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讓公司市值翻倍,媲美大立光 強勢改造 3年大砍2萬員工 高階主管大換血 王子的野心 鄭平揭祕

2015-06-15  TWM


在台灣科技業,接棒難,轉型更難。

這兩大難題,過去三年,竟同時落到台達電執行長鄭平身上。

他臨危受命,要帶台達電走上品牌之路。

上任後,高階主管全面換血、頻繁挖角、大膽出手購併??,鄭崇華很少做的事,他常做,鄭崇華來不及做的事,他做得徹底。

鄭平和董事長海英俊啟動40年來最大改革,他相信,打群架、透明、合作,才有出路!

撰文.林宏達 研究員.陳前康 論資歷,他遠比不上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論創意機智,他比不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但他接下台達電執行長棒子後,三年時間,台達電的市值,由接班當天的二一四 三億元翻倍增加到四一○○億元。以六月八日的股價計算,台達電的市值,把廣達及和碩拋在後面,只比前一名大立光的市值少三%,是台灣高科技公司中市值第五 大的公司。

他是鄭平,台達電執行長,也是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的大兒子。過去三年,他和經營團隊大幅改造這家四十四歲的公司,成為能提供解決方案的品牌公司,準備大口吞下能源產業商機。

今年六月十日,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交棒後,第一屆董事任期即將屆滿,鄭平和董事長海英俊將在股東面前,端出「執政」三年來的成績單。從財務數字看,過去三 年,台達電交出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這三年當中,台達電總員工人數,從近九萬人降至七萬人。人少了,營收和獲利卻向上提升,從二○一○年到一三年,台達電 的營收都無法突破一八○○億元的關卡,去年營收卻增至一九○六億元(編按:尚未計入新購併的ELTEK)。接班前一年,台達電淨利一○三億元;去年,台達 電淨利卻增至二二三億元,接班三年,讓台達電一年多賺新台幣一二○億元!

他上任後,台達電的版圖也在擴張。去年十二月購併挪威ELTEK後,今年開始,台達電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電源公司,從喜馬拉雅山旁,為中國移動提供基地 台電源的系統,到德國科隆大教堂旁Vodafone(沃達豐)的基地台電源,都是由台達電提供。少了它,全球手機通訊服務都可能大受影響。

這三年,台達電正在進攻全世界的能源科技市場,包括遍布全美的電動車充電站、特斯拉電動車的電源供應模組等,今年更打進福斯汽車的供應鏈。但鮮為人知的是,三年前,把鄭平推向執行長大位的關鍵原因,卻是一場可能讓台達電滅頂的危機。

衝擊

營收未成長 對手進逼唯有升級做品牌「○八、○九年,對我們有極大的衝擊!」鄭平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回憶,金融海嘯,加上平板電腦快速取代PC,讓當時台達電的獲利 主力|| 筆記型電腦電源供應器市場,快速流失。「我們在OEM(代工生產)中占比極高,當時市占率超過七五%,市場不成長,影響競爭的所有人,大家就降價搶訂 單。」他回憶,「NB一年掉三百個Million(三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九十三億元)」,以前,他們追求高市占率,市場反轉時,高市占率反而代表再成長 空間有限,「四十年來(營收)首次未成長,而且是往下!」鄭平回憶。

公司外,對手虎視耽耽,在中國,○三年才成立的匯川技術,技術含量不如台達電,卻轉向專攻中國快速成長的電梯行業。匯川滿手現金,只要一有適合的購併對象出現就迅速出手,市值快速升至新台幣兩千億元,威脅台達電。

○九年,台達電向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請教,施振榮告訴他們,台達電要繼續成長,就要做品牌,拉長價值鏈。以前,台達電只靠賣馬達、風扇等零組件賺錢,比的是 價格和效率,但是台達電若能把這些零組件,因應客戶需要,組合成一包適合需要的產品出售,提供服務,甚至透過品牌,建立消費者心目中值得信任的形象,那 麼,產品能按照消費者心目中認定的「價值」定價。價格比的是誰更便宜,若比創造價值,獲利卻沒有上限。

問題是,誰來做?升級代表劇變,可能會有人因此離職,子公司因此被轉賣,全公司所有人的目光,都會盯在這個人身上,這麼大的壓力,誰來承擔?

轉型、承擔壓力,在鄭平五十三歲的生涯中,早已司空見慣,如果人生是一場賽跑,鄭平更像是馬拉松選手,他不見得是起跑時衝最快的人,卻是少數能堅持到終點的選手。

他高中念的是建中,畢業後,別人念大學,他卻選擇讀屏東農專養殖科。他的學妹,屏東科技大學副教授翁韶蓮回憶:「當時丙組選擇很少!」除了醫學院的幾個科系,就是農產、養殖等系所,「我們班上,就有好幾個是建中畢業的。」

轉彎

養殖是興趣 但遇傳染病流行忍痛放手鄭平想走一條跟父親不一樣的路。翁韶蓮觀察,屏東農專要求學生實習,學生可以選擇在學校裡的小池,練習如何控制養殖池的水質,少數有企圖心的學生,會到校外的養殖場,挑戰難度更高的大池。

「那時候,物質條件不像現在。」翁韶蓮回憶說,在養殖場的日子十分辛苦,整天守在池畔,準備飼料、清掃,許許多多的瑣事。「屏東的冬天,有幾天也是很冷 的。」翁韶蓮說,忙完之後,即使冬天,也只能跳進旁邊的空魚苗池,用冷水沖澡,「很多人幾周就放棄了,鄭平卻做了好幾年。」畢業後,養殖場老闆甚至要把魚 池交給鄭平經營,但他心裡早有打算,要到泰國養草蝦創業,要不是當年遇到草蝦傳染病大流行,重創台灣和泰國的草蝦產業,現在,鄭平可能還在經營養殖事業。

進了台達電,是他第一次轉型挑戰的開始。他的一位朋友轉述,鄭平是從工廠基層開始做,剛開始壓力很大,身邊的同事、長官,都比他大十歲、二十歲,每個人經驗豐富,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對兒子的要求又相當嚴格,所有人的眼睛盯著他看,怎麼辦?

一位老長官的觀念,讓鄭平豁然開朗,「別人也許第一年進步五○%,但第二年也有可能退步一○%」當年帶他的長官說:「只要每年穩定進步一○%,持續十年,成功就會是你的。」,鄭平力行這個概念,二十年下來,已不可同日而語。

正因為不是科班出身,他蹲得比別人更低,一把劍花二十年磨利。在東莞,他住在工廠的宿舍裡,跟基層員工一起吃,一起睡,台達電外部董事、台大EMBA前執 行長黃崇興到過他在東莞的辦公室,「他的辦公室,全部都是書!」長時間工作之後,他還親自帶讀書會,逼員工念書。鄭平最喜歡的管理書籍之一,就是《與成功 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鄭平還是這方面的專業講師,他最認同其中一個原則:以終為始,不斷改善。

挑戰

磨練二十年 科技門外漢磨出有效流程管理二十年的經歷,鄭平磨出一套改善流程管理的心法,誰違反流程,作法不合理,即使是創辦人鄭崇華,鄭平也都會找他「談一談」。

鄭崇華很喜歡新技術,有時還會越過管理階層,請工程師幫他做事,鄭平就會提醒鄭崇華「要按照流程」。以前,如果鄭平覺得父親的安排對員工有不公平,還會出現「鄭先生」糾正「鄭先生」的情況。

台達電力行利潤中心制,每個單位都要為自己的利潤負責,成敗影響年底的分紅,強調團隊合作,並奉行「有話直說」的文化,討論策略之前,即使是部屬,也可以 直言批評長官。「你怕不怕別人Challenge(挑戰)你?」採訪時,記者問鄭平。「當然怕!」鄭平說,在台達電裡,工廠開會,底下的廠長們為了績效, 「也會Challenge我,我做不好也會下台。」鄭平在台達電的戰功之一,是建立台達電在中國的製造基地,把七、八家原本虧損的公司拉拔成賺錢的公司。 最難的是拆掉一條上百人的傳統流水線,改成一個個只有七、八人,小而彈性的精實生產線。剛到中國時,間接人員離職率高達六成,他重新設計制度,離職率降到 一五%,後來升上來的兩位廠長,「都是從基層升起來的!」改革生產線,他用的是磨功,當時廣東缺工嚴重,光是要工人從坐著改成站著工作,就引起員工大幅反 彈,還有廠長公開打賭說,如果一根像頭髮一般細的焊錫,也能透過流程改造提升加工速度,他就把焊錫吞下去。

所有人都在看他怎麼做,他很小心「先拿一個新的產品線,慢慢tune(調整)給他看,證明他是work(可行),才有人願意慢慢來嘗試。」鄭平說,小生產 線績效出來了,再把省下來的成本,當獎金發給員工,吸引其他大生產線的員工加入,效果一層層向外,最後,連供應商都採行台達電的精實生產制度。

「我很堅持,但我不尖銳。」鄭平說,別人反對,他就再磨、再修改,直到對方接受結果為止,堅持的結果是,二年後,台達電的工廠,人工需求減少八%,但產值 成長三六.六%。他做事極有耐心,一個辦公室自動化專案,他一做就是十年,「做十年還算專案嗎?」他笑著說,即使升到中國區副總裁,這個專案裡,小到報表 的形式如何要求,他都親自過問。雄心堅持、不尖銳 誓言年成長兩位數改造台達電也是如此。○九年,台達電決定向品牌轉型,當時鄭平正好輪調回台,鄭崇華找鄭平深談,要他接手建立品牌改造工程,「鄭平本來要 回中國,繼續經營工廠。」但公司面對巨浪,他面對父親的要求,「你不做,誰做?」另一個原因是,「改朝換代的時候,也最適合推動改革!」他最後決定扛起台 達電轉型的重擔,接班這一年,他五十歲。

他每天早上八點前就進辦公室,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是常態。六月四日,台達電交棒後第一屆董事任期期滿,將端出成績單之前,他和董事長海英俊接受《今周 刊》獨家專訪。這一天,他才從挪威看了剛購併的公司回台,神情略顯疲憊,但說到改革與轉型品牌之路,他表示,每年要讓公司有兩位數的成長。

他對未來充滿企圖心。鄭崇華給了一個很高的目標,希望台達電建立像3M一樣的卓越品牌。3M在化工領域技術深厚,是工業界的知名品牌,但3M在消費品領域 同樣成功,在便利貼甚至菜瓜布上,只要貼上3M的標誌,價錢就能拉高。要把台達電變成像3M這樣的全球知名品牌,並不容易。

能源科技,其中包括工業自動化、電動車,就是台達電的下一個好機會。《日經新聞》報導,一七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占全球三分之一,台達電長期研發機器人技術,鄭平上任後,更積極購併團隊,加快速度,去年推出自有品牌工業機器人。

台達電在電動車裡也已卡位關鍵技術,今年五月,一四年《亞元雜誌》票選最佳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分析師楊應超發出報告指出,台達電已在電動車供應鏈中,卡位 引擎材料、控制器、電源、電池、充電系統等多個重要環節,電動車市場起飛,台達電就會是主要獲益者,鄭平還建立總部研發團隊,請來IBM全球副總裁暨中國 研究院院長李實恭擔任技術長,布局物聯網、雲端、軟體、大數據。

換血

購併拚擴張 拔擢精英並強力挖角改造,怎麼做?鄭平仍是從管理的基礎做起,他仔細拆解,過去,台達電是零組件廠,「是先有技術,再說怎麼賣,對終端使用者並不了解。」 他分析,只要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能賺錢。現在,技術仍然重要,「但要先知道賣到哪裡,做什麼應用。」不只要有技術,服務能力、設計能力都很重要。

「攤開來才發現,我們缺的東西還是非常的多!」鄭平說,人才、技術、甚至內部的合作機制,都缺!鄭崇華退休,鄭平一接任,執行長室下就建立經營策略管理委員會,他扮演協調者的角色,邀集公司重要主管,建立跨部門的決策機制跟合作平台。

定出方向,鄭平和海英俊開始出手改革,先讓高階主管換血。過去三年,鄭崇華時代的技術長、財務長、人資長等核心幕僚,不是退休就是調職,黃崇興觀察,台達電把多年培養的二線精英主管拉上來,欠缺的人才,就向外大力挖角,連三年前離開的大將李忠傑,也找回來當營運長。

他最在意的就是要建立系統,讓集團內的各子公司,技術、知識和人才變得透明,可以互通有無,但要各單位敞開大門,並不容易。

一位鄭平的朋友觀察,他剛回總部時,推動內部資源共享的專案,引起大反彈,所有人都懷疑計畫成效,鄭平跳起來辯護:「你們的要求,我統統買單!」只要求眾人給他時間,他會做到所有人的要求。改革壓力大,他還曾因此被鄭崇華記小過。

談到這一段,鄭平並未否認,他說,鄭崇華留給他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有什麼說什麼,不會玩GAME的文化。」他說,如果對結果沒幫助,「平常一團和氣有什 麼用?」少主照樣被炮轟、被記過,換來的卻是內部共識逐漸浮現。團隊就位,制度建立後,鄭崇華時代來不及完成的目標,一一達成。

以購併為例,台達電十一年前曾購併一家瑞士公司ASCOM,之後再也沒有進行過購併。鄭平上任後,把購併當成擴張公司能力的重點,建立購併委員會,請顧問協助建立購併的標準流程,沒想到,剛準備好,大魚就上門了。

去年底台達電投資部門發現,歐洲通訊電源大廠ELTEK要出售,這是歐洲最大的通訊電源公司,消息一出,台達電緊急評估,發現一家本業和電源無關的大企業 有意購併,「對方可能會來攪局!」黃崇興說。如果讓對方購併,對手若拿賺錢的本業削價賠錢與台達電競爭,將威脅台達電現有的通訊能源事業。

台達電立即啟動購併管理機制,從與挪威工會合作,未來的財務模型、合併後的管理分工,如何通過各國政府法規要求,全部仔細盤點,「ELTEK是公開標售,時間到就賣!」鄭平說,台達電最後領先對手,一個半月內砸一七○元億搶下ELTEK主導權。

紓壓

不忘情養殖 培育錦鯉成就難取代現在,鄭平每年總會有兩天回到東莞的魚池,花好幾小時站在水中,從上萬條魚苗中,挑選有潛力長成明星的錦鯉魚苗,過程必須十分專注,因 為魚苗很小,他必須從上萬條慢慢篩選到剩下上千條,最終留下最好的品種,這些錦鯉的壽命長達七十年,一旦成功,就像是池塘裡活動的畫布,是會游泳的藝術 品。

鄭平改造台達電,他自己評估,「現在只有初期的成果!」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出台達電缺少的能力,繼續挖掘人才、購併公司,最重要的是轉型新事業的成敗,就像培養錦鯉一樣,經營比的是氣長,結果,將決定台達電下一個十年的發展。

海英俊

出生:1949年

現職:台達電子董事長

經歷:台達電子副董事長、執行長;

奇異融資台灣區總經理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

國際企管碩士

鄭平

出生:1962年

現職:台達電子執行長

經歷:台達電中國區總裁、品牌長學歷:美國加州海沃德大學企管系改流程、拚轉型 成效卓越── 台達電近年股價與營收獲利表現在台灣,高科技公司成功交棒者少之又少;交棒失敗,導致公司重挫的例子卻不勝枚舉。交棒成功,股價和市值都能再創新高,台達電就是最佳案例!

營收、獲利同步成長

── 台達電近7年營收獲利接棒後,股價漲近一倍!

── 台達電近年來股價表現與企業大事紀台達電新團隊上任後,拚轉型與成功購併,股價也有亮眼表現。

2010 06/07 營收成長趨緩,台達電舉行內部會議,決定進行品牌工程等改造計畫。

2011 08/31 與去年同期相比,能源事業部獲利下降57%。

2012 鄭崇華卸任董事長,海英俊接任董事長,鄭平接執行長。

成立經營策略管理委員會,並大幅改造組織,強化總部功能。

整理轉投資,將子公司旺能持股逐步賣給新日光。

2014 啟動11年來最大購併案,以170億元購併挪威電源廠ELTEK。

2014年,淨利率達到11.96%,遠高於接任前一年淨利率5.99%的低點。

高階主管大換血

── 轉型之前,先升級團隊

李實恭 技術長

前IBM中國研究院院長,物聯網專家

王淑玲 總財務長

在台達電資歷超過20年,建立台達電ERP系統的關鍵人物之一

郭珊珊 品牌長

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柯淑芬 資訊長

前微軟公司技術支援中心客戶服務中心技術社群亞洲區總經理

丁兆平 法務長

前台積電法務處副處長

張懿青 人資長

在台達電資歷超過10年,離開後再被找回來擔任人資長

資料整理: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36

“互联网+机场”风渐起:又一个将被改造的传统行业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74


一、“互联网+” 15年持续引爆A股市场


15年A股市场最“IN”的词汇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互联网+”。15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使这一概念迅速点燃A股投资者的热情,“触网”公司股价涨幅惊人,让人联想到了美国“科网泡沫”时期对以“E-”为前缀和以“.COM”为后缀股票的“前后缀投资潮”。A股15年“互联网+”公司中也已经不乏牛股。




“互联网”作为最基础的信息能量,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本质在于对原有旧的盈利模式实现“颠覆与进化”,借助互联网入口打开新的需求增长空间,拉长产业链的同时提高效率,打造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


中国互联网波澜壮阔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如今,我们认为市场对“互联网+”概念股的追捧已从“鸡犬升天”的第一阶段中渐渐平复下来,“互联网+”的投资主线开始找寻那些还未被挖掘的传统行业,而机场板块作为一个潜在的“大型入口”,即将成为下一个被“互联网+”盯上的绝佳领域。


二、机场,下一个将被“互联网”改造的传统行业


机场在满足公共交通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成为高端客源和贵重货源聚集的交通枢纽,具备强大的资源价值。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开始留意机场背后蕴含的巨大商机,“互联网+”之风已悄然吹来。


2.1 机场:盈利与估值波动平淡,机构接近零配置


(1) 机场是典型的高经营杠杆行业,目前业绩稳定增长


机场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交通基建行业,由于机场建成后固定资产占比较高(上海机场、白云机场的固定资产占比超过60%),从而折旧等非付现成本较为固定,使行业具有较高的经营杠杆。


从机场行业最新的盈利趋势来看,净利润增速自14年Q3触底后连续两个季度改善,年化ROE水平也连续两个季度回升。由于行业成本端与收入端波动不大,业绩保持稳定增长。




(2) 国内机场航空收入占比较高,非航收入占比与国际机场相比仍有差距


机场收入分为航空性收入和非航空性收入。其中航空性收入包括旅客服务费、起降费、安检费、廊桥费等,收费对象是航空公司;非航空性收入包括租赁、广告、地面运输、客货代理等,收费对象是航空公司以及广告、商铺的经营商。非航收入是机场的“辅业”,但却是经营附加值较高的一环,因此非航收入占比往往是衡量机场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我国机场行业收入结构中占比较高的仍是航空性收入,非航性收入占比与国际大机场相比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由 于机场往往是高端客源聚集的交通枢纽,商业消费潜力可以和主要商区媲美,因此广告等非航业务的边际利润率要远高于航空性业务。最新14年报数据显示,国际 先进机场的非航收入一般占总收入50%以上,法兰克福机场14年的非航收入占比高达63%,但国内机场非航收入占比一般低于40%(白云机场非航收入占比 仅24%),与国际主流机场相比仍存较大距离。


未来国内机场航空性业务的增长将保持稳定,而非航业务才是新的盈利增长点,非航业务量增速的变动将通过高经营杠杆带来更大的业绩弹性。从国内主要机场上市公司看,航空业务的增长主要依靠飞机起降架次、旅客及货邮吞吐量的增长,本身基数已经比较高,将保持稳定增长。未来盈利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非航业务,非航业务上升将通过经营杠杆将业绩增长进一步放大。




(3) 国内机场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均值水平

从行业估值水平来看,机场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均值水平。目前机场行业绝对PE经过一段时间的上升,处于均值+1倍标准差附近,但相对全部A股的相对PE却仅在历史均值左右水平。


由于中国已步入窄幅波动的“存量经济”时代,旅客及货邮吞吐量难现爆发性增长,机场行业的营收和成本都较为稳定,现有盈利模式下行业估值提升空间有限。因此机场长期以来是A股鲜有投资者关注的小行业,机构配置比例接近0%。


2.2 “互联网+机场”风渐起

国内传统意义上的机场是满足公共运输需求的交通集散地,随着2015年“互联网+”蔚然成风,机场作为智能出行领域具有大量潜在客户资源的枢纽,引来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的关注。6月16日,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互联网+”在上海机场的推进,携手打造全国首个“互联网+机场产业创新基地”,实现传统机场业务的创新发展。这并不是互联网企业第一次与机场合作,2015年4月以来全国已有4所机场与互联网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试图在智慧型机场的领域实现新突破。


“互联网+机场”是什么?我们认为首先要从机场“先天”具备的资源价值说起:

(1) 旅客优势:大流量、高端消费、长逗留时间

相较于火车站,选择飞机出行的旅客一般都是具备较高消费能力的商务旅客及旅游旅客,目前我国大城市主要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在3000万人次以上,集中的旅客资源使得商业价值得以凸显,背后的商业消费潜力巨大。

此外,由于乘机均有提前办理值机手续的规定,且国内航班准点率不足七成,造成旅客在机场的前后逗留时间较长,平均逗留时间在2小时以上。

(2) 商业优势:一定的垄断特性

机场往往建在远离市中心的空旷地带,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具备一定垄断性。旅客到达机场值机后,往往在通过安检之后的候机区域活动,因此机场的商业消费潜力可以和主要商业区媲美,机场的餐饮、购物、娱乐等商业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垄断优势。

(3) 入口优势:面积广、屏幕多

于人流密集、吞吐量大,机场航站楼往往面积较广,上海虹桥机场两所航站楼面积超过44万平方米,远超虹桥火车站23万平方米,因此机场配备的购物、餐饮等商户数量更多。

此外,由于航班信息滚动更新的速率快,机场配设了大量的显示屏幕。随着互联网企业利用机场屏幕提供精选内容和服务,机场屏幕将成为最好的“互联网入口”。

机场几乎不需要增加额外成本便具备了上述三个先天优势,其背后蕴含的巨大资源价值不言而喻。商业消费、广告投放的受众人数足具吸引力,更是天然绝佳的“互联网入口”,依赖于这种资源,互联网企业与机场的合作将会打开广阔的想象空间。


2.3 海外经验,“互联网+机场”可以做什么?

以 机场为代表的临空经济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产物。机场从运送航空旅客的集结疏散的一元化中心变成集国际中转、娱乐购物、金融投资、休 闲会客等多元于一身的航空港,是目前全球大型机场的发展趋势,而“互联网+” 就是打破单一机场模式、改造成为多元化临空经济城的必要手段。

我们以走在“互联网+机场”前沿的美国的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北肯塔基机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机场为例,来探究智能机场到底可以做什么——

机场的互联网入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旅客手机上的APP应用端,一个是机场配设的屏幕终端,通过这两项强大的互联网入口,走在前沿的城市已重构了智能机场的生态圈。首 先,APP自带的交通指南及地图导航可以让我准确到达机场,APP中的智能停车系统能让我快速找到空闲的车位以缩短盲目找寻的时间。到达值机大厅,我可以 先通过FlySmart等机场合作APP查询航班信息,进行手机值机操作,并通过Bliptrack等移动机场跟踪系统找到人流最少、排队最短的安检口, 再利用“自动化护照检查服务终端”与“全球通关服务终端”(GlobalEntry),通过扫描护照、联网查询核对等方式快速通过安检,极大地缩短了安检 等待时间。通过安检后,我可以找到机场配备的一些互动网络终端获得一些感兴趣的信息,如天气、新闻、体育赛事实况等;也可以通过B4 you Board等机场合作APP或机场网络终端浏览机场餐厅信息及评价,挑选心仪的餐厅下单,并等待餐厅送餐至指定登机口;此外,我还可以浏览手机中的机场商 户信息,下载商户优惠券,在指定商户购物消费后可以使用手机支付,并选择将货品快递至某地址。

如果我是刚到达机场,则可以在机场的提取行李处旁边配设的网络终端快速浏览机场附近的酒店及评分并预订,而一些机场合作APP可以让我快速获得周边地图、天气、汇率、租车等服务信息。

2.4 中国尝试,期待商业模式的重构

从海外成熟“互联网+机场”的案例可以看出,更多的APP企业、专车、广告商、系统集成终端等参与方拉长了机场上下游产业链,带来了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机场的非航业务向更宽广的领域延伸。

中国机场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开始加速,意味着越来越多领先者已开始留意临空经济背后蕴含的商机。我们认为,随着上海机场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推进,将重构盈利模式带来收入的增长,并对全国主要机场起到示范作用:

(1) 效率提升带来机场固定运营成本的下降

基 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技术,机场可以快速、高效地实现地勤服务。如手机值机的完善和推广将有效节省无行李旅客的值机,登机口变更、登机时 间等手机推送能使旅客按时获取有效信息,大数据运算能通过旅客出行习惯和当下信心能有效推送个性化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将带来机场人力、物力成本的下 降。

(2) 提升旅客消费意愿,实现流量变现

互联网思维下,巨大的流量可以转变为机场的非航收入。可以预见的流量变现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首先,机场合作的APP或机场屏幕可以通过扫码领红包、推送电子优惠券等方式促进旅客在机场内商户消费,直营的免税店将直接受益,并带动其他租户租金的上升。

其次,机场合作APP或机场屏幕可以成为广告投放的绝佳平台,带来广告商竞标价格的上涨,促进广告业务收入。

再次,机场合作APP或机场屏幕可以实现旅客对租车、专车、酒店、娱乐等配套服务的查询、点评和预订,以中介平台的角色参与配套服务收入的分成。

(3) 提供O2O商户体验的平台

由于建设的需要,机场的候机区域一般拥有很大的空间,除了现有的门店以外,还可以增加一些O2O的展览体验单元,如新车发布、按摩椅、电子产品推介等,在机场设立的展览馆体验,并进行线上下单,候机等候不再枯燥。

结语
机 场从运送航空旅客的集结疏散的一元化中心变成集国际中转、娱乐购物、金融投资、休闲会客等多元于一身的航空港,是目前全球大型机场的发展趋势,而“互联 网+” 就是打破单一机场模式、改造成为多元化临空经济城的必要手段。在互联网思维下,旅客出行便利、机场非航收入上升、互联网企业抢占入口能够形成良性的“正循 环”,建议关注机场板块的投资机会!(广发证券香港经纪公司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33

廖鎮漢改造三度倒閉的賣場坪效打敗新光三越 微風憑什麼在台北車站 創造奇蹟

2015-07-13  TWM

一個曾是遊民流竄,人潮稀落讓商家退避三舍的賣場,竟然可以起死回生,締造出連萬坪百貨都望塵莫及、外國人也自嘆弗如的成績,微風台北車站是怎麼辦到的?我們為您揭開奇蹟的關鍵。

撰文•李建興

這個賣場面積只有大型百貨公司的三分之一,但它一年二十二億元營業額超越許多知名百貨;客單價只有百貨公司的十二分之一,但它的坪效比全台營業額最高的百貨王—新光三越台中店還要高。

過去五年,當百貨公司的成長率陷入瓶頸,平均不到一成時,它八年成長二十倍。

這是台灣第一個成功的車站型賣場,讓原本暮氣沉沉的台北車站煥然一新,微風食尚廣場締造出台灣賣場新紀錄!

在它之前,台灣沒有說得出名號的車站型賣場。不同於百貨公司的消費者以購物為目的,在車站經營是要能抓住趕搭車的通勤客,兩者模式截然不同。但是,微風食尚廣場經營至今,不僅成功抓住通勤客,甚至讓不搭車的人專程跑來車站消費,創下等同一級百貨公司的營業規模。

根據台灣鐵路局調查,目前每天約有四十五萬人次穿梭台北車站,其中有二十萬人是為了搭台鐵和高鐵,再扣掉路過、轉乘的人口,現在大約有二十萬人是衝著美食廣場而來。這意味著台北車站每年一億六千多萬人潮中,就有七三○○萬人次是微風自己締造出來的。

人潮帶來錢潮,捧出許多業績嚇人的名店。以全台連鎖日式拉麵店龍頭花月嵐為例,二○○七年來台開的第一家店就選在微風食尚廣場,每月五百六十萬元的營業額,不僅讓全台其他十五家分店望塵莫及,更是花月嵐全球業績最好的店。

店王製造機

三個關鍵,讓它一年帶進七千萬人潮除此之外,每天都有粉絲瘋狂排隊搶購的徹思叔叔起司蛋糕,原是在日本銷聲匿跡的老店,靠著來微風台北車站設店東山再起;而標榜韓國最大豆腐煲專賣店的涓豆腐,來台六年後,在微風食尚廣場設置的分店,即以五百多萬元的月營業額,成為全台業績最好的店家之一;至於賣中式料理的小南門,微風食尚廣場店的業績,更是東興路本店的二倍。

小南門點心世界特助楊豐禎說:「微風台北車站是台灣的餐廳店王製造機,任何美食連鎖店都想來這兒試試水溫!」若是台北人,一定會對廣場目前的榮景感到驚奇,因為同一地點,在微風進駐前的十八年間,賣場一直經營不起來,人潮稀落竟讓三個經營者倒閉,一度成為遊民流竄的聚集地。「當初我們來場勘時,還有一堆老鼠從我們腳下跑過。」談起微風台北車站的「前生」,花月嵐督導江致賢記憶猶新。

接下「爛攤子」的微風,一開始也是四處碰壁。前往邀約鼎泰豐、欣葉等名店吃了閉門羹,微風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回憶,「曾有原本答應進駐的夜市小攤,到了簽約時卻推說:『兒子要聯考,沒人顧店,不來了!』」即使後來將抽成金打六折,但到了原訂開幕日,招商還不到四成,最終在廖鎮漢重新擬定策略、加碼投資後,才讓原本開幕遙遙無期的賣場順利開張。

但究竟是怎樣的經營策略讓這個原本廠商退避三舍,更被戲稱為「賣場終結者」的地方,從烏鴉變鳳凰?

「有別於前幾個經營者只急著招商收租金,微風少了『二房東』的心態,真正做到了經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定對調』!」曾參與多項政府及民間企業行銷改造方案、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流通管理系副教授劉原超說。

關鍵1:專攻美食

主打消費迅速的產品,瞄準45萬旅客廖鎮漢回述,○六年拿下台北車站二樓賣場經營權時,內部曾為了經營項目爭議不休。有人建議仿效鄰近台北地下街打造專賣便宜雜貨、小吃的廉價商場;更有人提議,既然外勞多,乾脆招攬印尼店、泰國店,專做外勞生意。但對市場敏感的廖鎮漢卻獨排眾議,決定將這近三千坪的二樓賣場全作為美食街。

計畫一出,百貨同業議論紛紛,因為從百貨經驗來看,能創造績效的就是高單價的精品服飾,美食街只是附帶服務,怎麼撐得起業績?微風內部也拿台鐵數據力投反對票:「來台北車站的人,八成為了通勤,吃東西只是順便,更何況鄰近的南陽街、台北地下街、大亞和新光三越都有美食街,如果不賣衣服雜貨,誰會特別來台北車站,上二樓吃飯?」但廖鎮漢的想法不同,他認為,通勤客多才更該主打消費最不花時間的美食;其次,他洞悉全台灣的商圈,雖然餐廳林立,卻過於分散,消費者浪費在找餐廳的時間幾乎和用餐時間一樣,「我把三千坪的賣場打造成全台最大的美食街,這可以有效省下找餐廳的時間,消費者一定會進來!」此外,廖鎮漢更看到了台北車站除了通勤客以外的「約會商機」,「說到約會,你多半想到『車站』嘛,而約會要做什麼?當然是去餐廳吃飯了。」事後證明,這個定位真的抓對了。在微風接手經營的隔年,業績就衝上八億元,是前經營者金華百貨的四倍。

除了定位正確外,「櫃位配置」也是一門學問。如何在空間安排上,同時滿足「通勤客」和「約會客」這兩種目的截然不同的客群?

關鍵2:櫃位配置抓住你

便宜、高單價店交錯,讓人潮川流不息起先,有團隊成員建議,將二樓空間一分為二,西半邊為「自助式的共食區」,迎合通勤族用餐快速、價位低廉的需求;東半邊則是針對約會客而設的中高價「店面式的餐廳區」,但此案遭到廖鎮漢否絕。

一分為二,一下子讓客人往兩邊走,人潮立刻被分散,人氣變得冷清。廖鎮漢腦中想的是,如何讓不同目的的客人在同一空間裡活動,卻又錯落有致,匯集出熱鬧的美食氣氛。

因此,廖鎮漢的櫃位配置,並沒依幕僚建議的分為東西兩區,他發現,微風北車二樓,中有天井阻隔,呈現「回字型」,於是腦海裡,將賣場分為回字型轉角的「角落帶」,和連接轉角的「長廊帶」。

首先,他特別將「角落帶」的空間留給趕時間的通勤客,設置了出餐快速的「自助共食區」,「原因是台北車站的四個樓梯和手扶梯,都在轉角處,這樣才能讓通勤客一上樓就用到餐!」而為了體貼通勤客,廖鎮漢更先依照台灣人最普羅的口味,規畫「牛肉麵競技館」、「咖哩皇宮」、「台灣夜市」和「美食共和國(異國美食)區」四大主題區,每區都引進六至八個店家進駐,而這種口味壁壘分明的分區策略,能夠讓選定主題區的通勤客,一進場就過濾掉不想要的櫃位,更快做出決定。

「也許你會問,萬一上樓才發現並不是自己想選的主題,會不會直接走下樓?或者即使在角落帶用完餐後,也不願意逗留了?放心,微風早就解了套。」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一手拿著賣場的格局圖,一手豎起大拇指,直呼微風櫃位配置的高明之處。

破解回字型格局

把輕食櫃位設置在長廊帶,接續人氣她解構,回字型的賣場,原是商場最爛的格局,因為很少客人有耐心逛完一整圈,但微風為了破除這項障礙,刻意將咖啡、茶飲、麵包等輕食設置在連接四個轉角的「長廊帶」,這有兩個用意,一是看準了許多在角落帶完餐的通勤客,通常會再買杯飲料上車,因此人潮會自然往前走到長廊帶,增加了消費。

其次,針對起先走錯主題區,想把握時間,隨手買個輕食的人,也被迫往前覓食,不知不覺中就帶動人潮,也增加消費。

有別於「共食區」主打的是快速用餐、平均客單價在二百元以下的通勤客;針對客單價三、四百元以上約會客而設的「餐廳區」,微風也故意設在長廊帶。

李釧如說,這是因為長廊帶離電扶梯較遠,微風算準了這些約會客會願意多花時間挑餐廳,「我每次約會,一定都在微風台北車站二樓繞完兩圈再決定吃什麼。」「你想想,通勤客和約會客都被留下來多逛了,這裡的人潮怎能不『川流不息』?」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進一步分析,微風繼二樓美食區之後,一一年又加以擴大,在一樓和B1設置伴手禮區,這三個樓面的安排,其實各有學問。

她分析,台北車站一樓為購票區,B1為候車區,微風算準了B1的旅客停留時間約十五分鐘,因此賣的都是單價一百元以下,能快速決定、能立刻帶著走的現成伴手禮或便當;相對來說,待在一樓的,多半為剛買完票,還有半小時左右空檔的旅客,則主打價位較高、得花點時間考慮的高級伴手禮。至於距離搭車區最遠的二樓,則留給還有一個小時左右、有時間用餐的消費者。

「北車二樓像是天堂」

移植微風裝潢,逛美食街像在逛百貨○六年微風剛接手台北車站賣場時,第一案想的是一般平價美食街的規格,但經廖鎮漢翻案後,目標族群擴大了,也必須經營出高質感,所以決定加碼兩億元,將裝潢預算由一.五億元提升至三.五億元。

廖鎮漢移植微風廣場的裝潢規格,運用大片的拋光石英磚,營造大器格局;平淡無奇的牆面,也安上黑色鏡面玻璃,打造出寬闊與時尚感,讓美食區也能有精品百貨的氛圍。就算餐點不變,質感卻加分不少,台鐵局前局長范植谷就坦言,「許多台鐵員工都承認,從台北車站二樓走到一樓,就好像從天堂回到人間!」知名裝潢設計師、將作設計負責人張成一說,微風台北車站二樓的舊米黃色調的地板,是最能促進食欲的顏色,而走道刻意留下四米寬空間,則巧妙營造出街廓感,從種種細節,可看出微風深度掌握消費心理學的一面。

關鍵3:嚴格的選店策略

想進駐得過三關,業績不好一樣被踢出當大環境的氣氛掌握好,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究竟買不買單進駐廠商的商品。

微風台北車站店長劉文茂透露,任何想進駐微風台北車站的店家得過三關:第一關,由微風食品小組帶領進行小組調查、試吃並詢問廠商的意願;第二關加入總經理岡一郎的意見,若再能通過者,便由廖鎮漢親自出馬。照理說,能進入第三階段的應該已經是名店了,但通常會被廖鎮漢刷掉一半。

然而有幸在微風台北車站設店的商家,更得戰戰兢兢,因為根據微風台北車站的內規,只要是業績排名在後一○%的店家,就算招牌再大,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淘汰。

以「牛肉麵競技館」為例,當初是從台北市政府評定的十大牛肉麵名店,選了八家前來設店,但後來就有四家捱不過微風的嚴格考驗,被迫撤店。

就算是自己選的店,廖鎮漢同樣不留情面。○七年微風台北車站剛開幕時,廖鎮漢曾仿照東京自由之丘的甜點森林,規畫了集合各家甜點名店的「甜點小路」主題區,但才三個月,發現業績連預估的三成都不到,就立刻撤掉,「在百貨業界,別人是三年一小改(裝),五年一大改,但我們則是三月一小改,九月一大改。」廖鎮漢驕傲地說。

最讓廖鎮漢自豪的,則是微風台北車站有一群「最愛管閒事的樓管」。印象中的賣場樓管,大都是掛著臂章維護櫃位整齊,或是調停櫃姐和顧客間的紛爭,但劉文茂透露,「微風台北車站的樓管,肩負著幫店家賺錢的使命。」她指出,微風台北車站的樓管角色極為吃重,除了要維護賣場環境及秩序,更要定期到別的賣場考察、市調並觀察、解析各櫃位業績,提出菜單配置、定價策略甚至行銷活動的建議,因此有別於一般百貨一整棟只設五到十名樓管,只有三層樓的微風台北車站,就配置了三十名樓管。

「沒有不好賣,只有不會賣」驚人成績,讓日本人都來取經如今,微風不但締造了台灣美食街與車站百貨的奇蹟,更讓外國人瞠目結舌,○六年,微風標下台北車站賣場的經營權時,廖鎮漢曾走訪日本的品川車站、美國紐約的中央車站取經;但去年,在日本操盤過品川、東京、上野等多處車站商場的ecute株式會社,居然反過來赴台考察。

明確的商品定位、精準的櫃位配置以及獨到的稽核管理,造就了微風台北車站讓同業難以超越的奇蹟,證明了「沒有不好賣,只有不會賣」的經營哲理。

一年??22億元營業額,?8年成長??20??倍!

坪效比百貨王新光三越台中店高1萬元!

一天創造???20?萬人次造訪!

微風台北車站是台灣的餐廳店王製造機,任何美食連鎖店都想來這試試水溫!

?3個祕訣,把商場最爛格局變聚寶盆

1. 氣勢磅礡的美食街

微風台北車站集結188家店,是全台灣櫃位最齊全的美食廣場,成功吸引非通勤客前來消費,締造「規模經濟」。

2. 特色分明的主題區

依口味分四大主題,主軸明確並節省消費者選店的時間,迎合車站內趕時間通勤客的基本需求。

3. 配置得宜的主動線

用餐快速的共食區設於樓梯口,迎合趕時間的旅客(右圖);約會客會選的高價餐廳,則置於距出入口較遠的長廊區(左圖)

它的店家禁得起考驗

任何想進駐微風北車的店家,除了得過微風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這關,若業績排名在後10%,一樣會被踢出去。

它的樓管超雞婆!

配置比一般百貨公司多出二至五倍的樓管,除了維持秩序,更要為各店的營運、菜單、行銷、定價提出建議。

它的裝潢走精品路線

比照精品百貨規格裝潢,地板的拋光石英磚散發出能促進食欲的米黃色調,寬闊走道則營造出街廓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15

揭秘美國甜心投資的矽谷公司:Honor如何用科技來改造住家護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3000.html

揭秘美國甜心投資的矽谷公司:Honor如何用科技來改造住家護理?

第一財經日報 下木 2015-07-31 08:31:00

以具有生意頭腦著稱的美國著名影星傑西卡·奧爾芭(Jessica Alba),最近投資了一家矽谷的創業公司。這家創業公司除了俘獲美國甜心,還獲得一批矽谷大佬的認可,因為它抓住了美國“銀發浪潮”的契機。

以具有生意頭腦著稱的美國著名影星傑西卡·奧爾芭(Jessica Alba),最近投資了一家矽谷的創業公司。

這家創業公司除了俘獲美國甜心,還獲得一批矽谷大佬的認可,因為它抓住了美國“銀發浪潮”的契機,旨在用科技改變傳統的住家服務,而這恰恰是美國目前最迫切、最棘手的一個社會問題。

押寶老年住家護理

對於這家於本月剛剛上線的矽谷公司,除了傑西卡·奧爾芭,還有矽谷最厲害的早期投資基金Andreessen-Horowitz的創始人馬克·安德森覺得可以;蘋果零售店的創始人羅恩·約翰遜覺得可以;Yelp 的創始人兼CEO傑里米·斯圖普勒曼覺得可以;Facebook的CTO 麥克·斯科洛普夫覺得可以;Pay Pal的聯合創始人馬克思·列弗琴也覺得可以。

於是他們集體押了2000萬美元的賭註在這家名為“Honor”的在線住家護工服務網站上,也押在了美國正在快速增長的老年人家庭護理市場上。

Honor的創始人是西斯·斯滕伯格(Seth Sternberg),他在3年前把自己的一個線上通訊工具“Meebo”以1億美元賣給了谷歌。

斯滕伯格希望通過Honor的網站和App,把護理人員、需看顧的老年人以及他們的家庭成員都聯結起來,使得互相之間更好地溝通。

目前全美有大概4萬個專門幫你尋找家庭看護的中介機構,但是如果你不在家,你就不知道在你離開時家里的老人到底受到了怎樣的照顧。

尤其是許多老人可能已經喪失了部分——記憶或者語言能力,家人對此更加困擾,生怕會出現欺詐和虐待行為。

相比傳統的家庭護理人員中介,Honor的即時監控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Honor給老年人提供的服務,通過公司命名的“honor frame”系統完成。

一方面,Honor會給老年顧客發放一個定制化、操作簡單的平板電腦,老年顧客可以使用這個觸摸屏設備來更新他們的要求,以便讓護理人員在到崗前就提前知曉並做好充足準備。

同時,老年顧客也可以方便地追蹤護工是誰、什麽時候到家等信息。

而且通過Honor預訂時間也更加靈活,最低是每周一小時起就可以預約。

Honor還會在接受服務的家庭中設置一些監控設備,被授權的家人即使在外工作,也能隨時在移動設備上查看老年人在家都在幹什麽,護理人員在家呆了多久。

另外一個不同是,市場上現成的護理中介通常提供醫療服務,但是Honor更傾向於幫助老年人來進行日常生活,比如協助老年人起床和吃早飯。

雖然Uber也是聯結需求和供給,讓更多人可以隨時找到工作,但Honor希望它的護工們能夠確立和病人的長期聯系,而不只是短暫的社交。

這里就需要合適的配對。“有些老年顧客需要講中文的護理人員,有些顧客需要幫助起床,找到那個最合適的護工是最難的。”斯滕伯格說。

用科技改造傳統服務

斯滕伯格說他這個主意來自於一次他去看望自己的媽媽。

“在和媽媽的幾天相處中,我突然意識到我媽媽不是一個好司機,”他說,“我住在加州,但是我媽媽住在東部的康涅狄格州,我意識到在她這個年紀,我需要做點什麽事情來確保她一切都很安全。”

距離太遠,科技來補,斯滕伯格記下了這個點子。直到有天他和馬克·安德森一起吃了頓早飯。然後斯滕伯格對安德森說出了這個想法,安德森很顯然被這個想法迷住了,因為他在次日早上兩點給斯滕伯格發了郵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當一切都進入軌道後,安德森最終簽出了一張巨額支票。

雖然有矽谷頂級投資人力撐,但外界對Honor模式的最大質疑還在於如何能建立起一支優質的家庭護理人員隊伍,達到公司所承諾的服務質量。

Honor現在有大概100名護理人員,申請者要通過深度背景調查和面對面的面試,才能通過審查,只有5%的申請者才能入選Honor的護理團隊。

Honor希望用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薪水來吸引最優秀的護理人員,目前市場平均時薪是9.5美元,但honor的護理人員每小時價格在15美元起步,要高出一半多。

斯滕伯格說在谷歌時,他學到的是要做那些能上規模並且影響大量人群的產品,他希望Honor也可以做到。

這個月,Honor開始在加州康特拉科斯塔縣測試,很快將在舊金山正式上線。斯滕伯格希望最終會有200萬名護理人員註冊Honor。

一項調查顯示,92%的老人更願意呆在自己家而不是去養老院。而許多家庭成員由於時間問題,也並沒有能力去全天護理老年家人,雇傭一個住家看護者成了唯一的選擇。

美國的老年人口在爆發式增長,嬰兒潮一代現在都已經過60歲了,根據統計,到2050年美國65歲以上人口將翻倍,增長到8400萬人。老年人的護理,將成為一項嚴峻的社會挑戰。

用科技來改造住家護理,成為了投資人看好的新興市場。

同類競爭者湧現

除了Honor,還有其他的創業公司都在瞄準這個市場,比如CareZapp和Hometeam。

在秘密內測了兩年後,和Honor同一模式的Hometeam這個月也正式上線了。Lux Capital、IA Ventures和Recruit Strategic Partners三家風投一共投資了1100萬美元給Hometeam。

Hometeam目前已經有250個專業看護人員註冊,服務於幾百個家庭。

公司的創始人喬希·布魯諾(Josh Bruno)稱:“照顧老年人是我們這個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5500萬人正在靠自己看護他們的父母。”

Hometeam也是給每個家庭提供一個iPad,上面有個App供護理人員上傳被看護者的身體狀態、醫藥服用,家人也能通過照片和文字與護工隨時進行交流。

Hometeam還雇傭了一批護士,會定期去各家抽查病人情況,確保病人受到了合適的護理。

布魯諾也稱Hometeam網羅了這個領域的頂級護理人員,全部具備5年以上護理經驗和認證資格,並且向顧客提供高度個人定制化的護理方案。

比如Hometeam護工被要求發掘老年顧客的喜好,然後還會有一小筆預算去實現這個病人的喜好。

“許多老年人熱愛園藝或者花藝,那麽我們就會在窗臺上放一個花盒,”布魯諾說,“如果老年人還能走得動的話,我們會帶他們去植物園、公園,甚至參加一些園藝課程。”

Hometeam打算明年在全美9個州新開15間辦公室。

編輯:張瑜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15

節目弱化、人力老化 內部亟需改造 華視活化要見效 得破除三大包袱


2015-08-17  TWM

日前公視董事會通過「華視資產活化案」,打算將五千多坪土地上的多棟建物重新規畫使用方式。對負債二十四億元的華視,活化資產是當務之急,但是外界也質疑看不見任何節目製作轉型和人事重整細節,是否真能「活化」華視?

撰文•賴若函

公共電視董事會七月中通過「華視園區資產活化專案」,決定把華視位於台北市光復南路的五千多坪精華地段土地重新規畫,以解決華視連年虧損問題。但專案內容 不但引發外界諸多質疑,文化部部長洪孟啟更大力反對,強調資產活化必須兼顧全民的利益和內部發展,不能只憑幾位董事決定。

公視董事會二○一四年成立的「華視資產活化小組」成員,除公視兼任華視董事長邵玉銘,還有施振榮、童子賢和姚仁祿等知名企業家。

在「華視資產活化小組」的規畫中,華視將成立資產管理公司,重新整理華視共四棟大樓、八八○坪停車場,改建、出租,預計一年有二億元進帳。

「目前一年賠二億元,華視已經喘不過氣了,什麼都不做,就﹃穩死﹄!」邵玉銘強調。

華視自從○六年納入公廣集團︵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後,虧損日益嚴重,目前已經累積負債二十四億元,主因是華視因可做廣告,拿不到任何政府補助,需要自負盈虧,但又禁止置入性行銷、選舉或宗教廣告,財務狀況日漸惡化,員工已十幾年未加薪。

更嚴重的是,在沒有錢的情況下,華視無法做出好內容,今年除了《華視天王豬哥秀》有賺錢,八點檔戲劇《愛你沒條件》依舊慘賠。節目不吸引人,也就沒有廣告入帳,財務因此陷入惡性循環,「所以活化的目的是為了做節目!」邵玉銘說。

包袱一:人事成本高居首位然而,這個活化專案引發兩大爭議。爭議一是資產活化為何要做飯店?長期研究公廣集團的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即指出:「把土地拿來 蓋飯店,是不務正業的行為,這和華視作為媒體的本業相背離。」爭議二是華視資產活化所得將不支應營運虧損,而是要投資未來媒體發展;但專案內容看不見任何 有關節目轉型的實質規畫,加上華視人力普遍老化,如何確保新節目製作有效益?

平心而論,無論資產再怎麼活化,若無法做出好內容,很難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獲取廣告效益。但華視加入公廣集團迄今,許多問題擱置未處理,若未積極面對,未來發展仍不樂觀。

根據監察院一四年的調查報告,華視目前共有五八○名員工,員工平均年齡四十五歲、平均年資十五.一年,五十五歲資深員工約一三○人。每年人事成本高達五.五億元,一度超過總支出的三○%,是無線電視台之首,員工薪資水準也優於市場行情,導致人事成本居高不下。

邵玉銘抱怨,當年華視公共化,第一任總經理江霞曾辦理員工優退優離,之後又全數回聘,未重談薪資條件,「所以好的人進不來、壞的出不去。」劉昌德則認為,華視需要的是把對的人放到對的位置,透過評鑑篩選機制,淘汰不適任員工。

包袱二:節目貧瘠淪﹁買片王﹂過去曾被稱為「綜藝王國」的華視,近年淪為﹁買片台﹂,大量購買中國、韓國電視劇播映,擠壓台劇時段,甚至八點檔黃金時段還用日本卡通來填補,完全背離其作為公共電視、提供多元內容的精神。

另外,根據公視基金會一五年《公廣集團公共價值評量體系研究報告》指出,從○九年到一四年之間,華視新聞與政令宣導節目增加二五%,大眾娛樂和教育性節目 分別減少一五%和一○%。劉昌德認為,這和政令置入性行銷脫不了關係,「一年做一至兩檔旗艦型節目,創造廣告價值,是華視需要積極考量的事。」

包袱三:政治力干預人事

「華視人謀不臧的情形太嚴重了,從七年換了八位總經理,幾任董事長還由公視董事長兼任就可看出。」公視前總經理馮賢賢說,她細數過往的華視總經理人事任 用,政治力干預是最大問題,江霞任內慘賠十三億元,○八年上任的陳正然,一度將年度虧損從五億元轉為只差四千萬元就打平,但也做不滿三年。馮賢賢認為,華 視並非資源不足,但需要找到對的專業經理人,做好財務及內容長程規畫。

此外,價值兩百億元以上的華視資產如何運用,則是棘手問題。

曾任公視總經理的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胡元輝說,早一點處理華視是正確的,但目前外界無法參與討論,譬如做飯店為何比較好、與對面的松山文化園區 如何整合等,這些牽涉公眾利益,應該透明與公開化。馮賢賢認為,公視董事會任期明年七月屆滿,這項重大決定應留到下一任董事再規畫,並回歸公共參與討論。

昔日老三台的風光,在公共化後的華視已不復見,台視、中視都已脫離負債、開展新局面,華視需要的不只是錢的投注,更重要的是回歸經營面的具體作為,才有機會重回優質電視台行列。

華視

成立時間:1971年

董事長:邵玉銘

總經理:王麟祥

加入公廣集團時間:

2006年(含華視、公視、客家電視台、宏觀電視)

財務狀況:

帳面負債24億元,每年平均負債2億多元

資產活化專案內容

成立「華視新媒體中心資產管理及經營公司」,管理總園區超過200億元資產。

拆除華視攝影大樓和文教大樓,新建中央綠廣場和「新華視大樓」;光復大樓整修為平價小型文創基地「e-Tower」全棟出租;原華視大樓整修成為影音主題的「新媒體特色旅館」,預計2020年底啟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79

土巴兔王國彬:我如何用重度垂直改造傳統家裝行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118/152502.shtml

導讀 : 土巴兔如何用重度垂直理論一步步拿下互聯網家裝市場?從發現痛點到痛點落地,王國彬用了幾個步驟?10月23日,在黑馬學院互聯網+重度垂直的課堂上,王國彬向在場學員詳解了他做土巴兔的經驗與心得,以下是現場幹貨分享。

前兩次創業告訴了我一個道理:

我之前一共創業過兩次,創辦電腦學校對傳統的設計師進行培訓和創辦互聯網搜索引擎的技術公司。但是第二次的創業卻沒有達成預想的成功。這之後我總結了失敗的關鍵原因,就是不專註。經過第二次創業之後,我繼續回到電腦學校。但是我想用技術創業的想法一直沒有變,我夢想通過技術能真正做點事情。

我也考慮過很多行業,後來我選擇了一個方向,就是裝修,一是它的商業價值特別大;二是這個行業鏈條特別長,痛點特別多;三是第一次的創業讓我積累了大量的建築行業從業者資源,特別是設計師。結合第一次創業的經驗,我後來選擇在裝修這個行業進行互聯網技術創業。

當我邁入到互聯網裝修這個行業的時候,面臨第一個問題就是,裝修這個行業痛點特別多,從哪個痛點著手?這里我講下我對痛點的理解。痛點可以拆分為痛和點兩個維度來理解,痛指客戶能感知到的用戶價值,點可以理解為一個很細的突破口,很尖的著眼處。

痛點怎麽發現?

痛點的選擇,首先要讓他經歷過的痛苦的事情不再痛苦。第二,他原來認為要收費的東西可以不收費了。這才能叫做有感知的價值。即然痛點就是用戶可以感知到的價值突破點,結合前二次創業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當初到底是如何發現並確定從哪個痛點開始。

通過很多的用戶調研,我們發現用戶有一個痛點,他就是想找裝修靈感,那麽圖片由誰提供?設計師提供。我就想到了這個用戶價值,所以,第一版土巴兔的價值就是:幫助用戶獲取裝修的靈感,然後間接找到這些設計師,

我們很快就發現,做了半年,流量確實已經做到每天獨立訪問用戶有10萬人了。但我們發現這個用戶價價也就是找設計師這個用戶痛點沒辦法轉化成收入模式,因為用戶規模太小了。

經過那段時間,我們立刻調整了一下,我覺得創業過程中,一個行業的痛點有很多,我們需要堅持的是,始終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但不是說選擇一個模式就一口氣走到底。當你發現這個模式不到位的時候就要去調整,做出改變,不要永遠一成不變。

所以,當時我就把這個痛點迅速切換到另外一個地方:幫助用戶找到滿意的裝修公司。

怎麽能夠幫助用戶找到滿意的裝修公司呢?那時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用戶價值的創新,就是,我們發現用戶買完毛坯房之後,其實他最想要的是什麽東西?免費的戶型設計和報價預算。

痛點怎麽落地?

當我們發現這個痛點以後,怎麽落地呢?我要思考幾個問題:首先是痛點的落地問題,這個羊毛、這個價值由誰提供?必須裝修公司來提供。第二個問題要去考慮,這個價值由誰來埋單?當然我們可以選擇裝修公司的設計師去提供這個服務,由材料商來埋單,讓材料商來我這兒投廣告,這也是一種方式。

最終,免費的戶型設計,由裝修公司提供,既由他來埋單,也是由他來做提供方。但為什麽不希望把第三個人再扯進來,因為裝修過程中,決策者太多,尤其是早期是比較難操作的。

所以,我們構建一個商業模式的時候也是這樣,要找到這個痛點,就是剛才講的,不用把所有點都實施,而要找到讓用戶有感知的才叫痛點。原來收費的不收費,原來他特別痛苦的現在不痛苦了。

我們想,這個東西能不能和公司收入掛鉤?你可以不收錢,但不能不想到收入模式,其實,當你的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會衍生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收入模式。

業主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免費設計方案,只要在土巴兔上登記一個電話三個方案就來了,三家裝修公司輪流上門給他提供服務,業主這時候做到心中有數,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而裝修公司這時候也見到了他最想見的人,因為這個人一定要裝修,所以雙方都得利了。

公司從2010年底到2011年就開始有收入,2011年初的時候我們引進了第一次風投,經緯投的。有收入規模了,用戶量也持續增長。原來我只是有流量,但現在有訂單了。

痛點滿足的方式應該是這個樣子,不是一上來就很重很重,很重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為什麽有些人商業模式很好,但做不下去了,為什麽我08年剛開始不這麽做呢?08年這麽做的話,每個城市都鋪體驗館,想想,有用戶需求嗎?需求可能有,但用戶量有那麽大嗎?沒有一個人遵循你的遊戲規則,遊戲規則只構建在你的腦海里,只是自己high而已。所以,有些商業模式聽起來非常好,後面落地不下去。

創業的過程就是持續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們服務業主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問題又產生了,裝修公司免費服務的時候態度很好,但一旦裝修款給裝修公司之後,服務可能就沒那麽好了,態度變了,這時候又逼著我想其它方式。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有時候你只要找到一個最痛的點,先從那里開始,不要等著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最全面的點再開始。當我從免費設計這個點切入之後,用戶有了,裝修公司也越來越依賴這個平臺,這時候就會比原來好辦事。

當時我就想到一個這樣的問題,我說能不能提供一個類似於支付寶一樣的東西,用戶滿意了之後再給裝修公司付錢?當我提出這個點的時候,我們公司銷售同事全部不同意,裝修行業發展了20多年,裝修公司都是先收錢再幹事啊,動工材料要買,人工費要支出啊,一開始要啟動資金。

其實,裝修公司啟動的時候,材料、人工費並不是一開始就要投入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問題本質,那是什麽影響了裝修公司不可能先裝修後收錢的?我們要從本質看問題,裝修公司的本質是什麽?它難道最在乎的是錢先給他或後給他嗎?無非是這個錢先放在銀行還是先放在土巴兔這里。

所以,有時我們做變革是要認清楚本質的,很明顯如果有了這樣一個類似裝修支付寶的東西,談單的周期是可以縮短的。

兩三個月後,我們做了改革,他們接受這個模式,當裝修公司嘗到甜頭之後,其它裝修公司也陸陸續續的回來了。我們一直發展到2012年,在2013年上半年的時候經緯就追加了一輪A+的投資。下半年,紅杉也進來了。

所以,我自己也總結我們融資的每一步,也是對用戶價值又進行深挖的一步。我們判斷一個模式能不能做,不管這個模式重還是怎麽樣,它的本質就像我們說的,“重度垂直”,就是因為,今天的用戶只要最好的,只記得住第一品牌,第二品牌大家慢慢就都忘記了,我們也看到了大量的一二名合並。所以,就迫使我們一定要把用戶價值放到第一位。

——問答環節——

學員:土巴兔面對資本非常硬氣,這種硬氣是來自於對未來的判斷,還是數據的支持?

王國彬:首先,你要理解一個好的項目對投資人的意義是什麽,一個好的團隊是怎麽樣,如果企業還很小很小,你就花大量的時間出去主動找投資人,沒什麽數據,員工凝聚力也不行,去外面見再多人也沒用。

您對您們的數據了解嗎?我們搞定一個客戶花了多長時間,用過了多少句話,整個流程上為該筆交易累計耗了多少時間,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當你關註這麽多數據的時候,你自然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質,看到這個行業還有哪些可以改變,哪里可以創新的,你就門兒清了。

跟用戶交流,就會對方向明確,對數據敏感,做事就會有主見。而不會人雲亦雲,您問一下自己,您會投這樣的人嗎?

學員:老師顛覆了我一些思想,就是直接可以規範裝修公司,直接在上面交易,這是B2B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B2B電纜也是非標的,老師能不能指點一下?

王國彬:我們看到鋼材、塑料,也有大宗的B2B交易平臺,你看一下鏈條能不能變短?一共有多少個節點?然後看一下所有的環節里面,有哪些是信息不對稱的,把它做到對稱。然後用到我剛才說的方法,找到一個痛點做起,在整個路徑過程中,我建議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輕到重。

學員:土巴兔如何打動資本?

王國彬:這個問題非常好,讓我回想起當年融資的過程。,我覺得一個企業一定要有造血能力,哪怕這個能力很弱。所以,從土巴兔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就讓投資人看到土巴兔有造血能力。而且創業初期在一些一不必要的開支上要節儉,人才上面才是你最需要花錢的地方。

本文來自王國彬在黑馬學院-[互聯網+重度垂直課程]的演講實錄,吳丹整理,歡迎轉發朋友圈。

——學員課後感受——

學了這次重度垂直課程,黑馬們都有什麽感受,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心聲……

韓可 象空間創始人

我們是為初創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平臺公司,之前從事的行業比較傳統,互聯網的思維有一些匱乏,想通過重度垂直的課程完善自己的互聯網思維。聽完課感受最深的是,要細分市場,找到自己的IT男,覺得土巴兔王總的分享完全沒有保留,最重要的啟發是我們要真正找到痛點,而不是傳統行業那種,自己以為客戶的痛點是哪里,其實不是。

彭奎敬 廣州小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裁

我們在做一個手遊領域的虛擬商品特賣交易平臺,比較垂直。我參加過之前四期的課程,這次再來學習一次。土巴兔的案例是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地非常好的,王總很詳細地講了土巴兔的成長路徑,怎麽搭團隊等等,回去之後我會加強兩個方面的建設:在場景想象方面做努力,在找自己的IT男方面加大努力。

陳浩 北京果然快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

我們在做一個水果B2B的項目,也是比較垂直。自從牛社提了這個概念之後我覺得十分認同,只有重度垂直才能找到機會,這是互聯網的第二次浪潮。聽了這次課之後,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企業的一定要思考,勤於思考比盲目地去做要重要,要思考什麽是商業的本質,O2O的本質。

——下期預告——

嘉賓:康嘉(餓了麽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

來自:黑馬學院·互聯網+重度垂直 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71

一個改造深圳的“種子計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050

 

(新華社/圖)

如果在一個城市里,垃圾桶都能改造成具備記錄分析垃圾、天氣乃至人流數據的“智能終端”,將會發生什麽?

這是深圳正在做的一個夢。要知道,深圳長達8900公里的城市道路旁,分布著16萬多個公共垃圾桶。

11月16日,在一個名為“城市夢工廠種子計劃”的深圳創新創業孵化計劃發布會上,深圳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下稱“深規院”)拓展中心主任郭晨舉了上述例子。

“深圳創造了人類城市發展史上的巨大奇跡……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大和最成功的孵化器,”郭晨表示。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深圳培育了一大批象騰訊、華為這樣的創新型企業,現在這些企業和城市規劃部門坐在一起,開始想辦法為這座居住人口近2000萬的大城市中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務提供創新的“資源整合平臺”。

這是因為,隨著城市生活的日益豐富和多元化,公共服務產品的創意與創新,已經不再是政府部門所能承擔,而應該成為整個社會的“公共創新”課題。

在這個首次亮相的城市創新“孵化器”計劃中,深規院與騰訊、華為、ADU、浪尖集團、深業集團和深能環保等七家機構,向全社會征集聚焦於城市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創新項目和創業團隊,入選項目將由七家發起機構聯合孵化。

與傳統創業投資模式不同的是,“種子計劃”並不強調融資這樣的“傳統創業服務”,而是著眼於開放資源優勢與技術支撐平臺,為有誌於提供城市級公共產品與服務的創業企業進行全方位的“要素資源整合”。

無論是華為開放的ICT技術,騰訊的雲與互聯網入口,還是浪尖的全流程硬件研發系統或深規院的城市公共產品規劃構建能力,這些稀缺的“能力資源”具備著強大的吸引力。

據發布會現場介紹,第一輪“種子計劃”申報截止日期為2015年12月30日,目前已有部份項目申報,同時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與深圳大學創業園也率先成為“種子計劃”的孵化資源對接企業。

“我們在此向全社會的創業團隊和同業機構發出邀請,”郭晨表示,種子計劃最終的項目推介會向全國所有同業機構開放,入選的創業團隊也可以跟平臺之外的創投和孵化機構對接,“種子計劃的目標不是要做一條盈利型的創投產業鏈,而是為城市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創業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012

億豐從下市到市值600億的改造之路 被市場遺忘的那七年 它做了一千次生產改進


2015-12-14  TCW

二○○八年被私募基金購併震撼下市後,沉寂了七年之久,台灣百葉門窗大廠億豐工業準備重新上市。這七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能讓一家產品完全沒有變化的傳產企業,獲利大增近一倍、市值翻至三倍。

改造一家企業,讓它脫胎換骨,需要多久?一家台灣企業找出答案了:七年,相當於二五五五個日子!

這麼說好了,若一家企業的產品完全沒變,還是市場呈高度成熟化與飽和的產品,有沒有辦法在七年內,把毛利率從一三.七%提升至四四.五%,還把淨利翻了近一倍?

中台灣彰化縣發跡的億豐工業辦到了。七年前,億豐主要生產百葉窗、羅馬簾及木製百葉門、窗等所謂的「硬式窗簾」(相對於布製的軟式窗簾);七年後,它還是做這些產品,絲毫未偏離本業。

億豐一九九三年掛牌上市,這家掛在「其他」類股、股性冷門的公司,卻在二○○八年做了一件轟動全台股票市場的舉動:下市。由大股東聯合私募基金公司CVC,以每股四十一.二八元(當時股價三十幾元)公開收購所有股權,自台灣股市下台一鞠躬。

下市後七年,億豐今年一月先重返興櫃,十二月八日在興櫃成交價高達二三一元,市值從下市前的一八○億元暴增至六百億元,過程轉折為何?

億豐為何下市?得從一扇百葉窗的「三噗魯」(sample,樣品的台語發音)講起。

契機》靠一扇窗,賣進美國粘家二公子,現擔任億豐工業副總兼董事,負責業務的粘肇紘回憶,大哥粘耿豪(現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剛從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回台 時,「爸爸拿了一扇木製百葉窗的『三噗魯』給大哥,興奮地說,這個東西利潤很高、真好賺,你給我好好研究,看能不能做!」粘肇紘說,那一年大概是○五年, 爸爸手上的「三噗魯」平均每一窗的單價高達四百至六百美元,是一種客製化產品,通常是美國高收入家庭裝潢時,室內設計師畫好圖,再聘請木工師傅刨製出來。

由於慢工出細活,這種木製百葉窗的交貨期短則四周、長則六周至八周。「當時雖曾接到少許的客製化百葉窗訂單,但占整體營收比重很低,因為我們最擅長的還是 標準規格、大量生產的訂單,而且出貨量都世界第一名了。」粘肇紘說,「只不過,大部分產品平均一窗的單價僅有三至四美元!」突圍》縮短交期,拚客製化一家 專擅標準規格、大量製造的企業,亟欲切入客製化、少量多樣的市場,簡直與要求笨重的大象跳芭蕾舞沒兩樣,然而,粘耿豪卻找到了一個「破口」:縮短交期。

當時粘耿豪認為,只要能在中國的工廠培養懂電腦輔助製圖(AutoCAD)、又懂英文的人才,透過網路,就可接遠在萬里之外的訂單;加上大部分工序仍採用 機器生產,不僅可省下高昂木工師傅的人力成本(有經驗的美國木匠平均每小時時薪高達三十五美元),而且「只要五天就可生產完畢。」「即使加上三星期的海運 時間,出貨期可縮短在四星期之內,如果空運則更快許多。不僅在交期上有優勢,價格上也極具競爭力!」粘耿豪苦思出來的「破口」,說來簡單,執行上卻遠比想 像中困難許多!因為,這不僅是在中國培養電腦輔助製圖人才而已,從生產線、庫存管理、供應商、通路,甚至是品牌的重新定位等各個環節,都必須經歷天翻地覆 的改變。

改造》精實生產,自製零件解決之道,只有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一途。為了取經,億豐禮聘在豐田汽車任職多年的彭評當顧問,後來更請他出任億豐副總暨董事職位。

彭評導入「豐田式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簡稱TPS),每個月定主題開兩天檢討會,由億豐工廠輪流當東道主,示範TPS成效。

「第一天看工廠實際運作狀況,第二天看工廠的財務日報表,分析每實施一項流程或工序改善,到底能多賺多少錢?能省下多少錢?」彭評說,八年來,進行了超過一千個項目的檢討,讓億豐的庫存從原本的數天降低至數小時。

導入TPS,卻引起部分零件供應商的反彈。因為要求供應商交貨更有彈性、交期更短、種類更多,但下單量未必增加。「無法認同TPS理念的供應商離去。」粘 耿豪說:「導致如今,塑膠零組件高達九九%都是自製的,光自製的零組件,每年高達八億個。」因為客製化少量多樣,億豐所需要的紙板與紙箱規格,也變得極為 繁複,高達數千種,紙箱廠認為,與億豐做生意實在太麻煩。「我們乾脆就採購瓦楞紙捲,買機器,自己裁紙板、摺紙箱。成本雖然增加了,卻發現,運送過程的損 壞率降低不少,兩相抵消,其實划得來!」粘耿豪說。

解決了生產端問題,銷售端的挑戰更為棘手,甚至為了徹底改造通路與經銷體系,億豐不惜走上「下市之路」。

粘肇紘指出,在標準規格的大量生產時期,億豐只要搞定二十幾家大客戶,如家得寶、沃爾瑪、HD Supply等大型通路。然而,客製化硬式窗簾的通路市場,卻極為分散與小型化,和以往大相逕庭。

為了快速布建經銷網絡,億豐從購併美國裝潢與建材的地區性經銷商著手。粘肇紘說,「要在短期內接連購併好幾家,公司股票上市,照規定要揭露購併價格,但如 果這樣做,我們購併的價格一定會越買越高。」此外,當時億豐在中國的工廠擴張太快,卻非百分百控股,想買股權回來,鞏固領導權強推TPS,又碰上投資中國 上限不得超過四○%的法令限制。

「左思右想,只有透過外國私募基金,把億豐購併下市,讓它暫時成為外國私人企業,才能進行徹底的轉型與改造。這一切,可說都是被環境逼出來的!」粘肇紘說。

轉型》不惜下市,購併通路CVC是歐洲最大私募股權基金之一。○八年,CVC與億豐大股東在開曼群島設立「環球視景」公司,作為購併億豐的主體。成功購併 億豐股權下市後,CVC持有環球視景四成股權,億豐原大股東粘家與莊家則持有另外六○%股權;換句話說,原本本土的億豐工業經這麼一下市,變成了在海外註 冊的外國公司。

一四年十一月,CVC決定釋出全部股權退場,以每股三.五二美元(約合一○九元新台幣)釋出,國泰人壽與新加坡投資公司(主權基金)等機構法人接手。

據承銷這次億豐重新上市的富邦證券指出,七年來,包含其間所領到的股息,CVC在億豐創造了每年約一三%的亮眼報酬率。而去年十一月釋股後,億豐股價從一 百多元持續攀升至迄今二百多元,國泰人壽(占股權五%)與新加坡投資公司(占一○%)亦在極短時間內,獲利滿載而歸。

下市後,○八年至○九年間,億豐馬不停蹄地購併七至八家美國地區性經銷商,後來更改造成億豐散布於全美的十一家區域銷售中心。透過這十一家綿密的經銷網絡,億豐產品得以打入全美國三千七百多家小型裝潢行。

打破美國原本由「在地公司、在地木匠製造」的模式,億豐讓「網路接單、遠端製造」成為裝潢業的另一種可能;而且七年之內,億豐以自有品牌Norman(創辦人粘銘的英文名)攻下美國客製化高端百葉門窗市場三成市占率。

七年來,固守本業、專注改革,使億豐的稅後淨利從一二.八億元成長至一四年的一九億元(一五年前三季達一八.七億元)。七年真的能做很多事啊!

億豐工業

成 立:1974年

資本額:26億元

負責人:粘耿豪

主要業務:羅馬簾及木製百葉門、窗七年來,億豐工業做了什麼事!

導入豐田式生產管理

存貨從數天下降至數小時計,工序檢討改進項目超過1000個。

垂直整合,零組件高度自製每年自製超過8億個零組件,紙箱紙板自己做,連樹木都在索羅門群島自己種,木材部分自足。

拓展通路,螞蟻雄兵攻市場購併美國地區性裝潢建材經銷商,布局3700個小型建材裝修店舖與室內設計事務所。

拉高客製化訂單、高單價產品比重高單價客製化產品占營收比率,從個位數提高至50%。

撰文 / 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31

家裝市場備受質疑,互聯網改造是否還有機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7/153493.shtml

導讀 : 互聯網家裝創新點很多,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對於互聯網家裝來講,它是日益沒落的房地產業與痛點百出的傳統家裝行業的孿生體。它不僅擔負著延續後房地產時代輝煌的責任,更加擔負著重塑傳統家裝業在人們心目當中印象的重任。責任總是伴隨著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為了責任而奮發有為,努力創新,做出改變,贏得市場;一個極端是被責任逐漸壓垮了身體,再也直不起頭來。

極端在中國人的概念中始終都不是一個好的字眼,至少在很多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國人心中並不是一個好的字眼。所以,盡管互聯網家裝在過去的一年里做出了一些改變,我們卻依然並沒有看到溢美之詞,質疑聲似乎更多。

痛點很多、改變很少、體驗很差、材料不好……這些很多在傳統家裝中經常會遇到的標簽依然被打在了互聯網家裝的身上。於是,我們開始質疑:是不是家裝行業對互聯網有著天生的免疫力,讓互聯網難以攻破家裝行業的堡壘?是不是家裝行業並不適合互聯網化?是不是家裝行業天生缺少互聯網的特質?所有的疑問累積起來讓人們開始感受到這個原本就非常傳統的行業似乎真的並不具有互聯網特質,而家裝行業互聯網化的這一年也並沒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些許大的改變。

細想起來,人們的這些擔憂似乎都有他們各自的道理。40000億的市場規模已經足夠巨大,大到現在都沒有哪一家家裝企業占到整個市場的1%;牽扯到的市場環節太過廣泛,廣泛到它能夠牽扯到上下遊的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行業,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就業;用戶的痛點太多,多到任何一個裝修過的人都不願意再次提及它;切入點太多太過零散,以至於讓很多剛剛加入家裝領域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切入……盡管有如此多的困難卻依然擋不住互聯網家裝被眾多資本關註的目光。於是,紅杉、經緯、小米、58同城等資本對於互聯網家裝的投資便由此開始了。

資本早已關註互聯網家裝

土巴兔完成紅杉、經緯、58同城投資的2億美元C輪融資;齊家網獲得總額1.6億美元的D輪融資;構家網獲得40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一起裝修網獲得由創湃資本和慧鑫泉投資領投的2億美元的融資;愛空間獲得6000萬元的小米雷軍的投資……資本的嗅覺遠遠比我們普通人靈敏得多,他們的介入讓原本平靜的互聯網家裝市場一時間變得風起雲湧。

原本有些沈悶的家裝市場開始變得活躍起來。一大波的家裝公司陸續獲得資本的關註讓一場火熱的用戶搶奪大戰在線上和線下的媒體間展開;汪涵、黃曉明等一眾明星也加入到了這場爭奪用戶的大戰當中。

人們似乎從這個時候才開始關註互聯網家裝行業。其實在這之前,互聯網家裝行業已經開始受到眾多資本的關註。他們對於家裝外圍市場的布局也已緩慢展開,而對於互聯網家裝的布局,只不過是他們收網之作而已。

資本關註互聯網家裝在情理之中,但是他們對於互聯網家裝的關註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更多的是關註那些用戶量較多或者是對家裝行業有可能產生顛覆性改變的公司。然而,正是資本獨特的關註點才讓人們對於互聯網家裝能否給家裝行業帶來改變產生了懷疑,因為對他們來講,資本的關註點距離他們太過遙遠。

質疑聲困擾著緩慢前行的互聯網家裝

互聯網家裝行業在獲得資本關註的同時也獲得了很多質疑聲。之所以會產生質疑聲主要是由於人們長期以來被家裝行業的痛點牽絆太多,對於新鮮的事物他們依然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才能完全接受。另外,信息來源的繁雜讓很多原本在傳統行業當中容易被掩蓋的一些問題和毛病得到持續地發酵和惡化。那麽,人們對於互聯網家裝的質疑聲有哪些呢?

第一,互聯網的特質與其他行業相比較少。盡管家裝行業與互聯網產生了融合,並且很多傳統家裝的環節被搬到了線上實現,但是卻依然逃不脫人們對它的質疑。如今,人們不用再去商店便能夠通過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購買到自己喜歡的衣服、電子產品、美食等產品,但是如果人們不去裝修現場的話卻無法實現對家裝施工的全方位監控。盡管有些互聯網家裝公司通過實時互聯的監控技術實現了對家裝現場的24小時實時在線監控,但是人們通過手機APP看到的也只是現場的一些畫面而已,並不能對現場的工作人們進行直接幹預,即使他們發現了施工過程當中的問題,這些問題並不能第一時間反饋給現場施工工人,信息反饋的滯後讓人們開始懷疑這種監控是不是只是一個擺設?業主對施工工人的影響是不是還沒有直接到現場來得直接和快速?

施工監督只是一個方面,對於材料的關註更是讓業主對互聯網家裝的質疑有增無減。人們對於直接影響到裝修效果的關註同樣很高。雖然互聯網家裝公司通過整合線下的材料供應商對家裝材料進行的集中管理和供應,業主拿到的材料價格比在市場上買到的價格也低很多,但是這絲毫沒有減少人們對於這種供應模式的質疑。人們開始懷疑這種裝修材料的供應模式是不是會造成從生產廠商那里便已經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

第二,用戶的互聯網體驗較少。互聯網家裝的用戶體驗中缺少太多的互聯網因素是人們對於互聯網家裝產生質疑的主要原因。現在很多互聯網家裝網站雖然很多的用戶都來自線上,但是等到用戶進入到實際的簽約、設計、施工、驗收等環節之後,他們提供服務的形式基本上都是通過線下來完成的。這種體驗造成了互聯網家裝中的真實的互聯網體驗較少,很多業主依然會陷入到傳統家裝的泥潭之中。這種體驗很難讓用戶感受到互聯網的氣息,進而會給用戶一種互聯網元素較少的判斷。

第三,一線工人的互聯網化有待提高。互聯網家裝是發端於行業頂端的一種互聯網模式,這種模式帶來的一種結果便是處於行業底端的施工工人很難感受到互聯網對這個行業產生的影響,並很難將互聯網的思維貫徹到底。而廣大業主面對的正是這些互聯網化程度並不高的一線工人,一線工人依然處於傳統階段很難讓業主不對互聯網家裝產生質疑。施工混亂、施工不科學、施工不規範、野蠻施工、偷懶施工等問題依然存在,這無疑會讓用戶對互聯網家裝產生質疑。

互聯網家裝創新點很多,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

資本介入與用戶的質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看似矛盾的表現讓我們有理由對互聯網家裝的真實情況進行深入地分析與研究。如果互聯網家裝對傳統家裝沒有任何地改變,一向以嗅覺靈敏著稱的資本會將大額資金投給他們嗎?如果互聯網家裝沒有對傳統家裝產生改變,為什麽依然會有用戶義無反顧地選擇他們?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表現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互聯網家裝已經給家裝行業帶來的改變,並且這些改變已經產生了正面積極的影響。盡管這些影響還比較微弱,但是它至少已經影響了資本和一部分用戶。那麽,互聯網家裝的創新點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信息來源逐漸增多,業主不再一葉障目。互聯網對於家裝行業最大的改變無疑就是信息來源的增多。傳統家裝中,人們獲取家裝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傳統紙媒、裝修公司和業主之間的口碑相傳為主,這些信息傳播途徑對於40000億的市場規模來講顯然無法滿足眾多業主的裝修需求。

信息的缺失、專業知識的缺乏讓很多業主在裝修的時候經常被一些專業術語或者專業標準所困擾,而這些專業術語和標準恰恰會對他們的裝修預算,裝修效果產生根本的影響,等到業主發現其中的貓膩找裝修公司理論的時候,裝修公司通常會以種種借口推脫責任,最後業主只能有口難言。

互聯網家裝的出現讓這種信息缺失的情況並不是不複存在,而是大大減少。這些網站上面有關家裝的知識讓用戶在家中便能夠輕松學習裝修的相關知識。用戶只需要打開電腦便能夠查詢到與家裝相關的所有信息,這讓在傳統家裝中處於弱勢地位的業主開始逐步掌握主動權,業主開始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信息規避傳統家裝中的一些痛點和黑幕,不再一葉障目。

第二,打破了傳統家裝中的一些壁壘,業主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這些互聯網家裝公司對於傳統家裝的改變無疑打破了其中存在的壁壘,讓業主獲得了一種實實在在的裝修體驗。在傳統家裝中看不見摸不著的環節在互聯網家裝中有了極大改觀。雖然現在人們通過互聯網家裝的APP無法對一線的施工工人產生直接影響,但是至少能夠看到了原本需要曠工、請假才能看到的裝修現場的真實情況。

第三,互聯網家裝與互聯網金融開始深度融合,並讓用戶感受到了切實的實惠。互聯網特點就是讓很多原本看似毫不相幹的行業聚攏到一切,並讓他們產生深度融合。互聯網家裝也是一樣。互聯網家裝的出現讓互聯網金融有了另外一種適用的可能。為了緩解人們裝修過程當中的資金困難,互聯網家裝公司推出了針對裝修資金方面的金融業務……這些創新的應用讓用戶在裝修的時候在資金上得到了很大支持。

互聯網家裝與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結合和應用無疑讓人們體驗到了一種傳統家裝中從未體驗過的方便與快捷,而這也可以說是互聯網家裝的另一個創新點。

第四,互聯網技術已經開始融入到了家裝行業當中。盡管互聯網技術並未給市場規模龐大的家裝市場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一些互聯網技術已經給家裝行業帶來切實的改觀。構家網利用互聯網的全影成像技術讓業主在下單之前便能夠看到未來家的樣子,實現720°的全景漫遊,再通過將設計方案進行雲端整合和處理讓業主在網上能夠進行家裝的混搭,實現家裝過程的DIY。這些互聯網技術在家裝行業當中的應用無疑讓我們看到了互聯網家裝的另外一個創新點。

正是互聯網家裝的這些創新點讓資本和部分用戶看到了它的潛質,所以才會有資本的持續註入,才會有在質疑聲中用戶的不斷倔強進入。這也就是能夠解釋為什麽資本早就看到了互聯網家裝強大的潛力,也能夠解釋為什麽有些用戶依然對互聯網家裝抱有希望。只是互聯網家裝多達40000億的市場規模讓它的這些創新點顯得並不那麽耀眼奪目而已,而這些改變或許只有我們真正深入觀察之後才會發現他們的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987

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將啟動 預計投資超7千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098.html

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將啟動 預計投資超7千億

一財網 林春挺 2016-02-04 16:56:00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扶貧搬遷等,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可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是一舉多得的重要舉措。

中國政府網2月4日發布的消息顯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以補短板、調結構促穩增長、惠民生。

會議指出,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扶貧搬遷等,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可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有效投資和消費,是一舉多得的重要舉措。

會議決定,一是加快西部及貧困地區農網改造升級,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等為重點,著力解決電壓不達標、不通動力電等問題。提高接納分布式新能源發電的能力。二是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推廣農業節水灌溉等,推動平原村機井用電全覆蓋。對接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發展、農民消費升級的新需求,加大中心村電網改造力度。三是開展西藏、新疆及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農網建設攻堅,集中力量加快孤網縣城的聯網進程。

會議指出,實施上述工程,預計總投資7000億元以上。要在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基礎上,結合電力體制改革拓寬融資渠道,用商業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網建設改造。

在此之前,1月6日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國家能源局關於加快貧困地區能源開發建設推進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指出,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盡快完善和發布《關於實施第二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的意見》,加大中央投資力度,加快農村電網建設和城鄉電力普遍服務均等化進程。

本報記者通過公開資料梳理發現,中國一些邊遠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尚缺少可靠的供電保障,甚至有些地方目前尚未用上電。比如,2013年,國家能源局印發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15年)指出,2015年年底,全國273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必須全部得到解決。

國家能源局官網2015年7月7日公布的消息顯示,為實施有效投資、促進經濟平穩增長,按照國務院部署,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啟動實施了當年新增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近千億投資項目,涉及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25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計項目2139個,遍及中西部地區1629個縣,投資約926.2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00億元、銀行貸款726.2億元。

其中,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實施21個省(區、市)供區農網改造升級,項目1556個,總投資679.1億元;南方電網負責實施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省供區農網改造升級,項目134個,總投資62.4億元;四川水電集團、廣西水利電業集團、陜西地方電力集團、郴電國際集團、內蒙古電力集團公司、雲南保山電力公司、重慶三峽水利電力集團等9家地方電網企業負責實施各自供區內農網改造升級,項目共計449個,總投資184.7億元。

國家能源局稱,農村電網點多面廣,遍布全國各地,工程量較大,投資大,帶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

新型城鎮化建設也對新農網提出了新要求。國家電網經研院副院長韓豐此前表示,新型農村電網”應涵蓋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節能環保、管理規範四個特征,這樣才能保證農網更好地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

國家能源局“十二五”電網規劃專家組成員、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退休職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德文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力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社會公用事業,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未來一段時期是中國電力發展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他說,“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國民收入穩步提高,能源、電力需求仍將穩步增長。”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