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題籽】花園街地膽 夕陽排檔半生緣

1 : GS(14)@2016-10-22 22:29:23

花園街地膽Brian,小時候會於小販檔口幫爸爸睇檔,近年重回舊地,把觀察與研究結集成書!



【專題籽:胚芽故事】放工時間,偶然會在人來人往的行人天橋上停下腳步,看看泛起黃燈的花園街,「欣賞花園街,黃昏來最靚,因為剛亮燈的排檔,燈光柔和,如同兩排燈籠。」,在花園街長大的郭斯恆(Brian),七十年代跟隨母親在花園街看檔,二○一一年的花園街火災,街道變天,令他的起心肝重回舊地,在兩年間觀察街道物件,用心聆聽小販故事,以圖文、數據分析所見所聞,紀錄火災後的變化,原本只是來做畢業論文,今年終出版成為實體書《我是街道觀察員》,讓我們重新認識這條褪色老街。

二百三十三檔 乾濕貨舖齊集

今天走進花園街,只覺放眼是時裝店,時光倒流五十年,這裏是另一個世界。在花園街住了二十多年的Brian,回想兒時的花園街,徹頭徹尾是賣乾濕貨的街市,根據他在二○一四年的統計,由太子道西至旺角道的花園街地段,排檔總數有二百三十三檔,地舖有一百三十九間,種類包括生果、家居雜貨、手機用品、美容、玩具,但以時裝店數目最多,「花園街地段本是種花的農地,六十年代開始有小販出現,乾濕貨都是放在木頭車、木箱上擺賣,只有十餘檔。」政府為方便管理,七十年代將散落深水埗及附近街道的小販遷移至花園街,形成人流暢旺的光景,九十年代起,又因為環境衞生問題,濕貨檔販遷移至附近的花園街市政大廈,「以前有雞檔魚檔菜檔,返學必經一排排深綠色排檔,有時還會見到雞隻躲藏在檔口底,時有鮮魚彈跳到後巷。禮拜六日最多動物睇,有蛇、田雞、鵪鶉,整條街好旺好熱鬧。」除了濕貨排檔,從前街內還有茶餐廳、銀行、米舖、雜貨舖、中藥房,小販及店舖提供價廉物美的物品,形成自給自足的小社區。花園街地膽Brian,回到人生的起點,最初只為尋找自己的身份,「九七年回歸後,很多人思考香港人身份的問題,其實香港人身份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而街道就是緊貼日常生活的地方,例如返工、放工會同茶餐廳老闆聊天,讓我實實在在感覺自己是香港人。」現職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的他,今天帶我們站在高處鳥瞰花園街景色,穿梭過去與現在。
Brian的爸爸,六十年代已在花園街當小販,曾租住花園街內的三樓單位,方便從窗口睇水,「細個覺得小販的工作好低微,在社會階層中屬低層次,幫屋企人開檔,好怕撞到同學。」,當上童工小販,難受之餘,最面懵是與街坊講價,「其實講價好尷尬,但在街道生存就要與不同的人講價。」人大了,懂得職業無分貴賤,回溯童年在花園街的往事,始終是快樂的,「以前細個沒有太多娛樂,香燭舖平日會丟棄竹枝,中秋節後會掉舊燈籠,一班細路執回家重新砌模型或做手工交功課。」對於小朋友而言,花園街就是一個大遊樂場。Brian指大部份老店已結業,全條街只餘下傳統中式餅店「奇趣餅家」、雞檔、菜檔及香燭舖四間老店,仍保留八十年代風味,「奇趣餅家舖後有師傅整餅,即搓即焗,街坊知道甚麼鐘數來買老婆餅。」在街內流傳的三十多年手工餅香,更列入米芝蓮名單,揚威國際。在香港當小販,絕對是夕陽工業。六、七十年代只要交一張相及五蚊牌費,就可以申請小販牌,無門檻可言,不少偷渡來港的內地人,為求餬口當上小販,「母親當年來港時不足二十歲,在花園街內賣鹹魚,不斷轉賣不同的物品,一賣就幾十年,她不想退休,返工其實是想見老街坊。」在花園街賣衫褲三十年的超哥,大火後極力幫檔主們爭取權益,與Brian媽媽及街內的大部份小販一樣,唔開檔唔聚財,「以前大陸物資缺乏,香港人供應物資給他們,現在倒轉頭由十三億人民供應給香港人,競爭大、利潤少,加上有網購,後生一代好少幫襯小販。」排檔敵過火災,卻敵不過時代巨輪,「好多人做唔住退下來,無後生仔入行,因為收入已不足以養一頭家,我們年紀大,有檔開好過入劍橋啦。」一九七○年市政局停發小販牌,牌照數目由八十年代的二萬個,直至二○一四年全港只有約有六千多個,老一輩的牌主大部份七八十歲,Brian慨嘆見證花園街小販歷史的人買少見少,「他們的遭遇正正見證香港的轉變,他們的故事,也是香港人的故事。」



大火後花園街的排檔必須保持3呎乘4呎,中間可保留寬闊的通道讓救護車進入。

七、八十年代的花園街,還有走鬼小販檔在中間通道擺賣。圖片由伍妙敏提供



不願出鏡的Brian媽媽又稱「大家姐」,近年在花園街賣平價化妝品。

奇趣餅家自1984年在花園街開業,招牌老婆餅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

記者:王佩兒攝影:周芝瑩編輯:劉曉丹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22/198081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