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cotland 蘇格蘭用新能源 向中國吸金

1 : GS(14)@2010-10-25 07:57:09

2010-10-16 iM

蘇格蘭愛丁堡直擊

蘇格蘭三字令你想起甚麼?格仔裙、威士忌、還是靚聲村姑蘇珊博伊爾(Susan Boyle)?

真相是,在未來10年,這片土地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環保能源發動中心!

靠北海邊陲的蘇格蘭,領地雖小,卻手握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天時地利,既蘊含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且擁有強大的潛在海洋力量。在氣候轉變的大環境下,蘇格蘭積極發展低碳經濟,並嘗試衝出北海,希望吸引全球資金投資其低碳事業。

本刊記者親身和蘇格蘭首席大臣薩孟德(Alex Salmond)作獨家專訪,了解中國在蘇格蘭發展低碳事業上扮演的角色。

9月尾的愛丁堡,秋意濃郁,落葉片紅片黃,映襯全城灰沉沉的建築。城市不大,沒有地下鐵,除了汽車外,更多人步行或踏單車穿梭街頭巷尾,上下班時間,不少OL上身Executive Look,卻腳踏球鞋,男士則乾脆換上專業的單車手服裝,化身黃金寶,旁人沒有絲毫奇怪的目光,似乎習已為常。

蘇格蘭積極提倡低碳,市民環保意識高,街道任何時間也乾乾淨淨,垃圾分類回收箱隨處可見。這地方雄心勃勃,希望把本國塑造成一個全球低碳投資的平台。

目標2020年減碳42%

歐盟本來的目標是在10年後,即2020年,把碳排放從1990年的水平減少20%,蘇格蘭對自己要求高,把目標定在最少減42%,國家用電的一半要來自可再生能源;又繪出一個低碳經濟的藍圖,指2020年,經濟可從中增加60億英鎊的累積增加值,即每年多13億英鎊,而從事低碳經濟的職位會增加至13萬個。

蘇格蘭位處歐洲邊陲,與北海連接,擁有天然風力、波浪和潮汐的能量,據蘇格蘭政府資料,她佔歐洲海上風能潛力的25%,佔波浪能源潛力的10%,另擁有全歐洲最大的碳儲存(Carbon Storage,見Green Knowledge)資源。

問題是,怎樣把這些潛力轉化成實際能源?這些行業又面對甚麼挑戰?記者受邀出席由蘇格蘭政府主辦的低碳投資大會,目的就是為新能源企業創造商機之餘,也讓投資者、銀行家、經濟師和政府要員濟濟一堂,闡述他們眼中新能源的機遇及挑戰。會議邀得不少具分量的講者,包括蘇格蘭首席大臣薩孟德、英國能源大臣亨德利(Charles Hendry)等。

望中蘇合作愈來愈多

薩孟德掌管蘇格蘭的日常事務,儼如半個總理,記者原以為不能輕易親身見到這位首席大臣,孰料對方一口答允會面。記者甫坐下便立即發問,倒是薩孟德不慌不忙,一邊吩咐記者坐近些,一邊遞過一張紙,紙上列出蘇格蘭和中港機構的合作事件,他說:「蘇格蘭企業和中港有不少合作,港燈(00006)便和蘇格蘭及南方能源(Scottish and Southern Energy)共同持有Seabank能源站,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合作機會(詳見下表)。」

其實中國在發展陸上風能和太陽能已取得極大進步,甚至定位於新能源的出口國,薩孟德也認同中國成就,但蘇格蘭也有可以協助中國新能源技術的地方,他半開玩笑地說:「中國古代便有四大發明,而蘇格蘭人也擅於研究新科技,發明蒸氣機的瓦特(James Watt)、發明電話的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都是蘇格蘭人。」

投資新能源扭轉貿赤

與其說中蘇可多點合作,不如說在全球資金緊絀、新科技企業難以取得借貸的情況下,中國反而是提供資金的大水喉,果然聽薩孟德明人不說暗話:「中國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儲備數以萬億美元計,需要到處尋找投資機會,這些資金都希望投資於有用的東西,除了傳統能源之外當然包括新能源,蘇格蘭正正提供了另類的選擇。」

但記者所見,場內場外大部分均是來自歐洲的投資者,中國的角色有多大?薩孟德點點頭說:「金融海嘯後不少人認為長投資已經不存在,可是我們能夠靠雙手創造一種新的資產,便是新能源,這是種有形資產的投資。」

「再者,我們的世界失衡,西方國家負債這麼重,東方儲蓄率高,假如有一個辦法把東方的財富引渡到西方有價值的投資上,解決失衡問題便更有效,較經濟轉型更快。」

其實薩孟德這一年已經多次探訪中國,在北京和上海路演,最主要便是宣傳自家的新能源技術。他於今年7月到訪北京的時候,與商界人士聚會,呼籲中國企業家投資蘇格蘭的海上風能,更被媒體形容為「激情的」首席大臣。

盡管會議中看得出投資者相當保守,薩孟德回應時沒有表現太「激情」,指希望歐盟啟動歐洲智能網(European SmartGrid,見Green Knowledge)後,確保有足夠的基建傳送新能源,科技發展便會愈趨成熟,也會有更多投資者願意參與這個新市場,看來他相當樂觀。

蘇獨分子掙脫英國財赤

蘇格蘭屬於英國的領土,但長久而來都爭取獨立,蘇格蘭有自己的國會和政府,不過軍政大權的最終決策者仍為英國政府。

獨立聲音最強的是蘇格蘭國民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作為「蘇民黨」黨魁,薩孟德在探討低碳發展的時刻,每每形容蘇格蘭是一個「國家」。

經濟師出身的他常說之以「利」:「獨立對蘇格蘭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是最好的安排,試想想,世界上有很多國家能生產石油和天然氣,也有很多國家有潛質發展新能源,但有多少個國家能同時擁有石油和天然氣、以至新能源的科技呢?我們便是了。」

事實上,英國的財赤佔GDP比率達11.6%,蘇格蘭自然希望盡快甩身,並且以包攬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作為賣點,屆時便財源滾滾來,避免為英國乾巴巴的荷包作嫁衣裳。

最佳模式為採用歐元

蘇格蘭有8家發鈔銀行印刷蘇格蘭鎊(Scottish Pound),表面上和英鎊掛,但在英國未必處處通用,蘇格蘭希望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貨幣。

對港人最切身的問題是:未來到蘇格蘭旅行,是用英鎊還是蘇格蘭鎊?薩孟德表示,獨立的話會先沿用蘇格蘭鎊,穩定經濟,但最好的貨幣是歐元。

「有些歐元區國家在使用歐元時感到左支右絀,這全因他們生產能力低降,我們不同,蘇格蘭是個高生產力的國家。」這名推銷員不忘本份繼續推銷。

投資者與企業家的對罵

這場低碳投資大會其中一場小組討論,便是新能源企業在融資上的困難,讓投資者和企業家面對面「攤牌」,過程中當然擦出不少火花。

一開首,彭博社旗下的新能源財經研究員Ethan Zindler身為主持人,提出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能否解決企業資金緊絀的困難,他引述該機構所作的調查指,去年47家企業中有15家獲得資金,但今年上半年僅有8家,反映創投的態度依然保守。

金融海嘯令資金卻步

專門研發波浪能源的Aquamarine Power,其CEO Martin McAdam緊接發話,想來一肚子怨氣憋了好久,劈頭便說:「創投是哪門勞什子的投資者?也不過是堆沒有運氣的資本家而已,創投在現在沒有任何貢獻,在過去也沒有!」他的敢言引來台下一陣哄笑及掌聲,坐在他身旁的創投基金合夥人James則尷尬不已,只能苦笑。

McAdam繼續投訴:「創投只有300萬英鎊卻叫你做5年工作,有甚麼可能做到?他們只懂得說些美妙動聽的話,這兒只是給他們吹水的機會罷!」

James也不甘示弱,說:「作為投資者,看到很多投資機會,但前路畢竟有很多變數,你不會知道這種技術最後會是柳暗花明、還是一條死巷。」

他指,創投基金往往投資於微型公司,提供資金讓他們的技術發展得似模似樣,當然也有創投基金要關注的風險,他意有所指地說:「融資本來就有很多渠道,不同階段的公司便用不同的渠道,假如所有融資渠道結合了,這又會是怎樣的境地?」

求財若渴望吸引中國

小組討論便在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下完結了,而事實上,新能源看上去前景無限好,但實際發展起來企業要拿到資金一點也不容易,尤其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銀根緊縮,銀行都不願意冒險把動輒數百萬的投資放在完全沒有被測試過的新科技,即使有借款成本也高。

想透過IPO集資嗎?股市波幅不定、公司規模太小也令他們對IPO卻步,最後一個辦法便是向專門投資小型科技公司的創投基金伸手。

主持人Ethan在台下對記者表示,風能和太陽能已發展到較成熟的階段,但專研海洋能源(包括波浪和潮汐)的公司,在規模和數目上都不大,「很多公司的員工都不超過1000人,他們不會上市集資,但你看得出他們求『財』若渴,當然不會排除來自中國的投資,以擴大或改善其技術。」

----------------------------------

夠創新 有錢賞

為鼓勵創新,蘇格蘭政府出錢出力,除了舉辦會議來為新能源企業牽紅外,也撥出1,000萬鎊(約1.23億港元)作獎勵創新科技,特別針對尚在發展初階的海洋能源。

由蘇格蘭政府成立的Saltire Prize,號稱是全球最大型、以獎勵創新的政府獎金,開放予各國任何公司參與,得獎者需要在蘇格蘭的海域內,運用潮汐或波浪所產生的能量,轉變成電力,在連續兩年內最少要生產100吉瓦時(GWh,100吉瓦時大約相當於1億度電)。整個試驗期由2012年開始,至2017年完結,據知今年6月以來已有150間機構表示有興趣,蘇格蘭亦已開放部分水域讓這些企業研究。

獎金出手不低,其實另有原因。中國、德國和北歐國家在發展太陽能和陸上風能發電上已頗有成績,蘇格蘭要突圍,便惟有依賴自己長達1.2萬公里的海岸,再搞噱頭,冀做一支突起的異軍。

﹏﹏﹏﹏﹏﹏﹏﹏﹏﹏﹏﹏﹏﹏﹏﹏﹏﹏

iKnowledge

何謂碳儲存?

全球暖化是由於進入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愈來愈多,不少科學家提出把碳回收,用各種方法儲存起來,紓緩氣溫上升的問題。其中一種方法,是發展生物碳技術,透過燃燒有機廢物,將氧氣在燃燒過程中抽走,令廢物燒成黑色土壤,剩下碳成分,變相將碳固體化,鎖在土地上,可達到碳儲存的作用。實驗證明,把黑土再鋪在農田上,土地會特別肥沃。

何謂歐洲智能電網?

智能電網是運用數碼科技,偵測電力供應者的電力供應狀況,與一般家庭使用者的電力使用狀況,來調整家電用品的耗電量,以達到節約能源,降低損耗,增強電網可靠性的目的。例如在電力需求大時,它可以關閉一些非必要的用電器來降低需求。

智慧電網包括超導傳輸,以減少電能的傳輸損耗,還可以整合新能源。歐洲的智能電網是2005年由歐盟推動的,屬於歐洲科技平台(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旗下,正開始發展並希望用以達到2020年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86

《杜拉拉》熱爆神州吸金3億

1 : GS(14)@2011-01-15 18:35:23

2011-1-8 iM

紅遍全球的內地「八十後」作家韓寒,去年中來港參加書展時曾說道,對於自己的作品能否在香港暢銷這件事一點也不擔心,皆因在香港只要賣出5,000本,便是暢銷書了。

話雖如此,就算在內地,韓寒也不必擔心作品的銷量問題,因他每次有新作推出,總能迅速地賣出數十萬本,其最暢銷的長篇小說《三重門》,至今累積銷量更已高達200萬本。

不過,還有人比韓寒更厲害。

2007年中,當職場小說《杜拉拉升職記》推出市場時,隨即掀起了一股追捧熱潮,小說將內地職場上各種「規則」融入故事中,邊說故事,邊教讀者在職場上的生存與上位之道,馬上被一眾白領和上班族將之奉為職場寶典,小說被喻為較比爾.蓋茨的事?更值得參考,又在中國熱門閱讀網當當網持續88周位列小說銷量第一名,而這個系列的3本小說,更在短短3年間便累計賣出超過350萬本。

《杜拉拉升職記》不但帶起了內地的職場小說熱潮,更被製成舞台劇、電影、電視劇,「杜拉拉」的身價已經超過3億元人民幣。

時至今日,職場小說熱潮依然沒有減退?象,本刊特邀請發掘及出版《杜拉拉升職記》系列的小說編輯,及內地炙手可熱的暢銷職場小說作家,拆解這個新興小說市場的背後現象,同時也教你職場上位之道。

3招打造《杜拉拉》神話

《杜拉拉升職記》系列的3本小說,由2007年中出版至今,銷量早已突破350萬本。職場小說自此在內地愈來愈受普羅大眾歡迎,有不少人認為,這跟其後爆發的金融海嘯有直接關係,因為海嘯期間,內地各行各業都不景氣,企業也紛紛裁員,更有外企決定暫時撤出中國,正當人人都擔心能否保得住飯碗時,看到市面上出現教授上班族如何在職場上生存,以及上位之道的職場小說,便爭相閱讀起來,希望能從中有所得益,對抗經濟危機。

不過,《杜》系列小說的主編、北京博集天卷圖書公司的第一編輯中心副總監蔡明菲,接受本刊訪問時卻道出另一看法,認為職場小說熱潮的興起,另有主因。「不光是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內地城市的白領最近這幾年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才真正造就了職場小說的熱潮。」

生活艱難造就熱潮

她以北京作例子說,去年的大學畢業生,月薪約在1,800至2,000元(人民幣,下同)之間,但在北京生活不容易,就算與朋友合租一個各有私人睡房的單位,月租便在1,500元以上,加上生活開支,每月下來根本儲不到錢,萬一丟了工作,就不知如何維持生活。

其實不只在北京,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廣州,都有同樣情況,而在這種生活壓力下,人們希望藉?在職場上上位去改善生活質素、減低壓力的意識便愈見強烈。

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步便是先做好職業規劃,並盡可能學習職場上可能發生的一切,職場小說在輕鬆地說故事之餘,同時又融入了一些如何做好職業規劃、怎樣才能升職等職場法則,令缺乏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從別人的工作經驗中學習職場知識,自然造就了這股閱讀熱潮的興起。

隨?職場小說熱潮席捲全國,市面上出版的職場小說已不下數百種,但蔡明菲指出,要打造一本暢銷的職場小說並不容易,《杜》由一本名不經傳的小說,到在成千上萬的內地書海中突圍而出,當中包含3個重要元素:作者質素、故事中職場規則的融入方法,以及出版前後的小說宣傳。

作者必須任管理層

《杜》的作者李可,是由蔡明菲發掘出來的。她說,一開始在互聯網上看到李可寫的博客,覺得這人擁有能寫出暢銷職場小說的條件:擁有資深的職場經歷,以及寫故事的能力。

「在職場上,一個人能看到的東西,都是往下的,一個普通的職員,不可能看得到企業高層可以經歷到的人事物,這樣的話,小說寫起來便缺乏高度。」她認為職場小說的作者,必須是在大型企業做到一定職級的管理階層。

舉個例子,小說要講述怎樣做一個好的銷售人員,那作者起碼要是個500強企業的銷售總監,如果只是一個普通職員的話,那他頂多可以教讀者請客戶吃吃飯、送送禮,其他的也就沒甚麼了。李可本身是個非常資深的大企業人力資源經理,故她把自己所經歷過的東西寫進小說裏,說服力十足。

除了本身工作經驗要豐富外,不可欠缺的,還有寫作能力。蔡明菲說,大部分職場小說的作者,都是企業高層而非專業作家,但職場小說對文筆的要求,並不比其他種類的小說低,因此並不是每個企業高層,都可成為暢銷職場小說作家。

「職場小說跟情感小說、懸疑小說都不一樣,不光是要說故事,還要同時把職場法則融入其中,讓讀者容易接受之餘,又不感到枯燥。」如果寫得專業性太強,會令故事枯燥;寫得太不專業的話,又不符合讀者群的期望,蔡明菲初看到李可的博客時,就覺得這人能用很輕鬆的文筆,帶出工作上所經歷的種種事情,因此決心邀請李可撰寫《杜拉拉升職記》一書。

章節標題總結法則

找到合適的作者,一本暢銷職場小說可說已成功了一半,但作者交稿後,與編輯一起就如何吸引讀者調整稿件,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起?關鍵性的作用。

《杜》的引子片段,講述還是職場新鮮人時的杜拉拉,在民企工作遭遇到老闆的性騷擾,老闆在桌底下用腳去摩挲她的腳背時,杜拉拉急得跳了起來,嘴上卻說︰ 「不好意思,我亂伸腳碰到您了。」相信這一情節,凡是看過《杜》的人都不會忘記,輕鬆活潑的引子,更能吸引讀者看往後的故事。

「故事的引子我們有改動過,原先的引子是比較沉重一點的,後來修改了兩次成了現在的這一個。」蔡明菲續說,書中無論是每個章節的小標題、故事的引子,甚至故事的主角「杜拉拉」這個名字,都是經過調整的。

像是每個章節的小標題,如「和上司要保持一致」、「管理層關心細節嗎?」等,每個小標題都總結了隨後那段文章的內容,有時是職場規則的總結,有時則是故事情節推進的簡介,好讓讀者一看便知道作者在往後的一個章節中,所想表達的意思。

「一開始的時候,故事主角的名字也很普通,就叫杜朝陽,但我覺得這個名字不太有個性,而李可本身寫博客時,是用杜拉拉這個名字的,那我機靈一觸,說那不如就叫杜拉拉吧。」「杜拉拉」這個名字夠特別,給讀者的印象會很深刻,而事後證明,這一改動的效果的確很不錯。

紅白封面設計典型

定稿後,小說正式出版,但出版前後的宣傳工作,是奠定了小說會否暢銷的關鍵,《杜》推出之初也曾經碰釘滯銷,之後在宣傳部署上作了一連串改動後,才把劣勢扭轉過來。

內地圖書的宣傳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網絡宣傳,一類是平媒,包括報紙、電台、電視台、雜誌等渠道的宣傳。蔡明菲說,《杜》的第一版上市後,先把一部分內容放在網上連載,希望收宣傳之效,但得到的回響並不大,小說甚至出現了滯銷情況,在百思不得其解下,她偶爾在閱讀網站上看到了一些男性讀者留言,「我們才恍然大悟,最初定下的、針對白領女性的宣傳方針有所偏差,這應該是一本適合所有職場人的讀物。」

為解決這個問題,公司立即調整封面設計,換下了原先的粉色調和高跟鞋剪影,變成了乾淨利落的白底紅字,凸顯中性風格,又為小說加上了紅色搶眼的書腰,寫上「她的故事,比比爾.蓋茨更值得參考」的語句。

一個月後,改頭換面的《杜》,很快便躋身內地熱門閱讀網站卓越亞馬遜和當當網排行的前三甲,隨後銷量也節節上升。紅白兩色的封面設計,更變成「典型」,被其他多種職場小說所採用。

除了封面設計外,由於職場小說的讀者群以都市白領為主,所以出版社把一?城市以及沿海城市設為重點宣傳地點,「小城市一般不會有那麼大的生活壓力,雖然賺的不多,但消費也低,競爭壓力也不大,一?城市則不同,這些地方會有更多的白領讀者。」而沿海城市則向來是外企集中地,故也成為重點宣傳點之一。

職場小說市場仍大

對於職業小說未來的發展,蔡明菲說,經過前兩年的熱潮後,這類小說從2010年開始,發展的腳步有一點放緩了,因為雖不斷有新的作品推出市場,但由於小說的題材與元素都和過往出過的作品相類似,故在沒有新點子的情況下,也就沒再出現新的暢銷作品。「現在國內的職場小說,還是以《杜拉拉升職記》、《圈子圈套》、《輸贏》和《浮沉》等早期作品是賣得最好的。」但蔡明菲指出,這種情況並不代表職場小說只是短期熱潮,隨?職場小說成為了一個全新類別的書籍,還是會一直平穩發展下去。而她口中幾本暢銷的職場小說,正代表?這市場的不同需求和面貌。

《杜拉拉升職記》小說1-3集

作者:李可,其真實身份從未公開,李可只是其筆名,作者自我介紹為某名校本科畢業生,有多間外資企業工作經驗,現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故事內容:以剛從大學畢業的女孩杜拉拉為主角,講述角色如從在職場中打滾,從銷售助理做起,一步步晉升,最終成為500強美資公司的薪酬與福利經理。

賣點:小說的每個章節中,都可找到作明確地將之融入其中的職場法則。

----------------------------------

一個杜拉拉 吸金3億

《杜拉拉升職記》3年來共出版了3集,銷量超過350萬本,成為職場小說之冠。這個名為「杜拉拉」的小說虛擬角色,更已跳出書本,延伸至其他領域,變成名副其實的搖錢樹,帶來難以預料的豐厚收益。

小說出版不足3年,先有劇組希望將之放上舞台,以話劇形式演出,由開始時預定在小劇場演出,最後因反應熱烈而轉為於1,200人的大劇場演出,最終收入高達1,000萬元。

隨後,內地著名導演張一白及著名女演員徐靜蕾買下其電影版權,由徐靜蕾親自執導並主演,投資1,500萬元拍成電影版《杜拉拉升職記》去年底上映,最終創下了超過1.2億票房。

繼而一家上海傳媒集團買入《杜》電視劇版權,花費2,000萬元製作成32集劇集,再賣給東方衞視等多家衞視播出,最終得到了超過5,000萬元的版權收入,而同步在搜狐網視頻播放的電視劇,日均播放率更超過350萬次。

除此之外,還有發聲書光碟、電視綜藝節目、音樂劇等,直至目前為止,估計《杜拉拉升職記》所衍生出來的各項收益,已超過3億元,更有估計指,這一數字在未來3年裏,將躍升至10億元。

李可亦一躍成為「富豪作家」,她去年登上中國富豪作家榜,緊隨內地著名經濟學家朗咸平而排名第七位,估計該年獲得版稅最少580萬元,比估計版稅收入460萬的韓寒還高一名。(排第一則是寫兒童小說的楊紅櫻,版稅收入估計逾2,500萬元。)

﹏﹏﹏﹏﹏﹏﹏﹏﹏﹏﹏﹏﹏﹏﹏﹏﹏﹏

暢銷作家專訪

美女文藝作家 改寫職場受捧

2007年中,內地熱門網絡社區「天涯網」,有個化名「京城洛神」的作者,開始了一部長篇職場小說的連載。一周後,這個還未寫到1萬字的故事,引起了網民注意。原因之一,是小說開頭講述一間大型跨國科技公司中國區負責人辭職,這令人聯想到當年轟動的Google中國區負責人陳永正辭職事件,引起不少人在網上展開討論。

27出版社爭出版權

這部長篇小說,就是後來出版並大賣的《浮沉》。小說連載一周後,作者崔曼莉便接到了27家出版社的邀請,希望取得這篇小說的出版權。不負所望,小說一出版,便熱銷50萬本,加上隨後推出的《浮沉2》,累積銷量更超過了100萬本。

崔曼莉說,的確是在得知了陳永正的辭職消息後有感而發,便以此作為故事的引子的。

2004年加入I.T.行業的崔曼莉,有不少外企工作經驗,在構思小說時,便順?故事的發展,把這些經歷加了進去,像是說說外企到底是甚麼、外企的文化衝突在哪裏。

崔曼莉其後與讀者接觸,發現《浮沉》的讀者群是以25歲到40歲的上班族為主,而且遍布全球。「有澳洲的讀者說,看了《浮沉》,覺得自己跟做事中的某些角色很像,如果我還想寫這類題材的作品,他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提供,也有在德國居住了10多年的讀者,說對內地的情況早已不太了解了,但看了《浮沉》後,又漸漸知道了一些現在內地職場和外企的情況。」

從與讀者的交流中,崔曼莉歸納出職場小說之所以能這麼受歡迎的主要原因,「現在的文學和時代有一些脫軌,傳統的作家不大關注當下生活,讀者除了想看一些藝術上的薰陶之外,還希望看到跟自己生活相關的文藝作品,這是一種共鳴。因為看不到,所以產生了一種閱讀的饑渴。」

她又說,每個與她對話過的讀者,都說過這樣的話:作家們把文學看得太高了,但我們希望能看看有人寫寫我們的故事。因此崔曼莉指出,對於職場小說,只要文筆不錯,內容上又有一些自己的職場觀察,便絕對可以吸引讀者蜂擁而至。

再執筆寫剩女房奴

其實大學時修讀中文系的崔曼莉,起初主力寫文藝小說,從2004年起,她開始以民初為背景,寫文學小說《琉璃時代》,寫了3年,卻不知心血能否出版,相反,只是玩票性質隨便寫寫的《浮沉》卻得到很大回響。

她說,起初並沒有想把《浮沉》打造成一本職場小說,小說的內容涉及職場,也因這是現代故事中不能迴避的情節。不過,小說出版時正值職場小說熱潮最高峰,市場根據小說的內容,就理所當然地把這部作品歸入了職場小說類別。

寫作《浮沉》後,崔曼莉說,自己也有了一些改變,知道了讀者的需求,便不再過於執?文學,或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更願意去寫一些反映當代題材的作品,像是「剩女」、「求職」、「房子」等相關題目,都是她已經開始寫的故事。

《浮沉》1-2集

作者:崔曼莉,大學畢業後先後從事過專業寫作、電視台主持人、策劃人等,2004年進入互聯網行業,有過國企與外商公司的豐富工作經驗。

故事內容:以夢想成為銷售的女孩喬莉為主角,講述其如何從對銷售一竅不通,漸漸成為可獨當一面的銷售人員。

賣點:崔曼莉本為專業作家,故《浮沉》更具文學性,且其他職場小說主要以外資企業為故事背景,《浮沉》則有涉及國企、民企等內地機構體制。

----------------------------------

職場小說始祖 轉投創業小說

現在市面上的職場小說,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銷售為主題、偏商戰性質的故事,另一類則是以行政、市場、人力資源為主的純職場故事。事實上,商戰小說正是職場小說的前身,而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的,便是《圈子圈套》的作者王強。

《圈子圈套》系列小說一共有3本,第一本在2006年10月出版,至今已過去4年多,銷量超過100萬本,被喻為職場聖經。現在定居加拿大溫哥華的王強,曾做過跨國企業的中國區總經理,他對記者說,一開始寫《圈子圈套》時,並沒有想到這本書會成為職場小說的「開山祖」,只是把自己職場上的經歷寫成故事。

創業已成新興大勢

王強本是做銷售的,故小說還是以商戰為主,但他又在書中加入了一些銷售以外的辦公室經歷,如辦公室政治、職場成長等,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小說類型。

對於職場小說在這幾年中所掀起的熱潮,王強與那些看好職場小說發展的人們,持相反的意見。

他指出了兩點,第一,現在這樣跟風的書太多了,而寫書的作者,其所謂的職場資歷是他不敢恭維的;至於第二點,「職場小說熱潮,其實是反映了整個內地的浮燥和急功近利,也反映了整個內地在建立專業化的職場環境和文化中的困難和扭曲。」

因此,當人們還在捧讀職場小說時,王強已經改變了寫作的方向,改寫創業小說,「創業是這個時代的脈搏,創業的人追求夢想,一步步做自己的事業,我的新書就想寫這些人。」

《圈子圈套》1-3集

作者:王強,在清華大學取得工科碩士學位後,出人意料地到聯想集團做了一名最底層的銷售員,其後用了短短7年時間,從一名普通員工?升到外企在華機構的最高層。

故事內容:男主角洪鈞從最底層的銷售人員做起,在即將成為一家著名跨國公司的中國區代表時,被對手陷害而被迫辭職。故事帶領讀者跟主角一起乘坐「職場過山車」,體驗充滿驚險和智慧的生存之道。

賣點:被喻為職場小說的開山之作、「職場聖經」,為首部在商戰小說中融入職場法則的小說。

----------------------------------

銷售案例變小說 培訓師成名

《輸贏》作者付遙給人的感覺很特別,唸電腦科系出身的他,剛畢業時在國營機構從事電腦軟件開發,後來先後到跨國大型企業IBM和DELL從事銷售工作,10年前又轉到了培訓部門。以「特別」這個詞形容他,是因為這麼一個典型理科出身的I.T.人,竟能跟小說作家這個職業沾上邊。

工作報告捧成小說

他的作品《輸贏》2007年出版,成為內地最受歡迎職場小說之一,3個月內銷量過14萬冊。在深圳訪問這位暢銷書作家,他自己卻說,自己的寫作之路,其實是從寫工具書開始的。「一間出版社的負責人看過我上的培訓課後,邀請我寫一些教授銷售技巧的工具書。」工具書出版後,付遙覺得書本內容的實用性是夠了,但內容卻很枯燥,叫人提不起興致閱讀,於是想到再寫一本以說故事的形式,教導銷售技巧的書,並放到網上連載,這就是《輸贏》的雛型。

說是雛型,是因為《輸贏》剛放在網上連載時的小說性並不強,付遙只是將自己在IBM從事銷售工作時做過的一個銷售方案,把方案的過程寫了出來,「前14萬字其實就是單純的銷售案例。」,之後追讀的網友們提出意見,希望能在案例中加入情感和懸念等元素,以致後來出版的《輸贏》,才更接近於職場小說的形態。

《輸贏》的出版商,博雅光華圖書有限公司的推廣主管喻濤就曾說,《輸贏》與先前的商戰小說比較,開始以實戰案例和多年職場經驗為基礎,融入營銷技巧、知識、商場上孫子兵法的運用等,逐步成了目前職場小說的模式。

內地人勤奮港人專業

曾當過銷售高層,又是專業培訓師的付遙,職場經歷的確豐富,對於職場上的人事物,特別是跟銷售有關的,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像他曾為DELL在內地與香港的員工進行過培訓,便能道出兩地人的不同。「香港人的溝通技巧較佳,技能上也都達到十分專業的水平,但內地人則較勤奮,不擇手段也要達到目的。」

他舉例說,曾遇過一個做電話銷售的內地女孩,長得不漂亮,於是到影樓拍了一系列「美女照」,並把照片放在MSN和QQ,還發給客戶,「客戶都覺得是在跟美女溝通,打電話時的語氣都變得不一樣了。」業績自然也大幅提升。

又例如,內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在性格上也會有所不同,與之溝通時,便可能要因應這些因素作出應變,「上海人和東北人,包括北京人是一定溝通不來的,做事風格也不一樣,上海人做事很細很認真,承諾的事情都會兌現;北方人在酒桌上可能說得很好,但是不一定會兌現,不過北方人又會覺得上海人缺乏朋友間的人情味。」說到廣東人,他就認為很講究義氣,且做事很低調,屬於最典型的不會說但會做的人,但就沒有北方人會說話。

聽?付遙如數家珍地道出自己對不同事情的看法,就想到,要是把這些東西都加入小說裏,的確是很豐富的情節,怪不得《輸贏》一出版,便與《圈子圈套》在銷量上並駕齊驅,令作者付遙聲名大噪之餘,他的銷售培訓生意更旺。

《輸贏》

作者:付遙,內地知名專欄作家及銷售專家,大學畢業後便加入I.T。行業,曾於IBM、DELL等外資企業擔任銷售主管,現從事培訓及諮詢工作。

故事內容:故事主?圍繞兩個跨國企業,雙方的銷售人員為求得到銀行的超級定單而「跑數」。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季度的13周內,每個章節都旨在讓讀者對內地職場的銷售情況加深了解。

賣點:故事為作者曾經歷過的真實個案,具參考價值。

﹏﹏﹏﹏﹏﹏﹏﹏﹏﹏﹏﹏﹏﹏﹏﹏﹏﹏

速讀精華

職場生存上位之道

職場小說之所以得到一眾白領與上班族的支持,是因為讀者可以用看小說的心情,邊看邊學習職場生存與上位之道,那麼就算是剛出社會的職場新鮮人,也可從工作經驗豐富的作者身上,學習還沒經歷過的職場人事物。以下從多本暢銷職場小說內容,精選出10條職業法則,無論北上港人或香港打工族,都可從中獲益:

1. 銷售不是戰爭,商場也不是戰場。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商場,是需要雙生雙贏。

2.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作為下屬,做好本份工作是首要的,莫要隨便去打聽上司的工作進展。

3. 不管成與敗,要和老闆站在同一陣?,共生共榮,這樣他才會為你分擔責任,分散職場的風險。

4. 有些事心知肚明即可,說出來味道就變了,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

5. 聯合次要競爭對手,打擊主要競爭對手,之後才集中火力,打擊次要競爭對手。

6. 比起聰明,老闆更喜歡有執行力的員工。做好上司交代給你的事,不是你操心的就不要多想。

7. 職場天條:慎用公司內部Email。

8. 提高觀察力和記憶力,只要見過一面的人,盡可能記住他的姓名和見面時的林林總總,再見面時說出來,可得到對方的好感。

9. 不要把勝負看得太重要,事成固然大吉,不成,最多換一份工作,重要的是,你學到了經驗,積累了知識,這些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是比錢更重要的吃飯的本錢。

10. 不要經常埋怨,埋怨別人只說明自己無能,做事情要有廣大心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91

吸金幼儿园

1 : GS(14)@2011-02-20 15:39:57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031
“做幼儿园很不容易,有一次我的老师集体辞职了,差点坚持不下去。”

“走了几个人?”

“两个。”

“这也算集体?”

“是啊,因为加上我一共也就三个老师……”

林可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在创建宝宝之家幼儿园之前只做过一年的小学老师,2004年她听到一个数据,2003年北京只有25%的幼儿上了幼儿园,另外75%就是待在家中,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就向家里借了7500元,加上自己的3000元,在北京市海淀区前八家村创建了宝宝之家幼儿园。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好的幼儿园都是稀缺资源。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38000多所幼儿园,其中民办89000多所,占64%,这不包括未注册过的“黑幼儿园”。把幼儿园作为一门生意来看,其高端与低端的落差极大,既有年收费十几万元的贵族幼儿园,又有每月收一两百元的“黑幼儿园”,主要为农民工的孩子服务,当然,更多的民办幼儿园介于两者之间。

以《创业家》采访的两个不同定位的幼儿园为例,林可2004年创办宝宝之家时,启动资金不过10500元,半年就收回了成本,而许尚杰创建艾毅双语幼儿园则是另外一种方式,他的初期投入是100万美元,后期更是引入了淡马锡控股的风险投资。

到今天为止,全国十几万个幼儿园还没有出现一个全国性的品牌,这意味着,行业未来有整合的可能,机会就在其中。

宝宝之家:草根易速成

宝宝之家并没有正式在教委注册,只是在前八家村委会做了个备案。林可也曾想去注册,但教委要求是:幼儿园面积2000平方米,注册资金至少150万元……宝宝之家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林可只能放弃,安安心心做一个“黑幼儿园”。事实上,这类幼儿园也确实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因此教委虽然无法正式接纳它们,但又默许了它们的存在。在很多城乡接合部,这种非注册幼儿园很多,良莠不齐,好的非常受欢迎,差的很快开业,也很快倒闭。

前八家村有很多外来的小生意人,卖早点的、摆水果摊的、收废品的,或者是超市服务员,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就跟着大人上班,收废品的孩子就跟着收废品,卖水果的孩子就跟着卖水果。为了动员他们上幼儿园,林可设计了一首好听的童谣,大意是“您的孩子还在家里听着老奶奶的故事吗?快来上专业的幼儿园吧”。为了吸引生源,她还半夜起来到处贴小广告,这也是俞敏洪当年办新东方用过的招数。

半年过去了,入园的孩子家长都很满意,口碑力量越来越明显。2005年春节过后,宝宝之家一开课,小朋友从20多个一下子增到60多个。这一年,她还招聘了2个老师,分了大小两个班。除去所有开支,林可赚到了8万块。

之后宝宝之家开始小有名气,入园人数一路飙升,很快到90多个,由于园区面积限制,再也不能多招人了。2005年~2007年间,她把孩子控制在100个以内,多一个也不收。很多家长来问,都登记好等着排号,除非有孩子转走,否则就一个也进不来。每逢暑假开始招收小班孩子时,卖水果的家长就带着西瓜和菠萝去找她,卖化妆品的家长就带上一套化妆品。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的奶奶和妈妈一起来幼儿园,想入园,开始林可拒绝了,没想到她们一连来了一个礼拜,就抱着水果坐在幼儿园大门外不走,林可这才破例多收了一个。

虽然定位低端,但是幼教专业毕业的林可一直努力追求专业化,硬性条件短缺,她就从软处着手:研究课程内容,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林可有自己的教育逻辑,首先要有爱心,其次就是给孩子自由。她还经常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报过多的兴趣班,让他有更多自由空间,“现在经常有艺术机构想和我合作,招我们园里的小朋友上特长班,和我五五分成,我都拒绝了。孩子每天都上课,已经够累的了。”她说。

但竞争在加剧。2004年前八家村还没有幼儿园,到2009年已经七八家了,那两位“集体辞职”的老师就是去开了另一家幼儿园,和宝宝之家直接竞争。几年间,房租和老师工资也涨了不少。2010年年初,前八家拆迁,林可找到了一个新的园址,房租比原来贵了一倍, 变成13万元。现在宝宝之家每月收费400元,一共是130个孩子,也就是每月收费5.2万元,减去房租、老师工资、孩子午餐,自己剩的钱只有1.6万元(不算园长和副园长工资),这还是理想情况。

这种相对低端的幼儿园扩展性并不强,因为它没有很好的规范。林可一直迷惑不解:为什么别人能开连锁,而她只开一家就已经这么累?类似缺少教师、员工矛盾都会成为她的问题。“其实我很早就有开分园的想法,唯一的顾忌就是找不到一个好园长。就算给她高工资,她会像我一样尽心尽力吗?”

前几个月,在林可的帮助下,她弟弟也开办了一个幼儿园,开园不到半年,已经收了80多个孩子。“按正常进度,大概半年收回成本。”林可说。弟弟的幼儿园招生很快,有一个原因是她对外声称那是宝宝之家的分园,很多家长因此很信任。

一位投资人说:“这些幼儿园确实解决了很多家长的大问题,其中一部分服务还非常好,而且价钱便宜。但是不能出事,一旦出现问题,比如食物中毒,那就会有政府介入,幼儿园只有倒闭一条路。”此外,由于提供的工资不高,教师的流动大,这将削弱他们的竞争力。所以这些幼儿园可复制能力弱,很容易受市场和政策限制。

艾毅:高端可复制

许尚杰走的是另一条路。他是艾毅双语幼儿园的总裁,曾在麦肯锡下属的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多年,“我开办幼儿园,是因为家庭影响,我父亲是一位教授,创办了台湾大学商学院,而我则创办了艾毅幼儿园。”艾毅有一个响亮的教育理念: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艾毅的第一个园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湖别墅,整整一年,许尚杰只招到了16个学生。但是第二年便达到了2个园近100个孩子。多年发展下来,他已经有9个园区,其中北京5个。“服务好幼儿园的每个孩子,小朋友很自然地会越来越多。” 许尚杰一再提到教育是慢热的行业,学生入园后,和家长打交道是长期的,所以幼儿园好坏家长很容易判定。这也是幼儿园大部分的招生都来自口碑介绍的缘故。

但是,和宝宝之家不同,艾毅对幼儿园的投入非常大,仅装修费用就在1500元/平方米。一个2000平方米的幼儿园,装修需要花去300万元。许尚杰的初期投入是100万美元,后期引入了淡马锡的风险投资。

30%左右的毛利率是许多注册幼儿园(即在教委登记的幼儿园)的常态,包括比较知名的红黄蓝幼儿园也是如此。许尚杰说,他的园要顾及整个公司的管理和扩张步伐,一般情况下4年收回投资。艾毅一个成熟的园每年收入在100万~150万美元,就是15万~20万美元的利润。

艾毅有三种园:国际园、双语园和多元智能园。以国际园为例,每个班有2个外籍老师,1个中国籍老师,人工费用很高。许尚杰坦言教师的工资占到幼儿园支出的65%,房租占20%,其他只占15%左右。同样的,收费自然也高——每年12万元。

“教育质量跟幼儿园开办数量是反比。数量越多,质量越容易出问题。怎么解决?很难。必须要有制度,有技术(类似ERP系统),有人(教师和园长)。”许尚杰分析道。

为了解决教育质量问题,许尚杰把现在的每一步都做成模板,以便将来复制。“有一个经验可以告诉你,这是别人都认为我傻,但我却认为是我最聪明的地方。”他说,“我在北京开了几家幼儿园,都在不同地方,分别是在配套小区、商务区、会所和办公楼。别人都认为我不是做教育出身的,不懂教育,随便乱选地方。中国观念是大部分幼儿园都在配套小区里,可是全世界来看,没有一个国家和中国一样。美国、加拿大的幼儿园选址都很多样化。而配套小区的幼儿园园址是稀缺资源,北京每年不过20~30个。如果只限制一种园区模式,势必给未来扩张带来麻烦。而我,哪种园区都有经验。”

艾毅有一套基于哈佛大学试验基础上的管理系统,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大致标准化。老师会每天把小朋友的表现输入系统,然后形成一个数据库,开始新一周课程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每个孩子该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是动手还是沟通能力。每个家长都有密码,可以进入这个系统查看孩子情况。

教学内容标准化是每个想扩张的幼儿园都想努力做到的。但是孩子们又是千差万别的,这是教育很难标准化的最终原因,而标准化程度高低则直接考验复制扩张的能力,这些仅靠一套类似企业ERP系统的东西还是很难管控。

“很多园都是到3、4家之后,扩充不上去,这是大部分企业没法突破的一个瓶颈。因为他们都是靠创始人在管,时间、精力都到极限了。想要突破,就只能靠制度、培训。”许尚杰说。对他来说,这种扩充的能力也代表着艾毅未来的发展潜力,“2004年北京有5、6万小朋友需要进幼儿园,2010年是9万左右,未来3、4年会增长到15万左右,空间很大。”许尚杰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83

迪士尼吸金36億 樂園袋3000萬管理費 港府零分紅

1 : GS(14)@2012-01-11 23:41:5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111/News/ec_gna1.htm

香港迪士尼樂園公布截至去年10月初的年度業績,入場人次、酒店入住率及訪客消費均創新高,其中入場人次按年升13%,達590萬,內地客增長達20%,本地客及國際客則分別升9%。

不過,據1999年立法會文件,當時預計樂園在2011年有718萬人次入場,2012年更有814萬人次,故去年樂園實際入場人次仍較當年預算少18個百分點。

入場人次增 仍遜預期

另外,樂園的EBITDA前年首度轉虧為盈,去年再升1.3倍,達5.06億元,淨虧損亦大減67%,至2.37億元。根據美國迪士尼可從EBITDA徵6.5%管理費計,去年其徵費由前年的1400萬元,倍升至去年的3289萬元。
2 : GS(14)@2012-01-11 23:42:1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111/News/ec_gna2.htm
增聘600人 加薪派獎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227

爽爆(二):四大地產代理 霸官地狂吸金

1 : GS(14)@2012-01-21 17:44:0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4104/20120120/44692/

薄扶林村馬路邊有一列地產舖,由中原、美聯、世紀21及Maple Realty經營。記者翻查地政總署資料,地產舖位於官地上的寮屋區,村民透露最早一間於15年前已非法進佔,將寮屋改裝地產舖,代理租售置富、薄扶林花園以至附近億元計豪宅。
兩間中原、一間美聯及世紀21四舖相連,仍保留鐵皮寮屋外貌;另一間開業一年的Maple Realty,則改建成石屎舖。退休寮屋管制組主任關先生到現場視察,指出中原和美聯架起的大招牌及外裝鐵架已違反寮屋規格,最嚴重是改變寮屋本身是「暫准存在」的用途,就算私人農地上住屋改商舖,都要向政府申請獲批准,還需補地價。

屋主暗地頂手 每間過百萬

村民江先生透露,4間地產舖前身都是住人寮屋,中原和美聯所在寮屋,曾改做士多,後來再改做地下麻雀館。約15年前,屋主枱底交易賣斷給中原、美聯。世紀21則約10年前到上址開舖,據悉頂手費每間舖過百萬元。「最初中原只開一間舖,可能無本生利好和味,2009年後,再將一間寮屋劏多一間細中原」。
無本寮屋,不愁租客,地產經紀陳先生曾向中原問租,傾談中得知地產舖沒有業權或地契:「中原話係自置物業,向上手屋主買使用權,佢哋知道間舖好似買個天台無保障,不過有信心政府唔會搞塊地,畀百粒頂手費換唔駛交租十幾年,乜嘢都抵番。」

地產舖是賺錢能力高的商舖,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董事總經理陳超國表示,薄扶林置富花園一帶的地產商舖,呎租可高達100元。薄扶林村佔地5.96公頃,擁有海景及完善的交通配套,若政府規劃發展住宅樓盤,估計可打造另一個貝沙灣,呎價1.6萬至6萬元。
2 : Sunny^_^(11601)@2012-01-22 11:42:48

邊個有頭髮想做lat尼呀...我去過睇樓,行左好耐都係得一間地產店,中原都冇.心諗:點會冇嫁,置富都好大呀點會冇呢...揾左十分鍾都只得一間不知名既.

跟住我地都只好入去睇睇啦.跟住先得知原來呢間係新地開既...成個商場都唔比開其他地產店.
3 : GS(14)@2012-01-22 14:28:49

2樓提及
邊個有頭髮想做lat尼呀...我去過睇樓,行左好耐都係得一間地產店,中原都冇.心諗:點會冇嫁,置富都好大呀點會冇呢...揾左十分鍾都只得一間不知名既.

跟住我地都只好入去睇睇啦.跟住先得知原來呢間係新地開既...成個商場都唔比開其他地產店.


新地我去好多都無,是長實那些先會咁做
4 : 龍生(798)@2012-01-27 16:14:03

置富唔係太古架咩?

(我真係唔知, 純粹問句)
5 : Sunny^_^(11601)@2012-01-27 17:37:06

4樓提及
置富唔係太古架咩?

(我真係唔知, 純粹問句)


置富花園(Chi Fu Fa Yuen)是香港南區的一個大型屋苑,於1978年由香港置地發展,共20座,位於香港島薄扶林置富道及置富徑。屋苑前身是牛奶公司的薄扶林牧場,而該地皮的發展權就是1973年的「置地飲牛奶」(香港置地收購牛奶公司)事件的其中一個誘因。
6 : Sunny^_^(11601)@2012-01-27 17:38:13

九一年,置地以近三億五千萬,把該五個地段賣給新鴻基地產的一間附屬公司。這五個地段除了是出租商場和停車場,更包括供小業主使用的網球場等康樂場地。
7 : Sunny^_^(11601)@2012-01-27 17:38:43

若新鴻基地產把剩餘地積比率用盡,可額外獲得超過三百萬呎的總樓面面積。只要改契補地價和過城規會一關,新地便可以在置富花園興建牙籤樓。這五個地段包括十七座對出的網球場及石屎平地、置富南區廣場平台、鄰近十四座平地、一至六座對出的兒童遊樂場和平地以及雅緻洋房停車場上蓋。
8 : Sunny^_^(11601)@2012-01-27 17:38:59

置富南區廣場於1981年正式開幕,發展商為新鴻基地產,亦為新鴻基地產重點商場之一。
9 : Sunny^_^(11601)@2012-01-27 17:41:15

地產店既卡片都有新地個名嫁
10 : GS(14)@2012-01-27 22:46:05

6樓提及
九一年,置地以近三億五千萬,把該五個地段賣給新鴻基地產的一間附屬公司。這五個地段除了是出租商場和停車場,更包括供小業主使用的網球場等康樂場地。


這是退出香港地產市場的其中一步驟
11 : 龍生(798)@2012-01-28 00:48:04

溫故知新, 謝謝sunny 資料

還附上其他新資料, 滿分之作
12 : Sunny^_^(11601)@2012-01-28 14:24:02

11樓提及
溫故知新, 謝謝sunny 資料

還附上其他新資料, 滿分之作


我都係wiki抄下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393

蠱惑地下賭場 遙控老虎機吸金

1 : GS(14)@2014-07-17 11:07:2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716/18802162
山西省晉城市公安局,日前搗破一個大型地下賭場,繳獲34台角子老虎機、捕魚機及撲克機等。該地下賭場內部機關重重,暗門和監控齊備。警方同時發現,場內所有老虎機均可用程序或遙控調節,一分鐘可吸金百元。

警方指,該地下賭場的前後大門外,各安裝了兩個閉路電視,用來查看是否有可疑人群接近賭場,發現情況疑常便會第一時間通風報信。另外,賭場設有兩道大門,工作人員在安排賭客進場時,也要鎖上一道門再打開第二道門。

賭場還設有兩個暗門,一為居民家中的賭場真正入口,另一個則做為緊急逃跑用。至於賭場內外分佈的11個像頭,令經營者對所有情況均瞭如指掌。

警方又指,賭場中撲克機、捕魚機、動物樂園等賭博機器,均通過控制程序來操縱賽果。以撲克機為例,四種花的機率在理論上應該是一樣的,各佔四分之一。但事實上,老闆可以人為調節機器,玩家根本不可能贏。有時即使讓你贏了,也是怕你不再來而做的誘餌。警員在場還發現撲克機的遙控器,莊家可以根據收益隨時控制開出的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863

佔中個半月 新盤吸金180億累售1,800伙 玖瓏山首批近沽清

1 : GS(14)@2014-11-09 13:49:33




■玖瓏山開售,大批昨買家擠滿售樓處,場面混亂。 黃耀興攝



【本報訊】樓市癲勢佔中都擋不住,地產商笑晒。佔領行動已持續個半月,一手市場賣出逾1,800伙,料吸金逾180億元。沙田九肚山首個「開荒盤」玖瓏山,昨發售首批210伙,近千人「逼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372

豆丁model日賺萬五蚊粵混血細路勁吸金

1 : GS(14)@2015-03-13 09:07:49





廣州混血童模近期深受商家和攝影師歡迎,有童模日拍四小時、周末周日開工,過去一年的收入,至少二十萬元(人民幣‧下同)。雖然鏡頭前展現最美一面,收入也不菲,但童模也要承受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苛刻的工作待遇。家長希望,透過廣告拍攝可培養子女的責任心,也是收入之外的最大收穫。只有四歲的利亞需要在寒冷天氣拍攝泳裝,利亞媽媽看到女兒因電熱扇的關係,令手腳皮膚變得乾燥發紅,但利亞沒哭鬧,只塗了兩層厚厚的嬰兒油繼續拍攝。另一名中敍混血姐弟亞思敏和哈姆扎也是童模界寵兒。哈姆扎拍攝夏季服裝時,不時做鬼臉、玩頭髮,表情也太誇張。「虎媽」立即上前喝止:「你這是在工作,不是在玩。工作要有工作的樣子!認真點!」哈姆扎才進入狀態,一口氣拍了2小時。為避免童模過早驕傲和太在乎金錢,「虎媽」一般不會讓他們知道酬勞,兩姐弟極少拿到現金零用錢,最多只有一本筆記簿、一枝筆作為獎勵。當日哈姆扎拍攝一百一十件,收入超過一萬五千元。褲子商家張先生透露,他欣賞混血童模的敬業精神,沒有太多「公主」、「王子」的嬌氣,他說:「一般找本地模特拍一條只需一百至一百二十元,洋童模則要一百五十元以上。但他們敬業,一般能按時拍出好片子。」《新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13/190747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36

劉翔今退役 11年吸金6.7億

1 : GS(14)@2015-04-08 00:11:31

31歲的中國欄王劉翔(圖)將於今日宣佈退役,揮別其歷盡起跌的運動員生涯。內地傳媒最近進行統計,劉翔由2003年至去年為止,11年內一共進賬5.35億元人民幣(下同,約6.7億港元)。而他在2012年倫敦奧運失手後,延至今年才退役,相信是與代言合約有關。



退役時間與代言合約有關

福布斯名人榜資料顯示,劉翔在2003年嶄露頭角後,收入一路飆升,收入來源以廣告代言為主。直至2007年,劉翔的收入達到巔峯,一共簽了多達14個代言,但他在京奧眾目睽睽下退賽,名聲大減,收入同樣縮水。劉翔後來在倫敦奧運再次失手,收入進一步減少,全部代言合同前年年底到期後,就再沒有簽下任何代言。倫敦奧運後已有傳聞劉翔會退役,卻因龐大的商業利益,因此不能退。他在2012年共有17個大品牌合約,總值達10億元(約12億港元),當時一旦宣佈退役,主管機構中國田徑管理中心便要賠償三倍違約金,為30億元(約37億港元),故此劉翔咬緊牙關支持下去,今年才可選擇退役。《南方都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07/191035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310

吸金女神全智賢 半億買地起樓碰釘

1 : GS(14)@2015-04-12 17:59:35

http://www.skypost.com.hk/%E5%A8 ... %B0%E9%87%98/173548\r\n韓國藝人吸金力強,但大多都未有揮霍,而是拿來買屋,有的為了投資保值、照顧父母、養育孩子等,好像女神全智賢、男神金秀賢、趙寅成、權相佑等,他們更不時打入當地藝人房產富翁排行榜,非常威水。\r\n被封為富婆的全智賢,是圈中數一數二的「女地主」,曾於2007年10月及2013年4月分別在首爾論峴洞和二村洞購入房產。可是,女神最近有些煩惱。\r\n皆因昨日被踢爆去年六月豪擲75億韓圜(約5315萬港元),購入首爾江南三成洞一幢獨立豪宅,但在重建施工期間,發生噪音問題,與附近居民發生摩擦而停工約一年。賢妹所屬的經理人公司隨即作出否認,並解釋是由於要建築新大樓要改變建築結構,需要有詳細的圖則設計才可動工。\r\n\r\n裝修費逾300萬\r\n\r\n至於,另一女星李英愛就為了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在2012年時搬入郊區別墅,據傳裝修費高達322萬港元;《那年冬天風在吹》型男趙寅成侍父母至孝,先後置入在首爾芳荑洞兩物業,方便照料雙親。此外,少女時代Tiffany投資房產更遠至洛杉磯,其豪宅早前在真人騷公開。\r\n撰文:阿玥\r\n編輯:余運慶\r\n設計:梁政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5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