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通電話從美國召回 金融海嘯扛下重擔 協易郭雅慧用數字管理繳出漂亮成績

2011-6-13  TWM




郭雅慧在協易機械最困難的時候,從父親手上接下董事長位置。僅僅兩年時間,她不但扭轉倒閉命運,還帶領公司再出發,推出高技術門檻產品,背後關鍵就在「數字管理」。

撰文‧歐陽善玲

四十多年前,一位三十出頭的創業青年,提著「一卡」手提箱,準備登機飛往美國。皮箱內裝著公司的產品型錄,雖然明白走出去是早晚的事,但他心裡並沒有十足 把握,這位冒險闖將就是協易機械創辦人郭勝雄。憑著一股信念,踏上陌生國度開疆闢土,為這家本土工具機大廠立下百年基業。

當年,這個「走出去」的大膽決定,多年後不但讓協易成功切入美國市場、邁向國際,同時也為協易二代接班,奠定良好基礎。

原來,美國這塊市場,不僅是公司挺進國外市場的重要堡壘,更是郭勝雄培育大女兒郭雅慧成為公司接班人的搖籃。

世界沖床龍頭難抵金融海嘯時間發生在二○○九年、金融海嘯發生後隔年。百年一見的風暴,幾乎將全球景氣摧殘殆盡。對協易來說,機械業的競爭早已延伸至國外;經過多年努力,協易繳出超過七成外銷比率的優異成績單,但在金融海嘯襲擊下,這個成就反而成為嚴峻的存亡考驗。

「一通電話,我就被『老董』叫回來了。」協易董事長郭雅慧,回想起兩年前被父親從美國緊急召回、接班的經過。「我很喜歡美國的生活,在那邊十年了。自己經 營的分公司規模雖不大,但如魚得水,從沒想過會回來。可是金融海嘯後,公司財務並不穩定,父親一句話,我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她邊說邊搖頭。

成立於一九六二年的協易機械,在郭勝雄帶領下,曾是世界C型沖床龍頭、國內唯一產製沖床機械的上櫃公司;但受金融海嘯衝擊,公司營運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忍看到父親辛苦打拚出來的江山,就這樣被海嘯吞沒,郭雅慧二話不說,打包行李,從地球的另一端趕回來,準備「代父出征」。

「我是學財務的,在公司危急關頭,我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穩定財務。」郭雅慧說,因為公司○七、○八年的營收還不錯,未來要持續運作,一定要先裁員。

而這個動作,在協易過去四十多年來從未發生。郭雅慧說,「換做老董,是砍不下手的,但我除了要讓公司盡快上軌道外,還必須對留下來的員工及其家庭負責。相 較於父親,我沒有什麼人情包袱,既然身負重任,就得忍痛做出這個決定。」郭雅慧在美國攻讀碩士,學成後便進入協易,並在父親安排下,負責拓展海外業務。後 來,她自告奮勇,轉戰美國市場。

績效管理 全力提高附加價值郭勝雄又先後將協易美國公司,及田納西州協易沖床公司交給她管理,培養她獨當一面的能力。十年之後,當公司陷入經營困境,她則羽翼漸豐,成了父親最倚重的幫手。

「就公司經營面來看,我先裁員;再來跟銀行建立關係,表示公司營運沒有問題;第三則是砍產品線,收掉不必要的產品;最後,為控制成本,子公司也併回來。至 於銷售端,我在印度、東南亞及美國經銷商部分,也做了調整。」為了讓公司更有競爭力,郭雅慧接任董座後,馬上重整公司,從裡到外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

「我的挑戰是,在這些動作後,如何讓外界知道,這些改變是必須的。」她坦言,初期指揮調度,多少因為父親的關係,而出現雙頭馬車情況,施展起來綁手綁腳。 為使公司運作更順暢,接班後不久,她對父親提出擁有「絕對的」領導權要求。「我跟父親的交接是很直接的,沒有任何模糊地帶。而我在做了這些改變後,最需要 的,就是與員工建立信任。」郭雅慧甫上任,就裁員約一五○人,留任的也減薪二成。公司內部員工士氣跌到谷底。她主持公司的第一個月會,花了很多時間在談為 何需要「改變」,希望員工理解。

「剛回台灣第一年,每天睜開眼,想到要上班就覺得痛苦。以前在美國,我很愛工作的,回來之後,因為生活作息大亂,沮喪了好一陣子。直到第二年,我開始授 權,公司主管也逐漸知道我要什麼,情況才好轉。」為了建立互信基礎,郭雅慧在經營會議上,鼓勵高階主管表達意見,同時也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主管進行討論, 充分溝通。

對公司高階主管來說,雖說「新人新氣象」,但「新董」行事作風與「老董」迥異,要跟上郭雅慧的腳步,主管們必須自我說服、甚至進行腦內革命。「我是學財務 的,很注重數字。以前老董不會拿著財報跟主管開會。但協易是上櫃公司,資料都是公開的,所以主管也應該重視這些數字。」郭雅慧建立報表,首先要求中高階主 管必須做好「數字管理」,定出來的績效目標務必達到。

過去,協易是生產導向,而在郭雅慧帶領下,高階主管開始熟悉財報數字,進行績效管理,並改變生產模式,加強研發技術,全力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六年到○ 八年,因為市場情況太好,所有人都把時間花在應付訂單,無暇培養研發人才。但就公司經營者角度,哪個部門較弱,就應花最大心力在那個部分。」她直言,過去 生產部花了很多力氣在客製化產品上,但拿出去跟日本、歐美比,又比不上,最多只比大陸好一點。長期來看,對公司幫助不大。

不拚量,改求質 重創中復元但現在,協易積極投入的伺服沖床,堪稱是公司未來最重要的「祕密武器」。尤其,在總經理郭挺鈞(郭雅慧的弟弟)親自帶領研發團隊下,產品有非成功不可的壓力。

「伺服沖床技術已經好幾十年了,但在台灣還不是很成熟。相較傳統產品,伺服沖床生產效率提高、品質更好。」郭雅慧說,協易已完成新型伺服沖床的開發,明年將全面導入量產,初期瞄準日本市場。

除了開發出「殺手級」產品,郭雅慧更進一步與日本廠商共同研發伺服馬達、控制系統等關鍵零組件。擺脫過去拚「量」、低毛利率的生產模式,力求以「質」為目標,向高附加價值、高毛利率的產品邁進。

郭雅慧在協易最困難的時候,扛下重擔。接班兩年時間,她改善了公司財務體質,扭轉倒閉命運,還推出高技術門檻產品,帶領公司重新出發。上個月公司公布四月營收,達三.八八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二六%;累計前四月合併營收達十二.五三億元,較去年成長更超過四七%。

看著公司逐漸從重創中恢復元氣,郭雅慧在臨危受命下,不負「老董」所託,繳出漂亮成績。「論經驗,我比不上老董,但我會從市場行銷、策略著手,將公司帶到最好的方向。」她自信、豪氣的態度,實在不輸給當年那位提著手提箱、準備登機的創業青年。

郭雅慧

出生:1968年

現職:協易機械董事長

經歷:協易美國田納西州子公司總經理學歷:紐約佩斯(Pace)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家庭:未婚

郭雅慧接班後最重要的三件事:‧數字管理:精簡人事,讓高階主管熟悉財報數字‧調整產品:加強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與日本廠商策略合作,發展關鍵零組件

協易近五年營收、獲利

年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營收(億元) 45.7 55.6 42.0 17.9 30.9 稅後純益(億元) 1.7 3.0 1.2 -1.5 1.1 EPS(元) 2.81 2.92 1.15 -1.41 0.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1

中國泡沫從那斯達克開始破滅 假帳風暴引發美國全面追殺中國概念股

2011-6-20  TWM




大陸企業的假帳正如同黑心食品,是人盡皆知的祕密,但大量的假帳公司被戳破,究竟只是「少數不法分子的行為」,還是會擴大成全面的危機?中國泡沫會不會從那斯達克開始破滅?

撰文‧乾隆來

最近,在美國上市的中小型中國概念股突然全面崩潰,中國泡沫的破滅,會不會就從美國開始?

美國紐約證交所與那斯達克(NASDAQ)近年發展出龐大的中國概念股族群,千里迢迢跨海到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家數已經超過二四○家。「中國概念」是美國投資人追捧的對象,「中國概念股」的總市值,到今年三月,已經突破四百億美元。

但是,亮麗的中國概念股卻爆發假帳風暴,特別是一五九家在美國紐約證交所與那斯達克上市的中小型「中國借殼股」全面崩潰。從今年三月至今,已經有十八家中國公司被那斯達克與紐約證交所停牌,四家遭到勒令下市。

中小型股崩盤 大型股紛重挫這些公司大量涉及財務報表作假,引發美國股東發起大規模的訴訟,簽證會計師紛紛自動請辭,公司財務長逃跑或辭職,美國國會、會計監管委員會、 證監會則啟動史無前例的調查。六月初,包括富達在內的多家大型券商,將一百三十多家中國概念股列入黑名單,停止對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

大量中小型股崩盤,也拖累市場對中大型績優中國概念股的信心。端午節過後,剛上市不久的中國網路股如人人網(大陸的Facebook)、優酷網(大陸的YouTube)、當當網(大陸的Amazon)紛紛重挫,出現一天暴跌一○%的跳水走勢。

至於追蹤總市值五千萬美元以上中國概念股的指數︱︱ 赫特中國指數(Halter USX China Index,代碼:HXC),也受到這波股災的衝擊。HXC從去年九月的五千二百點起漲,今年四月中旬最高來到六七九九點,之後一路下挫一千一百點,上周 收五六八八點,一個半月跌幅近兩成。

中國上市公司財報造假的問題,並不是新聞。早在去年八月,著名的財經權威︽霸榮︾周刊(Barron's)就已經以「小心中國出口品(Beware this Chinese Export)」為題專文報導。為了說明借殼上市的操作,︽霸榮︾周刊一開始就點名叫作「杜慶松」的中國掮客,這名住在紐澤西的中國人,在一九九九年因為 金融犯罪遭到判刑,卻以不同的管道與身分,協助中國企業到美國借殼上市。

今年六十五歲的杜慶松,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掌握到機會,成了陝西省最大國營肥料廠的廠長,優異的經營能力,讓他成為製造電視機的咸陽偏轉集團總經理。九七 年,他將咸陽偏轉集團成功在深圳上市,令人訝異的是,當年九月他竟然把集團旗下所屬大明電子與永新電子兩個獲利的子公司,在沒有向中國證監會報准的情況 下,改組成亞洲電子控股,直接送到那斯達克上市,而且一口氣就集資了四二○○萬美元!

︽霸榮︾點名杜慶松借殼詭計但是亞洲電子一上市只撐了九個月,九八年的六月杜慶松突然消失,股價暴跌,中國證監會在九九年一月一日發布當年第一個處罰令, 禁止杜慶松從事任何證券交易,並且移送法辦。中國證監會更發現杜慶松在深圳上市的過程中,送股給上市部主任五千股,涉及行賄;杜慶松隨後在美國遭到逮捕, 以詐欺罪入監服刑。

杜慶松出獄之後並沒有脫離這個行業。○九年三月九日,中國綠色農業公司(China Green Agriculture,代碼:CGA)成功從OTC市場「轉板上市」,成為紐約證交所下屬美國證交所(Amex)的上市公司。中綠農是大陸的肥料公 司,○七年十二月,透過一家紐澤西的公司,以借殼的方式買下原本在堪薩斯州的Videophone公司股權,而這家紐澤西的公司負責人稱為陶大為。陶大為 有幾個名字,也可稱為陶新淮、或者杜正海,不管叫哪個名字,他的父親正是杜慶松。

借殼、炒作再重挫的陰謀

杜慶松與兒子杜正海協助這家大陸的肥料公司,重組中國的業務,借殼美國公司,先以OTC的身分進入美國股市,接著聘用會計師、律師與投資銀行,美化財務報 表,轉板成為上市公司。○九年,中綠農轉板上市的價格是每股三美元,一年後最高炒到每股十八美元,最近在風暴下重挫到每股四美元,總市值還有一.二億美 元。

杜慶松一個人無法在美國完成這麼龐大的工作,如果都像中綠農那樣,上市之後股價有上漲六倍的機會,許多中國人與美國人都會出手相助,一同分享。前任那斯達克中國區主席、首席代表潘小夏的太太夏美儀,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霸榮︾周刊的報導,擁有美國證券交易員執照的夏美儀,在九八年與杜慶松一同創立「亞太證券公司」,不久之後杜慶松遭到逮捕;夏美儀登記住家的地址, 就在杜慶松兒子進行中綠農借殼上市所登記的紐澤西公司,後來杜慶松自設的艾迪投資(AiDi Investment)也設在同一個地址。

潘小夏在中美金融圈內是響噹噹的名人,一九六一年次的潘小夏在九四年前往美國紐約,成立了中資背景的「亞太金融資本公司」。九九年,正在積極拓展中國業務的摩根士丹利,因緣際會合併了亞太金融資本公司,潘小夏成了摩根士丹利中國部門的銀行家。

五年之後,潘小夏成為那斯達克中國區的首席代表,他擔任這個職位前後只有二十八個月,卻完成了驚人的成績︱︱ 成功引進二十五家中國企業到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其中包括百度、如家(平價旅館連鎖店)、分眾傳媒等重量級的新興企業。令人驚訝的是,○七年五月,潘小夏卻 在事業高峰時突然退出,自動請辭。

金融掮客 有如黑心塑化劑杜慶松與潘小夏夫婦扮演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的推手,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金融操作,充滿了開創性,不畏法規與客觀環境的限制,衝刺的力度 極強,卻也大量使用了令人質疑的灰色手段。這些灰色手段,猶如黑心塑化劑,將原本賣相不佳的產品,以低廉的成本轉換成為高檔貨。

這樣的操作,在大陸與美國之間形成了產業鏈,產業鏈的源頭是熟悉金融操作的掮客,他們在中國各地找「原料」︱︱ 通常是業績不怎麼樣的企業,訴求是「只要花三百萬元人民幣,加上七%的股權」,就可以買到美國那斯達克OTCBB(場外櫃台交易系統,又稱「布告欄市 場」)的殼,將來如果成功轉入主板,再付二百萬元人民幣。這筆錢,對於這兩年資金寬鬆的國營或省營企業來說,從銀行借貸出來輕而易舉。

接著,掮客就找來承銷商與會計師,通常是美國二、三線的證券公司,這段過程,是「金融黑心塑化劑」的關鍵。簡言之,美國證券商委託美國會計師提供報表,美 國會計師再複委託中國會計師查帳,而中國會計師則根據公司提供的底稿製作報表,至於安排上市的中國公司,幾乎都必須進行收購新業務、資產灌水、業績膨脹的 美化程序。

在一連串複委託、工作外派、資料傳送、蓋章的過程中,一家原本不甚了了的企業,就不斷被塗粉與美化,完成了符合那斯達克要求的財務報表。

正如同台灣的食品大廠,堅稱不知道黑心工廠放入塑化劑,牽涉假帳的券商與會計師也堅持,他們內部的程序完全合法,如果出問題一定是授權簽約的上游會計師、 財務顧問出錯。問題爆發後,簽證會計師則以拒簽公司財報、主動辭職來表示自清,而美國證管會與中國證監會,則堅稱他們對於跨國公司沒有監管權。

美化過程的最後,是要戴上讓眼睛閃閃發亮的假睫毛。也就是說,不論公司的業務為何,名稱一定要冠上「中國」二字,這波爆發假帳遭到停牌的公司,就有中國高 速傳媒(CCME)、中國教育集團(CEU)、中國綠色農業(CGA)、中國閥門(CVVT)、中國清潔能源(SCEI),以及加拿大上市的中國森林。

接著,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就會進入這家公司成為戰略股東。他們入股的成本幾乎等於零,以可轉債等方式確保穩賺不賠,公司上市只要在半年之內不出事,根據 美國︽證券交易法︾一四四條的規定,這些投資人就可以解除閉鎖期,包括對沖基金、私募股東、承銷券商,都可以拋股走人。當然,在此之前,公司業績必須創出 新高,有高速成長的獲利預期。

最大的利多當然是轉板,而不論是那斯達克或者紐約證交所,都在強大的業績壓力下,轉板上市的門檻不斷下調。例如那斯達克轉板上市的指標,主要包括公司淨值 超過五百萬美元、當年稅後純益超過七十五萬美元或總市值達五千萬美元、股價四美元以上,以及股東超過四百人的股權分散,門檻可以輕易達到。

一連串財報造假問題將引爆一位美籍華人徐傑,創辦中美橋樑資本、中美戰略資本兩家公司,促成了九家中國公司以借殼的方式在美國掛牌。其中四家從OTCBB 成功轉板到那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全部涉及假帳問題。其他五家還沒有轉成的公司,現在股價也都淪為每股不到一美元的「仙股」(以美分cent計價的水餃 股)。

徐傑的公司還是小打小鬧,號稱中國最大公車廣告商的「中國高速傳媒」(China Media Express Holdings,代碼:CCME)卻捅了馬蜂窩。

中國高速傳媒主要業務是「中國最大的長途客運車上電視廣告商」,這家那斯達克上市公司,委託「福建分眾傳媒」進行廣告招攬與客車簽約,︽華爾街日報︾形容它「一度是中國概念股中閃亮的寶石」。去年六月,公司執行長李濤親自到那斯達克主持上市儀式,風光無比。

然而,中國高速傳媒現在卻成了「做假帳」的代名詞。今年三月,公司會計師德勤(Deloitte Touche)請辭,理由是「發現公司有隱匿的銀行帳戶與貸款」,四月底,那斯達克通知公司「不再符合上市資格」,並且在五月十九日停牌。在此之前,以放 空中國概念股出名的幾家投資公司出具報告,說他們在上海等地親自搭乘長途巴士,這些中國高速傳媒所宣稱的合約巴士上,根本沒有裝設CCME的電視廣告。

投資CCME的大股東名單中,有一位非常知名的悍將,就是當年一手打造美國國際集團(AIG)的葛林伯格(Hank Greenberg)。葛林伯格一狀告上聯邦法院,同時也在香港提出仲裁。CCME的財報造假已成定論,葛林伯格的訴訟只是開始,後面還有一連串基金、投 資公司與私募股權的訴訟將要爆發。

著名投資人踩到中國地雷的案例比比皆是,對沖基金大師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買了加拿大上市的中國森林控股(Sino-Forestry),中國森林的執行長李寒春在今年元月因為挪用公款遭捕,公司股票停牌至今,鮑爾森慘賠五億美元。

此外,紐約證交所上市的旅程天下(代碼:UTA)被發現,公司的網站根本無法購買旅遊產品,過去一連串購併的旅遊公司也無法提供服務,公布的帳務都是造假,四月底停牌,至今編不出去年的年報。旅程天下出事之後,媒體赫然發現馬丁可利、貝萊德、高盛、施羅德都是大股東。

中國概念股的假帳風暴越演越烈,六月九日美國證監會罕見的發布「投資人警示」(Investor Bulletin),提醒投資人特別注意借殼上市公司的風險,證券公司全面停止對借殼中國概念股的交易。而遭受損失的投資人則紛紛提起訴訟,去年全年美國 投資人對中國概念股提出十二起集體訴訟,今年才過四個月,集體訴訟案件已經暴增到二十起,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在去年已經組織特別小組進行調查,證監會的 調查也雷厲風行地展開。

大陸企業的假帳,正如同黑心食品,是人盡皆知的祕密,但是,大量的假帳公司被戳破,究竟只是「少數不法分子的行為」,還是會擴大成全面的危機?中國泡沫會不會從那斯達克開始破滅,著實令人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97

線上「光華商場」 抓住美國宅男心

2011-6-20  TCW




繼知名社群網站LinkedIn上市首日股價漲幅突破一○九%後,俄羅斯版Google,Yandex, IPO(首次公開募股)首日股價也上漲超過五成;網路遊戲公司Zynga、團購網站Groupon也展開大旗,邁向IPO。

網路泡沫是否再起?當《經濟學人》、《金融時報》、《衛報》等國際各方爭論不休時,一家台灣人所創的電子商務網站,新蛋網(Newegg.com),在鎂 光燈外創下了新台幣七百億元的年營收紀錄,是LinkedIn的十倍之多。 二○○一年,台灣留學生張法俊創立新蛋網,以販賣電子IT產品起家,展開十年來持續獲利的傳奇,從資本額一萬美元出發,如今登上美國第二大電子商務網站, 營收僅次於全球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com)。

黃金十年的故事,從洛杉磯的小店面開始。

○一年正逢網路泡沫,災情慘重的同時,另一隻金雞母卻才剛誕生。

「當時剛好是online game(線上遊戲)要開始的時候。」新蛋網執行長李士驥回憶。玩家們從傳統的任天堂遊戲機轉向電腦網路。

靠服務品質打名號!搭上遊戲玩家設備升級潮

要和全球玩家力拚硬體設備的升級是第一關。就像改裝跑車,玩家們四處蒐羅高階電子零配件,希望能「打」遍天下。

在美國,十年前專營高階遊戲電腦市場的只有戴爾(Dell)、惠普(HP)旗下兩家子公司,台灣來的張法俊,這時吸引了玩家們的注意。

張法俊當時的經營方式就像光華商場一般,提供電腦設備販售、裝修服務。「我們的顧客聽說很多台灣零件效能很好,但美國都找不到,問我們可不可以進一些台灣 的東西來賣?」李士驥笑著說。靠著獨家進口的高效能台灣零件和服務,在美國玩家們口耳相傳下,張法俊的小店面,就此打響了名號。

看到了龐大的商機,也體認到高階電腦使用者的號召力,張法俊決定將實體店面的成功模式,搬上網路,新蛋網,就此誕生。

靠社群分享打口碑!吸引意見領袖也招來廠商

在台灣,買電腦不是件難事,到光華商場,消費者在不同經銷商之間諮詢、比價,然後選用不同處理器、獨立顯示卡、擴增記憶體等,以滿足特定需求。幾個小時內,一個門外漢,也能擁有一台個人化電腦。

但在美國,雖然各式賣場林立,售貨員的服務和專業度卻參差不齊,加上各經銷商競爭不如台灣這般密集、激烈,服務品質和電子商品的購物環境,遠不如台灣。

看準市場缺口,新蛋網在美國電子商務平台上打造「光華商場」,專家社群的建立成了第一步。

「我們可以說是最早的社群網站。」李士驥指出,以高階電子IT產品打響知名度的新蛋網,吸引很多高階電子使用者成為會員,網站上已經累積了二百二十萬篇產 品使用心得,並且每天以九百篇以上的速度增加,光以Canon EOS 500D單眼相機為例,在新蛋網上就有三萬二千篇的使用心得。豐富的資訊,更推動了新蛋網會員數和交易量的快速成長。

「他們那些高階玩家特別愛分享!」合作近十年的華碩美西資深業務經理李維岳表示,這些會員的意見公正且專業,不只吸引消費者上線詢問,廠商也派專員,在網站上回應顧客意見,甚至會在新蛋網搶先推出新品,做為試水溫的指標。

為了抓緊「領袖型消費者」,發揮口碑行銷效果,新蛋網聘用了五百名的軟體工程師,占總員工數的兩成以上,快速研發各種軟體服務,回應不停變動的消費者需求,以滿足挑剔的顧客。

像新蛋網去年一月所推出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使用者逛街時,只要將手機對準商品條碼,就會顯示新蛋網上的產品評價和價錢。近期還將搭配適地化技術 (LBS),只要你走進購物商場,新蛋網就會發送對應品項的最新優惠訊息。種種努力,讓新蛋網的回購率不斷攀升,目前已達近八成。

領袖型社群成形,廠商爭相在新蛋網推出新產品,電子商務本屬低淨利模式,再加上電子產品的薄利特性,新蛋網○九年、一○年仍保持一成以上淨利。「在他們這 裡,高單價的東西比較容易賣。」李維岳說。惠普的高階遊戲個人電腦HP Blackbird 002推出時,相中了亞馬遜、實體店面與網路都有的Best Buy和新蛋網,三個月後,新蛋網賣出的量相當其他兩者總和的兩倍,社群經營的效果,再次發威。

不靠廣告,想要在全球最成熟電子商務市場,成為電子產品領域龍頭,服務,是另一個關鍵。

新蛋網除了利用五百人軟體工程師,將物流系統高度自動化,達到將近一○○%二十四小時內出貨,另外還有兩百人的客服大隊,伺候消費者的各種需求。

新蛋網的客服人員按階級,每月提供客服人員最高五百美元的額度,不論顧客要求換貨還是賠償,只要在額度內,客服人員立刻就能回應,「我買電器就是急著用, 你產品有問題,我已經是苦主了,還要叫我等嗎?」李士驥表示,如果服務無法即時,電子商務網站最終無法和實體通路競爭。

把危機當行銷利器!搶先英特爾不惜血本換貨

危機時刻,最能看出服務的好壞。

今年一月九日(美國時間),英特爾(Intel)推出Sandy Bridge處理器,平均售價約新台幣一萬四千元的各款產品,新蛋網在三週內賣出一萬五千組。

一月三十一日,英特爾卻宣布,Sandy Bridge處理器發現瑕疵,產品必須全部召回。一瞬間,新蛋網成為最大受害者。

面對約新台幣二億一千萬元的銷售額,「我們大概開了十五分鐘的會就決定了,那時候連成本會是多少都不知道。」李士驥回憶,當時英特爾還未公布因應辦法,新 蛋網已確定全面換貨,還拍攝影片、製作說明文件,教導顧客怎麼將晶片瑕疵對效能的影響降到最低,英特爾也立即採用新蛋網的「教材」,做為危機處理的手段。 為了處理一萬五千名顧客的需求,新蛋網甚至與其中近六千位面對面的解決疑慮。「當時其他的通路業者都叫顧客去找英特爾……,面對危機,連英特爾都說我們做 的比他們還好!」負責顧客服務的副總裁Bernard Luthi驕傲的說。新蛋網內部統計,這次的危機處理,共花去了新台幣近兩千萬元的費用。「我們把它當作最值得的行銷費用。」Bernard Luthi補充。

新蛋網在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市場站穩腳步,但伸向中國市場的那隻腳,卻仍找不到著力點,○五年進軍至今,中國市場占總營收始終無法突破一成。業界傳言,這也成了新蛋網募資的最大阻礙。

eBay易趣前中國執行長、愛情公寓顧問吳世雄指出,中國目前年收入人民幣二十萬元以上戶數已超過一億,新蛋網物流、網路系統穩定,所賣物品皆有正貨保 證,如果加上行銷,攻下中高階市場的可能性很高。一位在業界二十年的電子商務高階主管指出,大陸許多電子商務網站拿了創投的大筆資金,首要任務就是必須全 力追求業績表現,而服務品質卻一團亂,甚至還出現免稅區進口,沒有保固服務的電子產品。「有京東商城(編按:中國最大消費性電子產品購物網站)的員工告訴 我,他們到現在沒退過貨,為什麼?因為沒空啊!」

但中國新蛋網拳腳為何施展不開?吳世雄指出中國業者在行銷上都是大手筆,「他們(指新蛋網)在中國太安靜了!」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電子商務研究員黃玫瑄也指出,除了京東商城,擁有一千多家實體店面的國美電器,也加入了電子商務的戰場,新蛋網必須加速資金籌募,擴大在中國的經營規模,才能夠在崇尚圈地為王的中國市場中,站穩一席之地。

面對質疑,李士驥也坦承新蛋網慢了一步,「京東四年前是我們的四分之一大,今天是我們的七倍。」他感慨的說。新蛋網未來在中國將擁有全國性的物流夥伴,十 年來首次行銷活動也在五月中展開,台灣出身的新蛋網,已在美國創下了許多紀錄,這次能否成為第一個成功進軍中國市場的「外籍」網站,今年將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4

美國兩成新鮮人 臉書、推特找到頭路

2011-6-20  TCW




畢業季已到,但美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可能會發現,雖然數據顯示,企業求才若渴,而且聘用意願比去年高近兩成,但他們謀職仍將十分艱難。這種不對稱的根源來自專業技能。

五月底,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謀職並不如年初預期樂觀,而且即使已謀得一職半位,多數是薪資較低、和他們所學不相稱。

矛盾的是,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Manpower)最新公布的人力調查卻顯示,全球有三成雇主苦惱找不到合適人才。缺洞這麼大卻補不到人,《華爾街日 報》(Wall Street Journal)追蹤調查的結論是:企業不喜聘用缺乏專業技能的通才生,最愛電子電機、會計、統計、經濟系畢業生。

反之,由於各州與地方政府都在削減教育預算,教師類的公職機會今年特別少;英語科系畢業的學生也因為沒有第二專長,求職之路異常黯淡。這些人得到的面試機會若非有一餐、沒一餐的兼職差事,就是不提供底薪的業務員職缺。

技能不符企業所需 文科生想求職不吃香

就業市場不均等已非新鮮事,而大學學位的報酬今非昔比,也不是新論調。讓企業更憂心的是,教育系統不能使學子對經濟真正需要的技能產生興趣,例如基礎科學和工程學科。

萬寶華北美總裁普萊辛(Jonas Prising)就說,各界對就業問題的本質議論頗多,但無論是結構性(供需之間不匹配)或週期性(取決於經濟景氣),畢業生的問題並非不具備技能,而是 錯誤的技能(社會不需要的技能)。他說:「當文學藝術技能供過於求,這就是教育的問題。」

對畢業生而言,有幾個途徑或許值得一試:社群網站。根據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業者凱利(Kelly Services)調查統計,今年以來,二一%的求職者透過社群網站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找到工作,僅次於最容易成功的親友推薦。

再者就是將目標設定成資本投資將爆炸性成長的中國企業。倫敦招聘諮詢業者CRCC Asia發布的數據顯示,幾年來,中國企業招聘的畢業生增加兩倍多,是需求最強的地區之一。

整體而言,全國失業率維持九%以上,表示仍有大把人才尚在尋覓,這可能帶給企業慢慢來、好談價的買方優勢。不過,普萊辛認為:「這種期望會隨時間逐漸降低,公司最終會接納具備基本技能的畢業生,再訓練他們成為合適的員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10

靠標購美國大廠淘汰設備起家 卡姆丹克:太陽能整併才開始!

2011-7-4  TWM




炙陽高掛天上,而德國、義大利卻傳出大砍太陽能發電補貼,舊有庫存量又多,整個太陽能產業寒風直直吹,買氣直直落。然而,有一家太陽能廠不畏市場悲觀氣氛預計來台發行TDR。

撰文‧翁書婷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太陽能的陣痛。」面板大廠友達執行副總彭雙浪這麼說,因為這股太陽能寒流從下游系統模組吹向中游電池產業,連上游太陽能矽晶圓廠都無一倖免。

於 是,太陽能廠一一中箭落馬,矽晶圓龍頭廠中美晶五月營收比前個月銳減三成,綠能營收也跟著掉四成,達能更慘,月營收一口氣少了五成。儘管六月初開始逐一傳 出好消息,義大利公投全面反核電,德國減少補助的政策可能暫緩,下半年需求正慢慢反彈,但反彈力道和力度都如在五里霧裡,沒人敢打包票,景氣什麼時候會 「解凍」。

就當台廠因德、義補助縮水受牽連,營收大洗三溫暖,卻有一家中國太陽能晶圓廠敢放話:「政府最好不要補助太陽能,就像小孩學走 路,父母若不放手,他永遠走不出去。當別人走下坡路的時候,我們正要往上走。」說這話的人,是卡姆丹克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屹,台灣市場對他不甚熟悉,就連 在香港專訪過他的媒體也屈指可數,但這家中國單晶廠,最近卻獲得全球最大私募基金TPG投資,下半年還準備要在台灣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

傲 人產能 轉換效率多五%「我們做的是單晶矽,已經有六○○MW(百萬瓦)的產能。」張屹說。目前有單晶和多晶的分別,兩種晶片比較起來,單晶晶片成本比較貴,進入 門檻比較高,競爭者比較少。台灣做單晶的廠商不多,開出的產能也不多,「市場上,單晶與多晶產量大約三十五比六十五,台廠的綠能還沒開始量產,中美晶雖然 有做單晶片,但產能只有一○○MW。」太陽光電協會創會理事長藍崇文觀察。

「單晶晶圓在生產時,產生的雜質比較少,轉換率可以做到比較高,轉換率越高,最後產製成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面積也就會越小,裝設所需的銅線、鐵架、玻璃、施工成本也就越便宜。」張屹說起卡姆丹克,憑的就是高轉換率的優勢。

拿 出卡姆丹克單晶矽晶圓轉換率成績單,張屹顯得眉飛色舞,因為卡姆丹克的轉換率能做到二三%,硬是比一般多晶矽的一八%,整整多出五%,「可別小看這五%的 差異,放到太陽能發電板上,面積就差了二○%。」卡姆丹克首席代表劉聰賢說,裝設在屋頂住宅小面積地區,幾見方公分都斤斤計較。

「如果你做 的東西,別人做不了,客戶就會穩定一點,像今年的訂單,早在去年就訂滿了。」張屹一點也不擔心晶圓產能供過於求,除接到中國大廠無錫尚德、常州天合的訂 單,台廠新日光、昱晶也紛紛下單給他,最近更吃下美國太陽能大廠SunPower大訂單,進一步威脅到與SunPower合作的日商,讓同樣生產單晶的友 達,也感受到不小的壓力。

不僅如此,「我們把單晶晶圓成本做到和多晶矽一樣,但發量電高,單位成本就減低。」翻開卡姆丹克去年的財報,儘管 營收規模不算大,去年營收僅十.二一億元人民幣(約五十一億元新台幣),稅後純益賺進二.二億元人民幣。得跟台廠的中美晶、綠能比還差的遠,然而,卡姆丹 克的毛利率卻很驚人,高達三二.四%,中美晶、綠能都未逾二五%。

創業維艱 設備撿別人淘汰的講起現在的成績,張屹意氣風發,但說到創業過程,卻有些心酸。「創業的那時除了口袋裡的十萬美元,什麼都沒有,廠房是租來的,設備還是二 手的!」出身北京清華大學電氣工程系的張屹,擁有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氣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矽谷加州半導體公司工作。因為看好這個產業的發展,一九九九年回大陸創建半導體晶圓代工廠。手邊沒有大筆資金的他,什麼都得省,什麼都得自己來。小小的出租廠房,少少的數名員工,修建廠房也身先士卒,從動手拉管線開始,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將廠房建置好。

沒有多少資金的張屹,買不起新設備,就跟著別人去標購美國半導體大廠淘汰的二手設備,回憶起這段買二手設備的景況,張屹笑了,「我一個人單槍匹馬,較好的設備被其他資金充裕的廠一台一台買走,我還擔心被買光了,幸好最後等到幾台他們挑剩的設備。」只是,當公司進 入營運階段後,張屹得開始面對現實的問題,晶圓代工的營收並不如他所預期的好。客戶欠款是常有的事,甚至最後倒帳。那時正是全球太陽能產業剛起步的階段, 他心想,「半導體做不過台灣,整個產業也已經很成熟,難有爆炸性成長,但太陽能不一樣,有機會取代傳統能源,技術又比較簡單,大家也都才剛起步,有機會領 先。」因此在二○○四年,他毅然決定轉型,改做太陽能矽晶圓。

提前布局 與台廠連手抗韓八年過去,卡姆丹克的所有產能都投進生產太陽能矽晶圓,也做出了成績,不過張屹沒有開心太久,「未來的敵人,不是歐、美、日,也不是台灣, 而是有技術,成本又可壓低的韓國。」雖訂單滿滿,張屹還是有很深的憂慮。卡姆丹克決定來台發行TDR,除認為投資人很懂產業,慧眼獨具外,也希望和台廠合 作,聯台抗韓。

因此,即使太陽能景氣深不見底,張屹臉上卻已看不到太多憂慮之情,「產能整併才剛開始,我只怕洗牌洗得不夠乾淨。」他認為, 以目前市場供過於求,若沒有優勢技術,在成本不低的情形下、規模不大的廠將難以挺過這場洗牌戰,活下來的才能承接釋放出的產能,乘機做大。他很有信心,卡 姆丹克會是站在終點等景氣燕子飛返的贏家。

專訪後,張屹就緊接著找台廠聚餐共謀合作大計,因為他知道,面對強大的韓國對手,他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卡姆丹克

成立時間:1999年

實收資本額:113萬港元人民幣,已發行普通股11.3億股,(每股面額0.001港元)市值34.9億港元

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屹

主要業務:太陽能單晶錠及矽晶圓

近三年營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75

第一位主導新藥在美國上市的華人 浩鼎張念慈帶領台灣走出藥品專利荒漠

2011-7-11  TWM




在美國創業兩次都成功的張念慈,已累積許多生技公司的專業知識,如今他決定回台灣貢獻心力,並且想要打造台灣浩鼎成為下一個取得國際新藥的本土公司。

撰文‧林宏文

五月二十七日,由國人創立、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Optimer製藥公司,旗下已完成三期臨床的新型抗生素,正式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成立十一年,已燒掉數億美元的Optimer,終於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相較於唐南珊創立的Tanox,雖然比Optimer更早取得新藥許可上市,但由於在臨床第三期已賣給美商基因技術(Genentech)公司,因此Optimer從頭做到尾的成就,更顯得珍貴,也可說是第一個由華人主導並取得新藥許可上市的成功案例。

此外,Optimer在二月間也宣布,此新型抗生素的歐洲市場已授權給跨國日商藥廠安斯泰來(Astellas),授權金達二.二四億美元(約六十四億元新台幣),也創下台灣人開發新藥最高授權紀錄。

艱 辛求存 多次簽訂城下之盟這家讓華人揚眉吐氣的公司,背後主導人物就是董事長張念慈,Optimer已是他創立的第三家公司。早年,張念慈先在美商默克等外商公司 工作後,一九九三年創立了第一家公司Cinogen,次年再創保健公司Pharmanex,四年後,以一.三五億美元被知名直銷商如新集團(Nu Skin)購併,他也進入如新擔任首席科學家。九八年,張念慈再與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夏普利斯等國際生技頂尖人士,在美國成立了 Optimer,二○○二年,又回台投資成立台灣浩鼎生技。

談起Optimer創業過程,背後其實有很多辛酸,首先就是資金。由於新藥公司一直燒錢,Optimer成立至今年年虧損,公司從臨床一期、臨床二期,到公司上市掛牌,再做到臨床三期、申請新藥上市,每個階段都很燒錢,張念慈也多次回台灣籌資,相當辛苦。

○ 五年,Optimer第二期臨床已做完,結果相當不錯,但公司資金已用罄,張念慈忍痛把新藥的美國行銷權賣給美商Par公司,並且拿出一六%股權,換得 Par投資一二○○萬美元。沒想到,在○七年二月掛牌前三個月,Par因為財務出問題,張念慈只好拿出上市募集的五千多萬美元中的二千萬美元,再把Par 的行銷權買回來。

目前身兼Optimer國際醫療臨床實驗的負責人及台灣浩鼎執行長的許友恭說,在這個過程中,Optimer董事會當然有很多意見,也一度失去耐心,但張念慈總是把策略抓得很緊,一方面與董事會多次溝通,另一方面也在內部不斷省錢,想辦法熬過難關。

﹁他的抗壓性很高,永遠笑笑的,沒人知道,他為了公司發展,好幾次都是含淚簽下『城下之盟』。﹂目前擔任台灣浩鼎顧問的浩理生技顧問公司總經理李世仁說。

此 外,Optimer獨力完成在歐、美等國的三期臨床,範圍含括十餘個國家及二百多個醫療中心,這麼龐大複雜的工作,也是台灣生技公司很少有的經驗。負責這 項工程的許友恭說,這其間有很多挑戰,一方面要搞清楚各國法規,做好研究與臨床實驗中的銜接與整合,最關鍵也最困難的,就是要建立核心團隊並充分整合。

堅 持自有專利 咬牙撐過困境張念慈認為,從Optimer的新藥開發過程,讓他累積很多專業與細節,例如專利申請的時間點,很多學術界一有什麼發現,就立刻去申請專利, 但專利時效只有二十年,等到產品做完三期臨床,專利只剩下二、三年,價值已經很少。Optimer的抗生素新藥從○一年開始研發,○七年才申請專利,如今 取得FDA新藥核准,專利時效可以賣到二○二七年。

至於專利主張的範圍,張念慈花了五年與美國專利局的官員爭辯,也累積不少心得。﹁很多專 利看似相同,但其實有差異,因此申請時要據理力爭,提供的資料愈詳細愈好,把其他相似的專利都拿來比較,如此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此外,像新藥的市場潛 力有多大,請不同顧問公司來做市場評估,得到的結果會非常不同,有的公司為了省小錢,結果反而錯估了市場。﹁像Optimer請麥肯錫做的報告,雖然收費 是小顧問公司的近三十倍,但結果更詳盡,而且更具公信力,與大藥廠談判時,對方完全照單全收。﹂有了Optimer的成功經驗,張念慈也堅信,過去台灣生 技業一般都做到二期臨床就授權出去,但若遇到好的藥,台灣生技業應該要有堅持把三期臨床實驗做完的信念,這樣創造出來的價值才會高。

﹁主事 者要了解世界潮流,不要因為怕風險而早早授權出去,反而失去了極大化公司價值的機會。﹂由於Optimer的成功經驗,張念慈也主張,台灣應趕快完成一個 自行開發出來的新藥,才不會被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比下去,甚至現在都要面臨後進者大陸的追趕,同時,他也主張弟弟張念原的中裕也可以趕快進入第三期臨床實 驗。

如今,Optimer的成功已被證明,張念慈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把台灣浩鼎也打造成另一個Optimer,並希望創造另一項新紀錄,﹁ 讓台灣本土公司也能成功開發一個新藥,讓台灣擠入全世界擁有新藥的國家行列。﹂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原本由Optimer百分之百持有的台灣浩鼎,○九年進 行經營團隊擴充並獨立為台灣子公司,並且把Optimer的抗生素新藥台灣市場銷售權授權給台灣浩鼎。此外,也與中研院合作開發癌症新藥,其中包括已進入 二、三期臨床,由台大醫院黃俊升醫師擔任總計畫主持人的乳癌藥物。

許友恭說,這項乳癌藥物的臨床實驗,是首宗以台灣主導的跨國人體臨床實驗,在台、韓、港、星針對轉移性乳癌患者,收取約三五○名病患,耗資四億元、投入醫療相關人力更高達二百人。

許 友恭在一九七七年取得台大化學研究所碩士後,便赴美深造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及麻省理工學院(MIT)進行博士後研究,學成後服務於 Abbott、Cubist及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國際藥廠,其間主導多項研究計畫,包括神經科學、抗幽門桿菌新療法及抗感染產品,並有 十七件共同發明專利,發表近三十篇著作。

回饋台灣 受阻於官僚牛步許友恭最強的是擁有三十多年臨床實務經驗,除了成功主導了Optimer新型抗生素外,也曾主導多項二、三期臨床實驗,是華人在臨床實驗界 的翹楚。他認為,臨床要做成功,最重要是做到﹁吞、忍、讓﹂的原則,因為全世界的醫生都是很驕傲的,每個醫院都有既定的程序,每個國家也都有不同的法規, 因此,﹁要完成那麼多複雜的程序,只能凡事忍讓,真的受不了時,就要據理力爭,真的不行,也只能自己吞下去!﹂身為家中小孩老大的張念慈是台灣生技業重要 人物,而他的兩位弟弟也都是生技業名人。大弟張念中是美國生物統計公司高階主管,二弟張念原本來在美商Allergan藥廠擔任資深主管,如今則是中裕生 技的執行長。

中裕的前身是蔡英文主導的宇昌生技,取得愛滋病權威何大一的支持,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基金會的補助,後來改名中裕,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入股,中天董事長路孔明擔任董事長,並在○九年請來張念原擔任執行長。

中裕目前的愛滋病新藥已完成二期臨床,出來的數據非常好,可以說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愛滋病藥物。公司正考量是否直接進入三期,或是將該項技術授權給國際大藥廠取得授權金,目前都同時在評估與進行中。

一 家三傑都在國際生技業有傑出表現,讓大哥張念慈在台灣生技業分量不輕,不僅是尹衍樑最重要的策士,近來更頻頻回台到大學演講、與產官學界溝通,但台灣的官 僚牛步卻令他心灰意冷, ﹁台灣人才那麼好,為什麼到美國就做得出來,待在台灣就做不出來,實在不應該搞成這樣……﹂一向有話直說的張念慈,這回真的是急了。

張念慈

現職:美國Optimer公司董事長

台灣浩鼎生技董事長

經歷: Cinogen及Pharmanex創辦人

如新集團首席科學家

學歷:麻省理工博士後研究布蘭代斯(Brandeis)大學博士

輔仁大學化學系

台灣浩鼎

成立:2002年

資本額:10億元

經營團隊:董事長張念慈,執行長許友恭。另外三名董事包括許照惠博士、李世仁博士及潤泰集團投資管理副總陳志全股東結構:Optimer、匯弘投資及合一創投(潤泰集團、中天)、永豐創投(永豐金控)、富邦、玉山金控及全球策略創投

產品線:乳癌新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8

品味人生》半路出家的品酒家 撼動全球葡萄酒產業 羅伯.派克 讓美國品味主宰葡萄酒市場

2011-7-18  TWM




從2011年2月開始,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把評鑑加州葡萄酒的重責交給接班人Antonio Galloni,曾經撼動全球數十億美元葡萄酒產業的他,真的要慢慢退出這個他一手創造的王國嗎?

以後是否會有第二位羅伯.派克?且讓我們來看看他崛起的故事!

撰 文.孫維敏、楊卓翰、張 治  攝影.吳東岳、陳俊銘、林煒凱圖片提供:大同亞瑟頓、酒堡、張 治點進許多的葡萄酒網站,你都可以發現在酒款品項下方有著 WA、RP或是PP這類的英文標記,比如RP:九十五分至九十七分,下方可能再加上一些描述酒款特色的評語,比方「單寧細膩」、「酒體醇厚之類」的描述。

到底這個PP、RP或是WA的意義為何?

派克影響力無人能敵

這 些代號都是代表出版︽葡萄酒代言人︾(The Wine Advocate)美國酒評家羅伯.派克(Robert Parker)的酒評分數(Parker’s Point),派克有「葡萄酒教父」、「葡萄酒帝王」稱號,他的酒評分數可以決定紅酒的價格,而他的刊物在葡萄酒界的影響力,自然不在話下。

不過,同時也有許多網站標榜著「派克評分下的遺珠之憾」,強調未經派克評分卻是優質好酒。不過不管你是贊同或是否定派克,幾乎沒有人可以略過派克在葡萄酒界的影響力。

難怪一篇《紐約客》(New Yorker)的諷刺漫畫中,派克穿著耶穌的袍子坐在山頂上,驕傲地拿著紅酒杯;山底下,酒莊老闆、酒商、投資人紛紛想爬到他身邊。對白寫著:「神啊!請告訴我這瓶酒幾分?」究竟一名半路出家的品酒家,如何撼動全球數十億美元的葡萄酒產業?

在二十歲之前,派克沒喝過什麼紅酒。直到上了馬里蘭州的大學後,他到巴黎找正在讀法文系的女友,才第一次品嘗到真正的紅酒,他第一口就迷上了。在那趟旅遊中,他和女友挑選最便宜的餐廳,把省下來的錢全部拿來喝酒。

回國之後,派克對紅酒的熱情不減,決定開始培養知識。他也和大學同學一起組成品酒會,從一瓶一美元的葡萄酒開始試起,並開始記下自己的品酒筆記。

他 在畢業後進入巴爾的摩農業銀行(Farm Credit Bank of Baltimore)工作,不過,當派克在銀行做著無聊的工作時,全球的紅酒市場正經歷劇變。一九七六年,發生有名的巴黎品酒會判決。美國加州的酒商找了 法國的知名品酒師,對加州及法國的紅酒舉行盲飲測試(Blind Tasting)。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結果美國紅酒大勝,引起了全球葡萄酒市場的大洗牌。︽時代雜誌︾(TIME)封面寫著「不可思議!加州擊敗法國!」 一二五年來,全球頂級五大酒莊的名單幾乎維持不動,而這個神話卻被美國加州的小酒莊打破。突然間,美國便宜的紅酒變得有吸引力。無名酒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 冒出,美國對酒的需求也瘋狂成長。

小酒莊封王開創新局面

派克看到了這個機會,決定放手一搏。七八年,在家人的財務協助下,派克的《葡萄酒代言人》雙月刊創刊號問世,強調所有酒都是自己付款,獨立挑戰權威意圖一覽無遺。

不 同於市面上文辭優雅的紅酒刊物,派克的雙月刊用字極簡,反映了他直截了當的美國人個性。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他形容一瓶酒「已經發臭,喝下去會危害健 康」,有力的敘述優劣立判。最關鍵的,派克用了一百分制來評鑑葡萄酒。這個計分系統,把酒的所有層次和特性,化為一個單一分數:比如六十五分到七十四分為 普通、八十分到八十九分為非常好,九十六分到一百分為非凡。

這套指標性的分數系統正是消費者最需要的。一般人只要有一個客觀的評鑑告訴他們,這瓶酒是好是壞?該不該買?而派克的分數正中下懷。雖然有人認為用一個分數來代表一瓶酒會扼殺了它豐富的特性,但是派克獨行俠般的正義形象、容易理解的分數系統,還是抓住了廣大消費者的心。

無視歷史光環只重口感

葡萄酒專家楊子葆和林裕森觀察此一現象,認為美國是葡萄酒的新興市場,這是很龐大的商機,消費者在短時間內想要買到理想的酒款,當然需要指標性的意見,派克的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

派 克用淺白方式、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詮釋和評價葡萄酒,是他成功之處。與英國酒評家Hugh Johnson比起來,Johnson偏重在葡萄酒酒廠的悠遠歷史,但是派克只著重在葡萄酒的口感本身,他拿掉歷史光環,直接品嘗酒的口感,不重視是否有 名牌酒廠加持。林裕森強調,或許這就像是美式與英式的風格和偏好,英國強調精英口味和歷史光環,而美國則重視自我感受。

很快地刊物收入就和成本打平,派克開始每年到法國「直擊」酒莊,妻子則充當翻譯。

改變派克品酒生涯的大轉折,就從八二年的一趟法國波爾多之旅開始。當時市場上紛紛看壞八二年波爾多紅酒,而派克是唯一的正面評價,零售商抓緊這個機會,把派克的分數拿來大做宣傳;波爾多酒莊也大發其利,推出的預售酒一批比一批高價。

一夕之間,派克從沒沒無聞的獨立評酒師,被零售商化身成為主流的酒品先知。從此之後,派克的分數成了眾人追逐的焦點。

《葡萄酒代言人》的訂戶從一開始的二百人,在八六年暴增到一萬八千人,年收入達一百萬美元。生活無虞的派克決定從銀行退休,專心品酒。

他的「退休生活」每天要品嘗二十五款以上的紅酒,一周工作時間超過九十小時,一年要喝掉一萬瓶紅酒。為了保持味覺,他一天要喝五公升的水。派克還為自己的鼻子保險,金額高達一百萬美元,這更為派克增添了他味覺的權威。

「派克化」的紅酒市場

九○年代,蘇富比葡萄酒拍賣目錄開始使用派克評分,他的名聲如日中天,但爭議也隨之而來。派克公開承認,自己喜愛口感濃郁、果香味濃、酒體飽滿、橡木味強烈的紅酒,而這個獨立性並不隨著成名而有所動搖。

許多被評低分的酒莊,認為他的評分太過武斷,怨言越來越多,開始拒絕讓派克品酒。更有甚者,法國知名酒莊白馬堡的主人,還假裝邀他來酒莊品酒,卻關上大門,一邊放出狗來咬他,一邊對著他大罵。

一名宣稱自己已經「破解了葡萄酒公式」的釀酒師,針對派克的高分紅酒做出他的化學解析,並且研發出一套公式,成了「派克化」(Parkerization)最好的例證。

他指出,只要照著做,就能釀出最高分的酒。而號稱「紅酒整形師」的釀酒顧問,同時也是派克好友的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收取高昂的顧問費,指導全球超過一百家酒莊如何釀出「好酒」。

就像紀錄片「葡萄酒的世界」(Mondovino)中所言,經過羅蘭「指點」的酒莊,派克分數就能奇蹟似地大幅躍升。

其中,羅蘭喜歡使用的技術,包含延遲採收時間、發酵前葡萄籽長時間低溫浸皮、攪桶、微氣泡注入等新技術,就算是天氣欠佳的年分,也可以利用技巧彌補,釀出香豔濃郁的酒。

退居幕後 接班人現身

因此英文中有句話說,「That’s Parker’s wine.」就是形容一品嘗就知道是派克會給高分的酒,因為這些「派克化」的紅酒利潤豐厚,使得全世界的酒,不論來自何地,嘗起來全都一樣。

同時,因為派克喜歡丹寧強、果香濃郁和酒體飽滿的酒,這些是波爾多葡萄酒的特色,但是大同亞瑟頓董事長林淑明認為,像是勃艮地(Bourgogne)細緻優雅的風格卻被忽略低估,是十分不公平的事情。

但也有人支持派克,林裕森認為,雖然派克讓葡萄酒味覺越來越單一化,卻是在葡萄酒產業全球化與商業競爭下,不得不然的趨勢。

派 克在二○○三年起,把義大利區的品酒工作交給接班人湯瑪斯(Danial Thomases)負責,讓他來打分數,引起市場譁然。一一年二月,派克更把加州地區的評鑑重責交給另一位接班人加洛尼(Antonio Galloni),退出品評加州紅酒。葡萄酒教父漸漸退出品酒界的意圖,已經相當明顯。今天,《葡萄酒代言人》的訂戶超過五萬人,但大家已經開始討論, 「沒有派克的葡萄酒產業會怎麼樣?」雖然有某些歐美酒評家或是葡萄酒評酒網站,比如Jancis Robinson、Steven Tamzer或是http://www.burghound.com,也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但這些酒評家通常都只針對單一地區,不像派克是全面性的品 評各地區的葡萄酒,未來還有可能有第二位派克嗎?

雖然沒有人能預測,沒有派克的葡萄酒世界會是怎樣?不過直到今日,每瓶紅酒廣告旁仍然掛著派克分數;那分數,仍是紅酒愛好者選購時不可或缺的指標。可以肯定的是,三分之一世紀以來,他所塑造的帝國不會那麼快結束。你可以不相信羅伯.派克,但不能不相信派克分數。

派克大事年表

1976

發生有名的巴黎判決,美國加州酒商找了法國品酒師,對加州及法國的紅酒舉行盲飲測試,美國酒大勝。

1978

派克的《葡萄酒代言人》創刊號問世。

1982

市場上紛紛看壞1982年波爾多紅酒,派克成為唯一正面評價。事後證明派克的看法被市場接受。

1994

一家法國勃艮地的酒莊,因不滿派克在他的書中對其產品的評論,對派克提出誹謗告訴。

1999

法國總統席哈克頒贈榮譽勳章給派克。

2011

派克把加州地區葡萄酒的評鑑重責交給加洛尼(Antonio Galloni)。

葡萄酒專家也不能忽略的「派克分數」

前駐法代表

楊子葆

   派克的品酒著重在酒款本身,不過卻忽略了和料理的搭配性,尤其對於法國人來說,釀酒是為了生活,酒款與料理搭配也很重要。但是不可諱言,派克給高分的酒 款味道過於濃郁,有時候要找到適合搭配的料理並不簡單。並且在這個葡萄酒世界中,口感醇厚是美,但是單薄細緻也是一種美!同時派克的分數也代表了美國主義 的風潮,你不可能忽略他。

大同亞瑟頓董事長

林淑明

  林淑明每年都要赴法國試 酒,一天可以試到100款酒。雖然每試一瓶酒,她都在品味後立刻吐掉,酒精停留在口腔中的時間不會超過10秒,然後迅速記下自己的心得。但每天行程結束 後,她的嘴脣破裂,感覺疲累不堪。「品酒真的不是輕鬆的事情!」  派克的試飲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每年初春的「桶邊試飲」,各酒廠會將去年秋末採收的葡萄 釀製在橡木桶內初成雛形的酒,取出讓人試飲,派克會給範圍性的分數,比如,98到100或是90到91;第二種則是「樣本試飲」,經兩年橡木桶醇化之後, 酒商將裝瓶之後的酒款樣本寄到紐約給他,這時給的評分會較精準,有時葡萄酒的品質會出現變化,派克就會更正自己的分數;第三種是「老酒品評」,許多美國紅 酒大收藏家會邀請派克參加品酒,他會做成單一型錄分享給大家。派克《Bordeaux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wines produced from 1961~1997》一書,就是他這麼多年來品嘗後感想的結晶。

延伸閱讀:與派克沾邊 就成發燒物  愛酒人士將派克分數視為聖典般對待,他獲得全球業界的矚目並挽救無數酒廠於倒閉危機之中,一直頗受爭議的他,其實是喝著碳酸飲料長大的美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與背景才能造成他的崛起?

   本書作者Elin McCoy是資深的葡萄酒作家,她在1981年便認識派克,親眼目睹他的成名過程,可說是葡萄酒界的insider(局內人)。她在本書中詳細描述派克的 人格特質,並揭露了葡萄酒世界的祕密,告訴讀者如何釀造優質醇酒和葡萄酒評鑑、銷售及販售的種種內幕,極具話題性。

  而許多葡萄酒世界的關鍵事件,比如1976年巴黎品酒會的全部過程,也都在本書中透過作者的妙筆生花娓娓道來。

  雖然派克一直爭議不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其實已經造就現代葡萄酒產業的新面貌。當葡萄酒已經成為生活風尚的一部分,一旦你只關注於嘴巴感受的品質,唯一可以信賴的就是自己的味蕾。

《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

:全球品味的制定者

作者:艾倫‧麥考伊(Elin McCoy)

譯者:程芸

出版:財信出版(2011年6月再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3

壓垮「美國夢」的稻草 金惟純

2011-8-15  TCW




因政治惡鬥上演跳票危機,美國債信被標準普爾降等,這已是二十一世紀以來,美國第四次在世人眼前出醜了。前三次分別是:網路泡沫風暴、入侵伊拉克卻「師出無名」、○八年金融海嘯。而且很顯然的,短期內它再度出事,大家也將見怪不怪,因為人人都知道,問題根本就沒解決。

問題是:美國的問題到底在哪裡?又從何而來?這可就得從頭說起了。

大 家都知道,這次的債信問題來自上次的金融海嘯,金融海嘯的導火線是次貸危機,次貸危機來自金融寬鬆政策,金融寬鬆政策是為了刺激景氣,刺激景氣是為了避免 失業率攀高,因為失業率攀高會導致政府垮台……,而四年一次的大選,只能生產短視的政客,短視的政客只能用泡沫手段自保。

所以,總歸一句話:美國的問題,就是泡沫化。泡沫經濟的背後,是泡沫政治;泡沫政治的背後,是泡沫生活;泡沫生活的背後,是泡沫價值觀。美國的泡沫價值觀到底是什麼?又從何而來?

我個人的看法,美國的泡沫價值觀就是發源於歐洲啟蒙時代的個人主義:認為在「合法」的範圍內,每個人可以將個人利益及意志伸張到極致,而背後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自動將問題擺平。

這 樣的個人主義,透過殖民、掠奪,在美洲新大陸找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肥美的巨大實驗場,被推至頂峯,造就了當今世界的獨大超 級強國。而近半世紀以來,這種在特殊歷史際遇中誕生的「美國夢」,卻儼然成為世界典範,美國也不遺餘力的以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超強實力,向全球推銷 它的「普世價值」,建立以它為首的「全球秩序」。

最新版本的「美國夢」,甚至不再以「生產力」,而改以「消費力」,做為典範。所以世人如今看到的美國,只剩下窮兵黷武、狂吹泡沫和濫印鈔票的形象。

這次的債信風波,顯然還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如果駱駝已經四腿發軟,又有稻草不斷落下,誰還相信駱駝不會倒下?

正 在倒下中的駱駝,不止是美國債信,不止是美國地位,更是美國所代表的近代西方文明價值觀。以人類製造的「地球足跡」(生產加消耗)越大越進步,這樣的文明 觀,未來必將被改寫。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過更具高度、更可持續的文明:以最少的資源,養育最多的人口,且能活出一定的生命品質,生生不息。

這種經過千年淬煉的可貴文化內涵,在台灣被完整保留並走進現代化歷程,成為世界唯一之所在。看稻草壓垮駱駝的同時,台灣人可別閒著,除了別和駱駝站太近以外,也該想想,駱駝垮了,大家該靠什麼過沙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0

打理錢途 兩個美國人眼中的理財師本質

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1107/t3720249.htm

  在全球財富管理市場,理財的本質正加速從向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向提供服務轉變。作為在行業中打拚了近20年的資深理財師,曾先後出任過美國理財師 協會主席的丹尼·莫桑和理查德·薩蒙,用他們的親身經歷闡釋了金融理財師職業的本質—通過幫助其他人實現更美好的生活,「實現了自己所有的夢想」。
美國金融理財學院(College for Financial Planning)2011年新出爐的調查顯示,入職1-4年的國際金融理財師年薪接近16萬美元,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則突破23萬美元,而美國中產階 級收入的平均年收入在5萬美元左右,最高標準也不過10萬美元。
理財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職業,哪怕是從1969年芝加哥那場僅有13人參與的 國際標準委員會發起會議算起,國際金融理財師(CFP)這個職業迄今也不過42年的歷史。按照《理財規劃通史(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Planning)》一書的提法,理財師是近400年來首個出現的新的職業分類。但如今,在其誕生地美國,理財師已經成為與醫生、律師等一樣受歡迎的高薪 職業。
「成為一名成功的理財師,收穫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還有心理上的滿足感,因為幫助其他人實現了更美好的生活。」作為美國現今6.2 萬名CFP中的一員,擔任過2007年美國理財師協會(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 FPA)主席的丹尼·莫桑(Daniel B. Moisand)毫不掩飾作為一名理財師的滿足,「通過幫助我的客戶,我自己的所有夢想也都實現了。此刻,我坐在北京大飯店和你一起聊天,昨天還登了長 城,這些事情是我此前從未想到過的,是理財規劃這個職業把我帶到了這裡。」
受中國金融理財師2011年會暨「中美金融理財高端對話」活動的 邀請,莫桑和他的同行理查德·薩蒙(Richard C. Salmen)共同出任團長,率領來自美國、由近50名資深理財師組成的「People to People」代表團訪問中國,與中國的金融理財師交流和分享經驗。
事實上,不僅理財師的回報不能單純用物質來衡量,理財規劃的收益也絕不僅是金錢上的。從最初的替人打工到如今成為各自公司的合夥人,莫桑和薩蒙在金融理財這個行業中都已經積累了近20年的經驗,因此對於理財規劃的重要性,說來都頭頭是道。
「我不清楚中國的情況,但在美國,離婚的最大誘因就是錢,圍繞錢而引發了各種糾紛。如果夫妻雙方能有一個專門為他們設計的財產規劃,彼此都能對婚姻有更多的信心,減輕雙方的壓力,一起實現目標,支付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安排好退休後的生活。」
2009-2010年擔任美國理財師協會主席的薩蒙,對理財規劃的理解也同樣與家庭有關:「對一個家庭而言,金融理財是廣泛而綜合的與錢打交道的行為, 它不僅是指保險,也不單是指投資,而是囊括了與錢有關的方方面面。金融理財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客戶認清他們的目標,他們想從生活中獲取什麼,然後合理運用金 錢去實現這一切。這是理財規劃極為重要的一面。」
道理說起來很簡單,聽起來也十分在理,然而,即便是在理財規劃遠比中國普及的歐美成熟市場, 吸引、教育消費者也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追求高收益零風險,這是人的本性,全世界人民都是如此。」說完這句話,薩蒙自己也忍不住大笑。從這個意義上 來說,理財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人性進行的一場博弈。

  「用軟技能管理客戶預期」
  「我的客戶絕大多數都受過 良好的教育,這既是指他們的學歷,同時也是指對金融相關知識的掌握,可是他們依然會無比嚮往高收益零風險的金融產品。」2000年開始自立門戶的莫桑,如 今與另外兩位合夥人經營著一家與他們三人姓氏命名的理財規劃與財富管理公司Moisand Fitzgerald Tamayo。
「我們不能 預測未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水晶球,也沒有巫師揮舞著魔棒讓我們心想事成。所以,大家都現實點吧。」在莫桑看來,美國人不擅長儲蓄,所以他們通常都對投資 回報寄予了厚望,也因此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而他的工作就是需要向客戶解釋,如果提高儲蓄比例,就意味著不需要依賴投資去賺取高額的回報,兩者其實都可以達 到類似的目的。而對任何一個潛在的客戶,莫桑都會先讓他們明白理財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什麼是合理的預期,與理財師合作會取得怎樣的結果。「管理他們的預 期,設法讓他們變得更加現實與實際」。
因為需要與貪婪的人性博弈,作為理財師,莫桑與薩蒙時常會遇到與客戶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的工作只是 建議,最後的決定還是由客戶自己來做。」雖然薩蒙說得很輕鬆,但是在市場持續向上的時候,要說服客戶關注下行風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莫桑給出了自己的例 子:「現在美國經濟的復甦形勢不錯,如果這一勢頭再持續幾年,那麼以健忘而著稱的美國人很快又會恢復從前的投資熱情,在股市上漲時前仆後繼地殺入市場。典 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痛』。」
在為客戶進行理財規劃時,類似的情形不在少數,有時是客戶強烈希望配置某類資產,有時是他們想減少對某類資產的配 置,轉而配置其他產品,但理財師的專業素養告訴他們,這並不是個好主意。「我的方法是引導客戶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問題。」 莫桑說,「在一個沒有賣家的市場上,自然不會有買家。如果這真的是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那為什麼還會有人願意賣出呢?如果客戶可以花更多的時候來理清這其 中的關聯,他們就越有可能抑制住自己的一時衝動,也就越有可能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而在薩蒙看來,要想管理好客戶的預期和行為,金融專業知識 必不可少,而與人溝通的軟技能同樣至關重要。「我知道有些理財師由於得不到客戶的認可而充滿了挫敗感,造成這種情況的多數原因就是他們把重點單純放在了技 術層面,而忽視了軟技能。要知道人與金錢的關係是非常個人的,也是非理性的,這個時候如何與客戶溝通就變得十分關鍵。」
他的這一觀點與金融理 財學院的調查頗為吻合。在該項調查中,溝通技巧被選為成為一名成功金融理財師最重要的因素(圖1)。「譬如,對每一位新來的客戶,我都會請他們描述一下父 母是如何打理財產的。」薩蒙透露了他的小「秘訣」, 「這個問題相當於『你如何看待金錢』,但更具體、更容易回答,能透露許多有用的信息。過去幾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子女的行為要麼完全與父母一致,要麼完全相 反,居於中間、兩邊不靠的情況基本很少。」

  「理財和信任是一對同義詞」
  在金融理財學院的調查中,來自客戶的推薦成為眾多金融理財師心目中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二要素,僅排在了溝通技能之後。而莫桑與薩蒙也一致認為,「金融理財是一個不太適合廣告的行業」。
「我已經從事這個行業20年,絕大多數的客戶都來自以往客戶的推薦,口口相傳。」 薩蒙以自己的經歷來證明口碑在這個行業裡的重要性,「以這種方式介紹來的客戶,由於推薦人是他們相信或尊敬的熟人,因此被推薦人和理財師之前就有著天然的 信任存在。」莫桑和他的合夥人在當地的報紙輪流寫專欄,討論有關金融理財的話題,以此來增加自己和公司的曝光度,展現專業形象;另一個樹立品牌、吸引新客 戶的方式,則是參加類似此次「中美金融理財高端對話」的活動,「我經常出席各種會議和論壇,發表公開演講,事後會將媒體報導的鏈接發送給客戶,而他們則有 可能轉給自己的朋友。」而不少客戶也會依據美國理財師協會和全美個人理財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rsonal Financial Advisors, NAPFA)網站上的推薦,找到相應的理財師。
雖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莫桑與薩蒙都強調,只要重 視自身所提供的服務,就不愁沒有生意上門。「好好照顧你的客戶,他會幫你宣傳,告訴身邊的朋友你有多可靠、多有價值,然後朋友又會傳給朋友的朋友。」這是 理財師招攬生意的最佳方法。因為,這是一個一切關乎信任的行業,沒有信任,理財師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就沒有任何的基礎,「理財和信任是一對同義詞」。
與中國的客戶不習慣於向理財師全面而詳細地介紹自己的財產情況不同,在美國,當客戶去尋求理財師的幫助時,他們會很自然地把所有的財產情況都擺上桌面, 「錢投在了哪些地方,分別各有多少」。掌握客戶的這些信息是理財師展開工作的基礎,只有瞭解這些情況後,理財師才能進行詳盡的分析,提供有用的建議。薩蒙 介紹說:「很多時候我替客戶打理的錢只是他們財產的一部分,但我知道他們其餘的錢有多少,分配在哪些資產上,這樣有利於我更好地決定手中這部分資金的去 處。」
正是基於這種信任,當客戶被解僱、離婚或是家庭中有人生重病,金融理財師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收到通知,這是因為「任何與錢有關的事件都會 影響到理財規劃」。「客戶想找的機構或理財師是能夠掌握全局的,熟悉投資、稅務、保險的運作,瞭解他們的工作、目標和狀態。」相反,這些事情並非需要由一 家機構來執行,「我的公司並不直接出售保險,但如果認為客戶有需要,我們會把他推薦給值得依賴的人選。客戶認可的是我們為他們處理全方位金融事務的能 力。」薩蒙如此道來。

  「金融危機改變了美國理財市場」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First Command Financial Services編制的金融行為指數顯示,雖然美國經濟運行在復甦的軌道上,但2011年一季度,該指數明顯下滑,顯示與兩年前相比,美國的中產階段在金 融財產上的安全感明顯缺失。這也驗證了莫桑與薩蒙的共同看法,一場金融危機給美國理財市場帶來的最大變化在於,消費者的風險規避意識尤勝於以往任何時候。
「2008年以前,美國人在經濟上普遍都很有安全感,而如今他們的經濟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說著這句話的時候,莫桑臉上掠過一絲無奈。然而,事 實上,對金融理財師來說,這並不能完全算得上是個壞消息,正是因為對未來缺乏安全感,所以越來越多的美國中產階級傾向於向金融理財師尋求幫助,更合理地安 排自己的財產。
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心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理財師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希望與理財師之間能展開更多的互動與交流。「我認為金融危機重新定義了『什麼是真正的理財師』。」 薩蒙特意加重了「真正」一詞的語氣。
儘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美國的金融理財市場已經過了眼下中國正在經歷的「以產品導向為主導」的階段,但「賣產品」的現象並不會輕易絕跡。「一個所謂的 『理財師』會直接向客戶推銷金融產品,這個產品很可能是該機構唯一推介的,也不管是否適合客戶。」金融危機終結了那些單純兜售金融產品的所謂「理財師」與 他們客戶之間的關係,而客戶與真正提供服務的理財師之間的關係則變得更為緊密、不可動搖。
在薩蒙看來,正是金融危機讓「理財的重點從金融產品 逐步向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轉移」。「我的工作是和客戶一起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瞭解他生活中和錢有關的方方面面,隨後才決定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金融 危機發生期間,專業的理財師會花大量的時間與客戶面談或進行電話交流,向他們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並且確保他們的財務不會出現危機。而那些只是兜售金融產 品的『理財師』不會這麼做。」
薩蒙口中的這一趨勢,其實並非新鮮事物,而金融危機的作用就在於催化並加速了這一變化的進程。莫桑指出:「美國 金融理財市場一個最大的趨勢就是,湧現出越來越多獨立的理財機構。」這裡的「獨立」指的是它們不與任何發售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掛鉤,沒有人指揮他們銷售某 種特定金融產品,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為他們挑選任意的金融產品,並且不會從發行機構處獲得任何的佣金激勵,完全依賴向客戶收取服務費而生存。
儘管資料顯示,接近90%的金融理財師都直接或間接地為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打工」,但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金融理財師走出「圍城」,通過自行創業擺脫這 種「受制於人」的局面。而保險公司、銀行等傳統的大型金融機構則越來越傾向於將金融產品出售給一些小型的第三方理財機構而不是個人客戶,然後借獨立理財機 構之手把產品賣給客戶。對客戶來說這顯然是件好事,一方面這樣的分工可以促使大型機構致力於研發更具競爭力的金融產品,而另一方面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可以 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而在大型機構,同等級別的客戶卻未必能受到同樣的待遇。
莫桑所服務的Moisand Fitzgerald Tamayo,以及薩蒙所服務的GTRUST Financial Partners都是這類獨立理財機構的代表。據莫桑介紹,絕大多數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的規模如今還比較小,其中70%的員工人數在10人以下,他所在的 機構算上合夥上一共11名員工,服務於300個客戶。薩蒙的機構規模稍大,有23個員工,下設5個辦公室,約有客戶750名,不過他依然笑稱自己的公司是 家「大的小公司—從客戶數量和資產規模而言是家大公司,但從員工數量而言則仍是家小公司」。
這些獨立理財機構的客戶主要是美國的中產階級,用 莫桑的話來說,就是「有一些資產,但不是十分富有」,他們中有些人通過創業致富,而絕大多數就是拿薪水的普通上班族,依靠長年工作累積下來一定的財富,但 「一定不是通過繼承所得」。雖然理財服務在不同國家的分級標準不一致,但西方銀行業通常將擁有1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客戶劃入私人銀行服務,而莫桑和薩蒙 所服務的獨立理財機構則把目標客戶的資產標準鎖定在了百萬美元以下,瞄準了中端人群,這到是與《新財富》提出的「財富管理鏈中端價值理論」不謀而合(詳見 本刊2010年11月號《中國式財富管理鏈 中端價值》)。

  「理財是一場對未來的投資」
  1989年,當莫桑還在 讀大學的時候,只有大型金融機構提供與金融有關的工作崗位。於是,他在畢業後進入了美國運通的一家下屬公司工作,「當技能有所提升、經驗有所積累之後」, 他跳槽去了一家金融中介公司,於2000年開始自行創業。與之不同的是,薩蒙在獲得金融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之後,當年即以理財師的身份出道,從一家出售金融 產品的理財機構起步,6個月後就開始自己當老闆。儘管起點、經歷各不相同,但最後殊途同歸,莫桑與薩蒙都成為了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的負責人,在幫助客戶實 現他們的人生目標的同時,也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在理財行業浸淫了數十載,他倆同樣見證、也感受著這一行業的變遷。美國的第一代CFP主要源自 證券業的投資顧問和保險公司的保險顧問,1969年發起時的13個人中絕大多數都來自保險業,上世紀70、80年代,理財在很大程度上和賣保險是同義詞, 「是一種花哨的賣保險的方式」。第二代CFP則主要來自於各專業領域,如註冊會計師、證券分析師、稅務規劃師、壽險顧問師及律師等,可以幫助客戶解決更多 的綜合金融問題。如今,第三代的CFP很多是剛剛獲得理財規劃專業學位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在學校系統學習了金融專業的知識。莫桑介紹說,「美國有好幾所學 校設有理財規劃專業,這在我畢業的那個年代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公司現在有三名30歲以下的員工,都是應屆畢業生招進來的。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理財規劃的 過程,而不是單純地兜售金融產品」 。
「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今後對理財規劃和金融理財師的需求都會更加旺盛。大眾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明白理財規劃的價值所在,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理財規劃要經歷的過程。」對於金融理財市場的發展前景,薩蒙的樂觀寫滿臉上。
而且,這種樂觀不單單是對於美國,也是對於新興的中國理財市場。「與美國理財市場發展初期的情況不同,中國理財市場已經擁有了一批受過專業培訓、並且擅 長金融理財的專業人士。當美國理財市場只有7歲的時候,根本沒有專業的培訓課程,大家都是邊學邊做,憑經驗做事。因此,中國理財市場所具有的最大機遇,在 於成長初期就已經擁有了類似的培訓,並且有其他市場的過往經驗可以學習。」薩蒙如是道來。
儘管信心十足,但薩蒙和莫桑都為中國未來的理財市場 描繪了一幅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畫面。「在與中國理財師的交流中,他們的年輕讓我印象深刻」。與中國理財師充斥著30歲上下的年輕人不同,美國的金融理財師絕 大多數都在30-50歲之間,不管是人生經驗還是從業經驗都十分豐富(圖2)。顯然,要讓一個30歲左右的小夥明白50歲左右客戶的人生需求,並不是件容 易的事情。「他自己都沒有經歷過,又如何設身處地的為客戶考慮?」 薩蒙接著說,「當我在1992年加入金融理財行業時,已經有一群人在這個行業裡浸淫了15-20年,遇到困難或者不明白問題的時候,我可以向他們求教,他 們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扮演著導師的角色,而中國這一代理財師們卻沒有這樣的前輩可以求教,他們自己就是第一代的理財師。」


而在莫桑看來,中國的理財師隊伍偏年輕其實並不難理解,「剛剛富裕起來的人群和剛剛成長起來 的第一代理財師,有一天他們也將成為可以向下一代傳授經驗的老一代理財師。這是一個典型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場景。如果這些年輕的理財師不能為他們的客戶提 供很好的服務,尤其是從道德層面來衡量,理財師這一行業就無法在中國獲得很好的口碑,從而『一夜回到解放前』;相反,如果他們能以高水準的服務贏得好名 聲,不僅僅是簡單地出售金融產品,而是為客戶量身設計適合他們的理財規劃,這一行業必將在中國獲得飛速發展」。這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充分掌 握作為一名理財師的道德準則,並嚴格恪守,這是中國理財師行業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
面對亞洲財富快速增長的誘惑,老牌歐洲財富管理公司已在努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它們在亞洲設立了「在岸」前哨,試圖獲得中國和印度企業家部分財富的管理權。而現在,服務於中端市場的莫桑和薩蒙們也為在中國所感受到的一切興奮不已。
「我有幸去過全球許多大城市,北京是個奇妙的城市,現代、繁華,當然過馬路對我來說有點困難,除此以外的一切都讓我感覺這是個可愛而美好的城市。」第一 次來中國,莫桑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愛之情。而來北京前剛去過東京的薩蒙,同樣也是初次踏上這片土地,「讓人著迷」、「令人稱奇」、「極度興奮」,他搜索著各 種詞彙來描述自己對中國的印象。讓他們興奮的,不僅僅是金融理財市場,而是整個中國以及其中蘊藏的諸多機會。正如他們所言,「理財是一場對未來的投資」, 不管是對客戶還是對他們自己,抑或是中國年輕的金融理財市場。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6

500萬元,去美國買個小鎮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327

美國中西部的南達科他州(South Dakota-SC)一個名為Scenic的牛仔小鎮被放上「貨架」,標價79.9萬美元——約合510萬元人民幣。

如無意外,當地時間2011年8月17日,這筆交易將最終達成。

Scenic佔地面積共46英畝(約276公畝,18.6萬平方米),擁有廣袤的土地,鎮中心有一個加油站、一間郵局、一間酒館、一所博物館、兩幢民房和兩個小型監牢,所有這些都在出售之列。

對小鎮的所有者Twila Merrill而言,這是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這位當地居民眼中特立獨行的女人多年來一點一點買下小鎮幾乎所有土地,但因為患上癌症,她不得不搬到800公里外明尼蘇達州的羅切斯特就醫,這才有了賣掉小鎮的想法。

現在這個小鎮交到了當地房地產經紀人David Olsen手裡,他正在接洽來自世界各地的買家,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他聲稱自己「幾乎要被電話淹沒」。

Scenic小鎮人口從當年的幾百人減少到了現在的9個人。 (Olsen/供圖)

「垂死」但迷人的小鎮

農業是南達科他州由來已久的文化和經濟支柱,Scenic鎮也不例外。這個小鎮位於南達科他州第二大城市——拉皮德城(Rapid city)以東約80公里,建立於美國鐵路時代,曾一度繁華甚至有些喧囂。但從上世紀的美國大蕭條時期開始,小鎮的店舖紛紛關門,很多居民離開,年輕人也 不再回來。

當地的政府報告顯示,小鎮人口一直在減少,從最初的幾百人減少到現在的9人。

不過,這個小鎮並不像中國的農村那樣偏遠,Scenic附近有高速公路,有著名的惡地國家公園(Badlands National Park),開車一個小時就可以到拉皮德城,這裡有機場,出行方便。

Tom是Scenic鎮的居民,已經在這裡生活了8年,他和妻子居住在距離小鎮8公里的地方。在他看來,Twila Merrill像這片土地上曾經的印第安人一樣,熱愛土地、習慣於圈地和建設牧場,但她無法阻擋這個小鎮數年來一直走向衰敗。

乾旱和極端氣候阻礙了Scenic鎮的農業發展,該地區極度缺水,每年降雨僅為381毫米;在夏天,這裡的氣溫最高會達到43攝氏度,而到了冬天往往會下降到零下23攝氏度。

Tom對記者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偏遠的農村,拉皮德城一直從它周邊400公里的土地上吸引人口,美國的人口流動趨勢和中國一樣,農村人不斷進入城市。」他認為這是小鎮衰敗的原因。

被風雨打落的商店招牌、破爛斑駁的房屋外牆、年久失修的道路,稱Scenic為「鬼城」也不為過。但在經紀人Olsen眼裡,這正是小鎮的獨特之處,「自1906年建成以來,小鎮一直保持著它的原貌。」

有趣的是,這個小鎮儘管荒涼,但「紀律嚴明」,如果你到郵局裡上廁所,會被婉拒,原因是「9·11後政府規定所有的廁所『恕不外借』」。

大甩賣:你還想怎麼樣呢?

保持一百多年前的「原貌」對小鎮的未來是桎梏還是優勢?Schultz是埃嘉索(Agracel)公司CEO,堪稱美國小鎮專家,自稱「我不用驅車 繞中西部就能研究危急中的小城鎮」,在他看來,Scenic在南達科他州並非個案,這些小鎮有一個共同特點:地處山區、以農業為生、孤立於美國現代經濟。

這裡土地貧瘠,但就商業而言,由於缺少積澱,當地經濟機會也很稀少。「Scenic鎮緊鄰香農縣邊境,那是一個只有1.4萬人口的縣,80%左右是本地人,是美國貧困率最高的地區之一。」Schultz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或許是受夠了幾十年來的蕭條,即便Tom說Scenic鎮的「農村人」是保守的、對新的變化態度謹慎,但小鎮居民一直都在期待買家能夠給小鎮帶來改變。

「我不在乎買主是誰,這對我沒有什麼區別,我只想看到他們做的事。」Leo Stangle說。他1949年移居到Scenic鎮,當時還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六十多年來,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小鎮。「小鎮現在有很多破敗的建築,需要 進行清理。」Stangle說,他不關心誰會買走小鎮的土地,只要能帶來新的生意,並且修繕小鎮外觀。

兩年前,Scenic鎮曾標價300萬美元出售,但無人接手,2011年的現在,價格則驟降至79.9萬美元,Olsen在現在的銷售廣告中寫道:「你還想怎麼樣呢?」

買下整個牛仔小鎮Scenic只需要79.9萬美元(約510萬元人民幣),而美國房價最貴的小鎮——面朝大西洋的紐約Sagaponack小鎮,買一套別墅就需要逾400萬美元(2500萬元人民幣左右) (CFP/圖)

「中國人只願到 大城市買房」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在5月發佈了一份報告,顯示出中國人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購買力:截至2011年3月的12個月內,海外購房者已在美國房地產市場上投資了大約410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的購房者佔全部海外買家人數的9%,居第二位。

2010年,由於美國房地產價格的大幅跳水,大批中國人就開始到美國尋找投資機會。搜房網組織的第一批考察團有40個人到美國,再組織第二批時,已有超過500人申請加入。

Scenic鎮的出售廣告登出之後,亦被認作2010年以來美國房地產價格跳水的一個典型事件,買家裡同樣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

Olsen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現在已經收到很多買家的收購要約,在和他聯繫的買家中,有三位來自中國大陸。這三位在網上看到了Scenic鎮出售 的消息,因此向Olsen詢問了小鎮的一些具體信息,但最終都沒有表明購買意向。當記者問到是否有類似搜房網這類中介機構與Scenic接觸 時,Olsen迴避了這個問題。

Olsen說自己瞭解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並且知道中國「房地產市場很熱」。在出售小鎮的時候,他也考慮到可能有中國買家會參與,但還是覺得中國人熟悉的是美國的大城市,對於地處偏遠的Scenic小鎮,中國人「並不太瞭解」。

這倒是符合Schultz的預料,他遍數美國小鎮,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小鎮的所有者是中國人。他相信中國人買下一個美國小鎮,並將其建設成為「中國城」是可能的,但這不會發生在Scenic鎮:「我會擔心他們做什麼謀生,在經濟更發達的地方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

改造設想

Schultz和他的埃嘉索公司一直在觀察美國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浪潮」——從大城市郊區到「鄉村都市」,但他並不認為Scenic鎮有成為「鄉村都市」的潛質,這個小鎮只是「走向衰亡的中西部小鎮的一個極端案例」。

即便如此,很多買家依然向Olsen提出了改造小鎮的設想:有的買家表示希望保持美國西部原生態的狀貌;有的則希望在小鎮建設工廠,創造就業機會;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買家則告訴Olsen可考慮把這個小鎮變成「新唐人街」。

Scenic臨近的那條高速公路,每天約有700輛汽車從此通過。Olsen說:「小鎮只需要一些人口和創造力就可以發展起來。」在他看來,小鎮未來的主人至少可以在遊客身上打打主意。

但Tom卻說了一句拆台的話:「遺憾的是大部分遊客往往停留高速公路附近,並沒有多少人會來到鎮上。」但他也相信,如果在這個小鎮堅持農業的話,將無以為繼,Tom的建議是將小鎮建成一個旅遊勝地。

自從小鎮所有人Twila Merrill離開小鎮後,她的女兒Keester就負責小鎮的出售,她將選擇最後的買家。Keester在小鎮出生並長大,對這個小鎮充滿留戀。對於未來的小鎮主人,她說新業主購買的是一段歷史,同時她也很期待看到有人能讓小鎮起死回生。

如無意外,當地時間8月17日,這筆交易將最終達成,將有新面孔進入這個「少數人的社會」。不管新主人怎樣改造這個小鎮,Tom給的忠告都是:「保持足夠的耐心和良好的品行。」畢竟他用了8年時間才感覺到剛剛被這個「社會」所接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