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李曉紅任教育部副部長 曾任武漢大學校長

據人民網北京11月8日消息:全國政協在京召開第五十八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重視特殊教育”建言獻策。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會議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家瑞在座談會上講了意見。教育部副部長李曉紅介紹了有關情況。

據悉,這是李曉紅首次以教育部副部長身份亮相,他原任武漢大學校長。

李曉紅離漢前,與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擁抱。(圖:武漢大學官方微信)

李曉紅簡歷:

李曉紅,男,漢族,1959年6月生,重慶合川人,198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7月參加工作。重慶大學采礦系礦山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博士,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

1975年至1978年,四川省合川縣爐山公社任團委副書記

1978年,考入重慶大學采礦系

1982年至1985年,任重慶大學采礦系團委書記,重慶市學生聯合會主席

1985年至1989年,任重慶大學采礦系黨總支副書記、系副主任

1989年至1991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並做研究助理

1991年至1994年,任重慶大學資環學院副院長

1993年,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4年至1996年,任重慶大學資環學院院長

1996年至1997年,任重慶大學資環學院院長

1996年3月至8月,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做訪問學者

1997年至1998年,任重慶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助理、科研處處長、資環學院院長

1998年至2003年,任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03年至2010年, 任重慶大學黨委常委、校長(2004年7月明確為副部級)

2007年12月7日,受聘為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榮譽教授

2010年12月,任武漢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現任教育部副部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49

唐山市副市長李曉軍涉嫌嚴重違紀被查(附簡歷)

據中紀委網站9日消息,經河北省委批準,唐山市副市長李曉軍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在接受組織調查。

資料顯示,李曉軍,1963年10月出生,曾任唐山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玉田縣縣長、縣委書記。2013年12月任唐山市副市長兼市委農工委書記。

李曉軍簡歷

李曉軍,河北省灤縣人,男,漢族,1963年10月出生,1988年12月入黨,1982年9月參加工作,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唐山市政府副市長兼市委農工委書記。

1982.9-1983.5 唐山地區行署辦公室幹部

1983.5-1990.9 唐山市政府辦公室法制科科員

1990.9-1992.10 唐山市政府辦公室副科級秘書

1992.10-1996.10 唐山市政府辦公廳法制處主任科員

1996.10-1997.2 唐山市政府辦公廳綜合處主任科員

1997.2-2000.7 唐山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

2000.7-2003.3 中共玉田縣委副書記

2003.3-2003.4 中共玉田縣委副書記、代縣長

2003.4-2007.8 中共玉田縣委副書記、縣長

2007.8-2013.11 中共玉田縣委書記

2013.11-2013.12 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候選人

2013.12-至今 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兼市委農工委書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79

李曉佳﹕證監早已不妥上市部

1 : GS(14)@2016-09-01 05:51:29

【明報專訊】上市審批改革諮詢,冷不防掀起金融圈激戰,兩陣互不相讓,看來在本月19日諮詢期結束前,還會好戲連場。這份名為《建議改善香港聯交所上市監管決策及管治架構》的諮詢文件,名義上是證監會及港交所(0388)一齊做的聯合諮詢,但至今只見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出面力挺,未見港交所出過力護航。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份諮詢文件橫空出世,是因為證監會唔妥港交所旗下負責審批上市申請的上市部,及屬於港交所系統下的上市委員會。

很多人沒察覺,原來證監會每年都會替港交所的上市條例執行情况做一次「體檢」。曉佳翻查紀錄,往年這份體檢報告都會在年底,即9月至12月之間公開。但2015年的體檢報告,竟然拖到今年6月,即遲了整整半年才公布。有人話,這份體檢遲了那麼多才面世,是因為證監會去年對港交所旗下的上市部,及上市委員會工作表現甚為不滿,於是「挑起條筋」,決定要改革上市審批程序,於是等到傾掂份諮詢文件才出台。

細看這份6月公布的體檢報告,證監會最不滿的,是上市部很多時候都自把自為,未有將富爭議性的個案交給上市委員會討論。港交所一直有個慣例,將一些有特殊原因不獲批准上市的個案,以「上市個案」的名義,在網站以不透露公司名稱的情况下公開,好讓投資銀行等中介人可以引以為鑑。

證監會在最新發表的體檢報告中說,港交所旗下的上市部在2014年共發出了8份「上市個案」,但只有1份有交給上市委員會討論,其他的都是自己決定了事。最近很多指摘證監會奪權的人,指改革會架空上市委員會,但原來上市部一早已當上市委員會「冇到」。

自把自為 未將具爭議個案轉交討論

上市部內部都是港交所的職員,他們向上市部主管負責。而上市部主管又向誰負責呢?在4年之前,還是由狄勤思(Mark Dickens)做上市科主管的時候,他的職能很清晰,就是單單監督上市科的工作,整個上市科包括他自己,要定期向上市委員會主席匯報。但自從2013年初,戴林瀚(David Graham)接替狄勤思之後,戴的職銜是集團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除了監督上市部之外,他同時要負責港交所內部所有監管、法律及監察職能。所以,他除了要定期向上市委員會匯報工作之外,肯定亦要向行政總裁李小加負責。

其實也難怪上市部一班職員當上市委員會「冇到」,只要大家問問有幫公司籌備上市的人都知道,28位委員,其實很多都好「hea」。證監會企業融資部執行董事何賢通早前在記者會上,被記者追問,「上市委員會有28人,但日後負責審批問題IPO的LRC(上市監管委員會)只得6人,不是28人得出的結論更好嗎?」何賢通的答覆簡直擊中上市委員會的要害,他說委員會雖然有28人,但每周出席會議的也不過是6至7人。

出席委員「車輪轉」 議決欠一致

現今上市委員會的操作是分成兩組,每個會議由其中一組、即14人開會討論。但因為委員都是跟金融市場相關的專業人士,貴人事忙,出席率偏低,有6、7人開會已算交到功課。而且今個禮拜開會的6、7人,跟下個禮拜開會的6、7人可以截然不同,得出來的結論隨時南轅北轍。現時大量內地民企申請來港上市,魚目混珠,試問這28名私務繁忙的委員又是否真的能細心洞悉真偽?證監應否走上前台「奪權」﹖可能大家首先要問到底現行的上市委員會及港交所上市部,是否能做到大眾期望的把關工夫。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254&issue=201609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822

李曉佳﹕翠華的原罪

1 : GS(14)@2016-09-09 04:39:05

【明報專訊】翠華(1314)一紙洽商賣盤通告,揭開五名創辦人內鬥序幕,同時坊間花生四處亂飛,或說食物質素每况愈下,或說服務差劣,一時之間「執咗佢啦」之聲此起彼落,但在筆者看來,與大量只為賣殼上市的「港人品牌」相比,翠華是罕有地真心希望藉上市擴張業務的本土企業,如今因為一些「原罪」落得千夫所指,最終因股東內訌而落入他人手上,實在是非常可惜。

近10年有不少港人熟知的本地品牌上市,但大多如Magnum、現代教育、Walker Shop等都很快賣盤,上市時風光非常的米蘭站(1150)雖未賣盤,但上市後業績一直半死不活,猶如是老闆姚君達貨架上的一個過季手袋,賣盤指日可待;甚至形成現時每聽聞有本地公司上市,朋友間第一句必是「又啤殼呀?」

李遠康有誠意 異於其他啤殼股

焦點回到翠華身上,筆者聽過一個江湖傳聞,李遠康在翠華招呼生意伙伴或朋友時,很着重送上的一杯熱奶茶,還會說「要有泡才有手工冲泡味道」,傳聞真假無從知曉,但從不是翠華fans的筆者,曾經兩度親見李遠康親身巡舖,種種迹象都顯示李遠康就算不是一個出色的生意人,至少是一個有心的生意人,又想起掛牌當日,創辦人們握手微笑的表情,借上市賣盤亦恐怕非其本意。

要說翠華為何由港人品牌到遭港人唾棄,筆者綜合成兩大「原罪」,其一是「唔好食(甚或是「好難食」)」。味道是很主觀的,對食物質素有追求的人都應該了解,高質素的食物都是不大可能大量生產的,但對於一間上市的餐飲公司來說,擴張與質素之間的平衡是很難拿捏的,以翠華而言,當年上市後首要是設立中央廚房,說穿了,其實只是確保質素「不會太差」,而不是提高質素。只要用心一想,現時香港規模較大的上市餐飲股,大家樂(0341)及大快活(0052)都是主打快餐,有誰會形容其出品食物為「好食」?只是翠華由三數間分店起家時,不單食物質素,連員工服務態度亦較容易控制,才令如今一眾擁躉難以接受。

食肆做大後 難控制質素

另一個問題則是不斷的加價,由2012年上市至今,用翠華馳名的奶油豬為例,2012年上市時,奶油豬每個盛惠15元,現在售價已加到19元,加幅接近27%。不過,翻查資料,翠華盈利在2012至2015年度仍每年上升,這的確比一眾賣盤股優勝,不過同時盈利能力卻在下降,純利率由2012年的13.6%,到2016年大跌至3.8%。套在奶油豬身上,翠華2012年每賣一個奶油豬可賺2元,現在則跌至0.7元。

奶油豬貴了,翠華盈利卻少了,錢去了哪裏?簡單計算是成本高了,食材、人工,以至租金。其中租金,由2013年佔公司收入12.5%,到2016年增加至16.7%,這當中當然包括向李遠康等「創辦人們」繳付的租金(包括被指「納空租」的赫德道舖),但亦有很大部分是鑽進了其他業主口袋中;而租金,亦是零售餐飲業過去數年一直面對的其中一項不解難題。

上市才是最大原罪

翠華內亂發展至今,筆者聽到不少消息,例如創辦人們各自接觸投資者,評估賣盤或引入股東可能,又例如有高層離任前「自把自為」,令各股東關係更劍拔弩張,但無論現在的爭拗,以至一眾擁躉或Hater對翠華的指摘,筆者想來想去,或許「上市」本身才是最大的原罪。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416&issue=201609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088

李曉佳﹕港股借殼易 地位難取代

1 : GS(14)@2016-09-15 08:08:04

【明報專訊】上市公司來港買殼借殼上市,叫價高達5億到6億元大有人在。對內地企業而言,在港上市雖然贏得知名度,甚至給人達到國際級企業管治水平的印象,但是無論在估值以至集資銀碼而言,相對內地還差一大截,未必符合—眾內地老闆胃口。結果他們紛紛想方法試圖在港上市同時,再到A股發行股份集資,甚至索性買A股殼,以至分拆公司到新三板,先取得融資平台後再作打算。不過,從實際操作的容易程度、價錢及再融資而言,香港股市的江湖地位,暫難取代。

A股殼需求明顯較前增加下,自然有價有市,叫價10億至20億元人民幣已經屬等閒事。光大證券在6月份的研究報告更作出推算,以51隻A股作為樣本,平均殼價值高達30億元人民幣。利之所在,也難怪有這麼多內地企業老闆,對在港上市所得的估值之低,明地裏或暗地裏,均表達不滿,於是有返回A股上市或把部分業務打包到A股上市行動。

A股上市「排長龍」索性借殼

不過以新股形式到A股上市招股要「排長龍」,唯有退而求其次,索性在A股市場買殼,甚至不在乎申請到新三板上市,但求有個上市地位,再部署下一步。

包括神州控股(0861)、中軟國際(0354)、山東威高(1066)及忠旺(1333),均先後出手將部分業務出售予A股上市公司,企圖借殼上市回歸內地市場。在前述眾多個案中,真正實現到A股借殼上市者,暫時只有神州控股,在去年8月成功將旗下分銷業務轉售在深圳上市的泰豐(深:000034)(現易名為神州數碼),實現借殼,A股公司收購作價相當於分銷業務的2014年度淨利的13倍。

回歸A股市值急升 內地多老闆眼紅

神州控股在此前,亦成功涉足A股市場,建立神州信息(深:000555)。兩間公司的總市值,到昨日止高達447.87億元人民幣,比在港上市的神州控股的76.12億元為高。這也難怪引起眾多內地老闆眼紅。

不過,眼紅歸眼紅,要成功買殼並非想像中容易,真正要成功變身A股,要得到A股股東同意,又要過中國證監會審批一關,一點也不容易,同時殼價成本亦高。看起來,在港上市相對門檻較低。最近市場內亦有內地A股公司,醞釀以H股形式分拆子公司上市,索性爭取多一個融資平台,但是操作起來,亦要符合盈利、資產淨值佔比要求,總之要令到A股控股公司不能夠純粹變成控股公司,同時又要發股東通函、過股東會,及找來財務顧問確保A股可以保持上市地位。當然內地A股透過分拆子公司上巿有暢捷通(1588)前例在先,這反映香港股本市場仍有一定江湖地位。

頻傳新三板公司擬尋求在港發展

在港一眾上市公司,亦曾經興起將子公司業務分拆到新三板公司上市,但是始終以先融資再上市會較佳。有從事企業融資的朋友提過,港人要成為新三板公司董事或尋求融資並不容易,即使最近新三板興起申請掛牌同時定向增發,偶然有個案如九鼎投資可以融巨資外,真正可以取得巨額資金者少之又少。因此不時有風傳出,有新三板公司擬尋求在港平台發展。是否成事?筆者不知道,有一點卻可以肯定,若香港做好基本動作,創造融資條件,不難繼續成為中外資金的聚寶盆。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906&issue=2016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10

李曉佳﹕Apple Pay條件辣 逼銀行派錢

1 : GS(14)@2016-09-29 07:52:35

【明報專訊】Apple Pay的優惠真的源源不絕,就在今個星期一,筆者收到匯豐(0005)的手機短訊,話直至11月底每次用匯豐信用卡透過Apple Pay簽帳滿200元,即回贈20元,變相九折消費。每張卡直至11月底的優惠累積最多200元。只要大家精打細算,其實用Apple Pay找數,真係「山大斬埋有柴」。

之前筆者逛兩大超級市場,亦見到兩大銀行各自推優惠,買滿500元用Apple Pay找數獲60元回贈,筆者立即叫家人去超市訂貨,由筆者用Apple Pay簽帳。Apple Pay在7月底登陸香港,最初匯豐銀行、恒生銀行(0011)、中銀香港(2388)、渣打銀行(2888)、星展同美國運通加入,至8月中東亞銀行(0011)亦跟隨,即香港最大型的6家銀行基本上已經加入了Apple Pay的戰團。由7月底推出時開始,各大銀行已經公布了一大籮優惠,令人目不暇給,以消費回贈25%至50%的優惠最「吸睛」。

料優惠推至2018年 令用戶習慣

但首輪優惠,其實都唔係「筍」,好似星展話有50%現金回贈,原來上限只有50元,而且首輪優惠,至8月底或9月底便到期。但以匯豐新近又推出優惠來看,Apple Pay的優惠真的陸續有來。

有銀行界朋友就同筆者講,蘋果手瓜相當硬,跟香港各銀行商討合作推Apple Pay時,條件頗辣,向銀行收取一個小比例的分成之外,還要求銀行自己掏腰包推優惠,而且要推足18個月,銀行界朋友話,條數都幾「襟計」。所以,Apple Pay的優惠應該會一直派到2018年。蘋果自有它的如意算盤,若果推出初期就大手筆地派錢,大家攞完着數就不再用Apple Pay,對蘋果沒甚好處。寧願細水長流,才有機會令消費者養成用Apple Pay的習慣。

Apple用戶消費高 銀行不得不就範

况且,現時接受Apple Pay找數的仍以連鎖超市、藥房、便利店為主,一般餐廳,衣履電器商店都未有採用,蘋果仍需要用其獨有的「牙力」,迫使銀行為Apple Pay爭取時間。

銀行界朋友說,雖然明知蘋果開出條件狠辣,但仍然要就範,因為始終在香港使用iPhone、Apple Watch的都是高消費階層,而且Apple Pay是潮流的象徵,銀行很難不加入。坊間傳聞Android Pay亦排隊在下個月推出,另外還有Samsung Pay,看來一眾銀行界大佬年底前都要挖空心思,向廣大消費者提供著數。

其實蘋果兩年前在美國推出Apple Pay以來,一直未有公開其成績表。

早前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一季的業績時,公布包括Apple Music、Apple Pay在內的服務收入,按年增長19%至59.8億美元(約466億港元)。在iPhone銷售額也跌23%的時候,服務收入已成為蘋果的唯一亮點。

iPhone銷售放緩 蘋果攻服務收費

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講過,下一個年度服務收入希望可以追上「財富」百強,即約一年281億美元。以過去12個月,蘋果服務收入有230億美元來看,即希望新一年度可有22%增長。

Apple Pay要在香港落地生根,除了靠一眾銀行推波助瀾之外,應用地點更廣泛、推展至大銀碼交易,都是刻不容緩的事。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63&issue=201609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85

李曉佳﹕「沙膽彤」膽大心細

1 : GS(14)@2016-10-13 07:45:19

【明報專訊】人稱「彤叔」或「沙膽彤」的周大福集團及新世界發展(0017)創辦人鄭裕彤上月辭世,他過往曾經在股壇、併購市場及海外叱咤風雲。早於伊朗巴列維末代王朝倒台前,彤叔已聯同「賭王」何鴻燊一同合作在該國首都德黑蘭搞馬場,當年已經予人勇進的感覺,最後這項馬場投資因為巴列維王朝倒台而全面報銷,也難怪商界中人均稱他「沙膽」。但是在商場長袖善舞的「彤叔」,只是表面予人「沙膽」而已,實際上他建立的企業王國穩固如昔,若他空有「沙膽」,根本不能夠屹立至今。

筆者記得彤叔在2001年1月以周大福集團名義,聯同劉鑾雄昆仲斥資35.2億元收購現屬利福國際(1212)旗下的銅鑼灣崇光百貨,他當時接受記者圍訪時便提到,周大福在完成收購崇光後,手頭尚有60億至70億元可供動用。當年他名下只有新世界發展一系公司屬於上市公司,周大福珠寶(1929)仍未上市,周大福企業亦屬私人公司。

收購崇光 幾倍資金做後盾

彤叔的說法,既反映他的私人財富之多,但是細心從另一角度去看,其實正反映他勇於收購的同時,最少有數倍於他用作收購的龐大資金支持,即如收購崇光一役,他手上最少有三倍資金在背後支持。因此有前輩常提點筆者,不要只看彤叔表面的「沙膽」,他「沙膽」的背後有很多資金支持,亦反映他其實相當「穩陣」。

彤叔沙膽的背後,亦不乏風趣及幽默的一面。筆者記得有一次他和兒子鄭家純一同出席某一間報館在灣仔君悅酒店舉行的頒獎禮時,彤叔先行離場,在場有兩、三位小記追訪彤叔,嘗試問問他對地產市道有何最新看法時,他老人家笑笑口說:「你問番我個仔啦!自己已唔多理嘢啦!」他只是多答一兩句就走人。殊不知在兩三分鐘後,鄭家純步出會場時,同行其中一位小記搶著對「純官」說,你爸爸叫我們問你問題,「純官」當時停頓了一會,想了一想反問記者確定是老爸的意思後,即乖乖地詳細回答幾位小記關於樓市的提問。

交棒兒子全身而退

事後,雖然在場幾個小記對彤叔這招借子先遁的高招莞爾而笑,但是大家亦覺得,老父當年其實已經交棒兒子,索性由「純官」接力解答關於公司及樓市的提問,更為合適。身為全球最大珠寶商,彤叔更身體力行,實踐「力不到不為財」的道理。

筆者還記得,彤叔在2011年1月出席澳門旅遊娛樂的股東會後,當日下午筆者行經新馬路時,便發現他老人家獨個兒聯同幾位保安人員,一同到新馬路的多間周大福珠寶門店巡視,再慢慢踱步回葡京酒店方向離去。

身體力行 股東會後不忘巡舖

這刻的情景,仍然深深印在筆者的腦海中。畢竟彤叔早於1938年曾經替岳父周至元位於澳門的周大福珠寶金行打工,更自此開展日後多姿多采從商旅程。在眾多保安包圍下,筆者雖然無法隨身訪問他,不知道他在2011年初重遊舊地時有何感想。筆者當時跟他打招呼,他只揮手而過,但是他對澳門這個他曾經日以繼夜工作過的地方以及珠寶金行營運的重視,沒有在任何一刻放低過。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385&issue=20161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748

李曉佳﹕買樓的魔力

1 : GS(14)@2016-10-27 05:36:21

【明報專訊】9月至今,曉佳身邊4個朋友買樓,比過去幾年加起來還多。也有相熟的地產經紀拋出金句「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游說曉佳「入飛」。凡此種種,曉佳由空氣中嗅出些許「不對勁」。我當然希望買樓的朋友個個賺錢,但我自己就牢記去年港股「大時代」的教訓,情願搵些穩健的投資。

H小姐周一晚上發來信息,告知買下將軍澳一個新盤3房單位,從早晨8點入場,到夜晚7點才辦完手續回家。我曾迂迴地勸她「發展商的質素及其他東西都要多些了解才投資」,她當時回答,只看中了一種海景戶型,抽不到就作罷。然而,一想到藍塘傲的人龍,我便知道,她無論如何都要出手了。因為這種「奇貨可居」,排隊搶購的盛况,是沒有幾個人可以把持得住,能夠堅持己見的。果然,她退而求其次,買了其他戶型。

跌後反彈最能催人入市

H的先生是大學教授,享受住房津貼,買樓一方面是投資,另一方面是打算退休之後入住。兩公婆挑挑揀揀,「次次老公要買,我都要他再睇睇,結果樓價愈睇愈貴,今次我怎麼都唔夠膽再阻住佢啦。」這兩口子都是謹慎淡定的人,本月中在倫敦旅行時,還不大清楚藍塘傲是什麼,一回香港,就即刻睇樓、入飛、成交,讓我着實意外。

買家最易入市的不是跌市,也不是漲市,而是跌過之後的反彈。有投資股市的人,都明白這一點,樓市也是一樣道理。今年3月是樓價低谷,市况淒清,隨後稍一反彈,就什麼人都被吸進去了。

K先生是一名內地赴港的專業人士,長年在內地各個城市之間飛,口袋也全是人民幣,他本身已有物業,中秋假期又豪擲千萬買下第二個單位,「人民幣這個跌法,我吃不消啊。遲幾個月,價格就差一大截,我當然着急買啦!」他又力薦曉佳出手,激動地說:「你要在將軍澳置業,現在就是你的最後機會!」他的確有資格這般激動。過去10年間,他三次提醒曉佳投資深圳樓盤。每一次都彷彿點石成金,價格成倍飈升。過去他都和風細雨,暗示我入市,此次的激動倒讓我覺得「不對勁」了。

買樓朋友 看不到往日淡定氣色

我便問他在香港供兩層樓的壓力大不大?他說,幾年前在深圳買的單位,已經由100萬元人民幣漲到了700多萬元,「最壞情况就賣了深圳層樓」。我又詢問第二次置業的雙倍稅怎辦,他說,發展商補貼七成,又透露現時佣金回贈的比例也超高。

我指着報紙標題「大手客,內地人佔四成」,笑言大陸炒房團殺到香港。他回答,「哪個炒房團會到香港炒房?大陸的房子半年升五成,香港一年才升了5%。內地人的心態跟我一樣,無非是人民幣下跌,要分散資產,求個穩健。」他再數落我:「你要等到幾時才出手?人民幣跌,內地人的資產要出來,香港的房子怎麼可能跌?」

無論人幣升跌 港樓就是升

這句話似曾相識,前幾年,人民幣升值,也不斷有人說:「人民幣升值,等於來香港買房打個八折 ,香港的樓價怎麼可能跌!」

如果香港的樓價永遠上升,那麼,任何時候上車都不會太晚;如果香港的樓價就快升完,那我也有耐性等到他回落再出手。在此之前,我還是繼續一些我已經花了學費、買了教訓、有所心得的投資吧!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36&issue=201610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581

李曉佳﹕小米五十步笑百步

1 : GS(14)@2016-11-10 07:42:52

【明報專訊】近期小米與樂視的罵戰惹來一地花生,重點當然是樂視會否爆煲,不過筆者有朋友卻笑言,小米亦是五十步笑百步,皆因已融資N輪的小米生意下滑,距離上市已愈來愈遠,令一眾被困的投資者擔心不已。這件事令筆者聯想起,一家深圳A股公司近期收購的蒙古鐵礦,當年的上市前融資令一批大型金融機構「中伏」,筆者的一名朋友亦因此做了近8年「無間道」。

事件發生在2008年,當年一家大型蒙古礦企上市前融資,恰逢當時資源股熱炒,最傑出例子莫過於「同鄉」蒙古能源(0276),正是2008年5月突破1100億市值,創下歷史新高,所以參與這間蒙古礦企的融資機構亦可謂粒粒皆星,除中國人壽母公司外,前高盛旗手方風雷旗下厚樸基金、新加坡淡馬錫都有份投資,涉及金額合共超過10億美元,這間公司在2008年第一次籌備在香港上市,隨即遇上金融海嘯,到了2009年捲土重來,不過當時市場氣氛仍然差勁,最終還是上市失敗。

礦企上市前融資 金融機構「中伏」

筆者就曾聽聞,有朋友的朋友恰巧在其中一家有份投資的大型金融機構工作,因為表現出色,而且這項投資當時金額巨大,雖然他本身的專業是股票買賣,被派入這間蒙古礦企工作,這位朋友當時就笑言自己是「無間道」,皆因他雖然每天在礦企的香港總部工作,但其實仍要暗裏向原來的東主金融機構定期報告。

這家蒙古礦企在上市無望後,一批投資了的金融機構全部「中伏」,一般上市前投資,3至5年內就會上市套現,如果無法上市,因為股份無公開市場,難找人接貨,幸好他們都是認購可換股債券,加上公司業務穩定,每年仍有穩定股息可收,但因為這間礦企資金有限,又無法向一眾投資者還錢,申請清盤又恐血本無歸,因此強如厚樸、淡馬錫及中壽等超級投資者,唯有一年又一年的為債券續期,有息收則已算萬幸。

債券每年續期 苦守8年現曙光

而筆者這位朋友的朋友,卻變成《無間道》中的陳永仁一樣,三年又三年,三年又就嚟三年,喺呢間礦企留咗差不多8年,據聞直到今年初,終於重歸老本行做番基金經理。

至於厚樸、淡馬錫同中壽,喺苦守8年後亦終於見到曙光,皆因今年初有一家深圳A股公司,用咗過百億人民幣,向礦企老闆收購公司幾個鐵礦,不過由於交易架構只涉鐵礦轉讓,到底一眾投資者究竟可以收回多少投資,實在難以知曉。

小米倘上市無望 股東惆悵

筆者之所以分享這個故事,是聯想到曾經是「中國科網之星」的小米,經過多輪融資,據傳已引入不少著名股東如DST 、馬雲,而最後一次融資在2014年,當時公司估值高達3500億元,一旦上市無望,究竟這些投資者會有什麼想法?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61&issue=201611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771

李曉佳﹕雙11另類商機

1 : GS(14)@2016-11-17 11:37:04

【明報專訊】剛過去的「雙11」已是第8屆,這個被總理看重為拉動消費新模式的「節日」,今年交易額衝破千億,達到1207億元人民幣(單計阿里),但其實除了網購,今年的雙11背後還帶來了不少「另類商機」。

內地人把非理性網購的人形容為「剁手族」,同香港「斬手指戒賭」講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雙11要剁手的人很多,不過,在工商總局新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列明「網絡購物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貨」的條款下,消費者可以不用剁手,只不過部分網店亦會列明,如非產品質量等等賣方責任問題,退貨的快遞費用仍要由買家承擔。

另類保險專吼「剁手族」

有見及此,有保險公司就趁機推出林林總總的消費保險去保障「剁手族」的雙手。「三馬」馬雲、馬化騰及馬明哲一起投資的眾安保,今年便推出叫「任性退」的退貨運費保險,減低買家反悔後的損失;螞蟻金服推出的消費保險更進一步,除運費險還有「鞋子脫膠險」、「衣服褪色險」、「化妝品過敏險」等等;平安財險的「郵包險」即保障郵包在運輸途中由於自然災害或運輸期間發生意外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損失。

據螞蟻金服數據,今年雙11就產生了6億份消費保險保單,平均每分鐘41萬單,提供了近224億元的保障金額,也是千億交易額背後另一驚人數字。

單日錄6億份消費保單

除了涉及產品質量的保險,雙11的結束也意味着接下來數日天量的送貨和退貨等物流壓力,有見及此,京東金融亦有一種「送貨龜速險」,只要送貨時間超過一定天數便會賠償。與此同時,為應付幾何級數增加的包裹量,有物流公司索性向學生提供送貨搶單,讓學生賺外快的同時,也減輕部分份物流壓力。

透支消費 扭曲正常物流輸送

不過,無論如何保障,大量的雙11後退貨始終無可避免,然而實際的退貨率一直是謎之數字;另一方面,大量網上交易的下,伴隨着是大增的網絡詐騙短信及電話,可說是雙11瘋狂購物的後遺症。

事實上,在屢創交易紀錄的同時,近年來內地也開始反思雙11的意義,因為這種消費刺激手法就好像黃金周假期或過去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只是將民眾購買力集中在短時間釋放及透支,很多網店在迎來雙11之後,可能就要面對很長時間的銷售淡季,物流公司不可能為了那一天而大量聘請送貨員,對提高就業作用有限,運輸一下子暴增也造成一定城市交通壓力,這幾日網上流傳的包裹坐高鐵照片,正是正常消費被扭曲所衍生的社會異象。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18&issue=201611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