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危機前後各國人均購買力對比:發達國家大多下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808

從金融危機前後購買力對比來看,發達國家集體下跌,意大利、希臘等歐豬各國毫無懸念地下降。幾個大經濟體中,只有德國購買力上升,美、英、法、日等全部下降。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國家和以色列購買力上升。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有五年,這場危機到底對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到底是讓各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擴大了還是縮小了?

最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統計局聯合整理了47個國家金融危機前後的購買力數據,展示出金融危機對國民購買力的影響。下表中的數字已經根據物價和匯率進行了統一調整,並將OECD整體平均水平作為基準值100,使數據之間可以互相對比。

金融危机前后各国人均购买力对比:发达国家大多下降

上圖顯示,從金融危機前後購買力對比來看,經濟危機並沒有對全球整體購買力產生明顯的向上或向下的趨勢。發達國家集體下跌,意大利、希臘等歐豬各國毫無懸念地下降。幾個大經濟體中,只有德國購買力上升,美、英、法、日等全部下降。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國家和以色列購買力上升

輸家

1、英國是經濟危機最大的輸家之一。2008年時購買力高於平均水平7%,但三年後低於平均水平3%。美國也從高於平均水平41%降低至38%。

2、毫無懸念,希臘人的購買力下降最大。從低於平均水平14%將至低於平均水平26%。愛爾蘭、冰島、西班牙、葡萄牙等銀行體系問題嚴重的國家都有不同水平的下降。

贏家

1、拉丁美洲國家受益較大。墨西哥的人均購買力從平均水平的44%上升到48%,智利也從48%升至56%。

2、在幾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德國是唯一的贏家。從高於平均水平8%提升至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19

2013年製造業的「意外」:金磚國家集體不及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671

2013年是全球製造業發展回暖的一年,但凡事總有例外。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金磚四國」(BRIC)集體成為「例外」。

德意志銀行G10外匯策略全球主管Alan Ruskin的圖表展示了2013年全年數據供應商Markit的各國製造業PMI表現。

PMI, 制造业PMI, 制造业, 金砖国家,中国

上圖可見,除了丹麥和金磚四國,去年包括中國台灣在內的全球其他國家地區製造業PMI都表現不錯。

即使是土耳其、匈牙利和印度尼西亞這樣的非金磚四國新興市場國家也成功地擺脫收縮,波蘭、希臘、捷克和中國台灣都強勁擴張。

日本、美國和歐元區這類發達市場恢復活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81

歐元區邊緣國家借債成本集體下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332

據FT報道,本周二,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借債成本出現下滑,此前投資者對愛爾蘭國債的認購熱情高漲,這讓愛爾蘭輕而易舉地完成了今年融資計劃的一半。 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的國債收益率急劇下跌,愛爾蘭也是如此,之前投資者購買了140億歐元愛爾蘭政府發行的10年期國債。這是愛爾蘭政府自上月宣布退出救助計劃以來的首次債券發行。 強勁的認購需求反映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更高收益的歐元區邊緣國家債券的看好,以及對歐元區經濟複蘇的信心提升。在去年愛爾蘭宣布結束救助計劃後,葡萄牙和希臘也表示將會很快退出該計劃。 與此相反,美國和英國政府的借債成本在美聯儲宣布縮減QE後明顯走高。 巴克萊債務資本市場運營部門的負責人Charlie Berman認為, 歐元區邊緣國家吸引了不少投資需求。 希臘政府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7.8%,這是自希臘2010年早期深陷歐債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3.8%,這同樣也是2010年來的最低值,葡萄牙同樣期限的債券收益率為5.4%,創去年5月以來的新低。 收益率的下滑也反映出市場對歐洲央行為阻止通縮風險采取進一步行動的預期,12月歐元區的通脹跌至0.8%,遠不及歐元區“低於但接近2%”的通脹目標。 盡管愛爾蘭有200億歐元的資金緩沖,也不需要再為2014年的政府開支進一步融資,但愛爾蘭的債務管理當局還要為2015年提前融資,並計劃在今年籌得80億美元的資金。周二國債發行的成功為愛爾蘭在今年進一步發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花旗主權資本市場的主管Philip Brown表示, 愛爾蘭希望推動債券發行走向正軌,而不是在新年的第一周就完成所有的發債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147

烏克蘭危機:國家是否該一分為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960

烏克蘭局勢正走向失控,抗議者與警察22日晚在首都基輔獨立廣場發生血腥沖突,造成3人死亡,包括示威民眾、警察在內的200多人在沖突中受傷,大火籠罩整個市中心。 烏克蘭這場向東還是向西的沖突正在走向內戰邊緣。 經濟學家Stefan Karlsson提出了一個緩解沖突的觀點,那就是將烏克蘭一分為二。 在西方媒體的描述中,這場抗議是“人民和獨裁者亞努科維奇(Yanuckovich)”之間的一場沖突,但是不得不承認:烏克蘭總統的確受到了很大一部分民眾支持。 換言之,亞努科維奇在這個國家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非常受歡迎,但是在西部和中北部地區,他就沒有那麽好運了。下面這張圖顯示了他在總統競選中不同地區的支持度。 藍色區域多數選民支持亞努科維奇,顏色越深,他的選民占比就越多。紅色和黃色區域的選民大多支持反對派,深紅色區域支持選民比例最大。 支持現任總統區域的民眾同時也是普京的支持者。該區域的民眾基本上都說俄語,被認為是“屬於俄羅斯民族”。同時,這些區域與俄國的貿易關系也是最密切的。 反對派區域或多或少都有點兒反俄色彩。這些區域的民眾基本上說烏克蘭語,同俄羅斯的關系也沒有那麽密切。 如果亞努科維奇獲勝,親俄民眾當然很高興,而反俄民眾就會感覺受到壓制。反之,依然。 經濟學家Stefan Karlsson認為,從這個角度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烏克蘭一分為二,親西方的反對派區域自成一個國家,而親俄的區域融入俄羅斯或者成為一個與俄羅斯結盟的獨立國家。 經濟學家Stefan Karlsson承認,這個方案也有以下兩個問題: 1 有些區域既有親俄的民眾,也有親西方的民眾 2 一些烏克蘭民族主義人士不會同意將烏克蘭分成兩個國家。 但是,如果這個國家不做改變,總有一部分人會感覺受到了壓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63

世界上最愛喝茶的國家是哪國?你猜?你再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114

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是再普及的事物一旦加上「人均」兩個字,就瞬間成了屌絲。例如茶葉。中國一年消費16億磅(約7.3億千克)的茶葉,毫無疑問是最大的茶葉消費國,但是一人均,這個座次就得重新排定了。

正如下面這張地圖,展示了不同國家一年的人均茶葉消費量(單位為磅,從淺紫到深紫分別代表0-7的數值),找找看哪一國是人均茶葉消費最大的國家。

茶叶消费

沒錯,居然是土耳其。

土耳其人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相當崇拜茶文化,其一年的人均茶葉消費達到近7磅(約3.2千克)。以下為排行榜:從上往下依次為土耳其、愛爾蘭、英國、俄羅斯、摩洛哥、新西蘭、埃及、波蘭、日本、沙特阿拉伯、南非、荷蘭、澳大利亞、智利、阿聯酋、德國、中國香港、烏克蘭、中國...

茶叶消费国土耳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10

印度央行行長矛頭直指發達國家政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22

印度央行行長Rajan指責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本國經濟複蘇時,采取了自私的經濟政策,導致新興市場動蕩。 Rajan在接受采訪時抱怨:國際貨幣合作已瓦解。 “新興市場曾幫助世界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全身而退,現在不應該被忽視。國際貨幣合作已經瓦解。發達國家必須在重振合作關系上出力,他們不能在這一刻袖手離去,然後說‘我們已經完成所需要做的,你們自己調整吧。’” ZH嘲諷道,當美聯儲實施每月850億美元購債計劃時,股市唯有走高一條路,那時不見得有人抱怨貨幣或國際性的合作。但當標普500指數從歷史高點下跌4%後,人人都開始恐慌。 據華爾街見聞報道,就在Rajan講話的前一天,美聯儲在1月FOMC會議上宣布,將購債規模再縮減100億至每月650億美元。 步土耳其央行和印度央行後塵,南非央行本周也宣布升息。短短一周內三個新興市場央行升息,以應對投資者湧入發達國家引發的貨幣貶值,及加劇的通脹。(見華爾街見聞報道) Rajan稱,政策制定應該更具合作性,就像金融危機時期,新興市場幫助發達國家應對他們疲軟的經濟。 “新興市場嘗試通過巨大的財政和貨幣刺激來支持全球經濟增長。如果發達國家堅持讓發展中國家獨自戰鬥,那他們可能不會喜歡我們被迫做出的調整。” “我們需要更好的合作,不幸的是,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合作即將到來的跡象。” 摩根大通首席亞洲經濟學家Jahangir Aziz表示,Rajan清楚表達了脆弱五國(fragile five)央行行長的擔憂。即當你們需要新興市場國家提供財政和貨幣支持,挽救全球經濟時,我們選擇合作,但現在你們退出了這些刺激政策,卻不顧G20成員國的感受。 不過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上周新興市場貨幣遭遇拋售的主要原因是各國自身的問題,比如阿根廷、烏克蘭和土耳其。 花旗分析師David Lubin解釋道:“問題在於,鑒於疲軟的外部環境,許多新興市場很難依靠出口增長,盡管在過去幾個月中這些國家都經歷了真正的貨幣貶值。” “脆弱五國中,只有印度自去年年中以來出現穩健的出口增長,稍微幫助彌合了經常帳赤字。但如果出口增長難以實現,那麽剩下的唯一渠道就是打壓進口。土耳其、南非的壓力亦是如此。仿佛市場在對這些國家說:‘我們並不認為通過出口增長,你們有機會縮窄經常帳赤字,所以你們唯有打壓進口。但你們的實際利率太低了,所以升息吧。’” Lubin認為,本周印度央行升息的原因和土耳其、南非略有不同。印度升息的壓力更多是在於帕特爾委員會報告(Patel Committee report),即由印度央行副行長帕特爾率領的技術委員會發布的報告。報告提出兩年內,印度通脹達到4%上下200個基點的目標。換句話說,在調整經常帳上,印度央行有公信力,但在通脹問題上則不然。南非央行在通脹問題上有信譽,卻無力掌控經常帳,土耳其央行則“雙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59

“國家首席投資官”辭別 中國外管局將再陷“奪權”之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530

因作風低調而得到“隱形人”稱號的中國外管局儲備管理司首席投資長朱長虹又一次“隱身”了:本月底離職的原因和日後去向至今不明,也不清楚是否因政治影響隱退。可以確定的是,在他負責管理外儲投資期間,中國減少了美國國債的投資比重,更傾向於比這類債券風險更高、收益也相應更高的資產。而朱長虹的辭別可能使外管局再度陷入與中投的外儲投資權“爭奪戰”。 在向媒體發出的聲明中,中國外管局透露朱長虹卸任是計劃安排, 按照計劃的安排,朱長虹總監在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的工作到2014年1月底就結束了。 聲明評價:朱長虹 在系統建設、資產配置、組合管理、交易執行、研究分析等方面為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做出了重要和突出的貢獻。 君投資本管理中心(Empire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長彭俊明曾任中國外管局儲備管理司投資戰略師長達8年。他認為: 朱長虹的離開對外管局乃至中國都是巨大損失。 知情者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外管局的工作有保密性質,朱長虹難以掌控外管局的內部政策。而且一些外管局的同事也對朱長虹有些抵觸情緒,將他視為沒有努力通過中國式逐級提拔認可的“空降兵”。 一位中國政府官員就表示: 朱長虹的業績有目共睹,可一直都有人懷疑,日子久了他是否還適合。 外管局的對外聲明沒有暗示任何朱長虹離職的原因,無法確定是否與政治影響有關。不論怎樣,“按計劃安排”離職不能抵消朱長虹缺陣帶來的影響,因為他是真正的中國金融精英。 十年前,中國的外儲尚不足6000億美元,截至2013年年末,中國外儲達到3.82萬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097億美元。 面對外儲如此巨大的增量,外儲保值成為重要的經濟問題。 金融時報分析指出,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中投(CIC)一直在爭取得到更多的外儲管理權。 不過,控制外管局的中國央行並不放心由中投操作外儲的資金,因為財政部主管的中投顯得虛有其名,2007年中投的兩筆投資可以作為例證:投資摩根士丹利兩年多之後浮虧9億美元,投資黑石(BlackStone)三年多以後浮虧約18億美元。 有鑒於此,央行設法讓大部分外儲都掌握在外管局手中,撥給中投的資金並沒有中投期望的那麽多。 外管局2009年聘請朱長虹主管外儲投資其實是一步險棋。當時,除了定期將外儲部分轉移給中投投資之外,外管局並沒有什麽外匯投資的大動作。 朱長虹加入外管局後,外管局開始積極投資美國企業債券與股票、日本股票、日本和歐洲債券。 中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09年6月30日至2010年6月30日,中國外儲的股票投資由原來的780億美元增長到1270億美元,增幅62%。 對於日本股市,朱長虹把握了2012年底至2013年的持續上漲期也值得稱道。 而且,他不僅著力多樣化投資,還籌劃擴大業務範圍,在紐約開設辦事處,旨在投資房地產和私募股權。 在朱長虹的幫助下,外管局扛住了中投“爭奪”外儲管理的壓力。 而且,朱長虹以獲得投資回報為工作重心,這讓外管局免去了其他政治指令的影響。 沒能擺脫那些影響的中投子公司中央匯金就得為擡高國有銀行的股價出力,最新的例子是去年匯金第五輪增持四大行。 Quartz編輯Gwynn Guilford預計,今後,缺少朱長虹掌舵的外管局可能再度與中投發生“奪權”之爭。朱長虹的繼任者要麽像他那樣是金融驕子,要麽就得更願意施展政治手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5

經濟開放與國家安全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irg.html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高科技方面的事情,因為看了小謝發的鏈接。但是大家的思路,一定要考慮當初我關於谷歌事件時候的思路,就是這些政治、外交和地緣方面的爭鬥,背後是國家的龐大商業利益。

其實在之前,當習哥和奧哥在加州莊園搞高峰會,美國的主要政策操作,就是要從中國搞一筆賠償費,這次操作,主要就是發起輿論攻勢,控訴中國用間諜竊取美國高科技,導致了美國公司N千億美元的財產損失。

那麼作為安撫價格,中國就要開放多少多少市場,給美國哪些哪些公司,這個攻勢,主要是兩大部分:一個就是美國網絡安全公司Mandiant的報告,http://intelreport.mandiant.com,這個是這份報告的連接,就是那個總參三部二局在浦東的機構那件事情。

馬上香港那個啥女人就跑去砸門。

另外一份,就是華盛頓郵報披露的五角大樓的報告,指責中國把美國國防部的武器系統信息,都給偷走了。

對這些輿論操作,美國大公司們,是有蠻大的期待的,因為操作好了,中國讓步了,他們的市場好處是大大的。

這兩份報告,一個是美國私人公司做的,一個是美國政府部門做的。

那麼兩份報告到手,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多尼隆就跑來代表奧巴馬對中國施壓了。

一切都準備得蠻好,但是沒想到,出了個斯諾登。

大家看到現在美國,除了加州和佛州,其它的州,到處都是雪,都是snow。

Snow,就是以前寫「紅星照耀中國」的斯諾,和現在的Snowden,斯諾登,都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看來美國的snow,就是中國的好事。天氣冷,天然氣價格會高一點,被忽悠去買美國頁岩氣的同學們,可以稍微鬆一口氣。

Snowden的出現,時間點上,對美國非常不利。

因為斯諾登的爆料,是6月5日在英國的Guardian上發表的。

而習奧會,是6月7日。

結果美國準備了所有的材料,到了會面那天,就全部作廢了,因為信用全失。

本來奧哥,想在習奧會上,拿習哥一把,但是出了斯諾登,就導致美國不得不改為防守姿態。

本來習哥是應該住在莊園裡面的,但是鑑於斯諾登的爆料,中方堅持要在外面臨時找地方住,說是不給NSA有機會裝竊聽器。

當時住的是Hyatt酒店,人家當然全力配合,不會讓NSA過來亂來,不然人家這家酒店,全世界都別混下去了。

高峰會之後,用斯諾登的披露材料作為主要證據,中國開始了一個「去思科化」運動。

這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美國「殺華為」運動的反擊,但是規模比較大,因為思科在中國市場是比較大的。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6/25/c_124907462.htm,大家可以看這個鏈接。

那麼之後,被放上砧板的,就主要是8家美國大企業,思科,蘋果、谷歌、IBM,英特尓、微軟、甲骨文和Qualcomm。

其實,大家想一下當初和谷歌的爭鬥,估計今天總算明白了。

要記住,這個鬥爭從來都沒停止過。

大家看到中國企業,在美國遭受阻擊,啥質量問題啊,國家安全問題啊。

你看一下日本豐田,韓國三星,英國的匯豐和渣打,等等,都是這樣被修理的,那麼這次出了斯諾登這樣的事情,別說中國、俄羅斯和歐盟,連印度和巴西都不會放過你,所以這個運動一起來,11月份公佈的第3季度思科的利潤,中國銷售跌了18%,IBM跌了22%,微軟也受到影響。

基本上,就是未來確定了國家安全,在經濟開放上的重要性,就是我以前說的,講經濟,要先講政治。

這樣就為中國自己的企業,提供了有利空間,其實美國人一直都在干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13

經濟分析(48):再談中國信託產品和新興國家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p=14630

又一次有驚無險!終於中誠信託的誠至金開1號(Credit Equals Gold No. 1)又大步檻過!

工行一共700多名客戶在最後關頭收回投資的30億元人仔本金,不過聽聞最後一年的利息就只收到大概四分之三左右。但是誰聨手達至以上協議就唔知囉。

這些信託產品所藴含的風險,對整體金融機構及坊間之深遠就唔知幾時才收科。其數目之大(佔2013年中國17萬億新發信貸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真能令中國在這場貨幣戰爭中大亂陣腳。

我想美國同中國都唔想或cannot afford to see:interest rates to go a lot higher。以美國而言,收水可以,但加息就會令剛剛復蘇的景象變為烏煙。所以我大膽推測,美息這一兩年都唔會升得去邊,特別是短息。

至於新興國家包括土耳其、印度和南非,在過去一星期都用加息來捍衛自己國家的匯率。但我想在投機基金經理對ETF及股市的拋售下,短期的反彈不會長久,只有美國經濟數據不如理想的情況下才有轉機,也就是資金流又再轉軚。

不過阿根廷就已經被kicked out from 新興市場內,所以就比較難翻身。

筆者就相對比較喜歡亞洲市埸當中之泰國和印尼。FYI,印尼去年十二月trade surplus 是USD729mio而十月是USD777 mio。

祝各位馬年花開富貴!筆者一月中攝於青衣公園。如果現在去,桃花會更多更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25

未來投資仍要看新興市場國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596

FT專欄作家Gideon Rachman: 《財經》雜誌記者Jim Rohwer於199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亞洲崛起”的書,幾個月之後,亞洲就爆發了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這本書看起來像一部“愚蠢之作”。 前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im O’Neill在一次廣播采訪中也不吝其“看多亞洲”的觀點。 O’Neill首先提出了金磚四國(巴西、俄國、印度和中國)的概念,被譽為“金磚四國之父”,他提出這個新詞時是在2001年,那時新興國家剛剛開始邁上經濟繁榮的快車道。他的先見之明也使他成為了一個大師級的人物。 這次O’Neill又提出了“薄荷糖四國”(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亞和土耳其)的概念,他認為這四個國家未來可能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崛起。但是,今年他提出這個概念的時機“有點兒背”。新興國家的投資者正陷入恐慌,“薄荷糖四國”則走在了這場危機的“前列”。 提出觀點,如投資一樣,講求擇時。有時可能在錯誤的時間提出了正確的觀點,就如Rohwer在亞洲危機前夕出版《亞洲崛起》。 17年後的今天再回首,Rohwer的觀點完全正確,但是,在剛剛出版之後的1997年,這本書可能被認為 “如同廢紙”。那時,IMF被迫出手救助韓國、泰國和印尼等亞洲國家。 就如經濟滑坡飛一般的速度,亞洲經濟複蘇的步伐也同樣令人吃驚。韓國再次被視為“模範經濟體”,自1997年以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幾乎增加了兩倍;泰國和印尼經濟也完美反彈。 上面這些故事和歷史都值得我們銘記,特別是在恐慌的時候。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可能會使O’Neill的觀點看起來很荒唐,但是在接下來的10年中,他的一番話可能又是正確的。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支撐非西方國家崛起的要素沒有發生改變:勞動力成本低、生產率水平提高、通訊與基礎設施大幅改善、中產階級崛起、世界貿易繁榮以及管理技能、宏觀政策等知識的傳播。除此之外還有:全球人力資本的驅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過去50年時間中,這些強有力的要素推動著新興國家以更快的速度發展。Ayhan Kose 和Eswar Prasad在其書《新興市場》中寫道:自1960年,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包括印度、巴西和中國)的經濟增長了大約6倍,而發達國家的增長只有3倍多;在過去20年時間中,“新興國家在世界GDP、私人消費、投資和貿易的占比幾近翻了一番”。 實際上,這已經使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chael Spence的著述,1950年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口只有大約15%。其後的65年中,亞洲、拉丁美洲以及現在的非洲都分享著工業化、貿易和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 此外,Spence教授還認為,我們現在還處於“全球經濟世紀之旅”的中間位置,在未來的終點,將會有約75%的人口生活在發達國家之中。隨著通訊革命的“風起雲湧”,發展的步伐還可能加快。 然而,在新興市場崛起的過程中穿插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危機,危機本身便是整個發展過程的組成部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不是個例。1994年墨西哥發生了龍舌蘭危機,1991年印度發生金融危機。如果在谷歌搜索中輸入“拉丁美洲金融危機”,搜索的結果不只有1980年、20世紀90年代、1998年,還有2002年。盡管如此,拉丁美洲主要國家(如墨西哥、巴西、智力等)人們的生活水平仍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貧窮人口也大幅減少。 新興市場國家也時不時地會經歷令投資者恐慌的政治危機。最具戲劇性的恐怕當屬1989年天安門事件。誰當時又能預料之後十年中國經濟規模翻一番?再之後十年又翻了一番呢? 上面闡述的寓意在於:非西方國家崛起是歷史潮流,經得住起起伏伏經濟、政治危機的沖擊。把暫時性危機誤認為歷史潮流就大錯特錯了。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並不代表互聯網股票是遭到了爆炒,盡管當時很多人得出了這樣的結果。同樣地,今天的動蕩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未來幾十年,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仍然要大於發達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