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未來投資仍要看新興市場國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596

FT專欄作家Gideon Rachman:《財經》雜誌記者Jim Rohwer於199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亞洲崛起”的書,幾個月之後,亞洲就爆發了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這本書看起來像一部“愚蠢之作”。前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im O’Neill在一次廣播采訪中也不吝其“看多亞洲”的觀點。O’Neill首先提出了金磚四國(巴西、俄國、印度和中國)的概念,被譽為“金磚四國之父”,他提出這個新詞時是在2001年,那時新興國家剛剛開始邁上經濟繁榮的快車道。他的先見之明也使他成為了一個大師級的人物。這次O’Neill又提出了“薄荷糖四國”(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亞和土耳其)的概念,他認為這四個國家未來可能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崛起。但是,今年他提出這個概念的時機“有點兒背”。新興國家的投資者正陷入恐慌,“薄荷糖四國”則走在了這場危機的“前列”。提出觀點,如投資一樣,講求擇時。有時可能在錯誤的時間提出了正確的觀點,就如Rohwer在亞洲危機前夕出版《亞洲崛起》。17年後的今天再回首,Rohwer的觀點完全正確,但是,在剛剛出版之後的1997年,這本書可能被認為 “如同廢紙”。那時,IMF被迫出手救助韓國、泰國和印尼等亞洲國家。就如經濟滑坡飛一般的速度,亞洲經濟複蘇的步伐也同樣令人吃驚。韓國再次被視為“模範經濟體”,自1997年以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幾乎增加了兩倍;泰國和印尼經濟也完美反彈。上面這些故事和歷史都值得我們銘記,特別是在恐慌的時候。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可能會使O’Neill的觀點看起來很荒唐,但是在接下來的10年中,他的一番話可能又是正確的。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支撐非西方國家崛起的要素沒有發生改變:勞動力成本低、生產率水平提高、通訊與基礎設施大幅改善、中產階級崛起、世界貿易繁榮以及管理技能、宏觀政策等知識的傳播。除此之外還有:全球人力資本的驅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過去50年時間中,這些強有力的要素推動著新興國家以更快的速度發展。Ayhan Kose 和Eswar Prasad在其書《新興市場》中寫道:自1960年,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包括印度、巴西和中國)的經濟增長了大約6倍,而發達國家的增長只有3倍多;在過去20年時間中,“新興國家在世界GDP、私人消費、投資和貿易的占比幾近翻了一番”。實際上,這已經使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chael Spence的著述,1950年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口只有大約15%。其後的65年中,亞洲、拉丁美洲以及現在的非洲都分享著工業化、貿易和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此外,Spence教授還認為,我們現在還處於“全球經濟世紀之旅”的中間位置,在未來的終點,將會有約75%的人口生活在發達國家之中。隨著通訊革命的“風起雲湧”,發展的步伐還可能加快。然而,在新興市場崛起的過程中穿插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危機,危機本身便是整個發展過程的組成部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不是個例。1994年墨西哥發生了龍舌蘭危機,1991年印度發生金融危機。如果在谷歌搜索中輸入“拉丁美洲金融危機”,搜索的結果不只有1980年、20世紀90年代、1998年,還有2002年。盡管如此,拉丁美洲主要國家(如墨西哥、巴西、智力等)人們的生活水平仍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貧窮人口也大幅減少。新興市場國家也時不時地會經歷令投資者恐慌的政治危機。最具戲劇性的恐怕當屬1989年天安門事件。誰當時又能預料之後十年中國經濟規模翻一番?再之後十年又翻了一番呢?上面闡述的寓意在於:非西方國家崛起是歷史潮流,經得住起起伏伏經濟、政治危機的沖擊。把暫時性危機誤認為歷史潮流就大錯特錯了。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並不代表互聯網股票是遭到了爆炒,盡管當時很多人得出了這樣的結果。同樣地,今天的動蕩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未來幾十年,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仍然要大於發達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