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啤殼賣殼 時下最發達行業 周顯

1 : GS(14)@2014-07-11 15:16:5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近期有許多新股上市,由於投資氣氛好轉了,先來一隻鴻福堂(1446),再來一隻百本醫護(8216),上市都有很好的表現,所以估計近日的新股氣氛都會好好。


今日兩新股好炒




今日掛牌上市、而我又有留意的,有恒寶企業(1367)和先達物流(6123)兩隻股票,由於前者是近年來集資最少的主板股,估計一上市就會猛升,隨時做埋今年新股王,後者也只集資1億餘元,也是屬於好炒的那一類。

其實,現時一隻主板殼的價錢,已經升至4億元以上,聽說最貴的一隻,還以5.5億元成交。相比之下,以上的這些公司,一年賺三、五千萬元,一上市,殼價就值幾億元,這是10年的利潤。換言之,上市本身,不用涉及集資,已經是發大財的方法了。

監管更嚴 推高殼價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些小型公司上市所籌得的錢,從幾千萬到一億多元,相對於殼價來說,根本只是次要。但反過來說,這些小公司要想在市場湊夠上市的集資額,並不容易,因為市場根本沒有這麼多的散戶。於是,便出現了一些專業的資金,專門大手申請新股了。

在這些年來,證監會和交易所不斷的收緊上市規則和難度,結果就是造就了殼價步步高升。所以,我常常說,在今天的香港,最賺錢的行業,就是啤殼上市,買殼賣殼,住殼等升值!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807

馬老闆賣殼記 杜柏森

1 : GS(14)@2014-07-14 12:16:23

https://hk.finance.yahoo.com/blogs/topaksum/馬老闆賣殼記-141853583.html
近日市場傳出一個故事,筆者特意和大家分享,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話說自由港的某公司主家是牛拉車,馬拉人,我們就稱之為馬老闆,又有個花名叫「拿拿林」。此君養了一隻「龜」,花名叫7仔。多年無作為,日日食老本,當然骨瘦型殘,當想搵洗用時,「拿拿林」就割點龜肉,賣公仔紙,比人炒幾味,結果搞到隻「龜」長期營養不良,龜價當然長期含淚,易跌難升,得番個「殼」。

有好心人曾經想幫佢養好隻龜,但佢又玩暗渡陳滄,自己割肉賣,結果幫佢養龜的個個跌落塘,「拿拿林」就長洗長有。去年底,「拿拿林」又搵到個「不驚人」,話願意買龜連殼,心中大喜,實行借艇割禾,但收水後見龜價長期無激動,玩不了暗渡陳滄,自然無禾可割。於是上月初就搵「不驚人」講回水故事,那知「不驚人」用平和語氣回話:「我們北方人朋友講信用,講安全,你收的水都洗左,你唔係想玩野呀?」此刻「拿拿林」才知驚,乖乖合作賣龜,於是龜場就有2個新人出現,隨即改埋名。假賣變成真賣,「拿拿林」索油索到火水。

近日股價出現急升的南亞礦業(00705),早前委任新高層,上月又公布,建議將公司名稱由「南亞礦業有限公司」更改為「鼎和礦業控股有限公司」。連串動作後見到成交量逐漸增加,明顯是有買盤在低位進行吸納,觸動筆者炒殼股第一定律;動者常動,靜者常靜。

據筆者打探所得,南亞礦業的兩名新高層背景實力雄厚,深得國內大水喉信任,屬非常類別級數。他們是有能力為公司搵到水源,有水自然就順利解決到其它問題。家陣外面殼價叫緊四億五,特殊行業更貴,南亞當前市值才三億,唔計資產,理應升到五億以上才合理。

家陣公司已經將歷史主要債務變成股票,剩下只有幾億的有資產抵押按揭債,目前公司有礦場、廠房資產和礦泉水,特別係礦泉水生產,在中國新例下,公司要有採礦証才可經營,南亞有,身價自然倍升,加起來資產值有成8億。如果加上殼價4.5億,成隻明暗價值就係12.5億,扣去銀行債仍值8億幾,伸算係現價的3倍左右,每股內在價值大約是介乎5.5角到6角之間,因此上周願意追價狂買的我認為唔會係傻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830

上市公司賣殼的曖昧關係 周顯

1 : GS(14)@2014-08-13 09:33:05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aid=35452
今日香港的青年男女,除了戀人和朋友之外,還有一種關係,叫「曖昧關係」,即介乎兩者之間:兩者可以談談情、拍拍拖,甚至是上上牀,但卻並不是戀人,也不用負任何的責任,但是,這兩人的關係,又不止於是純粹的性伴侶,是為之「曖昧」,這是一種「朋友以上,戀人以下」的男女關係。

在香港的股市,也有類似的「曖昧關係」,就是介乎賣殼和不賣殼之間,令人完全摸不透。有一隻我留意着的股票,名字叫「北方礦業」(股票號碼:0433),日前宣布,在與獨立第三方中旅金控訂立諒解備忘錄,發行最高一億美元三年期可換股債券,年利率介乎三至十二厘,兌換價是四角,就是這種「曖昧關係」。

這種財技,有着很多的可能性,可能是借助對方的名氣,去炒一轉股票,可能真的是純粹借貸,畢竟年息可以高達十二厘,就是真的借錢,對於貸方也有利可圖,也有可能在商業上合作,然而,最有可能是賣殼。



滬港通十月推行,港股開始熱炒,內地資金進場炒股票,第一步當然是買殼。

「滬港通」是四月宣布的,它有六個月的籌備期,即是十月才正式推行,但是在上個月,港股已經開始熱炒了,這當然是因為內地資金進場的關係。然而,內地資金要進場炒股票,第一步是甚麼呢?

當然是要買殼了:所謂的肥水不流別人田,內地資金來香港買殼,炒股票給內地人買,這是天公地道的事,唔通內地資金來炒香港人的上市公司,益香港人咩。因此,在去年,香港的殼價已經升了不少,但在四月之後,殼價又升了三成,真的是長升長有。

然而,縱是殼價升得再高,「北方礦業」的市值,高達幾十億元,誰人有這個能力,去付出這筆巨款,去購進這一隻超級昂貴的貴殼呢?但如果有人願意付出如此的高溢價,去買下一隻貴殼,這必然牽涉到一碗極大極大的茶飯,才會值得去花這筆錢。於是,我惟有查看這單「刁」的對手:是「中旅金控」。

「中旅金控」的全名是「香港中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是香港中旅集團的全資附屬子公司,成立於二○一二年年底,即是說,成立了一年半。它是中旅集團的金融資產、金融投資的管理平台,旗下有商業銀行、財務公司、保險公司等等。

換言之,「中旅金控」的背景就是中旅集團,真的是此馬來頭大。它當然不會貿貿然的買進一億美元可換股債券,而是必有後着,但是其後着究竟是甚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卻確實是「曖昧」得很。

在執筆寫本文之時,「北方礦業」還未復牌,總之,衝着「中旅金控」的大名,如果在它復牌之日,股價升不太多,我已囑咐了經紀,得為我買進一些這股票,因為我最怕的,就是別人贏錢,自己沒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985

賣殼現金多麻煩 周顯

1 : GS(14)@2014-11-04 15:20:3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那天和一位「殼王」在灣仔的園林餐廳神神秘秘地食宵夜……「殼王」這個名詞,如果是用作專有名詞,指的是電視廣播(0511)的大股東陳國強,但如果作為「殼王之一」,是不用capital letter的「one of the XXXs」,那就可以代表那些掌握很多上市殼股的老闆們。在香港,大約有7至8個這種「one of the 殼王s」。


這位「殼王之一」說:「我家陣有一隻殼,正在供股,如果供乾了,你有客人,隨時買都可以。」(按:因為很多客人都喜歡乾的殼,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我問:「如果供不乾呢?是不是再供多一次?」

殼王之一說:「唉,我都不想公司太多現金,如果再供多一次,會好麻煩。」

我說:「公司不是愈多現金愈容易賣出嗎?我還以為,公司手頭的現金愈多,財技變化也愈多,所以更受到歡迎。」

大客愛正來做

他說:「表面上是如此,但那些很喜歡公司很多現金的買家,大都是賊,好難同他們談生意,他們出的盤口,也很多是假的,是騙人的。如果是正正經經的大客人,好客人,一定要求所有事都正來做,這樣子,公司有太多的現金,令到交收困難,反而不好。」

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在這個股票世界之中,還有很多我不懂的事情。當然,我天天在吃喝玩樂,而這位殼王之一卻天天在談生意,傾賣殼,他對賣殼的財技知識,當然也會遠遠的在我之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318

周顯 炒股密碼 匯盈等賣殼

1 : GS(14)@2014-12-05 10:35:37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56368&search=1
中港金融融合,由於滬港通,相信未來內地大孖沙來港購買證券行將會愈來愈多。窮人恩物當然是普通的證券行,有錢的就買創業板,而大孖沙證券行,則可以買最奢侈的,5億元起跳的主板證券殼。











香港主板證券殼不少也不多,很多財雄勢大,如新鴻基(086)和匯富是不會賣的,所以,市場possible賣殼的,只有幾間,匯盈控股(821)是其中寥寥的一間。近日其賣殼之聲在市場流傳,據說我的一位老闆朋友的兒子,也曾經談過去買,所以相信它的賣殼只是價錢問題,而非賣不賣的問題。
為甚麼我會對主板證券殼這麼有興趣?原因很簡單,因為買得起這種奢侈品的,必然是強國的大孖沙證券行,這必然也會對股價有大力的刺激作用。當日「西南證券」買「敦沛金融」,令它的股價急升一倍,便是一個好例子。匯盈4.5億元市值,距離52周低價只高了一成,中期業績轉盈,賺幾百萬元。我的看法是:買進等它賣殼,是只有upside,幾乎沒有downside的投資。





周顯 (逢周二、五見報)
資深投資者,著名股評人,股壇教育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77

查金庸 What’s Up? 亞洲資源另類賣殼

1 : GS(14)@2015-01-02 09:47:22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60639&search=1
前排查金庸同朋友北上去書城,無論搭車定係食飯,身邊嘅同胞都係講緊股票,於是好奇問吓佢哋對A股有咩睇法,個個都認為大升市即將來臨,而且身邊好多家人朋友都去證券公司開戶,仲要「融資融券」﹙即係孖展﹚。唔係親身去到大陸都唔知原來而家個狀況咁瘋狂,所以讀者認真要注意風險,爺爺有事,港股豈能獨善其身?
講返隻心水股票先,查金庸等咗隻亞洲資源﹙899﹚好耐,終於落番來。亞洲資源從事生產同銷售藥品,又做埋採礦、證券投資等。吸引查金庸嘅唔係佢嘅業務,而係幾個月前集團配售咗三批可換股債券﹙CB﹚,行使價0.38元,三位承配人行使 CB後,將會合共持有48.34%股權,原先三位主要股東持股將會由42.22%降至21.81%,係賣殼先兆。近幾個月集團班董事不斷行使認股權﹙行使價0.35元﹚,同埋今個月詹先生辭去公司主席同執行董事個位,一連串行為令人聯想到大洗牌後將會有大動作。現價同班董事認股價同埋CB行使價相若,非常值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47

查金庸 What’s Up? 榮暉賣殼 只欠東風

1 : GS(14)@2015-02-13 11:31:22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267204&search=1

最近查金庸留意到有隻賣殼意圖非常明顯嘅股仔,有一定值博率,就係榮暉國際(0990)。榮暉主要喺台灣做成衣零售,基本上都係蝕本生意。大股東王力平先生已經無心戀戰,舊年11月委託金利豐證券配售手頭上12億股或32.82%股權,每股作價0.2元,王先生減持後失去控股股東地位,只持有29.25%股權。點知唔夠三個月,集團上星期又宣布配售7.3億股新股,配售價0.161元,集資用途係發展借貸業務,完成後,王先生股權進一步攤薄至24.38%。
今次嘅配售代理同樣都係金利豐證券,查金庸絕對有合理懷疑,「金仔」已經幫佢搵緊又或者搵到新殼主,睇返上次配舊股加埋今次配新股,總共有44%股權落入一眾「人頭」手上,相信等時機成熟就會正式宣布賣殼,讀者不妨密切留意,近日資金重新流入細價股,有賣殼概念嘅股仔應該可以吐氣揚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828

隨時賣殼 助迴避全購

1 : GS(14)@2015-05-19 01:07:21

【新興手法】除了為求貸款,將控股權抵押原來是一款新興的賣殼方法,在操作上更為靈活,也可規避觸發全購,有熟悉市場操作人士認為,雖然公司一般不會披露押股意圖,但若然押股金額所得與殼價相近,市場便順理成章憧憬押股是為賣殼。



毋須披露金主背景

一般最常見的買殼手法是全面收購,買家持有超過30%以上的公司權益或具投票權的股份時,需向所有股東付出同等價格購股。但透過押股賣殼,新殼主便得以迴避有關全面收購的限制,不用準備額外錢向小股東買回股票,從而減低買殼成本。專業投資者梅偉琛指出,將控制性股權抵押賣殼的做法較隱秘,當市場以為押股是為貸款,其實是暗地易手,其中一大好處是毋須披露金主背景。而在訂立押股貸款協議時,一般會定下非常高的貸款息率,高得令舊主無力還款,以「押斷」控股權。另有熟悉市場人士指,押股賣殼是毋須召開股東會表決一系列議案,便能直接與新殼主交接。而賣家為免買家突然反口追數,亦會將控股權持有權託予由大股東成立的離岸空殼公司,並不提供個人擔保,被提清盤時債務也毋須「上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518/191514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44

證監主席﹕上市為賣殼 就不應上 與港交所因應市檢討機制

1 : GS(14)@2015-10-14 02:45:3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13/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近期創業板「癲股」充斥,動輒數十巴仙波動,引起市場對「殼股」的關注。證監會主席唐家成昨日表示,殼股是否符合市場正常運作值得研究,惟他強調,若只為借殼而無正式業務者,則不應該申請上市。他又稱證監有完善機制,監察不正常市場運作,對主板及創業板的監管一視同仁。有業界人士稱,申請上市企業是否「殼股」很難判斷,而且創業板本質就是門檻較低,修例或有違本意。

明報記者 徐寶文

對於早前有報道表示,證監要求港交所(0388)收緊創業板的上市審批,避免為「賣殼」而上市的情惡化,唐家成昨日出席活動後表示,「殼股」是否符合市場正常運作值得研究;而在近期市場較波動的情下,上市審批已比過往更小心。不過他強調,若公司只為賣殼而上市,但並無實際業務,就不應該申請上市。

唐家成又稱,證監有完善機制,監察不正常市場運作,對主板及創業板的監管一視同仁,若有不正常個案便會跟進;而且證監與港交所一直都有溝通,一同因應市場環境商討上市機制。

稱證監有機制監察 主板創板一視同仁

自2008年7月1日開始,為提高審批效率,創業板的上市審批權,由獨立於港交所董事局的上市委員會,轉移至港交所轄下的上市科手中;惟若遇到較複雜的情,如高風險業務或業務模式成疑等的申請人時,則仍會轉交由上市委員會決定。

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合伙人蔡偉榮表示,上市科同樣由專業人士組成,且審批嚴謹,能減輕上市委員會的工作量;而且創業板的定位與主板不同,是一個讓企業較容易上市的地方,若過度規管,將令其重返無股上市的「喪屍板」時期,與「活化」的目標矛盾,故認為現行制度已足夠。對於「殼股」概念,他認為並無不妥,並指稱全球多個市場亦有「借殼上市」的情況,雖有弊但亦有利,能刺激公司上市意欲之餘,亦為公司添加最低價值,某程度上保障投資者利益。

無關前期審批 「殼股」概念難界定

另一名市場人士則稱,創業板的股價波動,屬後續市場運作,與前期審批上市的關連不大,牽涉的「殼股」概念亦難以界定,加上上市科現時在特定情況,已會將審批權轉移到上市委員會,故相信港交所對此議題已有一定的考慮。他又稱,反而因創業板新股的「配售機制」,而衍生出的股權高度集中等情,同樣值得市場探討;如研究是否應該推出相應措施等。
2 : GS(14)@2015-10-14 02:46:0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013/news/ec_eca2.htm
創板多隻半新股 昨遭洗倉
  2015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多隻創業板半新股昨日遭到洗倉,其中上市首日曾一度升近60倍的立基工程(8369),昨日跌約兩成,收報0.62元,惟由高位累積已急瀉接近九成;豐展控股(8248)更癲,昨日暴跌逾七成半,從高位到現在已挫逾九成;另外應力控股(8141)及泰邦集團(8327)高位之累積跌幅亦分別達八成半及六成半。

立基工程首日上市當日,曾經因懷疑錯誤交易而一度喪扯58.52倍至14.88元,雖然最終以5元收市,但仍升19倍;不過該股昨急跌22.79%至0.61元,高位5元計起,累積跌87.8%,較配售價0.25元雖仍僅餘1.44倍的升幅,但這批股份不設公開發售,意味散戶只可能在高位買貨,「接火棒」機會極大(見附表)。

疑錯誤交易曾茘60倍 立基累瀉九成

豐展控股更加瘋狂,繼日前狂茘九成、走過一趟天堂後,昨日狂插七成半、亦走一回地獄。該股昨日跌76.67%,收報0.49元,以高位5.6元計算,累計已插91.25%。

至於上周才掛牌的應力控股及泰邦集團,亦出現類似情。應力控股昨日跌48.69%至0.98元,由高位6.65元回落85.26%,與配售價0.3元尚有2.27倍的差距;而昨日為泰邦集團掛牌第二日,便立即急跌36.25%至0.51元,高位1.46元回落65.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111

周顯:「傾緊」賣殼 算不上好消息 周顯

1 : GS(14)@2016-03-10 18:21:0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星期二那天早上,同朋友交流市場心得,他說近來市場活動趨多,像你以前講過的那隻恒寶企業(1367),昨天(按﹕即星期一)炒了一轉,都係炒賣殼概念啫,其實都唔知傾唔傾得成,不過見個價低,就畀人乘機執一劑,炒番轉了。

我說,如果講「傾緊賣殼橋」,家陣最少有二三十隻「傾緊」,傾之嘛,又唔係一定成,其實一個殼股老闆,一個禮拜最少同人傾幾次賣殼啦,算乜好消息啫!

不過,最無辜的是,上個星期前某隻殼股喪炒,有人質問我,是不是我「偷跳」了。我苦笑說,我都好想偷跳,不過你隻嘢日日幾萬元成交,我都無可能買齊貨,點跳呀?

朋友想想,接納了我的證供。

經濟差 服務業水準反提高

那天去富聲食飯,食物水準明顯高了一皮……嗯!我是說本來已經很不錯,現在還再高出了一點點。沒幾天,去太平館,食物水平也高了一點,至少餸菜多了,食物熱了,這是客觀因素,錯不了的。

當然了,另一個客觀的因素,是食肆的顧客少了,這也是有目共睹,有口皆「悲」的。

所以說,有時候經濟不景,最少可以令人做事更加用心,可以令人知道,以前所擁有的東西是多麼的可貴……吓!我幾時變成了說教分子?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4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