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亞馬遜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銷售增速不及分析師預期,龐大的開支也拖累該公司發生14年以來的最大季度虧損。
盡管亞馬遜三季度總營收跳增20%,至205.8億美元,但這低於分析師此前209億美元的預期。
亞馬遜三季度在新品研發方面耗資巨大,比如音樂類、音頻類和其他戰略擴張令公司支出大增,導致三季度總計虧損4.37億美元,遠超去年同期4100萬美元的虧損額,同比擴大966%。分析師此前預計為虧損3.314億美元。
此外,公司7月推出的智能手機Fire smartphone銷量不佳,但花費卻不少,總投入額高達1.7億美元。
由於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領導的亞馬遜在Kindle Fire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配送中心網絡、無人機、原創內容等產品和服務上投入了巨額資金,因此,亞馬遜的凈利潤很難預測。
投資者對亞馬遜三季報感到失望,公司盤後股價暴跌12%,至279.75美元,創2013年6月以來新低。
圖1:全球銷售增速和員工總數(藍線代表全球銷售增速,紅線代表員工總數)
圖2:季度性運營和凈收入
圖3:過去12個月的運營利潤
圖4:2010年至2014年期間,每一年的三季度運營利潤和凈收入
三季度財報更多詳細數據如下:
亞馬遜第三季度凈虧損為4.37億美元,合攤薄後每股虧損0.95美元,去年同期為凈虧損4100萬美元,合攤薄後每股虧損0.09美元。
截至第三季度末,亞馬遜連續12個月內的運營現金流為57.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9.8億美元,同比增長15%。
截至第三季度末,12個月的自由現金流為10.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88億美元。去年同期截至第三季度末的12個月自由現金流包括了當季購買位於西雅圖辦公大樓的14億美元支出。
亞馬遜第三季度凈銷售額同比增長20%,至205.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70.9億美元。
相比去年同期,匯兌因素在該季為公司創造了1300萬美元的收益。
亞馬遜第三季度運營虧損為5.4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運營虧損2500萬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信貸松綁政策逐漸落地、限購城市大多放松政策之時,機構預計北上廣這類一線城市年內取消限購基本無望。北京市房協秘書長陳誌日前表示,調控變化是必然趨勢,預計明年一季度北京會出臺一些以市場為主導的調整政策。
陳誌認為,目前北京的樓市成交總量下降,均價仍在上漲,相關稅收並未減少太多,政府不會認為市況太差,因此北京市政府未來兩個月不會出臺退出調控的政策。但可以預見,北京市政府一定在積極的研判市場,分析哪些政策可以退出,哪些政策可以微調,預計明年一季度會做一些適應市場的政策調整。
除了政府可能選擇明年一季度進行調整,陳誌認為,企業也會將一季度作為調整戰略和新一年年度計劃的窗口期。從企業角度看,今年後兩個月是一個平淡的收官期,現在要看到有一些政策或需要過一些時間才能調整。
據同策咨詢研究部統計,截至今年10月26日,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和三亞之外,46個限購城市當中41個已正式取消或變相放松限購,樓市進入“後限購時代”。
距中國央行出臺房貸新政已有一個月,本月初公布的中國百城房價仍持續下跌。中國指數研究院10月31日發布數據顯示,10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環比下跌0.4%,連續第6個月下跌。10月百城住宅均價同比下跌0.52%,在連續22個月上漲後首次下跌。
目前僅剩北上廣深以及三亞五個城市堅守限購政策,10月各地方政府還在頻頻加大救市力度。中新網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除了取消限購、放寬購房入戶條件、降低公積金貸款門檻外,目前已有紹興、杭州、長沙、南京、沈陽、武漢、寧波等超過20個城市出臺了購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在“雙向調控”的思路指導下,一線城市仍然沒有調整或取消樓市限購政策,明年一線城市也很難取消限購。
張宏偉預計,由於一線城市樓市的總體趨勢是供不應求,外來性的投資性需求較為活躍,當樓市限購政策的替代性的長效調控政策或調控機制尚未嶄露頭角之時,一線城市的限購政策取消的可能性不大。而最關鍵的是一線城市地方政府“不差錢”,也很難調整或取消樓市限購政策。
張宏偉認為,在“央四條”等政策出臺後,受年底上市公司沖刺年度銷售業績指標等因素影響,市場成交量已開始出現反彈,市場隱約出現炒作房價上漲的信號,但市場去庫存的基本面短期內尚未明顯改變。當一線城市還未重現房價上漲的預期時,政府相關部門需盡快研究、出臺長效調控機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3季度貨幣政策報告解讀:偷偷放大水、央媽全招了! 作者:海通宏觀姜超、顧瀟嘯、王丹 ![]() 看完3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再次被震驚了,居然所有的市場傳言都是真的,為什麽靈通人士總是能先知道消息呢,連細節都一點不差?9月份就赤裸裸的投放了5000億啊,直接相當於一次降準了!完全不差錢的情況下10月份又扔出來2695億,而且都用的是MLF新式武器,意思就是慢慢用不著急還,難怪債券利率降得連他媽都不認識了! 那麽問題來了?為啥米央媽那麽著急,三番五次偷偷放大水呢?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貸款利率還在上升,降低融資成本的任務要打板子了。 有人會說,貨幣政策報告不是說降了嗎,你仔細讀讀:“在相關部門、金融機構的協調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9月末,銀行間市場3年期、7年期AA 級企業債的到期收益率分別為5.78%和6.62%,較上年末下降1.57個和0.84個百分點。9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7%,比上月下降0.12個百分點,比上年12月份下降0.23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33%,比上月下降0.11個百分點;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5.22%,與上月基本持平。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6%,比上月下降0.05個百分點。” 大家讀報告一定要仔細,不要被字面上的東西給忽悠了。這次貨幣政策報告對利率的描述極其詭異。首先寫的是債券利率大幅下降,這雖然也算是融資成本的一部分,但和貸款比份額實在太小了,以前從來不提,這次居然被放在了首位,原因是後面的東西根本不好意思寫。 大家註意所有描述貸款利率的部分都是和上月相比,問題是貨幣政策報告是每季度出一次,所以理所應當應該和上個季度末相比。所以我們仔細對比了歷史數據以後,發現貸款利率的真實情況如下:3季度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為6.97%,比2季度的6.96%略有上升。其中一般貸款利率上升7bp至7.33%。房貸利率6.96%比2季末上升3bp。此外,3季度貸款利率上浮比例從69.11%上升至71.26%,反映企業融資條件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還在惡化。 貸款利率上升有啥影響呢?只能說從歷史經驗看,對經濟存在極大的負面影響。由於3季度房貸利率不降反升,導致居民房貸增速從18.4%降至17.5%。而由於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上升,也使得融資總量增速持續回落。地產銷量增速以及融資總量增速是決定經濟走勢的兩個最重要的領先指標,因而其下行意味著未來半年內經濟難以見底。 由此也不難理解為啥從9月份起央媽開始偷偷放大水,原因就在於貸款利率不降反升。怎麽辦呢?我們發現除了傳統的降息降準之外,央媽絞盡腦汁,幾乎把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 從數量政策看,9月創設MLF(中期借貸便利)向銀行提供5000億元流動性,10月通過MLF向銀行提供2695億元流動性。得益於巨量MLF投放貨幣,9月超儲率已經升至2.3%的8個月高點,考慮到11、12月超萬億財政放款在即,預計12月超儲率或升至2.7%,年底前流動性寬松無虞。 此外由於數量寬松政策對降低利率效果不明顯,央行分別於7月、9月和10月三次下調14天正回購操作利率,並且首次承認9月份起已適度下調PSL資金利率。 降低融資成本是央行的首要任務,但目前央行各類創新工具對降低貸款利率收效甚微,下調回購招標利率大幅降低了貨幣市場以及債券市場利率,但對信貸市場貸款利率下降的引導相對緩慢,企業融資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我們判斷15年央行或正式下調存款利率,次數或在兩次以上,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我們預測15年GDP增速降至7%,CPI降至1.5%,泰勒規則下對應的R007均衡值應在2.5%以下,這意味著目前3%左右的R007仍有50bp以上的下降空間,恰好對應兩次以上降息。判斷未來正回購利率仍將繼續下調。預計央行未來仍會繼續創新工具,比如更長期限的LLF(長期借貸便利)等。 總而言之,感覺只要貸款利率不降,央媽放水就是根本停不下來的節奏啊! 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貸款利率仍高,上浮比例增加。3季度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為6.97%,比2季度的6.96%略有上升。其中一般貸款利率上升7bp至7.33%,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仍未緩解。票據利率下降29bp至5.22%有所回落。而房貸利率6.96%比2季末上升3bp。從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看,3季度利率下浮貸款比例從9.32%降至8.31%,基準利率比例從21.57%降至20.43%,而利率上浮比例從69.11%上升至71.26%,反映企業融資條件仍在惡化。 第二,融資增速下行,經濟下行風險未消。由於3季度房貸利率不降反升,導致居民房貸增速從18.4%降至17.5%。而由於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上升,也使得融資總量增速持續回落,進而影響了貨幣創造能力,M2增速也明顯回落。從歷史經驗看,地產銷量增速以及融資總量增速是決定經濟走勢的兩個最重要的領先指標,因而其下行意味著短期內經濟下行風險未消,在未來半年內經濟難以見底。 第三,央行承認偷偷大幅放水,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社融成本。在3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央行正式承認9月創設MLF(中期借貸便利)向銀行提供5000億元流動性,10月通過MLF向銀行提供2695億元流動性,印證了此前市場關於央行在9、10兩月大幅提供流動性的傳言。中期借貸便利期限3個月,利率為3.5%。 央行強調這兩次使用的是新創設的MLF而非SLF,前者比後者期限更長,例如這次9月施行的MLF期限為三個月,利率是央行規定的利率3.5%。而且MLF需要商業銀行提供國債、央票、政策性金融債或高等級信用債等優質債券作抵押。其目的是在外匯占款趨勢性放緩的背景下,為金融機構提供補充中期適度流動性,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第四,9月末超儲率大幅上升至2.3%,流動性顯著改善,年底前寬松無虞。此前央行公布9月其他存款性銀行新增儲備資產約6700億,由此我們曾大膽推算9月金融機構超儲率上升0.4%至2.3%,創下今年2月以來新高,而央行3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印證了我們的判斷。 9月央行公開市場凈回籠500億,外匯占款減少133億,財政放款2300億,準備金繳款2200億,以上操作凈回籠約500億,意味著9月5000億MLF的投放應為超儲率上升主因。而10月雖有5、6000億財政繳款,但2695億MLF的投放意味著10月超儲率僅小幅下降。而11、12月財政放款總額超萬億,我們預測年底超儲率有望升至2.7%,年底前流動性寬松無虞。 第五,利率下調動作不斷。由於數量寬松政策對降低利率效果不明顯,央行分別於7月、9月和10月三次下調14天正回購操作利率,並且首次承認9月份起適度下調PSL資金利率。 第六,降低融資成本仍是央行未來首要任務,降息概率顯著上升。14年央行降息以下調正回購招標利率為主,大幅降低了貨幣市場以及債券市場利率,但對信貸市場貸款利率下降的引導相對緩慢,企業融資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經濟下行風險未消。 我們預測15年GDP增速降至7%,CPI降至1.5%,而根據泰勒規則,與之對應的R007均衡值應在2.5%以下,這意味著目前3%左右的R007仍有50bp以上的下降空間,因而我們預測未來正回購利率仍將繼續下調。而且預計央行未來仍會繼續創新工具,比如更長期限的LLF(長期借貸便利)等。 降低融資成本是央行的首要任務,但目前央行各類創新工具對降低貸款利率收效甚微,我們判斷15年央行或正式下調存款利率,次數或在兩次以上,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從二季度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對比來看,三季度報告更強調經濟對債務和投資的依賴過高等矛盾突出,同時將經濟“轉型升級”納入未來總體方針。而在貨幣政策工具的組合使用上,突出方法上要更加靈活,刪去了過去的“預見性”,此外還將未來的貨幣金融環境描述為“中性適度”,而非之前的“穩定”,這樣的表述也為後期政策執行留下更多空間。 |
曾經的黃金死多頭——億萬富豪、對沖基金經理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最近對黃金的熱情不及從前了。
最新數據顯示,截止9月30日,鮑爾森連續第五個季度保持他的黃金持倉不變。鮑爾森領導的同名投資公司在全球最大黃金ETF——SPDR GOLD TRUST中持有1023萬股,價值約14億美元。同時也是大型礦企Goldcorp, Silver Wheaton以及Yamana Gold的大股東之一。
鮑爾森一直以來都對黃金抱有十足的信心,他超過40%的股票交易都與黃金相關,直到去年才改變了多頭的看法。
鮑爾森2009年開始投資黃金,押註黃金價格會因美聯儲史無前例的貨幣刺激而上漲。一開始,這確實是筆不錯的投資,黃金自2008年12月開始至2011年6月共上漲了70%。不過隨著投資者們發現他們擔心的高通脹並未出現,於是開始撤離黃金,2013年里黃金共下跌了28%,創三十多年來最大跌幅。鮑爾森同時也表示,他不會再向黃金增加投資,因為不清楚通脹什麽時候才會加速。
今年前六個月黃金價格一度走出幅度不小的反彈,但隨著美國經濟複蘇的跡象越來越明顯,黃金在上個季度大跌8.4%。隨著美聯儲上月結束QE並距離加息越來越近,同時美元兌十種主要貨幣匯價升至5年新高,黃金的價值貯藏屬性吸引力下降,價格跌勢也顯著加速,近日一度跌至1130美元/盎司的四年半低點。
SPDR黃金ETF的持倉在過去兩個季度中連續下滑,本周至720.62噸為2008年以來最低。同時美國通脹預期指標——5年期國債收支平衡率( 5yr Treasury Break-even Rate)今年大跌15%,創2008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顯示市場對通脹的預期較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彭博新聞社,歐洲央行副行長康斯坦西奧表示,歐洲央行明年一季度可能考慮購買主權債券。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上周五也曾在法蘭克福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歐洲央行必須盡快促進通脹走高,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要的時候歐央行將會擴大資產購買。他稱,“我們會盡快采取行動提高通脹和通脹預期。”
康斯坦西奧的表態和德拉吉如出一轍,他稱如果目前的刺激無效,那麽歐洲央行將考慮根據各國的經濟規模來購買相應比例的主權國債。
他表示,歐洲央行將在明年一季度評估目前措施的效果。
德拉吉認為,歐元區通脹正在變得更加具有挑戰性,短期通脹預期已經跌到極低的水平。關於經濟,德拉吉認為歐元區經濟在未來幾個月不大可能出現強勁複蘇,潛在的經濟增長動能依然疲弱。
自今年6月以來,歐洲央行已經幾次降息,並且釋放了長期貸款、購買擔保債券以及ABS。德拉吉也並未排除購買政府債券的可能。
在上月的歐洲央行利率決議後,德拉吉提到會將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大到2012年初的水平,這意味著歐央行有1萬億歐元的刺激空間。
三季度歐元區GDP僅增長0.2%,通脹為0.4%,持續低於“不及但接近2%”的通脹目標。
康斯坦西奧講話後,歐元大跌,美元上漲,黃金下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備受關註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有望在明年一季度前出臺。
目前在與國企改革有關的改革意見中,頂層設計方面有8個改革方案正在抓緊研究制定,此外還有34項具體措施。這些方案可能以“1+N”形式發布。
其中,“1”是指首先會出臺一個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N”是指十幾個配套方案。
按原規劃,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及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意見年底出臺,一些方案已提交改革領導小組討論並反複修改,預計不會晚於明年一季度出臺。
報道還提到,正在抓緊制定的國企改革方案中,頂層設計方面最重要的有兩個: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方案。關系到全局工作的方案有六個:國企功能建立與分類改革方案、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調整方案、投資運營公司方案、剝離企業辦社會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施方案,以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意見、完善國企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方案。
華爾街見聞曾提到,當前中央和地方層面均已開始著手國有企業改革試點,但有國資人士稱,在國資委的文件政策出臺之前,很難有實質性的動作。
此前,財政部企業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財經報》采訪時曾表示,2014年將研究設計國企改革總體意見,上報中央、國務院批準。2015年啟動幾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組建試點,同時印發混合所有制等實施辦法或指導意見。2016年到2020年分批完成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組建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外儲連續連續兩個季度下滑,除受正常匯率波動的影響,有分析師擔憂與資本外流有關。
央行昨天數據顯示,四季度外匯儲備規模減少500億美元,截止12月底,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84萬億美元。而在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89萬億美元。
這已是中國外匯儲備連續第二個月下降,去年三季度,中國外儲較二季度減少1000億美元。二季度末為3.99萬億美元。
據路透,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金融分析師鄂永健提到,因為美元升值,外儲中非美元貨幣折算美元價值下降可能是原因之一。
三季度外儲下降時,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也表示,中國外儲下降為國際匯率波動所致,不必過度解讀。
國家外匯管理局總經濟師黃國波近期曾撰文稱:“我國的外匯儲備目前已經分散到30多種貨幣,包括歐元、日元、韓元、英鎊、澳元等等”。美元升值,就會導致這些非美元資產在折算成美元時金額減少,即以美元計價的外儲貶值了,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外匯儲備的美元計價余額。
東莞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陳龍認為,外匯儲備的下降在預期之中,但是較前季度下降500億美元的規模仍屬意外。去年四季度接近1500億美元的外匯順差,再加上減少的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說明當季資金外流規模接近2000億美元。由此可見,在美元收縮、資金回流美國的大背景下,整體資金外流的趨勢在加強,未來的外生流動性沖擊不容樂觀。
不過,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認為,外儲連續減少,美元匯率升值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結匯減少,美元到了企業手里,但企業因為美元升值沒有結匯,沒有變成外匯儲備。雖然貿易順差還是很大,但是企業沒有結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預期美元升值,加上人民幣可能少許貶值或者不升值帶來的影響更大,但不是資本外逃,現在離資本外逃還有段距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瑞穗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2014年12月PMI數據與諸多高頻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進一步放緩。與此同時,受需求疲軟和油價下跌的影響,通縮壓力仍然不小。對此,貨幣政策有必要進一步放松給予支持。然而,考慮到上次降息後銀行間利率反而上升,融資炒股風氣大盛,央行出於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金融穩定的考慮,可能會推遲降準降息。筆者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政策仍將更多的采取定向寬松措施。
經濟增長放緩趨勢明顯。盡管去年12月消費、工業生產、投資等數據尚待公布,但從已經發布的PMI數據以及諸多高頻數據中,不難發現整體經濟增速仍在下降。其中,2014年12月PMI回落至50.1%,比11月降低0.2個百分點,降至18個月新低。與之相佐證,匯豐PMI指數也呈現下滑趨勢,該指數下降至49.6%,是過去7月首次回落至50%以下。
同時,通縮風險在加劇。2014年12月CPI同比增長1.5%,比11月略有提高。其中,受季節性影響,食品價格大幅反彈,同比增長回升至2.9%,特別是蔬菜、水果等受寒冷天氣影響,價格反彈明顯。相比之下,受油價持續下跌影響,非食品價格同比增長0.8%,是2010年1月以來首次低於1%水平。生產領域的通縮跡象則更加明顯,2014年12月PPI降至-3.3%,連續34個月處於通縮階段,更反映生產需求疲軟與大宗商品價格下調的影響。
從經濟基本面分析,當前中國經濟已面臨增長與通脹雙低的格局,央行有必要保持寬松的政策方向。確實,從經濟理論分析,央行若推出降息降準已經符合邏輯。比如,降息方面,當前貸款利率仍然較高,實體融資成本較貴,加之長期生產領域通縮,企業已經不堪重負,降低利率是諸多處於生產困境中的企業的強烈呼聲。而降準方面,考慮到如今外匯占款增加已經低於以往,20%的準備金率實屬過高,且未來央行在貨幣政策工具使用上將更多地采用價格型工具,保持過嚴的數量控制,同樣不利於價格發揮作用,故而今年降準降息的推出也是很合理。
然而,筆者發現,當前存在部分證據顯示央行在貨幣政策選擇上正面臨兩難局面,特別是考慮到國內股市風險以及全球匯率動蕩格局等因素,降準降息預期或推遲到一季度以後。
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A股市場經歷一輪快速上漲的行情,遠好於海外主要市場表現。毫無疑問,本輪股市上漲是基於過低估值修複、央行降息導致流動性壓力緩解,以及市場對改革持樂觀預期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在筆者看來,一定程度的股市上漲不僅是決策層樂見的,也是化解中國經濟困境所需要的。畢竟股市已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熊市,藍籌股被低估,不利於股市發揮直接融資的功能。而且股市反彈也有利於疏通直接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補充企業資本金進而降低企業杠桿率過高的風險。
但是,過快的上漲卻引發泡沫化風險,超出決策層預期。與此同時,本輪牛市上漲中,杠桿化產品得到大量使用,決策層正在擔心金融穩定風險。從數據來看,目前市場融資融券規模突破萬億元,而實際上,這一數字在本輪行情啟動前的2014年4月末才剛剛超過了4000億元,增長之快令人吃驚。與此同時,杠桿基金、銀行傘狀信托等也在借助杠桿推波助瀾。
近期央行公布的信貸與金融數據亦支持了筆者的判斷。數據顯示,2014年12月新增貸款遠遜於社會融資規模,當月新增貸款僅為6973億元,比11月回落了1553億元;社會融資總量卻由11月的1.15萬億元增加到12月的1.69萬億元,這導致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比重當月降至41.2%。當月社會融資總量中,信托與委托貸款分別增加2106億元與4582億元,增幅明顯。短期內出現如此大的變化確實讓人意外,也頗不尋常。
仔細分析數據不難發現,12月表外資金的大幅擴張,實際上與當前股票大漲、資金借道委托貸款進入股市,如銀行傘狀信托等業務大行其道有關。此外,1月5日地方債務存量上報截止,部分地方項目尋求新的資金來源也推高了表外融資需求。因此,筆者認為,本輪股市快速上漲是建立在樂觀預期的推動之上,很難想象僅靠預期而脫離基本面的過快股市上漲是牢固,加之杠桿產品的大量使用,是否會推升資產泡沫進而危害金融穩定,筆者相信決策層對此是有所擔憂的。
其實從近日證監會出手打擊違規資金進入股市,銀監會出手擬限定銀行委托貸款來源及用途等監管層頻頻出手,也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筆者的判斷。按此邏輯,預計短期內央行采取降準的概率正在降低。
此外,今年全球匯率動蕩也將是未來央行貨幣抉擇的重要考慮。不難看出,當前海外經濟金融市場正處於動蕩之中,早前瑞郎曾突然宣布脫鉤歐元引發資金恐慌便是證明。筆者預計今年人民幣將保持對美元貶值,對非美元匯率升值的局面,全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區間基本判斷是在6.1-6.4之間。但是,考慮到今年美元加息已經排上日程,國內一旦降息,利差縮小是否會助推人民幣兌美元突破6.4?央行對此存有擔憂。
總之,今年海內外經濟形勢變化較快,央行貨幣政策面臨著較大壓力。筆者預計,一季度內降息降準的可能性不大,采取更多定向工具可能是次優選擇。實際上,有報道指出近日央行已對去年10月的那次MLF(中期借貸便利)進行了約2800億元的續期操作,顯示定向支持或是央行未來政策工具的使用方向。從這一角度而言,央行在啟動了SLF、MLF以外,未來推出更長期的定向工具如LLF或有可期。
當然,雖然央行短期政策發揮面臨困境,但加快金融改革仍應堅定不移。今年年初,央行已經召開了工作會議,明確了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包括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等。在筆者看來,上述改革的推進有助於人民幣早日實現基本可兌換,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同時,面對當前經濟疲軟的態勢與貨幣政策兩難,財政政策需要發揮更多作用。今年財政赤字目標尚有較大空間,財政存款高達4.8萬億元,此時增加民生支出,對於穩增長、調結構均具有重要意義。
更進一步,為緩解當前貨幣政策困局,在金融改革加速推進之時,也需要財稅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協調配合。畢竟當前大量預算軟約束企業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與貸款主體選擇和價格定價難以市場化、貨幣政策傳導失效等密切相關。值得肯定的是,財稅改革與國企改革均是今年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旦能夠切實推進,必將有助於理順當前央行面臨的困境,緩解定向貨幣政策難以承受之重,並為中國經濟帶來制度紅利,支持今年7%的增長目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