件生產上,也會通過許可給第三方,會有更多第三方的硬件產品生產出來,這也會使得我們整個混合現實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豐富。”Jared Andersen解釋道。
換句話說,微軟的Windows MR其實只是一個平臺,它只是微軟布局混合現實的第一步,而HoloLens也只是一個開始。
而這背後,微軟CEO Satya Nadella此前公開表示MR和AI是引領下一代計算的關鍵技術之一。而MR能將虛擬和現實相結合,讓人們將不再受到地理空間的局限,他們不用邁出房門就能得到很多虛擬的體驗,與虛擬物體交互。AI將進一步賦能這些體驗,讓我們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
被譽為HoloLens之父的Alex Kipman今年2月發布博文表示,在一開始微軟就專註於將AR和VR融合在一起的MR,以獲得最好的AR或者VR體驗。這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選擇性,微軟為只連接單一平臺的用戶和客戶提供了接觸整個AR、VR和MR的機會。
這意味著,在微軟的角度,AI和MR會有非常緊密的結合。比如,微軟的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小冰目前已經可以寫詩、作畫,可以成為你的好朋友,一旦給小冰賦予一個好看的3D形象,讓她出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就是將AI與MR結合起來了。
而在未來的AI和MR結合的社交時代,微軟還擁有此前重金收購的社交平臺LinkedIn。
Google發布AI七原則:不開發武器
6月8日早間,Google CEO正式發布了使用AI的七項原則。其中包括不會將AI技術應用於開發武器,不會違反人權準則將AI用於監視和收集信息,避免AI造成或加劇社會不公等。不過,Google也表示,將會繼續與政府和軍方展開AI合作,例如網絡安全、培訓以及征兵等領域。
蘋果盤前下跌2.12%
6月8日晚間,蘋果美股盤前跌2.12%,蘋果歐洲供應商AMS AG一度跌6.7%,Dialog、STMicroelectronics NV、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也均下跌。此前日經報道稱,蘋果警告稱新iPhone部件訂單或下降20%。
首家CDR試點申請獲證監會受理
證監會官網消息顯示,證監會已於6月7日接收並受理小米集團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這是CDR試點的第一單申請,小米也有望成為CDR第一股。同時,小米已通過港交所IPO批準。另外,路透旗下IFR也援引接近交易人士的消息,稱小米將於下周一開始港股上市前推介。
美媒爆料百度首款智能音箱夭折
去年的百度世界大會出現了一款叫渡鴉Raven H的智能音箱,在當時被視為百度人工智能(AI)戰略的關鍵。但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近日爆料稱,由於銷售不佳,以及內部就設備售價高端化還是大眾化問題出現分歧,渡鴉科技的高管被告知暫停Raven H相關工作。最終百度的渡鴉音箱不到1萬臺。渡鴉科技創始人呂騁也正在考慮從百度離職。
博通發布2018財年二季報
博通公司周四發布了截至5月6日的2018財年第二財季財報。博通第二財季凈營收為50.1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41.90億美元增長20%,較上一財季的53.27億美元下滑6%。毛利潤為25.51億美元,毛利率達到66%。運營支出為13.50億美元,低於上一財季16.85億美元,低於上年同期的15.02億美元。凈利潤為37.33億美元,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37.18億美元,每股攤薄收益8.33美元,較上年同期的4.40億美元增長745%。
Waymo計劃向歐洲市場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據路透社報道,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部門Waymo希望今年晚些時候在美國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後,再將這一服務引入歐洲市場。Waymo首席執行官約翰·克拉富西克(John Krafcik)表示,該公司可能通過與合作夥伴合作的方式進入歐洲市場,但未給出任何時間表。
順豐無人機與中國電科54所簽協議
6月8日,順豐旗下無人機運營公司豐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鳥航空”)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電科54所”)在石家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發起並聯合其他行業組織,開展大型物流無人機通用測控數據鏈、通用地面站等行業技術標準的制定,消除大型無人機商用落地的技術壁壘。
蘋果工程師駕駛特斯拉死亡報告:自動駕駛儀導航錯誤
6月8日,根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發布的初步報告,自動駕駛儀的導航錯誤導致了特斯拉Model X的車主在加州山景城的可怕車禍中身亡。當地時間3月23日,在美國101高速公路上,蘋果公司工程師黃偉華(音譯)向南行駛時,他的Model X P100D撞上了分隔車道與左邊的坡道之間的安全護欄。SUV的前端撕裂,汽車起火,另有兩輛車撞到其車的後端。黃被救援人員從車中救出,並被送往斯坦福醫院,隨後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螞蟻金服宣布融資140億美元
6月8日,螞蟻金服對外宣布新一輪融資,融資總金額140億美元。本輪融資既包括來自國內投資者的人民幣資金,也包括了螞蟻金服旗下全資子公司——螞蟻國際籌集的來自國際投資者的美元資金。此前,路透社報道稱,這輪融資對螞蟻金服的估值達1500億美元。在2016年4月進行的一輪融資中,投資者對螞蟻金服估值約為600億美元。
騰訊向360發感謝信:發現嚴重漏洞並通報
6月8日,騰訊安全應急響應中心官方微博發布感謝信,感謝360阿爾法團隊的幫助與支持。騰訊安全應急響應中心收到360阿爾法團隊漏洞報告:chrome使用的v8引擎暴露一處嚴重漏洞,利用此漏洞可以實現遠程任意代碼執行,部分系統Webview的APP以及手機系統可能都會受到影響。該漏洞可能會影響騰訊旗下的部分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