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儀式的規格頗高。亞馬遜落戶上海自貿區,將成為它與本土電商展開競爭的一張王牌。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打算在中國大干一場,落腳點是上海自貿區。
8月20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信投公司)與美國亞馬遜公司,簽署了關於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的備忘錄。會上傳出消息,上海自貿區掛牌一週年(9月底)之際,亞馬遜將正式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國際貿易總部,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跨境貿易和跨境金融業務,該總部將成為亞馬遜全球業務的樞紐。
這場簽約儀式的規格頗高。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艾寶俊,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出席了簽約儀式,亞馬遜公司帶隊的則是其國際零售高級副總裁迪戈·帕森提尼。
易觀智庫電子商務行業中心分析師林文斌分析,亞馬遜此舉旨在增加與跨境電商貿易相關的服務,不僅僅是做一個電商平台,同時做倉儲、物流、支付的服務。
「四季度美國亞馬遜商品將直銷中國」
迪戈·帕森提尼說,亞馬遜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國際貿易總部,將把全球的商品,無論是美國的、歐洲的、亞太的,都可以進口到中國,主要針對中國市場。同時,也可以將中國賣家的商品賣到全球。
根據官方發佈的信息,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信投公司與亞馬遜三方的合作內容包括: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為境內外客戶購買亞馬遜境外網站和中國網站商品提供服務;建設物流倉儲平台,作為亞馬遜全球採購和銷售商品的重要物流樞紐,並為中國企業出口商品配送全球提供物流倉儲服務,打造輻射全球貿易的物流中心;利用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政策,優化亞馬遜公司融資結構,合作開展跨境電子支付服務。
與上海自貿區達成上述協議後,迪戈·帕森提尼說,中國消費者不僅可以在亞馬遜中國買東西,也可以在亞馬遜其他網站上買東西。
未來,中國消費者到亞馬遜網站(amazon.com)的渠道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美國亞馬遜網站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入口進入,這裡的商品有中文說明,人民幣標價;另一種是通過跨境通導購平台進入。
跨境通是上海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平台,由信投公司下屬的東方電子支付有限公司運營。
東方電子支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鵬介紹,目前amazon.com有6000萬種商品,但中國消費者只有通過這個專門的入口進入,才能實現便利化購買,「在測試時候,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下單,貨品直郵到中國,到消費者手中,大概要7-10天。」
他說,希望在今年四季度,這個入口可以正式對中國消費者開放。
亞馬遜擼起袖子大干一場:打造「國際精品館」
在此次簽約前,亞馬遜已經通過跨境通,在自貿區啟動了跨境電商業務。今年6月底以來,亞馬遜通過該平台已經試單千餘票,雙方將於近期開展規模化運營。
「之前亞馬遜跟我們合作,像是『試驗』,現在它是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跨境通執行副總裁顏靜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早在今年4月,亞馬遜管理層就其在上海自貿區發展計劃與管委會進行過溝通,前期準備工作一直在進行中。根據亞馬遜董事會的安排,該公司計劃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一週年之際,正式在自貿區設立國際貿易總部,發展跨境電商、跨境貿易、跨境金融。
顏靜認為,作為跨境電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亞馬遜全面進駐上海自貿區,說明它看好「直銷中國」的模式。即通過跨境通這一平台,繞開進口貿易代理商、省卻了國內分銷渠道,直接對消費者。
目前,亞馬遜在跨境通平台上兼有「直郵」、「自貿」的模式。前者是消費者購買境外商品,通過國際運輸發送,直接送達境內消費者;後者是境外商品入境後暫存自貿區內,消費者購買後以個人物品出區,包裹通過國內物流送達境內消費者。這些國外商品進口時,按個人物品行郵稅徵稅。
今年是亞馬遜進入中國十週年。
8月19日,亞馬遜新任中國總裁葛道遠在慶典上發佈了5個新舉措,其中一條是打造「國際精品館」,即引入國際市場的產品,包括27個國家的13000多件產品,其中1/3是亞馬遜「特供」。
亞馬遜龐大的跨境物流體系和健全的國際品類渠道,是其與中國本土電商展開競爭的一張王牌。
「在入華十週年這個時間節點,亞馬遜要把『跨境電商服務的平台』這一品牌打出來。」林文斌說,「物流方面,亞馬遜是全球電商中做得最好的,而且倉儲運營中心都是自營的,不是租的,但很多賣家和消費者並不瞭解這些。」
阿里巴巴85%銷售來自中國,欲通過口口相傳、廣告宣傳、收購、開發新平臺等方式,打開海外華人市場,加速全球擴張,挑戰亞馬遜、eBay等電商巨頭。海外華人約5000萬,超過阿根廷人口,有望帶動周邊人群。7月阿里巴巴旗下AliExpress成為俄訪問量前10大網站。(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新平臺方面,阿里巴巴開發了面向海外用戶的AliExpress,有英語、俄語和葡萄牙語可選。
阿里巴巴還積極收購,以實現走出中國的戰略。例如,收購了Fanatics公司股權,該零售商有官方授權,銷售運動商品;收購了ShopRunner,這是會員制銷售平臺,銷售諸多品牌。
廣告宣傳方面,阿里巴巴的廣告刊登在香港出租車和大屏幕,臺灣雜誌上,新加坡公交車上等。
海外華人約5000萬,超過了阿根廷總人口。據彭博社報道,截至2012年末,海外華人分布上,美國有400多萬人,印尼有800多萬人,泰國有750萬人,法國和英國各有接近50萬人。
海外消費者們對阿里巴巴的評價包括:
很多在其它地方難以找到的商品,都可以在淘寶平臺上購買。
位於洛杉磯的Sam Ng表示,所有東西都在淘寶上買,包括汽車小工具、韓國時裝,因為價格實在太便宜了。
在日本的華人Cui Lichuan表示,淘寶價格低廉,選擇多,真絲和羊毛制品尤為便宜,郵寄快。
在日本的華人Mu Peng表示,像iPad套這種產品,即便算上郵費,也比東京零售店便宜許多。
從事APP開發的用戶Si Chen表示,若他在中國,就會通過淘寶買東西,但若在美國,更傾向於用Amazon或其它商家。如果未來阿里巴巴對服務和產品能提供更大保證,屆時就願意通過淘寶買。
Ivey商學院市場營銷教授Niraj Dawar認為,如果阿里巴巴的策略是瞄準海外華人,那將是聰明的,因為這無需品牌建設過程。若阿里巴巴要成為全球化公司,其用戶最終不能局限於中國人。阿里巴巴應該連接買家和賣家,采取類似eBay的做法,給商家評分並監控他們。
目前為止,阿里巴巴在俄羅斯發展成功,采用類似Yandex NV的廣告宣傳平臺,支持口碑建設。據彭博社報道,過去一年,AliExpress在俄羅斯的月用戶上漲到3倍多,達到1590萬人,超越了俄羅斯本土Ozon.ru的850萬人和eBay的820萬人。7月,AliExpress成為俄羅斯訪問量前10大網站。交易額可能從去年的4~5億美元增長到今年的10億美元。
阿里巴巴的海外競爭對手包括Amazon和eBay。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放心購買海外產品,eBay旗下PayPal公布的報告預計,跨境交易額將持續增長,到2018年將增長到去年底的近3倍,達到3070億美元。
不過,阿里巴巴想要戰勝Amazon絕非易事。亞馬遜也積極進行國際化擴張,幫助美國、歐洲、中東供應商和零售商通過亞馬遜平臺將產品銷出本國。亞馬遜市盈率516,阿里巴巴市盈率僅約50多。
海外華人不僅是阿里巴巴要發展的市場,小米公司也在積極拓展這片領域,包括延伸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上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小米已超越三星。
中國的阿里巴巴還沒有在美國上市,美國的亞馬遜已經嘗到了苦頭。
今年亞馬遜走勢遠遠弱於美股大盤,部分原因可能是投資者開始厭倦亞馬遜CEO貝索斯“零利潤”經營策略。
但是周一亞馬遜大跌2.2%,這次下跌很可能是阿里巴巴即將上市造成的。
這並不是因為阿里巴巴現在就有能力搶奪亞馬遜的客戶,侵蝕這家美國在線零售巨頭在美歐市場份額(盡管這一天最終可能會到來)。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國股市容量同樣有限。
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因為市場需求太強勁,阿里巴巴IPO定價區間上調至每股66美元到68美元,籌資額可能將達218億美元。若執行“綠鞋機制”的話則將融資243億美元。
美國機構投資者必須抽回資本,迎接阿里巴巴的IPO。機構很有可能賣出同類型的美國電商股票,以避免在單一板塊敞口過重,不幸的是亞馬遜正好與阿里巴巴屬於同一板塊;同樣的理由,Ebay股價最近也一直承壓。
美國財經網站QZ發問到,僅僅從經營層面看的話,亞馬遜是不是也要擔心阿里巴巴的崛起呢?阿里巴巴的觸角還沒有伸到美國,盡管它可以依靠在中國的成功悄悄擴張到美國或歐洲市場。與此同時,亞馬遜網絡運營網絡已經延伸到了中國。
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阿里巴巴的未來仍將繼續與中國的發展綁定在一起,就像亞馬遜的未來要依靠美國,這兩個巨人在電商領域可能永遠不會正面交鋒。
但是從爭奪投資者和資本的角度看,至少本周馬雲和貝索斯成為了真正的對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過去20年以來,亞馬遜實際利潤的增長接近於零(下圖),這顯然和其打造21世紀西爾斯羅巴克的宏偉目標相距甚遠。亞馬遜也因此被視為行業內的奇葩——沒有利潤增長,股價卻節節高升。這其中顯然有一些“門道”為外人所不知。
亞馬遜的主要收入由三部分組成——傳媒、電子及日用商品(EGM)和“其他”(亞馬遜網絡服務平臺AWS)。根據資料顯示,EGM擴張十分明顯,傳媒業務也處於增長趨勢之中,而AWS則進展緩慢。
在美國和非美國區域方面,發展也不盡相同。
傳媒在亞馬遜上一季度的營收中占比25%,在北美的占比則是20%。
而在AWS類別上,亞馬遜營收的增速也不可忽視。
很明顯,亞馬遜的業務和產品十分廣泛,不同的成本導致他們的實際利潤也大相徑庭。這些簡單的圖片可能還是不能很好的詮釋亞馬遜的真實情況。
實際上,亞馬遜的構成比看起來更為複雜,每個產品都有不同的部門。比如說在德國的售鞋部門和法國的電子部門完全不同,每項業務都有自己獨特的定價。有一些部門和業務已經十分成熟,利潤也相對較高;而有一些業務則還處於撒錢階段。亞馬遜會通過打折等方式來吸引用戶並打造用戶對於產品的忠誠度。比如賣書業務就是最好的例子。眾所周知亞馬遜是在虧本賣書,但是實際上平均銷售價格和實體店的差別不會十分明顯。
亞馬遜旗下的Prime向顧客提供電影音樂等娛樂項目,盡管需要承擔高額的購買版權成本,但是除此之外,亞馬遜的成本十分便宜。通過這種方式,用戶對於網站的依賴度會逐漸提高,最終會花更多的錢。如果只考慮視頻的盈利性,就難以理解亞馬遜的真正收益。
第三方銷售也正在成為亞馬遜賺錢利器。在亞馬遜平臺AWS上第三方的銷售量達到了總量的40%。亞馬遜對這些商品制造商收取的費用占到了亞馬遜收入的20%。對於亞馬遜而言,網站上銷售的將近一半的商品他們只要坐著收錢即可,沒有任何的成本壓力。
第三方銷售的微妙之處在於,亞馬遜獲得收入的依據只是第三方公司從亞馬遜服務中產生的營收,而不是第三方公司的全部營收。舉例來說,如果你在亞馬遜網站上購買了第三方公司的一雙鞋,亞馬遜可能會通過你的亞馬遜賬戶收取你支付的錢,然後讓其運輸合作夥伴將你購買的鞋從亞馬遜倉庫里調出並送到你手中。
但是,亞馬遜只會將其向鞋商收取的運輸費和服務費列為其營收。它不會顯示全部的營收。這暗示由亞馬遜網站產生的第三方銷售額可能是亞馬遜實際公布的營收數字的兩倍。因此,亞馬遜的營收圖並沒有告訴你真實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麽光看利潤毫無意義的原因之一。亞馬遜的總利潤從2011年的22.4%增長到了2013年的27.2%,但這並沒有真正反映出消費產品價格及其利潤率的變化,只是反映了整體變化的情況。
亞馬遜CEO Jeff Bezos對於業務的自畫像可能最能代表目前亞馬遜所采取的策略。
如果簡單看利潤不能理解亞馬遜的話,現金流可能是更為有效的指標之一。亞馬遜十分看中自由現金流(FCF),而運營現金流(OCF)則更為關鍵,OCF代表了增加資本支出(capex)的結果。可以看到,過去10年來,亞馬遜的OCF十分穩健,但是FCF卻在下降,這是因為capex增加的結果。
按照絕對價值計算,你可以從下圖中看到一項業務產生了越來越高的運營現金流(在過去12個月中超過了50億美元),並將其作為資本支出重新投入到了這項業務的發展之中。
將上面的圖改成曲線圖,你就會發現資本支出是持續增長的。
從2009年開始,亞馬遜的資本支出與銷售額的比率就開始增加,而且沒有出現任何減小的跡象。
如果亞馬遜維持2009年的資本支出與銷售額比率,那麽FCF的變化圖可能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這個差別相當於逾30億美元現金。這就是說,如果亞馬遜保持2009年的資本支出與銷售額比率,那麽它在過去12個月中將會多出30億美元的現金。
那這些多余的capex到哪里去了呢?關鍵的問題是,亞馬遜是需要保持這種新的更高的比率水平,以支持亞馬遜的業務發展,還是需要在未來降低這種比率水平呢?
顯而易見,這些資金流用到了擴張存儲量(倉庫)和AWS雲服務中。下面這幅圖顯示了亞馬遜存儲倉庫的巨大增長。它幾乎都是倉儲中心,而不是數據中心。
這部分資金的投入在未來可能會產生更高的利潤率。而倉庫的增加並沒有帶來明顯的運營贈本增長。第三方銷量的比率並沒有像同期內的資本支出和銷售額的比率那樣出現增長。
商品的運輸成本並沒有增加多少,那麽倉庫的資本支出會明顯增加嗎?答案看起來似乎是否定的。
亞馬遜的資本支出增長似乎並不是因為它的現有業務的經營成本增加了,而是因為它面向未來投入了更多的運營現金流。這解釋了最初的疑問——亞馬遜的業務實現了迅猛的營收增長,但是它並沒有積累多余的現金或利潤,那些賺來的利潤又投入到了開辟新的業務之中。
然而,投資者將自己的錢投入到亞馬遜,就是為了能夠在將來的某個時候獲得豐厚的回報。在但是在亞馬遜模式下,這種回報似乎變得遙遙無期。從這個角度來看,購買亞馬遜股票的時候,實際就是在押寶最後的大紅包到來。問題在於,這需要多久的時間?不過從目前股價反應來看,投資者似乎還是十分有耐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亞馬遜計劃今年聖誕期間在紐約開設首家實體店。作為擁有20年歷史的知名的線上公司,此舉或意味著亞馬遜進軍傳統銷售領域的嘗試。實體店的位置位於曼哈頓街區,毗鄰知名的梅西百貨。
盡管亞馬遜擁有相對便宜的價格和便捷的物流,不過和傳統實體店相比,線上購物的及時性還是相對薄弱。首家實體店看起來更像一個小型倉庫,可以幫助完成當天業務的退、換貨,線上下單及線下取貨。目前線上下單、線下取貨模式很受歡迎。包括沃爾瑪、家得寶、梅西百貨在內的零售商都提供這一服務。提供快遞服務的其他公司——例如Google、eBay、都從商店而非倉庫中取貨,然後給客戶送貨。
此外,實體店還可以滿足展示商品和開拓品牌的需求。例如Kindle電子閱讀器、Fire智能手機或Fire TV機頂盒都可以“眼見為實”。
當然,線下實體店也存在風險。房屋的租賃成本、員工的開銷和庫存管理費用都難以避免,因此是否會大面積推行目前還很難說。實體店的細節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據了解亞馬遜想法的知情人士表示,如果獲得成功,亞馬遜紐約實體店模式可能推廣到其他美國城市。
多年來亞馬遜一直在研究開設實體店的可能性,2年前甚至在西雅圖開始了選址工作,但最終放棄了這一計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昨晚,亞馬遜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銷售增速不及分析師預期,龐大的開支也拖累該公司發生14年以來的最大季度虧損。
盡管亞馬遜三季度總營收跳增20%,至205.8億美元,但這低於分析師此前209億美元的預期。
亞馬遜三季度在新品研發方面耗資巨大,比如音樂類、音頻類和其他戰略擴張令公司支出大增,導致三季度總計虧損4.37億美元,遠超去年同期4100萬美元的虧損額,同比擴大966%。分析師此前預計為虧損3.314億美元。
此外,公司7月推出的智能手機Fire smartphone銷量不佳,但花費卻不少,總投入額高達1.7億美元。
由於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領導的亞馬遜在Kindle Fire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配送中心網絡、無人機、原創內容等產品和服務上投入了巨額資金,因此,亞馬遜的凈利潤很難預測。
投資者對亞馬遜三季報感到失望,公司盤後股價暴跌12%,至279.75美元,創2013年6月以來新低。
圖1:全球銷售增速和員工總數(藍線代表全球銷售增速,紅線代表員工總數)
圖2:季度性運營和凈收入
圖3:過去12個月的運營利潤
圖4:2010年至2014年期間,每一年的三季度運營利潤和凈收入
三季度財報更多詳細數據如下:
亞馬遜第三季度凈虧損為4.37億美元,合攤薄後每股虧損0.95美元,去年同期為凈虧損4100萬美元,合攤薄後每股虧損0.09美元。
截至第三季度末,亞馬遜連續12個月內的運營現金流為57.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9.8億美元,同比增長15%。
截至第三季度末,12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10.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88億美元。去年同期截至第三季度末的12個月自由現金流包括了當季購買位於西雅圖辦公大樓的14億美元支出。
亞馬遜第三季度凈銷售額同比增長20%,至205.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70.9億美元。
相比去年同期,匯兌因素在該季為公司創造了1300萬美元的收益。
亞馬遜第三季度運營虧損為5.4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運營虧損2500萬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i黑馬:作為全球最先進互聯網巨頭公司之一,亞馬遜是互聯網模式和思維的開拓者和實踐者。為什麽互聯網思維遇到硬件後就不靈了呢?互聯網公司該如何涉足硬件?傳統硬件巨頭如何逆襲互聯網?
美國互聯網巨頭亞馬遜10月23日發布財報,上季度虧損擴大至4.37億美元(約26.73億人民幣)。虧損遠高於去年同期的4100萬美元。虧損原因包括由於推出了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頂盒項目在內的一系列硬件產品。周五,美國股市開盤後,亞馬遜股價下跌高達7.7%。美國矽谷Creative Strategies Inc首席分析師本·巴賈林(Ben Bajarin)說亞馬遜進入硬件是個錯誤。
1.為什麽互聯網巨頭難以玩轉硬件
除了亞馬遜,另外一個新興的巨頭Facebook也是同樣如此。它與HTC 合作推出的HTC First也以失敗告終。這不是美國獨有現象,國內互聯網巨頭的硬件之路走得也並不順利。
先看看BAT,騰訊前後做了微信耳機、QQ音樂音響、小Q機器人等,還有後來由騰訊控股的買賣寶推出大Q手機,搭載著騰訊微雲、QQ桌面等產品。但最終都是杳無聲息。 阿里巴巴的阿里雲手機、天貓魔盒等硬件,也一直不慍不火。百度是BTA巨頭里面對待硬件最下功夫的:百度易手機、百度影棒、百度咕咚手環,引發最多討論的“愚人節的玩笑”——搜筷,最後也真的面世了。最近剛剛拋出的百度自行車(Dubike),強調能夠幫助騎行者監測心率和所燃燒的卡路里量。給騎行者提供鍛煉最適宜的路線。但是,除了尚未面世的自行車,所有的一切硬件熱鬧過後,不過是一地雞毛。
360是互聯網巨頭里很早就涉足硬件的,包括為了與小米抗衡推出的360特供機,還有隨身wifi、路由器、智鍵、家庭衛士、兒童衛士、防丟衛士等等。但是發展並不如意,成績慘淡,周鴻祎在2014年一次公開講話中承認自己在硬件上的失敗:“我覺得硬件不光是互聯網公司的事情,互聯網公司現在也有很多人血氣方剛地做硬件。我曾經也是拉過很多不靠譜的小夥伴一塊做手機,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在硬件我們做了很多嘗試,但是今天還是堅持下來,我覺得做硬件還是蠻高的門檻。”
為什麽在互聯網征戰殺伐、所向披靡的巨頭大佬們在硬件這塊會遭遇馬失前蹄、敗兵滑鐵盧呢?
互聯網公司最大的優勢是輕資產、流程短、反應快。要做一個新項目,開發一個軟件,只需要一個產品經理,搭配一個設計,前後端幾個工程師就可以直接啟動。軟件產品完成後,通過提交應用商店和相關渠道直接發布就好,用戶下載使用後,可以第一時間接收反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更新,整個閉環的鏈條和周期極短。再加上絕大多數軟件都是免費的,即使有些小bug或者上線延遲,用戶也就是吐吐槽,安撫下用戶,加快發布,基本上事情都能快速平複下去。在這個過程中開發者可以小步試錯、快速叠代、迅速發展。
習慣了這種流程和方式的互聯網公司進入到硬件中,會發現處處碰壁。硬件生產的流程極其複雜,環節繁多,各種成本居高不下。除了完全的貼牌生產外(這往往是互聯網公司不願接受的方式),任何互聯網公司進入到硬件領域都回避不了以下問題:團隊配置(包括硬件項目工程師、品質等基本配置)、設計(產品外觀,結構、電子、包裝)、開發(電路、模具、包裝、測試、認證)、供應鏈(備料、采購、包裝、品質、入庫、發貨)、財務預算(開發費用、生產費用、庫存費用,推廣費用、渠道費用、盈虧平衡計算、周轉率)······等等繁雜的環節和細節。
在這其中,供應鏈和庫存是最致命的兩大問題。即使是小米這樣的智能硬件行業大拿都避免不了這樣的問題,何況是其它毫無硬件經驗的互聯網公司。小米王川曾經在產品家沙龍上說:“硬件創業者面對的最大的困難是供應鏈的支持。因為硬件產業跟軟件產業不一樣,如果不能形成規模,供應鏈可能不支持,供應鏈不支持的話,你的成本就非常高,你的品質就很難做到特別好,然後成本高、品質又不是特別好,這是擺在我們面前最大的困難。”錘子手機由於工藝過於複雜、產能不足導致跳票的事件,在網上都被黑出翔了。血淋淋的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現實情況是:訂單量少了,根本沒法爭取到原廠和大的制造方(如富士康火知名代工廠)的支持,下單采購1K的量和100K量情況完全不一樣。部分材料如元器件並不是想買就買,有的交貨周期很長很長,有的甚至還要需要定制(比如土曼手表之前曲形的屏幕)。但如果量大的話,互聯網中慣用的小步試錯,快速叠代的思想在這反而變成了風險黑洞,硬件絕對不允許出任何明顯問題,有問題就意味著退貨(甚至整批報廢)、銷售滯緩、產生庫存,就意味著各種成本增加。
庫存絕對是硬件生產中最大的噩耗,但是這一環在互聯網和軟件生產中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對巨頭們來說,這是一個棘手的新問題。小米王川打過一個比喻,說消費類的電子產品,跟海鮮一樣。比如發布的新款手機配置、性能都很頂級。但它卻就像海鮮一樣,價值很高,但一旦賣不出去,它就迅速貶值。無法產生有效的資金流動。所以,做硬件和做海鮮一樣,千萬不能有大量的庫存。
2.互聯網巨頭如何玩轉硬件
雖然進入硬件的過程中面臨如此多的問題和陷阱,但面臨著智能硬件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硬件的入口戰略地位,巨大的產業價值和想象空間。互聯網巨頭們必須要義無反顧的進入甚至加大投入。但是如何更好的進更快入智能硬件這塊呢?
在此之前,互聯網思維和創新已經成功改造了購物、餐飲、外賣等傳統行業,但與這些行業不同的是,硬件是一個長鏈條,重積累,多資源的行業。與互聯網公司相比,傳統硬件巨頭公司在供應鏈環節包括產品設計、生產、庫存管理、物流管理、售後服務等面向環節上,比互聯網公司有豐富經驗、實踐積累和風險管控能力。現實要求互聯網公司要進入硬件行業,不再是一味喊著互聯網顛覆一切傳統行業的口號,應該是放下虛無的身段,腳踏實地與資深的行業巨頭合作。
對於日新月異的科技界來說,時間是巨頭們最大的成本。客觀現狀絕不允許互聯網巨頭們慢工出細活,自己組團隊慢慢打造。並購和合作是互聯網巨頭最佳的選擇。互聯網巨頭不缺錢,但可供收購的優秀的硬件公司可遇不可求。所以強強合作是互聯網那個巨頭們的最佳選擇。
互聯網巨頭與傳統行業巨頭合作,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互聯網搜索巨頭百度與全球視頻監控巨頭海康威視旗下的螢石合作,基於行業標桿產品C2S的基礎上,聯合推出互聯網智能視頻攝像機。在此之前,阿里雲也與海康威視在雲計算、物聯網雲智能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互聯網巨頭360選擇與國內老牌的專業數據通訊廠商磊科,合作推出360路由器。迅雷之前也與這家公司合作合作推出過下載專用路由器;小米與卓翼科技旗下全資子公司天津卓達合作,生產移動電源等相關電子產品。
手機廠商魅族黃章曾在魅族論壇說,雷軍在做小米手機之前,曾經以投資人身份接觸他,套取魅族的商業信息:從整體理念到手機如何做,開發流程到供應商選擇、生產和銷售等一系列環節。這是迄今為止沒有定論的一樁公案,但可以看出,雷軍為了向傳統廠商學習做好手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
事實證明,只有與傳統硬件巨頭聯手,揚長避短、強強合作、高效組合才是互聯網巨頭快速進入硬件產業,打造完美產品的最佳方式。
3.傳統硬件企業如何逆襲互聯網?
在最近幾年,在傳統行業,不管是中小企業還是巨頭大佬,在互聯網浪潮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下,集體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和傳統巨頭相比,互聯網公司對於對於新的思想和新的技術接受的更快。在很多高新的技術方面如雲計算的也比傳統行業更有優勢。
互聯網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離用戶更近,更容易了解和迎合用戶的想法和喜好。從而利用互聯網的扁平化和連接性創造更多新的、高效的方式,爆發出新的驚人能量,比如小米的互聯網粉絲營銷。按照全球出貨量計算,小米成為三星、蘋果之後的世界第三大手機廠商,超過了老牌廠商華為、聯想。
在傳統的工業中,產品的用戶是孤立的、松散的、互不關聯的,用戶的消費更多也是個體和封閉的。而在互聯網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不再是幹巴巴的個體,而是在網絡世界中充滿了個人情感的真實個體,由於共同的愛好興趣自發形成的無形的網絡組織,它爆發出驚人能量能產生巨大的連鎖反應。小米的用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米粉們不僅是個人裝備小米的各種產品,而是將產品引入到家庭和社交關系鏈中。
正如克萊·舍基《未來式濕的》里面提到的:“工業化好比一臺烘幹機,將社會關系中一切帶有人情味的東西烘幹,然後用原子式契約將個體聯系起來。我們把烘幹的社會關系稱為組織。”、“未來在本質上是濕乎乎的。”、“人與人之間可以憑一種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組合。”如何有效的利用新興的關系鏈,這是傳統巨頭迫切需要加強學習的。
傳統行業的巨頭能夠從小到大,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和地位,正是因為在各個不同的時期和階段做出適時的變化和適應,靈活發展。同樣,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是如此。在這其中,已經有一批善於學習和敢於革新的企業走出了互聯網化的第一步。
傳統硬件廠商、廚電老大老板電器與小米路由器部門將聯合推出新品,兩者合作的產品將使廚房家居變得更加智能化。視頻監控巨頭海康威視旗下的螢石,與移動互聯網巨頭微信合作,實現了智能視頻攝像機與微信的互聯互通。用戶通過微信硬件服務號,可以與螢石互聯網攝像機C2S實時交互。連一貫獨立特行、極具個性的手機廠商魅族黃章,在巨大的互聯網手機小米的攻勢下,也不得不接受現實,與互聯網巨頭阿里合作。互聯網化是大趨勢,不管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只是時間問題。
美團創始人王興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針對目前行業上很多傳統行業的效率低下的事實,很多互聯網未來的創業核心將在提升傳統行業效率、顛覆傳統行業領域上。清華大學教授朱巖說:互聯網的機會在於和傳統行業結合!在未來,互聯網公司向傳統硬件行業下沈,傳統硬件行業充分互聯網化,兩者高度融合,那時才是真正的健康的生態和趨勢,而非現在生硬地割裂和區分!
南七道:弘毅無線創始人,虎嗅i黑馬等媒體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南七道,歡迎提供創業故事。
資產規模高達10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綠光資本掌舵人David Einhorn周四在給投資者的季度信中表示,公司正在加大力度做空一些美股科技股,而亞馬遜盈利水平下降值得關註。
今年4月,綠光資本就曾宣稱科技股存在泡沫風險。Einhorn周四再次確認了公司的看法,但是他同時強調,雖然有些股票股價已經被高估,但是整個行業前景還是看漲。
對於亞馬遜,Einhorn稱,“亞馬遜近期業績的疲弱表現值得關註。市場此前認為亞馬遜利潤率低是因為擴張速度太快,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利潤不僅僅在下滑,而且面臨虧損的風險。”
早在2012年5月的時候Einhorn就曾經公開表示亞馬遜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不明朗——公司的營收擴大並未帶動利潤的增長。當年亞馬遜重挫25%。
綠光資本同時表示買入了易安信公司以及Consol Energy Inc,均價分別在25.79美元和38.88美元。此前在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上的空頭頭寸現在則已經全部平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