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誠也青睞的以色列,中資正布局醫療健康產業

從地中海到西太平洋,資本和創新技術的流動漸成潮流。

為了準備在深圳中以醫療及生命科學創新投資大會上的發言,西蒙·埃克豪斯(Shimon Eckhouse)博士只睡了幾個小時,他想在這次大會上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所創辦的孵化器。

這是他在兩個月內第三次來到深圳。早在18年前,他所創辦的醫療器械公司就已經把產品賣到了中國,但最近他以投資人身份和中國之間的合作明顯加速了。

另一方面,尋找新增長點的中國投資經理們對以色列也更有興趣。這個面積比北京大不了多少的國家,已經成為除美國矽谷以外,高科技創業公司最密集的地方。以色列的一些孵化器平均每周都會接待來自中國的投資考察團。

中國存在巨大市場潛力,與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之間有極強的互補性。嗅覺靈敏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們早已展開布局。

地方政府和國內的孵化器也成為中以之間投資的橋梁。9月23日,深圳坪山新區中以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將引進以色列優秀產業服務公司、科技服務與成果轉化公司以及專業孵化器運營商。中以創新投資基金亦於同期成立。清華大學副秘書長、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金勤獻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以色列和深圳坪山區的合作在平臺建設初期,落地的項目可能不多,一旦啟動,找到機制、資源、文化契合點,將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連老人都在創業

以色列有840萬人口,是“輕量級”的城市國家:面積約22000平方公里,為近1.4個北京大小;經濟實力不俗,2015年人均GDP為3.6萬美元,約為深圳人均GDP的1.5倍,已有80余家高科技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

蔡聰是總部位於深圳的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享投就投”CEO,他曾帶投資團隊去以色列考察一周,密集參觀了十幾家孵化器。

在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聊起以色列的創業氛圍時,蔡聰略顯興奮。他說,中國很多創業企業的CEO都比較年輕,但在以色列見到的創業者很多是頭發花白的老人,而最新的項目可能是他創辦的第五六個企業了。有一些人同時創辦幾個項目,而且創業團隊非常精簡。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以色列融資總額最高的三個創業領域分別是生命健康、互聯網、IT及企業軟件,其中醫療健康領域的融資總額占比21.83%,排名第一。

埃克豪斯就是這樣一個在醫療器械領域頗具代表性的連續創業者及投資人。中以醫療及生命科學創新投資大會結束後,他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1992年,在為國防系統工作了近二十年後,他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ESC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用無創技術治療靜脈曲張。四年後,這家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他也積累了第一桶金。

2000年,埃克豪斯開始在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領域創建並投資新的公司,身兼幾個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他的二次創業也成功了,他創辦的醫療美容器械公司賽諾龍(SYNERON)於200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產品銷售到80多個國家,至今他仍擔任這家公司的董事長。

兩年前,基於其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建樹,埃克豪斯拿到了政府頒發的孵化器牌照,建立了一家醫療器械領域的孵化器。他也是以色列唯一運營政府孵化器的個人投資者,孵化器內投資的企業達到9家,未來數量將超過50個。

事實上,以色列因其國土面積和自然資源有限,尤其註重挖掘人才潛力。之所以成為創業的國度,除了擁有特拉維夫大學等科研型大學,以及跨國企業在以色列培養的大量科技人才之外,孵化器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府包攬超八成啟動投資

與國內的很多孵化器僅僅是“二房東”不同,在以色列,孵化器有完整的配備。蔡聰表示,以色列的孵化器為創業公司提供會計、法務、行政,以及商業營銷等服務,入駐孵化器的創業公司只需要一兩個核心人員比如首席執行官(CEO)、首席技術官(CTO)就可以了。CTO通常是技術持有人;談融資和路演的通常是CEO,都是四五十歲的資深專家。

“在以色列,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對於孵化器內創業公司的資助也功不可沒。”埃克豪斯對記者表示,通常,孵化器對創業企業投資15%,其他85%由政府投資,如果公司成功上市或並購,政府資金原價退出,失敗了就當作是創新投入,這一機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以色列的創新。

分享投資的投資經理吳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說,以色列的醫療體系完善,醫療支出占GDP的8%。全球知名醫藥企業在以色列建了280個跨國生命科學研發中心,比如強生、飛利浦、通用電氣等都在以色列有研發中心。大部分研發中心是這些跨國企業收購以色列本土的技術公司演變而來。同時,以色列有7所綜合性大學、10所研究機構,以及5所醫學中心,其研究活動50%和醫療健康相關。

另外,國防科技是生命科學技術應用的沃土。以色列擁有大量國防科技人才,埃克豪斯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以色列武器研發集團的董事會成員之一,擁有20多項註冊專利,在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多達50余篇。埃克豪斯舉例說,在以色列醫療器械的創業領域,有很多人跟他有相似背景;也有一些人曾經在大型跨國公司在以色列的研發中心工作。“每個工程師都想創立自己的公司。”埃克豪斯笑著說,“而且,以色列的文化包容失敗,我們不怕失敗。”

搭建中小型公司的投資直通車

以色列看上了中國的市場潛力,中國看中了以色列的技術優勢。

以色列的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定程度後,一般會選擇到納斯達克上市或者並購退出。吳寒介紹,2005年到2014年,共有62家以色列醫療健康產業的公司被並購,醫療健康產業公司被收購的平均運營時間為12.3年,從第一筆融資到並購退出平均耗時8.68年。不過,這主要是因為生物醫藥以及生物技術等細分領域拉長了資本回報期,普通的醫療企業投資周期相對較短。

海外資本目前是以色列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主力。2015年,以色列境內資本投資3.32億美元,境外資本投資4.69億美元,境內資本投資總額占比下降到40%。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老齡化浪潮的到來,醫療健康產業在中國國內的發展迎來增長期。埃克豪斯對本報記者表示,在以色列越來越多人註意到,中國還在經歷一個快速發展階段,這樣的增速是美國不具備的。

與此同時,中國海外投資逐年遞增。2013年前後,一些知名中國公司在以色列相繼建立研發中心及相關產業孵化器,比如阿里巴巴、小米、百度、奇虎360、複星集團等,甚至“超人”李嘉誠也在以色列做了大量的投資布局。

近日,首輪融資拿到10億元人民幣的深圳碳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並購了一家在以色列的大數據公司,在當地建立研發中心。

以色列為何能吸引中國資本集聚?還是以醫療器械公司為例,相比國內動輒估值10億元以上的初創企業,以色列同類型創業公司的估值更為合理。更重要的是,這里的創業者們更專註——他們喜歡在一個領域耕耘,不斷在技術上有所創新。

盡管有如此多的優勢,過去幾年,去以色列考察的投資人很多,但實際的投資行為並不算多。“主要原因還是有距離,看不準。創業企業很多,可是在當地也是魚龍混雜,沒有當地的合作夥伴也會碰壁。”蔡聰表示。

正因為如此,很多中國基金投資以色列也是通過母基金的形式,投到以色列當地的風險投資(VC),通過當地的VC來投資以色列項目,直接投資以色列項目的中國基金並不多。以色列的企業也並不敢親自面對中國市場,一些企業還直接把“如何防止被中國企業抄襲”寫進商業計劃書。

在兩個不同文化間投資,橋梁就顯得頗為重要。埃克豪斯尋找中國合作夥伴的方式是通過一些中以之間的會議或活動,通過不斷的“線下”溝通,建立互信,而他在中國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就是清華大學與特拉維夫大學聯合成立的XIN中心。

對於以色列的醫療器械公司來說,中國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是打開中國市場很好的合作夥伴。“這些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既了解技術,又明白中國市場,可以說,未來雙方的結合將為一批轉型中的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帶來發展機遇。”分享投資的投資經理楊曙卉表示。

蔡聰說,為了解決最後的銜接問題,分享投資旗下的“享投就投”,正與國內有“以色列通”之稱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猶太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朱兆一博士合作,籌備第一只以色列專項投資基金,直接投入到以色列當地的早期項目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47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成都受全球資本青睞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24/1047240.html

◎每經記者 余蕊均

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以後,無數商人懷揣夢想,伴隨著駝鈴叮當,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財富之路。

如今,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一個全新的戰略構想正在世界政經版圖中從容鋪展。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時隔不到一個月,習近平又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三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從初期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到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再到全方位的貿易服務往來,逐步聯通歐亞大陸,將諸多產業鏈連接在了一起,也將資本聚集在了一起,為全球經濟複蘇與長遠發展註入了新動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明日(10月25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6中國(成都)“一帶一路”資本創新論壇將在中國·天府國際基金小鎮舉行。屆時,來自政府機構、全球頂尖經濟學者、金融機構、知名企業的超過500名人士將濟濟一堂,共謀發展。

“一帶一路”三年 成果超預期

從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2015年發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國不斷將自身的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合——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連續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十三五”規劃,反複提及“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已然成為中國致力於打造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

應該看到,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一帶一路”逐步走上歷史舞臺,從中國走向世界,隨著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大項目逐步落地,其建設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截至今年6月,中國已與20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協議,與“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共同建設了46個境外合作區,中國企業累計投資超過14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6萬個就業崗位。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雙邊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25%;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49個國家的直接投資額近150億美元,同比增長18%。

“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資本的支持,這就需要創新金融合作模式,打造金融合作平臺,暢通投融資渠道,形成多層次、立體化、高效率的金融支持體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由我國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無疑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新的引擎。

資料顯示,目前亞投行創始成員已達60個(截至2016年10月7日),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絲路基金則是一個開放的合作平臺,規模達到400億美元。此外,中國正積極推進中外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合作,匯聚沿線國家金融資源,吸引國際資金,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持續可靠的融資保障。

成都優勢獲資本認可

面對新機遇,絲路沿線各大城市紛紛發力,以求搶占先機。而如何準確定位,真正融入“一帶一路”,亦是艱巨挑戰。

作為歷史上“南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以及“北絲綢之路”的貨源供應地,如今的成都,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格局中,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都十分突出。而成都也正在積極為國家總目標服務,努力實現從“盆地”變“高地”、從“內陸”變“門戶”的轉變。

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曾指出,“十三五”是“一帶一路”建設從起步到提速的關鍵時期。對於融入“一帶一路”所面臨的競爭和先天條件問題,唐良智曾形象地比喻,“雖然排演時可能不在舞臺中央,但舞跳好了不就跳到中間去當主角了嗎?”

近來,成都逐步加快了融入“一帶一路”的步伐。就在9月6日,中歐班列蓉歐快鐵正式開通成都—伊斯坦布爾班列,這是我國開通的第一條南線中歐班列。同一天,成都發布《成都市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推動企業“走出去”五年(2016~2020年)行動計劃》,明確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國家中西部地區“走出去”門戶城市的目標。

目前,成都已正式吹響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號角,這一新的歷史使命,無疑將更有利於成都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和全方位開放,提升在全球經濟格局和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

“立碼頭、強通道、促貿易、聚產業”,面對新的歷史使命,成都思路明確——以建設內陸自貿區和推進“蓉歐+”為抓手,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

與此同時,隨著在“一帶一路”這一國家戰略中的表現日益突出,成都也受到資本青睞。2016年以來,成都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不斷擴大,截至9月末,全市社會融資總量達7620億元,其中直接融資3520億元,占比46%;全市經濟證券化率84.7%,位居中西部前列。

截至2016年9月末,成都市A股上市公司總數達6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達181家,均居中西部首位。前9月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新增掛牌企業284家,總數達674家。全市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登記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635家,基金規模達376.87億元,預計實際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元。

大佬雲集縱論資本創新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定於明日(10月25日)舉行的2016中國(成都)“一帶一路”資本創新論壇,旨在搭建項目交流和資本對接的平臺,積極發揮各大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境內外知名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深入探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背景下的投資新趨勢,促進金融資本為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阮宗澤,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原司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孔涇源,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中國電建水電七局總經理申茂夏將分別進行主題演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56

強化中國黃金定價權 “上海金”獲境外交易所青睞

作為中國強化在黃金市場上定價話語權的重要步驟,上海金基準價在推出半年後,贏得了境外交易所的青睞。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率先獲得了使用授權。

10月28日,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與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簽署了《上海金基準價授權使用協議》。這也是目前第一個與金交所簽訂上海金基準價使用授權協議的境外交易所。

此前媒體報道稱,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表示,將與各個交易所展開合作,授權境外交易所在中國境外基於人民幣基準定價開發衍生產品。也正受到其他一些交易所的接洽,希望給非洲和拉美更多的合作機會。

上海黃金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現貨黃金交易所,中國目前所有的黃金現貨交易都需要在該交易所進行。

根據協議規定,金交所授權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在其開發的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黃金期貨合約中,使用上海金基準價作為該合約的現金結算價。

這也表明,上海金基準價對於全球市場投資者而言,是可交易、可信賴且具吸引力的價格。

順應黃金市場“西金東移”的發展趨勢、滿足境內外市場參與者的需求,2014年9月18日,上海正式啟動黃金國際板,引入國際投資者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產品交易,同時利用上海自貿區的優勢,為參與者提供實物黃金轉口服務。

2016年4月,金交所又推出了“上海金”集中定價業務,於2016年4月19日發布了全球首個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基準價格—上海金基準價。在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平臺上,以1公斤、成色不低於99.99%的標準金錠為交易對象,以人民幣/克為交易單位,通過多輪次“以價詢量”集中交易的方式,在達到市場量價相對平衡後,最終形成“上海金”人民幣基準價格。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上海金”累計成交384.26噸,成交金額為1054.52億元。

目前,國際市場上擁有黃金定價權的是倫敦和紐約兩個交易所,其中國際黃金期貨定價中心在紐約,現貨定價中心在倫敦。“上海金”最大的優勢在於中國是最大的黃金消費市場,有利於中國發出定價聲音。

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生產黃金515.88噸,同比增長0.6%,實現工業總產值3536.8億元,黃金產量連續9年保持世界第一。2015年,全國黃金消費量985.9噸,同比增長3.66%,黃金消費量連續3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加工國和黃金珠寶消費市場,是支撐世界實物黃金需求的重要市場。

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全球黃金需求過去10年上漲近50%,而同期亞洲的黃金需求上漲了約250%。

金交所方面表示,自“上海金”推出以來,金交所一直致力於發展“上海金”的推廣與使用。

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首席執行官Gaurang Desai表示,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黃金市場之一。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使用該基準價開發的上海黃金期貨合約(Shanghai Gold Futures),不僅為迪拜市場參與者創造更多投資機會,同時也將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到迪拜市場進行交易,這對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金交所理事長焦瑾璞則表示,迪拜是“一帶一路”戰略上的重要節點。此次與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合作,授權其使用“上海金”基準價是“上海金”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首次應用,將有助於兩地金融市場的資源優勢互通,共同構建連接東西方黃金市場的紐帶。

該合約的簽訂,將初步實現雙方跨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推動中國黃金市場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在黃金市場上的落實和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50

王岑:資本青睞有野心的食品飲料企業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122/159932.shtml

王岑:資本青睞有野心的食品飲料企業家
紅杉匯 紅杉匯

王岑:資本青睞有野心的食品飲料企業家

如果將中國食品行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那麽資本在每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兩年,國內食品行業得到了良好發展,從拼規模向拼品牌、拼市場轉型。加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食品產業基金已經成為食品企業融資的一條重要途徑,促進了食品市場的良性和健康發展。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王岑在近日的一次分享中指出了食品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資本在每個階段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量不變,結構性調整是大勢

國民消費總量不會有太大變化。未來幾年,由於物質的極大滿足,人們不再為一般的食品擔憂,常規的食品飲料基本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幾乎不存在空白市場。未來五年,食品行業主要是結構性調整,某些品類可能會消失,某些新興品類會產生,某些品類會快速增長。

新的一波食品企業將誕生,並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原因有兩個:

一、出生於五六十年代的企業家中不少已將企業打造成長為行業領先,但因為企業管理的系統性,缺乏延續,沒有承上啟下的結構,如果沒有接盤手,企業將面臨老化危機,並將被新生代企業所吞並。另外,中國的職業經理人數量有限,而且和中國本土企業的結合上在改善,但仍不足;

二、渠道變革,電商快速滲透,新生代企業快速成長,形成了新的品類代表

企業應該怎麽做呢?

第一,一定要有科學的管理。管理是一門科學,各種決策應以系統性的數據來做支撐,而非以人的意誌或喜好,這就是俗稱的軟實力。

第二,企業文化一定要做到老中新的傳承。升遷或淘汰都要有數據支撐,而不是個人好惡來決定。

行業風口漸成,健康是主旋律

未來中國食品行業的風口已經逐漸形成,雖然還不太清晰,不具備可透性,但有幾個方向是可以確定的:

第一,健康。這是未來5~8年食品行業的主旋律。比如無添加,針對不同人群訂制的產品。在歐美很多產品會將健康放在第一位,甚至稍稍犧牲口味。但目前中國大多數的食品是將口味排在第一位,健康屬性常常要為口味讓步,不過一二線城市已經開始把健康因素放在首位。

第二,中高端食品逐漸和進口品牌進行抗衡

第三,“混血兒”品牌誕生。這里提到的“混血兒”主要是指中國本土企業和國外的企業聯合推出的產品,比如中國的品牌,但是生產在國外完成等。

未來人的風口,在哪呢?

我認為是那些年輕一代的新企業家,他們擁有向傳統企業家虛心學習的心態,並且善於學習,善於借力,這些人恰恰是資本追逐的對象。

資本驅動行業發展

如果將中國食品行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那麽資本在每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一個階段:經濟不發達,供不應求。市場中以國有企業為主,主要依靠政府的計劃性政策。資本的進入,助推了民營企業的的快速成長,極大地擴大了供應方的規模。

第二個階段:推動了對需求方的教育。對於企業來說有了更多的錢可以投廣告,教育消費習慣。比如日本人在過去身高很矮,但在近幾年平均身高提升了5~10cm,主要原因就是對於牛奶消費的教育,改變了日本人的食物結構。

第三個階段:進入供大於求階段。在某些細分領域,在資本的幫助下,可以進行行業整合,提升行業集中度,實現產業整合,總體來說是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如今食品基金的投資也從傳統的餐飲、酒類轉向糖果零食、糕點餅幹、冰淇淋及冷凍食品、飲料、食品電商等領域。未來中國一定會誕生一些千億市值的食品企業。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而一個好的企業要有發展潛力,離不開資源的整合,資本市場的運作更是必不可少。如今中國的企業家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優秀,他們勤奮、努力、務實、創新,加之他們比外資更了解中國的國情,像年富力強的食品企業家,正需要資本這股東風,幫助他們騰飛。

開放、科學的心態接受資本

不少企業在試圖接觸資本時,常常會得到一些 “ 忠告 ”:和資本打交道要小心,尤其是資本入資後,更要謹慎,不要被資本牽著鼻子走。對此,我認為這完全沒必要,因為大多數情況下,資本在企業中的股份一定是少數的,即使產生爭執,也是基於企業發展的討論,關鍵是要進行科學、公正的交流,構建正確交流的機制。

對企業來說,如何更好地運用資本呢?

首先企業家自己要多學習,多和資本接觸;其次多請一些顧問,幫助其快速規範。中國的投資行業發展時間短,但現在這個圈子有點亂,接下來將面臨行業優化,那些對企業不負責任的投資機構或個人將被淘汰。對於食品企業來說,要以開放的心態與之交流,資本對有野心的企業家永遠有用。 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必須要具備的特點之一就是簡單。投資行業需要時間的沈澱,至少要十年的從業經驗才可能是優秀的投資人。三五年只能是剛入門而已。所以我們需要時間積累,要在時間的積累中慢慢地修煉與前進。除此之外,還要大量地積累投資經驗,在失敗中成長。一定要居安思危,並對賴以謀生的事業充滿敬畏。

做一個食品投資行家

社會在向前高速發展,歷史的車輪任何人都無法阻止,資本就是要做行業背後的推手。我一直對食品情有獨鐘,我將堅定地走下去、投下去,這會是我投資生涯的一個片段,一個學習的過程。我相信,只要在一個行業紮下根,就一定能成為真正的行家。我一直把投資當成畢生事業,並且將繼續在食品行業投下去。

食品投資 王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78

2017投資熱點尋蹤:金融資產被青睞 價值投資或成A股主流

11月26日下午,2016年第一財經最佳分析師評選的頒獎盛典暨高峰論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召開。在論壇現場,來自申萬宏源研究所、海通證券研究所、好買基金、中航信托四大機構的專業人士,對於2017年的投資熱點,個人資產該如何配置均提出了自身的觀點。

對於明年宏觀經濟的走勢,上述機構的專業人士均認為,整體形勢仍不為樂觀,經濟基本面沒有明顯好轉的信號。而在人民幣呈現快速貶值的背景下,2017年房地產投資將降溫,大宗商品市場或缺乏持續上漲的動力,而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的配置被看好。尤其在股票市場的配置上,價值投資將成為主流,A股波動率低、有業績保障的股票將獲得更多期待。此外,隨著深港通將通車,港股也成為值得關註的價值窪地。

經濟L型

實際上,在人民幣貶值,整體流動性無明確拐點之下,2017年經濟繼續L型幾乎成為上述機構的一致觀點。

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就認為,2017年經濟企穩複蘇會相對困難,何時觸底還需觀察。他分析認為,房地產投資的降溫,將導致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行。原本市場預期較高的PPP投資,則整體面臨諸多困境,無法依靠其拉動投資,拉動宏觀經濟。此外,消費方面CPI數據難以上行,出口亦未有明顯複蘇。由此吳照銀預測,2017年整體宏觀經濟還將緩慢下行。

無獨有偶,海通證券宏觀研究員於博對明年經濟走勢的預判,同樣是緩慢觸底。他進一步分析認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並未釋放足夠積極的信號,經濟基本面未明確好轉。好買基金研究總監曾令華亦明確其觀點——對未來整個經濟的增長並不十分樂觀,或是繼續L型。

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持續貶值以及未來的匯率趨勢亦成為上述機構討論的核心之一。

“若有未來經濟是處於低位,整個貨幣政策也將很難有完全(好)的轉變。”對於人民幣匯率,曾令華談到,雖然人民幣貶值在10月後有所加快,但人民幣指數相對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單邊的貶值較多。

“從短期或者是從今年的市場運行來講,毫無疑問人民幣呈現出快速貶值狀態。而長期來看,匯率又是一個國家在全球的優勢反映最終經濟是核心(影響)因素。”申萬宏源研究所副所長董樑分析認為,若未來中國經濟複蘇的數據和跡象越發明顯,整體人民幣匯率,2017年仍有一定貶值空間。

由此,而從全球資產配置來講,董樑認為,中國居民在全球資產配置當中,更重要的應是看中基礎資產是否能帶來收益,而不僅僅是依據匯率可能升值帶來的收益。

在國內資產配置方面,曾令華從機構投資者的角度分析認為,明年期貨市場機會相對確定。其次在深港通即將開閘的背景下,港股機會比較確定。除此之外,國內基金方面,他看好量化基金甚至是技術增強基金。

對於今年火爆一時的大宗商品投資明年將何去何從,吳照銀給出的分析是,2017年恐將缺乏持續上漲動力。對於個中原因,他認為首先需求方面將轉差。其次,從供給方面來講,價格的上升將很快帶來產量增加,這同樣為不利因素。更為重要的是,除了政策方面的不樂觀,在他看來,明年整體流動性在今年基礎上,難再有大幅度增加。

價值投資或成A股主流

對於2017年的個人資產配置,股票市場成為繞不開的熱議核心。而價值投資在論壇上被多次提及,低波動、低風險以及高分紅的股票成為機構建議的首選。

於博首先表示,2017年,相對實物資產,海通團隊看好的是以股票為代表的金融資產。在股票資產中,第一可關註的是足以獲得高回報的股息類,第二類則是重新回到改革的結構上,尤其是國企改革的主旋律上。

“此前9月的發改委會議,以及多家央企出臺的一系列關於驅動東北經濟增長的改革政策,讓我們看到國企改革回到了主旋律上,此外加上物價下跌,改革創新等因素,使得總體配置邏輯,還是從實物資產切換到金融市場。”他認為。

而談到明年的A股市場,吳照銀認為,市場整體波動率在下降,緩慢的在上漲,資金從小股票流向業績股,如這樣的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對於具體配置選擇,吳照銀就更傾向於有業績保證的股票。

“看好穩定收益股票,這也是主流機構之間的一種看法。”他稱。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董樑認為,當然環境較為複雜,2016年黑天鵝事件頻發,而2017年這樣的趨勢還會增加,“見黑不怪”成為常態。在此背景下,投資者想獲得相對可見的收益,固定收益產品可稱為配置的核心。

在A股方面,他看好較為有價值的周期性板塊,而保險公司的資金配置或成為可參的考配置方向。現金流好、分紅能力強的股票成為首先選擇。他強調,即使未來A股風格轉換,也應選擇有業績成長支撐的股票。

董樑同樣提到了港股的投資機會,他認為,市場的放開,使得香港市場成為海外投資的窪地。作為非人民幣資產,亦可配置。

不得不提的是,在論壇中,不止一家機構談到價值投資的思路。在他們看來,若2017年整體經濟明顯好轉,成長股則會有相對較好的表現,但尋找具備業績保證的成長股,仍然是最佳的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50

深港通首日:北上資金青睞格力和美的 南下資金搶比亞迪

港交所12月5日數據顯示,深港通開通首日,深股通額度使用了30%,深股通首日十大成交活躍股,北上資金青睞對象多為藍籌股。格力電器獲買入金額最大,為3.72億元;美的集團、海康威視獲買入金額也分別達2.32億元、2.08億元。另外,濰柴動力、京東方A、平安銀行、五糧液等獲買入金額也較大。

另一方面,深圳方面的南下資金買入金額最大的股票為比亞迪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06

生物制藥領域受資本青睞 首家囊泡抗癌藥企登陸新三板

3月1日,湖北盛齊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70592,下稱“盛齊安”)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敲鐘掛牌。這是全國首家囊泡抗癌醫藥企業登陸新三板。

公司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從既往癌性胸水受試者臨床研究治療結果看,在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公司的合作醫院共試驗性治療36例不同類型癌種胸水患者,其結果顯示,腫瘤囊泡技術對於癌性胸腹水治療總有效率為72.22%,對於肺癌胸水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目前,該技術已取得醫院臨床應用倫理批件,相關物價申報程序正在辦理中。

據了解,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二個項目——腫瘤囊泡治療梗阻性膽管癌項目,目前亦已取得天津市南開醫院的臨床應用倫理批件,相關物價申報手續正在辦理中。盛齊安公司預計,兩項目將在今年上半年陸續進入臨床應用。

除上述兩項目外,目前,在占比較高的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宮頸癌、白血病等實體瘤治療方面,公司已完成相關體外試驗和動物試驗,完成臨床前布局,將逐步啟動臨床應用轉化。未來,除了腫瘤防治技術外,公司還將研發抗腫瘤新藥和腫瘤防治疫苗。

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在“全球癌癥趨勢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全球腫瘤藥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7.4%,其中2015年,全球用於癌癥治療以及輔助治療的總花費為1070億美元,同比上漲11.5%。預計未來五年,腫瘤藥市場還會保持這種上升趨勢,到2020年,全球癌癥藥物市場將達1500億美元。

中國亦在搶抓癌癥藥品這一藍海市場,從政策鼓勵到資本介入,國內從事抗癌藥品研發的企業逐年增加。據了解,2015年中國化藥1.1類藥品的申報數量是2010年申報數量的3倍多。其中研發熱點集中在抗腫瘤領域,2010年~2015年在研中國化藥1.1類藥品中抗腫瘤方向達到105個,且其數量遠超排名第二位的抗感染疾病。而2010年~2015年中國創新藥上市了7個品種,其中4個為抗腫瘤藥品。

正因如此,各路資本看好有著研發實力的生物制藥領域。據挖貝新三板研究院統計,在新三板生物醫藥行業掛牌企業中,主營業務為運用生物科技研發制藥的掛牌企業共計28家,總市值約為241.94億元,其中5家企業市值超10億元,其市值總和占行業總市值超七成。

盛齊安公司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公司已建立一套完整的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目前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3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5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中國香港發明專利授權1項,美國發明專利授權1項,歐洲發明專利授權1項。

“目前,國內乃至國際上並無其他從事這類技術研發的同行。在行業內,我們走在前面,而未來我們的發展方向是將囊泡的研究和臨床應用轉化發展為一門學科,讓人們不再害怕癌癥。”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17

國人青睞原產地購買 去年境外奢侈品消費6300億|報告

周婷註意到,隨著中國人出境旅遊步伐的加緊,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外流持續嚴重。“根據我們連續五年的調研,70%以上的奢侈品消費並沒有發生在中國本土。”她指出,“消費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國內奢侈品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周婷所在的財富品質學院最近做了一份調研報告。這份報告認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日趨理性,計劃性消費成為中國人奢侈品消費的主旋律,包括購買品類與品牌、購買地點、購買時間、購買預算等都會提前進行計劃。互聯網和新技術的發展,奢侈品全球價差會不斷縮小,使“全球下單、全球配送”成為可能,先預約後消費以及按需定制等計劃性消費也會成為趨勢。

隨著全球旅遊市場的蓬勃發展,全球旅遊零售市場在最近的五年也連續保持高位增長狀態。免稅市場作為全球旅遊零售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銷售額近3800億人民幣,平均市場增長率18%,2016年也將達到破記錄的4600億人民幣,遠遠跑贏全球奢侈品市場的個位數增長態勢。

目前,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出境國家,中國消費者牽動著國際免稅市場的格局。隨著消費升級,中國人出境旅遊消費與購物消費也在支撐全球旅遊零售市場,2016年中國人在境外消費的奢侈品高達6300億人民幣,連同國內市場,中國人一共買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

按照財富品質研究院預計,至2020年中國消費者境外奢侈品消費將驚人地達到人民幣1萬億。各大國際免稅集團得益於中國出境旅遊大軍,機場銷售額的增長率均在雙位數,有多家免稅集團銷售增長高達50%以上。為了更好的吸引中國消費者在機場的消費,各大免稅集團以及品牌旅遊零售部門紛紛推出多項特殊VIP服務,以吸引中國遊客特別是高端遊客在機場到店消費。

在周婷看來,面對遍布全世界、購買力如此強大的中國消費者,我們的視野不能只停留在“中國本土市場”,我們更應該關註日益強大的“中國消費者市場”。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消費者市場”的概念會取代“中國市場”這個地理概念,“中國消費者”會遠比“中國市場”更加重要。

這一趨勢的變遷,將會改變奢侈品牌的全球發展戰略,未來並不是單一的為中國市場進行規劃,而是在生產設計、產品定價、市場推廣、零售渠道、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環節實現全球協同,而“全球奢侈品價格一體化”將是奢侈品行業變革的關鍵趨勢。

隨著中國人奢侈品消費全球化的步伐,中國人境外購物的痛點也在集中爆發,“買不到想買的東西”成為其中最大痛點。

“其實,中國人在境外購物具有很強的計劃性。”周婷的團隊做過一個調研,中國人計劃購物占比超過73%,但是計劃購物清單里約有45%不能落實,沒有所需要的款式、型號、顏色、大小等問題非常突出,非但浪費客戶尋找商品的時間,影響客戶消費體驗和旅遊心情,還會導致門店流失銷售額。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重新組合了奢侈品購買行為的順序。傳統的奢侈品的消費行為依次通過:到店、瀏覽、選擇、購買來實現,而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奢侈品消費行為的起點,消費者先在線瀏覽產品,然後下單預定,最後到店購買。整個消費行為模式和順序都發生了變化。

上述報告預測,未來中國消費者奢侈品消費80%下單量將發生在中國境內,但60%的成交(即收款方)仍將發生在境外未來,而發生在中國境內的奢侈品消費不會超過40%。在這里,奢侈品的成交量是一個地域概念,強調的是實際交易行為發生的地點,即實際購買可以在中國境內或者境外。而奢侈品的下單量是一個互聯網概念,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概念,只要有網絡,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下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31

浪潮天元大數據:去年兩室一廳的“剛需”戶型最受青睞

來自浪潮天元大數據日前發布的分析顯示,去年房屋銷量最高的戶型依舊是兩室一廳的“剛需”戶型,約為37%。而約七成房屋庫存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任務任重而道遠。

在關註戶型方面,浪潮天元大數據監測顯示,去年“剛需”戶型最受青睞。

其中,銷量最高的戶型依舊是兩室一廳的“剛需”戶型,約為37%,其次為三室兩廳,約為27%,一室一廳戶型,約為21%。從地域偏好來看,綜合互聯網及移動端互聯網關註量統計,哈爾濱對兩居關註度達61.6%,位居全國榜首;成都對三居關註度達43.2%,為全國首位;武漢人民最關註新房;上海二手房交易最為活躍。

在購房者人員分布方面,浪潮天元大數據監測顯示,在所有的購房者中,男性購房者居多,占比67%,女性占比33%。在年齡分布上,80後成長為購房主力,高達49%,其次為70後23%,90後占19%,其余年齡段占據9%。在瀏覽房產信息的渠道方面,數據顯示,通過PC端瀏覽的占41%,移動端占59%,移動端已經成為主流瀏覽房產信息的渠道。在置業目的上,超過66%購房者的置業目的為自住,充分證明了各地政府所呼籲的“房子是用來住的”的口號。

在去庫存方面,根據浪潮天元大數據采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539萬平方米,比2015年末下降3.2%。浪潮天元大數據監測到,截至2016年12月末,廣州、重慶、鄭州、長沙等多個城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一般為商品住宅待售面積/當年平均每月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縮減至12個月之內。房地產在2016年“去庫存”取得積極成效。

浪潮天元大數據表示,其采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也顯示,房地產庫存大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目前全國近7億平方米的商品房待售面積中,有超過70%的庫存分布在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任務任重而道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92

青睞美加澳 海外生活規劃成高凈值人群新需求

隨著全球資產配置時代到來,當下中國經濟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中國新一代移民數量也在逐步壯大,中國高凈值人群對於子女教育以及資產的保值、增值甚至傳承問題都產生了日益強烈的需求。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是中國移民的三大首選地。

4月23日,僑外集團(QWOS GROUP)啟動“全方位海外生活規劃服務平臺”的戰略升級,為中國高凈值人群提供從移民規劃、海外教育規劃、海外置業規劃到全球資產配置財富規劃的“一站式”海外規劃服務,全方位助力中國高凈值人群成功融入海外生活。

之所以有這次升級,僑外集團總裁丁穎稱,近些年,經常遇到客戶問及移民之外的問題,包括整個家庭未來的規劃,如資產方面、生活方面等,而新移民在融入海外生活時,又面臨例如移民後的子女教育、父母養老、個人事業等諸多問題,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員給予他們專業的解答及服務。然而,當前市場上的中介機構僅能提供移民咨詢服務,已不能滿足高凈值人群對資產配置、子女教育、父母養老、個人事業的深度需求。

丁穎認為,針對高凈值人群提供定制化的海外生活規劃服務將成為一片嶄新的藍海。在未來,僑外要做的不僅是提供一次性的移民咨詢服務,而是要成為客戶移居海外的生活規劃師,並根據客戶自身情況定制一系列海外規劃方案,包括子女海外教育規劃、海外置業投資規劃、跨境稅務及資產配置規劃、海外生活保障、法律支持、安家服務規劃等。

所謂的全方位服務,是否囊括全生命周期諸多環節呢?

針對第一財經記者的提問,丁穎解釋稱,公司是希望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任何需求,提供全流程服務,根據客戶不同年齡段,不同資產量級,量身定制全方位個性化服務。而且公司在全球布局的國家也很多,服務的範圍也非常廣泛,所以在未來全產業鏈規劃的服務量級將非常大。未來希望靠線下做一部分,還可以利用線上互聯網這個工具,用公司的服務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至於老人跟隨子女移民到國外生活的情況,丁穎認為,現在很多國家都開放了三代移民,老人當然是有機會跟隨子女一起到海外生活的。但是她也提到,讓老人去國外適應完全陌生的環境,這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公司希望未來能夠幫助這一部分人群,建立起一個社交圈子。

比如,在多個國家建養老社區,在這個社區里面,房子便宜,環境優美,而且居住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家庭情況比較相似的一些人。這樣的話,能夠排遣老人在國外的生活孤寂的情況,至少社區中的二三十個家庭可以像一家人一樣互相幫助。公司還會配備24小時的社區服務,比如,24小時的用車、醫療、翻譯等服務。這是未來要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7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