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芝蓮以外】韓遊必讀 當地人都信賴的兩大美食指南
1 :
GS(14)@2016-11-08 05:46:23張昊圭希望讓博客由心而發的寫出食評,並依他們的推介出了兩本地道的美食指南。
忘了從何時開始,每年的米芝蓮都成為飲食界盛事。他們稱呼那本深紅色的指南為「美食聖經」,然後像湊熱鬧般跟着指南去訪尋美食。今年米芝蓮首次推出首爾的美食指南,彷彿引證韓國美食終於打入世界之列。然而打入米芝蓮的餐廳(不管是星級餐廳還是車胎人推介),卻未必如實反映韓國人喜好。如果你有一顆強烈好奇心,想要嘗嘗韓國地道餐廳,不如參考這兩款連當地人也信賴的美食指南?
在韓國生活過的人,或者會聽過Weble的名字。他們是韓國一家市場企劃公司,自2009年開始,他們卻開始一個名為「Green Review」的活動。韓國和香港一樣,網絡充斥打手,Weable的老闆張昊圭卻希望透過此活動來重建大眾對於博客的信任。2014年,他們還出版了一本名為「首爾排隊美食TOP100」的書,用嚴格的投票和評審選出了100間首爾知名的人氣餐廳。「我們辦這活動就是希望真實呈現博客的食評。」張昊圭向我們解釋,在韓國很難判斷博客是否受僱於餐廳或是其它公司。因此他們先在網絡招募了五百位博客,每一位都在他們的網站留下超過五十篇食評。然後他們再請五位專業的美食家從中挑了一百位博客。「我們會邀請博客推薦五十間首爾的餐廳,然後進行投票。」他說。換句話說,他們需要整理五千間餐廳的資料,「這就是最麻煩的地方。」他笑說,看到那堆餐廳的名字都覺得頭痛,而且遇到同票數的餐廳,他們又會再重新進行投票。根據票數,他們就排出了一百間人氣餐廳,另外還請專業的美食家去試吃這一百間餐廳,再給予自己的評價,「我們希望讀者也能看到客觀且專業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吹捧大眾喜歡的餐廳。」我翻開那粉紅色的中譯本,卻只有六間餐廳打入米芝蓮的車胎人推介。「這張名單其實有好多都是很有名的餐廳。」張昊圭認為米芝蓮或許也是很好的指標,卻未必完全反映韓國人的口味。「我那本書裏面,我最喜歡就是第七位的密臺,可是它卻不在(米芝蓮車胎人推介)名單上。」他有點無奈的說,「不過我相信下次他一定會上榜的。」他又向我們推薦書中排名第三的滿足豬腳店,「我覺得旅客一定要試一下韓國的豬腳料理。」這間餐廳在米芝蓮的車胎人推介也榜上有名,「平常晚上都有很多人排隊,但中午卻會比較少人。」他說。如果說Weble是想用投票活動,來挽回大眾對博客的信任,那Dining Code就是想透過收集數據,來呈現100%真實的試食報告。Dining Code是韓國一間Startup公司,我在他們的網站看到兩邊的排名,左邊的是最熱門搜尋的關鍵字,譬如是江南區或是適合約會的餐廳;右邊的就是根據餐廳的瀏覽次數,實時反映每間餐廳的排名。如果單進去,還會看到每間餐廳有多少個正或是負評,感覺就像我們的Openrice一樣。老闆申孝燮原在韓國弘益大學教授電腦科學。「有次我和朋友聚餐,於是去Naver找一些餐廳的食評卻發覺資料很雜亂,根本找不到哪一家餐廳最受歡迎。」他微笑道。後來他花了五年時間,用電腦收集並分析了一千萬篇博文,終於看到些眉頭,「如果是饍稿的話,一般餐廳都有特定的字眼或是Hashtag,」他向我們解說,「而且那些博文一般不會有太多人點讚,或是留言。」這聽起來雖然簡單,但得出那關鍵字的名單卻不是甚麼容易的事。不過這網站卻沒來由的收到大量海外用戶的攻擊,申孝燮在沒辦法之下,惟有關閉海外用戶的瀏覽。「不過香港的朋友也可以下載我們的APP看。」他說,雖然APP暫時只有韓語,不過海外用戶還是可以透過Google Translate來翻譯內容,而且他們現在也在研發中文的版本,相信不久後就會研發成功。記者:黃映嫚
攝影:周芝瑩
其中一本更被翻譯成中文版本,讓遊客也能找到當地的人氣美食。
書中100間餐廳裏,張昊圭就向我們推薦這間位於小巷裏的滿足豬腳店。
豬腳用了五種香料醃製,肉夠軟腍,沾醋吃更鮮甜多汁。
他們最近還出了一本釜山和濟州島的美食指南,讓當地人介紹連韓國人也不知道的隱世美食。
Dining code至今已有超過一百萬用戶,老闆申孝燮希望借此為韓國人提供一個資料更齊全的食評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08/19826016
張宗永﹕Tesla的兩條生命線
1 :
GS(14)@2017-03-03 00:43:27【明報專訊】我有很多朋友都是Tesla電動車的粉絲,雖然車有很多小毛病、手工亦有改善空間,但大部分朋友仍都非常享受Tesla車主身分。毋庸置疑,Tesla在經營品牌方面是有一手的,香港是全世界人均擁有Tesla數量最高的城市,除了品牌定位成功之外,特區政府早年免徵入口稅加上Tesla答應3年七折回購,帶來很大經濟誘因。很多Tesla車主都屬於資產高收入人士,然而,Tesla陳列室卻往往設在一些毫不起眼的地區,例如上環和荃灣。Tesla在美國堅持不在陳列室內做交易,客戶要在網上下單,這種直銷方法有異於其他傳統汽車銷售商,但亦令它的毛利達20%以上,遠高於同行。
毛利逾兩成 遠勝同業
汽車製造業自1908年福特推出Model T開始,至今天已經很成熟。日本汽車在上世紀70年代崛起,更將製造工序發展到淋漓盡致,可靠性極高。然而,這般的品質水平,是車商積累多年經驗的成果。Tesla在汽車生產方面並沒有優勢,他的強項是電池技術。Tesla外形養眼,然而造工細節上,比不上其他大型汽車製造商。但這些在很多消費者眼中都不重要。消費者欣賞的是他的「另類」。曾經有市場分析員說,Tesla的成功和蘋果(或我們的梁特首)一樣,在於製造敵我矛盾﹕Tesla對抗傳統燃油汽車,是大衛與巨人之戰,一如早期蘋果對抗微軟。
Tesla成功製造矛盾 消費者欣賞
Tesla去年11月用換股形式以26億美元(下同)收購了全美最大光伏配套供應商Solar City。Solar City替商廈和住宅設計和安裝光伏電板,甚至提供貨款,顧客可以選擇一次過付清所有費用,或是利用省了的電費和政府資助來分期付款。但是客戶要回本,很多時都需要10年之久。相對起其他先進國家,美國政府一向對全球暖化抱懷疑態度,奧巴馬當政時,他比較支持環保,但特朗普上場後,任用石油公司高層和保守派財閥,環保行業短期前景不大樂觀。
今年2月,Tesla將公司的名稱從Tesla Motors改為Tesla Inc,以突顯Tesla不再是汽車公司而是再生能源公司。然而,電動車可以是很性感的生意,再生能源公司要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地位,便沒有那麼容易了。
每季燒10億美元 或捱不過夏天
Tesla收購Solar City是全球太陽能產業史上最龐大的併購,亦為Tesla成為再生能源公司跨進一大步。但是,財政上,Solar City卻為立足未穩的Tesla帶來沉重的負擔。Solar City雖然帳面賺錢,但現金流卻是負數,再加上Tesla大規模生產新型號Model 3,花費巨大,Tesla現在每季燒錢10億美元,雖然公司上次公布擁有現金30億多美元,創辦人兼總裁馬斯克(Elon Musk)也承認,以目前燒錢的速度,如果沒有新的資金,Tesla可能捱不過這個夏天。雖然有些大行將公司評級由買入轉為觀望,但股價尚算企穩,可能市場仍然相信公司的融資能力。
所有創新科技公司的成長。永遠有兩條生命線﹕一條是業務,另一條是融資。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64&issue=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