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淺談投資分析系統

早前看過《操作的藝術》,書中訪問了13位成功投資人,其中一位是來自香港並在台灣起家的王章佑。2008年金融海嘯,他以年績效63%拿到Asian Investor Magazine 的「最佳亞洲避險基金」獎。他有經濟學和資訊科技的背景,雖然最初不太了解股票和期貨,但會寫程式研究和測試,後來由散戶投資人轉型為自設基金,其管理的基金更是亞洲少數專注系統交易策略的避險基金,而且績效奇佳。本欄雖然開宗明義談價值投資,但筆者向來相信市場容許投資人各施各法,而很多其它派別的技術和心法,都值得參考學習。


數星期前,畢老林兄的《智能投資「打真軍」一樣勁?》一文,提及本地證券商推出自行研發的智能投資系統。畢兄認為投資不同於圍棋,沒有清晰的規矩,變數不斷湧現,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具備學習能力和大數據分析力的程式「難保不會『思覺失調』,電腦變『豬腦』」。筆者尚未有幸接觸過人工智能的投資系統,早前向專職程式交易的友人提及,他指暫時應該未有本地券商真正運用人工智能交易,估計是以AI 包裝的程式交易系統。

一般而言,除非投資人確切了解投資系統設計的來龍去脈,否則絕大部份都會虧本離場 - 不知道策略的優缺點和限制,便無法從頭到尾一致地跟從(不一致性是人腦分析的變數和弱點之一),半途轉換甚至放棄策略,都會影響實質回報。雖然筆者不贊成盲目跟從任何證券行的智能投資系統,但鼓勵將分析方法理出個所以然,以便衡量效果和進行統計。

近年筆者嘗試將分析思路系統化,然後使用電腦運算,個人認為這能提供較全面的統計結果。人腦畢竟有其限制,除了未能短時間處理所有數據,亦容易出現偏頗的記憶和判斷,難以看到客觀完整的分析結果。此外,人腦似乎較擅長作出深度分析,同時間只可專注某一兩個或最多三個因素,再多已經不勝負荷。系統化的優勢,是可以同時處理大量資訊,並提供相對準確的關連系數。而將數據視覺化呈現於一個畫面,能讓投資人更了解資訊的互動,驗證假設和分析,甚至發掘新角度。

至於模擬戰績,也許很多人認為不可靠,紙上談兵根本未考慮投資人的心理狀態和市場的變化多端。回測結果的確並非十足可靠,但可用作參考。假如回測結果都是虧本,整個策略即不被考慮,或者應嘗試相反操作。若回測績效佳,也要對真實效果打折扣,因為實戰總會遇上時間差、滑價(未能在指定價位交易)等難以避免或控制,甚至是突發的情況。其實除了預期績效,系統化地回測讓投資人對策略的限制(limit)有較深的認識,可以預期波幅和盈利百分比,有助設定風險管理機制,或事先制定應對方法。

世間大概沒有系統可以百分百預測未來,所有的方向分析都是「一味靠估」,但完整的數據統計結果,讓投資人更全面地考量不同因素的互動,並且作出較符合現實的風險評估和回報預期,大概亦有其存在價值。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313

淺談取之有道

一連五集的《有樓萬事足》播完,引起不少社會議題,節目中有不少價值觀值得深思。這令止凡再次想起「取之有道」,這是這個blog的名字,亦是小弟財經著作系列的名稱。



取之有道的「道」,可解作「方法」,亦可解作「道德」。若以道德作為致富標準,其實這比起法律更高一層次,除法律外,還有需要符合個人道德標準。賺錢賺得心安理得,這比起賺錢賺得合法更高一層次。

在節目中看到不少價值觀頗奇怪的人,不知他們成功與否?或故事是真是假?但這也影響不了這些價值觀的可取性,當然他們不是所有行為也不可取的,我們亦不宜以偏概全,讓我談談當中印象較深刻的幾位。

「有樓有高潮」的那位女士,人望高處,並無不妥,靠男人生活,希望做一個幸福小女人,可能是不少人的願望,一向以來,不少明星也希望能被富豪包養。只不過其人生價值似乎與性愛有關,公然於電視台上把這些奇怪價值觀說出來,卻會令人嘩然。

記得有位朋友與前妻生了小朋友,小朋友出世後數年,前妻偷偷與前男友通奸,後來與我這位朋友搞離婚,還分掉朋友一筆贍養費,如今朋友每月也需要向她與小朋友交出贍養費,今天我這位朋友已經很久沒有探望自己的親生骨肉。奇怪的是這位前妻道理總是說得理直氣壯,錯都是我這位朋友沒出色,她找個有錢新男友是理所當然的。節目中這位「高潮女」令我想起朋友的前妻,大概是同一類人。

靠家人儲蓄105%的女士,在節目中她表現得自己很是聰明,找到好方法盡量去儲蓄。其實,這是頗為自私的行為,家人男友的財產都被她霸佔,食盡身邊人的著數以滿足自己的私利,這算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嗎?佔人便宜,一點歉意或謝意也沒有,還沾沾自喜,實在有點兒那個。

介紹劏房作品的劏房大王,記得在一些飯局中也有blogger討論過這位人兄,可能他今天腰纏萬貫,但思維的確有問題,每次介紹劏房時都語帶輕挑,「你看這個劏房中的豪宅」、「兩口子在這細小空間更加親熱」,這有點在恥笑自己的租客,恥笑低下層,看不到他的涵養,對人不太尊重。

沙士時以40萬元起家鼓勵人不斷槓桿的先生,節目中看見他坐船出海,享受財務自由的成果。從他口中,好像沒有按他方法去做的都是蠢人,他的看法大概是,若要成功,就要買樓,就要槓桿,最重要是你要有膽色去博。

可惜的是,這位先生並沒有說出如何管理風險,在我眼中,他就好似借了一大筆錢跑進賭場贏了錢出來,大喊著一些奇怪道理,即「要成功,就要冒險,不冒險,不敢下注,能怨人嗎?」。借錢槓桿有很多考慮,風險管理是需要深思的,可能他本身有此安排,但節目中並沒有交代,整體觀感是他一朝得志,下一句。。。不說了。

有否想過?如果在某個地方,搶錢不犯法,你會去搶嗎?從付出與收入來衡量,其實葉繼歡、張子強等大賊,為曾經得來的財富付出不少,包括自己的性命與自由。可以告訴大家,身邊朋友之中,的確有人十分欣賞他們,認為他們以性命換錢,英雄所為。

打家刧舍、擄人勒索,這些都是明顯的罪行,不太可能有爭議。但如果某國家法制還未完全成熟之際,貪污還不算犯法呢?你會做嗎?從前美國沒有蔑視法例,你就會蔑視嗎?很多時法律的這把尺,多會走得比時代慢,若大眾沒有道德層面的意識,法律不會進步。

不少人認為商人在玩弄法律,合法搶錢,是否取之有道?的確值得深思。簡單一點,做了劏房,假設完全合法,完全按市場價格租出,法律上並沒有錯,但道德上,是否需要恥笑你的租客呢?這只會窮得只剩下錢。當然,把道德標準定得超高,這又未必可取。

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道德高地的人特別難以生存,例如戰亂時人人搶掠,你不搶掠的話就會被人搶掠。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有人在街上吃人肉,你不吃的話,隨時成為最快餓死的一個,然後被其他人吃掉。

那些節目中人,可能有些窮過、挨過,今天靠自己雙手出人頭地,但也不妨想想幫人,畢竟自己上岸了,但還有不少人仍在水中掙扎。討論道德跟討論政治一樣困難,因為這是十分主觀的東西,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也只能說說心中所想。

巴菲特受人尊重,除了他的累積財富方法,更是他面對財富的價值觀。到今天為止,他也不認為這些財富屬於他的,他認為他的巨富都是屬於社會,只不過社會認為他有能力管理好,因此這些財富就流到他的手上,他亦不打算把遺產留給子女,這樣的思維於華人社會中實在很難理解。

另外,不少人觀察到該節目是由物業投資課程贊助,指這些課程存在問題。然而,最後一集看到有位單親媽媽的個案,因她不懂銀行按揭手續,誤以為可以申請九成按揭,誰知她本身做生意的收入不穩定,銀行只批出八成,令她簽約後沒有足夠資金作成交,而需要撻訂而白白送上四十多萬元,說時雙眼落淚,陰公。又有一位年青人,儲了20萬元,以為自己上樓無望,導師帶他看一些三百多萬元的樓,做九成按揭,其實買樓夢並非太遠。

如果這些課程教授正面財務知識,的確幫到不少人,始終有不少買樓程序及手續相關知識,看書都未必能夠得到。當然,市面上又的確夾雜了很多污水摸魚的課程,難怪一講這是物業投資課程贊助,大家反應就很大。要分辦課程與導師的堅實,最好問問Rexh兄,因為他差不多什麼坊間的投資課程都參加過,是課程「盲公竹」。

另外,這個節目也有其價值,例如看了這個節目,我才知道原來香港有些3500元月租的貨櫃屋連車位,也算是長知識了。又有工廈屋,又有舖頭閣樓,難得節目可以找到這麼多奇怪個案,有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22

淺談騰訊業績

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塵埃落定,林鄭月娥以777票當選。她的表現如何有待觀察,但同與7字有關,股票編號為700的騰訊控股,不久前就交出一份亮麗的成績表。截至2016年12月底,收入增48%至1,519.38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增值服務升33.6%,網絡廣告升54.4%,其他業務更增263.1%。去年純利也升42%至414.47億元。

增值服務收入增加,主要是幾款熱門手機遊戲帶動,令網絡遊戲收入增25%及數字內容服務和虛擬道具銷售理想,社交網絡收入升54%。另外,收入成本增幅不及收入,毛利增34.3%至701.88億元,毛利率也升0.3個百分點至65.1%。值得留意,騰訊去年夥拍其他投資者合組財團收購芬蘭遊戲開發商Supercell,收購已於去年10月完成,初時以為能壯大增值服務收入,但因騰訊並未取得該財團控制權,相關189.85億元的投資列作「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換句話說,收購Supercell並未為騰訊的損益表帶來利潤貢獻。但在去年的其他全面收益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有29.29億元收益,估計部分來自Supercell的投資。

接著是網絡廣告,收入上升主因效果和品牌展示廣告收入分別增81%和28%。按管理層解釋,是來自微信朋友圈、移動端新聞應用、微信公眾帳號及移動端媒體平台廣告收入增長。記得去年第一季,因網絡廣告收入按季倒退18%,市場擔心受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拖累,以致騰訊股價以收市價計跌2.5%。回看去年第二至第四個季度,網絡廣告收入按季升幅分別為38.9%、14%和11.3%,完全收復第一季度失地。另外,在去年第二季,有報道指騰訊與其聯營京東商城(NASDAQ:JD)合作,雙方提供數據分析,幫助品牌商找出目標客戶群作廣告投放,廣告收入增加相信與此有關。留意去年收入成本升幅較高,有72.2%,成本急升主因視頻內容投資增加,流量獲取及僱員成本上升。由於成本升幅高於收入,毛利只增35.7%至115.74億元,毛利率更減少5.9個百分點至42.9%。

其他業務方面,收入增長來自支付服務及雲服務收入增加。另外,因收入成本增幅較低,僅237.9%,毛利急升497.6%至27.37億元,毛利率升6.3個百分點至16%。去年第四季度其他業務收入63.85億元,較網絡廣告收入的82.88億元只差19.03億元,有望成未來增長點。

綜合3項業務,收入雖增48%,但因收入成本急升62%,毛利只增38%,整體毛利率也降4個百分點至55.6%,並且連續3年下降,反映成本上漲削弱盈利能力。目前騰訊在內地近乎獨市,用戶基礎龐大,單是QQ月活躍帳戶有8.7億個,假設帳戶用家全為內地人,數目相當於中國人口差不多65%。基數愈來愈大,如何進一步提高每戶平均收入以維持高增長,相信是騰訊未來挑戰。

最後一提,騰訊於3月斥資18億美元購入美國電動車Tesla(NASDAQ:TSLA)約5%股權,成為該公司第5大股東。受消息刺激,騰訊股價曾創52周新高至230.2港元。雖然Tesla是電動車佼佼者,但最近3年仍處虧蝕狀態,如2016年錄7.73億美元虧損。但相信入股最大意義是撮合雙方合作,如共享用戶數據,有利Tesla發展中國市場。有趣的是,同樣看好電動車,股神巴菲特卻選擇比亞迪(1211)去投資,最終誰的眼光最獨到,我們拭目以待。

文章刊於:am730 2017-03-31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58

淺談毛記業務模式

靠雜誌起家,及後在網上累積知名度,憑藉人氣和創意轉型至廣告服務,最近還把生意申請上市,林日曦、阿Bu和陳強3位年輕人的故事,正正就是港人經常講的獅子山下傳奇。但奇怪的是,毛記葵涌有限公司(下稱「毛記」)的上市報道一出,網上負評如潮,還有不少網民化身成專家,質疑他們志在吸水和賣殼,但理據甚為薄弱,說穿了其實是葡萄作祟,酸味甚濃。

曾有人質疑其創意只是執人口水尾的二次創作,此課題當然值得探討,但他們的作品廣為接受是事實,證明大有市場。如近期鄭秀文做主角的《姨婆(大壽)掉眼淚》,故事簡單又有趣,將舊曲配以搞笑新詞,擺明是Hard sell銀行服務,但又不落俗套,單是網上觀看次數已達113萬。又如早前與黃子華合作的銀行廣告,網上觀看次數更逾340萬,試問本土有那個網媒能有此佳績?

毛記申請上市,除了盈利能力外,投資者最關心莫於收入來源。翻看上市申請文件,發覺毛記已由純雜誌出版快速成功轉型為廣告創作,而且轉身快速。如2015年逾99%的收入來自印刷媒體業務,2016年設立數碼媒體業務,向客戶提供一站式廣告解決方案,其收入佔比達51.8%,2017年更進一步升至78.2%。至於盈利能力,2015年的整體毛利率有63.2%。隨著享有較高毛利率的數碼媒體業務急速發展,2016年的整體毛利率升至66.3%,2017年稍為回落至61.2%。

由於找不到類似的上市公司,因此不能斷定毛利率是高是低。不過,若看看大台電視廣播(511),2015年和2016年的毛利率分別是45.36%和54.9%。另外,從事戶外廣告的雅仕維(1993),同期毛利率分別只有20.6%和19.8%。又例如於內地從事廣告的思美傳媒(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編號2712),2016年電視廣告和內容營銷的毛利率分別是10.9%和11.5%。

毛記的盈利能力那麼高,究竟其業務模式是甚麼?不少人認為是廣告創作和傳播,瓜瓜卻認為更像免費電視台或電台,最大分別是播放渠道主力在互聯網。以毛記電視為例,他們不斷製作各式各樣以娛樂為主的內容,當中包括視頻、文章和節目,透過臉書、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發放以吸引觀眾。當觀眾群累積至一定數量,就能吸引品牌和廣告代理商落廣告。由於廣告創作、製作和發放均是一條龍,還像電視台般擁有自己的藝人,難怪毛記像電視廣播般享有高毛利率,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綜合而言,毛記為本土網媒起示範作用,與其妒忌別人成功,倒不如認真研究他們的業務模式。不過,毛記的發展有一定隱憂,如其中一項優勢是人少公司細,彈性較高轉身夠快。上市後規模變大,行政工作勢必倍增,3位創辦人能否兼顧,或者可否找到合適的人才來執行,相信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另外,毛記的政治取態也是挑戰,雖然目前定位與時下不少青年接近,但想造大業務就不可能只側重年輕一代這個Niche market,若改變定位,處理得不好可能引發反效果,隨時得不償失。

題外話,商業電台是孕育創意的好地方,除了3位創辦人外,歷年人才輩出。在新一代DJ當中,瓜瓜最看好是阿檸(薛晉寧),且看他能否如3位前輩般跑出。

原文刊於:am730 2017-08-04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854

淺談萬聖節效應 陳茂峰

1 : GS(14)@2014-11-03 09:59:2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103/news/ec_ecq1.htm

【明報專訊】萬聖節這個源於基督宗教的節日,到今天已經沒有丁點宗教色彩,成為大眾狂歡扮鬼扮馬的節日。萬聖節本身和股票市場沒有關係,但股票市場有個現象以它為名,叫「萬聖節效應」(Halloween Effect,亦稱 Halloween Indicator)。

11月至翌年4月投資回報較高

所謂萬聖節效應,就是市場智慧「Sell in May and go away」的學術版,說的是11月至翌年4月的半年投資回報是明顯高過5月至10月的投資回報。不單如此,11月至翌年4月的半年投資回報,亦明顯高過「買入持有」(buy and hold)的長線投資策略。

萬聖節效應是屬於日曆效應(Calendar Effects)之一。日曆效應是指投資市場(主要是股票市場)在某些日子會有超常回報,例如大家比較熟悉的一月效應(January Effect)。日曆效應是反證市場有效論的實例。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法瑪教授,就是市場有效論之父。如果市場是(半強或強式)信息有效,市場是隨機波動,市場走勢無可尋。

發現萬聖節效應的學者Ben Jacobsen是荷蘭人,現在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商學院任教,他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當助理教授時,和修讀碩士的學生Sven Bouman一起研究萬聖節效應,論文在2002年的美國頂級經濟學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發表,引起業界和學術界哄動。原來這個財經新聞常常引用的市場智慧「Sell in May and go away」,一直沒有學者認真研究。

歐洲市場萬聖節效應明顯

Jacobsen研究了37個股票市場在1973至1998年的資料。這37國市場,包括成熟和新興市場,香港和台灣也在研究之列。研究結果很震撼。首先,這37個市場之中的36個市場是明顯出現萬聖節效應,只有紐西蘭是例外。歐洲市場的萬聖節效應尤為明顯,11月至4月的半年回報平均為8%,而5月至10月的投資回報平均不到2%,兩者相差6%。香港和美國是相差5.5%,日本是9%。其次,這37個市場整體上在5月至10月的投資回報平均為0,連無風險回報也拿不到。第三,只投資11月至4月、5月至10月休息或只買半年的政府票據,投資回報會明顯較買入持有的全年投資更優勝。Jacobsen還觀察到,5月至10月的每個月回報,都是低過12個月的平均回報,而8月和9月的市場表現是最差。但每個月的市場波幅相差不大,沒有明顯分別。

成因至今仍是個謎

Jacobsen嘗試把個別的市場研究的時段往前推,像英國的資料可以上溯到1694年、美國1802年、澳洲1882年等。研究結果是萬聖節效應自古以來便存在,不是二次大戰之後才有。Jacobsen剔除一月效應重做的分析,萬聖節效應依然明顯存在。

Jacobsen發現萬聖節效應,但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這個現象,和宏觀經濟(例如利率變化)沒有關係,和股票市場信息(特別是公司業績)沒有關係、和春耕秋藏的農業作息無關、和夏季投資者放假長短似乎有點關係,但統計上不明顯。那為什麼有萬聖節效應?現在還是個謎。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陳茂峰博士 峰哥EQ]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87

陳茂峰:淺談諾貝爾經濟學獎契約理論

1 : GS(14)@2016-10-18 08:06:58

【明報專訊】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美國哈佛及麻省理工教授Oliver Hart和Bengt Holmstrom兩人,以肯定他們在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的貢獻。兩人雖然分別來自英國和芬蘭,但都是在美國讀博和教研。自二次大戰後,美國手執當代經濟理論牛耳,美國學者囊括諾貝爾經濟學獎,是順理成章的事。

契約理論是研究組織(例如企業、政府)或個人(股東、管理人、僱員和代理人)在制定雙方契約時,如何平衡供求關係、尤其是動機與激勵制度的關係等問題。簡單點說,立契雙方掌握信息的程度和能力不一樣,考慮的利益也不同,不一定處於對等地位,契約理論研究的就是如何設計一個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契約。契約理論不是單一理論,而是一套圍繞契約的「經濟與法」的分析框架。契約理論可以應用在產權設計、員工薪酬設計、管理要員激勵制度、保險賠償安排、公營事業私有化考慮等等問題,不是不着邊際的理論。

公營事業私營化 減成本損質素

契約理論源於公司理論。公司理論是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高斯(Ronald Harry Coase)在1937年論文〈The Nature of the Firm〉提出的。這篇文章和理論,是現代公司財務學(corporate finance)的基石之一。其實公司就是一籃子契約所構成的組織。公司理論的研究,包括產權理論(張五常教授談得很多)、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契約理論是研究這幾個理論的其中一個方法。Hart和Holmstrom兩名學者的著作,不少是談代理問題(尤其是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對稱的經濟學研究。

契約理論的推導,都是很枯燥的數學運算。但從契約理論推導的一些政策建議,頗為出人意表。例如公營事業私營化,只能減省經營成本,卻會犧牲服務的質素(註1)。因此像把監獄交給私營公司管理,囚犯紀律會更差、虐待問題更嚴重。今年中國重點發展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伙或合營,又稱公私協力),相信是沒有參考過契約理論。又例如美國僱主主導的退休計劃401(k),不及政府主管的計劃更能照顧打工仔退休準備(註2)。Hart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建議規管「大得不能倒」的大型金融機構方法,是借用管理孖展理念,以市場對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CDS)定價來決定對該金融機構的財務充足要求(註3)。

Hart及Holmstrom在1987年把契約理論整理成書,名為《The Theory of Contracts》。此書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有興趣了解諾獎理論者,請自便。

註:

1. 參考Wendy N. Epstein的2013年論文〈Contract Theory and the Failures of Public-Private Contracting〉。

2. 參考Bubb, Corrigan & Warren的2015年論文〈A Behavioral Contract Theory Perspective on Retirement Savings〉。

3. 參考Hart與Zingales在2009年的文章 〈To Regulate Finance, Try the Market〉。

[email protected]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陳茂峰博士 峰哥EQ]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61&issue=20161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482

八十後投機客:淺談MACD

1 : GS(14)@2016-10-24 04:19:53

踏入十月之後,原來熱烈的市場氣氛不禁跟隨天氣冷卻了一點,月頭恒指還做出想要破頂之形態,令MACD線在0線上頃向做出牛叉,不過一如上期專欄所言,與其front run不如一於等待確認才出手較安全。而於10月19日,恒指的MACD已由正負,雖然不是一個特別值得出手的訊號,但當中意義仍然不可不察。
MACD全名為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顧名思義是指移動平均線的收斂和擴散,即是用兩條移動平均線相減找出其中的差距,決定之間到底是收斂還是擴散,但是發明人認為用簡單的移動平均線不能反映最近期的股價變動,所以選擇用指數平均線,但其背後的意義仍然不變,依然是反映期內的平均成本。而MACD最基本的設定便是12天和26天之間的差,反映12天和26天買貨者平均成本間的差距,但是這個差距如何定為大還是少呢?於是就和最簡單決定股價高低的方法一樣,用平均法作比較,把過去一段時間的差距再平均一次,便可得知現時的差距高於還是低於過去一段時間,這樣便知差距是大是少。套用以上邏輯於現在恒指日線圖,MACD踏入負數,但過去一星期0線在附近徘徊,反映過去一星期12天平均線和26天平均線重叠,即短線入市者(過去12天)的平均成本接近較長期入市者(過去26天)的平均成本,即較長期入市者已經無太多的優勢,此舉雖不至於必然引致下跌,但反映市場已處於均衡狀態,快將出現趨勢。加上現在股市已開始炒到中小型股,大價股除個別板塊如油股外,都已開始轉弱,所以密切留意如果恒指向下突破23000即上星期低位之時,勢必拉低MACD形成一個下跌趨勢,那時就要小心,現階段始終是待變拉鋸,不必急於做淡,較安全的打法會是在中小型股之間打一打游擊戰,一擊即中,不中即走,減少大價股的比例,除非MACD向上做出牛叉再重新加重大價股的比例,若指數向下突破加上MACD向下拉闊便可部署淡倉。灝昇
https://www.facebook.com/speculatorjunio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3/198091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