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台唯一!連三年品牌價值兩位數成長 台達電不燒錢打品牌的對焦學

2016-01-11  TCW

獲利創新高!一個危機,反成為台達電踏上品牌路的轉機,不僅EPS領先對手,股東權益報酬率也穩定成長。

面臨紅色供應鏈來襲,越來越多台灣企業開始思考做品牌。連做晶片的聯發科,都自創品牌「MediaTek」,還大打廣告。但,讓人兩難的是,品牌投資初期的成效難以評估,對毛利微薄的代工業確實是頗大挑戰。

其中,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子(以下簡稱台達電),不僅是先行者,而且,根據全球品牌價值調查機構Interbrand二○一五年統計,台達電是唯一連續 三年,品牌價值維持兩位數成長的台灣企業。過程中,其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未受其砸錢投資品牌影響下滑,反而從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穩定成長。

跟同樣是電源大廠的光寶科比,二○一二年開始,台達電EPS(每股稅後盈餘)至少穩定保持是光寶科近兩倍,獲利更於二○一四年創下歷史新高,該年EPS近八?五元。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巴黎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剛結束。台灣不被聯合國承認,但在只有各國代表可以進入的管制區域,卻可以看見「Delta」(台達電英文名)的藍白色標誌,靠的是其「節能減碳」的品牌形象。

第一步:抉擇自己是誰強化優點,再做出差異性

一個在外界眼裡,只會賣電源供應器的四十五年老企業,如何走至今天?

開始,源自於危機。

「〇九年的時候,是台達第一次(營收)負成長……,我們觀察,公司之後的成長力度會有問題,那時候施先生(宏基創辦人施振榮)和我們創辦人(鄭崇華)有接觸,他就建議台達應該往品牌的方向走。」達電執行長鄭平回憶。

身為創辦人鄭崇華長子的鄭平,在二〇一〇年九月,找來曾任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郭珊珊,接任品牌長。

「我有時候都覺得,幸好我來的時候不知道這個任務那 難,那麼龐大。」郭珊珊說。初始,台達電連自己是誰,都說不清楚。

「以前我們只需要面對大客戶,但做解決方案的時候,我們得面對很多中小型客戶,他們並不認識台達,我們到底該怎麼告訴他們,台達是什麼樣的公司?」鄭平坦承承。

當時,台達電大型事業群年營收都在百億元以上,形同一個獨立企業,一個德國漢諾威電腦展,郭珊珊逛完一輪展區發現,「我們有三個攤位,這個賣太陽能、這個賣工業自動化,這個賣能源管理……。」

產品太過龐雜,缺乏整合,難給人一致的品牌形象。為了解決問題,台達電想推「OneDelta」的品牌計畫。

郭珊珊先是透過上千份網路問卷,以及面對面訪談,了解在客戶心中,自己和西門子、施耐德等國際大廠有哪些落差,這些對手,營收規模都在台達電的數倍以上。 半年的摸索發現,在「和客戶緊密度」一項,台達電獲得分數甚至比西門子、施耐德等大廠更高,但「聲望」(prestige)一項卻明顯落後。

看清落差,才能抉擇。「是要強化自己的優點,還是要縮短落差(缺點)。」然後,還要反覆問自己,「台達電是一個品牌嗎?」「有次我問我們IA(編按: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張訓海,「你的目標是什麼?」他說,『我要成為亞洲的西門子。』」

最後,台達電定出「Smarter、Greener、Together」做為品牌精神,「Together」,正是為了強調與客戶的緊密關係,那是它跟對手最大的差異點。

第二步:把溝通做到位整合部門,一起打團體戰

但接下來,內部的溝通,卻是苦功夫的開始。

這是必經陣痛,品牌要從企業內部做起,內部組織、文化先調整,大家有共識,效果才會在外部展現。」台大國企系教授林俊昇說。

原本台達電依不同產品線,分成五大事業群和事業部,光名片就十幾個版本,現在要整合功能、重組部門,才能讓品牌形象更清晰。郭珊珊不懂技術,還是空降的專業經理人,她是這樣跟一群資歷二、三十年的一級主管溝通的:

她跟部門主管做簡報,談組織架構調整方案。

「我們做出四個版本(指組織架構分法),」簡報時,如果部門主管覺得第一個版本不錯,「我就接著告訴他,這樣做下面還有三個事業主軸要溝通,那對台達的好處是什麼,該怎麼執行?如果他不滿意,我就再模擬另一個(版本)給他看……,」

溝通,要有備而來。事前,她花近兩個月分析西門子、施耐德、艾默生……等國際大廠內部組織結構,與外部展現出的品牌形象,計算好每種結構可能的營收、獲利分配比例是多少,最後才走到台前。「要讓他相信,我不是完全的門外漢。」

此外,她要改變部門各自為政的方式,改為一起打團體戰,這牽涉到信任問題,各部門如何相信,把資源交給總部會得到公平的待遇,而且,只有七人的總部品牌部門,真的能做得更好?

這又是溝通的功夫。「譬如IA(部門)想要發展自己的slogan,如何協助它做更精準,又不會跟企業品牌牴觸,(我)就得做更深一層的市場調查,讓事業 部知道,它的主力市場在哪裡、跟對手比有哪些優勢,可能的利基市場又是什麼……。」透過量化分析,才有辦法說服一群理性的工程師,願意一起前行。

這場牽涉到逾八萬名員工的品牌轉型工程,背後沒有什麼大學問。

台達電做得最對的事是:把溝通,做到位。

前兩年,郭珊珊連「什麼叫品牌」,都要在策略會議裡做簡報分享。在總部說完還不夠,還要飛到歐美與日本去說。現在,她為了接受我們採訪,跟團隊一起親自準備六十四頁的簡報,說完台達電在綠建築的量化成績後,這樣跟我們溝通她的理念:

她先以LV在巴黎的博物館做開場,談到地底木頭的顏色、樓梯造型的一致性,然後,她看著簡報上自己拍的照片感性的說,「我跟它很有共鳴,一個好的品牌,它 選的題目要對,它(LV)做了一艘船,你不能今天想東明天想西嘛,但你要如何在同一個主題上,找到最有話題性的建築師、最有效果的展覽,做到最極 致……。」

第三步:重新確認定位關鍵戰場,秀綠建築實力

內部清楚自己的定位,方向一致。接下來的事情,就順了。這也是台達電發展品牌之路上,能未見過度期,獲利一路穩健成長的秘密。

品牌定位確認後。一年多前,台達電決定參加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的巴黎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因為那是對全球彰顯綠能品牌形象的關鍵戰場。

盤點原有資產後,台達電以基金會過去十年捐贈的二十一棟綠建築參展。這本來是它在社會責任的投資,但因為拿建築來展示「很清楚,不抽象」,可以拿此做品牌形象的連結,甚至,更能向客戶直接秀出自己的產品實力。

品牌形象、社會責任、業務銷售三個目的,一次到位,預算花得很有效率。現場,台達電還順便開供應商大會,彰顯國際品牌的形象。

「達電的這把『傘』撐得很漂亮,整個企業都圍繞在一個主軸上發展,現在講節能減碳,第一個想到的台灣企業就是台達電,很少有零組件廠商(轉型)可以做到像他們一樣。」台大工商管理系副教授黃崇與觀察。

從賣電源供應器給筆電大廠,到現在征戰全球做標案,連挪威高速公路上的電動車充電樁,都是它做的。打好品牌,還讓台達電連續五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 (DowJones Sustainablity Indices,簡稱DJST)中的「世界指數」(DJST world),其評分更是全球電子設備產業之首,成為關心環境投資人的投資標的。

和西門子等百年大廠相比,台達電的品牌之路邁入第六年,兩者的品牌價值還相差百倍。但它的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台灣企業要打品牌,絕非不可能,關鍵,只是我們願不願意把一些很基本的事情,一如初衷的貫徹下去。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94

他把冷凍鮮榴槤做到亞洲唯一,對岸喊加碼 水果賣中國變難?他訂單滿到明年

2016-02-29 TCW

台灣才準備政黨輪替,市場就傳出來自中國的水果訂單喊停,卻有人靠著獨家技術,光賣冷凍鮮榴槤就帶進上億元營收。

農曆年前夕,全中國規模最大的水果企業、擁有逾千家水果連鎖通路的百果園門市,出現一個特別現象:夏季水果之王,竟躋身冬天最熱賣水果行列。銷售有多熱?十四天內,一盒售價人民幣七十九元的「凍鮮榴槤」(編按:換算一斤約新台幣五百元),第一批約兩萬盒,全銷售一空。

讓新鮮榴槤突破季節限制,變身一盒盒凍鮮榴槤賺錢的幕後推手是個台灣人,他是掌握台灣水果外銷市占近四成的盈全國際開發董事長陳盈貴。今年試賣第一年,陳盈貴負責從產地泰國供應百果園近三十萬盒凍鮮榴槤,這筆訂單預期替他帶進約新台幣上億元營收。

當台灣再次政黨輪替、今年五月重回綠色執政後,市場陸續傳出來自中國的水果訂單恐喊停;但這宗兩岸水果大王首次的合作案,卻不受政治影響,而且有象徵意義,除泰國榴槤,還加碼契作三十貨櫃的台灣鳳梨。

「我們一六年的(台灣水果訂單)都已經全部下完了,三月份前,又會下一七年訂單,不受哪一個黨派執政影響!」百果園董事長余惠勇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透露,台灣第一櫃巨峰葡萄出口到中國,買家就是百果園,其後陸續採購鳳梨、鳳梨釋迦、木瓜、蓮霧、茂谷柑、番石榴、楊桃、香蕉等台灣水果,目前以占比逾半的高甜度鳳梨最有競爭力,除榴槤外,也正計畫採購台灣製造的水果乾。

陸商看上他的保鮮強項

百果園不只是中國最大連鎖水果企業,也是進口台灣水果金額最高的企業,目前台灣水果約占其採購比重三%,產值約人民幣一億二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六億元),隨著加大採購,「比率肯定會提高!」他強調。

兩岸水果王在這個時間點選擇深入合作,彼此究竟打什 算盤?

要吃到商機大餅,難度不低,余惠勇不諱言,「榴槤是所有水果裡最難做的,品質非常不穩定。」榴槤若未充分成熟,買回去會變成無法食用的啞巴果;成熟果則難判斷果肉甜度、品質,消費者要果殼裂開才敢買,一裂開生菌數超標,又有食安問題:其次,榴槤全年供貨期高低峰不穩定,造成數量、品質和價格波動;再來,鮮榴槤七0%外殼等於垃圾,只有三0%果肉,運輸成本偏高。

如果只是把榴槤冷凍,而不管解凍後的果肉纖維變化,技術含量確實不高,但他追求的是解凍後仍保有細胞生命力,口感和剛採、現剝的一模一樣,加上還得抑制生菌數,這樣的技術門檻,給了陳盈貴敲開和中國龍頭合作的機會。前端,他用媲美製藥業包裝生產線的品管抑制生菌數;後端,再用溫度控制品質等特殊冷凍技術,雙管齊下。他這套保鮮技術等農產品創新加值模式,對台灣的啟示在於,如此既能解決鮮果甜度不均勻問題,又突破供貨不穩,甚至盛產期生產過剩,果賤傷農等宿命。舉例來說,鳳梨釋迦也是有潛力的台灣水果,但一旦過熟變軟,最佳賞味期就只剩一、兩天,若能突破保鮮技術,便能增加在貨架上壽命,提高競爭力。

商機所在,陳盈貴又透過成本共享,確保利益極大化。打開雙方合約,原料、加工、運輸等成本雙方五五均分,通路銷售成本則由對方負擔,扣除總成本的淨利同樣五五均分,甚至有默契萬一銷售不如預期,降價促銷低於成本價時,由對方吸收,不讓產地虧損,「只有我能控制凍鮮榴槤的生菌數,有know-how就不怕泰國、馬來西亞競爭。」

他看上陸商的強勢通路

他這樣的合作模式,在兩岸水果界是獨創。和中國做生意,首先產品品質要有能和其他國家出口水果競爭,甚至創新加值的能耐,「自己沒兩把刷子,人家當然跳過你。」其次慎選合作夥伴,對方最好擁有強勢通路,甚至能做到彼此成本、利潤共享的「混血團隊」深入合作模式更佳:再來,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重壓中國市場。

這是因為中國市場商機看似無限,卻也可能處處藏危機,必須替自己多上一道保險。舉例來說,五年前,菲律賓因南沙群島議題,導致菲律賓出口中國的香蕉、鳳梨遭海關以檢疫未過等原因退貨、銷毀;台灣茂谷柑今年一月底同樣突遭中國禁止出口,約中斷二十天才恢復,難保接下來來自中國的訂單不會隨政策方向改變。

「政治訂單會受到影響,我賣生意人、有合作模式,(商業訂單)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陳盈貴坦言,做生意最重要是通路,百果園不只有上千家固定零售點,還有實力用約定價格買斷供應商水果貨源,可免去中國市場多數只能寄賣、拚市場價格而沒有明天的風險。

這位水果商人懂得利益極大化同時,又能避掉風險的趨吉避凶生意心法,值得搶進中國市場的生意人參考。

撰文者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88

圓山飯店抗衰老唯一出路:民營化 過時產物》「國營」飯店落伍了 經營效益難發揮

2016-03-07  TWM

它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頭號地標,但數十年來始終沒能追隨台灣民主化的腳步前進,至今仍歸屬於定位不清的財團法人,營運績效與優越的先天條件不成正比。

從桃園機場搭車往台北市的路上,只要望向左側窗外,你絕不會錯過一座雄踞在山坡上的中式建築。半世紀來,圓山飯店一直是台北,甚至中華民國的象徵;它曾在一九六八年被《財星》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飯店,接待過美國前總統艾森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友邦元首,歷任總統在此舉辦的國宴更是不計其數。

圓山飯店得天獨厚的條件與際遇,源於濃濃的官方色彩。一九五二年,當時總統夫人蔣宋美齡認為台灣缺乏接待外國政要的國際級飯店,相中劍潭一帶的台北神社舊址,成立圓山飯店;一九六○年,由時任台灣銀行董事長的尹仲容、中央信託局局長俞國華、財政部次長周宏濤等五人各出資十萬元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省敦睦聯誼會」,主導圓山飯店經營。

問題點〉政府主導高層人事換黨執政換董座 營運方針難長遠圓山飯店名義上屬民間「財團法人」所有,實質上卻形同「國營事業」;無論政黨如何輪替,中央對圓山飯店高層人事都有實質主導權。檢視歷任董事長背景,從八○年代的蔣介石貼身醫官熊丸、扁政府的經濟部前部長宗才怡、馬政府任命的台北市前市長黃大洲,一直到曾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的現任董座李建榮,這些人雖各有專業,卻也身具不同程度政治色彩。

董事長受政治任命,意味著職務可能隨時因政黨輪替異動,任期沒有保障;即使懷著認真經營的熱忱,也難以針對飯店未來發展,設定長遠營運方針。

九○年代後,台灣觀光產業隨著經濟發展日益成熟,圓山飯店面對國內外業者挑戰,經歷一段虧損的慘澹時光;過去幾年隨著中國觀光客大量成長,曾一度轉虧為盈,但自二○一三年起又出現虧損。

立法院預算中心民國一○五年度評估報告就直言,「台灣敦睦聯誼會近三年度營運均未達成其預算目標,且虧損逐年增加,允應積極研謀改善。」「台灣敦睦聯誼會組織章程」第三條指出,該會以「發展國際觀光事業培養國際觀光人才,推廣國民外交及促進中外社會之敦睦聯誼為目的。」在基礎建設及觀光資源匱乏的一九六○年代,圓山飯店確實在政府支持下,扮演國家門面與觀光事業火車頭角色。但半世紀後,國內民營飯店林立,圓山飯店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政府應思考如何讓圓山飯店發揮最大競爭力,而非沿用舊思惟,持續插手經營。

「圓山飯店的地理位置和硬體設施非常有競爭力,只是沒有發揮最好效果。若考慮把經營權租給國際級飯店集團,相信營收獲利將大幅成長。」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為增加圓山飯店效益,曾提出類似構想,卻因員工權益問題,無法落實。

提解方〉改變組織結構

交通部主導捐財產 政府可再標售想讓圓山飯店重現風華,民營化是必然的途徑;而民營化的第一步,應由組織結構著手。「台灣敦睦聯誼會組織章程」明訂,「本會所有財產,非經董事會決議並報請主管機關依法核可後,不得變更。」圓山飯店土地為國家所有,由敦睦聯誼會每年以一.五億元承租,多數建物則是利用歷年盈餘興建,為該會名下資產。而十一席董事中,交通部官員占有六席,交通部隨時能提議將聯誼會名下財產捐給政府,讓政府決定標售或委託民間經營。

除了捐贈財產外,該會組織章程第十五條,也保留了董事會決議解散台灣敦睦聯誼會的權力;並強調解散後,所有財產應交由中央主管機關處理。

由此可見,政府若有心促成圓山飯店民營化,只須妥善處理員工權益,法規上沒有任何障礙。

台灣民主化二十多年來,圓山飯店這個黨國體制下的特殊產物依舊矗立。台灣仍舊需要圓山飯店,但絕不是當年那個由政府主導的圓山飯店。

撰文 / 鄭閔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98

黑馬學霸唯一女將安小妖:18歲工作,23歲創業, 混血妹子靠教男孩追女孩賺了幾千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30/154976.shtml

導讀 : “壞男孩”是一個以男性情感為主題的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品牌,它圍繞男性感興趣的內容、社區打造,欲引領塑造新一代年輕男性的享樂主義價值觀,協助更多男生提升生活模式品質,而不僅僅是撩妹技巧的搬運工。

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火火火火火炎焱燚到不行的黑馬運動會在3月26、27日舉辦。15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黑馬浩浩蕩蕩殺到帝都,進行了一次思想和身體完美結合的黑馬專屬運動會。

本次的運動會主題是“學霸來了”,“學霸”即“學霸型創業者”,是指創業企業融資B輪以後,10億元人民幣以上估值,有正現金流的創業者。

在清一色♞+♞+♞+♞+♞+♞+♞+♞+♞+♞+♞男學霸中,有一抹靚麗的顏色格外吸睛,柔和卻殺傷力十足。

26

她是跨界牛人馮唐力薦的學霸,馮唐從她那讀懂90後;年紀輕輕卻經歷豐富:18歲便獨立工作開始養家,到西藏支教,在麗江做義工,23歲加入壞男孩開始創業之路。她是壞男孩聯合創始人——安小妖。一個93年俄羅斯混血妹子,她和幾位合夥人一起創辦了一家奇怪的公司“壞男孩”,他們做的事情有趣而充滿爭議——教男生談戀愛。

 “壞男孩”,並不是教男孩變壞,相反地,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是為了讓男生變得更好,提高生活質量。它是一個以男性情感為主題的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品牌,它圍繞男性感興趣的內容、社區打造,欲引領塑造新一代年輕男性的享樂主義價值觀,協助更多男生提升生活模式品質,而不僅僅是撩妹技巧的搬運工。

在26日上午“贏娶學霸”的環節中,30多個地方分會爭搶學霸,安小妖被霸氣的沈陽分會“搶”走,小妖和黑馬們一起探討BP,幫助他們完善BP。

3 

 在下午的文創分會場,進行了主題分享,講述IP變現之道,掀起了文創沙龍高潮。

分享中她提到了目前互聯網幾種常見的變現模式:一是電影手遊,IP電影、IP手遊現在很多;二是廣告;三是周邊商品的售賣。

她說:“這三種變現模式,他們除了賺錢,基本上是不可持續的消耗模式,快速消耗掉你的用戶和粉絲。大家前段時間應該已經看過《九層妖塔》,對原有IP是傷害非常大的,因為傷害了我對《鬼吹燈》的熱愛,如果以後有人想用《鬼吹燈》去做東西的話我會不相信,我覺得你又在傷害我。所以這些方式一旦處理的不好,對IP的傷害非常大。這三種互聯網變現模式本質上來講很大程度上會對用戶產生一種消耗,如果在填補用戶不及時的情況下,到最後會涸澤而漁。”而壞男孩的變現模式則是增值服務。

隨後,女學霸用約會戀愛社交APP、追女孩的IP代表壞男孩為例,透析壞男孩3億播放量、1.1億收入背後的變現模式就是增值服務。

在分享IP之余,提到產品,她認為“男人賺錢是為了玩和女人。任何不以娛樂和撩妹子為出發點的產品都是耍流氓。”

 4

 在27日體育運動會開幕式上,12名學霸集體亮相,安小妖作為唯一一位女學霸,接受了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的授牌。

 5

在隨後的學霸“平板支撐挑戰”中,為了爭取100s的演講機會,在現場千名黑馬前展示壞男孩的風采,安小妖化身女漢子,從來沒有做過平板支撐的她,以標準的姿勢足足堅持了5分鐘!雖然最後一名之差與機會失之交臂,但她在一票漢子里一點都不失霸氣!

這就是創業精神,就要死扛到底!

6

 7

 壞男孩在上線兩年後,平臺已經積累200多萬用戶,2015年營收近5000萬,今年更是有望達到1至2個億。目前他們正在沖擊新三板,2016年,壞男孩將著重在直播領域里打造出新的超級I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996

PMF:為何矽谷大神把它念奉為創業公司“唯一重要的東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7/155446.shtml

導讀 : 定義一個產品的PMF是充滿挑戰的,因為這需要時間和你對目標市場的深刻洞察!

“互聯網企業99%創業失敗,只是因為沒有找準它”

聽說過“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的人都知道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VP, Minimal Viable Product)的理念——即通過一個最小化、卻可以滿足核心需求的產品來測試市場的反應。MVP背後的核心原則就是減少時間成本。

但在互聯網行業,很多創業者把精益創業等同於自行開發MVP,然後快速試錯。

事實是,產品僅僅是將一個創意變成結構化、自動化服務的工具。在你將創意變成自動化服務之前,你應該做的是首先通過人工的方式來確定你的創意是否可行,即尋找Product-Market Fit:產品-市場匹配,同樣也是精益創業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換句話說,在你決定在開發一個自動販售機在地鐵里賣飲料前,請先站在地鐵里賣一個星期的飲料看看是否有人買單。這個道理聽上去簡單,但太多的創業者將這兩步顛倒了過來。

初創企業的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兩部分:找到產品-市場匹配之前,和找到產品-市場匹配之後”——馬克·安德森(閱項目無數的著名連續創業家、風險投資家、矽谷大神)

PMF是什麽?

產品-市場匹配(Product-market fit,PMF)雖然是精益創業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不明確的一個概念。2007年,馬克?安德森在他的博客里創造了這個概念,並定義為:“在一個好的市場里, 能夠用一個產品去滿足這個市場”。 

image002

簡而言之,就是市面上有千萬種產品,也有千萬種市場需求,而這兩者重合的地方,就是那些滿足了市場需求的產品。

PMF有哪幾種?

第一種PMF,是用更好的產品體驗來滿足一個已有的市場。這種情況下,這個市場已經被明確定義並且存在,但是目前滿足這個市場的產品的體驗仍不夠好,並且用戶(無論他們是否覺察)在尋找額外功能或者更加便利的使用方式來解決他們存在且已知的問題。

符合第一種PMF的典型例子是Slack。在用戶體驗較高一籌的Slack問世前,老早就已經有很多產品企圖霸占企業內部溝通協作市場——Skype、HipChat、Yammer、IRC——雖然這些產品的體驗不差,但他們都沒好到讓人眼前一亮,或者帶來“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般的改變。

第二種PMF,是用一個產品來滿足一個已有但部分需求未被滿足的市場。初創公司在這個市場中抓住了一個細分市場,直接推出產品滿足了這個細分市場用戶的需求。

Uber便是符合第二種PMF的典型代表。最初Uber的業務只是利用很多公司所雇傭的司機勞動力與用戶市場匹配。這些司機平時只是把高管拉到機場或者在不同的城市中穿梭,在晚上和周末的空余時間比較多。於是Uber把這些司機與另外已有但未被滿足的市場匹配起來:那些想搭完的士用信用卡付款的人。之後Uber又把這類用戶市場與有車又想賺外快的普通人匹配起來,用聰明的解決方案把整個付費出行市場的盤子越做越大。

第三種PMF,是用一個產品來創造出一個新的市場。做這類產品無疑會遇到重重障礙,因為在產品誕生之前,用戶不知道自己需要這種產品,因此需求是不存在的、市場也是不存在的。

以微博為例。微博的流行,讓多數人不曾想象到與名人或品牌的互動,可以通過“@一下”實現。

最終,很多初創企業會采取以上三種PMF的綜合形式。例如AirBnB,把第一種和第三種結合起來:服務於一個已有的市場(私人旅行者和商務旅行者),但是滿足他們從沒體驗過的需求(住在普通人家里,而不是酒店)。

為什麽要把產品-市場匹配分成三類呢?因為定義好了自己所屬的PMF,才能明白你應該把焦點放在哪里。

滿足已有市場的產品,需要非常優秀的用戶體驗和比較重的營銷推廣投入來搶占市場份額;滿足已有市場部分需求未被滿足的產品,需要保證產品能夠在發展過程中仍然能夠服務核心用戶,但營銷推廣方面需要更精細的策略,因為新用戶往往被推薦折扣這類推廣活動吸引來;而創造新市場的產品的獨有挑戰在於,不單要提供一種有價值的用戶體驗,還要首先說服用戶去體驗它。

找到PMF的好處?

對於任何初創企業或處於早期增長的企業而言,產品-市場匹配都是最關鍵的問題。

如果你去問任何企業家或者風投家,他們一定會告訴你,一旦他們實現了產品市場定位,他們的公司就會開始瘋狂增長。因為這證明他們的產品或服務和用戶產生了共鳴,這些客戶會向親朋好友大力推薦公司產品,成為他們的免費推銷員。

當PMF沒有發生時,用戶並沒有充分獲得到你的產品價值,並沒有造成口碑傳播效應,並沒有引發大規模的用戶增長,年度回顧像成篇的廢話,銷售周期遠遠超過預期,有大量的訂單沒有完成。

當PMF發生時,用戶爭先恐後的購買你的產品,你的用戶量隨著你提供的服務量大規模的增長,錢很輕松的就從消費者的口袋跑到你們公司口袋中,你不得不盡快的招更多的人提供多的客戶支持。因為聽到你產品如此火爆,媒體紛紛上門想采訪你…

image003

Marc Andreessen把初創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兩部分,找到PMF之前(用戶增長平平),和找到PMF之後(用戶增長快到你無法想象)

怎麽知道你的產品已經達到PMF了? 

一種辦法是通過 Andrew Chen推薦的用戶數據標準來判斷:

用戶級產品標準:

每周使用天數超過3天

新增日活躍用戶DAU超過100

30%新用戶次日留存

達到10萬用戶量

Saas產品標準:

5%付費轉化率

LTV/CAC>3,即用戶終生價值/用戶獲取成本>3

月流失率<2%

月銷售流水達到10萬

用戶獲取成本的回本時間<12月

另外一種辦法是問卷調查,通過問用戶(最好是過去兩周使用過、每周使用至少兩次、並體驗過產品核心功能的用戶)一個問題:“如果你不能繼續使用這個產品,你會有多失望?”選項有“非常失望”、“有點失望”和“不失望”。如果40%以上的調查對象都選“非常失望”,那麽這個產品就有戲了!

image004

2015年初一份關於Slack用戶的問卷調查顯示,731Slack用戶中有51%的人對不能繼續用Slack表示非常失望

然而,定義一個產品的PMF是充滿挑戰的,因為這需要時間和你對目標市場的深刻洞察。

PMF為什麽那麽難找?

當你有一個產品創意時,如果要在產品開發之前調查市場,一般簡單明了辦法是:直接問用戶或者觀察用戶行為。

當你向潛在用戶問問題時,通常都會遇到令你沮喪的答案。你總不能問,在使用XX服務方面,“你遇到什麽困難/障礙/瓶頸”之類的大而無邊的問題吧?所以只能挨個痛點來問用戶“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觀察法,觀察潛在用戶做某個行為。

但即使這樣,人還是可能撒謊的——不管是因為虛榮心,還是因為不忍心告訴你這個創意很爛的一片好心,還是潛意識的原因。

當然還有方法是像文章開頭所說的,在開發一個自動販售機在地鐵里賣飲料前,先站在地鐵里賣一個星期的飲料看看是否有人買單這樣做MVP的。或者是像張小龍說的,瞬間把自己變成“傻子”來體驗產品。

無論是哪種辦法,對於創業者來說可能都太慢了,誰都想快速調研、快速開發和快速測試。這對於面向企業用戶的SaaS產品來說,做調研尤其“昂貴”:你還要花時間找到那些公司相關職位的人,建立聯系,然後才能問問題吧?

一旦創業者跳過了尋找PMF這一步(或許是抓住了自己或者幾個朋友對某類服務的痛點故事),挽起袖子就往產品開發這個環節殺上去,在做好產品之前沒有識別出真正的用戶需求,那其中花費的時間可都成“沈沒成本”,越來越高了。畢竟時間是每個創業者都擁有的一項寶貴資源。

如何提高找到PMF的機會?

首先,這是一項能力,像肌肉一樣可以被鍛煉,只要嘗試多了,找出PMF的機會也必然增加;

其次,對於大部分是做開發出身的創業者來說,對開發產品這種體驗的熱愛可能會令他們更喜歡去開發產品,而不是去調研用戶需求,這只是時間上投入不夠而造成尋找PMF的機會不高;

最後,別把你的創意當機密,而應該企業問問行業資深人士並傾聽他們的看法,說不定他們能幫助你從技術層面和行業宏觀的角度從上至下的來看清一個創意的不足之處。因為你的創意在剛剛孕育出來的時候就達到PMF的概率微乎其微,別人不一定能看上你的創意而抄過去,就算抄過去也未必能成功。

所以當你有一個創意時,你想的不應該是賭它可以憋出一個全壘打,而應該是如何用最快速的方法確認它不是那堆糟糕創意中的一個。

本文系AISSUER(微信號:AISSUER)原創出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890

吳聲:創意是這個時代唯一正確的姿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5/155611.shtml

吳聲:創意是這個時代唯一正確的姿勢
吳聲 吳聲

吳聲:創意是這個時代唯一正確的姿勢

有一種能力很重要,那就是從我們的獨特性中形成亞文化。

黑馬說:

創意、技能變現、內容,在互聯網新概念層出不窮的今天,這三個詞卻又幹又重。吳聲老師教給我們理解互聯網的法門就是忘記互聯網:一切回到從人出發,從心出發,一切概念都可以被重新定義。

文|吳聲

基於內容的IP化商業,所謂的天生帶感,就是新自媒體的經營形態,我們定義為商業出口,全渠道、全媒介,擺脫渠道形態。未來自媒體的超級IP商業形態,我把它定義為內容+社群+商業。所以去哪里呢?是以用戶經營為核心,基於人格化的價格觀表達,生活方式的倡導,與用戶希望形成精神體驗層面的連接與變現。

我們經常說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被均勻分配,也只是尚未流行。那麽我們該如何思考新流量紅利的可能性? 

424060882459855680

 憑什麽寶馬的H5能夠刷屏?

我們的內容創業者該怎樣去收割紅利?我今天組織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創意是這個時代唯一正確的姿勢。什麽叫姿勢正確?微博剛剛興起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人不會說人話,會說人話的就能收割微博的紅利。

微信剛剛崛起的時候,我們很多人也沒有形成微信文案這種文本的能力,我們不知道它是基於文字、圖片、音頻混排的謀篇布局能力,這也讓很多人錯失了微信上半場的紅利。

我去年初建議一位老師說,你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秒拍美拍等這種有非常強能力的流量品牌。這是一個加速叠代的時代,現在才進場就晚了。而怎樣形成這樣一種能力?怎樣形成這樣一種正確的姿勢?只有一個關鍵詞,叫做創意。

剛才我和丁豐兄在臺下交流的時候,就感覺到,創意本身勝過了我們的平臺價值。今天互聯網連接的基礎設施豐富、完備和成熟,我們用生活的一種新姿勢,善用流量的平臺,就可以打破隔絕生態。最近兩天,很多人被寶馬M2的一個H5刷屏了,普遍認為它超越了去年吳亦凡入伍的H5。

其實它的制作方式更簡單,成本更低,但是當我們去理解寶馬這樣一句廣告語可以在我們的微信圈橫行直撞的時候,我們知道並不是朋友圈本身,也不是我們說所謂的體驗本身,而更多的是基於這種創意的正確姿勢,形成了引爆的能力。

我們再去看今天的科比退役。很多人發現科比被玩壞了,為什麽?因為廉價沒有創意的情懷反而造成了一種粉碎科比次元壁的現實。

創意告訴我們,IP的核心在於持續穩定的內容產出,有賴於形成創意可預期、可期待的,能夠被訂閱的機制。我為什麽要打開你的訂閱號,我為什麽要打開你的頭條號?是基於內容創意能力穩定的期待,它要可訂閱。

“技能變現”才是王道

第二句話,“技能變現”者。比如說papi醬的吐槽表演微表情,就是典型的“技能變現”。特定領域的技能本身,能夠形成更加有效的連接,在這個連接中要思考的在於我們自身的一種“技能變現”如何成為獨特性、差異化、識別性。只有形成我們自己的特點,才能機會形成我們自媒體可連接、可社群運營的結果。

在這一點上,我們甚至可以去想,所有能夠被定義為成功背後的偶然,如果要總結一種必然,其實都符合上面說的定律。我們可以去看“二更食堂”,去看各種優質的頭條號。頭條號“矽谷密探”意味著什麽?它的創始人很好地找到了缺口,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我們需要創新制高地的即時信息。矽谷密探就類似於我們需要羅輯思維,它是應運而生所形成的一種新模式和內容需要。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有機會成為特定領域的技能變現者。這不是講工匠精神的一種大詞,而在於所謂的手藝人精神,說白了就是我們要形成自身稟賦獨特性的形成。

怎麽靠IP做電商

第三句話,電商就是內容。當你在選擇你所出售的商品,當你在選擇你變現模式,當你在選擇廣告投放的時候,我們要記住四個詞:鏈路更短,路徑更快,效率更高,連接更準。

什麽叫路徑更短?能夠直接賣的就不要有那麽長的前戲了,但是第一姿勢要正確,第二你具備這種可連接性,可協作度,你有獨特的價值能夠形成一種交換、售賣,能夠形成一種服務的可持續。如果我是一個動漫的達人,那麽我完全可以選擇一個旅行社去合作開發一個IP旅行的線路,在草長鶯飛的四月,是不是可以去東京領略一部新番的發布?

你會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所謂的人格化,所謂溫度感的本身就是商品。你所選擇的某一樣茶具就已經隱含了你的品位,隱含了你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不要再說這是我們的周邊。它不是衍生品,它不是周邊,它本身就是我們IP內容經營的需要,它本身就是我們內容首要的定義能力。

為什麽一個在動漫開發最成熟的日本,很多日本的年輕人要到香港去買變形金剛的手辦呢?因為香港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有人說這就是粉絲經濟,那有什麽不對呢?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麽?今天所有人都在講消費升級,什麽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到底是意味著老齡化中國社會更加有能力的一種財務自由呢?還是意味著中產階級的人口紅利,還是意味著移動互連時代新的消費模式新崛起呢?重要的是為優質的內容付費,為特定的情感付費,為有價值的連接付費,正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常態。所以價值敏感性才會超越價格的敏感性。

如果電商是IP經營,那麽流量何來?頭條號是紅利,淘寶有沒有機會呢?淘寶作為超級用戶入口還有極強的紅利,你現在不進入嗎?那京東眾籌呢?難道我們參加京東眾籌就是為了募集資金嗎?不是的。它包含了神秘人的評測,包含了天使用戶的獲取,包含了一種品牌的塑造,乃至於可行化產品MVP的一種叠代。

你會發現這個加速度的時代,無數的新流量的平臺,新的業務形態正以我們不可思議的方式崛起,我們今天在座的是新榜的內容榜樣,但是未嘗不是新平臺誕生的榜樣。

任何時候我們要形成基於包含了今日頭條、喜馬拉雅、優酷愛奇藝樂視在內的一種新平臺流量紅利的快速擁抱。你現在進入二更的平臺,二更就是一個全新的孵化器,你要去形成這樣一種紅利能力的轉化。

還有一種能力很重要,那就是從我們的獨特性中形成亞文化。比如烘焙,美食,單身,職場,三國殺,買買買,導購,遊戲,在我們所理解的各種特定的圈層區隔里,我們必須要定義到屬於我們自己的亞文化的群體。只有讓我們自己的一種切片、切口和切點更小,小到塵埃里,如張愛玲說,“低到塵埃里,開出花來”,這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鮮花綻放和盛開不敗。我們必須把這樣一種用戶經營本身,轉化為我們商業模式的核心,成為我們超級IP塑造的一種能力。

我們自身的商業模式的核心是用戶經營,是基於亞文化群體所形成的自帶流量的能力。內容創業毫無疑問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我們不要被這些概念所一葉障目,我們要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自己,定義自己的稟賦。

為什麽創意是這個時代唯一正確的姿勢,為什麽我們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技能變現者,這才是IP的核心,為什麽“電商就是內容”應該成為我們定義商業模式最重要的前提。三個為什麽送給新榜的各位用戶,謝謝。

48465042371219522_副本

創意 IP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51

美國創業者:北京將成矽谷唯一真正競爭對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8/155910.shtml

美國創業者:北京將成矽谷唯一真正競爭對手
Cyriac Roeding Cyriac Roeding

美國創業者:北京將成矽谷唯一真正競爭對手

盡管我並不認為長時間工作是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種好方式,但我被這些創業者的饑餓感和動力而震撼。

黑馬說

近些年中國創業公司蓬勃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一種不可小覷的社會風潮。一位來自美國的創業者,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和觀察,以獨特的視角分析中國創業圈,並與矽谷進行比較。究竟中國的創業圈和矽谷有何不同?還存在哪些缺陷需要改進呢?一起來看美國資深創業者Cyriac Roeding為你解讀。

作者|Cyriac Roeding    譯者|李瑋 

賽瑞亞克·羅伊丁(Cyriac Roeding)於2014年將自己的創業公司Shopkick出售給了SK Planet,並在一年後讓出了CEO一職。隨後,他帶領妻子和兩名孩子飛往了北京、深圳和香港,遊歷了3周時間,希望更好地理解中國創業圈,以及其中的創業者和風投。

以下為他對中國創業圈的觀察:

我有很多年都沒來過中國。但12年前,我差點就搬到這里。因此我很好奇,在中國我會發現些什麽。我拜訪了20多家創業公司。其中既包括創業後期、估值200億美元的公司,也包括種子輪公司。我拜訪了十余名風險投資人,20多名創業者,以及成功的天使投資人。

首先,我見了創業後期公司及投資人,例如與美團的王興(微博)進行了一場早餐會。美團的估值約為200億美元。隨後,我接觸了B輪和A輪公司,拜訪了VIPKid和和700bike,以及經緯創投和藍馳創投等風投。

隨後,我還去了解了種子輪公司,見到了一名空氣動力學博士,他正在開發一種能源密度更高的電動汽車引擎。在北京的一處地下停車場,他向我演示了這項技術。我還參觀了深圳的硬件孵化器HAX,並拜訪了風投真格基金。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應當更進一步,了解所有這一切的源頭。因此,我去了車庫咖啡,看看還處在概念階段、甚至概念前階段的創業者。此外,我還參加了清華大學x-lab和SEM創業項目。當時,彼得·泰爾(Peter Thiel)正在做關於“從0到1”的講座。隨著我中國之旅的結束,我開始思考,矽谷可以如何向中國學習。以下是我的發現。

1、未來10年內,北京將成為矽谷唯一真正的競爭對手

北京不僅是未來幾年的創業熱土,目前也已形成一個大聯盟。由於國內市場有13億人口,達到美國和歐洲人口的4倍,因此中國創業公司可以很快實現龐大的規模。

在這13億人中,越來越多的人口目前成為可觸達的用戶。在美國,有1.9億人使用智能手機。在中國,這一數字目前已超過5.3億。未來3年內,這一數字還將上升至超過7億。

不過,僅僅市場規模龐大並不代表北京就能成為創業的中心。除了市場規模以外,其他關鍵因素包括消費者對新服務極快地接受速度,創業精神,以及中國創業者對規模的饑餓感。

北京就是這一切的中心。在這里,來自清華和北大兩所頂級高校的創業者和工程人才與風投走到了一起。憑借規模、速度、理想、資金和人才,我的看法是,未來10年內北京將成為矽谷的真正競爭對手。

確實,全球範圍內還有其他科技創業中心,例如柏林,但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印度是唯一其他的可能競爭者。)對矽谷來說,出現一家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好事,這將促使矽谷更快走到新高度。

讓我們先來看看速度,包括“山寨”和創新,以及北京和矽谷的創業精神對比。

2、矽谷以創新速度而自豪,但中國創業公司走得更快。

在北京,我常常聽說創業公司之間粗暴的競爭手段,甚至為了獲勝采用不道德的辦法。

創業總是伴隨著激烈的競爭,而主要動力則是用戶普及率。相對於在美國,在中國,新應用發展至一定規模所需的時間更短,甚至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就成為“現象級”案例。新服務針對大多數用戶的需求而設計。實際上,直到智能手機開始普及之後,中國很多人才首次連入互聯網。

在中國,大型創業公司的歷史通常為3到5年,而不是美國的5到8年。因此,希望取得成功的創業者也試圖盡快勝過競爭對手。在中國的創業公司里,並不存在工作與生活平衡一說。

創業公司有可能在任何時間開會。在北京,我和雨果·巴拉(Hugo Barra)之間的會議被安排在夜間11點。巴拉正負責小米的國際業務發展,而憑借450億美元的估值,小米是中國最值錢的創業公司。然而即使如此,我們的會議仍被推遲,因為巴拉被其他會議耽擱。因此,我們的會議從午夜才開始。(在會議結束後,巴拉還要於清晨6點30分去趕飛機。)

在中國,創業公司有著著名的“996”文化,即從上午9點工作至晚間9點,每周工作6天。如果你認為矽谷的工作很辛苦,那麽只要看看北京的情況就知道什麽是辛苦。對創始人和公司高管來說,工作制度常常是“9、11、6.5”。這樣做或許效率不是很高(作為領導者,如果總是精力疲憊,那麽也不是件好事),但卻非常常見。

在產品推出的幾周前,整個團隊可能會在酒店里封閉辦公。在這里,他們所做的就是工作和休息,投入100%的精力,避開一切幹擾因素,確保產品如期推出。盡管我並不認為長時間工作是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種好方式,但我被這些創業者的饑餓感和動力而震撼。

3、中國創業者總是“山寨”美國公司,這種觀念已經過時

確實,中國創業者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會去“山寨”。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市面上已經沒有足夠多的優秀概念可以“山寨”。此外,由於用戶行為和需求不同,“山寨”的做法常常會失敗。

在中國,“山寨”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以美團為例。我和中國最優秀的創業者王興進行了一次兩小時的周六早餐會。王興於2010年創立了美團。在6年時間里,美團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務公司之一。美團目前的估值約為200億美元。當時,這使得美團成為除小米之外中國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

美團是中國最大的移動團購服務,最大的在線票務銷售公司,以及最大的餐飲外賣公司。當Groupon是美國科技行業的明星時,中國有數百家創業公司都試圖複制Groupon的模式,而王興是其中之一。王興勝過了所有這些競爭對手,他的辦法並不是投入更大的營銷費用,而是將美團迅速轉型為一家與Groupon截然不同的公司。今天,美團專註於推動消費者的重複消費,而不僅僅是用大幅優惠去吸引一次性的消費者。後一種模式很難持續。

美團正在向消費者和本地商戶提供更智能的購物服務。目前,王興已有2億月活躍用戶。

4、一系列創新正來自中國

中國創業者非常務實。他們希望找到取得成功的最快途徑。在“山寨”達到頂峰之後,成功的最快途徑變為了創新。

以消費類無人機行業為例。這類產品需要硬件、軟件和設計的結合。聽起來,矽谷公司在這一領域成功機會最大。然而,來自深圳的大疆目前是全球消費類無人機市場的領先者,市場份額達到70%。大疆代表了一類這樣的公司。

創新所需的時間要超過“山寨”。例如在北京,我見到了一名空氣動力學博士。過去3年,他帶領了一支6人的小型團隊,在沒有獲得任何投資的情況下試圖設計動力60千瓦的電動機,並將其應用在汽車和機器人之中。這款電動機的重量為13千克,而這種動力的傳統電動機重量要達到58千克,甚至更重。在一處地下車庫,他向我展示了自己的發明。

在深圳,即中國的“電子制造之都”,我拜訪了本傑明·喬菲(Benjamin Joffe)的硬件創業加速器HAX。在進入深圳之後,你就來到了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在這里,元件供應商只需不到1天時間就能完成發貨,而許多電子廠都已準備好生產新產品。

在HAX,我試用了一款9美元的計算機,以及用於金屬精密加工,但成本只有當前設備幾分之一的產品。只需花9美元,你就可以在任何設備中集成一臺帶WiFi和藍牙功能的Linux計算機。當我感覺已經了解完畢之後,又一家創業公司讓我試試由昆蟲制作的食品。他們告訴我,這種食品“就像是餅幹,但更健康”,而這些昆蟲來自他們的電子昆蟲養殖機器。他們還表示,食用昆蟲是一種新趨勢,而我們只是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感受。

5、中國創業公司的欠缺

上一代中國創業者過多地關註財務上的成功(“迅速致富”)。因此,如果在較長的時間里還無法取得成功,那麽這種動力就是不可持續的。對基於創新的創業公司來說,長時間堅持尤為重要。不過下一代創業者的態度正發生改變。這些創業者來自中產階級相對壯大的環境,迅速致富已經不再是他們創業的主要動力。

除此以外,中國創業公司最欠缺的是不太了解如何同時一方面開發高質量產品,另一方面迅速推動銷售的增長。技術正在發展。例如在北京,許多公司都在進行人工智能方面的開發。然而,矽谷的優勢在於,將技術與市場概念和產品設計結合在一起。

中國創業公司的另一個短板在於,不太清楚如何迅速而有效地開拓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市場。除了文化和語言障礙之外,中國市場的規模龐大也意味著,中國創業公司可能沒有動力去進行國際擴張,因為它們的概念可能被其他公司迅速複制。這也是美國創業公司在中國遇到的問題。

最後一點,中國創業公司面對的空氣環境不是太好。

6、矽谷的狀態過於優越

整體而言,中國創業者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無論是他們的精神、速度、專註度,還是友善程度。

在中國,他們將理想變為現實,並實現了龐大的規模。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些創新從中國走向全球其他地區。關於中國是“山寨”大國的觀念早已過時。中國創業者不會說大話,有著純粹的創業精神,我很喜歡這點。有些時候,矽谷的狀態過於優越,無論是創業公司的辦公室,還是舉辦的各種俱樂部。只有剝離這一切,專註其中的核心,包括真正的創業熱情,以及對產品和公司的專註,才是關鍵。

中國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國獲得經驗。我是否喜歡矽谷,以及我的祖國德國?是的。正因為如此,看看外界,呼吸新鮮空氣才顯得更重要。畢竟,結合科學的創業是我們未來的發展動力,無論是在美國、歐洲還是中國。

北京創業圈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矽谷的原初形式,也是矽谷真正應當呈現的樣子。我們可以從中國學到很多。(或許“重新學習”一詞更準確。)我們應當維持矽谷深層的創新精神,專註於“從0到1”去開發真正優秀的產品。這才是創業精神。我們應當避免被浮華的表面所迷惑,被無關緊要的事情幹擾。

360截圖20160518175633662_副本

矽谷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75

民生銀行唯一副行長邢本秀被董事會解聘 或因個人考核“不理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947.html

民生銀行近日發布董事會公告稱,該行董事會以14票同意,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董事會解聘副行長邢本秀職務的決議。值得註意的是,此次公告中,民生銀行副行長是被“解聘”而非“辭職”。

一位民生銀行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民生銀行原副行長邢本秀之前在行內分管信用卡、原機構部,解聘的原因是去年年度個人考核不理想。

6月8日,民生銀行A股臨時公告稱,根據《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盡職考評試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獨立董事本著公正、公平、可觀、獨立的原則,同意董事會解聘邢本秀先生副行長職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副行長遭董事會解聘在當前中國大型商業銀行中比較少見。國有大行的副行長職位一般都由中組部任免,所以國有大行要想解聘副行長,董事會是不能隨意決定。但是民生銀行等民營股東占多的銀行情況不同,可以通過董事會解聘。

根據民生銀行此前發布的《關於2015年度高管薪酬補充公告》,邢本秀位列第六,是該行目前唯一一名副行長。根據《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管理制度》的規定,高管人員績效薪酬與關鍵績效管理指標的達成情況掛鉤。

報告期內,民生銀行董事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根據董事會的授權,對董事會聘任的總行9位高級管理人員和47位分行行長和事業部總裁(含主持工作的副行長、副總裁)2014年度履職情況進行了盡職考評。總行高級管理人員的盡職考評包括領導力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

2015年年報顯示,高級管理人員列表中,邢本秀副行長報告期內稅前應付報酬總額為238.52萬元,高於同期民生銀行其他幾位行長助理報告期內薪酬 (三位行長助理報告其內薪酬在230萬元)。

但到了6月4日,在民生銀行發布的2015年度高管薪酬補充公告中,邢本秀2015年度稅前薪酬的其余部分顯示他只有91.39萬元,這一數字只略高於2015年底才到任的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76.5萬元),明顯低於民生銀行其他高管,更低於幾位行長助理(均在170萬元以上)。

根據民生銀行《關於2015年度高管薪酬補充公告》,2015年年度報告已披露公司領薪高級管理人員報告期內部分薪酬,經公司薪酬與考核委員會確認,現披露2015年度公司領薪高級管理人員稅前薪酬的其余部分。

據了解,邢本秀早在2010年便被委任為民生銀行副行長。在加入民生銀行前,邢本秀於1988年至1991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綜合計劃司副主任科員; 1991年至1994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司主任科員、儲蓄處副處長;1994年至1998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銀行司銀行業務管理處副處長;1998年至2003年,擔任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一司中國銀行監管一處副處長,中國銀行監管處處長;2003年4月至7月,任中國銀監會監管一部中國銀行監管處正處級幹部;2003年7月至2006年,擔任中國銀監會廈門監管局籌備組組長,黨委書記、局長;2006年至2008年,擔任中國銀監會遼寧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2008年至2010年6月,擔任中國銀監會人事部部長。邢本秀擁有遼寧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15

米未傳媒發布內容戰略 馬東:有趣是唯一的套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6/156631.shtml

米未傳媒發布內容戰略 馬東:有趣是唯一的套路
劉蕓蕓 劉蕓蕓

米未傳媒發布內容戰略 馬東:有趣是唯一的套路

在馬東的定位中,米未作為一個內容生態公司。

i黑馬 6月16日消息,馬東創立的米未傳媒今日在京舉辦內容生態發布會。發布會上,馬東以“有趣”作為公司價值內核和出發原點,對外發布公司的發展體系,自稱為“XYZ軸”模型。

據悉,在“XYZ軸”模型中,X軸代表的是米未業務線中最重要的內容生產,其中包括用戶熟知的《奇葩說》、《奇葩來了》,以及即將上線的《拜拜啦肉肉》、《飯局的誘惑》、《黑白星球》等幾檔全新的網綜節目。

Y軸是因內容而生的上下遊衍生業務,比如通過奇葩說走紅的數位網生藝人的經紀業務;正在喜馬拉雅FM熱賣的付費音頻課程《好好說話》;以及因售賣“粑粑瓜子”而一炮走紅的米未小賣部。

Z軸是米未傳媒的投資布局,九個月的時間里,米未已經投資了一些具有成長性和前瞻性的制作團隊,並同時將米未擁有的市場推廣、商務洽談、平臺對接等經驗和資源嫁接給這些團隊,幫助他們成長,同時構建起米未傳媒內容生態鏈。

成立9個月的米未傳媒,對外牽手行業強勢平臺,對內穩步孵化成熟的制作團隊。2016年,米未傳媒大手筆推出四檔重量級網生綜藝力作:《奇葩說》《拜拜啦肉肉》《黑白星球》《飯局的誘惑》。

此外,近期馬東攜米未傳媒全體藝人組成“汙力天團”並集體入駐映客,通過一種更具“網感”的方式來拉近與粉絲的距離。《奇葩說》的爆火,聚攏了一批網生藝人,包括馬薇薇、肖驍、範湉湉在內的新生代藝人已悉數簽約愛米未,這些藝人將構成米未傳媒的“明星矩陣”。

在馬東的定位中,米未作為一個內容生態公司,“只做自己價值觀認同的事情,有趣就是唯一的套路。”

馬東 米未傳媒 奇葩說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40

王石現身深圳論壇 稱萬科今年將成500強中唯一純地產公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185.html

22日,在深圳市政府部門和民間咨詢機構聯合舉辦的企業全球化論壇上,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王石表示,今年預計萬科可以進入世界500強,並成為唯一一家純房地產公司。

上述論壇全稱為“中國企業全球化創新大會暨«2016全球化·深圳100研究報告»發布會”,由深圳市福田區經濟促進局、南山區經濟促進局和華也國際聯合發起。

王石在談到萬科的國際化進程時說:“房地產比較特別,它是一個地方屬性非常強的業務,在世界 500 強中房地產企業應該是不多的,原來有 3 家,後來在美國次貸危機時被踢出了。”

他說,萬科的國際化有幾個目的。第一個是學習,尤其是向工業發達國家學習。萬科目前投資的地方,除了新加坡和香港之外,重點的投資區域就是紐約、舊金山、西雅圖和倫敦,下一步的投資地應該是巴黎和柏林。

第二個是建立國際網絡,給國內的萬科業主提供國際化的服務。由於房地產地方屬性非常強,萬科未來90%的市場還是在中國。

目前,萬科提供的物業服務、管理住房服務覆蓋將近500萬的消費者,預計未來十年至少增加到6000萬,這相當於一個意大利的人口。這麽龐大的人數將為萬科的業務提供潛在的服務對象。

他說:“實際上,現在萬科相當多的業主有一些新需求,比如旅遊、投資、移民、學習和深造。萬科可以建立一個國際網絡給這些客戶提供國際服務,比如說你的小孩要到舊金山、波士頓去學習,我們就提供這樣的信息,當然這些信息是免費的。我們的目的是,如果你的親戚要買房子了,你回國要買房子了,那麽你們就買萬科的房子吧,這就是我們萬科的邏輯。”

萬科國際化投入的時間不是很長,規模也不是很大,3年時間整個投資規模在100億元左右。但是王石認為,整個國際化進程非常順利。

他說,萬科遵循契約精神是主要原因。“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講究血緣和地緣。國際上也講這些,但是相對於中國來說就弱化得多。在西方,更多的商業講的是契約精神。我們可以不認識,我們可以沒有親情,我們讓律師簽訂合同,委托律師辦理,違反合同就有補償機制。萬科就遵循這麽一個原則。”

他舉了一個例子:萬科和新加坡一家投資公司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各占50%的股份,通過契約彼此建立起了緊密和諧的合作關系。

他說:“當然,董事會有董事長、副董事長討論公司的決策和方向。但是具體運作的時候,新加坡的公司是100%地把這家公司委托給萬科的團隊:投資項目不超過10億的不用報批董事會批準,只是報備,超過這個規模要董事會決定。我們現在操作的項目有30多個,合作了十幾年。對方沒有派一個人過來,既沒有財務總監也沒有財務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