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批評有人用“來路不正當的錢”從事“舉牌”、“杠桿收購”,“從陌生人變成門口的野蠻人,變成了行業的強盜”……
這一番慷慨陳詞隨即引發輿論的廣泛討論。險資究竟是“土豪”、“妖精”、“害人精”、“行業的強盜”還是股市的正能量?
業內一個共識是,險資是一把“雙刃劍”,要發揮好保險資金對於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舉牌屬於市場化行為,應該加大險資權益類資產比例。但是借助金融產品監管套利的行為背離了初衷,“野蠻”收購的行為終將偃旗息鼓。
險資加大權益資產配置是大勢所趨
對於當前險資進入股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教授李永森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保險資金增加對資本市場資產的配置是大勢所趨,就當前情況來看,多數險資進入市場的時候也基本遵循了市場規則的要求,包括舉牌行為。
事實上,監管層本身對於險資投資二級市場本身持有中性的態度。劉士余明確表示:“你有錢,舉牌、杠桿收購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作為對一些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公司的挑戰,這有積極作用。”
對於險資投資二級市場的邏輯,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認為,險資投資權益資產的空間大、迫切性強。一方面,險資是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持有自由流通市值6.7%。雖然險資在A股整體中絕對占比並不算高,但已成為機構投資者中重要的力量。
數據顯示,今年萬能險大量發行,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依然保持了較高速增長,截止到10月底,保險資金規模為12.9萬億元,同比增長22%。在保險資金投資分布中,銀行存款占18%,債券占34%,股票和基金占14%,其他占34%。
荀玉根表示,險資持有股票等權益資產僅14%,占比並不高,遠低於美國的30%,也遠低於保監會要求的30%權益投資比例上限。
“低利率背景下,由於險資主要配置固收類產品,資產端收益率下行非常迅速,這倒逼了險資加大股票資產的配置比例,尤其是低估值高分紅的大盤藍籌股。”荀玉根分析。
在過去6年中,保險資管權益投資收益率僅在2012年微跌,其他年份均有絕對正收益,從歷史收益率來看,險資更應該加大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
對股市是福是禍?
事實上,險資投資於A股市場在獲得收益率的同時,也同步助推了股市行情的上漲。一位曾在監管部門任職多年的金融機構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保險資金是今年股市行情上漲的主力軍,當前經濟處於下行期,優質投資標的有限,加之境外投資受限,市場閑置資金多流向股市。
廣發證券報告顯示,在去年“股災”之後的兩個季度,險資“舉牌”的規模大幅增長,去年三季度和四季度險資“舉牌”規模分別達到693億元和805億元。今年三季度以來,險資“舉牌”的規模再度出現明顯的擴張,截至11月22日, 2016年下半年險資舉牌規模累計達到310.4億元,“舉牌”潮或再次來臨。
寶能系A股部分持股情況
對於險資“舉牌”的動因,除了上述保費的快速增長及高負債成本要求險資加大藍籌配置比例的需求外,荀玉根分析,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權益法核算有益於增加保險公司業績。同時,“償二代”體系下,配置大盤藍籌有利於降低資本占用、改善償付能力。
荀玉根進一步分析,當險資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權且派出董事會代表,或者增持至20%以上股權時,會計上可以將該投資計做長期股權投資,按照權益法核算,以持股比例乘以凈利潤計入投資收益,不受二級市場股價波動影響,如果持有的上市公司市盈率不到20倍,相當於5%以上的收益率,超過信用債的收益率水平。
荀玉根還表示,由於“償二代”對不同股票賦予了不同的風險因子,風險因子越大,對資本的占用就越多。因此,險資增加大盤藍籌股配置比例、相應減小中小市值股配置比例。可以在維持權益配置比例不變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價格風險對償付能力的影響。
就保險資金對於資本市場的影響,李永森表示,保險資金進入市場,為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擴大了資金的來源,促進了價值發現,提升了市場流動性,活躍了市場。險資舉牌上市公司,對促進有關公司治理、規則完善具有積極意義。
南開大學保險系教授朱銘來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業的投資和險企在“資產荒”背景下投資上市公司,不僅是藍籌股具有投資價值,也要使投資有利於保險業的長遠發展,有利於構成了保險產業鏈的建設。
險資“舉牌”是非多
不過,前述金融機構高管也稱:“當前保險舉牌在中國市場表現反常,無視風險,進行監管套利隱含的風險顯而易見。”
他所言的風險更是被監管高層所不容。
盡管劉士余的講話並未直接點名“險資”,但結合去年以來險資在二級市場近乎“瘋狂”的舉動,市場上形成了以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國華人壽系、陽光系、華夏人壽系為代表的“門口的野蠻人”,在A股市場上掀起了“血雨腥風”,劉士余的指向似乎不言自明。
去年底的“寶萬之爭”,險資意圖爭奪優質上市公司控制權,直逼萬科公司管理層;同在去年底,安邦則重金掃貨民營股份相對分散的民生銀行,占據該行第一大持股股東,並終以博得民生銀行的董事會席位收場。
今年下半年,A股市場更是不乏險資的兇猛身影。恒大人壽以拉高股價快速套利離場、買而不舉等“玩法”,染指梅雁吉祥、金科股份等多只上市股票,“血洗”跟風小散戶;寶能系旗下前海人壽入駐南玻A,引發公司管理層集體離職,上演了兇猛“掠奪”公司控制權的“宮鬥戲”。
險企這一系列“野蠻行徑”背後的資金多來自於萬能險和結構化杠桿融資工具。劉士余所言的“來路不當的錢”也並非保險資金本身,而是通過萬能險和結構化產品募集的社會資金通過杠桿工具進入股市的資金。
“保險自身的資金來源與投資的資產配置需要註重期限錯配等風險的管控,在股票市場上也需要規範和約束自身的行為,避免操縱市場的產生。”李永森強調。
監管如何規範?
繼上周末證券監管層震怒後,保監會12月5日祭出政策整治萬能險,責令前海人壽整改並叫停其萬能險新業務;保監會還將派駐檢查組入駐前海人壽、恒大人壽,有消息稱,今日保監會檢查組已進駐兩家險企。一場監管風暴已然來臨。
由於險資舉牌事關資本市場,需要證監會、保監會之間的協同。對此,朱銘來建議,在現有的法律法規環境下,險企有哪些投資行為還不夠規範,需要兩個監管部門之間密切合作配合,將相應規章文件進行規範完善,明確投資比例、投資金額等,畢竟從寶萬之爭、寶能系增持格力電器、安邦舉牌中國建築等險資投資案例看,並沒有直接觸犯行政法規。
“監管層要繼續鼓勵險資作為機構資金投資股票市場,要繼續致力於法規制度建設。”李永森也表示。
特別是對險資舉牌行為,監管部門應該區別加以引導。李永森建議,應鼓勵險資舉牌金融類公司,包括財務投資和控制權戰略投資,而當前應當適當限制險資舉牌非金融類上市公司,限制其對於非金融類上市公司進行控制權類的戰略投資,限制金融類企業過度介入非金融類上市公司重大決策以及生產經營管理,避免出現南玻A事件以及之前的“寶萬之爭”等類似事件的重演。
“監管部門的核心職責是保護消費者利益。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監管部門核心是要關註哪些險企投資行為構成了對消費者的潛在傷害。”朱銘來說。
他進一步分析,從保險公司角度看,利用萬能險保費進行投資活動,針對當前合規前提以及未來是否合規,應不斷界定萬能險能否使用、使用比例多大,這些需要進一步細化管理,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使得保險資金不從事高風險投資、資產定價不致於出現問題,避免廣大投保人的利益受到損害。
從監管立場來看,朱銘來分析,證監會也是為了保護廣大中小股民、股東的利益和基本權利,同時防止舉牌效應導致股價的過度波動。
“不管是長期股權投資還是短期的資金快進快出,無論是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保險職責核心是風險管理,核心問題是投資活動與保險產品形成一個產業鏈的對接。”朱銘來說。
他的言下之意是,保險投資要與行業發展結合起來。醫療健康與健康險產品資金對接,養老產業與養老金、企業年金產品對接。而當前險資投資於萬科、格力電器、中國建築等藍籌股,這些能否與保險產品匹配的形成產業鏈建設,是亟待關註的問題。
朱銘來進一步指出,大盤藍籌股通常市盈率偏低,市值有所低估,保險資金進入後,企業股價發生變化,究竟是回歸正常估值水平,還是存在估值的嚴重泡沫,將對中小股民投資造成非常重大的影響,這需要監管部門進一步評估和考量。
此外,朱銘來還強調,監管部門對不合規、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對違法違規的投資活動進行限制,在此基礎上,險企遵循市場化原則進行投資,至於展開哪些投資活動,應由險企根據自身戰略選擇。
隨著中國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公寓擁有巨大潛力,但高昂的入住費用讓人望而卻步。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采訪三胞集團、途家、魔方等業者後了解到,雖然老年公寓在理論上有巨大潛力,但老年公寓需配備專業康複設備、醫護人員等,導致成本高企,一個具有品質保證的老年公寓月租金估計在5000多元~2萬多元,這令很多老人難以負擔。
從商業模式而言,獨立做老年公寓則盈利挑戰很大,需聯動房地產、康複醫療、零售、智能服務等協同發展。此外,結合保險資本開拓老年社區和公寓也是投資回報較有保障的方式之一。
“海外養老公寓發展得不錯,我們也想過是否應該進入老年公寓領域,然而我們發現中國老年人的理念不同。”魔方生活服務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葛嵐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
葛嵐所謂的“理念不同”是指中國老年人和他們的子女大多認為,如果去住老年公寓、養老社區等可能會被外界認為是“子女不孝順”。
此外,與一般針對年輕人入住的公寓不同,老年公寓需要配備康複醫療設備和專業醫護人員,這大大增加了成本。
貝客公寓創始人魏子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常公寓的改建成本要低於酒店,同樣一個100間房間的酒店項目改建可能要耗資700萬~800萬元,單間客房的投入一般超過5萬元,而同規模的公寓要低200萬元左右。平價連鎖酒店的投資回報期目前在5年以上,而普通公寓需要1年~3年。如果加上康複醫療設備、養老服務、專業醫護人員等,則針對老人的公寓項目的投入或許是普通公寓的數倍,投資回報期較長。
“一棟普通公寓,平均30間房安排一個工作人員,一家100間客房的門店通常2~3人管理即可。但老年公寓需要配備醫護人員和清潔人員,員工數量可能是普通公寓的十倍,而且很多科班出身的醫護人員更願意去三甲醫院,這就令專業人員匱乏。”友社公寓聯合創始人王超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成本高企,讓老年公寓的價格居高不下。
記者了解到,在全國已經形成連鎖規模的泰康之家,其配備康複醫院、老年活動社區、醫護人員、清潔服務等,不包含餐費的月費用為5000多元~1.7萬元,住客還需支付20萬元的“入門費”以及60萬元至200多萬元不等的樂泰卡費用,“入門費”和卡費在住客離開時方可退還。
“一般而言,一個具有一定品質保障的老年公寓想要盈虧平衡,則包含所有服務的月租金在1萬多~2萬多元,普通白領公寓的月租金從3000多元~1萬多元不等。這是很多老年人不願或難以承受的。”葛嵐坦言。
既然很多老人難以負擔費用,且公寓投入的成本也很高,那為何還有一些業者要經營老年公寓呢?其盈利點究竟在哪里?
“要做成養老地產或養老公寓是非常複雜的,單純的地產商很難操作,養老公寓要盈利有幾個關鍵點,首先是拿地成本,如果有些商家在某些區域具有拿地優勢,則在成本方面控制了很多。其次,做養老公寓不是孤立地做,而是要形成一個閉環,即涉及醫療、康複、地產、智能服務等,只有將這些相關產業鏈串聯起來,才能達到規模效益和閉環效應,整體聯動發展,控制成本,有望盈利。”房東東創始人全靂分析。
三胞集團正打算試水上述“閉環模式”。三胞集團高級副總裁嶽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幾年,三胞集團在消費、健康和金融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收購和布局,2014年,三胞集團及旗下企業收購英國百貨公司House of Fraser、以色列健康養老服務企業Natali;2016年,又完成對以色列專業家政護理公司A.S. Nursing Company的收購。
“2014年,我們參與了徐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股份制改革,布局醫院。我們還在徐州北區投資建設了一所國際化的綜合性醫院。”嶽雷表示,這些產業未來都會聯動發展來開發養老公寓和社區。
除了“閉環模式”,出售物業回籠資金或得到險資支持也是盈利法則。
記者了解到,泰康之家(北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泰康之家”)是泰康保險集團旗下健康產業投資運營子公司,泰康之家投資約200億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共運營八個養老社區。
“現在很多公寓都是購租並舉,部分投資人會購買老年公寓,這有利於公寓快速回本。”全靂指出,老年公寓若得到保險公司投資開發則是一筆賺錢的生意,首先其資本雄厚,可連鎖化發展,攤薄成本;其次,對保險公司而言,老年公寓相當於一個“倒按揭”期限為10年或20年的保險產品。
隨著中國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公寓擁有巨大潛力,但高昂的入住費用讓人望而卻步。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采訪三胞集團、途家、魔方等業者後了解到,雖然老年公寓在理論上有巨大潛力,但老年公寓需配備專業康複設備、醫護人員等,導致成本高企,一個具有品質保證的老年公寓月租金估計在5000多元~2萬多元,這令很多老人難以負擔。
從商業模式而言,獨立做老年公寓則盈利挑戰很大,需聯動房地產、康複醫療、零售、智能服務等協同發展。此外,結合保險資本開拓老年社區和公寓也是投資回報較有保障的方式之一。
“海外養老公寓發展得不錯,我們也想過是否應該進入老年公寓領域,然而我們發現中國老年人的理念不同。”魔方生活服務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葛嵐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
葛嵐所謂的“理念不同”是指中國老年人和他們的子女大多認為,如果去住老年公寓、養老社區等可能會被外界認為是“子女不孝順”。
此外,與一般針對年輕人入住的公寓不同,老年公寓需要配備康複醫療設備和專業醫護人員,這大大增加了成本。
貝客公寓創始人魏子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通常公寓的改建成本要低於酒店,同樣一個100間房間的酒店項目改建可能要耗資700萬~800萬元,單間客房的投入一般超過5萬元,而同規模的公寓要低200萬元左右。平價連鎖酒店的投資回報期目前在5年以上,而普通公寓需要1年~3年。如果加上康複醫療設備、養老服務、專業醫護人員等,則針對老人的公寓項目的投入或許是普通公寓的數倍,投資回報期較長。
“一棟普通公寓,平均30間房安排一個工作人員,一家100間客房的門店通常2~3人管理即可。但老年公寓需要配備醫護人員和清潔人員,員工數量可能是普通公寓的十倍,而且很多科班出身的醫護人員更願意去三甲醫院,這就令專業人員匱乏。”友社公寓聯合創始人王超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成本高企,讓老年公寓的價格居高不下。
記者了解到,在全國已經形成連鎖規模的泰康之家,其配備康複醫院、老年活動社區、醫護人員、清潔服務等,不包含餐費的月費用為5000多元~1.7萬元,住客還需支付20萬元的“入門費”以及60萬元至200多萬元不等的樂泰卡費用,“入門費”和卡費在住客離開時方可退還。
“一般而言,一個具有一定品質保障的老年公寓想要盈虧平衡,則包含所有服務的月租金在1萬多~2萬多元,普通白領公寓的月租金從3000多元~1萬多元不等。這是很多老年人不願或難以承受的。”葛嵐坦言。
既然很多老人難以負擔費用,且公寓投入的成本也很高,那為何還有一些業者要經營老年公寓呢?其盈利點究竟在哪里?
“要做成養老地產或養老公寓是非常複雜的,單純的地產商很難操作,養老公寓要盈利有幾個關鍵點,首先是拿地成本,如果有些商家在某些區域具有拿地優勢,則在成本方面控制了很多。其次,做養老公寓不是孤立地做,而是要形成一個閉環,即涉及醫療、康複、地產、智能服務等,只有將這些相關產業鏈串聯起來,才能達到規模效益和閉環效應,整體聯動發展,控制成本,有望盈利。”房東東創始人全靂分析。
三胞集團正打算試水上述“閉環模式”。三胞集團高級副總裁嶽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幾年,三胞集團在消費、健康和金融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收購和布局,2014年,三胞集團及旗下企業收購英國百貨公司House of Fraser、以色列健康養老服務企業Natali;2016年,又完成對以色列專業家政護理公司A.S. Nursing Company的收購。
“2014年,我們參與了徐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股份制改革,布局醫院。我們還在徐州北區投資建設了一所國際化的綜合性醫院。”嶽雷表示,這些產業未來都會聯動發展來開發養老公寓和社區。
除了“閉環模式”,出售物業回籠資金或得到險資支持也是盈利法則。
記者了解到,泰康之家(北京)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泰康之家”)是泰康保險集團旗下健康產業投資運營子公司,泰康之家投資約200億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共運營八個養老社區。
“現在很多公寓都是購租並舉,部分投資人會購買老年公寓,這有利於公寓快速回本。”全靂指出,老年公寓若得到保險公司投資開發則是一筆賺錢的生意,首先其資本雄厚,可連鎖化發展,攤薄成本;其次,對保險公司而言,老年公寓相當於一個“倒按揭”期限為10年或20年的保險產品。
“當前,很多上市公司在修改公司章程,設置反收購壁壘。但這沒有足夠的法條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兼發行部總監魏剛12月9日在第十二屆中國證券市場年會表示,此前險資的一系列資本運作行為,從監管層來說“我們非常被動”,部分行為並不直接違反《證券法》的規則,但在道義上站不住腳。
近年來,上證所在推進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監管轉型,采取信息披露直通車的公告類型,,除少數公告比如公司在停牌、並購重組保留了事前審核等,其他公告均為上市公司直接通過交易所官網向市場公開。截止到目前,公告率達92%。同時,在提高上市公司的有效性這一層面,上交所推進上市公司的分類監管,已在20個分行業建立監管治理,覆蓋700余家上市公司,其市值占比達80%。此外,在刨根問底式的信息披露監管層面,很多市場關註的熱點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取得較大效果。近年來,通過監管,專業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意識明顯加強,上市公司議案全票通過的概率大幅降低,很多議案被否掉,這是積極的表現。
但是當前公司治理仍面臨諸多問題。“譬如,企業內部治理的動力不足,很多上市公司經歷過改制上市,很多時候像車一樣,做了外裝修,但是發動機沒有變,僅是換了一個馬甲。”魏剛說,“除了企業內部治理動力不足,外部監管的有效性也不足。”
要解決前述問題,魏剛說,其中一個途徑就是要繼續推進監管轉型,強化外部的監管。盡管外部的法律環境日漸完善,但公司治理仍面臨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交易所和上市公司唱二人轉的特征尤為明顯,普通的投資者、市場包括中介機構並沒有參與進來,即投資者不看公告,使得外部監督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下一步要考慮如何幫助市場各方參與到公司治理的過程中來。
同時,加強制度的供給,強化規則的支持。公司治理有多部法律,時間上都有某種程度的脫節,《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這幾個“大部頭”涉及上市公司治理的法律都在修訂的過程之中。
當前,以收購與反收購成為市場關註的熱點,其實兩方均有其道理。收購是資本市場的正常機制,有良性效應,但這一定有其邊界,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同時,反收購對公司的穩定經營也至關重要。當前,很多上市公司在修改公司章程,設置反收購壁壘,但這沒有足夠的法條支持。魏剛說:“險資此前的一些列資本運作行為,從監管層來說,我們非常被動,部分行為並不直接違反《證券法》的規則,但在道義上站不住腳。證監會能不能在事前有一些法律授權,在事前能夠做一些幹預,同時在事後有規則的支持,我們的監管才能真正長牙齒,發揮作用。”
保監會將進駐前海和恒大人壽。(東方IC/圖)
險資在2016年末再度開啟年末大掃貨模式時,其形象已經從2015年末的救市“白衣騎士”變成了“野蠻人”。
險企投資上市公司20%股權或擁有參與決策的權力後,這部分投資收益將只受到被投資上市公司凈資產、凈利潤變動的影響,二級市場估值的波動將不會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和凈利潤等指標。這也是險資頻頻舉牌的原因。
一紙禁令,宣告了前海人壽萬能險突進的終結。
2016年12月5日晚間,保監會官網公告針對前海人壽采取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的監管措施,責令其整改產品開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禁止公司三個月內申報新的產品。
這並不讓市場意外。在此兩天前,證監會、保監會官員就已陸續放話。
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指出,投資者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舉牌、要約收購上市公司,作為對一些治理結構不完善公司的挑戰,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不過,這些資金來源必須合法合規,否則就是在挑戰監管和法律底線。
次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財新峰會上表示,對股東進行有效制約,不能由某一家股東或者控股人實際控制,為所欲為。
不少業內人士對這一天的到來並不奇怪,“利潤薄一點沒關系,但是活得久才是最重要的”。
與去年底的故事既相似又不同。以寶能系與萬科董事會相爭為標誌,2015年年底險企舉牌上市公司進入白熱化狀態。而到了如今的2016年底,險企同樣奇襲多家藍籌股,但卻遭遇監管層的無情打壓。
去年底險資大搶購源於“救市”。2015年6月開始A股整體大幅下跌。不僅原先估值較高的創業板、中小盤股票價格下滑,許多大盤股、藍籌股股價也出現大幅下滑。
為穩定市場情緒,監管層陸續出臺相應政策穩定股價,並制定了具體的目標和措施。
2015年7月,保監會頒布《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保險資金投資股市,尤其是藍籌股“救市”作出規定。
根據通知,只要滿足上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20%、投資藍籌股票的余額不低於股票投資余額的60%兩個前提,保監會允許險企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監管比例上限由5%調整為10%;投資權益類資產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比例達到30%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後權益類資產余額不高於上季度末總資產的40%。
同時規定,保險資金投資的藍籌股票,應當符合保險資金權益投資相關規定,在境內主板發行上市,市值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且具有較高的現金分紅比例和穩定的股息率。
與過去相比,不僅險企投資單只藍籌股的比例上升一倍,保險資金整體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也上浮10%。
根據民生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本輪舉牌潮開始於2015年,在2015年下半年達到高峰。在2015年下半年,上市公司被舉牌的次數達到了130次。其中以保險和私募基金占絕大多數。
而2015年下半年險資舉牌次數激增,則主要源於政策放開。
行業數據顯示,自股市大幅波動開始至7月8日,保險機構持續凈買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股票累計凈買入574.2億元,股票型基金累計凈買入548.42億元,合計凈買入1122.62億元。其中,保監會重點監測的6家重點公司凈買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151億元。
隨後各大中小險企紛紛主動“請纓”救市,除去承諾不減持外,諸如中國人壽、安邦、華夏人壽、國華人壽等險企均公開表示欲增持A股,“為國護盤”。
如果說起初的舉牌行為是純粹的救市之舉,此後險資的密集進場則更像是對實際利益的考慮。
尤其進入到2015年末,市場關於險企舉牌上市公司的消息此起彼伏,安邦、陽光保險、生命人壽等險企紛紛開啟“掃貨”模式,舉牌上市公司。
不少市場人士仍對2015年12月初險資的集體“暴動”記憶猶新。
12月8日當天,安邦就連續舉牌了三家A股上市公司,分別是有中國風電第一股之稱的金風科技(002202.SZ)、同仁堂(600085.SH)以及萬科A(000002.SZ)。生命人壽亦在當日宣布持股浦發銀行(600000.SH)達到20%。此前不久,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前海人壽宣告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中青旅(600138.SH)、京投銀泰(600683.SH)、承德露露(000848.SZ)三家公司也先後公告稱獲陽光保險集團旗下陽光人壽、陽光財險增持舉牌。
直到2016年臨近尾聲,格力電器(000651.SZ)公告遭前海人壽舉牌,安邦舉牌中國建築(601668.SH)並成為第二大股東,以及不久前恒大人壽對多只股票“買而不舉”的操作,讓市場驚覺熟悉的一幕似乎又再度重演。
不同的是,這次險企面對不再是“白衣騎士”般的歡迎,更多是對“野蠻人”的喝止。
為何險企熱衷於年末掃貨A股市場?
“年底做業績可能有一些壓力吧,為讓賬面上好看一點,這是原因之一。”上海楓潤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明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此前曾在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裁助理一職。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定,投資方因追加投資等原因能夠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或實施共同控制但不構成控制的,原持有的股權投資由按公允價值改按權益法核算。其中重大影響,是指投資方對被投資單位的財務持股達到20%,或對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力,比如擁有董事席位。
某大型財險精算師張力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通常情況下,險企購買的股票資產計入財報中交易性金融資產一列下,其估值按照當前股價計算,因買進賣出出現的盈虧也計入當期利潤表。而一旦按照權益法計量被計入長期股權投資後,其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要轉入改按權益法核算的當期損益。
權益法計量下,險企的投資利潤取決於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並按照其股份份額計算,所以股價上漲得越多,意味著當期投資收益越高。
換句話說,險企投資上市公司這部分投資收益將只受到被投資上市公司凈資產、凈利潤變動的影響,二級市場估值的波動將不會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和凈利潤等指標。這也是險資頻頻舉牌的原因,只要資金支持,快速舉牌至20%以上股份,就能更快享受上市公司經營帶來的紅利。
一般險企都會在年初設計當年的投資收益指標,尤其像安邦這類以投資見長的險企,其年底的投資業務任務也較重。在年底加速舉牌上市公司,可以一定程度上美化公司當期財務賬目。
更重要的是,在償付能力二代體系指標下,險企一切業務幾乎都與償付能力掛鉤。只有償付能力達到一定標準,才可以持續經營某些業務、維持投資。償付能力越高,證明有充足的準備金用來賠償理賠,經營風險也相對小。
由於償二代測量取決於風險因子數值,數字越大,面臨的風險相對越高。例如在股票投資中,滬深主板股、創業板股和中小板股的基礎風險因子分別為0.31、0.48和0.41,這意味著持有100元的股票,公司要準備31元至48元的資本金。所以險企在選擇上市公司進行投資時,會優先選擇主板,因為風險因子越小,對資本金的占用就越少。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險企將對上市公司的投資納入“長期股權投資”,成為聯營企業後風險因子可以降低至0.15,對償付能力有更為積極的作用。
除了財務上的考量,險資頻繁舉牌藍籌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壓力帶來的資產荒,使得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相比其他傳統資產具備更高的配置優勢。
陳文輝在不久前的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提出,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經濟“L”形由降轉穩的特征明顯。但未來較長時間,市場利率還將持續在低位徘徊,“資產荒”問題突出。
保監會數據顯示,行業資金運用數額還在不斷創新高,2016年前10個月這一數字已達到歷史性的128286.19億元,較年初增長14.75%。
然而根據2016年美國壽險業統計報告(Life insurers fact book of 2016)統計,美國壽險公司近15年來的股票類投資均占其資產機構規模的30%左右,這一數字在國內目前僅為14.42%。
長期低利率環境下,占險企投資近半的銀行存款、債券類投資收益並不樂觀,險企能夠指望提高收益的投資品種並不多。
一邊是好的資產少、可投優質項目有限,一邊是保費持續增長帶來的資金量的激增,險企面對的投資壓力可想而知。
更複雜的是,低利率環境對保險行業和保險資金運用帶來了現實挑戰,尤其是對壽險行業,長達10—30年的保費繳納讓險企的負債成本難以下降,每年新增保險資金投資,以及大量資產到期資金再投資的需求很大,更進一步加大了壽險公司的資產配置壓力。
如何應對這類風險,不同險企也采取了不同策略。
以安邦人壽、華夏人壽、前海人壽等為代表的投資風格較為激進者,均是權益類資產(股票基金)和另類資產配置較高的壽險公司。東吳人壽、瑞泰人壽和信泰人壽等公司,則以傳統銀行存款和債券類等傳統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為主。以平安、中國人壽等為代表的綜合性投資險企,介於前兩者間,其資產布局一般較為分散,沒有特別偏向某類資產。
安邦、前海人壽等公司充分把握住了保監會投資政策放開的機遇,高配權益類資產和另類投資資產,公司資產規模擴張迅速。然而壽險的長期經營特性在這類投資方式下容易造成“短債長配”,存在資產負債錯配隱患。一旦資本市場波動過大,投資的上市公司股票沒有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而在其他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中,權益價格波動會影響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而影響公司正常經營。
而像東吳人壽等保守型投資者,雖然能較好滿足資金的流動性和安全性要求,但對投資盈利存在巨大考驗,如果投資端的投資收益難以覆蓋其負債成本,就會導致“利差損”風險。
“投資股市還有個好處,一些股票雖然股價波動並不大,但是年度分紅比較可觀,每年一筆的分紅對險企而言相當於‘無風險收入’,對於資產長期配置的保險公司來說也是一筆收入。”某大型財險資管資深人士劉深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根據民生證券上述報告,保險公司對股息率有偏好。保險公司舉牌的34家上市公司中,多數均派息。其中,14家公司股息率在1%以上,8家公司(占24%)股息率在2%以上。
當下,不少險企自詡為巴菲特的信徒,意圖通過模仿巴菲特“保險+投資”雙輪驅動模式締造自己的商業帝國。
在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集團中,保險板塊是重要的一部分,巴菲特投資的股權和並購業務資金絕大多數都來源於旗下保險業務的浮存金。
簡單理解,浮存金是指保戶向保險公司交納的保費。由於保險業務“先收費後理賠”的經營模式,導致收入和支出費用之間出現時間差,同時實際收入和實際賠付產生了盈余,由此便產生了大量沈積於險企賬戶的盈余,形成浮存金。
多數人認為保險平臺是巴菲特成功的關鍵,故近年來保險牌照申請量激增,不少企業想模仿伯克希爾哈撒韋這一模式,將保險公司作為投資經營的錢袋。
然而,巴菲特的成功並不僅僅在於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優秀的投資眼光上,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成功也並非僅僅是模式上的成功,更多在於其獨特的經營手法。
譬如巴菲特對承保的成本十分看重,如果負債端無法覆蓋,巴菲特寧願放棄這部分保費收入。相比國內,不少公司為迅速做大規模,大量銷售中短期產品(如萬能險、分紅險),其投資的資產本身流動性較差,容易導致“短債長配”導致的流動性錯配風險。
同時,巴菲特作為價值投資的倡導者,善於捕捉被嚴重低估的資產,買入後長期看好很少減持,並且在購入股權更多追求的是財務投資而非實現控股和收購。
然而在國內,部分險企舉牌上市公司存在為單一控股股東利益所驅動、高昂成本買入的現象,明顯有違巴菲特模式的初衷。
“有的公司還好,對上市公司的投資一般都是長期的,而且選擇股票的質地還不錯,有業績、估值低,投資相對審慎。但有一些公司完全是拿散戶遊資的手法來做保險,就是在炒作。”吳明遠說。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萬能險的逐步規範化是必然的。
自2016年以來,保監會密集出臺了《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等多項規定,對萬能險的規模、經營管理等進行了限制和規範。
同時對中短存續期業務超標的兩家公司下發監管函,采取了停止銀保渠道躉交業務的監管措施;並累計對27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發了風險提示函,要求公司嚴格控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
“對行業整體影響有限。萬能險受限後,只是對幾家新公司有影響,但是對大部分公司影響不會特別大,畢竟傳統業務也在發展,你這塊(萬能險)不行了,後面還是會有資金跟上的。”吳明遠表示。
(因采訪者要求,文中張力、劉深均為化名)
監管層對於“門口野蠻人”舉牌的態度正在急劇逆轉。
在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強烈譴責“行業強盜”亂象後的一周之內,保監會先是叫停前海人壽萬能險業務,繼派駐檢查組進入前海人壽、恒大人壽,恒大人壽委托股票投資業務又被勒令暫停。
山雨欲來風滿樓。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如火如荼的險資舉牌潮,會否因監管層態度轉向而迎來“變天”?
恒大人壽被暫停委托股票投資
12月9日,保監會發布消息稱,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恒大人壽”)在開展委托股票投資業務時,資產配置計劃不明確,資金運作不規範。根據《保險資金委托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決定暫停恒大人壽委托股票投資業務,並責令公司進行整改。
由於目前恒大人壽自身沒有直接投資股票資格,只能委托其他機構投資,現在委托投資被叫停,意味著其暫時無法進行股票投資,這一重磅監管政策對於恒大人壽險資投資運用而言影響很大。
事實上,監管層對恒大人壽股票投資中“快進快出”的行為,已有所舉措。上月8日,保監會約談了恒大人壽主要負責人,明確表態不支持保險資金短期大量頻繁炒作股票,指出恒大人壽應深刻反省短期炒作股票對保險行業及保險資金運用帶來的負面影響。
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恒大人壽保費收入為413.09億元,其中,原保費收入為37.16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主要為萬能險)375.92億元,占比高達91%。
恒大人壽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三季度末,其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175.30%,較二季度末的180.90%略有下降;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79.73%,較二季度末的186.83%略有下降;最近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為B。
恒大人壽凈利潤情況更是堪憂。一、二、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均為負值。其中,三季度凈利潤-9.65億元,本年累計凈虧損11.93億元。此外,從流動性風險指標來看,三季度凈現金流-31.26億元。其中,業務現金流為正數,投資現金流為負數。
對此,恒大人壽解釋稱,考慮到整體金融市場形勢和資產配置計劃,在上季度末可投資金額較充裕的基礎上,本季度逐步進行資產的投資與配置,所以本季度的投資現金流出較上季度增加幅度較大,導致本季度凈現金流為負,但並非表示出現流動性缺口,9月底賬面剩余資金37.3億元,本年度累計凈現金流2.9億元。
就在恒大人壽接到監管禁令的當日晚間,前海人壽聲明稱,作為保險機構投資者,一直按照《證券法》、證監會的相關規定以及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暫行管理辦法》及相關資金運用監管要求開展投資。
前海人壽還稱,對於格力股票的投資屬於正常的財務投資,市場對此給予了過度的報道和持續關註。同時承諾未來將不再增持格力股票,並會根據市場情況和投資策略擇機退出。
本輪監管風暴首輪整治對象即指向前海人壽,12月5日其被保監會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責令整改,並在三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的產品。
監管態度轉向
劉士余的公開表態,被視為監管對險資舉牌態度轉向的分水嶺。他稱,“有的人集土豪、妖精及害人精於一身,拿著持牌的金融牌照,進入金融市場,用大眾的錢從事杠桿收購”……
“相較於今年一季度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的表態,監管層對於險資舉牌的態度出現變化。我們認為監管層已表露出對部分險企帶來的炒作和風險的重視。”東興證券研報認為。
今年1月,項俊波在2016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引導保險資金通過債權融資、股權投資計劃等方式,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不斷創新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和資金運用方式,通過保險私募基金、股債結合、優先股、資產支持計劃等方式,加大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
在今年3月份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項俊波談到舉牌問題時說,其實舉牌是二級市場普通的股票投資行為,國際上保險資金是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舉牌越多劉主席是比較高興的”。
“劉士余的講話顯然是經過長久的準備過程,內容有藝術性,直接穿透到股票投資的最底端,造成險資投資的股票縮量非常厲害。”一位市場人士對本報如是評價。
監管高層隔空“喊話”局面,也隱含了監管的無奈。一位券商保險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其實自去年12月以來,監管部門陸續出臺各項政策和窗口指導來規範險資舉牌,但似乎收效有限。
去年12月,保監會出臺了《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信息披露準則第3號:舉牌上市公司股票》準則,通過文件規範保險資金信息披露行為,增加市場信息透明度。
今年3月,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對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進行了規範,並對規模進行限定,這普遍被認為是保監會對於萬能險產品的限制。
“從近期監管高層表態來看,監管對險資的舉牌資金來源存疑,以萬能險和結構化杠桿產品為資金來源,導致的長短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較高。”前述分析師說。
11月下旬,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某媒體年會上表示,在當前利率持續走低和資產荒背景下,保險業面臨的重點風險還是資產負債錯配風險,“長線短配”和“短線長配”現象並存。
在上述分析師看來,為了遏制險資通過萬能險和杠桿資金舉牌的行為,預計監管部門還將采取進一步措施。監管層目前首要是將原來險資舉牌的“雷區”和資金來源存在的流動性風險處理好。
“當前最緊迫的是制定更合理的監管制度和規則,通過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處理險資舉牌存在的杠桿收購和資金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後期這一整頓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他表示,待系列相關規範舉措落實後,險資舉牌態勢會放松。
短期大規模舉牌難現
保監會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10月,保險業可投資資產達129111.12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基金投資18611.69億元,占比14.42%,較9月末上漲374.74億元。
東方證券認為,以萬能險為主要產品的中小險企往往面臨更高的負債成本,為了覆蓋這些高成本,大量萬能險險企尋找投資收益較高、投資合理的資產,在當前資產荒背景下,股市是一個好的資產池。中小險企頻頻舉牌正是印證了這一邏輯。
據統計,自2015年6月險資舉牌金額已經超過1700億元。
不同於安邦系對藍籌股的青睞、陽光系對消費類股票的追逐,寶能系和恒大系的舉牌風格則一路高歌猛進,無論是寶能對萬科股權的爭奪,強勢入侵南玻A致使管理層集體換血,還是恒大系對梅雁吉祥、金科股份等多支股票“快進猛打”、 “買而不舉”,拉高股價套利火速離場,“血洗”跟風散戶,都引發不小的爭議。
處於風口浪尖的險資,近期還會出手在二級市場“買買買”嗎?對此,上述分析師表示:險企投資以政策為導向,未來一段險資大規模舉牌不會存在。預計短期內將很少有險資繼續大規模舉牌,特別是萬能險占比較高的險企將收斂。
安邦兩次密集舉牌中國建築後,11月底還公告稱,未來12個月增持股份最高達35億股,但這一步伐或因監管轉向而放緩。
“不管資金來源是否合理,險資將配合監管的態度,短期內難現大局舉牌。”上述保險分析師說。
如果短期內險資進場增量資金驟減,對A股市場也不是不小的沖擊。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因險資舉牌而造就的“寶能概念股”、“恒大概念股”等股價將面臨回調壓力。監管規範險資舉牌對股市整體行情不利,存在結構性影響。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長遠來看,規範險資舉牌和相關股票的短期小幅波動對市場長期健康是有利的,險資在權益類資產的配置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在保監會近日分別對“舉牌專業戶”前海人壽及恒大人壽做出不同處罰後,12月12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獨家獲悉,保監會將緊急召集各保險公司負責人於13日下午在京開會,預計屆時將會對近期保險資金“舉牌”等事項給出意見。
近日,保監會開始針對萬能險及保險公司舉牌行為集中采取監管措施,一輪監管風暴已然開啟。
12月5日,保監會下發監管函,針對萬能險業務經營存在問題,並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壽采取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的監管措施;同時,針對前海人壽產品開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責令公司進行整改,並在三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的產品。
12月9日,保監會下發《關於暫停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委托股票投資業務的通知》,表示恒大人壽委托股票投資業務存在短期頻繁大量炒作上市公司股票現象,暫停了恒大人壽的委托股票投資業務。
據了解,目前,保監會派出的兩個檢查組已經分別進駐前海人壽、恒大人壽,檢查的主要方向是這兩家保險公司的治理規範性、財務真實性、保險產品業務合規性及資金運用合規性等方面。
針對保監會的處罰,前海人壽回應,將在月底前完成萬能險的整改,恒大人壽則稱將徹底落實監管要求,全力完善股票投資運作機制,並且全力配合保監會檢查組的現場檢查。
事實上,5月~8月,保監會組織7個保監局對萬能險業務量較大、特別是中短存續期產品占比較高的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9家公司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並對發現問題的公司下發了監管函。並且,針對互聯網保險領域萬能險產品存在銷售誤導、結算利率惡性競爭等問題,保監會先後叫停了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6家公司的互聯網渠道保險業務。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的表態,讓遭遇險資舉牌的上市企業可以暫時“松口氣”了。
在這一輪險資舉牌之中,國內第七大保險集團陽光保險同樣動作頻頻,舉牌伊利股份(600887.SH)時遭到了公司和行業的反對。雖然陽光股份做出1年不再增持的保證,但依舊被業內認為或有更大的計劃。不過針對項俊波今日的表態,伊利股份方面並未進行回應,分析人士認為,險資頻頻舉牌的情況將從高調變轉向低調,不過舉牌危機還沒有完全解除。分析人士也稱,對於傳統的險資,只要不去幹涉、不去肆意幹擾上市公司經營的險資依然值得鼓勵。
今年9月起,國內乳業龍頭伊利股份就陷入了陽光保險舉牌風波之中。
9月18日晚,伊利股份突然發布公告稱,陽光保險系突然增持伊利566.79萬股,從而持有伊利股份的比例達到5%,達到舉牌線。陽光保險布局伊利股份已有大半年時間,但之前從2015年進入後,陽光保險一直表現中規中矩,僅占總股份的1.83%。而從7月和8月開始,陽光保險突然頻頻買入,最終在9月14日達到持股5%的比例。
由於伊利的股權較為分散,並不利於防守。公開資料顯示,伊利股份的股東構成中,第一大股東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為8.79%,第二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6.22%,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則持股3.89%。而舉牌之後,陽光保險已超越潘剛躋身前三大股東,這不禁引發了行業對於伊利股份未來控制權歸屬的擔憂。
雖然在舉牌之後,陽光保險方面做出了雙重承諾:即本次增持的目的是出於對伊利股份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屬財務投資,陽光產險和陽光人壽支持伊利股份現有股權結構,不主動謀求成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並且在未來12個月內將不再增持伊利股份。
但業內認為,陽光保險舉牌伊利股份未必就只有5%的“胃口”,並不排除一年後陽光保險卷土重來,進一步增持從而獲取公司控制權的可能性。
陽光保險的舉牌也引發了行業的擔憂,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曾表示,險資舉牌伊利股份不能簡單視作普通的投資行為,而是需要特別警惕其把伊利股份當成資本運作的跳板,從而對中國乳業產業安全造成的系統性傷害。
為了防範陽光保險惡意收購的可能性,伊利股份在停牌近1個月後,在10月21日宣布向內蒙交投、呼市城投、平安資產、金石灝汭、金梅花投資五家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5.9億股A股股票,將募集資金90億元,而陽光保險的持股比例也將隨之稀釋降低,但陽光保險並未對伊利的做法進行回應,此後雙方也沒有進一步的公開動作。
對於監管層的頻頻表態,記者昨天致電伊利股份相關負責人,但伊利方面並不願意對此發表評論。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保監會的表態可以讓伊利股份暫時松一口氣,一方面陽光保險和伊利股份有一年內不再增持的保證,另一方面保監會的表態讓伊利股份有更多的時間來做好反收購的規劃。不過僅僅一個表態並不能確保舉牌危機就此化解,對於險資的投資行為的規範還應上升到法律高度,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宋亮表示,乳業產業鏈比較脆弱,因為奶牛養殖生產周期長,固定投入大,從犢牛到產奶至少18個月,而生牛乳屬於難以保存的產品,這造成了牛奶生產彈性差,奶價周期性波動,這是行業特性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伊利股份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從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市場銷售,“一個企業管一條產業鏈”。因此乳業投資一定需要長期、穩定、專業和建設性,這與資本熱錢“快進快出”的逐利模式完全相反。
事實上,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已在公開講話中怒斥“野蠻收購”行為,指責部分險資“你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後變成了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而業內也有觀點認為,險資本應姓“保”,而不是利用制度漏洞投機炒作、擡高收益。險資的舉牌行徑,擾亂了市場金融秩序,也擾亂了資本市場,會傷害實體經濟。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於保險和險資作為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那些利用高成本、高收益為名義,向普通投資者募集資金,從事高杠桿的收購,把高風險轉嫁給普通投資者的行為應該被嚴格監管。
沈萌認為,目前的情況下,前一階段險資頻頻舉牌的情況將從高調轉向低調,同時險資舉牌風頭較勁的態勢也會被抑制。他認為,主管部門應對險資進行區分監管,對於那些另類金融創新或者萬能險的高風險產品,並進行短期的投機性交易的要嚴格監管;而對於傳統的險資,只要不去幹涉、不去肆意幹擾上市公司經營的險資依然值得鼓勵,畢竟險資作為機構投資者發揮著壓箱石的作用,讓資本市場不會出現大波動。
在諸多被險資舉牌的上市公司中,醫藥企業吉林敖東(000623,SZ)是一個特例。
作為一家醫藥公司,吉林敖東凈利潤的80%來自與對廣發證券的投資受益。也正因此,當第一財經在詢問相關醫藥行業分析師時被告知,在業內吉林敖東一直被視作“券商股”並非“醫藥股”。在今年11月公告宣布陽光產險達到吉林敖東5%舉牌紅線後,業內的第一反應是陽光產險極有可能是“繞道謀局”,真正目標劍指廣發證券。
從進入路徑來看,陽光產險分別在2016年10月份和11月份,以26.42元/股和26.98元/股的交易均價分別買入吉林敖東3107.31萬股和1364.89萬股,分別占其總股本的3.47%和1.53%,總計5%總股本份額。
據陽光產險的公開聲明:增持目的是看好醫藥行業前景和吉林敖東發展所進行的財務投資,公司並在此後公開表示,在未來12個月內將根據證券市場整體狀況並結合吉林敖東的發展及其股票價格情況等因素,決定是否增持吉林敖東的股份及具體增持比例。
但這一舉牌目的並不能被業內人士認同。
“在醫藥上市公司的二級市場上,比吉林敖東更好的標的太多,從業績來看,吉林敖東今年利潤也並不好看,對於陽光產險而言,醫藥公司也不能像房企、銀行、商貿等上市公司一樣帶來業務的協同效應,單純說布局醫藥投資,有些牽強。”上海一家券商機構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根據此前吉林敖東公布的2016年中報,報告期內實現利潤總額8.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8.1億元。不僅如此,在這8億多的利潤總額中,有6.7億元是來自於對廣發證券的投資收益,醫藥主營業務比例不足20%。
值得註意的是,根據公開信息吉林敖東持有廣發證券A股總股本16.43%,持有其H股占總股本0.27%,合計持有12.73億股,占總股本的16.69%。以此推算,每股吉林敖東中含有廣發證券A股1.4股。
以上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廣發證券股權結構分散,類似於此前的萬科,因此險資介入阻力相對較小。
今日下午,保監會召集各保險公司主要負責人舉行主題會議,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會議上指出,要全面落實“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要求,正確把握保險業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築牢從嚴監管和防範風險的防線,並提出保險資金應做長期資金的提供者,而非短期資金的炒作者。險資舉牌行為或在未來得到嚴厲以致。
就此,第一財經記者致電吉林敖東董事長李秀林,但對方並未予以正面回應。業內人士表示,本次會議後,短期內陽光系再次舉牌吉林敖東可能性不大,但並不能排除其通過其他增持方式來獲得廣發證券的大股東席位,畢竟從財務投資角度考慮,廣發證券仍為理想優質標的,具有長期財務投資的資質。
“此前險資舉牌實業公司更多產生的是一些短期的影響,項俊波今天的表態過後會對二級市場產生什麽影響,我想還是看被舉牌的公司自身,如果估值比較貴的公司,可能會迎來一波下調,未來還是會回歸企業的價值本位,畢竟估值、市盈率最終還是要根據實業公司的主業來進行判斷。”以上機構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平安集團副董事長孫建一、泰康人壽總裁劉經綸等人13日14時30分許前後腳趕到了位於北京金融街上的保監會大樓。
事實上,他們僅是眾多保險公司參會人士中的幾位高管。他們手持會議通知,悉數進入保監會302機關會議室,或行色匆匆、或春風滿面、或一臉嚴肅、或見面互相握手寒暄。當第一財經記者向幾位相熟高管詢問會議內容時,他們均表示“並不知情,但有預感”。
平安集團副董事長孫建一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經綸
第一財經記者12日獨家獲悉,保監會當天下午發通知召集了所有保險機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於13日下午舉行“為深入學習貫徹國務院領導同誌重要講話精神”而召開的專題會議。從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的發言來看,主要內容為市場矚目的保險資金舉牌、萬能險、保險公司治理等事項。
項俊波在會上強調,努力做資本市場的友好投資人,絕不能讓保險機構成為眾皆側目的野蠻人,也不能讓保險資金成為資本市場的“泥石流”。
項俊波在13日的專題會議上發言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名參會人士處獲得的信息來看,項俊波在會上脫稿點名批評了個別公司的“快進快出”行為,並且在會上提出,明年將對全行業進行公司治理檢查,明確明年行業的發展方向是規範重於規模,“談話十家、不如停業一次”。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13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保監會將調整保險資金入市比例,“我們對保險資金進入股市的比例是有一定限制的,因為去年救市期間,我們對比例有了一定程度的放開,現在希望回到原來的比例。”
監管態度再次明確:反對短炒
保監會召集的專題會議於13日15時召開,但第一財經記者從參會的內部人士處獲悉,寶能集團董事長、前海人壽實際掌控人姚振華13日中午就早早趕到了保監會。
兩周前,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上脫稿痛斥“用來路不正的錢”從事“舉牌”、“杠桿收購”,盡管當時並未直接點名所謂的“土豪”、“妖精”、“害人精”主體,但隨即引發了有關險資是與非的熱議。
此後事件的發展證明,這一公開譴責被視為監管層對險資舉牌態度轉向的分水嶺。一周之內,保監會先是暫停前海人壽萬能險新業務,要求繼續整改,繼派駐檢查組進入前海人壽、恒大人壽,恒大人壽委托股票投資業務又被勒令暫停。
時下,險資正處於風口浪尖,保監會此刻召開緊急專題會議,釋放了哪些事關險資舉牌的信號?
就在會議進行過程中,保監會官網發布了專題會議的通稿,項俊波在講話中劍指險資投資運營的頑疾,表明將從嚴從重監管的態度。他指出,保險資金一定要做長期資金提供者,而不是短期資金炒作者。要成為中國制造的助推器。保險業助推中國制造,就是要做善意的財務投資者,不做敵意的收購控制者。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保監會專題會議的緊急程度和內容再次表明,監管態度正不斷趨嚴。項俊波在講話中提到“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打贏從嚴監管和防範風險攻堅戰”,將保險監管工作升級到了戰役層面。
項俊波還在會上說:“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監管是根本功能、核心職責、主要職責。監管是健康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科學監管的結果。”
業內人士表示,“保監會姓監”這一說法是項俊波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及,說明保監會將更加從嚴從重管理,進一步凸顯監管在行業發展中的作用。
根據與會人士提供的信息,項俊波在會上直接點名批評了個別公司的“快進快出”,並明確表示,寧肯犧牲規模速度,從而換取更為規範的發展。
一波監管政策將至
“項主席的講話很全面、很系統。再次強調了諸如集中舉牌、萬能險、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風險,明確不支持保險公司對與自己主業無關的上市公司進行收購,強調保險資金必須堅守保險主業,預計不久的將來會有一輪新的監管政策要發布。”一名保險資管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肯定保險業取得了顯著成績的同時,項俊波同時指出,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直面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部分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方面資產負債不匹配,集中舉牌、跨領域跨境並購,投資激進,少數公司虛假出資和虛假增資追求快速擴張,一些公司股東結構治理結構亟待優化。
項俊波在發言中提到了保監會接下來要制定研究的一系列規範文件,包括:
在資產負債匹配上將研究制定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標準;
在公司治理上要進一步修訂完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將保險公司股東分為財務類、戰略類和控制類,分別設立嚴格的約束標準,嚴格防止“動機目的不純”的投資者投資保險業,並進一步降低保險公司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上限,修訂完善《保險公司關聯交易管理辦法》,強化對關聯交易合規性和公允性的核查,防範“一股獨大”帶來的風險;
在萬能險方面則研究制定萬能險的經營門檻、業務資格、產品期限最低標準等一系列剛性約束;
在處罰力度上,將大力提高保險公司違法違規的成本,堅持執行雙罰制,對個別影響惡劣、屢犯不改的機構,必要時采取頂格處罰。
此外,項俊波還提及將加強評估及現場檢查,包括資產負債匹配定期執行情況的評估,資本金真實性檢查等。“項主席在會上透露明年將對全行業公司進行公司治理檢查。”一名參會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根據陳文輝13日的表態,保險資金入市比例或從40%回歸到原來的30%。
根據2014年2月《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保險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賬面余額,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且重大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凈資產。賬面余額不包括保險公司以自有資金投資的保險類企業股權。
2015年7月,保監會在救市背景下發布《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符合一定條件的保險公司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監管比例上限由5%調整為10%;投資權益類資產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比例達到30%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後權益類資產余額不高於上季度末總資產的40%。
監管風暴眼
自2015年下半年起,險資舉牌在資本市場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據統計,自2015年6月險資舉牌金額已經超過1700億元。
險企舉牌動用的資金來源多以萬能險為主,發行高收益萬能險產品往往面臨更高的負債成本,為了覆蓋這些高成本,大量萬能險險企尋找投資收益較高、投資合理的資產,在當前資產荒背景下,股市是一個好的資產池。
“中小險企頻頻舉牌正是由於高成本的萬能險產品倒逼的,因此保險產品負債端成本較高不利於保險回歸保障的本質。”一位券商非銀首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今年5~8月,保監會組織7個保監局對萬能險業務量較大、,特別是中短存續期產品占比較高的9家公司開展了萬能險專項檢查。
項俊波表示,進一步改造萬能險業務規則、重塑萬能險發展生態,研究制定萬能險的經營門檻、業務資格、產品期限最低標準等一系列剛性約束,保證發展質量和發展方向。同時對中短存續期產品實施更加嚴格的總量控制,研究制定在償二代框架下更高的資本約束,推進保險機構優化業務結構,鼓勵支持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發展。
另外,對按規定需要審批的產品堅持更加嚴格審慎的原則,並根據市場利率情況必要時繼續降低審批利率的上限。同時,加大對備案產品的抽查力度,完善產品退出機制,引導保險機構逐步降低最低保證利率。
“項主席的發言是非常嚴厲的。逐條對照著來看的話,必然要改善投資激進行為,不僅僅是從資產端下手,而更要從產品端下手,引導保險產品提升保障因素,降低負債成本。一旦這些保險公司的產品結構有所調整,高風險投資將會有所改善。”一家參會的保險公司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