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麽美聯儲應該更關註通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116

美國核心PCE通脹走勢: 美國經濟已經顯示出快速複蘇的跡象,GDP增速加快,失業率大跌,然而低通脹仍然是美聯儲考慮加息的最重要障礙。之前高盛已經表示,2014年通脹將是影響美聯儲未來貨幣政策的關鍵因素,失業率的重要性已經下降。FTav編輯Cardiff Garcia甚至認為,美聯儲已經在前瞻指引中引入更高的通脹門檻,甚至容忍更高的通脹,不僅是因為失業率可能無法反映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更是因為在美國再分配政策受老人政治影響的情況下,美聯儲作為獨立的經濟調控者,應該主動調節這種失衡。 第一是最明顯的,也是被重複提到的,無論勞動力市場是否疲軟,也不應該在短期影響貨幣政策。 最近幾年薪酬水平已經經受了極低的增長。從經濟衰退開始,PCE通脹平均不到1.5%。在這段時間里,美聯儲一直無法達成其兩大使命——無法達到通脹目標同時也達不到充分就業的使命。可能你會認為,在當前環境下貨幣政策缺乏達到其使命的能力。然而,這里關註的是合適的政策應對,而不是政策的有效性。 由薪酬驅動的一段通脹上漲期正是我們一直希望看到的。現在通脹本身就具有有利的性質,能拉低實際利率,緩解債務負擔。但貨幣政策主要是還預期的遊戲。低的時薪增長是最近幾年企業盈利的主要來源之一。如果企業認為美聯儲在看到達到2%同比通脹的跡象就過早加息扼殺複蘇的加速,那麽它們現在就會有減少招聘的沖動。 這也是為什麽應該給加息門檻引入較高的通脹下限是個好主意。這不僅能發出正確的政策信號,實際上還是為失業率的有效性設定一個測試。而且如果美聯儲最終必須重蹈英國央行行長卡尼的覆轍,簡單地取消失業率作為前瞻指引的指標,那麽通脹下限的作用就出來了。   第二,“結構性”並不一定意味著“不可逆轉”。 把勞動參與率的下滑區分成結構性和周期性是一個有用的舉措。但不要忘記,這些分類只是經濟學家的發明。 只是由於部分人看起來已經放棄尋找工作,或入學進修,或開始接受殘疾人津貼,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將永不回勞動力市場。 這只是意味著他們這樣做的機會成本很高,因此被貼上了結構性的標簽。但了解真相的唯一方式是,讓勞動力市場真正地嘗試平衡這機會成本——這是支持維持寬松政策的另一個依據。   第三,勞動力參與率的大幅下滑實際上正在制造長期的反通脹社會性動因,美聯儲應該主動壓制這種趨勢。 這看起來與前兩點矛盾,但請聽一下我們的解釋。 在70年代,美國經濟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當時嬰兒潮的一代和越來越多的婦女正不斷地湧入勞動力市場。 勞動參與率上升,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通過保持較低的實際薪酬水平來促進新加入者就業的政治壓力不斷增加——這將要求容忍較長時間的高通脹。這段歷史最近被經濟學家Steve Randy Waldman提及,同時在經濟學家Ryan Avent研究70年代起美國較低的生產效率增長中也有提及。正如Waldman所解釋的,當時貨幣政策本可以壓制失控的通脹水平,但折衷的政策向反方向傾斜。 現在的情況不正是70年代情況的反面嗎?至少有兩個因素是這樣。美國的能源前景享受到生產效率的繁榮增長,而且更重要的是,勞動力參與率也在下滑。就算在經濟衰退前,工作年齡的女性參與率穩定,而工作年齡的男性參與率已經開始下降。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勞動參與率過去幾年一直出現大幅下滑。 在危機以後,相對於預期,年輕人的勞動參與率下滑得尤其嚴重,而老一輩人的參與率仍然維持上升。 路易斯聯儲曾經在一份報告中給出了可能的解釋: 年輕一代開始的時候沒有財產,薪酬是主要的收入來源;這代人喜歡相對較低的實際利率,相對較高的薪酬水平和相對較高的通脹。 年長一代工作的更少,希望他們的儲蓄有更高的回報,相對較低的薪酬和相對較低的通脹。 在缺乏通過一次性稅收和轉移的跨代再分配制度的情況下,受到制約的有效競爭均衡機制需要相對價格水平的最優化扭曲幹預。在作者的模型中,社會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通脹/通縮來嘗試實現這種最優化的扭曲。在當代經濟中,人口結構的變化被理解為特定人群影響再分配政策的能力。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7

阿根廷為何突然悔改,修正“造假”通脹數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11

周四,阿根廷經濟部長Axel Kicillof表示,阿根廷1月全國消費者物價環比上漲3.7%,創12年來最高。這表明阿根廷政府默認前幾年國內通脹數據都“報低了”。促使阿根廷政府修正數據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這有助於改善阿根廷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關系,IMF曾威脅將阿根廷驅逐出IMF成員國,因其數據長期失真;二是阿根廷有望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融資。 獨立經濟學家們預測,2013年阿根廷通脹率為25%~30%,而阿根廷政府公布的數據僅為10.9%。2007年以來,阿根廷政府一直被指責操控國內通脹數據。面對經濟學家和媒體的質疑,阿根廷政府發出狠招,威脅經濟學家,稱若他們獨立發布阿根廷通脹數據,將面臨罰款甚至坐牢。對於阿根廷1月通脹數據,獨立經濟學家們認為數據可信度較高。 阿根廷政府為何突然間改變立場,公布可信度高的數據了呢?原因有兩點: 1. 阿根廷政府此舉有助於改善與IMF的關系。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威脅稱,若阿根廷經濟數據長期失真,或將其驅逐出IMF成員國。IMF對阿根廷最新公布的數據表示肯定。 2. 阿根廷此舉還表明,阿根廷有望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融資。2001年阿根廷共800億美元私人債務違約,此後它無法通過國際資本市場融資。 1月阿根廷物價大幅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阿根廷比索貶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今年1月阿根廷比索兌美元貶值20%,主要由於兩點原因: 1. 美聯儲縮減QE,新興市場貨幣瘋狂外逃。 2. 阿根廷政府試圖阻止外匯儲備大幅下降,阿根廷央行調整了外匯管制政策,將比索大幅貶值。過去三年,阿根廷外匯儲備幾乎減少了一半,目前不到280億美元。 阿根廷政府公布了令人可信的數據,可謂是大步邁進,不過依然前路漫漫。2014年新興市場危機將持續。阿根廷面臨著高通脹、貨幣貶值、資金出逃和經濟低增長的困境,而阿根廷政府措施乏力。有批評人士稱,阿根廷政府仍需推出解決通脹高企的措施。近期,阿根廷政府試圖通過與連鎖超市機構簽訂價格協議為物價封頂,此外還試圖通過威脅私人企業控制物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45

一張圖告訴你為何美國持續兩年低通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620

過去兩年,美國物價漲幅相對疲弱,始終不及美聯儲2%的長期物價目標。根據彭博新聞社繪制的一張圖可以發現,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部分領域的成本負擔減輕,例如醫療健康、汽車、制衣及金融服務行業。 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CORE PCE)用以衡量消費類商品和服務的物價變動,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 圖: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中,各分項指數兩年以來對總指數貢獻的變動情況(橫軸顯示為自2012年以來該類別物價漲幅是在增加還是減少,以1%為單位;縱軸顯示為該類別分項物價漲幅對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貢獻是為正或是為負;圓圈的大小代表著其在總物價指數中所占的比例)(點擊小圖看大圖) 美聯儲公開表示其通脹率長期目標是2%。當短期利率為零時,通脹的下跌將會帶來實際利率的相同程度的上升。由於實際利率反應了經濟活動的機會成本,實際利率的上升會造成經濟活躍度的下降。 1月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Core PCE)增長1.1%,主要拉動力源自房地產相關領域的價格小幅攀升。包括房租在內的這些房產相關的成本已經下滑,對總體物價上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拖累。 美國1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年率上升1.1%,前值上升1.2%; 美國1月核心PCE物價指數月率上升0.1%,前值上升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99

如何面對通脹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24.html
難得見到有芒格的投資語錄,近期止凡好努力地逐條慢慢閱讀,再加入註解以作分享。在第三篇的留言版中看到有blog友問及某些論點,希望我可以再加多一點解釋。

blog友的問題是這樣的:

查理
有關於通脹(26)部份,不知如何面對、有效應付?止凡兄的毎一個註解都值得思考,再成一文,分別討論。感謝!


查理的問題中是指以下的一條投資語錄:

芒格的投資語錄(三)
26. 我以前那個年代,漢堡包5美分一個、最低時薪是40美分,所以我算是見證了巨大的通脹了。但它摧毀了投資環境嗎?我不這麼認為。

止凡:通脹只會對欠缺財務知識的人有壞處,對富人的投資環境影響有限,因為他們都會把這些因素計算在內。今天大部份人都知道美國大量印銀紙產生通脹問題,但有能力應付的人不多,簡單問一問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做了什麼呢?

 
這個芒格投資語錄,是指出通脹可以如何巨大,因為他見證了漢堡包由5美分升至40美分,不過他不覺得投資環境會被通脹摧毀。我就在加入註解時認為通脹對沒有財務知識的人影響最大,而對這富人的投資環境影響有效。

大家先可留意一下富人及窮人的生活模式,窮人收入多是來自主動收入,即「手停口停」,每一元都是全職工作所找來的辛苦錢,這個收入量會否跟通脹絕對掛鈎呢?不一定的,哪誰控制呢?不是窮人本身能控制的,是老闆按勞工市場的供求環境去調節窮人的薪金。窮人的支出就多是個人消費,消費會否因通脹而上升呢?絕對會的,差不多通脹上升多少,支出就上升多少,這是必然的結果。窮人把收入減去支出都儲蓄起來,這些儲蓄亦會受通脹所蠶食。這就是窮人的生活模式,通脹百分百會令窮人生活逐步艱難。

富人的生活模式又如何呢?他們的財務多不會是個人的收入及支出這麼簡單,應該是一家公司,亦是一個系統,系統的收入及支出也會受通脹所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之下,他們都有權對系統作出調整,以控制收入及支出的平衡。好像之前窮人的薪金,這正正是富人公司中的一項支出,對窮人加薪與否,決定權都在富人身上。

舉個例子,好像辦一家餐廳的,成本支出有舖租、燈油火蠟、員工薪水、食材等,收入則受生意額及毛利所影響,亦會受週遭環境的競爭影響,這是一個多方面的考慮因素。通脹來臨,大部份成本都需要被調高,然而銷售定價同時亦可以考慮提高,員工的薪水亦不一定跟足通脹上升,平衡之後,可能反倒會增加了「利錢」也說不定。

真正影響富人投資環境的並不是通脹這個單一因素,好像員工供求失衡,出很高的薪金都請不到員工。又例如商舖左右突然開多幾家同類商舖,生意額突然大跌。又或者大眾口味都變了,到餐廳的人數大幅下降,亦會影響系統的收入及支出,令投資環境惡化。

對投資者及企業家來說,通脹不一定影響投資環境,通縮的影響可能來得更嚴重。明白了富人跟窮人的生活模式之後,相信大家都會明白通脹不一定對投資環境變差的。有時間不妨自我檢視一下自己的系統,當通脹時,你的收支系統會有何變化呢?你所投資的公司、物業等回報會增加還是減少?它們的投資環境會否受通脹影響而有壞處?還是,今天你的系統還是個人收入跟個人消費而已?那就快點加把勁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192

通脹的威力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blog/289
止凡看到今期的「資本壹週」(指2009年8月時)的一篇文章講述一個非洲國家 - 辛巴威正飽受惡性通脹之苦,當地物價高得不可思議,市民經常性都要帶數萬億出街,但又沒有人打劫,為什麼呢?

原來這個地方通脹的程度是上巴士都要付三萬億辛幣,經常有人把一籮銀紙交給司機,司機都懶得數。2009年1月,當地央行還發行過面值一百萬億的鈔票,一字後面有十四個零,比起近期祭節用來燒的鈔票還要多零! 

最後辛巴威政府終於宣佈廢用辛幣了,改用美元及南非貨幣,但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因為當地鄉鎮根本沒有美元作找換,有些還要用食物或糖果作以物易物,好像回到原始時代一樣。

如果你借了當時還未嚴重貶值的辛幣來買了資產,用辛幣來結算的話,現在就不用還了,這是一個極端例子,但道理可供參考,增加財務智商。

此文章首次在 2009-8-30 發表於「取之有道」。




後記:

今天止凡回看這篇文章,有很多財務知識在其中,當中最能衝擊思維的問題,到底錢是什麼呢?如果一個國家不再承認自己的貨幣,又或是宣佈破產了,又會如何呢?一個國家擁有控制貨幣數量的主權,當國家現金不足夠,印多一點不就行嗎?為什麼需要廢掉國家本身貨幣?為什麼要另立通行貨幣?為什麼會破產?破產之後又如何運作?

這些問題,如果放到個人財務上看,很多人都會明白。收入小於開支,沒有儲蓄,欠債累累,這樣的個人財務,早晚會出事,按法律行動。但如果落到一個國家,一個體制上,這些問題都好像變得難明。

一個國家,走不同的主義路線,用不同的貨幣政策,都會有不同的宏觀結果。例如,今天全世界都話中國經濟如日方中,內地客到香港及世界各地花錢的豪爽令人側目,買過千萬物業能以現金付款,都認為這都是非常有錢的表現。

這些行為,令大家眼前看到了真正的「錢」,而又有多少人會真正了解中國的經濟如何獲得這個成就呢?這個成就又能如何維持。記得美國在金融海潚時拿十萬億救市,歐洲又救,中國也拿了四萬億救市,這些錢從何來呢?不又是印出來的。中國經濟到今天最聰明的地方,就是還不容許人民幣自由流通,不能流通,沒有人知道當中有多少「水份」。

今天的中國人,不少國家的人都話似80年代的日本人般有錢,到處買東西,有錢的程度,好像能把全世界的資產都買下。但回看今天日本的經濟,大家又會否想想,如果當年日本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為何今天日本的經濟會如此低迷,國債比例是全球之冠呢?請不要忘記,中國今天還是被界定為「發展中國家」,跟北韓及非洲地區是差不多的。

一口氣帶出了很多問題,找不找到答案就靠blog友自己了(在這個blog看文章,不時都會找到一點點的),只是希望能擊出點子,讓大家有興趣留意一下這個世界的經濟是如何運作。看到辛巴威的貨幣,加上近年美國、日本及不少歐洲國家的財務問題,對於辛苦經營而財商不高的打工仔,可能自己的錢一直在靜悄悄地向外流走而不自知。相反,對有足夠財商的人,就算看不見機會處處,也至少能夠保護自己的財產

現今的金錢世界,在香港及台灣這些地方,不是你不理財,經濟就與你無關,沒有好好作投資理財及學習財務知識,只會連自己及家人的財產都保不住。 

文 / 止凡,香港『取之有道』部落格主筆,多年來發表過許多的好文章、好提醒,擁有許多忠實讀者。

想要透過投資理財追求你想要的生活型態,請訂閱電子週報,或到本網文章粉絲團按「讚」,閱讀更多的財經好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69

日本:昔日深陷"通縮”泥潭 如今領跑全球通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767

日本通脹即使不能說領跑世界,至少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的領頭羊了。 如圖一所示,日本是最近幾個月唯一一個CPI大幅高於2%的主要經濟體,而歐元區則瀕臨通縮風險。 (圖一:中國、歐元區、美國、日本CPI同比增速) 日本完成了從十余年的“通縮”到通脹領頭羊的角色轉換,與日本央行實施大規模量化寬松(QE)政策密不可分。安倍晉三去年當選日本首相後,公布了“三支箭”計劃,以推動長期止步不前的日本經濟實現發展。  在“安倍經濟學”的指導下,“三支箭”計劃相繼射出,包括了實施大規模的QE,財政刺激政策和旨在增強日本競爭力的結構性改革。 先行實施的量化寬松和財政刺激政策產生了一定的效果。日本一季度實際GDP年化增長6.7%,盡管有分析認為這是日本民眾在4月1日上調銷售稅之前狂熱購物促成的。 (圖二:日本GDP季度) 據高盛分析師Naohiko Baba(曾在日本央行任職19年)的一份報告,自2013年安倍“第一支箭”——量化寬松實施以來,日本央行買入了約70%新發行的日本政府債券。 結果,日本債務與/GDP比攀至了世界第一,而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則急劇膨脹。 (圖三:日本央行:持有日本總資產) (圖四:日本公共債務居世界首位) 摩根大通日本首席經濟學家Masaaki Kanno本月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日本通脹可能需到2016年或2017年才能達到2%。 不過,即使日本通脹達到2%,也會給日本銀行帶來額外的麻煩。 Kanno表示,當前日本正在進行債務貨幣化。債務貨幣化是指,央行通過實施QE買入並持有政府債券至到期。待債券到期後,央行從政府手中取回本息。 實際上,債務貨幣化幾乎就是讓政府免費借錢。由於日本央行幾乎是唯一買家,因此即使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日本政府也能成功出售日本政府債券(JGBs)。 一旦日本央行釋放縮減購債規模的信號,債券市場可能會消極應對。不過,Kanno認為,只有當通脹率達到2%時,日本央行才會釋放縮減的信號,“所以(屆時)絕對沒有人為買收益率只有0.6%的JGBs。” 如果低收益率債券賣不出去,日本政府只有被迫擡高借錢的成本。 日本總務省7月25日公布,6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3.6%,盡管較前值3.7%有所放緩,但仍高於市場預期的增長3.5%。目前,日本央行是否會就此采取行動仍有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87

通脹去哪兒了?西班牙陷入歐債危機以來最嚴重物價下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589

在部分亞洲國家忙於抗通脹之際,西班牙消費者物價卻正以2009年來的最快速度下跌。這是因為不斷下滑的工資水平抑制了零售品消費需求。(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西班牙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下滑1.5%,剔除能源和新鮮食品價格的核心物價指數漲幅為零。7月調和物價指數同比下滑0.4%,預期為下滑0.3%。

彭博新聞社援引花旗經濟學家Giada Giani稱:“他們做的還不夠。核心物價漲幅為零,這在很多定義中都已被視為通貨緊縮了。”

經濟學界關於通縮緊縮的定義並未達成一致,多數學者認為CPI連降三個月就可視為通縮。

目前,西班牙正走出長達五年的經濟萎靡。該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1.2%。經濟學家們預計,西班牙經濟增速將在明年達到1.5%。

昨日數據公布後,西班牙和意大利國債收益率雙雙跌至紀錄低位附近。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2.5個基點,至2.455%,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滑2個基點,至2.63%。目前兩者均處於紀錄低位。

實際上,不僅是西班牙,歐元區多個成員國都籠罩在通縮陰影當中。德國7月CPI環比僅增0.3%,法國CPI則環比下降0.3%。

物價增速疲軟意味著消費需求不振 ,威脅歐元區若隱若現的經濟複蘇。本月,對於經濟前景的憂慮就曾令德國兩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負數。這表明投資者寧願貼錢持有德國國債,也不願冒險持有可能貶值的其他高收益、高風險資產。

英國G Plus Economics Ltd.首席經濟學家Lena Komileva認為,德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跌向1%的極低水平,暗示著投資者並不相信歐洲央行在將通脹拉回正常軌道方面所做的努力是足夠的。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經濟學家們預計,歐元區通脹水平明年可能為1.2%,仍低於歐央行設定的2%通脹目標。

今日下午17:00,歐元區7月CPI、二季度GDP初值等就將出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31

OECD:全球主要經濟體7月通脹下滑 歐洲國家墊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722

周二,經合組織(OECD)稱,其34個成員國7月年化通脹率1.9%,低於6月的2.1%,上半年經濟增長較為疲軟;截至7月的12個月,消費者價格為負的六個國家均來自歐洲,主要受食品和能源價格低迷拖累。印度是大型經濟體中唯一通脹攀升的國家。(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通脹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OECD的34個成員國在7月的年化通脹率為1.9%,較6月的2.1%有所下滑。20國集團通脹率為2.8%,較6月的2.9%也有下滑。20國集團包括世界主要發達和新興經濟體,GDP之和占全球GDP總量的90%。

OECD指出,7月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等發達經濟體,以及印尼、俄羅斯、南非、沙特阿拉伯等發展中經濟體的年化通脹率都有所下滑,主要受能源價格低迷影響。截至7月的12個月,能源價格增幅為2.3%,大幅低於上月的3.1%。

從通脹表現看,印度最好,歐洲多國表現最糟,包攬倒數六位:

印度是大型經濟體中唯一通脹攀升的國家,從6.5%增至7.2%。

7月,歐洲六個國家消費者價格指數較去年回落,包括愛沙尼亞、希臘、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能源價格和食品價格低迷對這些國家的通脹影響是巨大的。

通脹方面,歐元區18國與美國也相差甚遠。截至7月的12個月,歐元區食品價格下降1%,美國上漲2.7%;歐元區能源價格下滑1%,美國上漲2.6%;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物價水平方面,歐元區僅增長0.8%,美國為增長1.9%。

總體看,盡管其它產品和服務領域歐元區價格增速也不及美國等重要經濟體,但食品和能源領域的差距非常明顯。通脹率低令歐元區企業、家庭、政府削減債務的困難加大,歐元區國家仍面臨高債務負擔的問題。歐元區經濟和通脹表現糟糕,市場預期未來歐美央行政策將出現偏離,歐央行行長德拉吉在此前Jackson Hole央行年會中的講話也印證了這點。

OECD表示,7月全球幾大經濟體消費者價格上漲速度都有所放緩,表明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較為疲軟、令人失望。盡管二季度OECD成員國經濟環比增幅為0.4%,較一季度的0.2%有所提升,但比去年任何一個季度都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619

人口趨勢如何影響通脹和債券收益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40

全球經濟增長在過去幾年已經放緩。Larry Summers等經濟學家正開始討論長期滯漲。(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果這真的發生,那人口結構的變化或許是最好的解釋。

二戰後的嬰兒潮一代人現在已經接近60歲。在全球範圍內,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這導致了政府財政的壓力不斷加重。政府通過發行債券來緩解財政壓力,而並沒有創造出任何產生收入的資產。這加重了年輕一代的負擔。

人口結構的變化解釋了美國通脹和國債收益率驚人的下降。

人口潮流(勞動力中16-34歲人口所占比例),通脹趨勢和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

下圖顯示,隨著勞動力中,年輕人(16-34歲)的比例下降,通脹和國債收益率也出現明顯的下降。

screen shot 2014-09-03 at 6.20.42 a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44

黑田向安倍表決心:若通脹受威脅將果斷放松政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76

日本第二季度經濟出現逾五年來最大萎縮後,不僅令人對安倍經濟捏把冷汗,對此已有5個月沒有見面的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本周四會面,雙方就經濟進行一般性討論。

黑田東彥表示,他告知安倍,日本央行將繼續穩步推進量化及質化寬松政策(QQE),正爭取實現2%的通脹目標。並提及,若通脹目標受到威脅,日本央行將果斷進一步放松政策。

黑田還向安倍表示,日本經濟正處於良性循環。

黑田講話後,市場感受到了日本央行實行寬松措施的決心,美元/日元匯率再刷6年新高突破107大關。

QQ圖片20140911133105

日本內閣府9月8日公布了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修訂值,同比大幅萎縮7.1%,大於此前公布的6.8%,為5年來最大降幅。“安倍經濟學”的風險超出了政府和市場預期。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報道,高盛集團首席日本經濟學家馬場直彥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所謂的“安倍經濟學”正面臨著“攤牌的時刻”

分析師認為,安倍政權接下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在今年年底決定是否如期在2015年10月將消費稅繼續提高至10%。如果提高,有可能令日本經濟繼續惡化,導致民眾的支持率下降;如果不提高,則將延緩財政重建步伐,令日本失信於國際社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