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混業經營對金融版圖的影響——超級巨無霸金融寡頭誕生 云蒙

http://xueqiu.com/3037882447/37561657

證監會說正研究向銀行發券商牌照,說點個人的看法,不成熟,拋磚引玉。全球金融一體化,金融脫媒愈演愈烈,在全世界範圍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如果混業經營的話,銀行將可以從事資金類、融資類、中間類、經紀類、投資銀行類、經營保險類、創新類等業務,當然保險公司券商也可以從事信貸業務。考慮到我國券商、保險發展很晚,再加上政策引導和國民文化等因素,三家馬車銀行獨大,銀行在渠道優勢、客戶優勢、信用優勢、資金優勢等方面太強大,短期看,銀行的日子會比較好過,風險會化解,資本好補充,中間收入擴大等等,這裡不展開;長期看,中國將會產生幾家超級巨無霸銀行,強者恆強,將中國的金融版圖進行瓜分,猶如春秋戰國時期:

        第一步:四大國有銀行大肆收購各類中小券商、保險、信託等各類金融機構並進行整合、吸收,工商銀行金融集團、建設銀行金融集團出世;
     
        第二步:股份制銀行與相關券商、保險合併,成立大金融集團,比如招商金融大集團、中信金融大集團、平安金融大集團、安邦金融大集團等等。

        第三步:互聯網運用,市場化進一步推進,佣金戰、價格戰打響,無家可歸的券商、保險紛紛繳械投降,重組、倒閉是唯一的選擇,這個時候阿里巴巴等金融集團將是他們的歸宿。

       第四步: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都有利於大銀行,再加上混業大銀行補充資本金的渠道和方式增加,90%以上的中小銀行將被獵殺;

      第五步:中國上市公司大概只有十來家金融股,他們將包攬全球十大上市公司市值榜。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對上市公司來說,最受益的是銀行,銀行好整合券商保險易,保險券商整合銀行難,未來將形成與石油行業、電信行業一樣的壟斷巨頭,他們就是帝國主義金融寡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61

【案例】足記——這個APP是怎麽誕生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5/149340.html

黑馬說

足記——一款可以拍攝新舊場景合成或對比照片的創意攝影社交應用。它會告訴你腳下的每一步,曾經拍過什麽電影,曾經有過什麽故事,誰曾在這里駐足,誰在這里留下印記。此款軟件在本周占據了App store旅遊榜的首位,在朋友圈內也是如此之火,這到底是怎樣做到的?看下文你就會知道。

看到第一個的問題的時候是上周六,那時候我們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新應用。這一個星期經歷了可怕的用戶激增(沒錯對於沒有任何準備的我們來說真的是可怕的),服務器整整癱了4天。這幾天忙著做客服,回答了無數用戶的問題,除了問怎麽使用,除了抱怨各種閃退卡頓,最多的問題就是:

 

  • 既然大片模式是核心功能,為什麽入口那麽深?

  • 你們應用太重了,功能這麽多,新用戶完全搞不懂。

  • 大片模式很快就會審美疲勞的,接下來還有什麽可玩的?

  • 是拍照軟件,怎麽會分類到旅遊類?跟旅遊有什麽關系?

 

不要懷疑,上面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用戶真實問題,不否認其中有一些是業內人士或者其他。第一次看到樓主直接點名我們是“旅遊”APP的時候,還小小震驚了一下,然後才想起來我們在App Store確實是旅遊分類下的,其實已經準備改了,如果不是上周三又被App Store拒了,這周就應該已經在它應該在的地方——攝影與錄像分類下了。

 

也因為被拒了,所以我們本周居然竄到了旅遊分類榜的首位,徹底震驚了。(本文所有數據,截止至2015年3月14日。)


排名截圖

 

OK回到正題。回答用戶和樓主的問題,其實要從足記最初的創意開始說。

 

其實很多用戶也發現了,足記中除了可以拍大片,“發現”頻道中有許多電影取景地可以查看。沒錯,其實這才是足記最核心的價值和創意初衷。足記君本身是影迷,了解影迷和粉絲對於追尋電影取景地、在取景地留影的熱愛,這些年也看到許多執著的影迷走遍世界各地只為了重現電影場景,比如我們的特約顧問趙亞飛同學,他的《走遍世界,只為重現電影場景》一文你可曾看過?

 

就這樣誕生了足記這個應用。足記的名字當然是脫胎於“足跡”,因為AppStore不允許重名,所以改為足記,也挺好,有“記錄生活”的意思。

 

足記最初的設計思路,是想給大家的生活和旅遊中帶來一些樂趣,並且可以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對比照和穿越照。所以我們在應用里收錄了大量的電影取景地資源,都是我們編輯小團隊手動查找錄入的,照片除了有介紹,還有精確的經緯度。

 

所以足記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或者說是我們原本以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

查看當前所在位置的劇照 → 打開相機 → 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合成照/對比照 → 發布。

 

去年4月,足記君用一個一塌糊塗的demo版,在澳門拍出了第一張合成照:

 

 

這是張國榮《胭脂扣》的劇照,只知道在澳門亞婆井前地附近拍攝,具體地方並不曉得,純粹用足記在現場一點點對比,才找到這個地點,是在澳門註明的古宅鄭家大屋靠外馬路的一面墻。用足記最大的好處是,輕易能得知當時的拍攝角度、機位、現場情況。劇中這是十二少目送如花外出上班的鏡頭,其實這個角度壓根看不到電影中的“擺花街”。

 

因為這次使用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感,讓足記君對這個應用有了不少信心。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最初在考慮應用分類的時候,雖然我們有非常了不起的原創圖片處理算法,也有社交和閱讀功能,卻最終決定將它分在“旅遊”中,就是因為在出行過程中才更有可能邂逅電影場景,而上一版,我們的名字還叫:足記 - 跟著電影去旅行。——當然並不是長途的才叫旅遊,周末的一次逛街也算是出行。除了電影場景外,我們也收錄了許多歷史照片、名人足記,比如孫中山在西湖的留影,比如慶豐包子鋪,你懂的。

 

甚至這個公眾號,其實也是以推薦取景地為主的。如果你看過以前的文章,在開頭都會有一句:拍大片、遊場景,像電影一樣去生活!想要了解的取景地,歡迎給足記君留言。

 

以上,就是足記產生的背景,和足記原本想要做的事。所以足記中的許多功能都是根據這個設計的。比如:

 

  • 點擊拍照按鈕為什麽會有三個彈框?本來是想,也許有人會來詢問取景地情況,就可以直接發文字;也許有人知道具體取景地,可以來“爆料”,爆料的資源審核屬實後,就可以出現在“發現”頻道中。——嗯兩個功能很快就會取消了。

 

  • “飛呀”這個頻道到底是幹嘛的?其實是希望大家有事沒事可以飛飛看,隨機帶你認識一個電影取景地。——都不好意思告訴大家這個功能最初是初次使用的第一頁,直接被同事嘲笑“帶你裝逼帶你飛”。

     

  • 為什麽應用那麽重?其實足記君不是很懂“重”這個字何解,是功能太多、還是內容太多呢?個人理解中,應該是指內容吧。沒錯發現頁中確實有很多內容,以後會越來越多。這一部分始終會是足記的核心。大片模式會審美疲勞的,不會永遠火下去,只有取景地故事才會永久地吸引和沈澱用戶(希望如此)。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是做取景地和對比照的應用,為什麽會有大片模式?說起來真的是無心插柳,源自我們團隊中以為愛電影愛拍照的文藝同事,有一天這樣處理了一張團隊日常照片,產品觸角敏感的PM頓時讓找到感覺,當機立斷決定把這個功能加入足記中。

 


感謝出鏡的兩位同仁~

 

這就是為什麽“大片模式”——原本它叫“寬屏模式”,現在iPhone上仍是這個名字——不是默認模式,而且在拍攝模式的最下面,因為它是新加的,足記君有時候甚至覺得只是個臨時功能;且我們完全沒有想到這個其實沒有什麽門檻的圖片處理方式會火爆成這樣,甚至引來美圖和360的抄襲。

 

如果說發現和探索取景地的門檻非常高,我們原本只是希望為小眾用戶提供交流平臺的話,大片模式使我們在猝不及防間成為了一款熱門應用。

 

有一位推薦人(抱歉忘了名字剛找半天沒找著)的評價足記君非常喜歡:

 

最喜歡的一個功能,只畫幅比例變一變,提供濾鏡字幕,臺詞翻譯就四兩撥千斤,比層出不窮的花哨貼紙更貼人心。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

 

也許這是大片模式火爆的原因。

 

至於接下來足記的路要怎麽走,我們自己是這樣想的:

 

1、既然大家喜歡大片模式,就把這個模式深度優化好。

入口不要那麽深,簡單好用,做到一鍵就拍。完善字幕庫,可以分類、可以搜索,多語言,想要啥就有啥。等等

 

2、認認真真做改產品。

首頁、話題、發現、消息、個人專輯、增加照片玩法……我們本身的計劃中已經羅列了一連串的產品打磨計劃。如果不是這次突然的火爆導致服務器全癱人手極度不夠,應該已經改到發現頁面了。以及,產品的性能還不夠好,比如濾鏡容易閃退等,都是要優化的。

 

3、最終沈澱下來的用戶,我想始終應該是圍繞地點和電影故事。

足記的誕生初衷是圍繞地點故事的,現在還有早期用戶記得和懷念我們最初的slogan“沒有故事的地點終究是冰冷的”。大片模式終究會審美疲勞,雖然我覺得用這種方式記錄生活不失為美好的表達。幸好我們的核心價值是地點故事、電影取景地,都是無窮無盡的。

 

其實真的不知道大片模式之熱能走多久,任何產品都會有衰落的一天。但是帶著一顆熱愛電影的心去生活、去探索,足記可以做的事情應該還有很多。

 

以及,衷心謝謝大家來到足記,謝謝大家包容那麽多問題!我們會加快腳步,帶大家看更美好的世界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足記(微信:fotoplace),如有疑問請聯系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789

巴菲特再出手 卡夫亨氏合並食品業新巨頭誕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0376.html

巴菲特再出手 卡夫亨氏合並食品業新巨頭誕生!

一財網 一財網綜合 2015-03-25 21:02:00

卡夫食品集團和巴菲特麾下的亨氏聯合宣布,兩家公司將合並,創建卡夫亨氏公司。合並後的卡夫亨氏將成為北美地區第三大食品和飲料公司。

卡夫食品集團和巴菲特麾下的亨氏聯合宣布,兩家公司將合並,創建卡夫亨氏公司。合並後的卡夫亨氏將成為北美地區第三大食品和飲料公司。

卡夫食品集團的股東不僅將獲得合並後新公司的股票,同時還將獲得每股16.50美元的特別現金派息。卡夫現股東將持有新公司49%的股份,亨氏股東將擁有51%。本次交易中,巴菲特和巴西億萬富翁雷曼將投資100億美元。

巴菲特

巴菲特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是一樁以我的方式進行的交易,合並了兩家世界級的公司,同時傳遞了股東價值。”

消息發布後,截至北京時間18:25,卡夫食品的股票在盤前交易中大漲15.79%,報71.01美元。截至3月2日,卡夫食品的流通股數量為5.8813億股。

2012年10月,為了業務更加聚焦,財務數據更加漂亮,作為全球最大食品集團之一,原卡夫食品集團宣布完成對公司的業務分拆,把公司分成全球零食業務和北美雜貨業務兩個獨立運營機構,並作為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開始交易。

分拆之後,北美雜貨業務繼續使用“Kraft”英文名稱,旗下產品包括卡夫通心粉與奶酪、奧斯卡·麥爾(Oscar Mayer)熟肉類制品及菲力(Philadelphia)奶油乳酪等產品。卡夫食品集團的股票代碼由原先的“KFT”變為“KRFT”。

而擁有吉百利、奧利奧餅幹等產品的全球零食業務將啟用新名字億滋(Mondelez)。億滋的股票代碼為“MDLZ”。

由於養老金計劃的相關項目計提了13.6億美元的費用,卡夫食品截至2014年12月27日第四季度凈虧損3.98億美元,而2013年同期水平盈利9.31億美元。公司稱其丟失了40%的美國市場。

亨氏原為上市公司,2013年2月被雷曼旗下的3G資本和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爾收購退市。

3G Capital是位於巴西的私募股權機構,除了投資亨氏,公司去年還將投資的漢堡王以及加拿大咖啡和甜甜圈連鎖餐廳Tim Hortons進行合並。3G Capital對收購公司會進行嚴格的成本控制計劃,在收購亨氏之後,3G Capital宣布進行裁員並關閉部分工廠。不過,與其他私募股權基金不同,3G Capital傾向於長期投資,投資時間平均超過5至7年。

(綜合新浪、界面等)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82

倪正東:互聯網金融將誕生新的“BIG4” 估值已入“風口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73

倪正東:互聯網金融將誕生新的“BIG4” 估值已入“風口期”
作者:姚博海


導語:回想起2013年,創投市場當時還處於一個“冰凍期”,募資、退出都比較困難。但是僅僅2年,創業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詞匯,“互聯網+”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金融就是“互聯網+”一個很好的切入風口。

4月16日,在由清科集團、投資界、中關村管委會聯合的主辦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投資與並購大會上,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倪正東分享了對於互聯網金融風口時代的投資分享。

  以下為分享整理內容:

  回想起2013年,創投市場當時還處於一個“冰凍期”,募資、退出都比較困難。但是僅僅2年,創業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詞匯。從習近平主席到李克強總理,都不止一次提到了鼓勵創業創新,“互聯網+”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金融就是“互聯網+”一個很好的切入風口。

  之前,我見了東方財富的董事長,他們公司停牌之前的市值是500多億,一複牌可能就會超過1000億。在當年,東方財富網主要是互聯網廣告模式,拿融資很困難。可是今天他們一季度賣基金就可以賣接近2000億,一年能夠賣到7000億到10000億,這是他們創業時無法想象的。

  這是A股,再來看看新三板。一家登陸新三板的PE公司目前達到了1000億規模的市值,還有一家基金變成了新三板最火的基金。我昨天見了兩家公司的董事長,在他們心中就是收購收購,有的做移動教育,互聯網教育,有的做其他的領域。但無疑互聯網金融行業是最火熱的。

  在過去兩年中,估值上升最快的就是互聯網金融公司。互聯網普及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基礎,手機登移動端的普及為互聯網金融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十年前我們跟支付的公司去交流,他們非常的孤獨,今天誰有一個支付的平臺,就很值錢。互聯網金融確實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從第三方支付,P2P,金融的網銷,還有眾籌等各個領域,確實提高了效率。

  比如,網上賣基金在幾年前不可以想象,今天網上賣基金已經占據了整個基金銷售的20%到30%左右,未來還會增大。此外,網上賣保險、做理財配置都已成為手機端中比較普及的應用。

  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投融資也是非常的活躍。清科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的時候只有九家公司獲得融資,2011年25家,2012年是20家,2013年是44家,2014年是193家,金額達到了14億美元,2014年比2013年增長了340%,這個數是非常值得 我們關註的。

  從再細分的領域來看,供應鏈金融193家公司有七家,虛擬貨幣有兩家,大數據和征信有七家,金融搜索和資訊有13家,眾籌融資有15家,消費金融是17家,第三方支付是18家,金融網銷43家,P2P47家,看得出2014年投錢個數最多的是P2P,第二多的是金融網銷,投的金額也比較多,都是在5、6億美元左右。

  眾籌行業最近很熱,但是融資卻比較少。15家眾籌公司融到的錢還不到2000萬美元。現在,阿里、平安、京東都殺進來了。京東、淘寶和眾籌網等比較活躍,這些模式確實也是值得探討的,還有一些智能硬件的發布平臺,大家可以去解讀。從眾籌的角度來看,其實京東的眾籌,募資金額去年年底大概是1.4個億人民幣,跟2500億的P2P相比,眾籌目前還是一個很小的市場。

  193家互聯網金融公司里面,早期項目還是受關註的,去年被投資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里面35%是天使,43%是A輪,總共超過80%的公司是天使和A輪公司,拿到C輪只有4%。從幣種來說,互聯網金融領域人民投資的錢占到了58%,說明這個領域是人民幣基金也很喜歡,人民幣基金業看得明白。最近有一些公司要回國內A股上市,這也是一個方向。

  金融網銷融合了多方企業的參與,也很活躍,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互聯網賣基金的公司,一個銷售就可以賣很多,這個是很偉大,也很了不起,也可能是顛覆性的。互聯網保險起步比較較晚,但是發展也比較迅猛,這里面也是一般傳統的公司,其他的一些機構也在逐漸參與,這里面也是清科研究中心關註的一個重要部分。

  還有電商們也在琢磨著供應鏈的金融,一個大的企業對他的供應鏈上下遊是非常了解的,這中間本身在傳統上就有很多的交易,很多的資金放款和壓款在里面,阿里巴巴有螞蟻小貸網商平臺,京東有金寶貝,供應鏈金融是一個很大的領域,也是一個很好的領域。每個大的企業,聯想、海爾、華為等這些巨大的企業,他們周圍有可以有這種供應鏈金融的考慮。

  第三方支付應用範圍逐漸廣泛,移動支付肯定是發展熱點。2014年第三方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達到了59000億,這是比較大的,過年的時候通過微信發紅包,轉賬等,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互聯網支付公司做了很多的鋪墊,真正變成了一個浪潮是2013、2014年互聯網金融一下子興起了,現在這個時候不是講概念的時候,現在也不是吹的時候,互聯網金融公司是埋頭幹活,把業績做好,否則出問題就是大問題,今天我們這個市場上很多的P2P出問題都是資產端出了問題。

  電子商務進入消費金融市場,盤活產業鏈業帶來了新機遇,趣分期也是跟電子商務結合的案例,還有互聯網跟旅遊結合的。互聯網金融跟一些票據合作,不僅僅是講概念,已經滲透在很多的曾經傳統就存在這些領域。

  有人在說BAT之外中國的第四大互聯網公司在哪,我覺得很有可能就是在互聯網金融這個領域。也不見得是今天興起的互聯網金融,也可能是某家互聯網公司早就存在了,他只是擁抱的互聯網金融,我覺得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一定會出千億美元的公司,這就是我們今天大家跑到這里來很好的地方探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最後祝福整個互聯網金融欣欣向榮,在座的各位投資人和創業者能夠分享整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謝謝大家!

附倪正東演講PPT












































(轉自投資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06

複星醫藥,“醫療服務+藥品綜合型”龍頭、巨無霸誕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93

複星醫藥,“醫療服務+藥品綜合型”龍頭、巨無霸誕生?
作者:chris


複星醫藥今天事件性大漲,火速寫了這篇,嘗試分析一下前景。


是不是未來的“醫療服務+藥品綜合型”龍頭、巨無霸就此誕生?這是我的憧憬,各位看官還是要繼續冷靜觀察。

在買進複星國際前我就持有複星醫藥,但未來這幾年行業宏觀政策 policy-unfriendly是確定的,這個風險絕對不要忽視,習總打壓藥企價格的執行力絕對不要低估!低估就要犯錯,這個已經一再發生。這是我目前只有低倉位醫藥的原因。

索性把複星醫藥的弱點一並先講完。比如研發不給力,拖拖拉拉沒有吸眼球的重磅品種,這個是事實。複星醫藥有多個過億品種,但許多人就是不喜歡,因為不像恒瑞的阿帕替尼、或者聚焦心腦血管、腫瘤等熱門病種。而且複星的創新藥也不見搞什麽名堂來。

再一個,去年收購蘇州二葉制藥,從事抗生素原料藥。抗生素什麽情況大家都清楚的,為什麽還要去碰?不太理解。收購以後兩周,魯抗制藥的抗生素汙染水質問題爆出來。昨天浙江驗出幾千兒童尿液有抗生素,這個濫用得無法無天的行業還怎麽搞。複星竟然收購了這家企業,估計是低PE,貪便宜。另外可能複星始終認為抗感染藥是醫院絕對第一大主力品種,是基礎藥品,不會被打壓得得很重。好吧,這個我們等看,總之聯邦制藥是非常悲催的。

現在說回來,回答文章開篇的提問,龍頭、巨無霸誕生?

第一,醫療服務。即醫院資產的貢獻。2014年報,這塊營收占比已經10%,大概12億。這塊是不是有大爆發?記得郭總前年豪言要收購500家醫院,我在11塊買進複藥,就是聽了這個。後來兌不了現,其實我也是理解的,郭總過於樂觀了,在我們這塊伸手不見五指一抹黑的醫療體系里面。今年他修正了目標,收100家。我覺得還是太樂觀。我打五折50家。連帶自建的和睦家醫院等等,能做到的話股價就立刻翻兩番。然而我們很清醒,路將很難走,這個是我們醫療體制的束縛,看複星的執行力了。(郭總前兩天剛去溫州中醫院談合作的事)

第二,藥品。郭總今年還有一個豪言,大舉投入研發,未來十年投入50億做大做強藥品研發。這50億是各有分配的,不多複述,公司公報和新聞有詳細資料。簡單分類就是化學藥、創新性仿制藥、生物藥三大塊一共投這麽多。這麽搞法,當然有看頭。不過我就有點不一樣的看法,不如直接上來鯨吞幾家藥企就好,比如豪森、百濟神州、麗珠等等,這樣更快。回顧歷史,全球top 10藥企哪一家不是靠巨型並購壯大的!目前在我們這個嚴酷的行業環境下,不斷有人喊叫1000家藥企要倒閉,那麽複星並購壯大不就是正當時嘛。

第三,醫療器械。這部分占營收比已達15%,發展也不錯。其中以色列激光美容器械公司Alma已經收購(可參閱我相關文章),以及可能收購另外一家納斯達克上市的器械公司,是Alma的競爭對手,等等。複星的厲害是交叉與協同,這些醫療器械進入旗下的醫院使用,兩頭受益。如果醫院買不起貴的設備怎麽辦?好辦,用保險資金買,然後租賃給醫院,同時醫院也得到了設備並提升了服務品質,醫院形象好了,更多的患者也就來就醫。研究複星的人一再看見這種閉環的協同作用,自我循環加強,這就是中國伯克希爾的核心競爭力!(希望大家快點搞懂,這個競爭力類似騰訊,微信—視頻—廣告—O2O本地生活—電商)

第四,掛號網。複星已經投資了掛號網,這個APP植入了複星藥房,形成互聯網+的O2O閉環,幫助複星藥房銷售更多藥品。目前已經有1.2億人次在使用掛號網,複星以牌照作為入股。 複星藥房的線下的藥品倉儲配送能力將全力支持,能夠實現藥價降低20%,患者就喜歡,那麽這個就能夠應對下一波醫藥電商的趨勢,複藥就有競爭力了。看看吧,阿里健康。看看吧,阿里健康和複藥要合作嗎?還有,這里我們看見複藥的藥房其實已經剝離給了國藥,進一步促成國藥成為中國龍頭(其實國藥已經在摩拳擦掌準備藥品電商化了),而複星持有國藥30%股份!巨頭是這樣形成的。

第五,融資。降低負債率是完全可以的,這個對於資金密集型的複藥非常重要。本次增發57億後,22億現金到手,去收購有了彈藥。剩余32億償還負債。我們可以設想這些原有負債成本是多少,沒有個7-9%不行吧。現在還清,那是減低債息多少,至少3億。再下一步呢?既然確信收購醫院100家的大潮開始,還有彈藥嗎?還能再來個50億增發嗎?增發當然可以,也別忘了保險資金。這是複星的獨家必殺技。保險資金可以投非OECD國家15%,那麽今年2000億的保險資金能投中國300億,為什麽不能投一點到複藥呢?這一下資金成本一下降低到6%以下可以吧。彈藥有了吧。

第六,保單。我想說的是保單,而不是保險。道理同上,複星旗下的保信德保險公司去到病床銷售保單給患者,這就是閉環內的生意,微信導入給騰訊自家視頻的流量是優酷等其他幾家的總和還多一倍,這就是為什麽騰訊的廣告輕易做到最大。當然這里受益的是母公司複星國際。

第七,養老地產。複星自己的養老事業,蜂巢已經耕耘多年了,許多人還不知道吧,已經12個項目了。最新一個在沈陽白石島。現在梁總有個設想,醫院附近的土地用於建設養老物業,讓老人就近養老,他們去醫院也方便。這個概念在複星國際已經講過(參閱我其他文章)。這個受益還是母公司,但反過來不也向醫院輸入患者流量嗎!

第八,看看大佬都是誰。這次增發50多億,什麽人也?中國人壽,這個不用講了。泰康人壽,大家可以看看泰康人壽已經參與港股華夏醫療(08143)莆田西醫院的事業,夥同劉永好。泰康在醫療界已經在發力,它看好複藥說明問題。中信,我們之前看見中信旗下的基金中信醫療已經參與了這波醫院收購潮,包括汕尾的醫院。這些大佬參與增發,鎖定三年,相信是陳啟宇總裁、郭總、梁總已經給他們做過路演,美好藍圖已經畫就。應該換句話這麽說:是複藥、複星國際、以及這些力圖投資和發展中國醫療事業的大佬們,一起坐下來,畫了一個美好藍圖,並付諸實施。在這個未來萬億價值的黃金行業中,是不是正在形成了一個平臺,從複興醫藥這里出發,並做成千億市值,五千億市值,我們不能沒有這樣的憧憬!

(供比較:純醫療服務公司鳳凰醫療、愛爾眼科、華夏醫療;帶醫療服務的制藥公司華翰、複星、四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91

一家神奇的趕集網站誕生?58入股趕集43.2%股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7461.html

一家神奇的趕集網站誕生?58入股趕集43.2%股份

一財網 趙陳婷 2015-04-17 16:28:00

根據與趕集網股東達成的最終協議,以及作為今後長期戰略合作的一部分,58同城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獲得趕集網43.2%的股份(完全稀釋後),其中包含3400萬份普通股(合1700萬份ADS)及4.122億美元現金。而騰訊將以52美元/ADS認購價值4億美元的58同城新發股票。

58同城CEO姚勁波有一個註冊在手多年的域名,卻一直沒法拿出手。這就是他早在2008年11月就已註冊成功的58ganji.com。

7年後的今天,隨著一則公告的塵埃落定,在這個寄托姚勁波野心的域名終於得以“重見天日”。

58同城4月17日發布公告宣布戰略入股分類信息網站趕集網。根據與趕集網股東達成的最終協議,以及作為今後長期戰略合作的一部分,58同城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獲得趕集網43.2%的股份(完全稀釋後),其中包含3400萬份普通股(合1700萬份ADS)及4.122億美元現金。而騰訊將以52美元/ADS認購價值4億美元的58同城新發股票。

58同城CEO姚勁波隨後通過朋友圈表示:“所以,傳言往往是真的。”

姚勁波

而據趕集網CEO楊浩湧發布的公開信顯示,去除58同城的對外投資,兩家公司此次的合並將采用約5:5換股的形式進行。趕集與58同城合並後,在資本層面,兩家將組成新的公司——58趕集有限公司。“我與姚勁波將出任新公司的聯合CEO,並同時擔任聯席董事長。我和姚勁波共同向董事會匯報,並共同擁有新公司重大事項的決策權。”

此外,據楊浩湧透露,在新公司的業務層面,他和姚勁波將負責不同的板塊,以便將我們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新公司將采取雙品牌戰略,趕集與58保持獨立運營,各自的管理體系和員工體系基本保持不變。

對於合並的具體原因,楊浩湧給出的理由是,減少營銷成本,擴大平臺優勢和資源優勢互補。

以下為楊浩湧公開信全文:

全體趕集同學:

北京從黃沙漫天到今天的萬里晴空,中間只隔了一場狂風。

趕集就站在這場風口上。就在今天,為了這個風口,我們選擇了和老對手58同城合並,順便也結束了十年激戰。

十年里,趕集與58在不斷的過招中,相互錘煉,迅速長大,形成了今天雙巨頭的格局,我們其實要感謝彼此,更要感謝過往的競爭。甚至可以說,沒有過去的競爭,就沒有兩家公司今天的規模。與此同時,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樣,發現身邊很多本該屬於分類信息的機會,太多太多,雙方因為競爭而無暇顧及,這些機會在悄悄的流逝,非常的可惜。

因此,合並對於趕集、58和整個行業,都是當下更好的決定:

1、減少營銷成本——分類信息行業正在從純信息模式向服務和交易模式升級,持續的過度競爭顯然不利於雙方在招聘、汽車、房產和生活服務領域的深度布局,合並後,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損耗;

2、擴大平臺優勢——在分類信息領域,新公司將成為行業內占據了絕對競爭優勢的大平臺。新公司將擁有國內絕大部分的藍領招聘和二手車流量,房產和生活服務頻道的流量也將成為行業絕對的老大;

3、資源優勢互補——趕集在招聘和汽車方面的優勢,與58在房產和生活服務領域的優勢相結合後,將會迅速產生協同效應。更重要的一點,在我們投資和孵化的創新領域,比如趕集好車,比如藍領招聘的下沈服務,大家會發現,我們將獲得兩倍的流量支持,成功的速度和概率將大大提高。

還有,合並給了大家一個更大的舞臺,我們期待著未來在分類信息的各個品類,看到大家更多的創新,公司也會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激勵幫助每一個人實現自己的價值。

趕集與58同城合並後,在資本層面,兩家將組成新的公司——58趕集有限公司。我與姚勁波將出任新公司的聯合CEO,並同時擔任聯席董事長。我和姚勁波共同向董事會匯報,並共同擁有新公司重大事項的決策權。

在新公司的業務層面,我和姚勁波將負責不同的板塊,以便將我們各自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新公司將采取雙品牌戰略,趕集與58保持獨立運營,各自的管理體系和員工體系基本保持不變。

在過去幾年,趕集在產品技術方面的創新推動了分類信息行業的良性發展。同時,趕集的渠道銷售模式也被證明了是分類信息領域最有效的模式。這些優勢都將在新公司中繼續得到發揮,新公司也將為全體同事提供更大的平臺,一起推動行業的變革。

去除58同城的對外投資,兩家公司此次的合並將采用約5:5換股的形式進行,根據最新的股價,合並後新公司的市值將超過100億美元,並進入美股市場中國互聯網公司前五的序列。今後十年是屬於分類信息和O2O的十年,我希望各位趕集人繼續與我並肩戰鬥!

塵埃落定,新的征程剛剛開始,太多太多的機會在等著我們!

楊浩湧

楊浩湧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68

58同城(WUBAUS)本地生活服務巨頭從此誕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22

58同城(WUBAUS)本地生活服務巨頭從此誕生
作者:郝雲帆

  • 58同城收購趕集網43%股權,結束長達10年的競爭,預期協同效應明顯
  • 新公司將成為信息分類行業以及房地產、招聘以及汽車垂直領域絕對的領先者,同時也將成為O2O領域最具競爭力的參與者
  • 新公司價值將會獲得重估,上調目標價至US$93,上調評級至買入


收購趕集網43%股份,結束長達10年的競爭
58同城用發新股+現金的形式收購主要競爭對手趕集網43.2%股權,作價13億美元,趕集網估值30億美元。本次收購後58同城+趕集網將占有中國信息分類市場按流量計超過90%的市場份額,最大的利好是58同城和趕集網將停止激進的廣告戰,我們預計2015年將能夠節省1-2億美元的廣告開支,且2016年及以後的推廣費用也將隨之大幅下降,58同城正式進入盈利通道。

新公司將成為信息分類行業絕對領導者及O2O領域強力的競爭者
我們相信收購43%的股權只是兩家公司整合的開始。我們預期1)58同城和趕集網將最終合並為一家公司,並最終由58同城主導合並後公司的業務;2)整合的第一步將從產品統一和定價統一開始;3)合並後的公司將在二手房,二手車以及藍領招聘等垂直領域形成流量絕對領先的優勢,協同效應明顯。本次交易對於58同城來說最大的長期利好,是58同城和趕集網將能夠整合資源,共同開拓O2O市場。我在58同城的首次覆蓋報告中提出,信息分類模式是最適合進入O2O領域的線上模式。我們看到58同城和趕集網進入2014年以來都在積極布局O2O,比如58同城的58到家以及趕集網的二手車O2O。兩家公司合並後將擁有更加全面的用戶覆蓋和需求的數據以及更加全面的商戶覆蓋。我們認為結合兩家的優勢,58同城將成為中國互聯網領域最具競爭力的O2O領域的參與者。

估值及評級
基於我們對於兩家公司最終會合並為一家公司的判斷,我們認為新公司的價值將會得到重估。我們相信新公司的價值將包括:58同城的估值+趕集網的估值+兩家公司合並後協同效應產生的價值+新公司作為O2O領域最具競爭力的參與者的潛在價值。58同城的價值我們采用DCF估值法,得出70億美元,這個估值已反映了我們對兩家公司合並後營銷費用減少的假設;趕集網的估值我們使用本次交易的估值30億美元。我們暫不計算協同效應產生的價值以及O2O領域的價值。所以我們對新公司的估值為100億美元,對應目標價US$93。相當於69x2015E及49x2016EPE。我們希望強調的是,目前我們的盈利預測沒有考慮趕集網的貢獻。上調評級至買入。





來源:招商證券(香港)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77

可穿戴设备已诞生 400 亿市值公司 国内龙头如何看?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166

$Fitbit(usFIT)$

作者:陈果


导 读: 从美股映射角度,可穿戴设备主题值得关注,6月19日,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于美国纽交所上市,上市首日上涨48.4%,目前总市值已经超过 400亿人民币。我们一直认为 可穿戴设备 是具备中期成长性的主题,近期在 在Fitbit 上市等催化下,市场关注度有望提升,我们认为该主题的龙头公司是 “加入互联网巨头生态系统”且“适用范围 广泛 ”的芯片硬件制造商 —— 北京君正 ,其总市值目前为65.91 亿,具备较大的想象空间。


6 月19 日,Fitbit 登陆美国纽交所,融资7.3 亿美元,成为可穿戴设备第一股, 上市首日收报29.68 美元, 较20 美元的发行价上涨48.40%。 。 目前,Fitbit 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66.86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15 亿。


Fitbit 由James和Eric在2007年创立,专注于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是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领军企业。公司的平台整合了健康运动设备、软件和服务,通过 数据、激励和指导,旨在将其产品设计和与之带来的健康体验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帮助用户实现健康目标。 截至2015Q1,Fitbit在全球拥有950万活跃用户,累计出货量达到2080万。


Fitbit 是可穿戴设备的先驱者和推动者, 其产品覆盖了高中低端, 公司旗下拥有智能手环Fitbit Flex、 Force、 Charge、 Charge HR, 健身追踪器FitbitZip、One,智能体重秤Fitbit Aria和智能手表Fitbit Surge等。在多样化产品线的基础之上, Fitbit具备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全面的设备支持, 截止2015Q1,Fitbit产品在超过50个国家的4.5万个零售店销售,并可与超过150多个移动设备同步(兼容的平台包括iOS、Android 和Windows Phone)。


在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庞大的销售网络基础上, 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搭建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生态系统。 。 系统的核心是 六款可穿戴联网健康和健身追踪器,即Zip 、One 、Flex 、Charge 、ChargeHR 、Surge 。此外,Fitbit 系统还包含在线数据中心和移动应用,并且能够通过无线连接与设备实现自动同步。凭借着产品设备和移动应用搭建的生态系统,Fitbit能 能。 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分析、优质服务,以及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相关信息。

多样化的产品线, 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领先的联网健康与健身平台推动了公司的快速成长发展。2011年至2014年,公司智能穿戴设备分别实现销量20、130、450和1090万块。除了销售产品,Fitbit还提供用户付费的数据分析报告, 年费为50美元, 截至2012年末、 2013年末、 2014年末和2015年一季末,公司活跃付费用户总数分别为60万、260万、670万和950万。


在 财务数据上, Fitbit各项利润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在2014年实现扭亏为盈。2011年至201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450、7640、27110和74540万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27%、 255%、175%。2014年,公司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为1318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18亿人民币,净利率达18%。


美股映射 : 中国可穿戴设备龙头公司具备市值成长空间
Fitbit公司在可穿戴领域的成功对整个行业而言具备重要意义。 作为行业开拓者, Fitbit催生了消费者对可穿戴产品的需求, 而后带动了Jawbone、Garmin、 苹果、 小米和三星等后来者不断进入此领域, 并推出更加多样化、更低价格的同类产品。


Fitbit 此次上市表明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成熟,并且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零部件的能耗降低、电池的续航延长、低功耗蓝牙等无线标准的推 出,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仍将高速增长。根据IDC数据,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960万,同比增长173%,其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占比 21.4%, 预计2015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570万,未来五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有望实现符合年增长率42.6%。在2019年达到15570万。
在 Fitbit上市的背景下,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同样在如火如荼地发展,2013年中兴、腾讯、百度、小米均表示将进入可穿戴设备领域,2014年小米手环 发布且销量超过100万,而根据IDC发布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以280万的出货量仅次于排名第一的Fitbit,位居全球第二 位。 互联网巨头的纷纷加入和小米的火爆销量反应了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巨大需求。 我们一直认为 可穿戴设备 是属于有中期成长空间的 主题投资 ,而短期 在 海外Fitbit 上市和小米火爆的销量共同催化下,市场关注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国内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 相关公司, 建议 重点 关注 “加入互联网巨头生态系统”且“适用范围 广泛 ”的芯片硬件制造商, 北京君正 , 其它相关公司还包括环旭电子、德赛电池、奋达科技等。


(广发证券-证券研究报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66

蟹貨的誕生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9979060

  上周三,中國置業(736)宣布可能以0.1元的價錢配售65億股給中國中車(1766),周四下午復牌股價即時大裂口飆升,由停牌前的0.86元飆升了3.23倍而高見3.64元,周五曾高見3.85元,升幅更高達3.47倍!

  朋友以3.53價錢貨,」,股價至2.6元,縱使至3.06元,仍然損失了133%

  面對經常慨嘆為什麼

  近期類似中國股份湧現,消息曝光之後股價裂口漲,消息曝光之後蜂擁而入,滿

  錢,只是一旦隨時就是年,多少能耐最後獲利去年(1060就是樣板去年作為東,股價之後由0.64暴漲至3.39元,多少於2多少能夠股價曾經見1.24痛苦當然,如果能夠今天身,可能錢,只是,多少能夠今天

  往往就是如此錢,就是經常如此誕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752

“Siri好聲音”是怎樣誕生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3497.html

“Siri好聲音”是怎樣誕生的?

一財網 言嘉寧 2015-09-10 07:43:00

Siri的聲音會不斷更新,終究有一天,當他們“調戲”Siri時會發現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聲音。

9月9日,蘋果新品發布會的邀請函上有這樣一行字:“Hey Siri,give us a hint.(Hey Siri,給我們點暗示吧。)”

這年頭,Siri幫過貧困學生,救過主人的命,被指責過反同性戀……總之引起過不少關註。

然而作為一個可男可女,也可以多元化種族的神奇存在,即便Siri天天見,可誰在後臺為他們配音呢?

根據英國《衛報》的考證,Jon Briggs是Siri的第一個英國男聲,Susan Benett則是第一個美國女聲,也是Delta航空播報的聲音。Karen Jacobsen則是澳大利亞的“GPS女聲”。

他們如何入選成為成為Siri好聲音,身邊的朋友會發現Siri原來就在他們身邊嗎?

反正Karen的兒子表示,發現了媽媽的聲音和Siri一樣後,每次對著Siri聊天可就感覺不那麽舒服了。

不知道自己入選?

Susan是這樣描述的:“Siri的原聲都是2005年錄制的一個數字聲音存儲庫。我每天要錄四個小時,一周錄五天。”

Jon說:“原本我是給一個叫做Scansoft的美國公司錄的,後來被Nuance買斷,而蘋果則是取得了授權。”

相比之下,經歷過試音的Karen則是一邊念一邊想:“這是我。這份工作姐要了!”於是,她順利地通過了。

不過,他們與蘋果公司的接觸還真不多。甚至事前,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聲音將被應用在Siri上。

Karen說:“我那一句‘抱歉,我沒有被授權回答該問題’就說明了一切。”

而Jon還曾經熱情洋溢地試圖解除公司並詢問為Siri的改進還能做些什麽,結果得到的是冰冷的回複,這讓他心里不那麽舒坦。“蘋果是一個簡單而且優秀的科技公司,但是對人的方面可不怎麽樣。如果未經提示就把你的聲音放進對了大眾的口袋里,真不知道人家問起‘這是你的聲音?’時,我要作何答複。”

當然,認出是他們的聲音後,身邊人的反應更多的是開心。“他們通常很興奮,也很好玩。大部分人會請我錄一段語音給他們的號子聽,比如提醒孩子們刷牙、睡覺、聽父母的話。”Karen說。

甚至有人在Jon的聲音在2014年被替代後在twitter上發起了聲援運動,要求保留他的聲音。“那麽他們一定喜歡我!”Jon說。

對於Susan,由於平時發音的聲調和語速和Siri有區別,人們知道是她的時候還會嚇一跳。而她的兒子小時候發現“手機里的媽媽”不會回答他所有的問題時,還會有小小的沮喪。

也會“調戲”Siri

調戲Siri顯然是一項大眾娛樂活動,對三位配音者也不例外。

Jon會用Siri預訂和發信息,也會“問些愚蠢的問題”。與他誌同道合的還有Susan。

Susan就曾經問過Siri在做什麽,而Siri的“我在和你聊天呀”讓她深感不適應——“這是態度問題”她說。如果有人問她和Siri交流的多嗎?她會回答:“不,我和自己說的就夠多了。”

但Siri的聲音會不斷更新,終究有一天,當他們“調戲”Siri時會發現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聲音。雖然表示會驚訝、難過,他們也表示做好了準備。

“我們向人工智能一步步邁進,Siri成為了‘大哥’,如果不是我的聲音也好!”Susan說。

而已經被替換掉聲音的Jon聽起來有著悲傷里的樂觀:“當然會感到沮喪,但是科技會繼續發展。已經有過幾個James Bond,但是只會有一個原始的英音Siri!”​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