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糖都”的迷惑:高糖价到底甜了谁?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21/2027979.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0

稀土政策限制了誰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5579&time=2011-07-30&cl=115&page=all

在表面上爭回稀土定價權的背後,中國的稀土政策在引發國際貿易爭端的同時,也導致國內的上下游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蒲俊 於海榮

 

  「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是中國許多行業乃至宏觀經濟的一大特徵,稀土行業也不例外。但是這一次,稀土政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行業本身,其引發的爭議也從來沒有現在這麼大。

有專家稱:「僅靠包頭的稀土礦,全世界還能用200年。」稀土何至於瘋漲成「黃金價」?王景武/東方IC


  自2011年年初以來,稀土價格飛漲,由過去的「白菜價」一躍而成「黃金價」。其中漲幅最大是氧化鏑,在七個月的時間內,價格上漲858.3%,漲幅最小的金屬鑭也超過300%。

  對於稀土價格不尋常的上漲,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7月21日解釋稱,這由四方面的原因造成:原來的稀土價格偏離其真實價格;世界範圍內資源型產 品普遍上漲;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產品價格的提高;受市場調節的影響,目前中國稀土產品需求很多,很多稀土產品的國內價格還高於出口的價格。

  原因僅止於此嗎?很多業內資深專家對此提出了質疑。一位曾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任職的老專家對財新《新世紀》稱,過去稀土賣成「白菜價」,主要是因為生產稀土的環保和資源成本太低,但現在的價格上漲也並非由於這些問題得到改善。

  包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111.SH,下稱包鋼稀土)首任總經理陳隆淮亦指出,稀土價格飛漲主要是「政策的問題,加上對未來的預期。比如限制出口的政策,大大抬高了價格預期。」

  在此預期的影響下,游資炒作趁勢進入。這些資本的逐利行為不難理解,但讓業界痛惜的是,不少稀土加工企業亦隨之囤稀土、倒稀土,將重心從生產轉移到了資源的買賣上,賺「快錢」的心理使得企業無心在稀土應用技術方面大力創新。

  稀土價格的飆升甚至未必是需求甚於供給的結果。國家對稀土生產本有指令性計劃,但事實上已在市場上徹底失靈。多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估計,目前中國稀土年產量在15萬噸以上,而國內年需求量在7萬噸左右,實際結果是市場供給遠大於需求。

  出口配額制度的不合理也是價格暴漲背後的推手之一。「買賣配額的交易盛行,一噸配額大概是50萬元」,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這樣一來,拿到配額的企業幾乎可以「不勞而獲」,在此刺激之下,生產企業更迫切的想要在貿易環節吃掉更多的利潤。

  此外,更多的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狂飆突進的稀土產業重組整合是導致漲價的更重要原因。包鋼稀土研究院顧問竇學宏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產業整合助長了壟斷的預期,大量中小企業已經或即將面臨「關停並轉」,這直接觸發了市場價格的上行。

  一批第一代稀土老專家為此憂心忡忡。他們認為現在的稀土行業被一些觀點所裹挾,「好像稀土就應該賣成『黃金價』,這種觀點甚至綁架了一些政府部門、官員和企業。稀土不能賣成『白菜價』,也不能賣成『黃金價』,就應該是稀土價。」

  在中國表面上爭回稀土「定價權」的背後,中國對於稀土行業的管理思路、出口政策等都需要仔細審視。這些措施造成了什麼後果?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整個行業可能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專營權整合

  稀土不能賣成「白菜價」,而產業整合可以掌握定價權。正是這兩個思路催生了近年來的一系列稀土政策。

內蒙古有很多沒有任何審批註冊手續的「黑工廠」,這些企業的產能總和是包鋼的好幾倍,實際上,這才是包鋼實現稀土專營的最大的「攔路虎」。麥圈/東方IC


  稀土產業整合並非始於今年。早在2008年底,北方稀土行業就曾掀起過一波整合浪潮。當年12月,包鋼稀土和內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系包頭稀 土高新區控股子公司)牽頭,整合了包括包頭華美稀土高科公司在內的數家民營企業,希望通過統一組織生產、收購、價格和銷售,掌控稀土產業話語權。

  在稀土資源較為分散的南方省份,近年來,五礦、包鋼、中鋁、中國有色、廣晟和廈鎢等幾家大企業積極展開收購重組行動。南方稀土分散在江西、福 建、湖南、廣東、廣西五省,採礦權證總計超過100個,多集中在當地企業手中。上述多家央企或大型地方國企,紛紛通過兼併收購爭奪這些採礦權。

  但是今年開始的稀土行業第二輪整合潮與此前有所不同,這次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5月初,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 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大企業大集團戰略,進一步提高稀土行業集中度,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南方離子型稀土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集團產 業集中度將達到80%以上。

  北方稀土市場是包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包鋼集團)一家獨大。今年4月25日,內蒙古自治區辦公廳下發《關於徵求對<內蒙古自治區 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意見的通知》,要求採取兼併重組、補償關閉、淘汰關停等手段,對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以實現內蒙古由包鋼集團對稀 土採選、冶煉分離生產實行專營。這份方案明確提出要在6月底前完成檢查驗收總結工作。但現在時至8月,這項整合計劃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

  根據方案,包鋼集團要向31家列入關停名單的企業停止原料供應,並負責其中21家關停企業的補償,工商部門負責吊銷這些企業的稀土生產營業執照,電力部門則要對這些企業停止供電。

  目前,只有包鋼集團按照這一方案停止了向關停企業的原料供應,工商和電力部門並未採取行動。「這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佈的文件,但主要波及包頭市,而包頭市可能還是想慢慢來。」達茂稀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達茂稀土)的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自5月4日被包鋼「斷糧」之後,達茂稀土只能靠庫存原料生產,「也就能堅持不到一個月了」,達茂稀土負責人稱,至於補償,「我覺得包鋼還不想出錢呢,包鋼抱怨稱『我們也是企業,卻要幫著政府搞整合』。」

  財新《新世紀》記者看到,達茂稀土的冶煉和分離車間的生產線已經停了,碳酸氫銨等原料堆放在角落裡,只有選礦車間還有幾十名工人在生產,其餘300多名工人現在無法上崗,只能每月領取公司發放的低保。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方採訪,此次內蒙古稀土整合主要的爭議有兩點:一是整合應該是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的一紙行政命令;二是整合方案脫離企業實際情況,企業難以接受關停理由。

  這次包鋼集團主導的整合方案直接選擇了「一刀切」。對於兼併重組和關停的判斷標準是,對由自治區級以上投資主管部門立項審批的4戶稀土冶煉分離 企業,由包鋼集團與其商談重組合作;對有關盟市、旗縣(市、區)立項審批的21戶企業,由包鋼集團出資,相關地方政府酌情予以補償,使其關閉並退出稀土 業;對沒有立項審批文件的10戶企業,則淘汰關停。

  但眾多業內人士都認為,真正的標準是看包鋼對這個企業感不感興趣,重組合作的四家企業中,有三家從事金屬生產,而被關停的主要是冶煉分離企業,「這部分包鋼不想要,因為現在不缺產能」。

  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待關停企業都表示,他們的立項審批手續都齊備。直到2008年之後,稀土企業的立項才需要國家發改委或內蒙古發改 委的審批,而此前,市區一級都有審批資格。這些企業裡,有包頭市招商引資引來的項目,而達茂稀土所在的達茂旗還和包鋼集團有40年的水源換礦石協議。

  「稀土是國家戰略資源,需要產業整合,這個政策意圖我們都理解。但是具體到操作上,要符合實際情況」,一位企業負責人稱。據他透露,內蒙古經信 委和包鋼集團人員在擬寫整合方案前,「只是過來問了很簡單的幾個問題,也就10分鐘」,草率而出的方案裡,作為各家企業補償款依據的產能數據與實際情況差 距很大,絕大多數企業可獲補償的產能大大低於其實際產能。

  陳隆淮也指出,有些要關停的企業相當優秀,整合的價格不合理,「整合不是一紙下令就能整合下來的,它是一個經過詳細調研,要有企業出路、整合方式和渠道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儘管此次整合幾乎將註冊在案的稀土企業全部包括在內,但卻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內蒙古還有很多沒有任何審批註冊手續的「黑工廠」,這些企業的產 能總和是包鋼的好幾倍,實際上,這才是包鋼實現稀土專營的最大的「攔路虎」。這些隨時以停產應付檢查,完全地下交易的「黑工廠」,幾乎無據可查。「他們的 原料多數盜挖盜採自包鋼的稀土礦和尾礦庫,要想真正實現整合,包鋼首先要在自己身上加強管理。」一位熟悉包鋼的人士指出。

  清除「諸侯割據」的戰火也已蔓延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其他稀土富裕省份。「政府對資源的控制,就是通過央企或央企控制企業來實現的,不大可能通過民營企業來發展稀土。」一位與五礦合作的江西稀土企業負責人出於這樣的想法,最終選擇了拱手相讓。

  但在竇學宏看來,目前大型國企的整合動作還只是爭奪資源的短期行為,「應把精力放到發展尖端技術上來,不是單純的做大做強,只看總量。」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The Eurasia Group)的多份研究報告都認為,中國目前稀土整合的思路與之前的煤炭、鋼鐵行業整合非常相似,而這些整合幾乎都遭遇了失敗。

受傷的下游

  歐亞集團分析師馬達明(Damien Ma)認為,中國本輪密集出台的稀土管理政策,特別是出口管理,主要意在保證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稀土供應。問題在於,即便是良好的政策意圖,其實施結果也往往是南轅北轍。

  原包頭鋼鐵公司總工程師、包鋼稀土研究院院長馬鵬起直言,「限制稀土出口並不能限制國外,反而是限制了自己。」目前,國內的需求量約佔中國稀土 總產量的70%。但在眾多稀土行業專家看來,稀土的真正價值是在應用上,近年來國內稀土應用技術發展緩慢,如今的高價更是給下游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稀土螢光粉燈協作網的吳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生產稀土三基色螢光粉燈的企業有三分之一都已經停產,因為螢光粉的價格已經漲到了3000元/千克,有些企業甚至開始使用成本只要每千克20幾元的鹵粉來代替螢光粉。

  不只是螢光粉這樣較為低端的應用。竇學宏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山西等地有不少磁性材料生產企業也已經停產,它們大多是民營中小型企業,「這 些企業資金實力有限,之前的存貨也不多」。而像中科三環(000970.SZ)等行業裡的大企業也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心理,「它們的成本壓力也很大,但又覺 得再扛一扛可以把小企業都扛死。」

  磁性材料下游的風機生產行業日子也不好過,特別是以生產永磁直驅電機為主的企業,稀土約佔其永磁體原材料成本的30%。湘電股份(600416.SH)目前已經停止了釹鐵硼材料的現貨採購。

  中金公司一份研究報告測算稱,永磁材料現貨價格從每公斤100元飆升至700元,相當於每台1.5MW永磁直驅機型成本每千瓦增加400元,如果全部在現貨市場採購,壓縮毛利率超過10%。

  竇學宏擔心的則是,「這種高價傳導到下游,下游就可能找別的替代了」。愛建證券在一份分析報告中也指出,釹鐵硼價格高企,直驅風機生產企業可能 會選擇另外的技術路線規避稀土成本,如轉而採用電勵磁直驅路線。「稀土的真正價值是在應用,特別是高端應用,這樣下去的話,咱們這麼多年的稀土開發成果可 能就被破壞掉了。」一位在包鋼稀土研究院工作多年的老專家評論稱。

  他進一步稱,「我們一直在講稀土的話語權。真正要爭的是技術上的話語權,而不是價格上的話語權。」

  目前,稀土高端應用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日本和歐美企業手中,而國內的思路是資源換技術。早在2002年8月,國家計委發佈《外商投資稀土行業 管理暫行規定》(計產業[2002]1259號)提出,禁止外商在中國境內建立稀土礦山企業,禁止外商獨資建立稀土冶煉、分離項目,但同時鼓勵外商投資稀 土深加工、新材料和稀土應用產品。

  包頭市自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稀土高新開發區後,一直希望能夠吸引像GE這樣的外資企業進駐,通過稀土下游產業的發展提升應用技術水平,但在馬達明看來,由於城市環境、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條件的限制,包頭並沒有吸引力。

產業鏈之危

  在國內政策漸趨收緊之際,出口配額也相應減少,這使得稀土成為最近一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摩擦中最受關注的領域。

  商務部從一年前開始驟然收緊稀土配額。2010年稀土出口配額總量為3.03萬噸,較2009年降幅接近40%,2011年的配額較上年又略降74噸。從2011年5月20日起,中國將稀土鐵合金也納入配額管理,有分析認為這相當於進一步減少了出口配額。

  目前中國的稀土儲量佔全球的30%,但出口量超過全球貿易量的90%。配額的大幅減少引起了日本、美國等稀土進口國的不滿。據《華爾街日報》報 導,有美國高級貿易官員7月21日表示,中國對稀土出口的限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稀土出口配額將導致市場扭曲,這對中國而言應是一個危險信號。

  讓西方國家認為其佔據有利地位的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最近的一項裁決。

  7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向成員方散發了美國、歐盟、墨西哥訴中國九種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的專家組報告,認為中國出口關稅和出口配額措施,違背中方入世承諾和有關世貿規則。雖然這一案件並未涉及稀土,但分析普遍認為,稀土很可能受此牽連。

  中國政府高層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出於環境保護的需要,不僅是對稀土出口進行限制,還對開採、生產、貿易的整個鏈條進行限制,這樣的做法是符合世貿規則的。

  瞭解這一案件應訴情況的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下稱五礦商會)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WTO確實有環保例外的條款,但這一條款的使用是有附帶條件的,「焦點在於,在限制對外出口的同時,中國國內相關原材料的生產、消費是否也受到限制。」

  WTO專家組報告即認為,在限制出口的同時,中國政府並沒有採取措施限制國內的開採、消費。這意味著對內對外並不一視同仁。

  近年來,工信部對多種原材料實行指令性生產計劃,加大對落後生產能力淘汰力度。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是否達到預期,並不清楚。「以焦炭為例,生產限制能找到文件,但實際上各地都不願關掉,而消費是否限制並沒有證據,中國鋼產量還在增長。」前述五礦商會人士稱。

  稀土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2007年中國政府對稀土生產計劃由指導性調整為指令性,且指令性生產計劃確實呈下降趨勢。

  但「政策歸政策,執行歸執行」,一位熟悉包鋼稀土的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包鋼稀土去年獲得的指令性計劃是5萬噸,但「實際生產的精礦估計有20萬噸」。

  「可以說沒有一家遵守(指令性計劃)的。」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總院原副院長王國珍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對於國內的稀土儲量,陳隆淮甚至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不僅有尾礦,很多廢渣都存在稀土。稀土本身又是一種使用壽命很長,用量較省的金屬,前述包鋼稀土研究院的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只靠包頭的礦,全世界還能用200年。」

  如今稀土賣上了「黃金價」,很快就刺激了世界市場的供應。澳大利亞企業萊納斯去年9月斥資4.5億美元開發旗下的韋爾德稀土礦(Mt. Weld),計劃今年三季度投產。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中國的稀土儲量約為3600噸REO(REO為稀土氧化物),佔全球儲量的36%,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儲量分佔19 %和5%。目前已知的中國之外的最大稀土礦藏,位於美國加州的帕斯稀土礦(Mt. Pass)在2002年停產之後,現在也在恢復生產。

  從目前的形勢判斷,中國在中長期內不可能繼續壟斷全球的稀土供應。竇學宏的擔心是,「就算是價格降下來,外國也不會買我們的稀土了,行業信譽已經壞了,可是我們的應用還沒有發展起來,這個產業鏈就被傷害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8

绿城惊了谁的魂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556

2010年,绿城旗下房子均价20470元,为全国房企最贵。

2011年,董事长打算先努力卖房子,不行就卖项目,再不行就将价格一降到底。

一则银监会调查绿城信托的消息,引发地产股集体跳水。这不仅因为绿城以高负债、高周转率,还有拿高价地令人担心,更透露出地产市场风声鹤唳的脆弱心态。

绿城董事长宋卫平说,“假如现有政策再不放松,到今年年底,绿城真有可能有一些项目要割肉。”

“绿城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在过去一周时间里,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被铺天盖地的电话和短信淹没了,几年没联系过的朋友都会打电话过来问。

2011年9月27日,他刚刚结束了为期16天的北方市场巡视,回到杭州的住所玫瑰园。这位以“足球反黑”著称的地产老板,长时间里在浙江楼市及中 国高端住宅领域一骑绝尘,甚至公司规模一度接近万科,2009年居于中国房地产业年销售榜第二。但2011年上半年,销售排名却落到第九,而在过去一个月 里则为被收购及调查传言困扰。

路透社在9月21日的报道称,中国银监会已责令信托公司评估其向绿城集团放贷的风险,一时间引发了投资者对绿城集团财务状况的普遍担忧。在过去一周 里,绿城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暴跌近三成,并触发中国房地产股的集体下行。50家上市房企由于股价下跌,市值缩水总计超过1800亿元,碧桂园、雅居乐等股票 跌幅均超过两成。SOHO中国CEO张欣在其微博上如此评述:“市场信心薄如纸,一个小的消息就造成恐慌抛售。”

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在2011年9月27日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不容乐观,未来6至12个月房产商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将加大。

绿城以高负债、高周转率,还有拿高价地闻名,其财富和文化皆植根于此。在2008年年末陷入资金困局、连环债危机之时,这家创立17年的企业曾险遭不测,但随着市场行情的逆转,绿城又从泥沼中爬了出来。

“感谢上天,让我们活了下来。”在2009年7月杭州的一场论坛上,宋卫平曾这样心有余悸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如今,绿城又到了生死关头。绿城制定的2011年销售目标为540亿元,但9个月过去,仅完成了该目标的一半。

宋卫平把问题归咎于一场当初他没预料到的房地产调控。一切来得太突然了,银行贷款下不来,销售又出了问题,“限购和信贷紧缩让楼市一下子从夏天进入 了严冬,我们很难受,我也不相信其他开发商日子会好过到哪里去——但这不是从业者的错,这样严厉的市场管控,哪里是一般人可以受得了的。”

一则传言引发的慌乱

投资者担心历史将会重演——绿城中国的中期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绿城的净资本负债率较2010年底升31.2个百分点至163.2%,债务总额达346亿元人民币,近四成会在未来12个月内到期。

绿城信托门事件早在9月的第二周就初现端倪。

绿城集团行政总裁寿柏年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说,9月16日,银监会非银行机构监管部的一位职员看到一家足球媒体称海航拟30亿收购绿城的流言后,便 通过内网给各信托公司发去了一份《信托公司与绿城集团及关联企业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调查表》。五天后的9月21日晚上6点,路透社将这一消息披露,随即引 起投资者对于中国政府将继续收紧地产业融资渠道的担心。

绿城信托遭银监会关注的背景,是中国长三角已出现个别信托产品逾期违约事件。今年以来,受困于信贷紧缩,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借道房地产信托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虽然成本高于普通贷款,但发展势头一直较猛。

中金分析员白宏炜指出,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信托达到了1700亿元,仅略低于银行发放给房产商的贷款,而绿城是涉及信托产品最大的公司,其今年 通过信托融到50亿元左右,约占绿城总融资的五分之一,其平均利息在13%左右,而自2008年4月份以来,绿城通过平安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发行接近20 款信托产品,发行规模达到91.6亿元,逼近100亿元。

消息披露的那晚,宋卫平正在沈阳,寿柏年则在青岛。晚上11点多,绿城在其官方微博随即声称:公司目前没有收到任何监管部门的调查通知;公司目前开展的信托业务均符合规定;公司的资金财务状况稳健正常。

不过,寥寥数语没能打消公众疑虑。第二天开盘,绿城股价一落千丈,暴跌16.2%,并在随后跌到了两年来的最低点。其长期以来的高负债,以及 2011年以来的销售不畅,让越来越多的人想起2008年年末的资金困局,投资者担心历史将会重演——绿城中国的中期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绿城的净资本负 债率较2010年底升31.2个百分点至163.2%,债务总额达346亿元人民币,近四成会在未来12个月内到期。

据财新网报道,银监会也表示,他们经常对房地产信托情况进行调查,并非特定针对绿城公司,对于房地产信托政策,除了已发布的监管文件还没有新的变化。

9月23日,绿城集团也在杭州举行媒体沟通会。当天,身在辽宁的宋卫平给绿城中高层发去了一条短信打气:最近关于公司在调控背景下的经营和资金问题,流言蜚语不少。但细细思量之下,公司是健康的。如果我们把销售做得更好一些,我们仍然是天下最好的公司。

久未在媒体上露面的寿柏年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向外界强调,绿城的运营是健康良好的。“我们从去年就开始思考转型。房地产这个行业慢慢进入成熟期,初期 的快速增长已经过去。我们未来一段时间将秉着稳健经营的战略发展,多卖房子少买地,通过两年的努力,把净资产负债率降到100%以内。”寿柏年向记者这样 表示。

而对于“信托门”事件的始作俑者——海航收购绿城的传言,宋卫平则声称该新闻是个“笑谈”。“绿城集团的确与海航有项目上的合作,但是30亿元收购绿城集团,怎么可能!”

作为事件的主角之一,海南航空近年扩展凶猛,产业链向上游已延伸至机场管理业,下游延伸至酒店、物流、房地产和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 而此次爆出“海航30亿元收购绿城”的消息,则是因足球引发的。《足球报》在报道中称:“海航收购绿城集团的同时,还瞄准了杭州绿城俱乐部。”

寿柏年声称,绿城和海航确有合作,在2010年11月25日举行的土地出让现场,海航下属的西北海航置业有限公司与绿城合作以18亿元竞得杭州一块 土地。此后,海航高管还有意在旅游地产上与绿城合作,收购绿城部分酒店权益,“但我们还没有正式谈判,结果在足球记者笔下,就变成了收购绿城集团了。”

 

为什么是绿城

不断融资,不断拿地,是绿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模式。

尽管为各种传言困扰,宋卫平坦言绿城资金虽紧,但远没有2008年金融危机时那么严重。“2008年国庆节怎么过的,我还历历在目,那时候公司就开始拖欠各种款项了,而今年,我土地款基本上付清了。”

而据绿城中国中报显示,截至8月26日,绿城集团的未付土地款共仅余人民币18亿元。2011年上半年,绿城仅以23.3亿元取得权益土地储备面积201万平方米,需支付的土地款仅为2010年全年的1/6。

绿城中国成立于1994年,最初仅是一家位于杭州市的地方性房地产开发商。2006年7月上市之初,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为800多万平方米,至2011年底,土地储备已增至4000万平方米。不断融资,不断拿地,是绿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让绿城在金融危机时险些倾覆。刚刚上市的绿城在2007年前后房地产市场泡沫最盛时,高价拿下1000多万平米土地,此后遇到金融危机,房 地产市场调整,流动性危机随即袭来。彼时,业界揣测绿城将成为第一个在危机中倒下的大鳄。连中海都托人找到绿城,表达过收购意向。

宋卫平承认,绿城那次的危机得以化解,与政府适时救市不无关系。2009年,绿城还要支付60多亿元土地出让金。杭州市政府当时表示,房地产企业土 地出让金可缓缴半年。随后,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及各地的救市计划,让市场迅速反转。绿城因为有大量的可售资源,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2009年第四季度仅仅 三个月,主打高端住宅的绿城卖出了229亿,全年销售额更达到513亿元——年初还濒临破产边缘的绿城,一举超过保利、金地、招商等,跃居全国第二,仅次 于万科。

热衷于拍地的宋卫平,随即在2009年果断出击,屡屡在杭州高价拿地。2009年,杭州总价地王前十位中,有4个出自宋卫平之手。2009年秋季恳谈会上,宋卫平更豪言2011年绿城销售额要冲刺1000亿元,三至五年赶超万科。

但截止到2011年9月,绿城销售仅完成了约270亿元,这样的成绩不但没有赶上万科,还在转瞬间即被曾经的追赶者恒大、龙湖等一大批新锐发展商超越。

绿城以开发中高端物业项目闻名,而寿柏年承认,2009年的土地激进缘于他们对宏观调控严重性的判断不足,尤其是高端住宅项目在房地产市场调整中受 冲击最大,“我们的客户往往是买过一套两套房子的,但限购的对象刚好和我们客户的重合面非常大,于是这轮调控对绿城的影响就首当其冲了。”

宋卫平则声称,“绿城跟按揭有关的购房过去占到90%,但如今房贷按揭也有极大限制,这相当于购买力已经下降了50%以上。”而在绿城的大本营浙 江,这片曾经是中国房地产最炙热区域,如今也走到了转折点,成为调控重灾区。杭州克而瑞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杭州市八区商品房存量套数 62905套;按近两年月均销售4428套计算,销售周期需要14个月。

9月杭州楼市的主题词已变幻成降价,从边郊到主城,从少数开发商降价到大多数开发商参与降价或变相降价,价格战已从暗打变成了公开肉搏——但作为高端物业开发商,绿城显然在定价上缺乏更多的腾挪空间。

“有钱就去拿地,没钱就找人合作。”

“假如现有政策再不放松,到今年年底,绿城真有可能要面临一些项目割肉的可能。”

宋卫平和寿柏年是大学同学,他们所在的杭州大学历史系77级,后来出现了十多位知名地产商、两名福布斯富豪。

作为历史系毕业生,在绿城招聘员工的时候,宋卫平曾出过一道冷僻的题目——解释《论语》里“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段古文;而在招聘员工时,宋卫平甚至会把员工的血型和星座作为判断标准之一。

在公司内部,宋卫平以严厉著称。“虽然他骂的事情肯定是对方做错的,但骂得不留面子,连一些执行总经理都很难堪。”一位绿城的员工说。不过,这种严厉也让绿城成了中国高端住宅的领先企业之一。在杭州相同地段的房子,只要打上绿城的标签,就可以比其他楼盘高出20%的价格。

但随着调控的逐渐深入,即使在2008年也声称“不降价”的宋卫平,也终于在想降价的问题了。

“这段时间我在想,如果我们降价怎么降,这是我们的一个探讨性的问题,理论上我只会针对我的老客户降价。”宋卫平这样说道。他声称净利润只有10%左右的绿城,降价空间非常小。但他同时指出,“假如现有政策再不放松,到今年年底,绿城真有可能要面临一些项目割肉的可能。”

“我会先进行几个项目的腾挪,再考虑合理降价的问题。但是等到绿城都开始卖项目的时候,这个行业大概有70%以上的企业都处于倒闭边缘了吧。”宋卫平说。

在过去两年里,绿城更多在依靠外部力量实现扩张。“有钱就去拿地,没钱就找人合作。”寿柏年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合作开发模式、房地产代建和房地产股权基金正成为绿城前进的三驾马车。

所谓的房地产股权基金,就是现在平安信托和绿城中国联袂打造的平安财富安城1号房地产基金信托产品,以股权投资方式参与绿城在温州的一个房地产项目。而代建业务,则合作方出钱,绿城只出团队和设计,绿城的角色由“开发商”,转变成“建筑商”。

多数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银监会检查绿城贷款方,彰显出中国政府继续压低房价的决心,但如果说连房地产信托融资渠道也被进一步收紧的话,开发商资金压力将明显加大。

“以前每周就一两宗地要找我们兜售,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登门,要卖地给我们了。”杭州滨江房产集团董秘李渊向南方周末记者感叹,现在资金链紧张的,不仅仅是一两个中小开发商了。但这种环境下,滨江从开发节奏到拿地,都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也许,更严重的局面还在后面。9月28日,据上海证劵报报道,一位接近绿城的人士称,绿城正在考虑资本市场的重大动作,退市可能是其考虑的方向之一。但随即,绿城中国公告称,暂无港交所退市打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1

動漫補貼肥了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0/100413158_all.html

 中國動漫產業將擁有又一件金光燦燦的外衣。

  2012年7月12日,文化部發佈了《「十二五」時期國家動漫產業發展規劃》(下稱「十二五」規劃),這是中國動漫產業首次被單列規劃。

  在此之前,國產動畫電影《戚繼光英雄傳》引發的爭議餘波未了,這部被批評為「投資了千萬元卻做出了Flash水平」的動畫電影,成為動漫業依靠補貼投機「跨越式發展」的註腳。

  當下,這個缺人才缺資金的產業,正在與政府的強力扶持對接。但政策大手之下,市場自我調節機制失靈,公共資源浪費,優勝劣不汰,真正優於創作的動漫產品難以獲得公平的市場環境,相反,「扒片日本劇」「圈地開發房地產」「騙補貼」等事件相繼被曝光。

  行業的真實需求和市場機制難以對接,抱怨者既有創作者,也有投資人。如今,新的國家規劃出台,但政府喂奶式的補貼和行業節節上揚的發展數據布下的迷霧,如何散開?

非典型精品

  《戚繼光英雄傳》還未上映便被評為寧波市「文藝精品工程項目」,號稱耗資1200萬元,由浙江河姆渡動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浙江餘姚市宣傳部聯 合出品。2012年5月底,流傳在網絡上的三分鐘的預告片,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畫面死板單調、人物動作僵硬、音效垃圾、字幕大量錯別字等問題,立刻遭到 業界和公眾炮轟:「刷新了動畫電影的新底線」,「強姦觀眾智商」。

  隨後,《泡芙小姐》導演皮三聯名了13位動畫業內人士,包括張小盒動漫創始人陳格雷、中國傳媒大學動畫系老師薛燕平、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陳廖宇等,發公開信質疑該片: 「以1分鐘2000元的製作成本來計算,片長90分鐘全部製作費用為18萬元,即便慷慨到極點投資200萬元,還有1000萬元花在了哪兒?」

  完全依照該預告片內容重新製作的一個3D版本隨後在網上流傳,質量上乘,與原片形成鮮明對比。據視頻提供方介紹,這部片子出自六個剛畢業的大學 生之手,耗時三天,製作經費是:泡麵一箱,咖啡若干袋,AD鈣奶四支,A4紙半包。他們做這個片子的目的是反映寧波動漫真實水平。

  上述13名業內人士的聯名信發給了寧波市政府、市委宣傳部和餘姚市政府、市委宣傳部的,信中詢問:餘姚官方是否參與投資、製作及出品工作?《戚繼光英雄傳》被列入寧波市委宣傳部「文藝精品工程項目」是否屬實?出品方獲得多少政府扶持資金?

  餘姚市政府的官方回覆是:「1200萬元的資金是河姆渡動漫自行籌集;餘姚各級財政從未對該作品進行投資;領導署名問題,是相關負責人出於重視文化產業發展,而該公司又是落戶餘姚市的首家動漫製作企業。

  在政策方面,河姆渡動漫與其他文化企業一樣,享受《餘姚市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規定的政策。」《餘姚市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意 見徵求)》規定,文化產業園區入駐企業簽約租期達到三年及以上且簽約率50%以上的,將獲得租金補助,即第一年補助100%,第二年補助70%,第三年補 助50%。從文化企業入駐之年起五年內,還按其實現銷售(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形成的地方財政貢獻部分的50%給予獎勵。

  5月24日,《戚繼光英雄傳》製作方河姆渡動漫通過微博澄清:「1200萬元投資包含劇本、製作、宣傳、發行、圖書、文具等衍生產品開發等費用,政府未給這個項目任何一分錢的投資。」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陳廖宇則對媒體直言,《戚繼光英雄傳》所謂「影院上映」其實是假上映,是通過各種關係走個形式。「即使上映一天,也算上映過了,如此就可申請各種補貼,參加官方各種評獎。」

  「當時(爭議出現時),《戚繼光英雄傳》或許確實還沒拿到錢,因為國內大部分地區是在作品播出後,才給予相應獎勵。」杭州市一位長期幫助動漫企 業融資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以杭州市西湖區為例,該區內企業原創動畫電影只要符合「一小時以上片長、在院線上映」,即可從西湖區拿到50萬元上映獎勵,此 外還有市級和中央級的獎勵。

喂奶式補貼

  「在我們看來,(《戚繼光英雄傳》)一點也不新鮮,業內一大把這樣的企業。」卡通先生影業公司CEO王磊介紹說,近幾年各級政府大力發展動漫產業,發明了各種級別和名目的補貼和獎金,甚至可以覆蓋產品製作成本。

  目前,全國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份出台了專門的動漫產業扶持政策,多數政策仍以播出補貼制度為主。

  以上海市寶山科技園內的一家動漫企業的原創動畫產品為例,它可以申請的資金補貼項目琳瑯滿目。

  根據園區政策,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每分鐘獎勵企業1000元,最高額度是30萬元;在省市級電視台播出,每分鐘獎勵500元,最高額度是20萬 元;在境外主流媒體播出,每分鐘獎勵1500元,最高額度是50萬元。此外,獲得國際性重大獎項的動漫遊戲原創作品,一次性獎勵100萬元。

  根據上海市政策,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可獲每分鐘800元獎勵;在省級電視台播出,每分鐘600元。收視率在上述兩級電視台年度排名前十位的,也 有適度追加獎勵。上映一年內國內票房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擇優給予企業獎勵,最高額度50萬元;在網絡、手機動漫(包括播出收入、產品授權收入)產品 銷售年收入15萬元以上的,擇優給予獎勵,最高10萬元。

  在國家層面,還可以申請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國家動漫精品工程、國產影視動畫扶持項目等項目,獎金數目不等。此外,針對動畫的劇本創作,上海市還有額外資助,資助金額在2萬元-40萬元之間。

  根據上述不完全統計,一部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過的動畫節目,每分鐘基本補貼就近2000元。

  該園區負責招商引資的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除去這些固定獎勵,還有很多針對企業不同性質、規模、發展階段的政策優惠和補貼,靈活可控。

  「上海的補貼還算中等水平,北方幾個急於發展動漫產業的城市,補貼政策更多、補貼額更高。」杭州市文三路電子信息街區管委會副主任傅陽告訴財新記者。

  為了達到補貼標準,於是出現了很多24點後上映的動畫片。孩子睡著了,片子給誰看?電視台藉此向企業交差,企業向政府交差。

  據上海城市動漫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介紹,現在很多電視台播放的動畫片已經完成了「買片播——無償播——收費播」的階段,「現在的片子要在電視台播,反而要付費給電視台,今年以來,又更進一步了,還要給你(電視台相關負責人)私人好處。」

  各地的政策不同,也催生出了相應的畸形產品。在2011年,國產動畫片《高鐵俠2011》被指出全面抄襲日本動畫片《鐵膽火車俠 1998年》。

  事後,自稱該片製作方的瀋陽非凡創意動畫製作有限公司內部員工爆料稱,公司此舉是為了完成政府補貼的要求:要在2011年完成1萬分鐘的生產 量,才可以獲得相應補貼,於是採用了「按照經典老動畫的劇情和分鏡,直接改造成3D動畫,動畫人員只需要按照原動畫摳動作」的捷徑。

  「有的企業出於趨利本性,不去研究市場和產品,反而潛心研究各地的政策,這種方向是不可取的,也有悖於政策引導的目的。」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動漫處的金鵬告訴財新記者,文化部作為主管部門,沒有辦法一一監督監管,只能要求各地規範扶持政策,不能簡單的以補貼來吸引企業。

基地衝動

  補貼源於政府引導政策。2004年國家頒佈《關於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後,國內的動漫產業開始大跨步發展。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等部門制定的《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提出發展動漫產業,文件中提到 將動漫中小企業納入「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資助範圍,並且享受有關所得稅、增值稅的優惠政策,中央財政以專項發展基金予以財力支持。

  2007年,國家廣電總局《關於促進我國動畫創作發展的具體措施》出台,該措施規定各級電視台在17時-19時這一黃金時段內必須播放國產動畫 片;隨後,國家廣電總局宣佈從2008年5月1日起,把播動畫片的時間延長到17時-21時,並在播出總數量上說明:國產動畫片與引進動畫片的播出比例不 低於7︰3。

  2009年至2011年期間,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佈了《關於扶持動漫產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關於扶持動漫產業發展增值稅、營 業稅政策的通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發佈《動漫企業進口動漫開發生產用品免徵進口稅收的暫行規定》,對經認定的動漫企業予以營業稅、所得 稅、增值稅、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五大稅種的優惠。

  一系列密集政策的出台,從播出渠道、企業稅收等方面助推動漫產業發展。各部委也開始了基地建設:2004年至2008年間,國家廣電總局先後批 准建立了23家國家動畫產業基地;文化部先後授牌五大「國家動漫遊戲產業振興基地」以及數個與動漫相關的基地牌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先後批准了四個「國家 網絡遊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以及七個「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

  多部委多頭管理的狀況在2009年得到統一。《關於印發〈中央編辦對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三定」規定中有關動漫、網絡遊戲和文化市 場綜合執法的部分條文的解釋〉的通知》規定,2009年年底前,動漫和網絡遊戲相關產業規劃、產業基地、項目建設、會展交易和市場監管等工作全部劃入文化 部,文化部成為動漫、網絡遊戲的主管部門。

  根據文化部產業司司長劉玉珠介紹,2010年,中國對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建設基地的研發資金總投入超過143億元人民幣,其中,對動漫業的研發資金投入最多,超過10億元。

  除去在基地建設中的投資,各級政府對動漫企業和作品的補貼和獎勵名目也眾多。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國家動漫精品工程、國產影視動畫扶持項 目、「原動力」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劃等項目,都有針對動漫產業的專項獎勵。僅文化部在2008年實施的「原創動漫扶持計劃」,就投入資金2100萬元。

  對地方政府來說,在中央大力發展動漫企業的政策背景下,熱情高漲。幾乎每個省會城市都建設了動漫相關的產業園區,市級甚至縣級動漫基地也是不計 其數,「鋼鐵之城」安徽馬鞍山、「煤電之城」遼寧阜新市、「塞上江南」寧夏銀川市都出台了發展動漫產業的優惠政策,並建立了動漫產業基地。截至2010年 底,全國成立各級動漫產業基地超過40個。

  這些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房租優惠、稅收減免、公共技術平台建設、播出獲獎作品獎勵、展會推介、人才引進等方面。2010年,僅基地出產的國產動畫片就超過了13萬分鐘,在時間長度上拿到了「全球第一」。

  「基地裡培養出來的,叫的出名字的動漫作品少之又少。很多基地都是政績工程,打著動漫政策的旗號圈地、拿優惠、拿補貼,」傅陽告訴財新記者,基 地靠單純的租金補貼和稅收優惠,或許可以短期內吸引企業入駐,但是難以維繫,企業在政策優惠到期後,往往會拔腿走人。「那些低價或者免費得到的園區土地, 則會轉而開發房地產。」傅陽說道。

誰來講故事

  根據文化部的數據,中國動漫產業產值從「十五」期末不足100億元,到2010年達470.84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30%。「十一五」期間, 國產電視動畫片產量從8萬分鐘增長到22萬分鐘;動畫電影批準備案數量從12部增長到46部;漫畫期刊年發行量從4000萬冊增長到1億多冊,漫畫圖書年 發行量從3000萬冊增長1倍以上。

  在第八屆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的相關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近幾年的動漫產業是在政府的政策拉動下,被強行拔高,求量不求質的「大躍進」發展模式不利於動漫產業的真正成長。「喂奶」式的扶植政策也並未培養出更多的精品。

  卡通先生影業公司CEO王磊說:「客觀地說,政府扶持補貼也是必要的,有很多創作能力不錯的公司,是在這些補貼維持下,可以堅持原創,可以活下去。」

  王磊從事動畫電影投資運營多年,曾推出《喜羊羊與灰太狼》《賽爾號》等一系列國產動畫電影,他說,目前在中國動漫行業,成功品牌轉化成動畫電影相對容易,完全的原創精品很難找到,「缺會『講故事』的人」。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院長黃勇也認為,扶持政策應重新明確定位,真正把扶持計劃給到需要扶持的動漫人。「已經在央視播出了,說明作品是比較成功的,這樣的作品還需要扶持嗎?」

  「投融資渠道匱乏、高端人才緊缺、企業投機等問題依然存在。」傅陽認為,中國動漫的底子還很虛。

  人才匱乏,幾乎是所有動漫企業一致反映的問題,也被認為是動漫產業難以前進的核心問題。一缺創作人才,二缺運營人才。

  以口碑不錯的動畫作品《魁拔》為例,據製作方介紹,其3500萬元的成本,大部分用作培訓費,從頭到尾培訓專業人才——招來大批從動漫專業畢業 的大學生,從透視、素描色彩,包括人文、歷史、數學、物理,全方位地進行綜合培訓教育,用五年時間打造出創作團隊。「這樣的成本,大部分的企業是承擔不起 的,如果政府能夠在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教育上多花些心思扶持,對動漫企業來說,幫助更大。」傅陽認為。

  在融資引導上,在「十二五」規劃中列明,鼓勵引導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加大對動漫產業的投資,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 資動漫產業,推動政策性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動漫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動漫企業納入相關政策性基金資助範圍;支持動漫企業上市融資。

  然而,動漫企業遇到的融資難和其它中小企業類似之外,還有其輕資產、盈利前景不明朗的弊端。

  「浙江民間資本的嗅覺是最敏銳的,現在股市、樓市、高利貸的投資渠道都不暢的情況下,他們也寧願錢捂在手裡,不肯投資在這個政府積極倡導的行業上。」傅陽說。

  上海一位長期投資文化產業的VC對財新記者表示,她認為目前動漫行業中大部分企業是「騙補貼、做代工」,加上盈利模式不清晰,對資本誘惑不大。

  王磊認為,這恰好反映了中國動漫產業的尷尬境地:因為整體水平低,所以資金和人才不願進來;沒有更多的優質資源進入,產業水平難以提升。政府的種種補貼政策,是鏡花水月,養肥了投機取巧的人之外,並不能從根本上推動動漫產業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62

保障房給了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124_all.html

 國務院房地產市場調控情況專項督查組於近日披露的調查結論顯示,調查涉及的全國16個省市中,超半數省市的樓市調控落實情況受到了肯定,督查組僅對湖北、湖南、河北、山東等省,以提醒、建議等方式提出了委婉批評。

  看上去,中央的態度比較「懷柔」。今年二季度以來,全國房地產市場成交普遍回暖,房價持續反彈,部分二三線城市紛紛以各類放鬆政策試探中央的調 控底線。但是,一位接近中央決策層的人士近日卻對財新記者表示,「很多人以為商品房限購政策會放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中央對地方政策執行情況將嚴格監 督,哪兒有反彈就會去壓。」

  這位權威人士指出,「房地產不只是高房價的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牽涉到地方與中央的關係,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徵地的矛盾、腐敗鏈等問題, 這些都是政治問題。這些問題現在不但沒有解決,還在惡化,所以調控絕不會放鬆。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只能靠保障房,而非商品房。」

  他透露,目前中央對地方政府完成保障房建設的情況並不滿意。現在保障房建設存在很大水分,比如開發商不兌現承諾配套開發的保障房,很多保障房項 目挖個坑就算開工等等,「保障房建設缺乏監督(或懲罰)機制。中央還有大的政策,將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政策。但是否能推,還得看上面的決心。」

  住建部官員近日對外透露,住建部將於今年下半年派出專項巡查組對全國11省保障房建設情況進行巡查。

  今年全國保障房開工任務為700萬套。住建部一位官員向財新記者透露,截至6月底,保障房的開工數為63%。但這一統計數據是否還有水分,仍被 外界質疑。在配建、回購、限價等諸多保障房建設模式中,過去的各地實踐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建立針對保障房建設的獨立監督機制,確為當務之急。

配建模式悖論

  上述住建部官員向財新記者表示,住建部對商品房配建保障房的原則性規定是:是否要先建保障房才能允許賣商品房,要看地方各自不同情況,由地方自己做主。

  商品房配建保障房,是指政府將「建設一定比例的保障房」作為土地出讓的必要條件之一,由獲取土地的開發商承擔保障房的開發建設任務;作為對價,政府相應降低一部分土地出讓金。這是近年來地方政府緩解保障房建設資金壓力的最為普遍的做法。

  然而,各地對配建的執行、監督力度不盡相同。北京的執行頗為嚴格,按照北京市建委規定,配建保障房的地塊,一定要依據規劃先完成配建,否則其他商品房就拿不到預售證。

  對開發商來說,配建模式提高了前期投入資金和運營成本。相當數量的開發商對配建的保障房項目存在消極怠工、拖延工期等情況,就連北京的不少地塊 也不能完成配建任務。據財新記者瞭解,位於北京北三環的某地塊2009年成功出讓,其中要求配建2萬平方米的公租房。但合同僅僅約定了公租房的建設面積和 回購價格,對何時開工、建設進度、政府回購等都沒有具體時間表。

  上述住建部官員表示,「配建模式有兩個很大的問題,一是粗放管理,二是把保障房的價格擠到商品房裡,抬高商品房價格。咱們一方面要眼睜睜地看著 房價抬高,另一方面又要這樣(用配建模式)來解決,這是一個悖論。」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也對外表示,「我們注意到引進企業建保障房,實際上是把保 障房的成本攤入商品房,由買商品房的人分擔風險和代價,這並不是合理的制度。」

  配建模式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不僅無法保證正常建設完工,而且極容易在分配環節出現問題。據財新記者瞭解,一塊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區附近的地 塊,要求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開發商從拿地開始,就受到該區政府部門眾多領導施加的壓力,他們對該保障房「建成什麼樣、多大面積、什麼戶型」等提出了多 種意見。「本來以小戶型為主的保障房,最後都變成了大戶型的好房子,就是政府公務員家屬樓。這樣的好房子誰不想要?而且蓋完以後分配不好還得罪人,我都不 想幹了。」這家開發商一位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

  地段位置越好的地塊,越容易出現分配問題,這在開發商中已經不是秘密。不少開發商都十分頭疼,有限的保障房到底留給誰?有的開發商怕得罪人,最後甚至選擇放棄項目。

  北京首個「限房價、競地價」的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項目——房山區長陽國際城項目,房山區政府即通過控制商品房預售證的方法,預留了800套限價 房,欲作為政府分配之用。(詳見本刊2011年第21期報導「800套限價房暗度陳倉」)但據財新記者後續瞭解,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之下,房山區政府最終放 棄了這800套限價房。

  有專家認為,配建模式通過壓低地價,把擠出的土地利潤通過保障房分配,讓渡給低收入群體,這屬於明補。但是這一過程存在很大的「可操作空間」,公眾關心的並非明補或暗補的形式,而是這些土地利潤最終「補給了誰」?

回購房財技

  回購房是配建保障房的形式之一。不過,實際操作中,很多回購房並不一定是面向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房,但仍然可能被納入保障房的統計口徑。

  近期備受關注的北京地王「萬柳地塊」,要求配建1. 64萬平方米回購房,回購價格僅為1萬元/平方米,其未來的分配問題備受關注。以這一地塊的稀缺性來看,政府的回購價必然與該項目商品房存在巨大的價差。 可以預見,「羊毛出在羊身上」,開發商的回購房成本最終將轉移至商品房。有市場評論人士對財新記者稱,政府雖然在表面上短期範圍內控制了地價、房價,但這 種做法顯然是權宜之計,最後都將由市場埋單。

  財新記者瞭解到,「萬柳地塊」的招標文件並未明確回購房就是保障房,且回購房的規劃、建設、分配方案也都沒有明確規定,開發商中赫集團還有待和 政府進一步商議。中赫集團一位高管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現在還不能確定這些回購房就會建成保障房,也有可能是建成商品房,政府回購後再以市場價賣出(或 者委託銷售),差價用來補貼六郎莊拆遷。我們倒是希望建商品房而非保障房,這樣好規劃,也能保證品質。」財新記者注意到,「萬柳地塊」在掛牌出讓時,項目 名稱即附註為「六郎莊搬遷平衡資金用地」。

  如果「萬柳地塊」回購操作成功,當地政府無疑一舉多得,既少掏了拆遷款,避免了地價太高引發政治風險等,如果可以打擦邊球,把這批回購房計入保障房,還可增加保障房完成數量。從中可見,這樣的回購房,無非是政府的一種新財技。

保障房變種

  除了上述回購房,小產權房、集資建房等保障房變種的數量和規模也呈上升之勢,公務員、教師、定向安置、職工宿舍等眾多名目都被納入保障範圍,並進入保障房的統計口徑。

  在國務院有關規定中,集資建房是經濟適用房建設的組成部分,建設標準、參加對象和優惠政策均按經適房的有關規定執行,任何單位不能變相搞實物分 房或房地產開發經營。而經適房由於分配環節的巨大灰色空間,已是保障房所有類別中最飽受詬病的一類,近年來被逐步削減。今年深圳甚至明確規定,新開工的保 障房中將不再有經適房。

  經濟適用房雖然被逐漸摒棄,但單位集資建房作為經濟適用房的一個變種,現在卻呈抬頭之勢。高策顧問董事長李國平向財新記者表示,單位集資建房一 方面作為保障房統計入賬,政府高興;另一方面不用公開分配,員工或公務員以低價買到了房子,也高興。所以,雖然違規,但地方上集資建房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而且非常普遍。

  他向財新記者指出,北京應該是保障房相關政策執行得最好的城市之一,然而在北京,小產權房的博弈就十分激烈。國土資源部明確規定小產權房屬於違 建,要禁止和查處,北京市國土局還於一年前發起過一場嚴查小產權房的行動,一度打壓了小產權房的建設勢頭,但隨著北京房價持續在高位徘徊,小產權房的建設 又在復甦。

  李國平對財新記者表示,「很多公務員自己都在買小產權房,他們會去真正查處這些房屋嗎?小產權房能夠在北京通州區張家灣、房山區良鄉、昌平區小湯山等京郊區域大範圍『野蠻』生長,說明其存在著強大的內生力量,這也成為地方利益和中央政策之間博弈的集中體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65

稀土富了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31/100431236.html

  在「重稀土之鄉」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稀土造就了許多千萬富翁,也改變了許多普通人的生活。今年50多歲的謝日聲屬於後者。

  謝日聲是龍南縣汶龍鎮裡陂村村民,原來在某國企工作,下崗後回到老家。後來,他貸款3萬元,在家裡的自留山上種下滿山杉樹和果樹。他最初的設想是,等樹木長起來,不僅可以慢慢還清貸款,還能賺一筆。但還沒等樹苗長大,他的設想就被現實打破了。

  1995年,山上勘探出稀土礦。很快,這片山頭就被鎮政府賣給某稀土公司。隨著稀土公司的採挖車開進山裡,謝日聲一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遭殃的是他貸款種下的樹苗。隨著浩浩蕩蕩的「搬山運動」,樹苗被拔,樹林被鏟。原本鬱鬱蔥蔥的山頭,很快就露出一塊塊的紅磚色。

  謝日聲意識到,自己的3萬元貸款很可能打水漂了。後續的影響,更是令他措手不及。

  村民很快發現,過去從山上引下來的泉水不能喝了。這些水渾濁,氣味也不好聞,苦澀難喝。很多村民放棄過去的引水渠,從遠處的山上引水;一些村民籌錢在家裡打水井,取地下水喝。

  稀土開採一年後,謝日聲位於山下的承包田大量減產。幾年後,承包田裡不長莊稼了。村裡其他人的耕地也受到影響,原本能種兩季稻的土地現在只能種一季稻,水稻葉碧綠,即便到了秋季也不會變黃,水稻灌漿也受到影響,種出來的稻米非常乾癟。

  「他們在我的山上采稀土,我什麼補償都沒有得到。山沒了,樹沒了,連水都喝不上,我的損失是最大的。」謝日聲說。

  2000年,他踏上上訪之路,希望要回自留山,並討回林地的損失。

  謝日聲的請求被縣政府駁回。由於反覆反映情況,他的一家甚至受到不明來路的恐嚇,家裡的電源被切斷;在小學做老師的女兒被開除;他也遭遇身份不明人員的毆打。

  現在,謝日聲還會時不時地回到自留山附近看一看。但稀土開採公司對礦山嚴密監控,他難以走近。

  在贛州的稀土開採區,很多普通老百姓沒有從稀土開採中獲得好處,卻承擔著稀土開採帶來的環境和健康影響。但從礦區回到龍南縣城,又是另一番情景:林立的高檔西餐廳、紅酒會所和洗浴中心,透露出這個贛南小城的驕人財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82

「神奇股票」包鋼稀土: 誰搭了誰的順風車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16

從5.66元到接近100元,包鋼稀土股價在三年間製造了令人咋舌的股市神話。

為了謀求稀土國際定價權,國家密集出台政策,由此刺激了股價飛漲。而國家政策,許多都出自包鋼稀土旗下一家研究院。

種種財富,在這只股票上隱秘流動,其中包括與包鋼稀土密切相關的公司。

2012年8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北京亞運村一家證券營業部的大戶室裡。錢尚掐滅指間的煙,在鍵盤上快速地輸入買入指令。

不到3秒鐘,5萬股包鋼稀土(600111)股票成交了。巨大的電腦屏幕上,包鋼稀土K線圖像一條游蛇,從半空向水底扎去。他重新點燃一支煙,說:「稀土股,看來又將啟動了。」

今年42歲的錢尚早期在股市上先是大賺上千萬,然後又賠了回去。2009年底,在朋友推薦下,他關掉自己的金屬貿易公司,攜千萬資金殺入包鋼稀土, 每股股票的持倉成本不到20元。到2012年5月全部拋出,這只股票上,他一共獲得超過3000萬元的收益,賬戶總資產翻了兩倍。現在,他再次殺回這只股 票,悄悄佈局。

「包鋼稀土,絕對是一隻很神奇的股票,很有中國特色。」在煙霧繚繞中,錢尚輕鬆總結著買賣稀土股票的歷程。他參加過很多稀土會議,請教過不少專家, 也去過包頭調研,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不用看業績,不用看公司財務報表,也不用看產品銷售市場,「只要研究好了稀土政策動向,賺錢就非常輕鬆」。

這只「輕鬆賺錢」的股票,是近兩年在資本市場上最為活躍的股票之一。

在包鋼稀土上,云集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公募基金、陽光私募股權基金,還吸引了各種有名的游資「大戶」和有著複雜背景的利益集團——在投資圈裡,他們甚至博得了一個響亮的名頭:「稀土別動隊」。

包鋼稀土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包鋼稀土坐上政策火箭

幾乎與國家稀土政策密集出台同步,包鋼稀土股價從5.66元一路反轉上升,其間經歷短暫的回調,在2010年10月28日達到最高價96.30元。

包鋼稀土這家位於內蒙古的公司,原本在行業之外寂寂無名。直到2008年國家開始謀求稀土國際定價權並因此進行產業整合,人們才突然發現這家公司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稀土是一種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重要戰略資源,在高科技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各國都被列為戰略元素。

中國的稀土供應量佔全世界95%以上,卻一直沒有國際定價權。2008年底,為了爭奪定價權,國家開始密集行動。這些行動不僅提振了低迷近十年的稀土現貨價格,更在資本市場掀起了巨大的風浪,而包鋼稀土被送上潮頭。

包鋼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包鋼稀土是這個行業裡的龍頭企業。包鋼稀土由國家8861稀土實驗廠改制而來,199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但股價長期在10元上下波動,僅只在2007年大牛市中短暫衝到六十多元。

2008年11月7日,包鋼稀土二級市場股價達到低點:5.66元。

正是由這年年底開始,國家開始密集出台政策,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兩項稀土政策頒佈。此後三年多時間內,新出台的稀土政策和規則超過之前幾十年所有稀土政策之和。

這些政策出台的主旨,是為了爭取中國稀土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從各自的角度出台了系列政策,包括資源保護、產業整合、環境保護、貿易出口等。政策大多集中在兩個方面:控制出口、控制准入。

在南方稀土資源和稀土企業均極其分散的情況下,北方的資源主要集中掌控在包鋼稀土手中。而在這一輪產業整合和集中整治中,毫無疑問,包鋼稀土獲得了更多的礦源和更大的產業話語權。

儘管這些政策對保護稀土資源和整合產業的效果存在爭議,但每一條稀土政策的出台,幾乎都在股票市場激起浪花。

「任何大一點的政策或消息出來,股票要漲好幾個漲停板。」錢尚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比如,2010年5月國家工信部發佈《關於公開徵集稀土行業准入條件意見的通知》,國土資源部發佈《關於開展全國稀土等礦產開發秩序專項整治行動的 通知》,7月國務院發佈《促進企業兼併重組意見》,包鋼稀土股價在2010年下半年出現暴漲行情,從每股30元一路狂飆至96元,僅僅三個月股價就翻了兩 倍。

幾乎與國家稀土政策密集出台同步,包鋼稀土股價從5.66元一路反轉上升,其間經歷短暫的回調,在2010年10月28日達到最高價——96.30元。

此後,包鋼稀土經歷了一輪迴落,直到從2011年1月26日啟動第二波大行情。

當時,內蒙古地方政府相繼出台政策,以包鋼稀土為平台,整合全區上下游稀土企業。

包鋼稀土股價從56.71元啟動,在短短的幾個月內迅速摸至近100元——2011年5月10日股價達到99.84元一股。

2011年5月13日,包鋼稀土實施一次送股分紅,每10股送股5股,並派現金1元。因為送股除權,股價重新計算後調整為每股58.18元。此後,包鋼稀土依然走勢強勁,由此一路漲至送股除權後的最高價位79.87元(2011年6月9日)。

2012年初發動的第三次大牛行情同樣也伴隨著一系列的政策和消息,比如年初新材料產業規劃出台,4月份在包頭成立稀土交易所等。

從2011年12月22日的34.03元開始,包鋼稀土股價一路逆勢上揚,漲幅超過120%,在2012年5月2日暴漲到77.93元。

伴隨著股價的上漲,包鋼稀土身價倍增,公司總市值由低點時的48億元暴漲至一度超過1000億元。

研究院就是生產力

中國稀土信息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我們提出的多數意見和建議都會被採納。」

在這一幕財富大戲中,國家相關政策成為最有力的支撐。而包鋼稀土研究院,則是國家相關政策最有力的支撐。

包鋼稀土研究院隸屬於包鋼稀土,在稀土應用和研究領域赫赫有名,擁有2個國家級的研究中心。

更赫赫有名的是研究院旗下的中國稀土信息中心:1963年4月,作為中國稀土科研基地的包鋼稀土研究院正式成立時,內設的情報研究室定位為全國稀土 科技情報中心,1985年以「中國稀土信息中心」的名稱正式對外。該中心目前建有國內權威的「中國稀土網站」,出版五種稀土期刊雜誌,主要從事稀土信息的 收集、分析、加工、整理、發佈,為國家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密集出台的國家政策中,處處閃現著包鋼稀土研究院的影子。

2009年發佈的46項稀土標準中,多項標準由包鋼稀土研究院牽頭起草,而2010年2月發佈的《稀土行業准入條件》的起草者也是包鋼稀土研究院。

南方週末記者從多方採訪獲知,國家工信部最近發佈的《稀土行業准入條件》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2年6月20日發表的首份《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均是主要由包鋼稀土研究院旗下中國稀土信息中心參與制定。

中國稀土信息中心一位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我們提出的多數意見和建議都會被採納。」該人士參與了《中國的稀土狀況和政策》白皮書的制定。

據瞭解,中國稀土學會、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北京鋼鐵學院、江銅集團、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五礦集團以及廣東稀土集團等研究機構和公司,不僅掌握了國內絕大部分稀土資源,而且左右著國內稀土政策的走向。

「但包鋼在行業內有著很強大的話語權。」多位稀土專家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南京稀土應用研究會副理事長、資深稀土專家王仲山非常明確地說,「稀土研究院只是前台唱戲的,背後是包鋼集團的利益。」

包鋼集團持有包鋼稀土38.92%的股份,但控制著後者從媒體採訪安排到發展戰略的一切,甚至也控制著最重要的礦源——包頭稀土礦是伴生礦,但白雲鄂博鐵礦的開採權掌握在包鋼集團手上。

「加強稀土板塊的控制權,這是包鋼集團的必然選擇,也是未來的希望。」內蒙古發改委一位官員說。包鋼集團主業、控股60%多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有限公司(包鋼股份 600010)經營困難,盈利不多,而且鋼鐵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並不被看好。

子公司變身神秘股東

一家曾是包鋼稀土的子子公司,購買了大量股票。這家公司在2011年以500萬的價格出售給個人,而當時公司所持股票市值近二億。

「在這個股票裡,我只是一條小魚,裡邊的大魚大鱷多了去。」錢尚說。

2009年包鋼稀土行情啟動之前,前十大股東中幾乎看不見公募基金的名字。在2009年下半年,一些先知先覺的公募基金開始進入。在此後每一輪行情中,都有不同的公募基金扎堆入駐。

據公開資料,目前國內共有327只股票型基金,先後入主包鋼稀土前十大股東名單中的公募基金達70只之多。

除了大型公募基金,資金實力雄厚的游資也是重要的力量之一。南方週末記者仔細查閱了從2008年至今的包鋼稀土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一些「超級散戶」們頻繁進出,股票市值動輒過億。

「包鋼稀土的背後有些說不清楚的東西,很多人的利益就隱藏在它的二級市場股價背後。」包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稀土公司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讓外界感興趣的是,在三十多萬包鋼稀土股票投資者中,有一家曾是包鋼稀土旗下的子公司。

在2011年一季報中,一家名叫「淄博中村貿易有限公司」(下稱中村貿易)的法人股東出現在包鋼稀土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持股超過270萬,後加倉至近300萬股,位列第六大股東。此時正逢包鋼稀土啟動第三波行情。

工商資料顯示,中村貿易成立於2003年,成立時由包鋼稀土旗下子公司淄博包鋼靈芝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靈芝稀土)控股80%,是一家貿易公司,其他三位股東為自然人許維農,張先彬和趙建軍。

在2004年和2005年年報中,包鋼稀土曾披露靈芝稀土和另一子公司聯合為子子公司——中村貿易——提供350萬元的擔保。

然而,在此後包鋼稀土的所有披露中,找不到任何有關中村貿易的消息。自稱為中村貿易老闆的張先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村貿易從2008年開始脫離包鋼稀土的控制,轉為個人控股的私營公司。

但工商資料顯示,中村貿易股東變更為三位自然人是在2011年7月。公司500萬註冊資本不變,張先彬出資200萬成為第一大股東,趙建軍和路明各出資150萬。

股權變更發生時,工商資料顯示,中村貿易公司資產中還有299.45萬股包鋼稀土股票,按當日收盤價計算,僅該股票市值就近2億元。張先彬稱,當時公司賬上還有其他一些股票。

除了股東身份外,中村貿易三位股東都曾是或者現在是靈芝稀土的管理層:靈芝稀土網站資料顯示,張先彬2011年時還擔任總經理助理,而路明是靈芝稀 土的財務部部長。南方週末記者致電張先彬,他表示中村貿易董事長兼法定代表人趙建軍其實是靈芝稀土的總工程師兼技術總監,不過靈芝稀土的辦公室曹主任對此 予以否認,稱公司沒有此人。

至於中村貿易具體何時脫離包鋼稀土、轉讓價格等情況,南方週末記者致電包鋼稀土董秘張日輝,他的答覆是「對這些我完全不清楚」。

中村貿易在何時、以什麼價位買賣了包鋼稀土,獲利多少,是否獲取了一些內部信息,張先彬拒絕對此作答。南方週末記者就中村貿易與包鋼集團之間的關係向包鋼集團求證,後者也拒絕答覆。

這只股票裡,依然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財富秘密。

(應採訪對象要求,錢尚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59

《新聞週刊》或再易手,社會化時代消亡了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818.html

【導讀】權威的聲音正被你的好友推薦取代,這個趨勢在Facebook出現之前已經有了,伴隨社交網絡的出現,發展越來越快。

 

來源:華爾街日報 鳳凰網科技譯 i黑馬編輯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互聯網公司IAC/Interactive Corp董事長巴裡·迪勒稱,該公司正在探索出售《新聞週刊》。這距離《新聞週刊》放棄印刷版全面轉向數字版還不到6個月的時間。同時迪勒還稱,出售《新聞週刊》將使得IAC專注於旗下新聞網站《The Daily Beast》。

知情人士稱,目前已經有47萬用戶訂閱了平板電腦版《新聞週刊》,較去年年底時的4.15萬已經有了大幅提升,但遠不及《新聞週刊》轉向數字版時的140萬份印刷版發行量。

此前的讀者哪去了?《名利場》曾評價稱:

「考慮到你正在網絡上讀這篇文章,你已經知道一部分答案了。權威的聲音被你的好友推薦取代了,這個趨勢在Facebook出現之前已經有了,伴隨社交網絡的出現,發展越來越快。」

數字替代印刷還是有積極的一面,《新聞週刊》的巨額虧損已經得到控制。去年12月做出地放棄印刷版的決定幫助該雜誌削減成本4000萬美元,部分歸因於《新聞週刊》裁掉了270名員工中的一半。布朗和謝蒂週三在發給員工的備忘錄中稱,到今年第四季度時,《新聞週刊》將實現「不賺不賠」。

此外,《名利場》曾把時代雜誌的藝術評論大師Bob Hughes的追悼會跟《新聞週刊》停發紙質版連在一起,來論證這個時代權威的消亡。並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讓Hughes獲得成功的那種讀者群體已經基本消失了,權威的聲音也被好友推薦所取代,而傳統媒體為了追求有噱頭的封面而變得沒有定力:《新聞週刊》可以先因為奧巴馬承認了同性婚姻,一週內就在封面上讓他頭頂光環;三個月後,又發表文章猛烈批評他。想要把公信力毀於一旦,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14

銀行業吸走了誰的金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255

銀行擴張日益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越來越受關注,人們抱怨,不受制約的銀行膨脹賺取了暴利,更帶來嚴重的負外部性,最終受損的將是經濟的長遠增長和社會福利。

2013年6月3日,在上海舉行的「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上,交通銀行新任董事長牛錫明的發言,再次引發銀行業暴利的熱議。

在這天的論壇上,民營企業家郭廣昌大膽向在場的金融家們提問:我們老是覺得為什麼銀行把那麼多錢都賺走了,好像2000家上市公司,一半利潤是10家銀行拿走了,這樣拿下去,我們製造業怎麼辦,還能拿多久?

資產大放水

賺錢動力強,風險控制弱。

對這個尖銳的問題,牛錫明沒有迴避,他直截了當地指出了銀行業暴利的原因——資產膨脹太厲害。

牛錫明,現在金融業的盈利水平確實比較高,在整個上市公司中,佔據了半壁江山,共有一萬多億的盈利。但他認為,銀行盈利這樣高,主要還是這幾年銀行資產膨脹得太厲害。

牛錫明解釋,中國銀行業2002年資產只有20萬億,2012年年底突破了100萬億,這麼短的時間之內金融資產大幅度膨脹,這是銀行利潤最重要的來源,利潤主要是資產膨脹型的利潤。

事實上,牛錫明記憶中的數據已略為保守。根據銀監會的統計,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為138萬億元,2012年底為131萬億元,而2008年底資產規模不足62.4萬億元,四年增幅約為70萬億元;再看美聯儲公佈的數據,2012年底,美國銀行業資產為13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83萬億元。

銀行業資產的快速膨脹究竟是喜是優?為什麼近幾年膨脹得如此迅猛?這當然是相當複雜而敏感的宏觀問題,與宏觀貨幣調控部門的宏觀政策直接相關。

牛錫明則明確表示了對龐大資產的擔憂,他說:這麼大的金融資產,本身所掩蓋或潛伏的金融風險,還是比較大的,而我們只看到了它顯性的一面,就是利潤,但沒有看到它風險的一面。

很明顯,這也是目前中國金融界的普遍憂慮:我們現在是贏得了利潤,但是利潤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有兩個來源渠道,一個是把其他部門的利潤轉移到了金融部門,一個是以未來的不良資產為代價,贏得了現在的利潤。

牛錫明繼而又含蓄地點出了銀行業暴利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他說,我在金融業幹了三十多年,我感覺到我們的盈利機制建設是比較完善的。因此,大家在市場上去競爭業務、取得盈利,這個動力是超強的。但是風險的控制機制相對是薄弱的。

賺錢動力強,風險控制弱,這番話幾乎從一個側面給出了答案。

資金熱,經濟冷

錢去哪裡了,都去還銀行利息了。

總的來說,銀行資產的膨脹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超發,一個是商業銀行信貸的發放。就是因為以上兩條,中國金融體系發放的M2已經超過100萬億,這最能說明為何商業銀行資產如此膨脹。

央行發行基礎貨幣是因為漸進升值的人民幣匯率政策,為了控制人民幣匯率過快升值,只有用人民幣購買貿易順差和進入境內的熱錢,這是純粹的印鈔,這些就是基礎貨幣,又叫高能貨幣。

商業銀行拿上這些基礎貨幣後,要去掙錢盈利,就只能拚命放貸,又加上中國行政性控制的巨大利差,導致放貸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誰放的多誰就掙錢多。

前幾年的圖景是,央行經常和商業銀行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央行懼怕信貸投放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就通過發行央票或者定向票據,或者打電話窗口指導,甚至召開行長會議進行約談等等方式,但是商業銀行總是不大聽指揮。為何?答案只有兩個字:掙錢。

因此,中國的銀行業在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方面,吹起了兩個大泡沫,這兩個大泡沫是中國宏觀經濟的兩大毒瘤,到現在還在時刻折磨著宏觀調控者的神經,進一步的投資拉動基本無從談起。

最近中國出現資金熱、經濟冷的現象,人們問錢去哪裡了,結果發現,銀行的錢被借去歸還銀行利息了,哪裡有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監管者的「護犢心態」

對於金融體系的這種負外部性要有足夠的警覺。

不過,監管層屢次對銀行業的放貸以及產生的暴利,給出了委婉的辯解。

2012年2月,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亞布力論壇上發言,認為保持銀行業的利差是有「好處」的,這些好處就是:由於國家銀行是通過剝離不良資產,然後進行財務重組上市,在國家改制的過程當中背了很多的財務負擔,在一定的時間之內保持銀行的存貸款利差,保持銀行盈利能力,是為了儘早償還過去的歷史欠債。

2013年3月的兩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對銀行業暴利的說法也進行了辯解。他說,說中國銀行業存在暴利有點過分,但是相對於其他行業,去年銀行業的利潤狀況確實是不錯的。周小川認為銀行業的利潤的高低可能由多種因素決定,其中有一種因素是(銀行業利潤)存在很大的週期性。

針對銀行業高利潤是否主要是由利率管製造成的問題,周小川說,「高利潤是不是完全是利差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分析。」他解釋,從亞洲金融風暴到現在,中國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利差大致在3個百分點左右,其中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高一些,大約是3.6個百分點左右。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以及危機恢復期間,銀行是全面虧損的,而且虧損留下的窟窿,之後好多年都沒有完全補上。可是那個時候的利差比較高,而現在的利差則有所收窄。

兩位高管把維持利差、導致銀行業暴利的初衷歸結於歸還歷史欠賬上。可是,是誰承擔了銀行業巨額不良資產的成本?

就銀行業而言,我們看到的是,除了當時被下崗的人員以外,其他人隨著銀行業很快進入暴利階段,薪水猛漲,遠遠高出社會平均水平。

至於就不良資產本身而言,則政府為此專門成立了不良資產處置部門,也就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先後被剝離的達20萬億的不良資產,是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交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處置的。它們處理不良資產所得收益連歸還特別國債的利息都不夠,最終這些特別國債還掛在中央銀行的賬上無人問津,早被大多數國人忘卻了。

而從銀行業分離出來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最近幾年也成了暴利行業,此前的不良資產在一輪輪貨幣超發泡沫中突然升值,不良資產成了優質資產,資產管理公司們自然賺得缽滿盆滿。

那麼,被剝離的不良資產成本到底是誰來承擔?要想讓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來還,已經幾無可能,那麼央行的掛賬只能以發行貨幣稀釋存款人的存款價值為代價。

這樣,在當下中國的銀行業就產生了這樣的景觀:當宏觀經濟上升時期,銀行業瘋狂放貸,風險控制被棄之不顧,資產膨脹,利潤暴漲,銀行業薪酬待遇讓全社會豔羨;當宏觀經濟下行,不良資產形成,處理不良資產又成了政府的職責,而對不良資產付出「對價」的則是全體國民,銀行業在「經濟安全」的藉口下安然無恙,當然不排除在改制時一些下崗職工付出成本。這就是目前中國銀行業在「護犢心態」和「父愛情結」之下的道德風險。

從長遠來看,銀行業暴利對中國會產生什麼影響?就大的方面來說有兩個,一個是社會層面上的,一個是宏觀經濟層面上的。

在社會層面上,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就以2013年5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為例,「2012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和「2012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顯示,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遠高於私營企業,其中金融業收入最高,是農、林、牧、漁業收入的4倍還多。

宏觀經濟層面上,則是形成了製造業的空心化,同時產生了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債務這兩大毒瘤。

如此看來,限制金融業的暴利已經是刻不容緩,根治它,則必須從最根本的改革開始,一個是利率市場化,一個是匯率市場化,一個是資本賬戶的開放。

更重要的是,監管者需要站在社會福利的角度,對於金融體系的這種負外部性要有足夠的警覺,從而及時調整政策,維護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39

動了誰的奶酪?證監會:支付寶「餘額寶」違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13.html

支付寶剛剛對此回應稱,支付寶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主管部門的相應要求。餘額寶業務不會暫停,用戶的利益會得到充分保障。

支付寶17日推出了一款「餘額寶」的新服務。通過餘額寶,用戶在支付寶網站內可以直接購買貨幣基金等理財產品。這也是去年5月份支付寶獲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後,在基金業務上的一大動作。餘額寶首批的基金產品提供方為天弘基金。根據官方數據,餘額寶上線後的用戶數已突破100萬。不過,這一基金業務正式推出不到一週,就被證監會點名稱其違規。

根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的說法,「餘額寶」本次違規主要出現在賬戶備案環節上。根據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結算資金管理暫行規定》第九條,基金銷售結算專用賬戶開立人應當自銷售賬戶開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有關監督協議和賬戶信息報中國證監會及賬戶開立人所在地派出機構備案。

而根據我國《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第七十八條 ,基金銷售機構和基金銷售相關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基金銷售活動的,應當報相關部門進行網絡內容服務商備案,其信息系統應當符合中國證監會基金銷售業務信息管理平台的有關要求,並在向投資人開通前將基金銷售網站地址報中國證監會備案。

而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稱,餘額寶中有部分基金銷售支付結算賬戶並未向監管部門進行備案,也未提交監督銀行的監督協議,違反了上述兩部法規中的相關規定。監管部門已要求支付寶對未備案的基金銷售支付結算賬戶進行補充備案。如果支付寶逾期未進行備案,將根據相應法律規定進行調查處罰。

儘管如此,證監會對於支付寶「餘額寶」仍舊表達了肯定態度。上述新聞發言人表示,餘額寶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理財選擇,是「市場創新的積極探索」。證監會支持市場創新發展,並為其提供製度保障和寬鬆環境。

支付寶「餘額寶」推出以來就面臨爭議。除去支付寶涉足基金業務這一話題外,餘額寶在宣傳資料中一直強調基金的收益,而未對基金投資風險做出提醒,被指誤導性宣傳。支付寶資深高管總監曾對此在微博做出公開回應,表示將把餘額寶的風險提示放置在產品更醒目的位置。

從「阿里小貸」到「餘額寶」,阿里巴巴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嘗試一直在繼續,馬云也從不掩飾自己對金融領域的興趣。《人民日報》今天也刊登了馬云的專訪文章,馬云在專訪中這樣說道:未來的金融有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才引發的。「金融行業也需要攪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進來進行變革。」(李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