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一度引無數PE競豔的來伊份真真切切地撞在槍口上。
4月24日晚,「毒膠囊」事件不斷發酵引得全民追問「食品安全」隱患之時,一則來自於央視有關「蜜餞」行業食品安全問題的揭露,將兩個工作日前剛進行IPO預披露的來伊份推至風頭浪尖。
IPO最忌諱陷入食品安全風潮並被捲入其中成為主角,但來伊份卻污點均霑,IPO能否順利前景頗不樂觀。
「從上市要求的硬性數據看,『毒蜜餞』事情對於以商貿模式為主而非食品生產商的來伊份而言,似乎影響並不大,但卻反映其對於供貨商渠道的把控和內部治理問題存在較嚴重的內控風險。」4月25日,一位證監會前任發審委員向本報記者坦言。
4月24日晚,有關蜜餞存在嚴重食品安全問題的消息一面世,來伊份立即發表申明表示將嚴查有關問題,但似乎時機已晚,局面很難挽回。
「對於來伊份而言,其被捲入食品安全問題並非意外。」4月25日,浙江一家PE機構負責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但令其意外的是,「來伊份怎麼這麼容易就被食品行業的潛規則撂倒?還在食品安全問題最敏感的時刻。」
說其並非意外,是因為以零售多種類休閒小食品為主的來伊份,近年來,雖然其門店擴張火熱,生意門庭若市,但有關其銷售的食品質量問題似乎就從未間斷。
2011年1月22日,青島一家媒體便接到舉報,稱來伊份山東路家樂福店購買的蠶豆佈滿蟲眼,仔細一看,上面還有數條白色蟲屍。
對此,來伊份有關負責人回應表示:「不能保證蠶豆百分百都是好的。」
或許,如果沒有幾天前央視對來伊份有關蜜餞生產過程的曝光,沒有親見在鏡頭下那一個個骯髒不堪的環境下生產的蜜餞,恐怕多數人會認為上述傳聞誇大其詞,但往往現實比傳言更可怕。
如果說上述對於來伊份的食品安全問題僅停留在生產環境和保質日期,那麼就在此次蜜餞含有超標添加劑前不久,其就已被爆涉嫌出售食品檢測不合格的產品。
據2011年底青島早報報導,市民發現其在來伊份購買的手撕肉條生產廠家剛被當地工商行政機關查處。據公開資料顯示,為來伊份生產手撕肉條的龍海市桂珍有限公司因其生產的牛肉絲日落黃、大腸菌群超標,被溫州市工商部門列為食品檢測不合格企業名單。
2012年初,其還以其獨特的經營模式為賣點,向國內資本市場發起衝擊。
2012年4月19日,來伊份招股說明書(預披露)顯示,擬公開發行5000萬股。
此前數日,隨著「毒膠囊」曝光,食品安全問題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作 為涉及食品行業的企業,來伊份不可能不知道因『毒膠囊』引發的食品安全討論大潮。企業預披露前就大概知道IPO安排時間,這家食品安全問題重重的申請 IPO企業一旦預批,自然是公眾關注焦點。所以如果來伊份稱對『毒蜜餞』事件頗感意外,是說不過去的。」北京一家公關公司項目負責人士坦言。
「目前看,發審委認定其從食品安全的事件反映出的內控問題缺失較為嚴重,單就這一點其IPO過會幾率就比較小了。」上述某前任發審委員坦言,但關鍵還是要看其上會時如何向發審委解釋。
雖然之前多宗投訴和曝光,沒有讓來伊份引起足夠重視,但這次在其IPO當口再加上食品安全問題引得口誅筆伐之時,來伊份的反應可謂迅速,4月24日曝光當晚便在官網發佈申明表示會核查到底。
「但如果證明『毒蜜餞』並非是其『特例』,那麼任何申明都很難被信服。」上述某前任發審委員坦言,這一定程度說明其要麼放任不安全食品流入,要麼就是其內控管理長期缺失。
「對於擬上市公司而言,如有涉及行業潛規則問題時,應在上市前做好規避糾正準備,隨著新股發行制度進一步改革,有關信披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潛規則的東西將越來越容易被搬上上市公司的檯面。」深圳一家券商投行負責人感嘆道。
王亞偉辭職已經演化為一個事件。
4月25日,市場傳出王亞偉離職的消息。對於這位公募基金界的焦點人物而言,幾乎每年都會有一次或數次離職的類似「新聞」。
這次的傳言甚至為王亞偉找好了五六個「下家」,包括中信產業基金、天弘基金、中信證券、平安資產管理和社保基金等。
但是據接近王亞偉的一位商業人士稱,王亞偉告訴他辭職後,將創設私募基金。華夏基金公司董事長、華夏基金大股東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在與王亞偉離職談話之時,也曾表示有意參與投資王亞偉未來的私募基金。不過截至發稿前,這一說法並未能得到王東明本人的證實。
與此同時,市場風傳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也將離開華夏基金,出任5月底即將成立的中國基金業協會副會長。
但證監會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范勇宏是否出任,使全職還是兼職出任,目前還沒有最後確定。范勇宏和華夏基金亦未對這一消息做出回應。
王亞偉神話
作為業內為數不多的幾位「元老級」公募基金經理之一,「光環」和爭議一直圍繞著他。
在任意一個搜索引擎上輸入「王亞偉」這個關鍵詞,股吧中散戶們對其「重倉股」始終熱議紛紛,股票咨訊類媒體熱愛將王亞偉概唸作為奪人眼球的「標題黨」。
2010年以來,二級市場持續低迷,王亞偉管理的「華夏策略混合」和「華夏大盤精選混合」兩隻基金的收益卻仍然「突出」。
資本市場對王亞偉「神話」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暫停申購、封閉基金的做法、每年四季度淨值的瘋狂增長、「押寶」重組股的高成功率等,均為外界熱議。
4月28日晚間,王亞偉的離職被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短信證實。而過去幾乎每一次出現王亞偉離職的消息時,均有消息稱范勇宏與王亞偉同進退。
2005年底,王亞偉開始執掌華夏大盤精選。此後的五年間,在中國的年度基金排名榜單上,王亞偉的名字一直在狀元和榜眼的位次上交替,直到2011年「意外落榜」,跌出前十。
2009年王亞偉的「奪魁」可謂「險勝」。華夏大盤精選在最後一個交易日勝出,以不到0.1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戰勝銀華核心價值優選。而在收官之戰前兩天,王亞偉的華夏大盤精選距離對手仍有1.43%的業績差距。
這一「逆轉」細節被媒體和坊間津津樂道,繼王亞偉此前創造的2008年熊市神話後,又為其個人投資業績增添了戲劇化的意味。
「王亞偉很多時候被神化了。」一位資本市場多年從業人士坦言。
在他看來,王亞偉的成功因素包括暫停申購和信息判別能力。「很多時候,如果去仔細尋找股票市場中的一些特定類型的股票規律,王亞偉模式未必難以複製。」他表示。
2007年,成為王亞偉的金字招牌的華夏大盤精選暫停申購,並一直維持封閉狀態。在此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裡,無論市場行情如何,華夏大盤的持有者始終維持著較低的贖回量,直到2012年一季度被打破。
1971年出生的王亞偉,今年剛過不惑。1989年,王亞偉以安徽省高考狀元的身份進入清華大學電子系,本科期間選修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企業管理雙學位。
1994年畢業後,王亞偉進入中信國際合作公司,開始接觸到證券投資。一年後進入華夏證券,任職華夏證券北京東四營業部研究部經理。在中國公募基金元年的1998年,王亞偉與營業部總經理范勇宏加入華夏基金籌備組,開啟了兩人在華夏長達14年的職業生涯。
王亞偉先後擔任基金興華、華夏成長、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的基金經理,並在接手華夏大盤之後連續數年創造傲人業績,在2008年的熊市中,將華夏大盤的淨值推高到6元以上。
王亞偉重倉已經成為中國二級市場當中一個「概念」。在華夏大盤業績連續飆升之後,華夏策略的發行引發了基民的追捧。
2007年,王亞偉獲得基金金牛獎、明星獎、最佳表現獎、最高回報獎和最受歡迎獎;2009年則憑藉逆轉贏得「股基王」的名號;2011年,王 亞偉名列《福布斯》中文版發佈的「2011中國最佳基金經理50強」榜首,此前兩年,他連續在《福布斯》中文版中國十佳基金經理榜奪冠。
爭議不斷
在財富神話不斷在業界和坊間傳播的同時,王亞偉十分「突出」的重組股選擇能力亦廣受關注。
王亞偉先後「押寶」的重組題材股票包括*ST廣廈(000557.SZ)、*ST昌河(現名中航電子,600372.SH)、勝利股份 (000407.SZ)、吉林森工(600189.SH)、天保基建(000965.SZ)、中航精機(002013.SZ)、海南高速 (000886.SZ)、陝國投A(000563.SZ)、浙江陽光(現名陽光照明,600261.SH)、中恆集團(600252.SH)、浙江東日 (600113.SH)、國陽新能(現名陽泉煤業,600348.SH)、峨眉山A(000888.SZ)、樂凱膠片(600135.SH)等。
重倉重組股的時機和眼光都非常重要。重組本身具有風險,重組的結果也未必受到市場的認可,而找到即將展開重組行情的個股,究竟靠技術還是內幕信息,市場頗有爭議。
2010年,在王亞偉旗下基金下注兩年後,被中航工業集團重組的*ST昌河復牌,開盤大漲164%,一日之內,兩隻基金浮盈1.42億元。在被王亞偉垂青之前,*ST昌河從2006年至2008年連續三年虧損,股票被停牌。
能夠提前嗅到重組的味道,埋伏兩年最終獲得巨額回報,王亞偉被認為獨具慧眼。其屢屢在重組股上得手,特別是能夠先於市場持有的能力,亦使業內產生懷疑其信息的來源。
對於其點石成金的原因,王亞偉曾經公開表示依靠的是「公開信息、合理推測、組合投資」,「沒有依賴任何內幕信息」。
除了熱衷各類重組股,王亞偉執著於投資小盤股也廣為業界爭議。
按照發行時公佈的招募說明書,華夏大盤精選基金股票資產的80%以上須「投資於大型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招募書中特別約定,「大型上市公司是指市值不低於新華富時中國A200指數成份股的最低市值規模的公司」。但華夏大盤公然違背了基金契約。
以2006年三季度交易截止日9月29日計算,當時的新華富時A200指數最小市值成份股海欣股份(600851.SH),市值為24.53億 元。華夏大盤基金十大重倉股之一峨眉山A(000888.SZ)2006年9月29日收盤股價為7.71元,當時的總股數為2.35億,總市值規模為 18.12億元,明顯違背了「不低於新華富時中國A200指數成份股的最低市值規模」的契約規定。當期另一隻十大重倉股岳陽興長(000819.SZ), 也是同樣的情形。這兩隻股票,分別佔華夏大盤基金當期淨值的2.71%和2.54%。
因此,華夏大盤基金常被各分析師作為小盤股基金的典範進行剖析。無怪乎業內人士稱:「華夏大盤早就該改名叫華夏小盤。」
2007年2月11日,華夏大盤精選修改基金契約,在「投資風格」部分將大盤股的定義修改為「大型上市公司是指總市值不低於15億元的公司」。 然而,截至2007年年底,兩市1526家上市公司裡,市值低於15億元的股票只有119家,佔比僅7.8%。這就是說,如果按照華夏大盤精選新招募說明 書的定義,等於把兩市92%以上的股票都納入了「大型上市公司」的範疇。
此外,市場人士對於王亞偉的基金總能「先進先出」,獲取超額收益感到非常驚奇。
一位二級市場資深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別人幫抬轎子的事,我們也聽說過。」他透露,此方式在業內很常見。
具體的操作手法是,一位市場上知名的基金經理得到「消息」後買入股票,此後繼續傳播消息,待華夏基金的季報公開這位基金經理持有這只股票後,市場則會跟風,隨後基金經理陸續拋售,最後消息落實。
坊間基民在崇拜王亞偉的同時,亦為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的暫停申購,感到不滿。
東方財富網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七成投資者認為王亞偉長期封閉基金的做法不公平,並有60%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王亞偉操作基金的模式不利於基金行業的發展。
「我並不認為王亞偉封閉基金不公。事實上,這種做法客觀上保護了歷史基金份額持有人。」一位經紀業務領域資深人士認為。
他指出,很多基金經理的策略是做大基金的規模,而目前基金管理費是與基金規模掛鉤的,其中做大規模的過程中「注水」的方式並不鮮見。王亞偉封閉基金,相對一味做大規模的注水方式還是要好很多。
一位王亞偉的年輕同事對財新記者表示,王亞偉在華夏「就是一個普通的基金經理」。他認為,王亞偉做事謹慎,會逐個與分析師進行溝通,參加路演。「我個人對王亞偉作為基金經理的工作還是非常認可的。」他表示。
一位大型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只要出名,就會有爭議。在他看來,職業基金經理應該對爭議保持「心靜」,專注於投資,無心其他紛擾。
2009年,曾有傳言稱王亞偉被監管部門調查,此「調查」最終不了了之。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監管層很早開始關注王亞偉超強的業績表現。2011年6月,中國證監會發佈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 導意見(修訂稿)》,從投資決策、交易分配、監控監察和信息披露四個環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金公司公平交易制度,從而切斷基金利益輸送鏈條。
這位人士透露,在證監會的內部系統中,王亞偉管理基金的基金非公平交易指數一度達到70%,遠遠超過50%的市場平均值。因此,華夏基金屢屢被監管層約談,王亞偉也一直被特殊對待。
一位熟悉公募基金界的知情人士透露,因為太多方面的關注,王亞偉在華夏工作已備感壓力,早已萌生去意。
不過,爭議終歸是爭議,多位長期進行買方股權投資的業內人士對這些傳言均有耳聞,但至今未有證據證實。
公司治理困局
王亞偉的離職,將存在於華夏基金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矛盾大白於天下。
成立於1998年的華夏基金,股權多次變更。2006年起,中信證券開始逐步持有華夏基金股權。2006年7月,中信證券出資受讓北京市國有資 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35.725%的股權和北京證券所持股權中5%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共計持有華夏基金40.725%的股權。
2007年8月,中信證券再次出資受讓北京證券持有華夏基金剩餘的20%股權,持股比例增至60.725%。2007年底,中信證券全資持有華夏基金,直至2011年8月開始因監管要求掛牌轉讓華夏股權。
2007年9月,華夏基金吸收合併中信基金,中信基金的眾多高管並未順利降落華夏基金,而是紛紛離開,或選擇出走私募,或回歸中信,中信基金團隊幾乎沒有一個留在華夏基金,其中包括著名的基金經理孫建波和曾擔任王東明秘書的中信基金總經理呂濤。
知情人士表示,「華夏基金管理層的強勢在這次合併中突出顯現,這也讓中信證券對此異常憤怒,連個人都安插不進去,心裡肯定很不平衡。」
不過,華夏基金的資產盈利能力很強,中信證券的怒火也得到了對沖。
2011年8月和11月,受監管政策要求,中信證券兩度轉讓所持華夏基金51%的股權。2011年12月,中信證券披露公告稱轉讓華夏基金股權事宜獲批,整個股權轉讓對價為83.44億元。
中信證券和華夏基金的關係正式演變成非控股大股東,達到了監管層對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不過,這一股權安排並未理順華夏基金深層次的治理結構。
中信證券認為對華夏基金控制過鬆,管理層過於強勢、獨立;而華夏基金則對於大股東心懷不滿,不用出力就干等著分錢,矛盾愈演愈烈。
「華夏基金在中信證券的子公司當中較為獨立,中信證券一直沒有對華夏基金實行垂直管理。」一位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他表示,其他子公司均與中信證券「走得很近」,而華夏基金則不然。
按照風控的要求,中信證券應該對下屬子公司派駐人員,並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直接介入子公司的日常經營,華夏基金則一直沒有被派駐人員,數據亦未實現接入管理。
2012年初,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成立了北京華夏人理財顧問有限公司,其中華夏基金出資1020萬元,佔51%股份,而北京匯通高華諮詢有限公司(下稱匯通高華)出資980萬元,佔49%股份。
匯通高華通過多層股權架構設計,實際為華夏基金高管控制。華夏基金在第三方銷售機構中實現了自己的MBO。
但是,中信證券並不認可華夏基金管理層在基金銷售機構中持股的行為,認為這會產生直接的利益輸送問題,比如將大量銷售收入轉入第三方銷售公司,管理層再從中分紅。
「華夏基金是希望通過這個銷售公司來實現員工持股計劃,這是一種嘗試。」市場人士分析說。
不過,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對此則明確表示,員工持股計劃的實現,不能通過偷偷摸摸的手段,更不能因此搞利益輸送。
「想持股可以呀,在市場上按市價去買呀!」這位人士說。
中信證券此前轉讓華夏基金股權的轉讓價格每股超過100元。
業內人士透露,華夏基金在中信證券未入主時,謀求管理層持股,並相中了重慶國信,但最終無果。根據西南證券最新披露的信息,重慶國信持有西南證券6.94%的股權,為其第三大股東。
「管理層持股的問題與大股東無關,這關係到監管層的態度。」一位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表示。
他認為,即使監管層放開對基金公司高管層的激勵,規模已經做到業內最大的華夏基金也絕不會成為放開試點的對象,「影響太大了」。
華夏基金與中信證券的矛盾並不是基金公司裡的孤立個案,王亞偉也不過是眾多出走基金經理中的一棵大樹,未來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需要認真探究。
與薪酬無關?
一位熟悉基金行業薪酬水平的資深人士透露,王亞偉一年的薪資已經達到2000萬元,這比一線公募基金的投資總監職位的薪酬要高出一倍,屬於業內的頂尖水平。
在目前整體市況不佳、基金業績下降、投資者全面虧損的情況下,各家基金公司均繼續高價供養著大批基金經理,管理層薪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
前述人士表示,華夏基金給基金經理們開出的薪資,在業內以「大方」著稱。王亞偉不僅是華夏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同時也是華夏基金副總經理,薪資水平不算不「合理」。
不過這種行業慣例,可能並不符合股東的要求。本身帶有濃厚國企色彩的中信證券,就多次就薪酬問題與華夏基金發生矛盾。
長期以來,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亦被業界看做制約基金行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國內發行的基金均為契約型基金,一個重要特點即是投資者對投資決策和基金運作沒有發言權。基金業內人士指出,契約型基金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問題,基金經理、控股股東的道德風險發生率較高。
以日本、香港等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基金公司大多採用契約型,而美國的基金則以公司型為主。
與契約型基金的本質區別在於,公司型基金本身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受益憑證募集資金。契約型基金本身不是法人,公司型基金則具有 法人資格,投資人購買股票或受益憑證後成為該基金的股東,分享股息、紅利和投資所得。公司型基金的董事會委託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資產,投資者作為股東, 權利能夠更好地得以保障,並相對有效地改善「內部人控制」問題和道德風險。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市場傳言雙方矛盾與利益劃分有關。
一位接近中信證券的知情人士透露,中信證券曾要求華夏基金配合一些二級市場「操作」,但華夏基金方面不願配合,華夏基金與中信證券之間矛盾遂爆發。
「公募基金配合券商、私募操作本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如果華夏願意配合別人接而不願配合中信,就顯得太不聽話了。」這位人士說。
「王亞偉很早就想離開,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知情人士稱,王亞偉為了離職自降身價,曾經願意去一家有政府背景但規模不算大的陽光私募。
當時,王亞偉對該陽光私募的老總開出的條件竟然是,有一間獨立的辦公室,薪酬隨意。但即使如此,王亞偉當時也未能如願離開華夏。「他的去留牽扯太多。」該人士認為。
對於王亞偉的離開,一位基金業內人士認為,王亞偉此前的業績除了個人能力,重要的是華夏集體力量的配合。離開華夏後,王亞偉是否能夠延續輝煌,市場正拭目以待。
本刊記者陸媛對此文亦有貢獻
事件:更改投資策略,改專投A股及衍生產品。專投A股是好事,不過不是重大利好。細節是先以NAV回購不多於 40%。
2012 年 4 月 30 日未經審核之每單位資產淨值價為港幣HK$8.29。5月大跌市,估計資產淨值下跌6-8%。市場一般給予 15% 左右 折讓。NAV 7.62 理論價 ~= 6.48。
當日開市 $6.08,購入的話回報是:
(6.48 – 6.08) * 0.6 + (7.62 – 6.08) * 0.4 = 0.856, 目標6.936回報 14%。
可惜,我也沒有留心細節,股價升至 6.48才購入,$7 沽出,獲利少許。
此事件值得跟進:
1. 風險有限
2. 可以轟進
3. 簡單數學,高回報。屬於有益身心的即食面。
所謂事件引發交易,即是 trade on special events. 以往通常以單一事件或模式作出買賣,近來開始歸納一下交易背後系統,方便改進及環保再用。
==
事件:季度業績。現價 $2.10,2012 Q1,銷售 +59.6%,每股盈利 $0.0371 +54.6%,市盈率 14.2 倍,派息 $0.01 息率 1.9%。 …. 季度派息減少。
1. 季度業績前大市下跌中,股價急跌 7.6% (vs HSI -3.2%)。
2. AO 高開但是仍然比預期低。
3. 看好行業今年發展,業績顯示產品進入盈利周期,將會比其他藥業股強勁。
4. 年頭比大市弱,可以追回升幅。
決定AO買入。
後記:當日以為AO買入了,原來沒有execute !令我以後致力改善注意力問題。
之後股價回吐提供建倉機會,股價昨日除淨後突破。
最近幾年,中國燃氣板塊確實為投資者賺了很多錢。而且這個板塊很抗跌。我最近研究了一家公司,現在我把初淺的認識提交給大家研究。我首先強調,這家公司的風險很大,就像其它每個上市公司一樣。
我關注這家公司的原因如下:新天綠色能源(956 HK)的業務具有較強的防禦性,利潤成長率在30%以上,今年的市盈率5-6倍,0.7倍的市淨率,5.5 %的股息率。它的股價比一年半前的IPO價格跌了一半。 …..
1. 報告在6/9發出,在網上見文是6/12。
2. 板塊在去年10月後大幅落後恆指。
3. 在板塊中大幅落後(至昨日追回)。
4. 1.42-1.45 是阻力位。股價由頂位下跌了31%。
5. 不是令我喜歡的行業。
附加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yz4.html
張化橋是筆者喜歡的分析員。
市值20億,股價低殘,國企 4-5% 息,燃氣資產屬於高質,下行風險不高。
後記:股價跟個人喜好是沒有關係,昨日大爆升,可能跟張化橋,技術突破,IPO,等等消息有關。
這是為什麼?
自從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巴菲特午餐就呈現出了一個新的狀況,即經濟越蕭條,其價格越高。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對辦企業越來越沒興趣,對實體經濟越來越失望,都想著通過投資賺大錢的心理在巴菲特午餐的競拍上表露無遺——除去匿名者外, 只有2004年的競得者賈森·朱從事實體行業,其餘均為證券行業人員,從2008年到2011年,連續四個競得者都在投資行業。
先擱置上述觀點不談,透過現象看本質,巴菲特的午餐其實是一次完美的事件營銷——奧秘在於巴菲特午餐有四大定律。
定律一:品牌化生存
巴菲特午餐是世界上最貴的午餐。午餐就餐點是史密斯和沃倫斯基牛排館,最貴的菜是59美元的澳洲龍蝦,而巴菲特自己的午餐則非常簡單,總價不過100美元。拍賣獲勝者可帶7名朋友和巴菲特共進晚餐,不超過9人的用餐費用不會超過1000美元。
吃什麼不重要,和誰吃才最重要。巴菲特貴為「股神」、世界首富,與其共進晚餐,對個人品牌提升必然助力不小。
事件營銷的真諦在於「你和誰在一起」。
服裝零售店為什麼要擺上一輛寶馬?因為寶馬能提升店子的檔次。同樣,和巴菲特在一起,品牌形象必然會得到極大提升。
定律二:品牌在於堅持
與如今的天價相比,最初幾次的巴菲特午餐可以用「慘淡」來形容。起拍價是2.5萬美元,而前三次的競得價都沒有超過2.5萬美元,2001年甚至跌破起拍價,只有1.8萬美元,競得者甚至「不好意思」公佈姓名!
如此慘淡,巴菲特定然臉上無光,但巴菲特深諳貴在堅持,股票如此,午餐也是如此。
巴菲特成為「股神」就緣於堅持,低價買進,堅持幾十年不出手,直至高價。
堅持讓巴菲特午餐從1.8萬美元漲到如今的345萬美元,堅持讓巴菲特一度成為世界首富。
同樣,品牌貴在堅持,品牌塑造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長久的堅持才是成功的王道,或許這是巴菲特午餐送給世界最寶貴的財富。
定律三:營銷在於製造稀缺
既然巴菲特的午餐如此值錢,為什麼不每年進行2次、3次,甚至成為「月度午餐」?
營銷在於製造稀缺,一年一次,正是這種稀缺讓人們趨之若鶩。如果每個月舉行一次,每個人都能入席巴菲特的餐桌,巴菲特午餐的價值又在哪裡?
同樣,82歲的高齡、患有癌症也加劇了這一稀缺,誰又能保證這不是最後的「巴菲特午餐」?
當然,這些天才們非常懂得利用這份稀缺。
2008年,趙丹陽以創紀錄的210萬美元競得巴菲特午餐,就餐時他向巴菲特推薦了「物美商業」,該股票也應聲大漲,不足一週,趙丹陽就大賺1.56億港元,211萬美元(約1630萬港元)的午餐競拍價真可謂九牛一毛!
憑藉巴菲特午餐的賺錢不足為奇,甚至有人借此求職!
特德·韋施勒於2010年和2011年兩次共超過500萬美元的價格競得兩次午餐機會。憑藉著兩次就餐機會,韋施勒進入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負責掌管超過1100億美元的投資。
定律四:「懸念」為營銷製造話題
為什麼巴菲特午餐能成為熱門話題,因為其中充滿了懸念、傳言、玄機。
經過6天競標,巴菲特午餐塵埃落定,一如全球經濟般寒冷,此次競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直至最後一天,競標價也只勉強從51萬美元漲至100萬,打破原有紀錄幾無可能。
人們紛紛預測這可能是「最後的巴菲特午餐」,可弔詭的是,就在拍賣的最後1小時,三位鐵桿粉絲橫空出世,以345.6789萬美元拍得此次就餐資格,較去年創紀錄的262.64萬美元增長31%。
短短1個小時的爆發讓人不得不猜測其中的微妙之處,同時345.6789這個「連號」是不是中國人所為?因為這非常符合中國人的習慣。懸念與傳言讓巴菲特午餐更加令人津津樂道。
(作者為知名品牌戰略專家)
1. 事件:# 0589 大股東「漏報」多項關聯借款,主席陳漢傑辭任。復牌後大插4成。個人認為可以不看基本數據及質素,已經不可信。即日曾經下跌43%
單以技術分析,不是一個可靠的方法。回購尚算積極,以後可以作為支持理據,可以以 > $7.88買入,$9獲利。看來不易。
2. 事件:# 0330 管理層大逃亡。週三宣佈董事會主席辭職,而此前一天公司行政總裁突然辭任﹐差不多兩週前其財務總裁也已離職。也是可以不看基本數據及理由,看來不易。
3. 事件:# 1259 傳誇大市佔率,非執董楊鋒請辭。
疑幻疑真,大股東全部股票傳入CCASS,之前又偷偷減持4.x %,可信性不高,不過此股好炒,繼續反彈亦可。
4. 事件:# 2222 對賭玩大左?
3月開始領跌,至創始人兼CEO吳長江辭任消息後崩盤。難以估計創始人離職後對業務影響。
股價中間已經歷3次打擊,看來不易。
上市後股東以減持為主:
「這次的捐贈,我們出錢,同時代為管理。我們承諾,保證(基金投資)年收益率不低於5%;如果不足5%,則由我們的自有資金補上。」
2012年9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以下簡稱人民大學)畢業校友、「私募大佬」裘國根向母校捐贈2億元人民幣。
前不久的9月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召開機構投資者閉門會議,國內三家陽光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第一次被邀請參加,裘國根創辦的重陽投資就是其中一家。
在更早之前,裘國根的師弟,也是重陽投資當初的合夥人李旭利因就職交銀施羅德基金時涉「老鼠倉」案被正式逮捕,但在2012年6月開庭審理時當庭翻供。此案依然懸在半空,尚未有定論。
現年43歲的裘國根,出生在浙江紹興。1987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攻讀投資經濟專業,1993年從該校研究生畢業。
畢業後,拿著求學期間賺來的1萬元和借來的5萬元,裘闖蕩深圳資本市場。1996年自己成立投資公司專業炒股,替人理財,2001年轉戰上海,2006年大舉殺入招商證券法人股,裘國根事後大賺二十多億元。
目前,其掌控的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資產超過100億元,而他自己在2011胡潤百富榜上的財富為20億元。他自稱在過去二十年的股市投資中「從未犯過大錯」。
向母校豪捐使裘國根成為話題人物,有人讚賞,但也有人評價為「贖罪之舉」。
裘國根為什麼會進行豪捐?這些捐贈究竟將怎樣使用?面對種種質疑,他如何進行自辯?2012年9月28日,南方週末記者在上海專訪了裘國根。
「刻意做點事」
南方週末: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籌劃捐款事宜的?捐款的出發點是什麼?
裘國根:我和人民大學現任的領導班子如校長陳雨露、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程天權等都比較熟,2011年底我們開始談論此事,一直到2012年5月才敲定捐贈的具體數字和用途。一開始談過捐1億,後來提高到2億。
之所以提高捐贈額,是因為原來只是想推動人才培養,但這是一個長期見效的事情,短期內(人民大學)需要的還有校園改造等。現在的分配是9000萬元用於前者,7000萬元用於後者,還有4000萬用於提升人民大學的國際化水平。
捐款的出發點,就是在水池裡丟一顆石子,最後捐款的效應是一層一層擴散的。一個人如果有能力了,首先應該關心你最為親近的人,我把它比喻成由近到外的「波紋效應」。
在國外,校友捐贈是很普遍的,美國高校的校友捐贈率達到40%左右。校友捐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所學校的實力和學生的面貌。如果你在財經界,不給學校捐錢,說明這個學生愛心不夠;如果是在企業界,就說明你運營的企業並不成功。
我曾經給人民大學捐過兩次100萬,但這樣的捐,還是屬於一種「群眾性參與」;給500萬、1000萬的,也基本上不痛不癢;但給1億或更多的錢,那就得刻意做點事了。
南方週末:捐贈儀式是9月20日舉辦的,現在資金劃撥到人民大學基金賬戶上了嗎?
裘國根:2個億的捐款,是分兩次捐的,8000萬已經打到人大基金會賬戶上了,剩餘的1.2個億我們會在3個月內劃過去。
我的錢捐了之後,其所有權就歸屬人民大學教育基金會;教育基金會下面會專門成立一個子基金,子基金會再成立一個理事會,這個理事會的構成是,校方出三個人,我們重陽投資公司派兩個人,此外還計劃請兩位社會賢達,共七人組成,每年的預算開支由理事會決定。
南方週末:七人名單分別是誰?和你眼中的中外校友捐贈基金相比,主要區別是什麼?
裘國根:人民大學校方三人分別是校長陳雨露、基金會理事長程天權、財政金融學院院長郭慶旺;重陽投資公司這邊是我以及合夥人、總裁莫 泰山;社會賢達人士還沒有最終確定,如果說我們捐贈方與校方有點像甲方乙方的話,社會賢達進來就好比像董事會裡的獨立董事。所謂「角度決定觀點」,當甲乙 兩方意見產生分歧時,獨立人士的意見就很重要了。
我沒有直接接觸過國外大學的基金會,但我女兒在國外讀書,所以有一些感受。與跟國內相比,國外的校友會或者基金會前端積極吸引新的捐款,在舉辦活 動、擴大影響力方面非常主動,在後端運營和管理上非常專業、有秩序。哈佛大學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投資損失挺大,此後他們在一些活動中就縮減經費開支, 現在盤子依然比較大。
資料來源:各大學官網和公開報導 (李伯根/圖)
「我們出錢,同時代為管理」
南方週末:理財是你的專業,這次如此巨額的捐贈額如何管理?
裘國根:任何投資都沒有那種高收益、零風險的,否則是瞎扯。但是一個專業的資產管理團隊可用相對低的風險去匹配相對高的收益。當然有些錢是可以承受高風險的,大學基金肯定承受風險的能力要低一些,但肯定比社保基金承受風險的能力又要高一些。
這次的捐贈,我們出錢,同時代為管理。這是一種全新模式的開創。我們(重陽投資)想結合自己的優勢,用基金會的名義開一個基金賬戶,就這筆資金代為理財,做一些相對而言風險收益率比較好的投資。
與此同時,我們做了一些承諾,保證(基金投資)年收益率不低於5%(編者註:現在商業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為3%左右)。也就是說,如果1億元作為基數,我保證每年的第一年的收益率不少於500萬元,第二年依照複合增長率類推。賺到的,全歸人民大學,如果收益率沒達到5%,則由我們自己墊錢補足。
但這還只是一個初級階段的嘗試,我們與人民大學反覆商討後決定這樣幹,但現在還只一個思路,沒有最後敲定。
南方週末:兩年前,同 樣是人民大學校友的投資家段永平(步步高電子創始人,後移居美國)與妻子劉昕向母校捐贈3000萬美元(以當時匯率計,約合2.05億元人民幣),你對段 熟悉嗎?他從斯坦福大學得到啟發,部分捐贈額採用了「等配比基金」(編者註:即人民大學每接受到一筆外界捐贈時,不管什麼用途,等額捐贈基金中就會抽出相 同數量的錢以供使用)的操作模式,你當初沒考慮採用這一國際流行做法?
裘國根:段永平將中西思想結合得非常好,崇尚獨立思考,先做實業,後搞投資,都很成功,且特別懂得生活。他向浙江大學捐了3000萬 美元,給人大也捐3000萬美元(編者註:段永平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於人民大學)。他設立等配比基金的目的就是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去共同進行教 育捐贈。但同時規定單筆配比金額的上限是100萬美元。這次我們的捐贈,段氏夫婦的等配比基金也一樣會配出100萬美元。
我沒有考慮這一方式,是因為我們這個錢已經有明確的用途了。等配比基金就不一定了,配比好比跟投,別人做什麼事情你就跟著做什麼,而且可能會加入校方的意願。
「我贖什麼罪?!」
南方週末:有傳言稱,你在幫權勢人士理財,而現在的捐贈有「贖罪」的成分,你怎麼看?你們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如何看待一家公司背後的「關係」?
裘國根:我投一家公司會考慮公司治理、考慮這個行業、考慮這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他是靠關係賺錢的,那太危險了,我不敢投。在成熟市場裡面對於那種靠非公司核心競爭力,比如靠行政關係獲取的市場壟斷權所賺的錢都要折價的。
說我在「贖罪」,我不同意,我贖什麼罪?!說重陽投資有「靠山」,哈哈,我們能有什麼背景,完全是一手打造出來的,這完全是瞎猜。
南方週末:你的財富積累過程是怎樣的?
裘國根:1995年出來,自己賺了200多萬元,另外從浙江一家民營企業籌集了1000萬,幫他們打理,賺了錢後一起分。後來在 1996年到1997年的投資中,我的財富增長了20倍,1997年到2006年增加了8倍,2006年、2007年兩年又賺了12倍,2008年虧了 20%多,2009年賺了1倍以上。
投資勝敗是由兩方面決定的。一是你的性格,一個優秀的投資者必須「反人性」,這是一個基本條件,在別人難受的時候你要扛得住,別人狂熱的時候你要冷 靜。二是要貼近市場,你說現在市場不好我們就離開,市場好了再回來,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市場好呢?我們老家有一句話叫「瘸子趕到,好戲散場」,瘸子就是腿 不太好使的,旁邊的村子裡面在演戲,這個戲很好,傳開了,瘸子也趕過去了,但是到了的時候已經散場了,這和投資的原理其實差不多。
南方週末:你的師弟、重陽投資當初的合夥人李旭利2011年因就職交銀施羅德基金時涉「老鼠倉」案被正式逮捕,但在2012年6月開庭審理時當庭翻供,不承認直接通過下指令買賣股票,而表示僅僅只是建議買金融股來完成交易量。對此你怎麼看?
裘國根:李旭利比我小四屆,是我在人民大學的師弟。他從2009年6月到2010年10月在重陽投資待了一年多,其實之前我們聯繫不多,後來到上海以後交往多起來。關於他的案件,我不方便說任何話。
南方週末:前不久,重陽投資作為私募代表之一被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請到北京參加「閉門會議」,為什麼會選擇你們,主要討論了些什麼?
裘國根:是中國證監會基金部通知我們的,可能我們相對規模大、團隊上比較成熟。主要談的還是投資者教育。中國是一個散戶投資者為主的 市場,散戶交易額佔到85%;而機構投資者力量太弱,整個股票的市值中,機構只佔到15%左右,而散戶佔到近28%左右,產業資本(大小非)佔到57%。 這是中國股市暴漲暴跌的關鍵因素。
郭樹清主席上台後提出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逐步降低散戶比例的政策。他其實說了很多實話,譬如「股票市場看似門檻很低,其實水是很深的」等。
另外,最近新基金法很快將會把陽光私募股權基金納入一個合法管理的範疇。
南方週末:你如何看待體制改革與資本市場浮沉之間的關係?經濟學家吳敬璉曾提出「股市如賭場」,現又提中國股市是權貴階層兌現財富的「屠場」。
裘國根:我覺得體制改革是很長遠的事情,我們這個層面的人談這個話題欠高度;對於資本市場制度改革,我們提了很多意見,但總基調就是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不能不改,但肯定不能搞激進式的改革。
對於「賭場論」「屠場論」,我認為以前稱之為「賭場」或許更貼近些,但說權貴化我覺得有些誇大。關鍵是你怎麼樣去看待你說的這個現象在這裡面的比 重。其實不排除這種現象,以及利用制度缺陷賺取高收益,但還是有很多人靠專業投資的眼光來獲取財富。再說,過去賺錢的那些人現在還在做PE(私募股權投資),還在搞上市,搞不好就全還回去了。PE投的公司還未上市的有七八千家,排隊的就有七百多家,現在一樣如坐針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