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黃光裕、陳曉、張大中,三個人的輪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0/zOMDAwMDIyNTUzOQ.html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現在的國美,就是陳曉當初提出的(國美、永樂、大中)合併建議的兌現,而且,在合併之後,三家公司原來的老闆開始輪流出任董事局主席,這是多麼戲劇性的一幕啊!」3月9日晚間,一位已經離開國美電器的人士,對本報記者感慨地說。

的確有些造化弄人的味道。2008年至今,黃光裕、陳曉、張大中三人,都曾先後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國美電器(0493.HK)董事局主席。

而目前,身陷囹圄的黃光裕依然在遙控著國美電器股權的爭奪戰;2006年國美、永樂合併的第一推動手陳曉,在與黃光裕家族的爭奪中最終敗下陣來,選擇了退隱江湖;而三年前拿到真金白銀退隱江湖的張大中,卻再次出山,成為了國美電器的「救火隊長」。

曾經的死對頭如今成了夥伴,曾經的夥伴如今成了不共戴天的世仇,還是那句話,「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對於國美電器現任總裁王俊洲來說,同樣如此。他曾因與張大中的恩怨而逃離大中電器加盟其死對頭國美電器,並在國美電器從基層熬成「二把手」。而如今,昔日的老闆張大中,如今又成了他的頂頭上司。

命運,就是這樣輪迴。

三個人的恩怨

2007 年4月,在完成對永樂的併購後,陳曉、黃光裕、王俊洲作為國美電器的三巨頭,在國美電器全球家電峰會的現場再一次面對記者,而這時,永樂依然與大中在為一 年前戰略合作時交納的1.5億元保證金進行仲裁,一向口無遮攔的黃光裕說,「不就那麼點錢,那麼大年紀了,還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給他(張大中)算了。」

事實上,在此之前的20年間,同樣起家於北京的國美與大中,一直是北京電器連鎖行業的死對頭。不過,在市場份額的爭奪中,國美電器卻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儘管國美電器在全國範圍的拓展和資本市場的風光遠勝對手。

而王俊洲從大中叛逃到國美,國美、大中之間發生的所謂的商業間諜案,也讓雙方的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為了尋求資本的支持,以抗衡國美,張大中也一直在尋找上市的途徑,同時也在尋求與其它區域性電器連鎖合作。

之 後,店面規模相近的上海永樂和北京大中就成為區域性連鎖「合縱連橫」的牽頭人,這一時期,陳曉和張大中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而永樂和大中也是上海、北京 市場的領導者。2003年,由永樂、大中、河南通利、青島雅泰等9家區域性連鎖組建的「中永通泰」建立,通過聯合採購來對抗國美、蘇寧這兩大全國性連鎖。

但2004年,陳曉領導的永樂,在得到了摩根斯坦利的支持後開始了全國性拓展,在2005年10月上市前,陳曉已經先後將中永通泰中的廣州東澤、河南通利、燦坤和廈門思文納入旗下。這時候,張大中與陳曉的關係開始有些變化,其實,陳曉也已經將目光瞄準了大中。

不過,上市之後,由於永樂的全國性擴張遇挫產生的業績壓力,以及與大摩的業績對賭,2006年初,永樂開始打著對抗百思買等外資連鎖的旗號,尋求與其他電器連鎖的換股或合併。

這時,2005年尋求上市失敗、兒子又無意接班的張大中,也有意退出江湖,他再度與陳曉走到一起,成為最先被說動的人。2006年4月,雙方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而且陳曉也交給了張大中1.5億元的保證金,承諾一年內與大中合併。

但是,在協議簽署後不久,也許是陳曉與張大中對外聲稱的「挑戰國美」宣言刺激了黃光裕,他開始重新考慮陳曉當初的提議。三個月後,國美和永樂實現了合併,但黃光裕提出,要永樂結束與大中的合作協議,身處巨大業績壓力之下,陳曉選擇了就範,並孤身北上出任國美電器總裁。

陳曉拋棄大中、轉投國美,深深地「傷害」了張大中。雙方因為1.5億元保證金,一度鬧上了仲裁法庭,乃至張大中逢人便稱陳曉「小人」,而這時張大中對黃光裕同樣沒有好感,於是,他向蘇寧拋出了橄欖枝。

2007年,堅稱要出售大中的張大中,與張近東走到了一起,在一年的接觸後,張近東答應了張大中30億元的報價。不過,最後時刻,黃光裕一舉將收購報價提高了6億元,並放棄了此前存在爭議的1.5億元保證金。最終,張大中選擇了黃光裕,拿錢離場。

通過此次溢價收購,張大中與黃光裕的關係得到了修復,但對於當時的國美電器總裁陳曉,張大中卻始終沒有原諒。

所以,不難理解,2010年8月黃光裕與陳曉鬧翻後,外界第一時間傳出「黃光裕家族向張大中借款」的消息。在一位國美電器內部人士看來,如今張大中回來充當國美電器的救火隊長,「(與黃家)雙方走到一起,除了利益外,還因為雙方對陳曉都有恨」。

輪番執掌國美

在張大中與黃光裕因為利益一步步走到一起的同時,陳曉和黃光裕這對曾經的戰友卻真正到了分道揚鑣的時刻。

雙方從去年5月開始的國美爭奪戰,最終的結果是陳曉離開國美電器。而陳曉曾表示,最後悔的就是當初選擇與黃光裕的合作,將自己創辦的永樂一手賣給國美電器。

雖然,國美電器2002年開始進入上海市場,依靠低價模式曾經對永樂在上海的壟斷地位形成衝擊,但或許,在陳曉看來,對永樂威脅最大的並非國美而是發跡於南京的蘇寧電器,所以私下中陳曉與黃光裕的私交還保持得不錯。

不過,黃光裕在上市後的高調的表現,也讓陳曉感到不爽,於是,永樂也開始尋求通過上市來完成全國性電器連鎖的夢想,但是,與大摩的對賭,卻讓陳曉遭遇了創業以來最大的失敗。

按 照黃光裕家族的說法,當時是黃光裕收留了陳曉,並且讓其出任國美電器總裁,並且給予了最好的條件。雖然陳曉作為敗軍之將,在國美電器內部缺乏根基,但在國 美永樂合併後,黃光裕與陳曉還是保持了兩年多的蜜月期,這期間,二人聯手完成了對大中電器的收購,以及山東三聯商社的控股。

然而,按照陳曉 的說法,進入2008年之後,香港證監會的調查,已經讓其感到了黃光裕可能要出事,這時的陳曉,想到的更多是賣掉自己的股權然後全身而退。然而,2008 年11月之後,黃光裕、杜鵑夫婦突然被拘捕,國美電器一時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而與黃光裕家族溝通後,陳曉成為了國美電器新的董事局主席。

然而,陳曉與黃光裕的交惡,也正從此開始。最初,為了讓國美電器渡過難關,陳曉以個人資產作為抵押幫助國美渡過了資金危機,同時與王俊洲等高管一起談判引進戰略投資者,也許正是陳曉引入的貝恩投資,以及引進貝恩投資時答應的苛刻的條件,讓黃光裕家族感到不滿。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挽留核心管理層,2009年7月陳曉和貝恩投資推出了覆蓋105名高管的管理層激勵計劃,這也讓此前一直反對管理層激勵的黃光裕大為不滿,於是,在2009年11月黃光裕恢復與外界聯繫後,雙方的矛盾開始逐步激化。

在2010年5月11日國美電器年度股東大會上,黃光裕家族代表否決了貝恩投資3名非執行董事人選,6月,陳曉公開表示了「要通過增發攤薄黃光裕家族的股權」,8月5日國美電器公告「起訴黃光裕」,而黃光裕家族要求「陳曉辭職」,雙方矛盾最終公開化。

一個多月的博弈後,9月28日的特別股東大會否決了大股東改組董事局的提案,但是也剝奪了董事局增發一般授權。

之後,黃光裕家族通過與貝恩進行多輪談判,並達成諒解,之後,作為小股東的陳曉成為了股東利益博弈的犧牲品。據稱,在2011年春節前夕,陳曉實際上已經被剝奪了國美電器的控制權。

3月9日,當陳曉離開任職4年的國美電器,開始自己「幸福快樂的生活」時,命運依然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的繼任者,是他曾經的朋友、夥伴和敵人,張大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99

早起完成八○%工作 掙脫惡性加班輪迴 早鳥時間管理四招擊退職場「熊貓人」

2011-7-25  TWM




「責任制」肆虐台灣職場,讓上班族個個變成兩眼掛黑輪的「熊貓人」!如果你的黑輪又大了一號,不要再認為「早睡早起」不可能,你該參透這套「早鳥時間管理術」,拒絕再當「晚睡晚起、加班熬夜」的職場遊魂……。

撰文‧林讓均

電子工程師「阿強」晚上十一點才下班,回到家又磨蹭了好一會兒,等到上床睡覺時,已經是凌晨兩點鐘。隔天,鬧鐘都不知進入「貪睡模式」幾次了,他才匆匆忙 忙從床上跳起來,拖著疲憊的身軀去上班。更糟的是,因為太累,早上時間完全沒辦法思考,等到真正進入戰鬥狀態,已經要吃午飯了。

「看來,今天又要加班啦……。」自嘲是「熊貓人」的阿強忍不住嘆了口氣。

你,也是「熊貓人」嗎?最早從科技業界流行起來的「責任制」,不只讓台灣人的工時愈來愈長,也使得台灣人的作息時間愈拖愈晚,陷入「加班→晚睡→晚起→加 班」的惡性循環。許多上班族根本認為:「早睡早起?早就不可能啦!」但在因工時過長而「過勞死」現象頻傳的日本,近年卻悄悄吹起「晨型人」旋風,類似《早 上三小時就能完成一天工作》、《早上十點以前搞定工作》這種書名的書籍愈來愈多,在在鼓吹上班族重新認識「早睡早起」對提升職場效率的好處!

招數一:把握寧靜時段

上班前獨處 從容就戰鬥位置出版暢銷書《時間管理黃金法則》一書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觀察,現代上班族普遍是「責任制」,也因此給了自己晚下班的理由,或者下班後的社交生活過於活躍,導致早上根本爬不起來,即使準時到班,也因為還昏昏沉沉,讓上班效率大打折扣。

這時候,你會需要一套「早鳥時間管理術」!

「要談『時間管理』應該先回歸到『生活管理』!」呂宗昕說,不論有沒有上班時間的規定,每位上班族都要在心中擬定一個「作息時間表」,一旦體能保持在最佳狀態,工作效率自然就高。

而早睡早起,是一般人最能夠激發黃金體能的作息模式。呂宗昕自己就是「早鳥一族」,早上五點多到九點上班之間的三、四個小時,他通常忙著寫書,這也是他在教書、研究的忙碌工作中,還能當一位暢銷作家的祕密。

他建議,忙碌的上班族其實可以試著早點起床,為自己在上班前爭取一個獨處、自我充電或培養工作情緒的「寧靜時段」,讓自己一上班就能不慌不忙就定戰鬥位置。

在投信界以領導管理聞名的統一投信總經理李怡慶,習慣凌晨三點起床,在上班前就有長達五個小時的寧靜時段,他經常藉此思考重大決策,以便稍後一進辦公室就 能馬上動作。而已經半退休的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還是職場新鮮人的時候則是「提早一個小時上班」,因為在這個同事都還沒來的寧靜時段中,他可以有效降低環 境的干擾,提早進入工作狀態。

招數二:訂工作順序

前一天口袋備妥待辦六件事上班族想盡早幫自己「開機」,還可以試著在前一天工作結束後,就先擬定隔天要進行的工作重點。「但是不要超過六件事,否則容易失 焦,而且要按照優先順序排列!」日本職場達人箱田忠昭在他的書中,力倡上班族在上班之前都應該在口袋中備妥六件事的清單,這樣一上工就可以按照順序一一處 理。

但工作往往最難的就是制定優先順序。有充分業界經驗、出過《不加班的生活,三:八黃金時間管理術》一書的青海興必達能源科技公司總經理丁成靈說,可以依照 「重要、不重要」與「緊急、不緊急」兩種原則畫出四個象限,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依序才是「重要而不緊急」、「不重要卻緊急」與「不重要且不緊 急」。

而呂宗昕則以「黃金、白銀、青銅、石頭」來分別比喻上述四類事情,最先要抓的當然是「重要且緊急」的黃金,最先要棄的則是「不重要且不緊急」的石頭。其他 取捨標準則可按照工作目標,搭配實施「抓大事,放小事」、「抓正事,放雜事」、「抓要事,放閒事」的「三抓三放」原則。

在一般人的生理狀態中,早上時段最適合做的是涉及決策思考、創造性的「策略型工作」,而下午則適合溝通協調或行政處理等「事務型工作」。

招數三:做策略型工作

上班的前兩小時不要受打擾丁成靈說,最好在早上留出較充裕、未被切割的「整塊時間」,並且以一個小時為單位來訂定工作主題,而介於主題與主題之間的零碎時間,則可以用來收發電子郵件、處理雜務。

「上班之後的前兩個小時,要掌握好自己的工作自主權,這兩個小時應該用來做自己設定好的事情,不要讓旁人有打擾你的機會!」呂宗昕說,這兩個小時之所以重 要,是因為它關乎你整天的工作情緒與效率,最好同事間都能建立默契,在這兩個小時之內不要打擾彼此,以免打斷對方的節奏。

「積沙成塔」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你可能沒聽過一隻大鯨魚分成一千份小魚排的「鯨千分法」。

招數四:「鯨千分法」

把大任務拆解 利於分段完成箱田忠昭舉例,像是「要在兩年內熟記七千個單字」,這種大型任務就好比一隻巨大鯨魚,要一下子征服根本不可能。「你當然不能一口吞下一隻大鯨 魚,但如果你把牠分成一千份小魚排,吃個一千天總是吃得完吧!」箱田說,那麼兩年要熟記七千個單字,撥撥算盤不就知道一天只要熟記十個單字就好了嗎?有什 麼難的!

這也就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的「分段治事」原則,他本是一名十四歲的失學童工,後來卻成為華人首富傳奇的主角,靠的就是他在清晨與各種工作空檔裡不間斷地自學,因而逐步贏取一天比一天更巨大的成功。

有人計算過,如果三十六歲開始早起兩個鐘頭,到六十歲退休時,就多出兩年的人生,讓你足以當一個「時間富人」;但更驚人的還在於,如果你每天都好好利用早起的這兩個鐘頭,這樣的時間複利所能造就的,誰說不可能是下一位李嘉誠?

但問題是,怎麼讓自己早起?「早起其實不難,只要有決心!」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說,可以利用光線來調整作息,因為光線可以壓制「褪黑激素」、刺激 交感神經,所以只要在想起床的時刻,拉開窗戶或到戶外轉一圈接觸足夠光線,馬上可以醒過來。以一位三十歲的人來說,大約兩、三天就能往前調一個小時。

「但最好的方式,還是早點睡、睡得深,自然就會起得早!」陳濘宏說,一個人平均睡眠時間是七.五到七.八小時,而早上七、八點是腎上腺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如果那時還在賴床,自然就會因為腎上腺素未充分分泌,而導致早上精神不好。

許多專家說,好精神加上好方法,絕對可能在早上就完成八○%的工作,晚上自然不需要加班。民國一百年,準備好發動你的「早起小革命」,把自己從「熊貓人」變成不加班的「早鳥」吧!

珍貴的早晨時光 你最好不要……一、瀏覽e-mail不要超過15分鐘!

二、只回覆重要且緊急的信件,不要每封信都回!

三、上班之後的前兩個小時請專注,不要找人串門子!

四、溝通是必要的,但不要超過5分鐘!

五、設定好今日工作優先次序,不要漫無目的!

六、只看與工作相關的網路資訊,不要一早就在網海浮沉!

七、最重要的是,現在是上班時間,不要讓老闆發現你還在吃早餐!

中午12點前

搞定「需要集中力」的工作中午12點前搞定「策略型工作」

● 寫企畫書

● 重大決策討論

● 商品企畫案

● 創造性工作

● 準備簡報資料

下午做也可以「事務型工作」

● 整理資料

● 計算經費

● 報帳

● 收發e-mail

● 寫例行性報告

資料來源:《早上10點以前搞定工作》,商周出版用「N字法則」決定處理事情順序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第一優先重要又緊急的工作第二優先 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第三優先緊急但不重要的工作第四優先不重要又不緊急的工作資料來源:《時間管理黃金法則》,商周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3

輪迴賴昌星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5606&time=2011-07-30&cl=115&page=all

去國離家12載的賴昌星,終究難逃回國受審的宿命
財新《新世紀》 特派華盛頓記者 章濤 記者 賀信 鄭道

 

  北京時間2011年7月23日下午4時28分,加拿大航空公司的AC029次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賴昌星就坐在機艙後部,兩名加拿大執法人員護送著這名中國頭號逃犯。

7月23日,廈門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賴昌星被加拿大有關部門遣返回國,中國公安機關依法向賴昌星宣佈逮捕令。張建鑫/新華社


  尾翼噴塗著楓葉圖案的飛機沒有按照預定計劃滑向T3航站樓,它在貴賓樓和T2航站樓之間停止了滑行。「這片區域平時主要提供公務機使用,」首都機場人士介紹說,「是機場最安靜的區域之一。」

  賴昌星從機艙後門走下舷梯,兩名中國警察押解他進入早已等候在停機坪上的汽車。從那一刻起,中方持續12年的遣返努力終告成功。

  前來接機的車隊,由14部大小車輛組成。在機場貴賓樓,警察向賴昌星宣讀了逮捕令,交代他享有包括聘請律師在內的法定權利。當天晚些時候中央電視台的報導說:對賴昌星的指控將交由中國海關繼續偵查。

  曾在司法部司法協助外事司工作過的國際刑法專家黃風從電視上目睹了交接過程。「這是國際關注度很高的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一定要十分謹慎。」他對財新《新世紀》評論說。

化解障礙

  加拿大《環球華報》總編輯黃運榮跟蹤賴昌星案件有七八年了。他最後一次見到賴昌星,是在7月19日一場與遣返有關的聆訊上。「他在庭上對我講,他已經準備好回去。」黃運榮回憶說。

  那天賴昌星身著拘留中心囚服,身形算不得健碩的他選擇了XL尺碼的上衣。整個過程中,賴昌星保持著招牌式的笑容。過去12年中,賴昌星數次出現在這樣的場合。最近幾年來,朝著回國方向添加的砝碼在逐漸累積。

  賴昌星與家人1999年8月13日以旅遊身份進入加拿大。2000年3月旅遊簽證到期,加拿大發出有條件離境令。同年6月,賴昌星夫婦提出難民申請。

  2005年,賴昌星難民資格申請被法院駁回,因為加拿大難民法有規定,凡是涉及到刑事案件的人,難民申請是不會被接受的。這也意味著只要其非法 移民身份確定不變,加方遣返賴昌星不過是時間問題。2009年,伴隨加拿大總理訪華,中加關係升溫。聯邦職能部門遣返賴昌星的意圖日益堅定。

  今年3月,中方在重申過去不對賴昌星判處死刑的承諾之外,提出了兩項新的承諾,即加拿大方面可派員旁聽賴昌星案件開庭,及加方外交人員可在刑罰執行期間會見賴昌星。

  今年5月生效的中國刑法修正案(八),就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廢除死刑,這是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和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標誌。

  諸多觀察人士分析說:中方在爭取遣返賴昌星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與三權分立國家打交道的經驗,持續不斷的努力最終贏得加方信任。

  移居加拿大的華人學者陶短房認為,此次重啟遣返,聯邦政府遣返賴昌星的態度更主動、更明確。他在財新網撰文說,聯邦職能部門第一時間拘捕羈留賴 昌星,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採用賴昌星最熟悉不過的「程序遊戲」,將賴一直羈留到聆訊。這不僅杜絕了賴棄保脫逃的萬一,也彰明了聯邦政府的遣返決 心,儘管法理上行政無權干預司法,但這種決心的彰顯,顯然會產生無聲的影響力。

  賴昌星在加拿大的律師馬塔斯(David Matas)並不認為行政干預了司法,但他認為法官肖爾(Michel Shore)個人受到了政府態度的影響。他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分析說:「賴昌星去了法庭好幾次,每次遇到的法官也不同,這次終於遇到一個認同 政府政策的法官,於是就這麼結束了。」

  過去數年中,馬塔斯一直為賴昌星提供服務,不斷在程序和實體中循環往復,尋找空間。不過在這一次遣返程序啟動時,馬塔斯沒有到庭,而是在德國通過視頻參與庭訓。

  據《紐約時報》報導,馬塔斯的觀點和過去相比並無新意。針對其回國可能受到的待遇,肖爾認為,賴昌星一直在與中國政府官員談判回國的事宜,這與 他說的回國會有危險的言論並不相符。政府方面律師則認為,如果不顧國際聲譽違背承諾,中國在引渡逃亡罪犯回國受審上將變得更加困難。

風向變化

  在法庭之外,賴昌星的另一手策略是善用各種公關手段。

  黃運榮和賴昌星一起去過餐館。他注意到,賴昌星在異國他鄉結識了很多朋友,很多人都會跟他打招呼。而在三教九流當中,賴昌星刻意保持關係的,要數媒體圈的人。

  賴昌星給多位採訪過他的記者留下了共同印象。他記性特別好,所有記者的手提電話號碼他都能倒背如流。如果採訪的時候涉及某個細節,而這個細節又涉及到別人,他會立刻打電話給國內。多個明星級公眾人物的電話都記在腦子裡,號稱數量多達300多個。

  賴昌星在接受採訪時也特別講究技巧。有記者提到:「他給我說的事情和人物,有一些情況我不瞭解的會追問他,他會立刻反問:那你也不知道?」這種情況下,談話中提到的一些細節便無法核實。如果邀請記者到家裡採訪,他會親自下廚做飯,以顯示他在經濟上十分拮据。

  在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任教的中國歷史專家周傑榮曾經和賴昌星打過一次交道。彼時他在學校講授「中國從革命到改革」課程,其中有兩節涉及到中國腐敗問題,一節課講到毛澤東時代的腐敗,另一節課則關注20世紀90年代的腐敗問題,廈門遠華案是內容之一。

  賴昌星的兒子也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周傑榮通過他邀請賴昌星到學校與學生對話。周傑榮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學生提到一些形而上的問題,例如儒教對中國社會影響的時候,他完全不知道如何回答;但問到一些事實性問題的時候,賴昌星可以對答如流。

  在交談中,賴昌星仍然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例如,他並不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在賄賂官員,而把這些資金稱作給官員的借款。他還多次引用鄧小平的話,比如「摸著石頭過河」,並表示對目前的國家領導人抱有希望。

  周傑榮注意到,這次對話過程中,賴昌星將黃運榮請到身邊。「我想他是在利用機會讓外界看到他狀態好的一面。」周傑榮評論說。

  學生對他的反應分為截然相反的兩派。一派認為他是中國政治的受害者,對其持同情態度;另一派則不相信他說的話,認為他是且僅是一個罪犯。兩種不同的反應恰好折射出賴昌星的複雜性,而隨著媒體報導越來越多,他的複雜性也充分展現出來。

  例如,加拿大媒體曾揭發他到賭場下賭,賭注高達數萬加元。此事還引起加拿大執法機構注意,懷疑他與黑社會有染,禁止他踏足賭場。負責監視賴昌星 是否違反羈留條件的加拿大邊境服務局發現,2005年賴昌星曾違反禁令,再次涉足賭場,並被安全人員拍下了錄像。還有媒體報導說,他的女友用賭場籌碼兌換 過約15萬加元現金,如若屬實,表明賴昌星在那些被凍結的公開資金之外,還有另外一筆私房錢。

  一個言詞和行為分離的賴昌星越來越難以獲得公眾同情。陶短房認為,加國的民意和輿論出現了微妙變化。公眾認為,圍繞難民和非法入境展開的遣返程序週期漫長,已經耗費了大量納稅人的稅款,佔用了合法居民的福利資源。潛移默化改變的風向也影響到賴昌星的命運。

有例可循

  現在回過頭來看,遣返滯留加拿大的犯罪嫌疑人的行動,至遲從2008年起便已開始加速。

  8月22日北京奧運會期間,一名叫鄧新志的犯罪嫌疑人被從加拿大遣返回國。中國司法機關指控他假冒中國人壽僱員,詐騙人民幣300餘萬元。他於2003年逃到加拿大,長期居住在多倫多地區。

  2009年10月21日,另一名叫劉曉全的犯罪嫌疑人登上返華班機。他被控利用虛假合同,騙取被害人履約保證金人民幣40萬元。劉曉全首先潛逃美國,隨後前往加拿大。

  今年2月17日,潛逃加拿大12年的廣東商人曾漢林回到中國。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曾漢林涉嫌重大合同詐騙犯罪,並於案發前潛逃至加拿大。

  上述三人與賴昌星相比有諸多類似之處,他們都涉嫌經濟犯罪,滯留加拿大期間,都以可能面臨嚴酷刑罰為由,經歷了冗長的難民申請程序。

  與賴昌星關係最近的一次遣返行動,發生在他的前妻曾明娜身上。2009年,曾明娜攜女兒回到中國廈門。她在廈門獲得政府提供的住房,不僅獲得良好待遇,甚至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

  國際刑法專家黃風認為:舉凡外逃人員,對抗遣返的殺手鐧,無非是聲稱回國後將面臨嚴酷刑罰,但從這幾年的司法判例看,這些對抗的理由都不成立。這也為此次遣返賴昌星鋪平道路。

  黃風說,中加兩國還沒有簽署雙邊引渡條約,但是有賴昌星這樣的判例,甚至比引渡條約還重要,這對今後要求遣返外逃貪官等嫌犯都有示範意義。

  黃風還表示,他現在最大的擔心是,接下來的司法程序中出現某些疏漏,導致遣返這種事情做成了「一錘子買賣」。他認為在首都機場,給賴昌星戴手銬,安排過多特警都沒有必要。另外一個細節是,應該由檢察官而不是公安人員向賴昌星宣讀逮捕決定。

  接下來等待賴昌星的是起訴、審判及服刑。可為參照的,是從美國自願歸國的原中國銀行開平支行行長余振東。

  2004年2月,余振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聯邦法院受審,因非法入境、非法移民及洗錢罪被處144個月監禁。兩個月後,他回到中國。2006年3 月31日,按照此前中方做出的承諾,即假如余振東在中國被起訴的話,應當被判處不超過12年刑期的有期徒刑,並不得對余進行刑訊逼供和判處死刑,廣東江門 中院對其判處有期徒刑12年。

  根據有關協議,美方派員參與旁聽了余振東按開庭,並現場拍攝了庭審視頻。宣判後,余振東在廣州監獄服刑,美國領事館人員可定期探望余振東。相關人士稱:在協議之外,余振東並未接受特殊待遇,諸如減刑之類的獄內處遇,按中國法律嚴格執行。

  美國人麥健陸(James McGregor)在著作《十億消費者》當中描述過賴昌星在加拿大的逃亡生活。他認為,賴昌星從一開始就跳上了中國經濟改革的過山車,而且一發不可收地徑直駛入了中國政治和經濟體系中最黑暗的深處。

 

  賴昌星簡歷

  賴昌星,1958年9月生於福建晉江,1994年成立遠華集團,任集團董 事長,是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犯罪嫌疑人。1999年利用香港特區護照前往加拿大溫哥華,次年向加拿大政府申請難民資格,2005年被駁回。2011年7月 21日,加拿大聯邦法庭發出終審判決書,不接受賴昌星提出的延緩遣返申請。7月23日下午,賴昌星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被中國公安機關逮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8

主動與被動投資的輪迴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2/t20140219_552097.htm
過去兩年,戰勝滬深300的主動型基金急劇減少,加之主動型與被動型基金在中國出現的時間相差無幾,主動型基金難以從容建立聲譽和品牌。ETF產品火爆躥升,更使被動型投資風潮在中國急速繁衍,並與主動型基金發生正面衝撞。截至2012年底,被動型產品已佔中國股票基金總資產的33.7%,遠超被動投資發祥地美國的19.1%。未來,指數投資能否繼續昂首挺進,還待持續跟蹤。

  高潮生/文

  基金能通過擇時策略提供超額收益嗎?

  擇時策略在中國基金業中有眾多的信奉者與踐行者,這一策略真的能為基金帶來穩定的超額收益嗎?基金經理是否真的具有優異的擇時能力來酌定加減倉的正確時機呢?或者說,主動型股票基金在過去5年和7年中大面積、大幅度地戰勝市場,有多少成分是源自擇時策略呢?

  擇時的正確率與正確度是衡量基金經理擇時能力的兩個重要指標。前者屬基本指標,反映預測股市漲跌的正確與否;後者屬精準指標,需要預測出漲跌的大致幅度。這就是投資中人們經常提到的,正確度可能比正確率還重要,或者說正確性的量級更勝於正確性的頻率。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基金經理在N季度倉位的變化、滬深300指數在N+1季度的漲跌幅度,對此進行檢驗:從正確率來看,若基金經理在N季度加或減倉,滬深300指數在N+1季度果然上漲或下跌,說明其擇時正確,反之亦然。就正確度而言,能夠在股市暴漲之前大幅加倉,或暴跌之前大幅減倉的,才是絕對正確的擇時決定,才是無數職業投資人的願景。

  我們收集了2008-2012年共19個季度的數據進行分析(圖1)。就擇時的正確率而言,在總共19次擇時中有10次正確,比例勉強過半。而且正確與否並無規律可言,它們不是交替輪番出現,有時連續三季正確,有時則接連三季錯誤。再看擇時的正確度高低:在10次正確擇時中,有6次調倉尚屬合理,另外4次調倉不是幅度過大就是過小。因此,50%的正確率和60%的正確度似乎很難證明,擇時策略能夠給基金帶來穩定的超額收益,也無法說明主動型基金戰勝市場是源於穩定且正確的擇時策略。

  我們還可以使用類似方法,對基金運作中的跟風策略進行分析(圖2),看看基金經理的調倉動作究竟是出於跟風還是基於預測。對比N季度滬深300指數的漲跌幅度以及基金倉位的變化程度,在過去5年的20個季度中,二者在15個季度中是同向而行,比例高達75%。而且在這15次中,只有5次屬於明顯的反應過度,其他10次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換言之,如果考察基金的倉位是否在跟隨市場變化而變化,其正確率高達75%,正確度也高達2/3。

  這裡需要強調三點。其一,季度在基金管理中是個不短的時間跨度。在同一季度內,有時很難判斷基金調倉與股市變化的先後順序關係,我們只能從邏輯上推測基金隨後調倉的可能性更大,否則就不會出現跨季度預測正確性與正確度的急劇下降。市場的變化是連續的,它並不知道日曆季度的轉換。

  其二,無論擇時策略還是跟風運作的分析,使用季度數據都只是個粗略的描述,遠不如月度數據精準可靠。在中國基金業中,換手率會數倍於國際市場,不少基金經理都是運用短平快的操作手段,快速調整倉位。設想他們以季度為時間單位進行調倉,誤差明顯會比較大。不過囿於數據的限制,目前我們只能停留在季度分析的層面。

  其三,這裡對於跟風調倉並無絲毫貶損之意。基於準確預測而提前調倉絕非易事,但識時務者為俊傑,能夠明察秋毫,很快領悟到市場動能及態勢的變化並及時作出正確的反應,仍不失為聰穎機敏的資產管理人。

  但提前調倉與跟風調倉在擇時效果上差異巨大,尤其是在劇烈波動的市場中。筆者在2002年曾分析過中國股市的14個特點,其一就是1994-2001年的8年間,股市幾乎翻了一番,但其間十大漲幅日的平均升幅為17.4%,十大跌幅日的平均跌幅為-10.4%,倘若錯失了十大漲幅日,投資人將會損失65%。與1994和1995年相比,今天的中國股市無疑成熟和進步了很多,但單日的劇烈漲跌依然不時可見。錯失十大漲幅日,或避開十大跌幅日,或二者都沒趕上,將對投資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另外,這裡所說的擇時是狹義上的擇時,即基金股票倉位的調整。廣義上的擇時除了股票倉位的調整之外,還包括股票板塊與行業的調整,即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投資組合的結構。為了顯示倉位擇時與板塊擇時的區別,市場也將板塊與行業的調整稱之為資產配置,或滿倉運作下的資產配置。與市場動態無關、通常一年或以上才調整一次的叫作戰略性資產配置,而時常需要動態調整的則稱為戰術性資產配置。因此,戰術性資產配置也就成為了板塊擇時的同義語。

  在海外市場上,倉位擇時已為眾多資產管理人所拋棄,但使用板塊擇時或者戰術性資產配置的還大有人在。美國多家學術機構通過不同數據的交叉分析,都已經發現在所有的投資收益中,資產配置的貢獻率為85-92%,而選股的重要性只有8-15%。至於說戰略性與戰術性資產配置誰更重要,至今仍無一致的結論,因為它取決於諸多因素,如市場環境與氛圍、股市波動性高低、板塊輪動的頻率等等。

  基金具有左右股票走勢的能力嗎?

  股票價格是由供需雙方的力量平衡所決定的。如果基金能夠左右某隻股票的價格走勢,它必須在其流通股持有比例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2012年底時,中國基金業持股在A股流通股中的平均佔比為7.7%。在十大基金熱門股中,基金的流通股佔比也並不高,只有保利地產的21%、中國平安的14%、貴州茅台的8%高於7.7%的平均值。因此,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基金總持倉量在流通股中佔比較高的股票,它們的表現是否具有某些獨特之處。

  圖3列出了2012年底基金總持倉額佔股票流通市值最高的十隻股票,基金持有額佔到了這些股票流通市值的47%以上,最高者超過了2/3(亞廈股份)。在這十隻股票中,有5只屬於前述的90只集中型股票(詳見本欄目2013年10月文章),持有的基金數目超過了62,最高的達到了163只(招商地產);另外5只屬於分散型股票,最少的只為9家基金持有(銀邦股份)。那麼這些受制於基金的股票,2012年的收益風險結構是否與眾不同呢?

  如表1所示,這十隻股票中有3只大盤股和7只中盤股,成長型與核心型股票各佔一半,而且它們以週期性消費和工業類股為主(這也是中國基金業持股最多的兩個行業板塊)。就這十隻股票的2012年度收益率而言,最高的達到了87.2%,最低的也有10.5%;平均值為42.1%,大大高於滬深300的7.6%。再看其波動性,48%的平均值遠勝於滬深300的26%。因此,這十隻股票屬於典型的高收益、高風險類別,與其他的基金重倉股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誠然,我們還不能據此就妄下結論,認定這些特質乃基金主導所致,或堅稱基金具有掌控股價變化的能力。

  在美國市場上,類似現象在中小盤股票中也曾屢屢發生。當機構投資者集中持股度較高且具有一定的掌控力時,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首先是這些股票的波動性較高。由於其交易大多是大戶或莊家之間的博弈,所以無論誰出手,巨大的成交額都會給股價帶來一定波動。機構投資者對宏觀經濟、市場走勢、行業板塊、具體公司往往有著不同且多變的研判,他們頻頻出手的結果必然是股價波動的相對頻繁且劇烈。對於大盤和藍籌股而言,持有的機構投資者太多、股票規模太大,大家都失去了大手筆博弈、進而策動股價起落的能力和地位。因此,這些股票的波動性通常都會較低。

  其次,基金掌控力較強的股票往往會在牛市中更牛。龐大的資金和絕對的控制力,使基金擁有了挑起事端的資本。它們的大手筆買入很快就會誘引萬千散戶慕名跟進,助推股價節節攀升。而隨著它們見好就收,股價又會急轉直下。當到達一定點位後,伴隨著一個新故事的出籠,又一個類似的週期便重新啟動。這樣「進三步、退一步」的週而復始宛如一波波的浪潮,不斷把股價推上高峰。這一往復過程,使得股票的交易量在牛市中會數倍放大。所以,股票在牛市中更活躍、成交量更大,已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象。

  處於基金強掌控下的股票,在牛市中大多位於快速折返的鋸齒形上升通道中。它們通常都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和較高的換手率。值得一提的是,表現卓越的股票不一定基金的持有比重都高,基金持有比重高的股票也不一定業績絕對上乘。中國基金掌控力最強的十大股票2012年都表現出色,這其中可能既有必然性的因素,也有偶然性的成分。

  除了牛市更牛之外,這些股票是否會在熊市中更熊呢?這取決於熊市的下挫幅度,更具體來講取決於基金投資人的行為。嚴格講,公募基金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機構投資者,因為它們屬於代客理財,對於手中的資金只有管理權,而沒有所有權與支配權。基民的申購與贖回行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當股市下挫時,基金經理們往往會首先賣掉第一梯隊的股票,就是那些可有可無的獲利股票。在獲利了結之後,他們往往通過抱團取暖來維護其核心利益,使這些基金掌控力較強、屬於第二梯隊的股票免遭拋售,股價也相對穩定。但若股市進一步下跌或熊市降臨,引發基民的贖迴風潮,那麼基金經理就不得不在重壓之下賣出這些股票,而不是那些出現賬面虧損的第三梯隊股票。根據行為金融學的原理,畢竟兌現收益要比兌現損失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也會讓基金賬面看起來更豐滿誘人。不過這一出售浪潮一經啟動,第二梯隊的股票就會兵敗如山倒,凸顯出熊市更熊的尷尬。相形之下,第一梯隊的股票早已脫手,不會落入集體式的拋售競賽,第三梯隊的股票會被死保在手,不到最後關頭不會割肉。

  2012年的中國股市屬於輕度牛市,滬深300指數上漲了7.6%。基金掌控力最強的十大股票在放大了波動性的同時,也創造了42%以上的平均收益率,而且沒有一隻股票的表現低於指數,從而應驗了牛市更牛的典型特徵。這讓我們恍惚看到了美國市場的影子:當基金成為某隻股票的絕對控股主力時,它們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響其價格和波動性變化的能力。只是出於股市與基金的規模差異,這一美國中小盤股票的故事卻發生在了中國大盤股身上。

  不過,雖然一些基金掌控力較強的股票在牛市更牛、熊市更熊,但其畢竟為數不多,而且影響力也沒有大到足以改變整個行業牛市落後、熊市領先的格局,因此,大多數主動型基金仍然主要依靠擇時手段(包括倉位擇時與板塊擇時)取得了中長期戰勝市場的佳績。另外根據股票的50/35/15理論,決定個股價格的因素有50%在大市、35%在行業,只有區區15%在公司自己。個股鬥不贏大市,能夠逆勢而上的股票畢竟是鳳毛麟角。

  這也為今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留下了兩個課題。其一,這只是根據2012年數據得到的初步與粗略的結論,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數據來陸續講述它們在以往其它年份中的故事,並持續關注和跟蹤分析其未來的發展變化。其二,這還只是從三個方面探討了主動型基金戰勝市場的可能原因:基金在牛熊市中的相對表現、倉位擇時的有效性、基金選股並主導股票走勢的可能性。但我們仍需要繼續挖掘板塊擇時在各個不同年份所帶來的影響。

  就5年和7年的中長期業績表現看,絕大多數主動型基金確實都表現不凡。那麼我們能否據此得出結論:中國的基金業與全球其他主要市場大相逕庭,大多數主動型基金都能夠提供超額收益,並有效地降低投資風險?倘若如此,我們又該如何解釋被動型投資近年在中國的大行其道呢?因此,我們有必要來分析一下中國股市和基金業的近期發展情況。

  中國主動型股票基金的近期趨勢

  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的推出,拓展了中國股票基金的投資視野與運作空間,使有些人認為滬深300指數已然失去了作為股市標尺的可靠性、準確性與權威性。之所以依然把它們列為業績標尺,只不過是為了更加容易地反襯基金業績的絢麗多姿。但事實確實如此嗎?

  從表2中我們可以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首先,近一兩年來的情況急劇逆轉。以滬深300指數為例,它已成為公認的股市坐標,並為85%以上的主動型基金作為業績標尺,但是能夠戰勝它的主動型基金從原來的80-90%迅速減少到了30-40%。根據過去兩年期的表現,只有45%的主動型基金超越了它;在2012年更是下跌到了不足1/3,而根據2008-2012年的5年期業績,這一比例高達93%。

  其次,市場板塊近一兩年也明顯反轉。若以滬深300指數代表大盤股、以中證500指數代表小盤股,我們可以看出,主動型基金戰勝這兩個指數的百分比正好相反,而且相當對稱。根據過往7年業績的統計,主動型基金戰勝滬深300和中證500的比例分別為78%和31%;但根據2012年的數據,這一比例恰好顛倒過來,為32%和78%。

  再看過去3年的歷史業績,主動型基金對二者的戰勝率差別不大,都在85%左右。因此,若以過去3年的歷史業績作為平衡軸心,那麼長期來看是中證500叱咤風雲的時代,而短期而言則為滬深300縱橫天下的年份。不過從2012年底開始,板塊的又一次反轉似乎已經來臨,小盤股和創業板大有捲土重來之勢,戰勝滬深300似乎又變得比戰勝中證500更容易了。

  最後,就指數戰勝率而言,近來也出現了中長期規律與近期趨勢相背離的現象,似乎與指數戰勝率在牛市低、在熊市高的慣例不符。滬深300在過去7年中暴漲了173%,屬於超級牛市,但依然有高達78%的主動型基金業績更好;它在2012年中只上揚了7.6%,卻只被區區32%的基金超過。再看熊市的情況:滬深300在過去5年中暴跌了53%,期間有93%的主動型基金遙遙領先;它在過去兩年間也同樣重挫了19%,卻只有45%的基金表現更佳。

  那麼滬深30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中,誰更能作為主動型基金群體的代言人呢?誰更能準確地表徵基金的特質與業績呢?根據之前的分析,無論是將中國的主動型基金視為一個整體基金,還是觀察各個基金的個性特質,都顯示出了顯著的大盤成長股特徵,而且這一特徵的強度超過了美國、英國、歐元區的基金。所以滬深300指數就現階段而言,不失為代表和衡量中國股票基金表現的最佳指數。不過我們也期待著有更多的其他類別基金問世—真正以其他指數作為標的和股票域,從而打破基金業績同質化的格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動型基金似乎不僅在收益率方面展示了優越性,就波動性而言也有著令人激賞的相對表現(表3)。無論以任何時間段作為考量基礎,主動型基金收益波動性的平均值和中位數基本上都會低於所有的市場指數,也就是說,它們的投資風險會相對更低。大多數主動型基金在提供超額收益的同時,又能夠保持相對更低的波動性,這確實難能可貴。它提高了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率,進一步增強了投資人能夠品悟、但優勢卻不是那麼直觀的實際收益。

  指數化投資為何在中國風起云湧?

  過去20年間,指數化投資已經在國際市場上蔚然成風。其主要原因在於能夠穩定戰勝市場的主動型基金鳳毛麟角,而且變幻莫測(表4)。儘管就2012年一年而言,指數戰勝率超過了50%,但從過去3年和5年的中長期表現來看,所有類型基金的指數戰勝率都遠在50%以下。

  但唯獨中國屬於例外,過去3年和5年的指數戰勝率之高令人矚目。只是在2012年有所回落,似乎與國際規律相吻合。而且中國市場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如前所述,中國目前幾乎沒有名副其實的小盤股基金,所有基金都可以直接參照滬深300和中證500兩隻指數,而無需像美國那樣要為基金找到最恰當的指數坐標進行比較。其二,中國尚未出現基金的合併與清盤,所以不用擔心「存留偏差」(Survivorship Bias)所導致的數據誤差。而對於美國的國內股票基金,一年的存活率(Survivorship)為93.8%,三年為83.3%,五年為73.3%,所以必須對那些已消亡基金帶來的影響進行調整。債券基金和國際股票基金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如果說中長期指數戰勝率較低是催生被動型投資的土壤,那麼在中國市場,主動型基金的優勢顯而易見,誰還會關注那些乏善可陳的指數基金呢?幾年前事實確實如此,但今天宛若滄海桑田。

  2012年底時,中國的全部484只股票型基金中,有61只為被動型產品,資產規模為3508億元。也就是說,指數型、指數增強型和ETF聯接基金等被動型產品已經佔到了股票基金總數的12.7%、資產總額的33.7%。這一比例在全球市場上首屈一指,不僅遠在英國和歐洲之上,而且遠遠超過了作為被動投資發祥地的美國(圖4)。

  這一數據向我們傳達了兩個重要信息。其一,主動型基金雖然數目眾多,但被動型基金相對規模更大,表明資金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已然成為指數化投資的擁躉。指數基金不需要數目繁多,由於沒有容量的限制,只需規模巨大的寥寥數隻便可滿足市場的需要。其二,雖然中國開放式基金只有12年的歷史,被動投資的歷史更為短暫,但指數投資的概念在中國似乎更加深入人心,尤其是近兩年來風生水起,其規模已經超過了股票基金資產總規模的1/3。

  何以如此?主要是源於三大要因。首先,上世紀90年代後期基金業在中國萌芽之時,指數化投資已在國際上聲名鵲起,尤其是ETF產品的發展在進入21世紀之後更是勢如破竹。就中國市場而言,主動型與被動型基金出現的時間間隔不過幾年而已,中國投資人基本上是在同一時刻吸納了主動型與被動型的概念,而不像美國有1924-1976年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跨度。因此,主動型基金在中國沒有獲得足夠長的時間從容而淡定地建立起自己的聲譽和品牌,以獲得市場的普遍信任與認同。

  其次,雖然就過去5年和7年的中長期業績而言,主動型基金彰顯了自己的神勇,但那畢竟只是熊市中的一抹亮光,大多數基金依然難逃下跌和虧錢的命運,所以大家不會像海外基金經理那樣以這段歷史為榮。而且熊市畢竟不是股市的主旋律,不應作為衡量基金業績的準繩。相比之下,過去一兩年間滬深300指數的輝煌,則給指數投資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使得指數基金和ETF蓬勃繁衍。

  第三,推出和管理指數型產品相對要容易得多。首先它不需要一支龐大而昂貴的投研團隊,可以有效地節省運營成本。其次它不受規模限制,基金規模可以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幾乎是無限度的增長。另外,其考核與監管機制也要簡單得多。最後一點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同質化與審批制的市場來說尤為重要,那就是可以通過簡單地切換指數、利用現有團隊和平台迅速地推出新產品,而無需絞盡腦汁去喬裝打扮那些計劃推出的所謂新產品。

  除此之外,中國基金的銷售一直高度依賴於銀行通道,而中國基金業的發展又格外仰仗於新基金的發行,不像海外市場是以持續營銷為主。因此,隨著基金公司不斷增多、基金數目穩定增長,基金發行和通道狹窄的矛盾就變得日益突出,基金公司也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成本來讓基金入市。而作為被動型投資的ETF產品恰恰避開了銀行,通過證券交易所的平台進入市場,因此,ETF產品的發行不僅拓展了一條嶄新的通道,也為被動型投資在中國的急速繁衍添加了燃料。

  既然ETF與指數基金同屬被動型投資,那麼ETF的爆炸性增長是否會對指數基金造成衝擊、導致此消彼長呢?美國的多項學術研究證明,ETF產品並非指數基金的完美替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龐大的公司401K退休金賬戶中,出於交易方式的不同,ETF根本就無法取代指數基金。美國過去十多年來的統計數據也顯示,雖然ETF空前火爆,但指數基金的市場規模佔比基本上恆定不變,急劇下跌的反倒是主動型基金。

  如果被動型投資人的規模恆定不變,那麼ETF與指數基金之間無疑會形成競爭關係。但數據顯示,被動型投資人的隊伍在處於快速膨脹之中,無數投資者紛紛由主動型投資的追隨者變為被動型投資的信奉者,只是他們沒有邁入指數基金的隊列,而是加入了ETF的陣營。倘若這一規律在中國也得以再現,那麼隨著ETF的火爆躥升,被動型投資將會繼續蠶食主動型基金的天下。

  不過ETF的急速繁衍也給市場帶來了一些擔憂,尤其是依靠金融衍生品運作的所謂齒輪型ETF(Geared ETF),其中包括槓桿型ETF(leveraged ETF)和反向型ETF(Reversed ETF)等。顧名思義,齒輪既可以實現正向或反向運轉,也可以放大或減小倍數。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經在2010年3月25日發出通知,宣佈除了原有的ProShares、Direxion、Rydex(現已被Guggenheim收購)三家公司之外,不再審批任何公司發行齒輪型ETF或ETP產品的要求。美國國會2011年為此還專門舉辦了聽證會;美聯儲(Fed)經濟學家Tugkan Tuzun在2013年7月也發表了實證研究報告,認為齒輪型ETF的衍生品堆積確有劇烈放大股市波動性之嫌。

  監管者們主要有三點憂慮。一是金融衍生品的頻繁且大量使用會否給股市帶來難以預測的巨大影響。長久以來,指數期貨、指數期權、股票期權同時到期所形成的三巫聚首日(Triple Witching),一直都是股市波動性最強的時刻(現在又加入了股票期貨的到期影響)。而齒輪型ETF每天收盤前都會強迫股指期貨交割平倉,這會否讓股市每天都飄忽不定、波瀾壯闊?二是此類ETF所要求的衍生品當日平倉,會否給某些個人或集團帶來從事對敲或其他不公平交易的機會,以及如何有效防範?三是此類ETF產品的當日有效性會否誤導投資者,或刺激他們從事短期投機行為,從而出現重大損失。在沒有得到明確而有力的證據與答案之前,SEC不大可能重新開閘。香港證監會也已不再接受和審議任何齒輪型ETF產品的申報材料。不過英國的監管部門對此似乎不大在意,倫敦交易所的齒輪型ETF產品仍在發行之中。

  滬深300指數近兩年來異軍突起,尤其是在2012年中的表現靚麗,讓高達2/3的主動型基金都望塵莫及。這就解釋了為何在過去一兩年中,指數投資會以雷霆萬鈞之力蕩滌著中國基金業。兩年時間只是歷史中的轉瞬一刻,這究竟屬於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插曲,還是悄然宣告市場新趨勢到來的結構性轉變,還有待於持續跟蹤。

  在中國市場上,基金的長期業績與短期表現向我們講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究竟是長期業績更能代表長期趨勢,抑或短期表現正在預示著一個新格局的到來,目前尚不得而知。因此,現在就斷言主動型基金是否能夠戰勝市場似乎還為時尚早。至於說ETF和指數基金會繼續昂首挺進還是偃旗息鼓,則取決於諸多因素,如市場的牛熊市格局、基金同質化的改善、資產配置與選股策略的演進以及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壯大等等。

  作者高潮生曾任美國晨星公司全球研究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82

一免放榜 5A生高分落榜比比皆是 高喊免試 卻落入分分計較的輪迴

2014-06-30  TWM  
 

 

決斷力不足的教育部,在與地方首長、精英名校及眾多家長團體的角力妥協後,設計出荒謬的高中升學制度,讓十二年國教成了一場「四不像」的鬧劇,教育部再不拿出魄力改革,沸騰的民怨將繼續延燒。

撰文‧賴若函

今年首度上路的十二年國教問題重重,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選填志願有如賭博。果然,六月二十日,第一次高中職免試入學放榜後怨聲四起,台中市一名羅姓女學生,五科A、作文五級分,填了五十個志願竟落榜;台北市黃姓女學生四個A++、作文六級分,填了三十個志願也落榜。

綜觀上述高分落榜案例,都和志願序的扣分機制、特色招生搶走免試名額有關。本來志願序扣分,是希望鼓勵學生就近填志願、落實高中社區化;而特色招生的存在,是為了招收具有「特色」專才的少數學生。但是在不良的制度設計、和被「精英主義」綁架的思惟中,卻原意盡失。

以基北區的遊戲規則為例,被選為第一志願者,會得到滿分三十分,差一志願就多扣總分一分,也因此,出現高分落榜情況。而明星高中特招名額高達總名額的五成至七成五,也限縮了學生在一免時進入這些學校的可能性。

「毀人不倦」的政策令人跳腳台大名醫施景中的女兒五A++、作文五級分,竟在一免中落榜。他氣憤表示,老師給作文分數本來就很難公平,但作文比重遠超過任一學科,令人憤怒。教育部號稱十二年國教是要成就每一個孩子,但實際上卻是毀了很多用功的學生,這是一個「毀人不倦」的政策。

除了基北區的作文比序引發爭議,台南區的超額比序更高達十一項,連體適能、幹部、競賽成績、服務學習都要比,一名楊姓家長感嘆,這套不倫不類的制度,拉大了社經地位的差距,也讓學生的價值觀變得扭曲。她舉例,有的人花費數十萬元,買來只要參加就有獎項的國際發明獎;也有人找里長作假蓋服務學習章;最糟糕的是,當學校老師請同學做事時,大家舉手問的都是:「做了可不可以加分?」會考五科未錯半題的台南市後甲國中陳品銓,因滿分二十分的競賽成績只拿到○.五分,還有體適能、幹部、獎勵紀錄等皆分數不足,成為高分落榜的犧牲品;台南市崇明國中施瑩群已拚盡全力,仍然未達體適能項目最低標,因此滿分八分卻一分也未得。他說,恨不得把自己手腳砍斷,至少可以倣傚殘障學生,取得四分。

在這場由教育部和地方首長、明星高中及眾多家長團體角力的鬧劇中,免試入學的願景遙不可及,又回到分分計較的邏輯中。過去以基測定生死,現在除了會考,還有超額比序、志願序扣分、特色招生,把戰線從五月一路拉長至八月中,學生、家長飽受煎熬。

一免放榜時,教育部長蔣偉寧說,錄取第一志願的人數高達六二.八六%、超過十三萬人,顯示有過半數的人都進入理想學校。三天後,各校報到率慘澹,蔣偉寧馬上被打了臉。

基北區報到率呈現U形化,前、後段高中職爆滿,中段學校冷清,如松山高中、景美女中、中正高中,報到率僅五成,連傳統前三志願成功高中、中山女高,報到率也不過六成和八成。顯見許多人的第一志願是以高分低就的方式,先填穩上的志願以「卡位」,然後放棄報到,轉戰以明星高中為主的特色招生,七月十二、十三日特招考試若未上,再搶攻八月九日的二免入學名額。

如此一來,教育部期待的「一免就定位」成了空談。當我們喊「免試入學」,卻讓學生用更多變形、扭曲的方式,考更多的試、進行更多的比較。

以最快速度改變教學現場

「只要大家搶進明星學校、迷信精英教育,要『分分計較』,我們就沒有辦法實行真正五育並進、適性揚才的教育!」教養專家陳安儀感嘆,只要考試還在,教育永遠正常不了。她支持學區就近入學,因為她相信每個人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都可以當一流的學生。

施景中認為,現在的作法令人質疑,還是在比成績,卻讓成績好的人落榜,一點也不公平。與其用現行的制度,倒不如恢復基測或聯考,「如果教育部認為明星學校應該消滅,乾脆不要辦考試,直接用學區入學或抽籤分發。」在扭曲的制度下,只會延伸出更多亂象。施景中說,這導致有能力的人把小孩送出國,不然就是去上私立學校,或去擠各種奇怪的、因應會考產生的補習班;如此一來,教育資源分配更加不均,平民學生更是永無出頭之地。

面對民怨,教育部必須大刀闊斧改變作法,在明年的免試入學制度中,限縮特色招生名額,淡化志願序扣分的比重,縮小學區範圍,用抽籤取代作文、體適能等超額比序。

十二年國教課綱委員丁志仁說,教育部應成立專責工作小組,分析國內外相關資料,和民間反覆溝通,不能只是閉門造車擬定製度。如此,才能在過程中連結贊成十二年國教的聲音,逐步形成社會共識。

想要落實高中社區化,說服家長拋下精英教育的觀點,接受孩子就近入學,教育部不能只在入學制度上打轉。首要之務,是建立均質、優質化的高中,編列預算,挹注資源扶植原有地方高中的品質;同時透過設立完全中學,解決偏遠地區高中數量不足的問題。

而在課程設計上,也該依據學生能力實施跑班制,讓程度好的學生選修進階、資優課程;讓學生依據興趣選修多元課程。如此一來,才能讓免試入學白皮書中,「引導適性入學」、「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均衡城鄉教育發展」的目標,成為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2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科網泡沫再輪迴,麥子熟了又一茬 摸啊摸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2uzt2.html

1,2000年的時候,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屢創新高,各種科網股瘋漲,熱潮傳遍全球,也傳到中國。當時國內的上市公司也跟風觸網、搞高科技、改名。1999年和2000年中國上市公司大概有50多家改名“科技”“信息”相關的名字,炒作的也很厲害。當時最有名的是億安科技的炒作,70多個交易日從26塊漲到100塊。

 

2,美國網絡、生物、其它新科技這2年出奇的火,公司上市動輒以百億甚至千億美金計,給初創企業估值也很高,那些大甩金錢的高價收購,指不定多少年後成反面教材,一如當年AOL花巨資收購網景公司。​美國的科網泡沫把國內的BAT也帶瘋了到處大舉的投資收購......

 

3,近年,國內跟風潮也來了,蘇寧---賣電器的搞電子商務,改名蘇寧雲商;湘鄂情---搞餐飲的跑去搞大數據,更名中科雲網......還有些不一一舉例。傳統行業做不下去,趕著熱門的去搞,會是啥結局?

 

4,觸網?搞高科技?改名?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怪科網公司的愛好者們不漲記性?NO,當時美國普通投資者投資科網公司,在泡沫破滅後羊毛被薅光的差不多是整整一代人,過了15年,新一代的股民長大了而且正值壯年,兜里又有錢,麥子熟了,收割的時間又到了。

 

賦詩一首:
股票市場再輪回,科網泡沫又來了。
不怪股民沒記性,麥子熟了又一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88

股票是個輪迴,你需要往遠看 小權

來源: http://xueqiu.com/6413254712/33673391

      本周總市值損失6個點,如果我是基金經理,估計要排倒數第一了。
      人越窮越見鬼,放在股票這句話也是非常有用的,股票做不好,碰到調整或者大跌,就會犯更多的錯誤,有必要回顧下這段時間資本市場發生什麽事。
     從上周以來,資本市場顯著特點是以券商為代表的大盤股暴漲,行情的起因有多種版本,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共識,資本市場狂熱的賺錢氣氛正吸引無數資金進入,從兩融額度耗盡,到中小板,創業板個股大跌可見一斑,在人性燥熱的這個市場氛圍,談技術面,基本面是毫無意義的。金融哥曾經談過這樣一個案例讓我記憶猶新,10個人買股票,第一個人買入就是先知先覺,後來買的人越來越多,股價也漲上去了,但當第十個人都看好,都買入,再沒有了買盤推動,股價自然要往下掉。現在大盤股,尤其券商股情形也一摸一樣,成交量不斷放大,股價不斷新高,大家都知道總有日資金不再買入,股價要往下跌,但都不相信自己是最後一個。
     錯過已成事實,再追高買入券商我覺得已經沒有了意義,否則自己真成了買單者,但面對洶湧的行情,天天漲停,自己的股票卻不斷下跌,追高又怕給套,空倉又怕板塊輪動錯失行情,怎辦?
      我03年11月入市,見證了04年中998點的慘淡,當時滬市成交量只有20多億,過50億已經具備發動中級行情的能量,我當時記得好清楚,東方財富股吧有個老師叫始無極,當時我還是一個大三的學生,很喜歡天天看股票,為了炒股,有兩科還掛了,還差點畢業不了,前段時間去股吧,似乎找不到人了。還有一個誠實基金經理,陳實,不知道是否還炒股,反正網上已經找不到信息了。
     股市里頭,總是新人笑舊人,因為市場的喜好誰也猜測不了,就像去年的創業板,現在成了瘟神板,2個月前那券商的還給人笑,現在立馬成了高大上。回來股市2年,深感最困難的一件事就是持物穩定的獲利,現在感觸更深!
    有幸在雪球三年,收獲接近3萬朋友,不能成為粉絲,因為大家都是互相學習。我的身份是一個很普通的投資者,屌絲級別,最寒酸的時候去年初只有2手泰格醫藥,當然目前翻了好多倍,所以真的不是什麽權總,我也很知足。今日一天損失的錢已經是去年初入市的50%。面對浮躁的行情,如果把時間距離拉長點,以月,季度,甚至年為單位,行情又如何演繹?人均融資35萬的資金推動行情能具備持續性嗎?個股選擇我無水平,但大方向我還是看得懂。傳統的行業,是否迎來複蘇?缺乏實體經濟支撐的股市,可以走到哪里?國家的意誌又在哪里?
     我依然堅定不移看好小盤成長,成長是永恒價值,因為行情的火爆,券商也必須加進去,只是目前都好貴。我不懂大盤股的估值,但小盤股即使套牢我心里也有底,大不了忍受一個回調浪費時間成本而無需割肉。
      股票是一個輪回的過程,沒有只跌不漲的市場,同樣也沒有只漲不跌的市,降低自己的欲望,把目光拉得更長,心靜,自然舒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46

陶冬:盧布危機與歷史的輪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397

war_parade-9

本文作者系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陶冬,轉自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拿破侖曾經試圖用鐵蹄征服俄國,鎩羽而歸;希特勒曾經試圖用坦克征服蘇聯,鎩羽而歸。在近現代史上,唯一讓“戰鬥民族”倒下的,是美國總統里根。

里根沒有動用戰略核武器,而是耍了兩個魔術。第一個魔術是星球大戰計劃,用一個遙不可及的武器系統神話,讓蘇聯投入巨額軍費,最終令其國庫耗盡。第二個魔術便是石油價格,以第二次石油危機借力打力,美國人將石油價格從每桶27美元殺到11美元,蘇聯國債於1986年違約,利率一夜間飆升至150%,盧布暴跌。這兩個魔術,是導致蘇維埃帝國崩塌的經濟原因。歷史似乎在重複。

如果說非常規戰爭,普京這次在烏克蘭沖突中是有備而來的。經過多年的布局後,俄羅斯對在肢解烏克蘭上的操作,可以進入軍事教科書。烏克蘭海軍司令在宣戰24小時內宣布投誠,並帶走烏軍近三分之一的海軍艦只;在烏東民兵和化裝俄軍的幻影遊動下,烏克蘭維護主權的軍事行動被迅速瓦解;歐洲的經濟制裁,也在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的威脅下點到為止。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普京做夢也沒有想到美國推出了非常規戰,石油價格從每桶100美元樓上,斷崖式地跌向50美元。在普京剛剛作出的2015-2017年聯邦預算中,石油價格的假設是每桶96美元。

油價暴跌,沖擊了俄羅斯經濟的基石。石油公司債務無法在海外市場續借,政府被迫出手,以低過主權債務利率的融資成本輸送流動性,但是這些並沒有制止海外債市對俄羅斯公司違約的預期,俄羅斯明年1700億外債如何償還,已成迫在眉睫的問題。

俄羅斯央行,在處理這次危機中,使用了典型西方教科書的政策選項,先是斥巨額外匯儲備幹預匯市,再是“相信市場”允許盧布貶值,最後猛加利率以捍衛匯率。沒有一招管用的,全部比市場對手慢半拍,招招受制於人。

如此的貶值、如此的加息,俄羅斯經濟無可避免地大傷元氣,大面積違約勢必出現,企業九死一生。同時通貨膨脹飆升,就業市場凍結,民生遭到摧殘,消費一蹶不振。

俄羅斯危機目前看來,是孤立的事件,但是有幾個渠道可以將危機傳導到世界其他地方。

1)宣布資本管制,同時債務違約。此舉類似1998年俄羅斯危機,不過這次的突然性沒有上次那麽大,未必帶來長期資本違約出現後的市場動蕩,但是風險不容低估。

2)宣布降價賣油,去庫存,回籠現金。此舉勢必令低迷的石油市場雪上加霜,不過增加石油出口量受到基礎設施、生產能力和需求的制約,其新聞效果可能大過供應上的實質沖擊。

3)加強烏東地區的軍事行動,以圍魏救趙之計,魚死網破的態度,迫使西方讓步,增高的地緣政治風險本身也可以推高油價。

4)部分俄羅斯企業明年在海外債市違約,帶動資金流出新興市場。當然,普京素以不按常理出牌著稱,在意想之外的領域制造事端,回敬非常規戰,不是不可想像的,其影響也難預先評估。

普京當年出任俄羅斯總統後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從1998年盧布危機的廢墟上重建信心,現在又面臨同樣的挑戰。歷史的輪迴,有著驚人的相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19

一輛電動機車 萬太貴?天才設計師首度回應 陸學森:台灣應走出比價輪迴

2015-07-06  TWM

智慧電動車gogoro試乘者滿意度高達九十七%,公布售價十二.八萬後,批評聲浪排山倒海,執行長陸學森接受《今周刊》專訪直言:沒有利潤,賣一台、賠一台。堅持創新、安全與品質,不做折衷的次品,每個零件都是汽車等級。

撰文•周品均、何佩珊

今年討論度最高、話題最熱的智慧電動車gogoro,在六月二十七日開賣。這台被譽為「兩輪Tesla(特斯拉)」的gogoro,開放試乘三周內,登記試乘人數超過九千位,其中三千多位試乘者滿意度高達九十七%。

不過,這些讚歎光芒,卻在gogoro十七日公布售價十二.八萬元後,遭網路反彈聲浪蓋過,多數消費者直指gogoro售價太高、資費太貴。

就連中研院院士朱敬一都發文表示:「能夠花十二.八萬元買機車的年輕人,恐怕已具有標籤意義。在超過六成年輕人當前月薪不到三萬元的情況下,尤其如此。」關於售價、資費方案,批評聲浪排山倒海,gogoro執行長陸學森在公布價格後,首度接受媒體專訪,這位極少出現在媒體前的天才設計師,罕見地親上火線面對眾多批評聲浪。以下是他接受《今周刊》專訪紀要:《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很多人說gogoro售價「是有錢人的玩具」,是否太貴了?

陸學森答(以下簡稱陸答):我不騙你,我每(賣)一台、賠一台,沒有利潤。

我們用Panasonic電池芯,它只賣兩家(車用電池):Tesla與gogoro。做能源,要用高安全標準去衡量,這個東西(換電站)是放在加油站,一出事會很慘。

每個零件 都是汽車等級gogoro每一個零組件都做得非常好,因為我們是用汽車零組件來做,每一個零件都是汽車行業水準。

為什麼呢?因為消費者值得擁有最高品質、最安全、最好的駕駛經驗,消費者每一毛錢都是很辛苦賺回來的,他們不應該擁有爛東西。

I don’t make crappy shitty product.(我不做爛產品)台灣有個毛病,每個人都比價錢,不在乎品質,東西就是爛的。一個爛的產品出來,長期來看,消費者花更多成本,台灣的產業有這個不幸的輪迴。

當我站在這條街(八德店)就想到,電腦的產業都是架構在別人的平台(platform)上,就連車子也都是別人的平台。台灣很會利用機會,但有誰成了平台?沒有創新就只能比價錢。

gogoro有沒有可能做到,成為幫台灣站起來的平台,幫助台灣產業、人民?gogoro可以是下一個平台。

我們要的是服務標準、品質標準、安全標準,要以這些標準作為衡量的基準。我希望有一天這間公司代表台灣,為台灣設下一個新產業標準。

價錢公布後 來客數更多問:你看到網路上的評論會不會感到很失望?

陸答:如果你不喜歡,連討論都不討論。事實上,價錢公布後,gogoro店面的來客人流更多了,不是減少。

gogoro資深採購處長李英榕(以下簡稱李答):Horace(陸學森)很掙扎價格到底要訂在哪裡,為此掙扎一年多。一年前,我就可以想像,當宣布價錢後會有很多攻擊,人家覺得你是暴利,就是欺負台灣人。

但我知道,即便這項產品的BOM cost(物料成本)這麼高,還是值得去拚。因為我看到整個產業能夠改變的願景,包括大家觀念和消費習慣能夠改變時,這個量可以讓整體價格再往下降的可能性,到那個時間點,我們不見得要在scooter上賺錢,但也不要賠錢,這樣商業模式就會起來。我常跟供應商講:我們的策略是先蹲後跳,我必須先蹲下去,才會跳得高。

陸答:但也不能蹲得太低。

李答:(笑)對,蹲得太低就趴下去了。

陸答: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我們沒有想過要很high margin(高毛利),我也知道沒有起步就沒辦法改變地球,但起步也要合理的起步。

問:gogoro換電池資費八九九元,和機車族實際加油費用脫鉤,也有不少人質疑資費定價太貴、太離譜?

陸答:我們做了一百多位年輕人的焦點團體測試,測試完有些人每月油錢是一千一百元、有的四、五百元,平均大概七、八百多元,我們定價在八九九元,可以換電池換到飽,原以為這數字會很吸引消費者,但我們可能太aggressive(積極),消費者並沒有騎這麼多。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這個月資費不是油錢,是一個服務,是一種生活形態,如果你的車出事,我們二十四小時來幫你,這資費包含了付費獲得更多的方便,不只是油而已。

本以為給一個換到飽的資費就沒有人會抱怨,結果每個人都有意見,所以我們會創造一個比較有彈性的資費方案,細節要之後才出來。

我不是要躲避這個問題,而是不知道。老實說,我們已經開始收集客戶怎麼使用我們的東西,一旦有數據,才可以設計一個健康的資費方案。

問:從消費者的反彈,和你的回應看起來,gogoro和消費者間的溝通是不是出了問題?

陸答:不。我這樣問你:有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平均要花七倍時間才能消除你的記憶,假如你跟男朋友分手,就要花你和他相愛七倍的時間忘記他。要花時間讓人們去了解這個新公司、新商業模式、新產品、新服務,要花時間的。我常說:你還不知道你不知道,除非你知道了,不然不應該下評斷。

那些抱怨的人沒有騎過gogoro,我認為你應該去看首批騎乘者的回饋,已經有兩、三位已經買了,因為他們無法想像沒有gogoro多痛苦。這才是我要聽的聲音。

下一輪募資 目標一億美元問:做一台賠一台,還得布建充電站,有沒有資金疑慮?

陸答:我們沒有資金問題。

我們的第一輪資金總共是五千萬美元,一千萬美元來自王雪紅(宏達電董事長),四千萬美元來自尹衍樑(潤泰集團總裁)。下一輪募資目標是一億美元,這輪還沒正式結束。

我們需要的是可以剛好把事情做好的資金,太多資金會讓人變懶散,而太少又做不成事。

問: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也是gogoro股東,gogoro會成為王雪紅繼宏達電之後,扶植的下一家公司嗎?

陸答:Cher(王雪紅)她投資gogoro一千萬美元是個人投資,不是hTC的投資。

她很感謝我幫hTC,她也知道我已經下了決定(離開hTC),所以她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祝福我有一個順利未來,協助我的夢想。她出資讓我的公司能順利開始運作。

問:依你的說法,第一代gogoro用最好的零件,那麼這該被定位為頂級旗艦車種,還是你可以接受的最低標準?未來可能推價格親民的智慧電動機車嗎?

陸答:我不能透露未來計畫。我們第一步要專注在創新、安全與品質,不要做一個折衷的產品。

Tesla先推出了頂級車款Roadster,然後才是Model S,以及計畫推出平價版的車。我覺得我們比較像Model S,但大家都覺得我們要做Model 3(第三種平價車款),給我們一點時間,一個新公司不是那麼容易起來。

問:為什麼叫gogoro?

陸答:我們目標是找到中性的字,假設取名Taiwan electronic vehicle company,你就覺得是做車的,人家怎麼信任我們其他產品。

第二,不希望人們認為這公司來自特定地區,說中國製造會想到品質,說到台灣會想到高科技,我希望中立這些感受。

第三,老婆婆和小孩子聽過一次就要知道,不要小看命名,只要一個字,就能抓住人們的注意力。第四,設計gogoro logo時,要有前進的感覺,這種感覺很難做,就好像有很多輪子。

問:什麼是你現在最大的挑戰?你擔心失敗嗎?

陸答:(笑)你有五十個小時嗎?我跟你list(列)出來全部我擔心的事情。

對我來說,最困難就是抉擇,決定什麼要做、什麼不做。這台車本來還有很多功能沒有放上去,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下,如果做太多,卻不夠安全、品質不夠好,這不好。但做太少,不夠讓消費者興奮,人家也不喜歡,要做得剛剛好。至於怕失敗嗎?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為什麼要浪費時間想那個。

陸學森

出生:1970年

現職:gogoro執行長

經歷:宏達電創意長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

成績:打造微軟第一代XBOX、宏達電鑽石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40

流連妖道繼續輪迴高仁

1 : GS(14)@2016-06-07 07:00:30

2016-06-06 HJ

各位「巴打」,上文講到當妖股市值大幅膨脹,基本因素及業績跟不上,妖人的融資壓力就會愈來愈大,遇上空軍成本就更高,遇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妖股)更可能是死路一條,妖股唯一出路是以更高價售股。

「高仁指點」話你知,對沖基金沽貨加街外人齊心沽貨或斬倉,妖股好容易就會踏上成仙之路。除非妖人可由假變真修成正果,否則流連忘返於妖道,妖股恐怕會繼續「無間道」輪迴。

低估風險股價成仙

高仁之前問各位「巴打」,妖人擬以超高價出售股份,股價變得「堅.離地」,有沒有願意接貨呢?答案是有,原因是妖人自有妖法,製造有投資者或某著名國家隊入股支持高估值假象,這亦是妖股的第四個階段。

為了吸引「魚」(散戶)的眼球,妖股進入第四個階段的時候,業績會變得非常省鏡兼「靚仔」,甚至可能成為盈喜股,惟當中大部分數字都是假數或半假數。

妖人為了進一步吸引散戶及機構投資者接貨,可能會創造「神馬」結構證券產品,引入著名策略投資者製造名人入股的假象,實情卻是「真借貸,假投資」,目的是希望妖股可以超高價脫手(詳見2016年初〈證券產品「神馬」結構〉及〈「神馬」證券產品 真借貸假投資〉文章)。

「神馬」證券產品神奇之處是,如果妖人真的賣了股,股價一賣就可能會散,妖人就要用賣股票的錢來補倉(各位「巴打」,沒錯,妖人都可以很儍)。妖人當然覺得是冇有怕,可能是覺得自己能夠控制股價下跌的幅度。

但事與願違,風險往往比想像中來得既急且快, 妖人低估各位「巴打」齊心沽貨的能力或斬倉的風險,妖股好容易會踏上成仙之路,由妖變仙。不過, 如果妖人能夠一次過賣出很多股票,就可以另作別論,因為妖人高賣低買,可以趁機向下炒,之後再低位收貨。

第五個階段,市場開始發現到妖股盤數有可能是「堅.假數」或半假數,但奈何妖股成功在低位向殼股買家增發股份,當獲得真現金存入本港銀行之後,妖股亦可以得以順利延續妖命。

存款現金半真半假

各位「巴打」,妖股的銀行現金及存款亦可能有部分真、部分假,原因是其在內地銀行存款可能是假數,但透過配售集資所得款項則是「真.現金」,故此其在銀行存款及現金的數字是半真半假。

妖股獲注資拯救,就可以利用現金收購其他企業,盡可能把公司由假變真,妖股就可修成正果。不過,如果妖股繼續流連忘返於妖道,妖股就會如《無間道》主題曲歌詞,「快到終點,才能知道,又再回到起點,重頭上路」,恐怕可能會繼續輪迴,重複妖股之路的5個階段【表】。

後記:各位「巴打」,誠如《臥虎藏龍:青冥寶劍》中俞秀蓮(楊紫瓊飾)說道:「劍無正邪,人有善惡,江湖之道,不在神器,而在人心。」上市公司本質沒有妖或不妖之分,但人就有賤或不賤的區別,如果有人立心不良犯賤,就可以稱之為妖人,而其公司又被稱為妖股。

「識破上市公司成仙成妖之路」系列文章

本欄逢周一刊出。

歡迎交流上市公司的財技個案及招數,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

#高仁 #財經拆局 #財圈識真假 - 流連妖道繼續輪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