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落难大股东如何保卫股权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009/t3188613.htm

从黄光裕、戴国芳等人的教训,与黄宏生、张文中、郑梦九等人的经验中,民企大股东可以获得在困境中保持公司控制权的启示。

  尚未见分晓的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其中有许多值得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深思之处。
落难大股东为何境遇不同
  黄光裕并非第一个入狱的老板,为什么与其处境类似的黄宏生、张文中被判刑后,仍能保持对创维、物美的有效控制,而没有发生职业经理人“反水”的情况?对比来看,原因有三。
第一,更高的股权比例。黄宏生入狱时对创维的持股比例近40%,而摩根士丹利作为第二大股东仅持股9%左右,在机构投资者中没有潜在的威胁者。张文中亦然,更高的持股比例形成了更为稳固的控制权。
第二,用老臣、忠臣和最紧密的人,保持与公司的沟通。黄宏生在狱中与属下沟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老臣杨东文、创维总经理张学斌及黄的妻子林卫平等每月都 去香港赤柱监狱探视,期间黄会面授对企业发展的看法;同时定期阅读高管们带给的各种报表;二是每月给董事局写信,部分还拿到内刊上发表给全体员工看。反观 陈晓,与黄光裕之间缺乏牢固的关系纽带;作为永乐电器曾经的掌舵人,也不乏做老板的经验,其有意扩大在公司中的话语权,亦在情理之中。
第三, 管理层与公司所有者在经营思路和利益上的一致性。这一点创维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宏生入狱前,创维管理团队不但获得股权激励,而且得到更大的授权,因此,老 板获刑后,张学斌继续率领团队完成董事会既定的发展战略。反观国美,各种声音隐约指出黄光裕的独断以及管理班子在股权激励上的绝望,由此也为陈晓带来了机 遇。而且,在国美的发展模式、节奏和步骤上,黄光裕与陈晓也有较大的分歧。黄光裕更为激进,其策略是以规模为前提,再精细化经营门店。陈晓则注重提升单位 面积销售效率,他接手后,仅2009年前9个月,国美就关闭了158家低效益门店。多重矛盾,最终全面爆发,带来了国美的内忧外患。
在海外市 场,与黄光裕案件相似的有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集团主席郑梦九入狱案。2007年,身家超过22亿美元的郑梦九因挪用公款和行贿被判刑3年。不过,郑氏家族 在现代汽车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持股比例在40%以上,加之管理层对公司既有战略的一贯秉持,同样使得现代集团在此期间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黄光裕的教训与 黄宏生、张文中、郑梦九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家深思。
从另一角度看,黄光裕入狱后,虽然面临夺回公司控制权的压力,却未重蹈当年铁本钢铁董事 长戴国芳入狱后公司最终破产清算、顾雏军被捕后格林柯尔帝国瓦解的命运,且能在狱中遥控,其财富在此期间还持续增值,又堪称幸运。其中原因正在于,国美作 为上市公司,还关系黄氏家族之外其他股东的利益,因此,包括股东、司法、监管机构在内的各方都能够依照既有的游戏规则规范处事。这也意味着,经由上市步入 规范运作的轨道,不失为民企老板规避自身风险波及公司的有效路径。

  争夺国美:规则下的游戏
  对于民企来说,国美争夺战影响深远,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新经济下股权之争的新范例,一个经理人与雇主之间关系的里程碑。
首先,双方虽是你来我往、明枪暗箭,争夺方式却都合理合法,符合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股东会是公司权力的最高机构,董事会执行股东会决议,而经理人则受 董事会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目前双方争夺的焦点是董事会,而对董事会改造起决定作用的是股东会。在国美的股权结构中,黄氏家族的控股地位基本 是一直以底线(占1/3股份,基本可以保证否决权)为核心设计的,这给当前的股权争夺留下了很多变数。例如,贝恩资本债转股后,如果获得增发机会,黄氏家 族可能失去控股地位,为此,黄光裕运用大股东的权力,否决贝恩的增资计划,否决贝恩方人员进入董事会,提议更换总经理、董事长,以及提议召开股东大会等, 完全是捍卫其地位的正招。这无疑值得后来者借鉴。
其次,这是一次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关系的罗生门。经理人和股东之间本是非常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主人犯了错误,甚至这个错误有可能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作为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团队,是否就能以对全体股东负责的名义“抢班夺权”?
虽然国美股东不只黄氏一家,陈晓撇清黄光裕对公司的负面影响也似乎更符合中小股东的利益,但作为受托人,其核心责任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论陈晓 19个月来功过如何,他在国美“去黄光裕化”方面都有违信托责任。比如,黄光裕对国美的股权激励计划是“慷股东之慨”的指责,并非全无道理。股权激励的初 衷是扭转委托代理问题,使得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一致,其产生的背景是美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导致了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在大股东相对明确的企业中,股权激 励未必合适,其将稀释全体股东的股份比例,进而在短期内导致每股价值的下滑,比如长江实业往往以高薪而非股权激励经理人。
不过,从舆论“去黄 光裕化”看,其撇清黄光裕与国美经营的关系并无不当。2004年11月,黄宏生及其弟黄培生因涉嫌造假账以及挪用公司资金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后,创维同样 迅速展开危机公关,强调公司不等于大股东,现有股东之间高度团结,以防止大股东危机扩大为公司危机。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企业家违背信托责任的事件常有发生,并引起了社会的热议;而今国美事件的出现,可能会使许多中国民企老板重新评估引入职业经理人的风险,其对股权的控制可能会更为紧密。
国美争夺战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战争,有损全体股东的利益。而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最终要回到股东价值创造这个落脚点。无论结局如何,黄光裕也好,陈晓也罢, 都必须面对如何保持公司平稳有序运营、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问题。而在旁观者中,企业家需要思考的是公司与自身的关系定位,职业经理人则需要再思考一下信 托责任的核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8

黄光裕之后 创始人如何面对职业经理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9/1935638.shtml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陈黄之争”尘埃落定,但留给中国所有民营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却刚刚开始。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是否应该大权紧握,而职业经理人该不该越俎代庖?这场历经月余的争端,也给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上了一课。
“公司治理应该合约化而不是道德化,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最大的问题不是信任问题,而是约束问题。”昨日,(9月28日),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对此表示。
该不该选择职业经理人?
这其实是两方面共同的困惑。
此轮对决中,陈晓的胜出,让企业家们不得不思考究竟能否将一手创办的商业王国交付于他人之手。
“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在公司治理中,因为利益而反目成仇,最后甚至动用其他非法的手段来解决的事例。这样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也是引发我们思考的一点。”姜汝祥告诉记者,当国美控制权争端通过法制手段来解决时,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种更好的警示作用。
“这次事件肯定会让企业家有所担忧。”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为了防止职业经理人对企业创始人利益的侵害,目前,在美国的公司章程中,已经加入了创始人保护条款。这种创始人保护条款正是中国民企急需引进的。”
当这场争端愈演愈烈之时,不乏一些民营企业家公开表示自己不敢再选择职业经理人,原因也多是怕重走黄光裕的老路。
但这终究不是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问题,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则表示,“相比更多的中国企业来说,黄光裕和陈晓的组合具备 一定的特殊性,正是根源上的一些问题令得此次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企业也不应该受到这样非典型案例的影响。”她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创业型,而职 业经理人的介入则会让企业的财富更加稳固地建立、壮大。
在她看来,这场争端如果带来的是对职业经理人的质疑,则并不利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
创始人也需要“职业化”
在中国,上百万的民营企业中不乏优秀的代表,欧美国家同样如此。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席位都被民企所占据。但相比欧美国家的企业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来说,中国的企业家则显得有些“放不开”。
“撇开国美不谈,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通病是创造了一个公司就必须控制这个公司。不但要获得利益还要获得控制权。”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公司治理专家文学国告诉记者,“其实目前对黄光裕来说,利益也是摆在第二位,控制权才最重要。”
当然,中国企业家的财富积累模式并不同于欧美的企业家,这也造成在面对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时,中国企业家饱含了更多的“亲情”。
如果这是内因的话,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则是导致企业家慎用职业经理人的另一大外在因素。
“不得不说,现在职业经理人也存在很多问题,譬如不诚信,当自己做大之后就将老板的市场分割。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则是,创始人不能完全信任职业经理人,从而经常干涉其管理模式。这其实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文学国对此表示。
“职业经理人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执行大多数股东的意志是基本原则,这是最起码的信托责任,否则,现代企业制度就无从谈起。”财经专家、通路快建高级顾问李春兵同样表示。
“职业经理人需要职业化,企业家同样需要。”夏华告诉记者,在其看来“不仅仅是经理人的成熟程度需要提高,每一个老板的心态也要改变,在企业发展的这条道路上,过多地用情感来作判断并非一件好事。”
用“契约”替代道德约束
在这场“陈黄之争”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二字莫过于 “道义”。一直以来,陈晓深受诟病的也是其被认为违背了这两个字。
“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不好的一点便是将事情道德化。经济问题应该合约化。”姜汝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不少的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便是用信任替代了约束,不习惯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公司的发展。
“不请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用明确的合约来保护双方的权利,而不单是依赖个人忠诚。”姜汝祥对此表示。
“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典型意义的。遵循‘游戏规则’,在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框架内解决大股东和现有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种法制的进步。”文学国表示,这件事情产生的警示意义在于,不管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都要注重用契约关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13

如何使用zkiz.com的股票搜尋功能?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8520

1. 找股票資料

(1) 先去
http://stock.zkiz.com/,輸入股票編號,就看到所有股票資料(包括公告、股價及股權披露、董事資料等)。

(2) 在
http://stock.zkiz.com/ 的 Zkiz tag 搜尋方面,你會見到新聞區/ 討論專區,如果想看新聞按入新聞區,如果想看討論/公告,按入討論專區。

(3) 真的沒有的話,就自己在上市公司區/新聞區自已開一個,把新聞貼上吧

如果不想看其他股票資料,想直接找貼子的話,則去
http://zkiz.com,然後在空格輸入號碼/上市公司名稱即可找到需要的東西。

2. 找作者文章
(1) 在
http://zkiz.com,輸入作者名稱。
(2) 如沒有的話,把自己找到的文章放入財經人物、作者區吧。

3. 想發言及寫Blog
首先登記一個ZkizPassport,這樣你就可以使用本站的功能。
Blog:
http://realblog.zkiz.com
論壇:
http://realforum.zkiz.com

大家有沒有甚麼改進/好建議?可以在以下連結留言。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85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60

覆讀者問-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系列

今日有位Jones Ng的網友寄信給我,問題是關於此前寫的「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系列」,臚列如下: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

裏面其中提到:

1) 上市一年後,煲湯控股的股價開始不斷上升,慢慢由1元不斷升上8元,然後宣佈1拆20,每手股數由10,000股不變。不久,公司宣佈股權集中公告,再不久,配售特別授權配售100億股,每股10仙,扣除味氏證券的費用後,集9億多,傳聞為購入一國際級的石油田,若不能收購,則配售失效。經配售後現時股數增加至125億股,煲湯持股量大減至28.8%。

==》 根據之前你所寫的公司有2.4億股, 如果1拆20, 不是應該是變了48億股嗎?再加上剛剛配售的100, 總共不是應該148億股嗎? 另外“煲湯持股量大減至28.8%”爲什麽是28.8%, 如何計算的?

2)不久,公司股價急升至1元停牌,並宣佈以38.8億向其中多間BVI公司(因是BVI公司,不用披露股東身份)收購這個油田,其中以8.8億以現金支付,其餘全以CB支付,換股價僅20仙,如果收市價低於此數,則可以隨時重訂換股價,但不得低於1仙,全數兌換後,煲湯持股量會大幅降低至約2%,此油田作價是根據味味估值師估值作50億元,並折讓24.4%收購。

===》以CB支付,換股價僅20仙, 是不是全數兌換後, 股數會增加了150億股, 而且如何結算到煲湯持股量降至2%

味氏證券行如何操作股票實錄(2)

3)味氏證券計及手上持有的30億股合併後股本1,200萬股,共控制6,825萬股,折27.3%,手上股權仍是不足。==》 這2個數字1,200萬股,共控制6,825萬股, 從何而來的?

4)供股後,公司宣佈向獨立第三方味吉揚一以1.5億購入天之崖、海之角一塊地皮,根據日之出食堂估值師的估算,發覺價值約2億,但據公告稱此次收購折讓25%,以1億現金及1.25元發行1,200萬股支付,但實際上連地圖也找不到這地方。==》1億+1500萬新集資現金, 也不夠1.5億, 另外的3500萬從哪裡來?

5)其後公司宣佈100合1,並把每手股數變成1萬股,股本變成3,960萬股,再以10仙,1供10股,股本增至4.356億,集資約4,356萬,情況和上次供股差不多。現時手上的股數約38948.25萬股,已增至89.41%。==》 請問如何計算手上的股數, 我可能從第三個問題開始就lost左, 所以不知道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請指明!

6)公司宣佈,味吉陽一向數名獨立第三方以16仙購入29.9%股權,另外有人看到,味氏證券行的中央結算紀錄並無大變動,有人懷疑,他持有的股權應是按予證券行,更認為味氏證券行主腦味皇賣人情給他。==》 這個意味著什麽?是偷錢的行為?

就此回覆如下:
1. 你對,稍後我會更正了,最初他有1.8億股,拆股後變成36億股,以當時計錯的股本來計,的確是28.8%(36/125 x 100%),如按新的比率計算,約是24.3%,但更正後應無此問題。

2. 問題是一樣的,更正後已沒問題。

3. 275億股,200合1,變成1.375億股,11供9,變成2.5億股(1.375/11 x 20),之前在(1) 作手剩下30億股(更正後變成24億股),200合1是1,500萬股,加上認購了1.125億的50%的5,625萬股,即是7,125萬股(更正後變成6,825萬股),有2.5億股的股本,即是28.5%(更正後27.3%)

4. 之前供股集資了1.125億,當中1億現金出處就是這兒。已更正番問題。

5. 連續兩次供股,大舉批股後股本增至3.6億股,他手上持股為6,825萬股。
1供10,他供90%,即供32.4億股,即有33.0825億股,100合1後,變成3,308.25萬股, 然後1供10,供3.96億股,他供90%,即是3.564億股,即有38948.25萬股。

6. 做個順水人情,叫他找個刁散晒D貨,如果成功就賺大錢囉。

如果有關於這些問題,請到下面連結的股票常識詢問區,不要寄到E-mail了。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58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90

贏家試金石 20%的試煉 他們如何讓賈伯斯買單?

2010-10-04  TWM  
 

 

24,900元,是一支iPhone 4的價格;1,200萬台,是今年iPad的銷售預估量,這是一個由上億位蘋果使用者創造出的銷售奇蹟,蘋果在iPad開賣後,寫下1,040億元的單季新高獲利數字。

然而,在台灣的7百家科技廠裡,能與蘋果共享榮耀的卻不到10%,能分食到一台iPad的利潤,不到20%。

在這場殘酷的競賽中,他們想盡辦法要擠進蘋果供應鏈的窄門,他們用研發實力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用最獨創的「S」級服務讓蘋果滿意,他們用最靈活的管理、最大的彈性配合蘋果的需求,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他們派出最頂尖的精英,就為了讓追求完美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點頭,說Yes!

 

撰文‧賴筱凡

九月十六日晚上,凡那比颱風侵台前一晚,風雨欲來的前夕,台北市信義威秀卻照常熱鬧非凡;世貿二館湧進上千人大開派對;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中華電信總部,也迎來了四百位VIP客戶,他們有人等了十一個小時,有人從公司走到現場排隊;這些人都只有一個目的,在隔天的凌晨零時,從三大電信商手裡買下iPhone 4。

場景拉到日本東京,號稱「宅男聖地」的秋葉原,大街上處處可見iPad的宣傳字樣,蘋果專賣店裡更是人滿為患,不管是帶著中國口音的大陸客,或在地的日本人,都忙著拿起展示用的iPad與iPhone 4仔細端詳,外頭的海報更用斗大的字寫著:「iPhone 4缺貨,每人限購一支。」這些人的狂熱,就為了擁有一支iPhone 4、一台iPad,為了走在科技產品的流行尖端,為了享受科技產品帶來的生活革命,更為了成為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的信徒。

一點也不誇張,在缺乏科技新品的二○一○年,iPad與iPhone 4幾乎獨領風騷,光是iPad開賣六十天,銷售量就突破兩百萬台。國際市調機構更預估,今年iPad全球銷售量將上看一二九○萬台;拓墣產業研究所甚至預估,iPad對NB產業的侵蝕程度,將高達三成,而iPhone 4也可望在今年賣出三四五○萬支。這不僅對宏達電形成極大威脅,更讓遲遲推不出平板電腦機種的雙A||宏碁與華碩慘踢鐵板。

然而,你一定難以想像,靠著iPad、iPhone 4大賣,賈伯斯的魅力卻能養活全台灣十幾萬個家庭,他們有的是鴻海員工,有的是和碩員工,每一家接到蘋果訂單的零組件廠,都在全球颳起的蘋果旋風裡,賺飽荷包,讓十幾萬個家庭跟著受惠。

還有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些動輒市值上兆元、上千億元的大小台廠加起來,卻僅分食iPad每台成本二○%都不到的利潤。

在NB代工末路的氛圍下,蘋果iPad、iPhone 4的訂單,儼然成為台廠的救贖,更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獲利成長的保證書。誰能在這不到二○%的淬煉中勝出,博得賈伯斯信賴,誰就是後PC時代、NB代工末路下的倖存者。

 

賈伯斯的難搞

 

連郭台銘也得罰站道歉

但想擠進蘋果供應鏈的窄門,接蘋果的訂單,沒有「十八般武藝」哪接得上手?一位科技大廠董事長就這麼形容,「蘋果是最好的客戶,同時也是最難搞的客戶。」蘋果的產品走在趨勢最前線,絕對無庸置疑,每個產品線的大賣,也都讓蘋果供應鏈跟著大賺,但在賺錢的背後,台廠為了服務好蘋果、綁住這個超級大客戶,卻是用盡心思、砸下重兵。

蘋果的企業文化,在賈伯斯身上顯露無遺,尤其深植在每位蘋果員工身上,「畢竟人家是國際大廠,又是客戶,自然講起話來??(挺起胸膛),就是比較有風。」在這位科技大廠董事長口中,與蘋果交手沒有三兩三,豈上得了梁山。

最實際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去年弄丟iPhone 4的工程樣機,對於保密要求甚高的蘋果,完全無法容忍這種事發生,最後弄丟樣品機的富士康員工跳樓自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得親自飛到蘋果總部罰站、鞠躬道歉,原因只有一個:他們得罪不起這個大客戶。

在亞洲,郭台銘是重量級的企業大老,是掌控上百萬名員工的「成吉思汗」,但在蘋果面前,他只是一名代工廠的老闆,是供應鏈上的一個廠商。「一通電話就把你叫到美國總部去,講沒三句話就結束,是常有的事情。」為了搞定蘋果這個「大咖」客戶,縱使是身價上億元的科技大廠老闆們,只要蘋果一通電話,都得乖乖拎著公事包,飛到美國去。

這樣說來或許誇張,卻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台灣科技產業裡。當NB產業面臨平板電腦大軍壓境的危機,當做NB產業的生意已變得格式化,想抓住下一波成長潮的台灣科技廠,就得參加這不到二○%的淬煉,擠破頭也要躋身蘋果供應鏈,即使分享的是不到二○%的利潤,卻是NB代工末路下的另一條康莊大道。

於是,這不到二○%的淬煉,才正要開始!

 

淬煉一:研發力

 

想接單得先證明你有本事

在代工產業裡,傳誦著一個有趣的說法,要做蘋果的生意,得先到蘋果受訓半年。例如廣達負責蘋果的團隊,就要先赴美受訓半年,得到蘋果認可後,才能接洽蘋果的業務。雖然無從考證,卻真實反映出蘋果在每個環節的謹慎,不僅製程、設備得經由蘋果指定,就連人都要蘋果認證。

其實,蘋果與每家台廠的合作都非常密切,甚至在工廠裡遇見蘋果的員工,都不用太意外,因為他們必須隨時掌控每一顆零組件的生產進度、品質,「往好方面想,他們是在幫你,我們反而還得感謝他們。」正達總經理江嘉斌說,去年訂單最慘澹的時候,是蘋果盯著他們把東西做出來,才有後面打入iPad供應鏈的甜美果實。

「不過,蘋果要的東西都是最新的,你有沒有本事給,這是關鍵。」不願具名的科技廠總經理說,為了要開發蘋果指定的產品,經常先行投入了大筆資金,最後效益卻不成正比,另一位同樣做蘋果生意的電子大老就忍不住抱怨,「常常要你研究這個、那個,最後我們做出來了,他們(指蘋果)卻說要再看看。」正因蘋果對於研發實力的高度要求,要熬過這不到二○%淬煉的第一關,就是研發實力要夠堅強。以正達為例,在最關鍵的兩百天裡,成功達到蘋果的要求,將玻璃厚度從一釐米降到○.五釐米,但這還不能滿足蘋果,因為它要的是○.四釐米的玻璃。

同樣的,為了強化代工設計能力,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砸下七十億元購併兩家金屬機構件廠,就是為了補強和碩在金屬機構件的供應能力,讓和碩在爭取代工設計訂單,更有利基點。其實在華碩、和碩尚未分家前,和碩就曾經替蘋果代工過NB,如今和碩自立門戶,又以設計實力著稱,第一戰就是要搶回蘋果這塊餅。

然而,鴻海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iPhone 4的CDMA版本訂單被童子賢拿走,自然得在iPad上扳回一城,郭台銘積極將河南鄭州與四川成都打造成專門生產iPhone 4與iPad的重鎮,更全力將周邊配合供應商集結,就是為鞏固鴻海研發及系統組裝實力。

 

淬煉二:應變力

 

隨時能將產能增加二○%

具備基本門檻的研發實力後,第二關要淬煉台廠的,是應變能力。

不願具名的科技廠總經理透露,「在每張蘋果訂單簽約時,裡面都有一項附屬條款,他要求你必須要有隨時將產能增加二○%的能力。」這二○%測驗的是台廠的應變能力,是驗證供應商在產品熱銷時,能否跟上蘋果的腳步。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就指出,蘋果一年就專攻一款產品,手機產品今年是iPhone 4、電腦產品今年是iPad,所以火力必須全開,不只內建的零組件要擁有最新的技術,產品大賣的時候,蘋果更要抓住這段關鍵時機,因為隨時可能因為三星出了新款的平板電腦、RIM又推出更炫的黑莓機,讓iPhone 4、iPad令市場著迷的魔力盡失。

為了保留這二○%產能的空間,參加這場淬煉的台廠老闆心中都有一份產能調整計畫,因為蘋果隨時可能要求你比原先預估(forecast)還高的出貨量,交期也可能隨時縮短,端看這些台灣供應商怎麼拿出本領來因應。

今年初,當市場還在引頸企盼iPad問世之際,正達的南科廠已經緊鑼密鼓地加緊衝高良率,因為他們很清楚,一旦iPad上市,追在後頭的出貨壓力將塞爆生產線,所以擴產計畫在他們確定拿下蘋果訂單後,就不斷地進行。同樣地,去年就開始整建江蘇常熟生產線的新普董事長宋福祥,為了接下iPad大單,他準備了一半的產能在等著生產iPad電池,「面對蘋果,新普願意無上限的配合生產。」這就是新普的實力。

負責提供iPhone 4關鍵晶片的供應商就曾私下透露,為了嗑下iPhone 4這口蘋果,被要求三個月後就得交貨,這對於前置期長的晶片供應商來說,無異是一大挑戰,「但你就是要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周七天,不停不休的做,直到產品交貨為止。」

淬煉三:服務力

 

勿期待別人不來搶飯碗

在採訪過程中,大嗑蘋果的這些台廠,多半不敢具名評論這個「超大咖」客戶,不僅是簽訂保密條款的緣故,更多是這些蘋果供應鏈上有名的廠商都很清楚,一旦洩露了任何有關蘋果的事情,就等著掉單子,因為在參加這場淬煉前,保密,是蘋果要求供應商的基本條件。

除了保密之外,為了讓蘋果滿意,台廠身段得夠「軟Q」,除了研發、生產外,將服務做到最極致,例如廣達就專為蘋果設立「戰情中心」,對外不得透露任何資訊,即使負責不同客戶的同事,也不能互相交流,「永遠只有蘋果team(團隊)的人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這句話雖簡潔,卻道盡台廠為了服務蘋果,將保密機制做到滴水不漏。

但這還不夠,要做蘋果生意,得二十四小時待命,不管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台廠老闆們都得在第一時間知道,甚至有一家科技廠還為了蘋果建置獨特的「警報系統」,不管老闆身在何方,他都是警報訊息的第一個接收者;晶技更是獨創「S」級客戶服務,用最柔軟的身段,贏得這場淬煉。

的確,當全球化變成勢不可當的潮流,台廠的競爭對手來自全球各地,爭取訂單不能永遠打殺價戰,當別人也有厚實研發能力,也有產能支援能力,「比的就是誰的服務好。」前台積電人資長李瑞華說,「你永遠不可能期待別人不會來搶你的飯碗。」這場戰役裡,縱使台廠分到的只是二○%不到的利潤,然而,當iPad銷售預估數字一路從不到千萬台,到三年後可能上看五千萬台,這已占全球NB出貨量的一五%,「這個數字,可能還要再上修。」陳清文說,iPad對NB的衝擊,恐怕將擴大到三○%之多。

在這個趨勢裡,台灣雙A迄今仍沒有角色,就像高盛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所說,「我們美國研究團隊預估明年平板電腦的市場,iPad會拿下八○%,台廠可能會白忙一場。」這也是為什麼iPad二代延至明年初才推出,「因為這個市場根本沒有它的對手,它遙遙領先了快一年。」一名供應商說。

當雙A碰壁,當iPad與iPhone 4獨領風騷,參加蘋果這場不到二○%的淬煉,成為台廠不得不走的路,「成功之後,做出口碑,後面湧來的訂單才是關鍵。」一位科技廠老闆透露,當蘋果成為市場指標,能在這場淬煉中活下來,成為坐擁蘋果這塊試金石的贏家,因為來自其他品牌源源不絕的訂單,才是他們被蘋果「磨到深處無怨尤」的最佳獎賞。

你不能不知道賈伯斯 10大難搞

1隨call隨到免理由

蘋果一通電話,供應商就得拎著公事包飛美國,卻常講沒三句話就被斥回。

 

2更動交期長短不定

交期經常被壓縮,視銷售、研發進度,交期也有可能延後。

 

3配合研發卻不採用

蘋果希望供應商配合研發新技術,資本支出先投入,然而未被採用的新品總比採用多。

 

4品質要求超級挑剔

即使薄度多1公釐,甚至些微色差,都不符蘋果要求。

 

5配合設計費盡心力

1年只出1機的蘋果,設計過程不斷更改,供應商也得要有彈性隨時跟著改。

 

6要想接單先訓半年

由於蘋果對產品品質要求高,因此要接蘋果訂單前半年,供應商人員還必須先受訓半年,獲認證才開始出貨。

 

7疑難雜症一肩扛起

蘋果相當重視供應商的問題解決能力,若料源或是研發遇瓶頸,供應商都得立即提出解決方案,不然恐遭轉單。

 

8售價昂貴毛利過低

蘋果產品單價雖高,但單一零組件、代工組裝價格卻都不高。

 

9支援擴產不得異議

近期iPad、iPhone 4大賣,蘋果就要求供應商必須大開產能,支援訂單需求。

 

10保密條款太過嚴苛

蘋果對供應商的保密程度要求甚高,一旦洩密,就可能被抽單,近期就發生蘋果施壓廣達,狀告記者的事件。

台廠大老使出渾身解數為博賈伯斯青睞

童子賢

砸70億元購併日騰與日貴兩家機構件廠,補足金屬機構件實力。

成績 拿下iPhone 4 CDMA版訂單,打破鴻海獨吃iPhone訂單的格局,更有機會進一步拿下蘋果最新電視產品iTV訂單。

 

郭台銘

加碼觸控領域,並將成都設為未來iPad與iTV生產重鎮,積極重整大陸布局,天津、河南鄭州將為手機組裝生產線。

成績 為iPad獨家供應商,代工組裝iPhone 4,旗下多家轉投資公司雨露均霑。

 

林百里

設立無塵室等級生產線,生產超薄NB Macbook Air。

成績 第二代MacBook Air訂單入袋,新款iMac及MacBook Pro機種訂單也陸續入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5

沃尔沃重新组阁:李书福如何避免基因排异?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3/xNMDAwMDIwMDcxNw.html

种种迹象表明,沃尔沃收归吉利后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近日沃尔沃汽车总裁兼CEO斯蒂芬·雅克布宣布全球总部以及中国区新高层管理组织架构:

取消公司以前的首席运营官(COO)的管理结构。全球总部负责产品开发、制造、采购和质量的几位高级副总裁以及特殊车辆部门的主管将直接汇报给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

沈 晖被任命为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董事长,负责中国区的生产和商业运营。童志远为沃尔沃汽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原沃尔沃中国区总裁柯 力世 (Dr. Alexander Klose) 为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公司CEO。来自吉利集团的王召兴担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总裁。同时现任沃尔沃汽车托斯兰达工厂总经理拉尔斯·丹尼尔森(Lars Danielson)担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负责工业系统副总裁,负责沃尔沃国产的工程业务。

沃尔沃中国区业务全面升级,增加多项功能并调整了业务框架之前,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表示,希望尽快在欧洲市场上销售国产汽车。对于这个“蛇吞象”的故事,瑞典的一些政府和学术界高层仍然有自己的声音和看法。

日前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恩平。他向记者透露,在吉利在伦敦完成了收购沃尔沃资产交割后,他曾与瑞典外交部商务秘书长、驻华领事馆商务助理、瑞典商会主任、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等共同探讨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这些瑞典各方对收购案例仍表示了一定的关注与担忧。为此他专门就这些担忧提出了建议。

随着沃尔沃国产的临近,对于沃尔沃品牌高质量和安全性是否能继续延续,是瑞典方面最关心的问题。瑞典的商业竞争法则是:顺顾客者昌,逆顾客者亡。同时瑞典人的消费心理也是追求高质量,他们常认为物美价亦应美,所以不追求价廉。

庄恩平透露:“瑞典人对以产生低端产品、追求产量而发展的中国企业依然有担心,这也折射出沃尔沃对新东家的担心。

庄恩平告诉记者,沃尔沃移植到中国,他们最担心的是李书福对品牌内涵的理解是否与沃尔沃的理解一致呢?他认为,李书福只有用事实证明这些猜测是多余的,以此来消除疑虑,建立相互信任感。

李书福似乎也正以实际行动来解除这种担忧。在最新的一份针对中国区高管的任命中,现任沃尔沃轿车瑞典托斯兰达工厂经理拉尔斯·丹尼尔森将负责在中国即将开展的生产业务

作 为长期研究跨文化管理的专业人士,庄恩平告诉记者,导致跨国收购后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互信任与尊重,而这些误解往往始于双方的不同沟通方式与共 事方式。雅克布宣布沃尔沃新管理层成员后,中外高管数量对等会给沃尔沃管理文化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已经引起外界关注。

先后与上述瑞典方面 的各界人士进行中瑞文化差异化比较后,庄恩平感受的差异是:以中西管理者沟通方式为例,在处理工作时,西方人对事不对人,说话直截了当,直言不讳,从不顾 及对方面子。而东方人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吞吞吐吐,转弯抹角,不敢直面回答,或设法回避。东方人的这种交流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很可能会误解为东方人有意在 隐瞒什么,不愿意交流,甚至被误认为是一种不尊重对方,不诚实的表现。特别在讨论中,一些中国人还习惯用汉语相互交流,这种行为在跨文化工作中是最忌讳 的。这些都会让对方产生怀疑,最终产生误解。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告诉记者,虽然在收购初期瑞典民众对沃尔沃被吉利收购有 所担忧,不过随着事态发展,这些担忧已不是主流意见。目前从李书福运作沃尔沃的情况看,大的战略意图基本都是在原定意图下运作。“总而言之,从外面公布的 消息来看,一切都在轨道上运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67

巴菲特最热门接班人索科尔:我是如何发现比亚迪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8/3MMDAwMDIwMTM3Mw.html

大卫·索科尔接过《理财周报》,虽然看不懂上面的中文字,他依然面带笑容,清晰而低声地说谢谢。

他是Berkshire Hathaway旗下三家公司的主席,是比亚迪的非执行董事,是巴菲特安放在奥马哈办公室的信封里极有可能出现的名字。

这个美国人,表现出英国人训练有素的礼节与亲和。他今年54岁,高大,西装修身而笔挺。根据公开的资料,他每周有五天都5点起床,练习哑铃并慢跑5公里。他从不在会议时迟到,因为他认为迟到即意味着不尊重。

猜测纷起,美国的多家媒体热衷于对比大卫和李路,分析到底谁有可能最后成功继位。李路,华裔,是通过他,巴菲特才知道了比亚迪。去年,巴菲特以一股1.03美元的价格收购2.25亿股比亚迪,截至今天,比亚迪的股价是55.15港币,价格上涨了7倍。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投资比亚迪的是伯克夏旗下一家叫中美能源的公司,而大卫正是这家公司的主席。

比亚迪缠绕的接班人之争

早在2003年,李路就结识了巴菲特的伙伴芒格,两人相见恨晚,言谈甚欢,李路就此获得了芒格一笔5000万美元的投资。

5年之后,李路给芒格打了一个电话,比亚迪进入他们的谈话之中。一向寡言而严肃的芒格没有克制心底的激动,几十年来他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阅读各种数据和资料,以寻找全世界那些还没引起足够重视却真正具有价值的公司。敏锐的职业嗅觉迅速在他脑中形成了判断。

84岁的芒格抓起电话,他知道有个人肯定能给他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大卫接到了这个电话。这之前,他甚至从未听说过比亚迪,可是能源却正是他的所长。大卫开始关注这家遥远而陌生的中国公司,两个星期之后,他决定去一趟中国。

王传福没有想到金手指正在朝自己伸过来。大卫在深圳拜访了王传福,并参观了整个公司。很快,王传福就接到了一个消息,巴菲特决定入股比亚迪。中美能源以2.3亿美元收购比亚迪10%的股份。

此消息一出,市场震动。比亚迪股价连日大涨。五天之内,最高涨幅一度达到9成。以现在比亚迪约55港元的价格来算,这笔2.3亿美元的投资已经接近16亿。

大卫·索科尔在伯克夏工作了10年,他掌管的中美能源2008年带给伯克夏17亿美元的利润。他陪同了巴菲特十月的中国行。

他两腿叠放,皮鞋一尘不染,挺直地靠在沙发背上。面对媒体汹涌提问,大卫有条不紊,对答如流。他看上去谦和而平易近人,但是在接管Netjets(飞机租赁公司)之后,对他个人管理风格的争议突然甚嚣尘上。

NetJets:流言中突围冲出

NetJets是一家成立于1986年的飞机租赁公司,1998年被巴菲特收购。曾经有人评价这是巴菲特一生中失误最大的一次投资。2009年全年,这家公司亏损了7.11亿美元。

大卫临危受命。巴菲特要求他去拯救这家濒危的公司。

甫一上任,大卫一举裁掉了800名员工,并取消了顾客的嘉宾和员工的朋友可以免费搭乘飞机的福利。一时之间,诘难、中伤、质疑纷至沓来。NetJets的前任CEO詹姆士·雅各布发表言论指责大卫将公司带入阴影之中。

大卫马上做出反击,严厉斥责詹姆士的行为太过荒谬。他说在他以往数十年的并购与商业生涯中,从未见过高管离任之后,竟然四处散布谣言,并召集消费者去伤害前公司。

不久之后,大卫给公司全体职工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邮件。在这封长信中,他谈了公司的新计划,已经取得的成效,以及迫在眉睫的伤害。

当 时面临的压力与阻碍在他的信中表露无遗:“前任高管和雇员们直接联系到我们的顾客,煽动他们放弃NetJets。”“一些在职的和离职的员工在公共网页、 论坛等地方发布大量毁谤的信息……”“公司的前任副主席甚至在平面媒体和电视上公开攻击我们的商业活动。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就是赤裸裸地蓄意破坏 NetJets和我们共同的未来。”

在大卫的描写里,居心叵测的一部分前任高管、员工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毁灭NetJets,然而,在如此 艰难的境况面前,他措词激昂,号召所有员工共克时艰:“我们何其幸运和骄傲成为一家伯克夏公司,同时这也给我们增添了另一种责任。我们必须忍耐。我们正站 在十字路口,如上的那些行为只会让我们进入错误的方向。不要让自己被那些行为和言语而影响,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伤害我们……”

今年一季度,大卫用一个数字实现了自己最漂亮的反击。NetJets摆脱亏损,实现盈利5000万美元。他骄傲地说:“我们每一个月都在盈利。”

如大卫自己在信中所说:“在我去年刚来到公司的时候,我就承诺过一定会与你们每一个人之间保持开放和坦诚。”所以他毫不掩饰地坦陈了公司的困境,而在最后他收获了计划中的成功。

NetJets曾经的员工评价大卫说,众所周知,他听不进任何批评性的建议。一旦有人在会议上反驳了他,就会从他的受喜爱榜上直线下跌。

大卫在自己的自传中毫不保留地说他会给公司所有员工排名,如果出现问题就会依循这个排名进行裁员。

三十年能源行业背景

与巴菲特一样,大卫出身于奥马哈的一个中产家庭。本科毕业时,他拿到的是土木工程的学位。而最早,他本是意欲成为一名医生。可是第一次见到尸体的时候,他就吓得晕了过去,头还撞在了大理石桌边。

谁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他会成为巴菲特的“能源中尉”。

2000年,巴菲特注资中美能源之后,大卫留任首席执行官。早在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中美能源投资受挫,进而股价大跌。大卫主动联系了巴菲特,请求他注资。

从2001年开始,中美能源的盈利逐年上升,终于在2008年达到17亿美元,2000年时,这个数字还只有1.09亿。巴菲特曾经这样评价大卫:“他一天做的工作比我一星期做的都多。”

巴 菲特在每年一度的给投资者的信中说伯克夏将向工业财团转变,而逐渐降低其金融巨头的色彩。他也曾经公开表示已经将写有继任者名字的信封放在了奥马哈的办公 室里。关于大卫将成为继任者的猜测流传甚广。巴菲特却迟迟不肯公布到底谁是最后的继任者,关注伯克夏的一些人士猜测这是因为巴菲特对大卫到底是不是合适人 选而感到踟蹰。

当外界都在为这个猜测而激动的时候,大卫却表现得非常平静,他谦和地说巴菲特帝国至少还要持续到2050年。

对话大卫·索科尔:

我会给理财周报读者写一封信

大卫·索科尔穿着黑色西服,系暗红色领带,高大健壮,说话过程中伴随着简单的手势。

作 为巴菲特最热门的继任者之一,对这个问题他却显得非常平静。当谈到伯克夏公司是否会抛售比亚迪股份时,他情不自禁面露惊讶之色,以强烈的语气阐释价值投资 的理念。后来记者说到一些投资者因为跟风巴菲特而遭受损失的时候,他马上转过头,再次询问为什么巴菲特会让一些人亏钱。

理财周报:巴菲特得价值投资理念指引一代投资者成长,在中国也拥有众多追随者,但是据我们了解,有些人做得很棒,有些人却在不断犯错误,对那些想要追随价值投资理念,但至今仍在走弯路得人,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大 卫·索科尔: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首要的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找到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或者独特的核心能力的公司,我们选择这些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 进行投资,这样的公司可以持续不断地超越竞争对手。第二个要素是以合理的价格买进股份。当然,什么是合理的价格,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要对未来的投资风险 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进行价值投资是既简单又困难的事情。

对我们而言,就是要挑选长期而言最有可能成功的公司,不管这个企业会成为比亚迪还 是IBM或是丰田公司。以这三者举例,我们不会投资IBM,因为我们对高科技行业不了解,我们无法评估这个行业的风险;丰田是非常大的成熟企业,在每个国 家都有业务,对这家公司进行基本面的综合评估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因此我们也不会投资;但是比亚迪具备我们投资选择的所有要素。有时发展上佳的行业,却未必 能找到适合的公司投资,我们更着眼于个别公司的素质,不会以国家、行业先行。

理财周报:有传言说伯克夏公司将在巴菲特先生此次中国行之后抛售比亚迪的股票?

大卫·索科尔: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是一个谣言,我们的投资理念是投资和持有,并且持有的时间非常长。我们很少抛售股票。

理财周报:对巴菲特先生来说他有雄厚的资金,专业的团队来实践“价值投资理念”,而众多小投资者在追随巴菲特先生的投资行为之后,往往来不及适时抛售,只能蒙受损失,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大 卫·索科尔:巴菲特从来没有要求别人跟着我们买股票,他都是说任何投资者都需要对公司基本面做很好的分析。比如比亚迪,巴菲特没有建议投资者需要购买比亚 迪的股票,只是说我们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和分析购买比亚迪的股票。对一般投资者来说,我认为有两点一定要注意,一是自己做好分析和研究,二是要关心你所购买 的股票。

理财周报:金融危机之后,您怎么看待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

大卫·索科尔:我们可以看到在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 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后力。我觉得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了这个局面,一是政府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二是中国人民非常勤奋,受教育素质也非常之高,创业的企业家精神 也非常强大。综合以上这些因素,中国经济可以说具备了一个长期发展的美好前景。

就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和西欧各国可以说犯下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银行对消费者投向过多的信贷,政府的负债水平逐渐升高等。而中国却很明智地避开了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中国和亚洲市场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好的投资机会。

理财周报:你是如何让巴菲特和芒隔决定投资比亚迪的?

大 卫·索科尔:与大家想象的有点不一样。芒格先生在洛杉矶有一间办公室,在这里他研究各家公司,阅读他们的财务报告,许多年一贯如此。芒格先生首先发现了比 亚迪,并持续关注了这家公司好几年。他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他只是观察。在他的思想里,他认为比亚迪正在经营着一项对中国市场来说非常重要的事业。后来芒格 先生给我打电话,他说你应该去看看这家公司。在这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比亚迪,所以我去深圳拜访了王传福先生并提出了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他 欣然应允。我发现我观察到的现状与芒格先生的分析非常一致。6月初芒格先生打电话给我,9月中旬我们就公布了投资比亚迪的决定,整个决策过程大概三个月。

理财周报:在外界猜测的名单之中,您是巴菲特先生的热门继任者,您认为作为他的继任者应该具备什么资质?

大卫·索科尔:首先,关于继任者,这是董事会将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在一个组织内,文化传统是非常重要的。在伯克夏公司内部有许多人都值得董事会去考虑。我认为最关键的资质是能够坚持巴菲特先生投资风格的文化。巴菲特帝国至少还要持续到205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5

如何計算AIG賣AIA的賺蝕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936

巴黎:

以下是AIG的31/3/2010年報的一個節錄,是有關三個要變賣的AIA、ALICO、南山人壽的資產紀錄:



以上可看到,那三個資產的淨值是 US$256.44B-217.84B= US$38.6B。
另一方面,在AIG的Balance Sheet內的Shareholders Equity有一條叫 :
Noncontrolling Interest -- senior preferred interest held b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的US$25.6B數。呢條數,正是在賣出ALICO和現在賣AIA後必要立刻清還的借款。所以AIG的三個待賣的資產的淨餘應是 US$38.6- US$25.6 =US13Billion

這年來,我們都聽到不少AIG的發展的事件薄:
1. 南山曾經以約US$2.3B賣出不果;
2. ALICO以US15B賣出;
3. AIA最多會以約US$20B賣出其2/3股權給公眾。
     a) 餘下仍然持有1/3股權值US$10B

三件事圓滿後AIG就有現金 US$37.3B + AIA股票US10B,扣除US$25.6此部分借款,最後還有$11.7B現金+ US10B的AIA股票= 21.7B的資產,較2010-3-31的帳面的US$13B多出$8.7B的應有特殊利潤。

這 一次賣資產會引致AIG有一筆US8.7B,約港弊$679億的特殊收益,它應該會引致現有US$80.5B 即港弊6,280億的普通股股本帳值上升約10.8%至7,000億。如果Blog友在Google查AIG,它的市值只有US27.42B,其實 Google並未有update AIG的未來重組後的變化,如果Google能夠,就沒有分析員上班了。

AIG的普通股股本一度只有幾百億港弊,它是如何變回HK$7,000億的巨頭呢?下篇談談它的道路將會如何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6

我是如何計算AIG的價值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959

巴黎:

一年前我曾經說過AIG會有一個大的Bonus,我試以今天的數字回到從前看看:

30/9/2010有一批買了Accumulator 債券者要被強制轉股  原債券值是US$5,880m,但現只能轉到 7.737M股,每股高達@760元,所以blog友千萬不要玩衍生工具,無論是買或賣的任何一方。

                                                股本值 US$M       股數                每股
1.原來股東                                      3,487          135.116            @25
2. I kill u later 債券轉首通股          5,880               7.737           @760
3. 聯邦優先股-C系 轉首通股        23,000          562.868           @40.86
                                                    -----------        ----------         -----------
as at 28-10-2010                           32,367          705.721              @45.86


買AIG時的構思

上篇我已經說出AIA、ALICO、南山有US8.7B的隱藏帳值,而早半年,AIA若賣給保誠就有多出現在US5B利潤,因此,原本巴黎這個少股東的每股資產值是可以不止@45.86。

AIA買賣給保誠:
(US32.367B + 隱藏利潤US8.7B+ US$5B) 除以 705.721M股數  = US$65.2/股;

AIA公開上市:
(US32.367B + 隱藏利潤US8.7B)               除以 705.721M股數  = US$58.2/股。


未來的進程
不過我們非常不夠運,AIA賣不到給保誠,還不止,在AIA未上市前,聯邦政府便先定下所有的優先股E及F系的$48.98B總金額的轉換價,以上市前帳面值@45轉成普通股如下,我們的Bonus,就此判了死刑。

                                                    股本值 US$M       股數                每股
轉股前                                          32,367          705.721              @45.86
優先債轉成普通股                      48.983         1092.1                  @45
                                                   -----------       ------------           ---------
                                                      81,350        1797.821               @45.24
AIA上市                                         8,700
                                                    ---------
上市完畢、還錢完畢                  90,000         1791.821                  @50.

不過聯邦聯政也送了一個禮給原來及原Acummulator債轉股的共142.85M股的股東,每二股將獲一個以$45元認購的十年Warrant。每個Warrant以$41市價約值$12元。

約以現價41元計,又減除6元的warrant值= 實付$35,即是$50元的7折。

以下是變賣資產後AIG的未來利潤:

1. General Insurance  =  3.8B
2. Domestic Life        =   4.2B
3. Financial Service  =    0.2B
4. Other operation     =    0.9B
                                     --------
                                       9.1B
AIA 1/3盈利                  0.9B
                                     -------
                                      10B
減利息:                       2.7B*
                                    --------
                                      7.3B

ROI=  11%, P/E = 8.6倍,資本比約為13%

結論補充

單從AIA與AIG的P/E或ROI計算,兩者分別不大,以盈利看,AIA的穩定性可能佔優,另一方面即使AIG的股本大增,但AIA的資本比仍然大大高於AIG,有17.3%。

最 後,我並不同意CKM001君對AIA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說法,AIA只是AIG的一個資產,某一方面想,它們的親密性和美國銀行持有建設銀行股票有 所分別,但是另一方面看,AIA並沒有涉及任何AIG的CDS或ABC,它從來都只忠於其自身的本業,就等同美銀改變不了建設銀行的既有商業模式。

巴黎不會在此出買、賣、轉股的建議,所有我的分析,都只是有興趣深入研究的Blog友的開始。





*股本大增後可能利息會因評級上升而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03

研發部門明星如何組成團隊?

2010-11-08 TCM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領軍三千位跨國頂尖工程師和研究員,進行前瞻軟體技術開發。他認為,定位組織價值觀,比搶人才重要。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簡稱李):研發組織的管理,常會面臨到技術頂尖的員工重要、還是團隊價值重要的兩難。尤其軟體研發工作,一個傑出工程師的 創意,可能勝過五、六個資質普通工程師的產出總和,然而,軟體產品設計越來越複雜,往往得靠跨專業領域合作,進行技術聚合,基於此,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益 發重要。面對人才取捨與團隊發展的兩難,你如何解決?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以下簡稱張):不同部門風險考量不同,管理方式也不一樣。

的確,在微軟研究院,有些奇才、怪才是很好的思想家,但未必是特別好的合作者,特別是這些人做的是基礎研究,任務是探索未知。他們像是教授一樣,自己定題 目做研究,也可能好幾年都沒有發表一篇論文,這些人相信有朝一日他的研究成果能改變世界,你一定程度得相信他的判斷,因此,我盡量什麼都對他們說YES, 對彼此團隊合作的要求可能少一點。

我也曾帶領過產品開發部門,但對他們,我就要盡量說NO,因為他們最終是要把各種選擇變成一種選項,做出一百個產品,一個失敗等於全部失敗,不像研究部門,做一百次實驗,有一個成功便算成功。

我不是學管理出身,只會用最簡單想法進行管理,鼓勵說實話、真話,創造一個公平的組織文化,我在公司裡,每位員工報酬和每個決策,都可以寫在黑板上公開檢視。

另外是奉行簡單原則,任何事情太過複雜一定行不通,這是我在我mentor(師傅)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身上學到的,每次和他交談,他講的話、說的事、問的問題,都很簡單。最簡單、最基本的東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李:直來直往的溝通風格,在華人組織同樣行得通嗎?中國人的人際互動,經常你談的是事,但他卻認為你針對的是人!

張:確實如此,所以我們談hard on issue , easy on people(對事嚴格、對人寬容),每做完一件事,經常是花九成時間談一成的缺點,提出改善的知識,並記取教訓。

哪些人,再有才華都別任用?

組織要鼓勵多元文化,但有三種人我永遠不能包容,第一種是雙面人、多面人、玩辦公室政治的。組織裡太多這樣的人,不是多元聲音,是噪音,企業文化就會變得模糊。

第二種是老是抱持負面心態的人。這些人總在吃中飯時高談闊論,對現實、對老闆、對同事都不滿,因為負面的能量傳染得很快,這種人也要趕快清除掉。第三種是 玩世不恭的人。他對什麼事都不太在乎,但在科技網路這個行業,你一定得在乎新科技、在乎同事做什麼,在乎自己準備要做什麼,這樣才可以創新往前走。

這三種人千萬別招聘進來,如果不幸招錯了,我勸你趕快請他走。

李:不管這些人技術再好、再多才華,都一樣請他走路嗎?所以,組織的價值觀比較重要?

張:對!不只招聘,這也是進行考核升遷的評估原則,逐漸就形成組織的價值觀。

李:縱使價值觀一致,但當一個研發人員隨年紀越來越大,技術和能力開始往下走,你怎麼處理?

張:也是用三種人的概念來看。第一種研發人員他永遠不斷學習,就算已經八十歲,聽他談話永遠不會覺得他過氣了。第二種人,他年紀大之後,有經驗也有管理能 力,這樣的人適合轉管理職。你談的是第三種人,技術上落伍了,我會建議他換到其他營運部門,不然就建議他去其他公司上班。

一條是公司發展曲線,一條是個人成長曲線,公司總的曲線不會變,但不同部門或團隊的曲線可能不一樣,當個人與團隊的成長曲線無法一致,我會鼓勵他離開公司。

如何破除部門本位,讓團隊合作?

李:雖然如此,微軟過去幾年在搜索引擎和智慧電話等領域,曾錯失許多商機,要追上競爭者的創新腳步,關鍵之一是打破研發者曾擁有的成功光環,如何讓這群人持續保持開放的心態?

張:這確實是個難解的問題,有一個名詞是「NIH現象」(編按:Not Invented Here,非我發明症候群,指的是部門本位主義,凡非我族類的創新想法,一概否決或視而不見) 很多頂尖工程師都很驕傲於自己的能力,若他不敞開心胸,管理者當然要有對應的避險機制。

在微軟,進行一個大案子時,通常會有其他團隊同時進行類似的研究,例如研究院之外還有工程院,類似一個大輪盤的概念,我們不會(把籌碼)只壓在一組人身 上,小公司規模不足,盡量買外面的現成技術,能不必自己開發的軟體,就不投入資源去做;產品上市成功,大家領的是團隊獎金。

如何讓技術人才,轉型為管理人才?

李:研發組織須培養領導和管理人才,才能持續發揮團隊戰力,你如何讓研發人才具備管理能力?

張:微軟每半年都會檢視每個職位的接班人計畫,培養接班人過程特別重視的是職務輪調歷練,例如微軟下一梯次的高階接班人,就至少要有兩年中國市場經驗。

研發部門也是,由於產品開發也有週期,很少研發人員會待在同樣團隊超過五年,這樣的「talent flow(人才流動)」慢慢就會變成一種內部文化。不過,中國微軟員工對於外派輪調的態度,積極度並不理想,目前中國微軟有三百位從美國總部派駐來的員 工,但中國去美國的只有幾十人而已。

關於研發組織的管理人才,我在中國遭遇的卻是另一個問題,希望他們(指研發人員)不要都轉型為管理者(笑)。在美國,很多人一輩子的志向是當資深技術人 員,但中國微軟工程師到一定年資之後,人人都想當部門經理,就算薪水一樣,總認為「管人」才有社會地位,他的父母也會問,你現在管多少人啦?這個跨文化差 異,是我目前要克服的問題。

結論:微軟的研發組織管理經驗顯示,先進技術研發單位應該與產品應用單位採取差異化的管理模式,但不論何種研發單位,簡單、真誠與透明的管理制度,以及鼓 勵團隊合作的價值觀勝過個人才華。另外,組織必須保持內部競爭機制,才能確保研發人員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內外部的創新。同時,透過有計畫的內部工作輪調, 可有助於研發人員的接班培養。微軟的跨國管理經驗和面臨的問題,相信可以做為正積極從硬體製造轉型為軟體加值的台灣科技產業,一個有用的參考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