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Hea富生活:Bitcoin周邊發達故事

1 : GS(14)@2018-01-07 15:49:21

如果要選2017年投資者最後悔沒投資的項目第一位,我覺得應該是Bitcoin,它於年頭的1,000美元一個,一年上升最高接近20,000美元一個,比2016年全年升值79%多出20倍以上,成為全城熱話,但是有投資Bitcoin的人數,據統計沒有投資股票的十分之一。而這個另類投資,亦是市場上觀點最兩極化的物品,在各大討論群組裏,看好者極端樂觀,是新貨幣時代的來臨,區塊鏈技術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可媲美當年互聯網的出現,是一場貨幣革命,甚至認為可取代美元及黃金地位,視不看好Bitcoin者為落伍,沒跟上時代步伐,應該被淘汰。反Bitcoin一方則認為是一場騙局,跟遊戲世界中的道具價值相似,即是毫無價值,熱潮過後只會成為下一班拿着火棒的苦主,因為太笨,亦不值得同情。兩陣對壘,針鋒相對,誰也容不下另一方的意見。誰對誰錯仍是未知數,一位在世界知名的快遞公司任職高層的朋友告訴我,有一家公司半年前起每天將重50噸的變壓器由大陸運送到美國製作比特幣掘礦機之用,近半年貨量都在增加。在這虛擬貨幣的狂潮中,帶來的產業鏈何其巨大。

賣卡掘礦年賺十幾億

另認識一位早年落戶在大陸設廠的Display Card台灣生產商,用一年時間賺了三十年的錢,因為Bitcoin的掘礦機主要零件就是Display Card,而當中的晶片,在2017年升值超過十倍,先賺一筆。由上年年頭開始,將兩個十幾萬呎廠房改裝成礦場,大規模掘Bitcoin。
Bitcoin掘礦兩大最重要成本,就是Display Card及電費的支出,他用成本價來製造Bitcoin掘礦機已經有極大優勢,但隨着掘礦難度上升,更快的晶片速度需求也大了。他為掘礦機換上市面未出售而附有極速晶片的Display Card來維持速度,再將用過的快速Display Card重新包裝在市場出售,賺兩重。而最絕係該廠房所在的中國內陸地區,有當地政府補貼大部份電費開支,電費也免了。接近零成本掘Bitcoin之餘,硬件還有錢賺的生意,真是百年一遇,加上幣值狂升,他於一年內賺了十幾個億。這類型生意只是Bitcoin產業中的冰山一角,還有出售掘礦合約的公司、買賣中介及衍生出來的掛鈎票據等等,無論最後Bitcoin價值是一朵沒用的鬱金香花,還是9999千足純金都不重要,周邊的產業已經賺到襪都着唔落。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4/202645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091

Hea富生活:炒賣沒有意義?

1 : GS(14)@2018-01-08 00:50:15

上周看到中原老闆施永青先生的專欄,講述幾年前其生意拍檔提議將公司部份現金,效法其他行家用在投資物業上,但施生極力反對,認為專注本業才能創造價值,生意人應有之義,分散精力於一些「坐吓等收錢」的項目,只會令本業不進反退,賺到錢也得不償失,最後他也成功說服生意伙伴,成為公司大方向。幾年後他與舊伙記吃飯,舊伙記自立門戶後跟從舊老闆作風,專注本業,雖生意做得不錯,但話中有話埋怨老施的教誨,因為很多比他懶惰的行家,都因為炒樓而風山水起生活無憂,而他還日忙夜忙上不到岸。以上故事令我想起多年前到澳洲旅行,朋友邀請我們到其家中住幾天,盛情難卻,他們一家四口住在農莊,以種菜維生。丈夫每天5時起床耕種,晚上送貨,年終無休。想不到收入非常不錯,在澳洲算是小康中產。他說有些行家近年專注農地炒賣,賺到盤滿缽滿,已經不用種田了,每天炒股票物業過日子,非常寫意。如果是你,想做前者還是後者?近年全球資本市場因各國合力印銀紙,貨幣貶值而資產價格大幅上升,令專注發展實業投資自己事業、沒投資資產的朋友不是滋味,這的確是事實。如果事業上有一番成就還可作為對沖,但有時時也命也,一生白忙一場的生意人多的是。

賺到錢但心靈空虛

我認識有些全識炒股炒樓朋友,錢雖然賺到,但心靈空虛,不是飲飲食食就是應酬講股票攞消息,不問貢獻只問收獲。不在乎做過甚麼,只在乎得到甚麼,這真是快樂人生?那幾天看着澳洲朋友辛勤耕種,由種子開始,從無到有,然後一大車菜送到街市供給消費者,作為一個商人及投資者,有點自慚形穢,突然覺得他的工作才是實實在在的創造價值,為社會貢獻而換取生活所需吧,多有意思!反觀我,每天工作就是跟客戶談判條件,以及觀察市場而作出投資決定,跟大部份香港人一樣,工作只是販賣資訊及貨物的轉移,似乎對世界沒有創造到甚麼,只算勉強為城市的經濟推動作出點點貢獻。這沒有對錯,只是個人選擇,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各走極端也不是好事。平衡才是皇道。每人能力強項不同,事業發展是肯定自我的方法,如果只專注炒賣,就領略不到工作成果帶來的滿足感,這不是單純金錢可以得到的。而投資的優點是為家庭及自己帶來長遠的保障及選擇的自由,工作時間短更是我這Hea人所鍾愛,所以,二者不可偏廢。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1/202513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78

Hea富生活:賺錢是唯一興趣?

1 : GS(14)@2018-01-08 01:29:08

我有一位朋友,名校出身,港大畢業,出身小康之家,年輕時接觸滑雪板就瘋狂熱愛,決定當滑雪教練,考牌後,每年冬天到日本北海道,夏天在澳洲或紐西蘭滑雪場任教,一年有300日以上與皚皚白雪為伴,在社交網站發佈的全是渡假feel的玩樂圖片或短片,令一眾雪友羨慕不已,興趣變工作,實在是人生最大的福氣。但隨着年紀漸長,朋友們的事業開始上軌道,做生意的,已成上市公司主席或年賺千萬;打工的,在ibank高薪厚職,有的甚至未夠四十已過着半退休生活。近日我到北海道滑雪,順道跟他一聚,談到其工作,已不是當初的滿腔熱血,原來理想工作有時並不是想像中理想,尤其旺季時,他的角色主要是佻皮細路的保姆或中國大媽的暖男,因為國內的家長最肯使錢請私人教練,但他說近乎所有富小孩都是被寵壞的怪物,比湊大媽更難。到了淡季,空閒時間多了,明明可以實踐日滑夜滑的理想生活,但因為小孩剛出世負擔重了,手停口停,又要為生活擔憂。最慘是朋友聚會時,不其然產生自卑感。有一種說法,以興趣作為職業,才能把工作做得出色,因為每天都在做你喜愛的事情,比較「打好呢份工」的心態,當然更容易跑出。現今互聯網世代,將自己的興趣和心得,例如扮靚、煮飯、整餅、旅遊等等,在各大網絡平台跟網友分享而走紅賺錢的大有人在,但這些機會很少屬於我們。

及早製造被動式收入

最常見的情況是「做嗰行厭嗰行」,賺不到錢之餘,連喜愛的興趣也被消磨殆盡。我有個做餐飲生意的朋友很有趣,他本身勁鍾意打邊爐,可以唔怕熱氣一星期連打三、四晚,但自從他開了一間火煱店後,一個月都打唔到一次,開業前試菜已試到佢驚。所以他堅決唔開日本理料店,原因是他不想喜愛食物又少一樣。人越大,社會上越被認為「成功」的人,興趣往往只剩下「搵錢」,每看到生意人的訪問,已屆退休年齡的他們,生活仿佛就只有如何賺多幾十億或增加市場佔有率,實際上除了錢,跟本就沒有生活趣味。
Hea富的理論是,找一種自己擅長而又能賺錢的能力,用最有效的方法賺到第一桶金,將其投資製造被動式收入,如可變成一門生意更佳,盡早買回自己的時間,然後兼職工作全職去享受生命。很多興趣與體驗,是要年輕有體力的時候去玩,例如潛水、滑雪、旅遊、親子,年紀大了,好彩行得走得,正常力不從心、百病纏身或行動不便,不幸早逝更加白走一場。所以賺再多錢也是無謂。先旨聲明,以上方法只適合如我這類普通人,天才或超好運者不用參考。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8/202577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466

Hea富生活:混淆旅遊和投資概念

1 : GS(14)@2018-01-15 03:10:27

「租唔出咪得閒飛去住吓囉,反正我都鍾意去嗰度旅行嘅!」「你喺東京有樓,去旅行係咪住番自己間屋唔使租酒店呀?」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身邊朋友講過類似的說話?我教班時,遇上不少混淆旅遊和投資概念的學生,物業投資不外乎追求租金回報和樓價升值,若然留來自用,即刻變成消費品,可能你看好樓市必定向上,納空租也值得,但就浪費了租金收回的機會成本,萬一睇錯市,更是雪上加霜。我有個朋友對泰國情有獨鍾,一年幾次曼谷、布吉、清邁循環又來曼谷……,陽光海灘按摩做spa食好住好,貪其消費低廉,差不多去三次泰國才等於一次日本的使費,着實抵玩。基於對泰國的美好印象,四年前當其朋友提議投資一個曼谷豪宅樓花項目時,他二話不說跟大隊,一口氣買入兩個單位,各140萬港元,Full Pay沒承造按揭。他形容給我聽,該地段不近Sathorn、Siam、Chit Lom、Phrom Phong等商業和購物中心,揸車要20分鐘左右,或者可稱為曼谷的貝沙灣,附近有BTS站,但屬比較偏遠,不是遊客會到訪那種。

偏遠物業欠潛力

半年前他終於收樓,但至今保持清水房的模樣,一直空置着,我問他為何沒有放租,他說:「一來地點偏離市中心,其實有代理幫我搵租客㗎,但冇乜人睇樓,最初諗住如果租唔出,留番畀自己同朋友住囉,但原來唔work,一來真係有啲遠,吓吓搭的士都唔係咁方便,二來要揼十萬八萬裝修買傢俬,我又唔想,已經零回報㗎啦,不如等一、兩年賺少少賣咗佢算數!」基本上他等收樓這四年間,由於市場大量一手樓供應,除了商業核心區的樓價有升幅外,較外圍的地區唔跌已經執到。可能你會問為何這位朋友不考慮經營Airbnb,答案很簡單,因為不合法囉!經營Airbnb屬於短期租賃,可能會被認為從事經營旅館,依照泰國法律規定,必須要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消防安檢等流程,才可取得旅館執照。若沒有合法執照而經營旅館者,將被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列或罰款2萬泰銖,另違規期間每日可罰款1萬泰銖,去年曼谷政府就加大力度打擊及票控非法民宿。買樓投資用不着以身試法,這個道理,大家怎會不明白?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1/202712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40

Hea富生活:區塊鏈令財富大轉移

1 : GS(14)@2018-01-22 05:52:42

無論你認同與否,加密貨幣已形成一個比科網泡沫更巨大的風潮,比特幣、以太幣和瑞波幣成為三大巨頭,瑞波幣共同創辦人Chris Larsen今年初以579億美元身家更打入福布斯億萬富豪榜第五位,超越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560億美元)及生意遍佈全世界的李嘉誠(312億美元)。因為區塊鏈出現,全球財富大轉移。我雖然年輕,但其實屬老一派的投資人,奉信能產生被動收入的投資項目,才有價值,所以一直沒有購買任何虛擬貨幣。但我確定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風潮,就像當年通街「.com」,有搭順風車者成為巨富,亦有接火棒者損手爛腳,泡沫爆破沉澱之後,九成九的「.com」價值歸零。最大的拐點是智能電話的普及及上網速度的大幅提升,跑出了Facebook、Google、Amazon、阿里巴巴、騰訊(700)等有實際價值的平台企業,製造千萬倍升幅,在我的人生中,見證第一次財富轉移。
IPO即上市集資,ICO即虛擬貨幣集資,現世界各地出現的ICO集資多如牛毛,連大陸文盲也在搞,你想得出來的各行各業各界也最少有幾隻加密貨幣等着進佔市場,一份White Paper動輒能集資到數十億美元,這類神話在外國屢見不鮮,當中老千之多,連行內人也真假難辨,只知幸運買中了,短時間內就升幾百至過千倍。有幾位富二代和律師朋友,本來一個月前還一口咬定是騙局,現時竟不約而同瞓身加入,連平時不恥炒作的資深科網界KOL,也受不了一朝發達的誘惑,口中雖說很危險,但身體卻很誠實地買幾十萬作「投資」。

買加密貨幣講「信」字

有次向一位科技界享有名聲的朋友請教ICO的本質,我問他:「ICO集資回來的錢去了哪裏,又是誰在保管?」他答:「放在這個ICO的發展基金會,通常是三幾位創始人聯合擁有密碼,只要其中兩位輸入密碼,就可動用當中資金作為這加密貨幣的推廣及發展之用,所以找有名望的人任創辦人是非常重要。」我再問:「第一,怎樣確定他們拿錢做正經事,而不是如新聞所說有幾個中國年輕創辦人拿去買幾架法拉利呢?第二,如果三位創辦人其中有兩位意外去世,密碼遺失,資金豈不是冰封?第三,任一個人幾有心做一個產業的ICO,但如果成功集資了幾十億,走路的誘因就相對變大,如何保障投資者?」當然我知道上述情況於股票市場每天也在發生,咁你又信股票?不同的是,股票市場最低限度還有證監及上市委員會把關,但加密貨幣市場只是講個「信」字,並沒任何防守屏障可言。就算解決以上全部問題,還要看創始人能否將這加密貨幣推廣到世界各地,增加其認受性,Bitcoin炒得這麼高,雖然在同類型產品中技術不是最完善,但它的Marketing一定是最好。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8/202781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155

Hea富生活:對抗樓市的策略

1 : GS(14)@2018-01-28 18:34:34

每遇到問題,你採取甚麼態度,就能反映你這一生將會過得如何。如果只是一味鬧或埋怨,環境不會為你而改變,你只會成為這場遊戲中的輸家。前天《蘋果日報》引述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最新國際供樓負擔能力報告,香港供樓負擔比例高達19.4倍,相當於19.4年不吃不喝才「供甩」層樓,排名全球第一位,更連續第八年成為全球置業最困難地區,數字創下該調查有紀錄以來的新高。看到這個結果,你有何感覺?懷憂喪智放棄上車?還是更加記恨那個屋企有大個僭建地牢都好似唔多清楚的新任高官?而我永遠相信危與機是並存的,正如禍與福一樣。這新聞稿最後清楚指出重要的一點:資金流入,樓價不容易下跌。事實與否當然要再做功課考證,但理論一定是合理的。從03年谷底,到開放自由行救市,以低門檻600萬港幣投資,就能拿到全球二百多個國家旅遊免簽證的香港身份證,到08年金融海嘯,引發全球大量印銀紙,這一切一切都是「資金流入」。現時,雖然以上因素都全部成為過去式,但引起的漣漪還在影響香港樓市,包括樓價上升後導致的財富效應、國內流入的避險資金、每天流入本港的內地專才及150個移民名額,還有十幾年經濟向好帶來的出生率等,都形成了所謂的「剛性需求」。要跌有難度,要升有辣招,這就是友欄汪敦敬先生所說的「買不買都有風險」。我是樓的信徒,因為可以安心用一倍槓桿以上來賺到雙倍回報,當然股票市場正值牛三,理論上可以賺到更多,但要「安心」及「Hea賺」就不可以,日日睇市的工作量抵銷資金回報帶來的價值。而且樓市較難被操縱,做好分析落注就可以安枕無憂,針對樓市的策略,我主張分散風險,在外地尋找機會,總括來說,所有城市的升跌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就是「資金流入」與「人口流入及增長」,睇返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排行榜頭三位,即香港、悉尼、溫哥華均是熱門移民城市和海外尤其中國投資者的目標。所以,下一個出現資金、人口爆升的城市將是另一個高回報投資機會。做足功課後,再作實地考察方可放心下注。還要以國際投資者的眼光看大勢,不要被局限於小小的香港。賺錢從來不容易,不會以為投資外地等於周末去展銷會吧?篇幅有限,有心人要查看我之前的文章,對外地樓市看法應該不難。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5/202852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00

Hea富生活:給Bitcoin的花生友

1 : GS(14)@2018-02-04 23:50:46

虛擬貨幣這一波狂潮,為不少人帶來改變一生的衝擊,當然最強的風口位是在美國,有看電影《The Social Network》的朋友應該記得,有一對雙胞胎(溫克爾沃斯兄弟)在最後一幕跟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講數,直指他「抄橋」要求巨額賠償,最後以120萬Facebook股份作為庭外和解費用,有傳價值為1.2億美元。當然比較現時Facebook的市值,只是九牛一毛,但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事關這對兄弟,成為全美國投資Bitcoin最大的投資者,幾年間身家億倍上漲,跟朱克伯格的距離拉近了。在香港,較早前一位網絡紅人教人打爆「卡」瞓身投資Bitcoin掘礦合約,剛碰到Bitcoin升勢驚人,令其一眾信徒幾個月內快速回本,不少人留言道謝,紅人突然更紅,他再接再厲推介其他虛擬貨幣相關投資機會。這事件吸引不少坊間財經KOL關注,對紅人有不同說法,有指其手法有問題,不應導人瞓身投資單一項目,有暗示他收回佣,亦有說他仗着影響力到處談合作云云,更有說他叫人投資全沒價值的虛擬貨幣合約,信者失救。當中不少KOL只是善意提醒,對事並不對人,所以紅人亦不必勞氣。先表明立場,我對這事件態度中立。

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首先,我一向認為一個人過了法定年齡,就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何況是一個投資者。坊間亦有不少財經專家推介投資項目,分別只在於沒有他激進,加多個止賺或止蝕位,就安全得多。但投資取向各自不同,我都是傾向進取型,否則贏贏輸輸,生活環境何時才可改變。第二,每個人都有一個價值,每人每日都是運用自己的價值來賺取金錢,再者,他好似沒有提過自己沒有收取任何佣金,可解作他沒有說謊,而且信與不信,受眾亦有自由,沒人迫你,所以我覺得無妨。第三,虛擬不代表一定沒有價值,實物也不代表一定有價值。顯淺一點說,如果Bitcoin只有800人使用及炒賣,它的價值一定是零,現時全球約有800萬個Bitcoin活躍用戶,已經不是小數目,如果未來有8,000萬活躍用戶,又會變成如何?凡事是相對,沒有絕對。花生吃完,作個總結。我之前說過,其實每個人只會重覆自己的賺錢或成功模式,不斷重覆而為,我沒有本事賺到這類快錢,因為我是土地派信徒,物業或紙物業投資才是我杯茶,因為有數得計,就算加上誤差及危機因素在內,都可以令我用盡槓桿來增加回報,最重要是睡得安樂。人家賺大錢,是因為人家的努力、膽色、知識甚至影響力,不應該葡萄,這只會苦了自己。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1/202921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883

Hea富生活:股市大跌的對策

1 : GS(14)@2018-02-13 03:17:02

我一向認為在股票市場賺錢,所費的心力與收獲利潤並不成正比,雞犬升天的股票牛市都要等幾年先一潤,還要睇吓熊市來襲的時候是否已經全身而退,萬一好似2015年咁嚟隻假牛,真是喊都無謂。雖然前天恒生指數跌1,649點出現調整,但賺到錢或等住再在股票市場上大賺一筆的朋友請緊記,有統計顯示,以十年為單位的話,贏錢的散戶只少於一成。雖然現在唔啱聽,但趁住你還有利潤,反而需要這類警號。講真,有時Hea住投資的難度未必真係咁高,睇數據或留意吓條街都可以。就好似車位市場,有揸車的朋友應該發覺,近年泊車位嚴重不足,我不是說咪錶位和停車場位,這當然是阿媽係女人啦,而是說違例泊車位。出到油尖旺灣仔老銅鑼等地區,要找個位置違例泊車並不容易,牛肉乾都要攝到位先有機會食㗎!運輸署數字顯示,截至去年12月登記車輛總數近84萬輛,當中私家車突破60萬輛,對比十年前40.7萬,增幅近五成。現在樓價令居住市區的成本極高,不少家庭都搬到租金較便宜的偏遠地方,而引發了買車代步的誘因,加上地鐵及巴士等公共運輸,比起十年前的擠迫程度,實在令人難以忍受,仲要成日壞就更嬲。

車位有剛性需求

年輕一代無殼蝸牛既然買唔起樓,把心一橫平平哋買架日本車代步,做不成業主,做車主好過乜都冇;中年有樓人士就當然因為樓市上升的財富效應而買車。將軍澳車位上幾月有一宗創新高的300萬成交,全城嘩然,該車位位於「天晉」,屬將軍澳最貴呎價屋苑,附近一幅現泊有700架車的空地,即將被政府收回,故長泊於此的天晉和海天晉車主急搵停車場搬竇,令市場更加緊張,可謂一位難求,價高者得。住得接近2萬蚊呎,暫時市場上呎價最高的將軍澳業主,應該不會因為貴一千幾百一個月停車場錢而走去賣車,一家大細改搭港鐵或巴士吧?這確是「有數得計」的剛性需求。以呎價「溫馨」而聞名的尖沙嘴「天鑄」,流動車位月租6,600大元還有十幾人排隊等租,車近乎是中產人士的必需品,更何況富豪屋苑。如果發展商肯出售,應該600萬以上都大把人買,對未上車一族來說,這當然是何不食肉糜。但反過來說,投資就是如此易計數,不需有精算師的能力或每天十幾小時的鑽研,只需要有閒暇留意身邊事物,及懂基本數學即可。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8/202990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324

Hea富生活:工廈劏房投資價值

1 : GS(14)@2018-02-21 06:22:01

收到不少讀者甚至朋友諮詢工廈劏房的投資價值,希望這一篇文章會為大家找到答案。每一個時代都有為數不少的所謂「低端人口」,其實劏房於六、七十年代已存在,當時稱之為板間房或七十二家房客。現時遠超一般市民負擔能力的樓價,令劏房市場再度活躍,葵涌一個150呎舊樓劏房月租都要5,000元左右,但一個工廈劏房(下文簡稱劏工),則低過3,000元。牛頭角順嫂都知道劏房呎租通常貴過豪宅,有日在一個投資者討論區看到極多人讚的發貼提及「最值得做的生意,是政府未立法管制,灰色地帶的生意」,此說法正好解釋搞劏房的吸引力,有些人因此發財,甚至開班授徒,標榜劏房為踏上財務自由的捷徑。老實說,社會上有需求,商人提供產品來賺錢,本質上並無不妥。有傳媒訪問劏工租戶為何入住,她表示根本租不起同區住宅劏房,雖明知劏工走火設施不足有危險,但考慮到租金平一半,無奈妥協,她也希望可入住中轉房。這是確切的社會需求,不然劏工近幾年不會越建越多,但消防安全問題而發生幾單意外,漸受社會關注。2016年政府推出六項針對劏工的措施,最近更限制816呎以下的工廈不能設有廁所,擺明針對劏工作居住用途,可能還有更強硬的條例在後面。背景說完,討論一下投資價值。若論租值,當然是作居住用途最高,商用次之,貨倉再次之。現時有條例列明,如地產代理教唆或引導作居住用途要負上刑責,我想很少人願意犯險吧!而商用劏工則可滿足小型公司需求,例如貿易公司、網店、PR公司、IT公司、中醫,甚至按摩院,租金回報因為面積小有裝修及設備齊全,應該有5厘以上,對於小本投資者,實在有一定吸引力。出售劏工的佣金比一般工商舖高幾倍,經紀當然特別落力推介,所以地段較優質的工廈劏盤,百多個單位很快售罄。但請投資者記住一點,價值升跌永遠關係着供求比例,前幾年劏工是新事物,而且小型「發展商」開價不會太進取,以求建立熟客群長做長有,加上工廈升值水漲船高,往日某些劏工小業主應該有錢賺。但隨着不少投資者加入劏工廈發展商行列,新蒲崗40年樓齡,都要賣八千幾蚊一呎建築面積,媲美6萬蚊呎北角樓,攞盡未來幾年溢價,想賺錢不容易。就算政府管制作居住用途,但也想活化工廈,只要跟足條例入則,劏工供應量理論上是無限,因為沒有一個業主眼見樓下分間單位賣8,000蚊呎而甘願整件賣4,000蚊,最終都是照劏可也。人望高處,沒有人想成世在房仔營業,稍有能力都想搬到一間較似樣的商業大廈,供應多住又唔住得,到時滯租的劏工可能只可作貨倉,小業主命運如何,應該可以預見。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15/203063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699

Hea富生活:高手深藏不露有原因

1 : GS(14)@2018-02-25 03:12:02

新的一年,恭祝大家健康Hea富、投資多賺。過去幾日的節目,我跟大家一樣,不外乎跟親友相互拜年,面對很久不見的朋友,都會談論一下投資取向,有股票、直債、工廈、本地樓、日本樓、馬拉樓、澳洲樓、甲級寫字樓等等,各式各樣的看法都有,殊途同歸都是賺到錢而且收獲不錯。這些朋友都是一班投資界的KOL,只是門派不同,例如同樣是日本樓,坊間一般人一年賺一、兩成已經算好成積,但是有人賺七成,這就是高低手的分別。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不會隨便建議身邊朋友或者followers投資,寫blog寫文章極其量都只會提及最近自己的投資取向。他們不隨便講「貼士」,原因不是他們明哲保身,而是知道每個人理財觀念、實力、性格及對投資產品的理解程度都會有所不同,實不宜搬字過紙,你買乜我買乜。

散戶睇貼士的盲點

這正是一般散戶日日睇貼士買股票的盲點,例如某大師於73元推介領展(823),他的基金買入超過一億,旨在長期收到穩定3厘以上利息,以及看好其商場長期被低估的潛力。如果一個求穩健的散戶覺得合適跟入,跌到現時64元,基金經理可以紋風不動,因為整個組合回報還可以靠科技股反彈追回,而且相信長期而言領展會財息兼收。但散戶收3厘息不成,一個月內賬面還損失15%,大罵該財演之餘,還即時肉痛沽貨。這樣究竟是那位專家眼光差,還是散戶心態不足呢?這正是他們「不說」的原因。早兩晚飯聚,朋友侃侃而談之前強烈建議其同事用全部身家買入九龍灣一細價單位作收租之用,呎價接近兩萬,理據是用盡他們兩夫婦名額買樓兼用盡槓桿,長遠看好樓市,又話收來的租金剛剛夠供樓,實為明智之舉云云,說起來沾沾自喜。不評論這決定是否認同,但根據本人非正式統計,通常在一班朋友當中,最高談闊論如何投資為之最高章者,通常都是扮識嘢之人,反而令我有點想沽貨。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2/203118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8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