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10-21 工作記錄 Amanda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1mi.html
 上午整理了一下週六的調研情況,然後開始看聯華超市,網絡不給力,年報沒有下完,晚上回家又接著下載。下午請假去辦公積金轉戶業務,本來以為很簡單,結果沒想到回原公司蓋章的時候,不管是人力還是財務負責公積金的同事都休年假啦,領導都出差啦,然後就滿公司的找章,還好最後碰到了明白人,折騰了2個來小時終於把章蓋好了,接著去銀行排隊,拿到號的時候都有點崩潰,3點40了,可是前面排了30人,不過真的一切都算走運,趕在下班前還是排到了我,這樣明天就不用請假啦,不錯不錯,可以專心上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63

經濟分析(21):風險的物理學現像(3): 金融投資產品的風險數學 亂博

http://notcomment.com/wp/5252

之前透過討論違約掉期和按揭証券,証明風險如同「能量」,創造了之後、是不可毀滅、只會轉化成另一種狀態。今天繼續從銀行投資組合的風險數學中看看計算分散風險的數學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失靈。

金融機構設計投資產品組合,組合可能包括外匯、股票、公司債券、外國債券、股票投資等項目,而投資組合的風險是要計數,計算風險的數學比較複雜,在此我嘗試簡單化數學部份,然後解釋為何機關算盡,仍會百物一疏!

投資組合互不相連

計算投資組合的風險,首要計算組合內各項投資的相係數(correlation factor),簡單說就是要看看這些投資項目的風險有否互相關連。如果相係數 t=1,即是投資項目互相關連,風險便很高,例如你買五隻股票,分別是長實、恆基、華置、和黄和信和,這五隻股票都跟地產有關,因此相係數很高,什至接近1。相係數接近 t=1 不是理想投資組合,倘若樓價大跌,這個投資組合便會全部一齊下跌。

又例如你買五項投資,分別是股票中銀2388,黄金、美國蘋果股票、歐羅、人民幣債券,這五項投資全無關連,因此相係數很低,也即是 t=0,即使香港出現股災,投資於中銀股票虧蝕了,其餘的投資仍然不受影響,這就算是一個理想投資組合。

如果相係數 t=-1,即是這些投資的關係是相反,風險互相抵消。例如美元下跌,黃金上升,兩者風險互相抵消,但倘若上升和下跌幅度一樣,投資組合便會無利可圖。

銀行選擇投資組合便盡可能令風險係數接近 t=0,即互不關連。

歷史模擬法

另一方法是用過去的數據摸擬各項投資價格出現的機會率,從而得出以下圖表:

t_distribution2

上圖解讀為該投資產品價格在95-105的機會率是68%,90-110的機會率是95% ,85-115的機會率是99.7%。揀選的投資都在圖中99.7%會發生的機會率,兩個圓圈的發生機會是很微。

金融危機出現時,全部都一齊跌

然而當金融海嘯發生的時侯,一切很少機會一齊發生的事情卻同一時間發生!也即是圖中兩個圓圈的發生機會。另一方面,即使沒關連的投資項目卻同一時間下跌,例如長升長有的澳元、黄金、石油價格卻在金融海嘯期間一齊下跌。千機算盡,仍然無法避過災禍,因為災禍發生的或然率很低。

 

補充: 筆者想强調以上的風臉計算數學也是用在設計投資產品組合,看了以上數學,有否感覺雷曼投資產品爆煲應否歸咎天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92

經濟分析(21):阿里巴巴與李小加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5822

阿里不會在港上市?這都是”消息人仕”的説法,是真是假,只有當局者才會知道!

昨天阿里和李小加都有動作。阿里CEO陸兆禧對傳媒說,集團鍾情香港乃出於回報股民的責任。他又説集團未有上市時間表。港交所主席小加哥在其個人網誌寫了一頁題為「『夢談』之後 路在何方?——股權結構八問八答 」。

讀者如喜歡看看technical structure的問答,請到以下link觀看。

http://www.hkex.com.hk/eng/newsconsul/blog/131024blog.htm

筆者喜歡他在英文version 的幾句話:

1.No doubt some people will criticise me, but I am not paid to be comfortable.

2.I hope this blog is taken in the spirit in which it is intended, which is to promote an objective debate that takes a serious look at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the choices before us and leads to action.  Let us have the confidence to embrace this responsibility and do what’s right for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Hong Kong.

香港現在如果不努力在各方開創新思想而墨守成規的話,我想大家將來都會無啖好食!希望陳家強哥哥也細看這篇blog(中英都要啊)。

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這一潮的上市機會就大事囉!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大打折扣了。

筆者對這件事覺得香港會努力找出新方案,所以決定買小小0388為小加哥哥打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93

電能分拆港燈估值600億元(2013/11/21) 林本利

2013-11-21 NM
 
 

 

今年9月27日電能實業發出公告,建議以信託形式將港燈分拆上市。分拆後電能擁有不超過49.9%但不少於30%的權益,港燈不再是附屬公司,而分拆公司集團(即重組後的港燈及其附屬公司)將會被分類為聯營公司,並將會按權益會計法在電能的財務報表內處理。

根據公告,分拆公司集團擬重整其資產負債表內的資本,以符合業內水平和優化其資金成本。分拆公司集團在分拆上市完成後擁有介乎約400至500億元的債務,較電能去年386億元總負債(包括銀行及其他貸款)還要多。由於分拆公司集團被分類為聯營公司,只須在電能的財務狀況表上披露權益(即資產減負債),不用把這400至500億元債務入賬。

電能分拆港燈,確實是一個聰明的財務手法。港燈在1890年展開業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用事業公司之一。翻閱去年港燈(不是電能)的資產負債表,固定資產為493億元,連同其他資產(主要是流動資產)總資產合共533億元,而總負債則為388億元,兩者相減是股東總權益145億元。這145億元的總權益中,只有24億元是股本,餘下是擬派給股東的32億元股息和借入資本88億元。

去年港燈在利潤管制計劃下賺取準許利潤約46億元,派了32億元股息,派息比率約70%。假設未來港燈每年維持派息32億元,以5%回報率作折現率,港燈估值640億元(32÷5%=640),市盈率約14倍(640÷46=13.9)。換言之,透過將港燈分拆,港燈信託總市值可以超過600億元,遠遠高於24億元的賬面值,這兩者的差額會以「信譽」入賬,成為新公司的資產一部分。然而,未來港燈的准許利潤可能被調低,加上負債和利息支出上升,未必可以維持每年派息32億元。

電能分拆資產獨立上市早有前科。電能(前身港燈)與同系的長建,在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間聯手在澳洲收購三項電網業務,包括南澳洲的ETSA,以及維多利亞省的Powercor和CitiPower,兩間公司各佔50%權益。及至2005年11月,長建先將49%電網權益售予一個名為Spark Infrastructure的基金,只餘下1%權益。

長建之後認購該基金9.9%(相當於電網權益4.85%),又向港燈購入三個電網22.07%權益,完成上市及交易後長建及港燈各佔電網權益27.92%。長建及港燈透過分拆及出售澳洲電網股權,再加上澳元升值,當年為兩間公司合共帶來50多億港元的利潤。但今年9月澳洲聯邦法院裁定兩間公司欠稅,連同利息及罰款50多億港元。

2005年12月Spark Infrastructure以信託基金形式上市,發行價為1.8澳元。掛牌首日,股價升上2澳元,之後無以為繼,翌日便大幅回落40%,跌至1.2澳元。2009年更一度跌至只得0.84澳元,現在回升至大約1.62澳元,仍較當日的發行價低一成。

同系和黃在2011年3月,在新加坡分拆港深兩地港口業務上市,套現400多億元。當日和記港口信託的發行價是1.01美元,之後便持續下跌三成多,現時市價不足0.7美元,投資者收到的股息不夠抵銷基金跌價的損失。

2011年11月,李澤楷控制的電盈成功將香港電訊信託在港交所分拆上市,集資約100億元。分拆後,香港電訊信託的市值大升,現在較電盈市值還要高。今次李嘉誠傚法兒子分拆港燈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後是龍是蛇,日後自有分曉。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44

職場點滴(21) :人走茶涼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3085

對於所有投身社會工作的人,工作所得的地位,只是像社會學上所講的「角色」(role),一旦不再演這個角色,或者不在那個舞台演出,就要有心理準備做另外一個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敗,其實個人因素只是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而不是充份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大機構有成功人士,同時有失敗的人,只不過大機構提供了另外一些必要條件,例如人力、物力、財力、關係網,成功人士只是能夠充份利用這些條件來發揮,當這個人離開了這些條件後,本身其實是不構成足夠的成功條件。對於大機構來說,這個人沒有必要條件,就去換另外一個。當然理論上成功人士也可以到其他含有成功條件的地方發揮所長。

當然,在大機構生存也有其他能力,就以香港某博士來說,十多年來不斷在不同行業的大機構任職,每次都能在另一行業的大機構找到領導職位,或者此人有些能力極高,可業績卻乏善可陳,實在令人深感興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83

老無所依,促成21世紀全球性退休危機的三大因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51

全球性的退休危機正在拖垮所有年齡段的上班族。退休危機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就已經開始醞釀,2008年的金融危機大大加劇了它。這個危機的影響會是深遠達數十年的。很多人不得不在65歲以後繼續工作,有的甚至會延遲到70歲以後。發達國家不得不大幅削減養老福利。在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方式遭遇挑戰,但政府尚未建立完整的退休機制來解決養老問題。對於二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人,退休危機已經來臨。 Norman Dreger是一位來自法蘭克福的退休問題專家。他說: 第一波未做準備的工人正進入退休年齡。他們會發現自己因為無錢養老而無法退休。 美聯社認為退休危機主要是下面三個問題促成的。 1.國家在削減退休福利,延遲退休金領取的年齡。歐美發達國家在揮霍了十年後負債累累,金融危機後政府財政赤字巨大。退休人口的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降低造成了勞動力短缺,這對這些國家來說簡直是災難。 2.公司已經廢除了傳統的養老金制度。傳統的養老金計劃不費雇員一分錢,還能保證他們每月拿到錢。 3.在金融危機前,美國人揮霍無度,存不下錢。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美國的家庭債務5.4萬億美元,從2003年到2008年代中期增長了75%。儲蓄率從1980年代初的近13%下降到2005年的2%。 退休危機正式終結了二戰後發達國家逐步建立的退休體系。按照這種退休體系,在相對富裕的國家里,獲得政府養老金的年齡是62.4歲。此外,公司每月支付退休員工一定數額養老金。 然而,這種高福利的退休體系在21世紀註定是不現實的。經合組織表示,平均退休年齡必須從現在的63歲達到66或67歲,這樣做才能“維護控制養老金成本”。標準普爾說,如果富裕國家不更多的削減養老金成本,到2050年,他們的政府債務將超過年度經濟產出的三倍還多,大多數國家的債務將成為為垃圾債務。歐美國家用下列方式來應對: 在30個經合組織國家里,男性可以領取完整退休金的平均年齡將從2010年的62.9歲延遲到2050年64.6歲。對於女性來說,則是從從61.8延遲到到64.4。意大利從59歲延遲到65歲。匈牙利采取最嚴厲的措施:要求其公民向政府上交他們的私人退休帳戶或放棄他們的政府養老金。波蘭沒收了一部分私人退休帳戶。愛爾蘭對退休賬戶實施了稅收。 中國的情況                                     傳統上,中國人指望養兒防老。但新時代的年輕人越來越想要獨立生活。他們有可能搬到離家很遠的大城市工作,離開父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Jackson 說,中國和韓國等國正處於“尷尬”階段,舊的養老方式正在消失,但新系統還沒有形成。 中國沒有足夠的資金滿足退休金需要。由於1979年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老齡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人口的減少,國家養老的負擔越來越重。 世界銀行說,養老金成本最終可能超過中國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兩倍,超過16萬億美元。 中國正在考慮延遲退休年齡,但遇到阻力。同時,中國嚴格控制投資,對於那些最能產出收益的資產領域有準入限制。 前景展望 全球股市反彈和房價緩慢上升,家庭資產凈值在慢慢恢複。根據城市研究院(Urban Institute)數據,美國的退休帳戶(固定繳費和養老金固定收益計劃的總和)2013年的前三個月達到創紀錄的12.5萬億美元。 政府養老金和退休專家期待的是政府的政策調整和人們的職業生涯變長。政府可能會花更多的錢在最貧窮的老年人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4

2014-3-21 工作總結 Emily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gjqp.html
今天繼續中傳動的分析,補充了一些公司層面的分析內容並研究了行業概況。
中國高速傳動的前身是南京高速齒輪箱廠,2004年公司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收入僅6.89億元,在國內居第五名之外,配套領域主要為建材及冶金。但在200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以後,公司完成了華麗的轉身,目前公司是國內最大齒輪箱企業。拓展過程主要經過以下三個步驟:
1.攜手GE進入風電領域:從2006投產開始,短短四年時間,風電齒輪箱業務爆發性增長,截止2009年,每年的增長都在100%以上,但是此後發展速度減慢,2012年,此部分業務收入減少到39.52億元。目前,在中傳動的主營業務收入中,超過一半以上都是來自於風電齒輪傳動設備。
2.攜手ZF CHINA進入船用領域:在2007年投產給ZFChina以後,當年業績就達到1.36億元。並在2008年,增長近兩倍,達到3.98億元。不過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後有所回落,維持在2.5億元左右。
3.攜手阿爾斯通進入城軌領域:公司2007年4月同阿爾斯通簽訂開發支援服務協議,2008年4月公司產品已通過對方測試,並已安裝在阿爾斯通整車上,在北京、上海及南京等地高鐵上進行實地測試,該產品在2009年交付,當年收入為0.14億元,此後收入逐年增加,2012年增長近5倍,為8千萬。

產業鏈方面,上游產業主要包括鋼鐵、電力、運輸等,下游產業包括電力(風力)、石化、冶金、建築材料生產、機車及船舶。
鑑於風電齒輪傳動設備為公司的核心產品,下游產業中風電行業的發展對中傳動影響最大。
目前,我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逐年增多,2012年已達到75324.2MW,居世界前列。2006年至2009年,風電裝機容量連續四年保持翻番增長,2010年風電裝機累計增長率首次低於100%,此後增速逐漸減慢,主要由於我國風電行業進入整形調整期。2012年為風電行業歷史低點,給公司帶來極大影響。

此外,目前風電市場上存在兩種技術:齒輪箱技術與直驅型技術。由於直驅型技術在發電效率、穩定性和電網接入方面均有很大的優勢,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逐年提高,2009年已增長至17.5%,將來可能給齒輪箱技術帶來不小的衝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96

工作總結 2014-3-21 Cindy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gjxg.html

1.公司管理層薪資差距巨大,執行董事兼主席的蔡衍明是公司實際控制人,2012年佔公司實際權益為47.9586%,總薪資超過1300萬美元,集團副主席廖清圳總薪資僅為37萬美元。

2.公司貨幣資金較為充裕,近年來貨幣資金增長速度較快,2013年末貨幣資金達20.6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近30%.且2013財務淨收入4.9千萬美元,但分紅比例卻逐年下降,2007年分紅率達67%,而2013年僅為44%。不知公司為何不增加分紅呢?

3.2013年,公司匯兌差額有88百萬美元受益,佔綜合受益比重超過10%。匯率波動對公司影響較大。

 

除子公司外,公司模板基本整理好,之後還需進一步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97

保險策劃(21):公司有保險,自己要不要買?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459

工傷賠償

http://www.knowinsurance.com/

很多公司都會為員工提供醫療保險,睇醫生可以claim錢,那麼是不是自己就不用買呢?

公司可提供的保險,共有三種,就是法例規定的「僱員補償保險」(俗稱「勞保」),以及團體醫療保險(又稱「團保」)。

勞保只是在工作其間有效,如果在工餘或者放假受傷,是不獲保障的。

團保包括門診為主,有些有住院甚至人壽保障,不過是不是法例規定的而是員工福利,換句話說A公司有,B公司未必會有,結果在轉工時就會失去了保障。

有位朋友去看醫生,忘記了帶公司醫療,向診所姑娘表示付現錢,竟發覺會配到很多包藥,皆因一般的團保保額是有限的。

如果自費買醫保,不但可以獲得24小時的保障,看醫生也可因應自己的需要,不必受限於公司醫生名單。至於住院和人壽,更應該是自行分配投保的保額。

怎樣策劃醫保呢?下篇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23

從阿里巴巴收購中信21世紀看10年後的藥品電商 村夫日記

http://xueqiu.com/4171822787/28688325
藥品電商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是受制於醫療政策的變動。如果中國政府能放開醫院管理體制,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徹底打破醫院的事業單位體制,那以藥養醫的局面很可能會被打破。線上和線下的藥房都會引來發展的春天。

4月7日晚,$中信21世紀(00241)$ 最終以96.46%高票通過了阿里巴巴收購其54.3%股權的議案,馬云通過此次收購掌握了網上藥品零售的王牌——中國唯一的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資格牌照。

1月23日,阿里巴巴宣佈聯手云鋒基金,對中信集團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進行總額1.7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收購後者54.3%的股份。

中國的藥品零售長期以來分為幾種途徑,一是醫院的藥房,這是佔比最大的,佔到70%以上,一是線下的零售藥房銷售。隨著電商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看好網絡零售,不僅僅是醫藥企業自己,類似京東和阿里巴巴這樣的第三方平台都已經先後進入這一領域。

但是,10年後網絡藥品零售真的會那麼有前途嗎?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美國的網上藥品銷售體系的特色。

按照美國的模式,藥房與醫院沒有任何關係,患者拿著醫生的處方可以去任何一家藥房買藥。因此,美國的藥品零售主要是通過線下的藥房。這種模式讓藥品的互聯網化非常容易,只要直接把線下的藥房搬到線上就可以。

而且,美國的相關政策也對醫藥電商非常有利。因為美國主要是商業醫療保險,網上買藥直接通過醫保扣費,無需自己付費後再報銷。

最後,美國的生活消費模式也有利於電商的發展,因為大部分人都住在郊區,郊區的藥房非常稀少,在網上買藥和買其他產品一樣能解決消費者的便利性問題。

根據相關數據,目前發達國家網上藥店的銷售額已經佔藥店整體銷售額的近20%。

反觀中國,這些條件應該說都很欠缺。

中國的藥品零售之所以集中在醫院的藥房,是因為病人看病後一般都在醫院集中取藥,而不是像美國那樣去醫院外面的獨立藥房單獨買藥,醫生只負責開處方。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醫院是典型的以藥養醫,醫生的收入主要不是依靠診療費用,而是藥品的提成。

第二,中國的醫保目前剛開始試點在網上買藥,這有一個相當長時間的政策不確定期,這抑制了消費者在網上買藥的能力。

第三,中國人口密集,藥房也非常密集。在線下買藥是非常方便的事情,因此,藥品電商的吸引力相比美國要減弱很多。

因此,藥品電商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是受制於醫療政策的變動。如果中國政府能放開醫院管理體制,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徹底打破醫院的事業單位體制,那以藥養醫的局面很可能會被打破。線上和線下的藥房都會引來發展的春天。

而這一體制的打破也將極大的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的發展,並最終推動網上賣藥模式的發展。

不過,這一切取決於政策的推動和相關利益集團的博弈,只能說10年後的藥品電商前景難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4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