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是基藥我怕誰 醫藥云端

http://xueqiu.com/5867983716/28332849
以下是某基藥廠家招商代表A和某地代理商B的對話:
A:保證金100萬,首提貨款50萬,年銷售200萬盒,代理權就給你
B:這麼高的條件?
A:我是基藥
B:保證金這麼高,你們有什麼收取依據嗎?
A:我是基藥
B:年銷售要200萬盒?你們怎麼測算的?
A:我是基藥
B:該病種的年市場容量有大多?該品能佔據多大市場份額?
A:我是基藥
B:該品種的的競爭狀態你瞭解過嗎?.......
A:我是基藥
.......

基藥,絕對是2013年醫藥界最熱的詞彙,堪比互聯網界的互聯網思維。在市場的熱炒下好似已經成為一張船票,趕不上那艘大船的人注定成為盧瑟,拿到船票的人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藥圈裡見面打招呼幾乎開口就是:老鶴,今年你拿了幾個基藥?槍手逢人就問,你有基藥嗎?要獨家的!瞧瞧這這架勢,就只等翠花上基藥了。

基藥,幾乎成為了成功的代名詞。為什麼云南白藥成功?因為他有基藥啊,為什麼GSK今年倒血黴了,因為他沒有基藥呀。那我問同仁堂幾百年前就很牛,是不是也是基藥的原因?當然是啦,安宮牛黃丸不是基藥麼?多麼牛逼的論證啊!

在這裡,你幾乎可以用基藥兩個字,輕輕鬆鬆替換諸如:研發、戰略、管理、團隊等關鍵詞彙。你想跟他好好談一談市場,談一談市場成功的邏輯,你有病啊,有基藥你還談這些木用的玩意兒?管那麼多干嘛?我是基藥我怕誰?先搶幾個品種在手上,家有餘糧心中不慌。

但就像說不清道不明的互聯網思維一樣,究竟有幾人能把基藥的市場說清楚看明白?又有多少人認真計算過基藥的投入產出問題?又有誰像云端一樣系統研究過基藥的政策性風險?

基藥2.0時代來了

上一輪的省級招標主要集中在2009-2010年之間,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基藥介入的話,市場已經普遍3-4年沒有進行過省級招標了。基藥,如同一條鯰魚,在2012年-2013年間給沉寂了幾年的市場帶來了希望和活力。

事實上,國家基藥最早於2009年就發佈過相關政策,307個品種構成的國家基藥1.0版本曾經被譽為醫改的破冰之舉。然而,相關的配套措施明顯沒有和基藥政策的推進節奏相適應,該版本的執行一度陷入觀望、迷茫的狀態。與此同時,各省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增補,一度被各地市場寄予了厚望。搶基藥的風潮由此拉開序幕,直至2013年國家520版本推出後,達到了高潮。

該版本被我稱為基藥2.0版,在原1.0版本的基礎上經過了優化,的確是品種的結構大體趨於合理。但具體到各省仍然有需求缺口,於是增補目錄增補提到了議事日程。

攪動市場格局的鯰魚

隨著青海和廣東基藥增補目錄一出,市場大喜過望,乖乖,這麼容易進增補目錄啊,還有那麼多獨家品種,早知道提前好好運作一下。但掃瞄目錄一圈,發現不太對勁,這麼多獨家品種,先前的獨家還有什麼比較優勢?再往後看招標的趨勢:先基藥,再醫保,最後非醫保。全國都有可能細化目錄進行分階段招標,那麼越往後招標的品種豈不是優勢盡失,非但優勢盡失,很可能連醫院都進不了,連口湯都喝不上。

想到這裡,頭皮一陣發麻,抓住一切機會千方百計進目錄吧!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不想眼睜睜被淘汰。這讓苟延殘喘的小廠獲得了救命稻草,讓發展良好的企業錦上添花。廠家腰板硬了,說話聲音大了,縱有你一千個理由一萬個依據,頂不上我是基藥四個燙金大字。於是就出現了文中開頭出現的那段對話。

基藥的致命弱點

都淡定,別光顧著進目錄談保證金,你基情四射大展宏圖的夢想我不攔你,云端弱弱地問一句,你認為基藥政策就一定會在年內執行下去?各項配套政策就一定能跟上?這是在賭政策好不好?說得難聽一點,不談市場不談數據不談策略,光談條件就是玩牌九,孤注一擲地豪賭。

賭的是基藥政策一定能夠在預訂時間內落地,否則你的保證金首提貨款將是一筆不小的資金佔用。

賭的是基藥用藥佔比能達到,否則你如何放量完成天量銷量任務?

賭的是財政撥款能按時足額,醫院心中不堵,做事不磨蹭,你才能完成處方,順利收到款。你得天天吃齋唸佛口誦阿彌陀佛求保佑!

賭的是二次議價離我遠遠的,你們找個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地方博弈去,別來糾纏我!

賭的是物價部門別在你好不容易睡著之後,突然半夜發文大降價。這事我可真幫不了你。

你說你能賭贏,好吧,但這句話好像你在2007年時曾經說過。你在當年的大牛股中6000點買入股票,最終在2000點賣出,呵呵,這個空間可夠真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75

學習筆記帖:怎樣獲取醫藥行業豐富的數據 島主毛仔

http://xueqiu.com/4818668924/28459304
作者:路人宅白小空
來源:新浪博客

之前看到一個很全的《信息資料蒐集方法大總結》,這次發現一個針對醫藥行業數據來源的整理貼,非常全面,很多數據之前都沒想到,強烈推薦,歡迎補充@丹華@userfield
先補充兩點:
1)行研數據:慧博已收費,但相關個股報告基本可在「東方財富網—股吧—研報」中找到並                         免費下載,行業、策略等其他報告還是得依賴度娘
2)推薦幾個常關注的微信:
     賽柏藍(Mic366,原醫藥國際商務交流),可訂閱郵件,常有驚喜
     醫藥云端信息,@userfield已重點推薦,不多說
     中國醫療器械(medchina),關注醫療器械的朋友不可錯過
     行業資訊關注「米內網」和「E藥經理人」基本足夠,其中E藥經理人是瞭解藥企管理                  層的一個重要窗口

題記:此文偏學術說明文風,點到即止。各種感悟純粹個人抽風,不客觀之處各第三方公司莫跨省。

在步入正題之前,偶先講個小故事,某人面試很喜歡問一道題,如果明年一家公司某產品的指標要增長50%,你會從哪些數據要點入手去分析增長點?在數據挖掘數據分析被神化的今天,依據數據去決策是一種很時髦的工作方式。那麼在醫藥行業需要懂哪些基本信息呢?

1 產品信息

1.1 產品批文

國內產品數據來源:藥監局網址-數據查詢-公眾查詢/專業查詢;中國藥品註冊數據庫。

國外產品數據來源:美國FDA;日本厚生省;歐盟EMA;公司官網;

評點:以前藥監局數據下載較難,於是偏好用中國藥品註冊數據庫下載和查詢。現在藥監局開放公眾查詢,獨家劑型和規格查看相對一目瞭然。不足之處是數據聯動更新較慢,部分數據在專業查詢中能體現,但公眾查詢中不能體現。

1.2 產品在研情況

國內在研數據來源:丁香園;CDE;醫工院;藍宙;咸達;公司年報;證券公司行研;CNKI數據庫。

國外在研數據來源:美國FDA;日本厚生省;歐盟EMA;公司年報/官網;證券公司行研;科研雜誌。

評點:CDE越來越難破了,還要U-key,然後丁香園也不免費了。

1.3 產品說明書

國內數據來源:藥監局網址-數據查詢-OTC說明書;藥典有部分相關內容?度娘?

國外數據來源:MIMS、Drugs.com、美國FDA;日本厚生省;歐盟EMA。

評點:我國官方公佈說明書的只有OTC藥。平常查相關說明書要靠度娘or360本身嘈點就很多了。

1.4 醫保信息

全國醫保 數據來源:人社。

各省增補醫保 數據來源:各省人社。

評點:親,你搞清楚09和10年的醫保目錄的不同了嗎,你能找到的官方發佈的最新一版醫保目錄你確定是哪版的嗎?

1.5 基藥目錄信息

全國基藥目錄 數據來源:衛計委,藥監局-數據查詢。

各省增補醫保 數據來源:各省衛計委。

評點:2012年版520國家版基藥懂了吧,2013年省增補基藥也懂了吧,那哪些省基藥招標還要看2010年省增補知道嗎?

1.6 其它:

A、是否OTC,OTC甲類/乙類?  數據來源:藥監局。

B、不良反應? 數據來源:藥監局通報;CNKI數據庫

C、生產廠家更換?  數據來源:國內外上市企業公告;米內網中康資訊等原南方所資訊系;IMS;微信微薄各種小道消息。

D、抗生素管理等級?  數據來源:各省衛計委。

2 價格

2.1 最高零售價   數據來源:發改委;華招。

評點:含單獨定價,一般定價。主要醫保產品。

2.2 地方物價 數據來源:地方物價局;華招。

評點:發改委通知再下達,地方增補醫保產品。

2.3 中標價  數據來源:各省採購平台;華招。

2.4 技術分公司規模   數據來源:工信部。

評點:目前分為基藥和非基藥招標,數據公開不公開看各省喜歡,數據難不難下載更是各省喜歡。此外,加入各省招標群也是獲得數據的一種辦法。

3 市場規模

國內免費數據:IMS公開數據;米內中康資訊等原南方所資訊系的報導;公司年報;證券公司行研;雪球;天貓商場-OTC;輔料中國論壇。

國內收費數據:IMS,CPA,CDC,米內。

國外免費數據:IMS公開數據;Drugs.com;公司年報;雪球;證券公司行研。

國外收費數據:IMS。

評點:國內的抽樣數據,如果拿來考核,先弄清楚第三方布點哪家,然後下死命令開發,第三方數據輔助證明目前市場佔有率真高。但是二級醫院/縣級醫院沒布點的真的不值得投資嗎?

行研數據以前很喜歡慧博,現在慧博也收費了,就在慧博那裡搜索,然後度娘下載。

4 產品策略信息

產品ppt:百度文庫;微盤;愛問;公司網站等。誠意推薦冰點下載。

指南&解讀:中華學會/醫師協會各分會網站;NCCN在中國;醫脈通;CNKI;微薄微信博客等醫師解讀;丁香園;度娘。

DA:參加各分會年會收集。代理產品可參加藥交會收集。

流行病學:CNKI,衛計委年鑑。

患者流:第三方調研。

處方分析(收費):IMS、醫工院上海醫院。

評點:話說,真的有人喜歡自己家的PPT掛在度娘文庫被大家圍觀的嗎?

以上就是各種坊間正規途徑的數據來源。至於數據如何解讀,每個人的判斷不一,偶覺得要多和別人分享、溝通,才能挖掘到數據下面的秘密。

第三方的數據僅僅是作為公司現狀和外界均值比較的參考值。需知業界各著名第三方平均20%的行業增長率是拍腦袋出來,因為市場規模的放大倍數是「統計推算」出來的,不同推算方案結果不一。

有時候,看到有些產品的增長率翻倍,大可以大膽預測,那一定是該產品原有市場基數很低。通常這樣大膽的預測筆者應證十之八九是正確的。

對於自己公司的數據應如何分析,如何結闔第三方數據分析,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內。

話說數據分析是一件很時髦的工作方式。於是偶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某童鞋拿到某第三方的數據,興沖沖地在目標地圖腦補這省份此類藥市場潛力大哦,明年可以做目標市場哦。結果老闆告之,此處市場准入規則不好玩公司要棄標。

此案例說明:數據只能輔助決策,而不能完全取代決策。實際執行中,思考層面越多,數據越精準,判斷可能越穩妥。

數據獲取實質上沒有啥秘笈,關鍵是要查得勤快且要善用度娘等搜索引擎。

對國內醫藥數據的期望?期望規格能統一格式,100mg與0.1g可否統一。通用名統一格式。各省的醫院有標準化的數據,級別能有數據可查。還有,統方合法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26

當市銷率遇到醫藥股 userfield

http://xueqiu.com/4777061674/28451025
昨天發了一個類似薦股名單的帖子,結果在討論中大家圍繞醫藥股的估值方法談了很多,譬如@風險控制第一 兄認為我沒有拿PB來衡量醫藥股的問題,也有@股票資訊採集軟件 說片仔癀還算可以接受的市盈率以及較高的市銷率之間的矛盾。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我談一下為啥個人覺得市銷率估值方法不大適合專科製劑類醫藥股吧!

1、市銷率/PS,顧名思義是市值和營業收入的比值,假如說一個企業10億收入,給20億市值,就是2倍市銷率;

2、個人對於市銷率的理解:這是一個把企業價值和營業收入或者說市場佔有規模掛鉤的指標。背後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企業規模很大,即使由於費用等原因,短期淨利率有所波動造成淨利潤不穩,我們仍然可以按照銷售規模給予企業一定的價值。譬如說白雲山的王老吉,王老吉由於要面對加多寶的競爭,可能會在短期之內採用大量廣告等推銷策略,會造成短期淨利率很低甚至虧損,但是只要王老吉規模快速增長,在涼茶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市場就會不斷的提升其市值水平,背後的邏輯是只要銷售規模在、市場份額在,那麼終究會有利潤的!上面只是舉一個我還算熟悉的醫藥行業內消費企業的例子。我不熟悉的IT等行業,這種做法和市場估值態度估計更多,網絡視頻、團購等行業無一不是先燒錢把規模做起來,等到達到一定份量之後再考慮利潤的事情,這時候我覺得市銷率,也就是衡量企業產品規模來給企業估值更加適合一些!

3、再說一下個人認為適合市銷率指標估值的生意屬性,一般來說(1)市銷率更看重銷售規模,所以生意應該在較大規模的市場中,各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直接性競爭,比的是各自的佔有率或者規模多大;(2)淨利率不穩定或者說費用敏感度較高。背後的邏輯是小規模時期需要較高費用去提高規模導致淨利率很難看,所以看淨利潤給估值有點不靠譜,而等到規模很大的時候均攤的單位費用卻會降低,也就是費用率會下來,這樣淨利率反倒會上升,回歸正常淨利率水平!(3)通常不會是高淨利率,根據(公式1)市值=市銷率*收入和(公式2)市值=市盈率*淨利潤=市盈率*收入*淨利率,比較可以得到市銷率=市盈率*淨利率,如果具有較高淨利率的企業,譬如20%淨利率,那麼「1倍PS=5倍PE」,很顯然如果出現2倍以下較低的PS就意味著出現個位數的PE;

4、說說個人覺得專科製劑類醫藥股不適合市銷率估值的原因:(1)醫藥是細分行業非常多的市場,不同的藥企並非是直接性競爭,任何企業都很難在醫藥領域的所有行業、所有藥物領域中都取得較大份額,即使是恆瑞這樣的大企業也只是在腫瘤、麻醉、造影等細分獲取了部分份額,藥企很難去不斷的擴大規模侵吞其他企業的市場,所以簡單的把規模作為衡量藥企價值的指標有些不妥;(2)專科製劑類企業通常都具有穩定並且較高的淨利率,一般來說不錯的製劑類企業的淨利率大約在15%以上,片仔癀這樣的高端中藥消費類企業甚至接近50%;按照上面的公式來說20%淨利率水平下「1倍PS=5倍PE」,專科製劑企業給20-30倍PE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相信大多數醫藥股投資者都認可,那麼換算成PS大約4-5倍PS。而很明顯的大家說哪個企業的PS高低都是在零點幾倍到一兩倍之間進行比較,相信沒有人比較5倍以上PS水平去比較市銷率的高低,就如評論說200PE和300PE的兩個企業哪個更貴一樣的道理!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按照片仔癀母公司(主要產品就是片仔癀)的12年利潤表,7億收入,5.3億毛利,大約77%的毛利率,3.5的營業利潤,大約50%左右的營業利潤率,扣非淨利潤大約3個億。大家覺得給多少PS合適呢?說實話,相信即使給10倍PS大家都瘋搶,畢竟按照3個億的扣非淨利潤計算,10倍PS也就是70億市值,反算過來大約23倍PE,市盈率仍然處於一個正常的水平!

所以,相對來說市銷率估值更適合牛奶、商業零售等大規模、低淨利率行業,而不適合醫藥這種差異化競爭、高淨利率類行業!

多說一句,PE、PB、PS、PEG等各種估值指標都是有適用範圍或者說適用條件的,不要用一個指標去衡量所有的行業,看清生意屬性是否和指標適用條件相匹配!

再多說一句,其實醫藥圈裡還有個貓膩叫高低開票,中恆、海思科、麗珠、譽衡、常山、舒泰神、紅日都玩過這個遊戲,你會發現企業的某個產品的銷售收入突然大幅增長,至少遠超過銷售數量口徑的增長,而企業的官方說辭是「銷售模式進行了調整」,給人感覺是藥企可以根據開票方式在一定範圍內調節收入(當然同時費用也會變化,對最後的利潤影響不大),而市銷率是建立在營業收入這個可以調節的數據之上,是不是感覺有點「逗你玩」的意思呢!!

附錄是我關於醫藥股估值的一些評論

1、說實話,我投醫藥股還真的不看PB,而且也沒看懂圈內人看哪個藥企牛是看機器設備廠房哪家企業好的,都是看批文、看銷售力、看管理層!而且,醫藥股往往相反,PB較低的藥企,往往是重資產型藥企,而重資產往往是原料藥類藥企,從屬性看都是毛利率較低,收入波動性較大的企業!如果說是製劑企業,譬如恆瑞,大約10億的固定資產就能支撐50億的製劑銷售規模和10億左右的淨利潤,你說按照PB估值的話,給多少PB合適呢?製劑類藥企的核心資產,過去、現在和未來都不會是固定資產!所以,個人覺得用PB衡量專科製劑類企業不是一個合適的估值指標!

2、用PB來衡量淨利潤20%的製劑類企業,就會發現和PE這個指標衝突了,譬如說用恆瑞每股4.5元的淨資產以及1塊左右的淨利潤,你說咱給恆瑞多少PB合適呢?咬咬牙給個3-5倍PB,發現才14-23塊錢,回算到PE大約就14-23倍PE,明顯PE低估了!說到底,還是對於專科製劑這類擁有高淨利率和高ROE的企業,用啥估值更合適的問題!

3、我個人是比較反對估專科製劑類、服務類藥企使用PB和PS的,PB-是以淨資產作為衡量的指標,但是醫藥企業的核心是藥品批文和銷售網絡以及研發能力,這些都不是資產所能衡量的!其次,PS-是適用於規模大、淨利率低的企業,而專科藥企業動不動就20%甚至30%以上的淨利率,你說給多少PS合適,1倍?2倍?——10億收入-20%淨利率-2億利潤的藥企給10億/20億市值?反推過來是5倍PE/10倍PE,不覺得很便宜麼?

4、對於醫藥類企業最大不要僅拿市淨率來對比,畢竟藥企最值錢的是手裡的藥品批文以及營銷網絡等無形資產,這些都是用PB衡量不出來的!

5、任何估值指標其實都有其適用範圍和適用特點的:譬如說PE適合穩定增長型企業,一年飽一年餓的週期性企業就不適用PE估值;PS適合強調市場規模的企業,譬如奶製品或者商業企業等,後面意味著如果規模足夠大,即使暫時盈利能力比較低也可以享受不錯的市值,畢竟達到一定規模後,淨利率只要稍微好一點,那麼盈利能力就會有大幅提高,印象中伊利就是這個思路!最後,說PB估值,以淨資產來衡量且價值的指標,至少得保證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淨資產是有相關性的,譬如說重資產類企業,屬於產能推動利潤型,但是無論是茅台還是恆瑞,我覺得大家都比較認可利潤並不是來源於生產線,也就是說如果這兩家企業把生產線賣給其他企業,其他企業是無法獲得兩者那樣客觀的利潤的!所以,既然盈利和固定資產沒啥關係,為啥要把市值和淨資產掛鉤呢?

6、@逢賭必輸 研究一下海正藥業和新華製藥,海正藥業的PS(市值比營收)大約略小於2,新華製藥大約是1 ;
userfield: @逢賭必輸 兄願意給3%毛利率、1%淨利率的醫藥流通企業多少PS呢?海正12年57億收入中含有30億醫藥批發業務;新華12年30億收入中有7.2億是醫藥商業業務!

7、對於醫藥企業 我儘量把自己的眼睛蒙上不看PB,不看PS,否則根本下不去手!但是話說回來,PB低並不一定是好企業,就不說大宗原料藥企業了,就是製劑類企業,像海正這麼龐大的固定資產,再按照市值一估,其實算是PB低的,但是實際上市場對藥企的要求是輕資產,醫藥企業帶來利潤的真正驅動力是批文是營銷網絡,而不是固定資產,從這個角度看PB面對醫藥企業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PS更是如此,對於醫藥類企業動不動就20%甚至50%的淨利率,按照PS估的話,給1倍PS相當於2-5倍PE,有點笑話了,其實PS更適合強調市場規模的行業,隱含的說雖然我利潤水平低,但是市場佔有率高,市場規模大,等到我規模達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值錢了,譬如奶粉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29

02607 上海醫藥:要賺掌聲,更應該賺錢 溜溜兔

http://xueqiu.com/9116584164/29709117
文/Skywalker

2014年6月16日

上海醫藥(02607)是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全國性醫藥產業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覆蓋醫藥研發與製造、分銷與零售全產業鏈,2013年營業收入782億元,根據2013年中國企業聯合會評定的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公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醫藥行業第二,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醫藥產品和分銷市場方面均居領先地位的醫藥上市公司,入選上證180指數、滬深300指數樣本股,H股入選恆生指數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國指數(MSCI)。

上海醫藥製造覆蓋化學和生物藥品、現代中藥和保健品、醫療器械等領域,產品聚焦心腦血管類、全身性抗感染類、消化系統和免疫代謝類、神經精神類、抗腫瘤類五大治療領域,生產片劑、膠囊、粉針(含凍干)、小容量注射液、滴眼劑、氣霧劑、凝膠劑等20餘種劑型,過億產品21個。公司旗下擁有信誼、雷氏、龍虎、蒼松、國風、神像、鼎爐等多個品牌為中國馳名商標,並被授權使用中國馳名商標青春寶、胡慶余堂。公司藥品生產嚴格執行中國新版GMP要求,有多個原料藥或製劑通過了WHO、FDA、歐盟以及其他發達國家的質量認證。

上海醫藥的分銷網絡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華東、華北、華南三大重點區域為中心輻射全國各地,依據商務部公佈的2012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中2012年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前100位排序,公司分銷業務規模排名全國第三。公司分銷業務以醫院純銷為主,並與全球40多家跨國藥企開展合作。公司的疫苗、高端耗材、DTP(高值藥品直送)及SPD(醫藥物流管理技術)等新業務發展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公司分銷服務正逐步走向以供應鏈延伸服務和臨床支持服務為核心的醫院現代服務解決方案,為醫院客戶提供終端解決方案、專項物流和信息化服務。

上海醫藥零售擁有華氏、上海雷允上、余天成、人壽天、雷蒙、科園信海大藥房等諸多知名品牌,覆蓋全國12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門店總數1981家。公司藥品零售銷售規模居全國藥品零售行業前五位,上海華氏大藥房擁有藥房的數量在華東地區位居前列。上海醫藥的零售業務包括連鎖藥店、合辦藥房、DTP 藥房等多種業態,並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實現網上銷售。

作為一家上海本土老牌國企,根深葉茂,有著上海國資委這個大東家,享盡政策優勢,其資產結構複雜,投資於醫藥領域產業鏈的各個關鍵環節:
查看原图

廣泛的投資,複雜的資產結構,雖然看似優勢,但是,這卻正是上藥的短板所在。企業業績增長率的高低並不取決於增長最快的板塊,而是在最有可能拖累業績的環節和其所佔的比重。

根據上海國資委和上藥集團的佈局,2013年—2015年上藥要實現業務規模超千億的三年規劃發展目標。2012年上藥實現營收680億(人民幣,下同),歸屬上市公司的淨利潤20.5億;2013年上藥實現營收782億;歸屬上市公司的淨利潤22.4億;可以預見今後兩年只要營收保持15%以上的增幅,即可實現目標。這是一個確定性比較大的事件。(注2014年一季報上藥實現營收213億,歸屬上市公司的淨利潤5.86億)

  然而,看似高大上目標的背後,是超低淨利潤的無情現實。國有企業的一大弊端是追求業務規模,這與地方追求GDP是同樣的動因。在定位為高科技、高風險、高回報為特徵的醫藥行業裡,上藥只能做出不到3%的利潤率,實在令人汗顏。按照目前上海醫藥的總市值328億(截至2014年6月16日數據),雖然PE只有14倍左右,但按照其利潤增長的潛力,市場給予的是一個合理公允的價格。

  傳統商業分銷是上藥的優勢項目,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以及華北、華南的部分區域。以2013年年報為例,醫藥傳統分銷業務收入680.10億元,佔其整年營收的87%,可毛利率只有6.05%,其中,華東藥品分銷佔了68%,華北24%,華南6%;工業銷售只有107.09億元,但毛利率有48%,64個重點產品實現銷售63.92億元,其中只有參麥注射液一個產品超5億銷售(6.8億元)。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上海醫藥營收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其利潤率低下的結果,業務結構偏重於低毛利的傳統醫藥分銷領域,而高毛利的工業製造板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同時在藥物研發的含金量上也缺乏亮點。這背後的邏輯很好理解,傳統醫藥分銷領域有一定的業務壟斷性,由於其業務量大容易在報表上體現企業規模產值,但對於工業和研發的投入則需要長時間甚至是幾代掌舵人的持續努力,短期內,只花錢不見效益。

從全國醫藥行業格局裡去分析,上海醫藥在傳統醫藥分銷領域裡,針對醫療機構以及大客戶拼不過國藥控股,小商業和零售連鎖配送上壓不過九州通,新藥研發上趕不上恆瑞醫藥,雖然背靠大樹,但卻難於突破現有格局,唯有在大幅增加工業板塊收入,提升研發幅度,以及在傳統優勢品種裡做大做強這三個部分聚焦資源才能擺脫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尷尬局面。另外,面對互聯網藥品分銷的新型業態,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傳統分銷業務也會面臨極大挑戰。

當然,上海醫藥根據自身短板,也做出了一些改革,自2013 年啟動集團營銷模式改革,打造終端自營、精細化代理和OTC 三個銷售模塊,這是工業產品營銷改革的進步信號。

廈門中藥廠八寶丹事件,雖被福建相關部門調解,但也是一個有進步的動作。新癀片和八寶丹是好產品,但銷量還需進一步觀察,畢竟無論是片仔癀還是八寶丹,其市場容量的擴大都需要時間。

在研發投入上,上藥為加強在創新藥物研發領域對外合作,投資2700萬元,與四川格林天使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瑞建天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眉山西部藥谷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設立「四川格林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暫定名,名稱以最終註冊為準,以下簡稱「格林泰科」)。

另外,上藥於2014年6月13日公告下屬全資控股子公司上藥科園信海醫藥有限公司擬出資53,790萬元向內蒙古億利能源(600277)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億利能源」)收購北京信海豐園生物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50%股權、陝西華信醫藥有限公司70%股權、鄂爾多斯(600295)市億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並擬以現金出資5,059萬元向陝西華信管理層收購陝西華信15%股權,此次交易對價共計58,849萬元。這場兼併收購的本質實際上是為了擴大了分銷渠道,用了5.88億元買回了低毛利的商業資產。雖然,併購藥品分銷資產在報表上迅速增加了營收,我們可以理解上藥佈局華北醫藥分銷渠道的急切心情,但難於接受這樣的低回報率資產。縱觀當今世界醫藥巨頭,絕大部分均出自醫藥製造和研發為優勢的企業,面對國內連續數年在醫藥商業流通領域低利潤甚至全行業虧損的殘酷現實,加大收購分銷渠道,買入低毛利的資產,實為不明智之舉,畢竟,醫藥行業的定位不是在跟物流企業搶飯吃,不能只賺了掌聲,不賺錢。

隨著醫療改革深化,醫藥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待上海醫藥在今後的發展中,在調整產業結構上下功夫,穩步提升利潤率,持續創造出一批有科技含量、有品牌的好產品才能構築真正有效的企業護城河。要賺掌聲,更應該賺錢。

(備註:文中涉及數據主要來源於上海醫藥官網、年報所披露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32

醫藥圈的顛覆者來了,看阿里的四步棋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71
一,收購中信21世紀,卡位醫藥電商

今年1月,阿里巴巴曾宣佈聯手云鋒基金耗資10.37億人民幣收購中信21世紀,隨後將後者更名為「阿里健康信息技術」,正式吹響進軍醫療市場的號角。

公開資料顯示,中信21世紀擁有中國僅有的藥品監管碼體系、旗下95095醫藥平台擁有《藥品互聯網交易服務資格證書》。

該公司目前最為核心和極富增長前景的業務資產實際上是為醫療藥品行業提供電子監管類信息服務。尤其旗下運營的中國藥品電子監督網,已從2010年開始為「藥品監管碼」提供平台保障,在醫療健康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核心數據。

依據阿里巴巴的設想,未來,阿里云計算和中信21世紀將聯手推進藥品信息化平台建設,共同開發、建立一整套基於醫療和健康領域的信息化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國家藥監局印發《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放開醫藥電商處方藥銷售資質,阿里巴巴的醫藥電商佈局恰逢發展良機。國內處方藥市場份額是非處方藥的三倍多,且具備毛利高、價格高等優勢,此前基本被醫療機構把控,若醫藥電商獲得準入,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二,勾兌海虹控股,圖謀醫保體系

除了醫藥電商、未來醫院、藥店O2O,阿里巴巴的野心在醫保領域也有所謀劃。今年3月,醫保控費概念股海虹控股(000503.SZ)發佈公告,與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商務合作框架協議,就醫療福利管理領域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雙方擬通過合作本次戰略合作,幫助雙方進一步提升整體運營效果、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及水平。

不過,和阿里巴巴在其他領域描繪得近乎完整的藍圖相比,支付寶和海虹控股的合作一直是霧裡看花。支付寶方面從未公開介紹過與海虹控股的合作構想,而海虹控股方面則多次表態稱,雙方的合作尚處框架協議階段,具體合作內容尚不得而知。

公開資料顯示,海虹控股涉足專業化醫療費用管理,致力於通過建立高效、科學的醫保審核體系避免醫保資金浪費。目前已在十餘個省/直轄市的二十多個地市就公司新業務的試點及推進簽署了相關協議,公司的醫院端產品也已在杭州部分二級、三級醫院開始試運行。支付寶和海虹控股將如何在醫保領域擦碰出火花,值得期待。

三,全面啟動藥店O2O,跑馬圈地醫藥零售

今年以來,支付寶聯合天貓醫藥館全面啟動藥店O2O項目,快速在醫藥零售市場跑馬圈地。與在醫藥電商和未來醫院的跨界佈局不同,阿里巴巴借由天貓醫藥館長期積累的用戶優勢開展O2O業務可謂水到渠成。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支付寶已先後和海王星辰、國大藥房、北中聯大藥房、江蘇恆泰大藥房、重慶和平大藥房、甘肅德生堂大藥房、河北新興大藥房、山東漱玉平民大藥房、云南健之佳大藥房、廣東大參林大藥房、上海華氏大藥房、重慶桐君閣大藥房等20餘家國內主流連鎖藥店開展O2O合作。

根據阿里巴巴的藥店O2O計劃,支付寶除了為這些商家接通移動支付外,這些商家還能入駐支付寶錢包的公眾服務平台,支付寶的公眾賬號將支付寶、淘寶沉澱的消費用戶全部共享給公眾號服務提供者,為商家增加新用戶,將線上用戶引到門店,降低線下辦卡、充值成本,有利於優惠活動信息的精準推送、降低運營成本。

除此之外,天貓醫藥館也將對上述合作商家給予單獨支持。包括:類目活動參與優先、無線項目參與優先、支付寶活動支持優先、推廣渠道使用優先、天貓醫藥首頁公眾帳號二維碼輪播等。

四,佈局「未來醫院」,改變就醫模式

對醫藥電商砸下重金後,上月末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又對外公佈一項云山霧罩的「未來醫院」計劃,旨在依託阿里巴巴在支付及金融解決方案、云計算能力和大數據平台等領域的優勢改變傳統就醫行為。

按照馬云的設想,患者可以通過支付寶錢包服務窗實現實名註冊、診卡綁定、在線掛號、智能預約、智能分診、遠程候診、診間支付、查看報告、免費WIFI、室內導航、在線醫患互動、智能複診提醒、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在線理賠乃至大數據預警等多個強大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醫院」的APP應用已在上海新華醫院開啟首批試點。不過,經小編探班瞭解到,該APP「新華E院」目前僅包括在線掛號、繳費的功能,和阿里巴巴描繪的「未來醫院」藍圖相去甚遠,而在掛號暫不對初診病人開放、醫保無法支付、掛號提醒不夠智能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對此,負責該項目的人士表示,「新華E院」剛上線,公司內部就已經收到多個患者的反饋要求,包括提醒具體就診時間、增添在線可查看的檢驗報告種類等,並稱後續會和新華醫院進行APP的二三期合作,「但是一期現在才剛上線推廣,至少要等一期穩定後才能開發二期,短期只能規劃完善。」(文章來源: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73

審計署:華潤醫藥收購北藥股份高估4.2億本報記者 王卓銘 北京報導

http://xueqiu.com/1759100637/29791538
6月20日,審計署今年第18號公告公佈,對華潤集團2012年的財務收支進行了審計。審計結果顯示,華潤在收購北藥股份時存在嚴重的舞弊問題。

審計署公告稱,2012年,華潤集團所屬華潤醫藥在收購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過程中,依據不具備資產評估資質的財務顧問,對北醫股份淨資產估值116.9億元,比其另行聘請具備資質中介機構所作評估值高66.36%。

最終華潤醫藥出資10.54億元收購了其9.02%的股權。按審計署提供的數據推算,華潤在此項收購中多支付了4.2億元。

北藥股份是華潤醫藥寄予厚望的業務板塊,收購完成後,北藥股份更名為華潤醫藥商業集團。在宋林的計劃中,華潤醫藥商業是未來在港IPO、實現華潤醫藥板塊整體上市的重要棋子。

2013年時,華潤醫藥商業流通業務營業收入已經達到700億元,成為繼國藥集團之後的國內第二大醫藥流通企業。

此外,審計署還指出,2010年7月至2011年,華潤集團所屬華潤醫藥在重組過渡期內,有8個投資收購項目未經過渡期管委會批覆即對外簽訂合作或股權轉讓協議,收購價款共計29.8億元,其中6個項目收購價高於資產評估值約57%。過渡期管委會在部分收購項目審核中,也存在未充分研究論證各職能部門不同意見的現象。(編輯:王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80

先鋒醫藥收購COVEX解讀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8&extra=page%3D1
5月份先鋒醫藥把相關的COVEX轉入先鋒新加坡24%,今天公佈新聞進一步增持其44.6%,待完成後其持股比例為68.6%,公司稱將其併入14年財報.

就其影響而言,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現有長春西汀對於先鋒醫藥是銷售增長情況,據瞭解期上半年長春西汀銷售增長在25-30%左右,其醫藥公司數量無增長,但也足見其做為腦血管原料藥的成長性.

2、對於先鋒醫藥而言,長春西汀的毛利率較高,且增長性不錯,公司就值得去收購其上游供貨商COVEX.

3、公司投資一家同樣的COVEX,以目前的情況來看,1億多人民幣肯定建不了同等規模的公司;此外增持西班牙COVEX至68.6%成控股股東也就投資相當於1億多人民幣,目前公司銷售長春西汀,一年賺2000-3000萬,3-4年就能收回投資金額,這筆投資還算划算的。


4、目標公司西班牙COVEX,09年已經處於託管狀態,先鋒成為其股東後,派出管理團隊處理其日常事務。至於託管原因,先鋒解釋為當時西班牙COVEX貸款囤積原料,結果市場與其預期不符 ,虧損比較原重;其業績穩步增長,但一下子償還貸款也現實。公司的業務主要以長春花為原料製造相關的衍生品,長春西汀還是主藥產品。如果順利收購後,公司在西班牙的法院解除其託管狀態,後續的經營由先鋒團隊運營,相信業績會有所提升,不過目前沒有相關的資料,很難量化其對先鋒業績的影響,不過我們認為其收購對於先鋒醫藥的業績而言還是比較正面積極的。

5、對於目標公司COVEX還有一部分債務,先鋒醫藥在收購後會將其資本化,不過其規模不大,這一部分對於公司現有估值影響不大。

總體而言,收購事宜對於先鋒醫藥而言還是比較正面積極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182

轉載: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研究管理部繆東航的文章 醫藥商業

http://xueqiu.com/2164748441/30174829
推薦關心醫藥股投資的朋友看看繆東航先生後面的文章。

非常贊同繆東航先生後面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把他文章中把我特別喜歡的文字加黑體和下劃線了。最近幾年我在投國內市場的醫藥股時也一直強調:投資強大的銷售能力比投資強大的研發能力風險更小,也更容易控制。這一點,如果考慮到中國藥企的研發能力五十步笑百步的現狀,可能更值得投資人關注

對繆東航先生的文章我有兩點補充:
1)目前國內排名靠前的藥企,其實也可以從銷售能力強這個角度來觀察和印證。
2)在目前中國不規範的醫藥環境下,「不規範」銷售能力強的企業,不一定就是在規範的環境下銷售能力強的藥企,而後者可能才是未來的真正強者[大笑]

當然繆東航先生後面的表述更清醒完整,更值得學習[很赞]


摩根士丹利:尋找長牛的醫藥股(專欄作者: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研究管理部 繆東航)

   專欄:尋找長牛的醫藥股談到醫藥行業的選股,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是藥企的研發能力,在售品種的好壞決定了藥企目前的經營狀況,而儲備了多少優質的在研品種決定了藥企的長期成長潛力。近期我研究了國際醫藥巨頭輝瑞的成長歷程,發現對於藥企而言,銷售能力的重要性或許高於研發能力。

  以輝瑞最為成功的超級重磅藥——立普妥為例,立普妥自1997年獲美國FDA批准上市以來,累計銷售額超過1000億美元,在巔峰時期立普妥的年度銷售額超過130億美元。立普妥長期佔據全球醫藥銷售榜的冠軍,是輝瑞當之無愧的印鈔機。然而立普妥並不是由輝瑞自主研發的,而是輝瑞買來的。立普妥的原研廠家是華納-蘭伯特,輝瑞在1996年與華納-蘭伯特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而立普妥的上市時間是1997年,輝瑞在立普妥上市前夕簽訂合作開發協議,應該沒給立普妥提供任何研發上的支持。

  華納-蘭伯特為什麼願意將立普妥賣給輝瑞?華納-蘭伯特看重的是輝瑞在全球強大的銷售網絡,輝瑞借助其銷售網絡把立普妥做大,然後支付給華納-蘭伯特一筆很高的專利轉讓費,這樣雙方都能獲益。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麼營銷能力最強的藥企就是立普妥專利權最有競爭力的購買者。其實不只是立普妥,輝瑞的另外一個重磅藥——塞來昔布也是通過外購專利獲得。

  輝瑞的銷售能力為什麼會強於研發能力?事實上,研發隊伍的管理難度遠遠高於銷售隊伍,研發隊伍越龐大,其管理難度將呈現幾何級數增長。這就像對於基金公司而言,研究員的管理難度必然高於銷售人員,很難有定量化的指標可以精確考核研究員的工作質量,但對於銷售人員,只要約定了合適的銷售提成,就能實現很好的激勵。輝瑞的研發隊伍很龐大,但研發效率並不高,1997年到2011年輝瑞在研發上共投入了1082億美元,但獲批的新藥只有14個,粗略計算平均每個新藥的研發費用高達77億美元,遠遠高於醫藥行業公認的平均每個新藥1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不僅輝瑞如此,賽諾菲和羅氏等其他國際醫藥巨頭的研發效率同樣不高。因此,大藥企可以控制一支強大的銷售隊伍,卻難以有效管理龐大的研發隊伍。
  此外,還有一個數據也充分說明了銷售對於藥企的重要性,2000-2011年全球累積銷售額最大的化學藥分別是立普妥、波利維、舒利迭、再普樂和伊那西普等,這些藥分別屬於輝瑞、賽諾菲、葛蘭素史克、禮來和輝瑞等公司,超級重磅藥的廠家都是國際著名的醫藥巨頭,而這些醫藥巨頭無一例外都有一支強大的全球銷售隊伍。

  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藥的銷售模式一般是直銷,我認為主要是由於創新藥是一種全新的藥品,而醫生出於安全考慮,一般採取保守的治療策略,更傾向於使用相對成熟的藥品而不是創新藥,這就需要藥企僱傭一隻專業的直銷隊伍做學術推廣,在醫院不斷說服醫生處方新藥,並且,新藥的學術推廣類似於經濟學中的公共產品,代理商沒動力做學術推廣,這項服務只能由藥企提供。

  綜上,我認為對於一個大型的醫藥企業而言,研發可以平庸,但銷售卻不可不強。此外,我覺得醫藥股的投資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我認為醫藥股的投資最重要的是耐心,新藥的研發週期長達10多年,而且耗資巨大,因此,一個具備長期成長潛力的醫藥企業,必然是在不斷燒錢,而且短期還看不到回報;其次,新藥的研發週期長,也導致了醫藥企業的基本面變化很慢,因此投資醫藥股時,關注估值的波動可能收益更高;最後,我覺得不用過分關注藥企的產能,那是投資化工股的思路,時刻銘記醫藥股是消費股,消費股最重要的永遠是產品和營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60

醫藥一哥姜廣策:撐起一家盈利可觀的私募公司只需一個人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7/144186.html

「我沒有花過一分錢營銷費用,沒做過一場路演,連個PPT也沒有,公司網站也沒有。」姜廣策說,自己是把分散投研精力的所有事情都省去了。因為他深知,「賺取超額收益才是私募基金的靈魂。」
 
僅靠微博的「粉絲」和過硬的業績,德傳基金成立第一年管理規模便增長了三倍。就在眾多新公司扎堆地價昂貴的金融中心、80%的私募在為如何做大規模絞盡腦汁的時候,姜廣策早已輕裝上陣,奔忙在調研「黑馬」的路上。
 
紮根醫藥園區的醫療基金
 
驅車趕赴德傳基金所在的張江園區路上,會途經很多大大小小的中外資藥企。德傳基金就紮根在眾多醫藥大樓中的一幢——醫藥促進中心裡。樓道里不時穿梭的白大褂、醫學設備發出的嗡嗡聲響,讓前來採訪的記者有種「穿越」到醫學院校之感。
 
「我平時跟金融圈的人交集不多,主要都是跟醫藥行業的人在一起。」姜廣策開門見山,我尋找個股不依賴賣方報告,都是一手調研的結果,和行業的人交流能更好地幫助我挖掘獨家品種。
 
德傳醫療基金首戰告捷也得益於獨家「黑馬」——東北製藥的挖掘。這是只地地道道的黑馬。2009年到2014年,東北製藥股價從29塊,一路跌到最低只有五六塊錢。五年裡,沒有一篇行業報告,也沒有一個行業研究員覆蓋。
 
姜廣策從業內觀察瞭解到,這家在K線圖底部沉睡多年的「老國企」基本面正在好轉:產品結構有所改善,虧損幅度日漸收窄,而管理層更換後大刀闊斧的改革更讓他堅信企業「拐點」的到來。一切悄然間轉變的跡象讓他大膽加倉,至今獲利頗豐。
 
這正是典型的姜廣策模式——關注長期無人關注的企業,率先把握企業拐點信號,先人一步重倉。2009年,還服務於券商賣方的姜廣策就曾挖掘到「三寶」——昆明製藥、星湖科技以及現代製藥,他投資昆明製藥的邏輯至今還在醫藥行業廣泛流傳。
 
「你需要知道這些企業的狀態,正在發生什麼,而不是停留在冷冰冰的數字上。」正是基於對精準判斷基本面的執著,姜廣策一年有將近二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外調研。200多家醫藥企業中,超過一半的企業留下了他的足跡。
 
姜廣策坦言,在全流通時代到來之後,最能掌握企業動向的就是公司大股東,瞭解他們對資本市場的訴求也是姜廣策最重要的調研目的之一。「這些都是私人關係,別人取代不了的。」做過十幾年「行內」人的他,與大股東交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德傳基金還有一個更有特色的地方,就是對於股指期貨的運用。曾經在2010、2011年短短兩年時間裡經歷過「牛熊」市的姜廣策,深知做單一行業基金面臨的系統性風險,2011年就開始用自己的錢試水股指期貨。
 
從最初「一天虧損30萬的痛苦」,到三四年間積累了2000多張交割單之後的遊刃有餘,姜廣策逐漸獲得了的利用期指穩定獲利的盤感。在目前的醫療基金中,姜廣策十分在意對沖操作,總會保留十分之一左右的倉位在股指期貨中。盤感漸入佳境的他,「期指貢獻的利潤有時比股票還要多。」
 
「兩頭」不靠的輕資產模式
 
眾所周知,私募基金發展過程中,渠道費用是很大的一塊支出,在20%的業績提成中,接近7%左右是付給渠道的。姜廣策的基金,除了不靠賣方研究員,還不靠渠道銷售。這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德傳基金發行靠什麼?頗令人匪夷所思——姜廣策的微博「粉絲」。
 
「2013年1月,公司註冊了以後就在微博上說了一句,德傳基金公司成立了。本來也沒抱太大希望。結果很多客戶就冒出來了,幾百萬幾百萬的打過來了。」姜廣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基金最初的份額竟然來自這些素未謀面的粉絲。
 
無心插柳柳成蔭。姜廣策新浪微博有個實名註冊的賬號,過去幾年,每天都會和網友交流一些投資思考、心得。沒成想倒成了最有效率的營銷平台。他的粉絲中很多都是對股票、醫藥行業投資有興趣,看他的微博看了兩三年的人。現在想來,「這些人可能是看久了,覺得姜博值得信任,不忽悠。就把錢打過來了。」
 
姜廣策沒有讓這些信任他的粉絲失望。從2013年4月基金成立之間,德傳醫療行業基金錄得50%以上的淨值增長,完勝所有公私募同類基金。
 
姜廣策認為,自己的基金有兩個特色:總結起來叫「兩不靠」。一不靠賣方分析師提供服務。所有的投資品種,尤其是重倉股都靠自己挖掘。另外就是不靠渠道,不需要券商、銀行、基金幫忙找客戶。客戶都是姜廣策自己找的。與機構的合作只停留在提供交易通道、資金結算等後台業務上。
 
「我這個基金成立沒有一分錢營銷費用,沒有一場路演,連個PPT也沒有,公司網站也沒有,簡介也沒有。」姜廣策說,自己是把所有這些可能影響集中在投研上的東西省去了。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基本面研究、調研上。
 
今年,德傳基金與中國醫藥信息中心共同編著了《中國重點醫藥上市公司及產品線點評》。「你看有哪傢俬募基金會這麼做。這是我們自己對於基本面的獨家研究,同時我也願意和市場分享。」
 
在姜廣策看來,這種「兩頭不靠」的私募基金,才能真正走得更長遠。「公募的醫藥基金業績都差不多,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們接受的都是同一波賣方的服務。他們沒有超額的東西。我們現在一年的業績遠遠超過所有的公募基金。憑什麼?我們有獨家的東西。」
 
二不靠銀行、信託幫忙找客戶。這些渠道帶來的客戶很多其實並不成熟,承受不了波動,牽涉很多精力,也是姜廣策不歡迎的。
 
「找過來的這些客戶是認同我的,我和客戶之間平時交流溝通不多。他們也不來煩我,我也不需要應付他們。他們只要享受淨值上漲就行了。幫我節省時間也就是幫他們賺錢了。」
 
產品不靠「吆喝」靠實力,省去了大量營銷費用;又是單一行業基金,不需要雇其他行業研究員;資金清算等後台工作也都外包給鵬華基金公司,姜廣策的公司大部分時間只有他一個人。就在私募界很多公司還在為生計發愁時,姜廣策已經用這種「兩頭不靠」的輕資產模式創造著行業最高毛利。
 
不過,姜廣策表示,這種「一個人」的輕資產模式只符合創業前期,隨著未來管理規模逐步增加,也會適當增加人手,帶出一個團隊。「但這都是在業績做上去的前提下,規模增長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打造綜合醫藥基金平台
 
「要麼唯一,要麼第一。」姜廣策的這句博客標語,不僅體現在他現在的管理模式上,也烙在了對公司的未來規劃上。
 
近期PE界與醫療產業合作「風起云湧」。兩者合作成立併購基金,幫助醫療企業進行產業收購、市值管理管理成為時下最「火」的事情。
 
「中國醫藥工業分散度太低,前100強佔醫藥總份額不超過三成,市場還是很分散。醫藥會出現外延式併購的發展模式很正常,醫藥行業出現大浪淘沙的階段,機會特別多。」
 
然而,在為上述做法「點贊」的同時,擁有廣泛業界資源的姜廣策卻把目光放到了更遠的地方。他希望能夠介入PE的上游VC(風險投資)行業,在醫藥行業「兩頭」賺錢。
 
「我覺得醫藥投資這個鏈條裡面,最值得做的就是兩端。最早的就是VC,以及二級市場投資。」
 
姜廣策認為,投資醫療行業的早期項目,代價很低,但一旦成功收益最豐厚,但只能業界的人來做。二就是二級市場基金,如果做到得好收益會比較穩定,同時因為股票交易,流動性很好。而中間PE併購這一段最難做,因為競爭最激烈,項目都搶得很貴。好的醫藥企業,很難投進去。而那些現金流不好的企業多數不值得投資。
 
姜廣策謀劃的棋局是:在業界發掘有潛力的醫藥藥品、項目、技術,用VC基金投下來,培育數年,再賣個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打通整個產業鏈條。
 
「我的目標就是把德傳打造成一個國內醫藥的綜合性平台。所有這些根本宗旨,還是要圍繞為醫藥企業服務這個角度。醫藥行業基金做醫藥行業和資本市場的橋樑。服務於行業,分享成長。」
 
國內基金公司貫穿一二級市場的不少,但想做單一行業產業鏈基金平台,姜廣策還是第一人。
 
「市場忽略了細分行業基金的能量了。」姜廣策說,「現在經常會有公司主動聯繫到我,讓我為公司發展出謀劃策,賺錢機會會自己主動找上門來。這就是專注行業的力量。」
 
談及未來的目標,姜廣策說,是要做全亞洲最優秀的醫藥行業基金。他的夢想不是「天馬行空」,而有著堅實的現實土壤,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醫藥消費市場。
 
「在美國、歐洲都有非常優秀的行業基金,作為醫藥業最大的市場,我們沒有理由缺席。」姜廣策慶幸,自己此前在這個行業沉澱這麼多年,又曾是第一個在國內成立行業基金的人,已經奪人先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服務好一個客戶等於贏得十個客戶
 
姜廣策的辦公室有著濃濃的書卷氣息:兩面牆都是人文、歷史、投資等各類書籍,與外表斯文的主人十分搭調。德傳基金的名字也來自這位醫學博士後讀過的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句子。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意思是,一個人光明磊落,美名就能自然流傳下去。
 
與姜廣策交談,「做人」是他經常提及的詞彙。「我現在做基金和以前"賣藥"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要讓別人接受你這個人。」
 
姜廣策坦言,之所有能夠在微博「粉絲」中獲得如此之大的支持,也是源於自己「愛分享,不忽悠」的為人,「有些人看你微博兩三年下來,自然就會對你有所瞭解,沒有人能裝兩三年這麼久。」
 
同樣,目前去調研、跟公司大股東、董事長交流,也只能靠自己去。他說,要讓別人認同你這個人,覺得你姜博士,我們相信你,覺得你可以給我們帶來資源。而不僅僅是因為你這一點點基金。
 
「我們這點規模跟公募比起來算什麼?只是他們的九牛一毛。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做人。」
 
此外,著眼於基金長遠發展,德傳基金還在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設立了「德傳獎學金」,每年獎勵品學兼優的十名藥學博士。「這在私募基金中也是少有的,雖然我們還只是個小私募,但也不忘回饋社會,並為基金發展做長遠的人才佈局。」
 
與此理念如出一轍,德傳基金也不急於擴大產品規模,而是先集中精力把業績做好,讓每一個進來的客戶都賺到錢。
 
「到現在為止,每一次打開申贖,德傳醫療基金都是淨申購的,沒有一個客戶贖回。每個客戶也都是賺到錢的。」姜廣策說,未來三年也不會發新產品,而是專注把這個產品做好,給每個客戶都帶來絕對回報。
 
因為,「服務好一個客戶就等於是服務好了十個客戶。」「讓業績走在規模的前面,而不是相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17

醫藥行業投資策略之一:天花板在哪裡? 呂樂人

http://xueqiu.com/6108186643/30275373
市場中關於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市值有一個「500億魔咒」的說法。過往的事實的確如此:無論是$云南白藥(SZ000538)$ $天士力(SH600535)$ 還是$東阿阿膠(SZ000423)$,都無法成功地守在500億這個門檻之上,即使當年金光閃閃的$海普瑞(SZ002399)$  也僅僅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泡沫的存在而已。

醫藥行業的天花板真的就是被固定在500億了嗎?當然不是。

在探討天花板的上限之前,我想提出一個醫藥行業的估值框架,以方便下文的討論,並拋磚引玉供投資者斧正。

一、估值的框架:
  1、產品的先進性、獨特性、針對性與有效性。
   產品包括已經在售的產品和在研產品兩大類。
   作為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醫藥公司必須能在技術研發方面確保自己的優勢與獨特性。在這裡,「物以稀為貴」是必然的市場結論,因為高估值所針對的是「技術」而不是「生產」。如果產品不能在先進性、獨特性、針對性與有效性方面做到領先,就只能被歸於「化工類」企業,而不能參考醫藥公司的估值體系。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維生素生產企業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當我們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產能的時候,當我們只能提供最簡單的初級加工的時候,維生素的價格就只能表演自由落體來回報投資者。這類產品也就由「高精尖」歸於了平淡。當然,通過新版GMP認證的4000多家企業中的大多數也是如此。或許,這個數字與混亂的現狀會讓你回憶起2007年左右的第一次醫改吧,滿天飛的藥品批文直接導致了官員腐敗與惡性競爭,其後果或許需要全國患者用2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承擔與消化。

  2、銷售體系的有效性。
   好的產品找不到好的市場,賣不出好的價格,得不到好的利潤是另一個普遍現象。美國輝瑞公司生產的吸入式胰島素Exuberal因銷量不好在2007年停產,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例證。其中固然有「吸入式」有可能傷害肺部功能的隱患(最新研究似乎否定了這個說法),但也可以將之歸結為公司銷售體系在市場開發、醫患使用教育等問題上存在不足。
  如果從國內上市公司來看,最好的例證似乎就是$康緣藥業(SH600557)$ 了。該公司生產的桂枝茯苓膠囊無論是在給藥方式、藥效等方面都是優秀的,也將之送往美國參加了FDA的臨床(還有國家背景)。遺憾的是,同期的$天士力(SH600535)$ 生產的複方丹森滴丸通過了二期臨床,並藉機在二級市場中完成了股價上漲、完成了增發,在藥品市場也獲得了進一步推廣,成為超過20億銷售額的重磅產品。事實上,無論是桂枝茯苓膠囊還是複方丹森滴丸,都面臨著其他劑型的競爭,特別是後者有白雲山生產的複方丹參片的壓力。但是,結果的差異是明顯的:桂枝只能停留在3-5億的平台,今年多年,明年少點,而滴丸卻是步步高。

  3、產品線的完整性
  一種藥品要說服醫生這類專業人士是非常困難的,常常是耗時費力而不得其法。因此,藥品通常所獲得的高毛利卻是有很多是被費用所消耗了。因此,一個藥品生產企業如果確定了自己的產品方向就必須要形成產品線,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銷售隊伍的時間、精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雖然我們強調產品的獨特性,但現代醫學所生產產品的替代性還是必須要面對的事實,如果一家公司可以形成完整的產品線、產品群,對於提高淨利潤率是非常有幫助的。

  4、研發方向與疾病譜的吻合性
   這是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是關係到一家公司是否可以長期獲得較高估值的重要前提。
  人類疾病譜的變化是有跡可循的,但也並非一成不變。這就要管理層能有效判斷出未來5-10年的疾病譜的變化方向,要對自己公司的研發潛力有清醒的認識,要對市場脈搏有足夠的把控能力。

      綜上所訴,當一家醫藥公司可以同時做到上述四點的時候,就是一家可以長期投資並耐心等待的投資標的。

二、500億魔咒的深層次原因。

  500億似乎成為行業公司市值的天花板,很多家被市場一致認可的白馬股都在這個門檻鎩羽而歸。我們就以上述提到的四家公司為對象,來探討500億魔咒的由來。

  1、東阿阿膠難以突破500億大關。
  阿膠作為中國傳統滋補品,有著很高的信譽度。但是,建國初的公私合營期間,阿膠的配方也隨之公開。但是,如果從原產地來分析,正宗阿膠的傳承應該是現在的山東福膠,因為它是由當年城內最大的8家作坊合併而成,並使用了井水(這是原產地的重要標誌)。當東阿阿膠從一個大集體企業開始自己的發展歷程的時候(公私合營的時候還沒有它呢),福膠已經壟斷全國85%以上的市場,但是一場「馬皮替代驢皮」的風波讓福膠徹底讓出行業老大的位置,而東阿阿膠借勢上位成為老大。
   作為滋補品,對於中國人來講,更多是長期使用來調理身體以取得陰陽平衡,而絕非救急所用的藥品。但是,由於中醫的傳統理論將之定義為藥品,所以,東阿阿膠的產品也被歸入藥品行列,並在包裝上註明「保質期三年」。事實上,東阿阿膠在2006年以前出產的產品根本就沒有保質期一說。
  作為滋補品,作為一種公開配方的滋補品,僅僅依靠驢皮來「壟斷」市場是可笑的。當很多投資者反覆強調中國驢皮與埃及驢皮的差別之時,他們是否有思考過 」東阿的井水與河水「的差別呢?我相信,藥效有區別,但更多的消費者會有多少人辨識呢?會有多少人為之付款呢?事實上,自己並不是正宗的阿膠,卻要反覆強調別人的不正宗,這本身就很滑稽。

   讓我們回到上文提到的四點估值框架,來對照東阿阿膠的估值水平吧:
   1)產品的先進性、獨特性、針對性與有效性
         阿膠作為重要瑰寶之一,毫無疑問是有效的,特別是對女性身體的調理是非常明顯的。但是,東阿阿膠的產品有獨特性嗎?當然沒有,因為配方是公開的。一個大家都可以生產的產品,怎麼會牽扯到壟斷呢?而且還是不斷提高銷售價格情況下的壟斷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可口可樂(350ml)的價格提高到與加多寶涼茶、秋林格瓦斯相同的價格條件下,還會維持」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寡頭局面嗎?東阿阿膠已經違背了最基本的營銷原理,完全不值得高估值。
    2)銷售體系的有效性
          當東阿的市場佔有率在逐步下滑的時候(沒有準確數據,但同仁堂、福膠等對手的銷量在快速上升),我們很難相信其銷售體系是有效地。這不能歸咎於銷售人員,而是」主帥無謀,累死三軍「,市場戰略的錯誤根本就不可能結出果實。
     3)產品線的完整性
           雖然東阿在不斷推出」阿膠棗「,」阿膠漿「等產品來豐富其產品線,但是,這也就意味著東阿在把阿膠人為地從藥品中剝離出來,直接與休閒食品競爭,與日常消費品競爭,除了增加潛在競爭對手意外,是在看不出什麼好處。
      4)研發方向與疾病譜的吻合性
          阿膠根本談不上什麼研發。十幾年前還曾經探討」重組人紅蛋白「來補充」補血「產品線,但是,也只是聽到樓梯響,就是不見人。至於現在,除了幾個零食外,哪裡還談得上藥品呢?

       綜上所述,東阿阿膠錯誤的市場戰略直接培養了競爭對手,放棄了藥品的身份又怎麼能讓市場」把零食估值成藥品「呢

  2、云南白藥的侷限性
        云南白藥在前一段時間被英國、香港、東南亞等地查出」毒性成分「,從而進一步打擊了它的估值。讓這個藥品的明星股開始滑落,也讓市場更進一步確認500億魔咒的有效性。
        在討論云南白藥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一點:公司究竟應該算作是醫藥公司,還是日化公司?究竟是為其產品的技術獨特性估值,還是為了藥膏的消費性估值?
我想,市場將之定義為藥品公司,但又總是把銷售收入增長依賴於消費品,這種明顯的錯位是難以理解的。
       讓我們再回到估值框架的四點要求上。
      1)產品的先進性、獨特性、針對性與有效性
       我相信白藥的作用,因為這在過去近100年的歷史中得到了無數的臨床驗證。事實上,對於這種長期使用的民族藥,即使送交到FDA也是可以被考慮免除一期臨床病理研究的。
       2)銷售體系的有效性
       云南白藥的銷售體系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藥品,消費品。從最近幾年的業績看,消費品的銷售體系毫無疑問是有效的。但是,藥品的銷售效率需要打折扣!無論是創口貼、噴霧、急救包等產品,都很難突破」終端攔截「。我們可以在超市找到云南白藥的牙膏,但我們很難在小區附近的藥店看到白藥產品線的身影。
       3)產品線的完整性
        云南白藥與東阿阿膠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產品線的單一!除了白藥以外,公司根本沒有第二個產品可以拿出手,而僅僅依靠一個品種去打天下,這種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一招鮮,吃遍天「的計劃,在分割的市場條件下是可行的,在統一的大市場條件下,根本沒有發展空間。
       4)研發方向與疾病譜的吻合性
        因為產品的單一性,因為消費品的盈利性,使得白藥在過去的十年中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研發投入。或許,很多投資者強調:急救包、噴霧等產品,我更想說:與其說是藥品研發,還不如說是銷售人員在開發市場。

        綜上所述,云南白藥產品線的單一性極大限制了它的發展潛力,而消費品比重的不斷提高,也無法讓市場信服它是一個醫藥公司。當然,你可以強調強生的存在,但你也可以查一查強生的估值水平又能是多少呢

3、天士力的侷限性
      中藥上市公司中最成功的莫過於天士力了。特別是」牆外開花牆內香「的市場手法更是令人津津樂道。
       1)產品的先進性、獨特性、針對性與有效性
       這是毋庸置疑的。不僅是天士力,事實上,太多的中藥品種都有著明確的療效,可以明確地解決患者的病痛。當然,滴丸的獨特性是劑型,而不是配方,這是與其他中藥公司的差別。天士力通過中藥保護與法律專利的雙重保障,為自己搭建起一個有效的保護罩,這也是它能突破20億大關的根本。
        2)銷售體系的有效性
        丹參滴丸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天士力同樣存在著中藥公司的通病,其他產品的銷售乏力。如果大家回頭看2007年開始的賣方報告,就可以發現:一直被不斷提及的二線產品與一線產品之間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了。
         3)產品線的完整性
          天士力不具備完整的產品線。現在在售的二線產品與滴丸根本就不搭界,一直強調要重點推出的中藥注射劑也無法兌現。也就是說,天士力只能依靠單打獨鬥,沒有後勁。
          4)研發方向與疾病譜的吻合性
           天士力有在研名單,但由於過去十年的歷史中,天士力沒有拿出有效的新產品,也就無法說服投資者相信他們把握疾病譜的能力。

         綜上說述,天士力雖然有重磅藥品的存在,但研發的薄弱是它致命的弱點。至於FDA的三期臨床,現在還看不到結果,即使將來通過了,也很難想像歐美市場會用中藥代替西藥來服用。而醫藥商業的注入,只能產生紙面的數字,除了佔用寶貴的資源外,我看不出有什麼新的幫助

  4、海普瑞
    這就是一個笑話,不說也罷。

三、突破天花板的關鍵

       突破500億天花板是肯定可以的。至少,我相信$恆瑞醫藥(SH600276)$ 可以做到。就算他不是唯一,也必定是第一個實現這個目標--穩穩地將500億踩在腳下。

    1、產品的先進性、獨特性、針對性與有效性
     無論是在售的產品,還是在研的產品,恆瑞都可以做到以上四點。以奧沙力鉑為代表的傳統主力產品,在推出之時是毫無疑問具有先進性、獨特性的。現在,雖然他們的銷售開始放緩,但是新產品即將在2014年完成接駁,從而保證了產品線的連續性,銷售的有效性。
     2、銷售體系的有效性
      銷售體系的能力最好的例證還不是那些傳統腫瘤藥品,在我看來,最代表恆瑞銷售能力的是麻醉品+造影劑的銷售。這兩大類產品中,恆瑞產品雖然有一定的獨特性,但其技術是不產生替代性的,在這種情況下,恆瑞可以做到銷售的快速增長是在令人讚嘆。
    3、產品線的完整性
     無論是腫瘤線還是麻醉線,恆瑞都可以做到集團作戰,這就有效地利用了銷售的體系,而且更有利於開拓市場,說服醫生、患者使用恆瑞的產品。從一線醫生的角度看,他們或許更傾向於使用同一家公司的系列產品,因為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產品質量,保證不出現藥品的排斥性,更有利於患者的治療。
     4、研發方向與疾病譜的吻合性
      從恆瑞那長長的研發名單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恆瑞未來的三大主攻方向。這與疾病譜的吻合度是無需多言了。

     那麼,恆瑞目前8倍的市銷率是否偏高呢?超過30倍的市盈率是否偏高呢?

     我認為偏高!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是,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偏高的估值是否可以持續呢?關鍵就是1、恆瑞是否可以保持研發的有效性與連續性,2、恆瑞是否可以保持銷售的有效性,3、恆瑞是否可以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4、恆瑞是否可以保持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只要恆瑞做到了,我就願意給予它較高的估值。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恆瑞的銷售保持穩定增長,當它年收入實現200億的時候,或許就是市值突破1000億的時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