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5%,增速比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月加快0.5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稱,1-4月份相關指標的累計增速基本上都延續了一季度以來的穩定增長態勢,工業發展趨於平穩和穩中向好,市場的供求關系持續改善。
工業繼續向中高端邁進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集體企業增長1.9%,股份制企業增長6.9%,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5.5%。
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4%,制造業增長6.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8%。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上述數據比較平穩,4月份的指標比3月份低一點在意料之中,因為今年一季度的工業增加值數據是個高點,“一季度的高點是‘十二五’以來結構調整取得成果累積的體現,但是不可能一直持續那麽高。”
在四大經濟類型中,備受外界關註的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幅度也較大。胡遲說:“因為前期壓縮產能過剩成績明顯,加上大宗商品上漲等因素,國有企業效益提升很正常。從整體趨勢來看,工業發展趨於平穩和穩中向好。”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誌宏在發布會上表示,工業結構繼續優化,轉型升級勢頭良好,工業繼續向中高端邁進。
4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3%和10.3%,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8和3.8個百分點。 而1—4月份,這方面的數據表現也很不錯: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了13.1%和11.5%,增長幅度要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4和4.8個百分點。
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幅度顯眼
此外,創新引領作用提升,新動能持續發展壯大,創業創新勢頭良好。一些技術水平比較高、資源節約、綠色低碳,符合轉型升級方向的產品在大幅增長,1-4月份,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同比增長了51.7%,SUV汽車產量增長21.7%,太陽能電池增長18.2%,智能手機產量增長10.9%。可以看出,在上述四大類型的產品中,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同比增幅最大。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業務正在蓬勃發展。就以制造業重鎮深圳為例: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從深圳市機器人協會拿到的數據,2016年深圳市主營業務為機器人或從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企業469家,產業產值約787億元,同比增長24.92%,工業增加值約288億元,同比增長26.87%。其中,工業機器人的產值占七成以上,工業增加值約206億元。
與此同時,從工業生產的數據當中也發現,4月份596種工業產品當中,419種產品的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增長面達到70.3%。邢誌宏說:“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產銷率4月份達到97.6%,同比提高了0.1個百分點,這就反映我們整個市場的供求關系繼續呈現改善的趨勢。”
邢誌宏補充道:“當前供求關系的改善還有更加難能可貴的地方,那就是這種改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實現的。也就是說,是通過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在供求兩個方面的結構都在優化的前提下出現的供求關系改善,不僅僅是一個周期性因素影響的結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18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發改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鋼鐵、煤炭去產能工作取得良好開局。隨著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去產能取得良好開局
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國共退出鋼鐵產能3170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63.4%;共退出煤炭產能6897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46%。
孟瑋表示,隨著鋼鐵煤炭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首先,企業效益明顯改善。2017年一季度,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利潤由上年同期虧損87.5 億元轉為盈利232.8億元。
其次,工資社保拖欠減少。截至2017年3月末,山西省煤礦累計拖欠工資比2016年底下降58.4%;累計欠繳社會保險比2016年底下降10.8%。
第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16年全年共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9座、落後煉鐵產能677萬噸,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71座、落後煉鋼產能1096萬噸。煤炭優質產能在產業升級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
最後,市場競爭秩序改善,通過開展淘汰落後、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進一步營造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
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鋼鐵去產能數據不包括違法的“地條鋼”產能。
孟瑋表示,對於“地條鋼”,各地區已基本完成摸底排查工作,排查發現的“地條鋼”產能已停產,鋼材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改善。目前現管部門正在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於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
根據國務院部署,今年1月,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組成12個督查組,赴全國3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了專項督查,共核查鋼鐵企業228家、煤礦150個。
從督查情況看,2016年全國共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9座、落後煉鐵產能677萬噸,30噸及以下轉爐和電爐71座、落後煉鋼產能1096萬噸。關閉退出30萬噸以下規模的小煤礦約1500個、落後煤炭產能1.2億噸。2016年鋼鐵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專項行動發現的落後鋼鐵產能,已按要求進行拆除或封存;應依法關閉和限期淘汰類煤礦,已按要求實施關閉。
第一財經在發布會現場獲悉,下一步,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重點采取三方面舉措:迅速整改有關問題,對發現的問題,將結合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取締“地條鋼”工作,區別對待,分類處理; 在6月30日前徹底取締“地條鋼”,並於7月底前組織驗收,形成總結報告,上報國務院;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對各地區去產能工作的督查,督促各地及時公布去產能相關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強化社會監督。
4月原煤產量大增與去產能不矛盾
5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4月份能源生產情況:4月原煤產量2.9億噸,同比增長達9.9%;日均生產982萬噸,比3月份增加15萬噸。
從區域來看,煤炭大省如山西、內蒙古、陜西、新疆等地產量大增,其中山西煤產量在4月同比增長了24%。
這與煤炭去產能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此,孟瑋解釋道,不能簡單地將去產能等同於去產量,更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
“去產能,就是要著力去除低端、無效的供給能力,增加有效供給,著力提高產能利用率,平衡市場供求關系,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推動提高行業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在這一過程中,對於過剩的、落後的產能,要堅決地去;對於安全、清潔、高效、成本低的優質產能,要有序增加。”孟瑋說。
中宇資訊煤炭分析師關大利對第一財經表示,上述情況並不矛盾。
“在去產能的同時,通過產能置換等方式,還有部分新產能是在釋放的;此外去年同期的基數低——目前在煤炭生產上,已經不再執行276政策,而去年這時候山西等地已經在執行276政策,產量被強制收縮,所以產量相比去年處於釋放狀態。” 關大利說。
中央財經大學煤炭研究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亦表示,本輪去產能重點是將不合格的、違規的、小的、落後的產能退出,提高大礦的產能,這意味著原煤生產逐步向資源條件好、競爭能力強的地區集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經過歷時一年的負增長,原煤產量在今年3月增速達到1.9%,實現由負轉正,而4月同比增速則達到了9.9%。如果從累計數字看,1-4月原煤產量同比增速為2.5%。
國家統計局的分析認為,1-4月份原煤產量增速較快,主要是因為去年同期原煤產量較低。
隨著煤炭產量的提升,煤炭價格逐步下降。
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於593元/噸,環比下行3元/噸,不僅連續第八期下跌,且降幅也有所擴大。
關大利認為,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撐下,煤炭價格不會出現暴跌的情況。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平抑煤炭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備忘錄的通知》,規定了煤價在三個不同區域波動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其中,當動力煤價格位於綠色區域(500-570元/噸),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不采取調控措施;當價格位於藍色區域(570元~600元/噸或470~500元/噸),重點加強市場監測,密切關註生產和價格變化情況,適時采取必要的引導措施;當價格位於紅色區域(600元/噸以上或470元/噸以下),啟動平抑煤炭價格異常波動的響應機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稭稈和廢棄塑料做成的牙刷把、花盆、茶杯、餐具、裝飾板、門窗、相框等等,各式各樣的全新生物質新材料木塑制品正在進入百姓生活。
與以往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不同,新型木塑制品的原料更多地來自田間地頭,生產過程經過環保部門嚴格認證。這些有著環境標誌的木塑制品已進入了政府綠色采購清單。
但據生態環境部“環境標誌產品技術要求:木塑制品”編制組介紹,與所有的新興行業一樣,植物纖維與塑料複合制品在我國的發展也呈現散、小的特點。至今,在全國的數百家相關企業中,9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並未受到大資金的青睞。
在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今天(4月12日)在京召開的“中國環境標誌木塑制品進入政府綠色采購清單暨中國環境標誌木塑制品認證企業頒證儀式”上,中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木塑複合材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嘉介紹,中國面臨著環境資源的巨大壓力,而木塑產品具備原料廣譜化、制備可塑化、產品生態化、應用經濟化、循環低碳化的特點。
“作為一個資歷尚輕但充滿朝氣的產業,中國木塑產業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制造業中為數不多的、享有與發達國家同行平等話語權的產業之一。”劉嘉介紹,2017年中國木塑產品產量接近3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生產、銷售、消費以及出口均居於世界第一,並且完全有可能長期占居此位。
“在中國工業體系中,木塑產業是小產業,但在世界木塑產業中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劉嘉說。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副主任辛誌偉對記者表示,2015年,原環境保護部發布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環境標誌產品技術要求:木塑制品》,旨在解決大量人工複合板材和膠黏劑產生的室內環境汙染問題。
辛誌偉介紹,室內空氣汙染對人的健康影響也越來越引起公眾的普遍關註,由於大量人工複合板材和膠黏劑用於家裝建材、家具、地板和室內物品,其中釋放的甲醛、甲苯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嚴重危害著人體健康。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也往往會釋放大量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成為霧霾的幫兇。
上述“環境標誌產品技術要求:木塑制品”編制組介紹,木塑制品的應用領域涉及包裝制品、倉儲制品、戶外用品、家居建材用品、汽車內飾產品等。其中,運用最廣泛的是建築產品方面,約占木塑制品總額的75%,工業消費品占10%,汽車裝飾件份額約為8%,其他方面約為7%。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各類木塑制品被應用於大型建築物中,如北京奧運會場館、上海世博會。
劉嘉表示,目前中國木塑產品仍存在五大短板:企業分散化甚至破碎化;中低端技術及產品占主導地位;未能建立科學的質量標準體系;對創新和知識產權重視不夠;粗制濫造敗壞了行業名聲。
“行業中部分企業技術落後,產品以次充好的情況確實存在。”安徽科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潤露說。
上述編制組介紹,目前,在木塑制品的生產行業內,尚缺少大型骨幹企業,但也已形成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企業。
湖州新峰木塑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永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木塑複合材料市場前景看好,符合國家節能環保、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方向。“但目前來看,在加工生產環節上,設備自動化水平仍然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約落後5年時間。”
沈永良說,近年來,中國木塑複合材料應用發展快速增長,相信到2025年左右,中國這一行業的制造水平可以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研究員秦特夫表示,盡管木塑產業整個生產體系從頭到尾做到了綠色環保,沒有汙水、廢氣和廢物的排放。但在現有的制造過程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優質產品的體量太小,占總量的30%都不到,造成優質的材料在整個木塑產品體系中話語權不夠。“這是行業最大的困惑。”秦特夫說。
鋼價高企背景下,鋼鐵企業紛紛開足馬力,加大生產力度。
5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粗鋼產量達到7670萬噸,同比增長4.8%;粗鋼日均產量255.67萬噸,創歷史新高。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莉穎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因清剿地條鋼的原因,表外數據轉向表內,鋼產量一直處於相對高位。但考慮到多地環保限產等因素,之前市場普遍預測4月粗鋼日均產量將在245萬噸左右(即在去年峰值244.1萬噸的水平附近),然而從公布的數據來看,4月份粗鋼日產比去年峰值高11.57萬噸,大超市場預期。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從環比數據來看,4月份粗鋼日均產量較上月增加了17.02萬噸。而根據中鋼協公布的數據估算,4月份會員企業日均產量較上月增加13.1萬噸,由此可見,粗鋼產量的增長主要集中在大中型鋼鐵企業。
4月以來,隨著需求逐步釋放,鋼材市場成交速度加快,鋼材價格出現快速回升。供給方面,隨著行業效益的不斷好轉,鋼價持續高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供給生產。據蘭格鋼鐵網市場監測數據,2018年5月上旬(5月7日),全國鋼材綜合價格指數,比2016年年初(2月1日)上漲了97.4%,漲幅接近1倍。
在徐莉穎看來,鋼價維持高位所帶來的利潤大增無疑是今年粗鋼產量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一季度,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整體利潤增長64.1%。同期大中型鋼鐵企業利潤總額569.32億元,去年同期僅為232.84億元,明顯大中型鋼鐵企業盈利能力更強。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2018年一季度鋼鐵上市企業去杠桿效果明顯,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均呈下降趨勢,資產負債率下降,現金流有所改善,營業收入上升,利潤率表現整體較好。
在行業形勢向好的大環境下,鋼鐵企業擴產能、增產量的沖動無法避免。之前已有報道披露,隨著鋼廠效益的好轉,一些僵屍企業出現偷偷複產的情況。再加上去年一部分鋼鐵企業中改電,電爐產能也在年內陸續釋放。
中鋼協預警稱,粗鋼產量過快增長給市場形成了較大下行壓力,並給全行業正常運行帶來隱患。鋼鐵行業可能再次出現供大於求。
“去年鋼價上漲,許多鋼鐵企業賺錢了,今年還想繼續。卻沒有看到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6.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意味著對鋼鐵的需求沒有那麽大了。”中鋼協秘書長劉振江說。
從企業生產經營的角度來看,高利潤必然帶來高產量。但鋼廠能否能完全釋放產能?上海鋼聯資訊總監徐向春認為或許不能。徐向春表示,中鋼協僅統計了重點鋼企產量,非重點鋼企產量未計入表內,環保限產對這部分企業的影響較大。如徐州地區限產、唐山地區非采暖季高爐實施10-15%限產,武安地區大部分鋼廠高爐限產50%等,環保限產使得鋼材增產潛力有限,預計5月鋼材產量增量不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