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自貿區推廣號角吹響 誰是下一個外高橋(附股) 金融之王

來源: http://xueqiu.com/3349896301/32508727

2014-10-28 和訊股票

     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談到上海自貿區時,習近平強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幹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市場人士認為,習總書記的講話將為自貿區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吹響號角。那麽,哪些地區可能成為下一批中國自貿區的試點,哪些公司將在此次自貿區推廣聲中獲益最大呢?中國證券網記者連夜,對天津、廣東、福建等有可能成為自貿區試點地區的公司展開探訪。
  【最新政策】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訊北京27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0月27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在中央有關部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努力下,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經驗為要求,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以及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為在全國範圍內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了新途徑、積累了新經驗。
  高層對自貿區建設的三點新批示
  中國證券網訊:據自貿區郵報援引一名知情人士表示,大約在今年7月中旬,中央高層對地方自貿區建設有過一次新批示,主要內容有三點:一是目前上海自貿區建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經驗的複制和推廣。二是上海自貿區經驗的複制和推廣,可以以多種形式進行探索,不一定要拘泥於自貿區的身份。三是未來地方自貿區應該承擔區域協調發展的功能,不止是上海這類的綜合自由貿易區模式。
  【天津自貿區方案呼之欲出】
  天津自貿區方案呼之欲出 天津港、津濱發展等有望率先受益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郎振)
有業內人士分析,在目前多個上報自貿區方案的地區當中,天津自貿區有望獲得新一輪的關註。日前有消息稱,天津自貿區申報目前已獲得國務院各部委原則上的通過,正待國務院審批。
  天津港:直接受益“天津自貿區”
  據公開資料顯示,天津港集團於2013年啟動東疆二島規劃,計劃5年內投資500億至600億元填海造地40平方公里。有知情人士對中國證券網記者透露,天津東疆港就是隸屬於天津港集團旗下,目前天津港集團主要牽頭負責未來自貿區的建設工作,上市公司也從中輔助大股東做了相關工作。
  津濱發展:天津自貿區“地主”
  “盡管現在天津自貿區的方案尚未公布,但是較以前擴大範圍已經毋庸置疑,因此作為濱海新區重要的房地產企業,津濱發展也有望從‘自貿區’紅利中直接受益,享受‘地主之利’”,一位券商宏觀分析師告訴記者。
  【福建自貿區漸行漸近】
  消息稱福建自貿區近期將獲批複
  據一名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近日透露,繼上海自貿區之後,第二批地方自貿區的批複進展,近期可能會有消息出來,福建自貿區可能會在這批名單之內,"最快可能與天津和廣東同期公布。"
  平潭發展:受益平潭實驗區的唯一投資標的
  海通證券研報認為,作為目前A股唯一註冊在平潭的上市公司,平潭發展已承攬平潭實驗區多個相關項目,包括:公司投資建設的中福海峽建材城項目、與臺灣榮工工程合資投建的總產能
90萬立方米混凝土攪拌工廠一期項目、承攬的
"平潭萬寶山公園"項目等。隨著這些項目的逐步實施,公司將鑄就"大林業"、基礎設施工程營造為一體的綜合型開發企業。
  建發股份:雄踞海西 供應鏈與房地產兩翼齊飛
  中銀國際研報認為,建發股份是海西自貿區、國企改革、滬港通三重受益標的。建發作為當地地產業龍頭及貿易業龍頭,在海西擁有552萬方土地及近900億的貿易體量,勢必是最重要得受益標的;另外,公司有望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和推進股權激勵改善公司預期、加強市值管理;此外,公司作為低估值和長期經營穩健的績優公司,有望受益於滬港通的推進。
  【廣東自貿區方案初步成形 報送國務院征詢部委意見】
  據媒體此前報道,近日,相關人士表示,廣東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已提交申報自貿區的初稿。根據初步方案,廣東自貿區的範疇將涵蓋南沙、前海、橫琴以及白雲空港區域。廣東版自貿區的定位仍然鎖定粵港澳合作。當前,南沙、前海、橫琴三大平臺都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既有政策優勢明顯。
  中集集團:擬建設海洋金融服務中心
  廣發證券研報稱,9月23日,深圳市市長許勤聽取中集集團發展情況和前海項目專題匯報。公司有意聯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打造國際級海洋金融服務中心,未來目標媲美奧斯陸、休斯頓等國際海洋金融中心,承接高端海洋產業向中國轉移。公司明年有望迎來更大發展空間。
  【廣東自貿區的概念股分類概覽】
  前海自貿區概念股:深赤灣A、中集集團、鹽田港、沙河股份、香江股份等;
  南沙自貿區概念股:金發科技、廣州浪奇、穗恒運A、廣船國際、粵高速A、珠江啤酒等;
  橫琴自貿區概念股:珠海港、珠海中富、麗珠集團、華發股份等。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60

【見聞大佬系列】誰是Bill Ackman?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44

QQ圖片20141111154222

Bill Ackman出生於1966年5月11日,是美國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和慈善家。他是對沖基金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認為自己是一名激進投資者。

Bill Ackman出生於紐約州Chappaqua。他的父親是紐約房地產融資公司Ackman-Ziff Real Estate Group的主席。

1988年,Ackman以優異的成績(magna cum laude)從哈佛大學畢業。1992年,他獲得哈佛商學院MBA學位。他的妻子Karen Ann Herskovitz是一名景觀設計師。他們共有三個子女。

Ackman以雇傭傳統金融背景以外的人而聞名。他曾經雇傭釣魚指導、職業網球選手和“一個與他在出租車上偶遇的人”加入他的公司。

Gotham Partners

1992年,Ackman與另一名哈佛畢業生創立了Gotham Partners。這家公司對上市公司進行小額投資。1995年,Ackman與保險和房地產公司Leucadia National合作,投標收購洛克菲勒中心。這讓他聲名鵲起。雖然Ackman最終沒有贏得交易,但這次的事件給Ackman帶來了許多關註,投資者紛紛湧向Gotham Partners,使其管理資產規模於1998年達到5億美元。

2002年,Gotham Partners卷入了與外部投資者的多起法律訴訟之中,因此,Ackman開始關閉該公司。2003年,紐約州首席檢察官Eliot Spitzer在對Gotham Partners進行調查後,沒有發現不當行為。

WAA.KH-portrait_380

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

2004年,Ackman創立了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

2005年,潘興廣場購買了大量連鎖快餐店Wendy's的股權,並成功迫使Wendy's出售其甜甜圈連鎖店Tim Hortons。Wendy's於2006年通過IPO的方式剝離了Tim Hortons,籌集了6.7億美元的資金。

Ackman隨後賣掉了其持有的股份,獲得了可觀的利潤。而隨後Wendy's股價崩潰。公眾認為,Ackman迫使Wendy's剝離了其銷售增長最快的部門,這削弱了該公司的市場競爭力。Ackman表示,Wendy's表現不佳是其新任CEO的錯。

目前,潘興廣場的管理資產高達170億美元。

康寶萊

2012年12月,Ackman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康寶萊的多層次營銷商業模式實質上是傳銷。

Ackman透露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自2012年5月起通過賣空康寶萊股票的方式做空該公司。Ackman表示,他將把這筆交易中他獲得的個人利潤捐給慈善機構,並表示將長期做空該股票。

康寶萊管理層質疑Ackman報告的前提以及其結論(康寶萊股票價值為 0)。

Ackman在CNBC表示,全世界數百萬的低收入者受騙上當。如果他們知道在康寶萊只有不到1%的參與者能夠賺到數十萬美元,沒有人會參加康寶萊的項目。

2013年1月25日,Ackman與康寶萊的支持者、激進投資人Carl Icahn進行了30分鐘的電視辯論。2013年11月22日,Ackman在彭博電視節目上表示,潘興廣場對康寶萊的空頭頭寸約為4億到5億美元,並表示他不會放棄做空康寶萊,將做空康寶萊直至世界末日。

2014年4月,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在對康寶萊進行調查。

更多見聞大佬系列請點擊:【見聞大佬系列】Elon Musk要比你想象的牛得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12

黃金絕地反彈 誰是背後推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70

周二,黃金突破1200美元/盎司,不到兩周大漲70余美元。日本推遲上調消費稅、投資者預期美聯儲不會過早加息、歐央行高官稱資產購買理論上可包括黃金、瑞士黃金公投臨近、俄央行大舉購買黃金作儲備,都對金價構成支撐。

QQ圖片20141119002649

周二,黃金盤中突破1200美元/盎司,盤中最高達1204美元/盎司,而不到兩周前黃金還位於1130美元/盎司附近。操作上來看,空頭回補和買盤逢低吸入,推動黃金走高。不過若論更深層原因,日本、美國、歐洲、瑞士、俄羅斯政府,都是金價走高的背後“推手”。

周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推遲上調消費稅18個月,日本財政大臣甘利明暗示有很大可能推出新的刺激措施,這對黃金構成強有力支撐。

近幾周,分析師們開始預期美聯儲將早於預期加息,這讓美元走強、黃金承壓。據CNBC報道,紐約梅隆銀行市場策略主管Simon Derrick表示,黃金上漲,是投資者對美聯儲貨幣政策預期有所改變的信號。

11月30日,瑞士將就黃金相關的事宜進行公投。如果瑞士公投通過,瑞士央行要買入的黃金量可能在1500~1800噸,這將在未來5年時間內完成,相當於黃金年產量的7%~10%。上周五,德意誌銀行稱,最新民調顯示瑞士黃金公投贊成的人數明顯占優。據荷蘭銀行預計,若瑞士公投獲得通過,將很有可能扭轉黃金疲軟態勢,或推動黃金上漲17%。

黃金上漲的推動者中,歐央行也有份。周一,盧森堡央行行長Yves Mersch表示,歐央行未來可能推出非常規刺激措施,購買一系列資產,理論上可以包括黃金、主權債券、ETF、甚至是房地產,以對抗低通脹。

IMF數據顯示,俄羅斯央行9月增加了37.2噸黃金儲備,為1998年來最多。俄央行行長Elvira Nabiullina表示,今年俄央行購買了約150噸黃金。這意味著9月底以來,俄央行在儲備中又增加了35噸黃金,這對金價構成支撐。

不過,不是每個央行都在“推動”黃金上漲。周二,據路透社報道,印度黃金進口大增,印度央行可能增加對黃金進口限制,以改善貿易赤字。如果進口限制最終實施,這將對黃金價格有抑制。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黃金消費國。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推動短期金價反彈的因素似乎湊到了一起。高盛分析師認為,長期看黃金還是呈下跌態勢。高盛最新報告中預計明年金價或跌至1050美元/盎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82

誰是90後創業明星的幕後推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8/148022.html

文/李東樓(微信號:lidonglou)

這幾天,一個名叫余佳文的90後創業者在央視一個節目上的演講視頻在朋友圈瘋傳,標題起的也非常危言聳聽:“一個90後,把整個互聯網圈都激怒了.....”讓我也忍不住點進去看完了整個視頻,而今天又在不同的群里,看到關於這個視頻的討論,讓我實在是不吐不快。
 

\吹牛其實是行業“潛規則”

首先,余佳文在視頻中一些關於企業運營數據的描述爭議很大,比如用戶數突破1000萬,比如獲得阿里巴巴幾千萬美元投資,又比如明年盈利1個億分給員工等等,很多人認為他吹牛太過,甚至引起了不少網友的扒皮和解讀。而對於他的吹牛,東樓想說的是,其實這就是互聯網行業的“潛規則”。

1、有關融資金額

關於融資金額的虛報或放大,這個其實是行業的潛規則。這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一方面關於投資這個事情是比較敏感的,一般情況下,初創企業是不願意公布具體的投資數字和投資方所占比例的,因為很容易被算出公司整體的估值。因此在投資數字這個事情上,企業一般都是含含糊糊的,一般常見的表述就是上千萬元,或者數千萬,這個說法很有想象空間,讓媒體捉摸不透。但是,只要是證實獲得投資,媒體所要的新聞價值已經得到,因此大部分媒體也就不深究到底投資多少了。

實際上,因為只能聽企業的一面之詞,可以說大部分媒體報道的企業融資金額是具有摻水分的,甚至有的水分相當之大。東樓也常常聽到一些企業老總私底下八卦,其實哪家報道獲得數千萬美元的企業,只獲得幾百萬人民幣投資而已。

另一方面,為什麽企業隨便說融資金額,被投資方一般都是默認呢,其實這也是投資方和被投資方的默契所致。投資方巴不得吹的再多些,這樣說不定可以引來更多的接盤俠呢。凡此種種,事實上,所謂的融資金額也不過是公關手法,包括這次余佳文在央視錄制節目說獲得阿里巴巴幾千萬美元的投資,我們聽聽就好了,大部分不太靠譜。

2、有關用戶數量

關於用戶數量的貓膩和潛規則就更多了,事實上我說的這些都不是什麽新鮮事。一般做過互聯網企業運營的人都應該心里有數。所謂的媒體報道的用戶數一般也是僅供參考而已。大部分媒體記者,對於產品的運營數據其實是不太了解,比如什麽下載用戶數,安裝用戶數,激活用戶數等等,大部分媒體或記者是不甚了了的,因此企業就會跟媒體玩起猜謎遊戲。今天對媒體說我們下載用戶超過1億元,然後不太懂行的媒體就誤以為真實用戶達到1億,而實際上下載根本不等於安裝,更加不等於活躍,這1億的用戶具體到真實的用戶數,可能之間的差別會差個幾十倍都不止。因此,對外媒體宣傳時,很少有企業會拿出真實數字的,一般都會double,狠一點的乘以10都不止。

用戶數字為什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真實?這個其實涉及到商業競爭。一家號稱業界第一的公司,在對外宣傳時,是不可能用戶數低於其他競爭對手的。有很多時候,可能一個企業對外宣傳的用戶數取決於其競爭對手的用戶數多少,反正就對比競爭對手報,他們多我也多。這種情況下,媒體怎麽能獲得真實的數字呢?

而且,市場上還有很多出數據報告的公司,這些數據大多也經過包裝或“公關”,雖然在大的方面數據報告公司不會違背常識,但是在競爭不分上下的時候,根據企業的公關訴求來做些變動就很顯然了。這好像也是業界的潛規則這一。

總之,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企業的嘴里是得不到真實的數字的。但一般只要不違背常識,大家也不會較真,不過如果太誇獎的話,懂行的媒體人其實也是有辦法驗證的。

誰是90後創業明星的幕後推手?

既然是哪些數字都是一些“潛規則”或者PR策略,我們自然也不必太較真。真正讓我們思考的是,究竟是誰把馬佳佳、余佳文等一個又一個90後叛逆青年塑造成創業明星的?

1、媒體

第一推手當然是媒體。眾所周知,媒體需要熱點話題。而馬佳佳、余佳文等之之所以能夠被媒體看中,最核心的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移動互聯網創業的火熱,另一個是90後的標簽。

目前來看,移動互聯網的創業確實比較火熱,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更是方興未艾。這是一個全民創業的年代,只要是有誌於此,無論掌握不掌握編程語言,都能夠借助互聯網進行創業。而資本熱錢的過剩,也使得創業者比以往更容易獲得初始資金。更為重要的是,在互聯網成為一個時代的主流時,這個產業也成為國內最受人矚目的行業,媒體不喜歡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90後的標簽更是媒體喜歡的。我們看余佳文和馬佳佳,其實身上的標簽是很類似的。都是90後,都是創業者,都語出驚人。這和以往媒體喜歡報道80後的創業奮鬥故事如出一轍。如今80後已經漸漸步入中年,其創業故事已經不能把年輕作為標簽來進行創作,自然就需要90後接棒,特別是在90後曾經被媒體集體妖魔化的情況下,如能塑造一個正面案例,必將會引起巨大的反響。這也是如今媒體喜歡報道90後創業故事的初衷,而之前的馬佳佳就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被包裝神化出來的。

2、投資人

第二推手是投資人。雖然說目前余佳文口中的“幾千萬美元”投資數字值得商榷,但沒有異議的是,余佳文及超級課程表團隊曾經獲得過投資,這個應該是客觀事實。因此,精明的投資人為何會看中余佳文及團隊呢。

風險投資者最喜歡的是什麽?是故事。相比79後中年大叔的創業,90後美女或90後叛逆的少年的創業更具故事性,而且由於90後的標簽在媒體這一兩年不遺余力的塑造下,已經有殺馬特,非主流等方面成功扭轉為敢想敢做,追求自由,引領潮流等正面形象。因此,投資90後或90後主流的團隊,會被認為是投資一群走到時代前沿的群體。而這也可能是VC們喜歡的主題,特別是這一兩年來,不少知名風投機構的投資人更是聲稱只投90後或者是專投90後。

事實上,一個故事的精彩程度決定了風險投資者會否投資。只有團隊和產品有故事性,風險投資者就敢投,特別是在天使輪或A輪階段。故事好投資者的後顧之憂就少一點,一定投資者投資了這個團隊,投資者甚至會幫助創始人及其團隊將故事將的更好一點,以便吸引來B輪、C輪。這樣也好方便退出。

因此,包裝創業者及其產品,或者換句好聽的話,是幫助其創始人和產品成長,這是專註於早期的投資者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包裝的好才能賣個好價錢,才好找到接盤俠。

3、他們自己

第三推手是他們自己。事實上,之所以包括馬佳佳、余佳文等所謂的90後創業者代表,如果不是他們出名或宣傳目的很強烈的話,媒體和投資人也是沒辦法的。之前東樓也曾撰文分析過,馬佳佳想出名的願望非常強烈,上過《非誠勿擾》,開情趣用品店,各種媒體訪問和炒作,也讓她有了不小的知名度。而余佳文可能出名的目的比馬佳佳還要單純一些,他可能只是想推廣他的產品或賺錢而已。

不過,客觀的說,他們可能比很多同齡人或者70後、80後,在某些方面要優秀。大部分人在20來歲的年紀都是比較平庸的,而他們在這個年紀能夠折騰出這麽大的動靜,並且在短時間內吸引了眾人的註意力,讓我們花時間去研究他們,或扒皮他們,可以說已經取得了他們想要的效果。而像我這樣的好八卦的圈內人可能也充當了他們的墊腳石。唉,真是防不勝防啊!

總之,馬佳佳、余佳文等90後的創業明星的出現,媒體是求之不得的,投資人雙手歡迎的,圍觀群眾是喜聞樂見的,大家是皆大歡喜的,所以大家不用太過激動,用不了多久創業明星00後牛佳佳之類也會粉墨登場的。
==================================================
歡迎點擊鏈接,和作者交流!
http://ask.iheima.com/?/people/lidonglou

【黑問專欄】包含各類創業者、投資人、及自媒體的優質文章。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審核通過後將出現在您的專屬【黑問專欄】頁面!優質文章將會通過《創業家》及i黑馬的媒體渠道進行推廣
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42

全台20縣市首長 誰是地方財政好管家?


 
 
2014-12-01  TCW
 

直轄市、縣市長選舉在即,地方首長中,哪一位才是財政的好管家?

參玖參公民平台公布二○一三年「財政昏迷指數」,以二○一一年五都升格後至二○一三年,三年任期的昏迷指數觀察,二十個縣市,八五%昏迷指數是進步的,一五%縣市退步。

財政昏迷指數,是參玖參公民平台今年四月首度編製的地方財政評比指標,以醫學上昏迷指數,將二○一二年地方財政分六級:狀況最差的是腦死區(昏迷指數小於三)、接著是葉克膜區(指數三到三.五)、插管區(三.五到四)、加護病房區(四到四.五)、普通病房區(四.五到五)、到情況相對最好的「追蹤觀察區」(大於五)。

優等生:台南、台東

一個五都裡最進步,一個兩指標居冠

最近公布二○一三年的昏迷指數,和本刊今年四月所報導的二○一二年指數相較,普遍是進步的,顯示各縣市財政有好轉跡象,但學者認為,好轉恐怕是曇花一現。

在進步的縣市中,台南市是五都裡進步最多,昏迷指數從三.五一成長至三.九五,成長一二.五%;在各縣市中,則以台東縣進步最多,昏迷指數從三.一四成長到三.九九,成長二七.一%,台東也是全台成長幅度最高的縣市。

退步最多的,五都以新北市退步五.六%最多,縣市中嘉義縣退步二.九%最多。

「財產收入增加,是這一任財政能改善的原因之一,」台北大學財政學系副教授林恭正觀察,二十個縣市的財產收入從二○一一年的一百四十五億元,成長到二○一三年的三百四十七億元,成長了一三九%,「這是歷年罕見現象,因為二○一一年以前,財產收入沒有超過一百六十億元,」林恭正說。

財產收入包括處分公有財產的利益、租金收入等,也就是各縣市為了增加財源,過去積極處分閒置土地,活化資產增加租金收入,讓昏迷指數好轉。不過,今年財產處分已有趨緩,像苗栗縣長劉政鴻原本承諾,任內要處分一百多億元土地,償還債務,改善財政,結果,截至十月底,因土地價格不佳,仍未處分完畢,改善財政的承諾跳票。

「土增稅增加也是原因之一。」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黃崇哲分析,土地增值稅是各縣市重要財源,前兩年房市交投熱絡,土增稅成長不少,但今年第二季後,景氣翻轉,桃園以南縣市土增稅收入,出現達不到預算目標的情況。大環境不好,交易趨緩,土增稅短少,預估二○一四年財政成績不會太好。

黃崇哲說,明年新的縣市長一上台,就得面對「財政缺口」難題,他們會發現,自己開出去的選舉支票,很難兌現。

地方財政困難,但仍有不少縣市很努力。

像台南市,是五都中唯一位於「插管區」的直轄市,但在政府的改善下,台南成為五都中財政狀況進步最快的縣市 。主要原因包括:自籌財源增加,稅收、資產活化增加數十億元收入;另外,市府還了一百二十七億元債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林恭正說,台南市在五都中,進步幅度最大,但以昏迷指數來看,台中市增加○.五六,比台南市的○.四四高,但台南市因基期低,成長幅度比台中市大。

台東縣也表現突出,據台東縣今年公布的施政績效報告指出,在節流方面,爭取財政部的地方建設基金貸款,較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低,向中央爭取計畫型補助經費,及處分非公用土地,是財政改善的原因;台東縣也是財政部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開源績效考核、及財務管理兩項考核,全國第一名。

退步生:新北是五都之最三環三線支出,短期失血、長期有益

退步縣市方面,新北市是五都之最,主要是捷運三環三線預算所致,不過,這種對市府未來發展有益的交通支出,黃崇哲認為是有必要的支出;新北市這一、兩年調高房屋稅、地價稅,增加市府七、八億元財政收入,對自有財源成長有貢獻,但相較一年千億預算,仍有努力空間。

五都外,全台昏迷指數退步最多的是嘉義縣,主因還是債務增加。

吊車尾:嘉義、苗栗、南投農業縣財政艱困,就看首長的決心

嘉義、苗栗、南投是二○一三年昏迷指數表現最差的三縣,均屬於「葉克膜區」,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建榮說,在這幾個農業縣裡,嘉義、南投的財政改善最困難,對新任首長挑戰很大,「不管誰選上都一樣,」而苗栗縣因為還有工業區,將來還有高鐵站,「就看首長要不要用心做。」

農業縣都沒救嗎?其實不然,「台東縣就能改善(從葉克膜區到插管區),」林恭正說:「嘉義、南投應更努力。」

要改善財政困難,「首長的決心最重要,」蘇建榮說,只要有心,效果都會出來。像支出面,錢是否用刀口上,都是可以控制的。

收入面,也是可努力的方向,像房地產增值無法反映到稅收,就是大問題,「地價稅、房屋稅提高,是地方應努力的方向,」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主任孫克難說。

今年是選舉年,候選人的選舉支票滿天飛,然而,在地方財政困難下,支票開得越少的候選人,才是人民血汗錢的好管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55

A股暴漲 誰是推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64

廣大股民在周二又迎來了一個“喜大普奔”的好日子。滬深兩市在金融板塊的帶動下大幅上揚,其中滬指單日暴漲3.1%為15個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不過市場對於A股上漲的原因卻是說法各異。

安邦舉牌 引領銀行風暴

周二市場銀行股集體飆升並非沒有理由。今天漲停收盤的民生銀行12月1日晚間公告稱,截至11月28日,安邦保險集團及其下屬公司合計持有該行A股股票共計170203萬股,首次達到民生銀行總股本的5%,由民生銀行第六大股東一躍成為第二大股東。

安邦集團作為保險業的“土豪”近年來大動作頻繁,根據安邦近幾年的布局,其打造全牌照金融控股集團的目標恐怕是其大手筆購入銀行股的初衷。

成立於2011年6月28日的安邦保險,在2012年底時總資產規模達到5100億元。另據其官網最新數據,安邦保險目前總資產規模已達7000億元。先後舉牌招商銀行、金地集團、收購華爾道夫酒店和比利時FIDEA公司,如今的安邦保險集團已聲名大噪,成為金融圈的一匹“黑馬”。

背景和實力雄厚的安邦介入銀行股顯然給市場帶來明確信號。新財富銀行組第一名、國泰君安分析師邱冠華認為安邦保險舉牌民生銀行完全超市場預期,打開巨大想象空間。

而作為指數的“大象”,銀行股的集體拉上顯然是股指走“瘋”的第一要素。

牛市氛圍漸濃 券商股“暴動”漲停

來自中國投資者保護基金的數據則顯示,11月17日至21日這一周,證券市場交易結算資金(保證金)凈轉入461億元,創出近三周的最高。自11月以來,證券保證金已經連續三周維持凈流入,凈流入規模累計近千億。從更長的時間看,今年10月份以來,除因為打新資金回撤的一周,證券保證金周數據全部呈現凈流入,凈流入規模累計近3000億元。另外,中登公司公布的周報顯示,11月17日至21日這一周,兩市新增股票賬戶數為23.41萬戶,連續第6周突破20萬戶。

散戶在賺錢效應推動下積極入市幫助股市成交量暴漲。過去幾個交易日兩市不斷刷新成交量新高。投資者對於券商板塊未來的盈利前景明顯轉好。

申銀萬國認為,券商股第二波行情是由市場和情緒格局所決定。當前從格局上人人盼大牛市,而從實際操作中又缺乏好的龍頭品種下,從心里又擔心錯過大牛市,在缺乏好的選擇情況下,券商可能是最佳品種。即使事後看,不是大牛市,在此矛盾而交錯糾結的格局下,券商股也會有第二波行情。當前券商股在各種情緒交錯情形下的格局已經形成,該市場大格局一旦形成,很難打破。除非券商股估值小幅瘋狂,超漲之後才能將其萬千利好的龍頭位置讓渡出新的市場龍頭。

資金為王,融資規模大增帶動買盤

盡管理由和消息很關鍵,但是任何市場最終的漲跌決定因素還是供求關系:買股和賣股的多空對比。當市場做多者明顯壓倒看空者的時候,上漲顯然無法阻擋。

數據顯示,過去一周,兩市融資融券余額規模不斷攀升,繼上周四首次突破8000億元大關之後,再創新高,上周五達到8170億元。與年初的3474億元相比,不僅翻番,且增加的融資融券余額已達過去四年增長的總和。

而在融資融券余額總共8110億元的規模中,融資是絕對主力,占總量的99.26%。所謂融資就是投資者向券商借錢買股票,通過股票上漲賺錢。

投資者願意借款買入股票,意味著市場對未來的行情相當樂觀,因為他們在股價上漲之際願意承擔更多債務,但是這可能與預示著股市的投機性正在增加。

“央媽的愛”接二連三,政策預期不可忽視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自央行11月21日降息以來,A股累計漲幅13%。除了降息之外,央行還數次暫停正回購,顯示出為市場提供穩定流動性的決心。以周二為例,今日有200億元人民幣的14天期正回購到期。而央行不進行正回購操作,意味著釋放200億元流動性。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報道央行意外降息的醉翁之意,指出:對整個金融系統來說,如果盤活了資產證券化這個通道,那麽債券市場和貸款市場就打通了。非對稱降息明顯增加了銀行業內部大力使用資產證券化工具的動力。

而在中國政府網和官方微信轉發的《降息背後的民生情懷與經濟邏輯》中也不難看到“客觀上會有滋潤企業、激活股市樓市等作用”這樣的描述。雖然央行對於政策轉向寬松一直三緘其口,但是市場的預期作用不可小覷。

財經評論員葉檀表示,股市上漲一舉三得 政府樂觀其成。第一,可以提振股票市場,使資金為公司服務;第二,提振股權投資、並購交易,使民間資金逐步取代銀行,為實體經濟註水;第三,造成財富幻覺,使消費者樂於消費,鞏固2013年開始的消費占GDP比重高於固定資產的態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10

【專欄】巨人們:特斯拉VS比亞迪,誰是大贏家?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3/148122.html

i黑馬註: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深入各個方面,從規劃、到準入,從補貼,到獎勵各個環節都體現出國家對電動車產業的期許,面對這最好的時代,那些電動車巨頭們,又當如何,特斯拉這個國際巨頭和比亞迪這個本土巨人也將展開一場終極大比拼!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董毅智律師

2014年5月24日上午,習大大在上海汽車集團考察時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發力度,認真研究市場,用好用活政策,開發適應各種需求的產品,使之成為一個強勁的增長點”。這是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發展第一次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同時國務院、各部委相繼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關於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獎勵的通知》等相關政策文件。而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的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更明確表示,新建的汽車企業只能生產純電動汽車,不能生產任何以內燃機為驅動動力的汽車產品。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深入各個方面,從規劃、到準入,從補貼,到獎勵各個環節都體現出國家對電動車產業的期許,面對這最好的時代,那些電動車巨頭們,又當如何,特斯拉這個國際巨頭和比亞迪這個本土巨人也將展開一場終極大比拼!

一、特斯拉來了

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與聯通合作建立充電站

9月初,中國聯通與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簽署的共建充電站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全國20個城市建設超級充電站,在120個城市的400個聯通營業廳建設充電樁。目前,上海聯通兩個位於松江的營業廳的目的地充電樁已經落成,接下來位於閔行等地的多個目的地充電樁將陸續建成。用戶可以在網上查找充電樁位置、預約充電時間,並可以在充電時享受聯通營業廳免費上網及其他相應的通信服務。

特斯拉在北上廣展開大規模營銷,布局全國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名噪全球的特斯拉電動車,通過小眾化路線進入純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進軍中國的首個區域,是財富階層最為密集的長三角地區,其策略是先在各大中心城市建立服務中心和充電設施,再向當地車主交付車輛,以保證正常的電動車運行服務。在銷售渠道上,特斯拉一直堅持采用廠家直銷模式,只在北京建立了一家體驗店。特斯拉目前已在中國建成31座超級充電站、超過500個目的地充電樁,並以平均每月一個的速度,先後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和西安6個城市開設了服務中心,完成對國內各大區域市場的初步布局。

進口汽車稅費降低,為特斯拉提供機遇

7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新的新能源汽車稅收政策。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對獲得許可在中國境內銷售(包括進口)的純電動以及符合條件的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目前國家征收的車輛購置稅率為10%,此次由國家層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免稅政策,首次包含了進口車型。這預示著,政策面希望著力通過調動各種市場積極因素,激發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政策利好必然會對跨國新能源汽車特斯拉、寶馬等進入中國市場的助長堅定的信心。

特斯拉真的來了,當我們一直在猜測特斯拉何時進入中國,當特斯拉在大家心目中還僅僅是雷軍等互聯網土豪們的玩具時,仿佛一夜之間進入了中國,來到了我們的身邊,街頭上也可以看到其狂飆的車影。有人說,特斯拉不可怕,比如比亞迪的總裁王傳福就曾說過“比亞迪分分鐘可以造出特斯拉”。那麽比亞迪又做了什麽?

二、比亞迪出海。

比亞迪挺進入歐洲市場,獲得最大訂單

2014 年10月15日,比利時布魯塞爾最大的士公司之一的Taxis Bleus購入34部比亞迪e6電動車並投入使用,來自中國的優秀汽車品牌開始為歐盟總部所在地提供“綠色”公交服務。,這是比亞迪目前在歐洲獲得的最大訂單。Taxis Bleus的首席執行官,魯吉•馬洛克(Luigi Marrocco)稱,“相比於中國的汽車制造商,我當然更加傾向於歐系品牌,但是當你理性地去考量新車的內部空間、舒適程度以及續駛里程,比亞迪所能提供的產品顯然要優於雷諾和日產。”比亞迪用過硬的技術已經在同世界汽車巨頭在歐洲這個傳統市場上演了“諾曼底登陸”,最長的一日開始了。

比亞迪在世界各地投資建廠,布局全球產業轉型

比亞迪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僅在中東和非洲加快投資建廠,在北美洲、南美洲也在推進投資,不斷擴充全球布局的版圖,繼在美國成立鐵電池及電動大巴工廠之後,又計劃在巴西投資1億美元,興建工廠投產電動巴士,這是比亞迪迄今在海外規模最大的投資項目。通過走出去,將產業鏈布局全球,占領世界汽車行業的制高點,實現從“Made In China”到“Created In China ”的超越轉變。

比亞迪與中廣核能源巨頭深度合作,切入新能源領域。

2014年11月,比亞迪與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合作開發簽約儀式在比亞迪坪山總部舉行。雙方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將在LED、光伏、儲能等清潔能源領域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為以後雙方在歐洲及非洲市場的業務合作及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面對來勢洶洶的特斯拉,比亞迪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不但要堅守在中國本土的市場優勢,同時也要主動出擊,進入全球市場。縱觀2014年汽車市場,無論是銷量數據,還是產品性能、市場口碑,比亞迪秦都絕對稱得上是最抓人眼球的“年度車型”。隨著10月份新能源車銷量出爐,比亞迪秦以十連冠的名義霸氣稱雄新能源車市場。秦10月銷量1702臺,1-10月累計銷量已達11175臺。比亞迪已連續數月穩坐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寶座,10月銷量達到了1901輛,環比增長0.3%,雖然增速放緩,但比亞迪秦的銷量卻連續兩月突破了1700輛,成為我國新能源車型的佼佼者。比亞迪擁有世界領先的動力電池技術和驅動技術,它的鎳電池、手機鋰電池市場占有率均為世界第一,已經投放市場的雙模電動車和純電動汽車,在國內都居領先地位。很顯然,從市場占有率和銷量來說,比亞迪都是完勝對手。

三、特斯拉VS比亞迪

(一)市場定位與營銷不同

市場定位:特斯拉被稱為“富人的玩具”,它走的是高端路線,一位國內汽車廠商人士表示,特斯拉至今仍沒有獲得政府的任何政策性價格補貼,這影響了其銷量,而國產品牌比亞迪的純電動車E6則可以獲得中央政府補貼近6萬元,同時獲得地方政府的補貼也在6萬元左右。因此一臺30多萬元的純電動車E6,補貼後售價為20萬元出頭,而特斯拉官網上73.4萬元的售價仍然偏高,一般消費者無法消費得起。

結交國內高端地產小夥伴也成了特斯拉發力中國市場的重要途徑。繼銀泰中心、望京SOHO等地後,位於當代MOMA的特斯拉目的地充電樁已落成。特斯拉與高端地產商的牽手,兩方各有所圖,瞄準彼此客戶群,通過合作,特斯拉加碼中國市場、身陷增長乏力的高端地產商擴大影響力的意圖較為明顯。特斯拉跑車本身價格百余萬,對其感興趣,且具有相應消費能力的人群,主要聚集在高端社區、商務區,他們或可能就是特斯拉的客戶,或有潛力成為其客戶。而比亞迪將多款新型電動車首先試水出租市場,是含有多重目的性的。這樣的試水有助於比亞迪在今後能更加快速地推進其電動車普及計劃。有人曾把他們做了形象比喻“一個是海事衛星電話,一個是小米、魅族、錘子”。

市場營銷:特斯拉走的是明星路線,通過它與原始的創始人股東,好萊塢的明星去推廣。據199it報道,購買特斯拉汽車的全都是明星,娛樂明星,科技明星,企業明星,在首批1000客戶名單中,包括谷歌的兩位創始人、電影明星施瓦辛格等社會名流。自今年4月正式向中國用戶交付第一輛Model S以來,特斯拉相繼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和西安6座城市,建立了體驗中心和完善的充電網絡。11月28日,特斯拉(Tesla)北京僑福芳草地展廳一周年店慶時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喜愛特斯拉的消費者,以最直觀的方式帶來綠色純電動車的非凡體驗。特斯拉具有“線上直銷+線下體驗”的創新商業模式。

比亞迪是通過傳統的4S店體系,成立各地的推廣中心,與各地政府合作,借助政策優勢開發市場。據統計,電動車截止9月份在美國的銷量:日產的Leaf有2881輛,雪佛蘭Volt售出1394輛,寶馬i3賣了1022輛。Leaf大約才35000美金,特斯拉最低版本在美國也能買2臺Leaf。所以論品牌來說,還是特斯拉支撐起了這個價格的市場。其他的公司在高端市場很難跟特斯拉競爭。

同期股價對比:自去年2月份以來特斯拉股價已累計飆漲715.53%,漲幅之大令人咋舌。今年8月1日,特斯拉發布第二季度盈利報告顯示特斯拉經調整後每股盈利為0.11美元,高於預期0.04美元。二季度收入為8.575億美元,高於預期的8.13億美元。當日,特斯拉股價大漲4.46%,至8月4日,股價仍保持逾2%的漲幅,5日微跌0.01%,6日大漲4.38%,並高見251.42美元,破3月7日來新高。特斯拉除其具有的明星效應之外,還有三個因素推升其股價向上:一是特斯拉價值50億美元的電池工廠在美國內華達州里諾破土動工。這是由特斯拉同松下共同出資50億美元的建設項目。二是充電站稀少是電動汽車的一大短板,但特斯拉表示正致力於建立一個電網,讓98%的車主距最近充電站不超100英里。

第三則是特斯拉7月宣稱計劃為大眾消費者打造Model 3電動汽車,預計最終將在2017年推出。Model 3的售價約為3.5萬美元,也將是特斯拉推出的最便宜的電動汽車,這或將特斯拉從小眾市場推進大眾市場。

雖然在08年末時,巴菲特認為比亞迪王傳福是難得的技術型人才,也很喜歡比亞迪的電動車,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2.3億美元收購了比亞迪10%的股權。可比亞迪在2010年時,由於盈利能力停滯不前,公司股價下跌近半,當時比亞迪飽受爭議,包括股東、基金方面都有很大的質疑。當時其股價最低見17.98元,A股市值已蒸發411.25億元。

(二)技術上優缺點的對比:

特斯拉可以成功造出一輛市場認可度極高的純電動車,是因其可以將互聯網的思想引入到汽車生產中去,用一種全新的想法來做汽車,就如蘋果一樣將硬件和軟件做到對接,創造超越用戶預期的極致駕駛體驗。而比亞迪則是通過節能環保造車,其優勢在於電池等動力體系,這是由於兩個公司其不同的基因所造成的,更是因為兩個公司不同創始人的經歷所造成的。

說起他們二人,正像電影《變形金剛》中的人物,馬斯克像一個失意卻百折不撓的霸天虎首領;而王傳福就如擎天柱,勇往直前,在與霸天虎的鬥爭中,他展現了過人的勇氣和智慧。起初,他試圖找出和平解決爭端的方法,但是當戰線被拉長時,他不得不通過戰鬥去達到他的目的,於是他成為了克制巨大邪惡力量的最勇猛的戰士。王傳福應正了一句經典——“汽車人,變形出發”。

(三)投資人之間的不同

2008年2月,TESLA開始交付第一輛Roadster,最初的7輛車作為“創始人系列”提供給馬斯科和其他出資人,這份名單里有谷歌拉里·佩奇(Larry Page)、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ebay傑夫·斯科爾(Jeff Skoll)等,當然也包括已離開公司的艾伯哈德。從布拉德·皮特、喬治·克魯尼、施瓦辛格再到谷歌的兩位創始人,TESLA的客戶名單幾乎就是一張全球財富榜。2009年奧巴馬和朱棣文參觀Tesla工廠,Tesla也成功獲得美國能源部4.6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2010年7月,該公司挖來了蘋果的零售店副總裁喬治·布蘭肯西普(George Blankenship)來負責它的零售戰略,他在該電動汽車公司出任汽車程序副總裁,幫助推動新汽車的開發。

2014年10月14日,特斯拉和民生銀行宣布,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中國20個城市建設200個目的地充電樁,充電樁會遍布全國民生銀行的自有營業廳及小區金融門店。

1987年,21歲的王傳福從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工作。在工作期間,王傳福全身心的投入到電池研究中去。因工作表現突出,王傳福26歲時,就被破格提升為副主任的重任,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處長。而更讓王傳福意想不到的是,一個促使他從研究人員向企業家轉變的機遇從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由於和王傳福的研究領域密切相關,王傳福順理成章成為公司總經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業經營和電池生產的實際經驗後,王傳福發現,作為自己研究領域之一的電池行業里,要花3萬元才能買到一部大哥大,而國內電池產業隨著移動電話的“井噴”方興未艾。眼光敏銳獨到的王傳福心動眼熱,他堅信,技術不是什麽問題,只要能夠上規模,就能在電池行業幹出大事業。於是,王傳福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脫離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單幹。脫離具有強大背景的比格電池有限公司,辭去已有的總經理職務,這在一般人看來太冒險,但王傳福相信一點:最燦爛的風景總在懸崖峭壁,富貴總在險境中凸現。1995年2月,深圳乍暖還寒,王傳福向做投資管理的表哥呂向陽那里借了250萬元錢,註冊成立了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領著20多個人在深圳蓮塘的舊車間里揚帆起航。 王傳福所謂的萬人工程師隊伍,大都是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他不迷信海歸專家,也不喜歡請獵頭去高薪挖角,他更喜歡用自己培養的大學生:“中國的學生多聰明,他們缺的只是機會。”現在王傳福直接領導的7個副總裁中,絕大部分是學校一畢業就進入比亞迪的。

除此不同之外,特斯拉與比亞迪還有一個共同的投資者——梅賽德斯奔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刻,各大公司都大幅緊縮現金流,特斯拉處於資金鏈條即將斷裂的邊緣,虧損額大幅攀升。特斯拉的關聯公司、同樣也是馬斯克創辦的SpaceX公司的三次火箭發射全部失敗,數千萬美元投資成為灰燼。2008年11月,特斯拉處在生死存亡的時刻。正當此時,馬斯克突然接到了德國戴姆勒的工程主管一封郵件——六個星期後訪問特斯拉總部。特斯拉決定抓住這次機會,在訪問之前用特斯拉的技術把戴姆勒的Smart車改裝成電動車,借此以打動對方。特斯拉借助此次改造成功了。2009年5月,戴姆勒公司以5000萬美元購買特斯拉9%的股份,並采購其生產的電池組及電動馬達。但到了今年,天平開始了傾斜,奔馳撤出特斯拉,而比亞迪則穩步推向前進,被奔馳全面看好。在2014年10月21日晚,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宣布出售奔馳所持最後的4%的特斯拉股份。同時與之一同撤資的還有豐田。兩大最專業最權威也是最具含金量的投資方撤出,意味著特斯拉的前途和競爭力在汽車領域被看空。早在2009、2010年奔馳先後與特斯拉、比亞迪展開合作,前者入股9%,後者則以50:50的股份成立合資公司,在新能源方面,奔馳從一開始就做兩手準備,但篩選5年之後,奔馳做出了判斷,看空特斯拉,專註比亞迪騰勢。特斯拉雖然火了一陣,但並沒有所謂的真正核心優勢,電池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整車調校以及做工、智能化、成本都不占優,目前銷量並沒有像預想發展的那麽迅猛,而它又無插電式混動優勢,合作空間不大,而且從高端市場角度看,它與奔馳還會存在競爭。

其實讓戴姆勒拋棄特斯拉,專註比亞迪騰勢的項目的決心則是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全線布局帶來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包括新能源車、太陽能光伏發電、儲能電站等領域比亞迪都進行了大量技術儲備,經過十幾年的自主研發,比亞迪已經掌握了電池、電機和電控核心技術,此外比亞迪在磷酸鐵鋰電池領域的不斷進步。有消息顯示,2015年,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技術方面將有重大技術突破,其新研發的磷酸鐵錳鋰電池能量密度將高達150瓦時/千克,提升幅度接近40%。如果這種電池得以大面積推廣,其實用性、可靠性將秒殺特斯拉的鈷酸鋰電池。擁有一個真正掌握電池技術的合作夥伴,才是可以成為戰略聯盟的企業。奔馳的做工、性能,比亞迪穩定的電池技術和成本優勢,這更利於奔馳拓展新能源市場。

(四)創始人之間的PK

一個富家少爺,一個寒門學子。特斯拉在南非出生,父親是一名南非的工程師,母親是加拿大人,從事營養師和模特工作。他擁有很好的家庭背景。而王傳福則恰恰相反。他出生在安徽蕪湖市無為縣的普通農民家庭,父親是一名技藝出色的木匠,母親是傳統的賢妻良母。在王傳福十三歲時,父親因為長期的病痛折磨去世。兩年後,在王傳福即將初中畢業的時候,母親又突然去世。當時王傳福的五個姐姐先後出嫁,妹妹被寄養,而哥哥王傳方也從此退學開始工作賺錢養家。

一個少年成名,一個大器晚成。馬斯克8歲通讀整部大英百科全書;10歲時擁有自己第一臺電腦,自學編程,參加IBM的測試,被贊譽為具備編程天賦;12歲時設計出第一個電子遊戲軟件——《爆炸星球》,並以500美元售出;13歲時感受到存在主義危機,開始質疑人生存在的基礎;在17歲時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在讀書期間開始創業,後因美國互聯網蓬勃起步,故輟學投身互聯網行業。雖未完成學業,但從年輕時就開始創業的馬斯克在34歲時身價就超過了3億美元。相比之下,王傳福是屬於大器晚成的。家庭的不幸磨練了他的意誌,他比同齡孩子更加穩重早熟,也比同齡的孩子更加知道用功讀書,將全部的精力和時間用來學習。但正是這種不服輸、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奠定了他後來事業成功的基礎。 進入大學後,出身貧寒的王傳福埋頭於學習之中,一心把專業課學好。王傳福想做科學家,肯鉆研問題,因此他的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在本科時王傳福就開始接觸電池,這為他未來的事業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身家億萬的集團公司總裁,從26歲的國家級高級工程師、副教授到飲譽全球的“電池大王”,年僅37歲的商界奇才用自己的智慧、精練和汗水書寫了青年創業的神話。

一個冒險家,一個技術天才。馬斯克是跨界的冒險家,他有三個理想:互聯網、清潔能源和太空。2008年,是馬斯克的最低谷。他的火箭三次發射都失敗了,數千萬美元的投入化成爆炸後的大火球,因研發成本過高,特斯拉也瀕臨破產。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沒有人願意把錢投給一個賣像類似於法拉利的環保跑車公司,或是為自己預定一個太空旅行的位子。他站在特斯拉的辦公室里,對員工們表示:要麽自己投錢進去,要麽公司倒掉,我不會馬後炮地說如果我之前做了什麽,現在就不會這樣。於是寫下了300萬美元的支票,他的最後300萬美元。2010年6月,Tesla在納斯達克上市,在上市前幾天,紐約時報爆出馬斯克已經瀕臨破產。上市後,馬斯克在帳面上力挽狂瀾地賺了6億3千萬美元。情況比08年好了很多,SpaceX從2007年開始就盈利了,Tesla獲得美國國家能源部4.6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並以每輛10萬美元賣出了不少電動跑車,並成為奔馳Smart車的電池供應商。豐田和奔馳都投資了Tesla。2010年6月,特斯拉成功完成IPO,凈募集資金約1.84億美元。

王傳福是超級工程師,從頭到尾都是自主開發研制產品。不僅如此,王傳福在工藝、原料和質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此外,王傳福直接介入供應商的材料開發環節,利用比亞迪強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訂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鎳鎘電池需用大量的負極制造材料鈷,如果進口國外性能較好的鈷,成本極高。比亞迪與深圳某公司合作,在明確了國內外鈷的品質差距之後,制定了提高國產鈷品質的詳細辦法,終於使國產鈷達到國際品質要求,同時較國外產品成本低40%.由於負極材料應用極廣,比亞迪僅此一項,一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元。1995年下半年,王傳福試著將比亞迪的產品送給臺灣最大無繩電話制造商大霸試用。沒想到的是,比亞迪產品優秀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引起了大霸濃厚的興趣。當年底,大霸毫不猶豫將給三洋的訂單給了王傳福。1997年,比亞迪已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成長為一個年銷售近1億元的中型企業。3年來,比亞迪每年都能達到100%的增長率。 1997年,金融風暴席卷東南亞,全球電池產品價格暴跌20%到40%,日系廠商處於虧損邊緣,但比亞迪的低成本優勢越發顯得遊刃有余。飛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後向比亞迪發出了令人激動的大額采購訂單。王傳福突破了日本對電池的封鎖、壟斷,在鎳鎘電池市場,王傳福只用了3年時間,便搶占了全球近40%的市場份額,比亞迪成為鎳鎘電池當之無愧的老大。

一個風流成性,一個好好先生。馬斯克風流成性。在娛樂報道中,馬斯克一直都以紈絝子弟的形象出現,他曾經用100萬美元買過一輛麥克拉倫的F1跑車,玩私人飛機,無法長久地停留在一個女人身邊。他擁有兩次失敗的婚姻。而據了解,王傳福一直身著樸素,其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位好好先生。

四、特斯拉and比亞迪的共同敵人

充電站建設不完善

新能源電動汽車就像一個孩子們心中美好的玩具,卻面臨買得起車充不起電的尷尬困境。對於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必不可少;而對於充電站來說,綜合服務平臺就是它的“補給站”。在挪威,當氣溫降至0 ℃以下,越來越多的Model S車主抱怨汽車充電成為重要問題。

特斯拉、寶馬、比亞迪、上汽、北汽、東風等已經有成熟的電動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產品的企業不少於20家。“能源安全”是先越眼中國家支持電動車的首要原因。本月20日,我國首次官方披露了戰略石油儲備信息。國統局20日發布消息稱,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投用,總儲備庫容為1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大約相當於9100萬桶。發展電動車不僅僅是防止霧霾、保護大氣環境,更有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意義。

特斯拉自進入中國後不斷高速推進充電設施建設。目前,特斯拉已在中國建成34座超級充電站,為用戶提供快速免費的充電服務。特斯拉與諸多合作夥伴共同推進的目的地充電樁項目,已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絡建設的一項創新,在全國建成將近600個目的地充電樁,每天為特斯拉車主提供便利的充電支持。快速完善的充電網絡,已使中國成為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之外擁有充電設施最多的國家,並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發展。然而,這一年的發展之路並非一番風順。從4月正式向中國用戶交付首批Model S後,產品本身的故障,以及交車緩慢、售後服務跟不上等問題日益暴露,特斯拉熱開始降溫,從最初溢滿贊美之聲到質疑吐槽增多,特斯拉在華銷量也受到影響。如何重聚粉絲經濟力量,擴大新的客戶群體,成為擺在特斯拉中國團隊面前的一大挑戰。

而針對比亞迪來說,目前上海買插電混動車的市民家里幾乎都沒有充電樁,95%以上的車主都在以傳統汽油車的模式運行,這和政府推行新能源汽車的初衷相背離。目前購買秦的消費者中,能擁有固定車位並安裝充電設備的不多,現在公共充電設施並不完善,因此插電式混動車用電的比例很低。近期,比亞迪隨機對上海207個秦用戶回訪,發現純電行駛里程占總行駛里程的均值為89%。用戶都用充電器充電,充電方式的選擇包括住宅、工作單位、公用充電樁、商場停車場等。在比亞迪秦論壇里,很多秦車主表示,油和電的使用成本差異巨大,根本不想用油。秦車主也面臨公共充電樁不足、小區安裝充電樁障礙重重的問題。一位秦車主表示,小區安裝充電樁需要單獨裝電表,但供電局和物業互相推諉,各個部門不配合,導致無法安裝,有的車主只好從樓上拉電線充電。

國內的插電混動技術在國際上是領先的,插電混動車充電難,不是因為車的問題,而是因為充電基礎設施不夠的問題。比亞迪曾表示:“如果國家規劃拿公共場所來建設,比亞迪會積極響應,大面積鋪上公用充電樁。”當下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完善充電站的建設。插電混動車充電難,關鍵在於擴建公共充電設施,同時讓小區業主能夠順利安裝充電樁。如果因為部分車主用油不用電,就倉促取消扶持政策,那是病急亂投醫,沒找到病根。

電動車安全遭質疑

曾經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特斯拉Model S車型因撞擊而發生起火。而在中國市場,比亞迪也因為撞車而發生起火事件。電動車相對於燃油車,最大的問題在於電池和控制電路的安全性。現在電動車的電池大多是鋰電池,鋰電池雖然有很多種,但是沒有一種是絕對安全的。特斯拉用三元鋰電池,日系企業用的錳酸鋰電池,美系和中國企業用的磷酸鐵鋰電池都存在安全隱患。

電池續航性未滿足

特斯拉最初使用的是鈷酸鋰三元電池。這種電池主要應用於筆記本、電動工具等領域,特點是工藝成熟,能量密度高,缺點是熱穩定性差,在受熱的情況下,電解液會分解融化。隨後特斯拉用鎳鈷鋁三元電池取代鈷酸鋰電池,增加了熱穩定性。相比之下,比亞迪更傾向於采用磷酸鐵鋰電池,優勢在於熱穩定性很高,不過,相對於三元鋰電池,其能量密度稍差,這導致在重量相同的條件下,其續航里程較短。這意味著如果未來能解決能量密度、一致性和低溫性能等技術瓶頸,有可能讓其成為更穩定、循環壽命更長的電動車電池。

行業專利技術壁壘

面對共同的敵人,6月12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所有特斯拉公司持有的專利將開放。於是,特斯拉公司總部門口的那一堵專利墻將被拆掉,當然,這也意味著,特斯拉將不會對任何誠心希望使用他的技術的公司提起專利訴訟。特斯拉的這一份聲明在行業內引起強烈震動,截止今年年初特斯拉共計擁有203項專利,另有280項專利仍在報批過程之中。特斯拉將共享專利技術給任意一家汽車企業,包括自己的競爭對手。在國內,特斯拉和比亞迪一直處於隔空叫板的狀態,作為對手比亞迪是怎樣看特斯拉的專利的?以特斯拉的“超級充電”專利技術為例,30分鐘內所充的電量可以讓特斯拉Model S跑270公里,這項技術就是馬斯克計劃開放的專利之一。

而在特斯拉擬開放的專利中,其他汽車廠商還可能會用到的就是電池組構建技術,特斯拉的電池采購自松下,而特斯拉電池組由多個小電池單元組成,通過電源控制軟件來防止這些單元出現溫度過高的情況,據稱特斯拉用數年的時間才完成該技術的研發。

為了突破行業專利技術壁壘,特斯拉已經把全部所有的專利,所有的技術專利進行了開放,非常希望能夠和中國各界的新能源企業去進行合作,能夠進一步的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大家也非常了解這個車不僅僅只是一個汽車,這也是一個智能終端。

 

五、特斯拉VS比亞迪,誰是大贏家?

無論是特斯拉還是比亞迪,馬斯克還是王傳福,他們終將面對共同的敵人,石化行業、傳統汽車業對他們的封殺。先前馬斯克在開發特斯拉的過程中,遭到很多人的挖苦,而王傳福剛步入汽車領域時也曾被人鄙視,但最終他們會走到一起,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他們必將實現是共贏的。雖然他們可能會成為先驅和先烈,這是創新的代價,在解決人類終極難題上,不論他們誰勝出,最終的大贏家是全人類。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理想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如果他們被扔出了他的地獄,他會再造出一個理想的地獄。無論是特斯拉還是比亞迪,馬斯克還是王傳福,他們都想解決人類的終極環保問題,他們都是理想家,都是創新者,都是鬥士。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董毅智律師


誰是“滴滴專車”的專屬死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6/148204.html

由“滴滴專車”掀起的一股洶湧暗流正在沖擊著交通運輸行業中神經最為敏感的“專車出租”領域,這不僅牽扯到數百億市場,也牽扯到整個行業的未來。
 
在11月27日的交通運輸部某次會上,中央主管部門表示,交通運輸部將調研滴滴公司的“專車”預約服務。交通部發言人稱——“不要一棍子打死”……
 
\在滴滴公司創始人兼CEO程維看來,這是一種信號,政府在開放的指導思維下,正在將“開放”的主題灌入一直封閉的租車行業。
 
是的,在開放的思維中,一個超百億的大市場或許正擺在滴滴公司和它的競爭對手的面前。一位租車類公司的老總曾表示,只要政策松動,他們就會隨時撲上去做同樣的事。
 
也就是在此刻,監管層“以人為本,鼓勵創新,趨利避害,規範管理”的十六字方針非常清晰地顯示出,相關監管層對創新的鼓勵和支持。
 
牌照困境
 
滴滴專車是幾個月來程維和他的同事的心血之作。
 
這個產品比滴滴打車軟件可謂更加“性感”。它通過互聯網技術,使消費者和司機的姓名、手機號、車牌號和乘車起終點位置等互相公開,可以讓乘客自行選擇車的品牌和型號,且能夠得到第三方實時監控,讓出行更為便利。同時,滴滴專車服務還有相對規範的定價體系、服務管控體系、保險賠付體系。無論是打車人員還是專車司機都有相對透明的信息備案、信用評價信息,整個打車過程被置於透明的互聯網技術的“保護”下。
 
但滴滴專車卻尚未有一個“身份”。如果乘客想要發票,滴滴公司只能通過郵寄來快遞給客戶,而不能像出租車那樣下車打票。
 
滴滴專車的誕生給舊的出租車行業提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牌照。
 
此前,出於安全考慮,牌照一直是監管層管理出租車的方法,牌照也是租車領域里的稀缺資源。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目前我國的車輛牌照管理十分嚴格,種類也有非常的細分:主要包括運營類、租賃類、租賃非運營等五類。
 
其中營運類牌照的年限是8年,各類出租車公司為主,特點是牌照有限,進入困難。
 
其次,是租賃類牌照,大約15年年限,這些汽車租賃公司的牌照也很有限,進入非常困難,與出租車無異,只是種類與檔次的選擇性更多。還有一類租賃牌照,也是15年,這種汽車租賃公司的特點是,不提供司機,司機只能由租賃方或勞務公司提供。
 
第四類就是“租賃非營運”類牌照,20年的年限。也是一種汽車租賃公司。而私人的出租車牌照年限則高達20年。
 
由於出租車牌照一直采取的是嚴格控制的方式,所以牌照資源十分稀缺。
 
而滴滴專車的服務,其實正是觸及了這部分出租車行業的利益。事實上,從流程上看滴滴專車服務和出租車已經很類似:都是可以電話預約來接客人,信息通過雲端進行估價,並在服務結束後進行結算。唯一不同的就是滴滴專車的司機們穿著更加商務,會戴白手套,並且有更多的可選擇車型。
 
國際做法
 
但事實上這個服務在國外屬於代駕租賃的範疇和出租車屬於不同的行業。
 
國際上,根據聯合國《全部經濟活動分類國際標準》、《歐盟經濟活動統計分類標準》、《北美行業分類體系》、《英國統計標準》,帶司機租賃是與出租車(TAXI)並列的經營活動,而不是出租車的一個子項。北京租賃行業協會副會長範永耀也表示,2009年7月出版的《香港標準行業分類》中有關分類為:“4922的士服務(Taxi services),4926配備司機的載客車輛出租服務,無論從行業分類序號,還是英文名稱,都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出租車與帶司機租賃屬於兩個不同的行業。
 
但在中國,代駕租賃一直未獲得合法身份。其實,滴滴專車的出現並且廣受歡迎也凸現了市場對於此服務的巨大需求。
 
程維表示,目前我國出租汽車所服務的個人交通需求,實際上包括街頭打車、門到門預約接送兩個類型。在歐美等國家,這是兩種有嚴格區分的業務:出租車主要承接街頭打車業務,而門到門的預約接送服務(包括商務談判、政府公務用車及異地出差旅遊等用車),則主要由商務租車承擔。
 
“如果能將出租汽車傾全力仍不能滿足的市場細分為出租汽車和商務租賃兩個市場,或許出租汽車運力不足的問題不複存在,同時在不影響出租車運營的前提下發展商務租車能滿足細分市場高端出行的需求。”程維認為。
 
但顯然,滴滴打車正是那條將死水攪活的鯰魚——如果使用滴滴公司的專車服務,從預約開始,司機的信息和打車人的信息就在滴滴公司的系統上做了備份——專車是哪位司機接送客人在滴滴公司內部的系統上一目了然。
 
剛剛誕生數月的“滴滴專車”模式目前尚屬法律空白領域,未來如何在合理規範的前提下讓移動互聯網匹配代駕租賃服務模式,開放牌照管制,滿足市場需求,將是整個行業發展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還好,據悉交通運輸部正在計劃調研這種新技術帶來的新變革。
 
政策松動
 
今年10月11日,交通運輸部運輸司司長劉小明到滴滴公司調研,由程維和COO柳青做了工作匯報。據了解,劉小明非常關心滴滴打車的商業模式、運作模式以及涉及乘客安全的各個方面。據說,當時程維在提到滴滴打車拒絕了國外打車軟件Uber的收購要求時,得到了政府相關領導的堅決支持和肯定。
 
滴滴公司內部人士透露,政府對能夠擁有一家科技公司來服務本土市場是非常認可的。而滴滴公司的專車服務從2014年9月份開始啟動,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個多月,經過這近100天的發展,滴滴公司已經在全國15個城市開通了專車預約服務,用戶需求增長迅速。盡管此時的一些政策問題尚未徹底解決,但滴滴公司仍然在加快布局。而就在滴滴專車“舍命狂奔”的同時,其實相關支持政策也在不斷出臺。
 
9月30日,交通運輸部出臺《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該《規定》的第二十條稱:縣級以上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按照出租汽車發展規劃,發展多樣性、差異性的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據悉,這個《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計劃從2015年1月1日起實施。
 
但北京租賃行業協會副會長範永耀認為,這個規定對於滴滴公司來講似乎也存在發展隱患,因為該規定里規定的預約出租車模式只允許出租車公司運營,似乎又將這一模式帶入了出租車經營的老路。
 
不過,社會各界普遍希望該政策的出臺,政府的監管層或許將給以“專車”為代表的約租車帶來新的生存空間而不是新的政策瓶頸。
 
而在這個生存空間的背後,是一塊商業價值非常巨大的市場。據程維初步估計,商務租車領域將是一個超過百億人民幣的市場,並將推動多方共贏多方受益的局面,除了企業之外,對政府而言,這將進一步推動城市交通領域的變革和轉型升級,提升城市出行的效率。
 
“而受益最大的是消費者,消費者將有更多元、更高品質、更為個性化的出行服務可以選擇。”程維說。
 
荊棘路後芝麻開門?
 
作為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生事物,滴滴公司已經經歷幾次“險情”。
 
第一輪血拼是來自於市場競爭,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的正面對決始於補貼,也終結於補貼。滴滴打車以抓消費者為主,而快的打車則想的是留住司機師傅的心。這場大戰在今年2月17日午夜達到最高潮:那夜,騰訊的最高決策者親自拍板,決定支持滴滴打車與快的進行價格大戰。
 
騰訊對使用滴滴打車付賬單的消費者提供12-20元隨機不等的補貼,且打車用微信支付10次以上的用戶可得到微信打飛機遊戲中的一架“很貴的飛機”——而在最高決策者的拍板下,這樣的飛機有100萬架!
 
這是一場空前的資本戰——滴滴公司的背後是騰訊,快的公司的背後是阿里巴巴。
 
當然,這並不是滴滴公司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接下來的危機更加驚心動魄。
 
 
滴滴打車、快的打車類應用軟件的最大的生存危機,是各地監管部門對電招平臺的重重保護。曾經一度傳出,某個城市計劃要將滴滴打車等APP都接到當地監管部門的平臺上去,現金流等也要都從該平臺上走。而那樣的流程將徹底從技術上扼殺以雲計算為核心的滴滴打車模式,當然,也就此破壞了滴滴打車的商業模式。
 
而此後才誕生的滴滴專車,更是直接動了出租車行業的蛋糕。
 
還好,此時的行業背景也正在經歷著變化。
 
在程維看來,國家和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對移動互聯網的新生事物理念更加開放,態度更加積極。擺在程維和滴滴公司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據羅蘭貝格咨詢公司預計,2014年,中國租車市場規模將達380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約超過27%,租車公司擁有的汽車總量將超過40萬輛,對比美國租賃汽車的數量500萬輛,中國租賃車市場是一塊龐大的、待開發的“大蛋糕”,意圖分食者也都環伺在側。
 
程維表示:“作為行業龍頭的滴滴公司與原有的監管體系之間是否能夠有和諧的解決辦法,是整個行業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滴滴公司的‘滴滴專車’的命運將成為政府在市場轉型關鍵時刻的風向標。”
 

A股暴跌 誰是元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68

A股今日劇烈震蕩,午盤後滬指一度創下3091點的四年新高,漲幅超過2%,但隨後大幅跳水,收跌逾5%,創五年多來最大單日跌幅。

長達半個月的“瘋牛”行情就此終結,這是為什麽呢?暴跌背後,誰是推手?

是因為中證登的一紙文件引發了“流動性黑天鵝”,是IPO提速市場澆滅了上漲預期,還是外資砸盤,或者這只是正常的技術性回調?

你需要一個答案。

錢從哪里來?

想知道暴跌的原因,你首先要明白瘋漲的原因——錢從哪里來?

本輪資金湧入中散戶貢獻力量強大,從投資行為來看這一趨勢持續性較高。

資金面的格局極為清晰。根據證監會在上周五的披露,“11月24日至12月4日,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凈買入309 億元,一般法人機構凈賣出1252億元,自然人投資者凈買入659億元,滬股通投資者凈買入284 億元。”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在凈賣出,而接盤的資金類型中,散戶占52.6%,境內機構占24.6%,境外資金占22.7%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滬深兩市新增A股開戶數369397戶,環比增加58.15%。當周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2027.39萬戶,環比增加43.11%。

瘋狂的“兩融”

明白了散戶是此輪“瘋牛“行情的主力軍,你還要明白,這次牛市的如此瘋狂,與“兩融”業務的助推不無關系

這里的兩融就是指“融資融券”,是指投資者向具有深圳證券交易所會員資格的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本所上市證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證券並賣出的行為。

當前的市場環境與2006年至2007年那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相比,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場內的專業投資者手里有了更便捷和高效的杠桿工具,一旦行情到來,聰明的資金迅速加杠桿入市,從而加速了資金流入。

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發布11月兩融數據月報。數據顯示,11月融資融券交易金融達22120.02億元,相較前一個月的14316億元,環比增長54.51%。截至上月末,兩融余額升至8251.97億元,突破8000億元。

不過,融資融券余額急劇升高的同時,不少券商資本金壓力日趨緊迫。方正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等券商紛紛以權益融資、調整保證金比例的形式應對流動性問題。

海面之下——15萬億銀行理財資金

不過,這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之下是更龐大的銀行理財資金。

財新在昨天的報道中曾詳細介紹了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傘形結構”進入證券市場的隱秘路線圖:

2011年以來,一些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合作一種傘形信托,即在一個母信托賬戶之下為眾多的中小型私募基金和大戶提供股票配資。光大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廣泛開展了此類業務。銀行理財資金在這些產品中認購優先級,享受固定收益;私募基金認購劣後份額,承擔為優先級保本保息的義務,其資金杠桿可以做到2到3倍,甚至5倍,遠高於融資融券的杠桿水平。另外,傘形信托在單個股票限倉方面也更加靈活,形成了一個相對的監管窪地。

傘形信托產品的規模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一些信托從業者和證券分析師估計其規模在1500億元至2000億元之間。如果再加上為單個私募基金(通常是規模更大的私募)提供杠桿的信托產品,總規模可能接近3000億元。

隨著市場無風險收益下行和“非標”資產萎縮,15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新出路。證監會已經允許銀行理財開立證券賬戶投資債券、優先股等低風險產品,但是直接投資股票仍未開放,必須經由信托繞道,反而增加了監管能夠穿透的難度。

當下銀行理財套信托的模式蘊藏著潛在風險。銀行和信托公司通過設立預警線和止損線等方式,確保優先級的資金不受損失,本質上仍然是用資金池的方式進行風險偏好的錯配,將部分低風險偏好的理財資金投入了高風險的證券投資。此方式在市場波瀾不驚時未嘗有敗績,但在市場大漲大跌的階段,卻可能進一步助漲助跌,且無法應付斷崖下跌、流動性瞬間枯竭的極端情況。

瑞銀證券首席分析師陳李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估計,銀行向個人投資者提供類融資規模已經達到5000億元。他還解釋了理財資金之所以選擇進入股市的原因:原有的投資渠道萎縮,銀行亟需尋找新的高收益投資產品。

銀行介入股票市場提供融資功能,其本質原因在於,理財產品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產品。一方面,理財產品規模持續增長,收益率只輕微下降10BP;另一方面,理財產品資金所投資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100BP。而且,原先高收益率的影子銀行產品,比如委托貸款,買入返售,地產信托等,規模不斷萎縮。銀行亟需找到其他高收益高流動性項目來代替這些影子銀行產品。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開發了向散戶提供股票融資的新業務,並快速開展,而這些配資資金之前只為高凈值專戶才提供。

杠桿上的“瘋牛”行情

陳李繼續分析道,正是在券商和銀行雙重杠桿的推動下,散戶們導演了這一波以券商為龍頭的“瘋牛行情”。但一旦黑天鵝事件引發杠桿資金停止,那麽市場的大幅波動就在所難免。

快速攀升的杠桿資金或明顯放大未來市場波動,目前最大的風險在監管政策在券商和銀行雙管齊下向投資者提供杠桿的推動下,散戶投資熱情/能力大幅上升,輕易將機構投資者拋在身後。

本輪行情上漲的邏輯看,龍頭在於以券商為代表的大金融,其他板塊並沒有明顯的輪動。畢竟實體經濟增長放緩,產業轉型道路曲折,只有資本市場還有些想象空間。但困境也在於此,實體基本面不支撐如此股指快速拉升。高額增量資金依賴於杠桿(現在是8000 多億元,上限是1.3 萬億元),同時股指上漲依賴於券商等板塊。

單邊牛市思維操作是危險的:一旦,銀監會摸底清查銀行的"股票配資",證監會表達對券商的融資融券膨脹的擔憂,即使存量資金不快速抽離,杠桿資金增長也可能停止,指數下行若引發融資盤的"margin call",那麽市場或將大幅波動。

銀行頭寸緊張引發暴跌?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文國慶評論稱,銀行頭寸緊張引發了暴跌。

文國慶表示,目前由於銀行頭寸的緊張,導致融資融券的資金的退出。由於融資融券的規模特別龐大,導致其一旦退出,對市場的沖擊特別巨大。

因此,如此巨幅的下跌是市場的正常表現,而那些集中了融資融券資金最多的板塊跌幅最深。

問題是,是什麽導致了銀行頭寸緊張呢?

中證登引發流動性黑天鵝?

也許是黑天鵝來了。

華爾街見聞昨天曾在多篇文章里提到,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證登)12月8日提高了城投債回購質押門檻,未納入政府債務的城投債如果債權評級、主權評級不符合要求,不能作回購質押。

據財新,中證登的新規意味著,相當大比例的城投債在交易所的流動性將基本喪失。債市人士估計比例將不低於三分之一,規模約有近5000億,且主要是交易所債市的流動性承壓。重倉債券的基金、券商、銀行將因此受壓。此舉必將對股市也帶來連帶的負面效應。

不過,中證登否認了這一說法。中國結算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相對隔離,市場屬性、投資者結構、資金偏好等相關方面有較大差異,股票市場應不會因此受到重大影響。

中證登也許是對的。不過,還記得今年11月嗎?中國銀行間債市前臺交易系統延時30分鐘結束,市場利率全面上升。中央今日公開回應稱,新股密集發行造成了市場利率波動。

同時,12月5日A股在劇烈震蕩中成交已過萬億大關之時,債市中各品種收益率節節攀升,一級發行和二級交易都交投冷清。

可見,股市和債市並非完全割裂,二者的聯動是相當密切的。畢竟,玩家還是那些人,市場上的錢只有那麽多。財新援引市場人士稱:“某種程度上而言,債市已成了股市的晴雨表,很多人還沒有看到這一點。”

IPO發行成殺手鐧?

或者,也許,中證登這只天鵝沒有那麽“黑”,眾多利空消息共同推動了今天的暴跌,比如IPO提速。

《21世紀經濟報道》今天引述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稱,“隨著市場的火爆,監管層意欲借此行情提速IPO發行。”

報道提到,12月5日下午,A股創紀錄地達到萬億交易量,數家擬IPO已過會企業臨時接到來自監管層的緊急通知,要求其立即按照有關發行的要求申報相關補充材料,盡快完成IPO發行封卷,以做好隨時領取發行批文的準備。

其援引上海一家私募公司負責人士表示,目前股市的連番火爆已經到了幾乎瘋狂的局面,監管層在此時提速IPO發行可以說是順利成章,一來可以暫時緩解目前的非理性暴漲,二來則可以解決IPO發行之困擾。

外資罕見大幅撤資

外資撤離不能不說很有預見性,不過,這也一定程度上抽掉了市場的流動性。

基金研究機構EPFR的數據顯示,截止12月3日的一周,海外投資者從亞洲新興市場撤離的資金為20.6億美元。

而據澳新銀行編制的圖表,僅從中國股權基金撤出的資金超過22億美元,是3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技術性回調?

在11月21日央行降息後的兩周,滬深股指累計漲幅分別達到18.13%和20.82%。本周一A股再度暴漲,滬指漲逾2%上破3000點高位

連續半個月的“瘋牛”行情,主要由券商板塊帶動,沒有像樣的回調,沒有像樣的板塊輪動,再考慮到目前疲弱的經濟基本面,A股持續飆漲著實令人費解。

新京報援引多位市場人士的評論稱,與2006年大牛市相比,目前A股嚴重高估。英國《金融時報》也亮出了“中國股市奔向泡沫區域”的標題,警告中國散戶無視數據體現的實體經濟加劇下滑風險。

果不其然,瘋狂的上漲之後,是更加瘋狂的暴跌。與其將暴跌歸咎於某個導火索,不如說是人們的貪婪早就為這一切埋下了種子。

其興也勃,其亡也乎。

也許你就是傳說中那個“滿倉踏空”,又隨即“滿倉跌停”的“幸運兒”。不過,也許對於中國股市來說,“跌跌更健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誰是10億美元大贏家?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4/148548.html

風口每年都在切換,你能做到順風飛揚嗎?
 
做出一家10億美元的公司,是許多創業者心中的夢想。自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通路打開之後,幾乎每年都有一批幸運兒“圓夢”。它們靠做什麽業務達到10億美元?從它們的名單中,又能看出怎樣的規律?

本文刊發在《創業家》雜誌 2014,12月刊

\今年10月底,英國風險投資公司Atomico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里面列出了134家在過去十年里成功達到10億美元估值的科技企業。我們把報告中列出的26家估值(曾)達到10億美元的中國公司摘錄下來(見表一),加以補充完善後,將名單擴展到32家(2014年新增的10億美元見後文的排行榜)。
 
那麽,在這32家過去十年里估值(曾)達到10億美元的中國公司中,蘊含著怎樣的密碼?我們試著進行分析,並得出了如下結論:
 
第一,2014年中國誕生的10億美元公司數量最多。在表二中,我們將32家10億美元公司按其達到10億美元估值的年份做了統計。結果顯示,2010年之前,中國本土10億美元公司的數量並不多。第一個誕生10億美元公司的高峰出現在2011年,當時的融資和創業環境催生了大眾點評、京東、360等一批互聯網新貴;其後的2012年,隨著美股上市窗口的關閉,以及融資環境迅速惡化,32家公司中沒有任何一家在這年達到10億美元估值。

\表二:2010-2014年10億美金公司 數量分布

 

2012年成為名副其實的“10億美元谷底”;2013年以來,融資及創業環境重新好轉。2013年有9家公司達到10億美元估值,成為“10億美元”的第一個高峰之年。而2014年,10億美元公司的誕生達到目前為止的最高潮,有12家公司成功達標,占總數的37.5%。
 
第二,北京是中國10億美元公司的最大發祥地。在統計的32家公司中,總部位於北京的公司多達22家,占總數68.75%,這與北京濃厚的互聯網創業氛圍,以及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融資環境密不可分。北京之外,上海和廣州是誕生10億美元公司第二多的地區。
 
第三,2011年的10億美元明星是團購,2013年是垂直網站,2014年是基於移動互聯的O2O,而電商則是持續的熱點題材。
 
2011年誕生的10億美元公司中,窩窩團和拉手都是團購網站,這兩家公司都是在成立一年左右的時間就達到了10億美元公司估值,但隨著團購泡沫破裂,這兩家公司早已今非昔比,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2013年,垂直網站大放異彩,58同城、汽車之家、去哪兒都在這一年榮登10億美元俱樂部。2014年,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爆發增長,基於移動應用的O2O公司成為最受追捧的對象,比如轉型O2O本地服務的美團網,以及打車應用雙雄滴滴和快的都屬於此類公司。主打移動社交的陌陌也趕上了今年的風口,12月11日成功在美國上市。此外,而從2010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電商進入10億美元俱樂部,而今年上榜的口袋購物等則同樣與移動互聯網相伴而生。
 
第四,遊戲與電商公司最快達到10億美元估值,而傳統互聯網公司則需要熬夠足夠的年頭。從表一可以看出:遊戲與電商類公司達到10億美元估值所用的時間明顯少於其他公司,比如遊戲公司遊族和完美世界都用了3年,電商類的凡客和蘑菇街也都只用了3年。遊戲與電商是最容易賺錢的互聯網細分領域,最快誕生10億美元公司也在情理之中。而其他靠做傳統互聯網產品起家的公司,則大多數要經歷足夠長的發展期。

 

\表一 26家市值/估值(曾)達到10億美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期限:最近10年之內 (資料來源:英國風險投資公司Atomico)

 

比如,58同城和大眾點評都用了8年,掌趣科技和搜狗用了9年,而UCWEB在被阿里高價並購之前,已經“苦熬”了10年。在這個“估值沒10億美元都不好意思開口”的時代,那些已經達到,以及正在為此奮鬥的創業者們,又有怎樣的心態與想法?《創業家》雜誌第12期封面專題的案例會有精彩講述。
 
需要提醒的是,“10億美元”不是永恒不變的,當風口切變你還未展翅翺翔,“成功”可能隨時離你而去。而已經上市的10億美元公司們,也面臨著怎樣與BAT等巨頭共舞的問題。對於它們而言,10億美元是新的起點,而不是一切的終結。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