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8/cash-is-king.html
還有比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更讓美國頭疼的恐怖組織?
近日,美國戰爭研究院(InstitutefortheStudyofWar)與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聯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基地組織敘利亞分支努斯拉陣線(Jabhatal-Nusra)給美國帶來的長期威脅遠甚於“伊斯蘭國”,美國一直以來專心打擊“伊斯蘭國”的戰略可能需要有所調整。
盡管這份“美國反恐大戰略”(U.S.GrandStrategy:DestroyingISISandalQaeda,ReportThree)報告將“伊斯蘭國”與努斯拉陣線都定義為美國的“外部威脅”,但也細分了兩者間的區別。報告強調,美國及其盟友對“伊斯蘭國”合力打擊,而對努斯拉陣線的忽視則給了後者茍延殘喘的空間,美國本土安全的威脅警報遠未消除。
低調
報告撰寫者之一、美國西點軍校前教授卡根(FredKagan)提醒,盡管努斯拉陣線尚未像“伊斯蘭國”那樣對西方國家頻頻發起恐怖襲擊,目前只在敘利亞境內活動,但必須防患於未然,“‘伊斯蘭國’關註度第一,努斯拉陣線第二,這樣的做法無形中會壯大後者的羽翼”。
與頻頻靠掠奪敘利亞土地、制造極端事件而搶占各大媒體頭條的“伊斯蘭國”不同,努斯拉陣線更擅長與敘利亞民眾打成一片,通過滲透進敘民間,開展後續活動。成立於2011年的努斯拉陣線,被認為是基地組織的分支,起初主要由在伊拉克對抗美軍的敘利亞人組成。當敘利亞內戰爆發後,這些敘利亞人回到敘境內,誌在推翻阿薩德政府,其主要據點在敘利亞南部。新美國安全中心的研究指出,目前,約有來自100個國家的3.5萬人投身敘利亞內戰中。其中,努斯拉陣線吸引的外來勢力規模僅次於“伊斯蘭國”。
作為敘利亞政府軍的反對勢力,努斯拉陣線一直與敘民間勢力、與其他反對派保持密切聯系。該陣線甚至會在各反對派中不斷穿梭、遊說,進行利益協調。當然,它的目標直指由美國暗中支持的各派勢力,尋找恰當的時機,對這些勢力發起進攻,一方面確保“後阿薩德時期”的新敘利亞不會被更為激進的勢力染指,另一方面為基地組織續存實力。
在努斯拉陣線內部,也有一定的治理體系,比如建有法庭、提供一些社會服務等。努斯拉陣線希望通過這些機構不斷吸收其他反對派勢力,以壯大自身。與“伊斯蘭國”一樣,努斯拉陣線也會對隸屬於其的成員進行軍事方面的培訓,並不斷對成員進行洗腦。
但是與“伊斯蘭國”動不動就攻城略地的戰術不同,努斯拉陣線不以占據土地為目標,因此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空中或地面打擊。此外,為了防止內部出現叛亂,努斯拉陣線采取廣撒網的戰略,以博得敘利亞各反對派與當地部族的支持。
2014年,美國務院在當年各國反恐形勢報告中,將努斯拉陣線列為“外國恐怖組織”。卡根認為,努斯拉陣線不對敘利亞之外的地方發動恐怖襲擊,只是權宜之計,因為,基地組織目前的目標是確保在敘利亞的存在,同時努斯拉陣線本身也不希望成為美國等其他國際反恐勢力打擊的目標。“他們正坐等‘伊斯蘭國’垮臺的良機,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造成措不及手的麻煩。”卡根說道。
美國反恐戰略該怎麽走
此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要求敘利亞沖突各方於當地時間2月27日開始停火。敘政府軍與約100個反對派表示,將遵守停火協議。多方觀察人士證實,敘全國大部分地區27日零時過後恢複平靜,尚未發現沖突雙方嚴重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如果這一協議得到有效執行,這將是國際社會5年來首次推動敘利亞沖突各方實現有效停火。
不過,“伊斯蘭國”與努斯拉陣線已表示不接受所謂的停火協議,將繼續對敘政府軍發起猛攻。美俄等國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也不受停火協議的影響。
盡管目前美俄促成了敘利亞停火協議的生效,但鬥法依舊。在打擊敘境內極端勢力方面,俄羅斯堅持,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努力,敘利亞政府軍是不容忽視的作戰主力。而美國的做法卻是,一方面拒絕敘政府加入其主導的國際聯合陣線,反對俄羅斯對敘軍事支持,另一方面又訓練“溫和”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對其提供武器裝備等軍事援助。
卡根最擔心的是,美國之前默許俄羅斯對敘境內極端勢力的空襲,會在某種程度上把敘境內其他反對派推向基地組織的懷抱。他分析稱,並不是這些反對派有意要投奔基地組織,而是在俄不改支持敘政府軍的強大壓力下,這些反對派命懸一線,俄也很可能借助敘政府軍之手,將這些反對派統統歸以極端勢力的名下而徹底根除,因此,這些反對派極有可能在無奈之下選擇向基地組織求援,從而壯大基地組織的勢力。
因此,卡根等軍事分析師們呼籲奧巴馬政府應該迅速采取行動,確保那些在“後阿薩德時代”能對敘利亞內部穩定能起到關鍵作用的反對派,避免它們成為淪為基地組織的棋子,同時也要意識到有基地組織基因的努斯拉陣線所帶來的潛在威脅,防止基地組織死灰複燃。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還有比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更讓美國頭疼的恐怖組織?
近日,美國戰爭研究院(InstitutefortheStudyofWar)與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聯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基地組織敘利亞分支努斯拉陣線(Jabhatal-Nusra)給美國帶來的長期威脅遠甚於“伊斯蘭國”,美國一直以來專心打擊“伊斯蘭國”的戰略可能需要有所調整。
盡管這份“美國反恐大戰略”(U.S.GrandStrategy:DestroyingISISandalQaeda,ReportThree)報告將“伊斯蘭國”與努斯拉陣線都定義為美國的“外部威脅”,但也細分了兩者間的區別。報告強調,美國及其盟友對“伊斯蘭國”合力打擊,而對努斯拉陣線的忽視則給了後者茍延殘喘的空間,美國本土安全的威脅警報遠未消除。
低調
報告撰寫者之一、美國西點軍校前教授卡根(FredKagan)提醒,盡管努斯拉陣線尚未像“伊斯蘭國”那樣對西方國家頻頻發起恐怖襲擊,目前只在敘利亞境內活動,但必須防患於未然,“‘伊斯蘭國’關註度第一,努斯拉陣線第二,這樣的做法無形中會壯大後者的羽翼”。
與頻頻靠掠奪敘利亞土地、制造極端事件而搶占各大媒體頭條的“伊斯蘭國”不同,努斯拉陣線更擅長與敘利亞民眾打成一片,通過滲透進敘民間,開展後續活動。成立於2011年的努斯拉陣線,被認為是基地組織的分支,起初主要由在伊拉克對抗美軍的敘利亞人組成。當敘利亞內戰爆發後,這些敘利亞人回到敘境內,誌在推翻阿薩德政府,其主要據點在敘利亞南部。新美國安全中心的研究指出,目前,約有來自100個國家的3.5萬人投身敘利亞內戰中。其中,努斯拉陣線吸引的外來勢力規模僅次於“伊斯蘭國”。
作為敘利亞政府軍的反對勢力,努斯拉陣線一直與敘民間勢力、與其他反對派保持密切聯系。該陣線甚至會在各反對派中不斷穿梭、遊說,進行利益協調。當然,它的目標直指由美國暗中支持的各派勢力,尋找恰當的時機,對這些勢力發起進攻,一方面確保“後阿薩德時期”的新敘利亞不會被更為激進的勢力染指,另一方面為基地組織續存實力。
在努斯拉陣線內部,也有一定的治理體系,比如建有法庭、提供一些社會服務等。努斯拉陣線希望通過這些機構不斷吸收其他反對派勢力,以壯大自身。與“伊斯蘭國”一樣,努斯拉陣線也會對隸屬於其的成員進行軍事方面的培訓,並不斷對成員進行洗腦。
但是與“伊斯蘭國”動不動就攻城略地的戰術不同,努斯拉陣線不以占據土地為目標,因此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空中或地面打擊。此外,為了防止內部出現叛亂,努斯拉陣線采取廣撒網的戰略,以博得敘利亞各反對派與當地部族的支持。
2014年,美國務院在當年各國反恐形勢報告中,將努斯拉陣線列為“外國恐怖組織”。卡根認為,努斯拉陣線不對敘利亞之外的地方發動恐怖襲擊,只是權宜之計,因為,基地組織目前的目標是確保在敘利亞的存在,同時努斯拉陣線本身也不希望成為美國等其他國際反恐勢力打擊的目標。“他們正坐等‘伊斯蘭國’垮臺的良機,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造成措不及手的麻煩。”卡根說道。
美國反恐戰略該怎麽走
此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要求敘利亞沖突各方於當地時間2月27日開始停火。敘政府軍與約100個反對派表示,將遵守停火協議。多方觀察人士證實,敘全國大部分地區27日零時過後恢複平靜,尚未發現沖突雙方嚴重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如果這一協議得到有效執行,這將是國際社會5年來首次推動敘利亞沖突各方實現有效停火。
不過,“伊斯蘭國”與努斯拉陣線已表示不接受所謂的停火協議,將繼續對敘政府軍發起猛攻。美俄等國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也不受停火協議的影響。
盡管目前美俄促成了敘利亞停火協議的生效,但鬥法依舊。在打擊敘境內極端勢力方面,俄羅斯堅持,國際社會應當共同努力,敘利亞政府軍是不容忽視的作戰主力。而美國的做法卻是,一方面拒絕敘政府加入其主導的國際聯合陣線,反對俄羅斯對敘軍事支持,另一方面又訓練“溫和”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對其提供武器裝備等軍事援助。
卡根最擔心的是,美國之前默許俄羅斯對敘境內極端勢力的空襲,會在某種程度上把敘境內其他反對派推向基地組織的懷抱。他分析稱,並不是這些反對派有意要投奔基地組織,而是在俄不改支持敘政府軍的強大壓力下,這些反對派命懸一線,俄也很可能借助敘政府軍之手,將這些反對派統統歸以極端勢力的名下而徹底根除,因此,這些反對派極有可能在無奈之下選擇向基地組織求援,從而壯大基地組織的勢力。
因此,卡根等軍事分析師們呼籲奧巴馬政府應該迅速采取行動,確保那些在“後阿薩德時代”能對敘利亞內部穩定能起到關鍵作用的反對派,避免它們成為淪為基地組織的棋子,同時也要意識到有基地組織基因的努斯拉陣線所帶來的潛在威脅,防止基地組織死灰複燃。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當地時間28日晚間,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站樓發生兩起爆炸事件,截止記者發稿時至少已有36人喪生,逾百人受傷。
據央視報道,有30多名自北京出發的中國旅客坐上了機場組織的大巴前往市區,現場安全撤離的中國人有70至80人,可能仍有少數中國人停留在機場當中,目前暫無中國公民傷亡報告。
事件發生後,中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館成立應急小組,正在了解中資企業、華人華僑的情況。
據土耳其官方稱,爆炸案的3名襲擊者在航站樓進站口附近開火,四處掃射,兩名自殺式襲擊者在警察到達向他們開槍後,引爆身上的炸彈。大批警察封鎖機場出入口,航班全部暫停。
目擊者魯斯稱,爆炸發生時,他正準備飛回南非老家。“我們正從到達處前往出發處,上了自動扶梯,突然聽到槍響聲。”他說,“這個家夥正到處移動,穿黑色的衣服,拿著手槍。”
目前沒有團體聲稱該襲擊是自己所為。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Binali Yildirim)表示,有初步跡象顯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是此次襲擊的幕後黑手。
耶爾德勒姆說,至少有36人喪生,很多人受傷,其中多人受重傷。同時,他表示喪生者中可能包括外國人。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此次襲擊看上去像是一次分工協作的襲擊。一直以來,阿塔圖爾克國際機場就是一個易受攻擊的目標。盡管在航站樓入口設有X射線掃描儀,但對車輛的安檢仍有限。
“伊斯坦布爾今天發生的爆炸案可能發生在全球任何一個城市機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說,該襲擊應該作為全球打擊極端組織鬥爭的一個轉折點。
他表示,襲擊事件目的在借由殺害無辜民眾,打擊土耳其。“顯而易見,該襲擊事件的目的,不在達成任何結果,而是通過制造無辜民眾的流血和痛苦,制造不利我們國家的宣傳題材。”他還呼籲,全球“攜手對抗”恐怖組織。
埃爾多安在聲明中稱:“如果各國不能聯合對恐怖組織宣戰,我們內心擔憂的各種可能性恐將成真。”
事件發生後,美國表示,襲擊“令人發指”,並稱美國仍“堅定地支持土耳其”。
德國外交部部長施泰因邁爾說:“我們為遇難者哀悼。我們站在土耳其旁邊。”
最近幾個月,土耳其不斷受到IS或者庫爾德分離主義者制造的炸彈襲擊。今年4月,美國駐土耳其大使館曾提醒稱,收到報告顯示恐怖組織正在尋找機會對土耳其熱門旅遊地發動襲擊。4月27日,土耳其西北部城市布爾薩當天發生一起自殺式爆炸襲擊。4天後,土東南部發生兩起襲擊事件,共造成3名士兵和1名警察死亡,20余人受傷。之後,土耳其不斷遭到炸彈襲擊,最近的一次是6月8日,土馬爾丁省警察局附近一輛安裝炸彈的汽車爆炸,導致至少3人死亡,30人受傷。
去年12月,在伊斯坦布爾另一個機場停機坪曾發生爆炸,導致一名清潔工喪生。當時“庫爾德自由之鷹”(TAK)聲稱對爆炸負責。
據美聯社和法新社16日報道,“伊斯蘭國”(IS)通過其媒體渠道發表聲明,稱對當地時間14日晚發生在尼斯的卡車襲擊人群事件負責。
7月14日22時45分,一名男子獨自駕駛一輛租用的19噸冷藏貨櫃卡車,在尼斯濱海大道上瘋狂沖撞碾壓觀看國慶節煙火的民眾,行駛距離達到約兩公里,並向警方數次開火,在被擊斃後罪行終止。
根據法國官方公布的消息,此次襲擊已經導致包括兒童在內的84人遇難,202名傷者當中至少有52人傷勢危重。
法國總統奧朗德15日淩晨在愛麗舍宮發表電視講話稱,法國國慶日晚間在尼斯發生的卡車碾軋人群事件的“恐怖性質”無法否認,法國將繼續維持最高警戒水平,全國緊急狀態將延長3個月。
從美國奧蘭多俱樂部的大規模槍擊案,到土耳其國際機場的爆炸案,再到法國尼斯的重大恐怖襲擊事件,近期因恐襲而受害的人數驟然上升。但看起來甚是猖獗的“伊斯蘭國”(下稱IS)在美國國務卿克里的眼里卻已是“強弩之末”。
克里:IS已喪失近一半的領地
美國當地時間7月17日,克里在接受CNN采訪時表示,近期密集的恐怖襲擊非但不能反映伊拉克和敘利亞的 IS 勢力正在壯大,反而恰恰表明了IS如今已是“強弩之末”,正在遭受嚴重的打擊。
用克里的話來說,最近密集爆發的恐怖襲擊是“敵人發現我們正在步步緊逼所做的垂死掙紮”。
然而,CNN主持人泰伯(Jake Tapper) 對克里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列舉了近五周以來一系列由IS發動的恐怖襲擊稱:“我無意冒犯,但我不認為對公眾而言‘伊斯蘭國’已是強弩之末。就在過去幾周,我們見證了一系列有它發動的恐怖襲擊……”
泰伯舉出了一連串的數字:美國奧蘭多俱樂部槍擊案死亡49人,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機場爆炸案死亡45人,伊拉克巴格達恐怖襲擊死亡超過200人,法國尼斯恐襲死亡84人。
對此,克里回應稱:“這取決於你說的IS是什麽範疇。首先你我都不知道奧蘭多事件是否與 IS 有關,也不清楚罪犯是否受其指使。”他強調,盡管近日發生多起恐怖襲擊,“但是這一極端組織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大本營正在面臨巨大壓力,這是個事實。”
“如果你覺得有一天一個人殺了人就是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恐怖組織強盛的表現,那你就犯了個大錯。”克里表示,美國正在動用一切資源鏟除伊拉克和敘利亞的IS組織,該組織和它的鼎盛時期相比,已經喪失了40%~45%的領地。
當泰伯問美國是否會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加強軍事力量時,克里稱國會恐怕不會通過新的法案批準對IS出兵。“美國國會對此毫無意願,如果證據表明國會改變了現有的態度,白宮會傾聽他們的建議。”他這樣說。
美國情報官:IS只是在調整戰略
與此同時,美國情報官員則稱“伊斯蘭國”並非強弩之末,只是在進行戰略的調整。
一名高級行政官員稱,近期對IS目標的空襲讓美國情報部門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它的結構、組織以及它對敘利亞和伊拉克控制區域外圍的進攻計劃。他表示,目前所了解到的是,IS對全球範圍內發動恐怖襲擊已經策劃了一段時間了,不過尚不清楚具體的時間和地點以及相應的措施。
“我們很清楚他們要往這一方向發展。”該高級官員說,“並非對此一無所知。”
他認為,IS很可能會繼續攻擊諸如機場、商業區之類的“軟目標”,即找更脆弱、更容易攻擊並且人口更加密集的目標下手。
7月18日深夜,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維爾茨堡市附近,一名17歲的阿富汗難民在一列火車上持斧頭砍傷21人。警方消息稱,21人被砍傷,3人傷勢較重危及生命。警方在對峙行動中出動直升飛機,已將該名阿富汗籍男子擊斃。一些目擊者聲稱,襲擊者行兇時曾叫喊“真主偉大”。
雖然德國方面尚未公布受傷者身份,但有香港媒體消息稱,受傷者中有四人是華人。包括一對夫婦(62歲男子和58歲的妻子)以及他們的女兒和女兒男友。男子和其女兒男友在襲擊發生時試圖保護其他家庭成員。
數小時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於19日通過其新聞機構發表聲明,宣稱對德國火車襲擊事件負責。
聲明指出,此次事件的襲擊者是“伊斯蘭國”的成員,稱阿富汗襲擊者是其“戰士”。發動襲擊的目的在於響應該組織發起的襲擊反IS聯盟成員國的號召。
在極端組織發表聲明之前,德國巴伐利亞州內政部長赫爾曼曾表示,在德國南部城市維爾茨堡持斧頭和刀砍傷乘客的17歲阿富汗男子,房內藏有一張手畫的“伊斯蘭國”組織旗幟。
當地警方說,傷人的兇手是一名17歲的阿富汗難民申請者,他只身一人來到德國,沒有家人,住在事發地不遠的地方。因其沒有成年,他被安排住在一家接待的家庭。
事件發生後,BBC在柏林的記者麥堅尼斯指出,在鄰國法國接連發生伊斯蘭極端分子策動的攻擊後,德國民眾人心惶惶。
(綜合中國新聞網、參考消息網報道)
據CNN24日報道,德國警方表示,在慕尼黑打死10人的18歲槍手對“大規模槍擊”著迷,但是據知與所謂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沒有聯系。
在周六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警方官員說,這個18歲的襲擊者飲彈自殺,沒有政治動機,在其家中未發現宗教相關材料。
襲擊者和ISIS沒有明顯的聯系。但是,調查人員在其家中搜查出大量關於大規模槍機的材料。
鄰居稱這個18歲男孩叫Ali Sonboly,槍手的父母已經被帶走調查。
警方沒有透露襲擊者名字,但表示,他有德國和伊朗雙重國籍,在慕尼黑出生和長大。
德國內政部長托馬斯星期六說,在攻擊之前,槍手很可能利用在臉書上建立的一個女孩的假身份向很多青少年發出聚會邀請,稱將免費提供食物,以便引他們上鉤成為受害者。警方目前仍在調查確認中。
8天第三起公眾場所惡性兇殺事件
慕尼黑購物中心槍擊案是過去8天中,西歐國家發生的第三起公眾場所惡性兇殺事件。前兩起事件分別是突尼斯裔男子在法國尼斯卡車撞入人群和阿富汗男子在巴伐利亞烏爾茲堡火車上斧頭亂砍乘客。
當地時間2016年7月14日晚間,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發生卡車沖撞人群事件,造成嚴重傷亡。該起事件已造成超過84人死亡,另有202人受傷。2016年7月16日,IS組織宣布對法國尼斯卡車恐怖襲擊事件負責。
7月18日晚,德國發生火車襲擊案。一名17歲阿富汗籍男性難民在巴伐利亞州維爾茨堡市附近的一輛城際列車上突然用斧子和刀具襲擊乘客,造成十多名乘客受傷,其中至少3人重傷。德國電視一臺網站報道說,該男子行兇後在巴伐利亞州維爾茨堡郊區下車試圖逃跑,並向聞訊趕到的警方人員發動攻擊,後被警方擊斃。
(綜合來源:CNN、BBC、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