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家建議地方政府出售國有資產還債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223

2013年12月30日,審計署發佈了《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稍後,審計署召開新聞發佈會對此次審計結果做出瞭解讀。

據審計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6988.65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9256.49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66504.56億,三類債務共計約302748億元。

具體而言,截至2013年6月,中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98129.48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600.72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23110.84億元。

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859.17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6655.77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43393.72億元,三項數據合計為17.890866萬億元。

審計署表示,建議把政府負債作為評價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和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據,將地方政府性債務狀況納入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範圍。

地方債兩年半增長60%多

本次審計是繼2011年後,審計署第二次全面「摸底」地方政府性債務。從兩次數據對比來看,地方債的增速較為迅速。

上一次審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政府直接承擔償債的有6.71萬億元,而2013年6月底是10.9萬億元,兩年半時間增長62.44%。

2013年6月,地方政府直接和或有債務總計為17.9萬億元,比2010年底審計署公佈的10.7萬億元增長了67.3%。

審計報告稱,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增長較快,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縣三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餘額105789.05億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億元,年均增長19.97%。

「風險總體可控」

對審計結果,審計署稱,目前我國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審計署稱,第一,截至2012年底,全國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負債率為36.74%,全國政府外債佔GDP的比率為0.91%,全國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為105.66%,均低於國際通常使用的60%的負債率控制標準參考值。第二,我國政府性債務是經過多年形成的,債務餘額也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逐漸償還。第三,我國政府性債務主要用於市政建設、土地收儲、交通運輸、保障性住房、教科文衛、農林水利、生態建設等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形成了大量與債務相對應的優質資產作為償債保障。

不過審計署表示,針對現在存在的問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應建立規範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健全完善政府性債務預算管理、規模控制、舉借審批、統計管理等制度;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規擔保,切實加強對BT、墊資施工、信託、融資租賃等融資方式的監管。

證券時報網報導,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12月31日發佈報告稱,地方債雖是中國面臨的一項主要問題,但其程度尚在可控範圍之內。

朱海斌稱,中國不會面臨財政入不敷出的窘境。其債務問題仍在可控範圍之內。另外,中國還具備解決政府債務問題的多項其他有利因素:一是雖然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其速度仍高於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而且1992年迄今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也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二是中國政府擁有國有企業和土地等大量資產。過去幾年國有資產增長可能已經超過政府債務增長;此外,龐大的外匯儲備、較高的居民儲蓄率和較低的外債水平可為中國解決政府債務問題提供相當大的緩衝。

朱海斌表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引發的憂慮有兩方面:第一是分配問題。雖然整體上中國並無入不敷出之憂,但地方財政面臨的境況卻有所不同。個別地方政府無力償還自身債務也在意料之中,而對於這一情況,中央政府尚未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此外,更主要的問題在於防止舊債未清又添新債。要解決這一問題,中央需要嚴格控制地方預算,提高透明度,加大對地方政府支出的監控力度。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總部首席分析師範為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雖然地方債沒有資不抵債的風險,但是流動性風險非常高,「因為地方政府的負債都是中期和短期,而其資產是固定資產,變現的能力較弱。」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溫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由於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全年到期需償還債務超過4.8萬億元,佔政府負債的44%,集中還款壓力大;「當前市場流動性緊張,融資成本高企,要警惕政府融資平台因流動性風險導致信用風險的集中爆發。要保持市場流動性,用時間換空間,在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同時,建議適時降准應對。」

審計署也表示,我國政府性債務來源中,銀行貸款比重較高,對國內金融體系依賴性較強,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必須切實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範系統性、區域性財政金融風險。

專家建議地方政府出售國有資產還債

據審計結果,有2個省級、31個市級、29個縣級、148個鄉鎮2012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借新還舊率(舉借新債償還的債務本金佔償還債務本金總額的比重)超過20%。

大智慧阿斯達克通訊社報導,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審計署特約審計員王雍君表示,借新還舊不應該是地方政府償債正常模式,應該擇機出售資產還債。

按照審計署公佈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地方政府累積負債將近18萬億,部分地區償債壓力巨大,對此王雍君表示,最好的償債方式是通過出售資產來償還債務,而不是持續的借新還舊。而且他認為:「資產應該擇機出售,有些資產以後價格跌下來就麻煩了」。

財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表示,正常情況下,地方政府可以採取借新還舊的方式緩解償債壓力。但是一旦社會整體流動性收縮,借債難度加大,地方政府無法借新還舊之後就可能產生流動性危機。

趙全厚認為,在借新還舊無法持續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或採取出售國有資產等方式還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35

英博為何58億美元回購當年18億美元出售的東洋啤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352

全球最大釀酒商百威英博20日宣布,將以58億美元的價格,向私募投資機構KKR和駿麒投資((Affinity Equity Partners)手中回購韓國東洋啤酒公司,是亞洲有史以來最大私募股權通過並購退出的案例。 百威英博曾於2009年以18億美元將韓國Oriental Brewery出售給KKR,以緩解債務壓力。基於2009年交易,百威英博今年有權以預先約定的財務條款買回Oriental Brewery。KKR同意支付8億美元現金,剩下部分以債務計算,KKR之後將東洋啤酒一半的股權出售給駿麒投資。交易當時百威英博保留了回購東洋啤酒公司的權利。 據《金融時報》報道,在被KKR收購的過去5年中,盡管受到嚴厲的政府監管、價格控制、高額稅率的影響,但東洋啤酒公司在當地啤酒市場的份額從40%升至60%,一躍成為韓國啤酒市場的領軍企業。 時至今日,百威英博的財務狀況好轉,決定行使當年的回購權。5年時間百威英博等於為東洋啤酒付出了40億美元的代價,對於股東們來說這無論怎麽看都算不上一次合算的交易。當年在英博和安海斯-布希合並後,面對龐大的債務負擔,董事會向40名高管許諾如果他們能幫助企業降低負債率,則獎勵其公司股票作為回報。也許是在巨額獎金的激勵下,該公司CEO卡洛斯·布里托(Carlos Brito)迅速反應,決定出售公司價值94億美元的資產,包括上述的東洋啤酒以及歐洲的一個分支部門。此舉幫助百威英博渡過了債務危機,高管們也開啟了財富之門。 百威英博首席執行官布里托20日發表聲明稱,對於投資韓國市場、與東洋啤酒公司再度合作感到很高興,東洋啤酒公司將加強百威英博在迅速發展的亞太市場的地位,並成為亞太市場的重要貢獻者。 盡管本次交易在外界看來是一次“虧本買賣”但是因百威英博股票自合並以來已經翻番,所以股東們也無話可說,當年承諾高管的期權今年將有一半可以兌現,剩余的最早要到2019年才可以行權。不過因為本次的“成功收購”,英博高管的賬上還將多出一筆額外的獎金。 百威英博此次回購一是體現了自身財務狀況的好轉,二是反映了在低利率環境下,公司借債意願升高。事實上百威英博本次收購的價格尚屬合理,因為2009年向KKR出售東洋啤酒的時候,該品牌PE比約為10倍,而東洋啤酒預計計2013年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約為5億美元,顯示百威英博的回購價格的PE比為11倍左右。 同時,這筆交易是繼一周前日本三得利公司以136億美元收購美國酒業集團Beam Inc之後,亞洲有史以來最大私募股權通過並購退出的案例。不過三得利為Beam付出的溢價要高的多,PE比接近21倍。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如果百威英博當年繼續持有東洋啤酒,該品牌如今的潛在價格將可能超過10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90

索尼出售PC分拆電視 平井一夫施“減法”救業績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7/58402.html

索尼在公布了去年第三財季財報扭虧的消息後,CEO平井一夫昨日宣布,該公司已與日本投資基金JIP(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簽署諒解備忘錄,協議出售旗下的PC業務和VAIO品牌。另外i黑馬還了解到,索尼還將調整電視業務,在2014年6月前將其分拆為獨立實體。徹底告別已經開拓17年的PC業務,這也是平井一夫2012年上臺後動作最大的一次業務變革。 索尼VAIO電腦曾經是這家日本企業的前CEO出井伸之親自打造的夢幻產品線,不僅曾代表PC領域設計的最高水準,也為索尼貢獻過豐厚的利潤。但平井一夫上任伊始即曾強調,索尼將會強化核心業務,收縮戰線,改組電視業務,拓展新興事業,並表示將“不惜作出痛苦抉擇”,現在,平井一夫做出了自己的抉擇。放棄VAIO意味著平井一夫終於能騰出手來重新梳理索尼最核心的消費電子業務。盡管此前平井一夫曾經對索尼化學和光驅業務有過類似的行動,但對核心業務一直沒有痛下狠手。現在有了VAIO的先例,下一個將要告別的對象或許是已有35年歷史的Walkman業務,和VAIO一樣,索尼在這項曾經輝煌過的業務上早就不具備任何優勢,而且隨身聽業務本身也已經幾近消亡。而在今年1月CES展會中被平井一夫稱為索尼技術奇跡的4K相關的影音及電視業務、移動終端相關的手機平板業務、遊戲業務和醫療等新興業務將成為未來數年索尼的發力點。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一系列縮減業務和人員裁撤,索尼在財務上的表現會更加好看,但在具體業務層面,這家公司仍需要繼續尋找應對的方向,因為現在的索尼已經“減無可減”,否則即便是未來一兩個財年的數字再漂亮,仍然難以謂之“複興”。出售PC 分拆電視索尼昨日發布的2013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該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3.9%,達到2.41萬億日元(約為230億美元);凈利潤為270億日元(約為2.7億美元),成功扭虧。但索尼公司仍然預計全年虧損1100億日元(約合11億美元)。財報顯示,索尼第三季度利潤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匯率利好影響,電視業務虧損減少,家庭娛樂和音頻業務業績大幅提升,以及PS4發售帶來的遊戲業務業績和金融服務業務業績的提升。而2013財年預計虧損的原因則是電視和PC業務帶來的虧損,除了宣布出售PC業務外,在昨天的財報會議上,索尼還宣布,將長期拖累業績的電視機部門拆分,將在今年7月前成立專註於電視機業務的子公司,並加快開發4K超高清電視機等高附加值產品,力爭在2014財年實現電視機業務扭虧為盈。需要註意的是,與PC業務不同,電視機業務仍為索尼的核心產品線,分拆是為了優化電視機業務的規模和架構,以推動這一業務效率提高,適應當前電視機市場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因為電視機和PC業務的調整,以及降低制造、銷售和總部非直接職能部門的人力成本,索尼預計在2014財年結束前,索尼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5000人,其中包括日本1500人,海外3500人。這將為2015年的財報帶來利好。財務利好 業務難測平井一夫正沿著2012年臨危受命擔任CEO後所設定的目標艱難前進,自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索尼的日子一直每況愈下,從2009年起更是陷入虧損泥潭。其中2011財年虧損約合57億美元,創公司成立以來最高虧損紀錄,並直接造成索尼前任CEO霍華德・斯金格離職。在繼任者平井一夫2012年公布的變革方案中就曾提過,索尼將會強化核心業務,收縮戰線,改組電視業務,拓展新興事業,並表示,“為了公司的將來,索尼將不惜作出痛苦的抉擇,因為競爭對手和當前環境不會給我們猶豫的時間”。在2012年,索尼宣布將化學產品業務出售給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同時還剝離中小型液晶顯示部門新成立的日本顯示器公司。此外,在平井一夫的領導下,索尼還出售了一系列地產,並進行了大裁員,最終讓2012財年(截至2013年3月31日)止虧為盈。但做減法對今天的索尼來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在2012年的短暫盈利後,2013年財年的索尼再次陷入到了虧損的境地,今年1月,評級機構穆迪將索尼信用評級降至屬於“垃級”的“Ba1”,最終平井一夫不得不宣布將PC業務出售,電視業務分拆。在對這兩項業務進行調整後,從業務上看,已經35年歷史的Walkman也屬於等待裁撤的對象――索尼在這項曾經輝煌過的業務上早就不具備任何優勢,而且隨身聽業務本身也已經幾近消亡。平井一夫若要真正複興索尼,還是需要在具體業務層面尋找應對的方向,否則即便是未來一兩個財年的數字再漂亮,仍然難以謂之“複興”。一個索尼 四大體系盡管在索尼的官方語境里,未來會將全部力量聚焦於三大“支柱”業務――移動、數碼影像和遊戲上,但從2014年年初的CES上看,索尼的三大業務戰略正在轉變為四個體系,分別是以遊戲為核心的PlayStation Now,以4K技術為核心的影音產品制作和播放體系,以傳感器和雲為核心新興業務以及以數字家庭為核心的整體解決方案。和2012以自身優勢產品出發規劃出的三大業務相比,新的四大體系則是從產業和用戶需求出發,幾乎索尼全線業務都可以同時出現在其中一到多個體系之中,例如索尼電視機即可以是索尼4K體系下的內容播放屏幕,也可以應用到新興業務里的醫療領域和數字家庭領域;而索尼的手機平板及可以是PlayStation Now體系下的遊戲載體,也可以出現數字家庭領域內。顯然,這與平井一夫所堅持的“ONE SONY”息息相關,從霍華德・斯金格時代開始索尼就一直試圖打破索尼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藩籬,但並未成功,而平井一夫在這一問題上的表現要明顯強於前任。在具體產品上,索尼在近十多年來一直與多個敵人進行交鋒,但並未有一個領域成為真正的第一,反而在多線作戰中節節敗退,而讓旗下產品在不同環境下協同作戰確實是索尼目前所能想到的最好的進攻方式,不過,這一戰略能否真正幫助索尼擺脫目前在多個戰線上的走勢尚不得而知,畢竟索尼現在各項業務已經進入了“減無可減”的狀態,即便是未來一兩個財年的數字再漂亮,隨即又被打回原形,仍然難以謂之“複興”。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騰訊科技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64

巨人網絡出售阿里巴巴股權 阿里估值達1280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66

巨人網絡周二發布公告表示,已將此前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以約1.99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老虎環球基金。據路透社估算,阿里巴巴估值達1280億美元。 市場預期阿里巴巴今年將進行首次公開發行。其上市有望成為2012年Facebook 上市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IPO。 2011年,巨人網絡通過雲鋒基金購入5000萬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 近期,阿里巴巴估值大幅攀升。去年12月,RBC Capital Markets Internet分析師Mark Mahaney估計公司價值1500億美元,比之前的估值高了400億美元。2011年9月,Silver Lake Partners 和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投資阿里巴巴16億美元,阿里巴巴的估值約為320億美元。 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老虎環球基金仍舊持有著800萬股阿里巴巴股份,而2012年末曾持有2500萬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24

人人公司盈利路:從炒股到出售子公司

http://tech.163.com/14/0319/11/9NMOVGPI000915BF.html

文|廚子

人人公司又盈利了,這次靠的不是炒股而是賣公司。

根據人人公司最新公佈的2013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人人公司第四季度總淨營收為3070萬美元,同比下滑29.1%;歸屬人人公司的淨利潤為1.015億美元,好於上年同期的淨虧損2110萬美元。但人人公司第四季度淨利潤的大幅飆升得益於出售子公司糯米獲得1.327億美元的一次性收益。這個數字同時說明,如果人人公司沒有出售糯米網,第四季度至少虧損超過3000萬美元(這還不算糯米網極有可能產生的虧損)。

在財報公佈前,人人公司剛剛經歷了股價暴跌的一天,盤後下跌8%,最大跌幅則超過10%(按照人人公司目前的市值來計算,10%基本與出售糯米網的獲利相同)。

糟糕的財報

這是一份讓陳一舟感到難堪的財報:

人人公司第四季度總淨營收為307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29.1%;

人人公司第四季度淨營收為151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3.7%;

人人公司第四季度遊戲淨營收為156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39.6%;

人人公司第四季度毛利潤為13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49.8%;

人人公司第四季度運營虧損為4260萬美元,去年同期運營虧損為2270萬美元。

曾經的陳一舟被稱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具野心的創始人之一。在赴美上市後,人人公司對自己的介紹往往是:「Facebook人人網)+Groupon(糯米)+Zynga(人人遊戲)+Linkedin(經緯)+Youtube(56網)」。但現在有一個數字顯得無比殘酷,人人公司現在的市值僅有14億美元左右,跟它的任何一個模仿對象都相去甚遠。

而不夠專注的人人公司或許還需要儘量出售更多的業務來瘦身(以及盈利),在市場中佔據份額較少的56網以及經緯網都可以考慮跟隨糯米網的腳步。

漫長的業務線

有評論指出:一個1億活躍用戶數的產品比5個1000萬用戶的產品值錢4倍,而人人公司恰恰做了那5個1000萬的生意,更可怕的是這幾個產品之間很少有互補和協同效應產生。

看起來曾經讓人人引以為傲的多業務線正在成為人人的拖累,「Facebook(人人網)+Groupon(糯米)+Zynga(人人遊戲)+Linkedin(經緯)+Youtube(56網)」中除了已經甩賣的糯米以外,幾乎都困難重重,

財報顯示人人公司第四季度遊戲淨營收為156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下滑39.6%。人人遊戲曾經輝煌過,但隨即而來的則是連續虧損,公司大幅裁員,甚至有消息稱還有新的裁員在醞釀之中,而人人遊戲的業務負責人也病休在家。人人公司對遊戲淨營收的同比下滑解讀為主要由於先前發佈的遊戲已進入成熟期。顯然遊戲業務的調整以及開發放緩導致人人公司最重要的現金流來源受到衝擊,如果人人想重新輝煌,人人遊戲必是重中之重。

除了人人遊戲外,人人公司旗下的經緯網和56網面臨的困難更大,甚至不排除再度被出售的風險。

去年年底,經緯網全新改版重新上線;今年年初,經緯網則開始引入大數據解決方案團隊,並進一步整合人人職場資源。但被稱為中國的Linkedin的經緯網並沒有顯示出一點Linkedin的影子,而且正版的Linkedin(領英)目前已經入華,並與多家社交媒體達成深度合作。未來經緯網將受到更大的挑戰。

和經緯網相比,56網的日子要好過一些。根據人人公司2013財報顯示,其互聯網增值服務(IVAS)營收為211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8%,而此項營收的增長主要由於來自於公司在56.com網站上的虛擬人才秀服務我秀的營收增長。但和其他主流視頻網站相比,56網無論是市場佔有份額還是品牌認知度都遠遠不足,在移動端更是幾乎沒有展現出發展前景。

移動端乏力

在人人公司的第四季度淨營收中,在線廣告營收為102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7.9%,人人公司解讀為主要由於競爭壓力加大,以及流量繼續從PC平台向移動平台過渡。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人人網宣佈重回校園以及加大對移動端的投入,並發布多個移動端新版本。但從財報數字顯示,移動端要想成為人人公司收入主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人人公司在移動端發力並不晚,事實上早在2011年,人人公司就開始投身移動互聯網。當年11月,陳一舟宣稱要打三場戰役其中一場就是加快遊戲的移動步伐,盡快分拆上市。此後人人公司更是推出不少移動互聯網的新產品,比如啵啵、美美以及眾多遊戲APP,但這些產品並未引發多大的市場反響。

隨後經緯名片通曾被陳一舟視作其轉戰移動互聯網端的另一款「殺手級」應用。陳一舟希望借用這款集名片掃瞄、溝通聊天和商務社交功能為一體的產品撬動移動互聯網,形成一條不同於騰訊QQ的社交關係鏈。但由於僅有名片功能而缺乏社交,這款相對小眾的產品也並未撐起人人公司的移動天空。

去年年底,人人公司開始佈局移動互聯網IM,但在這個並不算太熟悉的戰場,人人公司面對的是強大的微信以及來勢洶洶的易信和來往。

更讓人人公司覺得困難的是,目前在移動端還沒有良好的商業手段,其CFO黃輝曾坦言:「現在,用戶將四分之三的時間用在了移動端上,但目前尚未進行移動廣告商業化。」

在財報公佈後,黃輝則表示:「在去年三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司預測去年四季度的廣告營收中有8%來自移動端,而實際錄得的數字是10%。今年農曆新年之後,公司移動端開放平台的廣告營收有加速增長趨勢,但是正如陳一舟此前所言,目前中國市場上,相比在傳統在線廣告方面的投入,廣告主在移動端的預算還很小。」

同時黃輝還表示:「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很少積極開拓移動端廣告業務,並向品牌廣告商推廣這一業務。你可能聽到某些企業移動端貢獻的廣告營收比人人的要高,這些企業主要還都是電商企業,而純粹通過移動端營銷的品牌廣告商數量很有限。預計今年人人的移動端廣告業務還會增長,但是因為這個行業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公司無法準確預測增長的速度和規模。」

這就是現在人人公司的一個困惑所在,由於移動端的衝擊,PC端的流量在持續減少,但移動端廣告的生態系統還不算成熟,很多廣告代理和第三方公司僅停留在談論移動端廣告的階段,在相應的廣告預算和測試系統方面仍然缺管進展。

移動端或許還要人人公司更耐心的等待,才能成為陳一舟口中的「移動互聯網站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85

中石化否認向高盛出售零售資產股權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651

4月3日,有外媒報導,中石化(600028.SH)目前正就零售資產股權事宜與高盛進行合作,並考慮向其出售下游銷售業務的30%的股權。中石化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成品油供應商,擁有良好的盈利能力,2013年實現經營收益351億元,約佔全公司營業利潤的36.3%。若此次交易成功,中石化最高可融資300億美元。

對此,中石化方面向騰訊財經回應稱,向高盛出售股權屬於誤讀,和高盛的潛在合作只是財務顧問合作。但目前尚未確定最終的財務顧問公司,高盛和中金均在候選範圍。中石化將嚴格按照時間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石化此前公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時間表顯示:2月19日,公司發佈公告,啟動資產審計和評估;3月17日,成立中石化易捷銷售有限公司;3月24日,對外公佈油品銷售板塊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時間表;3月31日,設立油品銷售有限公司;預計6月底公佈引資方案,併力爭在第三季度之前結束融資。

截至目前,中石化已完成油品銷售有限公司的設立。4月2日,中石化發佈公告稱,擬將所屬油品銷售業務板塊資產注入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銷售公司」),具體事宜以中國石化與銷售公司簽署的相關重組文件約定為準。

截至信息披露日,中國石化已將所屬油品銷售業務板塊資產整體移交給銷售公司擁有、管理和控制。

而自從中石化在2月19日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後,這類與投資中石化的傳聞就一直沒有停過,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都曾「中槍」。

3月24日,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年度發佈會上表示,將優先引入戰略投資者,引資比例控制在30%以內。

「所謂戰略資本就是其加入能帶來技術、管理、效益等各方面的提升,一定會得到優先考慮,其次才是財務投資者。」傅成玉強調,現在改革將帶來紅利,要優先國內的民營和社會資本,保證國內投資人的需求,但是不拒絕國外資本,要適當和國際資本保持合作。

而無論是油品業務還是在中石化目前十分重視的非油業務拓展上,高盛都很難提供中石化繼續的支持,而只能成為一個財務投資者,「這對我們其實益處不大」,一位中石化人士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說。

因此,對於入股一事,高盛並無太多優勢,甚至無法比擬阿里巴巴等公司,「它至多是潛在投資者之一」,上述中石化人士說。

高盛集團是國際知名的投行和證券公司,掌握數以萬億資本在全球各大市場間流動,它在中國內地也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因此很多人將中石化的合作誤以為是其正在與中石化的股權合作。

呂大鵬向《證券日報》記者稱,傅成玉董事長此前召開的業績發佈會上表示6月份之後才會公佈具體方案,目前還處於資產評估階段,公司會嚴格按照遊戲規則逐步來開展引進民資事宜。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石化易捷銷售公司和油品銷售公司的獨立,都是在為引進民資做準備,改革在一步步推進。

中金公司分析師關濱認為,管理層在重組中將青睞能給公司帶來新市場或者協同效應的戰略投資者,並將儘量平衡海外和國內投資者比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38

雅虎大幅削減阿里股票出售數量,看好阿里後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640

雅虎周二盤後發布的財報聲明顯示,阿里上市後,公司對其保留的持股比例將高於此前預計。 該財報聲明披露,應該公司要求,阿里巴巴集團同意對一項股票回購協議進行了修訂。新修訂的協議,規定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團首次公開招股(IPO)時拋售的最大股票數量從原來計劃的2.08億股減少到1.4億股。 此外,雅虎還會將出售1.4億股阿里巴巴股票所得的收益(稅後)的一半返還雅虎股東。 雅虎有意保留更多的阿里股份,或預示著其看好阿里巴巴上市後的股價表現。麥格理銀行研究分析師Ben Schachter告訴路透社: 與在阿里IPO時賣出更多的股票不同,(減少在阿里IPO時出售的股份)可以讓雅虎的股東們更多地參與阿里IPO後的股價上漲。 但此舉並非沒有風險。BGC分析師Colin Gillis表示,如果阿里的股價在IPO後沒有上漲,如同2012年Facebook上市後一樣,雅虎還不如早點出售。 雅虎的“遮羞布”: 據悉,雅虎當前持有523,565,416股阿里的股票,占比22.5%。出售1.4億股後,其持股比例預計將降至16.5%(持股可能繼續遭稀釋,因尚未計入阿里IPO時出售的新股數)。 阿里巴巴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其自我估值已達1300億美元。而這正是許多投資者買入雅虎的原因,而非看中雅虎核心業務的發展潛力。 雅虎昨日披露的二季報差強人意,在線顯示廣告價格下降了24%,二季度經調後每股收益為0.37美元,略低於預期的0.38美元。當天,雅虎收盤下跌0.25%至35.61美元,在盤後交易中大致維持在35.57美元一線 雅虎對阿里持股比例高於預期“掩蓋”了其疲軟業績的影響。對此,Pivotal Research Group分析師Brian Wieser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是很好的遮羞布”。他認為, “很多投資者肯定將他們持有更多”阿里股份視為非常有利的因素。 “危"還是“機”? 在分析師會議上,當被問及是否向阿里巴巴支付了報酬,以換取該新的股票回購協議時,雅虎首席財務官Ken Goldman稱,“我們沒有做任何與之有關的事情”。 雖然保留更大比例的阿里股份可能讓投資者高興,並讓雅虎的業務有了喘息的機會,但BGC分析師Colin Gillis認為,此舉並非沒有風險。 他表示,如果阿里的股價在IPO後沒有上漲,如同2012年Facebook上市後一樣,雅虎還不如早點出售。“他們有出售的機會,但沒有這麽做。現在他們對我們來說扮演的是投資者角色。”,Gillis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510

從估值10億美金到狼狽出售,電商新星Fab突衰之訓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3/144900.html
2011年,Fab在電子商務圈裡迅速竄紅,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企業,圍繞它的各種電商聖經不勝枚舉。不過來自於Fab的最新消息是它正在尋求收購,公司的核心團隊將轉做另一個家具電商品牌Hem。分析師預計Fab的市值介於1到1.5億美元之間,而在去年6月接受騰訊和Andreessen Horowitz投資時其估值是10億美元。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Fab怎麼了?
 
紅極一時但卻瞬間跌落谷底
 
Fab最初是一家同性戀社交網站Fabulis,隨後增加了團購,但是經過一年多的嘗試,業務一直沒有太大的起色。之後Fabulis將名字縮短為了Fab,並轉向了設計類的閃購網站。這次轉型讓Fab名揚天下,Fab成為電子商務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在上線當日,Fab就售出了6.5萬美元的商品;18天之後,它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00萬美元;在不到3個半月的時間裡,該公司就擁有了100萬個用戶。這樣的發展速度自然吸引力大批投資機構的關注,Fab也順理成章的拿到了大量的融資。
 
不過Fab的好日子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就遭遇了發展的困境。
 
2012年12月,雖然Fab的業務依然還在快速的發展,但其CEO Jason Goldberg卻決定逐漸放棄閃購模式,嘗試轉向全價電商,並發展了自有品牌和線下實體店。
 
2013年4月,Fab對外公開宣佈進行戰略轉型,從閃購網站轉向更為傳統的以設計為特色的零售商,JasonGoldberg稱希望將Fab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創意產品零售商」,與iKea和亞馬遜直接競爭。
 
自此Fab就開始了一系列的動盪。首先是裁員,2013年Fab進行了三輪裁員,從2013年6月到11月Fab共計裁掉了約330多員工,佔其員工峰值時700多名的一半左右。2014年5月,Fab又宣佈將對其剩餘員工裁員三分之一。對於裁員,Fab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業務模式的調整,從閃購轉向傳統電商模式使得很多員工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要求,新的模式也不再需要那麼多的人力了。
 
其次是管理團隊的動盪。從2013年4月開始,Fab的十幾位高管相繼離開,包括從 Esty 挖來的 COO Beth Ferreira,負責挑選商品的聯合創始人 Bradford Shellhammer、CPO David Paltiel 等等。此外,Fab 的CEO和CTO均公開表示將放棄領取2014年的薪資,並對公司產品線進行精簡,節約成本。
 
再則是流量的爆跌。根據市場研究公司Hitwise 的統計(如下圖),2013年9月Fab網站的訪問量為105萬,而2012年9月這一數字為420萬,一年時間網站流量已經下跌了75%。雖然曾有Fab的高管表示Fab更看重的是高素質的回頭客,重視的是用戶的質量而非數量,流量的下滑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電子商務的起點就是流量,而流量的暴跌一方面會嚴重影響公司業績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公司在消費者心中吸引力的下降,這對於一個處於發展中的創業公司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現象。
\

此次Fab的尋求出售,基本宣告了公司的轉型失敗。可以說,Fab成名的速度和他隕落的速度一樣迅速, 昨日還是面對VC圈錢的大戶,轉眼之間境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目前,Fab已經進行了四輪高達3.36億美金的巨額融資,公司的估值也已經突破了10億美金,而目前分析師對Fab的估值僅為1到1.5億美元之間。
 
到底是誰的錯?
 
當我們去認真梳理一下Fab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2012年底Fab逐漸放棄閃購模式,嘗試轉向全價電商時,當時的Fab依然在高速的成長,也依然是投資者眼中的明星,幾個月後Fab就完成了第四輪1.65億美金的融資。我們不清楚Fab的具體運營數據,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沒有如此重大的戰略調整,Fab至少還會在明星的寶座上呆一段時間。
 
當然,Fab如此重大的戰略調整也不是沒有來由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益擴大的虧損數額,讓公司的管理層和投資者持續看不到盈利的希望。要知道經過四輪高達3.36億美金融資的Fab,如果依舊難以找到有效的盈利方式,那麼再找人輸血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了,這是高速成長下最大的隱憂,瞬間就可以讓這一地基不那麼牢固的樓宇坍塌。因此,盈利成為了Fab當下最重要的問題。
 
在對待公司為什麼持續看不到盈利希望這個問題上,管理層將矛頭指向了閃購的業務模式。他們認為雖然閃購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收入的快速增長,也能實現可觀的毛利水平,但是支撐閃購業務需要的運營支出是非常龐大的,因為每天都要上線新產品並進行營銷,他們希望採用新的模式,即保有庫存並讓商品在線更長的時間,直至賣光,其實也就是轉型傳統的電商模式,他們認為這樣公司的運轉會更有效率,也更容易實現盈利的目標。
 
從外部來看,我認為這種轉型的理由猶如兒戲,一種模式不行我們再換一種試試。當然我們從市場的狀況、消費者的特點以及品類的特徵出發,可以預計即使在非常理想的情況下Fab的營銷成本也會比同為閃購網站的Zuily和唯品會都高一些,消費者的活躍度和重複購買率也會差一些,但是Fab的毛利率可以高達40%以上,這和Zulily的毛利率也相當,相比唯品會的不足25%已經要好太多了,如此高的毛利率我相信是絕對可以支撐Fab運轉的。
 
那麼為什麼閃購模式下的Fab會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呢?
 
首先是業務擴張太快。2011年6月,Fab上線了閃購業務,聚焦在家居創意產品。但是在很短的時間裡Fab就將產品品類擴張到了男裝、女裝、童裝、家紡、寵物商品等,無所不包。Fab因其商品的獨特氣質和充滿藝術氣息的設計而開始在全球流行,背後則是Fab團隊對這些商品獨特眼光和品味的體現。但是當Fab覆蓋了更多的品類時,他的這種特色逐漸消失了,這是很多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對其的抱怨。除此之外,Fab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全球擴張,收購了印度的初創技術公司True SparrowSystems、美國的零售網站FashionStake、德國的團購網站Casadanda、英國的創意商店Llustre以及德國的定製家具商店MassivKonzept,瞬間將業務拓展至近30個國家。業務的過快擴張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資本,更重要的是使得Fab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這是比較致命的。
 
其次是收入高速增長下成本控制的失控。這幾乎是導致Fab的管理層看不到盈利希望的最直接原因,電子商務的運營是一項系統工程,對業務的流程化以及精細化要求很高,否則用戶體驗難以達標,成本也很容易出現失控的狀態。過於關注銷售規模的大幅增加,而忽視了對後端運營細節的加強以及成本與效率的合理配比毀掉了太多的企業。雖然我們沒有Fab的具體運營數據,但是從營銷費用上我們有理由相信Fab在這一問題上的嚴重性。2012年Fab實現銷售收入1.15億美金,但是營銷費用卻高達4000萬美金,約佔銷售收入的34.78%。與之相比,Zulily 2012年這一數字為11.41%,2013年更是下降到8.6%,而唯品會2012年的這一數字僅為4.66%。2013年,Fab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生硬地削減營銷費用,這也是導致流量暴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是公司的管理。對此我們不能妄加斷言,但是一年內這麼多高管的離職也絕對是一件值得反省的事情。
 
總之,業務過於快速的擴張導致Fab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也逐漸失去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對成本控制的失控更進一步將公司引入了深淵,此時公司管理層過於武斷地將矛頭指向了閃購的商業模式,並開始了全面轉型,這是Fab整個故事的轉折點。
 
我始終認為Fab完全放棄閃購轉向全價電商的決策過於武斷,Fab經營中面臨的困難並不能完全歸咎於這種業務模式,但是無論如何公司當時做了那樣的決定,而且沒有承受住轉型帶來的陣痛,不得以面臨今天被迫出售的境地。
 
新品牌Hem應該吸取的教訓
 
Fab出售以後,其核心團隊將轉做新品牌Hem。Hem在幾個月後才會上線,但團隊已經明確這是一個家具電商品牌,並要成為一個「兼具產品設計、研發、製造到技術和物流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公司。」 對於Hem,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回歸零售的本質,重拾對商業本質規律和用戶的基本尊重。
 
首先要重拾設計的品牌靈魂。Fab的爆發與設計有很大的關係,這也將是Hem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後期階段,Fab流量的暴跌固然與其削減營銷費用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在業務擴張中迷失自我、失去特色才是最根本的原因。Fab剛上線的時候,不管是選品、圖片還是郵件營銷都有非常強的設計感和創新性,也都是精品,體現著Fab非一般的藝術品位,這也是Fab最初在各種社交網站上廣泛流傳的原因。但是後來「品味開始下降」、「高不成低不就」、「商品缺乏吸引力」等都是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對其的評論。值得一提的是Bradford Shellhammer曾經是Fab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設計官,於2013年11月離職。此前,Jason Goldberg曾對外表示Bradford Shellhammer是公司的秘密武器。一次記者問Goldberg對競爭對手看法時,Goldberg非常驕傲地說:「這是一個需要有品味的行業,可惜他們沒有Shellhammer。」遺憾的是後來的Fab也沒有了Shellhammer,不知道這是不是另一個導致Fab品味下降的重要原因。那麼對於新品牌Hem來說,如何重拾Fab最初的設計品味尤為關鍵。
 
其實要專注和聚焦。之前的Fab走得太快了以至於丟掉了靈魂,雖然後來Fab也明白了這一點,並進行了「瘦身」,砍掉了一些「雞肋」品類,也收縮了擴張的區域,但是終究難挽頹勢。那麼Hem能否保持專注,並在此基礎把事情做得專業是決定其的關鍵,專業即是要從產品、價格以及服務的角度不斷追求用戶體驗的持續提升。
 
其次要時刻關注成本與效率的配比。電子商務是一個需要精打細算的行業,不僅要關注規模的增長,更要嚴格控制成本的支出,要保證每一筆支出都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有時候,掙錢是一個相對困難的事情,而省錢則相對容易。
 
最後要有持久作戰的心態。Fab可以靠著設計的特色和閃購的模式一夜爆紅,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也從資本市場上拿到了大筆融資,這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但是電子商務是一個很複雜的零售模式,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地打磨好每一個細節,經過20年、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有機會取得一些真正的成就,短期的高速增長或者一夜爆紅都只是假象,Fab自身的故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品牌Hem的管理團隊應該做好足夠的準備,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將Hem當成藝術品一樣打造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而切忌急於求成。
 
(作者貞元,關注零售電商,關注科技如何改變商業,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daosuier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05

為進一步補充資本 中國銀行或謀求在歐洲出售優先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472

四大行之一的中國銀行官員出訪歐洲會見投資者,為出售數十億美元優先股鋪路,這進一步證明中國銀行業正密集補充資本應對潛在壞賬風險。(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源報道稱,中國銀行官員上周會晤了倫敦的基金經理,以評估歐洲投資者對中行65億美元優先股出售計劃的興趣。消息源稱中行計劃將以美元和歐元出售股份。

最近幾年市場經歷了信貸狂歡,導致中國銀行體系風險不斷累積。《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道,過去半個月來中國四大銀行罕見的密集“補血”。

上周五建行和農行發行了總計500億元人民幣的債券,此前工行和中行也發行了類似規模的二級資本債。

除了二級資本債之外,包括發行優先股同樣是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辦法。截至8月初,已經有浦發、農行、中行、興業、平安和工行6家商業銀行先後公布優先股發行計劃,規模合計3400億元。

這一次中國銀行尋找歐洲投資者,可能意味著亞洲範圍內的資金滿足不了胃口。

德意誌銀行全球風險集團亞洲部門主管說:“此舉毫無疑問這是在測試歐洲金融業的胃口有多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81

中石油出售新疆百億油氣資產 傾向疆內企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599

新疆油氣產業開發將向當地投資者傾斜,尤其是對自治區和兵團下轄企業傾斜。中石油旗下兩處新疆油氣田股權或先行邁入混合所有制行列。(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證券報》報道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新疆在能源發展領域明確提出鼓勵地方參股,留利新疆。在政府和企業雙方推動下,新疆本地企業將有更多機會參與新疆能源產業發展。

疆內知情人士透露,新疆上遊油氣資源開發勘探環節合作的原則是讓更多新疆人享受到資源福利,因此,國有性質的企業有優先權。

彭博新聞社援引中石油兩名匿名高管消息稱,中石油計劃將旗下兩處新疆油氣田股權售予當地投資者。中石油集團正尋求在開采和生產合資項目上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合作夥伴。

上述兩名高管表示,合作方將限於新疆區政府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支持的企業。任何合資公司都將向新疆納稅,而非中央政府。

《21世紀經濟報道》也報道了這一消息。中石油總部人士透露將對旗下新疆油氣區塊股權對新疆當地投資者進行股權轉讓,“紅山石油就是重要的載體”。

中石油擬通過勘探區塊轉讓的模式,再將原屬於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旗下的一些區塊轉讓給紅山石油;之後由紅山石油與其他社會資本企業聯合進行勘探開發,“具體方案還在擬定中。”

紅山石油有限責任公司是新疆首家油氣開發混合所有制企業,成立於2012年。它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中石油共同投資組建,擁有勘探面積逾100平方公里,且油藏埋藏淺,是當地第一個整體采用叢式井網開發的稠油油藏。

早在今年6月,中石油總裁周吉平就曾稱,中石油會開放新疆的資源給投資者。

中石油可能會允許私營企業獨立經營新疆已獲批的油氣田,前述兩名中石油的高管稱,中石油可能會對這些公司生產的石油和天然氣按每桶、每立方米收取費用,但此次傳出轉讓油氣田的位置和大小並未透露。

這兩名高管還表示,未來,中石油將逐步放開限制,不僅是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能夠參與,國內外的私人投資公司也可以參與。

今年5月,中石油相關人士曾表示,中石油將規範運作好紅山油田、金戈壁油砂、西氣東輸三線、準東煤制氣管道和烏石化120萬噸/年PTA等5個已合作項目,擬擴大合作3個領域的項目。考慮從所屬礦權中劃出2個區塊與自治區指定國有企業合作;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項目與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合作;劃出部分區塊與國內外石油公司和其他國有企業合作。支持國家油氣礦權市場化試點,繼續分批、分階段退出一些區塊。在疆新成立企業和擬合資合作項目全部在當地註冊,以增加新疆財政收入。

該報道還援引記者拿到的一份文件稱,除了上述具體詳實的試點項目,中石油還考慮讓地方企業采取適當方式參與風城稠油的開發,如由地方企業提供用於稠油熱采所需的蒸汽,以獲得穩定收益。

新疆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是國內最大的資源後備區,蘊藏著209億噸石油和10萬億立方米天然氣,陸上原油儲量占中國總量的1/4,天然氣占中國總量的30%。

中石油業務占新疆GDP的1/6。中石油曾宣布新疆原油儲量為15.5億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