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神秘富豪郭鶴年之傳奇故事 亞洲糖王+酒店大王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0704.html
亞洲最大糧商豐益國際、最大酒店管理集團香格里拉、亞洲最大糖王,這一系列之「最」背後,是一個並不廣為人知的名字—郭鶴年。1990年,印尼《經 濟匯訊》雙週刊評出東南亞25名富豪,郭鶴年榜上有名,並以15億美元資產居大馬的首富。「人生在世,有兩件事要做的,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奮鬥,安排家庭的生活。」年近九旬的郭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郭鶴年能在國際商場叱咤風雲,除了過人的商業智慧、膽識及眼光外,出色的交際手腕、廣結政商界精英、適時引入策略性商業夥伴也是他成功的要素。 如與馬來西亞前總理拉扎克、侯賽因·奧恩、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政要保持良好的關係,攜手東南亞航運家曹文錦進軍航運業,攜手印尼商業巨人林紹良進軍印 尼市場,結盟ADM、中糧進軍中國市場等。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蓋山,1923年10月6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享有「亞洲糖王」與「酒店大王」的美譽。從白糖、酒店、房地產、 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郭鶴年不但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王國,更讓這個商業王國持續向上。郭鶴年可能是除了政治領袖外,最廣為人知的馬來西亞人。然而,他異常的低調給他本人及其事業平添許多神秘色彩。

  經營法寶:以產業鏈整合模式實現擴張

  1947年,郭鶴年以3萬多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戲館街租下的一座三層老店,成立了力克務公司,經營商務、船務經紀、雜貨業等。創立公司次年,父 親郭欽鑑逝世,郭鶴年返回馬來西亞,在母親鄭格如的建議下,於1949年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股東除鄭格如、郭鶴舉、郭鶴年外,還有郭鶴青、郭鶴堯 (郭欽端長子)、郭鶴景(郭欽仁長子)、郭鶴新及郭鶴瑞(郭欽寶之子)等堂兄弟。該公司聯合郭氏兄弟的資產,繼承郭氏家族企業東昇公司的傳統業務,經營大 米、麵粉、豆類、食糖等,排行第三、年僅25歲的郭鶴年出任總經理。成功後郭鶴年曾對外界表示:「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勞,她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 的大學生,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格,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

  此後,郭鶴年成立了馬來西亞糖廠。1954年,郭鶴年遠赴英倫進行學習和考察。除了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外,郭鶴年對期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 時,作為世界上發展期貨交易最早的國家之一,英國已經有了金屬、穀物、塑膠、砂糖、羊毛等九個商品交易所。郭鶴年在期貨方面的學習為他在白糖市場上迅速崛 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來西亞獨立後,郭鶴年回到馬來西亞。20世紀50年代末,郭鶴年孤注一擲將郭氏家族全部資金投入到煉糖業,涉及糖的生產、提煉以及銷售等各個 環節。1968年,郭鶴年與政府合作成立PPB集團前身—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向玻璃市州政府租下14500英畝的森林地,開墾成為蔗園。1973年,全 球市場白糖價格飛漲之時,蔗園首次有了收成,這不僅為郭鶴年的煉糖業規避了風險,同時也標誌著馬來西亞的食糖開始自給自足。上世紀70年代初,郭鶴年成功 控制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80%的糖業市場,並通過與印尼首富林紹良合作將業務擴展到印尼。在其鼎盛時期,郭鶴年控制了國際市場上每年食糖貿易總量的 1/10。1976年,郭鶴年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將玻璃市種植變為郭氏的商業艦隊,馬來西亞糖廠成為玻璃市種植(即PPB集團)的子公司。PPB集 團的經營範圍開始不限於甘蔗和糖,積極向其他業務領域擴張,如通過控股PPB油棕進軍油棕種植領域,經由郭氏擁有的棕油廠加以提煉,並通過旗下的香港嘉裡 貿易,銷往中國等地。PPB集團也因此被譽為郭鶴年在馬來西亞商業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隨後,郭鶴年利用在糖業所積累的資本,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之勢多元化發展,分散投資種植業、銀行業、地產業、航運業、保險業、酒店業等領 域。在某一具體行業如航運業,他的做法仍是圍繞產業鏈整合展開:建立船務公司後,就建立了與之配套的船塢公司,處理船隻維修,而航運業和保險業關係密切, 他又設立保險公司。

  酒店業是郭鶴年繼糖業以後又一成功投資。1971年,郭氏家族正式進軍酒店業,投下1億令吉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後,其分別在各 國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據點,從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濟等一路延伸至中國內地,並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團。如今,郭鶴年所創立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已成 為國際著名的五星級酒店經營者。

  時至今日,郭鶴年的商業王國不但橫跨整個亞洲,而且擴展到巴黎、聖地亞哥、溫哥華、智利等地。公開資料顯示,以郭鶴年為首的郭氏家族在馬來西 亞、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5個國家和地區對豐益國際、馬國際船務、南華早報集團、香格里拉等10多家上市公司中擁有控股權或投資,合計持有市值近1500億港元(表1)。

  郭鶴年能在國際商場叱咤風雲,除了過人的商業智慧、膽識及眼光外,出色的交際手腕,廣結政商界精英,適時引入策略性商業夥伴也是他成功的要素。 如與馬來西亞前總理拉扎克、侯賽因·奧恩、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政要保持良好的關係,攜手東南亞航運家曹文錦進軍航運業,攜手印尼商業巨人林紹良進軍印 尼市場,結盟ADM、中糧進軍中國市場等。

  商業智慧:跟隨最有活力的市場走

  郭鶴年商業基地的轉移較為清晰:在出生地馬來西亞發家後,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期,他將商業基地轉移到新加坡,標誌就是他在那裡建立起第一個香 格里拉酒店,將他平生創立的第一家公司—力克務公司易名為郭兄弟(新加坡)有限公司,作為在新加坡活動的基地。70年代中期,郭鶴年又開始以香港為基地鞏 固自己的商業帝國—80年代,成為香港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90年代,從英國人手中收購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成為舉足輕重的傳媒大亨。郭鶴年後來在談 到對香港的印象時曾表示:「我1975年剛來香港,頭三四年都是在馬來西亞和香港之間來來往往,1978年起就長住這裡了、喜歡這裡了。作為華人生意場, 全世界就沒有第二個地方可以跟香港比,這裡真正是一個設立生意總部的好地方。香港的法治好,政府管理有方,很少插手企業運作。」

  郭鶴年在接受《大公報》訪談中表示:「我的心分成兩瓣,一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近年來,他的投資重點又轉向中國內地。

  郭鶴年與中國內地的第一次正面交往始於一場白糖貿易戰。上世紀60年代,印尼黃仲涵家族的產業被印尼政府接管沒收後,亞洲糖業便無能執牛耳者, 中國外貿部看準了這一機會,以政府作後盾,把大量的中國食糖輸入馬來西亞銷售,以求長期佔領這個市場。一時間,一艘艘貨輪從中國駛來,卸下大批的白糖,然 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傾瀉到馬來西亞市場。這一攻勢讓郭鶴年措手不及,由於中國糖價格更便宜,郭鶴年的白糖被積壓在倉庫裡。面對此狀況,郭鶴年從印度輸入白 糖,以更低廉的價格奪回了失去的陣地。最終,郭鶴年戰勝中國糖,奠定了其糖王的地位,從此以後,他稱霸亞洲糖業30餘年至今。通過這場白糖貿易戰,中國政 府與郭鶴年結緣。此後,中國方面通過在香港的商業機構與郭鶴年合作經營食糖生意,並且委任其作為中國相機、顏料以及電冰箱在馬來西亞的總代理。

  1983年,郭鶴年與北京四季青公社、五礦進出口總公司在北京海淀區建起了中國內地的首家香格里拉酒店—北京香格里拉。1985年,郭鶴年斥資 5.3億美元與經貿部在北京合資興建「中國國際貿易中心」;80年代末期,絕大多數外資因政治因素放緩投資中國,郭鶴年反其道而行,在中國投下數以十億計 的巨資,使他成為馬來西亞企業進軍中國的開路先鋒。郭鶴年對此的看法是:「危機就是機會。一名生意人必需保持對時勢的敏感與警覺。」

  與李嘉誠、李兆基等耳熟能詳的頂級富豪相比,郭鶴年顯得異常低調,即便是控股《南華早報》後,他仍然不改其一貫作風—對任何訪問都一概拒絕,想 多瞭解一點他私人及家庭的事情絕非易事。最令人稱奇的是,在收購香港無線後,如此重大的舉動照例說要舉行記者招待會,然而郭鶴年父子自始至終沒有在新聞界 露面,這更增加了郭鶴年的神秘色彩。

  除了不斷擴建自己的事業版圖,郭鶴年對領導之道,也有獨到的看法。他認為,一個企業領導人的成功要訣有三:一、擁有一批強大及有高度效率的經理 人才,並與屬下的各級員工密切合作,為公司奮鬥;二、公平及誠實,領導人應以公平及誠實的態度與所有人交往,平時以禮待人,講究信用,將會建立良好的聲 譽,一旦面臨困境時,將會得到貴人協助;三、擁有堅強的體魄及精神意志,隨時為公司的前途盡力奮鬥。對待員工,郭鶴年認為:「員工能否對公司有歸屬感,與 僱主本身是否有公平對待員工,以及給予他們怎樣的報酬息息相關。」

  如今郭鶴年已年過80,用他的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是舊社會的說法,現在,九十歲才是古來稀。人生一定要有挑戰。」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19

i美股研報——亞洲娛樂資源(2012年版)

http://news.imeigu.com/a/1359513309246.html

(i美股)亞洲娛樂資源,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澳門博彩推廣公司,它從賭場經營者手中承包其中的貴賓間,通過手下龐大的代理人團隊給賭場帶來客源,再從賭場經營者那裡獲取佣金。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澳門博彩業在2012年增速明顯放緩,亞洲娛樂資源也難逃大勢的衝擊。作為一家獨特的博彩公司,我們將從澳門博彩業的歷史和行業現狀、AERL的商業模式、財務狀況以及發展策略來解讀這家公司。

一、歷史、行業

澳門作為亞洲最熱門的博彩目的地,2011年博彩收入達到335億美元,貢獻了澳門GDP的近90%。2007年,澳門博彩收入同比增長45%,超過Las Vegas成為全球最大的博彩市場。

澳門與拉斯維加斯、大西洋城博彩收入對比)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 影響澳門博彩業增速

由於全球經濟下行,特別是內地經濟增長放緩,2011年開始澳門博彩業增速也明顯下滑。

根據瑞信的報告,該行預期,澳門2012年博彩收入達374億美元,即相較於2011年同比增長11%-12%,對比2010年57.8%的增速,澳門博彩業從2011年開始增長已經明顯放緩。

對澳門博彩市場的經營者來說,內地經濟形勢的影響也是直接且明顯的。

以博彩代理公司亞洲娛樂資源(NASDAQ:AERL)為例,2012年前六個月,AERL的轉碼數為100.66億美元(平均每月16.7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84.06億美元(平均每月14.01億美元)增長20%,從下圖可以發現,AERL自2011年下半年來,轉碼數(註釋1)增速下滑嚴重。

貴賓市場及散客市場

2002年澳門賭權開放及2003年內地「港澳個人遊」政策,澳門的散客博彩市場出現明顯增長,但散客博彩市場以旅遊觀光的目的為主,賭注較小。同時,相較於貴賓廳博彩業務,散客博彩業務也更易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

澳門的博彩收入主要來自貴賓廳,佔比70%左右,中場佔比30%左右(中場指博彩大廳,一般接待10萬澳元以下的散客)。

百家樂(Baccarat)是70年代起澳門最流行的博彩項目,2011年 ,73.2%澳門博彩收入來自於貴賓廳百家樂項目,18.2%來自於中場Baccarat百家樂項目。

賭客來源

2011年,澳門旅遊人數達到2790萬,其中57.7%來自中國大陸,同時澳門也吸引大量來自香港的遊客,香港遊客佔2011年訪澳遊客27%,台灣遊客佔4.3%。

澳門博彩市場從業機構

澳門的博彩市場,與拉斯維加斯的直接經營不同,澳門的貴賓廳主要交予如亞洲娛樂資源這樣的博彩代理公司經營,博彩代理公司從賭場經營者按轉碼數的比例獲得佣金,並通過旗下的疊碼仔(擁有客源關係的代理人)招攬貴賓。

因此,澳門的博彩市場主要存在著賭場經營者和博彩代理公司這兩種從業機構。賭場經營者,主要從事賭場度假村的開發和運營業務,澳門目前獲得賭場經營牌照的共有六家公司:主要的特許經營公司有三家,分別是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銀河娛樂集團,永利度假村(NASDAQ:WYNN),次要的特許經營公司三家,分別是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新濠博亞娛樂(NASDAQ:MPEL)及米高梅 (NYSE:MGM)。

博彩代理公司,主要分佈在澳門地區,通過從賭場經營者手中承包貴賓廳,與賭場經營者分成獲得營收,代表的公司有亞洲娛樂資源。

博彩代理公司從賭場經營者主要基於兩種方式獲取佣金:

1、盈虧分成,即博彩代理公司和賭場經營者共同分享賭桌上盈利或者虧損,賭客贏錢,兩者就共同虧損,賭客輸錢,兩者就一起盈利。

2、固定比率,即盈虧由賭場經營者承擔,博彩代理公司按轉碼數獲取固定佣金,一般在1.2%-1.3%上下。

此前,亞洲娛樂資源採用較為穩定的固定比率模式,但面對低迷的博彩市場,亞洲娛樂資源從2012年9月開始,將把薪酬模式由固定佣金調整為收入分成,並預計收入模式的調整,帶來的佣金將超過轉碼數的1.3%(目前採取的固定佣金是轉碼數的1.25%),希望以此應對不斷下滑的業績增長。

(註釋1:轉碼數,轉碼數指賭客用現金碼兌換泥碼的金額,在澳門賭場經營者發行現金碼給博彩代理公司,同時向賭客發行現金碼,中場接受現金碼投注,而在博彩代理公司承包的貴賓廳賭客必須先用現金碼兌換成等值的泥碼,再用泥碼投注,實際上轉碼數代表著博彩公司和賭場經營者的結算金額)

二 亞洲娛樂資源的商業模式

上文提到,亞洲娛樂資源這類的博彩代理公司,並不擁有賭場的直接經營權,而是從博彩經營者(賭場)手中承包貴賓廳經營權,再通過旗下的擁有客源關係的代理人招攬賭客,代理公司獲得賭客交易總額(轉碼數)的一定比例作為營收,並支付固定比例佣金給攬客的代理人。

討論博彩代理公司的商業模式,有兩個重要的指標:轉碼數及賬房資本。

轉碼數實際上代表著博彩代理公司招攬的賭客全部交易額,也就是代理公司和賭場經營者的結算金額,代理公司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計入收入。(澳門賭場的籌碼分為現金碼和泥碼,中場大廳的散客使用現金碼下注,而貴賓廳的VIP客人,必須先用現金碼兌換成等值的泥碼,然後賭客用泥碼下注,輸掉的是泥碼,而贏回的卻是現金碼,所以每個賭客手中的泥碼會越來越少,這就需要他不斷用手中的現金碼去轉成泥碼,轉碼數就是賭客用現金碼兌換泥碼的金額,轉碼數是賭場用來計算VIP業務交易量的方式)

不論博彩代理公司採用盈利分成或固定抽佣,轉碼數都直接反映出代理公司所運營業務的全部交易總額。

另一個指標——賬房資本,可用賬房資本簡單說就是賭場中推廣公司借給代理人的賭資,這部分金額越大,可參與的賭資也就越多,公司的利潤也就越高,

為何賭場需要給予公司底下的代理人一定的貸款額度?原因在於亞洲娛樂並不直接面對賭客,公司所直接面對的其代理團隊,代理人通過私人關係給賭場帶來客源,而VIP賭客一次的賭資往往在數百萬元以上,澳門的賭客絕大部分來自大陸內地或境外,由於出入境的限制,賭客不會攜帶大量資金,這就需要賭場先行借錢給賭客作為賭資使用,當然,賭場並不是直接借貸給賭客,而是將賭資借貸給代理人,再由代理人借貸給賭客,最後結賬是賭客將錢還給代理人,代理人再把錢還給推廣公司。推廣公司就是通過不斷的借貸賭資來提高轉碼數,進而獲取更多的佣金收入。

因此轉碼數的多少直接受到賬房資本的影響。

可用賬房資本主要來自於賭場經營者給予代理公司的貸款額度,股東貸款及認股權證收益。由於賭場經營者的信貸政策收緊,截止2012年三季度,AERL總賬房資本為2.65億美元,環比出現下降。

2009年至2011年亞洲娛樂資源向旗下代理人支付的佣金分別佔總營收的64.7%、60.3%,62.3%。預計2012年向代理人支付佣金將佔到營收的64.1%。代理人掌握賭客資源,資源豐富的代理人成為各家博彩代理公司競爭的對象,亞洲娛樂資源旗下的代理人在1500左右,目前澳門島上活躍著100多家博彩代理公司,絕大部分為非上市公司。

三、財務數據

1. 貴賓廳轉碼數持續下滑

由於中國經濟放緩,及賭場經營者隨之收緊信貸政策。亞洲娛樂資源2012年業績受到比較明顯的影響。

2012年三季度,AERL博彩貴賓廳轉碼數持續下滑至4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60億美元下降32%。2012年前九月,AERL轉碼數為141億美元,同比下滑2%。

公司管理層將貴賓廳業務的下降歸因於宏觀經濟的持續低迷及信貸政策的收緊。此外,鑑於不利的大市環境,AERL推遲對2012年的轉碼數進行預測,但維持原先的全年非GAAP收益預測,即6800萬美元至8000萬美元,即四季度非GAAP收益將在810萬-2010萬美元。

但同時也可以看出,2012年下半年,AERL的轉碼數增長明顯低於澳門整體博彩收入增長,同時同比上持續表現為負增長。在宏觀環境增長放緩的情況下,AERL主動收緊了對代理人的信貸政策,這也對AERL今年下半年來的業務產生不利影響。

2. 基本財務數據

可以看出,2009年-2011年,亞洲娛樂資源增長比較迅速。但進入2012年後,各項財務數據明顯下滑。2012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已經降至18%,而最新公佈的三季報,顯示這種下滑仍然在不斷放大。

四、增長策略

面對澳門博彩市場整體的低迷,今年6月以來,AERL動作不斷,致力保持持續可觀的業績增長。

資本層面,AERL正在推進雙重上市計劃,最快明年上半年在香港雙重上市,如果順利實現雙重上市,將給AERL的融資渠道、業績及股東回報帶來直接促進,因為資本的暢通,是提升轉碼數,提升業績的關鍵。

公司運營層面,AERL宣佈從9月起將把薪酬模式由固定佣金調整為收入分成,同時面向非信貸大型代理人實施新激勵計劃。自9月1日起面向那些無需從AERL獲得信貸的大型貴賓廳代理人(「非信貸代理人」)實施一項新計劃,讓他們可以在收入分成模式下根據對轉碼數總額的貢獻比例分享鼓勵性獎金。因此,AERL可以吸引非信貸代理人為其貴賓廳帶來更多客戶(這不會為AERL帶來任何額外的信貸風險),從而有望重新拉動轉碼數的增長。轉碼數的增長應該會使來自賭場運營商的每月營收實現增長,最終使AERL從賭場運營商那裡協商獲得更高的無息信貸額。此外,這還有可能讓該公司協商獲得基於收入分成模式的更高收入分成比例,並且讓AERL未來有機會獲邀以有利條件在其他賭場開設貴賓廳。轉碼數的增長將幫助降低收入分成模式的波動性。當經濟好轉時,該公司可以考慮擴大面向這些非信貸代理人的信貸額度,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拓展該公司的代理網絡。

此外,AERL完成收購Bao LiGamingPromotionLimited(以下簡稱BLGP),以分散其業務接觸點和增加市場佔有率。BLGP是總部位於澳門的一家貴賓廳博彩推廣公司,目前在新濠博亞(Melco Crown)旗下所有的澳門新濠天地(City of DreamsMacau)經營一個有五張賭桌的貴賓廳。收購這家貴賓廳不但提高了AERL服務於現有客戶的能力,而且成功吸收了Bao Li Gaming的運營和代理人網絡,直接增加AERL的營收。

面對經濟下行和業績放緩的趨勢,可見AERL正在對業務做明顯的調整。收購BLGP應該在未來幾個季度內促進轉碼數增長,保持收入的穩定增長。而根據公司的預計,收入模式的調整(固定佣金調整為收入分成),帶來的佣金將超過轉碼數的1.3%(目前採取的固定佣金是轉碼數的1.25%)。上述這些舉措,應該將會對改善目前業績下滑的趨勢而達到業績長期穩定的可觀增長,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

(i美股 Regin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54

台灣本土時裝品牌進軍亞洲市場 劉本謙用五萬元闖出十五億服裝王國

2013-03-11  TWM
 
 

 

目前在全台擁有七十九家店面,海外有中國、新加坡四家店的依洛國際(iRoo),是台灣少數能夠跨入亞洲市場的本土服飾品牌。創辦人劉本謙如何從五萬元創業,打造出十五億元的流行服飾王國?

撰文‧許瓊文

沿著台北東區的忠孝東路精華地段往東走,看見ZARA、UNIQLO等國際平價服飾品牌大店,到了忠孝東路、光復北路口轉角的黃金三角窗店面,明亮的櫥窗,掛著藝人小S的代言照片,這正是依洛國際的旗艦店之一。

依洛國際旗下的iRoo服飾品牌,走的就是平價奢華、時尚路線,以二十五到四十五歲女性為主,平均單價一千到三千元不等,全台七十九家專賣店,以及海外新加坡、北京共五家店,去年營業額超過十五億元,坐穩台灣本土平價服飾品牌龍頭。

從未接受媒體專訪的依洛國際總經理劉本謙,首度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談起創辦依洛國際的成功生意經。

脫離百貨公司 從頭做品牌思考很快、講話也很快的劉本謙,一見面就說:「我就是想要成為台灣第一大品牌,然後上市上櫃、跨入國際市場。」但回到十五年前,劉本謙不過是一名在百貨公司設櫃的台灣成衣服飾業者。

電機科畢業的他,以五萬元資本創業,先後成立兩個女裝品牌「阿瑪迪斯」及「伊芙」,在百貨公司的少淑女服飾樓層設櫃。兩、三年內,這兩個品牌為劉本謙賺進不少財富,公司員工也增加到三十多人。

但百貨公司挾著通路的強勢,要求品牌必須配合折扣,不斷壓縮品牌商的利潤,讓劉本謙決心重新建立新品牌,而且絕對不進百貨通路。

「當時,脫離百貨公司是很危險、也很傻的作法。」依洛國際設計創意總監邱美惠回想,但是劉本謙一個晚上就決定,毅然決然結束兩個原本賺錢的品牌,從頭專注做新品牌,拉近與消費者關係。劉本謙想證明,不靠百貨通路,仍能受到市場肯定。

不只是重新建立依洛這個品牌,劉本謙很快地做了決定,五年前,劉本謙原本計畫在大直美麗華商圈,蓋一棟「依洛旗艦店」的複合商場,有餐廳、咖啡廳、服裝店等,卻在一個會議中途,他起身上廁所後,就決定不做。「我做事情不模稜兩可,討論很久沒有結論,表示能力還不夠,那就不要做。」劉本謙霸氣的說。

不打折文化成為最佳行銷

所有依洛的客人都知道,這個品牌全年不打折、沒有員工價、沒有周年慶、會員價,捨棄折扣活動等行銷費用,直接回饋在產品的單價上,是依洛最強而有力的宣傳。劉本謙的堅持,就是要與原本百貨通路的銷售方式做出區隔,「百貨公司打折,我全年不打折。」劉本謙說。

「剛開始的確很辛苦。」劉本謙坦言,包括員工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老闆要捨棄原本賺錢的品牌,去做一個新的品牌,且不二價、不打折。不僅員工、消費者懷疑,同業也等著看笑話。但劉本謙相信,產品自己會說話,當消費者看到依洛售價是其他品牌的三折,勝過其他行銷手法。經過六年苦熬,終於轉虧為盈。

此外,劉本謙堅持成立設計團隊,鎖定上班族女性為主,提供他們一天上班、下班後的完整服裝款式,「白天上班我們有City(城市)系列,假日我們有Casual︵休閒︶系列,周末夜晚有Party︵派對︶系列的衣服。」依洛國際行銷總監梁茗芬說。

經過兩年的醞釀,去年,劉本謙更成立依洛男裝系列,從此更讓依洛朝國際品牌邁進,「有男裝、女裝、配件等完整系列,才能稱為一個時尚品牌。」劉本謙說。

請小S代言 邁向國際舞台從未做過行銷、宣傳的依洛,一直在台灣各大商圈、捷運站,默默耕耘,直到二○一二年,藝人小S第三胎產後復出,第一個活動就是成為依洛的品牌代言人,才讓鎂光燈注意到這個低調的品牌。

劉本謙開始改變策略,因為經過十多年準備,他要讓品牌跨出台灣市場,開始需要不同的行銷方式。

能夠邀請小S擔任中國地區的品牌代言人,據了解,主要是劉本謙與小S的先生許雅鈞是多年好友,也相當看好依洛這個品牌。

國際人品牌顧問總經理陳玉婷,在經濟部外貿協會也同時擔任品牌顧問講師,她輔導過許多台灣本土品牌邁向國際之路。陳玉婷觀察,依洛目前仍是在品牌建構的中期,雖然已經進入獲利的階段,但是要成為國際品牌,代言人不見得是最佳的方式,品牌本身的個性、靈魂,要深植消費者內心,才是重點,「這必須經過時間的淬鍊與累積。」陳玉婷說。

走進位在板橋大樓的依洛辦公室,出入必須使用指紋辨識系統,時尚、豪華氣派的裝潢,讓你錯覺自己置身國際時尚精品的辦公室;劉本謙的辦公室有一整面的黑板,上面寫滿了拓展國際市場的策略、討論。

依洛是目前唯一在台北一○一百貨公司設櫃的台灣服裝品牌,兩年前,它們也在新加坡金沙賭場裡,成立了海外第一家店,隨後世界城也成立;北京也先後設立三個點。海外的成功發展,讓劉本謙更有信心,依洛可以成為代表台灣的世界服裝品牌。

依洛國際

成立時間:1999年

負責人:劉本謙

資本額:2億元

主要業務:女裝、男裝、配件2012年業績:超過15億元

依洛國際創意煉金術

1. 創新品牌,拉近與消費者關係跳脫傳統百貨通路的遊戲規則,自創品牌、自營通路。

2.捨棄行銷費用,回饋至產品單價全年無折扣,不做行銷宣傳,提高產品性價比,讓消費者做最好的宣傳。

3.適時改變策略,邁向國際舞台以微博粉絲人氣最高的藝人小S做代言人,主攻中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88

中石化發行35億美元債券,創亞洲近十年最高紀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073
隨全球投資者對亞洲債券的興趣不斷升溫,中石化於4月18日完成了亞洲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債券發行交易。中石化週四發行了35億美元債券,認購金額超出發債規模四倍。
 
據Dealogic數據顯示,中石化這次發債使得今年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債券(包括美元、歐元及日元計價債券)發行總量達到599.1億美元。這是今年至今的最高紀錄,同比增長16%。而2012年已經是亞洲債市非常繁忙的一年。
 
Dealogic表示,這次發債是中國企業最大的一次美元發債,也是亞洲十年來最大的一次企業美元債券發行交易。這是亞洲第三大外幣(美元、歐元或日圓)債券發行交易。另外兩筆規模更大的交易分別是:和記黃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在2003年進行的50億美元債券發行交易;韓國在1998年進行的40億美元主權債券發行交易。
 
儘管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意外放緩,但中石化的債券需求依舊強勁。全球投資者,包括美國機構投資者在內,總的認購金額超出發債規模四倍。據知情人士透露,多數買家為亞洲機構投資者和銀行,但美國投資者的認購規模佔這批債券總額的三分之一。
 
這批債券由中石化子公司中石化資本有限公司發行。標準普爾和穆迪分別給予該債券A+和Aa3的初步評級。債券由3年期、5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四種不同期限組成,收益率分別為1.25%、1.875%、3.125%和4.25%。
 
中國石化週五發佈聲明稱,發債所得資金計劃用於中石化集團收購海外油氣資產,並為公司的海外業務投資提供資金,以及償還銀行貸款。
 
中石化已經開始進軍能源開發和能源產品資產,作為其成為全球綜合性能源巨頭的一個步驟。最終成為能與埃克森-美孚公司並肩而立的能源巨頭。
 
花旗集團、美銀美林、瑞銀、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野村、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中信證券國際、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及匯豐擔任此次發債的聯席簿記行及聯席牽頭經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54

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設置進度遲緩 亞洲排行 台灣公司治理不如泰、馬

2013-04-22  TWM
 
 

 

二○一二年亞洲區公司治理排行榜中顯示,台灣不僅被新加坡、香港遠拋在後頭,更被泰國、馬來西亞超之在前,中華公司治理協會認為,值此之際,應該加速推動審計委員會的設置,以避免台灣的評分再遭下修。

撰文‧葉揚甲

台灣資本市場近年來面臨香港、中國、新加坡等地的競爭,面臨嚴重的邊緣化危機;更糟的是,攸關外資認同度的「公司治理」表現,台灣也在「不進則退」的情況下,逐漸被亞洲各國迎頭趕上,如今,甚至就連泰國、馬來西亞,公司治理的整體表現也已超越台灣。

每兩年亞洲公司治理協會(ACGA)與里昂證券共同發表「亞洲地區公司治理調查與排名」,在二○一二年的報告中揭露,台灣從一○年的第四名退步到第六名,不僅遜於首位的新加坡及居次的香港,甚至是泰國、馬來西亞,也分別名列第三及第五,表現超前於台灣。

直接衝擊外資認同度

對於台灣名次退步,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感到些許擔憂地表示:「亞洲公司治理協會是由國際法人投資機構、政府相關部門及企業界所組成,這個協會對亞洲十一個國家的評分,將會是國際機構投資人決定資金配置於各國家權重的重要依據。」換言之,當台灣的公司治理成績單差人一等,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外資認同度降低。

尤其,在亞洲公司治理協會的會員中,全球性投資機構管理的總資產規模即超過十二兆美元,若是因為公司治理成效不彰,而削弱外資對台灣資本市場的投資誘因,則確實應該立即找出問題癥結並加以改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根據該項報告,台灣業者在董事會中普遍設立「薪酬委員會」的狀況獲得亞洲公司治理協會肯定;不過,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的設置進度遲緩,卻讓台灣資本市場的公司治理大大扣分。公開資訊觀測站統計,目前台灣上市櫃公司中,尚有約四○%沒設置獨董,八八%無審計委員會。

「如果這些扣分項目沒有辦法獲得改善,一四年公司治理評分出爐時,台灣的分數恐怕還會退步。」呂東英憂心忡忡地說,如果台灣現在還不動起來,一四年要在公司治理評分上扳回一城,可能性微乎其微。

為此,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日前召開「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設置如何一步到位」研討會,邀請學者、律師及會計師從不同面向分析,並試圖提出可行辦法。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劉文正坦言,「只要沒有法令強制性,多數公司就不會做」,目前只有極少數的公司領導人願意領先法律,「照理說,審計委員會的重要性比薪酬委員會更高,台灣卻是薪酬委員會設置的進度較快,這有點奇怪。」讓審計委員會進度迎頭趕上薪酬委員會設置進度較快,雖是因為政府祭出法令規定,但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卻有另番解讀,認為台灣算是「歪打正著」,之所以加速訂定相關法規,主要是回應金融海嘯過後各界對「肥貓」的撻伐聲浪,而並非全是基於健全公司治理的考量。顯然,台灣眼前的挑戰,是如何讓審計委員會的設置進度迎頭趕上。

從制度面來看,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認為,台灣現行制度允許監察人與審計委員會同時存在的「董監雙軌制」,是最不好且有問題的制度,因為,監察人與審計委員會同樣被賦予監督公司的職責,兩者併存,公司勢必得承擔雙重監督的成本,業者自然「能省則省」。「只是,台灣的監察人制度缺點不少,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缺乏獨立性,監督效果有限。」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王文宇強調,監察人屬於「事後」,審計委員會則屬於「同步,甚至是事前」監督的概念。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則提出實務面的觀察表示:「設置審計委員會已是未來必然趨勢。」就公司治理而言,審計委員會優於監察人的理由主要有三,首先,法令對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條件要求,相較監察人更具獨立性及專業性;其次,審計委員會的獨董,準用︽公司法︾監察人得單獨行使職權的規定;第三,審計委員會採合議制,能降低監察人各行其是的困擾。

從以上比較不難發現,即使國際還沒有共識,但從台灣的法制與公司治理層面都已顯示,審計委員會的設置將蔚為主流。不過,薛明玲不忘提醒,審計委員會既參與決策又職司監理,顯然權力不小,因此,公司在獨立董事人選的考量宜審慎。

勤業眾信集團總裁陳清祥認為,無論是審計委員會或監察人制度,在實際運作時,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公司高層的態度,尤其大股東的支持與否,更是制度能否落實的關鍵。建議政府應頒布審計委員會設置的時程表,讓企業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同時應該將公司治理列入四大基金的重要投資參考,藉以提高企業改制的意願。

討論結果,其實台灣資本市場要在公司治理層面避免邊緣化的動作很單純,就是「政府動起來」,呂東英強調:「最怕的還是政府無感,今年若無相關修法,企業的動作會來不及在一四年前有所成績。」台灣的公司治理會不會繼續退步?不僅趕不上星、港,甚至被泰、馬等國愈拉愈遠,台灣的資本市場會不會在區域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再因公司治理因素加速邊緣化?要扭轉危機,政府現在就要動起來。

台灣公司治理總得分

輸泰國、馬來西亞

名次 市場 總分

1 新加坡 69

2 香 港 66

3 泰 國 58

4 日 本 55

5 馬來西亞 55

6 台 灣 53

資料來源:ACGA CG Watch 2012 審計委員會與監察人之主要差異比較項目 審計委員會 監察人獨立性 由符合獨立性資格之全體獨立董事組成;獨立董事不得為政府、法人或其代表人。 至少有一席與所有董事及其他監察人,不具有配偶或二親等以內關係。

人數/資格 至少三席,且均為獨立董事。

至少一人應具備會計或財務專長。 公開發行公司:二席以上

上市上櫃公司:三席以上

監察人無專業資格要求。

職權 1.採取合議制,且審計委員會至少每季開會一次。

2.對於提交董事會決議法定事項,應經多數決。

3.審計委員會之獨立董事,依法得獨立行使《公司法》所規定之監察人相關職權。 1.監察人對於《公司法》所訂之監督事項,各得單獨行使職權。

2.非屬合議制,且無定期開會之法定要求。

資料來源: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2

亞洲貨幣戰導火索:日本出口通縮?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anno=2&depth=1&hl=en&rurl=translate.google.com.hk&sl=zh-CN&tl=en&u=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683&usg=ALkJrhjAPTlEqXj6XWaZ5NvhgekqxS3wlw
本週,韓國央行意外降息,似乎又為貨幣戰爭增加了一些火藥味…

雖然韓方方面一再否認。 但美銀美林經濟學家Jaewoo Lee寫道:

在新聞採訪中,韓國央行行長表示,自四月以來的一些重要變化,導致了韓國行業選擇在5月降息,而不是在4月:韓國的追加預算已經敲定;很多央行,包括歐洲央行,都轉向寬鬆模式;寬鬆可以進一步通過增加市場信心幫助改善經濟。 另一方面,韓國央行行長還表示,今天的(降息)決議並不是對日元貶值的回應,這與大家的推測相反。

雖然路透和BBG的調查都顯示,大部分經濟學家預期韓國央行保持政策不變,但週四韓國央行還是降息了。 本週早些時候,澳大利亞央行也意外降息,這使得我們開始質疑這些調查的重要性。

可能這只是對於調查來說,事件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從日本央行公佈大寬鬆政策,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壓制了世界上幾乎所有地區的物價水平算起,到現在的時間其實並不長。

這兩個因素(日本央行大寬鬆和商品價格走低)並不是不相干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日本出口通縮壓制了全世界的通脹。 商品價格下跌,壓制了幾乎所有地區的通脹,就連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央行都有空間下調利率,甚至壓制本幣匯率。 這種模式不可能永遠持續,但至少暫時還能維持。

但基於每個經濟體獨立的分析,事情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韓國央行存在自己的原因而選擇保持克制。 韓國家庭負債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過去幾年已經達到了警戒線,在加上韓國信貸增長和資產價格走勢(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的微妙情況。 幾週前,韓國央行已經明確表示,非常擔憂惡化的償債能力。

本週,亞太地區還有兩個國家加入了這場貨幣戰爭,分為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本週二,澳大利亞央行宣佈降息,聲稱新的通脹數據有支持降息的空間,並對強勢澳元發表了強硬的言論。 第二天,新西蘭央行也宣稱,其正在干預過於強勢的本幣匯率。 然而,澳新兩國都有自己資產價格過高的問題:澳大利亞央行可能會表示,因為經濟增速已經放緩,這個問題不再急切,但也不可能無視其中的風險。 而在新西蘭,房價的問題更令人擔憂,新西蘭央行已經收緊了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也收緊了貸款資產的記賬比率。

本週五,中國國債指數跳漲0.5%,這是否意味著市場正在下注中國人民銀行將在週末降息呢? 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39

亞洲電視集團(0036,前稱昌生興業、遠東投資,後稱遠東投資、遠東科技,現稱遠東控股實業)之出售亞洲電視控股權(完成)

1988年7月16日,亞洲電視集團(0036,前稱昌生興業、遠東投資,後稱遠東投資、遠東科技,現稱遠東控股實業)以4.17億元把66.7%股權出售予麗新林氏家族及新世界發展(17),雖持有超過1元現金,故亞洲電視同時宣佈派發10仙特別股息,但由於需按股權投資6,000萬於亞洲電視,並承諾投資新加坡主題樂園,故10送1份1991年認股證。

當年賣盤,其實主要有3種說法:
1. 遠東銀行查數論: 遠東銀行由邱德根創立,當年仍為新界一小錢莊,後規模發展為銀行,在1965年銀行擠提潮時亦受波及,最後由匯豐(5)拯救,在1969年被花旗銀行購得大部分股權,邱德根仍控制著遠東銀行的股權,並為董事長,但在花旗銀行入主後,邱德根仍欲控制銀行,對花旗銀行改組架構非常反感,故雙方於1978年對薄公堂,最終在1981年購回銀行全部股權。在1983年,遠東集團擴張過度,借貸過大,加上當年利息大幅扯高,負擔頗重,於是被迫收縮戰線,把銀行大部分股權出售給國銀亞洲及華美國際,並改組集團架構套現,但1987年一場股災,卻導致他們陷入更深的危機。據稱當時已經有傳聞政府已經在檢查著遠東銀行的帳目。為套現填補漏洞,故在1987年出售亞洲電權給上市公司,1988年又進一步把股權出售予新世界發展及麗新集團。

但最終邱德根都被控偽造帳目,雖曾多次希望終止調查,但亦遭失敗。最後在1993年,終於因為他患上腦退化症(前稱老人痴呆症),成功逃過檢控,但現時他還是很精靈。至於遠東銀行,最終為第一太平(142)收購,和他們所持有的康年銀行合併,成為第一太平銀行,後分拆第一太平銀行(當時編號為717,現號碼使用者為英皇證券)上市,後因第一太平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陷於財困,被迫出售資產,最終該銀行被東亞銀行(23)收購併合併。巧合地,過往的編號717,現由英皇證券使用,而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則持有超過5%英皇證券股權。

2.. 兒子邱達成撞車論: 1983年7月23日,負責亞視營運的邱德根兒子,邱達成於醉酒期間,駕駛接載女友回歸途中遇上警察路障,邱達成並未有停車,反而直衝,將交通部警員鄭孟輝拖行逾一公里,導至其殉職,最終被判入獄4年,加上當時遠東集團財困,在管理及財力都不到位下,亞洲電視收視也重新下滑,無線亦開始取得主導權。出獄後,可能他無意繼續業務,故此希望把業務出售,轉由專業管理,但最終無家族人士接手,為降低負債,整頓業務,故把之出售。

3. 亞洲電視大火論: 1987年11月23日晚上,亞視的廣播道台址突然發生4級大火,佈景房、道具房、錄影廠、新聞部、工程部等多個部門均被波及,電視廣播於凌晨0時45分暫停,當時隔鄰無線電視台亦願意當時寫字樓供亞洲電視使用,電視亦於10時重新運作,不過片庫無礙,當年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李鵬飛親臨亞洲電視,對4級大火意外表示慰問,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爵士亦親自探訪邱德根。

不過這大火於注入上市公司後才發生,也是唯一一次較大型於電視台運作期間的火災,真是非常奇怪。這次的損失,加上1983、1984年的重創加上股災導致遠東集團的財力不多,無力投入重大資金,所以引入新股東加盟,改進機器投資,也可套得一筆資金作重大發展,相信不失為良好的方向。


1987年亞視大火圖(來源: 亞視密碼)

4. 政府施加限制論: 在1988年,當時香港政府在《電視條例》規定,禁止所有香港電視台及旗下公司經營其他非廣播相關業務。當時控制亞洲電視的亞洲電視控股估計尚有一些投資的資產,可能違反此規定,但因亞洲電視盈利能力不強,不能像香港電視(已私有化,當時編號9,後稱電視企業,現時號碼由長和國際實業(前東方娛樂)所用)能把電視業務分拆為電視廣播(511)上市,但在遠東集團財力所礙,也沒法以合理價格購回這項業務,所以最終亦需要以出售方式處置這項業務。但這個條例於1992年因有違自由貿易原則,故在1993年,當時立法局通過修訂《電視條例》,取消有關規定。

在這以上背景下,亞洲電視集團於是出售3分2股權予麗新集團及新世界發展,但其實為他們願意購入這項業務?  個人認為是因為這電視台的地皮。如果大家有些記性,在1988年,無線把廣播道的電視台遷至更大的清水灣電視城,然後出售這塊地予長江實業(1),相信當時亞洲電視一樣有這個打算,而這個打算也打動兩個開始剛由第二代掌舵、大舉擴張地產業務的麗新集團及新世界發展,把電視台遷走後,就用這地皮發展低密度住宅,獲得厚利,至於電視台則把他大舉發展,挑戰電視廣播地位,這樣一來可得巨額發展利潤,也可得到一隻現金牛,這隻如意算盤確實打得非常響,但最終事與願違。在大舉投放資金下,收視也沒有起色,新世界在鄭裕彤重新領軍下,最終縮減投資,由麗新接手,麗新最終也是落得財困虧損出售予鳳凰衛視(2008)母公司及長江製衣(294)家族成員陳永棋的結果,之後輾轉轉入香港興業(480)查懋聲、旺旺(151)蔡衍明及王征等,最終廠址也出售予長江實業,建成尚御,並出售予美資基金。

至於亞洲電視集團,在出售後名稱即還原為遠東投資,並在1989年完全退出亞視,投入宋園投資,邱德根二子邱達昌退出遠東發展及旗下各公司的經營,至於邱德根年紀老邁,已無力發展,故股價完全沒有起色,各公司持續虧損並陷入黑暗期,直至2000年初邱達昌重回遠東發展,各上市公司發展逐步明晰,並進入科技業務,雖然最終失敗,但二房開始主導這公司的經營,進行多項投資,在2005年因虧損較多,故供股集資,參股多間上市公司如中軟國際(354,前於創業板編號8216)、嘉匯投資(8172,前稱衛科創業、寶利福、中國星電影)及第一信用財務等。但是,掌舵的邱達根未得公司董事局同意,在2007年至2008年把資金供其父親邱德根抽新股例如中國糧油控股(606)、碧桂園(2007)之用,之前說他老人痴呆,原來他真是非常正常的。最近邱達根脫罪,公司又復牌,不久公司2供1股,部分邱氏家族成員並無供股,並把股權集中於邱達根,相信是分家安排,但是這公司未來如何? 真是沒有人會清楚。

參考資料:
1. 邱德根
http://www.qius.org/baike/index.php?doc-view-143.html


2. 邱德根曾被控串謀做假帳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908/00176_024.html


3. 香港商戰風雲錄
http://ncs.xvna.com/yd78284-19/


3. 邱達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B1%E9%81%94%E6%88%90


4. 83年邱達成撞死警誤殺囚四年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091202/00176_005.html


6.亞洲電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E%E6%B4%B2%E9%9B%BB%E8%A6%96

7. 亞視大火
http://www.atvcodes.com/atvfire.php


8. 尚御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B0%9A%E5%BE%A1


9. 遠東銀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A0%E6%9D%B1%E9%8A%80%E8%A1%8C_%28%E9%A6%99%E6%B8%AF%29


10. 借父名氣購新股 邱德根子涉盜公款開審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211/News/ec_gmc1.htm


11.  邱達根詐騙案 判無罪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20509/00202_045.html


11. 李國寶增持英皇證券至5%紀錄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Form1.aspx?fn=52359&sa2=cs&sid=50000331&corpn=Emperor+Capital+Group+Ltd.&sd=24%2f04%2f2007&ed=05%2f06%2f2013&sa1=cl&scsd=01%2f01%2f1900&sced=09%2f06%2f2013&sc=717&src=MAIN&lang=ZH&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493

亞洲果業的暴跌,說明什麼?發現真相的突破點在哪裡?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4104695
$亞洲果業(00073)$ 亞洲果業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公司的淨利潤影響很大。資產負債表上認列的20多億的生物性資產的真實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決定了投資亞果的成敗。如果生物資產存在做假,整個亞果的資產負債表和價值估值體系就崩潰了。現在亞果的暴跌難到是與這個有關?我們來看看,幾個現象:

1、據說存在果園畝數虛假,是真的麼?--這裡說的是江西信豐種植園。2013年中期報告上說,信豐仍處於初始發展階段。但在2012年的年報中,對信豐的說法是,所種植的橙樹基本上都到了成熟結果期。果園的果子都到了成熟的時候了,為何還要說信豐處於初始階段?這如何理解? 我們不是果農哈。

2、公司的鮮果銷售主要分統果和成品果,其中成品果就是打公司品牌「新雅奇」銷往超市的,這部分只佔鮮橙銷售量的11%多。----但好事者,對北京地區進行了草根調研,並沒有發現「新雅奇」的蹤影。 上海的朋友和南方的朋友有發現「新雅奇」的蹤跡嗎?東部和南方可是亞果的大本營哈。但作為南方深圳的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新雅奇」。有意思的是,亞果產能20萬噸,是第二名的十倍,佔全國市場650萬噸需求的3%左右。亞果的產品都銷往何處了?難道都給神仙享用了。

3、在如此敏感時期,與公司共患難10年之久的財務主管辭職了。是「財務工作」壓力太大?還是給新主(唐雄偉)讓路?

4、亞果從來都是拒絕透露自己的渠道合作夥伴名單的。沃爾瑪、家樂福、華聯超市、百果林、百果園等等名字,其均否認為是自己合作的夥伴。神秘的大牌的合作夥伴為何真人不露相?---從公司的經營現金流上看,持續10年的現金流都是強勁的,近三年大幅持續增長,公司好像是賺錢的。但我質疑它的盈利模式, 它的果子究竟賣給了誰?是被別人貼牌了嗎?這個公司在商業模式上很不透明。

看不清它的公司,那就多些時間研究唐宏洲這個人吧。 騎師出身的,潮州佬。競技選手好勝心都是很強的,身體也好,他74歲仍活躍於各種應酬場合。此人當騎師時膽大妄為,出過人命,做生意估計也是如其人也。和超大現代搞在一起,人以類聚哈。

這個企業在08年之前就是一家極普通的果業企業,自由現金流也不穩定,股東也沒有賺到什麼錢。但2009年公司以介紹的方式從英國回歸香港主板後,企業經營突然發生了質的改變,公司自由現金流發生了質的改變大幅持續增長。2010年緊接著高溢價11個億總計20多億人民幣拿下北海果香園,資本運作在與超大現代聯手後,玩得風生水起。大家知道,08年金融危機後,整個全球經濟都不好,果汁企業這兩年更是舉步維堅。 但亞果卻是另一番景象,09-12年全年經營現金流持續穩定增長,公司賺錢是沒得說。但為何股價卻熊了四年?近期更是有再創新低的趨勢。另外,公司經營如此之好,為何頻現大股東減持?只佔公司18%多的大股東,究竟是在踏實做企業,還是只是把亞果當資本玩具套現之用?

玩物喪志,一個喜歡玩馬的騎師,賭性是不是很強呢?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也做果園的朱新禮,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而唐宏洲可是花花世界的香港人。農民懂土地愛土地。五穀不分的城裡人,可能更愛手裡的股票吧。一個天天跑田間地頭,一個留連於名利場,誰能做好農民的事,應該是清楚的了。

我最後想明白亞洲果業,不是看了多少數據,也不是看了多少現象。而是我把唐宏洲基本上想明白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基本決定了他要把亞果當什麼來做。 他對土地的熱愛遠遠不及他的高頭大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998

另闢思路,討論一下外界對亞洲果業的質疑是否有理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4137760
$亞洲果業(00073)$看完朋友發給我的關於媒體對亞洲果業的質疑文章。我另闢思路,討論一下外界對亞洲果業的質疑是否有理。

09年以介紹方式從英國回歸香港主板以來,亞洲果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數據,可以說好到幾乎沒有什麼問題了。一隻農業股經營得如此「完美」 ,也許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了。什麼問題? 上次提到了分析亞果的核心思路一定是它的生物性資產,近24億的生物資產認列在資產負債表上。這是亞果的核心資產和盈利保障。這個資產是真實的嗎?

對這個的質疑外界已經講了很多了,亞果也解釋清楚了,今天就不老生常談了。我換個思路來討論這塊資產真實的問題。我先來分析一下亞果的董事長唐宏洲。這位74歲的老人,真是老當益壯,看上去慈眉善目。相由心生,說他造假沒有這麼簡單的,我相信就算有,這也不是他的初衷。如果你有做生意的經歷,說真的,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意人會去特意造假的。很多情況下,造假是迫於無奈是迫不得已的。商場如戰場啊。

假設說亞果造假了。我相信它也一定不是從一開始就有計劃要造假的。為什麼? 真想從開始就計劃造假的人,就一定不會選擇農業產業,這個產業大家都知道投入大回報期特長。一個造假的人是沒有耐心等那麼長時間的,敢造假的都是追求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獲利套現的(這個可以參考高科技企業,這個產業就是造假最多的產業之一)。否則造假的成本太大了就意味著自己的風險太大了。唐先生選擇果業(他是騎師出身,務農搞果業可不是這個香港人的本行哈),我認為一開始應該是被當地政府給忽悠進去的,當然一定也是給了唐先生很好的優惠條件的,招商引資嗎,又是外商。所以一開始唐先生一定是先嘗到了甜頭的,但隨著生意的深入,企業越做越大時,務農搞果業的風險和問題就都出來了。企業經營的問題出來了就得解決,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錢!每個做企業的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經營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缺錢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亞果04-08年的財報,賺錢,但賺得很少。我認為這是比較符合亞果的真實情況的。但奇怪的是,從09年開始,企業突然變得很賺錢了(看09-12年的經營性現金流)。突然的改變,就如一個人本來是瘦子突然間成了胖子了,這本身就不正常了。09-12年這四年中,亞果的經營是「很好」的,但為何股價偏偏熊了這四年?為何大股東要減持?為何共事10年的財務主管突然離職?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年亞果的經營財報數據不知有多好,幾乎沒有任何負債,應收款和存貨很少,公司帳上趴著20多億的現金。一隻農業股能有這個財務狀況,太難得了。但為何又有以上三個「?」號。

大家再來比較一下,另一個做果園的匯源果業,朱新禮為了繼續做下去果園,差點把上市公司匯源果汁給賣了,太缺錢太需要錢投入到果園上去了,這至今讓朱新禮背著一身的債務。而亞果卻沒有一分錢的負債。這不奇怪嗎?

我相信亞果一樣是缺錢的,但唐先生可沒有朱新禮的本事,朱董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懂農民懂土地。唐先生可不是,他在香港。香港的優勢是錢多,玩資本運作的高人也就特多了。09年亞果從英國回到香港主板上市,這是不是也揭開了亞果從此開始玩資本運作的序幕?玩資本運作必須要有籌碼。這個籌碼是什麼?會不會就是這個可大可小的生物性資產?

要能融到錢,讓投資者放心,就必須得讓投資者看到企業經營是很好的,是不缺錢的。這個從哪裡看到呢,就是企業的財務報表了。那麼大家可以再看一下,是不是從09年開始,亞果的財務數據變得「越來越好」了,生物性資產「越來越大」了。

我想,有了籌碼,賭博就可以開始了…… 能當騎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膽大心細,反應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32

政府積極扶植銀行實力 購併、另闢戰場 馬來西亞變身亞洲金融重鎮

2013-06-17  TWM  
 

 

亞洲金融風暴十五年後的現在,馬來西亞不僅已恢復昔日活力,二○一二年吉隆坡更超越英國倫敦,一躍成為全球第六大IPO市場,一座有別於香港、新加坡的亞太新興金融重鎮,儼然成形。

撰文‧葉揚甲

你對馬來西亞的印象是什麼?除了觀光、房地產熱,你還舉得出什麼強項?

勤業眾信統計,二○一二年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市場,吉隆坡交易所超越新加坡、上海,甚至是倫敦交易所,成為全球第六大IPO市場,募資金額高達二二一五億元。這個數字,為台灣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同期間合計募資二四五億元的九倍之多。

亞洲風暴啟動銀行整併潮

大馬金融環境不存在惡性競爭這是大馬政府積極培育金融實力的成績顯現。馬來西亞這個亞洲金融風暴的重災區、每人年均所得只有台灣二分之一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在不到十五年時間,就成為亞洲新金融中心呢?

當《今周刊》採訪團隊踏上馬來西亞,這塊曾經被亞洲金融風暴摧殘到銀行系統全面瀕臨崩壞的土地,我們卻發現,從一走出飛機通道開始,到離開海關,再到落腳處前的捷運上、道路旁,眼光所及幾乎全是馬來亞銀行︵Maybank︶與聯昌國際銀行︵CIMB︶的LOGO。這兩家在馬來西亞市值分居第一、二名的銀行,到處可見其企業標誌或廣告,深植人心的行銷方式,大概不會輸給韓國三星。走在吉隆坡街頭,彷彿走進了金融重鎮。

「台灣金融類股占指數權重約一六%,共七十二家銀行;而在吉隆坡指數高達三四%的金融企業,卻只有八家銀行。」工作地點位於新加坡的摩根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黃寶麗說道,政府主導的大型整併,成為馬來西亞金融強盛的一劑猛藥。

「其實,亞洲金融海嘯發生前,馬來西亞的銀行也不少。」一位在嘉美克清真寺 ︵Masjid Jamek︶附近銀行區上班的年輕女穆斯林,在說話的同時,仍然沒有放慢腳步地走向馬來亞銀行總部大樓前,那段頗為氣派的電動手扶梯,空氣中似乎有種分秒必爭的氛圍在她周遭,看到這種倉卒的模樣,的確有幾分與香港中環的相似感。

聯昌七年七樁購併

金融服務輸出遍及十七國

從現在一棟棟高聳入雲的金融大樓,實在很難想像九七年時銀行業的慘況。富達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郭玉蘭表示,亞洲金融風暴觸發馬來西亞當地一連串的整併潮,起先是財務狀況有問題的金融企業併入銀行,之後則是銀行與銀行間的合併。從那時候起,馬來西亞的銀行家數從高達三十家,一路慢慢減少,最終呈現目前八家的局面。

回頭看看台灣,台新金購併彰銀的案子一拖就是七年,而且最後竟然還無法達到雙贏的局面,讓外界著實摸不清台灣政府對於金融業到底是抱持什麼想法。

然而,從○五年到一二年,同樣七年的時間,馬來西亞的聯昌集團,卻能靠著幾乎一年一購併的策略,讓集團業務得以在大馬以外的國家,迅速開枝散葉。這段期間內,聯昌銀行集團的市值,也從四百多億元膨脹到六千億元,對比﹁台灣金控獲利王﹂富邦目前約三千八百億元的市值,聯昌不僅後來居上,現在甚至還超出富邦許多。

聯昌國際銀行集團總裁納西爾拉薩︵Nazir Razak︶接受訪問時指出:「為求擴大經濟規模,跨出馬來西亞的國界,絕對是現今銀行業不得不採取的策略。所以聯昌在○五年展開一連串的購併,收購對象包括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的銀行,另外,還有一家新加坡的證券商。」聯昌這七年間共有七樁主要的購併案,收購總價高達一四五八億元,其中最讓金融界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一二年買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亞太區投資銀行部門,在這樁收購案後,聯昌更一躍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投資銀行,涉足的國家增加到十七國。

聯昌能夠成長得如此迅速,納西爾試圖從事後的角度來解釋,「在過往的幾次重要關頭,聯昌確實都做出了正確的決策。」無論如何,七年爆發式的成長軌跡,他認為還只是個開端。

定位與策略明確

獨創伊斯蘭商業銀行模式

或許聯昌的成功關鍵,納西爾已經說得很明白,就是到國外另闢戰場。

一位在吉隆坡金融界打滾將近二十年的專家卻認為,聯昌集團的成功,絕對比想像中要來得難以複製。例如,聯昌在香港、韓國及台北,僅設有投行部門,專門提供給特定客戶證券研究的服務(註:出具投資建議報告),而不設立商業銀行或者證券經紀商,因為沒必要吃力不討好;即使是市場很肥的中國,聯昌目前亦只有在上海設立辦公代表處,畢竟在與資產以兆為單位計算的中國銀行業競爭之前,還是要想清楚哪種方式,最能夠吸引適合自己的客戶,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清楚自己的定位、又知道客戶需要的是什麼,甚至在腦海中模擬競爭對手可能會出的招式後,聯昌才有可能每一著棋都下得如此精準。聯昌集團無疑是馬來西亞整個金融行業具體而微的縮影。

馬來西亞台灣商會執行祕書鄭添丁表示:「若不算華人主導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應該是東協國家中,最適合台灣企業進駐的國家,因為這裡華人多,可用中文溝通,越南、緬甸或是印尼,反而不太方便。」但是記者實際在馬來西亞搭計程車、到便利商店買飲料,或者在銀行櫃台前想詢問關於伊斯蘭債券的訊息,幾乎沒有碰到看起來會講中文的人,即使是吉隆坡地標雙峰塔前最繁榮的購物中心陽光廣場,裡面熙來攘往的人潮,大多還是以馬來人為主。

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為數眾多的馬來人,讓馬來西亞金融業獨創出符合伊斯蘭教義的商業銀行。

第一金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高君逸說:「伊斯蘭教派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按教義是不得有借貸行為,不過,馬來西亞金融業卻克服了這個難題。伊斯蘭的金融模式,可在不違背信仰的前提下,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客戶服務。」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目前粗估接近十六億,而大部分的穆斯林又以中東與亞洲為兩大本營,就地理位置觀察,馬來西亞可說是位於「伊斯蘭國度」的中心。「除伊斯蘭銀行外,馬來西亞更率先全世界發行伊斯蘭債券︵Sukuk︶,該國發行量占全球總量的六四%。」高君逸補充。

根據台灣經濟新報的資料,馬來西亞所發行的伊斯蘭債券金額,從一一年的四千三百億元,倍增到一二年的九一二○億元。若按這樣的趨勢成長,馬來西亞政府自詡為伊斯蘭金融中心,的確是名副其實。

伊斯蘭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或許是馬來西亞能夠順利站上國際金融舞台,強而有力的後盾。

福利優渥吸引人才

金融業薪資趕上國際投行水準諷刺的是,掐住東亞海域咽喉、擁中國十三億人口為腹地的台灣,地理位置優越不輸馬來西亞,況且,台灣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已高喊「亞太金融中心」,照理說,起跑得早、又沒有被亞洲金融風暴重創,現在的發展,先別說香港,至少應該也能與天然資源貧乏、幅員狹小的新加坡較勁才對,可惜,現狀與理想差距實在太遙遠。

「馬來西亞金融業的待遇與福利都很不錯,與新加坡已經相差不遠!」年齡不到二十八歲、就職於馬來亞銀行的黃小姐說道。

這位手中握有台灣名校畢業證書的年輕華裔,其實與很多優秀的七年級生條件相同,只不過,她的年薪在兩百萬元到三百萬元之間。這樣的薪資水平,足以與國際外資投行相提並論,在台灣這筆錢,甚至可以請到三位月薪四萬元的名校商學院系所高材生。

更讓人氣餒的是,對於年資較淺、月薪落於四萬元到七萬元的台灣本土基金經理人來說,恐怕還得努力「衝刺」當年度績效排名,或許才有可能達到與之相同的水準。

聽到台灣本土基金經理人的這般「待遇」,黃小姐不禁輕嘆:「這樣真的還滿少的!」當記者追問,當年是否曾考慮在台灣金融業覓職時,她說:「有被找過,但最後並未去面試,而薪水的確是考量因素之一。」顯然,當初她的抉擇相當正確,畢竟台灣低薪的環境,迫使金融人才外逃,早已不是新鮮事,「如果台灣金融現狀不改變,當然可以選擇離開。除英文要好之外,最好還要有CFA︵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這張證照不僅在新加坡備受重視,在馬來西亞同樣是超級重要!」她強調。

對於馬來西亞金融業的優異表現,大馬政府似乎仍然不滿意。

一一年十二月,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再推出《二○一一?二○二○年金融領域大藍圖》,希望經由政府的主導下,讓金融領域能夠以每年八%到一一%的速度成長;一二年,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Najib Razak︶親自主持一項耗資兩千五百億元,名為「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TRX︶的金融開發計畫,企圖將吉隆坡打造成一座有別於香港、新加坡的金融城市,國際金融機構若是進駐該地,所得稅即可減免十年。

姑且不論成敗,至少馬來西亞敢改革、敢讓利,還有,口號喊出就有做得到的氣魄,這些都值得台灣借鏡。

一分鐘看馬來西亞

首都:吉隆坡

官方語言:馬來西亞文

國家領袖:首相納吉布 拉薩(Najib Razak)

人口:2886萬

面積:33萬平方公里

民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GDP:3035.27億美元人均GDP:10304美元納西爾拉薩(Sri Nazir Razak)

出生:1966年

現職:聯昌集團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經歷:《歐元雜誌》2012年最佳貢獻獎學歷: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碩士

要當亞洲金融中心

馬來西亞比台灣更有實力

馬來西亞

2012年IPO募資金額新台幣2215億元2013年亞洲商業展望第4名亞洲金融海嘯前高點至今股市漲跌幅 76%

台灣

2012年IPO募資金額新台幣245億元2013年亞洲商業展望第13名亞洲金融海嘯前高點至今股市漲跌幅 —19%資料來源: 經濟學人企業組織、勤業眾信

馬來西亞與台灣

兩地銀行業財務比較

台灣 項目 馬來西亞

746億 資產規模(美元) 512億0.49 資產報酬率(%) 1.13 8.56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16.74 註:2012年資產排行前十大銀行平均數據資料來源:香港《亞洲週刊》

大馬金融茁壯的啟示

對於銀行家數過多的難題,台灣政府必須擔起振衰起敝的責任經理人郭玉蘭 操盤基金:富達馬來西亞

看法:

拜亞洲金融風暴之賜,馬國開啟一連串的銀行整併潮,造就出目前大馬金融業相對健康的競爭環境。

經理人黃寶麗 操盤基金:摩根馬來西亞

看法:

馬國沒有台灣Overbanking(銀行家數過多)的問題,在經濟看俏之下,該國銀行貸款需求成長強勁。

經理人高君逸操盤基金:第一金馬來西亞

看法:

台灣銀行業呈現高度競爭的不良環境,若能開放更多元的金融性商品,將有助於提升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