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克強與默克爾共同品嘗“中國造”德國黑啤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675

 

10月30日上午,李克強總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來到中德兩國共建的安徽合肥學院,在食品專業交流合作展區共同品嘗該校學生釀制的德國黑啤。 (政府網截圖)

中國政府網消息,10月30日上午,李克強總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來到中德兩國共建的安徽合肥學院,在食品專業交流合作展區共同品嘗該校學生釀制的德國黑啤。

10月29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抵達北京,開啟對中國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52

10年8次訪華,默克爾帶來多少大單?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746

10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圖)

德國對中國的投資,盡管科技含量較高,但最高精尖的技術還是沒有來到中國。這不僅包含大型企業,而且也包括不少被稱為“隱形冠軍”的中小企業。德國“隱形冠軍”們掌握著獨門絕技,要麽擁有高質量的產品,要麽擁有獨特的技術。遺憾的是,這些企業與中國的合作大多還停留在最淺的層面上——把產品賣給中國,而不是轉讓技術。

在擔任德國總理的10年間,默克爾一共來華訪問8次。這不僅打破了德國歷屆總理的訪華紀錄,也成為訪問中國次數最多的歐美大國領導人。如果把中方領導人訪德也算進去,兩國領導人之間的見面可謂異常頻繁,簡直就是好友之間的“親密串門”。

默克爾為何對中國如此“另眼相看”?

(農健、梁淑怡/圖)

中德之間的那些“最”

中德之間密切的經貿關系,無疑是默克爾頻繁訪華的關鍵因素。

德國對華投資占歐盟對華投資的1/4,自2003年起超過英國成為歐洲最大對華投資國。目前,德國在華企業約8200家,累計投資額超過200億美元,幾乎各行業領軍企業均已在華布局。中國對德國投資起步較晚,但近年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中國公司加速對德優質制造企業進行並購投資。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累計對德投資約40億美元,年均投資項目超過100項,在德企業已達到2000多家。

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是重要的資金及技術來源國。雙邊貿易額去年達到了1800億美元。德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自2009年起已連續5年占中歐貿易的三成,相當於中國與英國、法國和意大利三國的貿易總和。德國連續三十余年保持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地位,歐盟對華出口中一半來自德國,自中國進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國;中國自歐盟的技術引進有四成來自德國。

德國還曾是對中國無償援助最慷慨的國家。中國曾連續30年是德國政府對外無償援助的最大受援國,自1982年開始,30年間德國共向中國提供無償援助12.1億美元。1982年10月13日,中德兩國政府簽署了技術合作總協定,德國政府開始對華提供無償援助。

從2010年起,德國正式停止對華傳統的貨幣形式的經濟援助(即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的傳統對華年度雙邊預算終止)。但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仍通過其區域合作基金對華開展合作。同時,德國環境部及財政部也與中國簽署新型的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新型合作的主要領域為氣候變化、環境政策、自然資源管理、金融等。

此外,德國無償培訓了大量的中國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這些人回到中國後大都成了政府決策或執行人士和企業骨幹。這些“知德派”在促進中德合作上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為何偏偏是德國?

兩國經貿關系之所以如此緊密,這是源於中德之間具有極強的互補性。對德國而言,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不可或缺。而德國企業擁有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經驗,這是中國所亟需的。中國正處於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迫切需要具有互補性的技術支持。於是,德國成了中國企業合作的最佳選擇。

歐美諸多國家對中國也同樣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為何偏偏是德國呢?

首先,德國產品的高質量在中國得到了高度的認同,德國品牌和德國人嚴謹認真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其次,德國是歐盟經濟的火車頭,其優勢產業涵蓋汽車制造、家電、化工、醫藥生物、精密儀器,甚至還包括售後服務、咨詢顧問、培訓等眾多領域。因此,中德互補性是全面的,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領域。

另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德國在對華技術合作上最為積極開放。德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德國政府和企業家均認識到,如果僅僅向中國輸出產品,合作關系無法長久。因此,必須依靠技術紐帶來維系合作關系。更重要的原因是,通過技術轉讓和技術合作,可以避開中國的關稅壁壘和技術壁壘,讓德國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更具價格競爭力。

德國是歐洲對中國文化了解最為透徹的國家。德國領導人深知,熱絡的經貿關系需要高層之間的政治互信來“保駕護航”,而政治互信也會為德國企業提供更多的機遇、更為良好的投資和市場準入環境。當經貿和政治關系足夠緊密的時候,其他領域的合作隨之得以帶動。

中德之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合作領域更為廣泛,合作方式更為多樣、合作程度更為深入。通過德國總理默克爾10年8次訪華,可以看出雙方由淺入深、從功能性向全面發展的合作軌跡。

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對接的背後

2006年5月21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第一次訪華,雙方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重點是高速鐵路項目,即引進德國的高鐵技術。第二次訪問是說服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減少市場準入障礙。盡管中國在2007年尚未取代德國成為全球出口冠軍,暫位列第二,但中國已成為德國必須認真對待的競爭對手。為了保持德國的出口冠軍位置,德國政府要求中國把市場打開,更大程度地增加德國的出口額。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襲來,默克爾第三次來到中國,探討共同應對危機的策略和措施。此時,德國已經真正意識到了中國的重要性,中德關系發生了逆轉,由中國需要德國轉為德國需要中國。

2010年,默克爾第四次來訪,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共簽署了10項合作協議,涵蓋財政、氣候保護、環保、文化、經濟技術合作、服務企業合作、出口信貸和中重型載貨汽車生產等領域。第五次來訪則是在歐債危機蔓延的背景下,不得不向中國提出救援請求。同年,默克爾再次來華訪問,重點落實救援計劃。第七次來訪,中方宣布向德方提供800億元的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額度(RQFII),歡迎德國金融機構投資中國的銀行間債券市場,促進兩國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業務及在德國發行人民幣金融產品。此時,中德之間的合作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產品采購和工業合作層面,而是擴展到金融領域。今年11月,默克爾來訪的主題已經不是某個項目,而是實現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全面深入的對接。

默克爾的前兩次訪問,只是涉及技術轉讓和貿易擴展問題,因為當時的德國尚未遇到麻煩。而到了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德國也被波及。此時德國繃不住了,主動來華修補因為西藏問題而受損的雙邊關系。為此,默克爾提出了“全球責任夥伴關系”的構想,希望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和國際事務方面加強政府間磋商,同時增加中德經貿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2010年,歐元區部分國家發生債務危機,而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德國政府意識到,中國可能是幫助解決危機的夥伴。為此,默克爾再次把眼光轉向中國。此次訪問,兩國政府發布了《中德關於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系聯合公報》並決定,“建立能源和環境合作夥伴關系”,從而達到深化合作,緩解歐債危機的目的。

2012年,歐元區岌岌可危,德國飽受困擾。在這一背景下默克爾來華,向中國提出了救援請求。同年8月,默克爾再次來訪,具體落實救援措施。時任總理溫家寶答應繼續投資歐元區國債市場,支持歐元區重債國走出困境。同時,中德雙方還簽署協議,向空中客車公司訂購50架A320系列飛機,合同金額達35億美元。為了把合作常態化和機制化,雙方還決定成立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建立可再生能源戰略夥伴關系。

為了全面推進中德雙方的戰略夥伴關系,2014年默克爾又一次來到中國,雙方建立高級別財經對話機制。中國不僅向空客購買123架民用直升機,而且還與漢莎航空組建合資公司、一汽和大眾還共同投資20億歐元在中國建立兩家工廠。

默克爾第八次來訪,會談的重點除了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15的全面對接,還包括分析和探討去年達成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的落實情況和未來行動、推動中歐投資協議的簽署和推進,中方將為歐方采用負面清單、盡早啟動中歐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努力盡早建立中歐自由貿易區。

中歐自由貿易區的提出,是為了應對TPP和TIPP的挑戰,化解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經濟新牌局。而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銜接,對中國更是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它不僅促進中國企業的升級轉型,而且把兩國經濟捆綁到一起,成為牢不可破的經貿關系。

盡管中德關系並非一帆風順,但總體而言,無論從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雙方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8次訪問中國,默克爾從傲慢轉為放下身段,進而全面擁抱中國。8次不同的會談重點和成果,說明了中國日漸增長的實力,也見證了中德之間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努力。

那些德國企業里的“隱形冠軍”

默克爾此次來華訪問,重點議題是如何在創新的框架下實現“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的對接。

圍繞合作創新這一主題,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發表了他的看法:“德中兩國可在高科技領域開展更多合作,把中國的工業和制造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柯慕賢說,希望中國政府釋放更加歡迎外國企業或更多開放市場的信號,以便吸引更多外國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來華。“目前,德中企業都在尋找合作夥伴,在創新方面還有更多合作空間。同時,中國還開展了一些與‘工業4.0’相關的技術研究,德國企業對此亦感興趣,希望尋找合作機會。”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兩國雙邊貿易額今年仍呈上升趨勢,德國對華出口增長了0.8%,進口增長高達17.6%。除了在貿易規模上保持的強勁態勢,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仍以生產型項目為主,投資金額大。截至2014年底,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項目8541個,德方實際投入236.3億美元。2014年,中國企業對德國企業的收購金額就達到了17.4億歐元,超過了2013年中國對德直接投資的總和。

德國對中國的投資,盡管科技含量較高,但最高精尖的技術還是沒有來到中國。這不僅包含大型企業,而且也包括不少被稱為“隱形冠軍”的中小企業(所謂的“隱形冠軍”有三條標準:其一是在本領域處於全球第一或第二地位;其二是營業額在十至二十億美元左右;其三是大眾並不知曉,只有本行業人士才知道)。

德國“隱形冠軍”們掌握著獨門絕技,要麽擁有高質量的產品,要麽擁有獨特的技術。遺憾的是,這些企業與中國的合作大多還停留在最淺的層面上——把產品賣給中國,而不是轉讓技術。

因此,阻礙德國企業向中國轉讓技術的最大障礙,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不過,這一狀況即將得到改變——此次默克爾總理來訪,中德雙方同意起草反對網絡間諜和商業秘密竊取活動的協議,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德國企業在技術轉讓上的顧慮。

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是開展工業4.0研究的著名機構。該院曾提出與中國合作、共建德國工業4.0研究及展示中心的構想,但苦於找不到資金支持。還有部分德國企業也希望和中國同行開展研究合作,但並未找到相應的合作夥伴。在這方面,中德兩國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可挖。

柯慕賢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並未真正觸及合作創新的實質。合作創新的根本首先是制度創新,即建立一種內外平等、充分透明的管理體制,減少國企的壟斷地位,讓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平等進入。只有實現市場公平和自由競爭,外資企業才會放心進入。這一切不是依靠行政手段,而是通過規範化的法律。唯其如此,德國企業才真正對中國市場和投資環境抱有信心。

合作模式的創新離不開教育創新。德國工業發達的重要原因是後備人才的充足,而人才培養(特別是技工培訓)是德國最明顯的優勢。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世界聞名,由於一邊進行理論學習,一邊在企業實習訓練,因此從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不需要很長的過渡期,可以較快地適應工作崗位。

除了遍布全國各地的培訓機構、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德國還有一百多所應用技術大學。這種大學學制比普通大學稍短,而且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強,畢業的學生更受企業歡迎。學生在應用技術大學不僅所接受的課程針對性很強,具有實操能力,而且還能拿到學士甚至碩士學位。

德國人之所以願意選擇職業培訓,一個重要原因是技工收入不低,如果掌握了較高的技能,成為高級技工,不僅收入頗豐,而且還會得到社會的尊敬。另外一個原因是德國給選擇職業培訓的學生預留了通往大學的通道。德國人上大學沒有年齡限制,更沒有身份限制。如果個人願意,職業學校的學生或已經參加工作的技工可以參加補習,通過中學畢業考試後,隨時可以進入普通大學或應用技術大學學習。

在與默克爾會談後,李克強總理宣布,中國將向德國教育學習。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果中國三本院校和眾多高等職業學院能夠進行資源組合,並與德國相關院校合作,成立一批具有教育競爭力的應用技術大學,則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對接將會更為順利。

在默克爾訪華的當天,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發表了《中國戰略2015-2020》,這也是這個部門首次推出國別戰略。它確定了9大行動領域,共35項措施。這份戰略的推出,表明了德國希望進一步加強中德之間教育合作的明確願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21

執政十年:為什麽默克爾是歐洲最有權勢的女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5195.html

執政十年:為什麽默克爾是歐洲最有權勢的女人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1-22 21:45:00

在10年總理生涯之後,默克爾越來越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10年前,當默克爾發現在很多問題上與選民意見相左時,她選擇做“所有德國民眾的總理”,在10年之後的今天,如同她的前任施密特、科爾和施羅德一樣,在接近任期結束之際,她也越來越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2015年11月2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迎來其正式就任德國總理十周年的紀念日。

當她剛剛進入德國總理辦公室的時候,那還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的時代,德國的失業率在11%上下徘徊,在英語世界屢屢被稱作“歐洲病人”。

在德國居住10年以上的張女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10多年前,選擇德語並不那麽常見,法語才是小語種中的熱門,這也同當時法國與德國在世界上的經濟與地位相當。而默克爾這十年的任期,也是德法兩國在歐洲乃至全球地位反轉的十年:德國重新拿回了歐洲經濟引擎的位置。

默克爾引領下的德國安然度過歐債危機,失業率維持在5%以下,當大部分西歐國家仍面對兩位數的失業率並為此焦頭爛額之時,德國發愁的卻是“勞工荒”問題。

那些在默克爾執政之初,因她保守的發型、衣著和歐格希姆口音口音而輕視她的德國知識分子,紛紛意識到對默克爾的低估,而精明的默克爾也曾利用這種低估,在內政和外交上都幹凈利落地多有斬獲。

在默克爾執政10年之際,她出人意料地放棄了一貫求穩的路線,做出了敞開胸懷迎接敘利亞難民的決斷。

德國作家伯爾曼在《直面寒冰-默克爾的德國十年》中寫道,“默克爾就像是一個母親,拗不過自己任性的孩子,最終給他買了冰淇淋,但是她現在又聽到孩子的抱怨,冰淇淋太大,根本吃不下 。”

在擁有了眾多政治遺產之後,現在的默克爾再也不是那個拗不過自己孩子、隨便給他買冰淇淋吃的人了。

來自東德的“本土移民”

2005年,來自東德的默克爾女士成為德國新一屆總理。當默克爾開始從政時,她已經35歲了,性格已經定型。在35歲之前,默克爾生活在與西德完全不同的世界,是一名本土移民。

伯爾曼寫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默克爾不了解德國民眾,尤其是西德民眾的想法。她也無法理解西德人的恐懼、傷感和對改變的抗拒。在她看來,這一切與東德的滅亡相比,都是無足輕重的小事。”

因而從一開始,默克爾在很多問題上與支持她的選民就意見相左。然而默克爾迅速意識到,這些想法在德國不得民心。她做出決定,要為所有人著想,要成為“所有人的德國總理”。在隨後的歲月里,科學家出身的默克爾在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後做出了關閉核反應堆的決定;她也遵從全體德國價值觀,設立了最低工資標準。

來自於東德的默克爾,客觀、節儉、保守,同時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基督徒。在辦公室里,她掛了一張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肖像畫。在最初執政的日子里,不少德國知識分子因為她的出身外貌和口音,低估她的能量。

不過默克爾對此的解決之道卻是“順水推舟”。裝作在政治上弱勢的這一招,甚至被她用到了外交上。

在同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交談時,她提出由於德國聯邦邦法院的權力和德國各州州長的影響,她的授權和法國總統相比極為有限。法國前農業部部長布魯諾·瑪麗在回憶錄中提到,薩科齊把這些話驕傲地講給幕僚聽,卻沒有意識到,默克爾騙了他。

從根本上來講,東德出身的默克爾也對於裝腔作勢類型的政客非常反感。2008年,在美國總統競選期間,默克爾就不同意當時的民主黨競選候選人奧巴馬在勃蘭登堡門前發表得演說。她認為,這樣的作秀同她的政治觀背道而馳。

德國政論家弗蘭克•施爾瑪赫認為,物理學家安格拉•默克爾是國內最棒的博弈論理論家。德國政治學家約阿希姆•哈石克爾也有過類似表述,認為,“就像在戰爭中一樣,她唯一的目的就是遏制敵人。

制衡歐債危機

很少還有人記得,在默克爾擔任環境部長職位的期間,曾參加過《里斯本條約》談判,如今她幾乎是歐洲元首中,唯一經歷過那次談判的人。默克爾的這次談判經歷讓她迅速理解到歐洲國家間互相制衡的微妙之處。

在2005年當選為德國總理後,在國際上毫無名氣的默克爾首次參加歐盟理事會,對新的歐盟預算方案進行協商。當時她的對手是大名鼎鼎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法國總統希拉克,而眾所周知的是,在商量預算這個問題上,英國的談判團隊向來是最寸尺不讓的。

然而準備最充分的默克爾提出的方案優於布萊爾和希拉克,最終勝出。默克爾也為此,在歐盟內部首次亮相,就贏得了極大尊重。

大約5年後,默克爾迎來了一個更大的挑戰:歐債危機。在歐債危機中,默克爾最成功的戰術,莫過於讓一開始反對挽救歐元的德國民眾漸漸接受了歐元挽救計劃,並且在最佳時機終結了這個話題,還讓自己成為了歐洲實際上最有權勢的女人。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德國的政策研究專家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背後老總理科爾也起到了不少作用,轉折點也就是發生在2010年5月5日科爾在路德維希港的生日宴上,此前兩周,希臘官方剛剛承認國家財政危機並申請援助。科爾在生日宴上說,“今天我必以往任何時候都深信,歐洲統一對於歐洲和德國是一個戰爭與和平的問題,而歐元是德國和平保障的一部分。” 在科爾的敦促下,默克爾把“歐元失敗意味著歐洲失敗”的邏輯關系厘清,不過她行動的速率仍然緩慢。

目前通過回顧2011年和2012年的德國民調可以看出,在希臘問題不斷惡化的過程中,默克爾對於時機的拿捏精準。在2013年大選之年開始之前,必須處理歐債危機,而適當的使用“拖”字訣,有助於德國民眾同現實妥協。

當時希臘在德國犯了眾怒:希臘官員公開承認,在申請加入歐元區過程中提交了不準確數據,即從1999年以來,希臘預算赤字從未低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根據歐盟規定,加入歐元區國家的預算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

而德國媒體所渲染的是如何把“希臘從歐元區里踢出去”這樣的話題,歐元區糟糕的財政狀態令謹慎的德國人,痛苦地回憶起20世紀前半期的兩次通脹。

2011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德國采訪期間,受訪對象罕有將希臘留在歐元區的想法。當時聖誕節將至,一位受訪民眾指著不萊梅最大的百貨公司對記者說,你看今年的聖誕裝飾少了很多吧?都送給希臘人了。

從整體的民調數據來看,2011年,31%左右的德國人希望德國留在歐元區,61%的人反對。然而到了2012年,情勢發生了轉變,46%的德國民眾贊成希臘留在歐元區,45%的人表示反對。德國政府議會議員的記錄也顯示,來自民眾的抗議郵件在銳減。

當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希臘國內連續兩年的所謂“人道主義危機”喚起了德國民眾的同情之心;其次默克爾展現的對希臘改革的強硬態度,甚至令德國在野黨反對派也無話可說;第三,整體的歐洲援助計劃在德國聯邦法院通過,德國民眾也不會再對法院進行質疑。

而“拖”字訣也令默克爾在2013年大選來臨之前,幹凈利落的消除了歐債危機對她再連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任內劫難“難民潮”

在就任10年之際,如果沒有敘利亞難民潮的沖擊,默克爾的表現原本可以用“無懈可擊”來形容,她也從未對於要不要繼續競選做出明確的表態。

然而敞開大門歡迎難民的政策,令默克爾在黨內和民眾之間都受到質疑。盡管在11月初,默克爾出現了妥協的跡象,然而從這一次看來,默克爾要做她認為是正確的事情。

在難民問題上遭受批評時,默克爾罕見地帶有情感地發言,表示,“如果我們現為在應對緊急情況時所展現的友善面孔而抱歉的話,那這就不是我的國家。”

巴黎遭遇連環恐怖襲擊後,默克爾對難民大開門戶的政策繼續受到批評。默克爾則表示,逃離戰區的難民不應該成為巴黎恐襲的代罪羔羊。然而此次默克爾還要面對來自於黨內和幕僚的公開批評。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澤霍費爾一再公開呼籲在歐洲外圍邊界和各成員國的本國邊界加強檢查。

不過,在10年總理生涯之後,默克爾越來越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10年前,當默克爾發現在很多問題上與選民意見相左時,她選擇做“所有德國民眾的總理”,在10年之後的今天,如同她的前任施密特、科爾和施羅德一樣,在接近任期結束之際,她也越來越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015

默克爾新年致辭搶鮮看:敦促德國人將難民到來看作機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3477.html

默克爾新年致辭搶鮮看:敦促德國人將難民到來看作機遇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2-31 12:00:00

為了體現張開雙臂迎接難民到來的誠心,德國電視臺在播放一年一度的總理致辭時,將在在線播出時,貼心地配上英語和阿拉伯語字幕。

為了體現張開雙臂迎接難民到來的誠心,德國電視臺在播放一年一度的總理致辭時,將在在線播出時,貼心地配上英語和阿拉伯語字幕。

在預先發布的新年致辭(電視稿)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呼籲德國人要秉持人道主義精神,將難民的到來視為機遇,並表示“國家歷來都是從成功的移民中受益匪淺的,無論是經濟意義上還是社會意義上。”

默克爾並再次重複了她自難民問題之後“發明”的那句口頭禪:“我們可以做到,因為德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Wir schaffen das, denn Deutschland ist ein starkes Land.)

據德國政府預計,2015年全年進入德國的難民人數將上升至110-150萬,為安置難民,德國各州計劃在2016年支出170億歐元來應對難民危機,而實際數字有可能更高。

默克爾警示德國不要仇外

面對目前德國出現的右翼民粹主義和仇外心理街頭集會,默克爾警示在新年致辭中警示:“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出現這樣的分裂。”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不在心中懷著冷漠甚至仇恨的心情去跟隨仇外活動,並設法排擠他人。”默克爾表示。

2015年,面對洶湧的難民潮,默克爾做出了敞開胸懷迎接敘利亞難民的決斷。在2015年9月,默克爾在探訪柏林一處難民營外,一位移民拿起手機與默克爾自拍的照片更是伴隨著社交媒體傳遍全球,向所有的難民都發出了“德國歡迎你”的訊息。

然而德國國內對默克爾的“敞開大門”移民政策評價毀譽參半。在難民問題上遭受批評時,默克爾罕見地帶有情感地發言說:“如果我們為在應對緊急情況時所展現的友善面孔而抱歉的話,那這就不是我的國家。”

根據多家德國媒體整理,預計2015年進入德國的難民人數在110~150萬之間,是2014年的5~6倍。

展望2016年,默克爾表示:“毫無疑問,在大量移民湧入的情況下,他們肯定會有求於我們,這需要時間,精力和金錢。”

然後,默克爾提醒德國人,既然德國人可以成功處理兩德統一這樣的挑戰,她深信只要妥善處理,大量的移民潮就能代表未來機遇,因而默克爾敦促德國人要“自強自信,以人道主義精神向世界開放”。

面對移民潮的“德國式焦慮”

根據德國《世界報》的調查顯示,在應對移民方面,2016年德國各州的相關預算有可能高達170億歐元,其中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預算最高,為40億歐元。

預算高主要同德國人工費昂貴有關。《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年末在德國漢堡采訪時得知,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都在大量招聘德語教師,導致相當一部分的奧地利籍教師來德國應聘。因為很大一部分抵達德國的敘利亞難民渴望就業,而語言關則是第一道門檻。

不過,《世界報》也指出,真正的支出很可能會更高,畢竟各州的預算是按此前舊的預測數據做出的。此前,德國預計2015年會迎來80萬難民,然而實際上2015年德國已經湧入了百萬難民。

難民潮的湧入在德國甚至引起了“德國式的焦慮”。在漢堡大街上,一位當地德國居民馬爾蒂斯指著乞討的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今年乞討的人明顯增多了,而且難民營里經常有人在登記之後就搞失蹤,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

12月中旬,未來研究基金會的一項調查中顯示,難民潮已經再次激發了“德國式焦慮”,其中德國人擔憂德國是否能夠應對百萬人潮所帶來的沖擊。

根據上述調查數據,有55%的德國人擔憂未來,而在2013年這個數字僅為28%。此外巴黎恐襲也令德國人擔憂申根國家的安全問題。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采訪中,接受采訪的德國人紛紛表示,巴黎恐襲後,不管巴黎的酒店和機票價格降了多少,他們也不會去巴黎跨年了。當記者問到,那半年之後的法國國慶日(2016年7月14日)盛大慶典呢?他們回答,安全第一,還是不想去。

編輯:應民吾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79

科隆性侵案:千人遊行要求驅逐難民 默克爾將收緊難民遣返政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6879.html

科隆性侵案:千人遊行要求驅逐難民 默克爾將收緊難民遣返政策

一財網 馮迪凡 2016-01-10 21:41:00

據德國內政部表示,截至目前,在德國警方已確定的32名與科隆跨年夜搶劫與性侵案有關的嫌疑人中,有22名是避難申請者。

在科隆跨年夜搶劫與性侵案線索不斷湧現之後,德國默克爾政府在重壓之下終於松口,稱將實施更嚴格的難民遣返政策。

與此同時,沈寂數月的德國極右翼勢力“歐洲愛國者抵制西方伊斯蘭化”(PEGIDA)1月9日在科隆組織了1700人參與的反難民遊行,高呼“默克爾下臺”口號,要求德國政府驅逐難民。

據德國內政部表示,截至目前,在德國警方已確定的32名與科隆跨年夜搶劫與性侵案有關的嫌疑人中,有22名是避難申請者。在這32名犯罪嫌疑人中,有9名為阿爾及利亞人、8名摩洛哥人、5名伊朗人以及4名敘利亞人。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3名德國人、1名伊拉克人、1名塞爾維亞人和1名美國人。

                   

更嚴格難民遣返政策

9日的科隆出現了3股示威人群:除了PEGIDA外,還有反對PEGIDA的示威者以及1000名左右反對歧視女性的女權主義者。

高喊著“默克爾下臺”以及“不歡迎難民強奸犯”和“德國經歷了戰爭,瘟疫和霍亂,但沒躲過默克爾?”的1700名PEGIDA示威者,同高呼著“不要納粹”的1300名反PEGIDA示威者在科隆市中心互相喊話,在PEGIDA示威者向警方扔鞭炮和瓶子之後場面一度失控,之後示威人群被德國警方用高壓水槍驅散。

在科隆出現大規模示威的當天,默克爾所在黨派基民盟(CDU)的領導人在美因茨召開政策會議,考慮對於攻擊警察和急救人員的犯罪分子采取更嚴厲懲罰措施,同時考慮遣返在申請難民庇護期間犯罪的難民。

根據德國現行法律,只有在尋求庇護者在德國被判處至少三年或三年以上刑期,同時他們在原籍國的生活不出現風險的情況下,才會將該尋求庇護者強行遣返原籍。

據悉,目前CDU領導人達成一項提案,核心指導思想是降低那些對在德國犯罪的外國人的定罪門檻。

具體而言,如尋求庇護的外國人被定罪,則不允許被給予避難身份,在其中,即便只是被德國法院判處緩刑的難民,仍可能面臨被驅逐出境的危險。同時,德國還將加強警方不定期抽查身份證件的能力。這份提案尚需要德國議會批準。

默克爾表示,這份提案將幫助德國遣返嚴重的犯罪分子,這“不僅符合德國人的利益,也符合大部分生活在這的難民的利益。”

“如果有人觸犯法律,必須承擔後果。”默克爾表示,“那些偷竊並侵犯婦女的嚴重犯罪分子必須被繩之以法。”

然默克爾雖重申科隆大規模性侵案是“令人作嘔的犯罪行為”,然她仍拒絕對湧入德國的難民實行限額政策。到2015年年末為止,據估計已有110萬左右難民湧入德國。

然德國對難民的“敞開大門”政策已招致德國北歐鄰居的“防難民、防德國”政策應對,這令德國在歐盟層面頗為尷尬。

從1月4日開始,瑞典開始檢查丹麥入境旅客的身份證件,隨後幾小時,丹麥則宣布,加強與德國間邊界管控,原因是遏制難民湧入。

科隆警察局長被停職

警方確定嫌疑人中有避難申請者的消息傳出後,此前一口咬定犯罪嫌疑人肯定不是難民的德國科隆警察局局長阿爾博斯(Wolfgang Albers)在上周五被停職。

在面對媒體時,阿爾波斯曾刻意隱瞞嫌疑人的身份背景。

而此前同樣斥責將犯罪分子同難民掛鉤行為的科隆市長海格爾(Henriette Reker)則稱她對此毫不知情,並稱科隆警方對她隱瞞了信息,她對科隆警方的信任被“嚴重地動搖了”。

目前,科隆警方已接到報案170件,其中117件涉及性騷擾,2件涉及強奸。與此同時,還有包括漢堡在內的7座德國城市也出現了類似事件,其中漢堡的情況最為嚴重,共接到53件報案。

此外,在芬蘭赫爾辛基也爆出在2016年跨年夜時發生了有組織的性騷擾事件。赫爾辛基副警察長寇思科馬基(Ilkka Koskimaki)表示,“以往的新年夜,或任何場合都沒有出現這種性騷擾情況。在赫爾辛基,這是一個全新的現象。”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47

泳池事件再令默克爾難民政策四面楚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83.html

泳池事件再令默克爾難民政策四面楚歌

一財網 馮迪凡 2016-01-17 20:48:00

施納普卡並表示,這些男性難民群體明白,他們為何被禁止入內。 實際上,在難民進入博爾恩海姆市後,免費使用該市的公共遊泳池原本是該市向難民提供的福利內容之一。

德國總理默克爾不設上限接納難民的政策所導致的負面效應正在全德各處顯現。在科隆南部的博爾恩海姆市(Bornheim),由於近期女性在當地泳池中頻繁遭到性騷擾,該市決定在泳池內對男性難民下逐客令。

與此同時,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在歐洲陷入四面楚歌:不僅在國內其黨內成員將在下周上呈聯名信表達擔憂,鄰國奧地利更在16日宣稱,“暫時取消”該國的申根協議在開放邊界方面的規定。

公共泳池禁止男性難民進入

德國科隆大規模性騷擾事件如同打開了德國民眾對難民所帶來的社會亂象隱忍的閥門。在此事件之後翻看德國各大媒體,無論何種黨派立場,幾乎看不到有關移民的正面新聞。

目前,德國警方正在調查19個參與科隆大規模性騷擾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其中10個是尋求庇護的難民,另外9個是來自北非的非法移民。

15日,博爾恩海姆市(Bornheim)宣布其公共泳池內女性不堪男性難民騷擾,為此將禁止男性難民進入。

博爾恩海姆市社會事務部長施納普卡(Markus Schnapka)在上周五(1月15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希望通過這個艱難的決定傳遞出一個信息,即德國文化的紅線在何處。

“一直都有女性在泳池被成群年輕男性性騷擾和搭訕的投訴,這讓一些女性不再去這個泳池了。” 施納普卡表示,“這促使我們做出決定,除非有進一步聲明,這些在難民收容所的男性難民將不能進入此遊泳池。”

施納普卡並表示,這些男性難民群體明白,他們為何被禁止入內。 實際上,在難民進入博爾恩海姆市後,免費使用該市的公共遊泳池原本是該市向難民提供的福利內容之一。

施納普卡表示,目前該市已經開始在當地難民收容所中開始了有關性別平等和尊重女性的教育課程。

德國內質疑默克爾之聲不斷增強

在博爾恩海姆市爆出禁止男性難民進入公共泳池的消息之前一天,來自巴伐利亞蘭茨胡特縣縣長德海爾(Peter Dreier)還做出了一件相當吸引媒體眼球的事件:他用一輛大巴將31名敘利亞難民直接開到了柏林的總理府門前,表示他“我們做不到”的決心(默克爾此前提出的口號是“我們可以做到”)。

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CSU)一直是巴伐利亞州最大政黨,也是默克爾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姐妹黨。當下來自於CDU/CSU內部質疑和呼籲默克爾修改難民政策的聲音不斷。下周,該聯盟將把起草的聯名信遞交給默克爾,用以表達黨內對於目前事態的憂慮。

據《法蘭克福匯報》報道,德國方面極有可能在本月底就此問題進行信任投票,且這一投票得到了來自CDU/CSU“幾十個副手”的支持。

與此同時,CDU總秘書長韜博(Peter Tauber)發表講話,要求每天將1000個不符合庇護要求的難民驅逐出境。而此種反常的強硬表態,則體現了目前CDU黨內在應對難民問題時所面對的壓力。

到目前為止,面對黨內質疑和內訌,默克爾一直未妥協,既不同意對接受的難民設置上限,亦不同意對邊境加強控制。包括CDU在德國議會中的負責人(Volker Kauder)卡德也簡稱,默克爾的政策在議會中擁有“清晰的多數。”

不過,德國內反對黨已經計算了默克爾有可能存在的“阿基琉斯之踵”。上一次默克爾面對黨內內訌時,正逢去年希臘危機,要對是否對希臘實施第三次救贖計劃進行投票。彼時,雖然CDU/CSU中的德國議會成員對於默克爾避免希臘退歐的決定怒氣沖沖,然而默克爾還是成功地平息了內部矛盾。根據民調,彼時德國民眾對CDU/CSU的支持率仍遠在40%以上,這高於他們在2013年選舉時的數字,該聯盟議員也尚且無需搭上政治前途同總理做對。

然而,在最近一次民調中,CDU/CSU的民眾支持率跌到35%左右,與此相對的是極右翼德國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的支持率升至11.5%,為其史上最高。對於在德國議會中的議員而言,35%的支持率已經對其席位產生威脅,這對於任何歐洲政客而言,都是采取行動的一項動因。

與此同時,根據德國ARD電臺所報道的最新民調顯示,德國人對難民危機前景的疑慮在不斷上升。在其中有51%的對德國政府解決難民問題的前景表示懷疑,有48%的德國人擔心將有更多難民湧入。

日前,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罕見公開批評默克爾的難民政策,表示德國政府不應讓德國在難民政策上長期扮演特殊角色,要考慮接待能力上限。而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魏爾則在上周末警告,如不對邊境進行有效管控,歐盟內部必將重啟內部邊境控制。

魏爾話音未落,奧地利首相法爾曼17日表示,奧地利將全面加強邊境控制。

在接受奧地利當地媒體采訪時,法爾曼表示,任何抵達奧地利邊境的人都要接受邊境控制。即必須向奧地利當局提供有效證件,而那些沒有申請庇護權利或者已經被德國拒絕的難民將被拒絕入境,那些不想在奧地利申請難民資格的人也將被拒絕入境。

“如果歐盟不能保證外部邊境安全,申根作為一個整體就將成為一個問題。即每個國家必須控制其國土邊境。”法爾曼強調,如果在不遠的未來,無法確保歐盟外部邊境安全,“整個歐盟都將有問題。”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93

難民影響擴大 默克爾陷信任危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84.html

難民影響擴大 默克爾陷信任危機

一財網 盛媛 2016-01-31 20:56:00

對於憧憬進入歐洲以獲得重生的難民來說,2016年元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令人悲傷。

對於憧憬進入歐洲以獲得重生的難民來說,2016年元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令人悲傷。

當地時間1月30日,一搜擠滿難民的船只在土耳其西海岸沈沒,近40人溺亡。同樣是在這個周末,歐洲另一大難民接收地瑞典,被爆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發生蒙面黑衣人襲擊疑似難民事件。

難民應對難題壓得歐洲多個國家氣喘籲籲,即便是“感動歐洲”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不得不從一味的人道主義光輝中抽身。她在1月30日表示,一旦敘利亞或伊拉克等地的戰火結束,大多數來自這些地區的難民需要返回家園。也就是說,德國不會成為這些難民永遠的港灣。

默克爾作出以上表態也是形勢所逼。近期,與難民相關的負面新聞不斷,德國政府對於難民的友好、包容和安置在德國國內引發爭議,甚至引來反對黨對默克爾的質疑。

默克爾:難民有一天要重返家園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的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國際移民組織和歐盟統計局數據,目前至少有19個歐盟國家接收了難民,這些難民的最終目的地首選德國。

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在去年以來的難民危機中展現了大國擔當,成為安置難民最積極主動的國家。公開數據顯示,去年大約有110萬移民貨難民抵達德國。在人道主義熱情逐步退卻後,聯邦和地方政府想的是如果安置這些難民。

截至目前,默克爾依然頂住壓力,沒有限制難民接收人數,也沒有關閉德國邊境。但從她的最新表態來看,默克爾展現了對於移民問題的底線。她強調,大多數來自敘利亞貨伊拉克的難民在祖國結束戰亂後需要重返家園。據報道,她在自己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一次地區會議上說:“我們期待,有一天敘利亞重回和平、有一天IS在伊拉克被鏟除,那麽你們要帶著學習到的知識重返家園。”

默克爾表示:“我們需要……告訴這些人們,這里只是你們的臨時居所。”

這番表態的背景是,最近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一些難民接收國家,發生了社會安全事件。在如何應對移民問題上,德國政壇出現了比較強硬的反對聲。

2016年的迎新跨年夜當晚,德國西部城市科隆發生大規模搶劫和性侵案件。據報道,當晚約有1000名男性聚集在科隆主火車站站前的廣場上醉酒尋釁,其中一些人專門對女性實施包圍、性侵和搶劫。1月8日,德國內政部表示,德國警方已確定31名與科隆跨年夜搶劫、性侵案有關的嫌疑人,其中部分人是避難申請者。

消息一出,部分德國民眾和政治家對難民問題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有媒體報道,德國另外選擇黨領導人上周六稱,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對非法入境的移民開槍。這個成立於2013年2月的政黨僅有黨員1.9萬人(2015年7月),目前的支持率達到了兩位數。

之所以說默克爾“壓力山大”,是因為她的執政同盟中也出現了反對自己的聲音。基督教社會聯盟(該黨只在巴伐利亞州發展組織並開展活動,在聯邦議院與基民盟組成聯盟黨議會黨團)黨主席霍斯特·澤霍夫表示,如果難民總量不控制,要把政府告上法庭。

還有100萬

根據UNHCR的統計,2015年通過海路到達歐洲的難民和移民人數已經超過100萬,給歐洲帶來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

歐盟負責邊境事務機構負責人表示,聯合國預期,2016年可能有100萬人通過地中海東部區域活著巴爾幹半島西部區域進入歐洲,這一估計目前看來毫不誇張。

上述負責人告訴德國媒體,如果能把這一數字保持在穩定水平,就是“很大的功績了”。

功績不只在於控制數量,更在於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據土耳其媒體報道,上周六,一搜擠滿前往希臘的難民船只在土耳其西海岸沈沒,75人獲救,近40人溺亡。這搜17米的船里搭乘了至少120人。這些難民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緬甸。

這一事故再度讓人揪心不已。由於乘坐無法承受海上風浪的船艇以及超載等原因,2015年有近3800難民在經海路通往“理想國”的途中喪生。

根據權威信息,2015年,南歐門戶的希臘成為大多數移民登陸歐洲的第一站,84.4萬人通過鄰國土耳其進入希臘,還有大約15萬人從北非利比亞跨越地中海登陸意大利。

去年底的數據顯示,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已經在20個不同區域派駐了超過600名應急工作人員和各類資源,用於難民協助和保護,婦女兒童成為重點保護對象。

人性的兩難

從全歐洲的角度來說,難民問題是否有效管控,關乎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默克爾表示,保護歐盟國家外部邊境的安全人人有責。如果申根區域的自由通行機制破壞、國與國之間關閉邊境,受損害的還是大家。

另外德國右翼新選擇黨主席佩特里告訴媒體,德國應該通過和奧地利等鄰國簽署協議等手段減少難民數量。佩特里認為,有時候學會“說不”並不丟人。

和德國一樣,北歐的瑞典也感受到了移民帶來的負面效應。上周末,據傳有近100名蒙面黑衣男子聚集在斯德歌爾摩市中心,攻擊具有移民背景的人群。截至記者發稿時,瑞典警方還沒有證實有攻擊事件發生。

2015年,16.3萬人申請進入瑞典避難。對於人口只有978萬的瑞典來說,這一難民人數占當地人口的比例是歐洲國家最高的。

上周六,瑞典的一些支持移民人士和反對移民人士在示威中發生沖突,導火索是在上周,一名22歲的雇員在一處年輕難民申請中心被刺死,而一名15歲的避難申請者在瑞典另一大城市哥德堡附近被捕。

上周四,瑞典內政部長安德斯•於耶曼宣布,瑞典準備將那些避難申請被駁回的人驅逐出境,這一數量上限是8萬人。

去年聖誕節前,這個北歐高福利國家宣布,將收緊邊境管控舉措和避難規則以減少接收難民的數量。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對媒體表示,政府推出該舉措的目的是為瑞典的難民接收體系創造“喘息的空間”。

有分析認為,一國對於移民的接納程度,除了基本的人道主義關懷之外,關鍵因素還是在於本身的國力和資源承載力。在長期定居挪威的拉里(化名)看來,瑞典是傳統觀念中典型的富國,但是和挪威比政府財力和社會財富還是相差很大。拉里是一名石油企業人士,他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感受到了挪威當地人的人道主義精神,而這一切的基礎是這個北歐國家的保障能力和收入結構。拉里說,挪威有一定的特殊性,最基本的工作報酬都可以體面的生活,所以移民都願意工作。

編輯:繆琦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01

難民份額制擊碎歐盟團結夢 默克爾“好人”難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602.html

難民份額制擊碎歐盟團結夢 默克爾“好人”難做

一財網 方向明 2016-02-15 17:20:00

包括友鄰法國在內的一些歐盟國家並不對默克爾的“團結”呼籲買賬,幾乎令有“歐洲女王”之稱的默克爾陷入孤立無援之地。

在收納了110萬難民之後,德國總理默克爾依舊在為歐盟成員國更加平均地攤派難民份額奔走。

但是很顯然,包括友鄰法國在內的一些歐盟國家並不對默克爾的“團結”呼籲買賬,幾乎令有“歐洲女王”之稱的默克爾陷入孤立無援之地。

歐盟多國集體發難

一些歐盟國家對德國在難民問題上希望各國更加團結的倡議幾乎沒什麽興趣,更有甚者,一些東歐國家還計劃在邊境地區豎起更多的鐵絲網防止難民進入。

多數歐盟國家難以接受默克爾提出的定額分配制度。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13日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法國的普遍情緒是,“不贊成”默克爾關於難民份額的號召。

“歐洲無法全盤接納來自敘利亞、伊拉克或者非洲的難民……歐洲需要通過移民或避難政策重新獲得邊境控制權。”瓦爾斯表示,歐洲將無法接收更多難民,默克爾提出的永久性難民配額政策也無法奏效。

美國國務卿克里此前盛贊默克爾在難民問題和歐洲面對的二戰以來最大的人道主義危機上顯示出“巨大的勇氣”。但他也強調,難民潮給歐洲的政治和生活帶來了威脅。

俄羅斯方面,總理梅德韋傑夫更加悲觀,認為“歐洲敞開大門邀請每一個想進入你們國家的人都進來”的做法“相當愚蠢”。他還批評歐洲的移民政策是一次“徹徹底底的失敗”,而且將導致申根區分裂的風險。

另外,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東歐國家也正在商討關閉途徑巴爾幹半島的難民遷徙途徑。

“只要歐盟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戰略,那麽巴爾幹沿途的國家保護自己的邊界是完全合法的。”斯洛伐克外交部長米羅斯拉夫(Miroslav Lajcak)反對默克爾的難民配額政策,稱“配額制只會增加難民的(遷入)動機”。

奧地利外交部上周已經向馬其頓發出警告,其已做好準備向來自希臘的移民關閉邊界通道。奧地利還計劃對移民數量設置上限,並在未來數周內開始拒絕難民進入。

“女王”默克爾很為難

自從難民危機爆發以來,默克爾一直被戲稱為“歐洲女王”,而如今,隨著危機不斷發酵並日漸威脅到歐盟的運作和邊境政策,“女王”無奈面對的是國內支持率下降,以及傳統盟友在難民問題上的遠離。1月底的一項民調數據顯示,將近40%的受訪者要求默克爾因難民危機下臺。另外,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認為德國可以承受如此多的難民。

最近,默克爾承諾將會通過更迅速地將“經濟難民”拒之門外的方式來減少難民的數量,同時,也將通過北約在愛琴海的監視等手段加大力度打擊偷渡。

德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話也是擲地有聲:“一個擁有5億公民的大陸怎麽可以因為僅僅150萬或200萬的難民而動搖了它的價值基礎。”

另一個值得關註的國家是土耳其,該國湧入了超過270萬來自敘利亞的難民,然後向歐盟大倒苦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上周表示,重負之下將會通過飛機和巴士把現有的難民分流到歐洲。

默克爾12日稱,有一些國家承諾接收更多難民,條件是換取土耳其加大力度打擊非法移民。她也呼籲投入更多經費幫助土耳其解決難民問題。本月初,歐盟已經同意向土耳其撥款30億歐元應對危機,但是,距離土耳其要求的50億歐元援助,還有不小的缺口。

據國際移民組織統計,2016年來兩個月里,已有超過8.3萬難民通過海路進入歐洲。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52

德國“超級星期日”:默克爾難民政策“成就”民粹政黨崛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1111.html

德國“超級星期日”:默克爾難民政策“成就”民粹政黨崛起

一財網 馮迪凡 2016-03-13 21:01:00

3月13日,德國地方選舉迎來“超級星期日”。站在默克爾難民政策對立面的德國選擇黨在地方上異軍突起,將改變德國州一級層面的政黨聯合執政格局,令2017年的德國大選走向充滿懸念。

“全國不少人現在都很不高興,還有不少人認為現在是給政府一個教訓的時候了。”上周末,德國總理默克爾面對她在德國南部滿腹牢騷的父老鄉親拉票,“但是,這是有關你,和你的選擇。”

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根據德國最新民調結果顯示,默克爾此番話換不回多少傳統選民的心:大部分人希望通過選舉給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一次當頭棒喝。

3月13日,德國迎來“超級星期日”:三個重要的聯邦州在同天進行選舉,最大的贏家卻有可能是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而默克爾所率領的基民盟極有可能在這場涉及德國總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型選舉中受到重挫,而德國選擇黨在地方上的崛起,將改變德國州一級層面的政黨聯合執政格局,令2017年的德國大選走向充滿懸念。

難民政策改變德國政治生態

在7~8個月前,默克爾的個人民調高居不下,德國民意關心的還是到底要不要給希臘的債務減免買單這樣不痛不癢的問題。

然而,在默克爾宣布向難民大開大門的政策後,民意迅速反彈,默克爾卻無法就兩大問題在短期內作答:第一,如何促進難民融入德國社會?第二,如何控制進入德國的難民數量?

在第一個問題上,基民盟曾迅速達成一系列政策,旨在促進難民融入德國,其中還包括允許難民以低於德國最低工資每小時8.5歐元的收入水平就業的政策,並希望延長難民的義務教育期限。不過上述政策均遭到包括社民黨在內的不同黨派反對,且無法在短期測試其成效。

在第二個問題上,基民盟的巴伐利亞姐妹黨基社盟一貫主張對難民設立數量上限,而基社盟主席澤霍菲爾(Horst Seehofer)一直在此方面敦促默克爾做出決斷。但默克爾堅持在歐盟範圍內分攤難民,拒絕對難民設立數量上限,默克爾的這一態度令她在德國政壇遭到空前的孤立。

與此同時,德國在湧入的110多萬難民身上所負荷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根據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IW)的研究顯示,2016年和2017年,德國政府總體花在難民上的財政支出要在500億歐元左右。

其中,每位難民要花掉德國政府1.5萬歐元:語言課程等融入課程每人平均3300歐元,其余食品、住房等總計12000歐元/人。

德國在難民問題上的“慷慨”與“猶豫”使德國國內極右翼政黨迅速崛起,雖然也有不少中左翼選民投入了默克爾的懷抱,而默克爾所代表的傳統保守選民卻希望和默克爾的距離越遠越好。

一向持重的默克爾也在“超級星期日”之前開始了全面的拜票之旅。在過去幾天的環德旅行中,默克爾甚至打破了她自身的戒律。作為一個嚴格的新教徒,她從來都沒在四旬(Lent)齋期間喝過酒。不過在上周當人們遞給她當地最好的啤酒時,她還是啜飲了幾口。發送給選民的信息是明確的,就如同默克爾所說的那樣,“我也是自己人。”

好消息是,默克爾的個人支持率重新回到了50%。然而此次地區選舉所測試的,卻是默克爾的難民政策是否得到德國選民的支持。從目前的選情來看,德國民眾已經準備好了給德國政府上一課,特別是默克爾的傳統票倉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選民。

右翼政黨成最大贏家

3月13日,擁有1700萬人口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以及巴登-符騰堡州同時舉行州議會選舉,這通常被看為是全國大選的風向標。

其中,對現政府難民政策持反對意見的德國選擇黨或成為最大贏家。根據最新的德國各民調顯示,該黨在以上三州都取得了兩位數(或接近兩位數)的支持率。這對於一個剛剛成立3年,在去年7月幾乎分崩離析的新黨來說,成就是歷史性的。

對於德國選擇黨的風頭正勁,默克爾近日斥之為“暫時的現象”。默克爾表示,只要德國人一旦認識到政府可以有效控制難民危機,德國選擇黨馬上就會一蹶不振。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還沒有解決難民所帶來的問題。”默克爾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這讓我想起歐元危機---很明顯當歐洲掌握了正確的措施之後,對德國選擇黨的支持就消失了。我們越得力應對難民問題,對德國選擇黨的支持就越會減少。”

不過,德國選擇黨叫囂要在此次州選舉中制造巨大的“政治地震”,並阻止德國繼續“糜爛”下去。

根據民調顯示,德國選擇黨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支持率接近9%~10%,在巴登-符騰堡州為12.5%左右,在位於東德的薩克森-安哈爾特州達到了驚人的19%。而就在三州選舉之前,德國選擇黨剛在黑森州拿下13%的選票。

首先,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社民黨和基民盟的對抗勢均力敵,支持率均在35%左右,但默克爾所在基民盟候選人克羅克內(Julia Klöckner)無法確保為社民黨拿下這關鍵的一州,而通過選舉,無論如何,德國選擇黨都將成為該州議會中第三代黨派。

其次,在默克爾的“老巢”巴登-符騰堡州,民調顯示,基民盟有可能自二戰以來第一次丟掉在該地區第一大黨的位置。目前在該地區,執政黨綠黨將繼續執政,而基民盟的票數明顯被德國選擇黨蠶食了。

“我們會把我們選票的8%~10%白白送給德國選擇黨。”巴登-符騰堡州基民盟成員納普(Hans-Günther Knaupp)表示,“她(默克爾)在難民危機上的選擇贏得了世界,但是對她所在巴登-符騰堡州的黨派來說是錯的。”

根據預測,德國選擇黨會憑借11%~12.5%左右的支持率進入巴登-符騰堡州州議會。

在東德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由於德國選擇黨將有可能獲得19%的支持率,基民盟和社民黨所組成的聯合州政府將不得不失去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主導地位。

根據德國INSA市場調查研究所的調查,難民問題“成就”了德國選擇黨。在接受調查的選民中,有85%~95%的選民表示,正是目前德國政府的難民政策,促使他們投票給德國選擇黨,且德國選擇黨支持率不斷上升的現象,還將在全德持續。德國共有13個州以及3個州級市,分別為柏林、漢堡和不萊梅。

根據德國選擇黨的黨派目標,他們設定2017年進入德國聯邦議會,在2021年計劃入主德國政府。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28

默克爾第九次訪華或簽24項協議 不涉及庫卡並購交易細節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11/1011899.html

作為歐盟的老大哥,德國總理默克爾本次訪問的內容之一就涉及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顯然多多少少會和“ 市場經濟地位 ”相關。

20160609_32570.thumb_head

德國總理默克爾將於6月12日至1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德國官員表示, 訪華期間默克爾會和中方討論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德國將在中國簽署24項協議。默克爾訪華期間還將談到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但不會涉及庫卡並購交易細節。

默克爾總理此訪是她任內第9次訪華,2005年上任後,德國總理已先後八次訪華,2012年還曾兩次到訪中國。

根據安排,默克爾此次訪問的正式由頭是出席將於6月12日至14日舉行的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自2011年以來,兩國政府定期舉行會晤,上次是2014年10月在柏林。德方將至少派出7名部長前往北京,其中包括財政部長朔伊布勒。這些部長將各自和中國同僚舉行雙邊會談,內容主要涉及2014年確定的“中德合作行動框架”的落實情況。

在5月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決議,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之後,曾有消息稱,為避免更大範圍的“貿易戰”,歐盟委員會已和中國就承認“中國在世貿組織框架內的市場經濟地位”一事接近達成協議,但中方還需就中國鋼鐵產出(以及是否存在傾銷)的問題說服歐盟委員會的立法者。作為歐盟的老大哥,德國總理默克爾本次訪問的內容之一就涉及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顯然多多少少會和“ 市場經濟地位 ”相關。

除了鋼鐵產能之外,近期市場密切留意的中國在德投資和收購也是熱點之一。美的集團45億歐元邀約收購德國庫卡之後,德國方面已經表達出了相當的重視。 德國經濟部長加布利爾六月初表示,德國政府正在試圖協調,安排對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提出另一個收購要約,對抗中國美的集團的45億歐元收購出價。

而本周彭博援引德國《時代周刊》稱,德國政府正考慮收緊外資投資法規,以保護本國企業不受中國投資者收購。德國經濟部長稱,德國需要制定新的規則以平衡開放經濟體與相對不那麽開放的經濟體之間的跨國投資,這並不是采取貿易保護主義,而是力求避免不公平競爭。

德國駐華柯慕賢預計,在6月的中德政府磋商中,“創新”是核心議題之一,中德將推動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對接。在歐盟是否會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一問題上,中德也會深入探討,他表示,希望在今年年底前能找到中歐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目前中國已是德國在歐洲之外第二大出口市場。2014年中德貿易額相當於英、法、意三國對華貿易額的總和,德國也是對華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最多的歐洲國家。而2015年中德關系的發展表明,到2015年年底,德國仍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經貿和技術合作夥伴。

  • 華爾街見聞
  • 趙慶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