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討論樓市價格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19.html

看到亂博貼了一篇有關怎樣計算現時樓價水平, 相當有趣, 文章的觀點是在利率問題出發, 因為大部份買樓者都需要做按揭借貸, 所以銀行的利息支出都應該計入樓價水平, 而今天的利率比97年低很多, 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 即使今天中原指數重回近100, 接近97年水平, 部份屋苑樓價更超過97年, 但計及利率支出, 仍舊便宜。

不過亂博並不完全認同這個分析, 因為供樓利率不會保持不變的。

分析樓市是高是低, 除了利率問題之外, 分析的觀點應該還要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回歸以來的香港經濟增長、市民累積的財富 (不少市民已經供完按揭)、多年來的通貨膨脹及GDP、各國印銀紙的結果、內地同胞的需求量、政府政策的改變 (對供應, 對炒賣以至對銀行借貸的政策), 今天中原指數100跟97年的100實在不可能單純作比較。


source:
http://luan-invest.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17.html

[節錄重點]

怎樣計?

上次在「如何解讀痛苦指數」一文,有讀者回應時貼出另一博文,該博文指出現時樓價較97年便宜得多,原因是現時供樓利息很低,即使樓宇按揭利息從2010年一厘加至現在三厘,供樓利息還是很低,作者用了以下例子,筆者重貼:

......97 年供樓利率高達 12%,而供樓年期最多 20 年。2010 年流行 H Rate,最低還不到 1%,即使今天 P Rate 亦只是 2.5% 左右,供樓年期一般可以做 30 年。如果首期不足,上車自住基本上可以做 90% 按揭,門檻大為降低。

以 $200 萬單位,借 70%($140 萬)為例...

首先,從供樓角度看...
對用家來說,最重要的是每個月到底要付出多少!
97 年:月供 $15,415,月入 $20,000 都很頭痛。
如果同樣以 $15,500 供款計算...
當年供 $200 萬樓的能力,今天已可供 $560 萬樓!

第二,從供款利息、總樓價角度看...
雖然很少人會在呆幾十年,即管當供到尾...
97 年:總利息 ~$230 萬.總樓價 ~$430 萬
10 年:總利息 ~$22 萬.總樓價 ~$222 萬
12 年:總利息 ~$59 萬.總樓價 ~$259 萬
怎樣?還堅持現在跟 97 一樣貴嗎?

第三,從需求角度看...
97 年的時候,需求主要來自本地人。今天,大陸同胞都喜歡到香港買房,近年的新盤,約有 30% 以上買家是大陸人,如果計及以公司名義買樓的大陸人,相信遠不止此數。大陸人的購樓慾已不止於新樓,就連中細價樓亦不放過,去年Dozy 出售的 5 個單位中,其中 2 個就是大陸人買。
97 年的時候,很多人為負擔不了供樓,樓市爆煲。
今天樓市...壓力遠遠不及 97,是技術性調整,多於因為超出社會負擔能力而爆煲,購買力只是被埋藏,而不是被消耗。

筆者反駁......現時每月供款的確比97年便宜,無可厚非,今時的按揭利率只是2.5%,的確大大低於97年的12厘息。

不過,謹記計好你的供樓負擔比率,因為H和P不會停留30年不變,......
......

以上例子$200 萬單位,借 70%($140 萬),30年供款期為例...

......

如果加息至97年的12厘:月供 $14,401,月入 $15,000, 供樓負擔比率=96%。

......筆者有以下的結論:

"97年以12厘高息上車,然後息口下降,現在是低息上車,然後息口上升,97年上車等同你揹着一個大包袱上車,然後包袱重量下降,現在是揹細包袱上車,包袱重量上升,最重要是利息上升的幅度是無法預知!"

事實上,預期按揭利息30年都不變,是非常之不切實際!......以$200萬樓價作為例子,用平均利率5厘計算,30年供樓利息是$1,305,580,總樓價應該是$3,305,581。

當然,......現時短期內賣樓要付SSD額外印花稅,......。總之,SSD迫你持貨兩年,......倘若你現時上車已經是50%供樓負擔水平,利息加至平均水平5%已經末頂,肯定被拋下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64

原來馬雲都會這樣對待小股東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22.html

早前post了一篇「有些股票價格低過價值亦是高危」 , 話楷哥用電盈玩財技, 說明有些管理層是沒有意識跟小股東分錢的, 包括大劉等人也是眾所周知。誰不知阿里巴巴的馬雲也是其中一員, 記得在大陸書局有非常之多有關馬雲的書, 隨手看看就知內地當他是一代傳奇。

記得其中一本書有提及馬雲的從商理念, 他希望利用網絡世界令各方人等的「生意」做得比較有效率, 因而產生網上生意平台的念頭, 他本身對電腦科技認識不多, 但憑藉信念一心想令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還對下屬說明他們要做出一個連他這個電腦白痴都懂怎樣操作的網上交易平台, 最後獲得非常成功的結果。

如今, 他用大約於當年上市價的價格$13.5 來提出私有化, 由於要顧及公司增長, 多年上市期間並未有太多股息派發, 在小股東的角度算是在07年借了$13.5給他搞大盤生意, 當他搞好了、搞大了, 就把$13.5發回小股東, 一點利息都不補, 算是「打完齋唔要和尚」。

對上市持有至現在的小股東而言, 尚可為打個和, 算輸了資金在4年多來的機會成本, 但在高位入市的小股東, 可算是無仇可報了。我記得有些頗受歡迎的財經blog都有建議買入這支股票, 跟入的朋友可能傷亡慘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89

又是長X的騙案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x.html

朋友在 facebook留言, 大吐苦水, 今次長X連電費都可以搞, 又是新招。


留言原文如下 :

現在或將來有意租用長X名下海X軒的朋友仔請先看看我本人的親身經歷:

大半年前我與長X海X軒訂立七個月租約,議定月租為$13,300,另加每月按用量收取的電費。當時已反覆問清楚,其他項目如水費及本地電話等均為免費,亦沒有任何其他收費項目(自行選擇及安排的項目如清潔及上網等則除外)。

數月前已發現「電費」數目出奇地貴,但因對方曾表示在職員安排下便可進入電錶房看讀數,故我欲在checkout前才一次過check數(起租時已抄下了 起始讀數)。但在checkout前數天當我要求看電錶時,對方表示因太危險故已沒有電錶,而在再三追問下職員始承認原來有其他由始至終從未口頭或書面提 及的項目(水費handling fee,電話費handling fee,巴士handling fee)竟是隱藏了在每月的「電費」中。

- 簽租約時, 職員表示除定額租金外, 另外唯一需繳交的是按用量按電錶收取的電費

- 如有其他必需收費項目其實即使不問也應該說,不說已經是不誠實

- 更何況我已反覆查問?

- 而如有告知又怎可能不問這些handling fee的實數,繼而又怎可能接受不知實數是多少, 「每月我地計到幾多就係俾幾多」?

- 為何沒有了前稱可用作核實收費正確的獨立電錶(而又沒通知)?

- 職員表示他們的收費就是正確,沒有電錶後無方法可供查核

- 為何在我表示電費極不合理地貴下(與在其他地方用電電費比較是多了一兩倍),起初仍不透露該費用是包括了其他項目,只是不斷說可能我有其他電器,可能電視 standby也用電,而最後要三番多次迫問妳們必需拿出我的用電量使用證據出來,方才透露「電費沒收多只是有其他收費」,是否有心隱瞞?

- 在我要求指出有關收費的相關條款時,黃小姐(經理)無法指出,她竟表示我的合約沒有相關條款,而他們的新條款卻是有包含這些收費的,是我們更新了,(為何沒有通知?)而我們不時都有條款改動也沒有通知住客的(結束對話前與她核實了一次我沒理解錯她的意思)。

- 翌日,馮小姐(management):沒有改動條款(不過說她們也有隨時更改條款而不作通知的權利),相關條款已說明收費(「Utility Management Fees are charged according to consumption」)。她就是以此向警方(馬鞍山警署檔案號碼:1200xxxx)解釋她們已列明收費。

- 她們完全承認她們是向客人說水費及本地電話等均為免費的,但免費的是 「使用免費」,收費的是 「handling fee」 。

- 她們表示不知道每項目(如電費多少,其他項目多少)的數目(如有向客人提及handling fee收費,客人怎會不問數目?又怎可能沒實數可提供?) ,總之每月按不知怎計出來的數目付款:香港容許如此收費的嗎?

- 更重要的是,handling fee 如何可歸入 「charged according to consumption」 收費?

- 在checkout(二月十八日星期六下午二時)交最後一次費用時我要求在收據上列出在 「Utility management fees by consumption」 下的收費項目(只是項目不是實數),被拒。口頭說出也拒絕。職員稱可聯絡management,但酒店該刻沒有management同事,要求留電回覆, 承諾會回電但仍沒覆。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0

長線投資人要做的事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_06.html

「如果你覺得股票投資是很刺激好玩的話, 那你應該是在股票市場上賠錢的一群」,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 是投資界首富巴菲特說的。

另外, 我又記得在劉德華一齣有關賭博的電影中, 他對著電視賽馬分析了一整天, 一直都沒有下注, 到當日賽馬的尾段才下了一注, 注碼很大, 結果贏了很多錢。當時他徒弟 (張家輝) 說這樣賭馬太悶了吧, 劉德華回答 :「我要買我最有把握的一場, 你想好刺激地賠錢, 還是很悶的贏呢?」

長線投資, 買了對的股票之後, 就五年、十年、廿年不動地等回報, 其間幾個月才檢視一下公司業績, 還有什麼比這個悶呢? 跟人討論也沒有趣味, 簡單的價值投資概念, 鎖定了幾家公司股票, 跟朋友討論, 朋友總會說 :「還是這幾家, 有別的嗎? 你不覺得悶嗎?」, 當一聽到這句, 我就想起上面提及的劉德華電影。

但在等候投資回報時, 不要忘記平衡自己的生活。投資是重要, 但因投資而令自己節衣縮食, 令生活變得太乏味, 那投資成績再好, 你都已經失去廿年的精彩生活了, 人生有多少個廿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8

曾特首借跑步機看會計概念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28.html

曾特首近日可說是新聞多多, 不只他一人, 幾位特首候選人亦佔了新聞紙上很多的篇幅, 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大家都熱心於數他們的不是, 有的陰謀論, 有的純粹發洩地大罵, 連搭電梯及搭港鐵都不時聽到很多「個人意見」, 精彩非常, 相信這些政治新聞一定持續至選舉完結為止。

當曾特首被人追問跟富豪有利益輸送之時, 新地突然發聲明指曾經贈送過一部跑步機到禮賓府予曾特首, 曾特首立即表明這部跑步機只是借用, 不是贈送的。

從這個「借用」的解釋, 我突然想起會計學中拆舊的概念。在會計入賬中, 每一項數字都講求平衡, 所以其中一張會計報表稱為 "balance sheet"。所有機器都有一個年期, 可能用上10年就要更換, 換走機器又會是一個支出, 花10萬元買入一部機器, 這個10萬元不可以消失了的, 所以在資產欄要加回機器的價值, 這才回到平衡。

每10年換一部機器, 在另外一張報表 "Profit & Loss"就好像每10年減少10萬元, 例如1990年買入機器, 到2000年又要更換, 2010年再換, 因而在1990年, 2000年, 2010年的收入便會大減10萬元, 而在這些年之間的9個年頭都沒有機器支出的部份, 這會大大增加了收入與支出的波幅, 而不能如實反映出真正公司每年的經營情況。

所以會計學會有拆舊的概念, 既然這部機器值10萬元又可以用上10年, 就可以用 linear model去做拆舊, 即每年把機器的價值減少1萬元作為支出, 10年之後這部機器就剛好價值歸零, 而這10萬元的機價就在這10年間平衡每年作1萬元的支出入賬, 這樣每年的 "Profit & Loss"會比較近似真實情況。

拆舊只是計算收入支出時的代表數字, 在現金流報表時不會計算在內, 這個是 "P&L" 與 "Cash flow"的其中一個差別項目, 因為現金流量表只會記錄真正有現金收入與支出的項目。記得早幾年維他奶 (0345)可以做到派息超過每年收入 (派息率 >100%), 當中不是把老本用來派息, 而是很多已經拆舊至價值為零的機器還在生產, 這是其中一個從數字中找尋到的價值, 股東自然應該享有。

至於曾特首「借」用跑步機, 這個跑步機每年的拆舊價值是多少呢? 假設值20萬的跑步機可以用上20年, 每年拆舊就算是1萬元, 他借用了3年, 從會計學上他就是收取了3萬元的利益, 誰說借人家東西不是利益輸送的一種, 借錢不用利息嗎? 何況從會計學上, 他用了3年之後把跑步機歸還也已經接受了3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8

投資的目的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_22.html

曾經跟一位同事討論投資問題, 但她說 :「我不懂, 也不會去懂, 我把所有錢放進銀行最安全, 不會去冒險。」

投資不是在冒險, 冒險是當不知道成功的機會率有多少, 或明知道成功機率很低, 還把錢投進去, 奢望行運可帶來美好的回報, 那跟賭博沒兩樣。好像買六合彩, 49個號碼中要買中 6個才有頭奬500萬彩金 (現在是800萬), 機率一算便知道每期都買廿元而買足一輩子也不會買中一次, 中了也補償不了買下的本金, 但很多人仍買是去「冒險」。

當然, 不貪心, 不懂投資好像沒有什麼問題, 放在銀行也有利息, 又不會虧損。投資人當然希望有很好的長遠回報, 不需要這個長遠回報的, 是否可置身事外, 遠離投資呢? 但其實儲蓄最大的敵人是通貨膨脹。

看了一本書很清楚地解釋通貨膨脹, 假設大家住在一個島上, 島上只有兩種物資, 就是一萬塊黃金和一萬隻雞蛋, 所以用以物易物的方法, 雞販會定價每隻雞蛋以一塊黃金交換。但有一天, 島上出現多了一萬塊黃金, 於是島上大概多了一倍黃金, 在這時候, 雞販知道自己的雞蛋升值了, 因為雞蛋對黃金比例現在是1:2, 所以他會把雞蛋對換價升高了一倍, 即兩塊黃金才可換到一隻雞蛋。

在這時, 如果你是一個勤勞的工人, 每天賺進十塊黃金並把它儲起來, 在雞蛋升值前, 其實他的收入相等於一天賺進十隻雞蛋, 但當雞蛋升值後, 他過往辛苦賺進的錢只相當於一天賺進五隻雞蛋, 他儲在銀行的黃金數量不變, 但貶值了一倍。

現實情況其實類似, 我們用的是現金, 只要政府金融管理局不理貨物平衡加印銀紙, 大家以現金儲蓄的身家將會下跌, 這就是通貨膨脹的可怕。可是政客還會希望通貨膨脹, 因為他們不想出現通縮, 因為通縮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更多。

如果每年通貨膨脹百分率是六, 大家的現金每年便會貶值百分之六, 要避免辛苦賺來的錢貶值, 只好投資, 找個好的投資工具跟通貨膨脹賽跑吧。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7-11-22 


後記 :

出此文章之時在金融海潚之前, 利率不會太低, 美國及歐洲沒有太多危機及印銀紙的舉動。但今天回看這篇文章, 這個通貨膨脹的概念相信很多人已經毫無難度地掌握到, 多得這兩年來各國出現不同的經濟所教育, 現在連小學生都懂得通貨膨脹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9

市場先生是誰?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26.html

明天匯控就會公布2011年的業績了, 2011年有很多個月份都有歐債危機問題, 中國出口下降, 而全球經濟又有點放緩, 但同時匯控在2011年開始實行了成本控制, 又賣了些資產, 到底業績是好是壞呢?

我是否想在這裡預測一下匯控的業績? 不是, 絕對不是。反而有很多大行都對匯控的業績作出了不同的預測, 我對這個舉動更為不明白。匯控在下星期一都要出業績, 為何多間大行都要在上星期尾公布對業績的預測呢? 有意思嗎? 猜謎底遊戲嗎? 看看誰的預測最準確嗎? 猜中了奬什麼呢?

百思不得其解, 大行有太多非常高智商的專業人材, 對一間像匯控如此的大企業作出業績預測盡非便宜, 而過往所作出的預測結果又只能如「賭場買大小」的機會率一般, 一半一半, 勞民傷財, 意義何在呢?

如果相信大行不會因為要養員工所以故意找東西來做的話, 可以把這些預測業績的行為解讀為「控制市場先生」。如果是巴菲特的信徒都會知道他師傅 "Benjamin Graham" 所創造的「市場先生」理論, 投資人應假想整個市場就好像是一位叫「市場先生」的人, 這位「市場先生」會每天為你報價 (市場價), 他報出的價位會隨著他每天的情緒而有高有低, 每天都不同。有時「市場先生」會很興奮, 願意以超高價買走你手上的股票, 但有時又會很悲觀, 以極低價沽售他手中的股票給你。

這位「市場先生」每天都會來問價及報價, 你可以不加理會, 他也不會有任何抱怨, 但你的投資情緒不應該受這位「市場先生」的情緒所影響。有了這個概念, 在操作時, 你就可以很合埋地在「市場」最悲觀時入市, 「市場」最興奮時退市, 不會跟著「市場」走。而相反, 大部份散戶都是跟著「市場」走的, 市場熱烘烘時入市, 市場大跌時沽貨, 跟「市場先生」的情緒同步,成為「市場先生」身體一部份。

「市場先生」就代表「市場」, 今天「市場先生」對某公司或後市的預期就是所謂的「市場預期」, 而控制「市場預期」的就是這些大行報告。無論是公司業績、議息結果、經濟數據、失業率等, 每一個數據在公布前都會有一個叫「市場預期」的東西先走出來, 當真正的數字公布後, 如果比「市場預期」高, 大市就會因「超乎市場預期」而大升, 相反, 比「市場預期」低的話, 大市就會因「低過市場預期」而大跌, 整個遊戲已經不再看實際數字, 而是看相對數字, 相對什麼數字呢? 就是相對大行們預測報告中的數字。

這都是短炒的遊戲, 要控制短炒的數字遊戲實在有很多方法, 設立「市場預期」的制度只是其中之一, 大行還可以設立更多的遊戲規則, 散戶要花多少精力才可以在短炒中長勝呢?

說回頭, 簡單一個問題 -「大行為何在業績公布前兩、三天作出預測?」, 為何我要想了不少時間才想得通呢? 我想答案是因為我的投資模式跟思維完全不是在參與短炒遊戲, 所以完全不理解大行的動機, 當一個報告對我完全沒有影響時, 我只會懷疑這份報告存在的意義。

大家自己也可以細心想想自己會否關心大行的預測報告, 如果你都好像我一樣漠不關心, 甚至差點不理解這些預測報告的用途及存意義時, 可能你已經不再是「市場先生」身體中的其中一個細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40

再談報章水平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坊間有多份大報, 例如生果日報及方向日報, 以及多本雜誌, 它們所寫的東西都不是富人思路。因為給富人看的東西多是沒有市場的, 要有市場就要寫適合普羅大眾看的東西, 再者, 那些撰稿員也不是富人出身, 所以很多報導及文章對富人來說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例如富人身家在金融海潚後的數字, 富人的身家被他們量化出來, 實在意義不大。


經常會看到有文章建議留意某股票, 近期如何好業績, 買入價 $2.8x, 上望 $3.xx, 止蝕位$2.5x 之類。又或是樓市未來如何, 有否水位上升, 是沽樓還是買樓。總之大部份文章的概念就是著重「錢」及價格, 並非價值本身。或者大家看價值問題都習慣用價格來衡量, 有市價才有價值, 沒有市價哪來價值呢? 要能否定這句話, 相信要對富人思維有一定體會。


像施永青先生這樣白手興家的富豪, 而又會在報章每天寫文章分享的實在少之又少。施先生的專欄經常叫讀者累積優質資產, 這類文章實在屬於少於。施先生也經常預測大市, 當然他手中有不少數據, 以手上豐富而準確的數據去預測大市成功率是相當高的, 可是施先生對未來的預測也不可能是100%準確, 因為未來實在有太多機會起變化。

好像在金融海潚時, 施先生預言樓市會低沉好久一段時間, 還對公司作出裁員行動, 誰知美國財長竟大手加印銀紙來救市, 最後造成09及10年樓市大升市, 中原指數升至97年的100大關。其他的變數還有很多, 天災也許不計, 但人禍及人為政策都是經常出現, 既然花很多精力都只能預測一個可能性, 不如花精神檢視自己資產狀態更好。

之前提過一位末日博士成功命中金融海潚, 及後傳媒就每事都會訪問一下這位末日博士有何高見, 可能因為大眾都喜歡知道未來, 這位末日博士就每次都悲觀看未來, 什麼雙底衰退, 什麼歐洲會出現另一波金融海潚等, 講了幾年, 一次都沒有再命中過, 要是之後一天世界經濟真的出事, 可否說他命中呢? 還有很多, 每年年頭各位財演都預測年尾恒指是多少, 12000又有, 22000又有, 30000也有, 總有一個比較近似, 而言中的那位又不會是上年或前年都言中的那位。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何我對人家如何看後市沒有多大興趣, 但偏偏報章就喜歡造這類報導, 有時在想, 到底是大眾真的喜歡看? 還是撰稿員估計大眾喜歡看呢? 或是撰稿員自己喜歡寫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3

証劵投資類型 我的相片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html

早前曾有人在 blog (指之前的永不當田雞blog) 內回應我的文章, 問及有關如果原定長線的股票短期暴升數倍, 應否考慮沽售, 我已經對這個問題作出回應, 現希望再長談補充一下我的看法。

總體而言, 証劵買賣投資習慣可分開三大類。第一類是短線型, 他們多不會看價值, 對他們而言, 投資最重要炒時機、炒消息、炒股勢, 他們最關心的不是所投資的公司能賺多少錢或價值是多少, 他們最關心的是有沒有特發事件令這公司股價暴升, 是否盈利超出預期? 是否新興行業? 是否大眾追捧對象? 是否有人出更高價錢買他的股票。這一類投資人的投資周期多是數周、數日、數天、甚至數小時, 他們很喜歡研究技術分析, 追勢及買落後股, 甚至買股票衍生工具及借孖展炒期權。

第二類是中線型, 他們會以一個股票投資人的角度看一間公司的內在價值, 比較它們的現價, 如果有折讓或公司前景理想的話, 他們會投入資金, 直至公司股價回升至高於內在價值時, 喜歡把它沽出套現或換馬, 這一類投資人的投資周期多是數年或數月, 他們很喜歡研究基本分析, 買入折讓股, 到內在價值反映出來後沽出獲利。

第三類是長線型, 他們會用一個生意擁有者的角度看公司價值及前景, 他們同樣會看一間公司的內在價值, 同樣會比較它們的現價, 更關心的是公司的生意是否能夠持續帶來可觀收入, 一旦他們確定了一間值得投資的公司, 他們會投入資金, 並盡可能不會沽出, 希望一直分享公司的回報及增長, 這一類投資人的投資周期多是數年至數十年, 更可能是永遠。

投資哲學是什麼不要緊, 三類型都有立足之地, 更有很多人是三類型的合體, 好像我一直認為是長線型的巴菲特, 在投資中石油這類周期性股票時他的投資哲學是中線型, 同樣令他數年內有十多倍回報, 所以定位是那一類或合併型都不要緊, 但我想帶出的問題是轉型的問題。

有一個比喻, 投資習慣就好比一生的專業。 假設在大學時你是修讀工程的, 誰知畢業那年工程界低迷, 幸好還未正式入行, 於是你做當年最吃香的金融, 做了兩年後, 你又發現會計行業十分吃香, 所以進修了會計課程轉行會計, 後來又發覺保險行業又是十分吃香, 於是又尋找機會轉行保險界, 當然最後你是周身刀, 但無一張刀是利刃。其實投資習慣也是類似的, 每一個投資類型都很有學問, 需要時間浸淫及吸收經驗, 朝秦暮楚的投資習慣到最後只會一張利刃也得不到。

總結我對三大類型的看法:

短線型: 有點像賭博, 曾聽說過在賭場, 如果你懂得記牌技術及高速心算, 調整下注的金額及時機, 會有大約本金7%的回報 (這是一個記億力專家說的), 厲害的短炒型炒家一輩子的回報率應該可以再高一點,但應該絕大部份這類型的投資者在賠錢。

中線型: 像會計師一般看年報, 又像婦女一般精打細算買平貨, 回報可以不錯, 巴菲特的師父 Benjamin Graham 就是用這一型, 運算公司的折讓, 買入數百上千這類的公司, 用機會分散的投資方法, 以他的功力可獲年回報達15%左右。

長線型: 我最愛這一類型, 應該 9成的富豪都是這一個哲學的, 蓋茨的微軟、李嘉誠的長實、四叔的恆基, 巴菲特更不用說, 巴菲特用這哲學做到過往三十年每年平均回報率為23%以上 (近年回報率開始有回軟), 即他的本金升值500倍之多, 可是這類型需要長時間讓複利生效, 對年紀大的投資者未必有可觀回報。

回到 blog 的回應, 如果當初買那支股票時, 以一個生意人的角度去投資的, 現在短期暴升數倍, 是否應該由長線型改為中線型呢? 這個答案讓各位細想一下吧。這個問題實在要思考一下, 不同人就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決定, 就算是一盤生意, 如果有人能出天價買起它的話, 我相信把生意賣掉亦不是壞事。

最不用思考的問題是「長線投資是否已經不行, 應否在金融危機之類的股災前沽貨呢?」還用想? 如果知道股災將至, 當然沽貨, 現金是王。但請想清楚, 永遠不會有人在股災前預知股災, 所謂預知過的什麼「未日博士」都只是好彩估中過一次, 之後他不停說有「雙底衰退」、「第二次金融海潚」、「歐洲貨幣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他就這樣不停說了3, 4年, 命中率只能在50%之下。所以看著「倒後鏡」永遠都是容易的, 現在還有朋友說我不妨考慮長線投資, 要是他的話就會在 07年沽出所有股票, 到08年尾知道美國政府救市時再買回股票, 不應跟股票談戀愛, 要高賣低買云云, 說就容易呀, 朋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4

中國收入哪裡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03.html

有朋友不明白中國的錢是怎樣來的, 其實這位朋友自己有一個不太肯定的答案想分享一下的,「全世界的錢不會多了的, 中國這幾年賺了很多錢, 其他國家一定蝕, 中國賺即美國蝕吧!」, 言下之意, 中國的收入一定是其他國家的支出, 整個世界就是一張 "balance sheet", 有贏家就一定有輸家, 所有金錢一定是平衡的。

這個問題實在是一個不簡單的問題, 不是一下子想得通的。我下意識覺得全世界國家的經濟活動不應該是此消彼長的, 腦內努力找尋創造價值的經濟活動例子作支持, 某國在賺取一分錢之時不一定代表有其他國家正在失去一分錢。

這個問題的討論應該相當有趣, 對修讀過經濟學的朋友應該很在行, 方向是提出一些創造價值的例子, 看看例子中金錢流向的總和是否大於零, 再將其類比開去就可以證明全世界國家不一定是此消彼長的經濟。



例子一, 富士康的工廠

眾所周知, 曾經是恒生指數成份股的富士康是 iphone加工場 , 採用廉價的中國勞工, 不難理解它的成本控制如何出色, 借富士康來說說工廠的管理智慧。假設一個工人要由頭到尾親手做一部手機出來要足足兩個星期的時間, 意思是這個工人要捍接電路板、做鍵盤、做外殼、測試、包裝等, 不只時間長, 工人所需要的培訓時間會很長, 出錯機會也很高, 要加快生產亦有很多限制, 在這個情況下, 要在一個月內生產100件 iphone就要50個熟手工人。

今天的工廠管理都已經把所有工序分散, 每個小組負責生產個別工序, 包裝的只會做包裝, 捍接電路板的不需要做外殼, 在這個情況下, 生產速度會大增, 所需要的工人又不一定是熟手工人, 工人出錯的機會大大減低, 連技術外洩的機會都減低 (蘋果不會把核心流程給同一個工廠製造, 以免技術外洩)。透過這樣的管理, 可能做一部 iphone分散成 5個不同組別的工人, 但平均每部 iphone製造出來的時間只需 1日。之前要1個工人做 14天, 現在就5個工人做 1天, 要在一個月內生產100件 iphone, 平均所需工人應該是15人至20人就足夠。

就是這樣, 透過工廠管理的智慧, 製造同樣的東西所需要的資源及成本就減少了, 盈利會到什麼地方呢? 就是企業家手中, 先不計算是中國人做還是美國人做, 單看這個工廠例子, 同樣賣5000元一部的 iphone, 成本可能由 2000元降至 1000元, 每部由賺 3000元增至賺 4000元, 在消費者完全沒有付出更多的情況下, 一些價值透過智慧在無中生有 "money created from the thin air", 證明一方賺錢不一定另一方賠錢的。只要透過商業轉型, 很多價值可以從中創造出來。

中國有13億人口及一塊很大的土地, 要在當中創造價值實在不是問題。鄧小平先生提倡將中國經濟轉型, 把大量農民的生產力釋放出來。從前, 一個農民借一塊田的生產力, 可能一年只能產生1000元的價值, 但轉了做工廠工之後, 一年可能產生10000元的價值, 輕鬆就能創造10倍價值。中國幾20年有多少農民作出轉型呢? 又有多少國民增加了生產力呢? 當中創造出數以10倍計的新價值, 這些價值都不一定是其他國家損失的價值。


討論過國家本土的經濟價值問題, 進而談多一點不同國家之間的問題, 當涉及到國家之間的貿易, 問題再會複雜一些, 包括兩個國家出入口貨品的平衡問題, 各國貨幣的面值定價問題。有關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問題, 在這裡又想多舉一個例子。


例子二, 兩國分工種植再作貿易

貿易就是一個國家贏而另一個國家輸嗎? 亦不然。記得 Charlie Munger 舉過一個例子, 就是有兩個國家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國家 A的地理位置很適合種植稻米, 成本低廉, 而國家 B就很適合種葡萄, 壤紅酒, 又是成本低廉。如果要國家A種葡萄來出產紅酒, 可能要1000元一支的成本, 還要很難入口, 而國家 B 就只需要100元一支, 而且味道極佳。相反, 國家 B種植稻米的成本是100元一斤, 而國家 A只需要10元一斤, 還保證出產穩定。

聰明的經濟學家會怎樣做呢? 當然來一個貿易, 由國家 A專注種植稻米, 產量足以供應兩國, 因而出口平、靚、正的稻米到國家 B。而國家 B就用同樣方式出產一級便宜紅酒到國家A。就是這個雙邊貿易關係, 兩個國家同時降低了生活成本, 又提升了生活水平, 輕易做到雙贏。所以兩國貿易, 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存在此消彼長的情況。

貿易從來就是一個聰明的經濟遊戲, 結果應該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處理得而的話, 同樣不存在誰在賺、誰在蝕的問題。

至於貨幣問題, 從前大部份國家的貨幣都要透過黃金來支持, 如今都不用了, 大家見到美國要印多少銀紙出來都可以就知道。今天多數國家的貨幣都由債券來支持, 債券的價值又由國家的經濟狀態及其信用所支持, 亦即債券數量跟GDP的比例, 如果一個國家的GDP夠高的話, 理應可發更多債券, 亦即可以合理地印出更多銀紙。

因此, 高生產力的國家就有能力支持多些銀紙, 國民可以有多些錢可以花, 比其他國家多點購買力, 多點改善生活的能力, 過更好的生活, 一個國家可以單靠內需也可以發展得很富足, 不存在中國賺的錢一定是外國賠掉的。

中、美兩國近年來都有貿易差額, 中國出口貨物多於美國出口, 造成一個美國人在花費買東西, 中國就賣東西賺走美國人的錢這個現象, 美國就借些施壓要人民幣升值來削弱中國的出口能力, 又狂印銀紙令美元貶值, 完全在歪曲貨幣所代表的意義。這一招她對日本都用過, 要日元升就升、跌就跌, 完全將日本的經濟拖垮了20年之久。

美國要中國的低廉產品, 又不出口中國需要的高科技產品, 他們有東西又不賣, 又要指控人家向他們賣東西多於買東西, 完全超錯。難怪一般人都有這個錯覺, 覺得其他國家的衰退跟中國的掘起有直接關係。經常在想, 要是美國希望貿易平衡一點, 不如選擇多賣兩台戰機到中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