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東盟將是投資亮點

第十四屆文博會剛剛落幕之際,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的話題也備受關註。

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近年來去國外投資並購的案例越來越多,但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會涉及當地文化傳統、習俗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法律風險可謂最大的風險之一。文化產業律師的角色也因此改變。他們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審核合同或打官司的人,而是文化交易的深度參與者,從交易前的談判貫穿到交易後的運作等整個環節。

此外,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春風下,東盟和中國的文化企業之間互動日益增多。有業內人士稱,東盟將是中國文化企業未來投資穩步增長的亮點區域。

文化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5月9日,在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前一天,“一帶一路”國際文化產業政策解讀與法治保障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黨組成員、副會長盧鵬起在致辭中談到,近年來我國文化出口企業數量迅速增長,對外文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文化資本境外投資步伐加快。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文化企業在國外的投資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向發達國家投資,主要是並購優質戰略性資源,包括研發機構和平臺等,以提高自身的實力;另一類是向發展中國家投資,這類投資也不是簡單地出售產品,而是通過並購當地的文化企業或機構,更好地進入當地廣闊的市場。目前,中國的文化企業投資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等地。

去國外投資的文化企業中,相當一部分來自上海和長三角地區。長三角不僅是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文化產業最為繁榮的地區。

長三角地域面積占全國的1/26;常住人口占全國的1/6;經濟總量達19.5萬億元,占全國的近1/4,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的30%,在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占33%,在全國十大文化產業上市公司中占4席,創造了全國文化產業一大批“第一”和“最佳”的紀錄。

投資並購阻力不少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環境迥異。

烏利亞律師事務所北京辦公室資深律師周雨石認為,西班牙的投資環境較為寬松。他大力推薦中國文化企業去西班牙投資。

在他看來,對於有意投資西班牙文化行業的中國企業,要註意一些特殊行業投資限制,比如:在體育領域,如果要收購職業運動公司,那麽外商收購比例超過25%需獲相關機構審批;在視聽傳媒領域,單一外商控股不得超過25%,外商控股總比例不得超過50%......

但是他強調,西班牙在文化產業投資上幾乎沒有準入限制,不像高科技等行業。他說:“雖然西班牙距離中國比較遠,但是在西班牙投資很方便。基本上在中國怎麽投資,在西班牙就能怎麽投資。”

雖然部分國家的投資環境較為寬松,但更多國家要嚴格得多。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201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並購交易完成率僅為67%,遠低於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企業的水平。據了解,目前這一比例並沒有明顯的改變。

為什麽投資並購成功率低?

除了準入門檻高和外國政府機構的審查之外,還涉及更多複雜的因素。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周俊武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部分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往往摻雜商業和非商業的目的。而文化娛樂行業專業性非常高,加之文化行業無形資產的屬性,估值不易,交易雙方往往難以在交易對價上達成一致。

另外,各國在文化上的差別也導致交易結果的不同。周俊武以日本為例,日本一直向美國學習,對美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較為深入,所以在美國成功並購了很多影視公司。

不過,在周俊武看來,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企業對海外法律環境了解得不夠。他已經在知識產權及影視娛樂領域執業近25年。他發現,對於文化娛樂公司而言,律師已經不僅僅是修改審核合同或者打官司了,而是已經成為重大項目的標配,需要深度參與整個交易的全過程,從交易前的談判貫穿到交易後的運作等各個環節。

周俊武建議,要針對本國和被投資並購所在國的法律政策,根據並購方和被並購方的交易目標以及各自實際情況,設計合法合規、高效實用的交易架構、交易模式和方案。

東盟投資需求增加

2017年初,《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公布。該行動計劃重點任務是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

中國文化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活動日益活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文化貿易和投資的重要潛力市場。中國商務部服務貿易司處長苗楊在前文提到的研討會上引用了一組數據稱,2017年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貿易達到176億美元,同比增長18.5%。

上海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產業基地董事長殷偉民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文化企業帶來重大機遇。在與這些國家和地區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一些相關國家缺少文化裝備,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文化裝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前不久,殷偉民去非洲一個較大的國家考察時發現,當地影院少,全國只有1000多座,而且影院設施很落後,電影院沒有一個統一的大屏幕,而是多個小屏幕,當地影迷只能坐在電影院里戴著耳機各自看小屏幕,以免互相幹擾。

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中,文化企業面向東盟的貿易和投資前景被業界看好。花建說,最近十年來,上海向東盟的投資在穩步增加,因為東盟經濟發展較快,人口基數龐大。他預計,未來中國文化企業除了繼續向發達國家投資外,穩步增長的亮點是東盟。

周俊武也從自身的工作經歷上發覺,雖然中國文化企業去東盟投資的案例真正成功的並不多,但是這種需求在增長。而且,東盟來國內投資的需求也在增加。他說:“尤其是最近一兩年來,東盟以及周邊的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來中國參加電影節的企業越來越多。這個市場會慢慢複蘇,不過可能沒那麽快,還需要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76

“一牽手”便將是百年,非洲最大銀行與中國夥伴間不得不說的故事

南非老牌的貿易融資銀行標準銀行集團(Standard Bank Group Ltd.)在19世紀中葉初創之時,應該不會想到,再過140多年會與中國結緣,並以此拉開了金融、貿易合作的序幕。

2008年,中國工商銀行以55億美元收購了南非標準銀行20%的戰略性股份,這項交易是當時中國企業最大的一筆對外收購,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對非洲最大的單筆投資。

9月1日,北京,標準銀行集團的現任首席執行官西姆·沙巴拉拉(Sim Tshabalala)在即將前往工商銀行總部慶祝兩行合作十周年之前,向第一財經記者談起當時的談判:“(這個)過程是非常迅速的。中國工商銀行時任董事長姜建清和標準銀行集團前首席執行官雅科·馬瑞(Jacko Maree)兩位進行了一天的會面之後,在短短的4個月內,就談判達成了股權的交易。”

在西姆眼中,中國合作夥伴是以世紀為時間單位來考慮問題的,中國投資者是具有戰略眼光的長期投資者,標準銀行與工商銀行的合作受益於這一點。

中非銀行的“世紀性牽手”

1862年,標準銀行初創於南非東南沿海伊麗莎白港,成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的銀行及如今非洲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

在它150多年的歷史中,經歷了南非殖民地時期、種族隔離時期和建立民主國家多個歷史階段。在最近10年,這家古老的非洲銀行和中國,一個因15世紀鄭和南下西洋到訪南非而被當地廣為知曉的國家,因中非合作的大歷史背景走在了一起。

在形容彼時標準銀行和工商銀行的攜手時,無論是姜建清,還是西姆,都有著一種“相見恨晚、一見如故”的情感。

“2007年6月,國際貨幣會議在南非開普敦召開時,雅科·馬瑞帶著姜建清參觀了標準銀行集團在約翰內斯堡商務中心區總部的地下金礦遺址,並舉行了會談,這次會談奠定了兩家銀行攜手合作架起中非合作金融橋梁的基石。” 《非洲金融明珠——標準銀行集團史》一書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會談場景。

2018年7月,雅科·馬瑞在為此書作序中說,當標準銀行決定與一家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時,沒有選擇歐洲或西方夥伴,而是考慮到中非之間的深層聯系,選擇了中國最大的金融機構——中國工商銀行。

“標準銀行的發展前景,也因此而變得比10年前更加開闊明朗。”他在序中這樣說道。

除了中國官方援助、貸款和基金等金融合作外,標準銀行在與工商銀行過去十年的戰略合作中,為非洲40家中資企業提供了85億美元的融資支持,涉及投資金額300億美元。在2016~2017年,雙方已在非洲共同完成13宗銀團貸款交易,涉及金額超過20億美元。

如今,標準銀行與工商銀行經常在中非融資交易中聯合組成貸款銀團,由於標準銀行善於全面評估非洲投資的風險,它的參與也讓工商銀行在承擔非洲的放貸風險時更加安心。

2008年,在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後,兩大銀行的最高領導層聯手,共同制定五年戰略計劃,如同中國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一樣。而2015年達成的交易,則充分體現了工商銀行與標準銀行集團的緊密戰略夥伴關系,並進一步加深兩者間的合作,為雙方共同的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交易服務。

業內普遍的看法是,相比於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因為與標準銀行的合作和入股,大大提升了在非洲的存在感,並在相當程度上具備了其他國內銀行無法比擬的優勢。

3年前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期間,第一財經記者曾到訪位於約堡中心商務區羅斯班克(Rosebank)的標準銀行總部,而這也是工商銀行駐非洲代表處的所在地。

有個細節是,在多位標準銀行高管的名片上,除了印有標準銀行的標誌及其本人職位外,都在右下方印著中國工商銀行的紅色標誌,並寫著一行字“中國工商銀行戰略夥伴”。

標準銀行集團和工商銀行還開展了員工交流計劃,雙方將級別不同的員工派往對方在非洲和中國的總部和分支機構進行交流。

因為在融合交流中目睹了工商銀行IT和技術發展帶來的實惠,標準銀行集團采用了新的集團級數字化戰略,並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業務和產品。

西姆表示:“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或夥伴關系,能夠既服務在非洲的公司,又能同時提供進入中國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資本、貿易和投資中心的途徑。標準銀行和工商銀行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打造了無可比擬的基礎,迅速深化了中非貿易、投資和增長機遇,並竭誠服務了希望對非洲大陸的發展作出貢獻的客戶。”

帶動民企投資和零售消費

“標準銀行和工商銀行攜手合作的十年,是共同促進中非商品、人才、資金在中非兩個大陸之間流動的十年。”西姆告訴第一財經。

受益於工商銀行的牽線搭橋,標準銀行得以與中國各大利益相關方建立起合作關系,標準銀行在非洲的中國客戶基礎和獲利能力持續增長,在中非經濟互聯互通走廊中的市場份額日益擴展。為此,標準銀行為非洲大陸提供一系列銀行服務,例如,非洲國家內部及區域內跨市場風險緩減、現金和信用管理等。

2017年被任命為標準銀行集團企業及投資銀行首席執行官的肯尼·菲拉(Kenny Fihla)給記者舉了一個肯尼亞的例子。

肯尼介紹,中國支持肯尼亞建設了多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以及社會項目,在項目即將上馬之時,標準銀行能夠通過與工商銀行的共享信息,在該項目尚未落地前就了解到投資項目並迅速做好相應準備及推出相應服務,滿足這些投資所需。

在工商銀行通過投資標準銀行深入介入非洲業務之前,在中非金融合作中占主導及占主流的是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對中非合作的參與度相對有限。

2013年以後,落戶非洲的中國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幾乎在所有非洲國家都能看到中國民營企業的身影。

而工商銀行與標準銀行這兩國商業銀行的合作,直接帶動並服務了大量中非兩國民營企業和市場化機構,也符合民營企業更能靈活把握非洲投資機遇的一般規律。

標準銀行集團經濟學家倪傑瑞(Jeremy Stevens)發現,最能靈活迅速把握非洲投資機遇的莫過於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推動了中國對非投資。而中國在非洲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的數量遠超過官方統計。

根據中國商務部提供的統計數據,目前在非洲有超過3500家中資企業,但這一數據仍有可能比實際情況要低。例如,根據標準銀行集團最近在烏幹達的研究,預測當地有超過500家中資企業,相當於官方數據的十倍以上。這些企業共計聘用超過25000名烏幹達居民。以此推算,在整個非洲大陸上活躍的中資企業實際上有可能超過3萬家,其中大部分為小型民營企業。

倪傑瑞還發現,中國國企與民企在非洲投資的行業也截然不同。

國企主要投資於建築業和采礦業,二者在其總投資金額中的占比分別為35%及25%;而民企則主要投資於制造業和服務業,二者在其總投資金額中的占比分別為36%及22%。事實上,民企在非洲的530億美元投資金額中,有190億美元投資於制造業。基於制造業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比采礦業項目多兩倍,這一趨勢對促進非洲經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中國企業如今愈發積極地在非洲進行投資,最常見的原因是企業希望進入當地龐大的消費市場,並減少在日漸飽和的中國市場競爭。

非洲市場確實具備多項優勢,包括勞工成本極低、天然資源和生產原料富饒、內需市場快速擴展,以及人口結構理想等。雖然非洲大陸目前的營商環境、政府效率及基礎設施等內部狀況仍充滿挑戰,但與上世紀90年代中國跨國企業初涉非洲市場時相比已明顯改善。未來,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也將更深入、更成功。

過去十年間,中國在其他七個非洲國家投資的總金額已超過10億美元,這些國家包括贊比亞、尼日利亞、津巴布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納、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而同期,中國在非洲三分之二的國家也產生了至少30宗投資交易,交易金額平均在1000萬美元以下,可以看出中國對非洲投資覆蓋面之廣。

而目前,在中國和非洲分別有廣泛客戶基礎的工商銀行和標準銀行將目光投向了零售業務並服務更多中小企業,看中的是中非之間人員往來的密切和中非消費潛力的不斷釋放。

標準銀行集團與中國工商銀行以及南非旅遊局共同推出了“愛購南非”(I Go South Africa)銀行卡消費禮賞計劃。兩家銀行還將“愛購”活動系列擴展到更多非洲國家,並為南非標準銀行信用卡持有者提供“愛購中國”(I Go China)信用卡活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楊小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81

笑到最後:移民將是最佳投資

1 : GS(14)@2016-03-15 16:05:29

香港係移民城市,可幸嘅係對上的三、四十年,香港建立起「本土」文化,股樓都行大運,本來有落地生根嘅條件。可惜最近幾件事睇得出,新管治者唔等「五十年不變」,已經下緊「逐主令」。身為一個投資者,有命、有支配財富嘅自由,先係最緊要,移民攞本外國護照保命似乎係惟一出路。高鐵超支係一個轉捩點。高鐵超支,係打香港人荷包救國。但香港嘅用途,從來都唔係以榨乾香港為目的,香港唔識生金蛋,但識得擔水,然後救濟大陸。最早識得利用香港嘅係滿清嘅胡雪巖,透過香港外資財團,為滿清政府借錢打仗。近年就有紅籌、H股上市,集資嘅錢,有一部份可能係香港散戶的,但真正來源係外資,中國想要嘅,唔單止係外國嘅錢,仲想借外國個名,挾洋自重,返去同鄉里講嘢都大聲啲。香港嘅用途就係咁,用嚟對沖大陸嘅不幸,因為體制同大陸唔同,方便同洋人行事,唔需要成個國家改變體制去遷就一單刁,制度嘅嘢由香港解決,大陸直接拎錢就算。高鐵蝕本都要做,原因好明顯係「心知肚明」,但夾硬淘空香港庫房,就知道當今管治者,唔打算當香港係一個方便嘅融資渠道,而係想殺雞取卵就算,然後將香港變成中國其中一個城市。香港被人陰吓又陰吓,固然好快會衰落。制度建立要用幾十甚至過百年,破壞就可以好快,聽日即使覺得香港原來咁有用,都未必一下子還原得到。另一邊就反映,大陸嗰邊真係好等錢使,寧願破壞香港來之不易嘅和諧,都要渾呢百幾億水,背後經濟危機先令人心寒。
A股股災後,中國鎖國多過開放,殺埋香港等於中國拒絕再向國際學習。近代中國從抄襲學習西方制度起家,到今日自覺有成,停止學習。即使香港變成中國的一個城市,背靠嘅「祖國」選擇停滯不前,香港都唔會有運行。再加上,近年中國掀起仇視香港情緒,一旦香港變成中國其中一個城市,中國人可以自出自入,香港人未必安全。所以,身為一個投資人,最大投資就係投資喺自己身上,香港回歸移民城市命運,拎本護照傍身在所難免,即使買中下一隻騰訊(700),都要有命享先得。真正香港仔性格係:繼續喺香港搵食,床下底有本護照。可能香港股樓會再升,但有起事上嚟,走得到保命最緊要。高明
https://www.facebook.com/bigricetea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14/195282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98

何國良:物聯網發展將是下一個亮點

1 : GS(14)@2016-12-19 06:29:54

【明報專訊】跟不少孩子、同學、家長聊天時,不其然都會為現在的教育感嘆一番。到底現在的教育是為學生成長,還是為老師/校長生計而安排?每一個學科的老師,為了滿足校長定下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要彰顯學術成績上的教學效果,結果,發功課,勤操練,變成了「行規」,不同科目老師同業競爭,情况變本加厲,學生家長同聲問「點解咁多功課考試架?」

網上教育帶來啟發

網絡的出現,已經對不少行業帶來一些顛覆性的改變,叫不少傳統行業好好重新想想如何在新世代中延續下去,網上教育的出現亦相信會帶來一些啟發。大家不要低估它對人和社會的影響,剛在里約奧運會拿了標槍銀牌的肯利亞選手,YouTube就是他的教練。在互聯網的發展中,第一波的浪潮出現在2000年前後,個人電腦(PC)成為了不同科技公司必爭之地,無論是硬件或是軟件都是圍着PC平台來轉。之後的十幾年,科技公司又不斷利用硬件變小變輕高效能的發展同地配合了網絡更快更多點的特點,把競爭的場地由PC轉移到手機上,讓互聯網第二波在更大更多的客戶群中發酵起來,影響了今天的你和我。

筆者相信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是未來的第三波。物聯網是全球化網路基礎建設,透過資料提取和通訊能力,將實體物件與虛擬數據連結。這趨勢的潛力有多大?根據研究行業的報告顯示,現時的智能手機總數大約達到20億左右,預計2020年總數可以達到30億。但在物聯網世界中,到時候,他們預測將會有500億個能連接的設備(Connected Device),從這個比較,你就可以想像當中的發展潛力是如何大!當然1個連接設備的單價不能直接跟一部手機去比,但儘管如此,到2019年,物聯網相關的投入會達到1.3萬億美元,每年複合增長17%。

數據流量將急增 相關行業受惠

現時,在物聯網的應用中,以製造業和物流業佔了一個重要的部分,在未來的發展中,物聯網在電子消費品和保險/醫療的應用將會是下一個亮點。在智能化城市發展的大方向下,智能大廈和家居,就是近年來大家都可以看到物聯網影響下的一些具體發展。

在物聯網這大趨勢,將有利於幾個有趣範疇,值得普羅投資者當中尋寶。首先,物聯網應用會使將來數據流量有所增加,互聯網設備的投入將會更可以滿足需求,因此,相關行業將有望受惠,另外,能連接的設備需要上傳數據來進行分析,因此,收集數據相關的設備亦會因物聯網的發展而興旺。最後,能有效為客人提供硬件和軟件一體化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公司就更有潛力了!

安保投資亞洲區股票投資主管

[何國良 基金看世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27&issue=20161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31

警告倘報復徵美國進口商品關稅 特朗普顧問:中國將是貿易戰輸家

1 : GS(14)@2017-01-19 07:59:56

【明報專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表示,中美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兩敗俱傷後,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的高級顧問斯卡拉穆奇(Anthony Scaramucci)隨即警告,若中美爆發貿易戰,中國將會是輸家。他聲言,當前中美貿易關係不對等,對中國更有利;如中國選擇報復,對進口商品徵收懲罰關稅,中國只會比美國付出更高昂的代價。

斯卡拉穆奇不認為中國有多大能力向美國報復,稱:「中國要做什麼,他們要反對我們爭取公平的行為嗎?貿易戰將使他們付出比我們更大的代價,我認為中國知道的。」

斯卡拉穆奇又批評,現在的制度存在不公平,給美國低收入家庭和中產帶來傷害,「若你們國家的貿易赤字達到8000億至9000億美元,這部分是因制度原因造成」。

美中貿易委員會:美方統計誇大逆差

不過特朗普團隊以對華貿易逆差為由,威脅要向中國徵收懲罰關稅,其實扭曲了兩國貿易的實際情况。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近期的報告稱,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常被忽視,加上中國出口產品中,又包含許多外國零件,美方統計往往誇大了對華貿易逆差的實際規模。如果改變現行的原產地貿易統計方式,按各國產生的附加值計算,對華貿易逆差佔美國GDP的比例,將由約2%降至約0.8%。

市場分析認為,中國可採取的報復行動,除了限制美國基本商品進口,還可重演中國之前向日本電子工業暫停輸出不可缺少的稀土礦石,放鬆打擊盜版,甚至限制一些企業在中國生產。目前絕大多數蘋果手機在中國組裝。但組裝成本僅佔設備附加價值不到4%,若中國強制停止iPhone生產也不會有太大代價,反而蘋果要將生產轉移將面臨破壞性影響。

承認有共同利益 不願打貿易戰

特朗普之前提出,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45%關稅。不過斯卡拉穆奇在達沃斯論壇聲言,特朗普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其政策不同於貿易保護主義。但他同時承認,中國和美國之間有共同利益,「我相信美國新政府並不希望打貿易戰」。

學者:進口零件成本增 削弱美製造業

目前中國18%出口總值輸往美國。中美雙邊貿易額在2015年達到5584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15年美國有22%棉花、26%波音飛機、56%大豆輸往中國,美國46個州將中國列入該州前五大出口市場。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Geoffrey Garrett稱,中國不僅是美國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這些公司同時把更多產品投放中國市場。例如通用汽車在中國的汽車銷量已超越在美國的銷量,蘋果手機不僅在中國組裝也在中國銷售,中國已成為蘋果手機的主要市場。

2015年美國對華出口直接和間接支持約180萬個美國職位。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Richard Baldwin認為,提高關稅安撫工人是試圖以20世紀思維解決21世紀全球化問題,貿易壁壘將提高美國進口零件成本,削弱美國製造業競爭力,無法為美國創造更多職位,因為低技能崗位已被機器自動化取代。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963&issue=201701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18

湯文亮﹕倘樓價跌 基層將是受害者

1 : GS(14)@2017-12-26 13:27:09

【明報專訊】有評論員撰文叫大家「小心樓市會局部下跌」,這是什麼意思?這與我的「細價樓爆煲論」有什麼分別?雖然他們所說的局部是指豪宅,我所說的是細價樓,但我實在不明白他們的理據。我認為,即使樓市繼續上升,細價樓仍然有下跌風險,倘若樓市下跌,細價樓就會首當其衝,所以我的爆煲論只是提醒那些勉強上車的基層人士,一旦樓市形勢逆轉,他們將會是今次樓市下跌的受害者,我提出警告只是盡了我的本分,上車人士應量力而為。

每一次樓市下跌,受害人的身分亦有所不同,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樓價大跌七成,除了積極參與投資的物業投資者之外,受創最重的就是專業人士,例如醫生、律師等,因為當時信貸資料庫的監察系統未如現在的完善,他們可以利用單一收入借錢買多個單位,當樓價下跌,他們的投資不但化為烏有,而且還欠下一身債務,基層人士基本上影響不大,當時反而有不少收入不多的基層人士趁機上車,或者可以說他們是受惠者。

借高成數按揭 上車容易供款難

到了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香港物業市場受傷的程度不算太深,很多人包括中產分子以及基層人士,根本沒有感覺到樓市下跌壓力,最受創的就是持有多個物業的業主,他們被銀行降低其資產估值而要向他們追收差額,有不少投資者的確要出售部分資產才能渡過難關,說他們是受害者絕不為過。

現在大多數買樓上車的人不但買新樓,而且會採用地產商提供的高成數按揭,倘若樓價下跌,隨時會變成負資產。如果他們能夠維持供款,即使他們變負資產,地產商是不會收回他們的單位;但倘若他們放棄供款,地產商的反應絕對不同,他們就會成為今次樓市下跌受害者。一般分析員沒有意識到這個危機,仍然鼓勵不合資格的人士上車,老實說,推人上車易,但保持供款難,要樓市長期保持升勢就更難,當大家一窩蜂睇好樓市的時候,我唯有稍盡綿力,向大家發出一聲微弱的警告。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31&issue=20171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