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參眾兩院領導人稱將抵制中美減排協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34

AP120229028242-850x468
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左)、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右)

美國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和即將出任共和黨籍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麥康奈爾(Mcconnell)齊齊發聲,批評中美減排協議,稱這可能拉高美國中產階級依賴的廉價、清潔的能源的價格,並沖擊美國人民的就業。

眾議院議長博納周三發表聲明,認為奧巴馬和中國達成的這一協議會嚴重影響美國就業,美國可能受到的毀滅性沖擊。因為美國承諾要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博納還表示,能源價格已經影響了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而該協議可能進一步拉高“可承擔的、可信賴的能源”價格,共和黨將堅持通過立法來控制美國環保署(EPA)以阻止這些有害的政策生效,在新國會中,這將成為共和黨人的主要任務之一。

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也是即將出任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麥康奈爾同日說,奧巴馬將把這個不現實的計劃強加到他的繼任者身上,將導致電、氣價格上升,就業機會減少。他還呼籲美國人一起反對奧巴馬的計劃。

麥康奈爾表示,“我們的經濟不能承受總統對煤炭發起的意識形態戰爭,這會增加對中產階級的壓榨,並使礦工們失去工作。”麥康奈爾也稱,限制美國環保署對經濟帶來的負擔將成為新一屆國會的主要任務。

美國參眾兩院領導人的聲明緊隨周三奧巴馬和習近平在APEC峰會期間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兩國首次對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做出了具體承諾。中國承諾在2030年之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美國方面要到2025年減排26%。

目前,中美兩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據全球總排放量的45%,其中中國的碳排放量仍在繼續上升。

上周,美國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奪得參議院控制權,對美國總統奧巴馬是一大打擊,因為美國眾議院自2010年底以來已經由共和黨人掌握,這次民主黨又失去參議院多數黨地位。眾參兩院都將由共和黨人控制。這是2006年以來首次出現這一局面。

自從奧巴馬首次當選以來,共和黨一直都在抵制他的立法議程,料在奧巴馬任期最後兩年推動立法議程的能力被限制。

20141005112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50

7%、7.3%還是7.5%?外媒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討論下調明年GDP目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48

GDP,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據彭博報道,知情者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已商討下調明年GDP增長目標事宜,認為需要讓明年的增長目標低於今年的7.5%左右,討論的目標包括7%、7.3%和7.5%以下,還未最終確定。

如明年中國GDP增長目標低於7%,可能令人擔憂國內經濟增長和就業形勢。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尚未回應彭博上述消息。

而《第一財經日報》昨日報道稱,由參與編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的人士處獲悉,GDP目標下調已成定局,具體數字還未定,但7%的建議目前居主流。

從近幾年的慣例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般在每年的12月份舉行,核心議題是總結當年工作、部署來年任務。明年恰逢“十二五”收官,在學術界和市場機構看來,此次會議是判斷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政策風向的重要窗口。

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速,來到“7時代”。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長年率回落至7.3%,創近六年新低。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表示,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後遺癥的速度。

上月華爾街見聞經《第一財經日報》授權發布的文章提到,權威人士透露,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一項重點內容可能就是進一步闡述新常態下的調控思路。至於明年的GDP目標制定等重要內容,要最後才會最終確定。該報道援引權威人士評論稱:

“總的來看,堅持穩中求進的思路不會變。但要保持一定的增速,政府會更強調主動作為,強化預調和微調。”

事實上,昨日午間已有未經證實的外媒消息稱,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討論,維持2015年CPI目標在3.5%不變,以及將明年GDP增長目標定在約7%或7%以下,並將M2增長目標由13%降至1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61

美日澳領導人共商“亞洲安全” 七年來首會劍指中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05

日本,澳大利亞,安倍晉三,奧巴馬,習近平

本周末澳大利亞舉行的G20峰會間隙,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三國的最高元首將進行七年來首次會晤,《華爾街日報》報道預計,美國將敦促兩位盟友加強軍事與安全合作,以此抑制亞洲地緣政治形勢日趨緊張。這次涉及“亞洲安全”的會晤有激起中國敵對的風險。

該報道認為,上述美、日、澳會晤形勢微妙:一方面,中國會因為自身崛起被視為亞洲的挑戰而憤怒;另一方面,美國和日本最近都在北京APEC峰會期間著力修複對華關系,而由於與中國的經濟關系越來越重要,澳大利亞也在尋求增強對華關系。

該報道援引安全局勢的分析師觀點稱,上述三國領導人會晤的談話內容可能意義不大,更大的意義在於重新確認三方聯盟,並且口氣不會那麽堅決,以免引起中國註意。曾任國防高官的資深分析師Hugh White認為:

“這三個大國認為中國給地區現有秩序帶來越來越大的挑戰,不管他們怎麽說,這(次會晤)當然是直接回應。”公開會晤“對他們而言是很有暗示性的行動。”

亞洲地緣局勢一直是美、日、澳三國對華關系的敏感問題。去年10月,美日澳三國外長在巴厘島APEC部長級會議間隙舉行會議,發表涉及中國東海和南海的聯合聲明,聲明表示“反對任何有可能改變東海現狀的強制性、單方面行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此後回應稱,美、日、澳彼此是盟友關系,但這不應成為介入領土主權爭議的借口,否則只會使問題更加複雜化,損害各方利益。

本月13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參議院外交防衛委員會上表示,中日兩國本月7日發表的四點共識不具法律約束力,只是總結了日中之間取得一致的內容,不帶有國際承諾。圍繞釣魚島問題,岸田重申,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關於不存在領土問題的立場沒有變。

本周北京APEC峰會期間,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達成從簽證、氣候變化到《信息技術協定》的多項共識,同意兩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活動方面將加強溝通和合作。同在此次峰會期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以來首次與習近平會晤,中日緊張關系有望緩和。雖然仍同美國保持密切的軍事與政治合作,但澳大利亞同樣在設法增進對華關系。本周末G20峰會後,澳大利亞有望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

《華爾街日報》上述報道稱,一些官員表示,奧巴馬將敦促安倍晉三與澳大利亞總理艾伯特更密切地合作,形成穩定的地區影響力。同時,奧巴馬還將在澳大利亞的G20峰會期間發表演講。面對一些亞洲國家質疑美國能否真正以亞洲為軸心、進而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上述官員稱,奧巴馬G20期間的講話將設法平息這類質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80

首次“依據中央司改精神”的法官遴選 法院領導不能當“評委”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579

2014年11月21日,經過抽簽產生的9名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法官遴選委員會委員坐成一排,正在向候選法官提問。最遠處是計分員和監督員。 (徐誌毅/圖)

抽簽定“評委”:法官與非法官比例,5∶3;下次遴選,需再次抽簽。

考題很犀利:如何避免人情案、關系案?遇到領導打招呼怎麽處理?

差額有點低:11人取10人,入口應打開,從社會上吸納最優秀人才。

站在9名遴選委員面前時,法官黃惠環大腦有些空白。

“你這麽瘦,審理知識產權案件很辛苦的,你能幹得來嗎?”

“天天跑步,沒問題。”黃惠環連忙表決心。

這是2014年11月21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法官遴選工作現場。依照司改方向,未來法官均由法官遴選委員會選出。作為全國司改試點省的廣東,在這個新設立的法院率先試水。

“以前,你都不懂炒菜就來選廚師,肯定選不好。”在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林廣海看來,現在是真正按照職業化要求遴選法官,“讓專業的人來挑選專業的人”。

律師來選法官,行嗎?

2014年11月19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法官遴選委員會成立。按照廣東省高級法院對外的表述,這是“全國根據最新的中央司改精神成立的首個遴選委員會”。

遴選委員會總共有25名委員,主任是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樹堅,此前她曾擔任廣州市中級法院院長,有著近30年法官經歷。其余的24名委員來自4個界別:法官(15名)、法學教授(3名)、律師(3名)和知識產權專家(3名)。

據廣東省高院政治部人士介紹,委員均來自各個行業協會——廣東省法官協會、省法學會、省律師協會和省知識產權研究會的推薦,“我們拿著函,一家家請他們推薦”。

廣東省高院的院領導班子,無一人入選。法官協會推薦的委員中,高院民四庭庭長林廣海是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全國審判業務專家”;深圳市中級法院民三庭法官錢翠華的名片上並無任何官銜,但因其長期從事知識產權審判,發表過多篇相關論文,也得到推薦。

“院領導不進遴選委員會,確保公正、獨立。”廣東省高院政治部地方幹部處處長陳東茹介紹。在廣東省高院院長鄭鄂看來,專業、權威、中立的法官遴選委員會,可以最大程度地確保法官選拔的含金量。

廣東省律師協會推薦了三名律師,一名是會長,一名副會長,還有一位律師是廣東省黨代表。有著25年從業經驗的律師王波是廣東省律協副會長,分管的正是知識產權領域。

“也有法官跟我表示顧慮,說之前都是法官選法官,這次讓律師什麽的也參與選法官,行嗎?”遴選委員會主任吳樹堅回憶說。但她認為,社會人士參與不僅必要,而且參與度還應提高——“未來不一定是法官來應聘法官,還可能是律師、學者、社會人士。”

知產專家的名單里,包括了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袁有樓等人。“他們不是因為是官員,而是因為是專家,所以參加遴選委員會。”廣東省高院政治部人士說。

“評委”抽簽產生,一次有效

在黃惠環面前一字排開的9名委員,是在11月19日當天從25名委員中產生的。這個遴選委員會的“有效期”只有一次。下一次再選法官,必須再另組。

主任吳樹堅為常任委員,每次遴選都會參與。其余8名委員從其余24名非常任委員中隨機抽選,組成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法官遴選委員會。

寫有每個委員名字的紙條,先交由24名非常任委員自己簽名,再投入抽簽箱,以確保不會作弊。

“我們之前設計過很多種方案,用電腦抽取、用數字彩球來抽等等。”陳東茹回憶說,最後大家認為,還是用最傳統的紙質抽簽方式最可信。

界別分布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抽選的8名委員,法官委員5人,其他委員3人(學者1人,知識產權專家1人,律師1人)。

工作人員特制了一個黑板,劃出界別,每抽取出一個委員,即按抽簽抽出的先後順序,貼在黑板上,現場一目了然。

“很榮幸,律師第一個就抽中了我。”律師王波說,通過觀察,他認為這樣的操作至少能避免傳統內部遴選中人事關系、部門利益糾葛等弊端。

考題:領導打招呼怎麽處理

11月13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遴選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和主審法官遴選公告同日對外發布。

這個新設立法院的法官門檻不低:四級高級法官,或者是正科級滿三年,必須親自審理過500件以上的案子。

“在我們基層法院,這個要求意味著至少是副院長以上才可以報名。”在法院內網上看到遴選公告後,黃惠環悄悄填寫了報名表。她是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法院副院長,但經常要去參加一些防火、計生等會議,“不怎麽辦案子,水平也下降了”。

由於報名門檻太高,全廣東只有26名法官報名,經過資質審核,真正符合條件、有資格站在遴選委員會面前的,只有11人。而首批主審法官的名額是10人。

11月21日,抽簽選出的遴選委員會委員,與經歷資質審核的被遴選法官,在廣東省高級法院六樓一間大會議室里相遇。

遴選過程不複雜:每位候選法官先自我述職5分鐘,然後回答遴選委員提問,一般會問五六個問題。

“有點像研究生複試的面試。”首次當“評委”的律師王波說。

委員們事前沒作明確分工,資深法官林廣海主動擔負起了考查知產審判基礎問題的角色:你如何理解知識產權的特點?你審理知識產權案件和其他民事案件,裁判思路與分析路徑有何不同?

律師委員王波則問了一些“敏感”的問題。例如,你如何當一名公正的法官?如何避免人情案、關系案?遇到領導打招呼、幹擾獨立審判時你怎麽處理?

一位候選法官這樣回答:“如果他們過問案件,是從專業的角度,我會認真考慮,算是個提醒。如果不是從專業角度,那我會婉言謝絕。”

這位法官獲得了全場一致的高分。

每位委員面前都有一張計分表,按照“專業素養”、“情緒控制”、“語言表達”、“儀容儀表”和“撰寫裁判文書能力”分別打分。

除了“撰寫裁判文書能力”一項根據被遴選法官事前提交的判決書來打分外,另外幾項均根據現場表現。

計分規則也引入了競技體育的計分方式: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然後計算余下七個分數的平均分,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再對被遴選者按分數高低排序。

林廣海回憶,評委們都是專家,意見比較一致,對於同一個法官,沒有出現有人打60分、有人打90分的情況。

“不要依附於任何機構”

遴選只是第一步,“從專業角度提出法官人選”。之後還有兩道程序:組織考察和人大任命。

12月11日,首批10名經遴選的法官,獲得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12月16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掛牌成立。林廣海被任命為副院長。

按照核定的編制,廣州知識產權法院還需要17名法官。林廣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何時再啟動遴選,還需等法院收案之後視實際情況而定。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17名法官,還將由法官遴選委員會來遴選。

“這次我們感覺有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10名法官只能從11人里挑,吳樹堅不無遺憾。她認為,由於這次報名的門檻高,卡住了很多人,沒有了淘汰率,樣本量也不足。“如果是從30個法官里面遴選10個人,會積累更多的經驗。”

在吳樹堅看來,傳統的招年輕大學生進法院,從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一路上來的模式,應該有所改變。未來,中國法官的入口應該打開,以吸引最優秀的人才。

“給法官單獨序列和職業保障,他們才能獨立公正地審案、判案,他們才是真正的法官。”吳樹堅說,法官遴選委員會將承擔更大的責任。

這次遴選試水之後,廣東省啟動了司法改革試點。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的遴選模式,也被認為代表了廣東司改的方向。此次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法官遴選委員會的辦公室,設在廣東省高院政治部,政治部工作人員只是配合遴選委員會做一些事務性工作。

按照中央司改部署,接下來全國各省份都將成立省一級法官遴選委員會,統一遴選全省的法官。

三個月前南方周末曾報道,除了上海之外其他五試點省市報送的方案,均由省委政法委主導法官遴選委員會(詳見南方周末2014年9月25日《學者建議由人大主導法官遴選》)。從最近陸續公布的情況來看,湖北等試點省最終將法官遴選委員會辦公室設在了省級高院。

吳樹堅認為,未來的省級法官遴選委員會,可參考廣州知產法院的模式,不設立如政法、組織等行政色彩太濃厚的部門,“我個人認為(遴選委員會)不要依附於任何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87

周鴻祎:從戰爭電影中學習領導力的四個關鍵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7/148785.html

最近我和一批年輕的創業者去看了《鳴梁海戰》,後來又組織全公司的人都去看了一遍。

在《鳴梁海戰》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是李舜臣半夜做夢的場景。他是主將,是將軍,壓力特別大,以至於他做惡夢,產生幻覺。所以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有血有肉,他之所以與平常人不一樣。就是因為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恐懼與壓力。
 
影視劇中講這些內容的,我特別喜歡看。《兄弟連》里面也講了很好的領導力,連長就是CEO,他管一個連就是管一個公司,劇中換了幾個不同的連長,就有不同的方法來帶團隊。《拯救大兵瑞恩》,包括最新的電影《狂怒》也是。底下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想逃命,新手不會殺人,最後如何團隊起來,取得勝利,都是我們在電影里可以學到的東西。《鳴梁海戰》也教了我們很多關於領導力的內容。
 
\第一個關鍵詞——堅持,創業是一場堅韌不拔的長久戰。
 
為什麽我比較喜歡看戰爭片?你會發現歷史上所有著名的戰役,大家打到最艱難的時候,都覺得很痛苦,所以我經常講創業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長期的堅韌不拔的戰役。我覺得90後創業者不缺激情,也不缺想法,缺少的事一種長期的、堅韌的東西。創業不是雙方像兩個武士一樣,只要對一招,而是一個長久戰,所以咬牙堅持很重要。
 
第二個關鍵詞——勇氣,勇士與懦夫的差別在於是否可以控制恐懼。
 
影片里讓我感慨比較深的是李舜臣內心也害怕,但是他作為領導者,作為中心人物,必須要克服自己的恐懼。我認為在發生激烈的對抗和競爭的時候,勇氣是最重要的。為什麽?因為你有才能,還需要有勇氣才能保持理性的判斷。即使李舜臣了解水,了解當地的地形,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在激烈的戰爭中,還是需要冷靜。在一部經典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湯姆漢克斯演的上尉,在搶灘登陸時,也蒙了,也有過不知所措。實際上,所有電影里面的驚險時刻,都是在表現如何保持冷靜,如何對自己的情緒和恐懼進行控制,在控制的基礎上,才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在戰場上沒有人不恐懼,但勇士與懦夫的差別在於你是否可以控制恐懼,讓恐懼不影響自己的決策,在紛亂的環境下,依然可以做出理性的決策。這是我的體會,也是電影里所表現的。李舜臣的敵人雖然強大,但最後會變的極端的狂妄,或者極端的害怕,決策也變的不理智,但是李舜臣卻一直非常地冷靜。
 
我有一個小的特點,可能不熟悉的人不知道,我經常會為小事抓狂,比如剛才看電影沒有開低音。但是我遇到大的事,我會冷靜。因為大事要發生時,看起來只有死路一條。這時候你會冷靜下,橫豎都是死,不如冷靜下來想想如何應對。
 
第三個關鍵詞——決策力,做一個愚蠢的決定比不做決定好。
 
《鳴梁海戰》中開會的場景,很像公司開會,總有人說這事幹不成,一定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柳傳誌說過一句話,“聽大多數人的建議,跟少數人交流,最後自己做決策”,所以最後成功的領導者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團隊。為什麽說成功了,創始人是最大的股東,最大的榮耀,最大的獲得者,包括在矽谷,他們也很重視創始者。因為很多人只看到創始人的榮耀,沒有看到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創始人承受的壓力最大,因為最後所有的決策都要他拍板。
 
我一直認為做一個愚蠢的決定比不做決定好,因為不做決定,茍延殘喘,會延誤戰機。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如果很快意識到,還可以在執行過程調整。但是做決定的人會承受最大的壓力,可能還有很多人的不理解。《鳴梁海戰》的電影里,李舜臣就是這個下決定的人。他用了很多方法,比如殺人,來穩定軍心;比如破釜沈舟的把大家的宿舍燒了。但他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這些決定,卻最快收攏了軍心,最終改寫了歷史。
 
第四個關鍵詞——團隊:團隊不給力,最終擊敗你的,不是神一樣的對手,而是豬一樣的隊友。
 
美國有很多企業家是從西點軍校出來的,每次打完戰爭之後都有很多退伍的軍官進入商業領域。我挺愛看這些打仗的電影,自己搞了一個真人的CS場地,我認為從軍事當中可以學到兩個東西,一個是領導力,二是團隊合作。
 
《鳴梁海戰》中有一個場景是歷史上看不到的。我原以為李舜臣帶領的12條船會一起沖過去,沒想到就他的船沖過去,其他的船都觀望。在公司里面也有很多這種情況。你自己覺得很有信心,把自己鼓舞了,但是你卻發現團隊不給力。你自己都不知道最終擊敗你的,到底是神一樣的對手,還是豬一樣的隊友。
 
但是電影中的李舜臣沒有埋怨,沒有只是搖旗吶喊。他靠自己,以身作則,沖在前面,打了第一個回合,給了團隊激勵,團隊再跟上來。所以李舜臣是非常有領導力的一個人。日本人就失敗在豬一樣的隊友上,如果他們一鼓作氣,一起啟程,300多條戰船怎麽會打敗不了12條呢?
 
李舜臣無疑是一個英雄。但是是英雄造時代?還是時代造英雄?大家對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很多人被命運推到這位置。如果不是你,也有其他人。只是因為這個人做成了一些事,很多人便馬後炮式的,把他神化了。同樣沒有人是天生的領導者,在這個行業里面,我認識很多神話般的大佬。很多人十幾年前和普通的創業者一樣,我們也是不斷的摸索出來的。大家應該相信只要你學會應對挑戰,你也有這樣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65

烏克蘭危機是火藥桶 前蘇聯領導人警告招致核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60

俄羅斯,烏克蘭,北約,NATO,核戰,歐盟

獲得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近日警告,俄羅斯與其他歐洲大國因烏克蘭危機關系緊張,這可能導致嚴重沖突,甚至爆發核戰。戈爾巴喬夫不是第一位發出核戰警告的人士,研究俄羅斯的著名美國專家、前波蘭總統去年都曾提到核戰的可能性。

據德國新聞雜誌《明鏡》昨日刊發的采訪節錄,戈爾巴喬夫表示:

“這樣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導致一場核戰。”
“未來幾年,假如有人在這種過於火爆的環境下失去勇氣,我們便無法存活。這並非我輕率妄言,我非常擔心。”

去年9月,紐約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榮退教授、發表多部俄羅斯與前蘇聯論著的專家Stephen Cohen也提到核戰的威脅。

據去年9月《華盛頓郵報》報道,Cohen接受采訪時預計,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組織(NATO),將引爆核戰。他指出,即使沒有千萬、也有百萬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通婚,將烏克蘭納入北約意味著在數百萬家庭中豎起障礙,俄羅斯必然采取軍事行動作為回應。

同在那年9月,前波蘭總統、198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瓦文薩(Lech Walesa)表示,歐盟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可能招致俄羅斯與北約的核武沖突。據法新社報道,瓦文薩當時在波蘭南部的一次經濟年會期間說,

歐盟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幫助打擊烏國內分裂武裝和俄羅斯進犯“可能導致核戰。”
“歐盟很清楚俄羅斯有核武器。北約也有。那我們是不是必須要毀滅對方?”
“這就是歐盟為何不斷重申:別再犯傻了……這就是不能太涉入其中的原因!”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64

歐央行警告希臘:新領導人不聽話就收回援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76

彭博報道,歐洲央行威脅稱,將扼制對希臘銀行業的融資,因為該國實際上也許已不需要這些資金。

希臘定於1月25日舉行議會選舉,結果將取決於希臘選民是否願意支持一位願意遵守國際援助方案中附加條件的新領導人。在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領導下,該央行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如果不接受條件,就不能保證能從我們這里拿到錢。

德拉吉正在重複歐洲央行之前於歐債危機期間已在愛爾蘭和塞浦路斯身上施加的策略,催促政客們采取改革行動,否則歐洲央行的援助就有消失的風險。在反對節支措施的反對黨Syriza在希臘民調中暫時領先之際,歐洲央行暗示了其撤出300億歐元(350億美元)融資的意願,即便此舉可能讓希臘陷入危機之中,最終導致其脫離歐元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62

希臘新領導人勝選演講告訴所有人:讓緊縮“見鬼去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59

-1x-1

隨著希臘左翼黨Syriza在大選中大勝,Syriza領導人Alexis Tsipras表示,希臘受制於國際債權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Tsipras計劃就希臘的援助計劃展開談判,並放棄此前與援助計劃綁定的緊縮政策。

自2010年5月起,希臘政府獲得三駕馬車(歐盟、IMF和歐洲央行)2400億歐元的援助,作為交換條件,希臘實施了緊縮政策。

在希臘總理薩馬拉斯承認戰敗之後,Tsipras發表講話。他表示:“今天希臘人民書寫了歷史。希望書寫了歷史。希臘人民提出了強烈的訴求。希臘要翻開新的一頁。希臘已經把貧窮帶來的災難拋在後面,把長達五年時間的痛苦拋在後面。”

他表示:“災難性的崩盤和繼續卑躬屈膝都不能被接受。我們意識到希臘人民希望我們複蘇希臘經濟。”

現在,Tsipras面臨最大的難題是在保持其競選諾言(減計希臘債務),並在同時避免希臘退歐的風險。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到,據希臘內務部,在清點完畢的50.2%投票中,希臘極左派Syriza贏得35.9%的支持率。

希臘內務部長稱,希臘極左反對聯盟Syriza將以36.5%的選票贏得大選。最新民調顯示,極左反對聯盟Syriza贏得36.8%-38%的支持率,獲得148-154個席位。而現任總理薩馬拉斯領導的執政黨“新民主黨”只獲得27.7%的支持率,贏得76個席位。

希臘總理薩馬拉斯在大選結果出爐後,已承認在選舉中失敗。他表示,他帶領希臘走出了經濟衰退,使希臘擺脫了預算赤字,希望下一屆政府繼續讓希臘留在歐元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083

“歐洲最大的敵人”:希臘新領導人Tsipras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62

20150126tsipras

自2010 年歐債危機之後,40歲的Tsipras再次成為攪動歐元區的男人。

昨天,Tsipras領導的左翼政黨Syriza在希臘大選中獲勝,他的一舉一動可能都將關系到希臘,乃至整個歐元區的命運。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男人。

熟悉他的人都說,正是在1990年政治抗議中體現出的超出常人的成熟,以及善於協調的能力,讓他能夠彌合各個激進派別的分歧,將他一步步推上了希臘權力的巔峰。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Tsipras派別成員Nikos Pappas的話稱:“就像他所說的,哪怕你的想法再偉大,計劃再聰明,如果你無法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多數派去推動,它只能停留在紙面。”

1990年代,希臘的中右翼政府推動教育改革,遭到了全國學生的強烈反對。政府改革內容包括取消免費教科書等,而有激進的學生甚至提出“我們不要考試,我們不要分數,我們要求學校完全開放。”

當時16歲的共青團成員Alexis Tsipras卻比較務實,他只有一個訴求:取消改革。作為與政府談判的主要成員之一,他堅守自己的底線。三個月後,希臘教育部長下臺,改革被取消。

與他給選民呈現出的理想主義英雄形象不同的是,Tsipras精於籌謀,長袖善舞,這讓他得以整合不同的左翼政黨。他還以迷人的個人魅力和英俊的外形,贏得了選民的心。

甚至Tsipras在Syriza的前任Alekos Alavanos也質疑,該黨派是否會如它所說的那樣行事:“Syriza雖然出身激進,但如今卻是一個溫和的政黨。”

連Tsipras自己也曾表示:“我會妥協,因為我想讓目標變得更現實。同時,如果有必要鬥爭,我會非常堅定。”

Syriza不是一個真正的政黨,它是一個聯盟。盡管Syriza不希望放棄使用歐元,但其聯盟內部的左派團體希望希臘退出歐元區。

如今,即將成為希臘新總理的Alexis Tsipras將會和歐盟重新進行債務談判。按照此前的計劃,他會廢除財政緊縮等援助附加條件,挑戰三架馬車的底線。

他相信可以廢棄大部分希臘獲得金融援助需滿足的要求,相信希臘最終會自行經濟複蘇,其他歐元區國家會像此前兩次救助希臘時那樣對希臘讓步。

不過,和黨內其他的激進派別不同,他並不贊同希臘退歐,他堅持“希臘是歐元區的一部分,這讓希臘更有競爭優勢”。

上臺只是第一步,能否贏得三駕馬車的妥協才是Tsipras最大的考驗。這一次,他能成功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087

德法領導人飛往俄羅斯 試圖阻止烏克蘭危機升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81

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在試圖阻止烏克蘭危機加速升級。本周五她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將飛抵莫斯科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默克爾表示,屆時是否會達成協議是“完全開放的”。

本周四,法國和德國的兩位領導人曾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進行了長達五小時的會談,他們抵達莫斯科的時間是當地時間下午5點。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周五早間,默克爾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能否通過會談成功促成停火,目前還無法得知。”

我們不知道這次是否會取得成功,未來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談判。我們也不知道莫斯科的會談持續時間是長是短,是不是最後一次,我們只能盡力解決這一問,結束流血沖突。

奧朗德相對更謹慎,他在周五只是將這場會談形容為“第一步”。

德法新的外交努力反映出歐洲對烏克蘭局勢的擔憂。近來烏克蘭東部的武裝沖突急劇惡化,對歐洲的安全的威脅與日俱增。

更危險的是美國的態度。當前各方擔心美國正傾向於為烏克蘭提供防禦性的武器,例如反坦克導彈。

《金融時報》提到,默克爾和奧朗德可能會警告普京,外交斡旋的時間不多了,如果這一新的外交主動失敗,他們可能很難勸阻華盛頓方面不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此外,一旦磋商破裂,西方可能會實施進一步制裁。

俄羅斯駐北約代表警告,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已經“接近冰點”。普京也已經放出信號,如果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武裝的任何舉動都會被視為對俄羅斯的直接挑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