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嚴凱泰創納智捷七年 最難熬股東會

2015-04-20  TCW  
 

 

股東會旺季即將到來,是檢視上市櫃公司老闆成績單的時刻,對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而言,投入近七年的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什麼時候能開始回本?是他在今年股東會上,必須面對十二多萬位投資裕隆汽車股東們的提問。

根據裕隆最新公布,包含裕融、納智捷等轉投資公司的合併報表顯示,儘管去年國內車市大好,新車銷量創下九年來的新高,納智捷兩岸銷量更暴增八成,獲利卻是不增反減,不但去年第四季出現單季虧損的紅字,全年每股盈餘(EPS)更是二○一○年以來的最差表現,僅一.五一元,過去五年大減了逾四成!

檢視財報,不但獲利失色,裕隆負債比亦逐年攀高;去年以來,台股上看萬點,但其股價卻屢破底,甚至跌破淨值。財報亮黃燈,外資已先一步反映。三月二十五日至四月十四日,外資連續賣超裕隆達十三個交易日,出清逾九千六百張持股。

鉅豐財經資訊執行長郭恭克指出,裕隆雖營收大增,但獲利力道轉差,去年第四季營業毛利率、營益率,均創下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新低,顯示營運績效遭遇空前挑戰。

他分析,從投資人的觀點,裕隆「自由現金流量」(編按:指企業營運帶來的現金流入,扣除投資所需資金後,公司可自由應用的剩餘資金),連續六年為負,顯示營運賺回的資金,長年不足以支應投資需求;也代表這段期間,每年平均超過百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等的大量資本支出,未能創造代表投資效果的足夠淨現金流入,這已經造成長期資金需求沉重壓力。

研發壓重本兩千人團隊與速霸陸相當

對此,裕隆財務副總經理蕭明輝解釋,裕隆目前手邊可動用的現金存量還有一百一十四億元,且沒有銀行借款;合併報表顯示的自由現金流為負,是因旗下轉投資公司、經營分期付款車貸業務的裕融企業,業務大幅成長所致。他強調,裕隆一向採取嚴謹的財務試算,提前認列模具攤提費用、擴大編列過年前廣告促銷預算,是導致第四季虧損主因。

但他也坦言,吃掉裕隆獲利最主要的,是持續投資納智捷自主品牌,不計廠房等前期投入,「光目前四個車款開發經費,累計就已超過兩百億元。」這數字,比裕隆汽車資本額一百五十七億元還高。

他指出,對岸一檔品牌行銷預算,動輒是人民幣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億元)起跳,但汽車品牌是長期投資,還好今年兩岸預估銷量逾八萬輛,可望跨越規模門檻,損益兩平;加上車口數逐年累增,將帶進售後服務新增營收,「今年元月、二月,兩岸納智捷都開始獲利了,」他強調。

不惜重本扎根自主技術,是新車開發成本居高主因,尤其裕隆轉投資、擔綱納智捷整車研發的華創車電,研發團隊達兩千人,規模相當年銷量約九十萬輛的日本速霸陸(Subaru)車廠。大手筆投入研發,連曾主導開發日產(Nissan)Primera、Skyline、GT-R超跑等知名車款、去年底出任華創日本分公司副社長的水野和敏,都極為訝異。

海外布重兵全球展銷,購併進軍東協

再回頭看過去這段時間納智捷的海外布局,可以發現,不只赴杭州設廠,還相繼遠征多明尼加、越南、阿曼及俄羅斯等國,設展銷據點;兩年前更加碼買進日產菲律賓汽車(NMPI)全數股權,布局進軍東南亞國協生產基地,品牌建立初期戰線過長,亦加重資本支出壓力。

以二○一三年八月,在俄羅斯當地組裝的LUXGEN7 SUV車款為例,因銷售低迷,上市一年之後便宣布停產停售。陸媒《鳳凰網》評論文章即指出,品牌知名度低卻走高價豪華車路線,犯嚴重戰略錯誤,是導致裕隆投資淨損五億元盧布(約合新台幣三億元)的主因。

品牌浴血戰衝自主品牌,財務風險增

財報難看,卻動搖不了嚴凱泰打造自主品牌的雄心,反緊催油門,從強化產品實力、加強行銷火力,雙管齊下的拉抬聲勢。

除了重金禮聘水野等日籍高階主管加入研發陣容,操刀改款明星產品U6休旅車;今年初更以空前行銷規格,請來華語流行天王周杰倫,在中國市場替品牌代言,爭取對岸年輕車主青睞。

「納智捷已站穩了第一步,新改款的U6,是C/P值最高國產休旅車,」日前新車發表會上,納智捷總經理胡開昌信心滿滿的表示。《Carstuff人車事》總編輯楊欣儒則指出,「GT-R之父」調校下,納智捷操控性將大幅進步,但水野在記者會上強調要以創新工法,加速產品開發進度,也意味須更多銀彈奧援研發。

「造自己的子彈,打自己的天下」是嚴凱泰投入自主品牌的宣誓,但汽車工業是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誠如拿破崙所言,打勝仗三要素就是:錢、錢、錢。這場品牌浴血戰,還須調動多少兵力上陣?如何精算投資風險?面對股東們的疑慮,嚴凱泰必須回答。

【延伸閱讀】納智捷越賣越好,裕隆財務壓力也越大

● 2010年稅後淨利(億元):40.84EPS(元):2.62負債比(%):47.5兩岸銷量:1.1萬輛

● 2011年稅後淨利(億元):35.59EPS(元):2.28負債比(%):54.4兩岸銷量:2.05萬輛

● 2012年稅後淨利(億元):29.55EPS(元):1.89負債比(%):57.3兩岸銷量:3.95萬輛

● 2013年稅後淨利(億元):23.71EPS(元):1.62負債比(%):56兩岸銷量:3.9萬輛

● 2014年稅後淨利(億元):22.10 (Q4淨虧損3.25億)EPS(元):1.51 (5年來減逾4成)負債比(%):60.5 (負債比攀高)兩岸銷量:7.07萬輛 (納智捷兩岸銷量,4年增逾5倍)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40

一只花蛤姚斌:七年坚守,只等花开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2413973
七年坚守,只等花开(转)

姚斌
2015-04-29

据说有一种蝉,在地下蛰伏的时间会长达十七年,然后才化羽破土而出,求得一夏之光明。但是,为了等待一个汹涌澎湃的牛市,却不一定需要花费那么长久的时间。

实证研究,一般情况下,从一个牛市的结束,再到另一个牛市的开始,大致需要六至八年。牛市时股票价值通常都高估得吓人,因此实在不值得买。只有熊市时股票价值才会严重低估,因此最值得买。买股票就应该在最没有人买的时候买,因为那时最便宜。卖股票就应该在最有人买的时候卖,因为那时最合算。其实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符合基本的常识。

然而因为人性的缺陷,使得大部分人选择在熊市时放弃,而在牛市时参与。逆向思维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做与众相同的事情,一般只会得到与众相同的结果。只有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才有可能得到与众不同的结果。

买在血流成河之时,卖在群情激昂之日。熊市时,最需要做的是将现金转换为股票,做一个股票的净买家。当然,其前提必须是所投资的标的有足够的便宜,其股价至少下跌70%甚至90%以上。

牛市时,最需要做的是将股票转换为现金,做一个股票的净卖家。当然,如果股票的成本为零为负数时,也可以考虑继续持有,其剩余股票留作下次重新买进时使用。

必须注意的是,买进时应该遵循逐步买进的策略,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月甚至几年。卖出时也应该遵循逐步卖出的策略,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一旦我们持有时,就必须选择坚守。只有所选择的公司品质优良,就应该无惧市场的波动。它可能几年不涨,但是公司如果一直实施优厚的分红,获得高于银行利率,其效果同样惊人。而一旦我们卖出时,就必须选择等待。这样的等待将会十分痛苦,因为放弃了投机等于毁灭了人类的天性,无异于与人性为敌,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投资最难是坚守,只要坚守有一定的回报,我就会十分的满意。纵观最近七年,我的投资回报分别是:

2008年-24.26%,
2009年+74.82%,
2010年+31.92%,
2011年-21.01%,
2012年+27.69%,
2013年+22.74%,
2014年+39.23%。

其中五年正收益,两年负收益,总计七年复合增长24.43%。

2015年截止今日为+38.78%。

有些人动辄就获得200%或300%的收益,但是对我而言,追求的是合理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相对表现,而是绝对表现。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因此无需与其他的投资者相比。

著名的价值投资者彼得·林奇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股市兴旺的5年中,股票年均涨幅26.3%,遵守纪律坚持计划的投资者,获得几倍或更多的收益,但这些收益绝大部分来自于40天。若你在这40天中离开了股市,以图避开回调,那么你只能得到4.3%的收益。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七年坚守,只等花开。


2015.4.29于锦江秋芦溪畔

已有6人赞助了这篇帖子25雪球币:

  • 木鱼投资图腾10
  • 悦卷6
  • VictorTan聪6
  • 反动派20101
  • 鹰击长空qlq1
  • XUEQUI36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5

七年夢醒 獅子撲$90

2015-04-30  NM
 
 

 

上週五,滙豐(5)確認重新思量遷冊的可能性;這隻獅子在遷冊倫敦二十二年後,有望返回香港,見一見鄉親父老。單是一個憧憬,已觸動不少香港股民的情意結,令沉寂七年的股價,終於翻生,兩日累升達百分之八,本週二才略見回軟。當年獅子出走,離開山洞,是一隻雄赳赳、蓄勢待發的獅王,如今在環球走過一圈,打道回巢,卻已是垂頭喪氣、傷痕纍纍。其前主席、當年號召出外南征北討的龐約翰,原來這幾年亦已回歸香港居住,還出任內房股董事;獅子只是「緊隨」其步伐。事實上,滙豐的英國業務,去年虧損四億多港元(下同),相反香港則賺六百多億。繼續駐紮英國,失去意義兼且成本沉重。在遷冊的好消息帶動下,滙豐股價短期目標,上望$90。

帶領滙豐南征北討、卻弄到這隻獅子傷痕纍纍的前主席龐約翰,於○六年退下火線,但他並沒有如其他大班一般,長留英國居住。反而於一二年,以一千四百萬購入西摩道福澤花園,現報住山頂紅莓閣,並出任瑞安房地產(272)獨立非執行董事。不過瑞房的股價表現,卻與滙豐一樣沉寂。自○八年金融海嘯後,滙豐股價七年來無運行,過去一年最高只見過八十四元。直至上週,才有一線生機。上週五發聲明提遷冊,過兩日再傳分拆英國零售業務,估值達二千三百多億港元。在港股大時代中被遺忘的滙豐,兩日內股價最多升近一成,終於「威番次」。市值約一萬五千億的大笨象,雖未跳舞,但總算肯踏前一步。

孖沙街坊愛股

獅子回巢,十畫未有一撇,香港人已好興奮,包括○九年三月,滙豐股價跌至三十三元時,在電視鏡頭前激動落淚的股評人胡孟青。不過,今日,就像大部分股民一樣,理性已蓋過感性。胡孟青勸股民先「忍手」﹕「呢幾日期指結算麻煩啲,滙豐已經係『藍燈籠』,而家入貨,當個市殺番轉頭,好容易中伏。」問到滙豐回巢能否重拾昔日光輝時,胡孟青即提高八度道﹕「咁你會唔會返去十八歲呀?世界都唔同咗了。」「寸」完再「笑」﹕「最好係返上海註冊,拿番以前那幢樓,返香港做咩,香港都邊緣化啦。」不過,她指滙豐仍值得投資﹕「佢衰係衰在買人哋嘅嘢,買返來又唔識管,自己嘢唔差o架!」事實上,滙豐雖已遷冊多年,成為英國品牌,但滙豐有難,卻同樣要靠香港人「幫拖」。○九年三月,滙豐以每股二十八元賤價供股,香港股民荷包重傷,仍有九成八的股東出錢供股力撐,城中大孖沙李嘉誠﹑鄭裕彤及李兆基更成為分包銷商,出錢出力唱好。要數長情股東,還有上期接受本刊專訪的惠理集團(806)創辦人葉維義,當時他在揀股時已推介滙豐,報導出街第二日,滙豐股價即大升。回應「開口中」時,他笑指自己「撞彩」﹕「我冇內幕消息o架。當時滙豐喺七十蚊時,有五釐息,我覺得守得到,投資嘅嘢,封咗蝕本門,賺嘅時候就唔知賺幾多啦!」

撐股價上九十元

葉維義同好多香港富豪一樣,都是滙豐的擁躉。「我喺未成立惠理之前,已經揸滙豐,部分係我祖父﹑爸爸留落來,我自己亦有買啲,當收息。」他表示,○九年亦有參與供股。「個價好便宜。當時世界立立亂,但我覺得滙豐嘅capital base夠strong,點都唔會冧,反而Citibank仲可能會冧。」葉維義指滙豐至今仍是有實力的好銀行,「瑞士嘅問題,可能被罰款,但唔會傷到本,股價隨時升上八十至九十蚊。」最近,滙豐便找來多位城中名人賣廣告,大打「感情牌」,包括蘭桂坊之父盛智文。記者致電盛智文,他指已持有滙豐股票超過二十五年,連買入價亦已忘記,當滙豐邀請他拍廣告,他一口答應:「滙豐在香港那麼多年,我和她的關係就好像親人一樣。」○九年,他亦有份供股,「我相信它可以解決到(困難)。雖然這些年公司遇到很多問題,但我深信她是一間好公司,所以一直都是長線持有。」盛智文對滙控前景相當樂觀:「英國那邊稅收沉重,如果滙控能重回香港的話,發展一定會更加好,很難判斷股價會升多少,大概八十五元以上吧。」

重稅苛罰逼退滙豐

雖有長情股東力撐,但滙豐母公司滙控近年醜聞纏身﹑業績不濟,卻是不爭的事實。繼美國洗黑錢風波後,滙豐在瑞士的私人銀行,再被揭發助客人逃稅,行政總裁歐智華要再次向股東道歉,並直認銀行對此感到「羞愧」。與此同時,滙控公布一四年全年業績,稅前盈利按年大減一成七至一千四百多億港元,遠低於市場預期,令金融界「一地眼鏡碎」。雪上加霜是,賺錢能力大減,稅務負擔卻連年遞增。滙豐的英國業務,去年虧損四億多港元,相反香港則賺六百多億。「無錢搵」之餘,一一年,英國政府開徵銀行稅(bank levy),過去四年多來,先後九次提升稅率至百分之零點二一。滙控是繳交最多銀行稅的英國銀行,去年單是該稅款已達十一億美元,按年急升兩成,佔稅前盈利近百分之六。另外,一○年,英國曾一次過向銀行徵花紅稅,只要銀行職員當年收到逾二萬五千鎊的「非合約花紅」,要徵收百分之五十的花紅稅,由銀行支付。當時的滙控行政總裁紀勤,已炮轟英政府逼走銀行界,同時宣布捐出未來三年﹑約四百萬鎊花紅。今年五月,適值英國大選,在野黨工黨與保守黨支持率旗鼓相當,而工黨領袖文立彬(Miliband)已事先宣揚,一旦上台,便會進一步調升銀行稅,甚至再次徵收花紅稅。惠理名譽主席葉維義直指英國政府「蠢」,逼走滙控﹕「監管多,稅重,(令滙豐)做唔到生意。」他指市傳滙豐分拆英國零售業務,像是「減磅」為遷冊鋪路,「(香港)金管局肯受佢(滙豐),但會管得好嚴,滙控咁大隻,金管局睇唔到咁多嘢。如果你出面啲嘢仆街,我(金管局)要孭鑊。滙豐唔使做國際行,做好幾個market就好。」

捉時機托股價

是次滙豐在非正式股東會議後發聲明,確認重啟遷冊研究,在長達八頁紙的聲明中,看似輕輕帶過,但時機上卻十分微妙,成功令股價已完全落後於其他藍籌股的滙豐,發力炒上,趕及在港股大時代中分一杯羮。持有滙豐股票多年的財經評論員曾淵滄,指滙豐最後是否遷冊並不重要﹕「而家純粹炒落後,但需要一個理由﹑賣點。遷冊以前提過,唔係新鮮事。」他特別提醒股民,滙豐現時仍是恒生指數中權重最高的股票,佔一成二,但恒生指數公司已決定降低滙豐的權重比率。首先是六月五日,會降至一成一,九月四日,再降至一成。每次降權重比率,恒指ETF的基金經理,就要按比例沽售滙豐,例如盈富基金(2800)。滙豐在此時重提遷冊,有助對抗市場的沽壓。巧合的是,六月九日,滙豐將舉辦策略日,管理層已事先聲明,會公布遷冊事宜的進展。滙豐傳統上每三年就總部註冊地進行檢討,對上一次已是○八年,當時仍以倫敦為最佳地點。一一年,滙豐以英國政府正立法修例改革銀行業,大約要一五年才大致完成,因此將檢討押後。其間,滙控不時與英國政府耍花槍,一時不滿改革方案而考慮撤走,一時又指倫敦是歐洲最大金融樞紐,不考慮遷冊。由蘇格蘭人成立的滙豐,留守英國與否,主要還是政治考慮。

光環已褪色

香港人對滙豐有情,滙豐對香港卻未必有義。遷冊前,滙豐在香港一直充當「準中央銀行」的角色,由一八六五年至今,都是發鈔銀行。九七回歸前,香港前途未明,滙豐和怡和等英資大行,以遷冊投下不信任票。滙豐當時主席浦偉士坦言,是「政治形勢促成的商業決定」。○八年海嘯後,滙豐大刀闊斧在全球進行裁員,即使是業務表現較佳的香港,亦不例外。較近一次的大規模裁員是一一年,全球裁減三萬人,香港原本會佔一成,即三千人,後來才減至約一千人。無論如何,滙豐讓港人又愛又恨,星展唯高達證券董事李灝澐表示,他對滙控仍看高一線:「滙控自從上年年中就一直落後大市,股價未升上來之前,佢嘅dividend yield(收益率),已經去到接近六釐,而家升咗都仲有五釐。而過往二十年,滙控只有四段時間股息率係有咁高,分別係九八、○三、○九同一二年,過往記錄顯示,在這四個時段購入滙控的話,都會有理想回報。」他又補充:「佢嘅Book value(賬面價值)預計都係七十八蚊,預計會增長兩成左右,股價下行風險都比較低。佢呢幾年嘅增長都係由亞洲推動,我建議佢可以着力發展亞洲新興市場,因為呢幾年發展中國家增長明顯有優勢。」金英證券(香港)中國香港銀行研究副總監陳昔典則表示,滙控遷冊,一年可節省三分二的銀行稅,大約九億美元,每股派息可增加五美仙。不過,搬回香港,不代表監管會較鬆,他解釋﹕「滙控咁大,金管局可能會俾多啲掣肘,如核心資本比率既要求。」事實上,當滙豐表示檢討遷回香港的可能性後,金管局已主動表示歡迎,發言人強調,滙豐是香港目前最大的銀行,與香港有深厚的淵源,假如滙豐將總部遷回香港,金管局將持正面態度。回想九三年金管局成立,正正是要取代滙豐角色,變相成為香港的「央行」;今日滙豐回來,卻要由金管局監管,真正體驗何謂「恨錯難返」。

國指結算決戰之巔

中資當旺,滙豐都升有如一隻藍燈籠,近日股市的傳聞亦如雪花紛飛。本週一,《經濟參考報》引述權威人士指,央企將有大規模合併重組,央企數量有望縮減至40家。一眾有合併概念的石油、航運、船舶及高鐵等央企即時爆升,傳合併的中石化(386)、中石油(857)A股齊齊漲停牌,H股亦分別炒高7.2%及6.7%;中海集運(2866)、中遠洋(1919)及中海發展(1138)亦升5%至13%。同樣是炒消息,上述H股的一日升幅,等同滙豐兩日升幅。其後有關當局才走出來否認合併傳聞,股價打回原形。在期指市場,H股當炒的訊息更明顯。過去國指期貨的未平倉合約大約在十萬以下,但近年不斷超越恒指期貨,國指亦逐步取代恒指、成為了主導後市的指標。本週三期指結算,即月國指期貨的未平倉合約已高達二十五萬張,比恒指期貨的十一萬張,足足高超過一倍。未平倉合約愈多,代表參與的人愈多,好淡友積極開倉應戰,「買恒指期貨嘅人屬於高水平,但買國指人數屬於超高水平,國指先係主場。」第一上海證券首席策略師葉尚志指,現時「倉底」大,好淡友爭持激烈,好友想借消息夾上去,淡友想趁機反撲殺倉,所以在期指結算前大市波動特別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95

股市七年一大旺 林本利

2015-05-07  NM
 
 

 

去年年中,內地A股擺脫多年悶局,在中央政府政策全面推動下爆升,上綜指數由2,000點水平上升一倍多,升至4,000多點。

至於港股,去年九月,亦一度突破一○年十一月24,988點的高位,升至25,362點。之後出現佔領運動,恒指在23,000至24,000點水平徘徊,到今年二月才再出現突破。近月資金流入香港,恒指在一個月內上升3,000多點,就連低沉已久的滙控,也出現「大笨象會跳舞」的現象。每次股市起動,傳媒總會找股評人評論後市去向。筆者不是股評人,但由於認識不少傳媒朋友,也成為追訪對象。例如去年9月,當恒指升上25,000點時,《壹週刊》記者便找筆者及幾位投資界人士訪問,並要求推介一隻股票。當時恒指處於高位,實在難以推介股票,但見到內地A股股價仍低於本地H股,便建議購入南方A50(2822),該股份至今已上升接近一倍(連同股息)。到去年十二月,上綜指數升上3,000點,記者又追訪,今次筆者則建議買入恒生H股ETF(2828),該股份至今已升超過三成(連同股息),足夠跑贏大市。到今年一月,筆者在另一財經週刊建議換馬華夏滬深300(3188),覺得南方A50以內地金融股為主,未來升幅會放緩,應考慮分散投資至其他行業,亦準備迎接「深港通」。過去數月,滬深300亦能跑贏南方A50。其實股票投資可以很簡單,購入約十隻自己熟悉的股票,再加一些追蹤大市的ETF,適當時候換馬,要跑贏大市並不困難。過去五十年,若剔除九七年,恒指每隔大約七年(六至八年)一大旺,對上三次高位分別是九四、○○及○七年。若歷史重演,去年至今年恒指將步入另一次大升市。這又難怪《壹週刊》要加強財經內容,找筆者開班和大家分享投資經驗。

林本利

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57

七年實戰心得:我是如何做大宗商品研究的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6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17 09:09 編輯

七年實戰心得:我是如何做大宗商品研究的


這幾個月真是過得腳不沾地,稍微忙過點身體又不太好,所以年初答應大家寫的關於商品研究的文章一直耽誤到現在,當然我是個說話算數的人,之前說過5月份會寫出來,這一篇就是我這5、6年在商品研究上的一點感悟。

先說一下我的知識背景,我本科學的是世界經濟,研究生讀的是金融,和商品半點沒有相關性,所以有誌於做商品研究的小盆友們也不必有什麽思想負擔,商品的相關知識都是可以學習的,關鍵的是你對周期的感覺。

再說說我為什麽會開始研究商品,這必然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我入行開始做的是黑色金屬行業股票研究,大家也知道,在過去漫漫7年的熊市里面鋼鐵是最不受待見的行業之一,行業指數自我入行開始到我不做sellside離職,下跌了80%。作為當時一個悲催的sellside,推不出行業牛股,拿不到派點,只好默默的多做點研究。而後我就發現和黑色金屬相關的有一個叫做螺紋鋼期貨的東西(當然現在黑色金屬產業鏈的期貨是國內最大的期貨品種群,從上遊的鐵礦、焦煤到焦炭、螺紋鋼、熱卷,甚至包括鐵合金等等),這其中最關鍵的東西在於做空可以賺錢,於是我就開始了自我野蠻生長的研究之路。

這里插一段題外話,很多剛入行的分析師總是嫌自己cover的行業不好,我想要說的是,你在任何一個行業有多大進步,有多深見解,混日子或者加速成長,都與這個行業本身無關。前5、6年入行的分析師,應該沒有幾個會比看鋼鐵更加悲劇的,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在sellside的三年為自己今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最初的dirty work開始,構建數據庫、尋找研究的新的idea、調研、溝通、拓展你有的圈子和人脈,這都與你所cover的行業無關。所以不要拿行業做借口,關鍵在於你有多努力。

說了那麽多廢話,言歸正傳,講一講我對商品研究的理解。當然,因為我現在做的是買方的投資管理,所以我會從研究和投資結合的角度來講一些問題,不單純局限於研究。

第一,決定價格大趨勢的一定是供需,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所以,研究商品最根本的就是做好你研究品種的“供需平衡表”。

什麽是供需平衡表?就是你所研究的品種在一定時期之內的需求有多少、供給有多少、庫存有多少,然後算出來一個供給與需求的差值,這個差值如果是正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供過於求,我們稱為surplus;這個差值如果是負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供不應求,我們稱為gap。按常理來說,有surplus的品種價格有下行的壓力,而有gap的品種價格有上行的動能。

供給的算法通常需要通過細致的調研,比如礦山投產的速度、投產的數量,又或者播種的面積和單產的數值;需求的算法則有自上而下(top to down)與自下而上(bottom to up)兩大類,可以從宏觀數值預測入手對該品種的需求進行預估,又或者你將品種下遊的需求細拆為幾個子行業對每個子行業的增速進行估計,最後加總得出品種的需求。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利弊,通常我會每種方法都進行估算。

但是,供給和需求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測算的變量對供給和需求影響的彈性,我在下面還會講到絕對數量其實沒有什麽很大的意義。彈性的分析我們會通過敏感性分析(sensitive analysis)或者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進行,用以得出邊際變化對於整體供需的影響的變化。

第二,供給與需求的邊際變化比surplusgap本身更加重要。在我的理解之中,影響surplus和gap邊際變化的因素更加重要,也就是說,供給與需求在一定時期的邊際變化更加重要。因此,在研究的時候不僅要關註surplus或者gap的絕對值,而要仔細研究影響surplus和gap變化的因素。

對於商品來說,幅度的判斷依據很大程度上在成本,所以不管是原礦或者是生產,我們都有所謂的成本曲線(cost curve),也就是累積的產量所對應的不同的生產成本構成的曲線。當你計算出了供給與需求,在成本曲線上你應該能夠找到相對應的成本價格,這通常是我們決策的一個重要依據。

舉個例子,2014年年初,我們測算鐵礦石的surplus大約有3000-4000萬噸,礦石價格面臨大的下行壓力,於是我們入場做空了鐵礦石,並且更具我們所擁有的cost curve計算出了相應的價位;但是由於三大礦山釋放產能速率超預期、並且國產礦沒有在虧損線立刻停止生產,在2014年4月份我們修正了我們的供需平衡表,認為礦山的surplus大約有4000-5000萬噸,不要小看這1000萬噸的增量,這個邊際變化量與價格並非是一個線性的關系,價格並非多跌了30%,而是直接腰斬,所以理解供給和需求的邊際變化的意義不止在於你對趨勢方向的判斷,並且還有你對趨勢幅度的一個判斷。

第三,供需平衡表的結果需要與市場預期相比較,而不應該僅僅看surplus或者gap這是我對基本面研究理解感觸最深的一個方面,得益於第一份工作所學習並深植於心中的“預期差”理論。這就是說,我們做平衡表所看出來的surplus或者gap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數值和市場上的預期相比是高還是低。當然,這個與上一條講的有相似之處。

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們計算了一個品種的surplus是占年度產量的5%,按照分析框架,這樣的surplus對於該品種的價格有直接向下的壓力;但是,如果市場上對於該品種的surplus的預期是10%呢?那麽實際的這5%可能就是對價格的一個支撐。一個品種在過剩的時候為什麽有可能還有價格的上漲,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過剩與市場預期相比還沒有那麽的“過剩”。最近黑色金屬產業鏈里礦石的反彈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第四,基本面研究的局限之處使得與研究周期相適應的投資周期應該相應較長,除非你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極度細致的研究,否則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我以前經常和做商品投資的同行交流,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有些人用基本面研究來解釋非常短期的行情,比如一天的或者一周的。這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由基本面決定的行情的發展一定是一個趨勢的主題線,主題線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不可能在短期內就出現完全的印證。在我看來,基本面研究所對應的商品的投資周期至少在一個季度,因為供需所對應的結果需要充分的發展,在供需的發展過程中肯定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擾動,但是最後價格必然會回歸供需。

同時,之所以以一個季度為周期來劃分投資期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是沒法做到非常細致的平衡表的。我認識有的前輩做基本面研究可以做到周度的平衡表,這樣的數據深度和精度對於一個人的邏輯、信息以及行業了解都有極高的要求,非常難以達到。同時,越細致的數據出錯的概率越大。我在剛開始做投資的時候,有位前輩就和我說過一句話:“寧可要粗略的正確,而不要精確的錯誤”。但是研究越深入,就越容易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毛病,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從商品細致的邏輯框架跳出來,看大的層面。

第五,商品不同類別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需要從大的格局進行理解。商品的分類很多樣,在我自己的研究框架看來商品分三大類,第一類貴金屬,包括黃金、白銀、鉑和鈀;第二類,工業品,我們經常講的硬商品(hard commodities),包括能源品、所有的基本金屬、黑色金屬、橡膠等等;第三類,農產品,我們經常講的軟商品(soft commodities),包括油脂、玉米、小麥、經濟作物。

以上所有都歸結為“商品”。貴金屬的研究和交易在慣例是放在大的Macro Trade下面的,也就是必須對宏觀經濟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夠發掘到對貴金屬的真正趨勢。工業品的研究主要就是供給與需求,供給的變化,需求的變化都需要分析。農產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給端,因為除了經濟作物之外,農產品的需求變化相對緩慢,並不急速,所以農產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供給影響較大的幾個方面,比如天氣、比如單產、比如種植面積。宏觀大趨勢與貴金屬與工業金屬關系非常密切,與農產品關系較小,但是這並不絕對。因為商品之間有深刻的聯系。

舉個例子,我一直認為原油是所有商品定價的“錨”。什麽是“錨”,就是原油的價格會影響所有商品的平衡表。2014年原油價格大幅下跌,首先影響了所有能源的價格,其次影響了所有運輸的價格,最後影響了替代能源的價格比如燃料乙醇,與燃料乙醇密切相關的又是白糖。由於原油價格過低,作為燃料乙醇的白糖需求急劇下降,導致了白糖供需平衡表的改變。

所以我們理解商品的價格變動,要從更深刻的層面進行,對於一個品種過於深入的理解有時候反而不是好事。這也是為什麽很多現貨商做商品投資反而會虧錢的原因。

第六,宏觀大趨勢決定了商品尤其是工業品的真正走勢格局,品種基本面與宏觀趨勢的背離一定要想清楚原因。商品在近30年最波瀾壯闊的行情出現過2次,一波是2000年開始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需求的崛起帶來的商品價格牛市,還有一波是次貸危機帶來的2008-2009年的全球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真正的大的行情必須有宏觀趨勢的配合,否則就是局部的行情,掀不起大的波瀾。這里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當你看的品種與宏觀趨勢出現了背離,怎麽辦?背離的情況其實並不常出現,但是一旦出現,就需要警惕,因為這會導致投資上的問題。

就比如說現在,這半年商品的趨勢其實並不明顯,大多數品種處於一種震蕩的格局。很多品種,比如說銅,基本面很差,因為中國的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導致銅的需求增速也相應下降,但是宏觀層面來說目前國內處於一個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並且有繼續寬松的預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純從基本面去做空銅就會比較難受。通常微觀或者中觀基本面與宏觀基本面的背離會造成品種出現僵持的局面,從基本面角度,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出場等待,等到預期明朗。

這樣的背離在近期我看來出現了很多,不止是商品,包括外匯、債券、股市等等,都有。背離其實是大的投資機會的前兆,因為很多指標無序性的關系告訴我們的是未來一旦某種秩序占了上風之後,就會出現比較強的趨勢。但前提是,你要想清楚,並且活到趨勢來臨之前。

最後,我想說的是,基本面研究只是做商品投資的第一步。分析正確只是賺到錢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我自己經歷過從對基本面的迷信,到對基本面的懷疑,再到現在理解基本面在投資里面所占的重要位置的各階段。當然也許我再在這個行業呆上另一個5年會有不同的感悟,我現在對於研究的重要程度是非常肯定的,但是必須承認,這不是你在投資里面能不能賺錢的最關鍵因素。我用一個大牌對沖基金合夥人的一段話作為本篇文章的結語:

“他們的判斷仍是基於事實和數據這兩個基本維度,而他們參與的這場遊戲,卻是在情緒的第三維和夢想的第四維上展開的”。


來自投資圈女混混(id:invest_smallpotato)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30

日圓兌新台幣創十七年新低 競貶論戰再起 日韓貨幣戰 台灣有能耐參加嗎?


2015-06-08  TWM




日圓驟貶,出口產業疾呼新台幣貶值救產業,但貨幣貶值會直接衝擊民眾的進口商品及對外購買力;這樣的衝擊,日本、韓國剛剛開始,但台灣人民已經忍了十七年了,我們還有參加貨幣戰的能耐嗎?

撰文•楊紹華

新台幣應該跟著日圓貶值嗎?五月二十八日,日圓兌台幣貶破○.二五元,匯率改寫十七年來新低紀錄;消費市場熱烈討論如何趁機赴日掃貨撿便宜;製造業者則是普遍拉高分貝,疾呼政府應迅速跟貶以維持出口競爭力。

稍早之前,精密機械協會理事長王武雄曾當面向總統馬英九建議,新台幣應該貶至一美元兌三十三元新台幣;新纖董事長吳東昇則在二十八日舉行的股東會中強調 「新台幣應該跟隨日圓貶值」。但這些建議背後,似乎忘記先回答另一個關鍵問題:新台幣真有參加這場日圓競貶大戰的「能耐」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人為貶值」的代價。干預匯率的確是有代價的,簡單說,它是拿全民拚經濟的果實去補貼出口業者,它的代價,就是人民無法充分享受自己過去努力打拚的成果。

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假設有這樣一種商品,同時在甲、乙兩國生產,兩地匯率是一比一,生產成本、供需情況一模一樣,所以售價都是一百元;但由於甲國人民就像 咱們台灣人一樣的克勤克儉,不但心甘情願讓薪資停滯成長以壓低製造成本,全民克制消費欲望也讓這項商品的需求增加有限,因此,即使一年之後這項商品在乙國 已經賣到一○三元,但在甲國,還是只要一百元。

也就是,甲國的通膨率比乙國低。

政府刻意干預

民眾享受不到低通膨成果

通膨率低,是全民「壓低薪資努力工作」外加「壓低生活水準」的一種經濟果實;這顆辛勤耕耘後的果實如何讓全民有感受惠?合情合理的途徑,就是甲國的匯率相對升值。

為何說是「合情合理」?甲國人用一百元就能買到乙國一○三元的商品,本來就代表甲的貨幣比乙值錢,在甲國賺到的薪水,理應能夠在乙國買到更好的服務或商品。教科書上說「低通膨是貨幣升值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若政府刻意干預,不讓這樣的成果真實反映在兩國匯率水準上,其結果,就是努力工作、省吃儉用老半天,卻享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成果。

從這個被學界稱為「等價理論」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思考「台灣有沒有能耐參加日、韓競貶大賽」時,必須比較三國的「人民耐受力」──對於「辛苦工作卻被政府硬抝」的耐受力。至於比較的指標,可從長期的通膨率和匯率水準來看。

日圓兌新台幣匯率創十七年來新低,那麼,就從一九九八年開始看起吧!三國之中,日本的通膨率始終最低,而在安倍大搞貶值的一三年以前,日圓的確也「合情合 理」地有著最高幅度的升值走勢;以年度平均值而言,一二年日圓兌美元的匯率比九八年時升值了將近四成,明顯高過台幣與韓元。換言之,至少在安倍上任之前, 日本人的工作成果並沒有被匯率吃掉,無論貶值策略正確與否,至少在人民的耐受力上,日本有條件貶值。

盡顯苦勞本色

「貶值救出口」形成惡性循環再看韓國,十七年來通膨率幾乎都是三國之中最高者,貨幣升值幅度理應最低,但至一四年,匯率也已較十七年前升值二五%。由此來 看,韓國不但薪資水準隨著通膨有所提升,匯率顯著升值也讓人民的對外購買力相應增強。現在要打匯率競貶賽、要開始犧牲一些對外購買力,韓國人民應該是滿手 子彈、來者不拒了。

最慘的就是台灣。十七年來,台灣通膨率始終低於韓國,反映出台灣人薪資受到壓抑、消費保守的苦勞本色;但在此同時,新台幣匯率的升幅卻也是三國最低;在金 融海嘯發生前的○七年,韓元與日圓分別已較九八年時升值三四%及一○%,新台幣僅有二%升幅;而至去年,韓元兌美元匯率已比十七年前升值二五%,日圓即使 大搞貶值,也還是比十七年前升值一九%,而台灣則只有個位數的九%升值幅度。

台灣人很能忍,但問題出在我們已經忍了十七年!十七年來,匯率無法反映工作成果的代價,是薪資停滯且對外購買力節節敗退,逃離台灣到海外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多。

去年年底,金融研訓院金融所前所長孫效孔曾經撰文:「新台幣沒有競貶的本錢!」他強調,台灣最大的問題並非經濟成長,而在勞工薪資低落。亦有專家強調, 「看到某個貿易對手國貶值,你就跟著競貶,那麼台幣永遠貶不完;唯一的合理指標還是『實質有效匯率』,由此判斷匯率是否超升或超貶。」台灣該不該參加這場 競貶大賽?考慮因素當然很多,央行總裁彭淮南始終未鬆口,經濟部長鄧振中則表示「競貶未必有利出口」,而產業大老們若能把人民感受的因素納入考量,或許也 會有不同答案。

且看一看底層,赴日機票狂賣、赴日旅遊該怎麼玩、想買的水波爐變得超便宜…,這些正在市井間的沸騰話題,討論之熱,像是帶著一些「大吐怨氣」的幸福快感,也反映著一種長期苦勞之後終於有所收穫的難得興奮情緒。

台灣人還能忍受匯率競貶嗎?

通膨偏低且匯率不升,意味經濟成長果實無法反映在一般人民生活,只能用於補貼出口。台、日、韓三地相較,台灣人已經忍耐太久了!

17年來,台灣薪資不漲,通膨率始終低於韓國?

?但新台幣匯率卻比韓國更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39

最夯穿戴裝置公司Fitbit七年創造760倍報酬 一個陽春計步手環為何能挑戰蘋果

2015-07-13  TWM  

今年六月下旬美國華爾街最夯的焦點,就是Fitbit新股上市。韓裔創辦人從一位哈佛輟學生,把一個減肥的老梗,在短短七年締造出二千五百億元市值,也寫下小蝦米戰勝蘋果帝國的又一案例。

撰文•乾隆來

你相信「減肥可以賺大錢」嗎?今年夏天華爾街最熱門的話題,就是這個。

現身說法的是軟技創投(SoftTech VC)創始人克萊維爾(Jeff Clavier),他在二○○八年開了一張不到四百萬元新台幣的支票,給新創公司Fitbit(蜚比健康科技)做計步器手環;從此之後,他戴上最新的計步器,在辦公室與家裡都放了跑步機,手機電話會議都是邊走邊講,每天走一萬五千步,他的身形越來越健康,荷包也越來越飽滿。

今年六月十八日,Fitbit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以每股二十美元上市,兩周內再漲到每股四十四.三八美元,克萊維爾當年投入近四百萬元,加上後來參與增資,總共一千多萬元的投資,大賺七六○倍,如今已經價值八十億元新台幣了!

它讓減肥老梗變潮

股價飆嚇壞華爾街分析師

Fitbit為何能夠展現如此爆發力,至今還是個讓許多業內分析師大惑不解的謎題。

減肥是個老掉牙的概念,做健康減肥的公司不計其數,也沒聽說哪家健身房股票上市可以搞出將近八百倍的利潤,而且,這家公司成立至今才第八年,產品也就是簡單的智慧手環,可以計算每天走路的步數、燃燒的卡路里、記錄心跳、睡眠的狀態,都是一些大家會做的電子產品。如果一定要說特色,Fitbit產品設計很漂亮,再以「健康、活力、幸福」的口號包裝行銷,宣稱戴上Fitbit計步器的客戶,「每天比別人多走四五%的路」。

計步器是低單價、低毛利、紅海競爭的地攤貨,就算再會包裝、行銷手法再強,也很容易被模仿,而且,設計精緻無比、功能包山包海的蘋果Apple Watch問世的新聞從去年熱炒至今,大家都說,Fitbit這樣陽春的穿戴式公司,很快就會被蘋果帝國打趴,從地表上消失。

現在,這些看壞Fitbit的科技分析師與華爾街投資客,正在清理碎落一地的眼鏡。

面對Apple Watch大軍壓境,市場裡面的蝦兵蟹將們機靈尋求生路,結果竟然創造出穿戴裝置史上最大榮景。根據市調機構IDC的最新報告,今年第一季的全球穿戴裝置出貨量,比去年同期暴增三倍,達到一一四○萬組,前三大廠為美國舊金山的Fitbit、中國小米,以及總部在堪薩斯的老牌GPS導航大廠Garmin。

它無懼蘋果壓境

勇奪第一季穿戴銷售冠軍

奪得冠軍的Fitbit第一季就出貨了三九○萬組(請注意,這還不是聖誕節的旺季呢),市占率高達三四%;只出一款小米手環的中國小米,以超低價三九五元新台幣(以下同幣別)橫掃低階客戶,賣了二八○萬組;堅守高端、多功能GPS的Garmin領先者(Forerunner)運動手錶,雖然單價高達七千至一萬二千元,卻也大賣七十萬組,出貨量位居第三,單只手錶營業額則高居第二名。

Fitbit無疑是這一波穿戴裝置熱潮的最大贏家,四年前的二○一一年,公司的營業額才四億五千萬元新台幣,是家無足輕重的小公司,去年竟然衝破七.四五億美元,稅後純益達到一.三一億美元。

Fitbit專注在運動穿戴裝置,銷售七種產品,累計客戶突破兩千萬人,其中有數百萬活躍用戶在Fitbit的手機App上,天天傳送走路、跑步、運動、睡眠等大數據訊息。

不只銷售大增,Fitbit更在華爾街創下新股上市今年漲幅最大、集資金額第三大的輝煌紀錄。

它有富爸爸靠山

毛利率四成,孫正義也看好六月十八日,Fitbit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以代號「FIT」完全表彰公司追求健康的代碼新股上市,去年獲利一.三一億美元的公司,原本預估以每股十四美元、公司總市值十八億美元、約十五倍的本益比集資上市,結果投資人熱烈追捧,還沒上市之前就已經調價兩次,以每股二十美元上市,上市當天又大漲五三%,之後追價買盤持續;上市兩周股價又創下每股四十四.三八美元的新高;至七月七日總市值已突破八十億美元(約二千五百億元新台幣)。

華爾街分析師說,Fitbit去年第四季與今年第一季的單季營業額年增率都突破二○○%,相較於單價三五○美元入門的Apple Watch,單價五十美元起跳的Fitbit切合了運動者的需求,而且毛利率幾乎與蘋果相當,都在四○%以上。

由於兼具高毛利、高成長、大數據的利多,華爾街投資人瘋狂追價,創造集資七.三一億美元(約二二六億元新台幣),新股上市前調價兩次,上市後再飆漲一二○%,勇奪今年最熱鬧的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冠軍紀錄。

為何在蘋果的陰影下,華爾街投資人竟然敢熱烈支持小蝦米Fitbit?

日本軟銀孫正義的軟銀資本創投解釋得相當具有代表性,軟銀現在已經是Fitbit的主要股東,還進了公司董事會,派駐的董事莫瑞(Steve Murray)說:「要說我們不怕蘋果,那是騙人的。但是想想,十五年前大家不是相信微軟可以做任何事情,現在呢?」今年三十八歲的Fitbit創始人、現任執行長詹姆士朴(James Park)則強調,Fitbit不是單純的消費品牌,更不是光賣穿戴裝置的公司。

它主打「企業健康」

幫老闆鼓勵員工多運動

他喊出「企業健康」(Corporate Wellness)作為核心業務,力推Fitbit的電子手環、手錶或計步器與企業深度合作,讓企業作為鼓勵員工運動健康的工具,「身體越健康、工作生產力越高」;Fitbit再投注大量資源在軟體開發,結合企業App,也就是說,Fitbit要打造一個全新的「企業健康」產業新潮流。

說到韓裔創始人詹姆士朴,則又是一個哈佛大學電腦系輟學生的創業故事。

他在校時就被引誘參加新創公司,大學沒畢業就進入摩根士丹利的計量對沖基金部門,寫交易策略程式,二十五歲創業做軟體科技公司,後來被科技媒體公司CNET買走。

○七年,當時三十一歲的詹姆士朴與好友傅利曼(Eric Friedman)籌了四十萬美元,兩人各拿出四萬美元占一○%股權,創辦Fitbit,當時他們只有一片主機板,知道一種可以偵測人類走路步數技術,其餘什麼都不懂。

詹姆士朴說,公司從○七年的一只主機板計步器,花了一年半才在○九年聖誕節前,做了五千套產品出貨,又花了兩年,才有Fitbit現在產品的雛形,「其間,公司實際上倒了七次。」好在每一批計步器做出來都賣光光,而且利潤很好,所以Fitbit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投資人,不斷加碼、加概念、加資源,終於從一家單純的硬體製造公司,變成穿戴式裝置品牌,又變成今天詹姆士朴所宣稱,累計兩千萬名客戶、戴著聯網健康偵測器(Connected Health)、以「企業健康」為核心競爭力的尖端企業。

它面臨隱私權挑戰

偵測運動、睡眠涉洩個資

當然,Fitbit的前景還有太多的挑戰,類似一夜暴紅、卻快速破滅的泡沫公司也不計其數。Fitbit和企業合作,作為企業鼓勵員工健康運動的概念固然有梗,但是它的自動偵測運動與睡眠功能,也引發企業侵犯員工隱私的質疑。

不過,運動穿戴裝置市場真的火熱,Fitbit年營收兩倍增長的力道也持續一路挺進,更何況,輕便簡約的Fitbit與繁複高貴的Apple Watch之戰,仍然會是華爾街與科技媒體熱炒的話題,不妨就讓子彈飛一會兒,大家熱鬧討論詹姆士朴的暴富祕辛之餘,再找找下一個「減肥暴富傳奇」吧!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運動穿戴裝置夯,誰能搶到健康財?

功能 包含運動偵測的

全方位手持裝置 計步、心跳、卡路里、睡眠偵測 計步、心跳、卡路里、睡眠偵測 專業跑步GPS手錶 與手機連動的手持裝置 計步、心跳、

卡路里、睡眠偵測

電池續航力 18小時 7天 90天 15天 3天 7天售價(新台幣) 約11500元 約3600元 約400元 約9000元 約6000元 約4580元2015年Q1出貨量 4/24開賣 390萬組 280萬組 70萬組 60萬組 50萬組

Apple

Watch最高價

Fitbit

Flex最熱賣

小米

手環最持久

Garmin

領跑者

225G可追蹤

定位

Galaxy Gear Fit

Jawbone UP

註:出貨量以全系列產品為主Fitbit上市兩周,股價飆一倍

以每股

20美元

上市

11天漲111%

股價

42.24美元

資料來源:奇摩股市整理: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21

林榮錦七年計畫曝光 神祕一人公司起底 「生技之神」被控掏空東洋30億內幕

2015-07-29  TWM

撰文•周品均

東洋前董座、現任晟德集團董座林榮錦,今年一月遭老東家對他提起背信罪、加重背信罪的刑事告訴,五個月後,台北地檢署正式將林榮錦起訴。一紙起訴書揭開林榮錦七年來如何掏空東洋資產的罪狀,這位「生技之神」真的要栽跟頭了?

六月十六日,一則東洋前董事長林榮錦遭台北地檢署起訴的新聞,猶如一記震撼彈,再度投向生技產業。

被譽為「生技之神」的林榮錦,因涉嫌將多項東洋開發的乳癌、卵巢癌等特殊學名藥的專利製藥技術,以非常規交易方式無償授權給瑞士商Inopha AG(簡稱Inopha)。台北地檢署認定,林榮錦掏空東洋,造成東洋三十億元損失,依《證交法》非常規交易與特別背信罪,將林榮錦起訴。

一份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揭露了這場長達七年的掏空計畫,林榮錦在沒有告知董事會的情況,將東洋名下藥品、配方,幾近無償授權到外面的公司,再透過繁瑣的程序,逐步規畫到自己可控持股超過四成的晟德集團。

一場進行多年的計畫,卻被國際藥品大廠突如其來的停工給揭開了,林榮錦能不能順利從這場風暴泥淖中走出?故事要從Inopha這家小公司說起。

隱瞞!

無償授權Inopha東洋配方二○○八年,林榮錦在沒有經過董事會的同意下,把東洋好幾個砸重金研發的藥品配方,包括Caelyx II、LIPO-AB、Risperidone與Leuprorelin的使用、販售、開發、製造與轉授權等權利,以接近「無償」的方式,授權給Inopha;這是一家成立僅兩年、資本額僅十萬瑞士法郎(約新台幣三二○萬元)的一人公司,且毫無藥品臨床人體及動物等實驗的能力,竟然從林榮錦手中獲得多項東洋的專屬授權。

「當時林榮錦與Inopha簽訂專屬授權合約時,完全沒有告知董事會。」東洋總管理處處長張志猛直言。而林榮錦的說法則是,當時這些配方價值很低,還存在許多開發上的風險,根據東洋的公司章程,如果市場價值在五百萬元以下的授權,可交由總經理決定,不必董事會同意;至於林榮錦如何判斷這些配方的市價不超過五百萬元,他並未多加說明。

Inopha是什麼公司?為什麼林榮錦要如此「厚待」它?

事實上,Inopha底下有一家名為「宜諾法」的子公司,它的負責人名叫歐德甯(Denis Opitz),他不是別人,正好就是林榮錦指派東洋在歐洲與美國的首席業務代表,並且擔任顧問,任職東洋長達十年。此外,宜諾法的其他董事,包括曾是林榮錦祕書的唐清玉、曾是林榮錦私人公司「歐室食品」的員工黃淑芬,與林榮錦之間的關係不言而喻。

但林榮錦並非一下子就牽上這層關係;就在他未告知董事會將東洋藥品配方授權Inopha後不久,林榮錦又悄悄透過他持有可控股權超過四成的晟德,開始另一端的運作,一步步建立與Inopha的連結。

林榮錦先是在晟德之下,成立了這家名為「宜諾法」的公司,乍看之下,外界難以辨別宜諾法與Inopha其實是兩家完全不同的公司。緊接著,透過一連串複雜的股權移轉,最後,宜諾法從晟德的子公司,搖身成為Inopha的子公司,而晟德旗下的玉晟創投則保有宜諾法增資時三成的認股權。

根據知情人士分析,晟德和Inopha之間,維持這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關係,最大好處是萬一東窗事發,那麼在股權上,晟德和擁有這些藥品權利的Inopha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另一好處是後來證實,宜諾法正在規畫可能在台上市,而擁有三成認股權的晟德,則隨時可能享有上市利益。

出包!

東洋獲代工機會 揭開祕密但國際大廠Janssen Pharmaceutica Companies of Johnson and Johnson(簡稱J&J)主動找上東洋合作,意外掀開這場布局。「當時J&J在美國的代工廠出了問題,J&J找上東洋生產,最後市場上都傳出東洋的工廠已經在幫J&J代工,才讓董事成員在董事會上質問林榮錦,這一切才曝了光。」東洋副董事長曾天賜說。

當時這筆訂單就在林榮錦與歐德甯聯手主導下簽約,但這份委託代工的合約卻不只有J&J與東洋,而是因為林榮錦已將東洋開發的Caelyx II授權給Inopha,所以必須是東洋與J&J、Inopha簽訂一份三方合約。也因為這份合約,才讓Inopha的身分曝了光。

這份三方合約中明訂,J&J須支付的簽約金、里程碑價金︵國際藥廠依據藥品進行試驗、申請藥證及商品化的各階段,所支付代工廠商的費用︶與權利金等,全數轉讓給Inopha。也就是說,早期花了超過五億元開發Caelyx藥品技術的東洋,就在國際大廠找上門代工後,只能拿到入不敷出的代工費用,而Inopha在簽下這紙三方合約的兩年內,就獲得J&J所支付約三億元的簽約金與里程碑價金。如今回頭看,這筆三億元的營收,到底該屬於東洋?還是無償取得的Inopha?

怪象!

雙重身分 歐德甯維護哪方?

此外,除了J&J之外,此案還有一個破口,就是擔任宜諾法負責人的歐德甯。事實上,無論是林榮錦○八年主導東洋開始與Inopha簽約、或是一一年,東洋與Inopha及J&J洽談代工事宜,林榮錦不但將這項業務轉給歐德甯,爾後與J&J的談判,就只有林榮錦與歐德甯出席。自○五年後就在東洋擔任顧問的歐德甯,在擔任東洋員工的同時,卻能在三方談判場合代表Inopha。

然而,在東洋內部,除了林榮錦之外,沒人知道歐德甯「一人分飾兩角」,甚至在宜諾法後來成為Inopha子公司之後,他竟然可以同時在Inopha和東洋這兩家公司上班,兩邊的利益界線,幾乎是分不清楚。歐德甯這幾年到底代表的是東洋還是Inopha?維護的究竟是哪一方的利益?這或許就是這次起訴書中,除了將林榮錦起訴之外,也同時通緝這位德國籍歐德甯的原因。

其實,這場很可能是林榮錦與歐德甯共同布局的大戲,東洋因此的損失還不只無償授權的直接損失而已。根據起訴書上說明,例如就在J&J找上東洋談代工時,有一家德國大廠費森尤斯卡比(簡稱FK)也找上東洋。據了解,FK上門的原因有二,一是想與東洋商談藥品的合作;另外,可能看上東洋擁有多種藥品配方的基本面,因此還想入股東洋。

但事後檢察官查出,歐德甯竟然發了一封信給FK,將交易對象全部從東洋改為Inopha,更不可思議的是,林榮錦再度隱瞞董事會,以東洋的名義簽署聲明書,保證東洋會將Caelyx II的一切權益授權給Inopha。此舉,也讓FK打消了入股東洋的念頭,「因為FK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在Inopha手中,為什麼還要買東洋呢?」曾天賜談起這件事情緒顯得激動地說:「林榮錦斬斷了一次東洋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機會。」這樣一來,東洋不只損失了FK支付給Inopha的三百萬歐元(約新台幣一.○五億元)簽約金,甚至錯失FK入股機會。

《今周刊》也透過晟德發言體系向林榮錦提出,當年將東洋藥品與配方無償授權給Inopha的原因、晟德與Inopha的關係,以及與J&J和Inopha簽訂三方合約卻沒有通知董事會等問題。惟林榮錦透過晟德發言人林秀月表示,該講的都會在法庭對法官說明,不再個別對外發言。

檢察官認定,就在東洋與Inopha之間,難以清楚切割的界線,讓原本應該屬於東洋的利益,不斷流失。這一次,林榮錦遭到起訴,對他個人的信譽當然是一大打擊,但除了東洋之外,他目前仍身兼高達四十家生技公司的負責人、董監事,就連他今年一月遭東洋提告後,他旗下的生技公司依舊在資本市場繼續募資,包括醫材公司益安,在三月宣布現金增資七億元,而晟德也在三月公布發行公司債的計畫。

林榮錦這次的官司恐怕不只是他個人的信用風暴,而是再次掀起生技業的波瀾。

林榮錦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晟德董事長、永昕生醫董事長、益安生醫董事長、金樺生醫董事長、得榮生物科技董事、東生華製藥監察人經歷:東洋董事長、必治妥業務、東杏藥品總經理學歷:政大企管所、北醫藥學系破解林榮錦涉嫌掏空東洋計畫!

東洋集團

林榮錦持股約10%,逐漸淡出

疑點一

為何林榮錦將東洋開發藥品無償授權給Inopha?

瑞士商 Inopha

2006年成立,資本額僅新台幣320萬元的一人公司

100%持股

Inopha子公司宜諾法

董事長歐德甯

(東洋業務代表)

董事唐清玉

(林榮錦祕書)

出售宜諾法給

Inopha以切割宜諾法

晟德集團

林榮錦持股逾40%,扮演主導角色

錢進 Inopha

J&J藥廠

找東洋代工藥品,與Inopha簽訂三方合約

錢進 Inopha

FK公司

找東洋談合作與入股

爆點一

東洋董事會這才驚覺,為何三方合約中,會有Inopha這家公司?

爆點二

FK發現藥品授權在Inopha手上,因此合作入股告吹,讓東洋承受損失。

疑點二

為何宜諾法與林榮錦關係密切?

1. 歐、唐二人皆為林榮錦人馬,林榮錦如何置身事外?

2. 晟德擁有宜諾法優先認股權,並規畫宜諾法上市。

2012年起,林榮錦的晟德集團從市場上募資超過57億元!

益 安 2015.3 現金增資 7億元晟 德 2015.3 公司債 34億元永 昕 2012.11 現金增資 8億元2013.12 現金增資 8.43億元

總計57.43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52

印尼盾、馬幣急跌 創下十七年新低價 亞幣貶值 牽動金融風暴敏感神經


2015-08-03  TCW

在美元升息、亞洲出口暴跌的陰影下,新興市場的匯率繼續創下歷史新低,不僅跌破二○○八年金融海嘯的低點,跌穿去年俄羅斯金融制裁的低點,還以驚人的賣壓創下九一一風暴以來的新低價。這是單純反映美元升息前的調整?還是另一次重大金融風暴的序曲?

撰文.乾隆來

新興市場貨幣貶值,有政治與經濟面同時爆發危機的雙重併發症。去年的焦點在俄羅斯,烏克蘭危機引發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加上石油價格崩跌,導致盧布瞬間貶 值一○○%;再之前,巴西總統羅賽芙勝選連任後,爆發巴西石油動搖國本的貪腐弊案,大宗物資與石油價格的重挫又踹上一腳;今年初輪到歐亞交界的土耳其,里 拉一年內貶值超過兩成,土耳其總統還在壓迫央行調降利率,造成更大的資金外逃與貨幣貶值。

下半年全球焦點來到馬來西亞,七月六日上午九點半,馬幣兌美元匯率來到三.八○二五比一,這匯價觸動了所有交易員的敏感神經,因為一美元兌三.八馬幣的匯 價,就是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固定匯率價位,當年二月,馬幣一度貶值到四.八八五,當時的總理馬哈地採取資本管制、訂定一比三.八的固定匯率,一直 鎖到二○○五年才解除。

劇貶的導火線在七月三日《華爾街日報》報導,政府調查馬來西亞主權基金(1Malaysia Development Bhd)帳戶,發現二○一三年三月出現約新台幣二一○億元資金,直接匯入總理納吉布的私人帳戶,這個指控被納吉布與主權基金同時駁斥,但是也沒有提出任何 反證。

印尼、馬國外幣借款飛漲

七月下旬,有六個納吉布相關帳戶遭到凍結,新加坡也凍結當地兩個與1MDB相關帳戶,另一方面,馬國收緊新聞管制,嚴查任何討論此案的網路傳言,並限制兩位緊咬弊案的反對黨國會議員出境。

馬幣貶值至今沒有煞車跡象,基本面繼續惡化,馬國出口年增率在今年四月大跌八.八%,五月又創九.一%跌幅,政府干預的外匯現貨已跌破九七年金融風暴的低 點,兩個月期的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更來到三.九一馬幣兌一美元的歷史新低。摩根士丹利發出報告,指稱土耳其里拉與馬幣是今年最弱勢的兩支新興 市場貨幣,底部仍未浮現。

馬來西亞還有一位難兄難弟,印尼貨幣貶值幅度遠超過馬來西亞,六月底,印尼央行通告所有企業,在印尼境內的交易必須使用印尼盾,不能再用外幣交易,這個看似尋常的通告,卻觸發了外界對於印尼盾急貶的新一波憂慮。

印尼盾從金融海嘯之後的八千七百盾兌一美元,已持續貶值了四年多,最近竟然跌破一萬三千六百盾,寫下十七年來歷史新低。台灣旅客過去曾經享受低廉的峇里島旅遊,如今,歷史又要重演了。

印尼與馬來西亞除了經濟下滑、石油等出口原物料下跌的因素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飛漲的外幣借款。

兩國在今年前六個月舉債外幣的金額,已經超越去年全年了,及至五月底為止,印尼有三八%的政府債券是以外幣計價,而馬來西亞則已經逼近三三%。拜歐洲與日 本不斷QE之「賜」,需錢孔急的印尼與馬來西亞在投資銀行的仲介下,不斷增加海外借款部位,取得低利息、高流動性的外債,卻付出本國貨幣劇烈貶值的代價。

貶值感染效應 泰銖受牽連外債比率太高,非常容易引發金融禿鷹的襲擊,美銀美林證券就編製了一個「外債原罪指數」,像台灣這樣完全沒有外債的國家,原罪指數為零,全數外 債的國家,原罪指數為一。馬來西亞在○九年時的原罪指數只有○.一,今年五月已經飆升到○.三七,印尼則由○.三,加倍至○.六七。

當然馬來西亞與印尼,乃至去年匯率腰斬的俄羅斯,與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相比,都各自累積了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防禦金融風暴、資本外逃、禿鷹襲擊的能力早已大幅提升。

馬幣與印尼盾在去年年中曾經遭逢一波襲擊,雖然匯率還是持續貶值,但是經濟並沒有出現重大危機,今年新一波的貶值,賣壓來自於內部政治風暴,以及Fed確認升息的政策,至今也還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

然而,馬幣與印尼盾的貶值在七月引發感染效應,泰銖在七月下旬一度貶值跌破一美元兌三十五泰銖的價位,泰銖在七月二十四日截止的一周內,兌美元匯率貶值幅度達二%。

新興市場與亞洲各國都面臨到出口衰退、資金外逃的雙重壓力,匯率貶值理論上可以刺激出口,但是根據資本經濟學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統計,新興市場整體出口到五月為止的三個月,仍然較一年前衰退一四.三%,跌幅創下金融海嘯之後的新紀錄。

這一波匯率貶值到底會持續擴大,形成新一波的金融風暴,或者創造另外一次低價買進的機會,大好大壞的變局,必須密切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55

前10月銷售1545.3億 恒大連續七年提前超額達標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692

11月2日,恒大地產(HK.3333)最新業績顯示,10月銷售額258億,環比增129.9%,同比增185%,創下其單月銷售額歷史最高紀錄;前10月累計銷售已達1545.3億元,目標完成率103%全國居首,成為今年首家提前超額完成年度目標的房企。

據統計,258億是恒大繼今年6月首邁200億大關後,再創其單月銷售新高,同時超過保利今年6月256.5億銷售額,摘得今年房企單月銷冠。

至此,恒大前10個月累計銷售額突破1500億,大幅超過其去年1315億的銷售額,同比增44%全國第一。

此外,恒大10月實現銷售面積328.2萬平方米,同比增219%,環比增131.4%。前10月累計實現銷售面積2006.9萬平方米,是全國首家突破兩千萬平米的房企。

事實上,恒大提前超額達標也在業內預料之中,包括新加坡最大證券公司大華繼顯在內的多家投行今年發布研報,稱其“銷售勢頭強勁,將大幅超過全年目標”。

數據表明,恒大自2009年上市以來,年銷售額從303億增至去年的1315億,年年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而今年,恒大也一直穩居目標完成率第一,前10個月有9個月銷售額超過百億。

“今年行業分化、市場競爭加劇,恒大率先成功沖線,與其多年形成的競爭優勢密不可分。”地產觀察人士指出,“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全精裝交樓的房企,恒大成本控制力強,產品定位剛需、性價比高,這些核心競爭力貫穿整個房地產開發鏈條。”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以萬科、恒大為代表的第一梯隊房企今年再創銷售新高已成定局,但數據顯示,目前行業平均目標完成率仍不足7成,不少房企難以順利完成既定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