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認股權證:舉實例說明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46.html上篇有關認股權證的博文發表後,有博友發短消息問我有關指數的認股權證的問題,我真的不希望任何人參與其中,這真的不是一般投資者應該做的事情。今天又看見有博友大額買入認股證,實在不願意見到。
我一直以來都不願意詳細說明認股權證的實際操作,是因為它不在一般投資者能力範圍內。投機認股權證,對應的必須是非常高的風險收益比。指數是均化後的產物,它的波動性必然會比個股低得多,即使成功預測大市,扣除所支付的溢價,風險收益比也注定不會吸引的。
認股權證,說白了就是賭博,徹頭徹尾的賭博。它沒有任何安全邊際可言,更不要期望能拿回任何剩餘價值。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投入超過組合資金的5%!
我每次購買認股權證,都抱著必然淪為廢紙的最壞打算。而什麼樣的認股權證附合我的選擇標準呢?一旦成功預測,必須要有十倍以上的回報率,而成功率不低於20%。為免淪為講就天下無敵的理論家,我舉一些實例說明一下我的操作思路,也能夠讓大家明白我並不是腦子進水而亂來的賭徒。
首先,我必須再次重申,認股權證只應該是一種輔助工具,而不是一種投資品,我並不希望任何人學習。刊出此文章,只是希望大家對認股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僅此而已。以下舉的實例,只屬於我開始關注的類別,並不作任何投資建議。
認股權證賭的是一個熊轉牛的週期,我只會考慮在熊末買入,賭一個不太可能的任務。因為它的性質就是賭博,所選擇的股票必須是非常高Beta值。以下四隻是我關注中的認股權證。
首先是招商銀行的16776,現價0.042。明年三月份到期,十份相當於一份正股(下同)。我賭的是招行股價能夠漲到25元以上,估計成功率20%,一旦成事,價值會漲至0.5元。
第二個是思捷的14602,現價0.077,明年二月底到期。思捷正處於改革關鍵
期,成敗難說。一旦失敗,即使現價持有正股,也存在虧損50%的可能性,相反一旦成功,股價漲回去25-30元並不會令我感到意外。思捷今年九月份將會公
佈差勁的業績。往後大家將會把目光投向2013年的業績,一旦改革非常成功,預期2013年度每股賺3元的情況下,股價漲回去25元,有什麼奇怪?概率估
計有30%以上,到時候它的認股權證可值0.6-1元左右。

第三個是李寧的15432。本來我是想選擇安踏的,可惜安踏並沒有合適的認股權證,只能退可求其次了。這個李寧也不算很吸引,現價風險收益比估計也只有兩倍多,同樣賭的是改革成功。補充一點的是,如果李寧改革失敗,持有同樣權益的正股,損失其實並不會比買入認股證的人少。

最後一個是中國人壽的18299。我賭的是人壽股價將會重回30元以上,沒可能?是不太可能的。請明白股票市場的運行:三年不發市,發市當三年。最近一次它的認股權證大顯神威是在09年,一年間漲了二三十倍的比比皆是。
從實例中大家會發現這種投機方式失敗率非常的高,但一旦成功卻收益不小。只要在每一輪熊末中定投,就能達到平均贏的效果。這一次是不是熊末?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堅定在人心惶然的時候定期幹這種壞事,長期看,我是賺定的。
到此為止吧,我不打算就認股證進一步說下去了,這不是大多數人該學習的。最後請注意,即使我買入,所佔資金也不會超過倉位的2%!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1):賣與不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31.html最近股市波動得很,今年的浮贏已經收窄至10%了。很感慨,有很多話想說,但卻不知道從何說起。腦子裡一直還在想著旅遊,不想寫長篇博文。想到什麼寫什麼吧,就讓它以碎片的形式出現……
在博友中,我的換手率應該算是比較高的一位,而且經常會墮入虧損→賣出換馬→再虧損的情況。我很少對此解釋太多,從買賣操作看來,我就像一個技術止損者,我相信大部分的博友甚至連我是如何盈利的也弄不明白。其實不斷虧損並不要緊,重要的是你把彈簧壓縮到什麼程度了。實際上,對於賣出,我有一定的原則,股價下跌從來不是我賣出的原因,但卻很難清楚說明。
一般情況下,賣出有幾種原因:
1,我找到更好的標的;
2,股票基本面惡化並且令內在價值下降;
3,管理層令我不再信任;
4,我對企業不再瞭解/不知道應該如何估值;
5,股價已經回歸合理值。
關於看年報,我比較特別,第一時間就會看主席報告書中的展望一檔,看一下有沒有審慎、充滿挑戰、積極面對、嚴峻考驗……等等的字眼,如果連大老闆也悲觀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共患難。
其次是有沒有衍生工具發行和發行了多少認股權證,還有的就是管理層薪資/盈利的比率,我不能夠接受被同夥侵犯權益。這是我的一點點意見,分享。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2):確定性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5w.html最近成長股之風再起,還美其名曰「確定性」,連看不起格雷厄姆的文章也出來了。妙,呵呵。活在被迷惑的世界中的人既可笑又可悲。最近亞太地區局勢微妙,看
著央視評美,網絡上也有很多國人跟著起鬨,美國針對中國?看著可笑又無奈。很多事情我們必須要經過深刻理解才能夠下判斷。美國本身是怎麼來的?它本身就是
由世界各國的難民組成的一個國家,它又如何會去對付一個民族?它針對的從來只是特殊壟斷正權,你可曾見過美國批評台灣?甚至腐敗的印度?美國人從來沒有對
付過中國人,它對付的是欺負我們的人。
突然間有些感慨,扯太遠了。說回格雷厄姆,很多人根本不瞭解他到底有多強。格雷厄姆的投資生涯所獲得17%年回報率看似比現在很多投資名家遜色多了。但大
家可知道當時還是金本位,而從1929年起的30年間,美國經濟增長僅僅為五倍。30年貨幣供應增長的增幅還不如中國過去的八年,什麼是真正的強大,你明
白麼?
現在連成長股也開始談確定性,在我看來真的很可笑。它們會告訴你過去幾年的發展史如何如何確定……沒有超級M2,真的會出現這些超級牛股?這就像一個小夥
子做了公務員,剛剛升級到主任,就說這小子將來一定會進黨中央,將來必定富甲一方。反之卻對身邊資產億萬,年收入千萬的年輕富翁視若無睹。
我真的很不能夠理解,資產、現金、收入,為什麼會不如「未來」確定?即使現在發生戰爭,我清楚明白,0.5倍PB的股票遲早也會回到1PB,而5倍PB的股票也同樣會回到1PB。
還是想不明白,就把床褥裡面的彈簧全部給拆出來把弄一番吧!
過去八年裡,我靠著這些彈簧的幫助下,無一年度出現虧損。我深信,今年也不會例外。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3):從需求變化中尋找機會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7w.html
有博友說我博客中講得最多的是風險、風險還是風險,就像告訴不斷大家大海有多危險,但卻很少說應該如何在大海中捕魚,希望我能多說些如何捕魚的事情。想想又好像確實是如此,哈哈。那後面我就多說一些捕魚的事吧。
我捕魚的方式千奇百怪,今天先從最容易理解的需求說起。
我這個人確實是比較喜歡談風險,也許和自己的經歷有關。有時候看到博友誤買了老千股、問題股,還是會忍不住留言告知。因為如果你不明白大海風浪有多大,不明白有些海域小船是不能駛進去的,船沉了,曾經捕獲多少魚獲也是白搭。
最近希臘又問題多多,印度、巴西增長率又大幅放緩,市場看法十分負面,但我並不擔
心。大家都十分擔心經濟放緩了,需求會不振,一切都說得很有道理。但認真思考之後,會發現情況並不是那麼的差。大家一談到需求,就離不開談供應,但我不想
談太多供應的事,因為供應的變數太多。今天先集中談需求。
經濟不景,某些產品的需求放緩,大家都會忽然擔心企業前景,很多股票會被不理性地拋
售,但是大家要明白沒有企業會傻瓜到產品滯銷還不減產的(某些行業,如水泥廠並不能夠輕易減產)。還記得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汽車業麼?大家都認為這個行
業沒有未來了。但是很多產品的需求是剛性的,換車之事也是,拖得了一年,拖不了兩三年,今天被壓抑的需求,將來只會被集中釋放,造成更大量的需求。
還有一些需求是政府主導的需求,比如高鐵、路燈等等。這類型的需求往往是限時定量
的,而且屬於限定供應方,不容易引起盲目性供應的增加。高鐵出事後我毫不猶豫地買入南車時代,甚至它公佈差勁的業績之後,我還是不斷加倉買入。主要的原因
就是因為未來幾年將會面臨需求被集中釋放。本來五年的規劃,現在集中到四年完成,前景又差到哪裡去?
並不是政府主導的需求就是好事情。我們的政府主導的傻事還少嗎?從鼓勵LED產業、
太陽能、風電行業,無一不導致全行業虧損的。去年補貼養豬,今年豬農立馬受害了。這類行業的需求也是存在的,只可惜供應卻太有彈性了。最近我對於中國的家
電開始很擔心了,去年以舊換新完,今年又來個節能補貼,這類需求並不象外出用餐般可以調節,有折扣就外出用餐,沒折扣就回家煮飯。中國的電器行業屬於一個
有規律地增長中的行業,這兩年政府出台的補貼會令市民提前購買電器,但並不會實際上增長購買電器的數量。但是出現了被扭曲的需求,廠商很容易就會錯誤判斷
市場需求量而增加了產能和庫存量,這很可能為將來的惡性競爭埋下伏筆。
還有一類需求是屬於替代性的需求。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國產牛奶出事後,導致洋奶粉供
不應求的事了。除此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比如政府限購住宅後,大家就一窩蜂的看淡地產股。要明白中國的熱錢是全世界最難對付的。中國的富人結構
非常年輕的,他們對投資保值的慾望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的。自房子限購之後,商舖、寫字樓、車位投資熱潮不斷。如果大家細心留意地產股的每月公佈,會
發現有些上市公司,今年的銷售收入比去年還要高,這些都是實實在在能夠從需求變化中尋找到的機會。又比如限制銀行貸款給房地產企業後,房地產信託出現的噴
發性增長……
另外,港口股和一些週期股也很容易會出現被壓抑需求的集中釋放,比如香港有一隻生產
集裝箱的勝獅貨櫃,08年金融危機後很多訂單都被取消了。但是集裝箱舊換新是避免不了的,中美貿易並不平衡,貨運出去後把空的集裝箱運回來並不符合成本效
益,集裝箱運去美國後便大多沒有回頭。短短兩年市場就把集裝箱的庫存給消化了,加上新船下海等因素,10、11年勝獅貨櫃的業績出現大爆發,股價也走出一
波好行情。如果你看了08年勝獅貨櫃的年報,這只股票你幾乎不可能錯過的。估計未來它又要倒霉好幾年了。
再給個例子。今年歐洲不景氣,嬰兒出生率肯定會低了一些,這對於生產嬰兒車,歐洲業
務比重大的隆成國際來說,肯定不會是好事情。但是要明白女人生孩子這種事並不能夠拖多少年的,要生的過兩年還是會生的。嬰兒車這個行業很特殊,塑膠模具投
資很大,單款產量要足夠高才能夠盈利,所以現在願意入行的人已經絕無僅有,已經形成了三強之勢。但是嬰兒車的款式實際上變化並不算大,模具往往可以用上好
幾年。它未來兩年盈利會如何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兩三年後模具設備折舊完畢,歐洲經濟好一點,就應該會有好戲看了。
夠簡單了吧?我相信沒有什麼人會看不懂,但這需要平常多關注,多看年報多看書,否則機會來了,不會有人主動告訴你的。
大致就這樣子吧。今天是兒童節,祝大家兒童節快樂!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4):自相矛盾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aj.html
國內大部分博友都比較喜歡香港的富豪李嘉誠,對我來說我喜歡的卻是李兆基,率直、坦誠、喜怒形於色,一個真字。
最近四叔李兆基接受採訪,一邊說不看好香港樓價,但一邊建議大家買香港地產股,矛盾吧?如果是一般人說這種話,肯定捱罵了。四叔說正常情況下一百元資產的地產股,股價應該在七、八十元,但現在只有四十元。他身體力行,過去一年斥資近十億元增持恆基的股票。
不看好一個行業卻買入該行業的股票!反過來,看好一個行業卻呼籲大家不要買……這些人都肯定會被常人當成自相矛盾的瘋子。其實,行業景氣,股價不漲;行業不景氣,股價瘋漲,這種事還見得少嗎?
買股票等於買公司,這一點大家都明白;但買公司到底是買前景還是買收益?反過來,賣股票又是否等於賣公司?
有很多的不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df.html最近港股持續低迷,在強美元之下,港元卻比美元更強。到底是誰在賣出?不解之一。
十年期美債德債利率都只跌至兩釐以下了,不是說會有全球性惡性通脹麼?不解之二。
國內媒體都在討論著中小企缺錢,但銀行的銀卻不容易貸不出,還是以票據為主。不解之三。
大家都說擔心銀行資產質量。如果資產質量真的很差,中國政府應該允許銀行繼續賺取暴利,去填補資產部分的缺口才對。但是現在情況並非如此。不解之四。
大家都說人口紅利消失了,勞動力缺乏,但是我很多普工離職後卻沒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大多只以散工代之。不解之五。
香港的奢侈品牌銷情明顯放緩了,尖沙咀海港城名店門口排隊的長龍已經消失了,但是奢侈品的股價還是居高不下。奢侈品真的能夠抗衰退?不解之六。
還有更多......
利率市場化,真不懂!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f9.html今天所有銀行股都大跌,可以說一如預期,但是不在我的預期之內。存款利率允許按基準上浮調整10%,貸款利率允許下浮20%。利率市場化威力真的這麼大嗎?我不懂!
先說存款利率上浮10%,對於對利率敏感的存戶來說,去年開始銀行已經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理財產品變相包攬存款,利率上浮何止10%?除了對公存款外,一般的存戶影響相信並沒有這麼大。
關於貸款利率下浮20%,更不解了。發行信託產品利率雖然下降了不少,但是也還在12%以上,這些產品不斷以遠高於銀行利率的成本發行,只能說明現利率
下,貸款需要還是求大於供的。象保利地產這類國企已經享受著不合理的低息貸款,哪家銀行會笨到主動下調利潤?只怕有形之手影響對公業務的貸款。
其他的企業、個人貸款,一直的觀點是貸款利率應該上浮而沒有看到下浮空間。銀行發放貸款又要求購買理財產品,又要求買保險又要求各種各樣的手續費。定價權這麼強的情況下,貸款利率真的會下浮?住宅貸款利率基準上一次不是允許下調了麼?那家銀行執行了?還是不懂!
博友中持有銀行股的保守估計也有30%吧?你們還是否能夠看懂銀行股?我真不懂了。銀行股的能力圈?慚愧,我真沒有了。現在只能夠毛估估了,相信賠率還是吸引的。
回覆管我財《利率市場化,真不懂》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e40w.html=====看到管我財的博文《利率市場化,真不懂!》。
有很多評論,本來不想說,也不缺我一個,呵呵呵,但還是忍不住,就隨便說說吧:-)當然個人不是太認可此時降息(但是贊同擴大貸款利率下浮)。從老百姓的
角度來看,在過去近兩年的時間裡,實際存款利率一直是負利率。在實際存款利率剛剛轉正、CPI仍在3%以上的情況下,此時選擇降低存款利率,儘管監管層認
為是達到了「經濟維穩」的效果,但實際上,無疑會加大老百姓的失落感。同時,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在當前存款外流本來就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下調存款利率將會
進一步加大銀行留住存款的難度,在貸存比的制約下,使得信貸供給無法有效增加。但是,可惜,我們沒有決策權,還好擁有討論權。。。這個簡短的回覆自己視為
僅從監管角度來講此問題。說完,我就看歐洲盃。=====

一、降息。
快速增長的理財產品業務也是銀行流動性管理必須關注的問題。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銀行業中未到期的理財產品達到10.4萬億元人民幣。雖然這僅佔存款餘額的12%,
但新增存款的一半是從這些產品中產生的。由於相關負債與基礎資產期限不匹配,銀行通常依賴發行新產品或產品滾動發行來償還投資者。這種行為中任何非預期的
中斷可能會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的融資和流動性狀況進一步弱化。而且,理財產品發行分流表內資金,經濟走弱、企業盈利下降導致對公存款增速下降,2012年全社會存款增勢不容樂觀。
隨著經濟加速下滑,貨幣政策放鬆的力度不斷加強,除下調存准率外,利率政策也將發揮調節總需求的功能,降息隨之而來:
1.通脹下滑趨勢明顯,負利率時代終結為降息打開政策空間。4月CPI同比增長3.4%,PPI同比增長-0.7%,CPI同比漲幅回落至一年期定存利率3.5%之下,未來一段時間,物價下行趨勢依舊,甚至可能產生加速下滑態勢,因此制約降息的通脹因素正在消退。
2.內
需疲弱,價格工具或更有效。目前銀行間市場資金充裕,但實體經濟仍不見起色,因為實體經濟有效需求偏弱時,數量型工具的「推繩子式的放鬆」無法讓貨幣進入
實體經濟,而利率下調則直接降低企業資金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刺激企業擴大再生產,因此在數量型工具難以奏效時,價格工具成為選擇。
3.從歷史規律看。2008年金融危機時,當年10月央行第一次降息,下調基準利率0.54個百分點至3.6%,當時的經濟情況與當前相似。因此,即使政府對經濟增速下滑容忍度提高,但2012年4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已經回落到9.3%,二季度GDP同比增速跌破8%的概率也很大,央行降息以「維穩」的可能性已經確定。
二、貸款利率下浮。
2012年前4個月,除3月份信貸量放量增長超過1萬億外,整體信貸量明顯下降已是不爭事實。特別是,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僅為6800億元,大大低於市場約8000億元的平均預測值。當前信貸增長疲軟,除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貸款大量集中到期、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摩擦性貸款需求下降等原因外,來自於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貸款需求大幅減少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因素。
一季度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79.6%,低於上季和2011年同期0.3和5.6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與非製造業貸款需求下降較為明顯。從分企業規模看,中型企業貸款需求指數為72.7%,較上季下降0.6個百分點;小型企業貸款需求指數與上季持平,為81.8%。從具體結構上看,4月份貨幣信貸數據呈現出總量結構雙疲弱特徵,狹義貨幣供應量與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差繼續下降,票據增長和短期貸款增長較快,佔當月新增貸款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二,企業中長期貸款只新增1200億元,充分表明當前信貸需求疲弱。就此,貨幣政策一個應有的選擇就是下調貸款利率或者擴大貸款利率下浮空間。
因此,將普通商業貸款利率由目前擴大到可下浮到8折可以達到3個效果:
1.這樣可以發出更為強烈的利率市場化信號。利率市場化已被提出多年,而2012年更是被政府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市場期待頗高。如擴大貸款利率下浮範圍,將會被海內外視為中國金融改革加速的標誌性舉措而贏得廣泛讚譽(政治口碑),也有利於強化金融機構結構轉型的緊迫感。同時,當前恰恰處於貸款利率可升可降的難得
「時間窗口」(第一季度利率仍然上浮比例較大,但隨著經濟減速、政策放鬆和通脹率的下降,未來上浮比例可能顯著減少,下浮可能更多出現),放大下浮範圍可以讓市場定價力量逐步得以顯現。
2.有利於為中國金融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近來,關於銀行「暴利」
的說法已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不滿,此種情緒長期積累,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和改革不利,應當適時進行疏導。擴大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以下的浮動範圍,有利於
在實際上適度縮小銀行存貸利差。(但此種做法是否真的被認可?8日銀行股的下跌,證明市場並不買情面。我財兄連連自問「誰在賣」?問的挺好,是餡餅還是陷
阱?呵呵呵,有意思。。。其實,8日置頂的博文《不輕信》已經說了觀點,只是暗喻罷了)
3.信貸需求需要適度刺激。對今年信貸數據的分析顯示,信貸增長乏力,既有供給方原因,又有需求方原因。其中,需求方原因主要是融資成本偏高對企業經營構成了一定壓力。降低融資成本將有利於緩衝經濟下滑的壓力。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5):同股同權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hd.html
今天有博友發短消息給我,說民生AH股已經同價了,問我為什麼買民生H,民生A可能會配送可轉債的權利,這時候我才發現不知不覺中,AH股已經同價了。如果情況屬實,同股同價不同權下,民生A顯然更吸引。
去年當我剛開始提及同股同權買便宜的時候,博友中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最多的反對意見是A股將來漲起來會比港股B股瘋狂。現在博友大多只剩下「同類」了,從AH股銀行股的互換,長安B魯泰B的回購方案,到經緯紡織的A股增發,受惠的無一不是買便宜的,熟悉的面孔對此都已經能夠深刻理解。關於同股同權買便宜的好處我也不必再去詳談了,今天想談的是在控股情況下的機會。
同股同權的理論,是因為我們相信的1=1,聰明的市場會自動調節過來。但也有很多特殊的情況下是1+1≠2。
香港有兩隻股票非常特別,是屬於同股不同權的典型例子:太古A和太古B。因為歷史原因,大股東為了保障自己的控制權穩定,設計出非常特殊的太古B。無
論每股收益和派息方面,太古B永遠都是太古A的五分之一,但在投票權上面,太古A卻是與太古B一比一對等的,大股東通過大量持有太古B,牢牢地穩固住控制
權。在實際股票市場上的報價,因為太古A是大市值的成分股,股價長期比太古B有著5%至25%的溢價。權益少了,股價反而更高,這種不合理的情況長期存
在,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會是一個不錯的無風險套利。其實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之間也有某種這類套利機會,但情況極為複雜,不詳情說明了。
另一種情況經常出現在控股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這種情況往往呈兩極化發展:一個極端是所有子公司的市值加起來還不到控股母公司的一半;另一個極端則是子公司市值加起來遠遠比控股公司高。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前面的
情況往往是因為控股母公司是屬於那種欺壓侵吞子公司權利的賤種所經營的,比如華潤集團、新世界、阿里巴巴?……等等。這類公司的子公司長期被侵犯權益,最
終被私有化。控股公司的經營理念是大股東利益最大化,不對,或者說是不能夠對控股公司下毒手的原因之一是這些控股公司往往因為市值比較大,又是成分股,有
著大量的機構投資者參與,下手容易引起反響。
後面的情況往往是因為控股公司管理費用比較高,甚至存在雙重徵稅等問題,但實際上控股公司實際上對子公司不薄。也有一些情況是控股公司控制著的子公司中,某些子公司處於虧損狀況,一正一負相抵消,控股公司的盈利會變得很難看。關於這類公司,持續關注之下會發現不少的機會。
暫時就想到這些,既然屬於投資記憶碎片的文章,想到什麼寫什麼,不完整也就罷了。
[轉載]逆向的艱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j6.html逆向不容易,簡單不簡單。逆向投資說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現實中,大部分人知道卻做不到。
老K說得很好,事實上卻實是這樣子的。無論成功股投資還是逆向投資都會面對錯判的情況,而且逆向投資犯錯的概率肯定會比順勢要高。
我不斷犯錯,卻不斷用行動去堅定地實行逆向投資,不是犯傻嗎?其實即使你看了老宗師的書籍,他也沒有確實地告訴你真正的秘密,反而鄧普頓說得更多。
逆向投資妙絕之處不在於選股的精準確,而在於一旦你判斷正確,將獲得數以倍數計的回報率,而少量成功的判斷將會追回你大部分失敗判斷所帶來的損失,也就是我常說的高值博率下的平均贏。
我是格雷厄姆的追隨者,傾向於早期的巴菲特,喜歡卡拉曼多於芒格。在我的思維中,逆向,一直是投資流程的抓手。
卡拉曼《安全邊際》裡面講到投資流程,從逆向開始,找那些沒人要的,被人冷落的,然後才是定性和定量分析,更多的是定量分析。
巴菲特在合夥人時期,也是尋找那些被人遺棄的公司。而且由於非上市公司更容易受到冷落,所以許多標的都是非上市公司。他講,逆向也是一種定性,行業艱難、
盈利不佳、管理層平平等等,但數字上顯得很誘人。單看一個這樣的標的,很難說會賺大錢,但買上100個,70-80個獲利豐厚,整體組合預期會不錯。這正
是格雷厄姆的思想。
我這裡想說的是,
逆向是艱難的,選擇這條路,一定要有充足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思想準備。
1. 逆向意味著你要做真正的少數,承受大多數的嘲笑,
得不到語言、文字、媒體信息方面的心理支撐,因為世界上的這些東西,一般都是順勢的。逆向,只能靠自己內心堅持。
2. 與成長型投資者相比,逆向價值型投資者要承受大多數時剛買入就套牢的壓力,市場價格長期像一潭死水的心理痛苦。
企業成長的趨勢,比如,前年盈利1元,去年1.3元,今年1.7元,本質上是一種質的因素而非量的因素(格雷厄姆語),所以成長型投資者也可以看成是質的
趨勢型投資者,當企業運轉良好,前景良好,競爭力良好時,很有可能維持強勁盈利的趨勢,所以成長型投資實際上就在投資這一段的趨勢,分析、判斷或純粹祈禱
的趨勢。一般來講,只要牛市氣氛維持,成長預期兌現,投資者似乎坐著不動,就能享受到日日「增長的價值」。
這些投資者一般高度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提前判斷到企業成長趨勢的拐點,從而比別人提前下車——與那些技術趨勢型的想法差不多(說
永不下車的人那是在騙人,現在的企業50年後還能有多少企業存在?即使存在,年複合增長會是多少?)。而逆向價值型投資者,選擇的標的一般是陷入低潮的、
被人冷落的。因為天下一般沒有無緣無故的低價,所以這種情形一般會維持一段時間,有時候還挺長,逆向價值投資者大多活在沒有希望的日子裡,被人嘲笑。
3.
當投資成功或失敗時,成長型投資者,或趨勢投資者,一般與大眾相同,與大勢相同,大家開心時,一起開心,似乎開心多了許多;大家痛苦時,一起痛苦,似乎痛
苦小了許多。尤其是基金,採用成長投資或趨勢投資的策略更容易向客戶交待,成功可以歸功於自己的眼光,失敗可以歸咎於大勢。而逆向價值型投資,一旦投資失
敗,得到的評價一般是「自作自受」、「自取滅亡」、「自以為是」、「執迷不悟」。
4.
成長型投資的價值實現,是趨勢,高漲的市盈率不變,企業基本面趨勢導致大眾預期不變或更高,賬面值增加。而逆向價值型投資者,價值實現是個難題,當低價的
原因沒有改變時,比如偏見未能消除、行業前景沒能改善、大股東對市場價格漠不關心,價值就很難在市場上得到體現。這時候,只能祈禱一道神光(行業改善、要
約收購、大股東良心發現、市場心理變化等等)閃現,低估的標的價值在市場上得到實現。格雷厄姆說,分散吧,2年等不到神光,就不要等了。巴菲特也是這麼
說,只不過時間換成了1-3年。但是合夥人時期,巴菲特一邊等,一邊蒐集,等到最後不行的話,就自己造神光(低估類->控制類)。
5.
可是這樣的策略,理由是什麼呢?格雷厄姆晚年的量化分散模型,說用美國過去50年的數據測試,收益相當不錯。巴菲特合夥人時期描述這種分散策略時,也未說
理由,只能說「是經驗表明」,Tweedy
Browne的小冊子上的林林總總的統計數據,也充分說明在全球市場上,買低市淨/盈率的要比買高市淨/盈率的收益率高,好像是普世真理。——可是,雖然
鐵證如山,這種思維方式終究是歸納法,萬一模型在新的50年不適應了呢?當然,投資者也可以下斷言,50年的數據測試說明,人性和均值回歸導致了這種結
果,人性和均值回歸不變,所以今後50年,模型依然有效。只不過,從邏輯學來講,這個斷言是無法證實的。
6.
如果不分散,逆向價值型投資者就要承受另外一個痛苦,重倉標的的神光不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出現衰減和滯漲,即使碰上牛市,估值稍有提高,資本還是一無所獲,寶貴的時間,機會成本,已然失去。有時候,還會碰到逆向的黑天鵝,想想米勒之於金融股吧。
7.
所以,逆向價值型投資者,有時還是會混入一些成長的因素,這正是大多數世人在干的,可是,這已經導致投資者脫離了少數,進入了大多數(誰能說現在手裡大把銀行股的就是少數?),一些逆向的痛苦是沒了,但不能察覺到的好處也悄然失去了。
投資界的極端成功者,都是在逆向和不逆向(趨勢)中走了極端的人,逆向的極端如格雷厄姆、卡拉曼、沃爾特施洛斯、合夥人時期的巴菲特、約翰鄧普頓,趨勢的
極端如索羅斯、芒格、西蒙斯。雖然芒格說要逆向,但實質上他的坐等投資法,是基於企業的質的趨勢的投資法,他不喜歡逆向的價值投資法(低價買入,到價值附
近賣掉,太難了——不是這個方法不對,是芒格覺得太難而已,其實是他內心不喜歡,不喜歡自然就難了,卡拉曼就不會覺得難)。
難吧,逆向價值型,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吧。
逆向價值型投資者,如果想真正做少數中的少數,不把心智磨礪成石頭,就是要變成偏執狂,或者依靠紀律,或者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是巴菲特所說自己相比較於常人最大的優勢。
逆向,這麼難,可能已經承受了10倍於別的投資者的痛苦,卻可能還比不上別的投資者的收益。52周新低投資法也許還幹不過52周新高投資法,大家都從了吧,把自己弄得這麼難乾嘛,追隨趨勢吧,或者混入點趨勢吧,不管是技術上的,還是企業基本面上的,趨勢好歹建立在自己「
感覺看得見前方的路」的心理依靠上,而逆向卻建立在「
自己不看前方的路,似與人反著走,信賴那些歷史經驗數據」的心理依靠上。
(下面這段離題了,僅做參考:
趨勢者的要點是能於拐點到來之前提前下車,或損失不大時趕緊下車,大刀一割,就止血了。可我看到港股美股,可以因為一個糟糕的季報,就一天暴跌40%從此
不反彈,或者某個股票毫無徵兆就突然停牌,大刀還沒舉起,JJ就烤焦了,蛋也徹底完了,我想,趨勢,可能也沒那麼美好吧,或者說趨勢就像美眉,平時讓人身
心愉悅,冷不丁跟人跑了,錢財捲了,也不跟你打個招呼。逆向呢,好像天天對著個醜婆娘,苦啊~~)
胡言亂語,知道的知道,不知道的當我喝醉了胡說罷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