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接管家族財富太子女撐起半邊天
1 :
GS(14)@2015-04-28 01:58:28過往的企業王國大多子承父業,但近年越來越多富豪太子女撐起半邊天,她們獲得父親信任和垂青,逐步接管家族財富而邁向女富豪之位。維珍集團老闆布蘭信(Richard Branson右)的女兒荷莉(Holly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雖然布蘭信未有退休之意,但剛誕下一對雙胞胎的荷莉不諱言會接管父親的企業王國:「終有一天我會接管公司,這很合乎邏輯。」挪威船王弗雷德里克森(John Fredriksen)就登上富豪榜第11位,他一對31歲孖女凱瑟琳(Kathrine)和塞茜爾(Cecilie)亦躋身父親多間公司的董事會,當中以凱瑟琳較為矚目,她擁有企業管理學士學位,在父親的船務及原油王國中擔當重要職務。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27/19126929
周期思維助養成儲蓄習慣 設立短期目標 逐步達成置業退休計劃
1 :
GS(14)@2017-02-09 23:36:45【明報專訊】人人都知儲蓄重要,卻往往未能養成好的儲蓄習慣,那如何才可以好好儲錢?富衞保險表示,根據消費行為學者Leona Tam與Utpal M. Dholakia的儲蓄理論,「管好你的腦袋,就可以管好你的錢。」一般人對時間的觀念都是線性的,就像一條永遠向前的直線。原來這種想法會令你在不知不覺間,對未來過分樂觀,以為將來還有很多時間,甚至相信自己遲些可能會有更高人工、支出會減少等,因而減少儲蓄的動力與金額。例如5年後想要30萬元進修,以線性思考時,很可能會拖到最後3年才開始儲錢,結果變得吃力。
上述研究旨在鼓勵人儲更多錢,於是兩位學者提出儲蓄應該要用周期思維,即是把時間定義為一個循環。像1年就是由12個月循環組成,如果每個月儲5000元,1年有6萬元,5年後剛好是30萬元。人腦對短期目標的專注度較高,太長遠的時間及目標,令人忽略迫切性,又會過於樂觀。在調查中以周期思維儲錢的人,比傳統線性思維儲蓄金額多出78%。所以適宜把一個長遠及比較大的目標金額,例如置業、進修、退休,分割成多個小型目標,例如如果想儲100萬元,就把它策劃成儲100次1萬元,而且這樣感覺上沒那麼遙不可及。
儲100萬元目標 分成儲100次1萬元
如果讀者在日常理財戶口之外另開儲蓄戶口,或能使儲蓄變得較為容易。不妨考慮在月初出糧時,把一筆定額資金從支薪戶口轉入儲蓄戶口。大家也可考慮參加銀行的儲蓄計劃,每月自動從自己的戶口中扣取供款。要開始儲蓄,最好先從交學費或度假等較小的目標入手,下一步才考慮置業或退休計劃等較大的目標。訂立的儲蓄目標應力求清晰和切實可行,當有一個明確的儲蓄目標,便會有動力實行儲蓄計劃。另外,不妨從短期儲蓄目標開始,如先清還信用卡欠款或債務。
另外,巿面也有不同的儲蓄產品可以考慮,且可因應進入加息周期而「度身訂做」。永明金融新近推出2年短期供款的「翱翔儲蓄計劃」,投保人繳付兩年的保費,可享5年的儲蓄保障。於保單期滿時,可享每年2.6厘的保證回報。
善用儲蓄產品完成計劃
永明金融分銷與市務總經理區張明儀表示:「環球政治因素令2017年全球經濟前景更難預測,因此永明金融推出可以提供短期儲蓄及穩定回報增長的 『翱翔儲蓄計劃』,是特別為有短期儲蓄需要的顧客而設。」「翱翔儲蓄計劃」是以美元結算的非分紅儲蓄計劃,除了在保障期內為顧客提供人壽保障外,受保人可選擇於投保時預先繳付第二年的保費,以獲取於首個保單年度每年2.6厘的預繳保費保證息率。
此外,「翱翔儲蓄計劃」的最高投保年齡為75歲,申請手續簡易並毋須驗身或回答任何醫療問題。計劃亦特設免費24小時國際緊急支援服務,能獲得緊急醫療支援,包括醫療運送及遺體運返、預繳入院訂金、運送必需之藥物及醫療器材等服務。而中國人壽香港也有類似儲蓄保險計劃,只需供款3年,可享6年保障期;6年後保證期滿金額最少達已繳總保費之114%。而宏利中宏裕美元保險計劃繳付兩年保費,期滿利益保證相等於繳付保費總額(以美元計算)的112%。
儲蓄保險到期才可取本利
以上屬短期儲蓄產品,其實市面上有多種儲蓄保險產品,保費為美元、港元及人民幣,保費繳付期由一筆過、3年、5年至20年不等,不同選擇的繳付期為保險增加了更多儲蓄成分,使投資人可隨自己收入增加逐漸「存」入資金。買儲蓄型保險,須知道屬長線投資,待到期時才可取出本金及利息養老,若不幸在未到期時緊急用錢,則達不到收益效果,甚至會蝕錢。不同產品中途可取回的資金均有差異,但通常回本時間均較繳費期限長,若提前取出或面臨大比例虧損。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66&issue=20170209
國指「升級」方案出爐 逐步加紅籌
1 :
GS(14)@2017-03-04 10:09:39【明報專訊】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就優化國企指數成為具代表性的「香港市場中國指數」發表建議書,指現時恒生國企指數只包括H股類別股份,而該類別股份只佔在香港上市的國企,包括H股、紅籌股及民營企業,約三分之一的總市值,加上國企指數高度集中於金融業及能源業,建議擴大國企指數的涵蓋範疇,如加入紅籌股及民營企業,令國企業指數成為具代表性的「香港市場中國指數」,以反映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票的整體表現。
擴行業涵蓋範疇 正名「中國指數」
恒生指數公司表示,若指數中加入紅籌股及民營企業,意味將涵蓋更多「新經濟」公司,除可提升市值及成交額涵蓋率,亦會擴大行業涵蓋闊度。如將市值最大的10隻紅籌股及民營企業加入指數內,金融業佔國企指數的比重將由現時 71%降至低於 50% 。
H股成分股 維持40隻
至於新加入的紅籌股及民營企業的挑選準則,指數公司表示,只要公司上市至少一個月,且成交量及市值滿足指數編算細則列明的要求,便合資格成為成份股,但亦會考慮公司財政及價格表現,以及股價波幅等額外因素篩選新加入股份。在逐步加入紅籌股及民營企業於國企指數下,恒生指數公司建議於起初階段,H 股類別選股機制及H股成份股數目將維持40 隻不變,即新加入的紅籌股及民營企業將是40隻H股以外的新指數成分股。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516&issue=20170304
林少陽﹕應逐步退出地產股
1 :
GS(14)@2017-10-22 14:04:23【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上周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市場反應冷淡,尤其事前市場熱切期待的房屋政策,更加是雷聲大雨點小,不禁令一眾準置業者大失所望。向來認為市場力量高於政府干預的本欄,反而認為這份四平八穩的施政報告,才是驚喜所在。試想想,本港樓市自2003年見底以來,至今這場地產牛市歷時已達14年之久,現時政府若大規模採取措施「協助」實力不足的市民置業,那其實是等同推他們落火坑,假如不幸樓市掉頭向下,林鄭未來將很難洗脫罪名。
過去幾年,本欄多次提出,買港樓不如買香港地產股,背後的看法是不看淡本港樓價,但自兩三年前開始投資物業回報已經太低,投資價值遠低於股價較資產淨值存在巨大折讓的上市地產股。然而,隨着今年地產股股價急升,港樓又已屆高處不勝寒的水平,過去幾年買樓不如買地產股的看法,或有需要逐步修正。今年餘下的時間,或是投資者逐步退出投資地產股的時機。
股票印花稅可減半或單邊收
上屆特首任內經常引以自傲的德政,是多次加強樓市辣招,以抑制樓價升幅。究竟樓市辣招是否有效壓抑樓價,由於很難同步在香港做另一個沒有辣招情况下的社會實驗,其成效根本就無從稽考。市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本欄留待讀者自行判斷好了。我只知,樓市辣招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結果,是政府庫房因為樓價多年持續急升,令印花稅稅收大豐收。
上周末,市場傳出港交所(0388)正考慮向政府申請減免股票印花稅。作為其中一個活躍於本港的專業股票投資者,我當然舉腳贊成港交所的決定。事實上,全球大部分主要證券交易市場(如美國及日本),大多已全線取消股票買賣印花稅。香港是少數仍然向投資者徵收印花稅的證券市場,近年港股成交金額長期停滯不前,或多或少與此有關。然而,畢竟股票投資並不是必需品,而印花稅亦是其中一個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相關的減免措施,不必一刀切全線取消(例如可以將印花稅減半,或只收單邊費用)。
自住物業是必需品 不宜徵重稅
反而,本欄認為政府當務之急,其實是盡快修訂本港的物業買賣印花稅率。對很多準置業者來說,擁有自住物業其實是生活必需品,政府向首次置業人士收取印花稅幾乎等同向接近一半有能力置業的市民收取人頭稅。這批有能力自食其力的市民,不單未能享用政府廉價的公屋服務,卻因為他們自身努力的成果要被政府抽重稅,於理不合。
一直以來,政府向置業者徵收的印花稅具採取累進稅制,交易金額愈高稅率愈重。不過,相關稅率多年來未有因應樓價急速上升而修訂,令稅率變得極之不合理兼不合時宜。2003年的時候,有能力購置一個市值600萬元住宅單位的置業者,已算是社會中的少數精英分子。在能者多付的原則下,他們很可能會不介意支付樓價6%的置業印花稅。不過,目前600萬的價錢只能買一個蚊型上車盤的年代,政府竟然要向這批置業的青年收取樓價6%的物業印花稅,這同向生活拮据的小市民打劫有何分別?
600萬以下物業應一律免稅
現時二手市場冰封,可說是極高從價印花稅率兼樓市辣招雙重打擊的結果,二手業主不願意放盤,準置業者惟有以高價向有能力提供二按的發展商買樓,對準置業者極為不利。如現任政府真的有心回應市民訴求,為一批正在努力儲錢置業的市民着想的話,當務之急不是減股票買賣印花稅,而是大幅修訂目前極不合時宜的置業從價印花稅。計我話,600萬以下物業應一律免稅,600萬以上物業才開始起跳,以累進稅率原則徵收從價印花稅,但上限應以不高於樓價5%為限。
假如政府認為物業是生活必需品,不鼓勵投機炒賣,可考慮改為徵收增值稅,向出售物業獲利者徵收資產增值稅便可。
(作者客戶持有港交所)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250&issue=20171016
耶倫:經濟強可逐步加息 關注通脹偏低
1 :
GS(14)@2017-10-22 14:08:51【明報專訊】聯儲局主席耶倫周日出席華盛頓召開的銀行業會議表示,不排除今年再次加息,但對美國及海外通脹低迷表示關注。耶倫稱,經濟持續轉強,為逐步加息提供依據,料未來幾年逐步上調利率,以維持經濟擴張是適合的。不過無論是聯儲局、歐央行及日本央行均認同,通脹低迷可能令寬鬆政策延長,令央行不能太快加息。
憧憬美企業績 三大指數新高
市場憧憬美企業績向好,美國三大指數早段再創新高。收市後公布業績的Netflix股價早段創新高。伊拉克局勢緊張,刺激油價升逾1%。布蘭特期油升穿每桶58美元關口,紐約期油升穿每桶52美元。路透消息指,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內的中資財團,有意向沙特阿美收購不超過5%的股份。
中資油企傳入股沙特阿美
耶倫承認,通脹偏低是最大的意外,聯儲局官員將密切關注未來幾個月的通脹數據。利率期貨數據顯示,交易員認為12月加息的概率為86.7%。聯儲局重視的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在8月按年升1.4%,核心PCE僅升1.3%,遠低於聯儲局的2%目標。耶倫表示,她預期這些疲軟指標不會持續,隨着就業市場持續轉強,預計明年通脹將會趨升,多數聯儲局委員也認同這點。
不過耶倫承認,通脹增長乏力可能反映一些更根深柢固的因素,其他發達經濟體的通脹也持續偏低,令很多分析人士認為,經濟或許存在一些結構問題。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稱,儘管經濟不斷增長,但疲弱的通脹將令日本央行延長擴張性貨幣政策。
歐洲央行副行長Vitor Constancio亦稱,就業市場改善與通脹上升之間的聯繫最近已經削弱,這將促使官員維持寬鬆政策。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目前沒有看到歐洲股市、債市處於泡沫。歐元兌美元昨跌約0.2%。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399&issue=20171017
施永青逐步交棒 予兒子施俊嶸
1 :
GS(14)@2017-11-07 12:12:32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990&issue=20171107
【明報專訊】成立39年、屬本港龍頭地產代理行之一的中原地產,其創辦人施永青昨日宣布將逐步交棒予兒子施俊嶸。施永青表示,公司要進步,亦需新陳代謝,新一代接替舊一代屬自然現象。施俊嶸稱,接手後將會延續及尊重中原現時「無為而治」的文化。
延續中原「無為而治」文化
現任中原數據科技董事的施俊嶸,本月初起兼任中原集團主席助理。他稱,加入中原近兩年,對公司業務認識更多,現時為接手好時機。施永青笑稱,將會逐步降低自己在公司的角色,集團同事有任何決定可先與其子商討,如大家達成共識,「唔使搵我都得」。
首置盤對樓市影響言之尚早
提及本港經濟,施永青指特首房屋政策側重於幫助香港人置業,現時居屋及綠置居與發展商衝突不大,惟家庭入息5.2萬至6.8萬元人士與私人市場或有重疊。此外,首置上車盤首批只有1000伙,加上2018年才有先導計劃,目前談影響言之尚早;另現時二手市場流通量較過往低,辣招使換樓人士卻步,變成「有得供無得換」。對於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近期錄得跌幅,他回應稱,下跌只反映個別日子,升幅才是主流現象。尚未置業的施俊嶸亦表示,市場漸消化加息因素,加上政治及經濟環境理想,料樓價會逐漸上升。
中原地產與中原數據科技斥資約2000萬元發展VR搵樓技術,並與3D媒體技術公司Matterport合作,為置業人士提供3D及VR搵樓平台。施俊嶸表示,VR片段讓睇樓人士不受時間及地域限制,更清楚地參觀單位間隔及景觀,目前集團已有逾720條VR放盤物業影片,上述VR技術亦會應用於拍攝一手項目示範單位。
特朗普訪華成果 金融外資鬆綁 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領域 投資比例逐步撤限
1 :
GS(14)@2017-11-12 16:51:52【明報專訊】外資在中國金融企業的持股比例獲得全面放寬,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昨在介紹中美元首會晤經濟成果的記者會上表示,投資於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比例將放寬至51%,限制於放寬3年後全面取消;中資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外資持股限制取消,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規則;外資持有壽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將於3年後股權比例放寬至51%,並於5年後完全放寬。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廖毅然
現時外資在證券和基金公司的持股限制為49%;單一外資持有中資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不超過20%,合計不得超過25%;持有壽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得超過50%。朱光耀表示,是次開放對於證券、基金、銀行和保險業,特別是人身保險業務有巨大的決定性影響。至於宣布政策時間,他表示相關金融監管機構須制訂具體實施法規,「這個時間我想是非常快的」。
放寬外資限制超預期
這項公布正值美國總統特朗普剛完成在中國的訪問。渣打銀行中國宏觀策略師劉潔表示,這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金融業開放,放寬外資的限制超出市場預期。她指對中資和外資銀行而言開放是好事,外資可更大規模地進軍中國金融市場,同時帶來產品設計、信用分析、計價、風險和流動性管理等經驗,有助中資銀行更快融入國際市場。
面對外資進入市場,中資資產管理公司拔萃資本副總裁兼高級分析師趙嘉陽認為長遠而言是相當正面,現在不少中小型中資券商業務相對單一,產品服務同質化較嚴重,缺少競爭力,未來必然出現整合,對券商行業來說是好事。惟短期對金融機構或帶來一定挑戰,是一個在競爭中學習、改進的良性過程。
料外資投資城商行農商行 券商或現整合潮
至於會否觸發外資大舉收購中資基金公司,趙嘉陽表示,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本身尚不健全,也相對封閉,在資本項目沒有完全開放、資本跨境流動受到的諸多限制未得到解除之前,外資不會貿然大舉進軍中國收購現有券商,否則必然「水土不服」,目前合資基金公司表現也比較一般。對於保險行業,趙嘉陽認為,若外資入股中資保險公司,肯定是利好消息,如果是直接發展業務則會帶來短期衝擊,不過中國保險業務增長空間還非常大,長遠還有利行業良性發展。
華泰證券首席金融分析師陳姝瑾認為,現時外資銀行在中國競爭力偏弱,過去10年市場佔有率只有約1%至2%,長遠而言中國城商行和農商行或成為外資投資對象,現時其估值較低,與資本市場進出較難有關,現進一步開放,即使回報率較低外資也願意參與,相較起來,收購大型股份制銀行機會則較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41&issue=20171111
李曉佳:創辦人淡出 新地逐步接掌九巴
1 :
GS(14)@2018-03-12 02:03:40【明報專訊】老牌巴士公司九巴近月新聞多多,先有釀成大量死傷的大埔車禍,繼而在司機自發組成的「月薪車長大聯盟」2月下旬罷工抗議薪酬調整方案後,爆發疑「秋後算帳」解僱發起人葉蔚琳等人的風波,惹來劣評不斷。碰巧九巴所屬的載通(0062),近年管理權逐漸回歸母公司新鴻基地產(0016),在多名新地系高層進駐下,近日九巴卻連番出現管理失誤,難免令人感到奇怪。
雖然新地早在30年前已是載通大股東,但過去一直放手由多名創辦人主理業務,隨着公司成立已有85年,創辦人家族第一代包括雷瑞德、雷亮、伍時暢及鄧肇堅等都已老去,甚至過去主管車務運作的後人雷中元、伍穎梅及雷禮權逐漸淡出管理層,這正為過往30多年來一向低調及站在幕後的大股東新地,介入參與管理埋下伏線。
15董事 8位與新地明顯相關
載通董事會近年加入不少新血,可以發現,在2014年起加入董事會的6名董事中,馮玉麟、李澤昌、李鑾輝及張永銳都是來自新地系公司;其餘兩人之中,前警務處長曾偉雄的作風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不用多介紹(可以邀請他主持內部會議激勵司機說「你哋無做錯!」),另外何達文則是「紅褲子」出身,在九巴任職近20年。目前載通董事會15人中,與新地明顯相關的有8人,剛好超過半數,最重要是人所共知的新地主席郭炳聯「愛將」馮玉麟亦在其中,完全反映新地如何重視在載通的影響力。
路訊通去年賣盤 反映載通權力交接
另一方面,載通2001年將巴士車身廣告及車內電視屏業務路訊通(0888)分拆上市,本身亦是交由創辦人伍家後人管理,路訊通在去年宣告賣盤,對載通權力交接亦是一個明顯信號。
如要分析新地回收載通控制權的原因,筆者相信與中巴(0026)被基金覬覦的個案類似,都是覷準舊巴士廠地皮價值。新地與載通各持五成權益的觀塘巧明街九巴車廠,在2016年已完成43億元補地價,將建成甲級商廈及商場,其他車廠地皮如茘枝角車廠,亦已建成豪宅曼克頓山。
近年改革提升服務 改善形象
筆者無意站在道德高地指摘,政府近年為覓地與建住宅大為頭痛,如果新地與載通合作能以合理方式建屋出售,毋須指摘;眼見近年九巴車務亦有不少改革,例如被詬病的九巴App逐步改善(儘管仍然相當不足),甚至在車站加裝Wi-Fi及車內新增充電插口等,的確方便乘客,是值得稱讚的德政。不過,秋後算帳(其實秋天還未到)的做法,等於令新地過去數年改造形象的努力前功盡廢,是否值得需要深思?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080&issue=2018030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