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發生7.8級地震,或引發大規模海嘯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17日18時51分在新愛爾蘭地區(南緯4.53度,東經153.47度)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

另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地質勘探局測定震級為8.0級,地震發生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海域。

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消息稱,地震可能引發大規模海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26

中國5G時間表提前 2017年開始大規模外場測試

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宣布,將於2017年開始5G大規模外場實驗。

盡管中國進入4G只有3年,三大運營商4G的全面高速發展只有2年,但5G的加速部署預期似乎已經形成。

“各方對5G標準的制定事實上是互相妥協的心態,再加上我們看到一些運營商著急部署5G,特別是美國的因素,我們看到5G發展的確比想象中的要快。”12月20日,愛立信中國CMO常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移動明確5G部署目標

最早在MWC2015上,中國移動對中國規模部署5G預期的時間節點是2024年左右。

“ITU(國際電信聯盟)計劃2016年到2020年完成技術方案的征集和標準制定,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階段實現標準化和測試,在2020年向ITU提交一個技術版本並獲得通過,2020年底開始實施外場測試,在2024年步入商用。”彼時中國移動參展的專家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表部署4G,意味著中國移動可能擁有10年左右寶貴的4G發展時間,同時保持10年左右的優勢。

ITU的時間表沒有變化,2015年10月,ITU正式將5G技術命名為IMT-2020,並預計到2017年完成技術征集,在2020年完成標準制定。但部分國家計劃對5G的部署卻要早於這個計劃。

作為全球擁有最多4G用戶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的計劃在5G全球發展路徑更為明晰時也出現了一些微調。2016年2月,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在MWC2016的GTI(TD-LTE全球發展倡議)峰會上表示計劃在2018年進行商用化產品的研發試驗和試點,並“力爭在2020年啟動5G網絡商用”。

不過在剛剛舉行的2016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5G的商用時間節點已經沒有“力爭”,而是更為明確的“2020年實現全國範圍的5G商用”,同時,計劃在2017年即開始大規模的5G外場實驗,在2018年開始5G的試商用,相比2015年提出的目標大約提前了三四年。

美國、歐洲和日本加入競賽

中國移動計劃的調整並非沒有緣由。中國在全球4G的競爭中展現優勢,成為全球4G網絡最發達、用戶最多的國家。不過,部分電信業發達國家將關註重心集中到了5G,並期望更早部署5G。

多個國家似乎正在開展一場5G的競爭。早在2014年,韓國即宣布將在2018年部署5G;日本運營商NTTDoCoMo也曾宣布,將在2017年在東京地區推出一個5G試驗網絡,2016年已啟動大規模外場測試。還有美國和歐洲,今年,美國最大的無線運營商Verizon宣布對5G技術開展了外場測試,歐洲運營商也蠢蠢欲動。

而據媒體報道,中國的5G推進主導機構——IMT-2020(5G)推進組在上個月也曾表示,我國將於2017年展開5G網絡第二階段測試,2018年進行大規模試驗組網,並在此基礎上於2019年啟動5G網絡建設,最快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我國IMT-2020(5G)推進組確定的時間節點,基本和其他國家的時間節點同步。

但也有專家提出質疑,“業界的共識是5G在2020年商用,對於這個時間表,我認為是比較激進的,最大的困難是缺乏核心技術儲備。”值得一提的是,確實根據ITU提出的5G需求和技術目標,目前最先進的技術,也只是接近,特別是在時延方面,依舊難以達到ITU提出的1毫秒時延要求。

“5G要成熟,時間確實會很長。從北美部署的(測試)場景來看,我們可能一開始並不是在手機上部署5G。在多場景應用起步時,我們可能首先在某一些場景先達到成熟。另外,根據一些芯片公司的研發時間節點,推出5G芯片的時間可能是在2018年,在2019年上半年,也可能會出現5G終端。”常剛對記者說。

根據愛立信的預計,到2022年,全球會有29億聯網終端,同時5.4億來自5G終端。愛立信方面表示,這個數字是根據幾個月前更多考慮北美率先部署5G情況下做出的預計,而如果現在預計包括中國在內東亞地區在5G部署上加速,實際的發展要超過上述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14

韓國爆發大規模H5N6禽流感 雞蛋價格創1996年以來最高紀錄

韓國爆發大規模H5N6禽流感,疫情擴散導致雞蛋價格持續上漲,不少居民已開始將雞蛋稱為“金蛋”。

新華社援引韓國《中央日報》28日報道,某超市中一板30個雞蛋的標價為1.2萬韓元(約合69元人民幣)。住在忠清南道的主婦金娜英(音譯)對記者說:“雞蛋價格飛漲,甚至被稱為金蛋,果不其然。”報道說,目前一板雞蛋在全國範圍內的平均零售價直逼8000韓元(46元人民幣)。

韓國農水產品流通公社數據顯示,一板雞蛋的價格26日達到7510韓元,創下自1996年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一天之後,這個紀錄就被7940韓元的價格再次刷新。

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16日把禽流感疫情警報級別上調至最高級別,要求全國全面加強防疫治理措施。35個禽流感保護地區出產的雞蛋必須接受一周觀察之後才可以出貨。因此,一大批雞蛋預計將於28日出貨,以緩解全國雞蛋短缺狀況。

不過,《中央日報》報道說,28日出貨的雞蛋約為1000萬個,這只是韓國居民每天消費雞蛋量的四分之一。而截至26日,全國共撲殺蛋雞1964萬只,占全國飼養蛋雞的28.1%。鑒於從小雞孵化到可以生蛋大約需要6個月時間,雞蛋短缺的局面很有可能趨於長期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254

特朗普就職典禮臨近 將遭遇大規模示威

美國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就職典禮前夕,美國社會各界“反特”聲音也越來越大。多個民間團體準備在華盛頓和其他主要城市組織大規模遊行示威,多名國會議員和文藝界人士為表達不滿,拒絕出席就職典禮或在就職典禮上演出。

據悉,目前已有多個團體申請在20日就職典禮當天或次日舉行抗議集會。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發言人邁克爾·利特斯特表示,通常情況下,大選期間會收到4、5個集會申請,今年的申請至少有20個。

據美國媒體統計,特朗普就職當天,華盛頓最大的兩場示威活動分別名為“對抗就職”和“J20抵抗”,預計會有1.4萬人參加。另外,21日華盛頓將有一場名為“婦女大遊行”的抗議活動,預計參與人數達20萬,包括很多政界和文藝界名人。在美國其他主要城市,也將舉辦多場抗議特朗普的遊行示威活動。

歷史學者吉姆·本達特說,如果有20萬人參加抗議活動,那將會是美國歷史上示威人數最多的就職典禮。

當地時間1月19日,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山總統就職典禮現場布置就緒。

據近日蓋洛普一項民調顯示,特朗普是美國近30年來民意支持率最低的候任總統,超過55%的美國民眾對特朗普持負面看法。民主黨及其支持者、少數族裔、婦女、同性戀群體、文藝界和主流媒體界等群體反感特朗普者居多。

美國媒體報道說,截至目前已有近60位民主黨議員表示拒絕出席特朗普就職典禮,其中不少人表示會在當天參加“反特”遊行。

佐治亞州民主黨眾議員約翰·劉易斯日前在接受采訪時稱,由於俄羅斯等外部勢力“幹涉”,去年的總統大選“不公平”,特朗普“得位不正”,因此拒絕參加就職典禮。

特朗普隨後在社交媒體上批評劉易斯“只說不做”,應該先降低自己選區的犯罪率。特朗普此番言論立即遭多名民主黨人譴責,隨後多名民主黨議員發起“和劉易斯站在一起”行動,拒絕參加就職典禮。

還有一些議員因特朗普在競選階段發表的爭議性言論而抵制就職典禮。北卡羅來納州眾議員阿爾馬·亞當斯在社交網絡上說:“特朗普曾對女性、少數族裔和殘疾人士說過惡毒的話,我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參加這種人的就職典禮。”

由於美國文藝界長期持“反特”立場,多名藝人回絕了在就職典禮上演出的邀請,還有一些藝人在遭受輿論壓力之後決定退出演出,本屆就職典禮“星光”暗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18

因大規模數據被竊事件 消息稱雅虎正面臨SEC調查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政府正就雅虎公司的兩宗大規模數據被竊事件是否應該更早地向投資者報告進行調查。

知情人士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已啟動一項調查,並已在去年12月要求雅虎提供相關文件,SEC正調查這家科技公司對網絡攻擊事件的披露是否遵守了美國民事證券法規。SEC要求,上市公司一旦確認網絡攻擊風險對投資者有影響,就應該立即披露。

上述知情人士還表示,調查的重點可能是雅虎2014年的數據被竊事件,該事件中有至少5億用戶的數據。而雅虎在2016年9月份披露了這次數據被竊事件。

迄今為止,雅虎也沒有解釋該公司為什麽過了兩年才公開披露2014年的事件,或者誰做出決定不更早公布這些信息。此外,據美聯社報道,雅虎還宣稱,他們已經確認,2013年8月份曾出現過系統漏洞,可能有10億用戶賬號受到影響,這是打破了該公司有史以來賬戶泄露的紀錄。

知情人士稱,SEC對這些披露的調查處於初期階段,判斷這是否會導致任何公開行動為時尚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44

特朗普會見美企高管 承諾大規模減稅和放松監管

美國總統特朗普23日表示,新政府將大規模減稅和放松監管,並對生產外遷的企業征收高額邊境稅。

特朗普當天在與十幾位美國企業高管會談時表示,將推出大規模惠及中產階級及企業的減稅計劃。他表示將與國會合作,將企業所得稅稅率降至15%至20%的區間。

特朗普曾在競選過程中承諾將聯邦個人所得稅稅率由目前的七檔簡化為12%、25%和33%三檔,將最高聯邦企業所得稅稅率由目前的35%降至15%。

特朗普當天還承諾砍掉75%的監管規定以鼓勵企業在美國擴大投資。白宮日前向所有聯邦機構和部門發布了一份備忘錄,要求它們暫停制定新規,並暫緩執行部分新出臺的規定。

特朗普說,政府鼓勵美國企業在美國各州投資建廠,如果企業要將生產遷往其他國家,這些企業將面臨高額邊境稅。

白宮發言人斯派塞當天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特朗普決定在一個月之內與這些企業高管再次會面,之後將每季度舉行一次類似會談。

當天參加會談的企業高管包括戴爾、惠而浦、福特汽車、強生、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首席執行官。

特朗普23日還簽署行政命令,凍結聯邦機構招聘計劃。斯派塞說,過去幾年來聯邦機構雇員數量急劇擴張,凍結招聘將有效控制聯邦機構開支,節省納稅人的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714

信貸收緊,有銀行搶在1月大規模放款

1月銀行信貸歷來有“開門紅”慣例,多家機構預測,2017年1月份銀行新增信貸有望沖歷史新高。投放領域方面,基建類項目有望接棒個人住房貸款成為發力點。

第一財經對多家銀行信貸進行調查的結果出現兩極分化:一部分銀行1月信貸確實存在放量情況,而一些銀行則選擇不擴張規模,1月新增信貸規模同比還略有下降。

但是,第一財經根據多家機構和分析師的1月信貸估算,2017年1月信貸預測均值僅2.45萬億元,低於2016年1月新增2.5萬億元人民幣貸款的規模。

“信貸投放來說,貨幣政策、信貸政策都是根據整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基調來做。從今年基調來看,‘穩中求進’,‘三去一降一補’繼續推進,貨幣政策確定了‘穩健中性’的基調,因此銀行端還是保持平穩的信貸增長,在結構方面進一步優化,這應該是今年信貸政策的基調。”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第一財經表示。

1月預測均值2.45萬億

“1月份歷來都是‘信貸大月’,今年信貸投放的確比去年會稍微多一些。”一位股份制銀行支行行長告訴第一財經。

在記者搜集到的多家機構和分析師的1月信貸預測當中,有7個預測值高於或持平2016年的2.5萬億元新增人民幣規模。其中,溫彬預計1月新增貸款有2.8萬億元,國金證券也預計會達到2.8萬億元。而中金公司、招商證券則預計規模為2.7萬億元。

華泰證券一份調研測算報告數據則顯示,1月新增信貸約1.8萬億~2萬億元。具體來看大型商業銀行約 5500億元,股份行約6000億元,政策性銀行及郵儲約2500億元,城商行及農村金融機構約4000億~6000億元。中銀國際則預計最低,為1.9萬億元。

對於高於去年同期的預測,招行證券宏觀分析師閆玲對第一財經分析,一方面銀行1月份信貸放量是為了“早投放、早收益”,另一方面很多大型項目在去年年底就開始準備,1月份銀行采取盡早投放的策略來爭取好的項目。一位大行地方分行人士對第一財經稱,1月份銀行的確需要“搶規模”,意思就是把一些大的項目落地把“坑”占住,穩住貸款客戶。

某深圳銀行業高管告訴記者,從他了解到的數據來看,幾家國有大行深圳分行1月份的信貸投放都比去年12月增加了不少,多則上百億,少則數十億,基本1月份就快把全年的信貸額度用完了。

大多貸款流向政府類基建

那麽,1月新增貸款究竟投向了哪些領域?

某總部在北京的股份制銀行的支行長表示,該行在1月份“對公貸款放得很猛”,比去年勢頭大,且其中大多數貸款流向為政府類基建類。

另一股份行總行人士告訴記者,他所在的銀行1月份信貸投放不僅比去年12月增加了很多,也高於去年同期。據他介紹,每年1月份本來就是信貸投放的高峰,但感覺今年的額度比去年更緊張。從投向來看,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占比有所提升,另外,基建領域也是一個重點投向。

“基建投資融資需求仍然較大,PPP成為投資新亮點。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依然不足,2017年財政政策將進一步發力,基礎設施投融資領域的信貸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作為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創新的重要方式,PPP項目將加速落地。”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在相關報告中分析。

前述股份制銀行支行行長表示,基建類項目有望接棒個人住房貸款成為銀行信貸的發力點。

2016年隨著房價上漲,樓市交易的火熱也帶動了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的熱度。根據央行統計數據,2016年全年人民幣房地產貸款增加5.67萬億元,同比多增2.08萬億元,增量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44.8%。其中個人購房貸款增加4.96萬億元,同比多增 2.31 萬億元。

溫彬預計,今年個人按揭貸款占比會逐步回落,不過1月份按揭貸款占比還是會比較高,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對於今年信貸投放領域,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去年住房按揭經歷了過快增長,預計房貸增長不可持續,銀行更多著力點在基礎設施、綜合化經營,信貸資源投放的主要領域還是基礎設施和國企。

2月信貸或趨緊

面對1月份銀行的放貸沖動,監管也通過窗口指導降溫。

某總部在滬的銀行總行資產負債部門人士在回應第一財經時承認,確實存在“窗口指導”,但具體視每家銀行的放貸規模有所不同。當問及其所在銀行時,他只是表示,“存款沖年尾、貸款放年頭”是行業一貫做法,這樣一方面可以多賺利潤、一方面報表也好看。該行目前信貸節奏仍在正常範圍內,但他同時表示,行里近期確實將落實信貸工作的“穩中求進”以及“結構優化”,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今年1月開始央行和總行對貸款規模控制很嚴格,分別從公司條線和個金條線控制信貸總量,多年來沒有遇到過這種事。”一位重慶地區國有分行管理層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過去總行授予分行一筆總的貸款規模,信貸分配內部可以調劑,如今總行公司金融部、個人金融部分別對全國各地分行對公和個人金融貸款規模進行控制。

另一大行上海分行人士表示,新增貸款的確受限,“增量貸款控制了”,並稱已有同行因1月份放貸過猛將受到監管部門的檢查。一家規模靠前的股份制銀行一名在滬基層業務人士表示:“我們在春節前就收到消息,馬上要停止放貸,沒額度了。”就其業務而言,他在接到消息後,幹脆搶在1月內多放了一些。“春節前幾天我們這里貸款就收緊了。”某總部在北京的股份制銀行在滬基層行的情況也類似,已經出現了“每天額度管控”,不少客戶在排隊等放款。

面對額度的趨緊,不少銀行也在調整信貸結構或者轉型。

“相比去年同期,今年1月份的信貸投放規模普遍有所增加。到2月份,信貸額度已經非常緊張了。”據前述深圳銀行業高管介紹,現在行內的策略基本是“結構性調整”,比如,控制一些票據業務,然後投向一些高收益的貸款項目。

某股份制銀行地方支行信貸部門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表示,由於信貸規模緊張,已經開始轉型做投行等輕資產業務。

另一股份行總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他所在的銀行1月份的信貸投放不僅比去年12月增加了很多,也高於去年同期。“現在額度已經很緊張了,表內規模不足,都走表外了。”

春節前央行上調了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10個基點。節後第一個工作日,央行再全面上調了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10個基點。

盡管央行並未調整基準利率,不過在閆玲看來,對抑制銀行信貸擴張會有一定的作用,直接壓制信貸投放的作用肯定低於基準利率調整,但是會引導期限結構的調整。

溫彬認為,由於國內沒有完全的利率市場化,央行的舉動傳導到銀行信貸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某國有大行人士認為,現在央行沒有調基準利率,只是上調MLF利率,主要還是怕影響到實體經濟,但對市場利率肯定會有一定影響。

在東部某城商行1月的內部會議上,該行董事長明確指出開年以來資金和資產兩端的價格形勢並不明朗,所以並未要求做大信貸規模。進入2月,原本和一些企業簽訂的固定利率合同都被改成浮動利率。

全年信貸難言擴張

1月信貸放量是否意味著全年信貸投放擴張?答案是否定的。

“信貸政策也是宏觀政策的結果,全年信貸投放也會根據宏觀政策而變化。”溫彬預計,今年全年銀行信貸投放會保持在13%~14%之間的增速,比去年增加14萬億元左右的規模。

央行數據統計,2016年 12 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06.6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全年增加12.65萬億元,同比多增 9257億元。

溫彬認為,銀行信貸總體增加的主要原因還是需求比較旺盛。首先是PMI在50以上,企業的盈利水平可能會有較大的改善,融資需求會增加。其次是PPP項目的加速實施,基礎設施類投資是一個大融資需求。第三是消費拉動內需的融資需求。

不過也存在不確定性,一是今年房地產投資能否保持較快增長,二是美國總統特普朗采取的政策,可能會對出口企業融資需求帶來不確定性。

閆玲則表示,全年信貸投放規模不能僅根據1月份的數據來看,總體來看2017年全年信貸投放不可能出現高速的增長,相對於2016年略有增長,而新增貸款增速預計下降。

(記者張菲菲、宋易康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65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23.shtml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矽谷密探 矽谷密探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本文由矽谷密探(微信ID: SVS-007)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無人機鬧出了不少事兒,首先是又一架發燒友操縱的無人機勇闖了昆明機場,險些危害到了正常航班的起降;另外,UPS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草莓農場測試無人機送貨。第一架成功了,用了13分鐘將一個包裹從貨車上送到了農場深處的房子頂上;而第二架,不幸的,一頭栽了下來,原因是受到了信號幹擾。

1

不管怎樣,也許,明天一睜眼,無人機把熱咖啡熱牛奶送到你的窗前,就已經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畢竟,不僅是矽谷的大佬們例如谷歌,亞馬遜,UPS等在大力投入無人機送貨;國內的巨頭們,比如京東、順豐等,也熱火朝天地推進著自己的無人機服務。

今天,密探就從矽谷大佬們的無人機試驗講起,看看無人機這塊香餑餑,對中美快遞行業現有的商業模式,會帶來哪些革新?並且,從技術的角度,還有哪些釘子,是吃螃蟹的大佬們必須要碰的?

先看看美國快遞業老大UPS剛完成了這個測試,了解一下無人機送貨是什麽畫風吧。正如視頻[1]中,UPS的司機將貨車開到了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Tampa的一個草莓農場邊上。往常,司機必須要開著貨車,深入農場的崎嶇小路,遞送包裹。但這次,她將車停下,把包裹放入無人機的置物架上,點擊自己的操作臺上的觸屏,發出向目的地起飛的命令。

無人機自動飛出,將包裹送到位於農場內部一所房屋的房頂上。釋放包裹後,無人機自動飛回貨車,降落在車頂的充電設備上,開始充電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

UPS測試用的無人來自其合作夥伴Workhorse Group,名叫HorseFly,機重9.5磅,有8個旋翼,可以連續飛行30分鐘,最大載重量為10磅。

2

國內的朋友可能覺得,無人機送快遞肯定既貴又不方便。快遞小哥們開著摩托呼呼沖過,去一個小區能送好多件,便宜又方便,不是很好嗎?

但是,在美國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大部分的地區與大農村無異,人口密度和住宅密度都大大小於中國,送貨路途遠,人工成本也高。

雖然無人機送快遞乍一聽很高大上,但是對於大型電商來說,規模效應還是存在的。

無人機送貨,成本或可低於1美元/單

基於2015年的數據,美國ARK投資咨詢公司對於亞馬遜在美國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平攤到每一單無人機送貨,亞馬遜的成本甚至不到1美元。

3

這個商業模式的重點之一就是規模。ARK估算,亞馬遜每年有大約4億件包裹是符合無人機派送要求的(估算方法請看註釋)。

什麽要求呢?簡單來說,第一是輕,不超過5磅;第二是,離亞馬遜的倉庫或站點不超過10英里(約16公里),畢竟目前無人機的飛行距離有限。

亞馬遜的CEO Jeff Bezos曾表示,86%的亞馬遜包括都在5磅以下。同時,ARK估算,有約為25%的包括,遞送距離都在無人機可處理的範圍內。

這樣,假設一臺無人機每天可以遞送約30件十英里內的包裹,如果所有這些符合要求的包裹都用無人機遞送,則需要大約3萬至4萬臺無人機。

而亞馬遜使用的Prime Air 無人機每臺成本在1000到3000美元之間。這樣,將無人機的硬件成本電池、軟件、基礎設施、燃料、人工管理成本等分攤到每架次無人家包裹遞送上,成本只有0.88美元。

那麽美國人民對於無人機派送費的心理預期是多少呢?

美國公司Walker Sands Communications 2016年做的“未來零售業”調查顯示[5],79%的美國消費者願意讓無人機遞送他們的包裹,只要這能使他們在一個小時內收到包裹;而73%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願意付費10美元給這樣快速的無人機送貨服務。

可以說,如果政策允許,技術足夠靠譜,亞馬遜的基於派送站往外派無人機的模式,是大大的有利可圖啊!

當然,目前這個模式還是有很多挑戰的。政策方面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國的監管是出了名的嚴格。FAA規定,無人機不可以飛出操作員的視線外!也就是,目前亞馬遜還不能將無人機直接從倉庫中放出去,而是要像UPS的實驗中的模式那樣,從開到遞送地點的卡車上起飛無人機。

但是政策是會變的,隨著技術的成熟,總會有放開的一天。

不過,對於缺乏規模的小型電商或者私人用戶來說,使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和風險還是太高。畢竟,要準確的完成送貨,並不只放飛無人機這麽簡單,還需要實時的數據采集,設計飛行線路,以及精準的追蹤和操控等。

舉個例子,UPS的HorseFly在實際送貨中將會用采用自己的在路整合優化導航系統(ORION)規劃路線;這個導航系統,會結合不僅是空域,地形,天氣,風速風向等數據,也會整合無人機上的感應裝置傳輸來的數據,例如來自GPS指南針,光學雷達(LIDAR)和用於降落的紅外攝像機的數據,對飛行路線進行規劃。

5

這種系統非常複雜和昂貴,是普通民用無人機的系統所無法比擬的。此外,運送快遞時,對無人機的可靠性和避開障礙的能力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傳感器等昂貴的配件來捕捉和傳遞數據。

因此,為了攤低將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的成本,也許未來會出現專門的無人機快遞服務提供商,來為眾多中小電商、快遞公司甚至個人提供包裹遞送服務。

甚至,另一種可能的商業模式,是亞馬遜這樣的巨頭將自己的無人機服務體系以付費的形式提供給商業用戶用戶,就像亞馬遜現在將雲計算平臺作為服務租用給客戶一樣。

這樣的未來可不是不可能,誰知道這些大佬們會玩多大呢?

2016年底,亞馬遜就申請了一項“飛行倉庫”的專利。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像飛船一樣的“倉庫”將飛行在空中,並從空中發送無人機,給地面的地址送貨。

6

(圖片:來自supplychain247的概念圖)

“飛行倉庫”的飛行高度是大約1400米。可以設想,有了這個可以移動的飛行倉庫,將解決無人機飛行距離不遠的問題。

屆時,亞馬遜可以用無人機遞送的包裹,將遠超4億件;經濟規模大了,成本便還會下降。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在美國,預估無人機可遞送包裹的規模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一個是包裹重量,一個是遞送地址離倉庫站點的距離;而在中國,恐怕還要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的包裹先排除。

不同於美國,大多數的家庭都有獨棟的House,還有院子,對於無人機來說,目標好辨認,包裹一次扔到位。在咱們中國,城里的居民大部分都居住在公寓樓里,陽臺還是封閉的,這對現有的無人機技術來說,挑戰還真不是一點點。

此外,中國快遞小哥的熱情高效,以及人力成本之低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內媒體近日就報道了,江蘇省蘇州市的快遞小哥每派送一個包裹,勞務費是1塊人民幣!

7

但中國的電商和快遞業大佬們在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方面的腳步是領先於全球的。因為中國不僅有城市,還有廣大的農村。在美國的電商們還在羞答答做測試的時候,中國的無人機送貨已經在農村地區成功運營了。

電商大佬京東的無人機戰略首先打的就是農村市場。去年6月,京東在江蘇宿遷農村送出了無人機配送試運營的第一單。

而到了雙十一,京東無人機在宿遷、西安、北京等多地就開始正式送貨了。根據國內媒體[4]的現場描述,京東M系列機型的無人機飛到某村上空,在1米高的位置懸停,拋下一件包裹後升空離去。而鄉村配送員打開包裹,將里面的商品送給訂貨的村民。

京東的無人機與亞馬遜所用的只能載重5磅的無人機不同。京東的M系列無人機的載重達到最大30公斤。而飛行距離則為亞馬遜無人機的2倍左右,能達到30公里。

這樣的“體質”,使京東的無人機可以一次運送多個貨品。

京東做過調研,發現在農村地區,快遞配送站到村莊的直線距離往往不超過10公里,但如果快遞員去送,需要翻山越嶺,耗去半天以上時間才能完成一次配送,時間成本很高。而這些貨物通常都是中小型貨物,無人機完全載得動。

與京東不謀而合的,快遞大佬順豐也將無人機速遞服務的服務範圍首選圈定在山區和農村偏遠地方,通過無人機,解決農村和山區存在的、最後一段路的配送難題。

無人機的技術挑戰

當然,現實中的問題還很多。

在UPS的無人機測試里,第二次的試飛,無人機可能收到了攝影師的器械的信號幹擾,起飛失敗,並在試圖回到UPS卡車車頂時,摔了下去。

另外,UPS也透露,無人機的回收是一個挑戰。在UPS的車頂,有一個小型的端口,在那里的機器系統可將飛回的無人機接住,並幫它開始充電。但是,這個步驟的精確性並不容易掌握。

可以說,技術方面的挑戰還很多。如果一個攝像機的信號都可以幹擾到它們,那誰又能保證我們走在路上不被失控的無人機砸到呢?

此外,由於是在室外飛行,環境帶來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刮大風、下大雨時,無人機還能出去送包裹嗎? 即使風和日麗,萬里無風,空中的原住民,例如鳥類,蝙蝠呢對於無人機也是路途中的威脅。

8

這些技術難題,對於講求時效性的無人機送快遞業務,是尤為重要的挑戰,還有待行業大佬和各個創新企業,在無人機障礙感知和規避、自動導航、自助航跡規劃、多機協同等技術方面的研究,來應對和解決。

無人機 派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09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23.shtml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矽谷密探 矽谷密探

電商巨頭動作頻出,無人機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前景光明?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本文由矽谷密探(微信ID: SVS-007)授權i黑馬發布。

最近,無人機鬧出了不少事兒,首先是又一架發燒友操縱的無人機勇闖了昆明機場,險些危害到了正常航班的起降;另外,UPS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草莓農場測試無人機送貨。第一架成功了,用了13分鐘將一個包裹從貨車上送到了農場深處的房子頂上;而第二架,不幸的,一頭栽了下來,原因是受到了信號幹擾。

1

不管怎樣,也許,明天一睜眼,無人機把熱咖啡熱牛奶送到你的窗前,就已經從科幻變成了現實。畢竟,不僅是矽谷的大佬們例如谷歌,亞馬遜,UPS等在大力投入無人機送貨;國內的巨頭們,比如京東、順豐等,也熱火朝天地推進著自己的無人機服務。

今天,密探就從矽谷大佬們的無人機試驗講起,看看無人機這塊香餑餑,對中美快遞行業現有的商業模式,會帶來哪些革新?並且,從技術的角度,還有哪些釘子,是吃螃蟹的大佬們必須要碰的?

先看看美國快遞業老大UPS剛完成了這個測試,了解一下無人機送貨是什麽畫風吧。正如視頻[1]中,UPS的司機將貨車開到了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Tampa的一個草莓農場邊上。往常,司機必須要開著貨車,深入農場的崎嶇小路,遞送包裹。但這次,她將車停下,把包裹放入無人機的置物架上,點擊自己的操作臺上的觸屏,發出向目的地起飛的命令。

無人機自動飛出,將包裹送到位於農場內部一所房屋的房頂上。釋放包裹後,無人機自動飛回貨車,降落在車頂的充電設備上,開始充電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

UPS測試用的無人來自其合作夥伴Workhorse Group,名叫HorseFly,機重9.5磅,有8個旋翼,可以連續飛行30分鐘,最大載重量為10磅。

2

國內的朋友可能覺得,無人機送快遞肯定既貴又不方便。快遞小哥們開著摩托呼呼沖過,去一個小區能送好多件,便宜又方便,不是很好嗎?

但是,在美國情況可不是這樣的。大部分的地區與大農村無異,人口密度和住宅密度都大大小於中國,送貨路途遠,人工成本也高。

雖然無人機送快遞乍一聽很高大上,但是對於大型電商來說,規模效應還是存在的。

無人機送貨,成本或可低於1美元/單

基於2015年的數據,美國ARK投資咨詢公司對於亞馬遜在美國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平攤到每一單無人機送貨,亞馬遜的成本甚至不到1美元。

3

這個商業模式的重點之一就是規模。ARK估算,亞馬遜每年有大約4億件包裹是符合無人機派送要求的(估算方法請看註釋)。

什麽要求呢?簡單來說,第一是輕,不超過5磅;第二是,離亞馬遜的倉庫或站點不超過10英里(約16公里),畢竟目前無人機的飛行距離有限。

亞馬遜的CEO Jeff Bezos曾表示,86%的亞馬遜包括都在5磅以下。同時,ARK估算,有約為25%的包括,遞送距離都在無人機可處理的範圍內。

這樣,假設一臺無人機每天可以遞送約30件十英里內的包裹,如果所有這些符合要求的包裹都用無人機遞送,則需要大約3萬至4萬臺無人機。

而亞馬遜使用的Prime Air 無人機每臺成本在1000到3000美元之間。這樣,將無人機的硬件成本電池、軟件、基礎設施、燃料、人工管理成本等分攤到每架次無人家包裹遞送上,成本只有0.88美元。

那麽美國人民對於無人機派送費的心理預期是多少呢?

美國公司Walker Sands Communications 2016年做的“未來零售業”調查顯示[5],79%的美國消費者願意讓無人機遞送他們的包裹,只要這能使他們在一個小時內收到包裹;而73%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願意付費10美元給這樣快速的無人機送貨服務。

可以說,如果政策允許,技術足夠靠譜,亞馬遜的基於派送站往外派無人機的模式,是大大的有利可圖啊!

當然,目前這個模式還是有很多挑戰的。政策方面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國的監管是出了名的嚴格。FAA規定,無人機不可以飛出操作員的視線外!也就是,目前亞馬遜還不能將無人機直接從倉庫中放出去,而是要像UPS的實驗中的模式那樣,從開到遞送地點的卡車上起飛無人機。

但是政策是會變的,隨著技術的成熟,總會有放開的一天。

不過,對於缺乏規模的小型電商或者私人用戶來說,使用無人機送貨的成本和風險還是太高。畢竟,要準確的完成送貨,並不只放飛無人機這麽簡單,還需要實時的數據采集,設計飛行線路,以及精準的追蹤和操控等。

舉個例子,UPS的HorseFly在實際送貨中將會用采用自己的在路整合優化導航系統(ORION)規劃路線;這個導航系統,會結合不僅是空域,地形,天氣,風速風向等數據,也會整合無人機上的感應裝置傳輸來的數據,例如來自GPS指南針,光學雷達(LIDAR)和用於降落的紅外攝像機的數據,對飛行路線進行規劃。

5

這種系統非常複雜和昂貴,是普通民用無人機的系統所無法比擬的。此外,運送快遞時,對無人機的可靠性和避開障礙的能力的要求很高,也需要傳感器等昂貴的配件來捕捉和傳遞數據。

因此,為了攤低將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的成本,也許未來會出現專門的無人機快遞服務提供商,來為眾多中小電商、快遞公司甚至個人提供包裹遞送服務。

甚至,另一種可能的商業模式,是亞馬遜這樣的巨頭將自己的無人機服務體系以付費的形式提供給商業用戶用戶,就像亞馬遜現在將雲計算平臺作為服務租用給客戶一樣。

這樣的未來可不是不可能,誰知道這些大佬們會玩多大呢?

2016年底,亞馬遜就申請了一項“飛行倉庫”的專利。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像飛船一樣的“倉庫”將飛行在空中,並從空中發送無人機,給地面的地址送貨。

6

(圖片:來自supplychain247的概念圖)

“飛行倉庫”的飛行高度是大約1400米。可以設想,有了這個可以移動的飛行倉庫,將解決無人機飛行距離不遠的問題。

屆時,亞馬遜可以用無人機遞送的包裹,將遠超4億件;經濟規模大了,成本便還會下降。

中國無人機快遞:農村居民有福了

在美國,預估無人機可遞送包裹的規模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一個是包裹重量,一個是遞送地址離倉庫站點的距離;而在中國,恐怕還要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的包裹先排除。

不同於美國,大多數的家庭都有獨棟的House,還有院子,對於無人機來說,目標好辨認,包裹一次扔到位。在咱們中國,城里的居民大部分都居住在公寓樓里,陽臺還是封閉的,這對現有的無人機技術來說,挑戰還真不是一點點。

此外,中國快遞小哥的熱情高效,以及人力成本之低也是有目共睹的。國內媒體近日就報道了,江蘇省蘇州市的快遞小哥每派送一個包裹,勞務費是1塊人民幣!

7

但中國的電商和快遞業大佬們在無人機用於快遞服務方面的腳步是領先於全球的。因為中國不僅有城市,還有廣大的農村。在美國的電商們還在羞答答做測試的時候,中國的無人機送貨已經在農村地區成功運營了。

電商大佬京東的無人機戰略首先打的就是農村市場。去年6月,京東在江蘇宿遷農村送出了無人機配送試運營的第一單。

而到了雙十一,京東無人機在宿遷、西安、北京等多地就開始正式送貨了。根據國內媒體[4]的現場描述,京東M系列機型的無人機飛到某村上空,在1米高的位置懸停,拋下一件包裹後升空離去。而鄉村配送員打開包裹,將里面的商品送給訂貨的村民。

京東的無人機與亞馬遜所用的只能載重5磅的無人機不同。京東的M系列無人機的載重達到最大30公斤。而飛行距離則為亞馬遜無人機的2倍左右,能達到30公里。

這樣的“體質”,使京東的無人機可以一次運送多個貨品。

京東做過調研,發現在農村地區,快遞配送站到村莊的直線距離往往不超過10公里,但如果快遞員去送,需要翻山越嶺,耗去半天以上時間才能完成一次配送,時間成本很高。而這些貨物通常都是中小型貨物,無人機完全載得動。

與京東不謀而合的,快遞大佬順豐也將無人機速遞服務的服務範圍首選圈定在山區和農村偏遠地方,通過無人機,解決農村和山區存在的、最後一段路的配送難題。

無人機的技術挑戰

當然,現實中的問題還很多。

在UPS的無人機測試里,第二次的試飛,無人機可能收到了攝影師的器械的信號幹擾,起飛失敗,並在試圖回到UPS卡車車頂時,摔了下去。

另外,UPS也透露,無人機的回收是一個挑戰。在UPS的車頂,有一個小型的端口,在那里的機器系統可將飛回的無人機接住,並幫它開始充電。但是,這個步驟的精確性並不容易掌握。

可以說,技術方面的挑戰還很多。如果一個攝像機的信號都可以幹擾到它們,那誰又能保證我們走在路上不被失控的無人機砸到呢?

此外,由於是在室外飛行,環境帶來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刮大風、下大雨時,無人機還能出去送包裹嗎? 即使風和日麗,萬里無風,空中的原住民,例如鳥類,蝙蝠呢對於無人機也是路途中的威脅。

8

這些技術難題,對於講求時效性的無人機送快遞業務,是尤為重要的挑戰,還有待行業大佬和各個創新企業,在無人機障礙感知和規避、自動導航、自助航跡規劃、多機協同等技術方面的研究,來應對和解決。

無人機 派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01

李克強:就業優先,不允許大規模失業

“中國的就業崗位是靠自己創出來的,中國完全有能力擴大就業,不會也不允許出現大規模群體性失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5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對就業信心滿滿。

雖然中國正在經歷經濟增速放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大學生為主的新成長勞動力和去產能行業職工安置交織在一起所構成的就業壓力依然比較大,但新經濟行業的紛紛湧現帶來新增就業崗位大量增加,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達到1314萬,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李克強表示,中國之所以要有6.5%左右的經濟增速,穩增長主要還是要保就業。今年更是強調就業優先,就是要保證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把失業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

新動能帶來新崗位

李克強說,這幾年中國一直處於新成長勞動力的高峰,僅高校畢業生就達795萬,創歷史新高,還有500萬左右的中職畢業生,加上去過剩產能需要安置的幾十萬轉崗職工等等,當前的就業壓力是比較大的。

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中國這幾年一直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前提下,已經連續4年實現新增城鎮就業1300萬人以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城鎮新增就業指標從1000萬人提高到了1100萬人。

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幾年來政府推行的商事制度改革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稱“雙創”)對就業崗位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克強說,“雙創”是應運而生的,在全球化、“互聯網+”的時代,中國政府推動“放管服”改革,也促進了“雙創”。這3年多來,每天平均有4萬個以上市場主體註冊登記,那就相當於每年新增1000多萬個崗位。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3月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的技術、新的業態、新的動能在不斷增加,就業形態也是多元化的,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也不斷顯現。去年日均新增企業戶數1.5萬戶,同比多增了3000戶,就這一點,對於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就達到了40%。

在經濟新動能的拉動之下,即使2016年面臨去產能職工安置的壓力,中國的就業形勢依然保持穩定。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我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16年以來,就業市場景氣指數由一季度的1.71增長為四季度的2.41,總體就業形勢逐漸趨好。

“我們要營造有利於創業就業的環境,不是靠政府去提供鐵飯碗,而是讓人民群眾用勞動和智慧去創造或者說打造金飯碗。”李克強說。

今年需安置近百萬去產能職工

今年1月13日,曾湘泉受邀參加國務院舉辦的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座談會,他在會上提出,要突出重點地區、行業和人群,實施更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行動。

去產能行業的職工屬於今年就業工作要重點關註的人群之一。李克強表示,今年去產能還要擴大到煤電領域,加上去年一些還沒安置的職工,累計可能會有近百萬需要安置。

李克強說,去年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化解鋼鐵、煤炭行業的過剩和落後產能,政府最關心的就是在去產能過程中如何安置好職工。中央財政拿了100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員工轉崗安置,並且要求地方政府配套。去年,去過剩產能過程中有72萬職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李克強稱,安置職工的辦法是要創造新的崗位,中國正在推動發展新動能。“雙創”帶動了大量新的就業,實際上也轉移了許多傳統動能的就業,新舊動能轉換也為傳統產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生機,催生了新的就業崗位。

智聯招聘CEO郭盛對第一財經表示,去產能行業職工從傳統動能到新動能的流動過程中,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需要加強對這些勞動者的技能培訓,通過培訓讓他們有意願也有能力流動。

李克強向全社會做出承諾,對於一時不能就業、生計沒有著落的群眾,政府會負起責任,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